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何处春江无月明

何处春江无月明

时间:2023-05-29 18:21: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何处春江无月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巴金《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光总是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没有一丝声张与喧嚣,小时候的我,并不懂得它的柔和与美好,现在想来却想问它一句,寂寞吗?或许不吧,好在有那轻风和白云陪着它,同样的温柔、舒适。

很小的时候,记忆中模糊的家乡,小院里,月光下,那个小小的我,总是依偎在祖母的怀里,听她讲那嫦娥的故事,祖母柔和的声音融化在那徐徐的微风中,柔柔的月光下。也会记得,曾经披着那一身的月光,与伙伴躲在蚊虫嗡嗡的葡萄架下,妄想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结果被叮的一身红包,带着一脸的疑惑与委屈悻悻的回家了。时过境迁后,伴随着祖母的去世,一切皆是物是人非,那些童真那些美好,还能找回吗?不,我想它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中。

哦,儿时的月光是温柔的,如此美好,那是我童话般的梦。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摇一只小小竹筏,吟一曲春江花月夜,顺水而下,漓江的景色果然名不虚传,月走我也走,我走月也走,无论走到哪里,它总会跟到哪里,而且跟的是那么的近,那么的亲切,十二座山峰做背景,看那闪耀着点点光亮的傣族女子在岸边把歌唱,月亮把满腔柔情化作银色的话语,无声地洒落在我们身上,轻轻抚摩着我们的脸庞,或许就是那一次江上与月的邂逅,使我一不小心产生了恋月的情愫,童年里的那次游漓江,使我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月亮,更喜爱那月光遍地的夜晚。

哦,童年的月光是美轮美奂的,那样触不可及,那样神奇。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2篇

1.纵死终令汗竹香――林俊德

“纵死终令汗竹香”出自明末清初“岭南三忠”之一的张家玉的《军中夜感》,其诗云:“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寻常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汗竹,指史册。古人把字写在竹简上面,写前须先把竹简置于火上烤,使水分蒸发掉.水分蒸发时,状如竹简出汗,所以把书写的竹简叫着“汗竹”。其诗末句是说:纵然战死,毕竟要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用在这里赞美林俊德院士人虽已死,但其英名却永远流传。

2.孝更绝伦足可矜――陈斌强

“孝更绝伦足可矜”语出《二十四孝》中“笼负母归”的故事:鲍出,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的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强盗,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当,吓得四散逃命。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陈斌强对母亲做的一切本来是应该的,但在孝道不古的今天却难能可贵。用“孝更绝伦足可矜”话赞美陈斌强的孝举超越常人,足以被后人褒扬是很恰当的。

3.何处春江无月明――何

唐代张若虚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中前四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其中后两句在原诗中的意思是“月光闪耀于千里之遥,哪一出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下?”在称为道德滑坡的今天,“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一诗句既有力的说明像何这样充满爱心的人其实很多,又形象地说明神州大地每一处都在正能量“明月”的朗照之下,言简义丰,生动形象。

4.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动人以行不以言”由唐代李贽的“动人以行不以言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整合而出,意思是用语言打动人,他人的感触不会很深;用行动打动人,他人的反应必然迅速。这句话强调了身教比言传更重要,更有效果。正如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所说“在办公室当局长是本分,吃苦受累冒险卧底当局长是情份。用情份去担当本分的官,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5.爝火燃回春浩浩――高淑珍

“爝火燃回春浩浩”选自明朝于谦的《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首咏物诗,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意思为: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熊熊炉火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爝(jué)火:小火炬。火炬虽小,却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光亮,高淑珍的“爱心小院”虽小,但小院里的爱心和善良的种子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6.冰雪为容玉作胎――张丽莉

清朝王士禄(王士祯之兄)有一首《茉莉花》,诗云:“冰雪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锁窗开。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 引用“冰雪为容玉作胎”既写出了张丽莉如同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一般的外貌形态,也赞扬了她冰清玉洁和清香飘溢的人品和师德,含蓄蕴藉。

7.能受天磨为铁汉――李文波

“能受天磨为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一句流传很久的联语,作者不详。但左宗棠有诗云:“监牢且作玄都观,我是刘郎今又来。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刘郎,指的是刘禹锡。这里是借用,“前度刘郎今又来”是典故。左宗棠引用是为了表达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李文波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整整坚守二十年,不愧为“守礁王”,堪称“铁汉”。

