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确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体育课;成绩管理;教学评价
一、研究目的
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从软件辅助体育教学的角度,分析如何使教学中的各种项目教学与评价过程更加透明和细致,使以往单一的最终成绩公布机制得以完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技术路线图以及软件运用分析等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学大纲虽然在由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向健康第一、增进身心健康、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和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方向发展,但是体育教学大纲最大的特点还是体育成绩最终评定的多元性。一名学生的体育成绩构成常常包括平时表现、出勤状况、体育单项技术评分、体育理论评分和早操课外活动等额外评分。这些评价过程,由于没有有效的技术和监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被人为地简化了。这种简化不仅仅是计算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缺少监督的体育教学质量也大打折扣。
2.精确化管理的具体方法
教学大纲对于学生成绩的构成都有明确的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每个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目构成了体育课的最终评价,而是否实施了项目教学和是否按标准准确评价了学生,是整个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指标。学校体育管理,需要由粗犷的管理模式向精确化管理转变,使教学过程和评价更加细致,精确化的细节可以从技术上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体育成绩评价由单一的总分评价改为按教学大纲规定的评价指标的分值和总评分;直接引入软件管理体育课不同项目的评价表;通过成绩册或校内网站直接公布详细的评价,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各项评分以及健康锻炼的建议。
3.体育课精确化管理软件架构的优化设计
体育课精确化管理软件不同于其它软件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四个方面:强大的学生信息管理功能,总分可以由对应于教学大纲的单项评分构成,每个单项可以使用自己的评分指标和百分比,软件生成具备所有评分细节的项目表格。
(1)教学环境设置。第一,学校名称与课程模式。根据体育课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小学和大学(职业院校),课程模式可以分为行政版和选修课(俱乐部)。第二,教师相关信息。可以管理整个学校的全部体育教师信息,并设置相应的登录权限;通过权限管理可以使软件用于单个教师,也可以用于整体教师。第三,设置科目与评分标准。科目是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每门体育课的具体评价构成,不同的专项有不同的构成。普通中小学体育课科目种类开设数量在十种左右,而大学一般是几十种。软件可以完全自定义设置每个科目的名称、评分标准和分值百分比。第四,设置学年与学期。
(2)班级及学生管理。第一,班级学生名单导入。学生的名单可以方便地从Excel等电子文件中导入,无需手工输入。第二,教师任课班级登记。通过选课或按教师导入班级名单,可以自动完成每位教师的课程登记。第三,班级学生管理与课程用表格打印。教师可以对自己的班级进行相关权限的操作,如修改、打印班级课程用表格等。
(3)课程成绩录入。选择班级录入原始数据。每完成一个教学大纲的具体教学与评价,即可按班级录入原始测试数据,一般在30~50个数据(支持导入)。总分构成:单项得分=原始评价*单项百分比;总分=单项得分总和。
(4)成绩统计、分析与存档。第一,计算总评分:更新数据后再次计算。按照每个科目的评价标准,自动完成各科目和总分的计算。第二,统计图:分数段的百分比形象显示。第三,打印与导出:用于成绩公布。
四、研究结论
体育课程精确化管理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课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评价信息,更好地理解“健康”的内涵;公开评分细节可以自然形成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有效解决教学质量课程监督的问题;专门设计体育精确化管理软件,只需做好原始数据的录入即可标准化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大量中间数据;标准化的教学数据处理过程,保障了教学大纲具体内容实现过程的一致性,提高体育评分的严谨性;大量的原始数据电子化后,可以方便地用于存档、体育科研和体质监测;可以根据学校的硬件条件,选择采用纸质表格记录、电脑输入或手持机采集原始数据,至少配置1台电脑即可实现。
以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正由传统的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正将世界林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它将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系统的发展,引发林业科技革命,是21世纪林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所谓精确林业,是指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的一整套现代化林业操作技术与管理系统。事实上,这种林业技术体系是信息技术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应用的体现,核心是实时测定工作对象所需工作的质、量和时机等数据。通过对影响林木生长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空差异性分析,判别林木长势优劣,确定影响长势的原因,提出科学处方,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消除和减少这些差异。并按需定量实施灌溉、施肥和喷药,以实现最小资源投入、最大林业收益和最少环境危害。制定出针对性的林业生产措施,在取得最优效果的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精确林业主要支撑技术
精确林业以3S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遥测系统)、信息技术、智能化决策技术、可变量控制技术等为技术支撑体系,以生态学、造林学、工程学、系统学、控制学、测绘学为指导,能在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赖于地球空间信息基础理论及其他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3精确林业的源头
由于精确林业依赖于3S系统,而3S系统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因此精确林业在发达国家崭露头角,发展较快。精确林业的概念和实践,起源于发达国家林业生产高效化程度的提高、林业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发展优质高效林业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需求。这些要求反映了人类的共识,既要经济效益和快速发展,又要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精确林业的构想是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的。提出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当时微电子技术发展推动了智能化监控技术,同时又结合了作物生长模拟、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由于GPS技术在1990年海湾战争中大显身手,此后美国将这一技术应用到林业生产领域,开创了精确林业技术体系的雏形。到了1992年4月,美国召开了第一次精确林业学术研讨会,精确林业这一概念才逐渐被人们广为接受。
精确林业最基本的技术组成部分是全球定位卫星。后者主要是针对林地面积、林木生长情况等因素的差异而指导人们分别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等。
4精确林业现状
在我国,精确林业的理论框架逐步完善,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产业部门逐渐形成。
3S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清查、林地面积实时测量、林界划分、护林防火、飞播造林、荒漠化监测等方面。目前,山西省二类调查和数字生态都使用3S技术,林业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林业资源管理的工具,同时也可以为用户创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总之,有如下3个优点:一是节省经费。制作一张林相图或林业规划图,从勾绘草图、小班求积、清样、标注、描色、数据分析、统计等都可以实现计算机化,与人力相比在总体上可节省50倍的经费。二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内业制图速度,缩短了林业资源数据更新周期;提高各类林业专题调查,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划、森林资源分类区划、森林资源分类经营工作效率;提高制作经营决策方案的效率。如此高效地提供林业数据,从而达到了林业决策的适时性。三是使林业经营管理更趋科学化。将空间数据作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改变了单一属性数据分析缺陷,使制作的决策方案更加合理;对森林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一旦资源发生变更,即刻对资源数据进行更新,从而准确掌握资源状况,做出有效的决策;制作与生长模型、决策模型等有关的专题地图提供形象化决策分析方案,为经营方案准确、有效地实施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国精确林业建设已经启动,这标志着精确林业的研究进入了系统集成与平台建立阶段。随着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精确林业示范地的建立,我国精确林业将由实验转向生产,由技术形成产业,必将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5精确林业之路
精确林业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林业技术体系,是知识经济在林业中的最好体现,也是林业创新体系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一次世界性林业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更为重要的是,发展精确林业是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地大物博早已成为一种过时观念,因为多年来的粗放性和掠夺性开发早就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匮乏,再加上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就更少。比如,人均林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严重,致使自然灾害愈加频繁。
在此情况下,实施精确林业必然可以优化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这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但是,在实施精确林业上还有很多困难,如实施精确林业技术必须使计算机控制的林业技术与土地状况的空间差异精确匹配。我国疆域辽阔,林业生产条件复杂,林业领域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等技术应用较少,基础设施还不先进。所以,一方面,购买精确林业软件并不实用;另一方面要自行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土壤土质、适应不同气候的精确林业软件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如,要创建识别树种、林龄、断面积、蓄积量等的3S软件需要测取大量数据,需要若干年的各个地区、地块的投入、气候变化等历史数据,但各地区在这方面都还没有基础。此外,如果能建立适合不同地区土地情况的精确林业软件,林业工作者的操作和认识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5结束语
精确林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超前性的林业新技术,是信息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国情、省情,研究发展适用的精确林业技术体系、运用体系是必要的。精确林业的研究与发展,将有助于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林业环境保护。GIS作为精确林业的核心技术,也应适应精确林业需要,作技术上的改进与深入。
