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时间:2023-05-29 18:2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节能环保产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节能环保产业

第1篇

[关键词]Malmquist指数;节能环保;全要素生产率

[DOI]10.13939/ki.zgsc.2015.46.076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抢占经济与科技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为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摆脱传统低端价值链分工模式以步入创新驱动轨道,国务院于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之一,对节能环保的扶持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宏观层面上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实质是由微观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组合而成,节能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因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好、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生产效率的高低能有效代表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为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效率,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其快速发展,本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全要素生产率,以期对节能环保产业如何提高效率提出建议和对策。

1 模型、指标与数据

1.1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本文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研究方法,它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Sten Malmquist用于分析跨期消费函数变化而提出的,Caves将该指数引入生产率变化的测算,Fare等在距离函数上对指数进一步分解。

1.2 指标选取

我国现有节能环保上市公司59家,在选取2009年12月31日之前于沪深A股市场上市的节能环保公司,以及剔除净利润为负的公司,最终得到24家上市公司样本。在投入指标中,选取主营业务成本、固定资产净值、员工人数。在产出指标中,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利用DEAP2.1软件对投入产出的数据进行测算,得到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生产率指数以及分解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动、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对其TFP及组成部分做如下分析。

由表1可知,整体上,2009―2014年24家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1.9%,技术效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2%,技术进步的平均增长率为-2.1%,由此可见,技术进步的缓慢增速是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较小,无力承担较大的科研资金投入,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进一步分析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与规模效率变动,2009―2014年规模效率变动均值为1.005,年均贡献0.5%的增长率,规模效率的上升说明我国节能环保企业规模是有效的,正在接近最佳规模,时下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得节能环保产业的需求得到较快发展,企业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纯技术效率变动呈负增长趋势,进而使技术效率增长较小,2009―2014年纯技术效率变动均值为0.997,平均增长率为-0.3%,体现出节能环保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较低。总体来说,节能环保各企业需加强管理能力和管理决策,加大研发投入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而不能长期以产业整体规模扩张来提高产业质量。

纵向考察来看,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TFP整体呈现不稳定的波动态(见下图)。在2009―2010年、2010―2011年两个时间跨度TFP 都处于增幅阶段。而在2011―2012年降幅度达到最大,负增长6.7%。这可能是2010年节能环保刚被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为加速形成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重新布局和整顿,使得该年度企业的生产效率达到最低值。在2012―2013年TFP开始保持稳定的小幅度增长之后,2013―2014年又有小幅度下降,这说明要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效率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在今后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以及企业整顿力度。

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

再从各上市公司具体分析(见表2),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为正的公司有7家,分别是创元科技(0.4%)、烟台冰轮(3%)、汉钟精机(0.5%)、洪城水业(2.8%)、华光股份(2%)、科达洁能(1.6%)、泰豪科技(0.5%)。全要素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有1家,为红宝丽。全要素生产率负向增长的公司有16家,分别是南玻A(-2%)、大冷股份(-1%)、中原环保(-2.6%)、北新建材(-0.3%)、桑德环境(-3.6)、凯迪电力(-9.2%)、盾安环境(-1.9%)、鲁阳股份(-1.8%)、海陆重工(-2.6%)、首创股份(-1.8%)、中电远达(-13.5%)、瀚蓝环境(-2.3%)、龙净环保(-3%)、双良节能(-2.9%)、菲达环保(-0.1%)、创业环保(-4.8%),除了大冷股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是由技术效率下降引起的,其他公司都是由技术进步负增长所贡献。

3 结论与建议

以上利用DEA的Malmquist指数对2009―2014年我国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TFP)呈负增长趋势,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TC)下降引起的。将技术进步(TC)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PTEC)与规模效率变动(SEC),只有规模效率变动(SEC)略有上升。此外,全要素生产率较不稳定,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特征。企业从微观角度代表着产业的发展现状,基于以上结论可知作为未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性节能环保产业,当前还处于较低生产率水平,普遍存在技术进步缓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作用。

为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本文针对性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一,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基础薄弱,无法直接面对市场的挑战,政府以相应政策扶持产业成长,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产业环境,增强社会投资节能环保产业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格局。同时,企业结合自身实力和特点,多层次运用资本市场,以产融结合助推产业做大做强。第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应高度重视创新,进行创新驱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广度与深度。节能环保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以重要技术突破为先导,培育的模式不同于传统产业,通过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联合创新,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无缝对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第三,面对全要素生产率较低,节能环保产业需不断探索成长的新模式,从单一产业链向全产业链发展。节能环保企业优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在保留传统有效管理经验的同时,进行管理创新,提高组织整体运营效率,以组织管理的进步弥补技术不足的短板。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郭梅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9): 52-65.

[2] 陈凯,史红亮.中国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1(1): 94-100.

第2篇

一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节能减排工程技术基础和能力,才能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排放问题。

二是拉动投资消费、有效扩大内需。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保欠账多,生态保护任务重,节能环保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节能环保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通过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加快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可有效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成为新的增长点。

三是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重要保障。我国大气、水、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今年以来出现大范围强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可以提供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加快治理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四是形成吸纳就业的新渠道。节能环保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尤其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发展上升期,市场潜力巨大,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有利于吸纳和解决就业人口。

五是有利于转变传统消费模式。为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等高效节能产品。这些措施加快了节能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为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约束激励,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一是健全法规标准,强化目标责任。健全法规的重点是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保障司法、健全标准,使潜在的市场需求得到释放,真正起到扩大有效内需的作用。强化目标责任主要是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大对节能环保重大工程和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的投入力度,解决突出问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环保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稳步发展碳汇交易。

三是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等政策。加快制定和落实鼓励余热余压余能发电及背压热电、可再生能源的上网和价格政策,逐步扩大峰谷价差,落实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电价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推行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将污泥处理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对节能环保重点工程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中给予重点保障。落实并不断完善现有节能环保税收优惠政策。

第3篇

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编制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近期将上报国务院。节能、环保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六大领域: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节能产业方面,一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环保、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二是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产品、建材产品和汽车等,重点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智能财产权的新型节能汽车及配套系统,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产品;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

环保产业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三是发展环保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道路沥青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

截至2009年底,国内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71万亿元,在节能服务产业协会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500多家,城镇污水垃圾运营企业1000多家。预计2010-2015年,城镇污水垃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可达6000多亿元,运营服务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

第4篇

近些年来,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无论是从资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出发,还是从当前的资源承载能力角度衡量,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都有其必要性。由于我国消费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过于依赖低成本的方式扩张产能,使能源、资源日益紧缺且造成很大浪费,废气、废水、粉尘等生产和生活污染物、废弃物的过度排放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我国工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另外,由于发达国家在节能环保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在國际贸易中制造技术壁空以垄断市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际竟争力都面临巨大压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正是在此背景下为增强我国产业竟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做出的战略性决策。

