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1: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敕勒歌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20分)
1.
(6分)我能写词语。
gān
gà
mù
dǔ
àn
mó
sōng
chí
qì
fēn
bīn
bī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洒________ 拔________ 霞________ 陪________ 盼________
酒________ 泼________ 霜________ 培________ 纷________
3.
(6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婆婆
________的孩子
________的蝈蝈
________的田野
________的小溪
________的童年
4.
(4分)我能从课文中找出反义词
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
(2分)猜写字义。
①恐惊天上人。
恐:________
②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________
6.
(4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收:A.约束;控制
B.获得农作物
C.结束;停止
D.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
①我爸爸收集了大量有关农业的材料。________
②今年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________
③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________
④时间不早了,该收工了。________
7.
(5分)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8.
(6分)口语交际
根据材料提示,想象一段对话,注意对话连贯以及态度和语言的文明。李明同学上课时突然晕倒了,老师和几位同学把他送到医院急诊室,班主任王老师让张兵同学打电话告诉李明的家长,电话已经接通。假如你是张兵,请接着往下说。
张兵:您好,请问您是李明的妈妈吗?
家长:我是李明的妈妈。
张兵:________
家长:________
张兵:________
家长:________
张兵:________
家长:________
9.
(14分)对号入座
①忘
望
________记
看________
远________
难________
希________
________不了
一________无边
愿________
②邻
领
带________
________居
________国
首________
相________
红________巾
10.
(6分)辨字组词
似________
晨________
苍________
拟________
辰________
仓________
11.
(6分)写出下列字的反义词。
高——________
天——________
上——________
南——________
落——________
好——________
12.
(5分)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危楼:________
百尺:________
恐惊:________
草低:________
四野:________
13.
(3分)写出近义词
灿烂—________ 清脆
—________ 天然
—________
14.
(5分)你可以给“日”字分别加一笔,变成四个新字吗?
15.
(8分)把可以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灿烂的________
天空
起伏的________
光芒
雪白的________
太阳
刺眼的________
西山
深蓝的________
云朵
遥远的________
余晖
圆圆的________
霞光
夕阳的________
天边
16.
(10分)照样子写句子,注意划线的字。
①我喜欢上美术课,最喜欢自由画画。
我喜欢________,我最喜欢________。
②老师一面笑,一面点头。
________一面________,一面________。
③老师一边说
,
一边挥着粉笔在黑板上自由地画。
________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④大地就像一位巨人。
________像________。
17.
(5分)我能把字写漂亮
苍苍
茫茫
穹庐
18.
(5分)给下列句子加上拼音
风吹草低见牛羊。
19.
(5分)读完古诗《敕勒歌》,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20.
(5分)缩句
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阅读题
(共4题;共20分)
21.
(5分)读课文古诗两首《敕勒歌》说说
你是怎么理解“敕勒川,阴山下”,的?
22.
(5分)读课文古诗两首《敕勒歌》说说你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理解
23.
(5分)说说这首诗古诗《敕勒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4.
(5分)用“茫茫”写一句话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2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7-2、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二、阅读题
(共4题;共20分)
21-1、
22-1、
一、活动目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教师的不断提高拓展途径”的原则,努力构建师生精神家园,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活动目标
(一)通过诵读经典,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语言储备,促进知识更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二)通过诵读经典,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亲近经典诗文的理念,
三、活动方式
. 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制定诵读方案,选择诵读内容,每周利用晨读、午读时间诵读经典诗文,美文。
开展师生共读活动。鼓励教师与学生共阅一本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寻找学生阅读中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体会阅读的快乐。
举行知识竞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举办擂台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热情。
四、活动过程
1、诵读古诗《江南》,学生慢读,快读。
2、诵读古诗《敕勒歌》,学生对读
一、珍惜粮食的古诗
锄禾
唐·李绅(一年级上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含数字的古诗
山村
宋·邵雍(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三、含夸张的古诗
1、夜宿山寺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秋浦歌
唐·李白(五年级上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四、描写长江、黄河的古诗
1、凉州词
唐·王之涣(六年级上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浪淘沙
唐·刘禹锡(六年级上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五、惜时
1、汉乐府民歌
《长歌行》(一年级下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六、描写除夕的诗
元日
宋·王安石(三年级上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诗中草
敕勒歌
北朝民歌(三年级上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八、诗中山水
1、绝句
唐·杜甫(一年级下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二年级下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九、诗中海
浪淘沙
唐·白居易(五年级上册)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十、诗中风
赠花卿
唐·杜甫(三年级上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风
唐·李峤(二年级上册)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十一、歌颂母爱
游子吟
唐·孟郊(三年级下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二、以物喻人
石灰吟
明·于谦(三年级下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三、其它写景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三年级下册)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舟夜书所见
关键词:古典诗歌;汉译英;意境美;误译;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9-02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吸引了众多中西学者竞相译介,他们为发扬中国古典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
然而翻译古典诗歌并非易事。不仅要求译者对诗歌本身所蕴涵意义有透彻的理解,更要求译者将其理解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译者若要翻译出古典诗歌的韵律,节奏必定会造成英语读者的理解难度。但是如果从英语读者的角度考虑,那么有可能翻译出的作品似是而非,是诗歌还是散文,就无从判断。因此在古典诗歌的翻译方面,译者起着很大的作用。现以几首古典诗歌英译实例做一分析,探讨、归纳翻译应该注意的问题。
例一: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众所周知,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内足以书写怀抱,外足以感染读者[1]。因此翻译时就要翻译出非常开阔的意境美。
Chi Le River winds around Yin Mountains,
Like a huge yurt the sky envelops the plains.
