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童年趣事初中作文

童年趣事初中作文

时间:2023-05-29 18:2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童年趣事初中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童年趣事初中作文

第1篇

我的童年时光 My Childhood Time

Since I went to middle school, I left my hometown and moved to the city to live with my parents. I missed the time when I stayed at my hometown. I was so close to the nature, and I could see green trees and beautiful flower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as that I had a great time to play with my friends. The small place was full of my memory about my childhood. I liked to catch fish in the clear water. In summer, the water was cool and I stepped into the water to enjoy the coolness. Now I am getting used to the new environment, and have made many friends and happy about it.

【参考译文】

自从我上了中学,我就离开了家乡,搬到城市与爸爸妈妈一起生活。我想念呆在家乡的时光。我可以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我可以看到绿色的树木和美丽的花朵,更重要的是,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这个小地方布满了我童年的记忆。我喜欢在清澈的水里抓鱼。在夏天,水清凉清凉的,我走进水享受清凉。现在我也适应了新的环境,认识了很多朋友,过得也很开心。

 

更多推荐:

1.我的童年时光英语作文

2.My Childhood我的童年英语作文

3.优秀英语作文:童年Childhood

4.初中英语作文:我的童年

5.我的童年英语作文范文

6.初一英语作文:童年趣事

7.以童年为话题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第2篇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我们经常听到“作文,作文,作得我头疼”“作文,作文,不吹不成”等口头禅,这些口头禅反映出初中生对写作的怨烦之情和畏难心理。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确实,兴趣能使人带有积极的情绪,是探求知识的直接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指导观察,激发兴趣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发展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知识、丰富想象都有直接作用。作文的内容来自哪里?主要来自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从学生习作的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活动范围仅限于学校与家两点一线。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作文教学园地,让教学走进广阔的天地。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教师可带学生到田野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美丽;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教师可带学生到田间地头、果园公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此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去逛一逛,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美与丑。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才会提起写作兴趣,打开话匣子。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学生怎么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因此在写作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设计题目,激发兴趣

写作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 尽可能地使作文话题契合学生的心声,设计好作文题目。七年级的作文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学生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许多刚入初中的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还留恋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我是中学生了”等题目,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这就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八年级是初中生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清澈的小溪,你哪儿去了?”“我,真的长大了”“难忘的一堂外语课”等。命题既形象具体,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到了九年级,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教师所布置的作文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与学习生活相关的内容。当今学生的生活不够精彩、不够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家长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从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活动等横向探索,转向对中学生内心世界、思想品德、审美情趣的纵深揭示,明确作文教学的方向,从而使学生通过写作将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教师或家长面前,通过与家长或教师进行心灵的交流产生写作的兴趣。

三、适当评价,激发兴趣

作文评改对学生具有鼓励、导向和制约的作用。因此,改革评改方法,构建创新作文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其次,评价作文的标准不求统一。若教师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学生的作文,既违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第三,教师批改作文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采取师评、班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在作文讲评课上,对一些比较优秀的作文可以进行范读或进行深入仔细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获得荣誉感和成功感。如果学生的某篇文章比较糟糕,但是在一处景物描写,一两句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甚至于一两句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闪光点,教师都要对其进行表扬或肯定。对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指出并使其改正。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态度要诚恳,要有耐心,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之,如果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中发现其中的缺点就粗暴批评,挖苦讥讽,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写作的积极性,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佳作展示,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在教室辟一“佳作展示栏”,把每次优秀的作文连同评语一同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评价作文的得失与优劣,力求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得到启发,同时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些佳作都是来自本班学生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也可以激活其他学生的情感,增强其写作信心,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编辑班级优秀作文选。在班级中成立优秀作文评价小组,每个班级以学期为单位出一期作文选,每周选择本班学生的两三篇优秀的作文,由学生组成的评价小组评选,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到学期末,教师再组织学生将所有的优秀作文整理成册。这样,学生的成果得到了展示与认可,他们写作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最重要的,兴趣会使学生在写作时精神振作,情绪高涨,产生创作的冲动,进而写出更高质量的文章,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增强写作能力。

第3篇

陕西省洛川县土基镇初级中学 727400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对一些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几个在农村中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就谈谈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 1.学生的生活面相对狭窄,生活经历有限,写作水平普遍较低