8.悲莫悲兮生别离――高秉涵

屈原《九哥・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被明代王世贞誉之为“千古情语之祖”。意思是再也没有比生死别离更加令人悲伤,没有比新相知更加令人欢欣的了。台湾老兵内心的苦楚,浓烈的乡愁,魂归故里的强烈愿望,高秉涵的无私与努力,等等。用“悲莫悲兮生别离”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9.清香传得天心在――周月华 艾起

明代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儒有一首《画梅》:“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 后两句的意思是梅花的清香远远传来,飘荡在萧寒的天地间,这是寻常的草木所不能比拟的。赞美了梅花的清香,以及它在寒冬中开放的清高品格。展示了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精神风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周月华和艾起的爱是小爱,更是大爱。

第3篇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这首诗描写精致、意蕴优美,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歌以“月”为线索,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发了江畔月下的思索、抒写了因月而起的情思。和许多以月寄情的诗一样,它也是抒写离愁别绪的,有惆怅,也有无奈,但与其他同题材的作品相比,少了锥心的痛苦和刻骨的泪水,被认为具备了初唐诗歌“哀而不伤”的特色。

一、《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然焕发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唐朝初年,统治者吸取了隋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所以,初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社会思想相对开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渴望建功立业,蓬勃向上、奋发有为就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并且,初唐统治者把文学文风与治理国家直接联系起来,努力构建具有恢宏气度的文学风貌。所以,在初唐诗坛上,面对别离,少了几分凄凄惨惨戚戚,就有了王勃笔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就有了高适笔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春江花月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契合了时代的心声,体现了初唐的时代之音。

二、《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的具体表现

1.宏大的背景、壮阔的意境

诗歌起笔就勾勒了一个非常辽阔浩大的背景去写景、思索、抒情。开篇就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天来了,一切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江水也如此,冰河已经解冻,江潮开始涌涨,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着潮水的涌动刹那间活泼地从海的尽头喷跳而出,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两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壮丽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月由东而西,徐徐上升,柔和的月光随着江水的流动照耀着千万里之遥,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呢?这四句用壮阔的笔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开阔、壮美的世界。一个“连”字,写出潮水的浩浩荡荡、绵绵不绝之势;一个“共”字,写出月升之时活泼有力、矫健不凡之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两句将空间拓展,水波粼粼,延伸向无垠的远方,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创造出一种更为雄浑博大的意境。在这样一种广阔无边的意境中,那种小儿女的离别相思之苦就显得很淡很淡了。

2.孕育蓬勃生命力的美好景物

自“楚辞”开中国文坛悲秋的情怀以来,文人墨客在抒写离愁别绪、人生失意等情感时,往往选取秋天枯败的落叶、凋零的残花、清冷的秋雨、萧索的霜风等景物来加以烘托、渲染,如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而张若虚在抒写离愁别绪时却选取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世间最美妙、最动人的自然美景并作淋漓尽致的描绘。诗人在开篇为我们描绘了春江月夜壮丽的画面后,紧接着写道:“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曲曲折折绕过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木上,像在上面撒了一层薄薄的小雪珠,空中的流霜、汀上的白沙,全被月光浸染,人们已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天地间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无边的春江之夜只剩下梦幻般的银色,自然界洁净得连一丝尘埃都没有。在他的笔下,春天的江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春天的原野辽阔无边、鲜花盛开;春天的夜晚微风和煦、月色撩人……这些景物,除了美丽,更多的是活力,就像朱自清在《春》中写的那样:“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都是清丽出尘,蓬勃有力的。从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的尽情描绘中,读者感受到的不是忧伤与痛苦,而是一种对春天的礼赞、一曲生命的颂歌、一份跃然于纸上的喜悦。

3.积极的人生宇宙探索

这首诗除了描写良辰美景、离愁别绪外,还有对生命宇宙的思索。这种思索,自古以来就有,面对博大永恒的宇宙,人们常感个体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典型的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所吟的“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面对浩瀚的江面,中天的朗月,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非常豁达地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作为个体,有生有死,生命是短暂无常的;而人类靠代代相传,则是绵延久长的,足以与永恒的宇宙抗衡。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跳出了个体生命,把视线放到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关照,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

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美丽永恒的同时也礼赞了人类生命的无限,是一种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轻快的叹息、甜蜜的忧伤