The sky is so blue and the steppe is so wide,
As wind lowers grass livestock cannot hide.
虽然译文在转化过程中意思表达清楚了,但还是失去了某种意蕴,不像汉语那么能够引起人们的遐想,但是此翻译也遵照了一定的翻译体制标准,翻译中压了尾韵,读起来还算朗朗上口。
例二: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1. Spring view
On war-torn land streams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In vernal town grass and weeds are overgrown.
Grieved oer the years, flowers make us shed tears;
Hating to part, Hearing birds breaks out heart.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ing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pin.
此译文虽然形美上没有做到压尾韵,但是诗歌忧伤之情却被翻译出来。
2. Spring Perspective?
The nations has fallen, the land endures:
Spring tree and grasses flourish in the town.
Troubled by the times—flowers bring tears;
Dreading parting—birds startle the soul.
With turmoil of battle three months on end.
A letter from home is worth a fortune in gold.
Scratching these white locks makes them thinner;
As it is, they can barely hold a pin.
此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汲取了英诗的味道,并且也准确传达了作者的悲伤之情。做到了“意美”与“形美”。
3. A Spring View
As ever are hills and rills while my country crumbles;
When springtime comes over the Capital the grass scrambles.
Blossoms invite my tears as in wild times they bloom;
The flitting birds stir my heart as Im parted from home.
For three months the beacon fires soar and burn the skies,
A family letter is worth ten thousand gold in price.
I scratch my head, and my grey hair has grown too thin,
It seems, to bear the weight of the jade clasp and pin.
此译文在三个译文当中当属最好。不仅做到压韵,语言通晓易懂,诗歌的形、神也恰当的传达了出来。
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但是“三美”不是并列的,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第三位的。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2]。
在翻译杜甫的诗歌时,首先要传达的就是“意美”。诗人的爱国之情,忧民之前必须翻译出来。
例三: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1. Sexual Morning
I don't wanna wake after an overnight fight
I find cock screaming everywhere i pass by
Sex blowing every night almost makes me die
Secret flowers fly and people just sigh
译文1纯粹属于误译。错误传达了诗人的意思。这样的译文只能让英语读者误认为孟浩然整日沉迷于美色,不做正事。
2. Spring dawn
Sleeping not knowing it's morning.
Birds are singing here and there.
Sounds of raining and winding came,
I wonder how many fallen flowers are there.
第2个译到了压尾韵,节奏和诗歌的韵律方面也被较完整地体现出来。
从本诗的两个译文来看译文是误译还是准确传达诗人的意思非常重要。误译产生的后果:1、对于作者的印象和人格产生负面影响;2、文化的失真。翻译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文化的交流,如若传达并为起到文化交流的效果,对本国文化进行扭曲传达,不如不译。所以作为译者的首要职责就是要在本国文化背景下,历史时代背景下,正确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这样才有翻译的资格,并且起到正面的文化交流的效果。
例四: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构思奇巧,通过柳来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袅娜多姿,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你可知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1. Ode To A WillowThe big willow tree seems decorated with jade,Whose twigs droop down like so many a green silk belt.I didnt know who had its slender leaves made,
Until the February vernal wind like a scissors I felt.
2. The willow
The slender tree is dressed in emeraud all about ;
Ten thousand branches droop lie fringes made of jade.
But do you know by whom these slim leaves are cut out
The wind of early spring is sharp as scissor blade.
两个译文各有特色。翻译的都很好。第一个翻译较之第二个更胜一筹。第一个翻译标题上迎合了英语国家读者的口味,并且也传达出了作者的赞颂之情。用词通俗晓畅,又压韵。
不仅正确理解了原诗的意思,更加在译文中做到了文化传真。我们国家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的意思,形象的传达给了外国读者。遵循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技巧。
在翻译这首诗歌时,我们注意到译者使用了异化技巧。所谓“异化”也就是“异化翻译”,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异化”论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归化”论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翻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将原文的信息和效果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译者可能常常会感到左右为难,有时他应发挥目的语的优势,多一些归化考虑,而有时却只能多保留一些源语的特色留一点“洋腔”,多一些异化。[3]
通过对四首古典诗歌以及不同版本翻译的分析和评论说明不同的诗歌应该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敕勒歌意境优美,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因此翻译时就要翻译出非常开阔的意境美。在翻译杜甫的诗歌春望时,首先要传达的就是“意美”。诗人的爱国之情,忧民之前必须翻译出来。春晓的几个译文用来说明译文是误译还是准确传达诗人的意思非常重要。咏柳的译文说明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技巧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四个古诗的英译分析得出,翻译诗歌任重道远。译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且精通两种语言,对英,汉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了解深透。并且要有正确传播中国古诗歌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又要遵循古诗教学的特殊原则。
(一)从属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从属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以古诗的语言文字为媒介,以指导学生理解运用古诗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实现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目标。
(二)渗透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渗透在初步的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在古诗的意境体验中,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同时,它还渗透于古诗教学本身。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疏密有致、节奏和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切实有效,富于变化;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富于条理性、逻辑性和启发性;板书是否简明扼要,富于美感……都将影响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三)情感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以情感为基础。要重视古诗中的情感分析和情感体验,要做到导情、带情、动情、传情,情贯始终。
(四)趣味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注重情趣和意味。这种情趣和意味来自于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自于古诗意境的再现和情感的体验。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古诗的美是多方呈现的,语言、情节、意境、声韵,不一而足。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因为古诗本身是一个整体,这些方法通常是同步或者综合运用的。
(一)在理解词句中领略古诗语言的美
