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读散步有感

读散步有感

时间:2023-05-29 18:2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读散步有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读散步有感

第1篇

1. 老伴手术一月有感(4月17日)

可恨癌魔肆虐疯,餐吞我妇半胸空。春寒总扰观花绪,药液时烦食欲通。忍看银丝缕缕落,平添斗志日日浓。家人众友协心力,病树前头百卉红!

2.护理老伴杂赋(4月25日)

清晨至夜似陀螺,护理山妻岁月磨。买菜寻鱼频串巷,烹调熬药总盯锅。但求苦累结珍果,期待恒心胜病魔。来日同游幽雅境,金婚路上笑声多!

3.读老伴中药方有感(6月8日)

老伴已于6月3日进行第4次化疗,正迎接月底的第5次化疗,虽经百般苦,仍在朝前行。

白芍茯苓云木香,陈皮半夏补生姜。茱萸刀豆羊藿,甘草枸杞酒大黄。健胃加餐身助力,开怀散步面生光。关关难渡关关闯,奋战癌魔路仍长!

4.戏赠老伴(7月22日)

夫人无意扮风流,未念阿弥变比丘。每日多餐返,随时勤炼弃忧愁。晨迷品味车厘子,晚爱游观菡萏头。再闯难关征酷夏,重阳节后上高楼!

注:①返,指如返回幼童时。②车厘子,进口樱桃,个大、色紫、味甜,口感好。③闯关句,老伴于6月23日第5次化疗后,又于7月19日做完第6次化疗。还要再做2次化疗,20天放疗,之后,将进入保养阶段。

5.深秋寄语(10月22日)

光阴荏苒,老伴动手术已经8个多月,先是非常难熬之8次化疗,又历近一个月之放疗。前期治疗即将结束。如今除按计划饮食、用药外,每天坚持到公园散步一两次,如天好即在社区亭子里与三五同龄人闲聊一两个小时。身体、心情基本稳定。

重阳节后上高楼,遍野风光放眼收。苦药频尝通胃气,狂涛屡闯弄扁舟。黄花笑缀山前路,赤柿情钟岭后沟。制克癌魔求胜算,同攀寿域向峰头!

6.老伴变“老大爷”有感(12月9日)

第2篇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2篇,是苏轼被贬黄州后期的作品,短短84个字,通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写出了一个谪居者贬而不伤的情感。

对于此文的解读,我们应该扣住“闲”“闲吗”来理解。

闲,是此短文的“文眼”,紧扣“文眼”,我们解读文章,就了然于胸。表现在:

1.闲而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闲而寻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闲而散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闲而赏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闲而自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前“三闲”为叙事,第四“闲”为写景,第五“闲”为抒情议论。

第一闲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几个月后贬谪生涯就结束了),虽然被贬,但此时作者的心情却是平和的,所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自然有喜悦之意,但这种喜悦,却并非平常人欣赏月色的那种闲情雅致,而是在经历了贬谪生活的大风大浪彻悟之后的一种平静。因此,并不能被常人所理解。

第二闲中,“寻张怀民”,为什么?因为苏轼与张怀民境遇相似,均是贬臣,性格相似,均心胸坦然,喜山水,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品格清高超逸。结果,“怀民亦未”,这当中有一层未道出的默契。

第三闲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自是当然。为什么“怀民亦未寝”,二人境遇相同。

第四闲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极妙,不止是眼前景,更是心中境。经过生活的磨练而清高之志不坠,有如清竹松柏,经霜而愈加空明。这是两人对生活之领悟。

第五闲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者,实是自嘲之语:身为贬臣,不被重用;门庭冷落,旁人有意规避;心中不以为苦,了无挂碍。职闲、身闲、心闲,此之谓“闲人”。自嘲之中,又有清高孤傲在其中:月光之如积水空明,唯有“闲人”眼睛方可看出。而这一份对于月光的欣赏领悟,对于人生的坦荡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却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纵然如此,苏轼真的是一个清闲之人吗?非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家”之中。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此时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由此观之,闲,乃心胸旷达耳;不闲,才为真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屏显:(生齐读)

苏“月”

明月多情来照户――《渔家傲・七夕》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洞仙歌・冰肌玉骨》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南歌子・有感》

幸对清风皓月――《满庭芳・蜗角虚名》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蝶恋花・密州上元》

今夜里,月婵娟――《江城子》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二、教与学

1.读一读、译一译、背一背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排版不同)

学生自读、互读;学生自译、互译之后,教师:

屏显:

读准两个字:荇、横

积累五个词:户、念、相与、空明、盖

2.赏一赏

【1】回答一个问题:这84个字中,有一个是“文眼”,是哪一个字呢?