二、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推动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节能环保产业的公益性、外部性决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引导机制和政策法规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引导机制不完善及政策法规缺乏约束力,导致产业发展的内部推力不足。一方面,由于环保产业的价格引导机制不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等尚未到位,导致很多环保产品的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大于普通产品,缺乏市场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环保政策法规的约束力不足、执法不彻底以及违法成本过低,我国很多政策法规明令禁止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一些污染企业一直未得到环保改造或关停。一些企业即便购置了环保设备,由于运行成本高,也只是在环保部门检查时临时投入使用。

二,是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导致产业发展的外部推力不足。节能环保产业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且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加之我国目前在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财税支持、科技支持等都很有限,使一些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二)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任重道远。

首先,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企业和个人节能环保意识较差。过去我国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对绿色环保不够重视,使社会对节能环保的认识不足,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部分企业一味采用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很少考虑粗放型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其次,资金和技术的制约是影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目前建设的很多环保土业园区环保设施、技术装备等都有待完善,这使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能力来引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以及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转而选择了“三高”的生产方式。最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我国很多环保企业更热衷于从事污染控制设备、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制造,对于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信息和咨询服务等生态环境的整体治理领域关注度不高,导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生产加工环节。

三、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以制度建设促产业规范化发展

通过节能环保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范化发展。建立、制定和完善统一的环保行业标准、产品标准与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可行性的地方配套政策。通过环保产业、税收等政策实施,鼓励发展先进、高效、市场急需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和产品,同时警惕劣质产品对环保市场造成冲击,积极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同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细化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环境保护标准与法规,从而降低执法成本与难度,加大执行和监管力度。

(二)以政策引导促产业市场化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化发展需要政策的推动,但只有因地制宜地实施政策,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偏离政策的初衷。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应着重建立以支持型、扶持型和引导型为主的政策体系。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其公益性、外部性的特点。在生产领域,应建立以约束性、强制性为主的政策制度,以实现生产方式向节能环保转变,并辅以支持和鼓励政策。引入价格引导机制,将企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成本引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使企业向集约化、清洁化、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利用财政和税收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做好环保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和资本市场开展环境金融产品创新,拓宽各类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以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竟争力

只有不断提升节能环保科技水平,才能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层次,拓宽产业市场。首先,建立更加合理的环保科技支持与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在环保领域的科研投入,建立令项资金,对重大环保技术的研发子以资金支持与保障。建立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激励机制,对投入市场和实现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实施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其次,加强科研团队合作,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利用各自的科研技术优势,进行技术转让、合作研发以及产学研联合,从而推动先进、高端环保技术的攻关,加快节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实现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的产业化。最后,加快发展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型节能环保企业是参与国际竟争的主体。一方面,通过其带动作用,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行业的研发能力、令业化程度以及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竟争;另一方面,通过其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开展国际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永权.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田.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3):39-044.

[2]陈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探析,2015(6):70-72.

[3]赵跃.陈虹.中国环保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学术探索,2015(8):66-72.

第5篇

[关键词]节能环保;绿色消费;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 F8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3)08-0093-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采取的片面追求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在节能环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原有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日益增大。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节能环保财税政策的长效机制体系,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环境忽略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的重要体现,是建立科学财税制度的题中之义,也是公共财政建设的根本要求。

一、财税政策介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特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①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而不能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在公共产品领域,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性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政府介入——用财税手段来集资,提供这类产品。环境资源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其具有的非排他、非竞争的公共商品属性,使得人们可以无节制地使用环境资源。能源、环境资源的日益稀缺和不断恶化,给社会和经济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促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政府作为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重要调控主体,应该建立相应的财税机制,发挥财税政策在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经济外部性理论

经济外部性理论认为,经济外部性也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外部效应有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之分。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例如,私人花园的美景给过路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正的外部效应;隔壁邻居音响的音量开得太大影响了另一个人的睡眠,这是负外部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效应,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能很好地解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可以采取财税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私人征收“正”税,其数额等于该个人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达到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目的;另一方面,应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个人征“负”税,即给予津贴,使得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②

二、我国财税政策促进节能环保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位置,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财政投入资金不足,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相关税费政策不健全等原因,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促进节能环保的财政投入政策

第一,从对节能环保事业的投入来看,目前我国财政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对发展环保产业的投入,不应仅仅表现为以往政府习惯的财政出资建设几个示范项目或完成若干节能技术改造,而在节能产品销售、使用、服务、回收等环节缺乏相应的政策优惠。此外,国家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节能环保专项资金,相关节能产业的投入分散在企业技改资金和高新技术创新项目资金中,使政府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投资处于不稳定状态。

第二,近几年,虽然我国节能环保投入不断加大,但变化幅度不大,环境污染治理资金在GDP中的比例依然很低。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以大量资金投入为依托的,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环保投资已占到GDP的1%~2%,其中美国为2%,日本为2%~3%,德国为2.1%。比照国际惯例,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比例达到1%~1.5%时,可以控制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1]可见,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尽管从1991年到2010年,中国环境保护投资由最初的1 120.5亿增加到2010年的5 490.3亿,环保投资总额仅占GDP的1.49%,而真正的财政资金还不到1%。③环保投入的资金不足,制约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2010年,我国环保投入资金基本维持在GDP的1%~1.5%之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表1),这表明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我国的环保投资明显乏力。

(二)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政府绿色采购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上看,美国、丹麦、加拿大等都制定了相关法律,要求优先采购经过环境认证的产品,日本政府甚至实行了强制采购政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物力还不足,对政府绿色采购的投资力度不足,而且在制度上缺乏一系列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机制,来保障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顺利推进。

总体上看,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能耗水平,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①有关绿色采购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对于采购过程中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没有做出明确规范,而且缺乏专门、统一的绿色认证标准;②绿色采购存在信息障碍,各地方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受到绿色采购认知程度不同和地方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绿色采购信息范围具有局限性和方式的不科学;③政府在采购过程中缺乏监管绿色采购的监督机构,中间采购者作为理性人可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采购效率和质量低下,导致寻租行为;④政府投资绿色采购意识淡薄,在以低价格为导向的项目招投标活动中,政府采购部门不愿设置较高的“绿色门槛”来提高绿色材料在项目评价中的评分比重;⑤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规模占总体采购规模的比例较大,占用大量资金,导致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

