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数学教育学

中学数学教育学

时间:2023-05-29 18:21: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数学教育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数学教育学

第1篇

论文摘要: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具有6个特点: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高层次化;课程设置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突出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育类课程比例高,教学实践课时足;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其先进的经验对于我们构建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基本的课程体系框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当前,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具体到数学学科,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化的标准,教师的数学教育专业理念、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情感等不断增强和完善的过程。“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体现教师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问题。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和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的空前激烈,教师职业对数学教师双专业性的要求更高。而在亚洲各国中,新加坡数学教师职前教育无疑很具特色。

1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及课程体系

1.1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高层次化

随着问题解决在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与重视,以及“现实数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兴起,新加坡中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基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更新和发展,数学教师教育模式及其课程设置近年来多次进行调整和改革。中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已从本科教育学士,发展成为“中等教育研究生文凭”(The postgraduate Diplomain Education(secondary)PGDE(s)),层次较高。即培养模式呈多元化并向高层次发展。中等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招收立志从事中学数学教育、非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第五年专攻教师教育专业,重点是进行数学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这类似于美国的“4+1”培养模式。

1.2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采用PGDE(S)这种一枝独秀的培养模式说明新加坡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资格要求很高。要想成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还必须专攻一年的数学教育专业以获得中等数学教育研究生文凭。而且,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科的综合化趋势,本科阶段要求研修两门专业,对来自不同专业并且申请获准进入PGDE(S)培养项目的本科毕业生,教育部将依据他们在本科阶段的主辅修专业背景实施双科教育,以便他们能执教数学和其它一门中学课程。这种高起点,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从学术性和师范性两个方面保证了中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

1.3课程设置与分析

从横向上看,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由核心课程、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3类构成;而从纵向上看,它又由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教育实践、语言与书写技能四个系列组成。每个系列下又分若干专题。

教育研究系列是所有师范生的公共课,含有教学设计、学生发展与学习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学与课堂管理四门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则内容丰富,主要开设有:学法指导、学习动机与心理学、教与学的评价、教学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与教学、有效思维与学习的策略、对天才学生的理解与帮助、危机处理等二十多门限定选修课,以及IT在教学和评价中的应用、激励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意味着什么等14门专题性任选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开拓师范生的视野,丰富其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课程研究系列则由两门执教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组成。其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要求必修数学教师必备的数学基础、数学的教与学1、数学的教与学2三门核心课程”。特别地,数学基础旨在强化师范生对所教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以自学和研究中学数学的方式完成,不占学分,但是作为必修课,期末需通过一个与中学数学国家级考试对应的测验。

从课程内容的主体结构不难发现,数学的教与学1—2是建立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并集数学学习论、课程论、方法论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化课程,其课程理念随着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已从2O世纪80年代初过于关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为90年代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反思并重,并在理论的学习掌握、内容选取、教学策略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时间的分配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与改革。

其中,教与学1包括中学数学的教育目的,中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数学概念的形成及学习原理,数学思维策略、问题解决与数学交流,课堂教学设计与IT技术应用等理论性专题。课程主题则由围绕中学数学大纲中的具体课程课题开展的学习困难诊断及教学设计和分析等实践性专题构成,以引导师范生们在中学数学课程所涉及的算术、代数、测量与几何、函数与图形、概率与统计、三角、集合、矩阵、向量、微积分等具体课题中,一一检验和考查自身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习分析和诊断各专题学习中学生的困难,讨论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用等。特别地,对于中学数学大纲中的核心课题、问题解决与方法策略的教学研究则渗透和贯穿在上述领域的各专题之中。

数学教与学2则为数学教与学I的发展与深化课程,主要由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和模拟实习等专题构成。教学方式包括学生上模拟课前与指导教师和小组同学进行的研讨,以及模拟课后指导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的反思、改进、讨论等多样化活动,目的是促进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具体课题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检验、反思和改进他们所学理论和在上述专题研讨中形成的教学设计与思想,发展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方法、技艺的丰富性、专业性、复杂性、创造性等认识,教学模式由传授一训练性向反思型实践转变。

教育实践是新加坡数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在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生计划中长达1O周,不占学分,由专设的等级进行评定,其中有1周于上学期到中学见习与观摩,其余9周于下学期在中学全方位的开展教学实践,并在专业化实践中学习、反思和成长。

教学语言与书写技能系列均由选修专题构成,大多不设学分,旨在提升师范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和沟通、书写技能。

综合上述介绍,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课程设置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关注教师应有的高等、初等数学知识背景;另一方面,特别强调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突出数学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引领作用,突出教育实践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模块课程设计使每个学生在修业年限内的数学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都达到较高要求,保障了数学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也解决了“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

二是突出研究性教师的培养。PGDE(s)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根本性目标不是培养一般的教学型数学教师,它通过对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高要求,利用基础性教育课程和深化拓展性教育课程系列的有机结合,以及广泛的开展反思、改进、讨论、研究的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教育的理解都实现从操作型向概念型转化,为学生将来向学术型、科研型教师转化奠定基础。

