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圆周率的故事

圆周率的故事

时间:2023-05-29 18:21: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圆周率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圆周率的故事

第1篇

记忆水平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熟记大纲规定和教材给出的那些内容,以学生能够准确地再现所学的具体材料为满足。理解水平的教学则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教材较深入地掌握知识,做到学懂会用。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理解是这一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志。思考水平的教学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它比理解水平的教学更进了一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是这一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志。

下面借三位老师教“圆周率”的课来加以说明。

甲教例:教师向学生解释圆周的概念后接着说:“根据科学家研究和精密计算,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是一个定值。”教师边说边板书:圆的周长÷直径=3.1415926……。同时向学生指出:“这个数就是圆周率,同学们应当记住它。”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师又编了两句顺口溜。

乙教例:教师复习了圆、直径和圆周等概念以后,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经过多年研究、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并动员学生:“大家信不信?不妨试一试。”接着让学生用三个不同直径的硬纸做的圆,分别在有刻度的尺上滚动一周,并记下每次滚动的数据:直径l厘米的圆,周长3.1厘米多一些;直径2厘米的圆,周长6.3厘米多一些;直径3厘米的圆,周长9.4厘米多一些。学生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不论直径的长短如何,周长确定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教师板书:圆的周长÷直径=3.1415926……,指出这叫圆周率。

丙教例:教师层层设疑,“逼”着学生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一、什么是圆的周长?通过迁移,由正方形周长概念类推出圆周长概念,由正方形周长与它的边长有着固定的倍数关系,联想到圆的周长是否与圆内某条线段长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二、如何测量圆的周长?1.出示铁丝圆(圆周可拉直)。用直尺直接测量不方便,怎么办?――化曲为直。2.出示圆纸片(圆周不能拉直),化曲为直有困难,怎么办?――绕线或滚动。3.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既不能拉直也不能滚动),绕线或滚动有局限性怎么办?要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三、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学生观察发现:圆的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也越长。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四、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动手测量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直径和圆的周长,并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把相应的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观察这些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从而得出:每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就是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五、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只能取它的近似值进行计算,一般取两位小数,即π=3.14。

对比上述三个教例,效果显然是不同的。

甲教师从学生感知教材直接转入要求学生记住教材,虽然编了两句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但他只动用了学生的记忆,却并未发挥学生思维的作用。学生即使记住了圆周率,但并不理解圆周率为何物,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是“食而不化”。

乙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关于圆的某些特征的知识,并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思考,从而验证结论,发挥了学生的思维作用,学生也理解了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固定关系,使这个新知纳入了学生已有的圆的知识系统中去,成为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足之处是教师把教材内容不作处理而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掩盖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2篇

在安徽合肥,一位名叫张礼让的70岁老人居然能轻松正背、倒背按顺序排列的1000个手机号码,并能说出任意一个手机号中任何序位上的数字;能正背、倒默写完圆周率小数点后1万位数字,还能说出这万位数中任何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以及这个数的前位、后位数分别是几;能按顺序一字不差地正背、倒背完整本《中华成语辞典》中的全部成语,并能说出其中任何一页上有哪些成语及其排列位置。以上三项均是世界公认的超高难度记忆,一个老人如何成就这般惊人能耐?

“生锈脑瓜”痴迷记忆

1998年夏季,58岁的安徽宿州市郊外西二铺中学语文老师张礼让,因为长期积劳成疾,学校领导让他从岗位上提前退下来。那年冬天,医院诊断他为“脑萎缩”。

“老头子脑瓜真的生锈了,得有个精神寄托才行,要不真得老年痴呆了!”焦急中的老伴和儿女商量好,在他曾任教的学校边给他开了间小书店让他打理。书店开张几个月后,细心的张礼让发现,学生来借阅的都是英语、文言文翻译之类需要强化背诵的书籍,都抱怨死记硬背经常忘害苦了大家。一闲下来,张礼让就琢磨开了:如果在有生之年能发明创造出一种老少咸宜的记忆方法,把人们从记忆的烦恼中解脱出来,那该是件多么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从此,张礼让走火入魔般把自己圈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书屋里研究,每天痴迷地钻进了记忆王国里酣畅遨游。

记忆超人震撼出击

书上说,当今世上能将圆周率小数点后1万位全部背诵出的不足10人……张礼让决定向能背诵出圆周率1万位数字的世界强人宣战!

从2004年6月底,他开始着手背圆周率数字。说得容易做起来难。每天面对10多张A4纸上黑压压的数据,背来背去感到枯燥乏味又无内在联系。苦心研究后,张礼让发现把抽象数字变成有质感的形象符号更有利于记忆,于是索性把每10个圆周率作为一组数字,利用谐音代号、图像、打油诗、方言等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替代翻译”那些枯燥数字,这样一来,苍白的背诵逐渐变成可欣赏(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漫画了。有一次,在背诵到第5031位后面9516735381这一组数字时,翻译替代10多次都无法长久记住,只得无奈地打开电视寻找灵感,恰好电视里播放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剧集,张礼让看着看着禁不住一拍大腿,“哈哈,有了!那组数字不正是‘皇帝一路骑山虎山霸逃’吗?”在张礼让看来,“95”代表古代皇帝九五至尊,从此,那组数字在脑海里扎根永远无法忘怀。

这也是种社会责任

“我所追求的是方法科学,决非为了一时的轰动效应……如能把自己的记忆方法和潜能挖掘开发出来,无论是对提高人类的记忆力,还是对预防或推迟老年痴呆症乃至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敦促张礼让开始苦思,把自己探索记忆的规律变成可以传授的方法。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张礼让把自己独创的图像法、想象法、荒诞记忆法、谐音法、编故事法等十多种提高记忆力的方法与古今中外的众多记忆学专著中的精华有机融合,完成了一套10万字《“永不忘”记忆法》心得文稿。

张礼让说,自己年事已高,他想在有生之年发扬光大“记忆学”,现正筹备成立“中华轻松记忆研究会”,努力为我国的科技百花园增添一株鲜艳夺目的异花奇葩!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1-02

美国奥林匹克数学国家队领队冯祖鸣先生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说:“一直以来,亚洲人或者华人似乎有一个误区,认为我们的数学很好,其实那只是到中学为止。进入大学以后,我们的能力,可以说很差。因为太习惯被动地去等老师给问题,给公式,不能自己创造。”这段话尖锐地指出国内数学教学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缺失。数学是一门极具创造力的学科,数学的学习层次越高,对于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越高。为了让学生今后能更好地从初等数学过渡到更高级别数学的学习,小学数学教育有必要意识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英国心理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在《思维的艺术》中对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四阶段理论,他认为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这与小学数学的知识获取,整理吸收,思考利用及问题反馈这一学习过程相吻合,因此本文将从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切入,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简约课堂教学