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较大。要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必须首先理解它的字词句,读懂它的意思。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有一个度的问题。随便疏通一下,让学生似懂非懂,不行;想要讲深讲透,让学生全盘掌握,又不可能。只能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味服务,让学生具有初步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从而体会古代汉语的凝炼、含蓄与变化,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汉语中的同源通用及通假现象,如《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和“现”,《鹿柴》中“返景入深林”的“景”和“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属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变迁。
古诗的语言美,集中体现在它的凝炼、生动、含蓄和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如教学《题临安邸》时,就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熏”和“醉”的精妙用法。这两个字,将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确实生动形象、凝炼传神。而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则要注意让学生揣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的意义。这里的“轻”,其实不只是小船的轻快,更是诗人心情的轻松。当然,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需要适当介绍古诗的背景的。
(二)在融合情境中体味古诗意境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数是写景的。教学这些古诗,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融情于景、情境交融,进而体味古诗的意境美。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抓住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卷地、水如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在分析情感中感受古诗境界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少数古诗叙事议论直抒胸臆,情感炽烈,思想境界较高,如《夏日绝句》《示儿》《题临安邸》《石灰吟》,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教学这些古诗,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深沉的情感,感受诗作崇高的境界。如《示儿》是陆游的临终之作。一个人临终之时有多少话想说啊!“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什么也不挂念。只有一件事情让诗人直到死也牵肠挂肚,那就是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唯一要嘱咐子女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学《示儿》,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相信国家一定能够统一的坚定信念。
那么,如何引导初中生鉴赏古诗的意境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采用单一的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古诗整体的美感,也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笔者认为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营造诗意的欣赏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古诗。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给学生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古诗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图画、摄影、音乐等多种手段,应用录音机、VCD等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声像结合,符合古诗内容的资料。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为学生制作交互式课件,帮助学生学习古诗。特别是利用各种认知工具,为学生提供趣味盎然、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巩固、掌握、获取知识,加深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
二、诵读古诗,初感诗情
古诗讲究韵律,平仄交错组合,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所以最适宜诵读。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难的古诗词,经过反复诵读,反复咀嚼,也能或多或少懂得它的含义。在诵读之前或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作者经历、作品背景等。诵读的方式因需而宜,不拘一格。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学生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角色读,表演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通过反复吟诵,学生熟悉了作品;通过语音、语调、语气的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读出诗词的语气和语势。然后让学生闭目冥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中放映出来,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议议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入意境。
三、抓住意象,反复揣摩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是指诗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因此鉴赏古诗时我们就要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仔细体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巧妙概括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意象组合构成的诗歌意境,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四、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象力的结果。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要进入作品意境,我们就要根据作品提供的描述性语句调动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再造形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象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这种优美的诗歌意境,使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五、要“情”与“景”有机结合
古诗词是“缘情”而作的,景和情是诗歌的孪生兄弟,优秀诗歌在景和情关系的处理上,总是和谐默契、相得益彰的。有的古诗触景生情,情由景生,此类诗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有的古诗缘情造景,景由情生。此类诗一般是先抒情后写景,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还有的则显情隐景,体现了诗歌抒情的直接性。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不见写景,实则景略情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此诗是诗人无法施展抱负的无限感叹,全诗不见写景,但通过作者抒发的情,读者不难领会幽州台的形象和氛围,反而比写景多了一份想象。因此,教师给学生“再创造”此类诗歌的意境时一定要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不同表现,才能抓住诗歌意境的独到性。
说起草原,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起那首古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首壮美的诗歌旋律下,我们恨不能立刻插上翅膀翱翔在广袤的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上。辽阔的草原让人心旷神怡,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情感,仿佛早以置身于绿色王国中,百草的芳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陶醉。的确如此,七月的草原正是这样的美丽壮观,充满绿色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绿色的大草原,天然的氧吧,谁能不眷恋?
美丽的大草原,伴随着清凉的微风,在温馨的夏日关照下,舒展开来,告别了昨日的枯黄季节,辞去了往日的灰黄暗淡的容颜,摇身一变,焕然一新,整个草原披上碧绿的夏日新装,就象一位容光焕发的草原姑娘,处处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让人赞叹不已。
天蓝蓝,洁白的云彩如哈达,自由翱翔;青青的绿草地如碧绿的地毯;千回百转的草原母亲河水,奔腾不息。牛儿贪婪地品尝着嫩绿的青草;白云般的羊群在草原上游动;骏马昂首嘶鸣,奋力驰骋;百灵鸟儿自由地歌唱,唱出了草原儿女的心声……七月的草原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处处洋溢着迷人的草原风情,展示出绿色大草原的神韵,让人向往,让人流连忘返,痴情地投入美丽的草原怀抱中……
七月的草原,那样的迷人,绿的让人心醉,宛如艺术家刻意泼墨渲染,嫩绿的草叶上饱含着清晨的露珠,在旭日的阳光照耀下,发出珍珠般的光泽,折射出草原的魅力,让人神往,让人爱恋,……
七月的草原,山青水绿,百花绽放,蜂蝶起舞,歌声嘹亮,悠扬的马头琴声回荡在草原上空,……勤劳的牧人巡视着宝贵的牧场,丰收的喜悦,流露在脸上,如盛开的金莲花一样,甜蜜的牧歌代表着草原的繁荣昌盛,千里草原呈现出勃勃生机,令人赞美,让人称颂。
美丽的草原,以博大的胸怀,迎接着五湖四海的宾朋,清香的奶茶献给热爱草原的人,醇香的奶酒蕴含着草原儿女的浓郁真情,……好客的草原人欢迎你——可爱的朋友!草原欢迎你!