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好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而现在,农村初中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生活面较狭窄:我镇农村以苹果产业为主,经济单一。这样,现在的农村孩子相对以前玩的地方少了,比如小山上全被开荒种了地,上山没地方玩;下河怕出事,鱼塘大都被承包,钓鱼是不可能的事;独生子女已普遍,干活怕累着孩子……可以说现在的农村孩子写作基本上没有了以前那种传统的钓鱼、上山捣鸟蛋、捉迷藏之类的素材了,玩的东西没了是农村中学生生活面较狭窄的体现。就拿《童年趣事》,学生大都无从下手,除了看书看电视,他们想不起来还有什么可写的了。再说学校生活,为了抓教育质量,现在的农村中学管理都较紧,学生从早到晚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体育课的安排是没办法,因为要加试)基本上没有什么课外活动。我镇农村中学基本上没有学生阅览室,一点图书也不向学生开放。在学校里,学生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这样的学校生活又怎能给学生提供积累丰富的写作素质呢?这样一道作文题《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地理、生物——因为这些课是副科,作业少,上课还可以睡觉、讲话。虽然只是少数学生,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在的学校生活确实平淡教条化。再来看看家庭生活,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但父母由于忙于农活多学生的学习关心不够。而在经济较好的家庭,父母、祖父母又什么都不肯让孩子做,彼此之间缺乏勾通,在许多父母亲看来,我给你吃好穿好就是尽到了责任了,你学习不好怎么交代?因此很多学生在写家庭之类的文章时,普遍只诉苦、呼吁理解,这也是生活素材不充实的反映。总的来说,正由于农村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三方面的生活较狭窄,经历有限,客观上导致缺少素材,影响写作水平的提高,表现在写作水平普遍较低。

 2.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怕写作文现象

 由于缺少生活素材,学生写作文也就成了“无米之炊”,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种畏惧写作文的心理。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每当语文教师布置完作文题目之后,全班哗然:“又是写作文!”于是愁眉苦脸的样子。这种情况其实是学生存在对写作的怕的心理在作怪。如果说生活经历是影响写作水平的客观因素,那么这种对写作的怕的心理则是制约写作水平的主观因素。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写作文就变成枯燥无味的一种任务,在这种“怕”的心理的作用下,大部分同学的作文显得平庸,不充实,内容单一,公式化,抄袭现象严重,而且随着写作次数的增多,这种“怕”写作的心理会越来越严重,以致看到写作文就头痛脑胀,这样的学生,即使碰见好的素材,又有一定语言运用能力,也会大大影响他的写作水平。当然,农村中学生存在“怕”写作心理,也受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阅读面狭窄,前面提到我镇农村中学基本没有学生阅览室,图书也很陈旧,学生自然无从下笔,自然觉得写作很难。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怕写作文也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4篇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心理上,对于作文,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背上不轻的思想包袱,文章全篇空话废话比较多,作文模式化功利化。究其根源,学生作文动机不正,为完成任务而作文。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在作文教学训练中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鉴于此,我作了一些尝试。

一、深入生活,重视实践

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它告诉我们素材的积累对写作非常关键。没有素材积累,作文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呢?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教师要激励学生“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注意多方积累写作素材。作文的实践性极强,它既需要社会生活的砺炼,又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练,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输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由于种种原因和限制,“行万里路”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但一定要求学生尽可能“读万卷书”。这也是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言极是。许多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作文写得好,就是因为课外知识丰富,所以才能做到遇难(别人以为难写的作文)不惊,提笔成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深入生活,绝不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多积累。教师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到处有美,只有用心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有所收获。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积极倡导参与社会活动。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要多接触社会多感受生活,他曾这样打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努力设置恰当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教学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写作――写童年故事”时,教师可配乐讲高尔基童年受尽生活磨难的动人故事,让学生深受故事情境的感染,同时询问学生:高尔基的童年故事我们怎么会知道的?是他自己写下来的。他写有自传体小说《童年》,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把自己童年的故事生动地记下来呢?以此自然引入写《童年趣事》的作文。

二、开展专题,创设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专题活动,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写作,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办法之一。如定期组织作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读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以学生自命题为主,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开展写作交流活动,组织全班同学相互交流,或朗诵自己的美文佳作,或述说自己的写作历程,或发表自己的创作经验,或建构自己的创作理论……让少数学生的成功去带动更多学生的参与。氛围营造好了,学生就会轻松快乐地写作。我就曾将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交给学生,由他们推荐自己所看到的美文或自己写的文章,一学期下来,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他们的作文里就可以看到一些名言佳句。

