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果园科技化管理

果园科技化管理

时间:2023-05-29 18:21:32

果园科技化管理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大学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它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开发、创业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还处于引进、吸收和本土化探索阶段,创业教育重理论性、知识性传授,形式单一,缺乏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对创业教育而言,如何进一步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大学科技园是发展知识经济的载体,是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它与创业教育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可以有效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一、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科技园正式建立,我国各高校兴办科技园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1988年武汉东湖“创业者之家”的建立开创国内先河,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国家级大学科技园80余个,省、市级和高校自建的科技园几百个,大学科技园成为我国科研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基地,但由于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较短,前期整体规划缺乏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依然存在。

1、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方面,国外大学科技园更加注重企业的前期孵化和培育过程,而在中国由于各方因素限制,部分大学科技园成为了大学向地方政府争取优惠政策的手段[1],它们大量重复建设,片面追求产值,违背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初衷,削弱了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

2、自主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美国成熟的科研成果市场交易体制保证了美国大学科研成果的高效率产业化,但在中国,由于我国大学科研项目评审机制的不健全,对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忽略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致使科研成果价值得不到有效体现,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不超过10%。

3、园区管理落后,配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由于目前国内的大学科技园多属于政府主导、大学主办,主要以国家、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基金支持为依托,运行机制停留于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上,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完全分离,缺乏管理型人才及市场开拓型人才,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在园区配套服务方面,多数大学科技园仍然以提供场地及一般支持性服务为主要运营模式,在法律咨询、工商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支持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4、融资渠道不完善,资金支持不到位众所周知,大学科技园从事的工作是高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孵化,高科技与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是联系在一起的,但这种由高风险带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很难吸引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目前,大学科技园的融资渠道仅局限在政府创业投资基金和以园区作为担保的银行贷款上,远没有形成包括政府、个人、企业、社会、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各方力量构筑的风险投资网络。

5、建设理念单一,资源整合度不够目前大学科技园主要以行政化手段运作,局限于将师生兴办的企业集中于大学科技园区内办公这种形式,缺乏对项目的真正孵化和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效应不明显。多数大学科技园与企业、市场和社会服务支撑体系的联接不畅通,缺乏必要的支撑手段和支撑环境,科研成果难以与社会企业、商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体系产生多层次结合[2]。

二、大学科技园建设策略

目前,许多大学科技园都意识到只有明确方向定位,形成优势领域,在突出学科优势的同时,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培养从事企业孵化、项目孵化管理及投资、融资服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3],才能使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规范、持续、稳定。

1、强化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制定合理扶植政策

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坚持政府支持、学校主导、企业运作的发展原则,政府应加强大学科技园的立法工作,将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鼓励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避免重复建设,完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研成果产业化渠道,借助学校的人才、设备、网络等优势资源,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的专业服务平台。

2、建立健全融资渠道,鼓励风险资本参与

1∶10∶100是园区科研成果在研究、开发、投产过程中所需投资额的比率,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目前,从课题立项到实验室成果阶段的研究经费,大都依靠国家科技项目拨款,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的投资却是空白。针对资金短缺问题,大学科技园应创新科研成果,密切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在充分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并吸引境外风险投资者参与园区创业投资,为入园企业争取全方位资金支持。

3、加强园区服务功能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众所周知,大学科技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一项科研成果能否最终转化为成熟的商品,并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园区的各项服务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理念,重视软、硬件服务体系双重建设,在为企业提供场地、交通、设备、网络等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完善技术交易、人才交流、投资融资、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降低孵化企业的风险和运营成本,帮助他们建立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率。

4、积极拓展产学研结合路径,科研成果融入地方创新体系

在制定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目标以及区域行业经济环境的特点来考虑,大学科技园建设在满足大学学科建设需要的同时,应积极寻找科研方向与当地市场需求的契合点,使科研成果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从而拓展各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

5、突出学科平台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必须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构建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技术辐射作用,逐渐形成某一专业领域的产业集群。

6、规范市场化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

在大学科技园管理方面,学校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应摆脱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引入现代化管理体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坚持市场导向、开放经营、资源共享,公开向社会招募优秀的园区管理人才(尤其是以风险投资管理为职业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一支精通项目研发管理,熟悉市场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

参考文献:

[1]谭江浩.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对策与战略.2008.11.

[2]曹阳.李林.王永宁.大学科技园孵化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01.01.

第2篇

关键词:竞争力 影响因素 要素集聚能力 孵化能力创新研发能力

一、 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含义及特性

(一)大学科技园竞争力

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是指大学科技园的一种独特的、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并且与其他孵化器或园区所不同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最主要的包括以下三种能力:技术创新研发的能力、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成功孵化企业的能力。科技园的竞争力贯穿于大学科技园的各个方面。

(二)大学科技园特征

(1)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是区别于其它产业园区或企业孵化器的独特的能使园区长期获得竞争优势,是一个相对值;

(2)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体现在识别、获取、整合资源的能力,企业孵化服务能力以及创新研发能力等方面;

(3)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决定了其长期存在状态,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

(4)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具有综合性,因为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有因素综合到一起对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发生作用。

(三)企业竞争力的含义及特征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能自身适应市场竞争变化的能力。具有效率性、排他性、综合性、动态性、相对性。

大学科技园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就必须能够拥有比其他产业园区、工业园区或者其他孵化器更好的服务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自身获利,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大学科技园竞争力与一般企业的竞争力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是侧重点不相同。大学科技园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成果转化是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在大学科技园竞争力中较之一般企业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以上这些区别都是由大学科技园的特点决定的。

二、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样,大学科技园作为特殊的企业,它的竞争力对于其自身发展来说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另外,由于大学科技园竞争力具有综合性这一特征,所以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也是众多的。以往有关部门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经过对大学科技园发展要素的分析,设计出了多套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参考已有评价指标体系里的指标因素,并以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将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要素集聚能力、孵化能力、创新研发能力。

(一)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

以往设计的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没有涉及到科技园知识、资源等流动集聚情况,例如 2004 年徐小钦、王永宁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将科技园所依托大学的人才科技资源这一指标加入进来,但是本文认为这一指标并不能将科技园区与大学间的资源流动情况反映出来。例如,分指标中的在校师资情况、研究生情况只能说明大学的水平,并不能反映出大学科技园的科研水平,所以类似这样的指标就不能用来评价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如果大学与科技园之间缺乏人才科技资源的相互交流,那么大学所拥有资源的优势对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没有作用和意义。

因此,从影响大学科技园竞争力这一角度分析,本文认为另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主要体现为高效技术和知识的高效流动。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和集聚有利于大学与科技园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如果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强的话,就会促进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和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有利于实现大学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率;大学科技园主导产业与大学优势学科的关联程度;专业人员对在孵企业培训人次;大学科技园与所依托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学科技园及依托大学合作的科研课题项目数;大学科技园吸纳大学学生数与园区总人数的比重;进入高新区的毕业企业数与高新区新增企业总数的比重;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间的关联程度等等。

(二)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

大学科技园是一种特殊的孵化器,所以谈到大学科技园竞争力时,就不能不说它的孵化能力问题。它是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科技园,以期达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成果孵化的目的。如果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强,那么其竞争力也会相应的增强。

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主要从两方面来体现:科技园孵化的运营能力以及科技园孵化的发展能力。

运营能力主要指孵化器通过孵化手段和孵化机制培育在孵企业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体现在硬环境和软服务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提供,如办公空间、研发实验室等;软服务主要就是涉及到一些常规性的服务,包括园区的日常运营管理、组织的各类培训、公司注册登记等一些服务。这两方面能够反映出科技园自身素质与管理团队对孵化活动的管理水平。往往大多数孵化企业认为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方面非常重要,这可能会导致有的大学科技园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过度重视这方面的投入,而忽视了对大学科技园基本功能的培育。其实,科技园区创新活动水平的高低与厂房基本建设面积没有必然的关系,显然过度重视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园区的基本功能和发展目标不相一致,同时也是不符合科技园区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另外,孵化器提供的一般性商业服务对于在孵企业来说也能够有效地降低搜寻成本,这种服务的齐全性、及时性、有效性以及服务的收费标准都是影响科技园运营能力的重要因素。发展能力主要指大学科技园在企业孵化培育方面的发展潜力,即大学科技园自身发展所必备的一些要素。影响因素包括硬件设施、管理团队、孵化资金、物业与孵化服务满意率、孵化增值服务、企业成长、对地区贡献等。

综上所述,参考一般孵化器孵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同时考虑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作用,本文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开发的总孵化面积;在孵企业平均孵化面积;在孵企业数;毕业企业数;企业孵化的成功率;项目孵化的成功率;毕业企业拥有的专利数;园区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情况;风险投资额;孵化种子资金额;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的比例;园区基础设施情况。

(三)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研发能力

考虑到大学科技园自身的特征,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研发能力是科技园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与一般企业相比,创新研发能力对于科技园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研发能力一般指的是其内部的创新能力,它直接决定和显示着大学科技园是否关注研发设计创新、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力度、研发活动开展的科学性等。

对于大学科技园创新研发能力的衡量可以从硬性影响因素和软性影响因素两方面来考虑,硬性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科技园对研发活动的支持能力,也就是大学科技园对研发活动的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另外就是基于大学科技园创新研发过程中的软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创新研发过程中的管理组织能力、创新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实现能力。

首先,对于研发活动的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方面: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能够保障大学科技园研发创新等活动的顺利进行,持续的研发资金的投入为研发设计创新提供了最基本的运行保障,而人力资本的投入又进一步推动了研发活动的前进,这两个方面对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研发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创新研发过程中的管理组织能力方面:在整个创新研发过程中,关于园区内的管理体制和创新研发环境对于研发活动的成败也有很大联系,完善的管理体制与良好的研发创新环境能够不断地引导和促进研发活动的实施。

最后,创新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实现能力方面:大学科技园本身就是一个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经过大量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之后,得到了一些创新研发成果,此时大学科技园就必须具备将研发成果转化的能力,这也从根本上体现了大学科技园的能力和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主要总结了以下几方面来体现创新研发能力的强弱:R&D 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从事 R&D 活动人数的比例;在孵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数;园区内各类研发机构数;园区内研发设计创新管理体制情况;园区内研发设计创新激励措施实施情况等等。