师生:闲。(板书)

“闲”表现在文章中,哪些语句能够体现出来?(学生分组讨论后探究)

(1)闲而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闲而寻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闲而散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闲而赏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闲而自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真的是一个清闲的人吗?他真的有这种闲情雅致吗?(学生分组讨论后探究)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介绍苏轼和展示写作背景的文字。

3.练一练

填空:在苏轼的这篇短文中,闲中有______(乐、悲、苦、感、叹、悟……)

三、结课,再读一读或者背一背《记承天寺夜游》

四、作业:探究――苏“月”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第3篇

日月如梭,我做了什么

读《匆匆》有感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啊!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会一去不复返呢?这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

聊天时,日子会从我们的嘴边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会从屏幕上溜去;散步时,日子从双脚下过去。啊!日子!啊!时间,你为什么不在走慢些!

要是日子都走慢些,或虽去但可以复返的话,那是多么美好!可是日子一天就是一天,一秒就是一秒,从不退缩,一直勇往直前不回头.

时间是公平的,但更要追求做事效率,在同样的时间里谁做的事情多,谁的成就多,谁就抓住了时间,他不仅没有虚度光阴,虚度年华,而且成了时间的主人.

时间是效率,更是生命,当伤者,当病人,需要救治,医生必须抓紧时间,争分夺秒,病人的生命掌握在医生的手中.

岁月如梭,每个人都应当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每天都应当问一问自己今天做了什么?

作为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创建者,我们更应珍惜光阴,学习更多的科技知识,才能把祖国建设的兴旺发达.

时间处处都在,时间处处都有,但每一天都要问问自己,我做了什么,我学了什么,我留下了什么?

第4篇

多学苦练

-----读<功到自然成>有感

今天,我偶遇到了<功到自然成>这篇文章.

主要讲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少年时代学了一段时间,为自己停滞不前十分苦恼.有一天他到外面散步,由于迷于游贤,忘了回家,肚子饿了他来到一户农家,招待他的是一位瞎眼老婆婆,可老婆婆做起事来却十分的利索马里,一会儿,几个大小一样的小饼了一个挨一个的做好了.他便好奇地问老婆婆如何练出这等功夫.而老婆婆却说“没啥窍门,功到自然成!”他听后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书法,忘了饥饿,一口气跑回家,埋头苦练起来.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王羲之对书法热爱的不得了.他7岁就跟着父亲学习书法.听到了老婆婆的话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书法,非常有悟性.我还觉得他十分聪明,因为他的理解能力十分强,一听老婆婆的话就立刻会意这句话什么意思.

他也十分好学,他父亲说他太小,不让他学<笔论>.而他对父亲说:“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倘若等到我长大了再学,恐怕就太迟了.”他的这种好学的精神是他成功的一个因素.

读完之后,我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我学习古筝时,就害怕吃苦,刚开始学的时候,十分简单,还有规律,所以十分容易.可是到了后还学考级的曲子时,乐曲不再像以前那么简单,于是我就烦了,我在课堂上一学就能理解了.可是一回到家,我没摸过的古筝,我十分惭愧,我要是有王羲之一半的好学苦练,我也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不经风雨难见采虹,真是“功到自然成”以后不论干什么,看来都得下苦功夫,生活就是这样,凡事都练的多了,也就练到家了.

第5篇

一、批注——情动辞发

阅读如散步,批注如赏景。我们的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浓浓的意、款款的情、深深的理、悠悠的趣……这“人文情感”就蕴含在语言文字中。学生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凭教师的分析讲解达不到的最佳效果,因为最佳有效的阅读,需要学生潜心会文,需要学生直面文本,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淀去解读、去体会、去感受、去揣摩和领悟。指导学生批注是自读、理解、体味、联想、想象、吸收、内化语文知识,训练思维能力、体验文本情感、探究学习方法的过程,这样既散步又赏景。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其批注内容是通过笔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即所谓的情动辞发而见形于笔端,同时折射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因此,批注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把自己的独特感受用笔在文本中注示,使他成为阅读中的一种“另类”表达。