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等国由于其农业生产达到了高度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已开始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但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因素迫使科研人员开始着手考虑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如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等。其目的就是利用有限资源,在对农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农业生产微观化处理,改目前的粗放型农业为精细农业,以准确地投入和管理;改定量投入为变量投入和管理,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作物产品质量。精确农业的概念就此产生,并迅速被予以研究和实施。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确定农业作业者或农业机械在田间的瞬时位置,通过设置在田间不同位置的用途各异的传感器及监测系统,随时随地采集田间数据(土质、性状、含水率、肥力、杂草量、病虫害和分布状况等),并将这些数据输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事先储存在GIS中定期输入的或持久性数据、专家系统及其他决策支持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瞬间做出适当的农业作业决策,再通过农业作业者或农业机械携带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其变量执行设备或元器件,实现对作物或目标区的变量投入和变量操作[1]。精确农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生产高度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精确农业的研究发起者是美国,大约在1982~1984年初开始了首次研究。而法国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和管理经营方式、“马赛克”农业组成形式、信息技术、农业现代化程度、国家政策、欧共体统管影响等因素,其精确农业的研究比美国和加拿大晚10年,研究的力度和范围不及美国,但应用水平和程度并不低。
2法国精确农业研究与应用背景条件
2.1农业生产现代化
法国农业可利用面积约300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55%[2],农业非常发达,是欧洲地区农产品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谷物产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谷物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农业生产的垄断程度较高,各个地区经营类型各不相同:巴黎盆地和中部地区的农场实行高度的机械化;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实行多种经营兼畜牧业;南部专门经营葡萄园和园艺;山区和某些工业区域附近实行双重就业、自然区化,使农产品各具特色。法国在尊重每个地区的特点和农业地理条件的前提下,完成了现代化。法国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是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现有农场73.5万个,平均面积为40hm2。但经营着40%普通农业的农场,面积大都在100hm2以上,农业专业性很强。虽然个人农场占绝大多数,但其份额在逐年减少。而以“农业共同经营集团GAEC(GAEC是一种农场的联合体。原有的农场把各自的生产工具集合起来共同使用,以确保合理经营。农业工作者通过适当的组织分担农业生产的不利成分,而资本在股东之间按份额分配)、有限责任农场-13-EARL”等农事社团和公司经营的农场的数量逐渐增加,20年间增加了3倍[2]。同时,由于法国农业就业人口逐年减少,已由1970年的270万减少到1998年的95万,加之农业现代化和现代设备的使用,耕种土地的调整必不可少。调整内容是把属于同一个所有者的小片土地集中起来,以便增加平均面积,便于耕作。法国近几年所实施的土地改善工程—土地归并工作已完成1200万hm2,进度为每年30万~40万hm2。另外,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业机械市场,农场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其机械的自动化水平也很高。法国现有农用拖拉机140万台,且以大型为主。耕整种植施肥机械多为联合作业,联合收获机11万台,玉米联收机8000台,捡拾打捆机11万台。农业装备使用合作社CUMA1300个,该合作社负责为农场经营者购置农业机械,提供相关资信,调配农机具使用,改变过去小而全的局面,统一调配使用和购置大型现代化农机具[2]。这使得大规模经营成为现实,为本来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法国农业向精确农业转变创造了基础条件[2]。
2.2用于精确农业研究与应用的条件日臻完善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最初用于军事、飞机及轮船导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转向民用。由于用于GPS的卫星数量不断增加,定位技术及其设备租用价格大幅度下降,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已不成问题。一台微型个人GPS接收系统约为1800法郎(折合人民币2000多元),用于联收机产量图生成、变量施肥和变量灌溉的GPS系统也不超过60000万法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价格还会下降。个人信息技术、互联网络技术、机载电子技术(执行元件的检测技术、传感器、变量控制等)的飞速发展以及集成块存储器存储能力、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均为精确农业技术研究和应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3环境保护及节约能源要求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及大功率拖拉机的使用,“石油农业”愈演愈烈,动力消耗过大而引起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更为严重的是,宁可多施不可漏施的定量喷施化肥、农药(氮、除莠剂、饲养污水)等传统作业方式给环境、土壤、水质及植物本身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水源被污染,作物品质下降。面对生产环境的不断恶化,农业更需要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3]。
2.4经济方面的问题
最近几年,法国的农业土地面积开垦量不断增加,而农产品价格却逐年下降,纠其原因是产品质量下降所至。基于欧洲农业交易市场的质量要求,农场经营者认为农产品质量的确认(蛋白质含量、污染程度)对毛利率的增加是非常重要的,而GPS、GIS的使用可通过对作物的准确投入、精确管理以及适时的检测可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获得较高的交易价格[3]。
3法国的精确农业研究内容[4]
根据本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农业经营形式及分布、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水平,以法国国家农业环境工程、农业工程、农业机械、乡村土建及水利研究中心CEMAGREF等多家科研究机构和企业为主体,制定了近期有关精确农业的研究与发展计划,主要围绕“GPS接收与GIS发送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理论研究、GIS各组成元素、基于GPS和GIS下的执行设备的研究与试验”等进行攻关。其中包括:(1)精确农业的基本工具。(2)地球同步卫星空间化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在精确农业上的应用研究。(3)电子地图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4)标准化数据交换与总线网络控制平台技术。(5)自动地质采样器与土壤空间可变性特征研究。(6)拖拉机工作特性曲线及土壤物理状况表在精确农业上的应用研究。(7)以土壤机械强度为主参数的在线测量与绘图技术在精确农业上的应用研究。(8)利用土壤数字视觉系统检测野生群体生物学特征的研究。(9)无人驾驶飞机及其视觉系统对田间状况检测研究。(10)联合收获机流量传感器精度及产量图绘制后处理技术的研究。(11)关于联合收获机谷粒质量测定及取样技术研究。(12)玉米移植及产量图绘制技术的应用研究。(13)颗粒肥料离心撒播的调控—通过微粒运行轨迹进行测定及其流量测定。(14)与CUMA相适应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精确农业诸元研究。(15)卫星图像辅助施肥技术。(16)GPS在甜菜种植和洋葱田间管理上的应用—作业现场管理及产量控制技术研究。CEMAGREF及ENESAD等教学与科研机构在进行对精确农业有关内容研究与应用的同时,保持了与欧共体各国有关单位及美国国家精确农业研究中心(设在明泥苏达州大学内)经常性的信息交换、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基本实现了精确农业的同步研究,为应用精确农业技术的农用设备的推广使用创造了条件。
4法国精确农业应用现状
法国的精确农业研究和应用虽起步较晚,但研究内容却相当广泛,应用水平也相当高。尤其是联合收获机产量图生成及质量测定、施肥机械和电子化植保机械利用GPS和GIS系统进行变量作业已成为现实,并开始投入使用。
4.1联合收获机生产率的测定
在联合收获机上的各功能部位,安装功能各异的传感器,利用GPS和GIS进行生产率的测定。例如,在割台上安装有工作幅宽和行进速度传感器,用于测定联合收获机单位作业面积和瞬时生产率;在谷粒输送器上安装谷粒标高传感器、光探测器、压力传感器及电容式传感器等,来测定谷物收获总量和瞬时收获量,并且能获得谷粒的瞬时湿度和最终质量。法国的“谷神2号”(Geres2)、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绿色卫星”(GREENSTAR)和德国格拉斯公司的“CEBIS”生产率测定系统已在法国相当数量的联收机上安装使用。上述系统均能通过GPS支持获取收获总面积、局部收获面积、干燥后的谷物量、收获平均值、总收获量、瞬时收获量、谷粒湿度值及调整、作物种类目录等,并在驾驶室内的显示器中显示出来,自动生成产量图。
4.2电子化施肥机械和植保机械变量作业
法国国内使用的肥料撒播机械和植保机械,在全部农业机械中自动化水平最高,并开始由电子化拖拉机与自动喷洒装置组成的联合机组所替代,这为精确农业—变量投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变量离心撒播机和变量自动喷雾机在GPS和GIS的支持下开始投入生产和使用,法国“女骑士”(AMASAT)肥料撒播变量控制系统已大量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离心式肥料撒播机上。
5存在的问题
(1)传感器的精度问题、分布密度问题、信息传递问题、专家系统建立的权威性和评估准确性问题等,均对GIS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精确农业的应用范围仅局限在很少的作业内。
关键词:模糊管理;中小学课程管理;
模糊型课程管理时下,模糊管理已应确定型管理不足之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路线之一。然而,关于模糊管理理论在课程管理方面有何借鉴与应用,却尚未引起学界和中小学管理界的应有关注。中小学课程管理研究是一个尚待拓展的领域。笔者认为,借助模糊管理的研究成果加强并推进课程管理的理论研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仅以解决当前学校课程管理中存在的诸如管理体系封闭化、管理过程程式化、管理主体物化以及管理手段老化等突出问题为例,就要求我们管理者在深入研究当今课程管理新情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包括模糊管理理论在内的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与传统管理中的合理因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建一种充分体现现代学校课程管理的整合性、开放性、研究性和高效性的课程管理运行新机制,使上述诸问题迎刃而解。本文基于模糊管理视阈,尝试为创建该机制作初步探讨,以期为完善中小学课程管理提供参考性依据。
一、模糊管理:探源与涵义
模糊管理可谓自古就有,肇始于道家文化的“无为而治”思想就是明证。当然,人们现在所说的模糊管理,一般是指20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有坚实的方法论、人性和文化等方面基础的(现代)模糊管理。知晓其理论产生的根源,有助于把握模糊管理的思想精髓,体悟其深刻的涵义。
(一)模糊管理的理论探源
1.模糊学──模糊管理的方法论基础
19世纪以来,随着天文、物理、化学等“精密科学”学科群的相继形成,精确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并被广泛使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精确方法、机械决定论横行的20世纪(尤其在60年代后),人们发现,整个世界不是那么有章可循,都可做到精确化和数字化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日益感到不那么胸中有“数”、得心应手了,精确方法日渐受到挑战。正如模糊学的创立者札德所指出的: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我们作出关于系统行为的精确而有意义的陈述的能力将降低,越过一定的阈值,精确性和有意义(或适用)几乎成为相互排斥的特性。于是,模糊性和模糊方法逐渐受到重视,系统科学的模糊思维在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为模糊管理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基础。