三、提高大学科技园竞争力的建议

(一)增强大学科技园的要素集聚能力

第一,大学科技园和大学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大学作为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的源泉,为其提供了各种技术和人才保障;作为大学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基地,大学科技园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故就 A 大学的大学科技园而言,其应该努力打造具有创造性的全区氛围,积极倡导大学科研人员进入科技园创业,以此来提升科技人员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

第二,要处理好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的关系。我国的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对高新区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

在大学科技园提高要素集聚能力时,必须要考虑好与高新区的协调关系,力图形成一种“科技创新--企业孵化--规模化生产--占领市场”的发展模式。

(二)保持并巩固园区孵化能力

首先,要处理好科技园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一是园区的发展要处理好在孵企业之间的数量与质量关系。既要重视其数量也要重视其质量的发展和提高,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的各项优势,并与当地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紧密结合,适应其发展及经济增长的需求,在探索科技园发展模式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成不变,要努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使其能够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处理好大学科技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三是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第二,加强孵化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升。一是要加强对孵化服务这一观念的理解。二是规范对入孵企业以及毕业企业的相关管理和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三是科技园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从而不断提高孵化队伍的自身素质,才能保证更好的为入孵企业服务。四是对企业的服务方式进行创新。五是创立高效率的投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与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平台。

(三)提高协同创新的综合能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科技园取得了高速发展,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自主创新的重要部分。

大学科技园是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为了实现自我功能,大学科技园需要整合协同“政、产、学、研、资、介”等各方。需要在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理顺与依托学校的关系;需要加强与投资、金融机构的协作,建立或者引入风险基金、创业基金、种子基金;需要改善园区服务,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立高效便捷的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创业辅导、人才引进与培训、产权交易、企业诊断、对外合作、提供公共技术平台等方面为园区在孵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需要紧密高等学校的科技互动,开放依托高校的科技资源;需要建立与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合作;需要充当好园区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

过去的大学科技园构建的服务体系大多是以大学科技园为中心,辐射状与政、产、学、研、资、介单向互动。新形势下,大学科技园需要提高协同创新组织者的职能,使得原来单向互动变为交叉网状的互动,使得所有科技活动参与者建立直接互动联系。

(四)加大力度提升园区的创新研发能力

第一,科技园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并以园区企业为主体,进行研发多元化投资。

第二,加强大学科技园创新研发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意识,大学科技园必须要培养创新人才。二是最大努力发现各类优秀的创造型研发人才。三是大力挖掘人员的创新潜力。

我国大学科技园从总体上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且各个地方的大学科技园也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从某些方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随着多个科技园区的不断建立和发展,竞争机制也逐步形成。提高大学科技园的竞争力就成了各个大学科技园现在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充分考虑大学科技园的特征、竞争力影响因素、并参考其他大学科技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以及指标选取的原则,构建了大学科技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够为提高科技园的竞争力提供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月瑞,崔毅,杨丽萍等.促进新创企业成长的科技园发展模式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9

[2]李晓鸿.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存在问题;对策

1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果,可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将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作简单探讨。

(1)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存在问题。当前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问题,即大学科技园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这有待进一步明确。有些人认为建设大学科技园就是在组建一个企业集团,只需做调整和拼凑的工作。这种“走捷径”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国家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初衷。这便造成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与高新区等其他类型的科技园雷同,失去了大学科技园存在的真正价值。

(2)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水平低。高校在理论成果产出和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国的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并不处于劣势,但商品化的程度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成为制约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持续发展、赶超先进国家的主要障碍。

(3)大学科技园资金运作和投融资问题。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基础和保障,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目前多数仍以贷款方式或自己的知识产权作为资金的方式争取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从整体而言,由于园区创业企业规模较小。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有许多不确定性,金融机构投入较为谨慎,多数大学科技园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大,始终困扰着孵化项目的转化和企业的成长,从而制约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4)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由于目前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有各级政府、大学和社会企业等多个部门单位,加上建设模式的多样性,情况比较复杂,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多头管理既制约发展,又在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校府共建各方在建园时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但常常被束之高阁,没有付诸实施。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出现校方和当地政府各自为政的局面。另外。“多校一园”的大学科技园多数是“帽合神散”,共同戴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帽子,各干各的事,没有充分整合和发挥各依托大学的优势。

(5)大学科技园的人力资源匮乏。由于大学科技园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加之我国的人才机制不完善。诸如学校人员缺乏相应的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于科研成果的认可与评价缺乏科学的标准等,导致我国大学科技园缺乏一批懂科技、懂经济、善管理、善经营的领军人才。特别是在大学科技园初创时期,这支带头人队伍是大学科技园建设成败的关键。

(6)大学科技园构建区域创新网络问题,创新网络是大学科技园行使功能的基础,大学科技园应建成以大学为依托的区域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的形成要求大学科技园有相当的规模,园内企业、研究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的数量,没有达到一定阀值。其集聚效应很难形成,创新网络也就很难形成。从调研所见,大多数科技园过分强调科技园为师生创业服务,为校办企业服务。较少或忽视吸引国内外企业入园或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合作,以致造成目前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多为校内企业的局面,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

2 政府和大学科技园内应该采取的对策

(1)政府应该积极支持,为大学科技园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首先是政策支持。政府要在金融、税收、建设用地、激励和贸易政策等方面对大学科技园给予优惠和支持。二是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要给予大学科技园一定的经费支持。各级科技、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专项支持。国家和地方建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要积极扶持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项目。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交通、通讯、网络等,以及引进银行和生活服务设施等。

(2)建立完善多元化的风险资金投融资机制。要通过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建立创业孵化种子资金,并加强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包括创业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创业孵化资金、担保资金等为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要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向园内技术创新项目和高科技小企业投资,把风险投资公司引入科技园,并为风险资本公司运营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积极利用国内外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融通资金,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机制。

(3)正确处理好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的关系。总的来讲,科技园在思想、文化、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应当依托大学,在经济方面应当与大学划清。“依托”就是大学科技园要充分依靠大学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资源、创新思维资源加快自身建设。科技园的依托高校,必须解放思想,始终将自己定位在向科技园及园内企业提供研发基地、创新人才和高科技成果的方向上。“划清”就是科技园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明晰产权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各项管理体制,使学校与企业形成合理的股权关系。

第4篇

关键词: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732-05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taking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 enshi of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yue-ping1,xu zi-qing1,wang chang-jun2

(1.school of economics,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2.hubei tobacco company,wuhan 430032,china )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qingjiangyuan”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s headed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ased on system innovation. two key points including recyclable economy and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were used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key words: tobacco; agricultural science park;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烟草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是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在全国烟草总局的正确战略措施推进下,烟草行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稳步提升态势,显示出较好成效。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在烟草行业面临国内国际双重市场冲击,以及健康持续发展挑战的同时,其功能单一、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烟草产业取得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根据国内外烟草行业的实践经验,科技园是烟草行业进行改革创新的载体。“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正是顺应时展潮流,为烟草产业功能改善、科技创新、经营方式转变而创立的,科技园所实施的循环经济创新模式是该行业创新发展的典范,值得国内其他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借鉴。因此,对其进行总结有利于烟草行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以及农业科技园的创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主要的理论成果。

1.1 技术创新理论

国外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1]。目前,国外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已发展为四大理论流派,其主要观点为:产业和地区的创新发展要以企业家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内在动力,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促进产业、地区的改革创新。国内针对技术创新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必要条件[2];②企业需要采取改进生产工艺等创新措施以提高利润水平[3]。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产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1.2 现代农业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戴维斯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立农业综合企业,西方发达国家紧跟戴维斯,开始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道路,形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理论[4]。中国学者从技术、人才、生产方式、信息等角度对现代农业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代农业的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实行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区域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国际化销售;第三,功能实现多元化;第四,拥有充裕的高素质人才储备;第五,劳动和土地的生产率较高;第六,农业生产设施先进、生产条件完善;第七,成为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5]。

1.3 农业科技园理论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各地园区建设实践角度对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农业科技园区至少应有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和经营管理机制完善等四个基本特征,形成了复合生态农业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前者认为在传统农业的经验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管理手段能建立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现代农业,后者强调园区规

要从总体出发[6-8]。同时,学者指出现代农业园区应具有生产与加工、研发孵化、示范推广、科普培训、集聚扩散、旅游观光六种功能[9]。

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农业科技园的内涵方面有所研究,但对于将烟草产业和现代农业科技园相结合的创新发展研究甚少,尤其是如何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指导烟草产业发展的研究仍是空缺。

目前,农业科技园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示范载体[10],其辐射效应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园相对国外科技园起步较晚,在园区建设方面缺乏全方位综合创新和持续发展效应,譬如,有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招商引资力度欠缺,经济效益不够理想;有的较注重旅游,科技研发后劲不足;还有的科技园管理不完善,园区结构有待调整等,真正达到农业科技园标准的不多,创新性强的园区更是屈指可数,都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本文以“清江源”烟草农业科技园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园区的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循环体系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式的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力求为农业科技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遵循“创新、持续、发展”原则,综合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三种形式,力图以现代农业理念构造一个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循环经济、革新管理体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业社区。

2.1 以现代农业理念构造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

现代农业形成于工业革命后,具有信息化、市场化、集约化、多元化等特征,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主要围绕这几个特征进行园区的开发建设。首先,配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及过程,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全面获取农产品生产的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提取和应用。其次,科技园产品的研制、生产、开发、销售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来调节园区的资源配置,建设有机作物种植园、有机畜禽养殖园,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再次,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加大资本、科技、人才、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品产出率,转变粗放型的开发模式,走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生态农业之路[11,12]。最后,科技园除了进行传统的产品生产外,还开发一系列绿色养殖、种植项目,种植无公害蔬菜和名品花草,为园区向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领域渗透创造条件[12,13]。

2.2 发展高效节能的可持续循环经济

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必须走可持续环保节能路线,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协调农业和环境两个因素,最大限度地限制浪费、减少消耗,追求资源保护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和生态效益。另外,通过合理的加工利用,减少烟草农业废水、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通过降低废水、废弃物资源化成本,开发高值产品,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率,建立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的污水处理系统,提高科技园作物品质,保护园区环境、资源,尤其注重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水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促进水资源二次利用。

