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回忆往事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生;记事作文;指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都很清楚,指导学生作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学生具有扎实的作文水平即为小学语文作文的基本要求。身为师者,有责任指导好小学生的作文,扎扎实实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对于记事作文更为重视。
一、勾起回忆情节,为记事作文奠基
学生作文需要有引子,有内容。回忆往事情节,便可为学生记事作文奠基。打下较好的基础,回忆往事情节可将过去的画面在学生面前再现,防止一点就是:学生确定材料之后勿要急于动笔,否则会促成学生文章只有骨架而缺少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要指导学生抓住事件发生时的情境,跟随事件之发展添加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人物语言、动作、穿着等细节描写。有了这些内容的充实,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二、激发学生情感,让记事作文充实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项硬项指标,便是学生作文中要有丰富的真实情感。作文中有真情实感存在,才会勾起读者的共鸣。我们的小学生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具备丰富的情感,即达不到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为此,激发学生情感,会让小学生的记事作文更充实,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激发学生情感,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言明,端正态度。在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要注意学生交待对事件的态度,表明自己当时所展现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去习作,在习作中有情所流露。例如有一位学生在《此事我难忘》中写道:“等米饭做好时,我吃着自己亲手蒸的米饭时,心理的幸福感涌于脑际。这次使我知道了做事不难,难的是做事,做成事。这个道理一直印在我的头脑中,影响着我!”这是学生情感的表达,真情的流露。
三、激发学生动情,使记事作文完美
记事作文要有学生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富有情感,具备这些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努力达到如下要求:
1.前两环节要相辅相成,不能单一存在,否则学生作文就不符合习作要求。
2.记事作文成文时要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束缚学生的大脑思维,让他们敢于放手,大胆去想,充实作文内容。
3.作文时要激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事,先要自己动情,吐真情,使记事作文更加充实,更加完美。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的人觉得无奈多,有的人觉得亲情多,有的人觉得快乐多……然而,我觉得人生路上后悔多。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有太多的后悔了。如果我能够在一个充满琅琅读书声,到处都洋溢着学习气氛,大部分同学都专心致志地勤奋学习。大家都有保洁意识,教室里很少有垃圾,大家都会很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箱里去。班上也有图书角,同学们都很乐于地把好看的书捐出来,让同学们共同分享不同的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上课大多数同学都很积极地举手发言,老师讲课也没有同学在下面搞小动作。开小差。老师讲课也能听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的小学阶段。七《2》班里努力学习,不会天天只会顾着玩,从不会温故而知新。也许,今天的我,就不会在这个散慢且环境恶劣的八《9》班了,每当我蓦然回首,回忆往事,我都会很后悔。
人生路上后悔多,正是像我一样在好的环境里不会努力学习,而在恶劣的环境里才醒悟,才后悔当初的不努力。所以,我希望看到此篇作文的人一定要珍惜现在自己拥有的。
冲蒌中学初二:naidy奈奈
在我十二年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很令我感激。其中,我一二年级时的启蒙老师最令我难忘,最让我感激。
那年秋天,我不满八周岁,在涪陵城六校读二年级。这座小学设在市中心,我们班有七十多个人。班主任老师姓刘,五十多岁了,既严厉又和蔼可亲。她教学有方,已经是特级教师了。
开学第二天,我们学习了节气表。刘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背诵节气表。同学们一看,都气愤地大声叫,还有的同学喊:“我们不做,我们不做!”教室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因为二十四节气表太多了,还容易搞混,非常不容易背。可是刘老师还是板着脸孔说:“必须被,背了对你们有好处。还必须要家长签字,否则明天不许进教室。”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无奈地开始背书。我回到家也在背书,真是吃饭也背,睡觉也背,直到我背得滚瓜烂熟。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学校里,刘老师笑眯眯地对我们说:“你们背了节气表,不光对自己有好处,还能丰富知识。”后来,在期末考试中,出现了这道题,因为我们都背了节气表,所以大都得了满分。这时,我才明白了,也深深地感谢老师。
以后的语文课里,刘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我们背一课,要我们把文中的好词好句都记在脑海中。这样,在写作文的时候,就能够写出很多的好词好句,得到高分。刘老师还要我们背下了笔记的要点,这样做题会更得心应手。
后来,三年级时,刘老师就不教我们了。回忆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教给我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使我的习作能够有进步。老师的教诲之恩,令我终生难忘!