2.全面自由发展人──模糊管理的人性基础
人既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又是管理活动的客体。因此,任何管理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对人类本质的认识。东西方管理思想史中对人性的假设,都因其片面性而不被人们所推崇。笔者认为,只有“全面自由发展人”的假设才能够在管理中充分地尊重人的价值,做到顺应人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全面自由发展人”是理性与非理性高度统一的“全面人”,“非理性诸因素相互作用以及人的理性与非理性关系随机涨落,决定了对人的管理不可能完全规范化、清晰化,而只能是有限的规范、不十分清楚的界限以及人文和人伦的方法”。模糊管理最主要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既把人当做手段,又把人当做目的,实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从而促进人的不断完善和管理效能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自由发展人”假设正是模糊管理的人性基础。
3.中西文化的融合──模糊管理的文化基础
现代模糊管理中的模糊无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模糊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一种求善的文化,倡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之以乐”。对道德修养和道德示范的倍加推崇,造成中国古代社会管理讲人情、重人伦,由此带来了管理中的诸多非确定性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道家和墨家,分别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和“尚贤”“尚德”,更是以提倡“模糊”而著称。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重和谐、重关系和重直觉”的总体特征,往往造成管理合人情而不合法理。而以游牧文化为基点的西方文化则强调管理理性化,注重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重技术和数量分析,追求管理中制度化、法制化和准确性,是一种求真的管理文化,但在管理中却难以做到以善感人,以圣洁人,往往造成管理合法理而不合人情。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促进了这两种不同的管理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整合与互补。模糊管理正是这种整合与互补的产物。
(二)模糊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一提及模糊管理,不少人就习惯与糊涂、无序、不作为、经验管理等字眼相联系,这说明人们对模糊管理尚缺乏应有的认识。何谓“模糊管理”?宏观抽象而论,它是在综合利用现代科技和管理先进成果的基础上,以系统理论尤其是模糊理论为指导,吸纳人本管理、古代朴素管理中有价值的方式方法和理念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独特的管理方式。它是超越简单的精确化的科学管理,是向系统整合的人本管理复归。微观具体而言,它指在管理中,在掌握管理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透析不确定或原本清晰的事物的模糊性所在,抓住事物矛盾的“融合点”,用考核等常用手段引导管理对象的行为,以实现对某一目标值的软控制。由上可见,模糊管理不是不管理,不是单纯的经验管理,更不是糊涂管理,而是科学与人文统一、理性和非理融的文化管理,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同时又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凡是一切费力搞不清或搞清了反而效果不佳的问题,都可施以模糊管理。
模糊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具有深层次的内涵特征。
1.整合性。即模糊管理是通过系统整合实现管理目标的。管理对象方面,根据目标需要将他们分别组合,使他们取长补短,构成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群体;管理方式方面,既对过去各类管理方式进行系统整合,又与当今时代特点紧密结合;管理过程方面,注重管理活动与管理对象之间的磨合,不断运用相应的具体管理方法对之加以管理。
2.过程性。即面对管理中的全面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问题,不追求理性化的精确,而是更多依靠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迸发的“灵性”“悟性”和“直觉”等非内隐知识来应对。管理者的“直觉”和“悟性”是在管理主体间多边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目的是使过程中的管理活动更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而日趋完善。
3.开放性。即对各种活动尤其是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进行松散管理。模糊管理不强调过分细致的分工和对工作程序的强制规定,而是围绕提高工作绩效,从宏观的、原则性的角度出发,粗略地提及一般性的要求。它强调一种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强调利用工作环境中的一切有利条件,允许人们自主变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更大的空间里,以更大的自由度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二、模糊型课程管理:一个应然的启示
现代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随着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和复杂化。“社会咳嗽一下,学校就要感冒。”置身于一个极度变异、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小学课程管理实践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最明显的是──面对诸如课程评估、学校人际关系处理等大量的模糊现象,受二值逻辑思维禁锢的学校课程管理者,在实施科学管理的进程中,愈发感到追求量化的精确性、规范性和整齐性的艰难和困惑。
仅以时下兴盛的目标管理为例,虽然目标管理具有不少优点,比如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目标的可度量和分解易带来良好的绩效等,但无论是目标的形成还是目标的实现过程,无论是绩效考核、激励标准,还是职责权限、任务范围,受多种内外条件的限制和影响,都难以做到精确量化,只能模糊区分。就目标体系而言,目标中的定量指标,都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仅靠精确管理是难以实现的。对于那些诸如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建设良好的课程文化,特别是对于师生评价等定性指标,更需要借助于模糊概念,靠综合、分析、借鉴以及假设等模糊思维来把握。否则,目标体系固有的僵化、短视化和非确定化特点,将大大消减学校目标管理效能。
中小学虽没有高校那么具有复杂性和松散性,但也是个育人的组织,无疑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多因素影响课程管理系统品质参数的状态下,课程管理目标往往是相互冲突、模糊的,具有很大的或然性,而且在课程决策、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管理全过程充斥着大量的模糊现象。可以说,模糊性已成为现代中小学课程管理难以规避、须认真处理的重要对象。
从忽视模糊性的存在,把它作为消极因素对待,力求消除模糊性,到承认模糊性的存在,把它作为积极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深刻变革。作为21世纪的学校课程管理者,理应转变管理理念,秉持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在正视模糊性存在的基础上,学会用多值逻辑思维和模糊方法来把握、处理管理实践中的模糊现象,在实施目标管理进程中,适时、适地进行模糊型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管理效能。
何谓“模糊型课程管理”?它指课程管理者以模糊思维和模糊理论为指导,在肯定对象的复杂性、模糊性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理论和模糊数学模型,对课程编选、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科研进行分析、决策、评价和调控等管理的一种新的科学型课程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课程管理运行机制,模糊型课程管理在实践上的突出特点是肯定对象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注重管理的灵活性、开放性和科学性,要求用权变和模糊的思想实施人本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主、科学的课程编制管理
课程编制活动在此主要是指对校本课程的设置标准、考试大纲、教材及教辅材料等内容的编制。课程编制管理,简言之,就是对课程编制活动过程的管理。课程编制管理要体现民主化和科学化,方能保证编制质量。然而,时下的中小学课程管理往往更注重对编制结果的评定,而忽略对人员因素和过程因素的审视,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因编制过程欠缺民主和由此招致的编制结果欠科学,引来不少责难。现代模糊管理理念强调系统整合,注重管理活动与管理对象之间的磨合,从整体上把握管理过程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作用。创建民主、科学的课程编选管理,意味着涵盖课程决策、课程审议的课程编制过程,“向一切人开放,倾听一切人的声音”,积极创设条件,吸引包括专家、教师、领导、学生及家长在内的多元课程主体参与其中,促进课程编制过程与结果的民主和公平;意味着积极运用一切包括模糊理论在内的科学方法进行课程的编制与选择,提高课程编制工作的技术含量,达到优选劣汰的目的。如对预定教材进行评估选用,运用模糊理论中的定性指标综合决策法就是一种科学的好方法。
(二)柔性、务实的课程实施管理
课程实施是教师对一个预设课程采纳、调适、运用的再创造的动态过程。在各种课程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影响下,其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课程实施管理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和进行即成性管理。传统课程管理过于强调程式控制,过分倚重刚性制度,经常性地进行检查、通报等,既难以切实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和具体困难,又容易造成管理主体之间的矛盾和抵触,招致管理主体间性受抑。现代模糊管理人的意识理念以及其开放性,启发我们应尊重课程实施者的工作特点,努力搭建一个柔性、务实的课程实施管理平台──遵循课程实施者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充分考虑到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注重课程管理的灵活性和弹性,尽力帮助他们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选修课管理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引入高校的选课制和“弹性学习时制”,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什么”和“如何学”“何时学”的问题上参与选择,教师在改进教学、接受选择中参与竞争;备课管理上,应该实行分层管理,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的备课模式统一要求各科教师;上课管理上要考虑课程设置的复杂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考试管理上应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更好的发展等等。
(三)重过程、重激励的课程评价管理
课程评价是课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管理者评定学校课程综合发展水平和教师课程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制定的一揽子课程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体系,无疑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评估只是手段,促建才是目的。然而,时下重评轻建、“评”“建”脱节的现象,在许多学校的课程管理实践上也不鲜见。其主要表现为重视对名目繁多的诸如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等评估活动的终极评审,而往往疏于课程建设过程的跟踪与管理。
