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

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3-05-29 18:21:35

计算机学院开学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院校;计算机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不断增加,院校教学活动中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院校教学活动中应针对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开展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以专业需求以及实际岗位工作需求为中心,对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及重点进行调整。

一、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在现代院校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教师多仅依靠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教学现状中忽略了现代计算机普及环境下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运用能力的掌握,忽略了院校大学生对计算机结构组成以及简单维修能力的掌握。这一现状使得院校计算机教学效率低下,许多教学内容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浪费了较多的计算机教学课时,而且,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中的许多内容在学生的实际工作中很难用到,而工作中真正需要的内容却没有很好地掌握。在现代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际工作中的计算机需求有侧重的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院校计算机教学分析

1.调研分析不同专业学生工作方向及计算机应用需求

为了实现院校计算机教学目标,促进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在现代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及创新中应加强对不同专业学生工作方向及计算机应用需求的调研及分析。以机械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例,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编程等内容是学生工作中最为常用、最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内容。因此,在机械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中除注重计算机基础操作外,应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教学,以此满足机械专业学生毕业后设备制造、机械设计等工作的需求。同时,针对数控机床操作、设备维修等需求,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还应针对PLC技术在设备、机械领域的应用进行PLC编程教学。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调研与分析,为现代院校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高、为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以职业应用需求为基础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与执行

做好专业、职业调研与分析后,院校计算机教师还应根据调研结论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根据专业学习需求、职业应用需求进行科学的教学计划设计,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等进行效率评价,以此促进院校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中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综合分析现代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情况,删减基础操作、windows操作等基础内容,增加专业软件操作等内容。例如: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应减少windows操作基础内容、增加机械设计软件的教学,以此实现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模拟职业工作开展计算机应用实训

为了促进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还应针对职业需求开展计算机应用实训。模拟毕业后从事职业中的计算机操作内容,使学生了解职业工作中计算机操作要求、计算机应用内容,以此为基础对比自身计算机应用能力,发现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了解自身计算机应用技能及应用能力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向,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以中文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为文秘、编辑等岗位工作。其岗位工作中计算机应用主要集中在文字处理以及信息收集与整理等方面。因此,在该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实训中,应将实训重点放在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公文写作格式、公文邮件收发等方面。模拟公文写作需求以及简单故障排除等内容进行计算机应用的实训工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应用能力奠定基础。

4.注重基本故障排除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虽然设置了专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但是受企业保密制度、商业机密保护等需求,在本岗位工作所使用的计算机出现故障时仍需要岗位人员能够对基本故障进行排除。针对这一需求,在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针对WindowsXP、Win7、Linux等操作系统的基本软件故障进行教学。通过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软硬件故障排除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内容。针对现代社会对人才计算机基本故障排除能力的需求,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根据专业需求以及计算机应用常见故障等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培养院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三、针对计算机信息应用需求开展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

第2篇

计划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并且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人工智能尚未成为一级学科,但国内不少一流的高校已经开始通过建立合作实验室、增强人工智能分支教学等方式发展人工智能。

为了解各高校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情况,亿欧盘点了10家在设有人工智能实验室或有人工智能分支专业的高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简称计算机系)成立于1958年,在2006年、2012年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以总分满分100分的成绩排名第一。2017年,在 USnews 推出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for Computer Science 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紧随 MIT之后位列世界第2名。在 QS 世界大学排名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给出的全球计算机学科排名中为例第15名,其排名与得分逐年稳步提升。

计算机系包含了国内计算机专业最全的学科方向,设有高性能计算机与处理器、并行与分布式处理、存储系统、大数据与云计算、计算机网络、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系统性能评价、理论计算机科学、数据工程及知识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与VLSI设计自动化、软件理论与系统、生物计算及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及机器人、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技术、CAD技术、计算机视觉、媒体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

计算机系现设有高性能计算、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4个研究所;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基础与实验教学部等科研教学机构。

计算机系还设有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微型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操作系统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计算机接口实验室、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等。此外,计算机系还与腾讯、搜狗、微软、思科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建立了面向教学或研究的联合实验室。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

智能科学系成立于2002年7月,主要从事智能感知、机器学习、数据智能分析与智能计算、智能机器人等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侧重于理论、方法以及重大领域应用上。

北大智能科学系依托于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的机器感知系统为目标,在生物特征识别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智能科学系在著名的软件与人工智能专家、我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何新贵院士和长江特聘教授查红彬教授的带领下,重点开展机器视觉、机器听觉、智能系统与智能的生理心理基础等研究。以北大智能科学研究人员为技术核心的北大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是国内唯一能与国外系统抗衡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提供公安应用全面解决方案的系统,拥有中国指纹自动识别技术产品第一市场占有率。

人工神经网络说话人识别新方法的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00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入选200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于2015年3月筹建成立,是复旦大学校内的独立二级研究机构。其前身为复旦大学第一批跨学科交叉国际化研究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研究院基于复旦大学既有的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信息学、临床医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优势,以计算神经科学为桥梁,着力开展大脑机制解析、脑疾病智能诊疗、类脑智能算法、类脑智能软硬件、新药智能研发、通用智能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研究院率先探索打通国际与国内、科技与产业的全链条、全球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和储备高端智能人才、发现和培育前沿技术的综合优势,推动产学研源头创新与合作,致力于成为推动脑科学、人工类脑智能与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

研究院目前在建五个核心功能平台和一个国际合作研发中心,主要包括:一是以脑高级认知功能的多信息反馈处理机制研究为核心的神经形态计算仿真平台;二是以多尺度多中心重大脑疾病数据库和算法开发为基础的智能诊治数据示范平台;三是依托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集群,为生物医学转化研究和信息产业智能化提供试验技术支撑的综合生物医学影像平台;四是以开发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和自组织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以及可穿戴设备、类脑芯片、健康服务机器人等为目标的类脑智能软、硬件开发平台;五是集孵化加速、产业联盟、投资基金为一体,为类脑智能创新项目及企业提供应用技术资源和孵化服务的类脑智能产业化平台;六是依托已有的欧洲人类脑计划、美国脑计划等国际合作的数据、学术资源,建设类脑智能国际合作节点和人才培养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目前设有类脑智能研究中心、智能感知与计算研究中心、脑网络组研究中心等12个科研开发部门,还有若干与国际和社会其他创新单元共建的各类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另有汉王科技、三博中等四十余家持股高科技公司。

近年来,自动化所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年攀升,多年位居北京市科研系统前十名绘制的“脑网络组图谱”第一次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活体全脑连接图谱;虹膜识别核心技术突破国外封锁,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走出“中国制造”之路;基于自动化所语音识别技术的“紫冬语音云”在淘宝、来往等阿里巴巴旗下移动客户端产品中得到推广;“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通过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安全性及有效性检测认证并进入临床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分别成功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安保工作中,为社会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研制的AI程序“CASIA-先知1.0”采用知识和数据混合驱动的体系架构,在2017首届全国兵棋推演大赛总决赛中7:1的悬殊比分战胜人类顶级选手,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博弈对抗领域的强大实力……

在共建机构方面,自动化所与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联合成立中新数字媒体研究院,聚焦交互式语言学习、视频和分析等领域;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在京成立中瑞数据密集型神经科学联合实验室,在类脑智能研究方面展开合作;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UQ)共建中澳脑网络组联合实验室,在“计算大脑”研究方向上进行远景规划;还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智能识别联合实验室,在模式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等领域展开合作。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厦门大学就已开始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相继在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翻译等领域取得过一系列成果。为此,1988年经学校批准成立“厦门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后于2004年更名为“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2006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正式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07年6月经学校批准成立“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厦门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系现有一个本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三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目前该系承担多项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基金等项目,拥有“福建省仿脑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三个平台,此外还有“艺术认知与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多媒体技术”、“人工大脑实验室”、“智能中医信息处理”等多个研究型实验室,为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1984年。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不断调整学科方向,形成了高可靠软件与理论、并行与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智能人机交互、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等研究方向。

该院系下设三个重点实验室: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教委智能交互与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上海市可扩展计算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微软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目前是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9月,是交通大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多年良好合作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发挥各自在并发计算、算法与复杂性理论、仿脑计算、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计算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多媒体通讯以及机器人等领域的优势,实现“使未来的计算机和机器人能够看、听、学,能以自然语言的方式与人类交流”这一共同使命而成立的。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实验室累积发表论文200余篇,成果发表于CVPR,ICCV,WWW等国际顶级会议上。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起步于1958年,建立了计算技术、计算数学、数理逻辑等专业开始培养计算机相关领域专门人才,1978年在上述三个专业基础上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1993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依托该系师资,先后成立了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南京大学多媒体计算技术研究所、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中心(江苏省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信息安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主要科研方向有:软件自动化与形式化、分布与并行计算及新型网络、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方法学、多媒体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系统软件及信息安全等。