三、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我坚持每节课前十分钟为学生说话课,刚开始学生还有点害羞,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门独特的语文课并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记下这些智慧的火花。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时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四、解放师生,互批作文

学生作文,老师批改,年深日久,根深蒂固。老师批阅得筋疲力尽,而学生面对批评多夸奖少的红糊糊的一片,看也不看随手塞进书包。多次强调的问题,下次照样出现。古往今来很多人无缘名师,无缘名校,他们刻苦自学、自批自改,却写出了大量好文章、好作品,有许多甚至是世界名著。可见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批改不是唯一途径。只有让学生主动吸纳,才能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将学生分成几小组,互评互批,在批改过程中可以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文,原封不动地复印,发给每位同学,让他们先挑字词上的错误,然后自由评价文章的语言。接着在老师指导下对该文章进行比较,看出它们的优缺点,体会到选材典型、构思巧妙、语言流畅是写好作文非常关键的因素。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小组,由组长带领,读每个人的作文,进行讨论,实事求是地肯定优点、提出不足。面对面批改,可引起本人高度注意和认真思考,从思想上弄清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同学们有积极性,批改成效会明显提高。经过多次批改,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记住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会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也会指导别人怎样写。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对别人的缺点引以为戒。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从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总之,要全面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水平,语文教师需要大胆探索、改革,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扬长避短,万马奔腾,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永远地成为过去。

第5篇

一、善于拟题,唤起写作欲望

作文命题是否恰当,能否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至关重要。我们的命题必须直面学生的真实生活,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冲动,让他们在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中自由自在地写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拟题,把拟题作为唤起学生写作欲望的手段之一。

一要求:“新”。学生的生活空间是很有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但他们情感的体验、思考、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抓住学生追求新奇的特点,多想些方法让文题面孔清新脱俗,学生可能就会“一见钟情”。如可套用流行语,富有时代气息的句子总是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写家庭的苦乐可用“让我欢喜让我忧”,写见义勇为的可用“该出手时就出手”等等,学生会觉得特别亲切而乐于写之。

二要求:重“情”。初中生正是处于多情多梦的年华,通过文题拨动学生的真情,激起他们心灵的震颤,感情的共鸣,自然能使他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如用“那一回,我真的很得意”让他们来回顾曾经有的那份“神采飞扬”;用“告诉蓝天,我已经长大了”来放飞他们成长中的诗情;用“童年,说不完的趣事”来吸引他们追逐欢乐的浪花等。用“情”扣动他们的心弦,这样学生就会弹奏出动人的乐曲。

三要求:“活”。“活”指作文命题形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全命题作文固然要,话题作文也不可少,甚至还可以把命题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命题,自由写作,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样学生的写作真正成为自己生活的需要,写作也就不再是面目可憎,避之唯恐不及,而是写作“爱你没商量”了。

二、促积累,解决“无米”之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心中无存货,笔下如何能“生花”?因此,促进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尤为重要。

1. 积累生活。只有热爱生活,关心生活,笔底下才会流淌出源源清流,下笔才会如有神助。对生活观察的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往往就越生动形象。一方面写社会热点话题、街头巷尾轶事、家中的烦恼和快乐、校园生活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写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写春雨夏阳、秋风冬雪。使学生走出小课堂,“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体会 “无字之书”的渊博。另一方面面对生活的绚丽多彩、世事的瞬息万变,还有懂得用心去思考生活,会“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会从“细微之处见精神”,用情去体验生活,知道“万水千山总是情”,进而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佳境。

2. 重视语言。同样的一件事,有的人写得生动、深刻,而有的人则辞不达意,这显然与语言表达息息相关。语言表达的功夫来自与平时的日积月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第一,要求学生备好“读书摘抄卡片”,到书海拾贝,摘抄读书看报时发现的优美词语、佳句名段、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第二,开展各种语言竞赛活动,如成语接龙、对对子、猜谜语、猜歇后语、竞背诗词佳句、名人名言等。第三,备一本札记本,捕捉自己瞬间灵感,及自己思想的火花、心灵的颤音,让点点滴滴稍纵即逝的语言“亮”点保存下来。

