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兄弟战争结局

兄弟战争结局

时间:2023-05-29 18:2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兄弟战争结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兄弟战争结局

第1篇

你在《战雷》里不是男一号,我却记住了你的名字——林峰。你是性情古怪的林班长,你是大家眼中的英雄,你是一只鹰,一只孤傲的鹰。

看到你在生命最后一刻露出了微笑泪就不知不觉流下来,为了你的离去,更为了你的选择。你张开双臂迎接死亡,也许,我该如你一样微笑,你的选择是对的,你是一只鹰,你注定是要离开的,天空才是鹰的归宿,而于你,飞鹰大队才是你的归宿。你不属于这个时代,只有在战场上你才能自由翱翔。你挂着你的飞鹰大队,你念着你的那些兄弟,现在你找到了你的归宿,你终于如愿以偿地飞回你的时代,你执着了一生的等待不就为了这一刻吗?你说“当工兵的碰到拆不了的雷就怕不响,响了,心里就踏实了,就知道自己的结果了”,洞穴轰然倒塌的那一刻埋在你心里的那颗雷也响了吧,你终于踏实了,所以笑了。虽然知道你不属于这个年代,你注定是要离开的,但洞穴轰然倒塌的那一刻心里还是酸酸的。人总是这样,明明知道不该留,明明知道留不住,可还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幻想着奇迹会出现,当希望变成了奢望才明白奇迹只会在偶像剧里出现,完美的结局只属于童话。

林峰,你的结局于你而言应该算得上完美吧,虽然我觉得这完美中带了点哀戚,但还是要祝福你,愿你和你的兄弟在天堂里自由翱翔。

似乎英雄的豪壮里总是带着那么一些悲凉,英雄的完美里总是带着一些凄婉,林峰,你也如此。你的悲壮、你的凄美,让人心疼。

林峰,你太重情,这大概是因为你是一名军人吧,军人都懂得一个词——兄弟,军人都珍视手足情。你太在乎你的兄弟,这份沉甸甸的情让你背负了一生的愧疚。其实,谁都明白那不是你的过错,在那种情况下,不是你不愿而是你不能,我想,如果当时你没昏迷,你也会和你的兄弟一样毫不犹豫地用身躯为后继部队滚出一条前进的路吧。

也许正如你所说,直到最后一刻你才从那场战争中走出来,你这只孤傲的鹰终于找回自己的蓝天!

第2篇

[关键词] 《特洛伊》;人性;矛盾;命运

人世间任何事物的根本性质都取决于事物的内在特殊矛盾。内在矛盾会促进美的事物不断生成。而美的事物往往生动形象、活力四射、摄人心魄,这也就是美的重要外在特征。而美的内部特征就是矛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美即是矛盾。美国华纳兄弟2004年出品的大制作影片《特洛伊》重现了希腊和特洛伊耗时十年的宏大战争场面。而其中人物矛盾重重的争斗、爱情、命运更是令观众叹为观止,它给大家展现了令人欣喜又令人伤感,令人赞叹同时又令人唏嘘的人性矛盾之美。

一、英雄惜英雄

《特洛伊》故事中最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英雄。我们崇拜、敬仰英雄,禁不住为他们的命运叹息。大家最熟悉的希腊大英雄阿基里斯,特洛伊大英雄赫克托耳。他们无一例外一出场就带给观众浓浓的悲剧和矛盾色彩。阿基里斯出战特洛伊之前,他的海神母亲就已经预见到战争的结局、儿子的命运。阿基里斯如果出战特洛伊将必死无疑。所以他在选择是拥有一个“短暂但是辉煌的人生”抑或是“漫长却是碌碌无为的人生”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短暂但是辉煌的人生”。这是多么令人纠结的选择:活的长久却只能庸俗一生;想要名留青史生命却只能稍纵即逝。不过,阿基里斯的选择也正如大家所期待的:他宁愿名垂千史,也不愿默默无闻空度一生。这样的英雄硬汉当然是不可能委屈于世的,宁愿像流星一样,虽然短暂却带给大家难忘的辉煌瞬间。

而特洛伊大英雄赫克托耳面对生死的抉择与阿基里斯如出一辙。在他误杀了阿基里斯的表弟帕卓克斯之后,被迫与阿基里斯决一死战时,他对自己的命运已了然于胸。他知道自己此行只有一个结果:必是死于阿基里斯剑下。他多么留恋这美好的生活,他的儿子还那么小,他的妻子还那么年轻,他的父母还健在。但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他怀着死也要死得光明磊落的信念,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影片中赫克托耳的妻子怀抱婴儿为丈夫送行的场面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两个相爱的人都知道这将是他们的诀别。大家可以想象丈夫和妻子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也可以不去迎战,留下来,紧闭城门,选择生,却是苟且偷生;出城迎战,选择死,却是流芳千古。赫克托耳就是赫克托耳,他死也要死得气势如虹,绝不会像他的弟弟帕里斯那样敢做不敢当,与情敌海伦的丈夫决斗时选择逃跑。

英雄阿基里斯与英雄赫克托耳的决战折磨着观众的心,在赫克托耳被阿基里斯击中轰然倒地的瞬间达到了顶点:心脏骤停,眼泪决堤。虽然我们已经知道赫克托耳必然会死在阿基里斯手下。但是,我们还是不忍目睹这样的场面。特洛伊厚重的城墙上观战的还有赫克托耳年轻的妻子、年迈的父亲。阿基里斯还示威般地拖着赫克托耳的尸体绕城三周,眼神决绝而冷酷。但是到了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当赫克托耳年迈的父亲——特洛伊老国王普里尔蒙悄然来到他的帐前,恳求他把儿子的尸体还给自己时,阿基里斯回答“请等一等”。他来到赫克托耳尸体前为他整理仪容,为他痛哭流涕,说道:“我们很快就会再见面的,兄弟。”“兄弟”这个饱含深情的词汇被阿基里斯慷慨地给予了他的敌人兼对手赫克托耳。他对老国王说道“令郎是我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他甚至还自作主张允诺双方停战12天,希腊军队12天不会进攻特洛伊城,只为能让特洛伊给赫克托耳王子举行一场体面的葬礼。赫克托耳在天之灵一定会备感自豪和欣慰,能够做阿基里斯的强劲对手,能够让阿基里斯尊敬和佩服也不枉死在他的剑下。这也是为什么他明明知道必死无疑也要与阿基里斯决一死战的原因。英雄惜英雄,英雄敬英雄。

其实,阿基里斯和赫克托耳两位英雄的选择反映的正是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主义。即使是英雄也逃脱不了磨难和必死的归宿。英雄主义的情感虽然悲壮但却绝不悲观,而是催人奋进,激发斗志,反而让人们更加珍视生命,这也反映了希腊先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和赞颂。阿基里斯和赫克托耳都是选择了抗争平庸,奋力建功。他们都宁肯选择悲壮死去也不选择平平庸庸枉度一生。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挑战平庸的人生,以乐观的精神迎接人生的挑战。他们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所蕴涵的英雄主义的冒险、拼搏和奋斗的精神风范。

二、水火不容的爱情

爱情是小说、影视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或凄美、或浪漫。《特洛伊》中的爱情则注定会以悲剧收场,因为它与英雄的命运息息相关。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与希腊王后海伦的爱情。电影版《特洛伊》中他们二人一见钟情、真心相爱,海伦自愿抛夫离子跟随帕里斯来到特洛伊。而这一事件成就了希腊统帅阿伽门农进攻特洛伊的愿望,他以此为借口召集希腊各国军队大举进攻特洛伊城。不管怎么说,是帕里斯和海伦的一时冲动带给两国战争的灾难。因此,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就是不被祝福的爱情。帕里斯的兄长赫克托耳曾全力反对,并试图将海伦送回希腊。但是,在赫克托耳内心挣扎的瞬间亲情占据了上风,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弟弟去送死。一错再错中,战争的悲剧跟随特洛伊王子的爱情如影随形,悔之晚矣。

美女配英雄的故事在希腊英雄阿基里斯身上重现。作为特洛伊战争中举足轻重的英雄人物,阿基里斯勇猛善战,所向披靡。他甚至超越了希腊主帅阿伽门农的威望,被希腊士兵们奉若无敌英雄。阿伽门农早就对此心生怨恨,借故强行抢走了他的战俘——特洛伊神庙侍女布瑞休斯。为了这个女人阿基里斯和阿伽门农大打出手,甚至赌气退出战争。希腊部队因此士气低迷、节节败退,最后阿伽门农也不得不低头示弱,把布瑞休斯完璧归还。大家一定在想:一个女战俘,为何值得阿基里斯如此动怒,连他最向往的名留千古的战争都放弃了?为了自尊和荣誉只是其中的小部分理由,更重要的原因只有一个:阿基里斯爱上了这个不仅美丽而且有思想敢作敢为的女俘。她不像其他女人那样容易驯服,她对他充满愤怒,因为他是她的敌人。深夜她甚至想趁他熟睡之际刺杀他。但是,她的一举一动都那么令他欣赏和着迷,个中原委也只有不可救药的爱情可以解释得通。

只是,他们的爱情如同水火般不可能相融,注定是无望、无果的爱情,注定只能以悲剧收场。但不只阿基里斯与布瑞休斯敌我双方的身份,就是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也如同乱麻纠缠不休。布瑞休斯的表哥赫克托耳杀死了阿基里斯的表弟;阿基里斯杀死了赫克托耳;阿基里斯攻入了特洛伊城;最终,布瑞休斯的表弟帕里斯射中了阿基里斯的脚跟,阿基里斯因布瑞休斯而死。

阿基里斯之死颇具有传奇色彩。他本是神和人结合的产物,他的母亲是神而父亲则是凡人。在他母亲与父亲盛大的婚礼上,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但正是这小插曲引发了希腊与特洛伊十年的战争。原来,在阿基里斯父母的婚宴上,所有的神都被邀请了,却单单漏掉了“不和女神”。“不和女神”正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总是给大家带来不和与纷争。她在宴会中抛下了刻着“给最公平的人”的金苹果。而这个世人皆知的金苹果也是日后引发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基里斯婴儿时被他的母亲捏住脚跟在冥河圣水中浸过身,因而刀枪不入。只有被他母亲手捏住的脚跟部位因为没有沾到冥河水,成为他的惟一致命缺陷。现代词语中就有“阿基里斯的脚跟”一说,指人的致命弱点或缺陷。帕里斯深知阿基里斯的弱点所在,在希腊军队攻入特洛伊城时,趁乱射中他的脚跟。