建系30年来,共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以及省、部、委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委托或国际合作的研发项目3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省部委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7项。发表论文30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50多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3项。部分成果被转化为产品,产生了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在1985年,发展成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并建立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200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同年,建立了软件学院,后经国家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目前。哈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一个国防科工委创新研究团队。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人机交互、音视频编解码技术、语言处理、自然语言理解与中文信息处理、机器翻译、信息检索、海量数据计算、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传感器网与移动计算、高可靠与容错计算技术、穿戴计算机、企业计算与服务计算、智能机器人、生物计算与生物特征识别。

学院有一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包括: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数字视频广播编码传输与接收系统、大规模网络特定信息获取系统、计算机机群并行数据库系统、并行数据库系统、神州号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穿戴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与实时监测系统、人脸识别系统、视频编解码技术、黑龙江省CIMS应用示范工程、农业专家系统等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科技大学于1958年建校时就设置了计算机专业。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将科研力量凝聚在高性能计算、智能计算与应用、网络计算与可信计算、先进计算机系统四个主要的研究领域。

学院的支撑实验室有: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件重点实验室、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超级运算中心和信息科学实验中心。

其中,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人机自然语音通信、语义计算与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研究。人机自然语音通信方面,主要研究中文信息处理、人类视听觉机理、语音语言学等。语义计算与数据挖掘方面,主要研究自然语言驱动的计算、多媒体内容的语义标注、自动问答、语义社会网络、数据与知识工程、隐私保护与管理中的语义计算等。

依托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双方联合实施了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实习生计划、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取得了突出成果,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和高校共同培养优秀人才的道路,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其他高校的合作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是由原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和原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于2013年合并组建的学院。原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前身是成立于1973年的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199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原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是1978年由教育部和航天部共同批准成立从事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研究的研究机构。

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智能控制与机器人、计算机集成控制与网络技术、信息检测与识别、飞行器控制与状态监测、生物信息处理、神经接口与康复技术、物流系统、国民经济动员与公共安全、多谱图像制导、目标探测的多谱信息技术、多谱信息的实时处理与系统集成技术、人工智能与思维科学、信息安全等方向。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自动化一级学科的重要二级学科。迄今为止,本系在原 “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的这两个学科点承担了百余项国家、国防与行业项目。近5年科研经费总额在8000万元以上,包括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防重点预研与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大型工程和企业科研合作项目等。

总结

第3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改革;课堂讨论式教学;协作学习

0 改革的背景

0.1 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回顾

为了更好地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深入地研究医学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下文将简单回顾20多年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所走过的道路,并从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经验。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此之前,大学中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其他专业基本不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逐步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成为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如何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中有效地进行计算机教育就成为了高校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开始重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于1990年成立了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1994年又成立了文科计算机教育指导小组。1997年教育部155号文件,全面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

2004年,国家教育部又以指导委员会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白皮书”,提出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按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三个层次开展计算机的教学。

2006年,“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编撰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为2l世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即: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

0.2 当前国家对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2001年开始在高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开始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将在全国的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今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接受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初步教育,这将为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0.3 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的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关系尤为密切。目前,计算机技术应用已覆盖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医学”与“信息学”交叉的、有其相对独立的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医学信息学科学。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来考虑。

当前国际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医学信息化已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各方面:电子病历、药品信息、医学护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医学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新的医学观念和理论如循证医学等正在崛起。这些变化给传统的医药类高专(高职)教育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医学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重大课题。

在医学统计、护理医学、医学技术、药剂、康复等方面,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对医学院学生来说首先是要具有通过计算机技术来高速度、高效率获取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在高专(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信息素养的医学高专(高职)人才是医学教育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需要。

通过考察以上三个方面的背景,我们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当前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多数内容,没有体现医学特色;

(2)当前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跟不上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需要,没有掌握广泛的医学信息学知识的医生将很难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3)医药类高专(高职)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改革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高专(高职)教育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医学信息学知识是医学高专(高职)学生必须补充的新知识。

1 医药类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组织方法是将不同起点的学生放在同一个教室里,按同一个教学进度上课,最后组织统一的教学考试,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被动地接收知识,学生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作了大胆的尝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多种教学媒体资源综合运用的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合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1.1 教学管理

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是带领新生参观医院,了解计算机在医院中的作用,了解作为跨世纪高层次、高水平的且具有创造能力的医学人才今后的工作环境。通过网络让学生寻找计算机与医学的联系,并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讨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通过上述两个途径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制定后教师将帮助学生完成。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会有新的计划,教师将继续给予帮助,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指导、辅导。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是:一份教学大纲、一份教学授课计划;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提供:一份教学大纲、一份导提纲、一份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制定的个人学习计划)、一份教学实验一体化实施计划。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是:学期末举行统一的教学考试;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按学习目标组织各种考核,主要是能力考核。

1.2 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将计算机基础和医疗信息化整合起来,培养学生从医学专业、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的有机联系中考虑问题。

我们将医药类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分为6个层次,第1个层次为基础,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检索资料、如何应用模拟医生工作站写电子病历、如何统计、整理电子病历。

第2个层次为初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浏览医学图像(图像的局部放大、去噪、提高图像质量)。

第3个层次为中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养生、保健、防病的知识栏目的创立)。

第4个层次为高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 开发或改善电子病历处理系统(开发一个模拟系统或一个专病病历分析)。

第5个层次为超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开发具有医学特色的系统(制成一个辨证的数据库。广泛收集历代文献资料和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及经验,再结合临床实践,综合整理为“系统方案”。在应用时,由计算机辨出证型)。

第6个层次为专家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开发医学专业、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的一体化系统。

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医院参观、网络平台讨论后与教师一起制定在校期间的计算机个性化学习计划,但本科生毕业前必需达到第2层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选择其他层次的学习。

1.3 教学方式

(1)合理安排集中面授,本着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精神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教学为主打的局面,让课堂集中授课面变得少而精。

(2)鼓励学生协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变师教生为生教生,生生互动。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人们的学习是立足共进的,能大为师,才高为师,先学为师,学好为师。

(3)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师应本着“之因原则”即因制宜,因课而异,因材施教,做好一定范围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1.4 教学方法

(1)通过学校网络平台提供文字、音像、光盘、直播课,开展网络教学讨论、网上答疑。

(2)运用的辅导资料、实验、示例、案例式练习四段式教学模式。

(3)提供的学习环境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言教室,小组活动室。

(4)提供集中教学、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

(5)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见图1)。

1.5 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学生则成了知识的“小填鸭”。

我们则采用“多元法”教学,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结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亲密接触导学提纲,使学习更自觉更有计划性;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安排,因为它包含了教学、导学、助学,集中辅导、协作学习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以及考核、作业、实验环节;通过在线研讨,构建学习共进的,能大为师,才高为师,先学为师,学好为师的平台。课外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们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即: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找答案,组织学生对答案1、答案2、答案3……答案n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实验环境,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初步记忆新学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简单设计完成“照葫芦画瓢”,即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在总体设计不变的情况下自己动手修改、完善原设计,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通过综合应用实验提升学生的能力。

课外辅导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帮助,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2 进一步改革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的设想

2.1 明确医学信息学含义、研究范畴和了解国外医学信息学教育现状

医学信息学的含义:医学信息学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算法)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应用性强又不乏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医学信息学研究对象的领域:由于医疗卫生具有不确定性,难于度量、以及复杂成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医学信息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推广,在几十年的发展演化中,其研究范畴已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方方面面:电子病历、生物信号分析、医学图像处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医学信息学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医疗效果、效率、效力并降低医疗支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信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医学教育、医疗实践、以及医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法国,医学信息学是一种医学专业。1993年开始设立了这一新的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教师协会推荐,在医学院校的二年级学生中讲授30学时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此建议得到大约三分之二医学院校的响应。

在德国,职业学校和大学提供很好的医学信息学教学。大多数医学院校设有医学信息学课程,一般结合医学统计学教学来进行。海德堡大学和Heilbronn技术学校设有专门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其他院校也提供有关的信息学教学,例如LIibeck学。医学信息学培训由大学、私人的教育机构和新建立的医学信息学学院提供给医师和医学信息员。