三是突出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师范生对所教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重视对中学数学教材的理解,关注学生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能力,立足于中学课堂展开教学研究,紧跟中学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基础数学教育改革。这种紧密围绕中学数学内容及其认知规律、教育目标与教学要求等来建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现了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在数学学科与数学教育学科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

四是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注重合作学习与个人反思的作用,重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性意识的培养,教学模式由传授一训练型向反思型实践模式转变。

五是教育类课程比例高,教学实践课时足。从整个大学教育学习教育类课程的时数上看,比例上已占总学时的20%,绝对课时远远高于其它各国的教学课时。包括模拟实习在内的教学实践时间充分,考核方式灵活。

六是重视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在课程设置上,既有通识性的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又设有数学学科专业的多媒体学习模块,这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更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树立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观念。

2我国普通师范学院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比较中新两国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结合普通师范院校数学教师教育培训中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凸显出以下主要问题:

2.1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层次单调,课程形式简单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课程设置只偏重数学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除了开设通识性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一般只开设数学教学论课程,没有后续课程,也没有相关课程的辅助。理论课、学术课偏多,实践课、实务课极少。学生普遍把它们作为一般的考试课程,违背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发展规律,严重制约着学生从师任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2.2缺乏与中学数学教育的真正接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教育更多的是进行肤浅的应对,如开设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或要求教师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论》教学中;面对中学数学教材,既没有相应的中学数学解题研究,也没有相应的中学数学教材分析研究,更没有中学数学知识的衔接研究等。单一的《数学教学论》包打天下,缺乏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数学教学目标、中学数学内容来设计课程的观念。

2.3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高师院校偏重数学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单一的现象使得教学理论与中学教学实际相脱离,与中学数学教材相割裂。师范生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用处,不清楚教师讲授内容的背景,不了解教育学科内容的实际价值。他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解停留于操作水平上,即使就业后随着教龄的增长,在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后,其数学学术功底明显缺乏后劲,教育科研方面的弱势就逐渐显现出来。

2.4教学技能培训形式化,教学实践薄弱

高师普遍开设有模拟实习、观摩见习等技能培训活动。但由于指导教师的缺乏,不少从未接触过中学数学教育的高师教师滥竽充数的担任指导教师,难以有效的开展实践、反思模式的专题培训。这样的培训更多是一种形式或一个过程。而在教育实习中,由于中学数学教师受到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不少实习生象征性的上过几节习题课或讲评课,没有真正的体验数学概念教学、公式与定理教学、复习课教学等这些典型的数学课。尽管有6—10周不等的实习时间,其真实的实习时间又有几何呢?而即使在这样的课时数下,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也仅仅为5%,远远低于新加坡。

2.5有计算机技术,无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观念与能力

中新两国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客观而言,当代师范生计算机技术娴熟,占有技术优势。但在学生的课件制作作业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所谓的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以多媒体代替小黑板,或课件放映代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其标榜为一种整合,不如说是一种赶时髦。

3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是普通文化课程、数学专业课程、一般教育学科课程、数学教育学课程、教育技能与实践课程几方面的结合。由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现代教师以崭新的角色定位。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现高师教育目标,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师范生的整体专业发展,统整其教学能力结构,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富有个性的教师,以确保高师毕业生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适应未来、创造未来”。借鉴新加坡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提出构建数学教育课程群的指导思想:以现代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为指导,以促进师范生的数学专业化水平为宗旨,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核心,立足于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适应性和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构建新的数学教育类课程群体系。

根据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和高师培养目标,我们以“高师学生教学能力构成”为核心,结合对在校师范生、部分往届毕业生以及中学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反馈,借鉴新加坡课程改革经验,并研究分析与思考,构建与实施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反思层面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数学教学论课程群体系设置。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学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上促使他们“上路”,从科研意识和思路上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从而促成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课程改革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课改项目。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关注以下重要因素:(1)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性——为研究性教师奠定基础;(2)数学教师的双专业性——数学知识和数学教育齐头并进;(3)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保证数学教师专业化的针对性;(4)学生就业面试内容——教师数学专业化发展的动力;(5)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数学教师专业化的特色。

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优化课程结构。在原有只设一门必修数学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任选课和活动课的结构设置课程。增开了面向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符合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和师范生今后从师任教实际需要的9门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新增的选修课都属于任意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判断、作出选择的机会,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2)完善课程层次。在原来只有理论层面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应用实践,促进锻炼提高教学能力的应用层面、实践层面课程。新增的应用、实践层面课程弥补了过去在知识理论学习和中学教育实习之间缺少的操作应用中介环节,有利于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培养。(3)丰富课程形式。在原先只偏重学术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的这几门不同层面的选修课程都主要是偏重应用、实用,侧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改革性实务课程。新增的实务性课程注重贴近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走向,便于师范学生了解基础数学课程改革,熟悉中学数学教学实际。

第2篇

一、 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求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却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第3篇