三、结语
概言之,实施模糊型课程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者“无为而治”,尽可能避免采取单一的硬性控制,而宜多借助于逐级管理层次的作用,把工作重心转到“方向引导、创设条件、具体帮助”轨道上来,以形成一个平等、研究和相对开放的管理空间,从而在分析混乱的形势的同时把握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管理。尚需指出的两点是:其一,在课程管理实践中,没有纯粹的精确管理或纯粹的模糊管理。事实上,人们总是在追求精确、规范化的确定型管理的同时,也一直有意无意地应用着模糊管理。未来课程管理发展的总趋势是综合,其管理思想、管理方式趋向于相互渗透、激荡以至融合。“精确管理是基础,是依据,模糊管理是创新,是升华”。在现代管理多元化和课程系统复杂化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管理的模糊性,并力求把模糊管理与精确管理科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其二,本文提出模糊型课程管理这一新的设想,毋庸置疑,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还不应视为一种规范化的理论,但即使把它看成是分析性的或描述性的方法,它对当前的学校课程管理理论和实践还是很有意义的,起码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课程管理实际中另一个重要的领域──复杂的、模糊的管理实际。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
1智能化技术的概念
智能技术在我国电气工程之中应用普遍。它广泛应用于低压配电系统、变电站系统、电力照明系统等,是一种能精确模拟人脑思维和判断的智能工作模式。主要采用自动化作业辅助智能控制,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作业。智能技术是自动化技术的先进表现,它能精确地提高电气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智能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优势
2.1无需建立模型
在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中,控制系统的不错管理需要控制器的辅助。要想充分发挥控制器的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控制模型,但一旦建立了控制模型,就不能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使装置的控制模型的作用不能发挥好,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也不低自然系统的管理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将智能技术应用到相关的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之中,可以精确地解决上述问题。这使得电气工程的管理更加完善,灵活性和准确性可以大大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电气工程的稳定性。
2.2调整控制系统
智能电气系统的优点是可以调节控制过程。电气设备的更换过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控制。例如,通过改变时间来控制响应时间和下降时间,从而提高自动控制的时间和工作效率。效率保证了工作的每一步。由此可见,电气自动化控制精确地解决了人工控制的过程调节问题。这是自动控制的优点,可以应用到电气工程的实际工作之中。精确地减少了不适当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电力设备的平稳运行。
2.3控制器具有一致性
智能静态已成为电气工程工作的重点,它能使原来不相同的工作变得统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每一个数据都能准确地确定到规定的数字。晚期的电气工程需要人工控制。操作过程之中有一些工作步骤,导致一些工作步骤需要同时完成,但智能技术的引入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同时工作,使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同时完成。当今的电气工程正逐步向自动化控制转变。通过反复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自动控制可以在不熟悉的数据眼前做出精确的判断。在工程之中,要注意对工作细节的控制,严肃检查每一个环节。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3.1故障诊断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智能故障诊断技术主要是查找变压器故障的具置或故障的大概范围,并准确计算出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当前,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工程和电气自动化领域的问题日益突出。智能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稳定的条件下,人员无法立即检测到电气设备出现问题,也无法确定电气设备故障的确切位置。通过智能检测技术的精确应用,可以准确监控电气设备的实时工作状态。如果电气设备存在严重故障,则自动检测技术可以确定故障的确切位置,然后发出故障信号。立即通知相关设备的维护人员可以准确地提高设备处理的效率,还可以解决电气自动化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3.2变电站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电气工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关键的应用。因此,智能技术不断优化和完善,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显然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需求。变电站是电气工程的核心。如果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变电站,它不仅可以优化传统的操作方法和监视步骤,还可以降低手动操作的复杂性和手动操作的门槛。因此,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变电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系统可以完全联网。使用计算机代替电源信号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3调度电网的应用
电网调度是变电站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精确调度多区域的电力平衡。计算机网络系统、显示器、服务器等设备共同构成电网调度,使电厂的电力得到很好的控制,电网的实际运行得到很好的控制。将智能技术引入电网调度,使电网运行随时处于监控和管理状态。
3.4优化设计的应用
设计工作是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之中电气设备的基本前提和关键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使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工程的运行更加平稳和高效。设计师需要较低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在传统的设计工作之中,通常人员都是手工完成设计工作,工作效率低,设计方案符合率低,维护艰难。系数也很小。将智能技术引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设计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精确地减少人为干扰和系统误差。
当前,只有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后勤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后勤改革的各个领域,加快建设保障资源节约型现代后勤,才能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履行好胡主席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现代后勤建设。走资源消耗低、质量效益好的发展之路
艰苦奋斗、勤俭办后勤,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保障资源节约型现代后勤,必须把这些重要思想与新时期的后勤实践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后勤建设的各个方面,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好的后勤现代化建设新路子。
任何发展,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军队的发展,都需要以资源的消耗为前提。而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不可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难以改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国家和军队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且还要想方设法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减轻压力,尽可能地提供支援和保障。建设保障资源节约型现代后勤,就是向管理要资源,向科技要资源,向废物要资源,向节约要资源。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为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又能为国家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尽到有效帮助的历史责任。
军事上的任何一种或任何一次变革,都是以保障资源的支持为基础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军革,以军事发展优先的思想为指导,以雄厚的保障资源为条件和基础,率先走完了军队机械化建设历程,又在率先进行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而我国军革,既要在保障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进行,又必须实现从机械化建设向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跨越,这就决定了我们决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军队那样,走高投入、高成本、高质量的路子,而只能走低投入、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路子。只有建设保障资源节约型现代后勤,才能使有限的保障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才能为中国特色的军革提供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二、创建新的保障体制和机制,加速现代后勤建设由粗放型向科学型发展转变
现阶段后勤建设发展的形态是传统节约型、粗放型;我们提倡建设保障资源节约型后勤,则是资源节约型、科学发展型后勤。传统节约型、粗放型现代后勤的节约活动缺乏系统性,没有在内容上和机制上建立相应的体系;缺乏约束性,没有形成刚性的规范;缺乏长效性,没有步入经常性的良性轨道。而保障资源节约型、科学发展型现代后勤,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社会和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勤俭建军方针和勤俭办后勤思想与推进中国特色军革、实现后勤现代化建设跨越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强调勤俭节约与科学发展有机结合,勤俭节约与保障“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有机结合;强调科学发展与新时期新阶段历史使命相结合;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强调节约、降耗、减污有机结台。特别是在大力倡导开展勤俭建军和勤俭办后勤的活动中,它强调体制、机制和法制的有机结合。实现保障资源节约型现代后勤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了由传统节约型现代后勤向保障资源节约型现代后勤的质的转变,就是实现了现代后勤由粗放型发展向科学型发展的质的转变。资源节约型现代后勤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一)精确化。后勤保障精确化,这是保障资源节约型现代后勤本质特征的主要体现。所谓精确化后勤,就是充分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手段,精细而准确地筹划、建设和运用后勤保障力量,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为部队提供准确数量、质量的物资技术保障,使后勤保障适时、适弛、适量原则达到尽可能精确的程度,最大限度地节约后勤保障资源。精确化后勤涉及后勤建设、后勤管理、后勤组织指挥、后勤保障、后勤防卫等各领域的变革,具有筹划精细、力量精干、手段精良、保障精确、耗费精打细算等基本特征。具体说来,它包括信息、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技术的精确化,以及分配、采购、运输、收发、保管、周转、供应的精确化,以及医疗诊断、治疗的精确化等等。