在荷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医学信息学专业。阿姆斯特丹大学提供4年的医学信息学课程。鹿特丹的Erasmus大学同时有医学信息学的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课程。这些教学计划主要面向医生。高级职业教学机构也已开设了医学信息学专业。在荷兰,由大学、高职教学机构以及私人教学机构提供这些课程给医疗管理人员、护士和医生。

在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培训董事会(National Heal ServiceTraining Directorate)iE在建立适当的教学和培训计划以支持实施有关信息处理和信息科技的新的IT基础构架。

在丹麦,技术性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提供生物医学技术的培养机会。Aaiborg大学、丹麦医院协会、丹麦卫生和护理研究学会正在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学教学计划框架。此教学计划成为“开放大学”的课程,主要运用远程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

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学教学已越来越普及。学生可在大学后几年的课程里选修医学信息学。从70年代末开设,国家卫生研究所(NIH)提供专门的医学信息学选修课程,希望得到医学信息学专业培训的学生可在NIH利用几个星期的实习时间完成这些课程。医学信息学课程也提供给其他医务工作者,例如牙医、兽医、护士、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放射学技术员。护理信息学学术团体也在积极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数据处理和数据决策的运用。在放射医学专业中设置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

2.2 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的专门人才

在信息化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今天,按照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提出的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判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正在进入“整合期”,其后将是“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在此期间最适合挑起医疗卫生信息化、数字化重任的是医药院校自己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医药出身之后改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为数较少,力量单薄;而理工科信息人才进入医药业的适应期太长,只有医药环境中培养的信息人才,他们熟悉医药环境,能深入理解信息工程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意义,自主工作的能力很强。由医药院校培养的医学和信息结合的复合性人才,来从事医学信息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研究与创新工作,比如医学信息的框架、标准化研究等,将是高举“医疗卫生信息化旗帜”的中坚力量。

因此建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极其重要的目标。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因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都将随之而改变。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我们的目标。

医学高专(高职)学生是特殊的对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必须按医学教学模式,即:“理论――见习――归纳――实习”进行。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1.引言

近年中国高校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制定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方案,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1]。在此情形下,地方本科院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计算机类专业(以下简称计算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是一个必然趋势。相对传统专业,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其有主要的二个优点:(1)因计算机与生产、生活结合紧密,技术更新快,对社会影响大,故计算机类专业容易与企业沟通,易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在读硕士、博士时,一般都进行过项目训练,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故计算机专业易于培养与应用技术型高校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基于这二个优点,地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对于传统专业更容易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为此,如何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如何为学生提高应用技术能力搭建真正的实践平台,是计算机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一个关键。

2.培养模式面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改革方案

调查以往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学生数量多或素质差,而是因为其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表现为:在地方本科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清晰;在教学上,缺乏特色的知识讲解和深度的实践教学;在学生学习时,缺少相应的技术平台进行实践锻炼[2]。针对以上问题,制定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搭建学生应用技术的实践平台,“订单实训”形式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科竞赛和增加基于项目实训的实践活动等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对这个解决方案的一个有益补充。基于此种方式的转型改革方案,在宏观上,解决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使其达到产业要求,缓解毕业生和企业之间互不适应的矛盾;微观上,通过项目案例导学,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隐含地为企业培养了中高级技术人才,为相关教学提供了良好借鉴。2.1改革目标针对以上改革方案,制定了以下改革目标:1.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组织的“蓝桥计划”为导向,结合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发展为重点,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2.以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3.深入开展校企联合,让更多的企业与公司参与到大学教育中。4.搭建计算机应用实践平台,如让学生参加企业技术竞赛、或将学生作品到现实社会中推广。

2.2改革内容

以“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3]”教学模式为蓝本,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内在逻辑的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下,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等。由此,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度重视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以“资格证书”推动教学的深入和开展,同时加深校企联合,让更多的企业与公司参与到大学教育中,逐步构建的有特色的、面向就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

2.3改革方法

1.设置“多方向、组合式”的核心课程体系设计[4]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广泛的社会调查,确定专业方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围绕职业核心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其具有以下2个特点:(1)“多方向”:在大二第一学期前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语言课、公共技能课进行提前培养,在大二第二学期以后按照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着重培养的技能方向有:数据库方向,软件工程方向、嵌入式系统开发,网站建设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等等,多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就业选择范围,并为学生搭建某些特定的职业模拟技能平台,使学生能较好、尽快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在地方院校学院,可以重点培养的方向有:Java应用技术、多媒体应用、嵌入式应用、网络工程,这些均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2)“组合式”:以特定技能做为一个目标,例如在18学时,32学时中进行教学,将技能分解和实验讲授,便于学生接受,并留合理的项目作业,灵活组合各个技能小作业使学生完成若干个综合的大项目,锻炼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宽度知识、又具备了某项的专项技能,通过课程内容的改革,将分散独立的课程形成若干个特定方向的课程群进行建设,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学团队的建设。2.形成校企合作教学的教学模式,同时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把课程教学计划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基础课;第2部分是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这一部分课程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为各个专业方向开设,紧紧围绕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第3阶段的岗位课程和项目课程打基础;第3部分是岗位课,亦称企业合作课程,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校企合作企业的置换课程。由企业或公司人员负责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技术课程强化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的综合实训。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窗口作用,地方院校可以与很多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3.以专业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行“双证”结合的培养模式,把辅导和训练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列入培养计划。目前,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日益结合紧密,特别是计算机行业的相关认证。在本科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备考网络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式师、软件工程师等资格(水平)考试。对于个别学科,如果学生获得了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国家承认的证书,可以免试这门课程。这样不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拿到证书后,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结束语

文章对地方院校转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养教学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与设计了转型改革方案,并提出了改革目标、改革内容和具体做法。在执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计算机专业特色的“订单实训”,与企业进行对接,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2]史军勇,张晓煜.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2):39-43.

[3]刘海燕.几种典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82-83.

第5篇

一、教学计划的主要组成

1.基本信息

包括专业或教学类型的名称、所属院系、学制、教学对象等。

2.培养目标

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

3.课程设置

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种类、课时数、学分等。

4.教学时间安排

包括教学总周数和总学时、各学期教学周数和学时、入学教育及军训时间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习或实践活动时间安排、考试时间安排、毕业论文时间安排等。

5.毕(结)业要求

6.授予证书及学位说明

7.其他相关说明

包括各类课程比例、必修选修说明、各类课程修读要求和应修总学时。

二、高职高专院校在制(修)订教学计划时常存在的问题

1. 不能严格按专业进行课程设置

严格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设置专业,并严格按各专业建议的课程名称开设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不要删减或更换。

如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文件中建议开设以下课程:“微机原理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V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网络操作系统”、“Web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应用软件”、“计算机接口技术”。而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主要是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考生,甚至好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其实只有两年左右,要想把这些既包含计算机软件,又包含计算机硬件及网络类的课程学通学透到灵活运用,谈何容易。

2. 教学计划不切实际

编制计划时考虑太全、设想太高,导致的结果是,教学计划很完善、很全面,但实施性较差,要求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多,实际上学生感觉什么都没学好,什么也没学到。如对于上述列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考虑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有一些实用的技能,再增加如网页制作、网站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计算机网络设备调试与管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课程,结果是学生核心课程难学没学好,增加的课程虽然有用有趣,也学得不专不精,最后感觉什么都没学到。

3. 关门办学,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轨

对市场不作调查,只凭着以前的办学经验,或盲目照搬别的学校的教学计划,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就业,而社会却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随着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软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形势,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对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即“软件蓝领”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4. 盲目硬搬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不明确高职高专院校的正确定位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归纳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而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刚成立的高职高专院校,盲目向本科看齐,套用传统学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致使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理论、无实践,不具备技术应用能力。

5. 照搬其他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计划,不能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办出特色

每一个高职高专院校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现有资源,把自己学校的长处融入到计算机专业中,培养真正能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6.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不够系统

同一专业内的专业课程内容前后重复现象比较突出;公共基础课内容常年不变,明显滞后于时代的步伐;技能训练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比例明显偏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关系不明显。

针对以上种种现象,高职高专院校在在制(修)订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过程中,必须大胆改革,周密考虑。

三、在教学计划制(修)订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 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教学工作总体方向