(三)与节能环保有关的税费政策

1.现行税收政策节能环保调控作用较弱

现行税收政策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还很分散,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调控作用。资源税方面,征税范围狭窄,税率过低,调节功能乏力,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消费税方面:对环境产生污染和不利于节能环保的许多产品,如:一次性电池、一次性饮料容器和一次性塑料袋、高档实木家具等均没有纳入征税范围,大大降低了消费税在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方面的功效。营业税方面:营业税在调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功不可没,但存在重复计征的缺陷,而且只要经营行为存在,不管盈利与否,都得缴纳营业税。现有的环保产业,除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费免征营业税,其他的环保产业仍然要交纳营业税,这就影响了投资者投资于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增值税方面,垃圾处置费没有明确规定免征增值税,也就是说从事垃圾处置业务的企业收取的垃圾处置费收入均要缴纳增值税,这对垃圾处置企业来说显然不公平,影响了其从事垃圾处置业务的积极性。企业所得税方面,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对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较少,仅对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没有将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及环境服务业也纳入减免范围。

2.缺乏专门的环境税

就我国现行的税制来看,资源税制中涉及到一部分环境保护的内容,这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税制并不是专门针对环境保护而设立,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税收发挥环保调控作用的范围和力度。而且,资源税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不健全,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例如:资源税税率过低,调节功能乏力,难以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征税范围狭窄,很多稀缺和重要资源,如:森林、名贵中药材、淡水资源等未纳入征收范围,而且资源税税率与现行的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符合,过低的税率造成资源的盲目开采,利用率低下,有些资源甚至濒临着灭亡的境地。因此,有必要开征专门的环境税。④

3.排污收费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环保收费制度主要是指排污收费,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缴费人的污染行为,促进企业的污染治理,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现行排污收费处于被动状态,其核算方式是以排污者的生产需求和所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为终端,而不是以流域或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为终端。在环境管理上,最多只能考虑排污者是否达标排放,而不能充分发挥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来遏制区域排污总量的增加,这种收费方式难以解决环境污染总量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另外,排污费属于地方行政性收费,排污费收入主要由地方环保部门统一支配,由于所征排污费的用途不公开,排污费的资金使用不明,存在着地方环保部门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导致真正用于环保治污的资金少之又少。

三、建立健全节能环保财税政策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普及环保知识,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环保工作

公民自觉的环保意识是基础,完善的环保立法和有效的税收征管是保障。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活动,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如,加大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的曝光度,以案说法,教育广大群众,唤起环境忧患意识,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提高群众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此外,还应该充分重视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环保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环保宣传功能,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网络等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针对当地环保中的典型、突出问题,进行连续深度报道,对各种环境违法事件进行新闻监督,从而,使政府重视的环保工作变成全民参与、人人重视的环保事业。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支持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

首先,应该大幅增加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环保经费,将环保能力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环保机构执法经费的需要,同时,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每年通过排污费和财政预算安排等方式,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以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大环保科技研究。其次,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支持企业节能技术的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再次,积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和管理机制。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调动政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资金的分配原则、使用方向和监管措施,规范财政资金的管理。

(三)完善投资政策,拓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未来支持环保事业发展,支持企业配套节能减排设备以及加大生态补偿建设专项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等都对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必须拓宽环保资金筹措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环保资金筹措机制,为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如: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融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加大对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投入;鼓励多渠道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环境保护项目;争取政策性银行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环境保护信贷资金支持。

(四)完善促进节能环保的税收制度

1.完善鼓励性税收政策,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⑤

①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鼓励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如对属于生物能源的垃圾发电、风力发电、部分大型水电企业、小水电和燃料乙醇实行增值税和消费税优惠政策;对煤层气抽采企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等。②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对企业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给予适当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机场行李自动分拣系统、重型模锻液压机而确有必要进口部分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开征新税种

①开征燃油税。燃油税改革方案的推行,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如油价相对稳定,形成合理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因此,国家应结合当前形势,根据节约能源和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燃油税的改革方案,择机开征燃油税。②开征环境保护税。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都实行普遍征收,主要种类有SO2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5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增加,环境质量的降低,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征环境税已刻不容缓。征收环境税,其税率的设置成了关键,所设计的单位计量的征收税额,除了包含治理应该支付的成本,还包括不承担技术限排而缴纳的惩罚性成本。这样一来,环境税各单项税种就要在确立不同行业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类似于阶梯电价模式的排放物差别征税标准,征税与排放的清洁程度及数量呈现出螺旋线式的增长。环境税只有发挥出杠杆的橇动作用,在利益的传导之下,还会加速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成熟,从而促使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让工业经济与节能环保形成良性循环。

3.完善税收优惠措施

为保障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除了用好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还要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逐步将转让技术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一方面要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还应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环保机器制造、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和生态工程建设等领域,并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另一方面要在生产过程中积极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的专用设备,改进技术和工艺流程,生产高产低耗产品,减轻环境污染。同时,对于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纳税人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如在增值税方面,对纳税人销售的以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蔗渣等4类农林剩余物为原料自产的综合利用产品,由税务机关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办法等。此外,各级政府为优化地方经济结构和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还可在法定权限内给实施节能减排行为的企业以房产税等地方性税收减免以及地方基金减免等优惠政策。

(五)建立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政策

政府绿色采购不仅对全社会的可持续消费具有强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鼓励绿色采购。对政府实施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及作明确的规定,同时在采购监督、产品标准、审计、处罚制度等相关领域建立起一整套配套的法律、法规,形成绿色采购实施、指导、监督、制约和惩处的基本法律体系。其次,要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增加公共财政对绿色采购的投入,使绿色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引导财政资金向绿色采购倾斜,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开展绿色产品开发的科技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引导资金及奖励政策,对于更新、改造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引导其改进工艺流程和更新清洁型设备。最后,加大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宣传,培养政府采购人员的绿色采购意识,打破政府绿色采购的地方保护主义,使信息自由流动,提高政府绿色采购的效率。

[注 释]

① 财税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可以对外部不经济进行矫正,这就决定了财税政策介入技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③ 鉴于我国现行税制在环境保护功能的弱化以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客观现实,开征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税迫在眉睫,可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

④ 公共产品理论是公共财政最核心的内容,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又是公共产品最本质的特性。环境资源具有这种公共产品的属性。

⑤ 当然,鼓励性税收政策可以和惩罚性税收政策并用,相互协调、配合使用,发挥组合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康,王敏.推进清洁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9(10):95-105.

[2] 石晓波.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海外规制经验与中国制度建设[J].财政研究,2009(1):45-47.

[3] 苏明,傅志华,包全永.鼓励和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5(2):33-37.

[4] 张捷.资源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税务研究,2009(4):52-53.

[5] 高萍,樊勇.我国污染排放税设立的必要性与制度设计[J].税务研究,2009(4):38-42.