关键词 农村初级中学 数学教学 高效课堂 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51-02

在当下的农村初级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课堂效率不高的现象存在较为普遍,其中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多数为教师对于课堂时间和教学方法把握的不准确,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造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对于教学内涵不能够良好把握

在当下的农村初级中学数学课堂当中,教师由于对于教学内涵不能够良好把控,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不能够提上去。有些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一些老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教学方法枯燥,对于教材的依赖性强。数学作为一个灵活的学科,应该将计算的方法应用到实践当中。而循规蹈矩的课堂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再加上一部分教师没有备课的习惯,对于课堂上的问题、重难点不能够提前把握,从而制定一些题目进行联系,导致教学设计和教学课堂脱节,这样没有预习课堂内容而直接讲授,必然会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把握不清楚重点,对于难点没有头绪,从而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二)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

在农村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被动的现象存在十分普遍,具体表现为学生没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数学的学习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在课堂之上,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的讲解当中,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如果课堂之上不能够把握,课堂的效率更是无从谈起,加上学生对于数学的消极态度,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当中,数学成绩要想有所突破,难于登天。

在提升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课堂效率的研究当中,立足于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在具有区别化的制定教学方法,通过多管齐下的办法, 必然可以提升农村初级中学的数学课堂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够保证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保证数学课堂拥有驱动力。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由活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从而自己在探索当中产生兴趣。

二、情境教学法融入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之上,借助情境教学法,也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效率。在农村初级中学当中,由于教学设备等客观硬件设施同城市中学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就需要借助情境教学法,来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奥秘。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农村中学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积极融入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三、教学内容难易结合

在农村初级中学教学实施过程当中,教师要想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结合不同的学生基础和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来制定教学内容。通过难易结合,来提升学生的综合成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思考题,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保证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学习新知识,从而使得高效课堂在根本上逐步建立起来。

四、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升课堂效率的关键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农村中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发挥“指挥家”的身份,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要的是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师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的进行自我表现,为学生提供更多相互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生会从中感到轻松自由,自然地成为交流的主体。

在农村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学当中,伴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新一批拥有新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融入,以及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对于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新的教学方法的学习,也大大提升了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他们在基层数学教学当中不断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因此,在未来的农村教学发展过程当中,高效课堂的工作开展也在不断深化和进步,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当中,必然可以寻找到一条适合农村初级中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新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

参考文献:

[1]钮兆岭,徐章韬,梅全雄.论基于课堂教学的数学探究性学习[J]. 数学教育学报,2013,(06).

第4篇

关键词:高师;数学学科教学论课程;现状分析;改革设想

数学学科教学论是高师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理论)课,它是由传统“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简称“教材教法”)演变而来的。由于此门学科形成较晚,加之长期以来存在的有关课程属性、课程功能等方面的误区,其发展已远远滞后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既不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只有厘正偏误,改变原有课程理念,突破原有的课程结构框架,才能走出误区,摆脱当前的困境。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论课的现状

教学论课程既是高师院校体现教师专业特点的重要课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是新一代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的教学理念,也是指导教师教育行为的准则。而教学论课程在这几个层面上的现状都滞后于新课程的发展。

1.在课程目标层面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上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教学论课程的目标是为了追求给学生打造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高师教学论在课程属性上的定位仅是专业理论课,它自然追求小学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课程目标也就体现为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悖的。

2.在课程内容层面上

新课程内容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综合化。增加了能够反映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一些新知识,如分形、混沌、编码与密码、纽结理论、数学软件使用、逻辑框图等,并把数学建模、数学探究与数学文化贯穿于数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始终,使学生在多方面获得发展。二是注重生活化。鲜明地主张要设置“身边的数学”,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融合,期望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的美丽,从而实现整体人格的发展。

而现行的教学论课程在内容上难、繁、偏、旧,仍只注重书本知识,关注的仍然是数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对中学数学教材的分析,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弱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在学习方法的层面上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为基本教学理念。作为建构新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还要成为学生超越原有的个人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为。它期望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养成探究学习、合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可是现行的教学论课程基本上是“教论”,主要讨论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对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这是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论教”的理论相悖的。

二、教学论在高师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1.重学术性,轻师范性,与培养目标脱节

教师教育长期存在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在现实中,人们更注重课程的学术性。在该理念的影响下,教学论也被界定为专业理论课,追求给学生打造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其内容也就几乎覆盖了中学数学的全过程。勿庸置疑,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教学水平有极高的相关性,深厚的学术功底是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基础性素养,然而,牺牲师范性却与高师的培养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数学教学能力才是数学专业师范生能否成为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随着师范教育垄断教师职前教育的改变,高师院校在综合性大学竞争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重新让社会认可自身的独特价值,是师范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

2.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

片面追求课程的学术性,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其结果是:教学论课程忽视了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使得师范生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能很好地发挥所学的教法理论的指导作用,甚至形成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割裂的局面。这一问题可以从学生试教或实习工作中得到反映。例如,有半数以上的师范生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教学目的的确定不够恰当,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够合理,在授课中对数学命题和数学概念的讲解只是照本宣科,或讲解不清晰,不到位,不能自如地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学生中普遍流传着这么一则顺口溜:“教学论很重要,可是上课想睡觉。理论知识满堂灌,走上讲台难用到。”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目前高师教学论课程的最大尴尬。