高职院校应聘请计算机一线专家与本校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根据企业需求和发展,通过分析、研究、研讨和咨询等活动,制订本专业领域具体的培养培训计划及实施性培养方案,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聘请南京理工大学博导、淮安本地两所本科院校、两所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系主任和当地最大的软件企业董事长组成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组织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以保证计划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 认真作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仔细论证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向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应该是“软件蓝领”、电脑软硬件销售或售后服务人员、计算机工具软件使用者、硬件制造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网络管理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教学计划应准确定位该培养目标,并要突出各方面技能的培养。

3. 科学设置课程,合理组织教学和技能训练,形成特色学科和专业

在教育部专业目录框架下,可适当增减课程,如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各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和实验室资源情况可设置偏软件方向或偏硬件方向,再加上自己学校的特色,形成各校计算机系的特色专业,从而能为社会培养应用性人才,增加自身的生存力。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从学校名称可以看出,会计是我校的主要特色专业,从每年报考我院的学生来看,也主要是报会计专业的,而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了所有院校必开的专业,如何在以会计为主的高职院校里还能保证计算机专业的生命力,一直是我们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我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认真讨论,我们决定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设置为偏软方向,加大程序设计课程如“C语言”和“VB”课程的课时数,加大“数据库原理和应用”课程的课时,增加会计类课程及“会计电算化”课程,加大软件项目设计的实验实践课时,以创设我们的计算机应用特色专业。

4.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实施“订单式”教学,根据企业需要开设专业课程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现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它培养的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人才具有以下特性:一是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明确支撑起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确定教学改革的课程;二是明确的操作应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用“订单”企业需要的课程置换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开设“东莞班”、“华硕班”、“明基班”、“北大青鸟班”等。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 应用技术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2-01

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都离不开计算机,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高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情况在逐年递减,这不能不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生源在减少;其二,培养出的学生无竞争力,就业率偏低,是大多数家长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望而却步的关键原因。这种尴尬的现状不能否认的是由于生源质量降低的原因。前几年高职的录取线在300分左右,而这两年有些高职院校把录取线定到180分都招不到学生,学生底子差、不爱学习;但是关键原因是某些高职院校仍然按照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陈旧的教学模式、过时的教学方法去教这些学生。改变现状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改革,根据教高【2006】16号和教高【2008】5号文的要求,探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提出显示本学院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修订应来源于IT产业的市场需求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岗位(群)需求,确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计算机应用行业生产、服务与管理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IT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岗位群(计算机营销与维修、网络组建、软件应用与开发、硬件开发等)的各种工作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训内容,做到必须够用、强化实训教学,重在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大胆改革将理论性强但不适用的课程从教学计划中删除,如:《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对理论性强但又不得不开设的课程减少课时,如:《操作系统》;将一些比较实用的课程加入到教学计划中,如《Photoshop》。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要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符合本地区用人需求。

其次,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替代性教学模式”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抽象思维较差,但是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可采用“示范—模仿”、“探索—发现”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既掌握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讲到装机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带到实训室演示装机过程,再让学生自己练习,最后回归课堂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讲到故障排除时,可采用“探索—发现”模式,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检查和排除故障的技巧。

最后,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项目案例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倡导学生“学中练,练中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分成三个大的任务,第一,如何装机?第二,如何装系统?第三,如何使计算机更好地工作?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对于每个任务又可以进行细化分成若干个小的任务。比如第一个任务是如何装机就可以设置两个情景:(1)在装机的柜台前有顾客询问什么样的配置好,你作为销售员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这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各种硬件性能的目的,使其感到这些内容确实是需要掌握的知识。这种方法即克服教材陈旧的问题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2)各种硬件(机箱、主板、硬盘、内存条、CPU、电源、散热器等)摆在面前如何组装在一起?这要利用实训室完成。在实训室学生先讨论如何组装,老师再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出正确的步骤,进行演示,最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战中得到理论升华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以上对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为凸显自身的办学优势,结合本院校情况,提出“1123”人才培养模式。“1123”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方向”,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个目标”: 根据市场综合调研情况,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计算机应用行业生产、服务与管理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一条主线”:以IT行业所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和素质为主线,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典型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两个重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内容来源于工作过程,将IT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作为载体重构序化构成课堂教学的重点;按IT企业的工作环境配备实训室,按IT企业规范评价学生,使培养学生的学习情境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一致,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项目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一体化、教师操作示范和学生模仿实践的一体化。“三个方向”:计算机营销与维修、网络组建、软件应用与开发。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市场需求,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存在的问题,根据教高【2006】16号和教高【2008】5号文要求,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探讨了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最后提出凸显本院校优势的“1123”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校内校外实训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郑航芝.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文化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83-85.

[2]白水泉.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8(6):16-17.

[3]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一、成立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今天,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件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软件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加快软件产业发展,2000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00]18号文件),要求中国的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在2010年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软件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了贯彻落实18号文件精神,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经学校申报和专家评审,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1年批准35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这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尝试。示范性软件学院根据软件产业和市场需求,借鉴国外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制、机制和方法,逐步扩大软件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突出实用型、复合型、多层次和国际化的特点。具备这些特点的软件人才,本文统称新型软件人才。近五年来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六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已成为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基地,对深化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范性软件学院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新事物。教育部六号文件提出,示范性软件学院是学校的二级学院。办学原则是,“运作企业化、办学专业化、后勤社会化”。一张白纸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创建没有任何包袱和框框。在思想观念、培养目标、体制机制、办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是从新开始。各软件学院积极寻找办学合作伙伴,探索和实践“理事会领导的管理体系”,在财务、人事、办学设施等方面进行独立办学。几年来各示范性软件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根据自身情况开拓创新、规范管理,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优势,取得了诸多成果与经验。如,“教学、研发、产业三统一”的指导原则,“学校、政府、社会三力合一”的发展模式和“技术、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等。

二、软件学院的领导和运行机制

软件学院成立了理事会,十分重视领导班子建设。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些软件学院还建立了教学委员会。我参与评估的六所软件学院中有三所学院聘请两院院士参与软件学院的领导工作,这些院士工作十分投入,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带领软件学院开创了国际化、与企业合作的大好局面,提高了软件学院的地位和声誉。有些学院为了加强与计算机学院的合作,特意安排计算机学院的领导做软件学院的院长。软件学院的领导和专职教师年纪轻、学历高,不仅有教学、科研方面的经验,有些还有在国外或外企工作的经验,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都很强。软件学院的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客座教授、兼职教师三种岗位,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专职教师人数少者20余人,多者40余人。各学院有计划地派年轻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课程,然后把这些课程带回国内,各学院还经常派教师参加各大公司举办的技术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聘任,有的是国外的知名教授,有的是著名软件企业的专家。按照教学计划的需要,有计划地聘请企业界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到大学任教,在中国软件教育史上是创新,保证了软件学院教学改革和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的需要。教师队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按需设岗、精干、流动,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成效显著。

三、软件学院的教学改革

各软件学院根据软件产业的需求,在借鉴ACM和 IEEE/CS联合推出的软件工程推荐教程CCSE2005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了教学计划。在加强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编程和系统设计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有的将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微软研究院的课程、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课程系统地、有计划地引进到软件学院。请他们的教授,用他们的教材,中外教师联合授课,不仅使学生受到国际软件工程教育的培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风格,而且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近年来,各出版社纷纷引进大量的国外著名高校的计算机和软件工程教材,为各高校软件学院的课程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计算机学科的毕业生,“一般性人才需求趋于饱和,有应用领域背景、熟知软件工程规范、软件开发技艺娴熟、管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缺乏”的状况,软件学院提出了结合领域设计课程体系、聘请领域专家任教、按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理念。软件工程和领域知识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既满足信息社会对软件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又符合计算教程CCSE2005 的指导思想。软件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专业课是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过程改进、软件项目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各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面向领域的选修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金融信息系统、现代金融业务、电子商务、游戏引擎架构等。五年来,通过自身实践、同行交流、产业界反馈,软件学院的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逐步完善。软件学院开设的若干个有领域背景的专业方向,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毕业生的分流和就业问题,而且还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提供了经验,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好评。