第6篇

一、从范文中学“仿”作文开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达到了明显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仿”不能机械地模仿,不能按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似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夏》。如学了寓言故事让学生仿写一个童话。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创作激情很高,并在课堂上交流作品,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就能熟能生巧。世上任何一位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以此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中写道“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全文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予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老师要努力让学生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我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如《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不如改写成《和××说说心里话》《××,您了解我吗?》,等等。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给未来的自己写封信》、《给未来的孩子写封信》……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课外书籍的阅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文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天写一段练笔,练笔内容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摘抄课外精彩语段,还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内容可多可少,写的文段必须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我每周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交流本周内自己的得意之作。由学生到讲台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读给学生听,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写,多数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展现了自己的生活,我班一个学生读着读着竟潸然泪下,这正是她真实生活的再现。

“书非借不能读也”,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让每位学生找一本书,就可以在班级成立图书角。这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也把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杂志如《读者》《意林》等借给同学们看,做好笔记,关注热点、关注焦点、关注生活。

四、改革作文评改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第7篇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敢”说

口语表达与文字表达都是要把人的思想、感情表达清楚,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口语表达所遇到的困难比文字表达要大。原因在于,话人人会说,但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并非人人敢说。初中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自卑感和羞怯感,常是一问三不应。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愿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让学生与教师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其次,教师的教风要民主。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彻底打破以往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进行“大包干”“一堂言”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言权,鼓励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努力营造一个学生“敢说”“多说”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只要有兴趣,便有了自觉性。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也是如此,激发他们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他们的自觉性,这便成功了一半。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途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1.利用情感熏陶创设情境。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它是师生间传递与反馈信息的剂。心灵受到触动,才能产生信念,形成内驱力,达到乐于开展口语交际的境界。如教学《社戏》时,我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下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汽、悠扬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纯真的玩伴。虽然很多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此有点差距,但是我让他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再介绍我小时候的经历,学生对此充满了憧憬。于是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兴趣提起来,话匣子也就打开了,我顺势让学生说说:我渴望的童年……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创设交际情境。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交际情境,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如在教学《岳阳楼记》这课时,我将洞庭湖的美景制作成课件,然后投放到屏幕上,文中的或是风和日丽、春和景明或是雨霏霏、连月不开的景物就一目了然,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就准确说出了课文中每一句话所写的景物是什么。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景物描绘一下,学生的口语能力就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

3.利用课文表演创设情境。学生对内容有趣、情节生动的课文尤为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利用课文,让学生充当不同角色的人物,置身其中演一演,学生会其乐无穷。朗读课文时,就把分角色朗读和表演的权利放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核舟记》和《范进中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为主持人和策划者,带领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讨论故事中的每个角色用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表演最合适,最后小组每人担任一次角色进行表演,互相评议、取长补短。学生把核舟上苏、黄、佛印的神情表演得非常到位,把范进的疯态演绎得恰到好处。这样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体验到了说话的成功与喜悦。

三、优化教材,让学生“勤”说

我们必须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因为口语交际的灵魂就在于交际时的生成性和不确定性。它不再是单向的、独白的,而是多向的、互动的。教师应注意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课外语文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1.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穿插口语训练。比如教学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我要求学生想象诗中意象:绿树、红花、碧草、白堤、山寺、早莺、春燕等,分析诗中值得借鉴的写景方法,随即让学生回忆《鸟鸣涧》,一边欣赏一边在脑海中回顾两诗的共同之处,于是学生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都调动起来,表述得非常有美感。

2.让口头作文课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广阔草原。作文课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巧妙将作文、口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剂良方。所谓“口头作文课”,就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熟悉的事物,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互相交流。

3.加强演讲、辩论的训练。现在我们使用的新教材,每个单元的后面都安排有口语交际,如果每次教师都能较为精心的指导,学生充分准备,就可以有不少的实践机会。例如“漫游语文世界”,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说出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道理,表示今后要重视语文的学习。另外,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也给学生提供了讲话的机会。演讲的内容学生可自由选择,任意发挥,可以是成语故事,也可以是班内、校内发生的事,或是道听途说的事,或是对所学的文章的理解、感受,或是报纸杂志的新闻消息,或是畅谈理想、人生,或解说自己名字的含义等。因为是轮流的,所以大家机会均等,说好说坏都得说。面对全班的同学,演讲者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都想尽力表现出自己演讲的优势,听者则是屏住呼吸,希望从演讲者的演讲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优点,或者挑出对方的缺点,相互学习、借鉴,这对演讲者是一种说话能力的促进。