J.k.罗琳在《哈利波特》中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魔法世界,创造力的丰富令人惊叹之余,作者对欧洲神话的研究之深同样不可忽视。小说中的人物、魔法、道具,都可以瞥见欧洲神话的影子。可见创造性思维并非天马行空,长期的知识积累是其基础。对于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小学数学来说,高效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1年国家教育部进行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课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直观体现为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大量应用以及课堂情景引入的大段铺陈。五彩缤纷的课件展示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环节,让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繁琐化“技术主义”的误区。教学媒介的技术革新是时展之必然,但在享受技术革新带来的便利时,过度追求多媒体展示效果,反而容易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数学源于生活,适当联系生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度追求生活原型则导致课堂臃肿,主次不清,使学生的概念理解产生偏差。知识的无序与冗杂,是创造性思考的掣肘。简明扼要的板书,重点鲜明的授课,能清晰反映课堂走向,让学生切实体会知识的构建过程,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堂练习提供展示的平台。再辅以适量新技术,提高知识可读性,才是高效课堂的正途。教学形式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回归课堂的本质,简洁的授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化地消化和吸收,从而为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

二、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学生的思考是在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性整理后,运用联想、想象、推理等能力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个人见解的过程,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给予学生思考空间,有如美术中的留白,要求教师传授知识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择其精华对学生进行启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圆周率的教学为例。目前教师在授课时对圆周率的介绍大多如下:“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最古老的数学知识之一,我国古代对于圆周率的研究十分先进,汉朝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得出圆周率等于3.14,之后南北朝的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的值准确至小数后7 位,求得圆周率介乎于3.1415926 与3.1415927之间,这个纪录约一千年后才被人打破……”将学生的思绪带到千年以前,确实为圆周率这一概念带来历史厚重感,但与其它精彩的数学故事不同,小学生对于圆周率精确到第几位其实并不关心,由此一来,π难免成为学生脑海中匆匆而过的又一个概念,未能激起一丝思考的涟漪。若是换一种表述方法呢?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即圆周率π,π近似于3.14,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小数点后的数字将一直延续下去,无穷无尽,永不重复。也就是说在这串数字中,包含各种可能的组合。你的生日,你鞋子的码数,你的学生证号,都在其中某个地方。如果把这些数字转化为字母,就能得到所有的单词的无数种组合,你刚出生时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你喜欢的第一部动画片的名字,你说过和做过的每一件事,宇宙中所有无限的可能,都在这一个简单的圆中。”相信在听了这一段既神秘又亲切的介绍过后,学生一定不会再对π无动于衷,而思考的空间也就由此而产生。教师不需要在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概念都力求引发学生的思考,只需要对于一些特殊的概念、学生难以掌握的地方加以点拨,又或是在一堂课后交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思考任务,就足以放飞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法。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不理解的提问以及学生产生不同想法后对其可行性的提问。美国数学家保罗・哈尔莫斯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对于创造性思维而言,提问往往是打开新思路之门的钥匙。国外奥林匹克数学训练常常采用圆桌式课堂以便于学生提问,虽然奥林匹克数学不具备普适性,但这种互动式教学却有很大借鉴意义,学生在问题的互动中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二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从一开始就能主动提问的学生,在笔者多年来教过的学生中屈指可数。学生不愿提问的原因主要有三:害怕提出“愚蠢”的问题遭同学嘲笑;害怕提出问题让老师发现自己的学习疏漏;懒得提问。前两种情况的本质原因都是学生对于犯错的恐惧心理。就如学生在美术作画过程中频繁使用橡皮,只会让橡皮擦去创作的自信。对犯错的恐惧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惧犯错,在学校日常营造学生畅所欲言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对于学生的懒惰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如抽取学号提问、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等类似的措施,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提问反映出来。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对于提问这一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在平时题目的讲解过程中,渗透出题者的意图以及题目设计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不同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得以举一反三,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以及思考价值。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可以让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更有效的消化和吸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摆脱参考答案束缚

目前的教材书店都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教学参考书,内容多为课本内容详解以及习题的参考答案。由于小学数学的计算题基本上都有唯一解,因此对“标准答案”的热衷使数学参考书在小学生当中十分畅销,然而其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危害却不容忽视。部分学生的课后作业将参考答案原文抄录,错过了巩固知识的宝贵机会。部分学生将参考答案奉为圣谕,不去思考其它思路的可能性。前者放弃了自主探究精神,后者放弃了科学的质疑精神。而这两种精神恰恰对于创造性思维而言不可或缺。学生一旦受到参考答案的束缚,其思维方式则变得单一,形成了思维惯性之后,创造性的想法就无从谈起。在大部分学生尚未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小学阶段,教师应建议学生和家长不用教学参考书。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简约课堂教学,让学生建立清晰而简明的知识架构;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得以充分延伸;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各种想法在碰撞中产生美妙的思维火花;并且帮助学生摆脱参考答案的束缚,以维护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科学的质疑精神。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爱国主义 数学家 成就 数学史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逐渐感觉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现在我就来谈一下。

一、宣讲我国数学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的一些伟大的数学成就就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发的好教材,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大有裨益的。

1,每学期开学初,集中讲几个数学家的事迹和贡献。学生刚入学,对什么都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2,组织讲座专门讲。我经常开一些对某个数学家的专门讲座,让学生在下面收集关于某数学家的一些生平事迹和重要贡献,例如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闻名的伟大数学家,他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通过讲座,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数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使学生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案例一:讲“圆”

在讲“圆”这一课时,我首先指出“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案例二:圆周率π

第5篇

德为立足之本。作为教师,我们既要会教书,更要善于育人。因此,我们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我们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把握生活资源,让例题更具思想性、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很多例题中都隐含着一些潜在的德育因素,需要我们去发掘。因此,我就在不改变题型模式的情况下,把一些例题改编成一个个饱含趣味性的小故事,让学生在趣中动脑思考,在乐中求知,同时又能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享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比如,我在教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有关求圆的面积中的一个应用题时,我把例题改编成这样的形式:张爷爷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他要在村中空地上砌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形花坛供人们闲暇时观赏,可他对圆的知识了解得并不多,这次你能否做一回“小雷锋”,帮助张爷爷算一算,修这样一个圆形花坛需要多大的占地面积呢?通过改编例题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已知圆的半径求面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同时又使学生明白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让他们意识到了,只有从现在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为祖国、为家乡做出贡献,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再比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争做“明德小标兵”活动中,我们明德小学五年级同学做了45件好事,六年级同学做了60件好事,请你算一算,六年级同学做的好事比五年级同学多了几分之几?通过对学生身边资源的开发利用,把学生生活中的平常事编成一道道有关的数学题呈现给学生,学生的惊喜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学习的兴趣也是异常的高涨,教学效率也就随着提高,同时又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二、把握教材内容,挖掘潜在的德育因素