教学《船长》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先在课上谈英雄,待学生的英雄情感慢慢升温之际,我再出示《船长》一文,并以动情的话语向学生娓娓道出船长的故事。这一刻,教室里是那样安静,学生似乎都进入了情境,与船长共忧,与船长共急,特别是在讲到在最后一刻,船长与船共亡时,孩子们无不黯然神伤,为之惋惜慨叹。见此情景,我又话锋一转,作者在文章最后说: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你们认为船长是英雄吗?请细细阅读课文,摆出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埋头研读课文、划句子、读句子、写批注。大约十分钟后,教室里又渐渐趋于平静。有一大部分学生陆陆续续地举起了手。

生:书上有这么一句,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实际上船上共有61人,但船长把自己给忘了。在人人争相逃命的生死关头,船长居然把自己给忘了,真正做到了尽职尽责,真是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

生:船长十分忠于职守,他是船长,就有责任拯救船上所有人的生命,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去做的。因此,当轮船沉没的时候,他还屹立在舰桥上,与轮船共存亡。

生:我最佩服的就是船长的临危不惧,船出了事,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恐万分、争相逃命,像疯了一样。我是从船长的话语中看出来的,我给大家来读一读。(他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课文)

老师花时间让学生为课文作批注,真正做到了言为心声,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没有学生会把批注当做苦差事。针对同一句话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学生为课文作批注,老师应遵循无错误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营造潜心会文的“读书氛围”。

二、挖掘——情到深处

文似看山不喜平,细节之处敲敲品品。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想象、挖掘词语的形象与内涵,感悟词语的情感内涵,这正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同时又能在笔端流露出自己的内心情感。

《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的“轰动”一词义蕴深邃,内容丰富,我这样引导:

师:“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其“轰动”的情景吗?想好了,再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消息一传出——请同学们接着写。

学生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改一改,再找几位同学上台读,当面评改。

生: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生: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

这样挖掘词义,为引导理解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作了铺垫。这个环节看似突然,实则精心的安排,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具体语境体味“轰动”的内涵,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含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地进行了语言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这样引导,“轰动”给予学生的是具体的场景,丰富的情感。学生在以后一旦遇到这个词语,与之相关的情景就会在他们脑海中浮现,与之匹配的词语就会在他们脑中出现。这样,“轰动”的词义和语像就变成了他们的活动的库存。

第6篇

妈妈在白天陪伴宝宝的时候,可以带宝宝玩一些感统训练的小游戏,其实感统训练的游戏不光是感统失调的宝宝可以玩,没有感统失调问题的宝宝也可以玩。

爬行游戏

训练目的:吸引宝宝注意力,引导宝宝抬头、逐渐向前爬行。

训练要求:准备几种色彩鲜艳或者能发出声音的玩具。

游戏方法:妈妈可以把宝宝放在小被子上,拉着他的两条腿慢慢向后拖,并在宝宝眼前放上色彩鲜艳或者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他往前爬行。

挠痒痒

训练目的: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

训练要求:在宝宝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进行此游戏。

游戏方法:妈妈用手挠宝宝的头颈、胳肢窝、脚底等皮肤触觉敏感处,如果宝宝害怕,或抗拒,先对其全身肌肤轻轻地抚摩,等宝宝习惯以后再逐渐把时间延长。

刷子脱敏

训练目的: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减少触觉防御。

训练要求:如果宝宝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复地尝试,直至宝宝习惯这种触觉刺激。

游戏方法:家长用刷子先刷宝宝的手背、手指等触觉防御性较少的部位,然后渐渐过渡到刷宝宝的手心。再刷脚的部位,先刷脚趾、脚跟、然后渐渐过渡到刷脚底中心部位。

搬运工

训练目的:训练宝宝对玩具的认知能力。

训练要求:玩具若干,装玩具的容器一个。

训练方法:将玩具摊放在平面上,妈妈走开一定距离。让宝宝拿一样玩具走到妈妈处交给妈妈,宝宝完成“任务”时,妈妈要给与表扬,要注意玩具翻倒或绳子缠绕时,妈妈要及时给与帮助,以免宝宝发生危险。