而布瑞休斯内心的挣扎和苦痛非常人可以理解。她爱的人攻克自己的国家、杀死自己的亲人。她内心本应该充满仇恨,痛恨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但是,她偏偏恨不起来,因为她爱他。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却无能为力。她不能阻挡,也阻挡不了复仇的箭。她甚至不能为他送别,只能在逃亡的路上遥望城中冒起的黑烟,她知道那是自己心爱的人被焚烧的灰烬。但是,她不能恸哭,她不能表露,因为她心目中的英雄却是自己国家的敌人。阿基里斯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布瑞休斯的生,他们二人却是生死离别。他最后一次吻了她,说“我打了一辈子的仗,你终于让我得到了平静”。对于戎马一生的阿基里斯来说,平静是他最好的归宿。死亡早已注定,爱情为他原本单一的英雄本色增添了一抹温柔的色彩。

三、战争的悲剧

希腊与特洛伊之间的战争历时十年,最后以特洛伊城被攻陷而告终。希腊人血洗特洛伊,老国王在神庙中被杀死。但是,战争的胜方希腊人也并没有从中获利。且不说十年的时光耗尽多少将士的生命,就是这些英雄人物也不能摆脱死亡的命运:阿基里斯死在帕里斯弓箭下;阿基里斯表弟帕卓克斯死在赫克托耳剑下;阿伽门农死在布瑞休斯刀下;海伦的丈夫斯巴达国王米奈劳斯死于赫克托耳手下。希腊的另一位大英雄奥德修斯,虽然想出了木马屠城的妙计,借此攻克了固若金汤的特洛伊城,并且侥幸没有死在战场上。但是,他也不能摆脱战争悲剧的阴影。特洛伊战争后他在海上漂泊十年,历尽千辛万苦才得以还乡。他的经历被收入《荷马史诗》中的另一部《奥德赛》中。由此可见,战争无胜者。被攻陷的特洛伊城自不必说,希腊也是劳民伤财、损兵折将。从这个角度讲,《特洛伊》带给大家对战争的思考,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带给世人的是两败俱伤、一损俱损的结局。

被认为是红颜祸水、倾城倾国的美貌女子海伦同样是特洛伊悲剧的重要载体,她与生俱来的美貌没有带给她幸福和欢乐,却成为男人们争斗的由头。不是她的美貌带来了战争,而是那些好战的男人们利用她引发了战争。战争中的海伦亦是无比的矛盾。一方是她不忍割舍的故国和亲人(她的丈夫);一方是无辜的特洛伊和她深爱的情人(帕里斯)。她的到来对特洛伊城战争来说无疑是灾难,但是善良的特洛伊国王及人民友善地容纳了她并且将她奉为上宾。她内心的矛盾与惶恐显而易见,悲剧的命运在所难免。由此可见,战争,无论是古代或今世,无论是神话或现实,其本身便是最大的悲剧!

《特洛伊》为我们完美展示了希腊的悲剧之美。战争是悲剧,给两个国家带来灾难;英雄的命运是悲剧,令人伤感,却催人奋发;爱情也是悲剧,悲伤的结局,却令人回味无穷。而战争中的英雄们却在生与死、爱与恨之间展示出人性矛盾之美。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希腊罗马神话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第3篇

[关键词]老无所依;科恩兄弟;影像风格;主题

影片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一个与墨西哥交界的小镇,时间是1980年夏天,围绕一宗交易三伙人为一个装满百万美金的箱子而展开的追杀行动。

退伍军人卢埃林,莫斯某天打猎时,无意中来到一片荒地,看到遍地横尸,几辆卡车被子弹打的像筛子一样,其中一辆车上装满了,莫斯在现场发现一个黑皮包,里面装着一沓沓崭新的钞票,足足有两百万。他颤抖着把包带回了家。天黑后,他又回到现场再次查看,不料正好撞见死者的同伙,莫斯仓皇而逃。不过他不知道皮包里装了跟踪器,对方派来的杀手寻着信号一直在莫斯身后紧追不舍。不久,小镇治安官贝尔以及另外两伙对这笔巨款虎视眈眈的人也加入了这场猫鼠追逐游戏。《老无所依》里汤米・李・琼斯扮演的警长追逐的对象可不是一群笨贼,而是一个冷静坚定的杀手。

追杀是最适合情节剧的题材,它有足够的戏剧性,能调动起观众的注意力。然而这不仅仅是一部呆板的美国西部片,一如以往的电影主题,科恩兄弟所要展示的是“人类任何想要驾驭强悍命运的举动都会显得徒劳无功”,这也是其一贯的电影主题的延续。

在创作手法上,科恩兄弟处理人物时不带有任何心理分析的色彩,而是把人物整个摆到观众面前,客观冷峻地叙述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局。本片是对惯常的故事经验的颠覆,给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

一、影像风格:沉稳、简约

当代一些电影一味追求视觉上的动作刺激,利用那种视觉上的刺激来抓取人的眼球而不是通过引起思考来赢得观众。这种现象的出现主体方面的原因就是导演或者电影艺术创作者的浮躁心理作祟,为了简单地满足观众瞬间的娱乐而不是更高层次的满足。近几年来的大片尤其是犯罪黑帮题材的影片无不都是采用肩扛手提拍摄的纪实风格,如《黑暗中的舞者》、《谍影重重》系列、《碟中谍3》等等,这是一段时间的潮流。这无疑是好莱坞商业电影典型的影像。

可是本片并没有因为这部影片是犯罪动作片而屈从一贯的潮流,科恩兄弟在对影片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之后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表现。

影片的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导演将影片的风格加入了一种泛黄的怀旧成分,这是影调上的定位,其次就是镜头的沉稳节奏,因为过去的事情在回忆的时候总会掺杂一些主观上的情绪,也正符合了那种怀旧的气息。

但是,这种外在的节奏处理并没有影像内部的节奏,影片斗智的情节和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更加符合了这种沉稳的气质。

影片第一个镜头缓缓摇出西部的空旷,摄影的节奏缓慢不是为了煽情,是为了延长无所依的苍凉茫然。影片一直成功地把“叙事”掩盖在“呈现”的后面,同时又成功地暗示在“呈现”后面另有隐情。

首先是视角的局限,卢埃林夜探车阵和汽车旅店对决两幕戏,完全是从被追逐者的视角来展开的,不像寻常动作场景的快速切换以营造紧张感,倒很像是恐怖片里被追杀的场面。卢埃林的身手是个谜,对手的能量也是个谜,一切都在不确定之中,直到开完最后一枪,观众才会明白结局,事实上这个结局往往是模糊的,无所谓胜负,就是个结局而已。卢埃林被狗咬了,对手追丢了他,孰胜孰负?卢埃林挨了一枪,奇格也中了一枪,孰胜孰负?看起来似乎违反类型片“逢打必有胜负”的规则,实际上却更符合现实中的枪战。

其次是身手的常人化。每个人物都是血肉之躯,中了枪会痛,会需要疗伤,枪伤会妨碍行动,这本是起码的常识,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类型电影的渲染,人物都被神化了,以至于在《老无所依》这部电影里重新看到,竟觉得分外新鲜。在杀手奇格引爆汽车的一场戏中,奇格只是为了抢一点处方药而引爆汽车,会赞叹编剧的细心严谨。奇格在旅馆里一点点挑出霰弹弹片,观众也会感觉到杀手也无非肉身凡胎。

最后是程序铺陈的严谨。在这一部动作类型片中,其中的追逐部分交代得非常细致。特e是汽车旅店追杀一节,从藏钱、追踪、设伏、交火、反扑到双双败走,娓娓道来,有条不紊,几乎与现实中的时间同步,让人信服。特别是看完花絮之后再看这一段,觉得精彩还在其次,把杀手所代表的“无常的暴力”这一点渲染得如此到位,才是精髓所在。

《老无所依》在表现手法上至少在段落处理上,简洁含蓄,让人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影片一开场的尸横遍野就简略地交代了一场黑吃黑的恶斗,影片并没有像一般商业片的表现――喋血飞溅,而是通过尸横遍野、通过连狗都惨死露野的手法将这场战争表现的惨烈而充满暴力的想象,用一些美国流行文化元素和美国地貌的特征,精心营造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是科恩兄弟经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表现手法简洁老到。

下面以动作场面略作分析。

还有一处就是细节,就是在“猎人”持枪观察变态毒贩的那场戏,门外的那两个脚的影子动了两下,没有直接的表现毒贩的行为却已经将气氛渲染的紧张激烈,后来灯熄灭了,影子已经看不见,短暂的窒息之后一声霰弹枪响,猎人受伤后仓皇逃走,这个灯熄了的细节足以将毒贩的那种缜密聪明的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猎人换房间的那场戏中,猎人在宾馆换房间之前,询问宾馆前台索要宾馆平面图,随后追逐而来的毒贩到了宾馆前台之后,导演将重复的索要平面图的情节直接简化为毒贩在看平面图。这样的简洁而流畅的画面更加深了对毒贩变态的刻画。

毒贩交易老板派人追杀毒贩的时候,在宾馆楼梯上,毒贩遇见了追杀他的杀手,于是毒贩将杀手杀死之后,一摊血流至正在打电话的毒贩脚下,这时候毒贩不慌不忙的将脚抬到桌子上躲过流过的血液,这一个细节和后来毒贩被打伤后自己在塑料布上处理血迹的细节,为后来枪杀猎人妻子埋下了伏笔。

影片最后,毒贩跟猎人的妻子进行了一个简短的交谈之后,接下来就是毒贩从房子里走出来,毒贩抬脚看了看自己的两个脚掌,似乎是在看脚底下有没有踩脏东西,通过这个细节,细心的观众一定已经考虑到,猎人的妻子已经死在了这个杀人恶魔的枪下了。影片风格凝练同样表现在科恩兄弟在处理犯罪场景上的成熟。由于影片中角色的行为习惯、暴力事件发生方式和场景等,存在较多的过场戏,有些场景、人物过于相似,所以要换一种方式进行表达,甚至是省略。

莫斯改装衣架藏钱、撩窗帘左右张望等的行为,已在第一次汽车旅馆中被特写镜头详细记述,所以到了第二次投宿汽车旅馆时,导演必须换一种方式表达人物的相似行为。于是就必须安放浪的泳池女子这一角色,于是就有了那段貌似调情实则交代情节的啤酒对话。这种铺垫的表现手法可能会比较晦涩,但是必 须要有。

