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节俭的名言

关于节俭的名言

时间:2023-05-29 18:21: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节俭的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节俭的名言

第1篇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1)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2)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3)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4)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图片(5)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的内容:节约名言

1) 节约与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 能源连着你我他,节约能源靠大家

3) 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

4) 节约的就是利润,浪费的就是财富

5) 能源节约齐参加,珍惜使用莫乱花

6) 爱惜物料节约能源,合理规划持续发展

7) 节约能源做的好,省钱省能又环保

8) 环境与人类共存,开发与保护同步

9)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效益

10) 随手关灯很容易,积少等多省电力

勤俭节约资源手抄报的资料:节俭与奢侈

节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个人涵养,是一种文明的传承、美德的延续,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尚。因为富足,我们有权享受奢侈生活,但我们无权废弃和浪费有价值的物质、资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否则,是一种罪过。能变废为宝、节支创收、挖潜资源是智者所为;铺张浪费、挥金如土、今朝有酒今朝醉奢侈乃愚人之举。

节俭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可观而必要的储蓄。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我们国家,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13亿人就能节约1300万,一年就能节约大约50亿;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32。5吨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81250天,可吃222年;如果每人节约一度电,就可以节约5亿多元人民币;每人节约一滴水,13亿人就可节约126吨。我们不仅是一个大国,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表明我们还是一个穷国:我们有着3000多万失学儿童,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1100多万低保对象和上亿流动民工,尽管我国大部分人算得上丰衣足食,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浪费点点滴滴,因为还有很多人需要救助。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何不让此举成为一种习惯利己利人呢!事情看起来虽小,却体现着一份挚诚的责任心和令人尊崇的内在品格。我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每件事都浪费一点儿,长期如此,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口多底子薄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因此我们办一切事情都必须节俭当头。

“国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节俭对于国家大有利弊,与个人得失也休戚相关。“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诸葛孔明“以俭养德”传为佳话;清代徐荣说:“街头庙脚褴褛身,半是当年奢靡人。”节俭使人安乐幸福,奢侈使人没有退路。贫穷需要节俭,富裕不忘节俭,“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才是适宜消费之道。节俭是兴家立业之本,不仅有其经济意义,更有其道德意义。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珍惜资源勤俭节约手抄报的模板素材

2.勤俭节约主题手抄报的模板素材

3.关于勤俭节约手抄报的素材

第2篇

虽然金钱决不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主要目的,但是,它也不是无关痛痒的东西,不能从观念上加以蔑视。在实际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金钱是获得感官快乐和社会地位的手段。

弗兰西斯・霍拉的父亲在他开始进入社会的时候,对他提出忠告说:“我衷心地希望你事事开心如意,但我不得不三番五次地劝导你要节俭。节俭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德行。然而,浅薄的人可能会轻视它。其实,节俭是通向独立的大道,而独立则是每个精神高尚的人所追求的崇高目标。”

亨利・泰勒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写成的《生活备忘录》一书中指出:

“因此,在赚钱、储蓄、花销、送礼、收礼、借进、借出和遗赠等方面,正确的行为原则和方法几乎为一个人的完美无缺作出了论证。”

一个人如果展望未来,他会发现等待他的主要有三种世俗的可能性事件:失业、疾病和死亡。前二者他或许还可以逃避,但是最后一个却是在劫难逃的。然而,无论哪一种可能性发生,他都应该把生活的压力减轻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这样生活和这样安排是一个精明人的职责,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自己,而且是为了那些把安逸和生存都依附于自己的人们。这样来看问题,诚实挣钱和节俭使用是极为重要的。

正当赚钱,是吃苦耐劳、不懈努力、不受诱惑和得到回报的希望的表现,而合理使用,是精明能干、富有远见和自我克制的体现,而这一些都是刚毅果敢性格的真正基础。

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欲望的世界里徜徉徘徊,那么他离奴隶状况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他决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时时处于沦为别人的奴隶的危险之中,而且接受别人为他开具的各种条件。他免不了多少会有些奴颜卑膝,因为他不敢勇敢地面对现实。一旦身处逆境,他要么靠别人的施舍恩典度日,要么靠给贫民的救济生存。如果情况再糟糕一点让他失去了工作,他无法去从事另一领域的工作。

为了获得独立,生活简朴节俭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意味着统筹安排、合乎规则、精打细算和避免浪费,耶稣也表达了这种节俭原则,他要求“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

节俭也意味着为了将来的利益得到保障,要有抵御眼前的满足诱惑的能力,这也是人超越于动物本能的高贵之处。节俭完全不同于吝啬,因为正是由于节俭才能使一个人能够表现得慷慨大方,它也不能把金钱作为崇拜的偶像,而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有用之物。正如迪安・斯威夫特所说的:“我们脑子里必须有金钱概念,但是,不能一心想的都是金钱。”我们可以称节俭为精明的女儿,克制的姊妹和自由的母亲。显而易见,节俭就是适度――适度的性格特征、适度的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定。概而言之,节俭是自助的最好的展现。

每个人都应该量入为出,按照自己的收入过日子。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诚实。

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是诚实地按照他自己的收入过日子,那么他必定是虚伪地按照其他人的收入过日子。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消费缺乏长远考虑,并且只顾自己的享乐,丝毫不为别人的利益着想,那么,等到他发现钱的真正用途时,已经太迟了。这些挥霍浪费的人虽然天性大方,但是,最后还是被迫去做一些肮脏丑恶的事情。他们贪图一时的安逸享乐,花天酒地,挥霍无度,不得不提前去支取存款,提前领取工资,拆东墙补西墙,寅吃卯粮,结果必然是债台高筑,不得翻身,严重影响自己的行动自由和人格独立。

培根勋爵有句名言:“与其去赚些小钱,不如去存些小钱。”

许多人不屑一顾随手扔掉的零钱和其他一些不当回事的支出,往往是人生中财富和独立人格的基础。

这些浪费者往往是属于这个世界中权利受到分割的阶层,其实,他们自己才是自己的最大敌人。如果一个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己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他还怎么能指望别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呢?一个生活节制适度的人的口袋里才会有钱去帮助别人;而一个铺张浪费、缺乏远见和挥霍一空的人,他是从来就不会有机会去帮助别人的。

当然,节俭决不是做一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否则,就是一个可怜的守财奴。在生活和交往中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这是极端短视的,一般也只会导致失败。

有句谚语,叫做“只有一分钱的胸怀,决不可能得到二分钱的收获。”慷慨大方和气量宽宏,和诚实守信一样,是生活和交往中最为重要的原则。

有句格言说:“一只空袋子是立不起来的。”同样,一个负债累累的人也是不可能独立的。

走向负债的第一步就是走向虚妄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事情是债务接二连三,接踵而来,如同谎言的编造源源不断。画家海顿从他向别人借钱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了这种堕落。他认识到了“谁陷入负债,谁陷入悲哀”这句谚语的真理性。

第3篇

鲁桓公的庙中有个器皿叫“欹(qi)器”,通常放在案头的右边,所以又叫“宥坐之器”。这个器皿很奇特,像个半倒不倒的杯子,它空的时候是半歪的,水注得太少会倾覆,水注满了也会倾覆,只有水位恰到好处时才是端正和平衡的。一天,孔子带弟子到庙里看这个器皿,他让人取来一瓢水做试验,果然如此。孔子说,这同做人一样,满了就要招损。

如果把古人悟出的这个平衡法则引入到财富中来,也是非常适用的。一个人的财富,如果太集中,太盛极,你和别人及社会之间,就会失去原有的平衡,就会招来溢满之患。这时候,如果将部分财富回馈社会,看似受了损失,实际上这是最好的保富办法。

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散财分谤”的说法,以此保全财富的安全和延续。便深谙此道,他尚未成名时,就为友人写了一个挽联,发出了“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感叹。他的九弟曾国荃喜欢聚财,被人骂为“老饕”时,给他出招,就是“散财求福”和“散财分谤”,并劝他“名之所在,当与人同分;利之所在,当与人共享”。

《大学》里说的“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也是这个道理。儒家认为,在一个国家里,道德是立国的根本,财富只是枝末。所以,看轻根本而注重枝末,就会与国民发生争夺。因此,君主只顾聚集财富,国民就会离散;财富分给国民,才会使民心归顺。

战国时的陶朱公,他的财富是三聚三散,最后还是富可敌国,被民间尊为财神。还有汉代“折象分富”、“疏广散财”的过人之处,民间“积善之家,必有余荫”之言,刘伯温刻在山溪岩壁上“上五里,下五里,若要金银竹桥里”的散财隐诗,都体现了古人对财富聚与散的智慧和认知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台湾星云大师曾有一句名言,“不会散财就不会聚财”。他认为,散财也是一种聚财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凡为财富,总是要分散的,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分散于民间罢了。但散财有自觉和被迫之分,其结果是大不—样的。自觉散财,分富于民,结下的是更多的人脉,其实正是更多财富的来源。

也许因为“八”的谐音是发,中国很多地方将“八”视为吉祥数字,特别是车号、电话号码之类。其实,在传统文化中,十个数目,唯独“八”是不吉利的。《说文》给它下的定义是:捌也,像分别相背之形。因此,“八”字真正的含义,不是发财,而是散财。

一生好酒贪杯的李白,是一位醉后出灵感的诗人,他的“千金散尽还复来”,道出了财富聚与散的深刻哲理,因为能将千金散尽的人,不仅是一个对自己积聚财富非常自信的人,而且通常也是一个具有超常社会责任感的人。