Long-term Mechanism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and Tax Policy for Promoting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Development

Lan Xiangjie, Jin Qiuping, Tan Shunq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China)

第6篇

节能环保产业有望成支柱行业

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节能减排形势较为严峻,同时我国资源能源利用率长期处在利用效率较低的层面上,造成众多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在节能环保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就意味着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7月12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行了总体部署,“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要达到15%以上,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4.5万亿元的产值如果实现,毫无疑问最终必须要落实到消费市场上。根据《意见》,到2015年,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提高15%以上,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节能产品的消费市场得到扩大。

根据《意见》,“十二五”期间需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领域包括:节能产业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领域、环保产业重点领域、节能环保服务业等。在节能产业重点领域,《意见》指出,要重点发展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等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照明产品、节能汽车等节能产品;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模式的节能服务业。

意见》还提出,到2015年,分别形成20个和50个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

在环保产业重点领域,《意见》明确,要发展以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和监测设备为主的环保技术和装备。同时,要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对于《意见》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有关专家表示,“在支持政策方面,鼓励节能环保产业装备及产品发展,引导各种资本投资建设先进生产能力;研究制定出台先进节能环保产品和消费的激励政策;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环保产业现有税收优惠政策,实施调整节能环保专用设备优惠目录和进口免税目录等。

另据了解,尽管该意见并未对国家在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规模做出具体安排,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该产业的投入,以有效带动产业发展。”

“《意见》对金融财税、土地等方面支持政策进行了规定,下阶段,国家有关部门还将从金融财税等方面进一步推出具体工作细则,包括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等。”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地政策方面,对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集中资源化处理中心等国家支持的项目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中给予重点保障。

政策指出,各级政府要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严格落实并不断完善现有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改革资源税。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

民生证券则认为,节能环保主要涉及大气治理、固废处理、污水处理、生态修复以及合同能源服务等子行业或方向。从受益程度和时间来看,大气治理下半年将迎来一系列政策催化剂,预计下半年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行业排放标准提升、限煤等能源结构调整、汽车尾气治理等领域会将有进一步政策细则出台。

固废处理尤其是垃圾焚烧市场空间巨大。保守预计“十二五”垃圾焚烧市场容量近800亿元。

专家:加强对环保企业税收优惠才能促发展

虽然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冯良表示,“环保产业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环保产业成长性强,就业机会多,市场机会大,亦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我国目前与环保产业相关的政策还有很多欠缺,环保科技创新型企业普遍遇到资金、政策等瓶颈。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武汉云鹤定宇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掌握着世界上热能化学制冷的核心技术,员工只有22名,是典型的环保小微企业。该公司董事长程秋海称,他们眼下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从银行贷不到款,而国家有关奖励资金也不知找谁能要到。由于没有钱,几项关键性的研发只能搁置。

“地方的水厂本身规模就不是很大,微利的。税收部分占了总收入的5%到10%,压力很大。”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说,在税收政策方面,环保行业和企业没有专门的优惠政策,“我们只能往高新技术企业方面靠”。

有鉴于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贾康撰文指出,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税收优惠助推环保产业发展较为直接、有效,可以缓解环保企业长期以来的投资回报不足问题,增强民间资本对环保产业的投资热情,同时减轻政府对环保经济的支出压力。

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加快研究完善和落实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对于节能、软件等产业,已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在贾康看来,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还嫌不够。

具体而言,一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门槛偏高。目前,我国环保企业中,所得税税率为25%,优惠政策主要为“三免三减半”,这对于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回报期限较长的环保产业来说,作用不够明显。

现行税法有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采取15%企业所得税税率的规定和对企业研发活动给予所得税抵免的规则,但环保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只有少数可以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大多数由于会计信息规范性限制等原因难以取得研发的抵免,所以绝大部分企业对上述优惠还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状态。

第7篇

格来说,清洁技术还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新经济概念。而正是这一以消除负面生态影响为中心的概念,则蕴含了巨大的投资空间。

清科研究中心研究指出,2010年全年披露清洁技术VC/PE投资案例130起,其中已披露金额的案例共涉及金额11.4亿美元。统计数据显示,清洁技术目前已经是仅次于TMT、生物医药的第三大热门投资行业。

透析政策愿景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从2009年开始,政府就把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时值又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排在战略新兴产业首位的节能环保行业,更将面临密集的政策扶持。最近《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等已提交至国家决策部门,相关部委还将编制节能产品目录,完善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等,以确保节能环保行业快速发展。

《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在结构上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三个方面。按照《发展规划》,将把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六大领域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据了解,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超3万亿,占GDP的7%~8%。

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明确了央企“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提出到“十二五”末,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6%左右。“十二五”期间央企节能减排的重点将有三大举措:一是结构调整,把落后的、高耗能的、污染重的企业淘汰;二是技术进步,用好的节能环保技术提高企业运营质量,减少污染,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三是发展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全面推进技术自主创新。

“十二五”期间,碳强度、能源强度降低,非化石能源所占的比重,以及森林面积、蓄积量等,都会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些约束性指标,这主要是为了确保实现碳强度在2020年降低40%~45%的目标。工信部节能司司长周长益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提高能源利用标准,大力推广节能先进技术推广和节能专项整治,为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工业节能潜力依然很大。

破解资本瓶颈

仅靠政策支持就想撬动节能环保3万亿规模的市场无异于天方夜谭,产业发展更依赖于商业化的运作,而主体则是产业企业和投资机构。现在,资金缺乏仍是节能领域的最大瓶颈之一。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与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秋生介绍,目前节能服务公司以自有资金为主,占全部投资的65.2%,其次是银行信贷,占全部投资的28.1%。近年来,民间资本和租赁业务开始进入节能服务市场,分别占全部投资的4.2%和3.5%。

作为中国惟一一家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也正面临资金瓶颈,尽管其拥有完整的节能环保产业链,号称中国节能环保领域规模最大、最具特色、最具综合竞争力的产业投资集团和集成服务运营商。据了解,目前,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总资产接近600亿元,拥有二级子公司23家,其中全资子公司12家,控股子公司11家,三级公司206家,上市公司1家,员工3万余人。子公司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及境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与资本市场接轨论坛近日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隆重召开,原本低调的中国节能却也以论坛主办方的身份亮相。而此次,其主办该论坛,就旨在为国内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了解节能环保产业的平台,并共同探讨借力资本市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节能产业作为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并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还存在着潜在的投资风险,而且投资需求总量和单个项目的投资需求较大,技术专有性较强,一般投资者进入障碍较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必须突破传统的融投资模式,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金融创新。这样,才能大规模地融集资金,加速和扩大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才能为资本市场培育更多的具有较快成长性、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中国节能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寻求合作,探索节能环保产业在资本市场新的服务运营模式,占领市场先机。

未来很长时间内,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将保持15%~20%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15年,产值将达到人民币4.5万亿元。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副总经理陈曙光表示,愿与各投资机构开展日益密切的合作,力争通过不同渠道不断推动节能环保业务与资本市场接轨,并共同探索、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互惠双赢。