美丽的草原,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神韵,人间的天堂——绿色大草原。
一、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
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以制作《巴山夜雨图》flas,通过flash课件展示,渲染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感悟诗人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反衬出诗人盼望在重逢的欢乐中追述今夜的一切。给中学生体味到这首诗是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当然,具体课件的制作,还要因诗而异。
二、运用幻灯片、图片、简笔画等为中学生学习诗歌提供感性材料,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中学生看幻灯片,体验诗人抓住白日和黄河,写出了山的高峻气势,尽管太阳已经被高山遮住,却还泛着白色的光辉;滔滔的黄河东流入海的浩渺景象,也仿佛出现在眼前。唐代诗人畅当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人描述了势峻、楼高、野阔、流长,给人以峭拔、开阔、辽远之感。这两首诗都是写《登鹳雀楼》,畅当写的就没有王之涣的耐人寻味的意境。通过幻灯片、图片、简笔画对比同一内容的诗,感悟就会不一样。只有感悟了诗歌的意境,才能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可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三、播放配乐诗歌朗诵音频,渲染学习诗歌的情境
例如,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用配乐朗诵的节奏感悟一种恬静、清逸的诗人的神思茫然的意境。王禹《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首诗通过配诗音乐,让学生感悟诗人那种淡泊萧然、通宵攻读、自乐自足的意境。课堂运用配诗音乐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入情入境,启发了学生诗意的想象力进行创造,这样教学诗歌又进了一层。
四、表演舞蹈吟诵诗歌,感悟诗歌的情境
例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边歌边舞,感受民歌那种雄浑开阔的高原意境,这样令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崔护的《题都城山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吟诵诗时配以表演舞蹈,感受诗人怀念“人面”(山庄少女)的情,悟出今日桃花盛开的景,从而构成美妙绵邈的意境。
五、声情并茂地朗诵,用语言来描绘情境
[关键词]古诗 诗意 诵读 适度 梯度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古诗文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思想教育,还对学生进行了艺术的熏陶。低年级的古诗短小精炼,想象丰富,童趣盎然,很受学生喜爱。但是,如何把握低年级古诗教学的“度”,让学生喜欢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获得古诗带来的良好文化熏陶呢?长期从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我,对此一直感到很困惑。因为在指导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时,有些教师不是上成简单的识字、朗读和背诵课,使学生对诗意一知半解;就是上成古诗文赏析课,让学生在教师一厢情愿的枯燥解说中不知所云、一头雾水,更不要说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了。在学习了一系列名师的教学实录后,找到了一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方向和途径,尤其是于永正老师的《草》的教学可谓是低年级古诗教学的典范。同时,笔者发现,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有限,所以语文新课标对低年级古诗的教学目标定得较低,只要求“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名师的宝贵经验,觉得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把握以下几个“度”。
一、识字教学要有深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首先要把古诗作为学生识字的一个载体。课标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识字仍然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低年级教材中的古诗只是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一种文体,它必然也承载着帮助学生学习生字的任务,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必须要以识字为主要目标之一,才能为古诗的朗读和情感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生字或者词语的意思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古今异义现象,也有部分生字的读音出现古今异音现象,这些生字教师不教,学生自己是读不懂的,会成为理解和诵读古诗的障碍。因此,生字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呢?