财聚为富,财散为德。小德配小财,大德配大财。财富聚敛得越多,就越应懂得施舍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思是好财的人一定会耗损太多的心思和精力,多财的人不懂得施舍就会招致灭亡。所以,富人如果不懂得流通,不去救助别人,不与他人分享,往往会为财富所累,成为财富的牺牲品。

第4篇

教育部要求每一所学校、幼儿园都要制订防止餐桌浪费的具体办法,提倡小份多次管饱的文明用餐方式。各地中小学还要开展餐饮消费、办公用纸、家庭用水等情况的社会调查,到节粮、节水、环保等方面的社会实践基地参与体验活动,城市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

中小学要编制学校年度节约计划,推广使用节能的照明、采暖、电教等设备设施,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细化勤俭节约条款。各地要将节约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考核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此外,各校要制定详细的评价办法,将学生日常节俭行为习惯养成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

此前的一个时期,我国举国上下反复强调要重视节约型社会建设。时任国务院总理同志提出,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教育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可是反观我们的教育界不节约的现象还比比皆是:办公室、教室空无一人却空调大开;食堂里就餐时间过后,洗碗池附近堆积着整桶的馒头和米饭。家庭教育中更是不必说,父母抱着“穷什么不能穷孩子”的想法,对孩子有求必应:开学之际“疯狂采购”电子词典、笔记本电脑、MP3等“高档文具”;才买回来的衣服、文具,稍有瑕疵,眉头都不皱便弃置一旁……浪费已成为习惯,让人很痛心。

自古以来节俭便被称作“传家宝”,视为中华传统美德,怎么到了现在却给丢了呢?反观国外,生活在发达国家的孩子从八九岁起就开始“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他们的做法与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一、 家庭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俗话说得好: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要理性,父母自身必须做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必须从小处、从细节入手,从身边的点滴小事上开展节约教育,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做起,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不剩饭、不丢东西、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同时要坚决纠正“再苦不能苦孩子”的错误观念,从勤俭节约的层面认识到这一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孩子从小没有生活艰辛的体验,就无法真正理解勤俭节约的内涵。

在日本,父母会不间断地要求孩子自己想办法挣零用钱,并且精打细算,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向别人张口借钱。日本学生从小就知道生活之不易,所以他们在高中前很少拥有零花钱,更不会无节制地乱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 “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在日本,许多孩子在课余时间去校外打工挣钱。

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华人们继承了祖先勤劳致富、节俭持家的好传统,在当地成了富翁,但是他们仍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富。

德国法律明文规定,不同年龄的孩子应当在家帮助父母亲完成相应的家务活。最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参观工厂,家长们带孩子一道到工厂去了解生产的过程,资源的开发与节约,特别是了解生活用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既让孩子开阔视野,又培养其劳动生产、勤俭节约的意识和品德。另外,家长会给孩子讲解如何使用节能家电,从小让孩子明白现代家用电器通常都比老款省电,不同品牌的电器在能耗方面会存在显著差别。他们会教育孩子在购买电器时从电器上的欧盟能源标签上来识别是否省电。另外让孩子们明白待机状态也会耗电,所以他们从小就能做到日常生活中不用电视、CD机、电脑和其他电器时随手把电源关掉,而不是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

英国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理财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5~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及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14~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务,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其中有1/3是孩子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

在比利时,孩子从8岁开始每周能从家长那里得到一定的零花钱,但金额不多,只有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学会慢慢积攒。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又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借,然后再用以后的零花钱慢慢偿还。这样,孩子们在买东西前就会再三权衡自己最需要什么,进而学会选择并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拥有所有喜欢的东西。

二、 学校

学校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塑造人格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节约教育的主课堂。国外非常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针对性的节约教育,以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材是进行节约教育的天然载体,在教材中渗透节约教育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比如新加坡小学阶段所开设的“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等课程向学生灌输着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勤奋质朴等观念。印度尼西亚小学教材强调必须培养学生“确立价值观和优秀品质”,其中一项就是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节俭及热爱劳动精神”。

在英国专门制定了《公立学校德育大纲》,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规定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比如小学五年级学生要接受三种节约教育:一是合理分配金钱,不铺张;二是养成惜物的品质;三是避免各种奢侈性消费。而小学六年级学生则要开展两种节约教育:一是学会理财,养成储蓄的好习惯;二是懂得烟酒不仅对身体构成危害,而且还耗费大量金钱。以此类推,不同年级都有适合孩子年龄特征与理解接受能力的类似规定及要求。

日本学校也强调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段等特点来开展节约教育。《日本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围绕“爱惜钱与物”“爱护公物”等内容开展节约教育,而三、四年级的学生则注重“有节制地生活”的教育。初中生和高中生则要侧重培养他们自觉的节约理念,养成节约的习惯。

除了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外,国外还非常注重在行为习惯上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节约习惯。西方国家的学校也会给学生订做校服,当孩子因成长而无法再穿时,家长会拿着这些校服来学校参加校服交换会,从高年级学生家长那里换来适合自己孩子穿的校服。这种的物物交换不仅可以给学生家庭节省一笔开支,还可以节约一部分物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节约意识。

除校服外,不少国家还在课本的循环使用上做文章,以此推动资源节约。特别是在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小学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早已深入人心,并变成了实际行动。

在美国实行教科书无偿借用制度。

在美国,教科书实行无偿借用制度,其所有权属于学校,是随着课桌椅一起编号的。学生在学期开始时从学校借课本,等学期结束时必须把课本归还学校,供下一年级学生使用,如果课本丢失或者损坏,学生要予以赔偿。这样,一本教科书至少供8个学生先后使用,有的数学课本甚至被10个以上的学生使用。每本教材的平均使用寿命为5年。

美国教材之所以能循环使用,主要是因为其教学内容多年来基本不变。当然,为了避免使用过时的教科书,许多州每隔几年也会对教材进行修订。一般情况下,每本教材的使用寿命为3~5年。政治、历史等课本的使用年限稍短,物理、数学、化学等课本则相对较长。美国中小学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分科不分册”,学生们使用的课本都是硬皮精装彩印书,印刷精美,纸张厚重结实,经过几届同学使用后依旧整洁如新。在美国各州和学校制定的学生手册中就有关于教科书的条款,这些条款清楚地要求持书学生在使用期间爱护书本,必须对课本负责。如果学生由于使用不当使课本受到损坏,那么该生在进行赔偿和罚款之前不得再次借书。如果需要对原有课本内容进行修改或更新,美国的教育部门常常会在原来的课本中增加印有新内容的活页。

课本循环使用既为社会节约了大量资源,又为家长节约了教育开支,减轻了家长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让学生自觉树立起节约意识。

在英国,教科书循环自觉自愿。

英国政府没有就教材回收再利用作出明确规定,但为了节约纸张、保护环境、降低教学成本,英国中小学普遍实行课本再利用。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教科书回收再利用在英国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不但普通学校参与其中,就连包括中文学校在内的周末学校也坚持教材循环利用。英国还有一些公司,专门从事旧课本的买卖,为课本的循环使用提供了方便。

中小学自觉实行课本的循环利用与英国广泛开展的环保宣传是分不开的,社会各个方面对此非常重视。颇具影响力的英国广播公司(BBC)2003年曾推出一项名为“教科书回归”的比赛,有550多家学校参与了此项活动。许多学校还献计献策,想出回收教科书和图书最有效的方法,活动还吸引了许多中、小学生和学生家长。据英国教师联合会网站公布,回收到的年代最久的一本图书是在28年前出版的,捐赠最多的个人一次捐出了23本图书课本。

在澳大利亚,课本是公有财产。

在澳大利亚,课本则同桌椅板凳一样属于公有财产,归学校所有。新入学的学生拿着老师给的书目和自己的借书卡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期末归还,供下一届同学接着借阅。对澳大利亚的老师来说,图书馆、网络、报刊乃至公共场所、动植物园都是学生们收集资料、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源,教科书只是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澳大利亚的教科书很少包书皮,因为为了延长寿命书本做得很结实。教科书“公有制”不仅节省资源,而且教科书“公有制”下的学生们也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学生们都知道,教科书不能随意乱画,即使做笔记也要用铅笔,因为下一年级的同学还会使用。书被严重损坏了,必须要赔偿,因为这是规则。

三、 社区

为了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节约意识,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国外特别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配套,建立一个对青少年进行节约教育的立体网络。

在我们的近邻韩国,环保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一句口号,更被当作是一项行动、一项全民行动。它没有轰轰烈烈地高调运作,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微处。韩国学生每天用的筷子大多是用不锈钢做成的,长度是中国筷子的2/3,小巧精致,每根都是长方体。据说这样设计更节约材料,也能克服材质光滑夹不住东西的缺陷。相对于传统木质筷子要耗费大量木材,细菌易繁殖,筷子易变黑、易磨损,不锈钢的筷子不易磨损,易于清洗和消毒,让使用者更有安全感,也能在潜意识中灌输节约的观念。

另外,相对于我们中国的易拉罐饮料容量基本在355毫升,韩国的基本上都低于300毫升。有研究表明,在非运动状态下的东方人,特别是女性和儿童,很难一次喝完355毫升的饮料,而碳酸饮料开盖一段时间后就会变味,在无形中会造成浪费。从喝饮料这件小事中孩子们又受到了一次实实在在的节约教育。

在韩国,信用卡的广泛使用其实也是一种节约。完善的信用体系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高效率才能带来高收益,而节约时间是最大的节约。同时,货币制造的成本很高,流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损耗(尤其是纸币),使用起来又不卫生,回收与销毁的成本也非常高。而信用卡(包括借记卡)的使用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也方便持卡人对个人资产及信用级别进行有效管理。