(二)集约化。是指改革分散、粗放的后勤管理机制,相对集中使用后勤保障要素,通过后勤保障要素比例与结构的优化,精确细化管理分工,达到降低后勤保障成本,提高后勤工作效益的目的。集约化后勤要求,集中使用包括人员、经费、物资、设施、技术等保障要素,在优化保障力要素比例与结构的基础上,精确细化管理分工,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秩序。其中,集中是条件和现象,精细是核心和本质,规范是保障和要求。集约化后勤的内容涉及集约供应、集约生产、集约筹措、集约使用、集约维修、集约培训等方面。
(三)生态化。保障资源节约型现代后勤与传统节约型现代后勤的显著区别,就是强调把勤俭节约与生态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后勤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与军队的发展和谐统一、与国家的发展和谐统一、与社会的发展和谐统一,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是历史的责任。所谓生态化后勤,就是把节约、降耗、减污有机地结合起来,纳入到后勤建设之中,纳入到营区建设之中,努力实现营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相统一,相协调。在具体工作中,就是树立大环保理念,把治理污染、净化环境作为营院治理的重点来抓,加大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对营区内污染重、危害大的废水、废气、废渣,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进行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型营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按照循环经济横式的要求,实行减污与降耗并重,在保证污染排放无害化的基础上,把资源的循环利用纳入生态环境建设之中,努力建设节能环保型营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提升人文内涵、强化环境育人功能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营区环境建设既应满足物质方面的需求,又应注重精神方面的开掘,使污染治理与自然人文景观建设巧妙结合,弘扬尚武精神,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体现环境建设与军营文化的有机融合,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文化型营区。
关键词:精确农业;农业机械;影响;问题;分析
随着传统农业生产的种种弊端不断凸显,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精确农业逐渐被我国引进并实施推广,精确农业通过现代化的信息、自动控制等技术能够实现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农业收益的最大化,并有利于实现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需求。精确农业理念的实施需要依靠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技术来实现,精确农业对农业机械的要求是高度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以保证作业的可靠性和控制方式的可行性,精确农业思想的存在促进了农业机械的进步,由于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优化了传统作业中的不足,更符合农业生产对机械产品的要求,有利于显著提升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1 精确农业的特点
精确农业是集合现代农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作物栽培技术以及先进管理技术于一身的现代化农业管理新方式,通过对耕地信息的分析和科学的规划实现更为科学的农业生产运行体系。精确农业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合理性,更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收益。
采用精确农业管理方式进行的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1 )实现农业资源的按需使用,在最大程度上节约人力劳动资源和水资源,以最低的资源使用量获得最高的农作物产量;(2 )通过合理化的使用化肥与农药,在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减少化肥农药对食品安全产生的影响,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问题;(3 )精确农业规范了各种农作物的耕作、播种、施肥、收获等作业流程和标准,使农作物的栽培方式更加规范,有利于光照、土壤养分等自然资源的平均分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
2 精确农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
2.1 使农机由粗放型生产向精细化作业转变
现阶段,我国自主研制的农业机械仍然以粗放型作业为主,能够在基本上实现农业生产的相关要求,但在作业细节、作业质量以及工作的可靠性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以植保机械为例,尽管很多地区实现了全机械化作业,但在作业中喷施药液的雾化程度、药液的喷施位置、药液的科学化配比等细节难以做到精准把握,通常的机械化植保作业只能依靠加大喷药量来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这不利于食品安全和农药的节约使用[1]。在精确农业下,植保机械更好地结合了高雾化喷施、对靶喷施等先进技术,能够有效实现植保作业的精细化程度,显著降低植保作业中农药的使用量,同时提高整体的作业质量。
2.2 由传统农机向智能农机进步
现阶段使用的农业机械多依靠人工操作水平决定作业质量,而在精确农业相关要求的引导下,农业机械必須更好地结合现代化的电子、液压、控制、网络等技术,使农业机械转变为智能化的先进设备,其中,自动控制技术很大程度的减轻了人力劳动的负担,传感器等检测原件能够有效预防机械故障的产生,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作业质量的观察与监督,更有利于农业机械进一步向着远程控制方式发展。
2.3 由无序作业向规划性作业发展
当农业机械具有了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系统的支持,能够保证农业生产实施过程准确获取田间的信息,包括土壤中的化肥含量和种类以及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等。通过将实时获取的信息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分析,再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决策与规划,形成科学的方案后进行实施。这符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能够有效保证整个精确农业实施的过程。
3 国内农业机械发展出现的主要问题
3.1 农产品的种类不够丰富
现今,国内针对各种各样的农业产品生产制造出大量不同的农业机械,然而,在考虑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其仍然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的基本需求。比如说,对农产品深加工类型的农业机械,因国内在这方面的技术仍旧较为滞后,因此导致了我国在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得不引入国外的农业机械,进一步提升了农业产品的投资成本。
3.2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国内农业机械的操作人员通常为农民,但是因其尚未成熟的操作技艺,造成其在面对大型农业机械时不知怎样操作的尴尬局面,进而令农业机械的价值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难以有效体现出来[2]。此外,有些农业机械操作者因未经过专门的训练,所以其操作能力不够高,进一步限制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在这种前提下,我国应当更加注重对高技术农业人才的培养,目的是为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3.3 农机操作者收入不高
众所周知,农机的操作和使用大部分时间是在固定的时节,所以农机操作者们在其余时间是空闲的,从而造成其年收入较低的现象,这种状况的出现将会造成农机操作人才流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农业生产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4 精确农业背景下农业机械发展的相关对策
4.1 保证农业机械的精确化
要想保障精确农业更快的发展,农业机械必须在播种以及施肥环节保证它的准确性。另外,转变以往灌溉不精准而造成的干旱等情况,给农业生产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进一步达到农业的精准化需求,同时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保障农业产品质量的提升。今后,中国在农业生产上,必须加大对农业机械精准化的推广力度,同时把其设定为国内农业发展的一个目标。
4.2 农业服务系统化
当前,在精确农业的环境之下,国内农业机械在达到智能化要求的基础上,还应当更好地保障农业服务的系统化。在开展农业生产前,必须设定好一系列生产方案,目的是保障从生产到使用每个环节更加协调、有序。除此之外,我们在保障农业产品生产质量的同时,也应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管理及各项服务的体系化,为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5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剖析
5.1 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符合农业生产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我国的农业机械应当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目的是解决以往国内农业机械出现的因其种类不足而导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问题。由于国内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借助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发展,能够在保障农业产品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有效性,减少生产支出,进一步解决以往农业机械出现的很多问题。
5.2 朝着绿色农产品的方向发展
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迅速提升,人们对于农业产品的品质需求也逐渐上升。要想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就必须对农业机械实行仔细严谨的审查,防止由于有害物质的存在而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进一步防止农业产品由于机械设备的原因而出现食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并推动农业机械化朝着绿色产品的方向迅速发展[3]。如此一来,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进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我国的有关部门应当尽量配合农业机械化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严格处理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超标的情况,同时促进绿色农业产品生产的有序性。
5.3 朝着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环保技术和新材料应大力推广与应用在农业机械化开发中,这对农村环境、农作物培育以及农业生产者来说都是有利无害的,从宏观环境来看,也必将促进相关产业,如农业耕作、人员培训、产品加工等的全面升级。
6 结束语
农业机械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要想巩固住我国农业生产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就必须在精确农业的背景下,促进国内农业机械化的改革和创新。另外,有关部门需要选取有效对策来配合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发展,同时借助有关推广活动来加强人们对农业机械的使用,保障我国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乔力. 分析精确农业与农业机械化智能技术的应用[J]. 种子科技, 2017, 35(6): 125+128.