关键词:记叙文 阅读教学 模仿 插叙
中学阶段的作文大目标是:①就表达方式说,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综合运用;②就文体说,会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及一些应用文体;③就效果说,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反映生活。在初中阶段,写作以记叙文为主,加入简易说明文、议论文。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作文的分级教学,把作文的大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由易到难,明确目标,逐步有序提高,一级级上台阶,最终能使学生形成综合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也一样,每篇课文确立一个重点学习目标,两三个次重点学习目标;不同的单元确立不同的侧重点,每个单元的五篇课文确立各自不同的侧重点,着眼于写作模仿。这样,先读懂了课文,训练了阅读理解能力,后练写作,有样可依,有章可循。选入课本的阅读教材都是优秀篇章,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不论阅读还是写作,教师设计目标和要求都不可以过高,不可以过大,可选一些易掌握的进行模仿训练。
怎样借助阅读教材呢?下面,笔者以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步,阅读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
1.引入:好母亲是一所学校,教育你成人。好父亲是什么?一艘船,载着你远航;一座山,巍峨沉稳。如果说母亲的面庞写满的是柔情,那么父亲的脸上刻下的又是什么?严肃、沧桑。今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体会童年的小英子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时那一路走来的爱与悲。
2.理出全文叙事的顺序:参加毕业典礼前后的全过程,我是小学优秀的毕业生。
(1)全文叙事的时间段是?半天。地点是?学校的大礼堂、家里。
(2)发生了那些事情?①毕业典礼前,我坐在新建的大礼堂最前一排的中间位子上。②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③韩主任上台讲话,同学们唱骊歌。我哭了,毕业生都哭了。④我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进了家门,看见弟妹在玩沙土,夹竹桃枝垂花落,责问妹妹;听见老高让我去医院,我知道爸爸去世了,面对不幸,我镇定、安静,因为我在爸爸的教育下长大了,意识到了身上的责任,爸爸的花虽然落了,却结出了我这个丰硕的果实。
(3)按时间顺序,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这叫顺叙。这种方法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使故事集中,脉络清楚。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3.文中顺叙的这一部分,爸爸并未出现,那么叙述者小英子和主人公爸爸的故事是怎么展示出来的?是回忆。这在记叙的方式上叫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1)怎样引出回忆?①由“襟上一朵红色的夹竹桃”:a.引出回忆:临来时,妈妈摘下,给我别上,说是爸爸种的。b.再引出回忆:爸爸病倒了,在医院里。c.再向前回忆:昨天看爸爸,说我可不能迟到(详)。d.再向前回忆:六年前一年级时,赖床挨打(最详),使得六年来从未迟到。e.思绪回到大礼堂的现场。②由“看外面的天,有点阴”:a.联想:爸爸送花夹袄、爸爸病几时好、妈妈眼红肿、爸爸的夹竹桃、石榴花、。b.引出回忆:爸爸喜欢花(较详)。③由“喜欢长高变大人,常有人要我们做大人”:a.引出回忆:宋妈、兰姨、那个人、爸爸。b.再引出回忆:爸爸要我寄钱闯练(较详)。
(2)文中顺叙和插叙的关系:顺叙部分只是一条明线,显示了结果(学业的优秀和成熟);插叙部分是一条暗线,表明了原因(爸爸的教育使我长大)。
(3)插叙的作用:用现实引出回忆。很多回忆与爸爸的话有关系,内容充实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凌乱,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深厚,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过渡、照应和衔接恰当。
4.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1)爸爸看指甲、爸爸逼穿夹袄、一个字命令、爸爸左看右看、我坐洋车盖伤痕、老师示意出去、怕长大、寄钱、弟妹玩沙土、放毕业证……
(2)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符合人物身份,推动情节发展,饱含深情,逼真。第二步,作文训练:学会插叙