诗歌的后半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写游子、思妇离别的哀伤、相思的痛苦,正如诗中所写:“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中,月圆人不圆,总有一些悲欢离合,给美好的人生留下遗憾和无奈。思妇在月下楼头望眼欲穿、思绪绵绵,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游子久客他乡,凄苦寂寞,月下梦中思亲思家,无限惆怅。但他们的这种伤感是哀而不伤的,是少年式的感伤迷惘,并非是曾经沧海的苦痛,更没有真正乱离时期诗歌描述的那样哀婉

入骨,少了几分为生计奔波的现实的无奈,多了几分浪漫哀伤的诗意。这种意境特别像李清照《一剪梅》中所写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同时,将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寄予在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美景中,就使得这种相思之情饱含着脉脉温情,有着对博大自然的惊叹和对年轻生命的赞赏与喜悦,蕴含着企盼重逢的美好愿望,一切化成了一声轻盈的叹息、一缕淡淡的哀愁。所以,美学大师李泽厚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总之,《春江花月夜》开阔壮大的意境,如诗如画的美景,积极乐观的人生探索,轻快而甜蜜的忧伤构成了“哀而不伤”的诗风特色。这种诗风一扫六朝以来的靡靡之音,而引领后来的诗人们走进了一个真正属于诗人的、诗歌的盛世。

作者简介:

第4篇

自从我观看了2012年度的感动中国,才知道她们有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光荣。有为了工作,而不休息的林俊德,有为了救学生而残疾的张丽莉……其中令我最难忘的是一位和我一样大的小姑娘:何?。她在死忘的过程中,却要把自己的器官捐赠给别人,在她头脑还清醒的时候她说:“一个人所能给予她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面对何?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时文朝说:“12岁的小女孩,坦然面对生死已属难能,在病痛中还不忘善济她人。这场生命最后的告别,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平凡善举,可以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

推选委员阿来说:“今天,当我们怀着悲伤,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却又怀着欣喜,为她的生命与另外的生命合二为一,扔在这个世界上熠熠生辉。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何?的颁奖辞: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苗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何?,给何?的赞扬是:何处春江无月明。

在这里我要向全部感动中国的人员说:“你们的伟大,你们的光荣,我们永远记在心上。

Q Q 群 5 5 3 4 8 9 5 3

第5篇

全诗的第一个结构层——“起”,就是开头四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海潮和月本是自然之物,而在这里,都成了诗人之物,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对象。正如叔本华所说,诗人的意志,欲望,常常构成“一种情绪,一种激情,一种激动的心境”,在对自然景色进行和平的静观之时,“主观的倾向,意志的喜爱,把它自己的色彩赋予被观照的环境,反过来,各种环境又传播它们色彩的反射给意志”。二者奇妙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宏状”的审美感觉。这就是我们所感觉到的一种气势:皓月当空,江水和海水相接,连绵千万里。

月,本是的“右眼”,自有天地开始之时,就与的左眼“日”相分离;江水和海潮其本质都是水,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天各一方。然而水是生命的源头,因此江水和海潮也是具有生命力的,他们也渴望汇聚,渴望拥抱!——于是有了“春江潮水连海平”;虽说“月”习惯了分离后的孤独,但当“她”在静观自然之时,突然发现了原本分隔多年的江水和海水,竟在这腾相聚,自己内心中孤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畅快地与“他们”“滟滟随波千万里”,并把这种喜悦散播各处,以至“何处春江无月明”。此时,诗人就幻化成了“月”,尽情享受着孤独被排解而带来的畅快!此时,诗人心中压抑已久的孤寂之情得到了彻底的宣泄、释放。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再面对眼前的景色自然有了不同的感受,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两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形成了一种优美的感觉。这里的“霰、霜、白”和“月光”又构成了一个新的意象图组。

这些意象以“月光”为中心,构成一幅幅色彩淡雅、线条柔和、节奏舒缓的和谐画面。它们既写实又超越了写实,凸显了文人们清幽、高雅、飘逸、恬淡的情愫。“月”发光而不发热,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冷清,进而感到孤独。而这种孤独被隐藏在纯美的自然景观之后,是一种纯粹的孤独,是一种宁静的孤独。