钻过小山洞

训练目的:训练宝宝的视觉、听觉、平衡等全方位感统。

训练要求:准备一个通透的麻袋,或用若干枕头支起一个长约两米的小山洞,逗引宝宝钻进去并且自主地爬出来。

“马路牙子”上练平衡

训练目的:练习宝宝身体平衡能力

训练要求:妈妈要紧盯着宝宝,离宝宝近些,以便宝宝摔倒时及时扶住。

游戏方法:散步时,妈妈和宝宝一起沿马路牙子走是不错的训练项目,宝宝走在前面,妈妈走在后面走,看谁先掉下来。

洗澡游戏

训练目的:锻炼宝宝的触觉刺激

训练要求:如果宝宝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复地尝试,直至宝宝习惯这种触觉刺激。

游戏方法:妈妈可以拿纱布或软毛刷子轻轻触摸宝宝的身体,先刷宝宝的手背、手指,然后渐渐过渡到刷宝宝的手心;再刷脚的部位,先刷脚趾、脚跟,然后渐渐过渡到刷脚底中心部位。

适合晚间玩的小游戏

很多职业女性,白天忙于工作或学习,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和宝宝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利用难得的睡前时光陪宝宝做一些训练游戏,便显得非常必要。

手偶游戏

训练目的:不仅仅对宝宝视觉的刺激,同时也对听觉,平衡能力、交际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

游戏方法:妈妈手上戴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偶,一边唱宝宝最喜欢的儿歌或者讲故事,一边不断地舞动手偶,让宝宝的眼神随之游动,让手偶和宝宝进行交流;还可以把宝宝抱坐在腿上,给他的小手上也戴上手偶,伴随着儿歌,一起摇摆身体。

讲故事

训练目的:训练宝宝集中精力听故事并辨别出差错的能力。

游戏方法:妈妈给宝宝讲熟悉的故事时,可以故意讲错一些地方,看宝宝是什么反应。当宝宝指出妈妈讲错了的时候,要及时拥抱或轻吻宝宝以示奖励。

辨别声音

训练目的:训练宝宝辨别不同动物声音的能力。

游戏方法:妈妈或爸爸在被窝里发出不同的动物的叫声,比如狼的叫声、狗叫声、狮子的叫声等,让宝宝猜猜藏在被窝里的是什么动物。

妈妈自测宝宝是否“感统失调”

出现“感统失调”的宝宝,一般会有以下表现:

前庭功能失调:左右手不分、方向感不明、鞋子穿颠倒、经常撞到墙、碰倒桌椅、兜着圈子跑、旋转不会晕眩。怕爬楼梯、好动、爱做小动作,容易与人冲突,难与他人分享。有些还会出现语言发展迟缓、口头表达困难等。

视觉统合失调:无法流利地阅读,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等。

听觉统合失调: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

触觉统合失调:害怕陌生的环境、吮手、爱哭、紧张、孤僻、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品味

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文章中的情感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是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读文章就要把文章的神读出来,以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产生共鸣,激起感情的波澜,体验文章的美,陶醉在美的境界之中。

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教材的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精神世界,美化了心灵,指导了言行。

1.初读,感受作品的形象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美与崇高其实就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中。”同样“美与崇高”存在于课文中,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见诸语言文字中,课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就象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社会无处不美,留心处处皆是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各种形象都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和加工而来的,因而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是丰富复杂的生活现实在艺术中的升华。这些形象给学生以美的启迪,美的感染。有的描绘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自然之美,如《济南的冬天》、《春》、《秋天》等,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有的叙述人类社会中的美,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如《散步》体现了人性之美,……这些不是老师一味地讲解、一味地提问所能达到的,读是感知阅读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形象美感的主要途径。读不单单是“口”的任务,它需要口、眼、耳、脑协同运动。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韩愈也说过:“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学生通过目视、口咏、耳听、心惟,调动大脑中所积蓄的生活表象,把那些无形的文字组合、还原成与之相应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还原”的过程也就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起初,这些画面往往是按照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得来的,也许是模糊的。通过反复地读,使文章在脑中形成的画面更清晰、更客观、更准确、更深刻,学生也就更清晰、更客观、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了语言文字,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体味了艺术形象的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探求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

2.细读,体味作品的思想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作品创作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深入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把理性因素溶入直觉之中,在对教材的美进行渲染的同时,要作出相应的有说服力的理性分析,让学生在剖析形象的过程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