1.作文话题:亲情、师生情、同学情,家里那些事、学校那些事、班里那些事。
2.描写对象:爸爸。主人公必须是“爸爸”,绝不能是“我”,“我”只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者、观察者。肯定会出现“我”以及其他一些人物,因为人总是在交往中、处理事情当中展示形象,表露性格的,但从不同的方面展示出来的,应是“爸爸”的鲜明形象。
3.训练重点:
(1)插叙的写法:①用插叙充实内容,丰富人物形象。②回忆往事要有触发点,要围绕主要人物,要有过渡、衔接和照应。
(2)细节描写:抓住特点,用细节描写把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生动表现出来,让人物自己说话、做事,“我”不要“代言”,切忌通篇转述、概述,切忌评价、下结论、戴高帽。出现在作文中人物应该是活的人,而不应该是死的、模糊的,应做到“把活人写活”。
(3)详略处理:叙事有详有略,重在表现父爱。
4.提示:
(1)以家庭活动为描写的主要内容,当涉及学校、社会的内容时,用回忆进入插叙。
(2)怎样表现父爱?沉默、严厉、打骂、锻炼……亲情,不仅是关心、照料、依靠、教育的温馨和谐,还表现在矛盾、冲突、争吵、打骂的伤心不和谐中,平平淡淡都是爱。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尤其是父母的爱,无怨无悔,不要求任何回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觉得父母的爱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就忘记了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这次习作,要求同学们鼓起勇气直接或者间接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要重点描写他们的神态、动作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
【构思指导】
本次习作目标明确,要求鼓起勇气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爱,懂得感恩,并把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次作文呢?
一、回忆往事――唤醒爱的记忆
回忆生活中父母对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其实,不一定非得写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问候、一次,只要让自己感动的,都是极好的素材。
二、你谈我说――表达爱的方式
怎样向父母表达爱意呢?大方活泼的同学可以直接对父母说“我爱你”;害羞内向的同学可以将对父母感谢的话写在信里或者在QQ上留言;不敢表达的同学可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你想怎么做呢?
三、真情叙写――谱写爱的诗篇
1.过程具体,叙写生动。
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表达的?怎样表达的,结果怎样?把自己的表现及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反应写具体,尤其是心理、语言、神态及动作等。
2. 心思细腻,勇敢表达。
向父母表达爱,真正去做时,就会发现,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并不容易。在此过程中,你犹豫过吗、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鼓起勇气的,要把复杂的心理变化写详细。
3. 感受真实,立意深刻。
你表达完爱意,爸爸妈妈的表现如何?你有何感想?把你的体会与感受写下来,这样,文章的立意就会更深刻。
【佳作展示】
爱不能埋在心里
东台市头灶镇小学六年级 姜郭霖
你生病的时候,是谁为你送上热茶?你难过的时候,是谁为你擦去泪花?你失败的时候,是谁为你加油鼓劲?你成功的时候,谁的脸上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这个人就是妈妈。
这些话,我都写在日记里,不敢给妈妈看。小时候,常常脱口而出的“我爱你”如今怎么也说不出口。今天,我决定大声对妈妈说出“我爱你”,男子汉就应该大胆一点,勇敢表达对妈妈的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我还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虽然这是最平常最简单的一句话,但我还是非常紧张,更多的是羞涩。
不能再拖了,见妈妈正坐在客厅看电视,我快速地走过去,把电视关了,转向妈妈,大声说:“我爱你,妈妈!”妈妈两眼直直地盯着我,我更加紧张,心扑通扑通直跳。时间在沉默中流逝,忽然,妈妈紧紧地抱住我,说:“好孩子,妈妈也爱你!”
妈妈,我爱你,我永远都爱你。爱不能埋在心里,也不能仅仅写在日记里,而要大声说出来!