三、教学论课程改革的设想

1.教学论课程属性的科学界定

“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学科,还是一门以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教学论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的建构。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师范生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只要具备充足的学科知识便自然能成为一位好教师。事实上,好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与学生、教学、课程等相关的教学知识。因此舒尔曼(Shulman)认为,教师需要一种在真实教学中使用的、有别于纯粹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知识,他称之为学科教学知识,它被视为教师专业所必需具备的知识[1]。这种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所特有的,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科教师、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的不同之处。因此,作为数学专业的师范生,除了应当具有数学学科知识,还应当具有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而要形成学科教学技能要先学习相关的陈述性知识——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教育学的知识,明白“教的是什么”和“怎么教”的事理;再学习由所教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结合而成的学科教学的程序性知识,知道“怎么教”;最后还得经过训练与实践才能形成“教”的技能。

可是,现行的教师教育中的教育课程分量较小,结构单一,基本上就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实习等科目,只占教学计划中课时总量的10%左右,并且这些课程以各种概括化的定义、规则、理论等为课程的起点。当前,各师范院校扩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师范生教育实习环节上多无力顾及,本应有的技术指导已转为日常管理了。由此可见,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传授与技能培养,主要落在了教学论身上。

因此,把教学论课程设置为专业理论课的理念是失当的。有人提出,“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如何使有关的一般理论与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并在学科教学实践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理论,对有关的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的学科,其核心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论设计”。也就是说,教学论的课程目标是让习得了数学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学生产生“能教数学”的变化;学生产生的变化是形成了教学技能,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课程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授受方式是教师讲解指导下的学生操作训练。实质上教学论课程是学生将从数学教育专业理论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桥梁”,从而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显然,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以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

2.教学论课程功能应该多样化

教学论课程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使得该课程只起到一种解释的作用,而弱化了指导功能。学生学习后,对数学教学知识也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在教育研究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因此,难怪教学论课的有效性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了。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学论的功能应该多样化。不仅要让师范生能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师范生获得初步的学科教学知识,更要引领师范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知识获得的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关注理论的实践研究,跟踪与中学数学教学有关的学科的前沿理论,结合学科教学实践,对各种理论进行整合,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数学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进行实践的理论研究,要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学科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获得学科教学知识。

3.教学论课程结构应该综合化

教学论大都沿用一般教学理论体系的套路,人们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套用、移植或复制,使教学论成了一般教学论的理论加上中学数学教学的实例,即本质规律论+目的内容论+过程原则论+组织形式论与方法论+评价论,这种封闭僵死的模式化理论体系,与鲜活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如何在教学论中融合中学数学的教学理论与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技术等最新理论,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打破了原理论课程的模式,将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知识模块,各个模块都要反映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以及中学教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在各模块体系上反映出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中学数学教师的新要求,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新的学科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操作技能综合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获得了很好的成效。

4.教学论课程内容应该时代化

教学论课程在内容上要体现中学数学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实践的指向性。它一方面要涉及中学数学教学目标论、教学课程论、中学数学学习论,同时要涉及中学数学教学的操作体系;另一方面要涉及到学习和借鉴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最新成果,还要关照到基础教育数学的鲜活教学实践,不断吸纳当代教育学科的教育理论与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并将其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形成特有的新理论。因此教学论课程的内容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充实,富有时代气息,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弹性。

5.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应该现代化

师范生在校的学习方式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3]。实现从大学教法到中学教法的转化过渡,实现从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是高师院校教学所特有的规律。而现行的高师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现象依然突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呆板,缺乏学生探究和主动参与,缺乏相互的合作与交流,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习惯于方法上的“倾囊相授”,内容上的“面面俱到”,问题解决上的“教师自我表现”。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主演式”、少数学生“配角式”、多数学生“观众式”仍大行其道。有研究表明,有89.7%的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这种教育的结果是造成了多数高师院校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他们被动地围绕上课、作业和考试转,为获得分数而学,疲于奔命,穷于应对;他们学习不得法,死记硬背概念、结论,生搬硬套公式、定理;他们人际关系紧张,不会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等。

这种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新课程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要满足时代的发展,不仅要发挥自身教学的功能,还要对师范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新数学课程的实施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有从事数学发现活动的体验,具有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笔者在高师的大学数学课堂中实施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探究——体验”式教学方式[5]。实践证明,教学论教学中的“探究——体验”式教学方式能应对新课程对学生提出的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教学要求。

6.教学论课程评价应该多元化

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而目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只有考试,即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给予评价。教学论课程也一直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学科成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平时成绩是教师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与上课考勤为依据的,占总分的30%,而学生作业的完成与上课出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信息,因此教师无法对学生给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平时成绩;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成绩定为期末成绩,占总分的70%,其偶然性大,考试内容一般偏重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问题,即便是有对教材分析的考题,那也都属于理论性问题。这种评价方式与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以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的属性要求相差甚远,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等内容不易考核,因此也就不能准确而全面地监控学生对这门特色课程的目标要求的达成情况。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合理评价的重要保障,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教学论课程评价体系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从而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Shulman,L.S..Those whounderstand:KnowledgeGrowth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1):4~14.