第8篇

一、正确认识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陕西环保产业具备良好发展基础

“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陕西省布局了一批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经多年发展已在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方面在全国拥有相对优势。1990年,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我省环保产业也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一是产业初具规模。环保装备生产企业保持了较快发展,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持续增加。2008年省规模以上环保产业企业120家,年实现销售收入约80亿元。二是区域聚集明显。目前已形成以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安、宝鸡两市为聚集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地区的分布特色日益明显,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关中地区聚集发展模式将进一步加强。三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以气体除尘设备为主的西矿环保,以污水处理为主的陕西兰环、以生产垃圾综合利用装备为主的陕西中辉,以固废综合利用装备为主的宝深建材机械等企业,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成熟产品,提升了环保产业的竞争实力。四是气体除尘和固废综合利用装备发展较快。具备了规模化经营,并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在国内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产品销量和产值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尽管我省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和省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诸多问题。一是总量偏小。由于起步较晚,环保产业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企业发展缺少横向合作,产业和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二是发展不均衡。国际国内领先的能量回收装置,与大量低端产品并存;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但环保产业整体发展落后。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目前,作为我省环保产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企业主导产品以引进消化为主,现有研究成果转化及推广步伐缓慢,装备科技附加值不高。四是协调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不协调,没有形成合力。五是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的、具有操作性的物流、土地、金融、税收、资金、交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二)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面临难得机遇

增强环保产业综合实力,将成为“十一五”后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省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闲置产能;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最终真正实现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治理环境,实现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我省环境保护法律、标准的日趋严格和执法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逐年增加,有望使环保产业成为今后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二、准确把握陕西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一)统一思想,明确环保产业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政府“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产业发展方针,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我省技术优势和政府的推动作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技术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市场竞争能力强、结构及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产业体系,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一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应用示范工程,促进产业发展。企业要着眼于全球市场,明确产品发展方向,利用全球资源和产业政策,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技术进步。二是产业集聚,发挥优势。大力培育产业集群,科学规划产业园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延伸产业链培育环保产业园区,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基地。三是自主创新,引进合作。立足于国内外市场需求,优化配置科研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强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密切合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四是引导消费,减排降耗。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理念,推动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化,鼓励环保重点工程服务外包,在重点建设项目中推广环保产品,扩大环境友好型产品消费市场。

(二)高点起步,优化环保产业布局 关中地区以西安、宝鸡和渭南为核心,结合渭河流域治理,重点发展污水处理设备、控制仪表、节能装备制造。发挥西安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重点城市的科研优势,重点加速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重点扶持行业领先的品牌运营企业发展;建设省级环保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与信息交流中心。发挥省会城市的核心区位优势,带动全省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宝鸡市重点打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节能装备制造、汽车环保产品的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渭南市重点发展垃圾处理、水处理设备、环保设备制造业和循环经济技术研发。陕南以安康、汉中为核心,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矿产废渣综合利用设备制造,积极培育环保服务业,与关中地区进一步形成互动互补的关系。陕北以榆林为核心,重点发展化工废气处理、能量回收设备及污水处理设备制造。

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构筑环保装备产业集群中的骨干作用,引导同行业领域核心企业密切协作、有序竞争、错位发展,促进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网络的建设,利用政府职能,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工业固体废渣排放量大、环保装备生产企业聚集、城市垃圾处理厂周围等地区分别建立环保产业园区或基地,推动环保装备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依托西安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核心,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

(三)重点突破,增强环保产业竞争实力

1、水污染防治装备

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重点发展2万吨以上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展全流程节能降耗工程示范;发展居民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中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成套设备;开发适合中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技术。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污染物减排、清洁生产、工业废水回用的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为重点,攻克废水处理新技术,并研制相应成套设备。水体污染控制和饮用水源保护。研发饮用水源净化技术和设备,攻克原水中氮磷、难降解有机物、藻毒素的高效去除关键技术、复合微污染净化技术,研发相关技术的中试规模处理设备,建立高效净化示范工程。

2、大气污染防治装备

推行洁净燃烧技术。开发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废气净化及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设备,重点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开展大气污染物削减控制技术研究。重点研究SO2 、NOx 燃烧过程同步控制与治理技术,工业排放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支持燃煤汞污染、二英、VOC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开展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

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

大力发展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渣和危险废弃物以及剩余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装备。重点发展城镇生活垃圾分选、焚烧发电和高效垃圾焚烧尾气处理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鼓励开发应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适当发展有机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废物处置设备。尽快建成一批生活垃圾焚烧、污泥资源化处置产业化示范工程。

4、节能产品及技术

加强工业设备领域的节能减排改造,积极推广节能电机、锅炉、风机、压缩机、变压器、调速器等,合理利用余热余压。有序开发水电,积极扶持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鼓励石油替代资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运用,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积极推广空调、冰箱等节能家电、推广绿色照明和半导体照明技术和产品。

5、环保产品生产

新型环保材料与药剂。研究开发和推广新型载体填料、新型絮凝剂、吸附剂等水污染治理新材料,开发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物除臭剂等,开发满足需要的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和新结构。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鼓励发展先进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发展环境质量在线监测与遥感遥测技术和监控系统,支持多参数废水及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仪器设备,积极发展自动控制以及污染源监测数据无线传输技术与装置,鼓励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便携式污染分析检测设备。环境友好型产品。支持获得有机食品、节能、节水等认证相关环境标志产品生产,鼓励在生产、消费及回收与再利用全过程使用环境友好产品,大力推广低排放、可降解产品以及生态纺织品、水性涂料、无石棉建筑制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产品等。

6、环保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环保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发展服务外包,拓展发展领域。重点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鼓励融资、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及运行一条龙服务,培育集科研、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环境工程公司。支持发展治理设施运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行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和自动连续监测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运营管理,强化环境治理专业化运营体系。

7、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支持废旧产品的循环利用产业化,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化发展,大力提高循环利用程度,进一步构建综合利用产业链。实施绿色再制造和回收利用工程,完善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的循环体系。发展大掺量、高附加值和低成本工业废渣建材产品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粉煤灰、煤矸石、硫酸渣等工矿床锅炉燃烧发电技术,各种废液、废气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酒精糟液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发展散装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等节约资源型产品的新技术和新装备。重点发展金、银、钛等稀有有色金属回收新工艺;积极开展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实现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以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为重点,带动铝钒土、硅藻土等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推广成型燃烧、气化、工业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逐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益。

(四)坚定信心,实现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环保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0%左右。二是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显现。培育环保装备产业集群,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构建西部环保装备生产基地。三是生产配套体系日趋完善。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产业结构和布局趋向合理。构建较为完整的环保装备生产配套体系,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商标。四是环保服务业加快发展。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环保装备新产品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力争能量回收及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五是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和环保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具备较强的国际及区域产业合作和竞争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加快陕西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尽快成立省环保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要职责为:负责开展政策调研、组织技术推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有关咨询工作;协调、解决相关政策落实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环保产业相关政策的实施;指导制定我省中介机构和专家认定标准;建立我省环保产业专家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对认定符合国家和省上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组织全省环保工作的宣传、通报、培训等事宜。