(一)扎实生字的教学
学习生字并不是枯燥单一的,更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所教的每一个字,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神奇魅力,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奠定基础。一首古诗的字本来就不多,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相对高年级来说就更简单易学,对于学前教育充分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容易了,课堂上教师一出示有些古诗学生就能摇头晃脑读出或背诵。缺乏经验的教师就会被迷惑,误以为学生们都会读了,会简化识字教学的过程。殊不知,那些会读会背的学生可能只是声音的记忆,他们很多都不能将声音和字对应起来;即使能对应,也许读和记得并不准确,更不用说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部分学生,会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恐慌和焦虑会伴随在课堂学习中。所以,教师要善于甄别学生掌握生字的状况,迅速作出判断,面向全体学生,扎实教学古诗中的生字。例如,《赠刘景文》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是生字却很多,而且很拗口,很难读准确,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生字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老师要专门花时间指导学生学习生字,首先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猜谜语”等方法进行生字的识记,让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记住生字的形;然后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进行反复地、有趣地朗读;最后将生字放进古诗中读,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二)突出古今异音的生字教学
在古诗中,还会出现生字的读音古今不同,即通假字现象。例如,《敕勒歌》中的一句诗“风吹草低见牛羊”,其中的“见”就相当于“现”,字音和字义是相同的,字形却不一样。像这样的语音现象,老师要重点指导,通过字形、字音和字义的比较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感受。又如,《鹿柴》中的“柴”的读音与“寨”相同,以及诗句中“返景入深林”中的“景”与“影”的读音相同,都要老师重点指导讲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老师不必将通假字这样专业的术语教给学生,只需让学生知道在古诗文中有时候会出现语音古今有变化这样的现象就可以了。
二、诗意理解要适度
古诗的语言非常凝练,一个字往往要用几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解释,再加上字的活用、语序颠倒等语言现象,理解古诗诗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诗意的理解到底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新课标》强调:“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浅近”“初步”“感受”这些语言的表述,无一不在告诉基层的语文教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诗意的理解不可过度,要适可而止,要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笔者认为低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诗意理解注意以下两点。
(一)诗意理解要形象可感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显示,他们对形象可感的画面比较敏感,记忆较清晰,新课标也建议:“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彩色插图,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古诗描绘的情境,从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整体感知,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诗意时,首先让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插图,引导学生发现插图中画了哪些景物,并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将画面的内容描述出来;然后对照古诗,找出相应的诗句,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的意思。
(二)诗意理解不强求字与义一一对译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句都能通过教材中的插图理解的,有些根据诗句中的字来直译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那些老师教了,学生还是不会的是不用教的。”因此,笔者认为诗意的理解并不是一定要强求学生字与义一一对译,那样不但会破坏古诗的意境美,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倒不如大致地了解诗意即可。
例如,《登鹳雀楼》一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理解的难点,如果老师硬要字与义一一对应,那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尤其是“千里目”根据字义理解肯定会产生歧义,所以这句诗不能直译,倒不如解释为“要想看到更远处的风景,就得再上一层楼”或者“要想看得远,就得登得高”,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古诗朗读要有梯度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的一枝奇葩。古诗的意境美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积累优美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祖国传统的文化。反复的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如何让这个过程有趣又有效呢?笔者认为古诗的朗读一定要有梯度,要层层递进,在不断地提高要求中才能让学生的朗读达到人情入境的境界。
(一)读出古诗的节奏感
读古诗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通过声音表现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古诗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的情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出节奏感主要是学会停顿。在诗意理解的基础上,首先老师要帮助学生利用斜线划出诗句停顿之处,逐步让学生学会自己断句;然后教师通过范读、听录音读、自己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朗读的抑扬顿挫,感受古诗与一般文章朗读的不同之处,把握这种介于读与唱之间的吟诵形式。当然,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体会人物心情的基础上揣摩古诗的朗读节奏。
(二)读出古诗的画面感
平时喜欢看些闲书,时常为书中所载的古代堂批逸事或赞叹折服,或捧腹展颜,或击案叫绝!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一些妙批或睿智或嘲讽,或谐谑或调侃,像一粒粒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人在敬畏汉语言魅力的同时,也陶醉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
公堂判词向来以古板庄重著称,然而在《涑水记闻》《东京梦华录》《笑笑录》《阅微草堂笔记》《金陵杂记》等典籍中,却记载了很多既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拍案叫绝的公堂判词趣事。
宋朝时,有位崇阳县县令名叫张咏。一次,他发现掌管钱库的官员每天都从钱库中偷走一枚铜钱,便以盗窃国库罪将此人打入死牢。这位官员觉得自己仅仅是偷了几枚铜钱,罪责没有这么大,便与张咏当堂力辩。张咏遂挥毫批判:“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寥寥数语,铿锵有力。小吏看罢,汗如雨下,顿时心服口服!
明朝国戚朱宸濠家里有只皇帝御赐的仙鹤,仆人牵鹤逛街时,鹤被狗给咬伤了。朱家大怒,遂到衙门递状:“鹤带金牌,系出御赐!”知府也不含糊,问明情形后,当即批判:“鹤系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伤,不关人事!”判词字字有声,在情在理,驳得朱家无言以对,只得撤诉。
清代,一位孀妇寡居多年而欲改嫁,但却遭到了族人的反对。于是,她便向当地官府递上一张诉状:“夫亡妻少,翁壮叔大,瓜田李下,当嫁不当嫁?”“夫亡妻少,翁壮叔大,瓜田李下”12个字,干净利落,却把她欲改嫁的理由写得非常“给力”。县官接状核实后,当堂判决:“嫁!”一字判词,简洁利落,掷地有声!福建有位易姓县令,也接了一位寡妇欲改嫁的状纸。县令问她欲嫁何人,寡妇答曰“东邻陈二官”。这位幽默的县令便在状纸上写下了批词:“批改嫁,批改嫁,嫁与东邻陈二官。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嫁嫁嫁!”借用王安石的《春夜》诗告知原告:人有七情六欲,改嫁合理合法!无独有偶,著名画家、书法家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曾判过一桩“僧尼私恋案”:一个姑娘因拒为当地财主做妾而削发为尼,其男友也愤而出家为僧。后来这对有情人幽会时,被当地乡绅以败坏风俗之名扭送官府治罪。郑板桥问明情况后,见这一僧一尼情意绵绵,遂当堂判他们双双还俗成婚。判词颇为诙谐且富文采:“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书馆、考场之中,也颇多妙趣横生的批词。唐朝时,有位考生在答卷中写了很多“而”字,既唆又不妥帖。考官遂在考卷上批道:“当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用11个“而”字讲明了“炼字如琢”和“惜字如金”的道理,令那位考生汗颜折服。