[2]吴俊明.学科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J]中国教育学刊.2003 (11):12~15.

[3]杜玲玲.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若干因素及关联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64~71

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素质教育;对策

为推进以中学数学为首的新课标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需要将对转变旧观念,统一新认识,满足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的需求。作为教师应当教导学生成为为未来的可造之材,本文将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情感和过程融会贯通,充分运用数学的特别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行解析。

一、素质教育的观点

素质教育和目前的填鸭式教育不同,它的教育方式是彻底的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进行互相渗透,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教师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不必强塞强记,要的是充分理解并运用。中学数学作为逻辑思维极为强大的理科性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程中应当改变一讲一听的枯燥教学模式,必须要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特有的创造性和逻辑思维联想性,保证学生思维的正确完整性。

二、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方式

据资深教师建议教师在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时,可将中学数学繁琐枯燥的数学公式灵活运用,充分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将无形的理论化的抽象性思维的数学进行实体化,将可运用在生活实践的各个角落中学数学搬上课堂。运用进行数学游戏的方法进行中学数学教学还可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例如数学辩论、数学竞赛之类的活动来调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意识的探讨分析,锻炼出学生们的判断力、洞察力、观察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这些都是在中学数学中独特应用性为学生们带来的锻炼。

1.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在中学数学中要让学生能够由浅到深的掌握数学,就必须要改进教师教导学生的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有相对的难易,但是没有绝对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认为某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就草草掠过。就比如说函数在一开始的知识,学生接受的时候的确比较快速,但是教师并不能因为学生接收的快就进行下一章的讲解,因为任何知识在开始的时候相对来说都不会太难。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挖掘出学生的愿意探索的精神,即使学生们对于课本上的这一章的题目稍稍运算都可以将正确答案求解出来。但是学生们自己却不知道自己仍有一些小的细节不明白,这个时候就是发挥教师聪明才智和耐心的时候。一位资深的老教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刁难其实也是鞭策”。的教师要将学生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有时确实是需要一些必要的“刁难”,才能让学生们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不服输想要去探索的精神,这就是数学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魅力性。

2.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是园林的工程师,但也是舞台上的舞蹈师。在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时间久了,面对解不开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种厌烦心理,想要扔下笔出去透透气,因为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对着死板的数字呆上一天。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出马了,数学存在着机遇性和刺激性,学习数学要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中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期间如果学生遇到瓶颈,皱起眉头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的发话,说“大家组成小组讨论讨论,休息一下”。这个时候学生紧绷的神经会稍微放松一下,毕竟已经到了中学,有自己的选择性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坐在一起,诉诉苦而后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互相刺激,灵光一闪的时机往往就在瞬间。数学的奇妙就在这里,往往一个细小的问题被忽略了,一个人烦躁的时候当然不会去注意。所以,其他同学的稍稍点破,就会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再加上老师的从旁引导,学生的问题很快就能够得到解决,这就是调动中学数学气氛的一个方法,这也是属于素质教育中灵活性的表现。根据现场情况灵活的掌握整体的教育基调,将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点燃。

3.因材施教

在学习中学数学时,教师可以从旁进行调动工作,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一个学生被调动起兴趣的方法都不一样,有的是长久以来慢慢接触产生兴趣的,有的是因为某件事而产生兴趣,还有的是因为受到了挑衅关注数学时产生兴趣的。所以老师在进行调动工作的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相类似于调动学生兴趣学习的方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因为感兴趣而会去探究、学习而并不是强压式的学习,这也是数位资深老教师多年来进行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

中学数学教育的新课标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最新的资源,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借由本文提到的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的方法,笔者认为还可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为能够把学生带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曹兆军.如何在中学数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 (09) 25-27

第6篇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18

一、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在数学课堂中,师生共同融入特定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学习气氛至关重要,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教师能够有效调节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中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可以消除同学们的紧张情绪,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特定教学内容创设不同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实践应用兴趣和能力,尽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取得实效。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数学这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长期探索,在尽可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刻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建议学校领导,增加将数学课程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机会,探索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兴趣。让同学们在对所学知识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实效,重视能力的培养。

三、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分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再次,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说,某人对某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造性的,不在乎这一解决曾有别人提出过,而关键在于解决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解题者而言是否具有新颖性。教师要想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充分地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方法。

四、结束语

第7篇

论文摘要:针对中小学课程新标准的实施,目前师范教育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是当务之急。文章分析了教师职业技能的特点及培训途径,针对数学教育专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学教育专业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措施。