第8篇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些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也体现了课程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因此,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进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首先,教师要明确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竞争的社会,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过硬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教学工作最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依靠这一工作,循循善诱的传播知识,流畅、频繁地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声情并茂地表达情感,与学生达到情感的交融和共鸣。在实践新课标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示范说好口语

成功的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靠的语言艺术的魅力。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语言艺术的修养,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是以引人入胜的语言而“诲人不倦”,为他成功的具有奠定了基础。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也。”苏霍姆林斯基说:“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一堂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就像一支支火把点燃学生内心的激情,就像一阵阵春风激起学生们心中的涟漪,产生巨大的永久的作用。俗话说:打铁还得本身硬。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榜样的作用是很有说服力的,我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这一工作。对自己上课语言要求规范化,平时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多听广播,训练说普通话,叙事说理时,除发音准确外,还要有条理,言之有理,言之有逻辑,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或激情,或深沉,都进行推敲。对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语调来教学:如写人记事的课文,语言应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体现形象再现,还通过导动作来做辅助教学,使学生在课堂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从学习中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又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口头语言表达的榜样,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忆深刻,从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二、介绍自己身边的事入手练习口语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语言行动。这种语言交际,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在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时,应该精心设计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因为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的交际情境,就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才会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着大量的口头语言交际的空间,是练习和巩固口语的重要场所,要善于利用这些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给学生们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如成立文学社,参加国家纪念活动,参加走访新农村,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当校园广播员,参加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等,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计划,召开会议,布置安排工作,让他们自己去和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忙,解决问题。这些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都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将会“倾听别人的语言,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达到“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以前的教学,教师演主角,一讲到底,学生只当“听众”,在新形势下,要改变这一状况,课堂上应让学生有更多的“讲话”机会,给他们更多的自,充分地让学生们“动”起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我接初一新生时,他们刚到新环境,听到见到很多的新鲜事,我就引导他们把这些事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发言的同学争先恐后,有说得完整的,有说得不完整的,有说得有情感的,我就对说得好的给予表扬,说得有缺陷的给予指正,接着又因势利导地进行引导,说“你们今天能在这么好的学校读书,要好好珍惜啊,将来为学校争光,为祖国做贡献。”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又有不同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家乡土特产,这些就是练习口语的材料,我让学生把这些材料收集、整理,用口头表达出来;如举行口头语言表演赛“我做了一次小导游”,一些同学介绍了家乡名胜,有一位在银子岩景区的同学生动地介绍了银子岩各个景点的情况,生动形象,听后如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完全符合当一名导游员。介绍了家乡的土特产还举行了一个“小新闻会”,有一个同学介绍了他家乡的特产----荔浦芋,他把这一特产介绍得生动形象,色、香、味样样俱全,听后真想去尝一尝这一美食。由于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说话能力大大提高了,有一位叫沈明艳的同学参加县中学生演讲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三、结合课文的学习练习口语

结合课文的学习,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演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设计了这样的讲话活动:你阅读了这篇课文后,使你回忆童年时的很多有趣的事,请你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这些趣事的乐趣。通过点拨启发,许多同学都能讲出自己童年的趣事,有说夏天与小伙伴去烂泥田里打几个滚,弄得满身泥巴再跳到河里嬉戏的,有说与小伙伴去农民田里捉鱼弄坏庄稼被农民追赶的……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课堂内洋溢着一片欢乐的气氛,每个同学都有话可说,每个同学都能得到说话的锻炼。如教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们事先反复阅读课文,找出志愿军的典型事例,列出发言提纲,接着提问;你身边可爱的人是谁?为何说他可爱?具体事例是什么?有的说父母可爱,他们送我们读书,有的说老师可爱,老师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培育我们成长。那么还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呢?引入课文让学生围绕课文发言,有的说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有的说马玉祥烈火中救小孩,表现了战士对祖国人民的爱,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有的说记者与战士在防空洞谈话很感人,表现战士对祖国人民的爱,同学们发言中一致认为志愿军战士的这种英勇顽强、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的高尚,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至此,口语训练了,思想教育达到了,课文内容掌握了,水到渠成。