2.3 打造高新科技研发推广平台

按照国家烟草总局“一基四化”和“三化同步”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扣行业实际和本地实际,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兼顾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和适用技术,上接市场、中接科技、下接烟农,由科技园成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并以其为媒介将科研院所与企业连接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重点开展高新尖项目的研究,突出自主研发。然后以科技园中试基地为载体,扩大科研产品试验规模,将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直接进行试验、推广,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脱节问题,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4 管理机制创新

管理机制是科技园持续发展的支柱[10],园区要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科技园采用了以下组织形式进行创新:①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农业科技园所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属于农民,所以为了获得当地农民的真诚合作,必须按照现代农业合作

社的规范要求,建立产权完善,利益分配格局清晰,专业分工完备,管理公开透明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以便企业、农民双方齐心协力建设科技园。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农业科技园受制于农业生产特点,是一个投资周期长、收益稳定的行业。为了吸引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科技园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必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规范收益分配制度,创造公平、合理的收益机会。

2.5 现代农业社区创新

农业科技园的建立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是农村新面貌的一个缩影和样板。科技园响应党的号召,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目标,坚持提高效益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丰富园区烟草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完美结合,构建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洽的生态农业社区,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等[14]。同时,科技园注重新型农民培养,以当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国内外市场为参照方向,引进国内外高新的技术、资金和设施,加强农民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打造精干的技术队伍、科研队伍、管理队伍和经营队伍。

3 “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创新发展模式

湖北恩施“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所在地——恩施州望城坡、茅坝槽等村是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业村。在科技园建园之前,当地农产品产量低下,人均收入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望城坡南端的农户中有70%的住处不通公路,其西南端的茅坝槽也有50%不通公路;2007年,望城坡人均收入为1 900元左右,茅坝槽人均收入不到1 650元。因此,湖北恩施州烟草局按现代农业理念于2008年启动恩施香城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形成了现在六位一体的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整个园区按照现代农业的七个特征要求进行布局建设,被划分为三大主要区域和五个功能分区。园区的循环经济理念、科技创新意识和农民合作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特征,为当地烟业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美化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3.1 园区区位设置

按照技术扩散原理,“清江源”建成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大主要区域。

3.1.1 核心区 望城坡是科技园的主体,是整个园区的中心区,集技术及其推广、农业科研、人才培训和社会化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融合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财力资本,发挥技术研发与传播功能,培育新的产业门类(如有机养殖、有机种植、旅游观光、苗圃、餐饮住宿等),设计新的循环体系(如废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运用,地理循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园区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起着带动作用。 3.1.2 示范区 茅坝槽和蒲家垭是科技园的技术成果实践基地,也是科技园的产品生产销售聚集地。两村吸收了科技园研究的新技术(如有机肥修复土壤技术、阿维菌素防治害虫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紫光灯物理防治技术等),用于农业生产;通过“企业+农户+科研”的运行方式,开发新产品(如秸秆食用菌、生物有机肥等)并进行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挥着示范作用。

3.1.3 辐射区 该区是农业科技园示范推广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的场所。恩施州是望城坡烟草产业涉及和影响的区域,是科技园进行产业开发、技术示范和产品生产销售的主要阵地。望城坡、茅坝槽和蒲家垭与恩施全州进行技术对接,以点带面,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方式推广至全州各家农户,达到增加全州经济效益、提升农户生活水平的目的。

3.2 园区功能分区

园区把三大主要区域划分为五个具体的功能分区,各区之间虽有交叉重合之处,但各有侧重。各功能区的位置分布、功能定位及目标如下:

3.2.1 现代农业创新区 主要分布在林场至见天坝一线。该功能区紧紧依照现代烟草农业的特征,在抓好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量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栽培、种植、养殖技术,深入开展有机养殖、有机种植和机械化循环农业建设,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新品种。目前,园区已建立了有机养殖基地,修建了专业养殖圈舍,建设了温室大棚和烤房,种植了特色蔬菜、瓜果、花卉等作物,新增

了科技研发、观光旅游等功能。通过不断探索,科技园的现代化农业已初步成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3.2.2 科技研发区 主要分布在以科技楼为中心的见天坝一带。科技是园区建设、农业增效、企业盈利、农民增收的源动力,形成烟农、企业、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进行实地考察、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教学培训、市场开拓,为全州烟叶的种植、生产、管理、销售提供平台。现在,该区设有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现代烟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发区三个部分。

3.2.3 烟叶生产示范区 园区的烟叶种植分布在五个地区,共533 hm2:屯堡乡蒲家垭村200 hm2,茅坝槽村163 hm2,龙潭坝村133 hm2,望城坡村33 hm2(含白肋烟)以及方家坝沿铁路桥两端至何功伟村办公楼3.3 hm2。烟草产业是科技园的主导产业,根据科技园的土壤条件,实现土地的有效轮作,合理规划烟叶和农产品种植规模;结合科技的开发应用,加大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减少“白色污染”,体现了一流的烟叶生产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

3.2.4 农产品加工区 科技园修建了菌种厂、秸秆压块加工厂、生物肥料厂等加工厂。在工厂内,开展烟秆生物质秸秆压块烘烤烟叶、烟秆生物质循环利用、烟秆粉碎后作为菌棒等多种低碳环保生产,有效清理和利用废弃秸秆,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2.5 生态观光区 主要集中在望城长廊等公路沿线。该区重点打造高山湿地、望城长廊、花卉盆景园、生态鸟语林等景点,通过观光、娱乐、餐饮、住宿等项目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完美耦合和人文、自然的和谐统一。

3.3 园区循环体系

传统烟业开发只注重企业利润最大化,建设高耗能、高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项目,忽视了生态保护以及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而“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打破这一格局,围绕“烟草立园、科技兴园、产业富园、生态美园”的指导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实际操作原则(3r原则),在大力培植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创新性地引入烟草循环农业理念,积极发展循环有机农业等产业,全面推进“清江源”循环经济建设[15]。

“清江源”的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循环——资源循环、加工循环、产业循环、农户循环,打造生态农业,生产有机产品。

生态农业:园区以烟草种植为重点,经济林种植为辅,同时进行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建设。用烟杆生产食用菌和有机肥,将动物的废弃物生物处理后用作沼气,微生物还原后用来净化湖塘,同时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源的多级利用。

有机产品:科技园主要进行有机烟叶和有机卷烟生产,同时与外界市场的粮、菜、肉、蛋、奶相联系,形成有机产品发展产业链。园区的有机食品实现加工深度化、品种系列化、应用广泛化格局,是科技园的主要经济来源。

3.4 园区科技研发

科技园开展了科技项目30余项、国家级项目3项以上,取得了烟草技术研究成果10项,获得了科技进步奖9项,得到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制定了管理技术服务标准5项。

园区实行湖北省局主管、恩施州烟草公司主办、相关科技研究院所及企业参与配合的运行模式,采取“公司+专家+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技术对接机制,被划分为现代烟草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烟草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开发区和现代烟草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三个部分,是全州烟草新产品研发、实验和示范基地。科技园。自成立以来,科技园先后开展了80多项科研项目,为全州烟叶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药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全州烟草技术的进步和烟叶质量的提高。

烟叶技术的推广以科技园为核心,辐射到全州、县、站和组。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是科技园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延伸的主要形式,另外,园区还在泉州各县市成立技术推广站,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示范和培训工作。

恩施州烟草科技研发与管理中心是技术中心,下设7个研究室,建立了技术研发推广和技术合作体系,设置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同时,技术中心聘请了国内知名烟草专家为烟叶生产提高咨询服务,还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河南农业大学、湖北市烟科所、青州市烟科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3.5 园区农业专业合作机制  合理

运行机制是农业专业合作方式的保障。农业专业合作社依靠“机构健全、统分结合、管理联合、运行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上接公司、中拓市场、下惠农民”的形式将恩施州、科技园和农户紧密结合起来,使恩施州的综合开发、科技园的经济发展、农户的快速增收得到同步发展。

科技园主要形成了三种农业专业合作模式。①“一社三体”经营模式。“一社”指烟草专业合作社,“三体”指专业户承包、专业农场、公司化集中种植三种烟叶生产经营主体。烟草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三种烟叶生产经营主体,形成高效管理、独立经营、专业服务的有机整体。②“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开发模式。该模式在开发公司、合作社和农户间搭建桥梁,构建集中管理、分工负责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③服务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运转模式。科技园的两个专业合作社在有偿为农户提供烟叶生产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分别承担相应的经营业务,体现了服务原则和赢利原则。

科技园还将土地流转与承包机制进行了完善。一方面,科技园区主要吸收行业自助投入和政府对道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采取对土地进行整体租赁的方式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科技园凭借当地政府的支持,依靠本地农民和合作社,建立了“管委会+地方政府+村委会+烟叶专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组织模式,该体系集中各方力量,通过专业的分工和科学的管理,形成了强大的管理组织系统,成为园区发展的有力保证。

4 结语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综合开发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烟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解除了烟草行业的发展“瓶颈”,满足了消费者对有机健康食品的需求,实现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完美结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涌现出更多的成功案例和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周绍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6):156-157.

[3] 吴 波.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研究——基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 逢锦彩.日、美、法现代农业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 张宝文.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谈现代农业六大特征[j].中国农垦经济,2001(11):7.

[6] 吴沛良.现代农业新“板块”—农业科技园区[a].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2001.

[7] 申忠海.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8] 黄修杰,何淑群.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1.

[9] 安晓宁,魏 虹.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17(1):46-47.

[10] 蒋和平,江 晶.“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j].科技与经济,2013,26(1):34-35.

[11]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6.

[12] 尹成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8(3):4-8.