六所软件学院都将国际化办学作为建院宗旨,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了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思维方式,感受国际著名公司的企业文化,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尽早强化学生的英语交流和表达能力,采用英语教材、双语授课,聘请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教授来学院授课,指导学生论文,在实验室进行项目研发。邀请中外著名企业的技术精英讲学,与海外名校进行学生交换,在跨国软件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等。值得强调的是,与海外名校互换留学生,中国学生和北欧、德国学生在中国大学同班学习软件技术,在一个实验室工作,在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中尚属首次。这意味着,软件学院采用英文教材、用英语授课已被中外学生接受。同时,交换到北欧、德国的中国学生也有机会接受国外的软件工程教育,为改善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中,英语交流能力不能适应工作和国际交流需要的状况提供了经验。这是软件学院在办学国际化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软件学院培养实用型人才,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室建设、重视创建实践基地,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与研究,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软件学院的教室、实验室、体育和生活设施等发展很快。六所软件学院教学使用的建筑面积少者4000 多平方米,多者10000多平方米。学院投入大量经费,计算机数量、配置都很好,与校园网连接便捷。软件学院建有高可信软件开发实验室、嵌入式软件系统实验室、网络软件实验室、数字艺术软件实验室、数字医学软件实验室等。实验设备先进、实验室环境良好,办学条件堪称一流。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加强了实验过程管理,提高设备的完好率。有的软件学院配合工程硕士培养,组织学生参加技能认证培训,如OS/4O0、JAVA、Orac1e DBA2等。

各软件学院普遍重视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依托联合实验室组建软件工程中心、可视数字技术中心、普适计算技术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心、IBM俱乐部、APPLE俱乐部等。请专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应用项目的研发,提出“做别人用的东西”和“在做中学” 的软件工程教育理念。每年举办科技周,将学生的科研成果向社会展示、交流,由业界评选出优秀项目,学院进行奖励。有些学生在全国性的科技竞赛中,获得良好成绩,有些学生在联合实验室作出的成绩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应邀在企业科技创新年会上作报告,为企业带来效益。六所软件学院充分利用地域和自身的优势,积极与微软、IBM、Intel、HP、Sun、Oracle、SAP、中信等大型软件企业合作,联合建立软件人才实践基地,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在这些公司中进行6个月以上的工程技术实践,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研发。接触先进的软件企业文化,学习实用的软件开发技术,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轻了部分学生经济上的压力,实现了“学技术、学管理、学做人”的目标。

四、软件学院的学生工作

六所软件学院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招收软件工程方向本科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与计算机学院大体相当,有的还好些。在录取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中大多数有2~5年的工作经验,许多人还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和项目经理。各软件学院党委一直把学生党建工作放在学生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引导学生党员参加学院的管理和建设,在学习、科研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增长自己的才干。各软件学院普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交流和协调能力,还采取多种途径筹措经费,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奖励和支持学生完成学业。通过到大型企业实习了解和践行企业文化,在专业学习和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各示范性软件学院注意发扬本校的优良传统和校风,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的提高,有计划地建立起学生人文社区、丰富学习生活,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型软件人才。

六所软件学院严格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授课教师聘任、实践案例、大作业等都十分规范。有的建立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有的建立了网上教学评估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意见。由于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时间长、分布广,组织管理难度很大。软件学院十分重视这项工作,选派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协调、落实、检查学生、企业、指导教师、课题、毕业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克服很多困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对保证软件学院教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2003年6月25日示范性软件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在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毕业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到2005年止,六所软件学院已毕业本科生共1874人,硕士研究生(含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1181人。毕业后,他们有的考取博士研究生,有的到国外学习或工作,绝大多数同学进入或回到IT领域工作,少部分同学自主创业。很多同学在工作中已为企业作出重要贡献,同学们提出:“不仅毕业时受欢迎,而且在工作中出类拔萃;不仅能成为好雇员,而且能发展成为好雇主”。六所软件学院的毕业生基本达到了“学生满意、学校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目标。

五、思考与建议

六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在教育部、社会各界和各校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有改革、有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很多方面具有示范性。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六所软件学院的条件和环境。各学校内部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大家面临的共同任务是,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提供软件人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在产学研用相结合,与应用领域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培养实用型软件人才;强化英语应用能力,采用优秀国外原版教材、双语教学;重视课程建设、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新型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采用多种途径,筹措经费、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与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教学计划、课程、实验室建设、实习、互派留学生等方面注重与国际接轨;重视学生工作,素质教育与软件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并贯穿软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些经验和做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示范性软件学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培养软件人才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示范性软件学院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要理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加强学科建设。计算机和软件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核心。软件人才培养既不能脱离社会需求,也不能脱离学科建设。我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在本科阶段是按一级学科设定的,研究生阶段分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应用三个二级学科。今天,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内涵和方向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IEEE/CS 和ACM联合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用“计算(Computing)”代替“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称谓。Computing Curricula 2005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并列为计算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长期的、充分的论证。CC2005 对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对学科建设和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培养,包括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建议我国也科学地拓宽学科内涵、调整学科方向,适时更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专业目录。为我国软件人才结构调整、软件产业发展、理顺软件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的关系和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第8篇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自2005年开设计算机类专业以来,已有四届毕业生。近三年,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平均为91.2%,总就业率高达99.7%,但就业质量一般。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现所学知识与IT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存在一定差距,学的知识多而杂,导致专业的事做不好,一般的工作其他专业毕业生都会做。由此,应该多学一些专业技能以便能和企业需求接轨。笔者对所在独立学院计算机类学生做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近两年已毕业的学生、应届毕业生、在校学生。接着,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自我认知教育,明确择业就业目标。自我认知,即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全面认识,准确客观的自我认知有助于大学生找到与自己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相匹配的职业。独立学院学生在自我认知的评价上普遍偏低,缺少自信。一方面,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测评、职业倾向测评等心理测评手段,结合霍兰德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来科学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在群体中发展自我,加强与社会的交往,通过他人的眼睛看到自己的能力,提升社会自我认知水平,深入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明确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三百多所独立学院中,71%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并不是优势学科,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但是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大多数没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将来的职业倾向。问卷调查显示,只有9.7%的学生有较清晰的中长期规划,33.4%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短期规划,56.9%的学生没有规划。数据显示,大学生自主规划意识不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并了解社会,从而挖掘潜能,提高综合能力。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能够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抓住主动权,更快地获得成功。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注意与时展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相结合,与增强个人的身心健康相结合,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自身条件不断调整事业的目标。

    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IT企业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人才,而大部分学生实战经验较少。IT行业新技术不断更新,要在该行业立足必须具备较强的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因此,独立学院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一,切实加强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研究并取得成果。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自2009年以来,已立项计算机类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10余项,保证充足的资金,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通过实践创新项目的研究,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二,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三,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鼓励学生选择校外毕业设计选题,配有校内、校外论文指导老师,起到联合指导作用。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实际项目结合,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加强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建立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行为习惯普遍比普本学生差,但思维比较活跃,兴趣广泛,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专业中按发展方向分类建立兴趣小组,例如,办公应用类、多媒体制作类、图形图像制作类、网页网站设计类、系统软件开发类等等。兴趣小组以老带新,既在低年级学生中起到普及专业知识的作用,又促进了学生自动学习的热情。开展专业技能类的比赛,例如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等,为大学生提供检验知识并展示自己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如嵌入式软件设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选送的《莱特电子ETC系统车载单元有限公司创业计划》,在第六届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一等奖,并在全国复赛中获得银奖。由此,既提高了独立学院的知名度,又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形成良好的学风。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制定培养计划。问卷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教材过于陈旧,不能跟上目前的主流语言,7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而计算机专业是个实践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所学内容已经不适应企业需要。由此,课程体系应随社会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及时调整,做好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系统设计与综合应用、应用开发与创新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充分考虑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第一,独立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减少一些过时的理论课程,增加一些主流开发工具,如Delphi、Jave、C语言等,及时将新技术引入课堂。第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包括增加硬件类实验和软件类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可采用企业的工作模式,将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团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第三,独立学院应该大胆创新,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或者专业技能资格考试结合起来,以突出就业优势。创新教学方式,“走出去,请进来”。除了课程设置的优化,在教学方式上还必须创新。现在很多大学生学得茫然,特别是独立学院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行为能力差,多数学生没有规划,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不明朗。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大一结束时安排两周左右认知实习,到一些知名的IT类企业见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了解IT企业软硬件开发的主流技术,明确需要掌握的专业技术,及将来从事专业的要求、发展方向。可以聘请IT企业的工程师、管理人员等作为独立学院特邀老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洞察IT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更直观地为学生传输IT信息,学生更容易培养专业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了解自己的专业,更好的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精干团队。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教师必须学会教。很多独立学院依靠母校师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忽视了普本学生与本三学生的差异,教材和授课内容都一样,导致很多学生学不会。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按照满足教学需求、保证教学质量、优化队伍结构的原则,坚持自有和聘请相结合,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第一,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性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听取多方意见,在交流中反思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青蓝工程”等措施,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第三,培养较强实践教学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要求青年教师参加“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工程师资格,鼓励、支持教师到企业参加实际项目研发,把教师培养成本专业领域内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第四,加大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热情,把最新学科信息引入教学,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课程教学吸引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好专业课程。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形成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门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目前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认识程度不足,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以浅层次的协作式为主,校内实习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笔者所在学院计算机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形成了“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系统设计与综合应用、应用开发与创新实践。在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过程控制,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资格、水平、能力等提出明确要求,积极遴选、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学生在校外有关单位参加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服务等活动,进行“真刀真枪”式的实训与毕业设计,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和毕业设计,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学生就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独立学院必须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第一,培养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目前,多数学校都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但大都由辅导员兼任,授课对象流动性比较大。因此,在教师安排方面,应尽量发挥辅导员的专业特点在系统的教与学过程中使辅导员成为某个专业的就业指导专才。同时,派辅导员参加高校职业指导师、创业培训师等培训,邀请一些知名专业或企业专家来校为就业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第二,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该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理论性较强,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法。此外,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第三,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完善就业信息网,利用学院网站、官方微博、博客、人人网、QQ群等网络平台,普及就业政策及法规知识、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开设就业专题讲座等,鼓励通过网络交流就业、择业心得。第四,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中心,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与就业相关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活动。