国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以不触动环境基本生态平衡为目的而建造各种类型的生态节能住宅。节约能源是生态住宅的首要要求。如德国有一种零能量住房,所需能量100%靠太阳,房屋白天通过窗户由太阳来加热,夜间则通过隔热材料和灰沙砖墙来加热。美国一家建筑公司为保护环境,采用回收的钢材,外饰由锯末和碎木加上20%的聚乙烯混和制作成了垃圾住宅,其不但减少了木材的使用,使房屋更坚固安全,还较好地解决了废物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英国的苏格兰人将水泥灌入轮胎制作成高密度的橡胶砖,而木头覆盖羊毛就成了具有防雨效果的屋顶,由附近的风力发电机提供电力,这种“世界上最环保”的房屋不但没有给环境造成任何污染,造价也非常低廉。孩子们不仅单纯地在如此环境中生活,还会受这些节能建筑的启发,开启思维,为完善这些新的节能住宅献计献策。

节约是一种远见,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智慧。在全社会都倡导节约的今天,可以说,节约已经提升为一个人的人格高度,是文明人的标志。节约教育需要正确价值观念的浸润,需要长效机制作保障,需要发挥全员智慧,需要社会、家庭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力量作支撑。节约的思想意识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使其成为大家为人处事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 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2] 朱永康.中外德育教育比较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第5篇

关于书籍,古人有语:“饥读之可以当肉,寒读之可以当裘,孤寂而读之可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可以当金石琴瑟也”、“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汉代的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读书不仅可以治病,还可能是世界上最高明、最划算的治病方式呢。

祛头风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也许都注意到书中一件“读书祛头风”的趣事:三国时代的陈琳颇具文采,所写的讨曹檄文甚是锋利。一日,曹操头疼病复发,随手拿起陈琳的文章读起来,刹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意间竟感到精神焕发,久遭困扰的头风病因此而“痊愈”了。这令他颇为惊喜,连声说道:“此医我病也!”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享年85岁,其长寿秘诀有一条就是嗜书如命,以读书舒心养生。他晚年罢官,归隐故里,“身杂老农间”长达20余年。其间,他除常与乡民饮酒吟诗外,还把读书疗法授予百姓,并写有一诗:“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

治抑郁 英国的精神科医师正在尝试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医生给患者开的处方上面写的不是什么新药,而是几本书名。患者拿着它到当地图书馆里“照方抓书”,拿回家研读。专家认为,读书疗法将对那些轻度抑郁、焦虑产生。

治劳疾 有一则传说:一名秀才因勤于笔耕而积劳成疾,请来郎中诊治。郎中随手拿起秀才的文稿,故意颠三倒四地读起来。秀才气得夺过文稿大声诵读,数遍后顿觉畅神惬意。从此,秀才坚持诵读诗文,很快便康复了。

治恶疮 据载,清代秦子忱患恶疮,“伏枕,不胜苦楚”。后来一部《红楼梦》竟然使他忘记病痛,“迎月读竣,而疾亦赖是渐寥”。全书读毕,不但恶疮奇迹般痊愈,而且他还写出一部《秦续红楼梦》来。

治气痛症 清代《老异续编》载有一桩奇事:白岩朱公患气痛症,发作时每每因吟诵杜诗数首而缓解。

治弱智症 《汉书》载:汉文帝少时笨脑,通过“读颂奇文”,弱智症不药而愈。后来他当了皇帝,能日理万机,而且提倡节俭,多施仁政,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治忧虑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何以解忧》一文中说:“就我而言,读诗,不失为解忧的好办法。不是默读,而是读出声来,甚至纵情朗诵。”

治口吃 现代文史学家张默生儿时口吃,见人不能出一语。1919年考入北京高师后,发誓矫正口吃。他广搜古今中外关于演讲、辩论之书,如《战国策》、《盐铁论》、《神灭论》、《神不死论》等,凡可能者,无不购得精读朗诵。他还结识一辩论对手,名日“杠友”,每至周日,二人就到校外互“杠”不休,并常为之筋疲力尽、饭不能下咽,然以此为快。他如此坚持两年,终去口吃之病。

美容 古书《韩诗外传》有载:春秋时,闵子骞拜孔子为师,学治国之道。他先是脸色千枯蜡黄,后来面容红润起来。孔子问其缘由。闵子骞说:我长在偏僻乡野,看到达官贵人坐在华丽的车上,龙旗飘舞,心中欲念膨胀,寝食不安,脸色干枯。现在受恩师教化,精读做人治国之书,辨析是非美丑后,那些“龙旗”之类的东西,再也动不了我心了,因而心情平和,脸色就有了光泽。

第6篇

2022年关于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精选范文   文明礼仪是我们步入学堂后老师就叫道我们的,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文明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受人敬重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文明是在路上看到长辈时有礼貌的问好;文明是不小心撞到别人时的一声对不起;文明是看到有老弱病残伸出一双帮助的手;文明是自觉的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吗?一个晨练的青年,一边跑步锻炼身体,一边帮孩子拿下了不小心扔到了树上的篮球,还把路边的垃圾扔到了垃圾箱,还还帮助一位费力上坡的三轮车老人推车,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快乐了别人也满意了自己。

  文明就是这样,只要有良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在校期间不化浓妆、不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尊敬师长,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不进网吧,提倡文明上网,科学上网;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录像;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辛苦,生活节俭。

  树新风争创八荣 除旧恶杜绝八耻 八荣八耻要牢记, 八荣八耻要明晰。 爱国爱校爱集体, 为了祖国齐努力。 做人不能顾自己, 服务他人记心里。 好逸恶劳是耻辱, 参加劳动要积极。 勤俭节约不能忘, 铺张浪费要摒弃。 尊老爱幼是美德, 团结友爱创美誉。 诚实守信最重要, 做人诚信要牢记。 克服困难争上游, 崇尚科学数第一。 自觉遵纪又守法, 不要违规又违纪。 知晓荣辱会做事, 争做文明小卫士。树新风。为我们美好的生活做一份贡献,让我们为我们社会做出贡献也让我们为我们中华民族做一些贡献,为我们的祖国镶上一块美丽的绿宝石。

2022年关于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精选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烟草同仁: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代表机关支部参加今天的演讲比赛。我演讲的主题是:文明驾驶、体悟人生。

  今天的演讲比赛气氛很热烈,来到比赛现场的大概有××人吧。大家年龄身份性格性别各不相同,但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我们都是华夏子孙、都是中国烟草人。

  我很自豪,我们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我们中国人素来讲究礼貌。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汉代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我们的祖先把礼仪看得很高。综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自商周以下,凡礼乐大兴之际,均为太平盛世;而每到一个朝代的衰落时期,人们常说礼乐崩坏、社稷蒙尘。礼仪,标志着社会和谐、标志着社会进步。

  但我又有些困惑,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可是,我们有时遗憾地发现我们的文明素质在某些方面仍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有一个问题值得各位烟草同仁思考,物质文明发展了,如何把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转化为精神文明的进步?对我们烟草行业而言,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题目很大,我只取其中一个小的方面,谈谈文明驾驶。最近几年,考驾照、开私车形成热潮。我们烟草人托行业的福,经济条件还不错,估计一半以上的同事都有自己的私车。每天穿梭于街头、出没在车河里的我,总结了车辆驾驶中的十大不文明行为:随意开大灯、抢道变道、乱扔杂物、开车打手机、斑马线不礼让、乱停乱放、猛拐急停、开车吐痰、水溅行人、酒后驾车。请问在座各位,你有以上行为吗?你反感以上行为吗?

  如果你反感,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你文明驾驶。 如果你没有这些行为,那么恭喜你,你开车很安全,没人会找你麻烦。但我还想问个问题,设想你独自开车走在一个没有其他任何行人车辆、完全没必要担心出交通事故的十字路口,刚好红灯亮了,你是停下来等红灯熄灭,还是观察情况后继续前行? 我们的祖先讲究自我修身,提倡“慎独”,不能因为无人知晓就放松自我要求。那么朋友,你做到了吗?

  也许有人会反问,你在台上讲得倒是冠冕堂皇,你自己做到了吗?那好,我就把自己关于驾车的一些体悟向大家报告一下:在我看来,驾车正如驾驭自己的人生,方向盘都是抓在自己手中。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你将用同样的心态来驾驶你的车。我信奉两条人生格言,第一条是“欲速则不达”。每个人的人生总有一个目标,正如你的车总要开往一个目的地。有的人也许追求的是速度,想比别人更早地到达终点。但我不同。弯道超车固然是好,但一旦出局结果更糟,关键是你始终要前进在路上。第二条格言是得容人处且容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与人相处多为别人着想,吃小亏当占便宜。所以,有人要超车让他超就是,有人要过马路停下来给他过,有什么大不了?说到这里我讲个细节,一个小故事。现在很多新拿驾照的人,驾校很多东西没有教。晚上会车的时候不知道远近光变换,更过分的是有些人还特意换了氖光灯,刺得你什么都看不见。但我一直坚持会车时远近光变换,我家那口子说,别人都不换,你一个人换个啥啊。我是这样回答的,他不换,我看不见他,但我换了,他可以看见我,发生事故的机会就小得多。

  开了几年车,诸如此类的事情还发生了一些,我的体悟也还有不少,因为时间关系,就不罗嗦了。

  听一个朋友讲,德国人有等红灯的习惯,即使四周空荡荡的,红灯一亮,老百姓都老老实实地等着。或许按照我们的常规思维,这老外确实呆板。在自己认为合情合理或四周无人的情况下可以违反规定,这似乎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这里我又讲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左右并没有车辆的情况下,安安静静等红灯,老太太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看,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美国老人,在等与不等之间做出的选择,她选择的不是等待红灯的那几分钟,而是下一代人的未来。那么朋友们,您家中可有父母妻儿?同事们,作为一代中国烟草人,您,会怎么选?