蒲松龄在家乡当塾师时,馆中有位守备的儿子冥顽不灵,作文错字连篇,词不达意。守备望子成龙,见儿子学业不精,责怪蒲松龄教学无方。蒲松龄批改其子作文时,经常以古诗名句作批,如“惟解漫天作雪飞”“草色遥看近却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前两句暗指其子作文“白字连篇”“一片模糊”,后两句意为“不知所云,离题万里”!馆内另一富家子弟作文废话连篇,蒲松龄仿《敕勒歌》批写道:“篇苍苍,字茫茫,风吹草低见四行!”嬉笑之间,一语中的。
清末有年科考,考场作文题目是《昧昧我思之》,典出自《尚书・秦誓》。有位考生不知其典,误将“昧昧”写成“妹妹”,于是洋洋洒洒,满纸情爱。考官阅罢啼笑皆非,于是信笔在卷上批注:“哥哥你错了!”真是幽默风趣,回击有力。
[关键词]语文园地 整组教学 整合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18
“语文园地”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对一个单元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地梳理、整合、巩固,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向学生生活扩展延伸。它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在整个单元内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往往被简单地作为练习指导来处理,其内涵与亮点都无法显现出来。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语文园地”融入单元整组教学中进行整合教学呢?带着这一研究主题,我们成立了课题组,以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为例,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了研究。一轮研究下来,我们发现“语文园地”的课堂教学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相反很有意思,很有研究意义。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将“语文园地”与单元整组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呢?
一、走进“园地”,了解编写意图
二年级“语文园地”,紧扣单元主题,创设了五个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有四个单元有“宽带网”。第一学段教材的编排都遵循这一体例。随年级增高,教材增补其他一些内容。
(一)“我的发现”
从栏目的名称就能体会编者的设计意图,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二年级“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主要安排了汉字特点以及构字规律的发现,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另外,在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构字特点、词语间联系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方法和标点应用等知识。“我的发现”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差异,提倡分层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过早地把发现结果告诉学生;还要鼓励学生将发现的规律和方法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
(二)“日积月累”
郭沫若先生曾作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胸藏万汇”,只有把大量的词汇熟记在心,才能吞吐自由。二年级的“日积月累”是“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栏目,增添了能凸显中华文化的、与单元内容密切相关的成语、韵语、对联、节气歌、古诗词、名言等内容,是经典中的精华。它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板块,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语文资源,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积月累”的教学,教师要帮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引导学生在复习已学字词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感受和强化词语之间的搭配习惯,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要求动笔的题目,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读、背的短文、儿歌,不要分析讲解;要鼓励学生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三)“口语交际”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二年级口语交际的培养目标,即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二年级教材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丰富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题:一是自然风光类,如上册园地一中的“秋游”;二是风土人情类,如下册园地三中的“夸家乡”;三是科普类,如上册园地七中的“保护有益的小动物”;四是日常生活类,如上册园地四中的“应该听谁的”。对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上应该是灵活而多样的,可以是情境式、双向互动式、讨论式、解说式等。口语交际教学还要带领孩子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四)“展示台”
“展示台”既为学生提供不断展示课内外语文学习成果的舞台,又是激励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凭借。我们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好“展示台”,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书签、贺卡,自己写的儿歌、画的图画;《语文园地三》的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识字成果、收集到的北京风景明信片以及自己的文艺才能。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的“展示台”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二是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教材就是以这些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教材展示的内容只是个例子,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更换或补充展示内容,要把选择展示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宽带网”
“宽带网”是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新增的一个栏目。其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与本组专题相关的资料,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使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全册安排了四次“宽带网”,每次内容基本都有“资料补充”和“拓展要求”两大板块。资料补充主要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对这一部分只要求能阅读;拓展性要求的提出,则体现一种弹性。教学时,通常是先布置资料收集,再交流收集所得的 资料。因“宽带网”的内容与单元主题相关,所以资料的收集除了在单元学习的最后布置,也可结合单元中课文的学习先行提出。如果因条件所限,学生难以收集到资料,教师可提供一些相关材料,以体现“宽带网”引导探究性学习、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的初衷。
二、结合“园地”,定位整组教学目标
“单元整组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与意识。“语文园地”是单元整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元整组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求教师必须细读整组教材,不仅研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语文园地”的整体,定位整组单元教学目标,并紧扣目标展开整个单元的教学。
(一)定位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
“语文园地”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置于每个单元的最后,是作为一个巩固学生学习的过程,拓展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重要部分。它的编排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练习题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定位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语言积累。“日积月累”中编排的词语、句子、名言、诗词等往往与单元的文本之间存在着联系,因此应贯穿在整组课文甚至整个语文教学中,随文拓展、积少成多。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综合性;通过读写说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内容应更加贴近生活,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语文。