    总之,独立学院要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凸显就业竞争力,必须坚持围绕提升“应用能力”这个中心,以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满足社会需求,能在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系统开发、应用以及服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同时,要求定位准确,符合当前产业需求和经济结构转型需求,形成较为科学的培养方案。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硬件和软件技术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学生选择学习方向,自主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技能认证考试,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9篇

指明方向协调行动,提高工作效率,使得部门全体人员从“等事做”转化为“找事做”.财务工作者怎么写工作计划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优秀财务部工作计划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优秀财务部工作计划1展望20__年度我们将继续在处领导和关怀下做好财务收支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具体如下:

一、加强政治、法律知识的学习要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有关经济法律知识的学习。如《会计法》《经济合同法》并参加区里组织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试。

二、做好财务计划管理,加强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和控制,加强财务事先参与决策工作从源头上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三、加强会计的核算和工作认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严格审核会计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杜绝一切不合理的开支,继续加强对严重超过预算的各项支出进行严格控制。做到收入、支出科目细化控制到三级科目,并加以认真进行分析。

四、继续催交20__年度各部门未交纳社会保险工作。

五、继续与财政局、税务局协调20__年财政拨款事宜和社会保险“五险”,以及残疾人保证金交纳工作。

六、按时提取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和个人所得税工作,及时交纳职工医疗保险和税金。

七、在对各项目和专款的使用中,要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对各个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配合审计部门做好资金的审计工作。

八、认真完成领导和管理处和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财务分析、沟通协调能力,距离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处领导以及职工对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工作缺乏创新精神,20__年度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工作。

2022优秀财务部工作计划2一、情况幼儿园分析:

新一学期开始了,为了能更好地做好日常财务核算工作,加强财务管理、推动规范管理和加强财务知识学习,做到财务工作长计划,短安排。使财务工作能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幼儿园管理规程》和《幼儿园收费管理》为指导,做好幼儿园财务工作。发挥财务在幼儿园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继续贯彻“拓源、节流、增效”的经营管理要求,发挥资金运用的效益,巩固和发展幼儿园各项工作。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做好财产、财务管理工作:

1.严格执行机构各项财务制度和财产制度要求,做好财务账目,做到账物相符。

2.坚持勤俭办园的方针,合理利用有限资金,为幼儿园办实事,办好事。

3.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的收付业务,努力开源节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作用

4.严格财务制度,分工明确,一切财经支出都必须在园长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每张发票都必须由园长签字

5.在规定的日期做好财务结算,发票整理,核算每月财务报表,做到账目清楚无误。

6.坚持每月上报结算报表,使园长能掌握资金情况,合理安排资金。

(二)事务工作方面:

1.做好本学期收费报名工作,规范收费,文明收费。

用耐心、细致、微笑的服务,来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确保收费账目清楚,无遗漏。

2.督导仓库管理员日常物品管理,核查每月仓库进出台账,做到仓库账务清晰,无误,

3.加强物品采购的计划性,防止库存积压。

4.加强资产的管理,建立明细台账,责任到人。

5.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办理社会保险,了解相关劳务关系知识。

四、学期月工作重点:

二月:

1.参加机构财务培训。

(关于建立伙食台账)

2.申报学期初物资采购计划。

3.新生家长报名收费工作。

4.对班级网络,电脑以及投影设备进行维护。

5.统计员工7月份工资。

三月:

1.新学期报名收费工作。

2.办理员工社会保险。

3.办理幼儿学平险。

4.清点本学期各班资产。

5.完成财务各项表格。

6.统计2月份员工工资。

四月:

1.收取幼儿秋游费用,协助秋游活动的组织。

2.核查仓库各类账目。

3.完成财务各项表格。

4.统计9月份员工工资。

五月:

1.圣诞节物资申报采购。

2.清查各部门物品增减情况,更新资产表。

3.统计10月份员工工资。

六月:

1.参加机构管理干部财务知识培训。

2.规范整理账务表格,争做账务规范园所。

3.统计5月员工工资。

七月:

1.盘点整理幼儿园财产申报下学期物资计划。

2.收取幼儿学位费。

3.对幼儿缺勤需退费情况进行统计。

4.学期各类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2022优秀财务部工作计划3新年度,医院方面将财务工作要求十分严格,而财务部门也将从财务会计工作、价格管理方面、信息与统计方面和固定资产医疗设备方面入手。

一、医院财务工作计划与目标管理

1、在财务会计核算上

a、完善收入,费用支出及退费以及代金券发放回收核算的各项制度,加强监督。

b、完善利润预测,资金预算的准确性,形成预算体制下的财务运作及分析体系。

2、在管理会计核算上

a、加强物流周转次数,有效控制资金利用率,实行物资安全库存量管理,科室限量备用及领用制度,提倡节约使用减少损耗,利用电脑信息系统建立安全库存量预警提示。

b、加强进货成本的监督,完善进货(包括新产品、新物质)的报批程序及合同管理。

c、加强各项售价(包括产品、物质)的报批程序及信息系统管理,制定最低售价的信息预警提示。

d、加强广告费用的预算及执行的报批程序及合同管理,加强预决算的分析及有效广告投放如(版面的合理分布等)的统计分析体系,配合营销策划部提供有效的统计数据以供领导决策。

e、细化收入与成本的配比结构,建立收入与成本对接的电脑信息系统,实现毛利在信息上的及时反映,完善实现收入制及收款制两种不同核算体系共存的信息披露系统。

3、税收策划上

a、配合总部的管理要求,做好本院在税收工作上的合理性安排,加强完善各项帐证管理,做好各项税种的预算及核算工作。

b、实现柜员机,pos机、现金交款共存的局面为医院的收入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医院财务人员计划

在收入与成本的关系上进行理顺,做到配比的合理性。

成本上按收入的配比原则进行完善细化进行分类,区分好手术中材料领用,销售类的物资发出特别对科室领用,免费领用等加强监督。

三、价格管理

1、医院物资(包括假体材料)进货上加强合同管理体制,对新产品新物资严格把关,配合领导层对医院使用物资,销售产品结构合理开发等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对药品,零星的医用物资等实行不定期的价格询查制度。

2、营销策划部实现大小开支项目在统一预算报批的情况下执行,按项目开支明细核定价格进行报销核算。

3、对医院的各手术、治疗项目的收费价格按照部门提议,财务测算成本后报批的程序进行,并逐步完善电脑信息系统的最低限价录入,实现底价预警提示。

四、信息与统计

目前信息系统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收入上只实现收入实现制的核算模式,不能同步以收款核算制的模式进行统计分析

2、收入与药品的发出已实现对接,但收入与所有的物资发出实现对接无法实现,同时制约了收入与成本配比进行毛利及时分析的功能无法实现

3、本套系统在多级别、多部门、多种统计核算的方式下没有开放足够的空间,造成核算上的很大局限性,而且在系统的安全性、连续性上的统一协调很难完成,留下很多隐患

4、本套系统在财务核算、档案管理、经营管理上三者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造成无法进行信息统一披露及联查的体系。

要实现以上以收入实现制及收款核算制共存的模式进行统计信息披露,以及实现收款与物资发出相互联连、相互联动,实现毛利及时分析的功能,必须寻求新的系统软件或按本院的管理模式请求软件开发。