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美。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应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挫折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生命 生命》一文歌咏生命,礼赞生命,思考生命,表达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山中访友》应让学生感受到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感悟到对人生的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

通过对作品思想美的体味,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顿悟,伴有广泛审美能力的迁移,提高审美能力。美包含在文学作品中,若能在细读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在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哀或乐的审美体验中感知作品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进入审美意境,陶冶情操。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充分吸取营养。不断丰富美育内容,扩大知识视野,拓展知识面,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

第8篇

——读《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有感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实际事迹大家能举例几个?今天,我读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一书,令我受益匪浅。本书主要记述了雷锋的成长经历与日常生活,和如今社会的感人事迹。

好孩子

当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们在家里大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而在时期,雷锋从小就成为孤儿,孤苦无依,连家都没有。家母在世时,雷锋十分懂事,有一次知道母亲心里不痛快,便相约去看戏。两相对比,雷锋知父母心,懂得察言观色,而现在的孩子呢?怕是反过来,父母得观孩子们的“色”了。我们要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哪怕是陪亲人散散步,做做家务……这些虽微不足道,但做力所能及的事,就很好。我们已经不小了,也该学会懂事了。就拿如今的事迹来说吧。在江西有一个10岁女孩,自小父母去世与脑瘫哥哥相依为命。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照顾哥哥。有人曾问过她,现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金钱?温暖?她的回答是:“我希望哥哥也能和我一起上学,那样,我上学的时候,哥哥就不会一个人待在家里孤单了。”朴实的愿望感动了所有人,一个10岁女孩竟能说出这样的话语,令人敬佩。

好学生

上学,现在有些学生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烦!上课的时候,上下眼皮总是在“亲密接触”,打起了哈欠。老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老师用心良苦,而个别学生却是出言不逊,甚至武力相向,不尊重老师。跟同学们呢?整天打打闹闹,拳脚相向。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必须要抵制。论古,有雷锋背同学过桥;论今,有学生4年背残疾同学上学。种种事迹激励着我们,我们也要跟师生保持良好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好少年

老人摔倒没人理,遭遇抢劫没人帮……这种社会现象频频发生。大家都认为这关我啥事?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雷锋在世时,他常常帮助别人,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资助困难家庭、工地推砖、搀老人过桥……在2011年11月3日凌晨,一位名为夏娟的女孩,在发生火灾时没有选择独自逃生,而是逐一拍开领居的门,使至少15名居民幸免于难。试想,在人生的旅途中,谁都可能陷入绝境,有需要别人救助的时候。而自己虽也在绝境里,却有帮助别人的条件,为什么不伸出温爱之手?我们一定要学习她的无私精神,乐于助人,要明白: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积硅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积累,把学雷锋变成生活习惯。

第9篇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唤醒,鼓舞,激励,是一种挖掘人的潜能,让人变得更优秀的工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对此深有感触。当每个学生以他独特的个性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使是一块顽石,我们也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发现其闪光点,剔除其瑕疵,把他打磨、雕琢成一件艺术品,或者是一块璞玉。而对优秀学生的塑造,类似于这样的道理。

每年,我都能从新学生中发现令人欣喜的佼佼者,今年也不例外。带上七年级1班,我发现了不少让人喜欢的小家伙:杨睿的单纯可爱,周雨欣的聪慧睿智,吴昊禺的见解独特,管俊杰的勤奋自律,贾艺卓的内向踏实,还有马佩韦的好学上进,都让我印象深刻。

听余老师介绍,马佩韦小学时并不喜欢学习语文,成绩也不是特别突出。但他喜欢阅读,读完一本书会有不少感悟。针对他的特点,我在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1.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意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上《散步》一课,让他们解读一下英文单词家庭“Family”的内涵;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孩子们谈自己童年最有趣的活动;学《动物笑谈》,讲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趣事;学《皇帝的新装》,让他们编演课本剧;学《蚊子和狮子》,学习续写寓言故事……这些教学方式培养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也看到了马佩韦语文课上投入的眼神。

2.多给孩子发言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课堂上,扩大提问面,多让学生发言。只要马佩韦举手,我就让他发言,即使有时的发言不够准确,不够精彩,我及时地给予补充、完善,也能让他体会到自由表达内心想法的满足感、成就感。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3.多给孩子鼓励,让鼓励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一个经常会听到鼓励声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他有精彩的发言,我会由衷地赞叹:“说的太好了!”“你的知识面真广!”“见解独特”。尤其是他的作文,我经常当范文念,夸他选材新颖,描写生动,主题深刻。还有他的读书笔记,也因为内容充实,设计独特,感悟深刻成为表扬的典型。这种鼓励,于我们而言,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老师的表扬鼓励就是点亮在他们心里的明灯,鼓舞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意义非凡!