四、口语训练与书面作文相结合

平时进行口头语言训练时,重视与书面作文相结合,要求学生每次口语练习时,都要先列出说话提纲,事先进行周密考虑,先讲什么,后说什么,然后写出书面发言稿,达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文稿讲演,讲完后再修改文稿抄在作文本上,这样口语训练与作文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促进了写作;写作,提高了说话的质量。它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说话水平与作文能力同步提高。

“口头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从平时的教学中扎实抓好,为学生的明天,为学生的将来发展考虑。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活;教学观;课堂教学;活力;新课程背景

余文森教授指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而语文以其广博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学目标具有了“全面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 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 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①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容量等发生显著变化的时候,我们为每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数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仍旧包含有提高道德品质、加强思想修养、培养某方面能力等几个目标。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较为死板、缺乏激情,缺少活力。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于怎样激活语文课堂。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语文课堂老师口若悬河,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②学生质疑问题的精神是老师培养出来的。上《宋定伯捉鬼》时,我让同学们评论,大胆质疑。果然有同学说:“尽管这篇文章的课前提示中说表达的是人的智慧怎样战胜鬼,但我认为课文反映的这个鬼是个老实、善良的鬼,既没有伤害人的动机,也没有伤害人的行为,却被人所骗,将人背了一路,没想到遭人暗算,被弄死,卖掉,我觉得人的所作所为还不如这个鬼诚实磊落。”气氛宽松了,有价值的问题接连提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上《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先不做任何评价,让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以评价家眼光谈了十多点,如结构、选材、抒情等方面。可以说,凡是老师一般能讲到的地方他们几乎都说到了,更可贵的是他们还提到文章的多处不足。一位同学说:“这篇文章出现用词上的重复是不应该的,在倒数第二段中,赞美志愿军战士时写到‘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期中‘美丽和宽广’与开头第三段中‘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重复。”提问题比解决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初中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没有评论家的眼光就像教徒读圣经一样的顶礼膜拜,是断然提不出问题的。

二、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以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

语文学科的趣味性较强,单凭照本宣科难以到达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把全文分为四个板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评价、探究性阅读――拓展训练。对于整体感知部分,上课开始先请学生唱或播放《童年》这首歌,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并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以此导入新课。对于精读课文部分,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自由读、跳读、默读、朗读。对于评价、探究性阅读部分,让学生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可参与小组的活动,针对问题师生互动,全班合作完成。对于拓展训练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文、说话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促进语文学习的生活化。

所以新课程教学中的教师既要充当电影导演,还要充当配角,帮助学生完成每一部电影,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为了学生的一切时,一切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新的课程理念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要使每个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生持续的发展等,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依靠学生。另外要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之时,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还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素质。所以说教师们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整个教学过程才是其乐融融的。

三、大胆尝试,敢于探索,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活力

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了教与学的堤岸,我们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狭窄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从赫尔巴特的“五段论”(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到杜威的“五环节”(情境――问题――观察――解决――应用),到钱梦龙的“三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教无定法”的实弹演练。但要记住,一节课只能恰当地运用一种教法或一种教学方法为主。要么进行点拨,要么组织讨论,要么进行辩论,甚至将竞赛机制引入课堂,或者将课堂变成剧院,变成创作间,变成凭学生任意涂抹的画布,变成师生间唇枪舌战的战场……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我们要重建课堂结构,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同时还必须提升教师的素质,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讲课的过程中。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学习。在硬件和软件环境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才可以得到提升。因此在贯彻新的语文教学观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可以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才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有实质性发展,也就标志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学习时间偏长,学生睡眠不足。有的学校不执行规定的作息时间,上午课程安排密度大,放学时间在12:00以后,学生普遍感到饥饿和疲劳;中午作业较多,不能适当休息,导致下午精神不振,学习效果较差;有的学校晚自习时间太长,学生每天学习累计时长超过10小时,多数学生睡眠不足。

2.作业名目繁多,数量过多。中小学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教育部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三、四年级每日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45分钟;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个半小时。”但实际上,许多学校或教师并没执行这一规定,其布置的作业量远远超过这一界限,甚至数倍。作业形式一般有: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同步练习、单元作业,语文还要增加日记、摘抄、作文等。由于作业量大,学生大都不能按时睡觉,晚11点上不了床已不见怪。初中9门文化课程,初二开始偏重,初三过重,双休日的时间也几乎全被作业挤占了,有些学生甚至出现惧怕过“双休日”的现象。