    一、教师职业技能的涵义与特点

    原国家教委教师司[1992]39号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中,把教学技能定为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积极、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把具备教师职业技能作为师范生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在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类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主要设定了九项基本技能:导人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技能、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

    此后,国内关于教学技能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专家对国家教委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许昌师专的张铁牛把教学技能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教学技能三大类,然后又将它们细分为20项基本技能,课前教学技能包括: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分析处理教材、选择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强化、变化、应变、结束;课后教学技能包括:复习、辅导、指导课外活动、教学测评、教学研究。

    教学技能既具有一般职业技能的共同特点:(1)功能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2)范围上的专业性和有限性;(3)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具体性;(5)训练上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具有鲜明的复合性:(1)类型上的内隐性和观念性;(2)来源上的多样性与简约性;(3)形式上的练习不可替代性和知识的不可残缺性;(4)熟练程度上的自动化。

    二、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

    (一)微格教学模式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微格教学后,大大促进了教学技能的研究和训练,微格教学的引人,对改革教学法课程、实现师范生培训方法、手段现代化,以及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实践表明,通过微格教学训练,师范生对单一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明显地优于在复杂条件情景中技能操作的正确性,微格教学作为师资培训中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不仅使师范生将所学知识转变成能力成为可能,而且具有在理论上、设备上、实际操作运用上的优势。

    微格教学的开展,开辟了教学技能培养新途径,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其培训方法是把构成教师教学的要素分解为不同的教学技能,然后逐一训练,通过多次训练最终达到总目标要求,微格教学在培训师范生与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上具有四个方面的作用和优点:(1)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性;(2)目标明确集中,具有可操作性;(3)反馈及时有效,具有可评价性;(4)查漏补缺,具有可重复性。

    (二)多媒体交互式培训模式

    应用现代电教技术的听觉媒体、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训练学生课堂教学技能,使师范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具备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改革传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

    传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观摩(见习)分析试讲实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实用而且具有生命力,但有许多不足之处:

    具体的教学技能不明确;针对性差;只注重教学的整体效果,忽视了单个技能。其结果要么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清楚自己的薄弱技能;要么是清楚自己的薄弱之处,但不知道如何强化提高。相关专家提出了分为三大类的训练方法:第一类是师范生和教师可以独立操作、分解训练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书面作图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第二类是师范生和教师模拟教学情景,对教学技能进行分解训练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模拟教学、介人教学、微格教学;第三类是进人真实教学情景,进行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的方法,主要是见习、实习。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层层深人,使师范生和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技能。

    (四)说课模式

    微格教学易于把握每种单项技能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侧重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学习训练,它在总体上是一个固有模式,此模式被实践证明,对训练单个教学技能确实有效。但对教师整体的综合技能训练不够。

    改革一般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使教学技能的训练从经验型的课堂教学中心模式,向教学设计指导下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转化,并以“说课”的形式切人,构建新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将整个训练过程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与观摩;第二个模块是“说课”;第三个模块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三个模式依次相联,循环进行,直至达到教学技能评价目标才算结束。

    三、现行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指向性不明确

    目前,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数学学科课程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开设的学科课程分量偏重,课时偏多,其结果导致教育类课程一方面是教学时间不够,只占总课时的7%左右,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都在30%左右,如德国师范院校教育课程学时数达总课程的30%,日本达到了38 %,美国和台湾也达到了20%以上;另一方面,教育理论课程科目少,长期以来只有这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且内容空洞、陈旧,脱离中小学实际,这种课程体系以培养传授者数学教师为目标,片面强调数学知识的制约作用,课程整体规划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师范教育的特性体现不明确。

    (二)课程体系很难实现培养目标

    现行的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不出明确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及“数学教育”这个专业定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去做中小学数学教师,他们的教学素质与实际需要有巨大差距。

    (三)适应中学数学教改的能力差

    数学教育专业开设诸多数学课程,是形成与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发展数学专业技能,提高专业修养,形成分析和处理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及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前提,没有数学教育专业的严格系统训练,就没有数学教师的专业化。但现实中,师范生在高师阶段通过多门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个体知识结构对其实际从事的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不明显,学生缺乏用高等数学的高观点来指导初等数学教学的意识,所学高等数学对他们今后具体从事的中小学数学几乎没有什么用处。

    另外,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目前,已经进人大面积实施阶段,本次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改革涉及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六个方面,新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前,数学教育专业在校生对新课标了解甚少。作为数学教育专业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四、强化数学教师专业性,提高教学技能