4.加强有效指导,让孩子的学习有法可依,语文能力不断提升。

第10篇

关键词:感悟;创新意识;语言感受;行为习惯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由此可见,“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语文课堂的独特感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呢?

一、运用独特的创新意识来培养感悟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外,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就必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感悟那小屋周围的山外青山、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生活在这样的小屋,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小屋的幽美与安谧让学生感悟到美的熏陶、智的启迪!优美的语言是散文的“活”灵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的不同文本让学生自主进行情感体验、感悟。

二、运用独特的语言感受来培养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反之,利用独特的语言感受来培养感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

语感是一个人言语智慧的集中体现。学生利用语感进行感悟是语文课堂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现在语文的语感感悟很少有人提出,其实语文的语感感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培养了语感就会引起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其实语文课堂学的就是语感,重在对语言的感悟。新课标呼唤语文教师有强烈的语感。同时也呼唤学生用心灵去理解、用心灵去撞击,激发人生追求的一道无与伦比的风景。

三、运用独特的行为习惯来培养感悟

语文的本质决定语文课堂必须要有独特的感悟,这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的要求。没有感悟的语文课堂,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谈不上是一堂理想的好课。语文课堂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学生与文本的内在交流,是对文本的内涵的感悟。教师要用自己特有的个性调适、丰富、发展这种全面交流,只有学生不同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才是课堂教学中迸发出的交流的火花,才是最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独特的感悟的学生。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验,培养学生的“学、问、思、辩”的学习习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文只是范例,只是“影子”,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文本的解读达到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逐步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如,《我与地坛》一文的第二部分,学生可通过母亲让我独自一人到地坛里散心、远远目送我、暗中跟踪我等细节体验到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生命之灯因思考而明亮,教师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考中进行感悟,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对课文的感悟,从而自然地达到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

第11篇

我本以为母爱就是一种简单的付出,只要自己真心实意的去爱就行了。但当我与女儿共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之后,我心中却是一种强烈的震撼,原来爱有着这么深刻的内涵,母爱并不是那么简单。

记得书刚买回时,女儿刚上三年级,正迷上了看《名侦探柯南》,没有时间顾及着我买的这本新书,而我也并没有一定要把这本外人推崇得极致的书强加给女儿。于是,在闲瑕时光里,带着浓浓的好奇,我便自己先读起来,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我的童年时期,禁不着笑了起来,女儿见状,也急忙过来与我一块看这本书,只看了一个晚上,她就感兴趣了,爱不释手的,有时,女儿还把书中的精彩句段读给我听,那可真是一种享受。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本书啊,书中讲述的是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为淘气被原来的学校退了学,来到巴学园。在这座叫“巴学园”的奇怪学校里,孩子们在用废弃的电车车厢做的教室里上课,按自己喜欢的顺序自由学习各个科目。他们都没有固定的座位,不同年级的也可以坐在一起。校长会要求大家自带有“山的味道”(蔬菜、肉类)和“海的味道”(鱼、海味)的午饭,也会自己策划稀奇古怪的项目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的运动会。上午,如果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俯拾即是的都是新鲜动人的场景,小豆豆也就在这所崇尚自然教育、顺应孩子们自由天性的小学里健康成长……

读了这本书,女儿对我说:“妈妈,如果我们也能像小豆豆那样成长就好了!”

我心里大惊,问道:“难道你不觉得你也生活的很幸福吗?”

“是的,妈妈,我能感觉得出你们的爱,可是这太沉重了!”小小年纪竞会有这么多的忧思?