在影片中存在墨西哥人这一个支线情节,其中交代墨西哥人也有跟踪器,但是他们是如何找到莫斯的呢?就像后面出场的杀手一样,他们也一定是在追杀莫斯未果后返回坡上汽车处去寻找线索,并跟踪至汽车旅馆,但由于墨西哥人是支线情节,同时导演还需要在杀手追踪莫斯的这一系列段落中呈现人物性格等更重要的信息给观众(开枪打死两名随从,不怕留下证据坐喝牛奶等),所以墨西哥人这一个支线情节就只能省略。

杀手两次追杀莫斯的表现手法也完全不同。第一次的主线是杀手,镜头对准门外,而第二次的主线却换到了莫斯。镜头对准屋内。杀手因第一次的失手而信心减退,在门前片刻犹豫之后去关了走廊的灯的细节,完全都是根据门缝下的亮光向观众含蓄表达的。而如何能做到呢?莫斯必须关了屋内的灯!似乎可以理解为一个戏剧性需求大于角色行为逻辑合理性的设计。

科恩兄弟并没打算在视觉上为自己框定一种风格,他们真正的目的在于讲故事,而且是各种犯罪故事。不同的是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悬念,从开头就告诉了你那帮窃贼们想干什么,绑架、勒索、越轨行为、莫名其妙的错杀等等都是科恩兄弟钟爱的段子,这就是“一个导演一生只讲同一个故事”。

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疯狂而荒谬的喜剧情趣,离奇古怪的人物,复杂曲折、扑朔迷离的情节,紧张明快的节奏,令他们的影片从来就不缺乏可视性。艳俗华丽的时尚感,奇特新颖的摄影,绚烂得近乎夸张的视觉效果,神秘的梦幻氛围,精彩怪诞的对白,都给观众带来了狂乱迷幻、极具冲击力的视听享受。

尽管突出的形式往往成为关注的焦点,但科恩兄弟也并未放弃思想上的深入挖掘。

二、《老无所依》的主题

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疯狂而荒谬的黑色幽默,离奇古怪的人物,复杂曲折、扑朔迷离的情节,紧张明快的节奏,他们的创作手法独具一格。然而在那些超现实的魔幻手法和琐碎的细节之下,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老无所依》的结尾处给观众留下了疑问,没有确定的答案,也不符合人们期待的完满结局。

老无所依的意义基本是清晰的。在影片的最后,汤米,李,琼斯扮演的埃德对老婆说自己见到父亲的梦,最后一句是:“然后我就醒了。”我明白:人人会老去,时间流逝这件事情上,人人是无力的,所以,老无所依也是“人人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也是“No Country for EeveryMen”。《老无所依》有几场戏中的几句对白、台词是主题最好的注脚。

电影里伍迪,哈里森饰演的卡森在接了找钱的任务后,对黑帮人说:“我上楼的时候,数了一下,这栋楼少了一层。”电影里因为两百万而逃亡、追杀、追捕的几个人,就仿佛在建造一个少关键一层的楼。路维林以为拿着两百万就可以任意而为,但杀手安东的杀牲口的气枪和霰弹枪,让卢埃林后悔遇见这两百万;卢埃林没有能够用两百万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大厦,反而让自己毁灭;警察埃德以为可以靠证据,像以前一样破案,结果老迈的自己,碰上安东这个用宰牛气枪杀人的杀人狂,于是埃德就为这世界的堕落痛苦起来,他生活少掉的一层,就是他生命中逝去的时光,是他跟不上世界堕落的速度。

埃德警长在电影开头的独白里怀念着以前的日子,但如今那世界不在了,埃德在看到卢埃林死去之后,和另一个老警察聊天,老警察说:“如果二十年前你说今后会有小年轻染了头发,身体上打许多孔,鼻子上穿个骨头,我绝不能相信的。”埃德无奈:“这些是从轻视坏习惯开始的,当人们开始不再喊‘先生’和‘女士’的时候,世界差不多完了。”原先的世界不断崩塌陷落着,而倾塌中的碎片又不断拼贴连粘成新的世界,塌陷连粘中,时间过去了,人老了,不再有力气去适应新世界,于是老而无所依。

所以科恩兄弟的电影里总是一幅事与愿违的面貌,事情总按照希望的反方向行走,而且走得理直气壮,因为总有必然而不期然的巧合要发生。

无休无止的暴力,已经把人驱赶到无处藏身的境地了。在荒凉的旷野上,没有法律,没有道德,只有近乎原始的野蛮搏杀,而就是那些寻求归宿的人,但是在旷野这个充满寓言象征的地方,这些人统统无处可去,最终成为一群在路上的人,

高度抽象的背景,极端性格化的人物,单线索剧烈的矛盾冲突,让这部电影更像一个寓言,一个关于现代人遭遇的后现代性危机。

这种“老无所依”,隐含着的仍然是对“Country”的现代性追求,然而这种诉求在遭遇到杀手安东这种毁灭性力量时显得那么脆弱,所以安东说“我们只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我们不会建设一个新世界”。

第4篇

----提记

在日常生活中,对手多如牛毛,在与他们的竞争中,我们不能使用阴险计谋对付他们,而是要与他们和好相处,在关系融洽。和睦融融的环境下,齐头并进。。

我有一个同学,他才艺双全,,是我的老对手,在平时的竞争中,我们不相上下,可是我们双方从来没有用狡诈之计陷害对方,使对方成绩下降,反而作为对手的我们,关系好如兄弟,无话不谈。。

对手之间的关系,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吗?如果两人关系不好,那竞争就变的莫名其妙,充满着阴谋,这样的竞争好吗?

善待对手,就是善待自己。当年曹操善待关羽,才使关羽在华容道放了自己;当年唐太宗善待少数名族,使得边界极少发生战争。

对手是成功者的陪练者;对手是失败者的良师;对手是同剧组的搭档。人生在世能够互成对手,也是一种缘分,仿佛是同一个分数中的分子、分母。如此说,结局往往只有蠃多蠃少之别,并无绝对胜败之分。角色有主有次,登台有先有後,掌声有多有少,但彼此相依,缺了谁戏也演不成。同在一个领导班子中也如此,携手共进,共创佳绩,方可交相辉映。倘若相互拆台,要麽被赶出“剧组”,要麽大家偃旗息鼓,落个一损俱损。

如此可见,对手对自己只有利而没有害,所以善待对手吧,善待他们就是善待自己—给自己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吧。

第5篇

战争动员的理由千奇百怪。人口、财富、土地,都可以成为开战的借口。甚至是没有任何理由,照样可以穷兵黩武。莎士比亚说过:“我们去抢夺一小块土地,这块地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却是声誉所系。”最摸不透就是“声誉所系”了。民族尊严、文化传统、国家感情、宗族情结,等等的等等,包括统治者一时性起的奇思妙想或狂妄之念,都可以归结到这无边无沿的“声誉所系”之中。因而,这种简单的情绪化的东西,极容易抹煞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界限。所以人们看到,在希特勒的最后时刻。他仍能在一夜之间动员数万老幼病残的德国男人拿起武器,迈进战壕。他的口号响亮而动人:保卫德国。保卫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美国青年列斯特・坦尼。正在他的家乡芝加哥兴致勃勃地当他的小老板呢。他开了一家小五金加工厂,生产装饰盘挂钩、水管支架之类的小玩意儿。他要挣很多钱,或者做出一个能挣很多钱的样子,以迎娶他心爱的姑娘劳拉。劳拉父母告诉她,必须嫁一个有钱人。

战争打乱了坦尼的挣钱计划,美国《读者文摘》上号召年轻人入伍参战的文章写得慷慨激昂。坦尼毅然从军,成了一名坦克兵,派驻在遥远的菲律宾巴丹半岛。1941年12月8日上午,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几个小时之后,巴丹的美军也遭到了突然的空中打击。日本把这里当作了进攻东南亚的桥头堡,企图从巴丹半岛登陆,一路北上,横扫东南亚各国。坦尼的部队无意之中处在了战斗最激烈的地区。巴丹保卫战开始了。日军前线总指挥本间雅晴将军要求在1942年1月22日前占领菲律宾,而仅仅在巴丹这个小小的半岛上,就被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阻击了三个多月,直到4月8日了,仍未建成有效的滩头阵地,这让日军前线指挥员恼羞成怒。

4月8日夜,美军弹尽粮绝,油料短缺。失去了动力的坦克,非但不能成为作战的武器,简直就是一座座活坟墓。爱德华-金将军考虑再三,决定投降。他下令,摧毁一切武器装备,就地向日军投降。列斯特・坦尼认为,他们是“光荣投降”。超额完成了阻击任务,最大限度地杀伤了敌人,摧毁了一切武器装备,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太完美了。

坦尼幼稚了。他不知道他面对的是日本“武士”,他们崇尚复仇!他们蔑视失败!投降的第一天早晨,坦尼坐在自己营房的床沿上等待。一队日本士兵冲了进来,其中一个甚至微笑着走到他面前,食指中指一并,做出要烟抽的动作。坦尼摇摇头,此刻他身上没有香烟。说时迟,那时陕,枪托划过一个优美的曲线,“咣”地一声正正地砸在坦尼的脸上,鼻梁被打断,眉骨被打裂,鲜血进流!而那打人的士兵,居然仍在微笑着。坦尼明白了:他们面对的是一帮衣冠禽兽。

恐怖的死亡行军开始了。日本兵将美军战俘们收容在一起,强迫他们在烈日下徒步行军,没有食物,没有饮水,也没有告知行进路程和方向。他们就这样机械地、盲目地走着,忍受着高温、饥饿、口渴和不断的殴打、喝斥,任何掉队者都将被立即处死。看着倒下去的同伴被乱刺穿心;看到不顾一切奔到路边喝水的战友被砍掉了脑袋,喷涌的血水染红了池塘,坦尼一遍一遍地在心中默念:这个时候上帝在哪里?没有“上帝”了。只有自己救自己。此刻,坦尼立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要回家!活着回家!

为了这个坚定的信念,坦尼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信仰和做人宗旨。一日,日本兵让两个美国战俘挖一个大坑。坑挖好了。原来,他们是要这两个战俘活埋一个病重的同伴。挖坑的两个战俘立即拒绝。日本兵没有发出任何警告,举枪就把那个大个子战俘枪杀了。接着,他们又从队伍里拉出两个战俘,命他们再挖一坑埋掉大个子。坦尼扭过头去,悲愤地呕吐了起来。他想,如果让他去活埋那个战友,他会下手的。如果他不干,立即就会有人为他挖坑了。“我要调整自己的信仰,”他对自己说,“我要活下来以后帮助别人。”日本看守的猖狂叫嚣一直响在他的耳旁:“你们比狗都低贱!只要我们觉得有必要教训你的时候,随时可以揍你,随时可以杀死你!”