全诗的第二个结构层——“承”,就是接下来的: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一层由纯粹,宁静的孤独,过度到生命的孤独。“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两句也是深意内敛,“月圆”信非本意,“月孤”才是诗眼——“抬头望月,月我两孤”的传神之眼。借物抒情,承上启下,一“孤”字立见顿挫。“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江畔”是守望者徘徊守望、恋恋不去的江畔,“江月”是久候苦觅的守望者蓦见的似乎亦寻亦觅、徘徊逡巡的江月。只是月非我守,我非月望,一见而惊,再想惆怅。诗中的“我”忽心生一念:历史上该有多少象我一样的孤独之人,在这样的光景中象我一样与这轮圆月“不期而遇”。所以作者不由得感叹再三:“人生代代”总多相思相恋、苦寻苦觅、苦候苦守之情,却何及江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老天荒的孤苦守望之万一。可见,到这里诗绪已由写景到写情。由于有了“怜月”的心念忽转,倒似乎觉得自己还算是有幸之人,不觉就略减愁烦了。这里,因自己守望而谓月亦望之,因自己久望而怜孤月望久,极尽推情及物之妙。

全诗的第三个结构层——“转”: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一层,由抽象的生命的孤独,转入具体的生活的孤独。“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两句,它不仅让人想见游子身若飘萍,心随浮云,愁恨无凭的孤寂,更是全诗关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虽然情景相生,却始终是透过守望之眼“看”景物,其情感含蓄蕴藉,若有若无。而到这两句才开始直抒胸臆,慨叹心声——由外及内,终涉己身。至于“谁家今夜扁舟子”两句,应是说,“还有多少象我这样浪迹天涯者,羁旅淹留,高楼望断”?“我”身在江边,却心上“高楼”,神驰“妆台”,在游移的月影中,朦胧念想远方那被自己思恋的人与自己一无二致的孤寂;也料想“思妇”一定和自己一样,愁思如月色,“卷不去,拂还来”这种以己度人、益见相思的妙法,在后来的诗词中常见婉转。

全诗的第四个结构层——“合”: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第6篇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景;理;情

初唐诗人张若虚被称为“吴中四士”之一,他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一便是流传千古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因此被清代王]晕称之“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的描绘,将写景、哲理、抒情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动人的良辰美景。

景,诗歌的第一部分重在写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月色皎洁如霜,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诗人通过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这些意象,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地构成这幅优美的画面。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力,一个“连”字不仅写出了江水和海水是水平地连接在一起的,更写出了它们是在同一起点上。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得这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优美恬静。

理,面对这春花花月夜的美景,诗人开始了联想,开始探索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这主要在第二部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边上是谁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但是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诗人想到,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渺小的,但是宇宙却是永恒的、无穷无尽的、对此,闻一多认为诗中表现了一种宇宙意识。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李泽厚认为诗中表现了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诗人都感慨个体生命短暂,宇宙永恒。如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阮籍:“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情,由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诗人在第三部分,进一步抒发感慨,抒写感情。先是总写的四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悠悠”象征了游子的行踪飘忽不定,“谁家”,“何处”两句呼应,不止一家有离别,思妇在思念远方的游子,游子也在思念远方的家乡,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以下八句写思妇思念游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可怜楼上月亮的影子不停地移动,应该照着思妇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去。“徘徊”一词,一方面写出了月光游移不定的动态,一方面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月亮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卷”“拂”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看着月光,思妇想到,此时这月光不也正照着远方的游子吗?真希望这月光也能遥寄相思之情。除了让月光带去相思,思妇还通过鱼龙、鸿雁带去相思,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最后八句写游子思念家乡:“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青春年华都要消逝了,自己还不能回家。游子做梦也想回家,梦见落花意味青春年华消逝,可怜和前面呼应,两人相思无着落,无奈至今还在流落天涯,何时才能回家?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距离无限遥远。碣石指北方,潇湘指南方,距离遥远,天各一方,只能同守一轮明月。思念之情更加浓郁,无以复加,“沉沉”二字更加重了他的孤寂,最后,“落花摇情满江树”,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摇曳多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描绘山水景物的诗歌,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人生短暂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儿女别离相思的情感融合为一,从而汇成景、理、情水融的幽美意境。

第7篇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第8篇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就是说开篇要惊人、引人。古人写文章追求“凤头、猪肚、豹尾”的境界,其中“凤头”的意思是文章的开头要短小、亮丽,犹如凤凰的头角。短小,便于让读者明白论点或主题;亮丽,才能吸引读者。所以,我们提倡文章的开头应是:文字简约,提纲挈领,引人入胜。