  所以,我的朋友们、同事们,为了我们出入平安,为了他人的安危,让我们慎独修身,心系文明,掌握好手中的方向盘。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执著地尊重维护公共环境,定能共创和谐文明的新家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虽然我们不是太阳,不可能将整个社会照耀,但是让我们做一只小小的萤火虫,用微光将自身点亮。

  最后,借用一句交警部门的宣传口号作为我演讲的结尾:“母念妻等娇儿盼,愿君平安把家还”。谢谢大家

  2022年关于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精选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聊聊美化校园的话题。我想现在可能会有一些同学在想,美化校园?我们的校园不是很美吗?你看校园里:操场上干干净净无纸屑,四周围绿树草皮话烂漫,楼房整齐一排排,同学们穿红着绿好漂亮,外面还有绿水青山来拥抱,谁敢说我们的校园不美吗啊?可是今天,老师要实话实说:我们的校园里还有美中的不足,还存在着"丑"的东西。

  那么这个"丑"到底藏在哪里呢?

  我说这个"丑"就藏在一些同学的嘴巴里。前些天,我路过教室门口,竟听到有同学在相互传唱这样的一首打油诗:(什么)读书苦啊,读书累,读书还要缴学费,不如参加黑-社-会,有吃有喝有地位

  下面还有更难听的,我也不好意思给大家再背下去了。当时,我心情沉重地回到了办公室,跟老师聊起这样的事情。老师们在生气之余告诉我,前些时候还流传过这样一个顺口溜:(什么)一年级是小偷二年级是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排成对,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鸳鸯成双对。

  这是什么话?是怎样的人编造的?其编造的目的又在哪里呢?同学们对这样的一些问题思考过吗?昨天,老师对这些问题,思考了一个晚上,现在我的回答是很肯定的,对于第一个问题--这是些什么话?我说是瞎话瞎讲,以为根本没有这个事实,纯属胡编乱造。第二个问题--是些怎样的人胡编乱造的?我的回答是:是一些胸无大志,不愿学习,只贪图眼前舒服与享受的,又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他们的别有用心又再哪里呢?--他们学坏了,还想让更多的人也跟着学坏。打个比方,他们已经落水了,快要淹死了,还想多找几个人下水陪他们一起淹死,这就是他们的目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小心啊!

  古人说:"言为心声",就是说,一个人的语言直接反映了他的思想。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说,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语言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想做一个文明的学生,首先应该从学会说文明的语言开始。

  校园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校园应该是一个美丽而纯洁的地方,所以我们绝不允许此类不文明语言来玷污我们美丽纯洁的校园,毒害小朋友们纯洁美丽的心灵,大家说,对吗?

  2022年关于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精选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第7篇

关键词:和谐;温暖;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项需要师生合作的工作,在这种合作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是一种推动,它会让教师爱教,学生爱学。拥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师生的合作才会变得异常默契,这种默契会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因此,铸就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我们发展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何让学生亲近你,喜欢你,敬畏你,而又仰慕你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以温暖的师爱感动他

校园中的学生犹如花园里的一朵朵小花,它们的成长需要阳光的温暖、水分的滋养、土壤的培育。校园中的土壤就是知识,水分便是管理,而那丝丝缕缕的温暖,就是来自老师的关爱。教师的爱能让孤独的学生不再寂寞,让倔强的学生学会谦让,让自私的学生懂得关爱,使乐观的学生成为榜样,让奉献的学生变成典型。师爱不是空洞的说教,它来自教师细心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还有恰当的选择――对教育方式的选择,对教育时机的选择。师爱是点点滴滴的行动,哪怕是学生生病时一句关心的问候;犯错时一点真诚的宽容;退步时一次推心置腹的畅谈;还可以是大赛前几句热情的鼓励;学习中一次额外的辅导;困惑时一点细心的点拨。在一次次的关爱中,学生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才意识到自己不会被遗忘在某个角落。这样,他们就不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反而在生活和学习中找到精神的支柱,他们不再畏惧困难,不再驻足不前,不再为一点小错而胆战心惊,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二、以渊博的知识吸引他

老师既是学生的阳光,又是土壤的提供者、水分的输送者。师爱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缩短了距离,消除了隔阂,但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应该拥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让学生随着自己的讲述或喜或悲,时而赞叹历史的世事造人,时而叹息环境的与日俱恶,时而感慨英雄的文韬武略,时而陶醉大自然的美轮美奂,时而心醉人间真爱,时而怨恨悲欢离合。让学生跟随你的引领而陶醉课堂。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社会和学科知识,会让你的课堂不再呆板,不再单调,学生由亲近变得敬畏,尊敬你的学识,害怕你的吝啬。在他们看来你无所不知,你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一部活的生活秘籍,你的一点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将被他们尊为至理名言,你顺便点出的那部书的名字将成为他们最热读的名著,你心不在焉的一点提议将成为他们课下最重要的生活尝试。在学科教学中,你的方式是多样的,你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

三、以高尚的品德征服他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的一次次讲解,一次次纠正,和对学习对生活的一项项管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己要想能理直气壮地管理学生,首先要做到“身正”,所谓的身正,那便是拥有高尚的品德,让学生以你为榜样,对你的管理心服口服。如果连教师自己都做不到,又怎能对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呢?好则学生口服心不服,坏则学生会对老师当面质疑:“你能做到吗,你这样要求我?”如果这一幕真的发生了,不仅让教师当面下不来台,更会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得教师的威信直线下降,不利于以后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一旦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有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这样干工作岂不是非常被动?高尚的品德见证于生活的习惯,你一个小小的节俭的举动,将会让学生铭记在心,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也会在不经意间学会并实施;你对他人一点真诚的尊重,将会让学生为之赞叹,而不久的将来,你也会看到他如何尊敬别人甚至你自己;你对别人一次深深的理解,将会让学生为你叫好,同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也会感受到他们怎样去理解别人;你对所有学生的公平对待,会让他们感到你的公正,你的民主,你的无私,你还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看到一个个公正的学生,无私的学生,懂得如何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学生。

四、以严格的要求提高他

第8篇

2022年讲文明树新风中学生演讲稿精选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文明。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新华社10月7日报道了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XX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圭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

  外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捡垃圾的事儿并非头一遭:在咱们的城市街头、园林景区以及长城上,都留下过外国人捡拾垃圾的身影。他们或是一人或是数人乃至数十人,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充当“义工”。而我们国人乱扔垃圾,却成了自然,因此即便到外地旅游,也照样与陋习一路同行。前不久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幕,在迎客首日,内地游客在乐园的非吸烟区肆无忌惮吸烟,横躺座椅、胡乱吐痰、随意插队,种种陋习给迪士尼乐园留下了一曲不和谐的音符。再比如到国外旅游,中国游客大声喧哗,不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等在国内已见怪不怪的陋习,在外国背景的反差下更凸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中国人,我们在对外宾捡垃圾的行为表达敬意的同时,也更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秀丽风光今天仍在,美好礼仪却被一些国人丢得差不多了。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吧。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轻德育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对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的教诲,说一些时髦的脏话,穿一些奇特的衣服,留着时尚的发型;不知道认真学习,在校园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明礼仪时刻提醒我们周围还有别人的存在,我们的行为会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现代化的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实,要想成为一名“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青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吗?一个晨练的青年,一边跑步锻炼身体,一边帮孩子拿下了不小心扔到了树上的篮球,还把路边的垃圾扔到了垃圾箱,还还帮助一位费力上坡的三轮车老人推车,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快乐了别人也满意了自己。还有,10月25日,由新华单位举办的首届“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当选者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当选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今年只有15岁;说她“特别”是因为她是一个只有两个手指的女孩;说她特别是因为她用仅有的两个小手指,从10岁到15岁的5年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捡了6000多枚废旧电池。她就是潘娜威,营口的一个中学生,是她以自己真诚的环保行为为辽宁争得了惟一的“十杰”称号。

  还有美国汽车公司的巨头:福特公司,它的总裁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一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门,他发现地上有一张废纸,便弯腰捡了起来,并顺手扔进了纸篓里。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不仅看见了小事,而且你的文明行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福特就这样进了这家公司,并成为了总裁,而且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

  所以,同学们清除陋习需要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在校期间不化浓妆、不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尊敬师长,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不进网吧,提倡文明上网,科学上网;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录像;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辛苦,生活节俭。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同学们,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名校而不懈努力吧!