感谢坦尼。他在另一个层面上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哲学意义。黑格尔早就断言过:正如在绝对的黑暗中看不见任何东西一样,在绝对的光明中也看不见任何东西。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时间过程。当英雄有时候很容易,一次反抗,一句回骂,甚至一个愤怒的眼神,一个不屑的表情,立马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不出一分钟,你就会一命呜呼,一了百了。一个痛快的死亡比残忍地活着容易多了。活下去需要毅力,需要智慧,需要生理和心理的自残,需要时时羞辱自己及自己的同胞、战友……这是不能提及的最隐秘的伤痛。原谅列斯特・坦尼在那种特殊环境下的讨好、奉迎、谄媚、取巧吧,我们没有受过他那样的折磨,面对酷刑和,我们也许不及他的十分之一。“生不如死”是我们正常人不能理解的生存状态,有时候,活下去反而是最不容易的选择。

1945年8月9日,美军投下的原子弹在距坦尼不足三十英里的地方爆炸了。坦尼知道,战争就要结束了。他“回家”的目标就要实现了。在经历了半个多月的巴丹死亡行军之后,在战俘集中营里度过了难忘的半年之后,在日本福冈废弃的煤矿中复采了三年之后,尽管满身伤病,坦尼终于明白:他可以活着回家了。

列斯特・坦尼被美国军舰运送回家。船进西雅图港后,被告知任何人暂时不得上岸。坦尼再也等不得了。他纵身跳进大海,奋力游到岸上。码头上的宪兵守卫,对于这个穿着崭新美军制服、浑身湿透的人正不知如何是好呢,坦尼却焦急地向他借一枚硬币。拿到硬币,坦尼扑向了最近的电话亭,他双手抖抖地摸到投币口,塞进去硬币,抓起听筒,拨下了在心中默念了千万遍的电话号码。接线员正在与一个老男人商议,是否同意接听来自西雅图的由你们付费的电话。坦尼已经完全疯狂了,他对着听筒大喊大叫:“爸爸,我是列斯特,我回来了!”敏捷的接线生立即明白了,电话瞬间被接通了。电话那头,遥远的芝加哥一片沉寂,坦尼什么也听不到。几秒钟后,坦尼听到了一声响亮的抽泣。那是父亲在嚎啕大哭。他为他失踪了4年的儿子终于活着回来了而喜极而泣。父亲在差不多痛哭了两分多钟后,才勉强说出了一句话:“我让你妈接电话。”

第6篇

3月份,国内电视荧屏上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由《士兵突击》原班人马打造、投入4300万元制作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开播伊始,4家首播卫视的争抢不但让“团长”名扬天下,更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面对团长满天飞的荧屏现状,网上也出现了很多有关的讨论。基本上在首播乱战中,观众还无暇关注剧集的内涵,还在考虑看哪个台。江苏卫视推出“零点首播”,云南卫视推出“24小时滚动播出”,东方卫视将前三集剪成两集,后播的北京卫视又和东方卫视一起倡导“行业新规”。吵吵嚷嚷一直热闹到13日。而最大的赢家江苏卫视,一直在卫视中排名冠军,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该剧在江苏卫视播出4天后收视率突破2%,打破了卫视播电视剧的收视纪录,10日更是达到了2.184%,甚至超过了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而每家1000万元的首播费更是让制片方收回了全部成本。《我的团长我的团》制作及编排真的就那么好吗?笔者以为,未必。

热闹过去之后,高收视率能否保持,主要还是取决于电视剧的内容和题材,这与专题性栏目必须吸引观众,让观众感兴趣别无二致。要知道收视率拼的还是真功夫。《我的团长我的团》开播至今,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北京卫视、云南卫视的收视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即使是四家卫视中收视率最高的江苏卫视,也下跌了近25%,东方卫视下跌得更惨。

大结局通常是一部剧收视比较好的部分,但是临近结尾,《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收视并没有任何起色,北京卫视中后期的收视率和开播时相差无几,东方卫视从最高时期的1.162%(8日)下滑到0.327%(20日)。而近日18点至23点的时段,占据黄金档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甚至拼不过湖南卫视十点档播出的韩剧《传闻中的七公主》。节节败退的收视率,与《我的团长我的团》开播之初的火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该剧收视率并未沿袭传统的螺旋上扬的路线,而是渐渐走低,前高后低、前热后冷的对比颇具戏剧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10日公开发行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DVD和网络放映影响了该剧的收视率,但笔者并不认同:其口碑不佳才是更主要的下滑原因。在《我的团长我的团》第一、二集播出之后,不少质疑声音开始出现,普遍认为情节混乱,人物表演夸张,难以将人带入剧情。这样的开局,对于期待心理如此之高的观众而言并不美妙,“演员在表演上,用力过猛了,而该剧的开局也失去了一些从容,而多了一些焦急”。

尽管《我的团长我的团》制片人吴毅承坚持认为,长篇电视剧有一两集收视低迷是很正常的,这并不代表电视剧不好看或者质量存在问题,随着情节的推进,“攻打南天门”等剧情将是全剧最精华的部分,一定会引起又一波的收视热潮。但笔者认为,《我的团长我的团》之所以收视率节节败退,败笔有四:一是前期造势太狠,炒作太过,将观众的胃口、期望值吊得过高;二是中间情节拖得太长,战争场面抄袭《兄弟连》、《珍珠港》;三是该剧没有把握住电视剧观众的心态,激烈、残酷的战争剧不符合常态下的中国家庭观众情感,中国家庭观众注重的是情感剧;四是没赢得网友的认可,失去了最后一块反击的阵地。众多网友纷纷批评该剧宣传太过,对白难以理解、情节嗦、剧情拖沓,就像是“一块注水肉”。

电视剧多了,电视台的选择空间本应该更大,不过现在却出现了几家卫视同时抢播一部电视剧的情形,可见现今的中国电视剧缺少的不是数量而是精品。在卫视大战中,直接对垒的是各家频道,电视剧、电视栏目就是直接用于“杀敌”的武器,想在武器生产OEM的大背景下取胜,就得靠灵活的编播战术,而如果能开发出威慑力大,独有而先进武器,制胜的几率就要大得多。

第7篇

[关键词]《战马》;偶然;必然

《战马》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Michael Morpurgo)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该小说发表于1982年,曾获得当年惠特布莱德奖(即现在的柯斯达文学奖)亚军,此后被多次改编为舞台剧和广播剧,在英国可谓风靡一时。小说《战马》受梦工厂工作室青睐,于2011年由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将这部作品搬上了大银幕。

一匹漂亮的小马驹,出生时偶然被一名少年Albert所见,刚两三岁时,小马驹在一次拍卖中被一个佃户买下,佃户的儿子正是当初的少年,他为小马取名Joey。艰苦的生活使漂亮的小马不得不成为耕地的牲口。农场主和邻居们都不相信这样的马能够耕地。Albert耐心地开导小马,教会了Joey带犁具,并和Joey一起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不料由于生活的窘迫,佃户不得已把小马驹卖给了即将上战场的英国骑兵军官,偶然间,小马驹碰上了英俊的大黑马,两匹战马成为战场当中的同志。在炮火中,它们不停地辗转,收养它们的主人不停变化——从爱马的军官,到逃跑的德国士兵,再到漂亮的法国女孩,最后它们成为为德军拉大炮的苦力。有犁地经历的小马在托运大炮的时候帮助了大黑马,但是朋友还是死在了它的面前。战争的炮声又一次响起,Joey受到惊吓,漫无目的地跑着,炮火中它被铁丝网团团围住,偶然的机会,它被好心的英国士兵和德国士兵一起救出,竟然重回到它的小主人身边。太多的偶然,成就了小马驹的故事,也必然成就了一段战马的传奇人生。

一、美丽的偶然

世间有许多偶然,偶然间遇到,心里会喜欢,但是没有心理负担,匆匆过去,留在心底的就是美好。偶然间,少年Albert看到了刚出生的小马驹,觉得可爱,于是总是来看看,他没有想过拥有,只要看着就好。

电影在一开始给了三个场景,让我们看到了朋友间淡淡喜欢的朦胧美。在第一个场景中小马驹出生的情景被Albert偶然看见,Albert开始关注小马。接下来是小马驹和妈妈在一起散步的时候他在一旁看着,这时小马驹第一次注意到Albert,当小马驹和Albert四目相对的一刹那,时间停住,他们的眼神交流着对彼此的喜爱,马儿转身离开,Albert有些神伤;第三个场景是Albert带来了红苹果,小马驹走向他,却又看看妈妈,最后有些无奈地回到妈妈身边,这个场景像极了孩童时期的我们,在妈妈的催促下离开小伙伴的情景。这种美丽的邂逅在电影开头舒缓的音乐背景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多么美好,让我们不忍打扰这一对朋友。这让我想起徐志摩的一首诗,名字叫《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虽描写的是情人之间的情愫,但在这里用在这一对朋友身上也很贴切。在人生中偶然的相见,“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只要遇见的一刹那,我们心中闪起一道亮光,诗歌“在悠扬起伏的韵律中展现了深邃而辽阔的浪漫情怀,让我们感到了美好,感到了人性张扬的力量,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1]。有这样的豁达心态,不去强求,这样的感觉最美。电影《战马》的开头也是这样,美丽的邂逅,是少年和小马驹友谊的开始。

二、不幸的偶然

电影是依照小说《战马》改编,战争中的经历是Joey这匹马的主线。人生中还未经历的事情都存在偶然性,而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不可控制的因素会更多,这也为电影情节本身增添了许多悲情的元素。不幸很多时候都是发生在最幸福的时刻,或者是把美好毁灭在你的面前。《战马》中的悲情元素也是如此。

小马Joey,在一战中成为英国骑兵团的一匹战马,它在骑兵团的主人非常爱它,在出发去战场之前为Joey画像,想把Joey最好的状态留在画纸上寄给Albert。在这期间,Joey还认识了另外一匹战马Topthorn。这时的Joey,有爱自己的主人,有比肩的同伴,我们期待它能和军官在战争中有一段传奇经历,最后顺利回到Albert身边,可是军官却在第一场战争中就战死沙场。没有了主人的Joey,四处都是陌生的德国兵,这时的它心中满是惊恐。熟悉的人不在了,未来该何去何从?