五、固定资产、医疗设备

加强配合医院领导的决策,对固定资产的结构进行有效的分类、整理出重复可退出的设备进行清理,建立新增新建购置资产的审批制度,建立日常维修保养及定期检修制度,建立报废及转移资产的交接手续,对资产建卡建档的管理体制,确保资产的合理配量,高效运作。

假体假体存货量已进行品种、规格、结构上的安全库存量设置,目前库存量已大部分超出安全库存数,只能继续消耗,少进多出的原则逐步加速存货周转,并进行换货处理,目前只余下麦格的假体在换货上存在很大难度。

医用物资及药品目前药品已实现科室备用,科室领用在发货上进行限量控制以促进节约及减少损耗,如实行定额定量或与实现收入挂钩的原则,尚难于操作,医用物资及药品目前已进行合理归类但未进行安全库存量的设置。

2022优秀财务部工作计划420__年财务科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和其他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帮助、指导、协调下,在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报告、内外联系等多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绩,受到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结合20__年财务工作,拟定20__年财务科工作计划如下:

第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会计人员1至2人,加强力量,增强院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的控制分析力量,进一步加强院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将院的财务基础工作进一步做实。

第二、增强财务计划的管理,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与控制,加强财务事先参与决策工作,从源头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

第三、进一步加强财务日常监督工作,从全院的每笔收支入手,进一步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财经政策,保证院财务工作的真实、完整,维护我院的整体利益。

第四、进一步加强与银行及其他相关单位的沟通、交往,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和关心、帮助下,力争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保证我院资金需要。

第五、进一步加强与财政、物价等相关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为院争取的优惠政策,为院的发展争取的资金,力争我院利益化。

第六、坚持“财务收支两条线”,力争做到财务票据计算机管理,从源头加强收入的管理,进一步加强财务支出的审核工作并严格执行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按以收定支,先收后支,收支略有节余的原则控制、使用好有限的资金,使院的每一分资金都发挥的财务效益

第七、进一步加强院内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工作,严格按部门职责做好本部门的工作,发挥财务部门应有的作用,为领导分忧、解难。

第八、加强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做好勤俭节约、增收节支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人员既当家又理财的财务意识,推动院整体财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九、做好日常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报告和其他相关财务管理信息的核算工作,努力做到不出差错。做好与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工作。

第十、进一步处理好医院历史遗留的财务事项,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其他相关工作。

2022优秀财务部工作计划5财务出纳工作计划对加强财务管理、推动规范管理和加强财务知识学习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到财务工作长计划,短安排,使财务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的良好环境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特拟订20_年财务工作计划。

一、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

组织财务人员参加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认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了解新准则体系框架,掌握和领会新准则内容,要点、和精髓。全面按新准则的规范要求,熟练地运用新准则等,进行帐务处理和财务相关报表、表格的编制。

二、进一步做好预算工作探索基层学校预算管理规律

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总结大口径预算工作的规律,提高预算工作的预见性、民主性和科学性,做好学校部门预算的编制和落实工作。编制好年度预算,并力求切合实际。

三、加强规范资金管理。

1、根据新的制度与准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核算,做好财务工作。

2、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处理好同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

3、做好正常出纳核算工作。

按照财务制度,办理现金的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努力开源结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真正的作用,为学校提供财力上的保证。加强各种费用开支的核算。及时进行记帐。

4、财务人员必须按岗位责任制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出表率。

5、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财务管理力求科学化,核算规范化,费用控制全理化,强化监督度,细化工作,切实体现财务管理的作用。使得财务运作趋于更合理化、健康化,更能符合公司发展的步伐。要严格学校的硬件管理,学校的课桌、凳及教学仪器设备要管好用好,及时修补,严禁外借。确有正常损坏要按照报损程序予以报损。各教室、仪器室、处室要严格管理人员,转换要有手续,损坏丢失要照价赔偿。管好固定资产帐。

五、继续做好收费工作

学校收费工作是高压线,上级部门三令五申,故今年学校仍要加大这方面的管理力度,不收学生的任何费用。

1、按照上级要求停收住宿学生住宿费。

虽然物价局允许收取,但为了农民利益,立停。

2、教育班主任、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学生的任何费用。

3、教育学生使用正版读物。

4、新华书店(基础训练)或保险公司(学生保险)上门服务,允许学校提供便利条件,但领导、教师严禁介入。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仍很大。尽管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宽,但是随着计算机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很大冲击,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下降,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现象。

就业工作的好坏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地方,根据校情及社会需求修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新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本文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趋势,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就如何做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提出思考。如何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显得尤为重要。改进人才培养方法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办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论从生源水平还是教学条件方面都不能和国家重点院校相比,但是新建地方院校却学习和采取与重点院校相似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这就使得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既无科研优势,也无技术优势。

专业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期望呈现多样化,而新建地方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有明显偏差,缺乏合理的分类,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存在盲目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2.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严重脱节于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理论授课内容偏多,即出现理论多、实践少,基础多、综合少,讲述多、活动少的现象,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偏少,给学生留的发展和创造的时间较少。这直接造成学生没有专业学习目标,只知道学习是为了考试过关而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

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跟不上。由于受资金.场地等原因的影响,实验室设备更新、数量保障、实验室课外时间的落实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该学科的实验要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实验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时很少。其内容也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要求单一,没有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方面考虑也就是项目开发能力,也没有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往往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只为教学而教学。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用人机制欠缺,激励机制不完善,不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使得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受挫,高素质师资配备难以及时跟上,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影响分析

1.社会用人与学校培养人存在脱节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建设滞后等众多因素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出现同质化、无特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加上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之多,这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无法跟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加上学生项目经验缺乏,无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这导致学生面试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应用技术、研发中的具体过程、细节,回答不出来。

2.就业指导工作肤浅,缺乏个性化服务

尽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因缺乏经验和系统化,还停留在表层。一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和毕业班的辅导员兼任的。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专业化的培训,且对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只注重形式。例如:每年临近就业时,只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大致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指导,特别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就业素质的长期培育和指导,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3.学生个体因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并不乐观,生源的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没有兴趣,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毕业时无一技之长。

部分学生就业期望过高,而就业准备却不充分。如:对个人择业目标,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出现盲目性、从众性。有些学生缺乏常规的求职技能,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总之,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素质,学习基础不牢、学业不精,动手能力不强、毫无特色,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建议

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合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定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变化了的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不仅是提高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率,而且是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调整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社会所接受,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课程设置要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实际,课程设置要立足社会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出发点。按照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材料。

(2)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专业课程设计(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就要不断地修订培养方案和内容。例如,可在选修课中设置小方向,紧跟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际需求。

(3)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财力,大力改善校内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加强与区域内相关企业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与内容的安排,且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总体培养方案中,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采用导师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导师不足,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班建制管理,课程也以班建制设计,不过要安排适当的校外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培养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三时,课程设计应细化培养领域,重在培养学生技术专项和特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确定的专业方向选择自己的指导老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而不是在做毕业论文时才选择论文指导老师。采用导师制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团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因材施教;可让学生提前为毕业论准备,有目的上好实验、实践课,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创新能力。

2.完善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教学途径。新建本科院校没有经验积累,师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社会认同度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或项目的申报,通过项目教学,为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不失时机寻求与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加强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便直接获得校外的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办学经费紧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落后与不足现状,可提升学校在培养创新方面的能力,扩展实际训练条件。

产学研合作办学可以促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解决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可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一方面,为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学校进修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可聘请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教师。

3.以科技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大学生社团形式组建计算机科技协会,以社团为纽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例如开展“学术科技论坛”、“计算机学术论文竞赛”、“计算机软件设计竞赛”、linux大赛、案例制作和项目开发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

采用导师制,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指导学生的的就业工作,将就业理论指导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使学生做好人生理想规划。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事业与生活、个人与集体等各种关系。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笼统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是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个人志向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指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规划。

第11篇

关键词: 边疆院校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 教学改革

20世纪末,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应用,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从此人类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人类在的信息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已离不开计算机工具,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项通用技术,因而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是信息化社会的文化基础教育[1]。因此,它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是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人才的主要尺度,这些皆给边疆地区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把握计算机基础教育特点,改革边疆地区计算机基础教学,势在必行。

1.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特点

边疆地区院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独特的一面,同时它属于通识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具有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般共性。

1.1教学内容陈旧,且安排不合理。

随着计算机硬件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和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而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内容却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特别是信息闭塞的边疆地区院校更明显。有些院校使用的教材在内容上安排不合理,某些知识点重复,教学内容重难点把握不准确,重点、难点知识描述不够深入。