    (一)根据数学教师专业化要求,完善课程体系

    教师专业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根据数学教育的双专业特点,它要求在三年时间内,使学生在数学专业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上达到一定的程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以下四方面知识和技能:(1)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须掌握的普通文化知识,即公共必修课内容;(2)数学专业知识,即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内容;(3)教育学专业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内容;(4)教育实践技能,即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文化课程要增强通识性,要使普通文化课程真正能够培养和熏陶师范生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人文情怀。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文学欣赏》等公共选修课;数学专业课要增加综合性,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加强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保障学生数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三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教学,将《初等代数研究》、《初等几何研究》合并为《中学数学解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删去《初等数论》,增加数论研究前沿方面的讲座,使学生了解数论研究的进展;增加《现代数学基础》选修课,使学生了解现代数学的发展;强化教育学科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教育学科课程的比例,在第五学期专门开设与中学数学紧密联系的数学教育学科课程,如:《数学方法论》、《中学数学解题研究》、《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与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把中学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各种能力作为教育内容传递给中学生的能力,将数学“学术形态”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的能力。数学教师这种专业人员的解题演变过程一定要让学生看懂,这是数学教学的最大特点,也是教师专业化关注的焦点问题,要让学生看懂演变过程而且在让学生看懂会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职能。作为数学学科教材教法,必须密切联系基础教育的教学实际,全面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法,为我们培养的未来教师今后上岗做好观念、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二)改革培养模式加强综合实训

    对数学教育专业施行分层教育,实行“2+1模式”,即前两年集中学习普通文化课程和数学专业课程,最后一年集中学习教育学科课程和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具体就是在第五学期专门开设教育学科课程和数学教育类课程,在第六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和做毕业论文。将做毕业论文与教育实习结合起来,紧密联系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指导学生在培养教师职业技能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进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创新和研究能力,及从教技能,提高毕业生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强化“试讲”这一环节的管理,要求指导教师从教学技能的各个方面指导学生,并提出具体要求,严格把关。适当延长学生在校试讲时间,在此期间,也可以聘请中学骨干教师来校讲课,让这些准教师知道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允许他们下去实习,直至他们达到要求为止。

    (三)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我们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数学实验》、《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四)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发展新的教学技能

第8篇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适应这种要求,高中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十一个省市试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在讨论制订之中。但我们知道:从教育的效果来看,课程可分为预期课程,实施课程和实现课程三种。预期课程是由国家政府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制订的,而实施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对预期课程的理解和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由此可知,预期课程设计得再理想,如果教师不能按要求去实施,那么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说: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框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做认真的研究。

一、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去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三)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四)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真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二)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高中教育的普级,大学升学率的提高,读高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教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框架(征求意见稿)

第9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 高效课堂 研究与分析

一、中学数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中学教育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教学实效性成为了中学教学的重要指标。而中学数学作为主要学科,其教学质量不但关系到学生能否获得整体数学素质的提升,也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日后的学习中具备较强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中学数学教学应追求教学实效性,应通过构建高效课堂的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来看,中学数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数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

考虑到中学数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会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想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就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适合新形势的需要。而构建高效课堂作用明显,成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

2、中学数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手段

从目前中学数学教学实际来看,追求教学实效性已经成为了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着力点。教学实效性成为了衡量中学数学教学成绩的重要指标。基于这一点,中学数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手段。

3、中学数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满足素质教育的理性选择

目前我国素质教学已经贯穿了整个教育体系,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学数学教学而言,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目标出发。所以,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满足素质教育的理性选择。

二、中学数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分析

为了满足中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并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我们应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中学数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要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教学目标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在目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注重课程引入,要在课堂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轴对称》一课时,笔者是通过视频《千手观音》来引入新课的,这一形象化的方法直接引起了学生的关注。

2、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但能够提升学习效果,还能减轻老师的压力。在目前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提高学生对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3、积极开展问题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开展问题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开展问题教学,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使中学数学教学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实效性。从目前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问题教学已经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和依托。

4、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

5、加强教学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主要起到教学指导的作用,我们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要对老师的作用有全新的认识,要加强老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展开。因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并提供教学实效性,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6、做好数学延伸教学,加强老师的教学点拨

从目前教学过程来看,教师点拨应做到三个明确:(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2)明确教的方式。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与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3)明确教的要求。教师要不折不扣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

三、高效课堂对中学数学教学产生的重要意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学数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哪些具体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课堂提高了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开展高校课堂,中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教学手段更加有效,使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持续的提高。由此可见,高效课堂对中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效课堂促进了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构建高效课堂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成为了必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直接提高了教学效果。所以,高效课堂对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促进意义重大。

3、高效课堂优化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需要,是中学数学教学发展到现阶段的现实选择。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高效课堂实现了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实现了教学目标,满足了教学要求。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是非常必要的,高效课堂不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从目前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高效课堂产生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树立高效课堂的理念,坚持将构建高效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切实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振宇;;改变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努力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J];学理论;2011年16期

[2] 耿晓一;;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 [J];成才之路;2011年24期

[3] 刘兴秀;;浅谈教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J];文理导航(上旬);2011年08期

第10篇

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 理念等。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1 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2 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3 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

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分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再次,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说,某人对某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造性的,不在乎这一解决曾有别人提出过,而关键在于这一解决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解题者而言是否具有新颖性。教师要想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方法。