在自己的主人战死后,Joey和Topthorn一起被德国兵带走,准备用它们来运送伤员。两位花季少年,哥哥想让才13岁的弟弟远离战争,于是带着弟弟骑上Joey和Topthorn准备逃走,结果战争没有放过他们,同胞追来了,处决了两个逃兵。两个如花的生命就这样凋谢了,他们最后用这样的方式挣脱了枷锁,离开了战争,留下了这两匹战马。两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让观众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

马儿留在了漂亮的农庄,由年轻的法国姑娘和他的祖父照料,姑娘和祖父有漂亮的农场,但战争不会使祖孙二人离开战火,更不会放过马匹这种劳力。在孙女教两匹战马学习跳高的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德国兵又来了,为了救孙女,老祖父只有放弃战马。这一段中,在美丽的农庄这样的背景下,到处是德国兵,到处是战争的阴云。祖孙二人多么渴望远离战火,过着轻松恬淡的农庄生活。但德国兵不仅抢走了他们农庄里的一切,也危胁着老人最宝贵的东西——孙女的生命。战争中人们失去了一切,当然也包括自己的至亲,也包括自己一切的梦想。

在德军的军营中,Joey为了帮助自己的同伴,自己主动去托运大炮,却还是挽救不了同伴的性命。他看着自己的同伴倒下,久久不忍离去。在炮火中,来了坦克,逼得Joey走投无路,Joey失控了,漫无目的地奔跑,来回地跑,拼命地跑,他可能想逃离战火,逃离悲惨的偶然际遇,却被铁丝网团团缠住,无法挣脱。这牢牢的铁丝网缠住了Joey,也缠住了他通向自由,寻找Albert的最后希望。

在战争这个背景下,有太多的不幸。越是在这些不幸中,我们越能看到人性的光辉。英国军官对Joey的深深喜爱,德国军队中少年的手足情深,法国农庄里的祖孙之情,Joey和Topthorn之间的朋友之情,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就是在战争这个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强烈感觉到人和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以及动物和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幸运的偶然

战争中能活着就是一种幸运。Joey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在战争的环境中,他偶然碰到的都是爱他的人们,除了Albert,还有爱他为他画像的英国骑兵军官,有欣赏他的美丽的法国女孩和她的祖父,还有德国军队中不忍开枪打死他们的马夫。

贯穿电影始终的线索是一面战斗奖旗,这也是一面幸运之旗。这面旗帜是Albert的父亲在以前参加战争中留下来的物品。在Joey随英国骑兵出征的那一天,Albert就把战斗奖旗挂在了Joey的马鞍上,他对Joey说这面旗帜可以带来幸运。英国军官取下过旗帜,后来在战争中又给Joey带上,所以Joey没有被战争的子弹击中;德军的少年取下过这面旗帜,把它送给了弟弟希望他能平安,后来兄弟二人重逢后又把旗帜系在了Joey身上,结果德军没有带走它们,只是枪杀了两个少年;法国姑娘拿旗帜系在跳高架上,突然而来的德国军队使祖孙俩措手不及,爷爷只有把旗帜装在口袋里了。在这里,幸运的旗帜与Joey暂时分开了。Joey至此经历了战争中最悲惨的一段时期,为德军拉重型武器,失去自己的好友,在战争中走投无路。

人生中往往是否极泰来,在Joey被铁丝网团团围住的时候他获救了,并奇迹般遇见了眼睛受伤的主人,还在拍卖会上见到了法国姑娘的祖父,并重新拿回幸运的旗帜。我们可以美好地设想,有了这面象征着幸运的旗帜,Albert和Joey从此会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

四、偶然中的必然

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一些事情在发生之前,想起来充满偶然性;真的发生了,再细细想来,总能分析出一些必然会是这个结果的道理。许地山的《商人妇》中历尽磨难的惜官说过一句话:“人间一切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2]这句话可以借用来解释偶然与必然。因为不可知的原因,人们往往会因突发事件而担心、忧郁、恐惧,经历沧海桑田之后,对当时的事情有所了解时,偶发的事件在追忆当中,变得可以理解。

沈从文在自己的作品《水云》中这样解释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3]种种的偶然,加上你的情感也就形成了你人生的必然方向。当佃户不得已把Joey卖给了骑兵团的军官后,小主人Albert对Joey说我一定会找到你的。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看似不可能的愿望在偶然的际遇中,加上Joey想离开战争,重回主人身边的强烈情感,最终团聚变成了必然的结果。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是电影满足了观众们对奇迹的渴望。这匹历经生死的神奇战马,终究是会回到小主人身边的。当主人的眼睛受伤,马儿不会说话的情况下,那最初偶然训练的哨声,就成了联系两个生命的必然纽带。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偶然中的必然再相会,还在于Joey在战争前的磨砺。本来它是一匹好看却不会耕地的小马驹,但是偶然间来到了佃户的家里,由于家庭的艰辛,它只有学会耕地,一家人才能生存下来。所以它学会了耕地。正是Albert教会它如何服从,怎么适应耕地的犁具,他才能在战争中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在被德国军队俘虏以后帮助自己的同伴Topthorn适应敌人的马鞍而不被击毙;正是由于耕地的锻炼使它有了强壮的体魄,才能在后来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活下来。

生命中一次次偶然的经历,都成为最后他们必然见面这个结果中重要的一环。也许哪一个链条断开,他们的生活将永远是两条无法相交的平行线。辗转中,两个生命又联系在一起;经历过,他们才知相见的不易。

五、结语

战争中必然不会缺少英雄,但是谁会成为英雄则是充满了偶然性。电影中Joey所经历的种种偶然,使它必然成为一匹充满传奇的战马,它的传奇被人们口口相传,更增添了他的传奇色彩。电影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东西,让所有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人和马的感情,在战争这个充满变化的大背景下被升华,很多人都说,恋人之间有种魔力在牵引,时隔多年仍能相见。人和马之间也是这样,从开始偶然间的惊鸿一瞥,到一生一世的感情,虽远隔,心亦在,最终能见面的大团圆结局让观众感动,这也是电影展现给我们的美好。

[参考文献]

[1] 田孟芳.赏论徐志摩的《偶然》[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2] 许地山.商人妇[M].广州: 新世纪出版社, 1998.

第8篇

[关键词] 《投名状》兄弟情谊 现实理性 冲突 抉择

2007年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以其四千万美元的制作经费和单个演员的最高片酬创下国内影片的多个之最,在影迷们的关注与热议中,最终以在亚洲各地票房累计超过3亿元的业绩,成为2007年度华语片全球票房冠军。

投名状,语出《水浒传》林冲投奔梁山时,“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的典故。

“投名状”是电影的片名,同时也是影片的情节中心,是构成故事的关节点,更是展现人物性格的主要线索。影片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都是围绕着投名状而展开、而发展的。

《投名状》的着力点,是表现男人之间兄弟情义的纠葛与碰撞,是这种兄弟情谊面对现实理性的价值、利益和情感的冲突与矛盾中的生死抉择。

从战场上死人堆里捡回一条命的庞青云在一次争斗中与时为草莽的赵二虎、姜午阳结识。在影片开始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劫粮大战中。还没有结为兄弟的三人在敌阵之中携手杀敌,庞青云从敌人刀下救了姜午阳的命,并以“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的战术及其高超的武功,刺死押粮的头领,取得了夺粮的胜利。在这个段落里,男人之间那种真挚而豪放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心头为之一震的冲击。

“天大地大,没有兄弟情大。这年头没有兄弟,活不下去。”这话是赵二虎得知庞青云因何魁出尔反尔、临战按兵不动从而导致他手下一千多名弟兄战死疆场时流露的心声。如果说男女之情最终的表达方式离不开肉体接触的话,那么兄弟之情必不可少的是心灵上的撞击与共鸣。这又何尝不是相互间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呢?

就在赵二虎他们自以为有了粮食可以过几天好日子的时候,何魁的副将率领魁字营的人马乘夜色冲进赵二虎们所在的山村,把他们用血和命换来的粮食及物品尽数掠走,抽在赵二虎脸上的那两鞭子,实证着赵二虎们地位的卑下与力量的微弱:“你以为抢了粮车粮食就归你了吗?而今给你们个机会,报效朝廷。”

身为败军头领的庞青云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时机,劝赵二虎弃匪投军,投靠朝廷:“有军饷有枪炮,就没有人可以欺负了。”

其时,三人心中都埋藏着急于改变现实困境的强烈愿望,尽管相互间的目标并不一致。但他们最终接受了姜午阳的提议:纳了投名状结为异姓兄弟。

“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扶,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这是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是用生命为担保的庄严承诺。

在攻舒城的那场激战中,庞青云被枪刺中。危急之中,投名状的誓词“生不同生。死必同死”铸成了弟兄三人拼死的决心,最终,当满脸血污的姜午阳效法庞青云直取敌军的首领并把该首领的头割下来高高举起时。投名状的兄弟情谊得到了具体而震撼人心的表现。

但纳了投名状,并不就意味着在异姓兄弟之间的一切都将如誓词那样圆满,那样相安无事,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道德选择,不同的人生理想。不会因有了投名状而趋向同一。

在攻下舒城之后,投名状兄弟之间的第一次冲突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在攻取苏州的战役中。为了尽量减少攻守双方的伤亡,赵二虎只身潜入苏州。以让百姓和士兵活下去为承诺。换来苏州守军放弃抵抗,将苏州城门打开。

此时,赵二虎身上的光环和赖以救命的粮食,成了城内城外所有人心与目光关注的焦点。赵二虎要分发口粮给已经放下了武器的苏州城守军,而庞青云坚决不答应,他的理由是绝不能把自己赖以生存的粮食分给昨天的敌人。尽管他们已经放下了武器:“你看这馒头,本来是我兄弟要吃的,你要分一半给这些人。再分一半给城里的百姓,弟兄们围城围了九个月,饿了九个月,你说这馒头是给我们还是给他们?他们拿起枪就是兵!”但赵二虎同样很坚决,因为他曾答应过对方,只要开了城门。就让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活下去:“我不管,发粮。我答应过要让他们活着。人无信就是畜生!”