2022年讲文明树新风中学生演讲稿精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xxx。很高兴今天能参加我们学校组织的这次演讲活动。

  我觉得文明是一种好习惯的坚持。我们作为小学生有责任把文明传递,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我们身边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其实文明离我们很近很近,近的触手可及。文明有时只是一个手势,有时只是一个微笑。正如一则广告所讲的:一个小男孩正在放风筝,可是风筝却挂在了树枝上,只有踩在公园的椅子上才能拿到,他为了不使椅子弄脏,拿出一张白纸垫在上面,然后到白纸上取下了风筝,这则广告深深的打动了我,从中我悟到了“文明,有时就是一张纸的厚度。”

  我相信你,相信我们大家会听到文明的声音;会在生活中释放你心中文明的热情!你可能会问文明是什么?它很难做到吗?我会这样回答你:不是的,做到文明说难也难,说简单也很简单。有时多一份等待,对他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其实就是文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校时,我们学生不应该讲脏话,不应该打架斗殴……如果你做到了,那就是一个文明的人;如果大家做到了,那就是一个文明的群体;如果整个国家做到了,那就是一个文明的国家。

  让我们携起手来,踏着轻盈的脚步向文明进发!去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让我们向全世界展示华夏儿女的风采。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2022年讲文明树新风中学生演讲稿精选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有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前工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不仅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而且是我们将来展翅飞翔的肩膀。

  古语有言:“诚于中而形于外。”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当我们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得体而优雅时,会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自己在与人交往时也会信心百倍。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楷模。他身为国家总理,却是谦虚恭敬,彬彬有礼,出处处以礼待人:服务员给他端茶,他常常站起来用双手接过去,并微笑着点头表示感谢;外出视察工作,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一一握手,亲切地道谢;甚至在深夜回家途中,他也再三关照司机礼貌行车,让外宾先走。外国记者赞美到:“大凡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中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的令人神往。”逝世时,一些外国报纸说:“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人唱反调,这是罕见的事情。”这就是独当一面的大国风范。

  然而,同样是位居重职,清朝大臣李鸿章却因小小的细节问题而有截然不同的下场。李鸿章有一次出使俄国,在公众场合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肆渲染嘲弄。吐了一口痰,事何其小,丢了自己的人格,也无所谓大;但丢了国格,损害了民族的尊严,还能以小视之吗?

  从清朝末年到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可是,我们有时遗憾地发现我们的文明素质在某些方面仍原地踏步,比如上面的事例。中国有无数我们引以为豪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秀丽风光今仍在,文明礼仪剩几多?

第9篇

“原来你是这样的董卿啊。”而在此之前,人们对于董卿的认识都来自春节晚会及类似各种晚会,大众二次发现和认识了她。“当下中国美人十分,董卿能独占七分。”面对网友对她“真女神”的评价,董卿说:“其实,所有女神的另一面都是女汉子。如果没有那种强悍,那种坚持,没有那种对自己狠一点的劲儿,就成不了女神。”

永远别失去前行的勇气

从浙江到上海再到中央电视台,从事主持行业20余年,董卿勇敢地一次次将事业归零,重新开始。

1994年董卿进入主持行业。当时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她陪朋友考试,自己却意外被录取。两年后她跳到上海东方电视台。通过努力,很快获得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成为上海炙手可热的美女主播。可以说,在上海的七年,她过着有名有闲的日子,生活安逸自在。

2002年一个意外的电话,打乱了董卿平静的生活。那一年,央视西部频道成立,《魅力12》节目组向她发出邀请。接到电话,董卿心情异常复杂,“这可能意味着你整个生活都会发生巨大改变。”

二十八九岁的年龄,放弃拥有的一切,去一个陌生城市重新开始,对未来的不安全感让董卿几乎见人就问:我要去吗?在一遍遍的问与答中,她渐渐明晰了自己的答案,“选择之所以艰难,是因为你只知道失去了什么,而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但如果不去,有一天我一定会后悔。”

做完最后一期节目,董卿只身前往北京,住酒店、租房、打车,所有事都要一个人扛。渐渐地,她融入到新的人群,新的城市,新的生活。

“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希望把事情做到完美。”那时的她,常常为解决一个小问题熬到凌晨三四点钟。她的努力得到台领导的认可和同事们的尊重。两年后,文艺中心邀请她与朱军搭档主持音乐频道开播晚会。不久青歌赛开赛,董卿再次被邀担当主持人,从此她也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熟悉。

2004年年底,距离2005年春晚不到一个月,董卿突然接到时任春晚总导演郎昆的电话,告诉她被任命为春晚主持人。接到电话已是夜里十一点,当时她刚搬进新家,疲惫不堪。“谢谢郎导。”挂掉电话,董卿拿着扫帚兴奋地在屋里转圈。“本来已经累瘫了,但那一刻,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搬一次家。”

从2005年第一次踏上春晚舞台开始,此后连续十年,董卿都出现在这个亿万观众瞩目的舞台上。她像其他央视前辈们一样,踏入了“家喻户晓”的行列,甚至被喜欢她的观众冠以“央视一姐”称号。

然而,就在董卿收获了无数鲜花、掌声和荣誉的时候,2014年她却突然决定去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给主持生涯按下暂停键。其实,去美国的决定对董卿来说,同样不是一件易事。“我怎么可能不害怕,怎么可能不担心,怎么可能不去预想我离开了一个非常熟悉甚至非常优越的生活环境后可能要面对的各种境况”,但反复考虑,她觉得近十年来所主持的节目形式雷同,“以自己的经验和状态,当然还可以做几年。可我最怕重复,重复会消磨意志和激情。暂时放下话筒,是希望深造后以更好的状态回归。”

在美国的日子,她每天7点起床,然后去上课。休息的时候就去参观一些博物馆,看一些演出。“重新做一个学生,扔掉名牌包,摒弃所有的光环,这些都只是表面。真正的困难是,你要经受得住所有落差,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学习如何变得强大。”

2015年再次回归时,董卿以评委身份出现在央视励志节目《挑战不可能》的现场。当众人纷纷猜测她是不是开始转型的时候,她在原本冷门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上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彻底将观众折服,并悄然开始了《朗读者》的筹备。

作为《朗读者》制作人,从最初的团队搭建到节目形式,再到录制、剪辑,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可谓道阻且长。董卿冷静地一一面对:“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会有孤独和无助的时候,但我相信,任何一段生命的过程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就算有人不理解甚至误读,我依然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

人生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

“要么在台上主持,要么在台下为主持做准备。”这是董卿多年的工作状态。除了春晚,她每年还有120到130场节目,差不多每三天就一场。“做好主持人没有捷径可走,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董卿说。

为准备一场节目,董卿在书房的椅子上一坐就是一天,从早上七八点直到夜里二三点,除了吃饭上厕所外,几乎没从椅子上站起来。每年春晚直播之前,她都会在家里想象着全国观众就在眼前,“中国中央电视台”“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开始大声练习,“那些话在我嘴巴里滚了上百遍,上台才有那个底气。”

2017年4月,董卿在主持一期《中国诗词大会》时,穿着近10厘米高跟鞋的她不小心踩空,一下摔下了半米多高的舞台。董卿磕在了舞台周边的铁架上,疼得站不起来。现场工作人员要送她去医院,董卿疼得眼泪止不住流,却非要录完才走。所有人看着她颤巍巍地回到台上,整理好情绪和妆容,仿佛没事人一样录完,最后结束时她已经站不了,是现场导演背着她才上了车。导演嘱咐司机快开车,谁知董卿却说,把第二天两场节目的台本给她,因为去医院不知处理到几点,她要带过去看。这句话令在场的人大为感动,原来她根本没打算休息。

董卿做《朗读者》,是因为想做一档“自己真正喜欢的,不管有多少受众的节目”,很多人都觉得她没必要在40多岁的年龄去做一件如此耗费心力的事:“你为什么要做,你做主持人驾轻就熟,而且所谓的行业地位也摆在那儿了。”周围有很多质疑声,客气点的人说:这样的节目很难做。不客气的就会说:这样的节目没有观众。她的团队里一些人走,一些人放弃,对她来说都是很大的考验,她只能一遍遍地向他们阐述自己的观念、自己的理想。有很多时候,她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心里很纠结,感觉那是一个漫漫征程,看不到光明在哪里。

那段日子,董卿每天睡眠不足,凌晨4点睡早上8点起。醒来一睁开眼就想节目的事,想着嘉宾、读本、故事、后期……录制前一晚,工作人员不能找她,她必须把第二天的东西整整过一遍。不录节目的时候,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她一定守在办公室,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找到她。她觉得当制作人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特别唠叨,喋喋不休,要跟团队、专家、广告客户等,一遍又一遍地说相同的话。有时候特疲惫,她就恨恨地问身边人:像不像祥林嫂?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朗读者》一播出便获得了巨大成功和无数赞誉,也远远超出了董卿的预期。董卿引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话说:“如果你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情,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任何时候不放弃成长的可能

董卿出身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报社总编,母亲是大学教授。从小到大她受到的是父亲严厉的家庭教育:从7岁开始每天刷碗,早上到操场跑1000米,放假到宾馆当清洁工,不许照镜子,要背诗背古文……

父亲有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有照镜子的时间不如多用功。小时候的董卿不理解父亲的爱,渐渐长大后她才懂得,其实所有的父母都会倾尽所能去爱自己的孩子。

“爸爸生长在农村,生活十分穷困。每天上学前,都要先去池塘抓鱼虾到集市上卖掉,挣点生活费再去上学。爸爸的经历让他笃信一点,人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所以对我也有这样的期望。”董卿感叹,是父亲的“魔鬼”教育教她学会了努力和坚持,生怕辜负别人辜负自己。

因为主持春晚,董卿每年除夕夜不能与父母在一起。她曾几次邀请父母来春晚现场,但父母老是怕给她添麻烦,怕她在台上想着他们,注意力会分散。董卿便在盛大的晚会落幕后,一个人开车回家,吃点速冻水饺,然后赶第二天最早的一班飞机回上海,和父母团圆。

董卿经常给父母钱,但他们仍然过得非常节俭。“有一次我爸去医院拔牙,出来后咬着棉花球,腮帮子肿着,就这样还是挤地铁,不舍得打车。我在电话里听我妈说完特别难过。”谈到情深处,董卿说,“这么多年,我把最好的笑容都留在台上了,给父母的太少了。每次我回上海,常有人叫我出来吃饭,我一般都推掉了,希望多陪陪他们。但只有医院院长请我吃饭,我一定去,而且我见到他们都是同样的话,‘我爹妈拜托给你们了’。”