(二)实施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例举
下面以二年级下册第一组“美丽的春天”的教学为例来说一谈单元整组教学目标的确定。
导语: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天是细细的、密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课文:《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
口语交际:交流“春天里的发现”。
展示台展示的是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等。
在细读整组课文,精选教学内容后,将本单元目标定位如下:
1.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认识“羞”“遮”等38个生字,会写会用“脱”“冻”等39个生字。
2.在识字中,运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识记汉字,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和能力。
3.理解本单元的新词,继续积累词句,认识比喻句,丰富语言。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一、第二两课和《语文园地一》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5.理解课文内容,产生观察春天、探究春天奥秘的兴趣,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理解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6.产生观察春天、说说春天、用笔描绘春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乐于与人交流学习成果,在交流和展示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春天比较熟悉。我们细读整组教材,制定单元目标,能更好地把握文本,更好地引导孩子进一步了解春天,从而能说春天、写春天。
三、前勾后连,整合“园地”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前后教学内容互相照应、融为一体。“语文园地”的教学并不一定要安排到单元教学的最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前勾后联,动态安排,这也是最有效的练习方式。所谓“前勾后联”,就是把“语文园地”中不同的板块内容通过一定方式与整个单元各教学内容进行前后衔接、彼此渗透、有效组合,从而发挥它最大的教学价值。
(一)园地与课文之间的有机勾连
一般来说,园地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如,二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一共有四篇课文:《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口语交际安排的内容是“春天里的发现”,展示台展示的是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自己的书画作品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文的教学和“语文园地”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可以这样安排:先学第一课《找春天》,并简单阅读选学课文《春的消息》。在领略春天美景图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去观察春天,画画自己眼里、心中的春天。学完《古诗两首》,让学生课外去搜集赞美春天的古诗或名句,学习“语文园地”中的“读读背背”。这些既是本课内容的拓展学习,也为“展示台”的交流作准备。学完《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后学习“语文园地”中的“我会说”。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不少关于春天的信息,充分感受了春天的美好,这时肯定有想去领略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念头。这时,就可以安排口语交际的教学和展示台的交流内容。这样,课外的学习就自然成了课内学习的重要补充,给语文学习打造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同样的,《语文园地四》《语文园地五》《语文园地七》,也可以在单元整组考虑中,安排落实园地与课文学习的整合练习,这样的学习省时、高效。
(二)园地各板块之间的内在整合
“语文园地”不仅与本单元的其他组成部分有密切联系,自身各板块之间也有内在联系。虽然每道题目看似独立,但是教学中还应充分挖掘各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环扣一环。二年级下册园地中关于认字的内容比较多,可找准它们的联系点进行整合。如“我的发现”中识字学词的方法就会在“日积月累” 中得到巩固与运用。“口语交际”的学习可以在“日积月累”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如,《语文园地三》中“日积月累”与“口语交际”两个板块的整合教学。
1.复习本组课文:小朋友,我们的祖国多么美好!在第三单元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看到了(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繁华热闹)的北京城。
2.学习“日积月累”“我会读”部分《敕勒歌》:孩子们,在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里,让咱们一起到美丽的大草原去旅行吧!
(学习《敕勒歌》,学后欣赏 “牛羊成群的大草原” 配乐视频)
出示欣赏前提醒:要一边看,一边想你看到的具体情况,并用上这样的句子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我看到了( )的( )。” (学生交流草原的景象)
3.学习“日积月累”“我会填”部分。
(1)发现规律。
明亮的( ) 绚丽多彩的( )
繁华的( ) 川流不息的( )
茂密的( ) 风光秀丽的( )
(2)延伸拓展。
①用上这样的词组来说: 的 。
②用句式:“ 有 的 ”说一句完整的话。
活动小结:在这个活动中,大家交到了许许多多的朋友,现在就让我们和朋友一起继续旅行吧!
(3) 口语交际:欣赏了那么多地方的风光,咱们也来介绍我们的家乡!
(学习口语交际课《夸家乡》,引导孩子们用上自己喜欢的语句来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
最基本句式:我的家乡在 ,那里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
因为有了“日积月累”前几个环节的铺垫,在介绍家乡时孩子们能用上“日积月累”的词语、句式侃侃而谈,并能自己扩充想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板块整合教学,互相借力,学用结合,使“语文园地”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练兵场。
四、拓展延伸,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
“语文园地”是对一个阶段学习中出现的知识点的梳理和整合,更是抛砖引玉,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它既是联结知识与方法的纽带,又是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桥梁。教学时,要以“语文园地”为依据,结合整组教学,设计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第一学段的“语文园地”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的“我的发现”中,要求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每组词的不同特点。教学可从学生的名字入手,让学生观察班级中同伴的名字,调动知识储备,并运用到课堂中。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更加乐意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我们还可以把游戏引入展示台,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展示自我。如,教学二年级一册《语文园地二》的“查字典擂台”“开个故事会”,可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后进行,引导孩子了解雷锋,寻找身边的小雷锋,利用班队课,举行班级故事秀,讲讲身边的雷锋。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大自然”,园地五要求收集气象谚语。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 “生活气象知多少”等有趣的小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和家长一起拍摄的照片,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气象故事……这些,他们兴趣浓厚,课外时间都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自己的事情,这样使园地知识和单元整组教学美丽相约。
“语文园地”是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积累、运用、拓展的重要阵地,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树立学生学习自信的重要舞台。让我们走进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单元整组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语文园地”创建成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爱语文、学语文,在语文的天地里快乐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吕冬云.“语文园地”教学模式浅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01.
[2] 杨飞霞.小学“语文园地”常态教学基本模式[J].小学语文,2010.03.