此时,庞青云回答赵二虎的,却是一句极其关键的劝导与警策:“兵不厌诈。这是战争。”

兵不厌诈,是庞青云的人生信条,是他的谋略心机。也是他这个人物的性格基调。影片中。庞青云的所作所为,从他因“装死”而逃生到对投名状兄弟设局的暗算,可是说都是以“兵不厌诈”为其价值取向的。

对白虽然简短,却深刻表达了投名状弟兄之间不同的道德追求及其不同的价值取向。此时的庞青云,作为军队的统领,思考问题时关注的是一己的功利。是征战面临的残酷及粮食对自己所统领的军队的意义,而赵二虎更看重的,是安身立命的道德与人格。在苏州城里。苏州城主之所以把自己的百姓与军队托付给赵二虎,是因为他相信赵二虎的承诺――对道德与人格的信任与崇拜。在城楼上赵二虎与庞青云之间的冲突不仅表达了兄弟之间不同的情感世界,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了他们二人在人生观及价值取向上的深刻差异,并为之后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奠定了基础。这种被激化了的关系的第一个具体表现。就是从那天以后。赵二虎再也没有和同是结义兄弟的姜午阳说过一句话――因为姜午阳站在了庞青云一边。

在庞青云的指使下,赵二虎被打倒了,然后,赵二虎被架走了,接下来。赵二虎被粗粗的铁链牢牢的拴在空空的庭院里。

姜午阳流着泪执行着庞青云的命令,飞蝗一般的箭雨射向了手无寸铁的、已经放下了武器的苏州城的守军们。

看着那满地的尸体,赵二虎立志回家,并一呼百应。庞青云一面拦住赵二虎冷冷地说:“这样走就是兵变。”一面又以解救南京的百姓为理由并以下跪来挽留赵二虎。一向以百姓的疾苦为重的赵二虎流着泪痛苦的留了下来:“进南京,我看着你,你对,我跪还你,你错。我就杀了你。”

至此,投名状面对现实理性的尖锐对立,已经走上了名存实亡的不归路。

投名状弟兄之间的又一次危机,发生在攻下南京后的军饷之争。

面对黑压压的一片劫后余生的弟兄们,赵二虎激动地对弟兄们:“我们发过誓,一辈子都是山字营的人。只要这世界上有人挨饿被欺负。有人是非不分,我们山字营永远都在。”并大吼:“发军饷。”尽管庞青云警告说私分朝廷军饷是重罪,但赵二虎不但没有接受庞青云的劝告,反而让弟兄们谢谢庞大人。

这次投名状弟兄们之间的分歧凸显的,是不同的人生观及其价值取向的进一步深化,赵二虎看重的,是弟兄们的衣食保暖,是基本的是非善恶,而庞青云看重的。却是自己的前途及朝廷的眼色。

尽管他们之间的分歧是极其严重的。但赵二虎的矛头并没有指向庞青云,也没有因 此而忘却了投名状的誓词承诺,兄弟情谊在他的心中依然存在。

在庆功酒宴上,面对何魁劝赵二虎对庞青云的反戈,赵二虎的回答是给何魁的随从一顿暴打。

当庞青云的随从告诉二虎:“庞青云要做江苏巡抚,何魁要兵变,庞大人进不来城,约你到城外江浦镇商量对策。”时。赵二虎便立即告诉庞青云的随从:“让午阳带人到江浦镇集合。”然后,为解庞青云的围。只身独骑奔向江浦镇。

在渺无人迹的江浦镇,为了兄弟情谊的赵二虎倒在了无数的暗箭之中。而让观众痛心且惋惜的是,赵二虎至死也不知道夺去他生命的暗箭竟来自他要去相救的大哥庞青云之手。

而此时的庞青云,独自一人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手里端着一杯酒,眼里含着泪。心里在对赵二虎说“苏州你要造反,我本可以杀了你,可是我不舍得,可是现在朝廷要你……你说我怎么办……二虎。安心上路。”

这就是投名状的兄弟情谊。

赵二虎死了。他死得很坦然。但他一定死不瞑目。

与赵二虎的这个结局并行的另一条线,在姜午阳与庞青云之间进行着。

姜午阳。一个率直、血性、还有些单纯的汉子。

看着府上卫队的更换,姜午阳预感到将有大事发生,在河边。他看见庞青云登上了载有莲生的小船,看见庞青云重重的关上了船的舱门,看见这条小船慢慢地消失在河的远处。

之后。姜午阳闯进庞青云屋子,直问庞青云:“你要动二哥?就为了嫂子?你忘了投名状?”

再之后。姜午阳来到生莲屋子,为了救二虎,为了履行投名状“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的誓言,姜午阳亲手结束了他一向敬重的嫂子――莲生的生命。随后。姜午阳来到庞青云屋前。对着关着门窗的屋子大声说:“大哥,你不要动二哥了,因为嫂子已经死了。你没有杀二哥的理由了。”

豪爽、简单、甚至幼稚的姜午阳,他把庞青云与赵二虎之间的分歧,仅仅看成是为莲生而引发的情爱之争,杀莲生这个情节生动的告诉人们,姜午阳是一个只知道讲义气,但却缺乏政治眼光,缺乏人生目标。缺乏理性判断能力的血性武夫,因此,发生在他们兄弟之间的许多重大分歧他无法看透。作为投名状诺言的忠实执行者,他把二哥当作亲人,把大哥视为偶像,当大哥要杀狗子时,当大哥要杀苏州城里放下武器的守军时。他不需要思考就义无返顾的去执行。从这个角度讲,姜午阳虽然执着得可爱,但这种可爱却使人心痛。

莲生的死最终没有换回赵二虎的生命这个残酷的现实。如同一剂猛药唤醒了姜午阳一直沉睡的思维:“他竟然杀了二哥。他以前说,杀狗子,杀那一些俘虏,是为了天下的百姓不受欺负,他撒谎。他只为他自己。可他忘了,我们纳了投名状……”

在为庞青云升任巡抚举行庆典的那天。一个近景,是一排庆典用的礼炮,一个中景。是巡抚的宝座,一条幽深的石板小径把通向巡抚宝座的路显得格外的遥远。当庞青云志满意得的向巡抚宝座走去时,姜午阳手中的尖刀刺向了庞青云。就武功而言,姜午阳当然不是庞青云的对手,他虽然想置庞青云于死地,但却被庞青云打得浑身是伤,就在投名状的弟兄二人处于生死搏斗的时刻,镜头不断的在陈公、姜公、狄公三位军机处大人开怀畅饮间切换:

“庞青云是个人才,可不懂为官之道。南京是重镇,太后想安定天下,怎会依仗一个外人?”

这时,不论是姜午阳,还是庞青云,都万万没有想到,在一个隐秘处,一支黑洞洞的枪口早就对准了与姜午阳对峙着的庞青云。

良辰吉时到了,在轰鸣的礼炮声中,子弹从背部穿进了庞青云的胸膛。而姜午阳的匕首也因此得以刺进了庞青云的心脏。

结尾,留给观众的,是姜午阳那一句令人惋惜且痛心的承诺:“在那一刻。我那时脑子里只有结拜时的一句话:生不同生。死必同死。”

曾经轰轰烈烈的投名状三兄弟,以他们的悲惨结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玩味的东西。

第9篇

【关键词】格林童话 精灵形象 必然性 宗教世界观

一、童话中的精灵形象

(一)常人形象。童话中的精灵形象,常人形象是比重占的较大的,但是童话故事中的常人往往是纯属想象世界中的形象,他们亦正亦邪充满了神秘幽静之美。《格林童话》中的常人类精灵形象主要有巫婆、侏儒、巨人、仙女,他们都各有其特点,《尧林德和尧林格尔》中巫婆的歹毒;《大拇指》中大拇指的可爱机智;《勇敢的裁缝》中巨人的好勇斗狠和《灰姑娘》中仙女的善良,这些精灵利用神奇魔法,帮助在困境中的主人公冲破重重阻碍战胜邪恶势力。

(二)动物形象。动物形象也常在童话中出现,“诺瓦里斯说:‘自然有嘲笑幽默幻想等,兽类和植物中有自然的漫画。自然中的动物界最可笑,充满幽默感。石头和植物的世界更有幻想的色彩。’儿童天生就爱与大自然亲近,童话世界的动物常常是人们童年时期最好的朋友。”动物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也因为动物形象的生动活泼而易于被小读者接受。

(三)物体形象。在精灵这个世界,不管是平日里吃的瓜果蔬菜,用的桌椅板凳,还是天上的星星月亮都有可能不经意间活灵活现的出现在读者眼前,充满了生命力。《格林童话》中物体形象的精灵较少,《麦秸、木炭、豆粒儿》极具代表性,童话赋予了麦秸、木炭和豆粒儿生命力,描写它们逃出了死亡的厄运,展开的一段冒险的旅程,这三样小东西性格各异,在面对一条河的时候,愚蠢的麦秸横躺作桥,急性子的炭块跳了上去,结果和麦秸一同掉了下去,岸上的豆粒儿幸灾乐祸笑破了肚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会唱会跳的云雀》中太阳、月亮和东、南、西、北有了生命,将自己的宝物和自己的所见所闻都给了和告诉了主人公帮助她克服困难。

二、精灵体现的宗教世界观

《格林童话》中的精灵形象的宗教世界观对人们有着教育意义,“《格林童话》是植根于西方特殊的文化,所以《格林童话》在保持民族特殊文化的同时,也会折射出西方文化独特的审美风貌和普遍性的价值取向”。所有童话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坏蛋往往会得到他应有的惩罚,《格林童话》所体现出的基督教的宗教世界观教导人们摒除恶念、狠毒,倡导人们走向善良、宽容,宗教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终极关怀渗透在《格林童话》中。

《格林童话》中上帝,天堂和圣母等的出现,使童话蒙上了一层宗教的色彩,渗透着宗教的观念。在《圣母的孩子》中“玛丽娅对偷开了天国的第十三道门的小姑娘说:‘你没有听我的话,还要撒谎,你不配住在天国了。’并在最后说:‘一个人只要忏悔和承认自己的罪孽,就会得到宽恕。’这些话充满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指出了宗教世界中摆脱罪的道路,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神性的世界。”