1、要的是内心的平静但不时的也需要灵感的涌流,所以推荐一些既安静又不失趣味的歌曲。全部都是无歌词的歌曲,毫无疑问歌词会影响到我们的几何或逻辑,《Summer-久石》,《流动的城市-林海》,《夜曲-纯音乐》。
2、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社会交往的发展产生了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关于社会交往的规则体系”。政治又是社会管理不断发展的产物,它是社会管理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社会管理可分为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与非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两种基本类型,其中,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就是政治,非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一般是指民间管理。
3、政治的本质就是规范化的社会管理。这种“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主要包括,规范化的社会管理人员的评价与选拔,规范化的社会管理机构及其管理职能的设置,规范化的社会管理程序的制订,规范化的社会管理行为的约束规范化的自然资源配置,规范化的利益分配法则等。
(来源:文章屋网 )
1采用合理的计量方式
计量方式。合理选择计量方式是增强电力计量精确度的有效举措。电力企业应基于电力用户现状之上,以科学合理原则为指导选择合适接线方式与计量措施,以不断增强电力计量精确度。以三相四线制的电力用户为例,若负荷不平衡时,将会造成零线中存在零序电流,此时若三相三线二元件电度表参与电力计量活动,必然会存在较大误差,从而影响到电力计量精确度。
2减少施工质量对计量的影响
施工质量。实践表明,施工质量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力计量精确度,因此要求电力企业开展施工时选用合格达标的材料,落实好实时监控工程施工质量。实践表明,电度表倾斜度和电力计量相对误差呈现正相关性即电度表倾斜度越大,则电力计量相对误差越大;反之电度表倾斜度越小,则电力计量相对误差越小,此外负荷率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力计量误差,其中电力计量精确度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性线或中线点状态。
3周期性开展计量装置校验
计量装置。计量装置既是电力计量的有效工具,又是影响电力计量的关键因素。要求电力企业结合供电企业现状,落实好周期性开展计量装置校验工作,通过对电力计量装置周期性校验能够及时发现装置中存在的问题,之后予以修补,以防止各种电力损耗的发生,从而保证电力计量的精确性。其中最常用的电力计量装置有电流互感器、电能表及电压互感器等。
4采用网络化的计量终端
互联网时代下,电子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已成功引入电力计量终端中,并真正实现了电力计量终端网络化、现代化,而加强对电力计量的实时监督控制也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中采购远方终端时尽可能统一设备规范,从根本上规避设备间兼容现象的发生。同时落实好统计、分析远程采集电量信息工作,以及时发现、解决好各类电力计量不良状况。
二、电力管理精细化
1建立专人专责的管理制度
要求建立完善的岗位职级体系,规范人才成长标准,严格员工对照岗位任职资格各项要求,调整优化业务职务的晋升、考核及推出机制,从而增强人力资源工作水平,以达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定期或不定期对人力资源工作状况进行绩效考核,并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如此不断增强人力资源凝聚力,充分调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
2建立健全计量操作规范和作业标准
以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完善电力计量相关制度标准,以此为有效开展电力计量工作提供有力依据。现阶段,依照《电力法》、《计量法》等政策法规已形成多种电力计量制度标准,如“计量标准技术档案管理制度”、“计量管理技术规范”及“计量标准周期检定制度”等。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相关管理者有一些是水利电力系统的技术人员,尽管这些人员具备丰富的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经验、也具备较高的水利电力工程建设能力,但对电力企业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认知不太全面,并且多多少少仍有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一定程度上有些不太适应市场经济管理模式,所以需要不断提高这些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的标。此时则要求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营销队伍,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多元化需求,而客户经理作为营销队伍的领头人,其自身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营销活动的高效性,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客户经理机制,依托于该项机制防范业务风险的发生,增强各种产品的营销效果。此外要求以跟班学习、人才挑选等多种有效方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客户经理,之后带领营销队伍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三、服务意识主动化
1积极主动的技术服务
通过面向广大电力客户进行电力计量及其标准化管理宣传,使其充分认识到实现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及增强电力计量精确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调动广大电力客户积极置身于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行列中来。事实上,电力计量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该项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要求,其由多项业务共同构成,包括确定电力计量点、构建电力计量系统、检验电力计量设备及筛选计量信息等,此外还需要电力企业善于发现、运用人才,落实好各项电力服务工作,以确保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得以高效有序进行。
2便利规范的电费收缴
电费收缴是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电力企业构建多元化电力营业服务厅和电费缴纳自主服务终端,剔除滞后电费缴纳方式,创新开发更为先进的电费缴纳方式,切实为电力客户塑造良好的缴费环境。其次,投入更多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积极开展电力设备安装、维护等多项服务工作,健全相关服务标准,规避强制性收费或多收费现象的发生。最后,特别要落实好对那些耗电量大或功率因数低的电力客户的电力供应咨询或服务工作,协助其合理使用电能,防止电能过分流失、浪费,这样既能够降低电力客户经济负担,又能够提升电力企业社会效益,对增强电力客户经济效益,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显著积极效应。
四、结语
【关键词】 企业 管理 财务 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盛行的一种管理理念,精细化作为现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源于生产领域,目前已经延伸到企业管理的层层面面,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思想。“精细化管理”也叫精益化管理,“精”体现在质量上,涵盖所有的产品、服务,工作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益”体现在效益和成本上,强调要获得收益。精细化管理强调的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精细化管理可以出效益。大凡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在管理上有其精细之处,无论是日本的丰田公司、美国的通用、福特公司、还是我国的海尔集团,他们成功的秘诀在管理上可以归纳为两个字:精细。可见,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必然会集聚在管理的精细上,只有精细化的管理才能真正出效益。我国的海尔集团以高效的精细化管理、优良的产品、优质的售后服务,打开了国际国内市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被誉为“海尔现象”。它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精”和“细”。海尔集团从领导决策、管理制度、人才运用、市场调查分析、产品生产、质量监测、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都体现着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购买化的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行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精细化的要求之一,就是改变企业粗放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向着精细化管理的方向迈进。与精细化相对应的就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无法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精细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无处不在,具体到企业中表现为:管理精细化、质量精细化、服务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物流精细化、营销精细化、业务流程精细化、宣传广告精细化、企业文化精细化,等等。精细化的结果是促使产品或质量更具竞争力。精细化财务管理就是以“细”为起点,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项岗位,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并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公司的各个生产经营领域,通过行使财务监督职能,拓展财务管理与服务职能,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挖掘财务管理的潜在价值。很多企业都认为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件极为复杂的事情,其实正所谓“天下难事始于易,天下大事始于细”,精细化财务管理其实并不复杂,只是细中求精。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要精益求精、关注细节,还应该有正确的思路和原则。要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正确地定位财务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的精细化;重视执行成本,强调效益。
一、正确的目标定位
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有两大主要任务:控制成本和促进收入增加。这两大任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权益分配管理等,是一项涉及面广而且综合性强的经济管理活动。因此,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也就要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进行合作,把产品设计、营销网络同收入和成本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程参与。在企业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实行有效跟踪与监控,做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发展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为此,企业要实施大财务战略。
1、强化财务管理职能,拓宽财务管理领域
例如,在项目管理上,财务部门需要从可行行研究、设备寻价、报价评估、合同谈判、合同审核、会签到合同签订后的付款和履约情况的跟踪管理。这种制度将财务控制延伸到采购、建设、事后评估等环节,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2、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加强财务控制和监督
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制度为平台,通过制定严格细致、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和督察机制,细化岗位责任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实行从人治向法治过渡。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核心首先是要加强成本的控制,在每一个生产过程,每一道工序,每一项服务中都应以标准成本控制费用的开支,计算出产品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原因。成本控制由责任部门及个人负责实施,做到全员参与,共同努力,以达到成本管理的要求;其次还要加强成本分析,综合成本分析、计划、定额等资料采用统计、数学等专门方法 分析影响成本升降变动因素和成因,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坚决控制成本,研究分析生产、销售、市场各种因素对成本的不利影响,另外还要加强成本考核,考核各单位成本状况,定期按照责任归属评价、报告各自工作业绩,为企业管理阶层决策提供依据,管理者应及时分析差异的形成及原因,找出责任者并给予奖惩,促进全面完成目标成本。
3、提供精确的财务信息,引导企业运营活动的健康发展
财务分析要“从财务的观点来看经营,从经营的观点来看财务”,对重点业务和重点财务变动情况进行跟踪,定期或不定期地提出各种财务分析报告。财务分析不仅是企业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而且还应该担当起挖掘潜力、改进工作的重任。
二、管理手段的精细化