全面把握数学教材,备课是关键。众所周知,我们的数学教学是以教授数学知识为主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的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据主要地位,也很容易被忽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认真备课,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潜在的德育渗透点。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讲解之中,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介绍有关数学家的先进事迹和古今中外数学界及祖国发展建设等方面的成就,来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迪。比如,在教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节时,我是这样做的:我让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来测量并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加深学生对圆周率的理解。当学生几经周折计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后,我再出示圆周率的概念,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圆周率的探索是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更是一次具有标志性的进步。可是你知道吗?这个令世界瞩目的圆周率就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并且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同时,我还穿插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通过这样的伟人生平成就及事迹的影响,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不畏艰难、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奉献精神;更要学习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伟大情怀;同时他们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其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实践证明,只要把握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德育切入点,就能使学生达到学识品德双丰收的效果,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把握评价契机,利用数学作业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

利用作业评价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是德育教育的另一种重要渠道。我针对学生的作业,并结合学生课堂的听课状况及平时表现,在数学作业上给学生写评语。如对作业书写规范且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我就给他加油,希望他能继续努力:“太棒了,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若某些学生的作业比前次有所进步,我就抓住契机及时地进行鼓励:“你进步了,加把劲,你会更出色。”若学生的作业质量较差,字迹欠工整,我就尽量鼓励他:“老师多么希望能看到你的进步啊,加油吧!相信你不会令我失望”等等。另外,我还经常鼓励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写数学日记,让他们把每天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感悟。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有所改变,不光是作业质量有所提升,就连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比以前浓厚了,同时也使学生的一些良好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

总之,数学教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资源,需要我们准确地去把握、去渗透,但绝不能喧宾夺主。只要我们教师能端正教育思想,认清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能,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德育教育的契机,就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6篇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能说出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2、能说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能力目标]

3、会通过操作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推导出计算公式。

4、会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情感目标]

5、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

6、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

教学重点、难点: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运用周长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解决措施: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直径是3厘米至20厘米不等的圆片;直尺;细绳,软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一天,小明带着他的遥控小汽车来到公园里的一个正方形花坛边,他遥控着他的小汽车围着花坛开了一圈,要求小汽车行了多少路程,就是求什么呢?(正方形周长)对,(隐去花坛,显示正方形,闪烁。)正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正方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呢?(正方形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用字母怎样表示?(显示:C=4a)

2、师:小明带着他的遥控小汽车来到又来到另一个花坛前,看一看,这个花坛是什么形状的?(圆形)对了,他遥控着他的小汽车又围着圆形花坛走了一圈,想一想,要求小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也就是求什么?(圆的周长)你真聪明。(闪烁圆,显示圆的周长))哪个同学能勇敢地上来指出这个圆的周长(学生指后,蓝线滚一圈)对了,这条曲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3、师:那么,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圆同桌互相说一说。(生答后,显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学生齐读。那么,圆的周长什么有关系呢?怎样可以找到圆的周长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圆的周长)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学会求圆的周长,有信心吗?(真自信)

二、新授

(一)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

1、请同学们看老师这儿,老师这儿有一个圆,怎样可以找到它的周长呢?(生:可以测量,可以计算)。那就请大家利用准备好的用具来测理一下圆的周长。要求: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测一个圆的周长。2、想一想你是怎样测的并记住测出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测量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哪一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出圆的周长的?

学生演示:1、滚圆法;2、绕线法(课件演示)

师:刚才大家在测圆的周长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转化为了直的线段来进行测量的,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课件出示)

(二)置疑

1、同学们在用测量的方法找圆的周长的时候有什么感想呢?(生:不方便,不准确。有时候有的圆还没办法通过测量方法找到周长)

2、师:有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来找圆的周长呢?(通过计算)

3、如果要计算就必须找到圆的周长与什么条件有关系,象求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系,正方形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直径,半径)

4、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如果与直径关系那肯定与半径也有关系(板书:D=2R)那我们就来看看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什么关系?

师:这样我们就以同学们刚才测得的数据来研究吧。请每一小组的小组长来报一下你们测得的圆周长和它的直径。(学生报教师输入电脑)

(三)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1、在小学阶段两个数量的关系基本上就四种:相加的和;相减的差;相乘的积;相除的商。我们依次来看

2、课件分别出现这四种情况的结果,让学生观察。(请同学注意观察得到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有没有什么规律)

3、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在用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时商基本上是3左右)大家看看是这样的吗?(大多数是3点多)我们可以说周长基本上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课件出示)

(四)验证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那是不是所有的圆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

2、还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刚才测圆的方法测出其它几个圆的周长并算出与它直径的比值。

3、要求:小组分工,两人测量,一人计算,一人记录

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5汇报结果

同学们通过测量和计算你们有没有结论了?(有,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课件出示)

同学们老师要告诉大家,你们今天得到的这个结论和科学家得到结论是一样

其实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比值(也就是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板书)只是同学们在测量的时候不是很精确所以产生了误差。但你们找到圆周长和它直径的关系还是很了不起的。

6、我们把这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7、关于圆周率老师这里有几个小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约2000年前,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1000年。)看了这两个小资料你有什么感想呢?(我们觉得祖冲之很伟大,很了不起,我作为中国人很骄傲很自豪)

8、请同学们再看一个资料。(课件出示:1967年,这个倍数被计算到小数点后50万位。现在这个倍数被算到小数点后2000多亿位。但仍没算完,后来人们进一步证明了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通过这个资料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圆周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等于3。1415926……)(板书:=3。1415926……)圆周率是没办法写完的,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只需要取两位小数。将它保留成3。14(板书3。14)。那π和3。14之间应该用什么符号连结呢?(约等于)(板书:π=3。1415926……≈3.14)那π等于3。14吗?能直接写成π=3。14吗?(不能,应该写成π≈3.14)

8、刚才圆周率是怎样得到的(生:用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板书:C÷D=π)

9、那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来计算圆的周长吗?(能)怎样计算(板书:C=πD)要求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直径)那π呢?(它是一个固定的数,是一个已知数)只有已知直径才能求周长吗(还可以已知半径求周长,板书)

三、练习

1、我们知道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了,我们就利用这种关系来解答下面的问题。

2、课件出练习一:R=3厘米;D=8米。学生独立做讲评

3、课件出示:练: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

2).圆的周长越长,圆周率越大。()

3).任何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

4).π=3.14()

抽生回答并说明原因。

4、课件出示练习三:(课件出示:一棵圆形树干,量得它的周长是94.2分米.这棵树的树干直径是多少分米?)