一、名句引路

引用名言警句、谚语、歌词、诗词名句等作为文章的开头,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读者的阅读情趣,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熠熠生辉。

“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激情的水,“曲水漂香去不归”是无情的水,“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是多情的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豪情的水,然而无论怎样多变,水都是生命干渴之际的不变的慈悲。

――《生命泉音》

二、比喻入手

用比喻表述深奥的道理,能使所讲的道理深入浅出的同时,又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青春,是三月争奇斗艳的花朵,是七月缤纷的太阳雨,是十月灼人的红叶;是喷雾的旭日,是竞发的百舸,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是弹着欢乐的琴弦,是一路坎坷,一路执着的奔向大海的小溪,是挺直了躯干,舒展了满怀的葱茏,热烈地拥抱蓝天的白杨。

――《青春》

三、情景设置

勾画出具体情境,在如诗如歌的画面中,抒怀,引出议论,让人感动。

槐花又开了,开得灿烂,开得芳香。而今却只有我来自私的独享,抓下一把娇嫩的花,放在嘴中,却只嚼了苦涩――没有人再同我共享这个夏季的花宴――我想你。

――《令我感动的曾经》

四、排偶造势

清代沈德潜说:“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黄河落无走东海’之势”。因此,作者如果在文章的开头用整齐划一的排比,假设句式或一连串的比喻反问、拟人、对偶句,就会形成浩浩的声势,增强感染力。

朝阳挣脱雾霭,成为旭日;露珠挣脱枝叶,化为流云;毛虫挣脱丝蛹,化为舞蝶;信念挣脱思想,化为成功。成功的背后,经历的是非凡,超越的是苦难,成就的是勇者。

――《成功的背后》

五、巧用题记

如果在文章的开头,精心设计一个短小精练而又意蕴丰厚的题记,显露了自己的才情,未成曲调先有情,会一下子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第9篇

33、高尚人格造就成功人生

二(1)班 林田

没有高尚的人格,便没有高尚的事业;没有高尚的人格,便没有高尚的命运;没有高尚的人格,就不可能实现美丽的青想……由此可知,拥有高尚的人格造就成功的人生。

用高尚的人格装饰生命,生命才不至于冷漠无情,孤独飘零;用高尚的人格装饰生命,生命才不至于了无生气,索然无味;用高尚的人格装饰生命,生命才更加美丽,臻于永恒。高尚的人格造就成功的人生。

花样年华却悄然离开,捐出自己留下满地清香;残酷命运,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何玥,用自己的高尚人格拯救了位素不相识之人,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征服了父母的同意,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博得了人们的赞许,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造就了平凡生命中的成功。“何处春江无月明”何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高尚的人格使生命走得更远!

高尚的人格是一本厚厚的书,凝聚的是经世致用的智慧哲思;高尚的人格是一口深深的古井,沉淀的是绵延不绝的古韵清风;高尚的人格是一页弯弯的扁舟,承载的是亘古不变的挚爱真情。

为乡亲卧底吃遍所有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最多的甜;乔装改扮藏不住心中的惦念,隐姓埋名却知其名。陈家顺,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树立了干部的榜样,用自己的高尚人格为百姓换来了合适的工作,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赢得了人们的赞许,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取得了生命上成功。“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用“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赢得了人们的赞许,证明了高尚的人格使人拥有高尚的事业,高尚的人格使生命走得更远。

心中有高尚人格,心花才能怒放;胸中有高尚人格,心胸才能开阔;腹中有高尚人格,处事才能完善。

用双腿来给自己插上翅膀,用行动给我们上了最美的一课,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最终的选择。“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挽救了几位学生的生命,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学生上了最美的一课,用自己高尚的人格赢得人们的赞赏。“冰雪为容玉作胎”张丽莉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格,用行动证明了高尚人格造就成功人生。

高尚人格不是牡丹的雍容华贵,不是荷花含英咀华,不是玫瑰羞答答。它是心灵的明亮世界,是心灵的精神寄托,是心灵的善良保证,拥有高尚人格造就成功人生!