[13] 王建洪.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业多元化投资协同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第5篇

中大控股统一持有校办企业及学校对外投资的股权,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自成立之初始,中大控股一直在建立与规范公司的经营管理体系,构建现代集团公司的治理结构,现已初见成效。

理顺股东会、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的关系

股东会,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的三方关系是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股东会、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中大控股作为资产经营公司,根据教育部规范校办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在理顺股东会、董事会与经营管理层三方关系方面取得瞩目的进展:第一,中大控股推进校办企业的改制工作,建立现代企业的股权管理体制,切实代表学校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第二,中大控股建立了对投资企业的董事、监事委派制度,明确董事、监事的职责,董事与监事需要把握企业的战略发展问题,对重大事项还须向中大控股履行报告义务,同时,委派的董事,监事还负有规范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程序与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的职责,第三,为建立健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中大控股全面实行了年度经营责任制度,由企业董事会与经营管理者签署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董事,监事委派有制度地实施,建立了股东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有效沟通的纽带,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切实维护股东的权益。

规范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规范化是中大控股构建现代集团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中大控股制定了一系列财务制度,包括《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本部)日常费用开支管理的暂行规定》,《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资金的审批权限规定》、《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而进一步规范了公司的费用支出流程、资金审批权限,资金管理办法。除了颁布了上述财务制度外,中大控股还根据全资、控股、参股三种不同的企业类型,出台了《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管理暂行办法》,大力推行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或财务人员的委派制度,加强了公司的财务管理。

此外,为了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整合公司内部的财务资源,通过应用高端现代的财务金融软件,中大控股建立与完善了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与银行合作建立了公司的资金结算中心,实现了财务会计核算功能与资金管理功能的统一。

规范董事会秘书的管理

董事会秘书制度是董事、监事制度的重要补充,董事会与监事会的有效运作与科学决策离不开董事会秘书的积极筹划。为了明确董事会秘书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提高中大控股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行为等方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中大控股制订了《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投资企业董事会秘书管理办法》。制订与推行董事会秘书的管理办法,将有利于规范董事会秘书的聘任与管理,有利于提高董事会秘书的业务水平,有利于充分发挥董事会秘书协助董事会勤勉尽职的作用。中大控股将加强董事会秘书人选的把关作用,做好董事会秘书的人员备案工作与考核工作,对董事会秘书进行集中培训,使董事会秘书能够有效履职。

形成科学的决策管理模式

一个有效的决策机制,必须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参与讨论、决策的人员具备必需的专业知识,二是讨论议题信息的充分性,三是决策过程的合理与合法性。中大控股组建了4个专业小组,包括财经小组、法律事务小组、劳动争议小组、工程小组,使专业问题由专业人员讨论决定:

(1)财经小组由公司投融资方面的高管与相关部门经理组成,在保证与会人员阅读完整的决策资料后,充分讨论公司财务投资的细节问题,保证公司财经决策的科学性,(2)法律事务小组由有多年法律事务经验的人员组成,专门负责公司的法律事务,特别为公司对外经济合同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化解公司的对外法律风险,保障公司的法律权益(3)劳动争议小组由公司党委、工会和人事部的领导及相关人员组成,专门处理与调解员工的投诉,对每个投诉给予认真的调查与妥善的处理,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公司内部框架下化解劳动争议,促进公司内部的稳定和谐(4)工程小组由熟悉工程事务的人员组成,不定时集中讨论落实基建工程项目,保证工程项目决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并按既定的进度顺利完工。

创新机制,谋求发展

大学办产业有两大使命与职能,一方面加强校办企业的规范管理,使其更加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科技企业孵化。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大控股创新校办企业的发展机制,注重将两大职能目标结合起来,使之齐头并进与互相促进,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大产业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关系

契合校办产业的使命与职能,中大控股的投资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中大产业与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大产业包括主要为中大的传统企业和已孵化成熟进入公司化运作的新型科技企业,其考核指标重在经济指标,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科研资源为依托,搭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与服务体系。中大产业的发展与中大产业品牌的形成将有利于为科技园争取更多的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优秀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成熟以后,茁壮成长的科技型企业将不断充实中大产业的力量。两者互相促进,齐头并进,统一于中大控股的发展战略。

学科型公司的管理

学科型公司是指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学院资源,与学院教学和科研紧密相关,以科技成果作价八股,并与社会资本结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效地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开展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并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实体。学科型公司的成立与发展,是产学研合作与科学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形式,为中大产业的发展补充力量。

对于学科型公司的管理,中大控股按照企业化的要求建立了管理体系,规范管理其经营运作,实行所有权的管理。由于学科型公司与科技园的关联性比较大,中大控股把原有的学科型公司委托科技园公司实施管理,新成立的学科型公司将统一由科技园公司持有股权和管理。针对学科型公司的特殊性,中大控股将其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所有权在中大控股,公司所依托的学院实施经营权,一般学院领导不再兼任学科型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可聘为专家、顾问。学科型公司发展成熟后,则完全按公司化的要求进行运营发展,一旦达到发展指标,即将其纳入中大产业的管理体系。中大控股将为学科型公司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鼓励技术持有人和参与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主要人员,以及企业管理人员持有学科型公司的股份,同时不断完善和制定有利于推动学科型公司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公司内部资源整合与投资资金统筹

中大控股在落实改制任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公司已从成立之初相对松散的组织体系走向如今管理比较规范的

集团公司治理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公司的竞争合力,拓宽未来发展的空间,中大控股仍在不断整合公司内部资源。

中大控股的投资领域涵盖生物医药、IT电子、媒体出版等五大行业,产业板块的发展也已产生整合的需要与趋势。板块内投资企业的整合将有利于构建规范的集团公司,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形成竞争的合力,为进一步打造中大产业的品牌和加速发展奠定基础,对条件成熟的板块,中大控股正积极推动板块企业的整合工作,通过划拔股权与交叉持股等资本运作方式,及优化板块内部的组织管理体系等方式,试行以龙头企业为主线带动板块的整合。

中大控股已经建立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与资金结算中心,在整合内部资源与实施对外投资行为时,公司可根据整体发展的需要筹划与调拨资金,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财务合力,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高投资回报率的项目,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做到齐心合力办大事。

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发展科技园

作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先行者之一,作为中大控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大学科技园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创业创新人才培育工作,不断探索和完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已发展成为中山大学科技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基地和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平台。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中山大学的综合优势,更好地整合资源,中山大学科技园按照“一校多园”的模式,积极进行园区拓展,先后与省内多个市、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在全省各地建立分园,开辟辐射园区,构筑战略合作网络,共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前,中山大学科技园正不断构建与完善园区体系(1)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孵化园区,一期工程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市海珠区政府共同投资建设(2)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越秀园区。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合作,以健康产业为主题,并纳入了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黄花岗科技园,(3)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由中山大学和珠海市政府合作,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健康产业(4)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梅州园区,用于发展中草药的种植、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草药制剂研发等技术领域(5)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城园区,由中山大学联合广州市番禺区政府、广东省数字家庭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投资建设,以数字家庭技术开发为主题(6)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圳园区,由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依托中山大学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以及兴办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服务(7)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科学城园区,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市萝岗区政府合作建设(8)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增城园区,将契合广州市增城区的发展战略规划,供学校的相关科研机构做研发工作。

中山大学科技园的创建模式

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地方政府,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中山大学科技园在创建过程中不拘一格,多渠道多形式地兴办分园区。中山大学科技园充分依据科研,人才,资金,政策,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及科技园的选址,多种创建模式并举。

独立剑建的模式

对于具有雄厚科研实力、人才优势,政策条件,并具有充足的投资资金保证,同时又在区域内具有较好产业发展环境与发展前景的科技园项目,在充分论证之后,中山大学科技园选择独立创建的模式,例如:中山大学科技园主孵化园区二期工程,中山大学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梅州园区(循环经济园)等。

与政府合作共建的模式

对于投资资金需求比较大,难以单独创建的科技园项目,或出于园区选址考虑与政府政策因素的需要,中山大学科技园选择合作创建的模式,积极寻求合作通过与当地政府共同创办,以获得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例如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体孵化园区一期工程、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园区、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越秀园区(健康产业园)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番禺园区。

探索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模式

在合作投资主体的选择中,中山大学科技园积极创新,大胆尝试。在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圳分园的建设中,中山大学科技园在获得深圳市政府支持的基础上,探索与社会企业在投资资金、管理、市场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科技园,真正做到了政府、学校、企业资源的整合。

第6篇

关键词: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困境;调试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68 -02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以及大众创业的主要创新来源。作为“政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对国家大学科学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问题。进一步引发大学科技园潜力、更好地促进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亟需调试当前的税收政策。

一、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落实《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反复协商出台《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20号)。

2011年8月11日下发的《关于延长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财税[2011]59号),规定2010年底即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延续执行至2012年12月31日。

2013年12月31日出台的《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118号),脱胎于“财税[2007]120号”,是该文件的延伸和进一步完善。文中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园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的基础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税收政策主要基于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同时参照《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对大学科技园进行税收审查。

在“财税[2013]118号”文件中对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大学科技园进行了如下规定:(一)科技园的成立和运行符合主管部门公布的认定和管理办法,取得国家大学科技园资格。(二)科技园面向孵化企业出租以及服务收入单独核算。(三)科技园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场地面积应占可自主支配场地的60%以上,孵化企业数量应占园内企业总数的75%以上。

三、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的困境

《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顺应趋势,对全国各地国家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快速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该文件及其后续修订出台的政策也显露了一些问题:

一是很多园区因不满足条件而未能享受税收优惠,良性发展受到影响。研究发现症结在园区内的很多企业不能满足《通知》对在孵企业的定义要求。

二是特别在现实操作当中,通过审查的园区在实际享受税收优惠时也面临困难。部分为园区企业服务的服务型企业承租园区的面积难以达标,在税务部门按照《通知》在孵企业定义核实过程中被发现,因而无法享受税收优惠。这不仅给收入筛选工作带来了困难,而且也伤害了园区为孵化小微企业引进服务型企业的热情。

三是多数理工W科的科技型公司入驻和发展受到现行政策掣肘。由于理工科门类的公司大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类企业先天的生产特点、场地要求、其产品的特殊性,使得这些公司在孵化时间、小型、微型企业划型标准、租赁面积等方面很难满足在孵企业的定义。好企业与好政策之间拉锯,是否引进这些企业入驻让大学科技园充满困惑和犹疑。

四、税收政策面临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一是《通知》没有跟上市场形势的深刻变化。例如,以理工学科为主的科技型企业领军人物,愈发注重企业形象和工作环境,这些企业对厂房内部布置要求较高,甚至要求生产、研发、办公一体化。因此,很多企业很容易突破1000平方米的租用面积,而《通知》明确规定“单一在孵企业使用的孵化场地面积不大于1000平方米。从事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等特殊领域的单一在孵企业,不大于3000平方米”,这使得一部分企业错失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通知》没有考虑到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从宏观上看,不同类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企业有不同的特点,有以理工为基础的科技园,有纯文科的科技园,还有艺术类科技园,以及农业类科技园,园区功能定位大相径庭;在微观层面上,同类型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的孵化企业也有不同的行业方向,细分行业千差万别:这些因素导致在孵企业与在园企业的定义存在冲突,甚至南辕北辙。