关于董卿的婚姻感情传闻一直不绝于耳,但她始终保持低调,甚少在公开场合聊相关话题。2016年在《挑战不可能》会上,董卿首度承认自己已有宝宝,荣升人母。

有记者问她,“照顾小朋友有什么不可能的挑战吗?”董卿回应:“这是所有人去面对了之后就能找到方法的一件事情,不至于不可能,没那么严重。” 随后补充道,“可能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对父母来讲都是挑战。孩子出生后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在很多方面平衡,既不能我的世界只有我,也不能我的世界只有他。”

无论多忙,董卿每天都要保证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她的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假如我几天不读书,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她说,“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可以给人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刚上大学时,董卿因为形体表演课跟不上,被自卑困扰着。在那段难挨的岁月里,是书籍给了她力量。她喜欢莫泊桑的一段话:生活永远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但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无论是好的时候,还是糟糕的时候,都一定要坚强。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身教大于言传。”董卿记得,父母在家没事时就是看书。“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很努力地把自己变得更好,是想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从我身上学到好的品质,所以我不会放弃继续成L的可能。”董卿说。

第10篇

成书背景

19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完成使机器大工业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在教育上。古典主义教育传统的保守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教育存在着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陋习。为此,当时社会的诸多有识之士都在寻找拯救教育的办法。斯宾塞便是寻找新教育的积极者之一,他根据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教育理论,以心理学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快乐”原则在教学与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快乐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愉快而非痛苦。《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本关于他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的半自传、半札记的书籍,是他教育思想中一部重要的著作。

内容精要

本书共二十一章,从家庭到学校的各个不同方面阐述了快乐在儿童成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其著作中主要的思想精髓。

1、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因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在快乐的时候,儿童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而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其自信心便会减弱。这时,即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除非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斯宾塞曾说:“我一直认为快乐的方法和气氛比其他方法更有效。”而要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斯宾塞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2)在教育中,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3)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在看孩子时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

2、对儿童实施快乐的教育的方法。斯宾塞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认为,对儿童实施快乐的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兴趣和满足总会带来快乐,因此教给孩子某方面的知识时,应先激发孩子对这些方面知识的兴趣,一旦产生兴趣,教育的最好时机也就来临了。(2)多一些友好和鼓励。让儿童在一种友好亲昵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不但可以增进儿童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而且学习的效果也会变得更好。友好、鼓励是快乐教育的最佳方法。(3)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对于培养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它不仅会让儿童形成因果概念,明白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有原因的,同时也会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这种原因。为此,斯宾塞明确指出:“没有一种快乐能比得上他们通过自己努力而证明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能力而获得的快乐。”

3、快乐教育的基础是儿童身体的健康。身体是所有智慧、道德、品质的载体,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才是幸福的人生。为了让儿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就必须加强身体的锻炼。斯宾塞还提出了锻炼儿童身体素质的方法:(1)避免娇生惯养。儿童的成长需要从小经历一些自然的风雨,这不仅有利于他适应本来如此的环境,而且能够从小增强身体的自我保护和调节的能力。(2)加强户外活动。大自然就像一个天然的生命运动场,一个生命如果要获得更多的力量,他一定要经常到有许多生命生长的地方。在儿童亲近大自然、锻炼身体、获得更多力量的同时,培养其优良的品质,这是快乐教育得以展开的基础与前提。

4、快乐的教育是尊重儿童的教育。实施快乐教育首先要尊重儿童的几种权利:(1)说话的权利。儿童的这种权利受到尊重,不仅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荣誉感,也会引导他注意别人的权利是否也被尊重,从而增强自治能力。(2)得到公平的权利。人类渴望非歧视和公正。儿童更是如此,因为生长和发育的力量,决定了他们非常重视生活中的公正。父母和老师应该毫无条件地保障儿童的这种权利,给儿童均等的机会,“给儿童机会,就是给儿童无穷的可能性”。(3)自尊免受伤害的权利。每一个生命,从他生下来的那一天开始,就明确地与另一个生命完全不同,当儿童明白了这一点时。他的自尊心便诞生了。如果儿童的自尊心受到打击,第一反应就是痛苦,有的会在内心反驳,有的则会讨厌自己。(4)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儿童的思考可能是幼稚的,判断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没有幼稚的思考,怎么会有成熟的思考:没有判断的失误的经历,怎么会有正确的判断。教育要促进儿童幸福、富足的自主生活,就更应该培养、尊重其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5)自由自主选择的权利。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教育儿童以后怎样去选择。为此,从孩提时代开始,父母和老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和培养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就是尊重了他们的思维和判断,也就尊重了他们的未来。

简要评价

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他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对西方科学教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他一生都在倡导一种快乐的教育方法。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侄儿小斯宾塞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其教育著作自问世以来,已成为西方家庭和学校的教科书,成功培养了无数卓越的孩子。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利奥特曾经这样评价斯宾塞:“很少有人像斯宾塞一样,对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在美国,他的思想统治着美国大学达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

名言选萃

事实证明,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拥抱、抚摸,有时甚至是亲昵地拍打几下,孩子在对外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都会更健康。我认为:拥抱、抚摸、牵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一直认为,除了极少极少的神童和天才,99%的孩子在天赋上只有特点不同之分,而没有好和坏、高和低的差别。

学一件事物比读十本书更管用。这是孩子亲身的体验,知识的得来是经过他自己验证的。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仅仅是特点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高低;坚信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孩子。

孩子的心智和自然界一样,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能力的自然发展有一定顺序,每个阶段的能力则需要供给不同的知识。

父母的每一点善良、宽容、积极乐观、同情心,公正、民主的德行以及整洁、勤劳、节俭的习惯,都会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这些德行和习惯无论多么微小,都会像星光一样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里。

我建议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高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不要用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也不要以此为荣辱。

第11篇

亚里士多德从人活动的特殊性出发,对人的活动和实现活动进行了阐述,抽象地提炼了幸福的普遍要义,这有利于人们加强德性、获得幸福。 

一、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一)幸福是最高善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这句话可以说明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目的,而善是其终极目的。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类实践活动、技艺和科学,它们的目的也许是多样性,有的是因为其他目的而被选择,有的则是因其自身而被選择,然而这些所有活动的目的都是善,而善也存在着最高善,幸福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善,因为人们做任何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其幸福本身。因此,追求幸福、实现最高的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 

幸福是完善的、自足的,是无声的感性的欢欣。其中完善是指人们所追求的是因为自己本身而不是因为自身之外的东西去做,称为“目的善”;而自足是指一种事物本身存在人们为其追求而且也能实现,因为它应有尽有,幸福最能够被看作是这样的一种事物。所以说幸福是完善的、自足的。 

亚里士多德从目的论的角度考察了幸福的伦理内涵,将目的与善联系起来,又得出“幸福就是最高善”这一论断。我们做任何事,从事任何活动都有目的,且最终目的是幸福,所以幸福是我们从事任何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正因为幸福是最高善,是最终目的,所以我们才能过着灵动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高善不仅于个人而言如此,对城邦亦如此。为城邦善的获得,让其保持更加神圣,这种善显得更重要、更完满。他还推断出幸福的最高层级即思辨幸福,人不断的理性生活就能不断地离幸福更近,趋于最高级别的幸福。 

(二)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的实践活动 

1.幸福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不是一种品质,它也不同于所谓的快乐。假如一个人一辈子都在睡觉、过着植物般的生活,那么,这个人算不上是幸福的。有些享乐主义者觉得慢慢的消磨时光,无所事事的消遣是舒服的、是幸福的,实则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只能称其为简单的肤浅的快乐,快乐不能等同于幸福。消遣不是为了幸福,而是为了在消遣娱乐之后可以更好地进行劳动、工作,也就是说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践行,从而获得相应的部分,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幸福的。幸福不是专属于某个人的,它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出身贵贱,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但需要自己后天的不懈努力,这就是一种自足的现实的实践活动。 

人是具有理性,通过思辨的理性主观能动的追求幸福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善”就是特殊功能所发挥出来的,这一部分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包含逻各斯意义的实践,我们的生命也因努斯的运用而别于其他物种。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这是现实中悲催的一种扭曲价值观,收获的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而是伪装的表面“幸福”。说白了,就是虚荣的体面。幸福不是不劳而获,有些幸福看似得来容易,实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无论是付出实际的劳务还是精神上的体贴关爱,必须通过自身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才能拥有幸福,否则都是自欺欺人的虚假幸福。简言之,幸福就是自身符合道德律令、精神需求的理性的现实实践活动。 

2.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德性也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德性是幸福实现的前提,是构成幸福的首要因素。“一旦没有了德性,他就会极其邪恶和残暴,就会无比地放荡和贪婪。”“只有那些有德性的人、行为高尚的人才有可能实现幸福。”这里的德性是灵魂的德性,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德性分为理智德性(智慧、明智等)和伦理德性(节制、勇敢等)。人活动目的的实现要借助人的理性思维,我们只有在实践理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如果人们一生都实践着合乎德性的活动,那么这个人才能获得幸福。因为幸福是自足的,是最高善的,所以这种实现活动应该是合德性的,这种德性是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结合。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章第七节中写道:“如果幸福在于合德性的活动,我们就可以说它合于最好的德性,即我们的最好部分的德性。我们身上的这个天然的主宰者,这个能思想高尚的、神性的事物的部分,不论它是努斯还是别的什么,也不论它自身也是神性的还是我们身上是最具神性的东西,正是它的合于它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构成了完善的幸福。而这种实现活动,如已说过的,也就是沉思。”这段话说明沉思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完满的幸福在于更长久的自足的沉思活动。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过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关爱与温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喜悦,是沉思后的自足和完满,是合乎德性的一种抽象,但又是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上的。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实现途径 