“我想要无忧无虑地长大!”女儿的话让我反思——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异想天开童年时光,但“顽皮”和“淘气”一直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联合老师们想要“纠正”的问题。

记得小时候,女儿喜欢在楼下玩沙子,而我最讨厌这脏兮兮的东西了,对此,我少不了对她进行批评;女儿还想养一只小白兔,而我,最讨厌毛茸茸的小动物了,哪怕面对女儿幽怨的目光。现在想来,我抹杀了她爱玩的天性。

女儿最喜欢玩手工游戏,家里的塑料瓶罐、红布蓝纸、谷米绿豆什么的全部都被她巧妙地装饰起来,但喜欢干净的我每每看见那杂乱的房间,没少给她训斥;现在想来,我没有读懂孩子的童真。

女儿还喜欢观察植物的生长,比如自己发绿豆芽什么的,可是我却讨厌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业余时间,我给女儿报了好几个兴趣班,从不去瞧,女儿嘟起的小嘴。现在想来,我将自己的意愿去强加于孩子,这对她是一种残酷。

……

成长的真正内涵是循序渐进的,而作为母亲的我,在读了《窗边的小豆》之后,终于明白,一个母亲给予她的孩子的爱并不是那么的简单。——

母爱是不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像欢爱的小鸟在美丽的蓝天里自由的飞翔!

母爱是不压抑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永远保持着自己最轻盈美妙的童心和最甜美的微笑!

母爱是充分地尊重孩子,蹲下身来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活出自我的独立人格,活出生活的精彩无限!

第12篇

自主学习主要途径有四种:一是指导预习,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创设情境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加强语文学习小组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力的发展。在“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指点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以构建自主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的目标。

【关键词】

语文阅读 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目标。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显然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因此要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引导学生改造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基础上,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构建自主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自主学习本质上就是独立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的问题。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积累渐进的过程。有些语文知识,教师不讲,怕学生不能掌握,可是教师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地讲解,收效却并不明显。仔细分析,语文学科的知识大多数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操练而获得的,而真正需要教师“讲”的那部分内容也可以通过“生教生”的形式完成。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前理解水平,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学习、发现、互助、分享的权力放给学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切切实实的学习实践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教师的口号是: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口号是:我的学习我作主!如何构建自主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呢?其主要途径有四:

一、指导预习,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具备一定的自读能力,把语文课上成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课,就必须指导学生预习。预习是讲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部分研读、整体升华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对学生的预习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督促。而学生本身对预习也不够重视,常把做作业当作硬任务,把预习当作软要求,预习往往停留在老师的口头倡导中,很少有学生认真地、充分地去做,而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看,浅尝辄止。

为了让预习落到实处,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语文预习的方法――审题法、拈词法等。如审题法,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故都的秋》从题目的中心词“秋”和修饰词“故都”可知文章所写的是故都北京所特有的秋景,由此而知课文集中描写故都秋的特色的第3至11自然段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拈词法”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进行推敲、咀嚼。如《一夜的工作》课文中有一组贯穿全文的词语:“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关键词从思想内容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在思路和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篇的文眼和核心点。拈住了这两个词,就是抓住了这篇文章的文眼,可以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抠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可从中感触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不断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尝到预习的甜头。

二、创设情境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创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操,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其中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在教《故都的秋》时,采用多媒体展现秋天的不同画面,让画面真实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与欢畅,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又如以震撼心灵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情境的感悟,凄婉、缠绵的小提琴曲《梁祝》激起学生对美好爱情的由衷赞颂,对封建礼教的无限憎恶,以此曲导入,《孔雀东南飞》的情境早已辉映在学生的心坎上。构建自主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水到渠成。

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敢于质疑,是第一步。接下来是要让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的问题。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通过表象看到实质的问题。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不要匆匆地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领学生往深处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五要引导学生学会参与设置《导学案》中的探究题,学会规范地组织答案。

《散步》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是这看似平淡的语言却蕴涵着真挚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们自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再表达,把学生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共同探讨。学生对提交的问题进行讨论: 1.题目改为《三代》行不行? 2.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可不可以将顺序调换? 3.课文写一家人散步为什么还要描写景物?(探讨品读:景色美)4.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探讨品读:情感美)5.找出对称句,有感情地朗读,以“母爱”为话题学习用对称句说一句话。(学生的说话充满着激情的诗意:形式美)教师在学生发现、探究问题时相机归结出文章的“三美”。本案例环节体现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任务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入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凭自己的经验,谈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自主研究中读懂了作者匠心安排的“散步”。因此自主探究有利于创新。

可以说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活动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质疑问难,并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尤其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体悟到的“三美”,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学生自主活动的成功,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四、加强语文学习小组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力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