三、作者塑造精灵的必然性

(一)精灵存在的艺术性。精灵作为在童话中最精彩的配角,不是主角却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甚至有时占有至关重要扭转乾坤的地位。精灵的出现往往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如《两个兄弟》中,两个兄弟离家出去闯荡,在路上遇见了五种动物,这五只可爱精灵活跃于全文,一路跟随着主人公杀死恶龙,并挽救了主人的性命。《白雪公主》中七个小矮人的出现成为了全文的转折点,使用各种办法拯救白雪公主的生命。童话中的精灵还有女巫,许多童话中都可见女巫的身影,不管是一瞥而过还是贯穿全文,《六只天鹅》中的巫婆将六位王子变成天鹅后便不再出现了,《铁炉子》中的女巫也只是负责将王子困在铁炉子中,这些精灵的出现虽然不多但却十分重要,引领这故事情节的发展。精灵是童话中璀璨的一笔,既补充了故事的内容,又起着催化剂般的作用,将童话故事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童话是一个魔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许多事物都是呈理想的状态,无助的好人在关键时刻得到善良的精灵的帮助下,使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魔法总是伴随着精灵出现。童话故事中因有魔法出现而充满趣味,因有精灵而精彩,精灵的出现使得故事显得通俗易懂,童话作为儿童读物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二)精灵所存在的时代背景。《格林童话》诞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海德尔堡派代表人物格林兄弟的手中,童话中的精灵也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格林童话诞生前的十七、十八世纪,德国经历了“三十年战争”不仅给德国带来政治上的分崩离析,还造成经济上的衰落滞后。......十八世纪末的法国革命像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对德意志的影响巨大”。正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历史环境中,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资产阶级沉浸于美丽的幻想之中。童话中的许多精灵都是正义的一方,通过自己的魔法来帮助主人公,最终来达到作者所希望的一个美满的结局,精灵是作者寄托自己情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童话故事的美与吸引力在其幻想,精灵的出现总是带来了幻想的空间,通过对精灵出现的艺术性,出现的时代背景,所承载着的作者的情感来看,精灵在故事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故事的主人公是天上光明的太阳,那众多精灵则像璀璨的星星,它们不像主人公那样局促得只有一个正面的形象,它们亦正亦邪,或明或暗,一次次为读者带来饕餮盛宴。

参考文献:

[1]王缙苓:《论中的幻想世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

第10篇

在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经济波动或者称之为经济周期就像噩梦一样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上空挥之不去,上演着一幕幕繁荣、萧条的悲喜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永恒不变轮回,所有周期的结局都已经写好,生产苒生产被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进步严重受阻,同时带来了资源巨大的浪费,使得资源稀缺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这种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损失巨大。

一 它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 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 当代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损失沉重,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在范围、水平、损失方面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并且很快涉及和影响到实体经济,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经济危机,不只繁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同时遏制了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全球经济自愿陷入停滞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机中痛苦地挣扎着。我们在洞察这场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难看出危机是金融资本贪婪无度导致的。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兄弟,再到美林、AIG,都是国际资本剥削、竞争、欺骗、非理性投机、金融腐败、作假账、操纵市场的结果,这与几年前安然的倒闭没有任何区别。

从二战以来的历次经济危机我们不难看到国际资本在背后兴风作浪,它们是频繁搅动世界经济的罪魁祸首,但它们也是每场危机的最大的收益者,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国际资本存在一天世界经济的波动就永远不会停止,我们在改革开发的和愈来愈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的今天绝对不能放松对国际资本的警惕!

第11篇

丹麦国王曾率领军队占领维斯比城,掠夺了大量黄金。不过运载黄金的帆船一出港就被巨浪掀入海底,至今仍下落不明。

传奇海盗头领克劳斯曾将大本营设在维斯比,他死后留下了大量的财宝,不断吸引着人们去维斯比进行寻宝活动。

哥得兰岛位于瑞典大陆以东90公里,是波罗的海最大的岛屿。岛上约有5万多居民,其中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岛上最大的城市维斯比。

维斯比城修建于中世纪,城内完整的环形城墙、教堂等古建筑一直保留至今。在北欧的传说中:哥得兰岛是一座魔岛,白天沉入海底,夜晚浮出水面。后来,一位勇敢的年轻人解除了岛上的魔咒,最终才使该岛在波罗的海屹立不倒……

在历史上,维斯比城充斥着太多的暴力:海盗入侵、他国殖民、战火从不间断。在今天的维斯比城,一直流行着各种传说:海盗的藏宝图、藏金的洞窟……所有人都相信,哥得兰岛是座“金银岛”,是世界上最佳的寻宝地之一。

掠夺的黄金沉入大海

1995年,哥得兰岛首府维斯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特色是中世纪时期的城墙。那是一些有三道门和近50座塔的环形城墙,始建于13世纪,有11米高,3.5公里长。

尽管城墙高大,但并没有使哥得兰人的生活平静。

哥得兰岛地处俄罗斯和欧洲贸易的重要航道上,早在1361年就引起丹麦国王的注意。当时的丹麦国王是德玛四世,很快,他就率兵攻占了哥得兰岛,部队一直打到维斯比城下。

环形城墙的优势是,既能攘外,也能安内。而维斯比的城镇商人和乡间农民,也被这座墙隔开:一边是财富,一边是贫穷。战争来临之后,“城里人”开始游说“乡下人”,应该以国家独立的名义,组编农民军队,抵御外敌。

最后的战役在城墙之外展开。老弱病残的农民军,和训练有素的丹麦军浴血奋战。很快,丹麦军队就打败了维斯比农民,开始在城外肆意屠杀。可怕的是,尽管落败的部队拼命敲打城门,希望能够进城避难,但城里的商人们却背叛了自己的同胞。城门在哀嚎声中依然紧闭,城里人眼睁睁地看着同胞们阵亡……几个世纪之后,有人在维斯比城外发现一个巨大的土坑,里面全是骷髅和遗骸——那里有1185名哥得兰人的尸体。

丹麦人虽然打赢了战争,但德玛四世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入城内却不是依靠武力,而是通过柔情。一位来自哥得兰南部的女仆爱上了这位丹麦国王。在盲目的迷恋中,她不顾全城百姓的安危,把城门的钥匙交给了德玛四世。

终于,入侵者被“请”进了维斯比城。德玛四世以城中百姓的性命相威胁,要求商人们在一天之内交出所有黄金。很快,丹麦国王就收获了三大桶黄金。他命人开船把这些黄金送往丹麦,谁知道船只刚刚离开维斯比港口,运载黄金的帆船就被巨浪掀到了海底。最为奇怪的是,这些巨额财富就这样凭空消失,直到今天也没人能够找到……

每年的夏天,维斯比城会举行“中世纪节”,以此纪念和丹麦军队的最后一战。人们欢呼着,但不是因为胜利,而是在歌颂维斯比人的坚强意志。此外,一座十字架从此静静地竖立在城外,用来纪念那些被屠杀的农民。

最绅士的海盗和失踪的宝藏

那时候,哥得兰岛处于俄罗斯和欧洲贸易的重要航道上,大量的海上交易使维斯比成为了财富的聚敛地。因此,除了丹麦国王,海盗们对维斯比更是青睐有加。海盗团伙“粮食兄弟”的首领克劳斯就是维斯比的传奇人物。

14世纪末,丹麦女王玛格丽特野心勃勃,企图扩大版图,要将瑞典和挪威收入囊中。她的军队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围困,居民们无法得到供给。3年后,城中百姓别无选择,不得不向北欧海盗求助。

当时的海盗首领克劳斯名气很大,来自德国汉堡的他甚至被誉为“海上罗宾汉”。克劳斯侠肝义胆,常常劫富济贫。收到瑞典人的求救信号后,足智多谋的克劳斯开始排兵布阵,他派出两支军队:一支用来引开丹麦人的注意;另一支则杀入斯德哥尔摩送粮。

就这样,克劳斯成功地为斯德哥尔摩的居民雪中送炭,而“粮食兄弟”同盟也在此时形成。瑞典国王宣布,凡是反抗丹麦王国又能援助斯德哥尔摩的海盗们,都可以获得港口通行证,进出自由。瑞典的3年围困在海盗们的帮助下结束了,而克劳斯积累战利品的宏伟计划才刚刚开始。

为了在俄罗斯与欧洲的贸易中分得一杯羹,克劳斯相中了哥得兰岛。1392年,“粮食兄弟”占据了维斯比城,并将大本营设在城内,开始和各国的商人“打交道”。虽然海盗们可以凭借通行证打劫来往商船,但克劳斯却以仁义之举成为传奇。作为大航海时代最绅士的掠夺者,克劳斯被人民拥护,也成为各国政府的死对头。

1401年,噩运降临到“粮食兄弟”身上。玛格丽特请来十字军“魔鬼终结者”,企图剿灭克劳斯和他的海盗弟兄。骑士团把军舰伪装成英格兰商船,并在海上向克劳斯的“红色魔鬼”号猛攻。没有防范的“红色魔鬼”进退不得,尽管作战勇猛,仍旧无力抗衡。结局以40名海盗战死,73名海盗入狱惨烈收场,而克劳斯也被带回德国,面临砍头的命运。

但是,克劳斯不甘心自己的辉煌人生就此落幕。刑场上,他和德国官员讨价还价,这位传奇海盗向官员承诺,如果自己和兄弟们重获自由,他会向德国献出纯金的教堂顶楼,数不尽的金币和一个金锚链……

德国官员们自信不需指点也能找到宝藏的所在,所以克劳斯的交涉失败了,海盗们被处以极刑。“粮食兄弟”这一劫富济贫的团伙也停止了活动。但是,他们的宝藏似乎也随着团伙的消失而消失。自以为是的德国政府没能发财,给后世之人留下种种猜测。据说,当年克劳斯死后,曾有渔民在他的“红色魔鬼”号的桅杆里发现了不少金币和银币。但是,并没发现克劳斯所说的金锚链和更多的财宝。

不少人分析,克劳斯的宝藏应该还埋在维斯比,因为那里曾是“粮食兄弟”的大本营,城市的城墙牢固,城内的街道直通港口,是藏宝的首选地。谣传中的藏宝地点还有很多,虽然真假难辨,但克劳斯的富有无疑让每个人心动。

寻宝者的各种故事

德玛四世的沉船和克劳斯的财宝不断激发着人们的欲望,很多人来到维斯比城,想要一探究竟……而关于寻宝的传说更是源源不断。

维斯比的老人们说:星期四的晚上,如果恰好满月,寻宝者可以乘一匹纯种白马,在藏宝者后人的带领下前去寻宝;据说,曾经有一群男孩,在满月的星期四前往寻宝地,果然发现了许多金币;还有很多耕地的农民,种田时总能挖出财宝,不过,他们从不张扬,只偷偷地把宝贝重新埋得更深……

当各种寻宝和获宝的传闻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也有人趁此机浑水摸鱼,妄图发一笔横财。1933年,维斯比来了霍尔两兄弟,他们的目标是找到德玛四世的沉船。为了筹钱,霍尔两兄弟成立了一个“霍尔·波罗的海寻宝公司”。