管理手段的精细化是指财务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保证财务管理的有效推进,保证财务管理的灵活性。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标准化管理,大量的数据就无法正常流动,势必会导致产生“信息孤岛”。与此同时,要实现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的监控,财务部门需要扩大财务信息采集面,建立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和利用程序,整合会计信息和销售、网络、工程等业务数据信息,形成企业财务综合分析数据库。没有信息手段,无论是财务数据,还是其他业务数据,都很难实现高效率的采集,并进行汇总、分析和监控。
三、重视执行成本,强调效益
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要慎重考虑执行的效率和成本。在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中,出现了过分追求精细化而伤害运营效率的问题,过分拘泥于步骤和程序的细分,这意味着企业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包括时间、人力和物力,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步骤和程序等制度建设是财务管理向精细化推进的奠基石,但是,规范化、细致的制度,其执行成本也越高。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规范的管理制度来夯实基础,但在拓展工作领域、与其他部门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制度执行的成本,避免掉入繁琐冗杂的流程处理之中。财务管理的精细化需要在“大财务“战略之下破除部门壁垒拓展职能范围,为企业运营活动提供精确的信息,以信息化手段推进精细化管理,同时要充分考虑执行成本,不违背效率原则。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管理手段,已被各行各业的管理层所重视,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面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应该看到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实行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精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精确林业 专家系统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在分析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探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提出了精确林业工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平台设计框图及其系统功能。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DecisionSupport System,IDSS)的概念最早由Bonczek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2]。IDSS是在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的基础上集成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及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而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将人工智能与其它相关科学技术相结合,使DSS具有人工智能,能够更充分地应用人类的知识。IDSS既充分发挥了专家系统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特点,又发挥了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特点,充分做到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使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得到一个大的发展。
1 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DSS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M S ScottMorton首先提出[3],并在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计算科学。DSS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DSS实质上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筹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管理信息系统和模型辅助决策系统结合起来,使得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融为一体,提高了辅助决策的能力。它的产生基于以下原因:(1)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要靠人来实现模型间的联合和协调,解决复杂的、多模型辅助决策效率低下,而决策支持系统是由计算机自动组织和协调多模型的运行和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的存取和处理,达到更高层次的辅助决策能力;(2)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需要。
DSS由3个系统组成[3],即人机交互系统(对话部件)、模型库系统(模型部件)和数据库系统(数据部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决策支持系统广泛应用于林业,并在林业资源与环境监测、森林病虫草害防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的林业资源数据库[4],包含了森林资源状况、林业社会情况、林业经济情况、林业工程建设情况、林业营林情况和林业自然资源等历史数据。该系统运行采用了基于Internet的3层结构模式,即用户/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运行模式,可提供数据的网络查询、管理和维护功能,为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W C Schou等人开发了航空喷雾决策支持系统(Spray Safe Manager,SSM)[5]。我们知道除草剂被普遍用于森林杂草防除,但除草剂脱靶喷雾沉积和漂移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因此在清楚喷药工具对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效果、运用效率的前提下,可靠地进行除草剂喷洒是必要的。SSM的特点就是将喷雾沉淀和漂移的预测与生物反应模型融合在一起。该系统包含了一系列除草剂/杂草和除草剂敏感植物雾滴反应模型及产量模型。第二代SSM(SSM2)将喷雾沉淀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融合在一起,增加了斜坡沉积修正模型和飞行路线确定模型,从而可在真实的空间背景下区分喷雾区边界和敏感区域。由于使用者能够即时、直观地“看到”喷雾区地图上的图像及数据,使得SSM2的模拟更加真实。
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2.1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结构
图1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结构[6],其中知识库用来存放各种规则集、专家知识经验及其因果关系;数据库存放基础数据、决策信息和事实性知识;模型库用来存放各种决策、预测及分析模型;多库协同器从知识、数据、模型、方法等各个方面为决策服务,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持和服务。
2.2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1)分析、决策用的数据不再集中于一个物理节点,而是分散到网络上的不同节点;(2)分布、决策模型和知识处理方法也从一台机器上的集中处理,变成在网络环境下的分布或分布加并行的处理方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糊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数据库技术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为IDSS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Agent技术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奠定了技术基础。Agent是一个能够持续自主驻留、活动于真实的或虚拟的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问题求解实体[7]。Agent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协作性、适应性和社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的部分智力。将Agent技术融合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所集成的基于Agent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传统IDSS所没有的一些特性:(1)开放性。即能够与外界交互,系统资源不足时能够向外界请求帮助,同时具有对外提供资源的功能;其二是系统部件的易于增减,保持系统完整而不含多余的计算过程。(2)IDSS是分布式的、基于网络环境的。(3)资源可重复使用。不但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可重复使用,而且系统资源(决策知识、决策经验、决策模型等)能被不同的决策程序多次调用。(4)集成群体的经验和智能。(5)突破静态的程序化决策方式,实现人机智能结合。
目前多Agent技术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多Agent系统(Multi-Agents System,MAS)是一个松散耦合的Agent网络,这些Agent通过交互解决超过单个Agent的能力或知识的问题。多Agent系统具有如下特征:每个Agent拥有解决问题的不完全的信息或能力;没有系统全局控制;数据和知识是分散的;处理是异步的;Agent是异质的、分布的;系统是开放的。
2.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
随着数据挖掘、人工智能、3S与DSS技术的发展,以及精确林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开始研究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如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防火、变量施肥等。
北京林业大学研制出区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8]。该系统由4个子系统构成:数据及数据库管理、图形及图形库管理、模型及模型管理库、专家系统,并以数据及图形系统为基础,以模型系统为分析手段,以专家系统为智能决策核心,各模块相对独立,以数据管理模块为中介,组成有机整体。可实现统计、预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土地分类及生态评价、林种的水平及立体配置、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等功能。
东北林业大学与黑龙江大兴安岭防火指挥中心课题组通过3个阶段的研究,建立了基于WEB与3S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9],实现了林火数据库、林火预防预报、林火蔓延模型、扑火指挥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它包含了森林防火灭火系统中的地形图绘制,防火机构、历史火灾和各种代码等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火点定位、火场蔓延、派兵扑火、清理看守火场和损失评估等模型的建立,与上下级单位的数据交换,在火灾发生前可作出林火预报和预防;当林火发生时,可模拟林火的蔓延,并提供火场定位、派兵、扑火、清理火场、看守火场等辅助决策方案,为指挥员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火灾发生后可作出火灾损失评估。
Raymond K Fink等人[10]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空间土壤肥力、土壤物理性质和产量数据,在可变量施肥系统中利用基于规则的决策支持工具(DSS4Ag)降低施肥量、增加产量。利用标准的GIS工具将农田进行网格化,分成10×30 m的矩形方块。根据历史产量数据、历史性质数据(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坡度、地貌等)进行数据挖掘,采用CART回归树运算法则(Beriman等,1984)确定产量模型,根据当前性质数据、产品市场价格等,按照经济效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施肥量的大小(如果施肥费用大于增加产量的产值则不予施肥)。从测试结果看,采用DSS4Ag系统进行变量施肥,产量增加不很明显,但施肥总量明显减少,降低了成本,且降低的成本超过了必要的土壤测试和变量施肥装置的花费,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3 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3.1 精确林业的概念
精确林业是综合利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林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建立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林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获得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区域可持续发展[10~12]。简言之,精确林业就是实现以最小资源投入、最小环境危害获得最大林业效益。其中,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据通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主要有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林业工程技术主要有林业机械自动化、森林病虫草害防治、森林土壤类型分析、林地适应性评价、立地类型与立地条件分析、林木育种、施肥、林木采伐,等等。精确林业的研究与发展有助于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林业环境保护,是发展林业的重要途径。