(二)强化政策扶持

全面落实对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营造和巩固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鼓励和争取更多的投资者致力于环保装备产业;加大对环保装备企业在新技术、新装备研发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并给予持续支持;建立环保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通过政府投资参股、对环保设备制造项目给予补贴等形式,帮助企业完成初期产品研发,对环保设施运营给予长期补贴。对科研开发力度大、科技创新投资多的重点企业,以及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环保装备产品和技术予以重点支持。

(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依托新组建的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加大循环经济原创型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性工艺技术集成创新,创建循环经济平台。重视环保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研究,加强科研与生产的联合、协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制订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高技术研发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环保装备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

(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组织环保产品全社会科研项目招标,以骨干企业集团为主体,组建环保产业中试基地。对购买首台(套)产品的用户,按照实际购买价格的3―5%给予奖励;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在产品试运行期内,由政府协调并出资为首台(套)产品投保,促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在重点领域内组织实施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环保技术和产品推广及技术转让网络,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五)拓宽融资渠道

贯彻落实国家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如环保产业投资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等,调动全社会投资环保产品和环保产业的积极性,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开展市政债发行试点,允许环保企业以特许经营权等为标的进行抵押贷款。选择条件较好的环保企业,通过改制、资产重组、参股等方式,设立上市公司,进入融资市场,筹集发展资金。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探索设立环保信托投资公司,积极参与投资活动与资金市场的运作。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引导、转变观念,把环保意识贯穿到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结合我省基本情况,借鉴环保产业发达省份的经验,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环保产业要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及全过程控制。大力推进先进环保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推广应用,使之成为各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物质技术手段。加强环保常识宣传,开展系列科教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和宣传环保意识。

第9篇

为推进江苏*环保产业园的建设,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就江苏*环保产业园(以下简称环保产业园)建设,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一、实行财税政策扶持。环保产业园2009年-2012年内形成的市、区两级税收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园区(搬迁企业奖励增量部分),用于园区建设。市设立环保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优先对环保产业园的规划编制、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等项目给予补助,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市各相关部门在申报各类专项资金计划时,要优先考虑环保产业园内的企业和项目。

二、优先保障土地供给。市国土部门要积极利用点供、独立选址、城乡挂钩等途径,从2009年-2012年,每年为环保产业园提供600-1000亩左右用地指标,确保园区重点项目的用地指标需求。

三、鼓励重点环保企业搬迁入园。亭湖区内现有环保企业进入园区,旧址土地开发的政府收益部分,可用于奖励企业搬迁和发展。

四、优化园区发展环境。除土地出让金外,环保产业园内所有收费项目由园区管委会统一扎口管理,市、区两级开征的行政规费从2009年-2012年4年期内全部免收。市各有关部门要为环保产业园建立绿色通道,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随到随办。

五、实施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园区内环保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税务部门核实备案后,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规定加计扣除。

六、加快引进人才和研发机构。对园区或园区内企业引进的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重奖。鼓励研发机构入园或与园区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活动。园区内凡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承担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给予一定资助。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理论;环保产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212-03

1 经济生态理论下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是全球环保市场的主要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2007年,中国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t,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t,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了“拐点”,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向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步伐(图1)。

由系统演化发展视角审视,经济系统的发展演进造就了环保产业,经济与生态相互之间体现了协同发展的态势,生态系统需要不断的向着顶级状态发展,体现物种多样性与最大化的能量蓄积,在稳定以及内部调节层面也力争实现最佳格局。经济发展与之类似,由最初的原始农业向有机耕作发展,其稳定性不断增长,并由大量消耗、大规模污染、大范围增长、效益低下的传统模式,向着洁净生产、环保绿色、生态经济模式创新。这一过程足以印证,人类经济体系由初期的不稳定逐步向着相对稳定的局面推进,而环保产业的产生以及快速更新发展便是该过程中的重要成果。环保产业早已变成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各地区主力发展的新兴领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尤其是发达国家争先将环保产业、低碳节能技术作为经济发展浪潮中制胜的利器,颁布各项激励政策,扩充经费投入,提升支持力度,这也足以证明了经济建设中环保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2 经济生态理论下环保产业走向

由环保企业层次审视,其产业逐步向着资金、资源、资本以及技术方向不断演进,大体构成了各自生态位的个体。企业发展创新实力与竞争力影响其生态位,高级层次的企业体现了强大的组织、调配资源水平,因此其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例如,LED行业,处在上游的企业要比中游企业利润多出70%。另外,高生态位的单位体现了更高的市场集成度。行业初期会形成众多低生态位的单位,伴随产业迈进成熟期,其占据了一定的技术、管理优势,因此渐渐发展到高哟蔚纳态位,这些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渐渐提升市场竞争力与集成度。

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相比,我国仍旧处于分散的初级阶段,企业生态位较低,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应积极由单一模式向着综合模式不断演进与提升。

由生态体系层次审视,企业逐步向着集群模式发展,分化成初级、次级以及顶级规模企业,他们利用产业链以及共生网络构建成为有序、完备的生态体系,体现了零损失与高效率的综合特征。另外,环保产业体现出了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最终向第三产业发展方向转变的现实趋势。也就是说,环保产业必将由治理污染转变成环境服务,类别将趋于多样化,涵盖提升能效、预防污染、修复生态系统、提供优质技术服务与咨询等众多方向,并以高新技术企业居多。纵观我国环保产业,仍旧多为治理污染型企业,为进一步提升生态位,应加大环境服务比重,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区域经济发展层面审视,环保产业渐渐由企业生态体系发展为产业生态体系,最终将向着区域生态体系升华直至全球生态体系。环保产业区域特征以及国际合作受到了各行业阶层的普遍认可,众多国家在环保问题、信息交流、推动环保产业建设发展层面开展了广泛合作。目前,欧洲正积极研发BAT信息交流技术,用于应对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同时就毒害物质、污染源、排放物的总量标准进行监督控制与测量,形成了行业交叉文件,发挥了良好的协调促进作用。

3 环保产业发展对策

3.1 提升环保科学技术创新实力

我国环保产业始终处于初级阶段的重要成因在于欠缺核心技术。为此,应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可利用发展重大专项提升创新实力,做好环保、节能、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生态建设方面的项目研究,将关注点放在影响全局的技术以及技术群上,开发研究各个企业、各个产品链接技术以及产业园设计技术,形成共生网络以及集成系统。另外,应重点推动商业项目研发,吸引越来越多的单位研究环保技术,激发信贷、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影响效应,实现环保产品、技术的快速推广与应用。