三是地方税务部门实际执行与“两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审核存在脱节。科技部和教育部组织对国家大学科学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年度审查,并将审查通过名单以文件形式下发。然而,《通知》并未说明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和细则。也就是说,地方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时是根据《通知》条款,并不依照“两部”年度审查结果。在实际申请税收优惠时,通过审核的科技园,地方税务部门仍会从头审查。由于存在孵化企业、孵化场所认定等信息不对称,不但使得国家大学科技园现实中很难享受到税收优惠,并且带来了税务部门工作重复。

四是聚焦“房产税”,实质应重于形式。众所周知,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绝大部分大学科技园承租学校房屋对外出租,适用税率12%。财产税与流转税不同,比如营业税,流转一次征一道税,学校出租房屋给科技园公司,学校须缴纳营业税;科技园公司出租房屋给入园企业,科技园公司再缴一次营业税。

而房产税是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由学校(产权人)缴纳,那么科技园公司无需再次缴纳;如果学校不缴纳,则由科技园公司(房产代管人或使用人)缴纳。房产税的征收对象是学校或科技园公司二者其一,而按照《通知》中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园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这表明无论是学校(产权人)、科技园公司(房产代管人或使用人)均不需要缴纳房产税。

假设大学科技园没有成立公司而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或管理办公室,那么科技园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是免征房产税的。同样的房屋,区别在于如果学校通过职能部门对外出租,则无需缴纳房产税;而如果通过科技园公司承租再对外出租,则需要缴纳房产税。

国家大学科技园公司化运营管理,成立科技园公司承担大学科技园的园区规划、建设、经营与管理,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是贯彻科技部、教育部相关要求。不应因为科技园作为学校的一个部门或者是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而让房产税的减免无法落地、悬而未决。

五、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政策调试建议

首先,应当放宽在孵企业的符合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大趋势。科技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驱动力,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伴随着高风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这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首要任务是制定实施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必须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科技成果和资本的利益捆绑,来鼓励壮大学科型企业的发展;提高对研究团队科研成果的认知和估价,进一步激发研究团队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心和热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新的税政文件对在孵企业的孵化时间、小型、微型企业划型标准、租赁面积等诸多方面进行放宽,使更多的企业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分门别类,新的税政文件要制定差异化要求。对于在孵企业的认定,新的税收政策应根据园区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针对不同行业按照几个代表门类进行差异化认定,特别是要适度放宽理工类的几个行业的在孵企业认定限制。可以基于一般标准给予一定比率范围的放大执行空间,也可以单独制定认定标准。

最后,执行依据和落实细则,新的税政文件要与地方税务部T明确。新的税政文件应该明确地方税务机关执行的依据,地方税务机关每年对于能够提供科技部和教育部审查合格文件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当依据新税政文件,兑现税收优惠政策。

综上所述,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优惠政策难以有效落实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科技园本身的原因,自身缺乏条件,不能通过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审查。例如,一些园区为孵化企业提供的场地面积、孵化企业数量未达标。根据税收政策规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企业应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同时符合企业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且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4%等七项条件。而在一些园区,孵化企业的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另一方面是地方政策执行者的原因,多数通过税收审查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也并没有享受到税收政策支持。

大学科技园税收工作是大学科技园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党和国家对大学科技园优惠政策,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严格把关。具体经办人员要认真负责地做好上报工作。每个报告的数据将影响大学科学园的税收结果,更重要的是影响大学在社会上的声誉。相关部门应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对困扰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税收政策问题予以解决和落实,以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财务管理;风险规避

一、大学科技园

1)大学科技园含义

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机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载体。构建和完善适合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不仅关系到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竞争力。

二、大学科技园财务管理的特点

大学科技园发展离不开两类资本:一是物质资本,二是人力资本。在知识密集型的组织大学科技园里,尤其应该重视人力资本。

(一)重视人力资本

首先,要对新的经济条件下大学科技园财务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本要纳入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范围,并且作为在以后的管理中心之一。

其次,大学科技园需要作相应的拓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做适当分工,大学科技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的管理,而由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价值管理,最大限度实现其价值。

再次,财务部门要更新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挖掘大学科技园人力资本的价值。

最后,大学科技园的财务分析应该考虑增加新的内容,特别是补充人力资产的运作效率、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等新的科目。

(二)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无形资产指大学科技园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或自创的,能为大学科技园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不具有物质实体的非货币性资产。

无形资产特征

1.共益性:所谓共益性是指无形资产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这是无形资产区别于有形资产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2.无实物形态,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但是可以为大学科技园长期拥有。

3.积累性,无形资产形成的基础是有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4.有偿性,无形资产是大学科技园通过很大的努力有偿取得的,其它单位和个人不得无偿使用。

作为大学科技园拥有的一种权利,无形资产可以使大学科技园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受益。能使大学科技园在较长时期内取得超过同行业一般收益水平的盈利能力。

(三)投融资管理

1.加强筹资管理。大学科技园企业一般很难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也不易得到银行的优惠贷款,也难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筹资,因此,大学科技园比较可行的筹资方便是知识融资和风险投资。

2、加强投资管理。大学科技园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产品不断开发与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基础上的,其投资管理也有自己的特征:

(四)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是指大学科技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园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可能而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损失。财务风险是大学科技园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科技园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却难以完全消除风险。

2、合理规避财务风险的对策。

对于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大学科技园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规避:

(1)提高大学科技园的财务风险意识。

任何市场都是有风险的,大学科技园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一定要具备必要的风险意识,而且科技园企业多为初创期企业,本身涉及到复杂的技术转化问题,如果企业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很有可能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不能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战略或策略,很有可能直接导致危机的出现。因此大学科技园管理者及员工一定提高财务风险意识,保持对财务风险的警觉性,能够做到对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及早处理,防患于未然。

(2)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岗位责任制

风险一般不会无故骤然出现,多数情况下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先兆,遗憾的是有些科技园却往往在风险发生之前并未及时发现并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对各种征兆也置若罔闻,这说明了大学科技园的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缺乏相应的财务风险意识和作为。更何况在我国大多数科技园中都存在着岗位职责不清的情况,当出现问题时,很难界定相关的责任人,这也导致了员工在工作时没有动力和责任去窥测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所以要加强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就一定要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划清员工的岗位职责,使员工承担起自己的岗位义务,及时履行岗位职责。

(3)采取有力措施,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

前面说到,任何风险的发生都有各种征兆,很多是可以预测的,这就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防范风险的契机,大学科技园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采用比率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是否可能导致企业财务问题的出现,通过设置一些敏感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标准,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能预先告诉企业管理当局财务运营体系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科技园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处理和规避。

(4)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从经济上分析,导致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问题,有的大学科技园管理不善风险迭出多数是因为资金链断裂,无法维持正常的孵化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当然,大学科技园的现金流量也不是多多益善,闲置的资金太多,会降低其使用效率,不但不能实现保值增值,还可能面临着利率乃至汇率损失的风险,所以企业在确定现金流保有量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业务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既保证大学科技园的资金链的畅通,同时保证物尽其用,实现现金的保值增值。

(5)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只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科技园所面临的风险,提高抗拒风险的能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具体而言,大学科技园财务人员应该具备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管理能力素质和个人素质。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对策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业务学习、强化法制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管理;科学发展

1 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大中城市在经济建设取得瞩目的成绩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居住条件下降等现实问题。近年来,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政府相关部门及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投向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既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但在园林施工管理中,由于人为、自然、环境等原因,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理念相对落后,难以符合时展的要求

我国园林工程行业起步较晚,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缺乏相应的管理理念研究与探讨。目前,园林施工管理中所通用的管理理念多是借鉴发达国家所总结出来的,虽然施工单位进行了客观的改动和修复,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与施工管理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的部分,如果强制性的加以应用,必然起到“事倍功半”的相反效果。先进的管理理念是进行有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必要保证,而纵观现行的园林施工管理理念,普遍存在相对落后,缺乏科学性、客观性的现象,难以符合时展的要求,对于园林工程中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是极其不利的,必须及时进行改进与完善。

1.2 施工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在管理方面的发展与进步,都需要有先进科学技术和理论作为支持和保障,否则都将面临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现象。园林工程的技术应用多集中于工程的前期设计、资金预算、施工工艺、安全防护、竣工验收等阶段,而相对忽略了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这必将严重制约园林施工管理的改进和完善。在一项园林工程建设工程项目中,无论拥有多么具体、多么完美的设计方案,都只是一堆毫无实际意义的文字和若干预想图片的材料,只有通过施工人员的具体操作,才能建设出实实在在的园林景观,所以,施工管理过程与必要的技术支持这是分不开的。

1.3 专业施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难以全面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

园林工程项目中,对于专业施工人员素质的管理是绝对不容忽视的。社会上很多人片面的认为园林工程项目只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施工人员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和能力。同时,由于园林工程利润可观,致使大量素质不高的个体园林工程施工人员涌入园林绿化行业。由于园林工程施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难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更谈不上全面体现园林工程的设计思想了。

2 改善园林施工管理的工作要点

若想深入分析和总结园林施工管理的工作要点,就必须从技术问题与施工人员管理问题两方面入手,这样才能找到有效的突破口。

2.1 园林施工管理中的技术问题

园林工程项目立项、规划、预算、审核、工程施工管理、竣工整个流程,都是环环相扣的,任何环节都不允许出现丝毫的闪失,否则有可能导致整个工程项目的失败。在园林施工管理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工程参与各项加以关注和重视的,其中园林工程施工环节中的技术施工管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其直接关系到园林工程的整体景观效果和工程的质量等问题。

园林施工管理中的技术问题是一项多方面、相对复杂的具体工作。园林施工管理人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工作能力,并结合气候、环境、气候、温度、资金等多方面因素,认真、合理地做好园林施工管理的技术组织和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同时,园林施工管理中还要结合园林工程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组织形式,还要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工程施工工艺。