3.2 系统的总体设计框图
建立GIS和ES集成的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可为林业生产者、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提供网络化、智能化、形象直观的信息服务。根据历史上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和森林保护专家在长期研究与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病虫草害统计趋势模型和技术经济分析,建立农药使用技术专家系统,并根据实时数据处理、喷雾目标特征和病虫草害防治目标阈值,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可针对不同林业生产情况及病虫草害发生类型、程度等实际需要确定农药投入的种类、数量等,指导自动执行变量投入决策,控制可变量喷头实现特定区域的农药精确定量喷雾,最大程度上杜绝非目标农药沉积,减轻环境污染。同时,病虫草害防治后的一系列数据可作为来年病虫草害预测和森林病虫草害防治战略的储备参考。
转贴于
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PFIDSS)的总体设计框图(图2)。
3.3 系统的功能
(1)GIS数据仓库包括3个基本功能:①数据获取。负责从外部获取数据,将数据分类,重新组合成面向全局的数据视图,从而解决IDSS中数据存储和数据格式不一致问题;②数据存储和管理。负责数据仓库的内部维护和管理,包括数据的存储组织、维护、分发等;③信息访问。它属于数据仓库的前端,面向不同种类的最终用户,由系统的各种工具组成。数据仓库的最终用户在这里提供信息、分析数据集。
(2)数据挖掘系统。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挖掘,通过大量的历史性数据分析,从中识别和提取隐含的、潜在的有用信息,通过多库协同器,将其分发给数据库管理系统、方法库管理系统、模型库管理系统、知识库管理系统。挖掘的主要技术是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关联的空间数据挖掘,它的研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的研究,而且还包括对空间现象(季节更换、气象条件)、空间因素(高山、谷地、平原)、空间组成(土壤、地貌、植被、水域)、空间活动(水土流失、沙漠侵蚀)等的研究,力求从中揭示出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与规律、空间活动(水土流失、沙漠侵蚀)等的研究,力求从中揭示出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与规律。
(3)联机分析处理OLAP是分析各种历史数据的最佳手段,其主要功能是:①提供数据的多维概念视图,可以使用户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考察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深入理解数据的信息和内涵;②快速响应用户请求;③提供强大的统计、分析、报表处理功能,进行趋势预测。
(4)精确林业工程系统。执行智能决策系统产生的结果,如进行变量施肥、变量喷雾。国内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多集中在商业和工业企业管理等领域,而在林业及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研制和开发应用较少。但有理由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3S技术、信息技术、林业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会不断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陈志骞.林业需要精确—对植树不成林的思考.辽宁林业科技,2002,(1):26-28
2 Bonczek R H,et al.Foundations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Academic Press New York,USA,1981
3 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 张怀清,等.林业资源环境网络在线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2,15(6):637~643
5 W C Schou,B Richardson,M E Teske,H W Thistle.Spray SafeManager 2-Integration of GIS With an Aerial HerbicideApplicati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2001 ASAE AnnualInternational Meeting, Sacramento, California, USA, July 30-August 1,2001
6 张荣梅.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开发及应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7 李桢,倪天倪.基于Agent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计算机工程,2002,28(5):120~122
8 王霓虹.基于WEB和3S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林业科学,2002,38(5):114~119
9 陆守一,等.区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开发.生态学报,1996,16(6):602~606
10 Raymond K Fink,Reed L Hoskinson,J Richard Hess.FromPrediction to Prescription: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forVariable Rate Fertilization.2001 ASAE Annual InternationalMeeting, Sacramento, California, USA, July 30-August 1,2001
11 王长耀,等.对地观测技术与精细农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 聂玉藻,等.精确林业技术的设计与实践.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89~93
一、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一)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的业务创新能力日渐增强,经营规模日益增大,更需要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是银行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是把管理的对象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从而在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建立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二)精细化管理与粗放管理的区别。一是管理形式不同。精细化管理通过细分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对决策、控制、考核过程进行精确量化的管理模式,体现的是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按绩效取酬的分配原则,大多表现为定量管理。而粗放管理只能提出整体工作目标,对实现这个目标并无法进行科学计划、有效激励,其分配形式体现的是经营管理的“大锅饭”,常常表现为定性管理。二是管理效果不同。精细化管理过程的紧密性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能有效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内动力。而粗放式管理,由于管理过程的松散性和分配的不合理性,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则很难做到精确计算和精确考核,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其工作效果就大打折扣。
二、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市场竞争和严格的外部监管的需要。经济全球一体化,促进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已呈多元化并上升到更高层次。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这在客观上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进行管理模式的彻底变革。此外,严格、规范的外部监管,是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自控能力,实现安全、有效经营的外部条件。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改变粗放管理的模式,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实现向精细管理的过渡。
(二)推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经营效益的需要。银行的最终经营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银行最终效益的获得。银行为了获取最大收益,需要准确的数字来衡量经营状况,如资产回报率、业务收入、经营成本和利润都需要依靠精细化管理来实现,粗放型管理则无法达到这些要求。
(三)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做强银行的需要。一个银行能否最终强大,最根本的是看其管理上的优劣。银行要保持业务领先和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对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科学系统的分解落实,更需要通过精细管理和提升执行能力来支撑。市场竞争的层次和内涵决定了单凭经验管理已不能适应市场要求,严峻的市场形势要求银行必须创新管理方式。如果银行延续粗放型的管理方式,问题会越聚越多,最后陷入困境,失去市场竞争优势。
三、基层银行应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基本涵盖了业务经营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于基层经营行而言,可以考虑在市场营销、流程优化、强化内控、细化成本、资源配置、员工管理六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细分客户市场,加强客户营销。由于各地客户群体的生产规模、经营性质、管理水平、信用程度、产品市场前景等各不相同。对于这些不同水平的客户,必须加以细分,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客户群,采取不同的策略,量身定做不同的营销方案,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实施差异化和个性化营销。客户营销人员要走进市场、走进企业,仔细观察客户的经营,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
(二)优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效率是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因此,能不能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及时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抓住商机,成为银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这就要求基层银行要站在客户角度看待问题,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争取竞争主动权。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种类的贷款及客户,简化不必要的操作流程,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增强调查、审查、审批的科学性,提高运作的科技含量。对存款和结算客户要根据业务性质、业务量的大小、业务发生的频率分别设计服务手段和流程。
(三)完善内控体系,严格防范风险。根据当前的业务经营特点和资源配置状况,完善富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柜台业务、守押工作、计算机安全等要全面梳理业务和管理流程,找出关键控制点,针对每一控制点,制定控制办法、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职责、责任追究办法等措施。树立全员、全程内控理念,建立前、中、后台分工制约机制,明确各部门内控职责,将责任分解到人,建立起清晰的追踪路径。针对每一户贷款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信贷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的信用评级制度,针对不同的客户信用等级、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区域,实行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在逐步化解存量不良资产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新增信贷风险的产生。
(四)细化成本约束,提高经营效益。按照建立节约型银行的要求,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对每一费用项目,要从合理性和必要性思考,把费用分解到每一项工作、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员工,将费用支出和经营收入结合起来,尽可能压缩一切非必要开支。同时要建立成本分析报告制度,加强成本控制考核,提高经营效益。
(五)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约水平。以集约经营为思维方向,根据不同经营行所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仔细分析所在地的金融、工商业、居民等经营要素,把物理网点和自助设备合理分布在最合适的区位,并突出其经营特色和个性,实现客户群体稳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