学生独立完成,抽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圆的周长公式。直径=圆周长/圆周率)。还有其它计算方法吗?(用方程)

5、课件出示练习四:(课件出示:如图求这个半圆的周长)

先用手划一下这个半圆的周长表示哪些部分,抽生说。上面的弧是指什么呢?怎么求它的长呢?(课件演示)是圆周长的一半。那圆周长的一半是半圆的周长吗?(不是,还要加上一条直径)学生独立完成。

小班撕纸活动教案:爱心炒面2

(一)活动目标:

1.尝试双手合作协调地沿着直线撕面条,体验撕纸的快乐。

2.能有目的地进行粘贴,独立完成爱心炒面的制作,感受亲人间的浓浓爱意。

(二)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就是让幼儿学会双手合作协调地进行沿线撕纸,练习沿线撕的技能。

(三)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给每个孩子剪好一只装面条的盆子,操作纸,浆糊,范例

(四)活动过程:

1.欣赏爱心炒面。

——教师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一盆老师做的爱心炒面,你们看这盆炒面好看吗?猜猜这盆炒面会是什么味道?(香香的)

——为什么要叫它是爱心炒面呢?(因为我做的这盆面条是要送给爸爸妈妈的,这面条里放的调料都是我对爸爸妈妈的爱,所以叫它是爱心炒面)

2.制心炒面。

——教师示范心炒面:在有直线的操作彩纸上,用撕的方法沿着直线撕出面条,把所以的面条撕下后,在剪好的盆子里抹上浆糊,把撕下的面条无规则地贴上去,做成一盆爱心炒面。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帮助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鼓励他们用双手合作扭动的方法沿着直线把面条撕下来。

——提醒幼儿在盆子里涂浆糊不要过多,尽量涂均匀。面条贴上去时要把有颜色的一面贴正面,表现爱心炒面的色彩美。

3.爱心炒面的浓浓爱意。

——让幼儿手捧爱心炒面,说说自己最想把炒面送给谁?为什么?鼓励幼儿想好给爸爸妈妈送面条时的一句甜甜的话。

小班教学活动设计:《大皮球扔给谁》3

设计意图:

在新纲要的思路理念指导下,针对本教材的主导思想与整合的理念,依据小班幼儿年龄小、好动、好奇、具体形象思维等特点,选择了主题“好玩的大皮球”,这一活动。因为球对幼儿来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抓住幼儿的兴趣,就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发展,这次活动设计是以故事的情景,让幼儿通过看图片,在欣赏故事中,在观察表演中,操作活动中,了解球的种类和用途,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探讨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为了让幼儿更多了解球的知识,探索球的特性,进一步研究沉与浮的原理,扩展幼儿的知识面,我设计了《大皮球扔给谁》这个活动。

活动内容大皮球扔给谁

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大皮球扔给谁》并尝试情景表。

2能区分会游泳和不会游泳的动物

3让幼儿认识、理解了“上浮”、“下沉”的科学概念

活动准备:1、故事、图片、语言磁带《大皮球扔给谁》两只大皮球。

2、每个幼儿头饰一个:小猪、小狗、小猫、小鸭、小鸡、小熊头饰。

3、背景图教师自制一个大船,动物教具:小猪、小狗、小猫、小鸭、小鸡、小熊。

4操作材料皮球小钢珠球,乒乓球玻璃球弹弹球石子、雪花插片、橡皮泥、空盒子、泡沫板、塑料吸管、旧报纸、玻璃球、积木块、大水盆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

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述故事《大皮球扔给谁》

二、讨论:

〈一〉出示背景图:教师边摆动故事中的小动物边提问。

(1)教师:故事中有哪此小动物?它们今天要乘船去哪里?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小熊为什么把大皮球抛给了小猫和小鸡?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小熊不把大皮球不抛给小鸭、小狗、和小猫呢?

三、幼儿再次欣赏故事一遍;配上动作表演,教师放语言磁带;幼儿再次欣赏故事,教师:能说说哪些会游泳的动物吗?为什么小熊要扔皮球?皮球在水里会怎么样呢?请幼儿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动物是在水里游的?哪些动物不会游泳的?小熊为什么把大皮球抛给了小猫和小鸡?因为小猫和小鸡不会游泳?它们抱住皮球就不会沉下去,因为皮球会浮在水面,而小鸭、小狗、和小猫它们会游泳不需要皮球?

四、情景表演:

(1)请个别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表演,要求幼儿学说一句话:“快把大皮球给我吧!”也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表演,说一句自己想说的话。

(2)教师扮小熊,全班幼儿戴上动物头饰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延伸活动:

〈1〉在操作活动中,重点引导幼儿理解什么球会沉在水底?什么球会浮在水面?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2〉进一步探索石子、雪花插片、橡皮泥、空盒子、泡沫板、塑料吸管、旧报纸、玻璃球、积木块、在水中的变化,理解了“上浮”、“下沉的概念。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各环节都蕴涵着活动内容,幼儿以哪些动物会在水里游,哪些动物不会在水里游?皮球为什么会帮助不会游泳的动物为讨论过程,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同时老师也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学会有意义的收集信息,主动获得经验,从而转变学习的方法,并让幼儿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活动的前准备丰富、有趣味性,很受幼儿喜欢。在活动中,幼儿欣赏第一遍故事,教师是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进行故事提问的,在观察图片时,是静态的,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图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的提问是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围绕重点,为什么小熊会把球扔给小鸡和小猫?你知道哪些动物会游泳吗?不会游泳的动物有了球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在这里通过老师设下的疑问,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认真观察,对比,寻求答案。整个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为了让孩子对活动更有兴趣,在第二次欣赏故事时,教师改变了教学方法,运用了自制了一条船,画了背景图上,根据故事情节操作,每一个小动物出场,都是动态的,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出来了,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思维,从中学习正确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判断事物。