2.2 园林施工管理中的施工人员管理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林施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施工管理,而园林施工管理的主要对象则是施工人员。园林施工项目是通过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辛勤努力和刻苦的工作,而最终达到建设目标的。园林施工单位只有拥有了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纪律严明、乐于学习、善于探索的工程施工管理队伍,才能确保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园林施工项目。

目前,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普遍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化工程施工管理作业的高标准、严要求。由于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领悟和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也普遍较差,工程施工管理单位必须注重对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与教育,以提高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项目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3 我国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全新时代,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注重科学发展的理念,否则都必将面临被时代所淘汰的境遇。我国园林工程是伴随着城市建设而逐渐兴起的一个行业,其发展时间较短,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总结了一些施工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但是难以满足园林工程行业发展需求的。我国园林施工管理要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和迈进,既要符合时展的需求,又要满足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我国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要注意从以下几点做起:

3.1 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

目前,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各行业专业管理人才、技术人员的教育与培养,而对于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则相对较少,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这是高校教育在今后发展中所必须加强和引起重视的一个学科内容。在高校逐步加强对园林施工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同时,园林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和单位也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岗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教育的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及时解决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3.2 强化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

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历程中,必要的理论研究是绝不可少的,而且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的。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要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施工管理人员、园林工程技术人员、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高校园林专业教师和外国园林工程师等人员共同组成,并且要结合世界上先进的园林工程管理理论,以及园林施工管理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出适合园林行业施工管理的管理理论,这是园林施工管理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同时,强化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也是园林工程行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 区域创新 知识生产函数 资源整合

区域创新能力包括区域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我国的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它们不仅培养高素质人才还要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区域知识生产能力的主要承担者。而区域知识的运用能力即对已有科研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则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知识生产函数的演变路径来分析大学科技园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知识生产函数及其演变

分析区域知识生产与溢出效率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模型是知识生产函数(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简称KPF)。随着人们对知识溢出能力影响因素的深入认识,知识生产函数得到逐步地扩展和改进。本文在Griliches,Z.(1986)和Jaffe,A.B.(1989)等的知识生产模型的基础上,将模型的扩展和改进划分为三个阶段用以分析模型的演变路径。

(一)基本模型

古典的知识生产函数是一个标准的C-D函数,用投入产出的方法研究区域知识创新活动的效率及其溢出效应:

log(Ki,t)=β0+β1log(Ui,t-q)+β2log(Ri,t-q)+ε

其中 i=1,2,……n (1)

(1)式中,K表示区域知识产出,U和R分别表示高等院校和企业商业研发活动的研发支出,q表示知识生产的投入与产出的固定时滞,下标i,t分别表示区域(地区)和时间,β0、β1、β2是模型参数,ε是随机误差项。模型(1)的建立隐含一些基本的假定,一个区域内企业的知识生产不仅依靠自身的研发努力,而且还受到企业外研发投入的影响即还会接受其他组织的知识溢出。

(二)扩展模型

高等院校与企业知识的生产效率不仅取决于它们的R&D投入,还要受到组织管理这一深层次的制度环境的影响,要保证高校与企业知识创新与溢出的效率就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加强两者沟通与协调的组织管理模式。基本模型可改进成扩展模型:

其中 i=1,2,……n (2)

模型(2)中,δj是i个外生变量Zi的弹性系数,Zi是i个外生的组织管理变量,本质上是反映i个区位因子对区域知识生产的影响。

(三)空间计量模型

该模型假定高校知识溢出具有空间局限性。通讯革命使得跨空间传递信息的边际成本成了恒定变量,但是传播知识尤其是“缄默知识”和“黏性知识”的边际成本却是随距离递增的。Keller, W. (2000)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扩散和R&D溢出具有很强的空间局限性,外国R&D对本国生产率的影响是随输出国与输入国的地理距离而衰减。Jaffe(1993)也得出过类似结果。既然知识溢出具有空间局限性,那么知识生产函数就得进一步改进,从而知识生产函数演变为:

Isi =(IRDsi) β1×(URsi) β2×[URsi×(GCsi)β3] ×ε

s=1,2,……n; i=1,2,……n (3)

模型(3)中,I表示知识产出,IRD是私人公司的R&D支出,UR是大学从事研究的支出,GC是大学研究与公司研究的距离。下标s表示区域,i表示产业。其中β0、β1、β2大于0。

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1)模型(2)模型(3)的演变路径,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各自的解释作用:模型(1)只研究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对其知识生产的直接影响和区域内或邻近区域高等院校R&D投入对高技术产业知识生产的间接影响;模型(2)不仅反映高技术产业与高等院校R&D投入的影响,还反映聚集经济效应中的知识外部性对区域知识生产的重要影响;模型(3)考虑到了空间局限性对知识生产的影响。

大学科技园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从知识生产函数的空间计量模型和扩展模型可以看出,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要受到空间距离和组织管理两个因素的制约。一些学者对我国高校R&D知识溢出作了实证研究,证明高校知识溢出的空间地域性和聚集效应的存在。那么,什么样的组织模式能够把高技术产业集聚在高校周围并为研发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效率提供组织管理保障,为区域整合创新资源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笔者认为,大学科技园这一区域创新网络组织可以有效地解决知识溢出或技术扩散的空间距离和组织管理两个制约因素的问题。

(一)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管理模式

大学科技园运用创新的观念、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大学科研成果的扩散和高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及科技创业提供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保障。

1.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以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为载体的行政管理体系和以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为载体的市场运作体系。行政管理体系一般包括五个各具功能的服务部门:技术转移部,负责园区科技项目开发,高新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以及入园孵化项目评估工作;创业投资部,负责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和融资、投资工作;产业发展与合作部,负责园区企业管理和创办高新企业、组织实施产业化项目工作;综合事务部,负责园区行政办公,人力资源、财务和物业管理工作;教育培训部,负责园区创业人员培训和非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工作,开展执业资格、职业技能培训等业务。市场运作体系:大学科技园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科学处理大学与科技园的产权关系。大学委托所属资产经营公司为发起人,以技术和资本等有形无形资产为纽带,同时引进社会优秀合作伙伴,共同设立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企业化运作,进行招商引资、资产运作和资本运作等业务。

2.科技园的运行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的人才、社会人才和国外人才到科技园创业,通过年薪制、奖励制、股份期权制等分配方式建立创业人员的激励机制。风险投资与资本运行机制:科技园通过建立项目培植基金、技术评价体系、项目入园审批制度、贷款担保金、资本退出机制等,把大企业、投资公司、银行、外资、民间资本等各种资本吸引到园区来,建立科技园科技企业投资公司和风险基金,支持企业的孵化和创新。项目策划机制:包括项目的选择和项目选择的组织。科技园根据市场需求和科技园或国家的发展需要等为出发点,在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选择重大项目,引入科技园进行孵化。退出机制:指企业孵化成功后出园和投资方的资本退出。

3.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大学科研成果的扩散和商品化过程中的作用。加强了大学R&D机构与企业之间协作与交流。在科技园区内,大学R&D机构与企业之间联系越密切,科技园促进R&D、高技术企业、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作用越强。加强科技园区内、外人才交流与研究交流。这种交流越活跃,科技园内的信息沟通与融合越顺利,在知识与技术扩散过程中,由于信息黏滞而导致的障碍越少。协调科技园内企业与投资经营主体的关系,争取全方位对R&D的支持和服务功能的构建。培育园区内不断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鼓励创新、创业、流动与竞争的激励机制。

(二)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

“整合”即是“调整组合、整顿协同”之意。资源的整合,是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要涉及的问题。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新型经济组织,有其整体的经济效益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所以科技园在获取这些目标过程中也需要利用资源整合的方法解决资源矛盾。而且,由于科技园自身的特点和它的组织管理模式使得科技园自身具备一定的资源整合功能。

1.大学科技园拥有的关键资源。要分析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首先得清楚地识别科技园拥有的关键资源。产业集群――组织资源,是大学科技园里的一种高技术产业集群。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灵活性、专业性、有效性、规模性等特性。它既能把各种资源聚集在一起并为其互动提供平台支持,又能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促进其有效整合,还能为各主体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家队伍,即管理者队伍,是科技园中的主要创新者之一,企业家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否活跃,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眼光,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成功实际上取决于企业家对创新过程的成功管理。政府――政策资源。当一个事物在一些地方取得先行者效益时,自然会提升政治力对该事物的支持,科技园也不例外。区域政府不仅会为整个园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也会为园区内的各创业主体提供政策扶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智力资源,包括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高等院校是科技园不可分割一部分,而且科技园还会吸引一些其他科研机构,他们既能生产出供企业进行商品化的技术资源,还能为企业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资源,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金融资源,科技园通过建立项目培植基金、技术评价体系、项目入园审批制度、贷款担保金、资本退出机制等,把大企业、投资公司、银行、外资、民间资本等各种资本吸引到园区来,建立科技园科技企业投资公司和风险基金。金融支持体系的支持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强劲动力。专业孵化器,科技园本身就是一个企业孵化器,它还会与其他企业孵化器合作,共同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等各种服务,促进创业企业的成长壮大。中介组织,大学科技园以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通过参股、合作、引入等方式组建专利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资产评估公司等专业性很强的中介机构,形成功能齐备的中介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管理咨询、项目评估、企业策划、专利事务、法律、会计、审计等全方位的服务。

2.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依赖其组织管理模式的作用发挥。科技园内的资源围绕着技术创新链以虚拟组织的形式来配置。虚拟组织即科技园资源整合网络平台以网络的形式连接各个资源的供应者和需求者,转变原有的企业―市场两层次为企业―网络―市场三层次。通过虚拟经营变原有简单的“ 价值链”为复杂的“ 价值网”,促进了本地知识的创造、流动、更新和转化。

科技园内资源的配置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在科技园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协调和保障下,科技园内的各主体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履行各自的职能。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源头,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园中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的生产和储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政府对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研究进行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企业的成功孵化;中介机构及时地传递行业信息、科技信息,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财务会计、资产评估等服务;金融机构利用资金积极参与企业的孵化;科技园浓厚的创新氛围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增强了企业之间交往、合作的便利性,促进了知识的溢出和资源的共享;而且科技园内各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有利于资源的集约利用;主体所提供的资源最终通过企业的利用,转化为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进而进行商品化并取得经济效益。