之前新华网公布过一个“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调查结果是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比城镇居民的幸福感强。这一结果说明物质上的富裕对幸福而言,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2016年百合网的《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不同年代群的幸福感均值在6—7之间,而“90后”、“95后”的幸福感和其他年龄层相比最低,而且调查还表明学历较高者幸福指数也高,学历与幸福指数呈正相关。得出“95后”幸福感最差这样的调查结果一个原因是出于社会转型时期,与以往时代不同的外在缘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被世俗影响,认不清自己,看不透名利,境界和格局小。而学历越高者幸福感越强说明在幸福感受的体会上,精神比物质更重要,进行沉思现实活动的生活更幸福,这印证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辨是最大的幸福”论断。为了追求更大更完满的幸福,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讲述了几条通往幸福的途径,结合其方法途径和現实生活写出几点有关幸福的思考。 

(一)加强德性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和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幸福观告诉我们:人们为了追求幸福,就需要提升自身的德性。所以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信息呈爆炸性态势的今天,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在道德养成方面要加强德性的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做到诚实守信,成为一个文明人,使自己变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尼克马可伦理学》里讲到:“幸福是一种善的无目的的自觉行为,如果只是追求物质上获得,那就成了有目的的行为,这就不是内心的善行,就不称之为幸福。”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上车不由自主就会让座,之后内心会有一种自足感,这种感觉就是一种淡淡的幸福,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以追求物质为目的的内心善行的外现。相反,比如现在总有极其个别老人倚老卖老或者讹诈碰瓷,使得一些年轻人不敢实施自己的德性,以致由此类现象衍生出来的晕轮效应使得整个社会变的越来越冷漠。类似这样的现象折射出人们德性在当今社会的缺失,德性的缺失自然会影响到人们的幸福体验。人们开始通过对物质利益毫无节制的追求,开始被不好的风气影响,仿佛只有物质的满足才能获得内心的富足和欢欣,实则并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真切地感受到幸福。人们只有合理追求物质保障的前提下,保持正义、勇敢等各种美好的德性,不断提升自己的德性,加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这样才能摆脱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诱惑,成为一个有德性的道德主体,并追求到真正的幸福。 

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必定是合于我们的最好部分的德性,同时,这种实践活动是合于人的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德性——沉思。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是最高等的一种实现活动,因为它是我们身上的最好部分——努斯活动。沉思比其他活动更为连续和持久,其本身就是目的并且它是因其自身而被人们所欲求,除沉思本身不产生任何其他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是最令人愉悦的,越沉思越幸福。 

(二)践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在谈及何以获得幸福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不是品质,并不能像拥有财产那样地占有;幸福也不是某种神的恩赐或纯粹是机遇的礼物。幸福是通过学习、某种习惯或训练而获得的,只有进行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幸福。”行为主体只有通过合乎德性的道德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所进行的活动,才能体感幸福,实现幸福。幸福是一个人既要具备德性的品质,又要求人们自觉地在德性的引导下,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践行现实活动。总之,人们想要获得幸福,就要主动践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就会与你不期而遇。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身上具备的最好的德行就是努斯,努斯被亚里士多德赋予丰富的内涵,是高尚的、神性的抽象,是理论层面的,具有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将思辨活动作为首要幸福居于道德活动之上,这一点忽视了人性的现实性,也因此遭到人们的质疑。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获得幸福是必须将理论和具体的、多变的实践相结合。 

(三)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获得必须有外部条件的提供。尽管幸福是自足完满的至善,但仍需要外在的善为补充,如拥有充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以及朋友的相伴、一定的财富或权力等外在条件,甚至包括运气的成分。如果一个人仅有天赋和后天的努力而没有机遇和运气,也是不可能实现幸福的。亚里士多德对好运是幸福的外部支持这样表述道:“幸福还需要外在的运气为其补充。这就是人们把它等同于好运的原因。”但是,这些外在的东西不能过度,受到钱财他物的强制或挟持所生活着的状态都不是我们追求的善和幸福。财富不应只是物质层面上的拥有,还应是精神层面上的富足,物质财富只能起到保障作用,处于基础层次。而合乎德性的精神财富才是高级别的,人们应追求幸福的源泉。这也给我们青年以一定的启示作用,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可以有一定的外部条件的支持和补充,但是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外部条件。 

梭伦曾表示过人们在物质生活的追求上不应太过,中等水平节俭点就好。亚里士多德认同他的观点,认为大多人们都是拥有中等水平的外部条件,这样做一些高尚的事情就可以享有幸福,不能放纵自己的私欲,太过看重物质。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说的所谓的遵循中庸原则。因为幸福也不是无本之源,它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幸福是需要外部机遇善或者其他外部善。不可能说一个出身卑微贫穷家庭的人是幸福的,当然也不能说不幸,因为真正的不幸是精神的潦倒。所以幸福既需要自身的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得借助于外在的幸运对其进行补充。一般来说,有物质财富比没有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更强一些,也比心理感受层面上的幸福来的确定。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幸福基于自足的生活资料,不需要过多的财富,因为幸福更多的来源于精神层面。 

(四)倡导集体主义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不仅研究个人的幸福,而且还关心致力于城邦(集体)的幸福,并把城邦的幸福和个人的幸福关联在一起。个人幸福和城邦幸福的关系亦如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每一位青年才俊都应致力于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幸福,才能获得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幸福是以国家和集体的幸福为依托的。试想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是没有个人幸福可言的,有的只是人人自危。所以要想实现个人幸福就要有集体主义原则,关乎国家和集体的幸福和利益也要尽自己所能,要有这样的集体意识,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到的城邦幸福对个人幸福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它对现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告诫人们只有加强德性,以中庸之道行事,才能在实践中创造幸福、实现幸福。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有利于引导人们提高自身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通过实现国家的利益达到个人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

[2] 赵群.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 张全胜,袁祖社.完满幸福与非完满幸福——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双重含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临汾 041000) 

第12篇

关键词:古代;榜样教育;家庭教育

一、榜样概念的界定

榜样概念的界定,是学者们主要的研究对象,他们从不同角度谈到了自己对榜样的认识和理解。在古汉语中,榜样之“榜”本是一种矫正弓弩的工具,“榜者,所以矫不正也。”,而“样”一般指样式、范式。“榜”与“样”的结合,意为一种矫枉正曲的范式,在古人看来,判断榜样的标准主要是看他对道德内容的履行程度,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否则是不能称其为榜样的。

其他关于榜样的定义还有:《现代汉语大辞典》:“榜样是指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这种解释与古汉语的解释相近。《辞海》对榜样作了这样的解释,“榜样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或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又称先进典型。”赵翰章认为:“榜样是在人们头脑中的先进典型、突出的人物形象”。曾钊新教授把道德范例(榜样)定义为:“是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的、具有肯定意义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崇高形象,是内在的善品和外在的善行的统一,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正面人物的风范。认为榜样具有能触发人们仰慕的效仿性特征、能唤起人们崇敬的形象性特征和为历史所考验的真实性特征。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陈卓认为,“‘榜样’与‘偶像’是同样的意思,均为赞赏、崇拜、效仿、学习的对象。”而且认为“榜样”“偶像”“楷模”“模范”“典型”在意义上也是相同的。

在现代,有人把它作为日常概念来使用,如一般作“楷模”“典型”“偶像”讲,指的是某种值得学习、崇敬的典范人格,榜样多指正面的形象;有的局限于教育方法,甚至局限于德育方法;有的把榜样与榜样教育混为一谈,如有的学者认为:“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又称示范,是引导受教育者学习他人的优良思想、行为和品德的教育方法。”都把榜样当作一种德育的方法。

目前在我国教育理论界榜样的概念,尚无明确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得到人们公认的概念。本文试着以一个新的视角来阐述榜样的内涵。但从众多学者对榜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对榜样的理解虽稍有差异,但榜样所代表的都是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是值得效仿和学习的先进典型。不论何种榜样,其本身必具有良好的德行,如其无德寡德失德,则难以成为人们崇敬的楷模和效仿的对象,因而榜样本身就具有道德的意义。因此,本文所讲的榜样,本意指道德榜样。

本文认为,榜样是指凝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的共同理想追求、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因而能够对他人具有教化作用的人格范式。

二、榜样教育概念的界定

与对榜样的界定一样,对榜样教育的理论研究目前在我国尚不多见,更无统一的认识。我国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叶阑这样理解教育的原义,把二字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结合对教育的理解,许多学者对榜样教育的概念做了界定。

朱明山认为:“榜样教育就是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的一种重要方法。”易莉、徐惠认为:“榜样教育(example education)是一种以典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去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等特点,能将抽象的道德准则、道德规范通过榜样示范具体化为易于理解、对照和效法的行为,符合人们的心理特征。”王丽荣认为:“榜样教育,就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学习途径,即通过观察学习,从他人那里获取新行为的信息;模仿他人的所作所为,接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而形成自身的人格特征。”华中师大所编的《德育论》一书中认为:“榜样示范法是以正面人物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影响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方法。”有的学者认为:榜样教育乃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相应的榜样,启发、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榜样的行为习惯、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的过程与方法。