另外,应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快速建立公私合作关系,实现机构整合,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核心力量,通过协调发展,提升创新实力。企业应针对自身需求与特征,加大开发成本投入低的节能减排以及环保低碳、能源再生技术,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

3.2 培育发展环保服务业

为优化环保产业格局,应积极制定服务管理规划,明确战略目标,早日令我国环保服务行业迈向正轨,应对处理环保服务业体现出的自发盲目建设、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重复内容过多等问题。应从行业政策法规的规范制定入手,发挥环保服务行业政策引导作用,确保其始终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积极发展,利用对应性法规政策加以引导,确保各企业投资经营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杜绝违规、违法行为,净化行业环境。另外,应积极培育打造环保产业的产品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以及人才市场,确保众多生产要素间实现合理有效的流动以及最佳的组合。特别应做好环保建设与具体产业技术的服务与咨询管理工作,促进环保产业、各类相关产业系统结构、产品构成的优化更新。对于属性相类似的科研单位应加大鼓励,吸引他们到环保科技领域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环保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做好技术评估与成果推广,完成竞标工作,组建资质良好的信息服务以及技术经纪等中介单位,快速符合环保市场扩充发展中供需单位对优质服务的渴求。

3.3 提升产业链中环保产业地位

为促进环保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产业链中环保产业核心地位,使之生态位逐步上移。可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将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体现高强大市场核心竞争力、对环保产业建设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作用、技术水平高的规模化企业以及具备核心影响力的专业集团企业作为行业龙头,在政策制度、投入经费、培养人才上给予全力扶持,令其渐渐体现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扭转我国当前环保产业集中度有限的不良局面,突破我国在国际环保产业链始终处在下游的不良格局。再者,对于节能环保领域的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规模有限的各企业之间实现良性合作以及更大规模的结网,令更多中小企业在科学专业分工的同时发挥自身灵活度高、适应能力强的综合优势,实现环保产业的高集成度发展。依照各地规模不一、工业特征各不相同、资源具备不一样的禀赋以及环境容量不同的现状,应加强规划设计,创建产业集群。该阶段中应全面考量各企业单位交换废弃物质以及副产品过程中的关系以及利用能量梯级的状态,创建产业系统生态链,使各企业在生态链之中实现更高效的合作分工,完成聚集式发展。

同时,应积极创建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系统、各类能源高水平共享系统。事实上,环保产业之中的制造行业实际属于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大的主体。为此,在制造产业发展到一定集群模式之时,会形成行业饱和甚至拥挤的问题,各类成本r格的提升以及资源总量的不足均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而,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引进来政策,弥补我国企业在环保产品、应用技术层面的缺陷与不足。可通过招商引资,优化环保产品建设生产、环保服务、综合应用资源、开发洁净产品等途径强化国际合作,对我国环保产业刑场强大的正面影响作用。另外,应积极引入国外环保领域现代化产品技术,激励国内企业同国际知名企业、项目建设、运营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使得我国环保产业在良性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发展与提升。

4 结语

为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以经济生态理论为视角,明确环保产业发展的核心意义与功能价值,把握产业动向与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科学战略对策,方能改变我国环保产业低生态位的不良格局,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力波.中国经济低碳化的政策体系与产业路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苏 名,傅志华,许 文.碳税的中国路径[J].环境经济,2009(9).

[3]李 健,周 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12(1).

第11篇

行业性机会受到压制。

但长期来看,其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潜伏股市,不仅仅是在第四季度寻找投资缝隙,更需要选择一些可以长线入市的行业板块,作为资金潜伏的乐园。金融界首席分析师杨海表示,长期看好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囊括了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去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

前三季度业绩骄人

据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环保板块总体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21%,增速高于上半年,其中,三季度单季归属净利润增速达到32%。从各细分领域的收入和净利润增速来看,固体废物处理板块2011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增长最为耀眼,其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都排在第一位,且收入增速快于成本增速。

对环保行业的公司来说,前三季度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基本稳定。少数公司比如桑德环境、国电清新、凯美特气,在成本上行的环境下,实现了毛利率的提升。

利好因素不断

2011年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出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将节能环保列为七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首,提出“双八双十”总量削减计划。据专家测算,国家在“十二五”期间的环保投入,大概有3万亿元左右,平均每年超过6000亿元。此外,由工信部牵头的《环保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正在制定中。该规划拟提出,大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培育若干主导性的龙头企业,配套一批“高精尖特”中小企业,“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环保装备制造业20%的增速。

众多利好因素的出现,注定环保产业在未来的市场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以上一系列政策能够全部得以有效实施,必将给环保产业的潜伏者提供巨大的盈利空间。

个股前景可期

短期而言,节能环保在市场修复状态下,行业性机会受到压制。但长期来看,杨海十分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个股方面,杨海表示,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主要是两大块,即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的治理。这两块就已经涵盖了很多家上市公司,其中有的上市公司不但能分一杯羹,而且盈利比重还很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方向,就是节能减排,比如LED的推广普及,白炽灯的淘汰,都属于节能降耗产业。利用余热发电的上市公司也都有非常大的增长前景。

第12篇

1.从功能结构来看,环保产业是经济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功能结构来看,一般生态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无机物质,如C、H、O、N、CO2及各种无机盐等;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二是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以及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等自养生物。它们同化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初级的能源和营养物质。三是消费者:指以摄取其他生物为生的异养生物。在由动植物共同构成的食物链中,消费者队伍庞大,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动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传递能量。四是还原者:即分解者,它将生态系统中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如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还原到非生物环境中,完成物质的循环。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以这种食物链的方式联结起来,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完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Tammy,1998)(见图1)。生态系统的这种功能结构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是自然界长期生态平衡的基础(戴锦,2004)。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对整个生态系统有着不同的意义。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部分,是连接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基础性作用,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原者是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桥梁。分解者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体将会堆积成灾,物质将被锁在有机质中不再参与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停止,其直接后果是生态系统的崩溃。相对而言,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较为次要,它只是起着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而一个生态系统只需要生产者与分解者就可以维持运作。当然,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生产者与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必须保持适当比例,以保证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衡。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可以把经济系统分为相应的几个部分:开采者: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相对应,指从生态环境中获取初级资源产品,并向生产者提供生产原料及能源的资源产业;物质处理者: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指对初级资源产品进行多种层次加工的各类制造业(广义);消费者:包括直接或间接消费各类产品或为产品消费提供服务的产业以及作为终端消费者的消费者人群;废料处理者:相当于分解者,其主体是进行资源再生利用、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环保产业,其主要作用是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与能源,将废弃物还原成无害的,或可再利用的资源,消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正如生态系统以食物链的方式在非物质环境、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形成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经济生态系统也以类似“食物链”的捕食方式,在开采者、物质处理者、消费者以及废料处理者之间形成资源被不断加工、消耗以及废弃物处理回用的循环(见图2)。分解者对生态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同样,作为经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环保产业,也对整个经济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影响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强度的不断加大而日益凸显。工业化前,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与强度都比较小,对资源的摄取与污染的排放远远小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净化能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这时,生态系统为经济生态系统提供了还原功能。工业化以后,随着经济活动的规模与强度不断增加,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大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自净能力,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物种锐减、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增长面临着不可持续性。环保产业作为经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承担起原先经由自然生态系统实现的还原功能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从整个经济生态系统的运行来讲,环保产业的兴衰不仅仅是其自身作为一个产业的兴衰,而是整个经济生态系统的兴衰,它决定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全局,决定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