3.科技园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与区域创新系统的耦合达到的。区域创新系统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由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可知,科技园内资源的配置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而这些主体也同时处于区域创新网络系统的各个节点中,所以科技园作为一种区域创新网络组织本身又是开放的,与区域创新体系必然存在着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多项关联。科技园是区域创新的源头,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功能和目标上与区域创新系统有重叠性,它通过资金、人才、技术和产品的辐射以及企业组织的扩展将网络联系伸向园区外区域、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成为全国创新网络、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更好地获取各种外部资源,促进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又由于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知识的溢出和技术扩散的地域范围和有效性被限制在园区所在的附近区域。这样科技园所整合的各种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通过区域创新系统的传输途径和关系网络就只能辐射到其所在区域,与区域的其他创新组织相结合,增加区域的知识、人才、技术的储备总量,增强了区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氛围,完善了区域创新网络系统,从而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提升大学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

资源整合与区域创新系统结合的关键在于较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利用区域创新系统的传输途径和关系网络建立资源配置的网络化模式,达到资源配置与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结合。在资源整合的网络化模式下,要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以及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必须从多个方面加以努力和配合。

(一)从政府的角度

大学科技园作为链接大学与外部主体的一个重要纽带,不仅推动和加速了大学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而且直接沟通大学与企业界人员、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大学科技园以大学的技术成果为依托,吸引大量风险投资企业家到科技园兴办高技术产业,加速知识的生产、流动和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政府要努力依托区域内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联合大学、企业、中介机构等主体建立大学科技园,要制定大学科技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挥政府在区域整合中的管理和协调作用,以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为中介目标来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二)从科技园自身的角度

大学科技园应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高新开发区数量之多与开发区高新技术之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追根溯源,对于理念,不管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还是园区层面,都不缺少创新的理念。所以,问题出在创新的制度上,开发区缺乏的是高新技术创新和开发的管理制度以及落实制度的措施和手段不到位,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空讲理念、空喊口号更具实际价值。

(三)从区域环境的角度

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的发挥以及其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的实现,都要受到区域交通运输条件、物流设施与技术、信息化建设状况、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程度的影响和制约。这三个方面的条件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传输途径和关系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输途径和关系网络又构成了区域资源整合的网络化模式,由此而制约着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整合功能的发挥以及其与区域创新系统耦合的实现。所以,为了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区域要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加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快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4

2.王立平.我国高校R&D知识溢出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J],2005(12)

3.陈清龙.大学科技园:大步往前走.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J],2002(8)

第10篇

作为北京市委、市政府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良乡高教园区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房山的知名度,对房山未来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初步显现,同时也为房山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房山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规划建设良乡高教园区作为全区重点工作。我们采访了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蔡本睿,探讨良乡高教园对于房山区的意义及高教园未来的发展目标。

《投资北京》:建设良乡高教园对于房山区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蔡本睿:曾经的房山是北京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建材基地,煤炭、石灰、水泥等资源型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近百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大量投入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形成的经济增长,容易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近年来,房山区已意识到这些问题,一直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使房山区的产业逐步向现代化、高端化、信息化升级发展。当年北京市政府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号召,决定在北京的区县中选择1-2个区县建设高等教育园区,当时的房山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得知后高度重视,并及时、积极地向北京市政府递交了《关于在我区良乡卫星城申办“高教园区”的请示》。可以说,有了当时区委、区政府的睿智选择和坚决态度,才有今天高教园区建设的成果,我们才能在产业转型的路上继续努力前行。

良乡高教园区作为汇集六所高等学府的高教园区,可以发挥人才聚集优势,助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房山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高教园区将凭借整合园区的优势人才、智力资源和良好的硬件环境,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大量的文化“创新、创优、创业”人才。此外,良乡高教园区还将为房山区中央休闲商务区(CSD)建设聚集消费力量,为区内五大功能区汇集智慧、提供科技支撑,并对园区内规划、建筑、交通、园林、经济的整体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投资北京》:良乡高教园的建设现状如何?

蔡本睿: 自2002年开始建设,仅仅用了10年时间,集高校和创业园区为一体的新城——良乡高教园区拔地而起。目前,园区土地一级开发已经进入扫尾阶段;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轨道交通房山线稳定运行,市政配套九通一平设施齐备;已入驻院校达到6 所,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四所入驻高校已启用新校区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师生入驻规模已达三万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公租房、教育实习基地、教师商品房等重点配套项目开工,配套中小学、市政交通一体化项目启动,智汇城科技创业园和中关村房山园获得批复,科技成果转化及智汇城科技创业园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相继展开。

2012年10月28日,“北京良乡智汇城科技创业园”和“中关村房山园北京良乡高新技术产业区”同时揭牌成立,这标志着良乡高教园区从最初的高等教育园区建设向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科技产业带、进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央企、民企、外企等高新技术产业共赢发展的大战略发展模式转变,园区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投资北京》:良乡高教园如今正由教育园区向产学研一体化园区转型,高教园区管委会如何营造环境为推动园区的转型做努力?

蔡本睿:2002年,市政府批复良乡高教园区建设时,给高教园区功能定位之一就是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高教园区建设和卫星城建设、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相互结合,推进产学研合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高教园区管委会始终以市政府的批复精神作为发展宗旨,以在园高校服务需求和属地发展需求为动力,不断深化“智汇城”内涵,高质量建设园区、高水平管理园区、高标准服务园区、高科技汇集园区,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实施路径,致力打造智汇城科技产业集群。至2012年底,高教园区管委会引进智囊机构——校企金联信息技术研究所,立足于高教园区的战略规划及发展定位,搭建各种条件平台。此外,为进一步推进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良乡高教园区管委会联合入驻高校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北京校企合作促进会。同时,园区管委会领导到各高校走访,就校地科技合作相关事宜进行座谈,以快速推进孵化器、科技创业示范基地等项目的建设。

在政策体系方面,园区管委会结合园区汇智引资实际,制定促进园区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并依据《房山区“十二五”规划》对园区的发展要求,制订了“1551”产业促进工程行动计划,即在未来五年内,争取做到在园区内孵化项目100个;转化高校科技成果落地50项;吸引智慧产业50家(包括文化创意产业、智慧服务产业、科技企业总部、研发基地);汇集100名知识型(智囊)、技术型(科技、工艺等专家)和经营型(企业家、管理人才)高端人才,力图为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投资北京》:如何看待良乡高教园未来的发展前景?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企业孵化

基金项目:2013山东省信息化战略专项研究(项目编号:2013EI142)

1 引言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 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 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 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 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 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是一种特殊的“孵化器”,即依靠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和其它社会优势资源,为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科技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源头和新动力。截止2009年底,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为76家。2009年,7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资金总额为83.46亿元;拥有园区场地面积829.30万平方米,年末固定资产净值34.18亿元,孵化基金总额3.23亿元,管理机构从业人员2198人,在孵企业从业人员14.08万人,本年本在孵企业6583家,其中2009年新孵企业1400家,截止2009年,累计毕业企业3698家,其中,上市企业15家,2009年毕业649家。2009年,7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承担各级各类计划项目219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52项。

2 大学科技园和风险投资的融合互补一种必然趋势

目前,制约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金短缺,如何扩大融资渠道、有效地获得大学科技园发展所需的资金,成为研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重要课题。大学科技园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政府投资、风险投资等。银行贷款的对象主要是风险小的成熟企业,但由于在孵化器内的科技成果尚未成熟,风险较高,科技园内的企业争取贷款比较困难;政府资助主要用于公用设施的建设且资金投入有限,使用起来限制较多;风险投资的实质是通过投资于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群,将其中成功的项目出售或上市,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变现,进而实现投资收益。因此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过程中风险投资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目前高校科技园资金问题的瓶颈。

风险投资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被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等手段获取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通常是由专业投资机构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向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新创或小型的公司、项目、产品等注入资本,并运用科学管理方式增加风险资本的附加值。

大学科技园和风险投资的相同之处决定了二者的融合的必然趋势,他们都可视为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工具,建立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企业风险,促进企业成长,通过长期投资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4 ]。大学科技园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可以使二者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使科技园中的企业得到更齐全、优质的服务,更健康的成长。大学科技园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对于二者来说都是必要的,其中任何一方都需要另一方的支持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和得到更大的利益。大学科技园具有先进的技术成果及管理经验,并提供了优越的软硬件条件,而风险投资具有充足的资本支持。技术、资本和管理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三驾马车,决定了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互补性。

第一,大学科技园和风险投资的融合可以实现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的结合。风险投资可以从资金和管理两个方面给予大学科技园帮助。首先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需要大量且持久的资金支持,紧靠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相比其他融资手段,风险投资具有雄厚的金融实力,作为一种能够承担高风险、求高收益的资金,恰好与投资于大学科技园创业企业的“三高”特点相匹配。可以有选择地对新创立的技术创新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对于大学科技园提供资金支撑。其次,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管理,而风险投资则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既专业又有经验的管理人才。科技园管理人员是沟通大学、科技园内企业、政府以及市场的中间人,让风险投资管理人员参与科技园内的管理,既能加强园区内各方的合作和交流,又能利用风险投资的灵敏性及时掌握外界的信息,使信息不对称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可以看出,二者的融合对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大学科技园是风险投资的理想场所。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和投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投资于最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却高额的利润回报。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和高回报并存的投资形式,它面临着风险企业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因此对受资企业即风险企业的选择尤为重要。大学科技园中的高新企业既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大大减少了投资的技术风险,同时也能为风险投资带来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园有着较好的投资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了许多共享服务,减少了风险投资的日常繁琐事务,也能使风险投资的管理优势得到显现。高新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种子期、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其中第二和第三阶段所需资金最多,也是风险投资的主要时期。而风险投资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甚至是未创立的企业,任何有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或是独特的创业创意都可以成为投资对象。大学科技园中的高新企业多数是初创的企业,可见,大学科技园既需要也适合风险投资。另外,科技园所依托高校所完成的许多优秀科技成果也是风险投资的重要投资对象。所以,从投资对象特点来说,大学科技园是风险投资的理想场所。

大学科技园与风险投资相融合已成为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方向,二者的融合能有效促进科技园内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缓解科技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发挥风险投资机构的增值服务。为科技园内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开发新产品打下基础。《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应通过建立和引入种子基金、创业基金、风险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吸收社会企业向科技园内技术创新新项目和高科技中小企业投资,推动国外风险投资公司进入国家科技园。