1.2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摆脱“零起点”[2]。

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资金的投入,高标准配备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及学生微机室,为信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小学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后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教育如何改革,如何适应边疆大学生的发展等,是边疆地区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任课老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3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明显。

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非常熟练,有的已达到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水平,而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动手能力也相对欠缺。因此,在边疆地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如果内容按传统的从易到难的教学方法进行,基础好的学生就感到枯燥乏味,“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却因为学习任务重而缺乏自信心,有的甚至产生恐惧心理[3]。针对这样的状况,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从教学任务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4教师队伍相对缺乏,自身素质不高。

由于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福利待遇低等多方面原因,优秀和高学历的人才不愿到边疆地区院校任教,造成教师队伍缺乏。另外由于信息闭塞和地方观念制约,教师的自身素质、学历、专业知识等没有得到提高。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笔者在边疆院校从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多年,对边疆地区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所了解,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分析研究,针对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2.1明确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属于通识教育中的计算机类课程。其学习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清楚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社会的重要作用,熟练掌握在Internet上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能将计算机技术手段结合到专业知识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边疆大学生自身特点,边疆院校应该开发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不同于职业培训教材的,与内地院校有区别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边疆院校应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为中心,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硬件知识)、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网络应用等为基本构架,组织展开教学内容。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内容,如浏览新闻、视频点播、音乐下载、简历制作、幻灯片制作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2《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计算机专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的意见,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4]。就目前而言,许多边疆院校还停留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即课程名称更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已摆脱“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将逐渐被具有大学课程品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是必然趋势。

2.3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取“分级”教学方式。

边疆地区院校生源地发展不平衡,导致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而分级教学则能解决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的问题。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学生分级是实施分级教学的前提[5]。在学生入学报到后,学校必须立即对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程度进行调查摸底,通过分级考试确定学生等级,依据调查情况和学生参加分级考试的成绩,可将学生分成A级、B级和C级三个层次。A级为最高级别,其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该门课程教学要求,可以免修;B级是具有一定基础的中级级别,可以免听该课程,但必须参加期末考试;C级是最低的一个级别,是除了A、B两个级别以外的所有学生,C级的学生必须全程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同时学校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较高级别的学生允许选择较低的级别,即A级的学生可以选择B或C级,B级的学生可以选择C级。

其次要做好教学计划的分级。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可以将教学计划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型教学计划、应用型教学计划和提高型教学计划。基础型教学计划适用于C级学生,培养的是适应型人才,要采取的方法是想办法让他们先建立起自信心,然后进行正常的学习;应用型教学计划适用于B级学生,培养的是赶超型人才,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应该鼓励他们向A级的学生靠拢;提高型教学计划适用于A级学生,培养的是拔尖创新型人才,此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好,在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讲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层面,必须创造条件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为拔尖人才。

最后是被分到低层次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任课老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级教学,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边疆院校学生可塑性差,这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因此,首先学校要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教师队伍,切实搞好教师福利待遇,创造条件让教师去好的学校学习和进修;其次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动态,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再次教师要注意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步伐,同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穿插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新颖性[6];最后学校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争推出一批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2.5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内,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

“精讲多练”就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同时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学时与讲授学时之比不应低于1∶1,最适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远比听教师讲要有效得多。所以,教师在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演示后,应立即结合本节课的难点、重点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2.6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在过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是由任课老师自己命题,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而计算机基础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有笔试没有上机操作是不行的,必须进行改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上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笔试(理论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能反映出学生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中,我们应以学生完成综合性大作业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各个模块的学习效果;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促进协作式学习;应改革传统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寻找更合理、更有效的评价机制,以避免出现高分低能、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等现象[7],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结语

根据边疆地区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情况,在采取以上教学措施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才学到全面的、用得上的知识。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农乐.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0,(3):63-65.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2006.6.

[3]卢凤兰,邓艳平.民族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6).

[4]林士敏,夏定元,刘晓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J].高教论坛,2004,(6).

[5]耿煜.《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若干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网络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 

论文摘要:本文在调查、分析了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和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对应的知识点,设计了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供相关单位借鉴和参考。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小到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并且这种应用趋势还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于是,包括政府、军队、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作为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

目前各行各业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技术人才呢?而国内的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呢?为此,我们一方面调查并分析了多个典型行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与技能要求,另一方面跟踪分析了包括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美国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点军校、cc2005、加拿大dalhousie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国立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当前网络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及对应的知识点,然后制定覆盖各知识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2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 

 

我们对国内外从事网络设备设计、生产的科研院所和厂家的技术人员、从事网络组网工程的系统集成公司的工程师、从事网络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军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从事网络技术教育的高等院校教师等典型单位及相关工作岗位进行了关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要求的现状和和发展方向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围绕图1所示的网络工程生命周期,目前及未来五到十年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层次,且应具有以下五方面的技能。

(1) 网络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掌握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络存储、网闸、网关等网络设备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制造工艺等相关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网络硬件工程师岗位,从事网络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的工作。

(2) 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技术

掌握包括局域网协议、广域网协议、tcp/ip协议、网络安全协议、网络管理协议及其他网络新应用协议等的工作原理、协议标准描述、协议分析与设计、协议实现、协议测试与验证等相关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的网络系统软件工程师岗位,与网络硬件工程师一起从事网络新技术、新设备、新协议的研发、设计与实现等工作。 

(3) 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

掌握包括c/s模式和b/s模式的网络编程技术、基于网络的mis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分布处理技术、网格计算与云计算技术、网络备份与恢复技术、p2p网络技术、.net技术、j2ee技术等在内的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网络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公司的网络软件开发系统分析员与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4) 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路由的设计、网络服务的部署、网络可靠性与安全性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子网与ip地址的规划、综合布线方案、网络施工方案以及网络测试与验收方案设计、论证等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网络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岗位,从事各行业网络组网工程的方案设计与论证、工程实施与系统集成等工作。

(5) 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技术

掌握网络设备与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网络性能评价与优化、网络安全防范等技术,将来主要就业于军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网络管理与维护岗位,从事各单位网络日常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其中(1)、(2)属于科学研究型人才,(3)、(4)属于工程型人才,(5)属于应用型人才。

 

3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2002年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到目前为止,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两百多所,即使未开设的院校在其计算机专业中也大量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网络工程专业定位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在各个高校开设网络工程专业之时,正是国内企事业单位网络工程项目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人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侧重组网工程的建设者、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单位对组网的需求增速放慢,同时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工作逐渐被一些大专、职高的学生占据,从而导致按上述定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找工作困难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定位太低,网络工程专业只关注了组网工程的建设环节,没有涵盖网络工程生命周期中的全部环节,因而导致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面窄、参与技术研发的后劲不足,进而使用人单位甚至院校本身对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力乃至网络工程专业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建议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学科地位,从原来隶属于系统结构下的三级学科提升为计算机科学技术下的二级学科,并更名为网络技术(ni),然后对网络工程专业(或更名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使该专业的教学内容覆盖整个网络工程的生命周期,并根据新的定位,研究并制定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指导、规范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提高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4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图1所示的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和行业用户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我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包括以下五个目标或专业方向:(1)网络硬件设备的设计与开发;(2)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3)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网络工程设计、规划与实施;(5)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与评估。

 

5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

 

为了达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教学计划中除了数学、物理等公共学科领域外,还需要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各领域涉及到的知识点由于篇幅关系,在此未列出):(1)电子科学与技术;(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4)信息安全技术。

6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围绕网络工程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五模块组成: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专业实践模块。首先通过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专业方向或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岗位选修相应的课程;最后通过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起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作用。具体来讲,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网络硬件设备研发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电工与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系统工程、计算机接口与控制、vlsi技术及应用、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硬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制造的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硬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2) 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计算机网络、internet协议分析、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软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的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系统软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3) 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技术、网络计算技术、分布式系统导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以满足行业软件公司软件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4) 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工程、信息系统集成、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系统、程控数字交换原理、接入网技术、网络性能评价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设计与评估、组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 

(5) 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性能评价、网站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信息安全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7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计划

 

在制定实施计划时,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各学期课时量平衡关系等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同时又兼顾学生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秋。另外,为了更好地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我们建议第四学年春不安排课程教学,如果需要可以适当安排2~3次专业讲座。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学分、总课时、实验课时、考试课时及教学安排。 

8小结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正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作为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求,不断修正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实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培出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