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原理,孩子们在故事中思维积极,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师生之间孩子之间互动过程中,也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例如:孩子对哪些动物在水中生活不是很了解,教师忽略联成一片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思维的锻炼。因此在活动延伸部分,教师让幼儿选择材料,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活动后的调整设想

(1)小班的孩子思维,比较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在活动中,因此给孩子更形象的,材料,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

(2)从幼儿活动与交流中可以看出,孩子对球和小动物却很喜欢,在活动墙上,将设计《好玩的大皮球》、《动物真有趣》主题,引发孩子关注生活,关注周边的事物。保护动物,扩大幼儿眼界。

附录:

大皮球扔给谁

春天来了,小猪、小狗、小猫、小鸭和小鸡坐着小熊划的小木船去旅游。

船划到河央:小鸭子“嘎嘎”地讲一个笑话,小狗乐得大喊大叫,小猪乐得又蹦又跳。

大家吵吵闹,结果小船一歪,大家全都掉进了水里。小熊爬上小船找出两个备用的大皮球。

小猪在水中喊:“快把大皮球给我吧!”

小熊说:“不,我不给你!”

小狗和小鸭也喊着要大皮球,可小熊也不理它们。最后,小熊把大皮球扔给了小猫和小鸡,让它们安全上了岸。

小班科学活动——一双双、一对对4

活动背景

“一双双、一对对”是主题活动《我的数学》中的一项内容。而这一知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模糊、很难理解的。为此我以“手套”为题,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中,通过“狗妈妈”与“狗宝宝”角色的设定,让幼儿在一种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通过“说、挑、戴、放、找”这一系列的环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突破,重点得以突出,真正使活动变得真实、自然、简单、有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来感知手套,分别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配对。

2.理解“一双”、“一对”的含义。

3.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布置好场景:手套(实物)若干挂于线上,纸卡手套若干,不开心的小动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题:(师、幼分别扮演狗妈妈与狗宝宝的角色)

师:冬天来了,天气冷了,我们的手也被风吹得好冷。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我们的小手不冷呢?

幼A:插在口袋里。

幼B:小手搓一搓。

幼C:做运动,小手就不冷了。

幼D:焐一个热水袋。

幼E:戴上手套。

师:那好,妈妈就用这个宝宝的意见。今天就带宝宝一起去超市买手套吧!

(评析:由于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因此小手变暖和的方法想出了很多种。谈话简洁,一下子就将幼儿的注意引导到课题中来。)

二、师、幼作律动,进入“手套超市”。

在儿歌(小狗小狗,“汪、汪”;跟着妈妈,“汪、汪”;看好马路,“汪、汪”;注意安全,“汪、汪”)声中,师幼一起做简单律动进入“手套超市”。

(评析:小班孩子好动,这一环节创设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念念儿歌,模仿小狗走路”的过程中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这使活动显得真实自然!)

师:哇,手套超市到了,你们看见了什么样的手套?

幼A:我看见了五指手套。

幼B:我看见了半指手套。

幼C:我看见了红手套、黄手套、蓝手套。

幼D:我看见了大手套,还有小手套。

师:妈妈最辛苦了,今天就让妈妈来挑手套,好不好?谁来告诉妈妈,妈妈该挑几只手套呢?

请一幼儿为妈妈挑选。

师:你挑了几只?为什么要挑2只?

(因为小手有两只,所以要挑2只手套。)

师:这个宝宝帮妈妈挑的两只手套一样吗?

师:果然是一模一样的,就像双胞胎。两只一样的手套我们可以说成是“一双手套”。

(评析: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我有意地引导幼儿先帮妈妈挑手套,间接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同时,为使幼儿挑手套不至于出错,我有意请了能力强的孩子先作演示。在表述“为什么”的过程中让孩子明白两只一模一样的手套可以说成是一双手套。这也为后面孩子自由挑选降低了难度。)、

师:宝宝们,现在你们去为自己的小手挑一双手套。挑的时候要看清两只一样的才是一双手套!

幼儿自由交流:我挑的是一双红手套……

(评析:幼儿自由挑选时,基本都能理解一双的意思,没有一个孩子挑错。)

四、幼儿戴手套

师:这么漂亮的手套,我们把它戴在手上吧!

幼儿戴手套。说说手套戴在手上的感觉。(舒服、很温暖)

(评析:学会生活是《纲要》中蕴含的理念。在戴手套这一环节中,我欣喜地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独立完成,而且在活动中也表现出互相帮助的美好品质。)

五、律动:爬山坡

师:我们戴着手套去爬山坡,做游戏吧!

师、幼: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山坡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山坡上。

师:果然,冬天戴了手套真的很舒服,在山坡上爬的时候,我们也不冷了。手套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评析:考虑到小班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坐不住这一特点,我巧妙地穿插了爬山坡这一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既愉悦自己,又使他们间接地学习到了屈膝爬的技能,使教学中的整合变得无声无迹。)

六、送手套回家

师:刚才宝宝们和妈妈爬呀爬,把手脏了,我们脱下来,放到脸盆里,呆会儿妈妈来洗一洗。不过放的时候,可要看清,红的放在红标记的脸盆里,绿的放在绿标记的脸盆里。

幼儿送手套。

师简单评价。

(评析:爬山坡游戏过后,非常自然地引导幼儿将手套送入相应的盆中清洗。由于要求讲述清晰,再加上孩子们对三种原色标记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幼儿较顺利地完成了这个环节的任务,效果很好。)

七、表述其他一对或一双的东西。

师:宝宝们,除了手套是“一双”外,我们身上还育什么也是一双或者一对的?

幼儿表述: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双手、一双脚,一双鞋子、一双袜子……

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一双或一对的?

师随机出示:一双筷子、一对耳环……

(评析:本次设问由易到难,由孩子身上引导到生活中,既帮助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了巩固,由提升了幼儿对“一双、一对”的理解。)

八、配对游戏

师:咦,哪来的哭声?原来是一些宝宝在哭。

师:你怎么啦?白兔:我找不到我另一只手套。

师:宝宝们,你们愿意帮它们去找吗?那好,先来帮这只小兔找找它的另一只手套。

个别幼儿尝试找。

其他幼儿一起完成配对游戏。

(评析:先示范后放手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认知特点。这一环节中,幼儿匹配时,都能看清自己的手套样式、颜色和大小、这说明幼儿对配对的概念已经理解。另外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九、师幼律动出活动室,结束新课

宝宝们,我们帮小动物找到了它们的手套朋友,一起带着送过去吧!