[3] 孙晓帆.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提升的乐园[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0.9.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师能否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一节语文课是否吸引学生,导入这几分钟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使整个教学课堂氛围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容易进入最佳境界。高超的导课技术是一种创造,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它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将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可以辅助教师的口授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导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借助图片导入,形象、直观
例如:教师在讲授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进行导入设计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将各个朝代不同材质的桥的图片展现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说出每种桥的特点,再引出中国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每种桥的特征。从而自然地导入到新课,带着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桥梁学家茅以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所使用的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种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导入的方法,能够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分享性强。再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欣赏圆明园在被毁灭前的美丽风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当学生正洋溢在为我国的辉煌历史文化成就中时,教师问学生们:如果这样美丽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毁灭了,大家的感受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个时候再带着学生走进课文的学习。这样运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可以帮助语文课堂奠定感情基调。又如:教师在讲授余秋雨的《道士塔》时,借助多媒体先让学生欣赏几幅有关敦煌的图,其中两副图的内容对学生的震撼较大。一副是敦煌的外景图:夕阳下,耸立着好几座塔,除一座保持完整之外,其余均破旧不堪。教师的讲解也颇使学生感动。敦煌的飞天图,使学生明白敦煌文化的灿烂之处,但告诉学生这种文化大都流失国外,表达了一种痛失之情。在第二幅图中,教师问学生:图中保持完整的塔是什么塔?为什么只有它保持完整?从而自然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图画内容直观、形象,富于色彩,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网络上具有丰富的图片资源,都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放映出来,这就弥补了传统的使用挂图存在的挂图资源有限,长时间使用容易破损,不易保存等不足之处。
2运用多媒体借助视频导入,引人入胜
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导入,塑造情境,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黄果树听瀑》这篇课文时,教师在上课之初播放几分钟的拍摄的黄果树瀑布的影像给学生观看,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题中使用“听”字,这体现了黄果树瀑布的什么特点?学生可以结合视频进行思考理解。这样通过视频的导入就起到了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再如:教学古诗《过故人庄》时,在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个短动画片。动画的内容正是一个古人骑着马在村庄的所见所闻所感。看完以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陈述出动画片的内容,这个时候再引入到古诗内容的学生。这样的导入视频不但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可以帮助学生背诵课文。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都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对于老师而言,古诗词的教学知识点多,方法容易单一,需要长时间的讲解,这样难免教学效果不佳。但是大多数的古诗词都是能够有相应的影像资料的。所以在上课之初教师就应该使用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同时又可以达到丰富教学手段的目的。
3运用多媒体借助音频导入,奠定情感
把音乐元素融入到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以乐带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借助与课文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导入新课,可以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许多意象丰富,意境优美,情感饱满的诗文作品,教师若能运用音乐这一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激荡人的心灵的艺术,在上课伊始配合自己的语言作声情并茂的导入,能迅速地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因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获得美好的审美体验。例如:《敕勒歌》可采用蒙古民歌《牧歌》,《苏州园林》可采用笛子独奏《姑苏行》,《木兰诗》可播放古典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还有许多由古诗文改编的流行歌曲,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明月几时有》、《一剪梅》、《月满西楼》、《浣溪沙》等等,都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适时运用,找到经典与流行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更好地走入作品的情境,产生内心的共鸣。再如:在讲授《智取生辰纲》时,先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啊,”会让人不禁联想到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劫富济贫的豪爽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
4运用多媒体温故知新导入,省时、高效
当新的教学内容与旧的教学内容联系紧密时,可把与新课文、新知识有关的旧课文、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的阅读教学的“生长点”,为引出新的教学做铺垫,使新旧知识相互呼应,互为因果。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和旧知识转折与衔接。通过旧知识的回忆进入新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感到不突兀。在回忆旧知识时,为了使学生更加地清楚旧知识的内容,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师的语言表达。例如在教学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导入环节问学生们:我们之前学过那些描写带有“月”的古诗词?学生思考回答,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把在备课时搜集好了的学过的带有“月”的古诗句显示出来,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而不是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用粉笔写在黑板上。此时,多媒体就起到了巩固知识,节省教学时间的作用。再如:在讲到高二的语文第一册的课文《巴尔扎克的葬词》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学生温故知新。问学生:我们在高一年级时学习了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你们还记得它的内容吗?教师留时间让学生回忆思考。待学生交流以后,教师再用多媒体呈现课文,概括课文内容,描述马克思逝世的情况,温故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此时多媒体就达到了省时、方便、高效的作用。因为以前学的课文,学生可能不能回忆起来,此时又不能找到以前的教科书供学生回忆复习,多媒体信息容量大,分享性强的特点,就能够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从而达到省时、高效的作用。
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时,应该注意遵循导入技能的原则。首先,任何导入都只是一种形式,其导向必须设置的内容指向课题内容的总目标,应该注意目的性原则;其次,使用多媒体导入时要注意时效性原则。导入仅仅是一个开端,其目的是引起兴趣,导入新知。导入要使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使用视频和音频进行导入时,注意把握好时间,不要喧宾夺主;再次,启发性原则。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的重要能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时,不管是图片还是视频、音频、旧知等等,都要能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入。最后,教师需要处理好传统板书、口授与多媒体的关系。在导入环节,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辅助教师的口授的,是为教师的导入增彩的,多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不能取代传统板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岚岚.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