3.开展活动少,各类补习多。一部分学校擅自加语数外课时量,削减体育、音乐、美术及活动课程,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校沿用时间加汗水的教学模式,把提高质量的希望寄托在苦干上,有的家长违背子女意愿,要求子女参加奥赛班、兴趣班,考级班和补习班,多数学生对周末补习感到苦不堪言。

二、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中小学生正处于最佳发育、成长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现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强迫发挥其身心潜能,使学生的生理、心理负担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摧残,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这就像用超过弹性限度的强力来拉伸弹簧,即使弹簧当时没被拉断,但那种看不见的弹性已经受到破坏。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也必将导致学生身心的损害和提前老化。心理学规律还强调:过量的反复的强烈刺激引起的过度兴奋将导致抑制。对中小学生的强刺激(包括过量的反复练习,偏难偏深的学习内容,频繁的各种考试等)不仅由于造成抑制会对其学习阶段会产生消极影响,而且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迫在眉睫。学生课业负担减不下来,其中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

(一)教师精心设计作业。据调查,48%的公众认为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低水平教师往往驾驭不住教材,依靠课后补习和反复演练迫使学生掌握知识,更有教师布置惩罚性作业。怎样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老师要精心选择编写,合理布置作业。这是“减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认为:“课外作业数量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是相关的,有些学生作业少,学习成绩并不差。”

1.作业要有针对性。要不要布置作业,该布置多少,什么样的作业,决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老一套,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2.作业要呈多样性。既要有口头的、又要有书面的;既要有只需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又要有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既要有知识的识记、运用,又要有能力的训练、培养。要多种形式合理组合,适当搭配。

3.作业要含全面性。要根据全体学生的实际,分清层次,因人设题。既要有全体学生都必须做到的基本题、综合题,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有“选做”的开放题,供有能力的学生再提高训练。这样,则既可以保证优生“吃饱”,又可以保证后进生“吃得了”。既可以起到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尝试作业批改的多样性。学生上交作业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批改作业或者互相批改作业,教师再去检查学生批改过的作业。这样,教师更有精力去备课,学生也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彻底杜绝让学生去买复习资料,然后去做这些资料的做法。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沉浸在愉悦的气氛中,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竹影》一课时,我就采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学生很兴奋地说:喜欢)

师出示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学生抢着回答:影子。)

师: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一节课就在和谐轻松的情境中开始了。

2.精心设问,激发兴趣。教师要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自读课文前半部分,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厌烦”阿长的,接着又请学生深情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然后就抛出“这个令作者厌烦的阿长,作者为什么还如此怀念她呢?”这个问题,造成学生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阅读全文,解决学习重点的强烈兴趣。

3.活动多样,保持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对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倦,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教学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就围绕本节课“梳理课文有关孔乙己的主要信息、探究人物性格特征”两个目标,把两个问题化为两个活动――写寻人启事、做结案报告。导学问题活动化,每个活动有自学指导――小组互助――班级展示,这样一来,学生人人参与写寻人启事,人人参与做结案报告,学生人人参与,学得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效率也很高。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巩固新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4.设计竞赛、提高兴趣。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将竞赛引入课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效益会起积极的作用。如接力赛、猜谜语、对口令、击鼓传花等游戏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应用,都可以使学生受到鼓舞,更加热爱学习。

(三)注重课堂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1.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探索能力。如教材中所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什么规律”,“这道题还有别的理解吗”等,这些都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认识过程,亲身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2.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多问是开拓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要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抛出这一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学习叙事中恰当抒情,理解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之上便提出了诸如“四处背影为什么要详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文章对父亲的几处语言描写有什么表现力”等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多去探索,让学生各抒已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

3.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精讲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多提供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主动参与讨论、汇报交流、提高质疑、争论释疑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

4.把“练”的舞台供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为学生搭设一个“练”的舞台,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不断地创造。

“减负”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每个学生有一份快乐的心情,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爱学、善学、乐学,发展思维,张扬个性,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学校才真正成为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沃土,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家园。教师也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千方百计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千方百计地促进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敏勤《高效课堂教学五大策略》。

[2]教育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座谈会》(2009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