小狗小狗,“汪、汪”;跟着妈妈,“汪、汪”;一双小手,“汪、汪”;拿好手套,“汪、汪”。

幼儿给小动物送手套,边送边引导幼儿表述:我送给你一双红色(黄……)手套。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以狗妈妈与狗宝宝的角色身份,让幼儿在逛超市、挑手套的生活情境中,将一双、一对的概念融入其中,使幼儿学得轻松、有趣。活动中又利用为动物找手套这一小游戏,巩固了幼儿匹配手套的知识点,同时又加深了幼儿对一双、一对的知识理解。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手段确实能使活动气氛活而不乱,活动效果真实、自然、简单、有效!

数学活动教案:种花(小班)5

一、活动目标:

1、能按颜色标记帮花朵分类。

2、学习根据点数和花朵匹配。

3、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能够完整的表述一句话。

二、活动准备:

1、花园场景,并贴上颜色标记以及画上各种形状并在形状中间画上点数。

2、幼儿已认识各种颜色的花以及各种标记。

3、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花若干,装花的礼盒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讨论活动

1、导入

今天吴老师给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我们任找一张小椅子,把礼盒打开来看一看?

2、幼儿讨论

哇!我有了好多漂亮的花!有红的、黄的。

你们也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你有什么颜色的花?有几朵?”

4、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幼儿a:我有红颜色的花,有三朵!还有绿颜色的花,有两朵!

幼儿b:我有一朵黄颜色的花,还有三朵蓝颜色的花

二、认识花园

我们收到了这么多漂亮的鲜花,可真开心!

如果这样放着它们就会枯萎的,那就太可惜了,这里有个大花园,我们把鲜花种到花园里去好不好?

三、种花

1、认识标记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花园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有些什么?

我们要怎么种花才最好呢?

幼儿:这里有个红颜色标记、绿颜色标记、黄颜色标记、还有蓝颜色标记。

师:这些标记有什么用呢?告诉我们什么呢?

幼儿:我们可以把红颜色的花种到红颜色标记的地方。

师:那绿颜色的花,我们要种在那里呢?

幼儿:绿颜色的花种到绿颜色标记的地方。

小结:对了,我们要看一下花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把花种到和它一样颜色标记的地方。

师:在花园里你还发现了什么?

幼儿:我发现有方形、圆形、三角形。

幼儿:方形里面有三个圆点点,还有三角形里也有圆点点。

师:对了,这些图形里面都有圆点点,这些圆点点是用来种花的标记,那你们猜,这花怎么种?

幼儿:一个圆点点种一朵花,两个圆点点种两朵花。

请幼儿示范,把老师的花种到花园里去。

小结:我们种花的时候要找一找你的花是什么颜色,然后到这个颜色标记的地方,再数数这个颜色的花有几朵,和哪个图形里的圆点点一样多,最后把花种上去就可以了。

2、幼儿操作

四、赏花

和小朋友一起检查鲜花有没有种对。

五、结束活动

我们小朋友种的花可真漂亮,有红的、绿的、黄的、兰的,我们请其他小朋友也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班综合活动《小兔抱抱》6

设计意图:小班的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交往的意识较弱,同伴关系不稳定,这次活动从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游戏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双脚并拢进行跳得技能,感受和同伴游戏的快乐。幼儿在和兔妈妈抱抱,和好朋友抱抱,互相抱在一起躲避大灰狼的环节中,都能积极参与体验到集体活动的快乐。

目标:1.练习双脚并拢进行跳,萌发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2.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准备:1.配班教师与分别扮演大灰狼和另一个兔妈妈。

2.狼、兔头饰,呼啦圈,《兔子舞》音乐,草地场景。

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头戴兔妈妈头饰):我是兔妈妈,我的兔宝宝在哪里呀?

2.师(微笑着张开双臂做拥抱状):我的兔宝宝,妈妈好喜欢你们呀。快来和妈妈抱一抱。

(幼儿扮兔宝宝跟兔妈妈拥抱)

3.师:我有这么多可爱的兔宝宝。真开心,我们一起来跳舞吧!

(兔妈妈带兔宝宝随音乐跳舞,甩甩头—转转手—扭扭腰—摆摆尾­—跳一跳—抱一抱)

二、练习双脚并拢进行跳

1.师:兔宝宝们,跳完了舞,我们来玩游戏跳跳跳游戏吧!这个游戏要请宝宝的双脚并拢向前跳(边跳边念小兔小兔跳跳跳节奏)

(带班带领一半幼儿在场地一侧草地上自由练习,双脚并拢行进跳。配班老师带领另一半幼儿在场地另一侧草地上自由练习双脚并拢行进跳。跳时念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教师进行随机指导,鼓励幼儿坚持跳一段距离。

2.师:(对另一侧幼儿):兔宝宝们,你们那边玩得开心吗?真想你们呀!快跳到妈妈身边来,找你的朋友抱一抱吧!(所有幼儿学小兔跳,跳到中间相遇时,好朋友互相抱一抱。师提醒幼儿双脚并拢跳。鼓励幼儿和好朋友抱一抱后一起跳着玩。

三、学习点圈技巧,体验合作快乐

1.兔宝宝们,我们玩累了,快回到妈妈身边来休息一会儿,妈妈告诉你们呀,我们附近有只大灰狼,它最喜欢吃兔宝宝了,大灰狼来了,我们怎么办呀?(幼儿回答110)

在110来之前我们要找个地方躲一躲,我们旁边有许多山洞,躲到山洞里,它就抓不到兔宝宝了。(引导幼儿一人跳进一个山洞)

幼儿自由玩耍一起做: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

师:听!大灰狼的声音(音乐)

兔宝宝们,我们快点躲到山洞里面去吧。

(狼转圈退回)

2.(拿掉几个圈)幼儿自由跳,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我们

再回到山洞吧!

哎呀,这些兔宝宝没有回山洞,大灰狼来了,怎么办呀?

(引导两个兔宝宝抱在一起,躲进山洞)

师:听!大灰狼又来了,大家快躲进山洞吧!