(指导老师:张兆锋)

第10篇

中秋明月当空挂,万家灯火寄相思。凝视窗外那轮越来越圆的弦月,忽然发现那充满喜庆的佳节那月饼飘香的日子已越来越近了,而此时的我,却有一种无名的惆怅,原本还平静的心里涌起淡淡哀思,在这团圆的夜里荡漾开来,美好的团圆夜成了我难以忘掉的追忆。人总是要回忆和思念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朗诵稿,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中秋节朗诵稿1中秋之夜

金桂飘香中秋夜

月圆风柔是佳期;

桂香撩起了你我思乡的情,

月明点亮了你我思亲的心;

望碧空万里,星月相辉,

看秋菊绽放,香溢满怀,

游子心,逢佳节,盼团圆,只把那思念熟透;

十五夜,故乡月,人尽望,只把那思念遥寄!

偶有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起舞弄清影,长袖起,绵绵;

横笛吹乡曲,清歌呤,缕缕。

玉液满,琼杯滑,

对饮邀月,共解乡愁!

一颗颗游子的心,一颗颗祈祷的心,一颗颗虔诚的心,

此时此刻,温暖在一起!

红灯倩影,含情脉脉,浓郁人情味;

异土风情,婀娜缤纷,共抒真善美!

且让我们手牵手,坐成一个圆圆的月亮,

把那思念传递,融合成美好的回忆;

且让我们肩并肩,围成一个圆圆的月亮,

把那祝福传达,交汇成永恒的幸福!

今生今夜,今夜今月,

今生今夜,今夜今月,

不长好,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朗诵稿2我来自江南水乡,来到西安,作别了故乡的莺飞伴草长。

我来自茫茫塞北,来到西安,作别了故乡的黄沙与山梁。

我来自中原沃野,来到西安,作别了故乡的牡丹和豫剧。

我来自西南横断,来到西安,作别了故乡的嘉陵与长江。

多少次午夜梦回,我咬着被角,拭干面颊边淌下的思乡泪水。

多少次面对明月,我低头默想,总有一缕皎洁的银光照进家中的窗帷。

多少次仰望蓝天,我睁大双眼,猜想哪一朵是从故乡飘来的白云。

多少次拿起电话,我紧握听筒,轻轻地说:“妈,今年十一,我不回”

当水乡的款款秀色,变成了秦川的沃野流金,

当塞北的草原骏马,变成了秦岭的黄土无垠,

当中原的豫剧梆子,变成了秦腔的高亢磅礴,

当横断的山河相间,变成了皇城的鳞次栉比。

我曾心酸,我曾彷徨,

但心中更坚定的,

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神往。

这里开中华文明之先河,

这里是华夏历史之发祥,

这里有孕育十三朝古都的皇天后土,

这里展五千年过往的长风激浪。

青铜在这里铸造出周的鼎盛,

石鼓在这里奠基起秦的富强。

瓦当在这里演绎汉的恢宏,

六骏在这里啸出唐的豪放。

在中秋的明月下,我遥寄点点相思,

在团圆的月饼旁,我将脸颊边的泪水轻拭,

既然终有一天要离开家园,展翅翱翔,

就让我们至此,对着月光呼唤:

西安——你是我的第二故乡。

中秋节朗诵稿3凝结了三千年文化的那轮浩月,

辐射出万人向往的季节,

金秋,

黄金般的天地,

酿造着丰收的美酒;

干杯的啸吼,

划出明天的灿烂。

忆往昔,

多少文人墨客,

举杯邀月慨叹家国的忧思,

看今朝,

我们如痴如醉,

举杯同庆国盛家合的盛世!

我们追忆,

追忆那共同播种的春雨,

追忆那披星戴月的艰辛,

追忆那团结进取的高风;

我们畅想,

畅想那喷薄欲出的宏图大业,

畅想那你追我赶的彩云,

畅想那辉煌你我的红日。

金秋浩月,

我们永远爱你!