2.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看,环保产业是经济生态系统不断演化的结果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同样具有协同演化趋势。生态系统有着向顶级群落状态持续演化的趋势,而达到顶级状态的生态系统,不仅呈现出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蓄积量方面的最大化,而且在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方面也达到了最佳状态。经济系统的演化趋势与之相似,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到传统有机农业的精耕细作,农业系统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同样,从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低收益,即所谓“三高一低”的传统工业模式,到清洁生产、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模式,工业系统也呈现出类似的演化趋势。它表明整个人类经济系统从不稳定状态向相对稳定的经济状态演化的趋势,环保产业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正是这一趋势的重要体现。环保产业已成为世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各个国家争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将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列为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出台各种激励性政策,投入大量资金,给予大力的支持,这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环保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战略意义。

二、经济生态理论视角下环保产业的走向

环保产业作为经济生态系统中的产业子系统,也有着与其母系统协同演化的特征。因而,从经济生态系统演化进程来看,环保产业将会呈现由低级向顶级的演化特征。从环保企业个体层次上看,企业向资源、资金、技术、智力资本方向演化,形成处于不同“企业生态位”的企业个体(赵桂慎、吴文良等,2004)。企业的创新能力及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生态位,处于较高生态位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组织、配置资源和要素的能力,同时也能获取更多的利润。如LED产业,产业上游跟中游约占全行业利润的70%,下游占全行业利润的30%;处于较高生态位的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环保行业发展初期会催生大量的处于低生态位的小企业,随着产业逐渐成熟,有技术、资金、管理优势的企业演化到较高的生态位。它们采用并购的手段逐渐提高市场集中度,如美国环保各个细分行业前10位的公司占市场份额的比例约在50%-80%之间。发达国家环保行业内大企业一般占1%左右,而我国仅为0.4%,这反应了我国环保行业发展仍处于初期小而散的阶段,整体处于相对低生态位;随着企业生态位的提高,会出现逐渐从单一设备提供商、工程承包商向综合环境服务商的转变趋势。从环保企业生态系统层次上看,企业个体向企业种群和企业群落方向演化,并逐渐分化出初级企业、次级企业和顶级企业,三者通过产业链或共生网络形成一个结构有序、功能强大的企业生态系统,该系统具有经济效率最大化和零福利损失的特征。如废料的资源化利用很难在单个企业中实现,它需要在企业集团层次上和地区间合作的层次上来完成,以食物链的原理将相关的企业链接在一起,使一个工业部门或一个地区的废弃物成为其它工业部门或地区的生产原料。生态工业园正是通过区内的企业通过建立各种链结、合作关系形成共生网络,整个工业园成为资源(能源、水和原材料)循环流动的封闭回路系统(张艳辉,2005)。在环保产业生态系统层次上,同样具有从第一产业生态系统向第二产业生态系统,再向第三产业生态系统的方向演化的趋势。从污染治理向环境服务业转变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美国环境服务业占整个环保产业47%左右,而且种类繁多,包括能效提升、污染防治、生态修复、技术服务、项目咨询等多个领域,大多为轻资产、高技术的企业。我国环保产业仍然以污染治理企业为主,环境服务业仅占环保产业的15%,说明我国环保产业的生态位依然较低,环境服务类企业与从业人员比例也有待提高,环保产业有待从污染治理向环境服务延伸。在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层次上,环保产业有从企业生态系统向产业生态系统,再向区域经济生态系统乃至全球经济生态系统方向演化的趋势。环保产业的区域性及国际间的合作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中、韩、日三国已就环境问题、各类信息交流以及促进亚洲各国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欧洲目前正在发展最佳信息交流技术(BAT),以解决因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并针对有毒有害的危险存贮物、粉尘污染源排放以及排放物的测量和监控,制定了一系列交叉行业的BTA参考性文件。这在各国之间担当了协调员的角色(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11)。

三、发展环保产业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迅猛,每年以15%—20%快速增长。但环保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生态位低,产业集中度不足,无论是产值还是规模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目前发达国家环保产值占GDP的比例保守估计已大于2.5%,2012年我国环保产业仅占GDP1.54%,“十二五”末环保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望达到2%,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环保产业的跨跃式发展。

1.加大环保科技创新力度

缺乏核心技术是中国环保产业处于世界环保产业链低端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环保产业的生态位。通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来推动环保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强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科技项目,重点部署具有全局影响的关键技术和技术群,积极研发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链接技术和生态产业园区的优化设计技术,推动建立企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工业集成系统。关注商业化项目,吸纳更多的企业参与。加大环保科技的R&D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发挥信贷、税收、补贴等政策手段的作用,积极促进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示范、推广。建立官产学研结合及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技术开发模式,整合相关研究机构、企业及资本市场的力量,采取协调行动,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结合自身的特点,重点开发低成本的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并积极实现产业化。

2.创新制度安排

建立严格的环境政策,刺激环保产业的有效需求。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梳理并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大力修改《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加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地法》、《生态补偿法》等,进一步完善《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配套法规及其标准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成本、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起相应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并把环境保护与干部政绩评价以及任用结合起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建立和实施最严格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制度,尤其是国土以及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环境损害赔偿制、环境公益诉讼制等。完善行业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完善经济政策,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恢复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鼓励政策,建立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产权制度和绿色财政制度等。尽快出台流通与消费领域绿色制度,如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等,引导绿色消费。推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开展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的交易试点。

3.培育环保服务业

制定环保服务业产业规划。尽快制定出环保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使中国环保服务业尽早走上正轨,消除环保服务业存在的自发、盲目、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开发、重复引进、重复研究等问题。积极着手环保服务业政策法规的制定。环保服务业是政策引导型产业,法规政策对环保服务业发展极为重要。为了引导环保服务业的有序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管理和规范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精心培育环保产品市场、环保技术市场、环保人才市场、环保资金市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尤其要加强环保及相关产业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以此带动环保及相关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鼓励性质相似的科研机构进入环保科技服务领域;积极培育各种环保技术创新、技术评估、技术推广、竞标、信息咨询以及技术经纪等中介机构,满足环保市场供需双方对于服务的需求。

4.促进环保产业在产业链位置的上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