第7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的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学习数学不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生活态度。数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往往比较严肃,这使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数学这门学科。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巧设问题情境,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一、巧设悬疑,引导学生探寻究竟

初中生往往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的利用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设置悬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悬疑的设置不能是盲目的,而需要教师认真地研读教材,且能够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找到巧设悬疑的点,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摆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走到学生中间,消除学生对于教师的恐惧心理,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巧设悬疑教学策略的作用,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巧设故事,诱导学生追寻根源

部分学生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非常枯燥乏味,根本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

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教师在讲述概念、公式的时,将概念与公式形成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学生就会表现出高涨的情绪,想要追根溯源。这样会使使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真正的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永远的留在大脑深处。任何知识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换言之就是都会经历一定的波折,更加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故事。就好像圆周率的得出,祖冲之利用割圆法最早的算出圆周率,但是他是如何想到割圆法的呢?又是通过什么得出圆周率的概念呢?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有故事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都提出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追根溯源,更好的掌握圆周率的相关知识。

三、巧借生活,促使学生完成内化

其实在我们学习知识时,不是仅仅学会就可以的,而是要懂得学以致用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让学生为了能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就要尽心尽力、寸土不让。那么教师要怎样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好好的考虑一番了。为了达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就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所学的这是与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相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她们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用这些知识。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所讲的知识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去讲课,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现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时知道该怎样解决,而不是慌忙无措。

在课堂上教师应巧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在设立实际生活问题时要注意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在初中生阶段,他们可以接受一定的新事物但是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能够,因此教师不能够急功近利,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导。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学生以后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就比如在处理《弧形和扇形面积》这节课时,教师要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讲解,例如,生活中一些工具的设计、火车轨道转弯处的设计、公路的设计规划等等都会关系到弧形和扇形,这些问题的处理都和我们数学课程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数学对以后的生活会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四、结束语

初中数学在整个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师生必须要认真对待,从而为学习更加深奥的数学知识作铺垫。作为当代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尽可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活里,使整个的课堂教学氛围生机勃勃。数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往往比较严肃,这使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而巧设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逯燕霞.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0)

第8篇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人本”观念的生动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情感教育地位尤其突出,我们要努力培养儿童自爱且能爱人,自信、自强而又富于社会责任感,乐于与人交流和合作,能自省、自控且适应外界环境这样的思想观念和初步能力,以及锤炼勇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格. 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才能构建数学乐园,充分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呢?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 根据这一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1. 以境育情

通过直观的形象、浓烈的氛围、愉快的活动,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笔者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笔者暂时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让一名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同时让其他同学一起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并引起急于解决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数的范围. 此时笔者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 讨论之后,笔者边评价边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了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 ”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2. 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有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3. 以情育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 例如,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路、发展思维.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

总之,作为教育者,我们所担负的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着眼于现代教育的需要,着眼于青少年的未来,着眼于我国的稳定发展,情感教育的现实作用不可低估. 情感教育的一些情感因素与数学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只有勇于探索、实践,才能更好地找准“情”与“智”的最佳交汇点和突破点,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探索课堂教学艺术,在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的交汇之处,结出闪烁着灵光的智慧之花.

第9篇

教学不仅有传授文化知识的功能,更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任,即教书又育人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结合我几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点滴做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圆周率是我国的―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利用数学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七年级学过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及小区内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德育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只要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少积多,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第10篇

数学学科历来给人以严谨抽象、枯燥乏味之感,在学生的心目中,数学老师多是不苟言笑、严肃刻板的形象,导致很多学生从一开始接触数学就产生了畏惧心理。殊不知数学学科在具有严谨独特的逻辑特色的同时,也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尤其是其漫长的数学发展史,更是融入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无穷智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更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习惯。对此,数学教学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下面我以初三数学“圆”的教学为例,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凸显数学学科的人文性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结合教学内容,相机渗透,使数学史自然融入课堂。

“圆”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课题,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相关知识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多部书籍中就有记载,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融入有关史料,将其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补充,可以在无形之中提升数学课堂的人文魅力。如教学“圆的定义与性质”时,我给学生讲解:大约在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圆的概念,现代考古学研究表明我国夏代的奴隶制社会之前的原始部落就已经有了圆形的建筑。对于圆的性质和定义在《墨经》中早有记载:“圆,一中同长也”,意即圆周上的各个点到圆的中心的长度都相等。再如圆心角、弧形、圆环、圆的内接图形、圆锥等一系列的概念与性质,在《墨经》、《九章算术》中比比皆是。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我用寥寥数语给同学们作了简要说明,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文化深刻内涵的理解,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根据学科特点,精选素材,有针对性地渗透数学史。

数学学科,其中多以公式、数字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大多会因单调乏味的符号与字母而对数学心生厌倦。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选取素材,挖掘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因子,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发展史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养。如π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常数,是一个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为了得出这个比值究竟是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付出了不懈努力,其中我国古代的数学先哲也在这一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教材及教辅材料中的“关于圆周率π”对此作了介绍,并提到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大家充分了解这一成就,感悟祖先的智慧与勤劳,并从中得到启迪,我精心挑选了有关史料,对圆周率的发展过程做了梳理。开始之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尤以我国《周髀算经》为代表,其中就有“径一周三”之说,后人将其称为“古率”。人们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步发现,利用古率计算圆周长和圆的面积时,所得到的值均比实际值略小,于是不断地根据经验完善和修正了π的值。如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再后来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利用圆的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求出圆周率的近似值应该在3.1409和3.1429之间;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徽又不断对数据进行了完善。待到南北朝时,我国南北朝的祖冲之则给出了更精确的结果,将其准确到七位小数。这一精度延续了长达千年之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再次将π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十六位。这样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每一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始终是伴随着无数科学家艰难探究、不懈跋涉的过程。我国古代先哲,不仅以蜚声中外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影响人类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数学领域方面也曾遥遥领先,创造了多项的世界之最,祖冲之的圆周率就是其中之一。我国的科技发展也只是在近几百年来,因为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才逐渐落伍于世界其他国家。如今在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伟大富强的中国梦的征程上,作为充满活力与朝气的一代新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应由我们来承担,我们要敢于承担,敢于负责,义无反顾,奋发努力,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为振兴中华民族而付出自己的汗水与奉献自己的智慧。