中秋节朗诵稿4中秋的月

放纵千万里的长线

将远方憧憬的心

拉回到亲人身边

藏在父母的泪痕里

浸在兄弟酒杯的对峙里

印在爱人的心窝里

中秋的月亮,光洁美丽的容光

送给人们桂花的馨香

带给人们久远的期望

送给人们美好难忘的时光

宁静的月宫

张果老砍伐梭椤

陪伴美丽的嫦娥

漫游仙宫田园美景

天国牧歌令人神往

天宫殷勤的玉兔

捣制良药

根治人间的抑郁和忧伤

人们走出不安的阴影

走向温暖的金色阳光

年年岁岁如水月光

春风满面幸福安祥

迢迢银河遥远天堂

绚丽彩虹金桥飞架

牛郎织女

正在为美满幸福的生活奔忙

天上宫阙

莺歌燕舞金壁辉煌

神仙美景人心欢畅

中秋的月亮,美丽光洁的容光

但愿人们好运长久

年年岁岁幸福的人们

共同拥有难忘的中秋

共同沐浴美丽的月光

银色的月光

托起人们宁静的心境

明净的月亮

弥漫月饼醉人的清香

晶莹美丽的月亮

飘荡在九天之上

悠闲的轻舟

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载着人们的幸福憧憬

在茫茫的天际远航

中秋节朗诵稿5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串词) 伴奏音乐《西江月》

第11篇

人世间,有一种美妙的人生体验叫“感动”。面对着崇高的精神和伟大人格让我们感动,而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促进整个道德风尚的提高。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在历史发展的始终焕发着光彩。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深烙刻在中国人的心灵上,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何处春江无月明——何?

面对还有3个月生命的何?,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她平凡伟大的行动,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她虽然只是一名学生,却令亿万人民难以忘却;她传承了雷锋精神,始终与时展同频共振;她发展了雷锋精神,成为时代的召唤,更成为人们心灵深处的呼唤,她“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她用行动唤起了人们无私奉献的“正能量”。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到了。她不顾个人安危勇敢救人的行为,足以说明她不是一位平凡的老师,不是一位平凡的女性,她的高尚情怀是人生真正意义的诠释!当那关乎个人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她挺身而出,使人肃然起敬,让之热泪滚滚。别哭,孩子,那是你们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这样的年轻人,这样的年轻教师,这样的年轻班主任,必然要用自己的大爱去工作,去生活,去面对单位和社会,而不会懈怠自己的岗位,亵渎自己的职业。平凡之中见伟大,奉献让生命实现了永恒,感动我们的绵绵师生情。

身残志坚的乡村医生——周月华夫妇

面对身体的残疾,凭着自己的执着,她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百姓带去了医疗服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周月华夫妇朴素而真挚的爱情,艰难而坚持的行医之路,普通人内心绽放出的博爱情怀,都足以令善良的人们热泪盈眶,然而,在这份感动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另一种东西——沉重。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一生只要做出一件可歌可泣的事,她的价值无疑得到了升华,她的人格魅力在那一瞬间得到了体现。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升起。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样就会发现“雷锋”以在我们前面。雷锋其实从未离开过我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匆匆于世,忙碌于琐碎,无暇注意到罢了。真正在等待的,其实是雷锋,他一直期望着人们能尽早发现他,使人重归于心灵与肉体的统一。

雷锋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大爱。爱心是一种信仰,一种出钱出力共度难关的信仰,一种中华民族骨子里透出的五千年文化的信仰。爱心是成功的基石,是爱心让我们更近,是爱心让我们更团结,爱心是彰显民族精神的源泉,爱心是那根扣住心灵深处的弦,等待着我们去弹奏出优美的乐章!

第12篇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又称为“语言性语境”与“非语言性语境”。学术界对“语境”这一术语的解释和使用有较大的分歧,对语境因素的认定和分类也很不一致。我们这里所说的应是二者结合的情景与文化领域概念,也就是宏观的语意。

CG插画指用视觉形象说明与论证文字的概念或图示事情的经过,其手段是通过电脑图形和数码影像来制作插图。社会文化对于插图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会产生根本的影响。CG插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任何一个社会的艺术,都带有社会的文化痕迹。因此,熟悉与掌握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所能接受的内化语意与视觉语意,对于促进CG插画风格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CG插画的民族性是现代中国CG插画发展的关键,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深沉久远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中国的艺术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有着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当代中国的插画家需要在本土传统文化中寻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CG插画语言的新解。