第11篇

作者:陈建强 佟盛林 陈维红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材教法 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新课程实施现状和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现状分析下,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改革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实践与认识,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成为中学数学教师每一天都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培养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学科教学能力的重要课程――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其教学目前尚有不尽人意之处:反映在学生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浓,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这门课程学不学一个样,会写教案就行;反映在教学效果上,问题突出体现在数学教育实习中,如不会运用数学教育原理指导教学,不会运用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等。这种局面不改变,是难以培养出适应快、质量高、教学能力强的未来数学教师的。

一、新课程的实施现状

新课程的实施现状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中学教师对新课程并不十分认同和理解,部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也同样存在着守旧和不理解的情结,对新课程所要求的内容、范围等把握不准。很多中学在进行课程实施中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第二、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对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教科书都有与以前不同的认识,认为考试评价与新课程理念并不一致。

二、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教学现状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教学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第一、教材教法的内容相对陈旧和组织不合理是很多师范院校的通病;第二、与高师院校其它课程几乎一样的教学方法――讲授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现代教学方法会造成负迁移,也失去了教学本身的示范性功能;第三、与实践的脱节。很多院校已不再组织学生的见习,时间少的可怜的实习多已是形式化,与初等学校的交流几乎为零,这好比生产播种机的厂家不去调查农户的需要一样荒唐。

三、对策

针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现状及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以及对中学教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改革经验,提出对策如下:

1.重视对学生进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是教材教法课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建议、教学建议等都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相应制定的。即新课程理念是指导新课程改革的指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关系到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制定等。叶澜教授曾指出:“具有一定的教育理念,这是新型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把工作做成工匠型还是专家型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师范生进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从新课程产生的背景、研制,以及国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等,新课程标准与我国原教学大纲的区别等。

2.增加现代数学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是培养未来型数学教师的基础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学数学现代化今天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事实,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是不会停步的。高师数学系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保证具备这样“现代素质”的未来型教师呢?除常规的教法课的理论与技能课之外,还应增设现代观点下的中学数学内容。这样从中学数学基本概念和问题出发,用现代数学的观点去剖析它们,帮助学生去分析和理解中学数学教材,这样在现代数学综合观点的剖析下初等数学的概念和问题的本质特征被揭示出来,使得未来的中学不仅能具体感到学习现代数学对中学数学确实有指导,而且能使他们对中学数学教材理解更深刻,来龙去脉看得更清楚,也就更加利于教材的分析,更利于设计的实施。

3.课程内容的改革与中学数学教育实践密切结合是基本方向

不少数学教育界同仁已发现,学生对教材教法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教学内容在联系中学数学教育实际方面的不足、缺乏具体指导意义有直接关系,因为在大学生层次上,学习内容的“有用”与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是统一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华尔特(Walter B Kalesnik)所指出的:“在大学阶段,当职业成为学生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时,各种学科的实用价值就受到怀疑。加强教学内容同中学教育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切实感到这门学科对他们将来职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教材教法教学改革的关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性,突出实用性是针对这一现状的关键措施。

4.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改革的突破口

(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的机会。因此,在教法教学中,应改变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结构。如对于中学数学教学基本理论中的教学目的、数学原则等学生不易理解或不太熟悉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精讲为主;对于某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备课等章节内容,教师可以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对照问题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把握课堂的气氛和进度,并对所讨论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还可以适时地提供典型案例或对比案例,师生共同分析、点评该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2)课内外教学有机结合

教法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训练教学技能是教材教法课程的另一个任务,如果按照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的分类,知识分为编码化知识(Codifiedknowledge)和隐含经验类知识(Tacitknowledge)ii,那么教学技能应属于难于编码和度量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对于这类知识,学习者必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自己的领悟和体验才能掌握。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仅仅是聆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因此,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法。一是要让师范生走出大学,进入中学课堂,亲身体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二是要请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中学数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传授教学经验和体会,介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和现代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新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教育实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5.评价方法的完善是改革顺利实施的保证

重视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点,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数学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教学评价对于调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闭卷、开卷和微格教学三方面来进行测评。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更有效的使考核起到诊断、引导、调控、作用,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同时,对师范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其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意识。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很多好的改革思路在实施时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与师范院校对教材教法课程的重视程度、学校的教学设备、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学生学习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改革是必然而且是真正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叶澜.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总报告[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

[2]查有梁.启发创新教育模式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1999,(10).

[3]季素月,施珏.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0,(3):57.

[4]丁丰朝.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3):68.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改革探索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变。这不仅仅体现在教材的变动,而且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数学课程改革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上,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改革教法的要求。这些变革相应地对培养中小学教师后备军的高师数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培养数学教师基本数学教学技能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称《教法》)课程必须适应《标准》的要求。然而,很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教法》课程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却反映迟钝,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课程的教法陈旧,不能及时体现《标准》的新要求,结果是学生学习前对该《教法》课程期望值高,以为能寻求到把握最新数学教育的金钥匙,但随着教学的深入,传统的内容与教法逐渐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以至于在实习、求职试讲中与中学的要求脱节,最终失去课程设置本来的目的。如何改变现状,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满足学生要面对残酷就业竞争的要求,笔者认为,《教法》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

一、开展《标准》专题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高师数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三个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分析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

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