三、研究学科内涵,形式多样,优化数学人文性教学效果。

将数学史融入日常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知识内容,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为此,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如学习了初三数学中的垂径定理,我给学生设计了一道通过计算赵州桥桥拱的半径,让学生掌据垂径定理及其相关推论应用的习题。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上课之前我请美术老师画好赵州桥的彩色图画,当这样一幅气势雄伟、造型奇特的图画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时,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此时,我指着画面向同学们介绍:“这是我国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也叫安济桥,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大业年间,是一座闻名世界的石拱桥。整个桥身是圆弧的一段,长超过50米,宽超过9米。这么长的一座桥,没有桥墩,全部是用石头砌成,通过一个拱形的桥洞,横跨在近40米宽的河面上。这样大的跨度,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独领。可见其技术的先进,这种设计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创举,为拱桥的建造技术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板,比欧洲19世纪建造的石拱桥要早上一千二百多年。赵州桥自建造以来,经历了多次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依然岿然不动,雄立于赵县城南的洨河上。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包括数学知识在内的多种科学知识综合运用的典范。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桥拱的半径……”这样引导使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数学史,不仅可以突破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传统认识,改变他们对数学的错误看法,更可通过这些数学发展过程中的事件与故事,唤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动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数学,喜欢数学。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71-03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以提高教学效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原教育部长陈至立也曾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乐学、爱学并主动去探索。

如教学“圆的周长”,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首先让学生自己在几何画板中任意画一个圆,利用几何画板的“测量”、“计算”的一些功能,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学生可以很快地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3.14。为了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可以让学生再任意画几个圆,并分别计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圆周上的动点,拖动它可以任意改变圆的大小。在拖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随着圆的改变而改变,而其比值却保持不变。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观察、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很容易地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以上操作过程中,利用几何画板改变圆的大小,能使学生动态地体会“圆周长与直径不变的倍数关系”,比三次、五次的测量结果更有说服力,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时间,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降低教学难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降低教学难度,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得亲身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方便地利用平移、旋转、叠加、渐变等动态效果将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思维过程清晰呈现出来,化静态为动态,由抽象到形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将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再动态地将平均分成的若干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清晰地体验到随着平均分的份数增多,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并且也感受到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用分的扇形所拼成的图形也就越接近长方形。在分、拼的过程中,学生直观地看到由圆到拼成长方形的变化,经历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探索过程,也就能很容易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降低了教学难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也充分体验了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三、营造新型的课堂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营造新型的课堂环境,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

如“年、月、日”的教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合作和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提前制作好专题学习网站,内容可包括“万年历”、“信息”、“知识窗”、“互动练习”、“课堂论坛”等。万年历用电子表格制作,每页可显示1900-2165年之间任意一年的年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观察的年份,并将观察到的每个月的天数和计算出的全年的天数输入计算机,在“信息”栏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样,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由于每位学生是随机选择年份,这样学生的信息中有很多年份是不一样的,保持了多样性。通过对许多年份的观察与比较,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哪一年都有12个月,而且每一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学生在观察中还发现二月份的天数比较特殊,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对于二月份为什么会是28或29天,学生可以在“课堂论坛”提出自己的疑问,知道的学生在此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也可以打开“知识窗”了解世界上关于年、月、日的划分以及闰年的来历及科学道理。同时,学生在“课堂论坛”可以对自己及他人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富有个性的评价,做出反馈;在自评、互评、师评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

在这样新型的课堂环境里,学生通过自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发现的学习方式,极大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经历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交流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精神促进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数学教师应树立数学教育既是科学素养教育,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文化氛围,体会数学文化品质,领悟数学文化精神,建构数学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数学史、数学美、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等教育,对学生的心灵成长、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文化等学习资源,如数学家执着探索的奋斗故事,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生活中的数学等。

教师可将数学文化知识制作成专题网站进行介绍。如教学“数的认识”网站的史料链接可包括:“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等。教学“圆的认识”网站的史料链接可包括:“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等,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在《圆的周长》教学中,网站中的史料可包括: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求出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公元263年,三国时候的数学家刘徽,用他自己发现的方法(割圆术),把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两位3.14;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圆周率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电子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情况等。

除了制作专题网站对数学文化进行介绍外,教师还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检索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如学习“年月日”时让学生搜索“闰年为什么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年又闰?”;学习“时、分、秒”时搜索我国古代的计时方法及工具;学习“加减乘除法”时搜索计算符号的发明等内容。

学生通过专题网站及互联网的资源进行查找和探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lT处理,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切实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有了提高,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养。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计算机世界报: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N].1999年10月13日“专家论坛”.

[2]张谦,沙红,刘冰,孔书荣.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与新举措[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5).

第12篇

一、把握起点——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

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都为他们学习数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老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经验,找准认知起点,把学生带进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

如教学《小数的意义》导课时,教师出示了一张购物发票,提问:老师昨天在商店买了一些东西,这是购物发票,同学们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生1:老师买了2瓶农夫果园饮料,花了9.2元。

生2:老师还买了3盒饼干,单价3.80元,一共是11.4元。

生3:一瓶蒙牛高钙奶3.00元。

生4:老师一共花了23.6元。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什么数呀?

生:小数。

师:关于小数,你们已经了解了些什么呢?

生5:小数中都有小数点。

生6:我会正确地读、写小数。

师:那你能写几个小数和大家一起读一读吗?……

老师从生活中的“购物发票上的小数”入手,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关于小数,你们已经了解了些什么呢?”的询问,找出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究需求,为展开有效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此,学生建构的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且是充满灵性的数学,是自己的数学。

二、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去挖掘鲜活的生活素材,创造性地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

三、提供时空——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育家弗赖灯塔儿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应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探究材料,将静态的结论还原成动态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四、关注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学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预先让学生准备了两个硬币、几条细线、一个牛奶花生罐、一把尺子、几个纸上画的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发现硬币的圆可以在尺子上“滚动”一周来求圆的周长;求牛奶花生罐瓶口的大小,可以用绕线的方法求它的周长;还可以把纸上画的圆剪下来再测量。学生和我正处于成功的喜悦时,听到教室角落传来一个很小的声音:老师,黑板上画的圆怎么测量?全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这时又有一位男生站起来将一个小球系在细线的一端,在空中旋转,大声地说:老师,这怎么求?学生顿时瞪大眼睛看着我,我马上抓住这一契机,问:有什么好办法能计算出圆的周长吗?(学生思维的火花重新被激起) 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和讨论研究,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我敏锐地捕捉到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信息,以学定教,大胆引导,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激荡创新思维的火花,感受探索和发现知识过程的快乐,使课堂呈现出无限精彩。

五、链接背景——让数学赋予学生以力量

作为呈现给学生学习的材料,往往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静态知识背后的关于知识产生和形成时艰难的探索历程、数学家故事数学史料等数学背景知识,是很难一一列入教材的,可这些却更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敬畏和探索欲望。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让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探究材料,通过测量、计算和整理得出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后,再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求圆周率的思想和方法,进而介绍近代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研究、发展历程,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数学文化史,感受人类祖先智慧的结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内心涌动着一股探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