中国的绘画强调主客体统一的思想,中国绘画史上凡是有非凡成就的书画家,对于个人的艺术修养都是非常注重的,这在历代画论中多有体现。“读万卷书”积累与提高文化素养是加强理论支撑最好的方法。对于CG插画,我们要求掌握的文化知识并不只是有关本学科范围内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不能仅仅着重本学科领域,对于人类历史与哲学思想、文艺理论以及社会、科学、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学习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经常用“传情达意”这个词来表现告知一种观点和意念的行为,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延续下来的传统方式。在插图的创作环节中,那些具有抽象观念和思想的文字、语句以及其所描写的形象都是视觉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所需的感知的文化元素,插图画家通过知觉联想组合它们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结构之中。这样,观念、情感等抽象信息均可以通过插图的视觉形式体现出来。实际上,将抽象的语言信息转换为真实可见的事物,这种方式在其他艺术表现领域中也是随处可见的。就如同将剧本转换为视听的电影一样。抽象的概念和文字语言信息之所以能够转换为视听的或单纯可视的图画,是由于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经常在进行视觉表现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文字语言的一些修辞方式,如叙述与夸张、暗示与隐喻、比拟和转喻、对比跟烘托等。这也说明了艺术创作中的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关联性,这恰恰是这两种不同语言之间可以互为转换的根本点。

我们来读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佳作《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读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些佳句漂亮而流畅、优美而轻快!特别是《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先生再三赞不绝口:“更琼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般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寰宇意识。这种“意境”的追求也正是当代中国插画家所要寻觅的民族语境吧。也正是东方人的“诗源通画”的观念。国内插画名家贺精英,其绘画风格与画面追求都似一种诗意般的绘画语境,画面唯美清淡,水墨水彩运用的亦幻亦真,意韵十足,部分插画作品甚至让人产生些清冷孤寂之感。这两种语言都具有神韵意气,是一种超越于物质世界的内心体验与言约意丰、得意忘言的艺术追求。

艺术家都是以简约的笔墨来表现自己的个性与丰富的精神意趣,达到语以淡见、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和观者获得隽永的美学享受。同样,像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尽管是伤春与惜花,但所展现地依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清新活泼。王维的辋川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洁、忠实客观,但却十分生动传神,可谓绘形绘色,如此天衣无缝而又富于深意哲理,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描写自然之娴美,在中外所有诗作当中,恐怕也是数一数二的吧。又如王安石的《北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的《春游湖》;“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则是南宋诗人翁卷《野望》中的佳句。 这些诗中的山水景物表达的意境,好似南宋被称为 “马一角”与“夏半边”的画家马远与夏圭所做的小幅水墨山水画,寥寥数笔的清妙与秀远。它们是自然与本色的,也是人间与世俗的,给人以平易感新鲜感,充满了亲切和温馨的人情味。自唐代诗人王维追求“画中有诗”以后,表现与抒情,写意取神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审美原则。自此后,“画乃心印”也好,“画之为诗,亦必画也”也好,都是王维绘画理论的再述与延续。诗与画当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以表现表述为主;而画以表现再现为主。中国的诗人画家多主张诗画一体,中国的画家也曾大谈诗歌的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而近代叶燮在《己畦文集》中提到 :“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中国的诗人多为诗人画家,而中国的画家亦多为画家兼诗人。这些现象似乎象是偶然的巧合,但其实它们恰恰反映与映射在诗画结合时代的美学思潮当中,诗人与画家的心灵相互感应并息息相通,就是对这种美学思潮的生动概括。

一般说来,对插画风格定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取基本情节,如中国著名CG插画家郭竞雄的部分作品,由于近几年在国外打拼,绘画情节明确,易于国外市场接受,但造型元素多以中式见长。另一种是取其意境,如CG插画家张旺作品,这类插画本身并不是游离于作品之外,而是追求气质上与意象上的和谐。王安石在《读史》中曾经说过:“丹青难写是精神”“意态由来画不成”。晃补之却认为:“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正因为有这种诗中有画又胜于画的美学意识,宋代诗人才大量的创作题画诗,以便用“万景不得藏”的诗笔来穷尽画家之“极意未能详”,表达画家难以画出的精神与意态、情韵以及那些闪烁变幻、寥阔流动或伴随着香薰气氛的景物。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兼诗人的范曾老先生在谈“中国诗词之美”时说:“诗、书、画在中国是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一个优秀的画家,我想他必须在心灵上是个诗人。语言上是不是诗人,那还得练,所以讲以诗为魂,这是里边的东西……”而我们中国的插画家们应在插画的意识理念当中,努力追求这种真正中国的意态与情韵,努力理解中国诗话所蕴含的东方的精神。

新的观念与新的思维方式的打开,为我们重新审视与应用传统文化信息提供更多的思考维度,而新技术的出现也将为我们提供艺术更多样的可能性。所以,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们需要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诉说的“诗画同源”的语境,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深入领悟传统文化艺术之精髓,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文化语境与现代的技术的完美契合点。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中国CG插画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