发传单,登广告,游说城市居民,霍尔兄弟使尽浑身解数,想要取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虽然一个是冒牌作家,另一个是敲钟人,但他们的架势让政府为之所动,甚至给这两人颁发了搜宝许可证。只可惜到了最后,沉船没有找到,他们的皮包公司反而露了陷。人们在漫长而无果的等待中认定霍尔兄弟是诈骗犯,于是,这个轰轰烈烈的寻宝活动偃旗息鼓了。

虽然骗局易被识破,但宝藏仍旧下落不明。于是20年后,又一场全民动员的寻宝大行动开始了。这次的带队先锋是一位瑞典的园艺师、一个矿物学家和一个芬兰的男爵。据说,园艺师把自己的苗圃做了抵押,矿物学家有一件神秘的探测仪,而男爵具有超群的潜水技能。这样声势浩荡的组合,让维斯比人相信,传说中的财宝一定能在未来的几天内浮出水面。

第12篇

所以中国电视动画虽然有了些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还需要向国外吸取更多经验来优化本国电视动画产业。本篇论文主要通过日韩,欧美国家电视动画制作,产业运作方式方面进行简述、对比、以此针对国内电视动画产业的不足进行研究和论述,为国内电视动画产业发展做出努力。

关键词:TV动画;中国电视;动画发展

1 中国电视动画发展历史简述

在电视机产生之前,动画片都是以电影的形式在大荧幕上面播放。电视机的产生,大大的强化了媒体市场快速发展,动画片也紧追时代的步伐。由开始的电影的单集形式,逐渐的成为系列片,到现在一部动画片甚至包括上百集。最为代表的像是我们熟悉的美国动画篇《猫和老鼠》;日本动画片《火影忍者》;以及中国现在比较盛行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经典电视动画系列片拥有大量的支持者。

中国动画的发展要追溯到1881年,万氏兄弟受到上海上映的美国《白雪公主》动画片的影响开始研究制作动画片。1922年万氏兄弟以广告动画《舒振东中文拓印机》开始了中国的动画广告历史。万氏兄弟1926年制作的《大闹画室》动画片正式揭开了中国动画的历史序幕。最后中国万氏兄弟又创造了更多的中国动画的第一次。1941年万氏兄弟创作的《铁扇公主》动画片在国内、东南亚国家不断上映,好评如潮。这代表了中国动画登上世界舞台并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映。随后,万氏兄弟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中断了创作。

接下来中国大地上遭受了残酷侵略,社会动荡,但是期间也不乏动画家制作出的例如《瓮中捉鳖》这类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极具中国特色,例如京剧脸谱、动作、传统戏曲音乐的运用。最著名的当说建国初期中国水墨画技法被运用到动画片中去,《小蝌蚪找妈妈》。中国动画片从1966年到1976年由于运动发展步伐放缓,1976年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动画真正地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电视机的发展,长篇系列动画片跟随者中国电影动画发展的步伐也发展起来,1984年至1987年间,中国制作了第一部作为电视放映的系列动画《黑猫警长》,开始了中国电视动画的历史。其实1981年的木偶动画系列片《阿凡提》作为最高水平作品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新疆维吾尔族的传说阿凡提的故事,直到现在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1986年中国电视动画又出现了一部经典电视动画片《葫芦娃兄弟》,留给一代青年人无数美好回忆。随后还有传统和现代绘画技法相结合而制作完成的13集动画片《邋遢大王奇遇记》,相比较过去的动画片制作,这部动画从故事设计,人物形象设计都更加接近当时社会,这也体现了当时动画片制作者对现代社会观众需求的关注度不断地提高。1989年到1992年,有著名的“故事大王”郑渊洁创作的动画片《舒克和贝塔》两只小老鼠的故事成功出世了。接着1990年至1994年,郑渊洁又制作了动画片《魔方大厦》,虽然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好坏评价一半一半,但是总的来说故事情节新颖,装饰画风格画面极具个人风格特点,故事情节紧凑,富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时又带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是中国少有的优秀电视系列动画片。随后中国动画进入到繁荣,高产的时期,但是日本,美国等国外优秀作品对中国的市场的冲击不可小看。繁荣的背后,对比世界舞台电视动画的繁荣景象,中国电视动画产业发展还是落后的。

到了21世纪,剧场动画和电视动画紧随时代步伐,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作品数量猛增,但是优秀的动画片为数不多。但是随着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电视动画片的出现,明显的看出了中国电视动画产业的进步。作品题材和人物形象设计和传统中国动画形象比较,都有很大的变化。在中国电视动画一片繁华的背后,也有不光彩的抄袭事件频频发生,或者优秀作品只是昙花一现,动画产业链无能力维持和发展的现象。

因此在这个新纪元时代,中国电视动画片虽然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绩,但是在创作设计的特色,产业链发展管理上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探索学习。

2 中国电视动画特点简述

2.1 剧本的特点

提到剧本的特点,其实就是动画片的叙事性,也就是动画片故事情节的特点。中国动画片的特点大多是寓教于乐形式。谈论中国动画片的故事情节描写,其实不得不联系到中国的文化背景。

中国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受到类似于儒家,道教等伦理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牺牲和奉献,并且思想较外国相比相对保守。这就造成了国内大多电视动画片故事情节主线相似,形式单一,缺乏高级趣味性。并且动画片受众面窄,没有好的剧本开拓更多的成年人动画市场。从过去传统中国动画和现代动画比较来看,现代动画在剧本的设计上甚至需要向后看,和前辈多学习。例如《阿凡提》,《邋遢大王的故事》,《葫芦娃兄弟》等动画,不但人物角色设计等非常出色,故事情节,结构设计不拘于简单的英雄主义,或者一味的低级搞笑,更多的是情节设计的合理性,故事描述自然,引人入胜。

如今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故事情节描述的并未特别合理,很多情节衔接牵强,并且一味的无厘头的搞笑情节甚至有模仿美国动画《猫和老鼠》的嫌疑。还有三维动画片《熊出没》,故事情节单调离谱,一味的滑稽表演令人乏味。三维动画《秦时明月》在剧本设计上有了大大的突破,动画片不局限于一条主线,情节丰富。其实根据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着无数的题材适合现代电视动画工作者去发掘,重要的是需要动画工作者有心去发现,整理,改良研究,而非用东施效颦的方式才能有优秀的作品。

2.2 人物场景设计特点

若说剧本是动画片的灵魂,那么人物及场景设计就是动画片的血与肉。特别是动画片的人物设计。中国电视动画片发展至今不过30年光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以下用列表的方式举例分析各个年代代表电视动画片人物形象及场景的设计特点。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中国电视动画形象及场景的设计随时代变化,也同样的发展着,从过去传统形象,渐渐地设计元素更加多元化,更具有设计感。但是同时,动画片中的中国特色也逐渐在消失。所以,动画片创作上不断追求创新突破的同时,更要研究如何去糟留益,看来中国电视动画在中国特色如何表现得更加符号化的方面需要更多努力。

3 外国电视动画特点简述

3.1 日韩电视动画特点简述

漫画王国日本可以算是电视动画的王国。动画片类型丰富,产业链成熟。在日本,一部杂志漫画畅销后,通过电视动画片的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随后同本漫画的影响力得到扩散和稳固,接着不断开发剧场版动画片和周边产品,极大地满足了爱好者的需求,并且拓展了动画片的影响力,得到更大利益。特别是具体要漫画的独创性和审美性的招贴,同时具有丰富逻辑内涵的故事极大地获取了观者的同理心,使得民族,国家和文化间的距离缩到最小,因此日本动画快速的扩散到了世界上。日本动画形象的设计极具日本特点,大多数动画角色女生具有占有脸部一半大小的眼睛,甜美温柔的笑容,连人物的肢体语言也都极富有日本民族特点。并且日本优秀电视动画的故事情节曲折,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韩国的漫画电影在1990年才开始,并且国内创作了大量作品。韩国电视动画发展较晚,大部分作品受到日本作品的影响,风格上倾向于日本风格。创作题材偏重于人性思考。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韩国三维动画的发展迅猛,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利用高科技三维动画制作渲染技术,韩国动画片《倒霉熊》受到了大量好评。动画片台词简单,多用行为传达幽默的故事情节,并且人物形象设计简练,形象印象深刻,可谓是少有的三维动画佳作。并且2012年新推出的三维系列短片动画片《两只虫子》,也运用了《倒霉熊》的创作手法,大多用动作等肢体语言,巧妙地连接着故事情节。韩国动画电影公司生产电影动画的同时主要制作电视动画。通过电视动画的附加价值和乘数效应达到盈利目的,但是如果这种方式失败的话,也会承受巨大的损失。

3.2 欧美电视动画的特点

最先进入到中国动画市场的莫属欧美动画了。说到欧美电视动画,特别是美国,不得不说到迪斯尼动画公司。迪斯尼动画的创作基本是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设计效果,就是题材的艺术化再创造。代表作就是《人鱼公主》,在迪斯尼的创造下,原作的人鱼公主化作泡沫的结局变成了团员大结局。

美国动画片也有大多数来自于漫画,例如《蜘蛛侠》,《蝙蝠侠》等等,这些漫画都被做成了系列电视动画和电影动画播出。中国80后年轻人最为熟悉的美国电视系列动画是《忍者神龟》。几位生存在下水道的乌龟,惩恶扬善,声张正义。并且动画片结合了中国功夫,故事题材新颖,这正和美国的多元化社会背景有关。因此,动画制作者的思维更加开阔,利用各种素材的艺术化再创造,相互融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动画的主要特点还有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神话色彩,这结合了欧美国家人的性格特点,利用观众的同理心,使得无数的有着同样梦想的观众着迷动画。

欧洲动画中《鼹鼠》是最早引进到中国的欧洲电视动画片。故事讲述了一只鼹鼠的生活趣事,鼹鼠形象虽然设计简单,但是结合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得动画片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无穷的乐趣,并且故事内容很多值得观众思考。欧美国家由于开放的社会形势,张扬的个性,相对于日韩国家的题材上更多的偏于科幻系列,人物形象设计方面也更加富有现代感,或者有的具有欧洲特点。

4 结论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动画逐渐从大荧屏转向小荧屏,急速发展,并且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首先,根据调查,全国所有频道的少儿节目中,动画片的播出和收视比重都是最大的。2010年我国拥有电视台27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3%。其中,中国专有的少儿卡通频道5座,省级少儿频道18个,除此之外,各级频道还都拥有自办的少儿栏目。日渐完善的电视动画播映体系为中国电视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且国家规定在各个电视台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只能播放国产动画,进一步的保护了国产动画的发展,免受到国外动画的冲击,也同时为了防止国内儿童对国外文化的无选择的接受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更有效的,规律的规划动画市场和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