总之,榜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榜样,利用榜样的作用,来达到教育或教化的目的。

三、古代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教育

家庭是建立在姻亲关系上的社会组织。它除承担着繁衍和哺育个体的功能外,还以家风、家庭关系和家庭文化氛围对个体进行教化。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习惯固能成性,朋友亦能染人,然较之家庭,则其感化之力远有及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重视道德家庭教育的传统,重视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对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礼记》中讲:“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礼记•大学》)更把家庭道德教育提高到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士农工商四民“旦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由此可以说明古人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形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认识,家庭教育由此而生。《三字经》中的“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中榜样教育的实现途径:家庭中榜样教育的实现是通过在家庭中个体对其他家庭成员价值观念和态度的接受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榜样示范来实现。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激励、家庭生活的渗透、熏陶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起作用。

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极具实效性的经验,留下的许多有关家庭日常性的道德教育的家训、格言,比较有名的如《颜氏家训》《治家格言》,还有各种家书、家诫等。在这些历史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经验。

如《周易》就非常重视家长的身教作用。《家人》卦卦辞曰:“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假”与“格”古字通用,有感格之意。意思是说,君王用美德感格家人然后保有其家,无须忧虑。九五阳刚中正居尊位,为家人之主。表明作为一家之长,自身行为要端正。

《颜氏家训》中说:“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在这里“父”“兄”“夫”分别作为“子”“弟”“妇”的榜样对后者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启蒙读物《三字经》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作为儿童发蒙的必读之书,其中也有很多关于榜样教育的例子,如: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三字经》中分别以宋朝时的官至赵中令仍勤奋苦读的赵普、宋代的直到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并最终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文学家苏洵、北齐时的七岁能写诗赋词的神童祖莹以及西汉时路温舒、公孙弘、晋朝的孙敬、战国时苏秦、晋朝人车胤、孙康、汉朝的朱买、隋朝李密、宋朝人梁灏、唐朝人李泌等人“头悬梁,锥刺股”发奋治学的故事对儿童谆谆善诱;“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则以富有才情的蔡文姬,谢道韫为女子做出了榜样;“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说的是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又如西晋的阮籍,他的父亲阮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而又有种傲然的风骨,很得曹操赏识。虽然早年丧父,但阮籍还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即以勤奋好学、不慕虚荣、道德高尚的古代贤者――颜回、闽子赛为效法的榜样,刻苦攻读《书》《诗》,学习儒家有关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种种道理。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重视母教:《说苑•杂言》中说:“一室之中,必有主道焉,父母之谓也。”,《说文》中释“父”时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白虎通•论六纪之义》中释“父子”时说:“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孽也孽孽无已也。”也就是说教化子女的是父亲。但古代对子女进行训诫教育不仅仅是父亲的职责,母亲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古代有一部专为各界知名妇女所做的人物传记,名叫《烈女传》,又名《古烈女传》,著者是西汉刘向。刘向的《烈女传》是我国最早的妇女人物传记,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辨通》《劈孽》等七门,亦即七篇,七大类,共记载了一百零五名各类妇女的事迹。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又有人在《古烈女传》的基础上,增写了历代知名妇女的人物传记,名为《续烈女传》《烈女传增广》《广烈女传》等。起初,刘向所著《古烈女传》中的《母仪》篇,仅仅介绍了秦汉以前的文伯、孙叔敖、臧文仲、子发、孟轲、田稷子、芒卯、江乙、赵括、如耳等十几个人的母亲的事迹。到后来的《广烈女传》,则补充到近一百位母亲的事迹。其中《母仪》篇是《烈女传》一类的人物传记中的重要篇目。《母仪》,即母亲的榜样。“母亲”一词,是针对子女而言,是指有子女的妇女。《母仪》篇实际上是专门介绍历代良母教育子女的事迹。《烈女传》作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女子基本上唯一可读的书目,其写作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给广大的女性做出行为规范,起到榜样的作用。

除了《烈女传》中的记载,在我国还流传着许多教子的故事,如孟轲小时候,看到东邻杀猪,问母亲东邻杀猪做什么。孟母随口说:“杀猪给你吃肉。”说完,盂母自觉失言,为避免给儿子造成言而无信的不良影响,真的买肉给他吃。从孔子、孟子一直到岳飞,都受到过母教很大的影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是母教的著名故事。清代初期以天下为己任的顾炎武,一致认为自己思想品德的形成与继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2.重视豢养教育:蒙学即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蒙”有幼稚、暗昧之意,《易经》中《序卦》曰“蒙者,蒙止,物之稚也。”因为“儿童在最初阶段几乎总是总是主动地接受一些态度和价值,通过自主作用将其内在化”所以,一个人长大后思想品德的好坏和幼年时所受的教育,养成的习惯是相关的。秦宰相李斯、晋朝王羲之、南宋王应麟、元代许衡、明朝王守仁等人都写过蒙学教材或蒙学教育方面的文章。宋学家朱熹,亲自撰写了不少的蒙学读物。他写的《小学》被许多人奉若神明,称其为“万事养正之全书,培大学之基本者也”。《义学约》中说“豢养极大事,亦最难事。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而混沌初开,非可以旦夕取效者。”《增广贤文》中强调“训子须从胎教始”,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颜氏家训》中强调“教子当及婴稚”,白幼便加以教诲,使其为静、举止皆人礼合序。若在子女幼小时忽略教诲,一旦“骄慢已习”“习惯成自然”,便悔之晚矣。宋明理学家二程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至如养犬者,不欲其升堂,则时其升堂而扑之。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之?虽日挞而求其不升,不可得也。” 明王廷相说:“童蒙无先人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壮大者已成驳僻之习。虽以正导,彼先人之见为然,将固结而不可解矣,夫安能变之正。故养正当于蒙。”。《养正类编》中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几本流行甚广的蒙学教材以外,各类蒙学书目近2 000本。

3.重视施教者的“身教”:卢梭有句名言:“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育者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表里如一,说到做到。托尔斯泰认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在家庭中长辈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中施教者的长辈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子女做出榜样。孔子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教育者自己行为不断不正,却要求受教育者遵守行为规范,受教育者不可能心悦诚服。道德教育教育目的的实现的重要力量,来源于道德模范的人格感召,因此孔子提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的道德榜样。王夫之说:“身教重于言教”,说的就是施教者应该具有的态度,在教育的过程中,施教者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如汉代的萧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让子孙学习他的节俭,子孙生活在痔田陋舍里,他们要想生活得好就必须自立勤奋。在楚汉战争中起富的宣曲任氏,在家约里要求子孙“非田畜所生不衣食,公事不毕则不得饮酒食肉”。教育子孙富而不奢、富而不惰,故任氏“以此为间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富者数世”。……司马光说,宋代宰相张文节,衣食起居。一如普通人,有人劝他不必过于俭朴,他说“以吾今日之禄,虽侯服王食,何忧不足!然人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禄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习惯于奢,不能顿检,必至失所。易若无失其常?吾虽违世,家人犹如今日乎!”

4.重视环境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古代教育家还特别重视环境教育在榜样教育中的功能。不论古人提出的性善性恶,不论所谓“性相近,习相远”,或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说明了古人注意环境对人的思想是很起作用的。人很容易受到自身生活地区的风俗的影响感化,而有着仁厚风俗的地方对人成长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孟子小时候,家住坟地旁边,孟子就学哭丧、埋人。孟母认为该居住环境不利孟子成长,迁居集市旁。孟子又学商人做买卖,盂母仍认为环境不好,又迁居学宫旁,孟子受到读书人的影响,知书达理,于是定居下来。

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染丝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者,土亦有染。”他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如同素色之染,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因此他特别注重环境和交朋友。

荀子指出:“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择土,所以防邪僻恶而近乎中正也。”贾谊很赞同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认为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其性情、品质没有多大的差别。而之后之所以会出现贤愚善恶之人,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所受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同。并分析“殷周之所以长有道”的原因是因为“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故太子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习与正人居之。不能元正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无不正也。”也就是要为太子营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虽然贾谊指的是太子早期的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但它又具有普遍性。

《颜氏家训》上说:“与善人居,如人芝也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这就是指的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5.

[2]陈秉才.中华经典藏书韩非子[M].上海:中华书局,2007.35

[3]王世民.榜样与榜样教化[J].南昌高专学报,1998,(3)11-12.

[4]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4.

[5]赵翰章.德育论[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24.

[6]曾钊新.道德心理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77.

[7]陈卓.当代中国榜样教育之尴尬[J].青年研究.2006,(12)31.

[8]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99.

[9]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07.

[10]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

[11]朱明山.高校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6)56.

[12]易莉.徐惠.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教育[J].江西教育,2006,(2)46.

[13]王丽荣.试论的榜样教育[J].思想研究,2003,(6)65.

[14]华中师范大学等六校合编.德育论[M].西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73.

[15]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卷•中学修身教科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55.

[16]戴望.管子校正卷八小匡第二十[M].上海:中华书局,1978.122.

[17]檀作文.颜氏家训•治家[M].上海:中华书局,2007.52.

[18]汉•刘向撰,向宗鲁校正.杂言[M].上海:中华书局,1987.439-440.

[1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

[20]陈立撰,吴则虞.白虎通疏证[M].卷八.《三纲六纪•论六纪之义》.上海:中华书局,1996.376.

[21]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116.

[22][明]沈鲤.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M].义学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26.

[23]程颢,程.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M].卷二下.上海:中华书局,1981.35.

[24]石云孙.训诂得义论[M].《雅述》上篇.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51.

[25][清]陆世仪.养正类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45.

[26]张燕婴.论语[M].上海:中华书局,2006.48.

[27]班固.汉书[M].卷三九《萧何传》.上海:中华书局,2000.2012.

[28]班固.汉书[M].卷九一《货殖传》.上海:中华书局,2000.3693.

[29]陈梦雷,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M].济南:齐鲁书社,20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