3 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融合现状

大学科技园与风的融合已成为科技园发展的方向。《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十五”期间科技园建设的六个重点内容之一。现有的7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绝大部分都引入了风险投资。据统计,2008年在来源于国内的风险资本中,企业资本比例最高,达到总金额的39.7%,政府资本所占比例为25.24%,个人的风险资本所占比例为19.28%,金融机构的比例为10.65%。虽然大学科技园在风险投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现阶段而言,资金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的发展仍然存在障碍。

3.1 风险投资的规模小,风险资本供给不足

大学科技园企业在创业初期,资金瓶颈问题一直表现的比较突出。受制于我国风险投资业整体发展的初级水平和资金供给的短缺,风险投资在大学科技园区的规模十分有限,运作效果差。根据CVCRI统计,2009年风险投资总额为316.64亿元,共投资了689个项目,而大学科技园内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面临的资金缺口约5000亿元,按风险投资约占比例30%计算,约1500亿元,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3.2 风险投资对象错位,项目和资本结合不到位

大学科技园区企业在创业初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高风险性,高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市场前景也不明朗。这种高风险性使得风险投资结构对企业的投入非常谨慎,更多的选择了那些风险低、技术成果成熟、前景好的成长期企业。据统计,2010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对成长期企业的投资金额高达49.2%,对种子期和起步期企业的投资金额仅占27.6%。

3.3 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融资服务管理体系

由于高新产业自身的高风险性,使得很多风险投资望而生畏,科技园内的高新企业得不到投资。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与企业,社会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有责任建立和完善风险担保措施,全力争取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缺乏为风险资本提供特殊服务的中介机构,即使已有的中介机构虽已具备了某些功能,但由于高风险投资对象的特殊性,其权威性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3.4 涉及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风险投资受到外部环境制约

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近年来,为规范和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相关意见》等,但随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现行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的还甚至阻碍了风险投资的发展。例如,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多渠道,多元化的,除政府拨款外,更多依靠民间资本,包括银行存款、养老金、社保金等。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则明确规定了禁止利用这些民间资本进行投资,极大地缩小了风险资本的筹资渠道。因此,现行的法律法规迫切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3.5 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够完善,风险投资流程受阻

风险资本进入大学科技园的目的就是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在企业成熟后退出,以实现资本的增值。可以说,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大学科技园与风险投资互联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来说,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还不够健全,退出时机还不成熟,以至于风险投资流程受阻。《2009年中国风险投资年鉴》指出,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不畅通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4 大学科技园与风险投资互联模式下的对策及建议

4.1 拓宽风险资本的融资渠道,扩大风险投资的规模

据统计,从科技园区企业的资本来源结构来看,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约占70%,占有明显的主导地位。我国是一个储蓄大国,有着丰富的民间资本。这种以政府资金为主的风险投资资本结构,即没有吸收社会闲置资金为风险投资服务,又难以形成有力的制约机制,因此必须要拓宽融资渠道,将大量民间资本聚集起来为风险投资服务,充分发挥不同投资主体作用,使风险投资规模化和规范化。

4.2 建立健全风险投融资服务体系

大学科技园作为连接在孵企业和风险投资的桥梁,应通过完善项目评价和对外推介制度,进一步提高风险资本与企业科技成果结合的成功率。大学科技园应依托各方资源,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合理的项目评价机制,从多方面科学的分析出项目的可行性,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保证有价值的项目获得风险投资的参与。并在市场调查、科技园区企业和风险投资的现实需求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度推介。

4.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造出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外部环境

首先,加强立法,尽快把风险投资运作的流程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规定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的投资方向,发挥对风险投资进行引导和调控的作用。其次,还要对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不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部分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政府还应制定有利于发展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实行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支持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的发展。

4.4 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在借鉴国外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可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有效的、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首先,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小企业版,降低上市门槛,简化上市程序,提高中小企业版的效率。其次,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为风险资本IPO退出方式创造条件。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海外资本市场,吸引海外资本,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 教育部.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科技产业,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3] 王东京 高校科技园发展动因及作用机制研究 淮海工学院 学理论 2010

[4] 尉桂华 王玮 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 吉林工商学院报 2011

第12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连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它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推动作用。

我国农业科技园创建10年来,走出了中国农业的特色之路,并创建了诸多的经营模式,如潍坊模式(企业化模式)、顺义模式(政府+企业模式)、唐河模式(院地联营型运行模式)等等,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它既适宜都市农业的发展,又适宜山区农业的发展。各园的建设模式及特点归纳如下。

1.国内建设模式

1.1企业化模式农业高新技术走廊运行模式(即潍坊模式):该模式有4条高新技术走廊,总长达250km,集中了272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积达12万hmZ,形成了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等各类项目区和示范区,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政府+企业模式(顺义模式)该模式是指由政府投资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水、电、路)后,政府逐步退出园区的管理,交给园区管委会代行管理,由园区管委会负责招商引资、物业服务及各方关系的协调,向社会公开招租,引人企业进行功能区建设、项目承包和管理,企业根据其承包责任的大小等内容,一方面向有关部门缴纳一定的园区使用租金;另一方面又与承包范围内的农民扫钩。与农民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通过合同形式组织农民进爷生产。

1.3院地联营型运行模式(唐河模式)该模式是由地方政府充当农业科研单位与农户联系的纽带,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把农业科研单位的高新技术成果引人到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试验、示范,然后再把成熟实用的高新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并使农业科研单位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应用利益机制来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建立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模式。即“政府+科技成果+示范园+农户”模式。

1.4离效农业示范园的运行模式(许昌模式)该模式适宜在农村建立高效农业示范区,在高效示范区中创业新机制。方法是实行“公司运行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使农业科技创新始终与市场紧密联系,使农业科技的推广始终与千家万户相联,增加农民收人,使农业科技人员的业绩始终与报酬相连.这种“高效农业园区+机制创新+农户”的运行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和农民收人都获得了较大增长,开创出一条有特色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搞笑之路。

1.5锦绣大地模式《北京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为农业科技园建设和运行的主体,由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引进和开发。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园区是由北京锦绣大地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成立建设的。公司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造传统农业,其发展方向为工厂化农业、分子农业和观光农业,通过市场开拓和营销、种业开发,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生产、交易和深加工,建立起延伸的产业链条,拓宽农业领域。现已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观光农业三大支柱产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6公司+农户型模式(温氏模式)这是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农业科技园运行模式。该公司位于距广州市180km的粤西山区新兴县勒竹镇,前身是勒竹镇的一个民办鸡厂。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经过11年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建立畜牧业养殖示范园,引导广大山区农民打破了把养鸡作为家庭副业的传统模式,实行基地化、专业化、商品化规模生产,走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之路,实现了从小农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历史大跨越,为山区农民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

1.7外向型高科技农业园区经营模式(珠海模式)是以提高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含量为主要手段,通过生产优质、特色农产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中,园区的农产品生产主要是围绕出口创汇来进行的。因此提高技术含量,引进作物优良品种,把农产品粗放生产的资源消耗型转变为精致农产品生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外向型高科技农业园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农产品出口具有比其它地区的优势。珠海外向型高科技园在原珠海市农科所的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并通过转制,兼并与引进外资、技术等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外向型农业科研、生产与出U创汇基地。至2000年底,该所(中心)已发展成为拥有近亿元固定资产和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经济实体,成为目前国内最具实力的外向型高科技农业园区之一。

1.8工厂化农业开发区运行模式《孙桥模式)工厂化农业开发区运行模式,是以现代科技武装的工厂化、设施农业为基础,以高科技生物工程与设施农业相关的加工工业为主导,以内外贸为纽带,走产、加、销一体化,农、科、游相结合的农业工业化道路,发挥生态示范、推广辐射、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和出口创汇五大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始建于1994年,到2000年止,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企业化、科技化、设施化、区域化、规模化和生产、科普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中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1.9持续商效农业示范园区运行模式(张掖模式)该模式是指以实现农业持续高效为核心,以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实用农业高新技术应用为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区域特征,建立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运行模式。自1998年以来,张掖市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征,以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全面开展了有关持续高效农业新技术的各项攻关研究和实用技术的组装集成示范及技术培训工作,完成了石岗墩、新墩、上秦、党寨、西洞5个科技示范园小区的建设。并进行多项攻关研究,其中小麦、玉米带田微垄沟灌节水技术,冬前节灌贮水技术,农田水肥管理及预测预报体系,提高苹果、梨坐果率研究,农田土壤风蚀控制,荒漠化防治及宜农荒地开发,氮肥对土壤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良好进展。

2国外农业科技园的主要类型

基本主题都是用先进的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向游人展示新的生产模式。农业科技示范现已成为国外农业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农业科技园的类型有如下几种:

2.1示范农场

是以推广先进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如以色列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科研单位和生产基地的结合,针对干旱和沙漠化的生产条件,建立了多个以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农场,并通过创建专门的基金支持试验示范农场的建设与运营。假日农场主要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假日农场的种类很多,大致包括:1.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自己摘果、种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

2.2农业公园

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在一体。例如日本的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有关葡萄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农业公园的面积因性质和功能而异,既有迷你型的水稻公园,也有几十公顷的果树公园。

2.3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园,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热带植物、水耕设施、传统农具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和生态农业示范,向游客传授农业知识。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

2.4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以林为主,具有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多种景观。在树种结构上针叶树、阔叶树与果树树种相结合;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林、果、渔、菜、花相结合。以森林风光与其他自然景观为主体,配套一定的服务设施、必要的景观建筑,在这里,人们可尽情享受自然风光。

3专家关干农业科技园的特征和类型的研究概述

3.1.特征的研究许

越先认为有“三个特征点”:一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制高点。二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的生长点。三是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结合的紧密型结合点。陈阜等认为特征有:(约农业科技园是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一方面体现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作用和效果,为农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2)农业科技园区同时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特点,能够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管理经营。(3)引导和带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蒋和平等提出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是:科技、生产、市场于一体,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设施、品种、技术相融合,生物工程、农业工程、农用新材料多学科相结合,高新技术、常规技术、传统技术组装配套,企业化借欲理,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实现周年均衡生产、调剂供应市场,提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吴沛良认为农业科技园区至少应当有四个基本特征: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经营管理机制新。索玉华认为具有研究功能、孵化培育功能、生态功能、农业信息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