【点 评】
小作者详细描写了自己矛盾的心理和表现,以及妈妈的反应,读来能感觉到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和感人的场面,很成功。
【待升格文】
爱深深
东台市头灶镇小学六年级 夏梦雨
今天,老师布置任务,回家后对爸爸妈妈说 “我爱你”。到家后,我做完作业,只剩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便去医院看妈妈。一进病房,我就看见妈妈憔悴的脸,心里不由一紧。我决定给妈妈按摩,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我把外套脱下来,挽起袖子,走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您肩膀酸不酸?我帮您揉揉吧!”妈妈笑了笑说:“好,女儿真孝顺。”虽然我累得满头大汗,手也酸了,但是看着妈妈舒服的样子,我感觉这点苦不算什么。
从此以后,我变得更加懂事,不再惹妈妈生气,因为妈妈对我的爱,是我无论如何都回报不了的。
情人节的优秀作文500字
七夕节到了,七夕节快乐!
七月,暑假开始了!酷热的阳光照着我们,照进心田,让心也温暖起来。这酷热的阳光引来了牛郎织女,七夕节就要来到了!
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一年只能相会一次,也只有一个七夕节。在七夕节的夜晚,许多人们在织衣服,来庆祝这美好的七夕节。农村的人们也攀上高梯,许下自己的愿望。一切都很美好。就在这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小鸟排成一队,组成了一座桥:鹊桥。我又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的两岸。他们的眼神充满幸福,他们的脸,充满渴望,期盼。渐渐地,两人走上鹊桥,在桥的中央相会。鸟儿叽叽的叫着,好像在祝福牛郎织女,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好像想推迟黎明的到来。牛郎织女仿佛插上了翅膀,在天空中相爱,让人陶醉,让人沉浸在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家园里。
可惜,谁都阻挡不住清晨的到来。在离开的那一刻,牛郎紧紧地拉住织女的手,想留住这美好的一切,可这是没有办法的。感人的一刻就要到来了,鸟儿仿佛很珍惜这一切,知了仿佛在哭,连老天爷也流下了感动,大家多想挽回这一切啊!最让人激动的是,牛郎织女都不肯放手,宁愿牵手一起消失。
我也从这美好的梦中醒来,只望见繁星在空中闪烁。我心中也在祝福牛郎织女,期盼七夕节再一次到来,下次,我一定要在梦中留住牛郎和织女,让他们永不分开,幸福的过着生活,我更希望他们能下凡,与我一同生活。虽然这一切是不可能的可我依然有着这样的梦想。
七夕节快乐。
情人节的优秀作文500字
今日的小城阳光灿烂,天地间弥漫着玫瑰花香,隐隐约约在站牌,街头,商城口有不少提着小桶卖玫瑰花的人儿,如此浪漫的氛围中,情人节悄然而来,带着无与伦比的温馨,继续演绎着浪漫爱情的故事。
情人节快乐,即使没有情人的情人节依然快乐依旧。
每年的2月14日永远注定是心绪波动的日子,也许在这一天你会幸福温馨,也许会感伤落泪,也许会孤寂凄凉,也许会满目羡慕,街头巷尾到处是手牵手相依相偎的身影,在人生炫亮的记忆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情人节,这一天,象旧照片一样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注定让许多人终生难忘。
一朵玫瑰花很便宜,但它所蕴含的意义却让人心潮涌动。
特殊的日子,总能勾起人回忆往事的记忆,这样一个属于天下情侣的节日,当然想到的是过去的快乐,过去的浪漫,过去的甜蜜,过去的幸福!只有牵手,才感觉到真实,只有奔跑,才体会到生命的流动。
我觉得人生幸福除了有浓厚的亲情牵绊外,更多的得益于伟大的爱情。
感谢爱人陪我走过一段段人生旅程,虽然一路奔波忙碌,饱经沧桑,但是我们不离不弃,相携相伴。
家的温暖,爱的温馨让我快乐无比!
我在站牌前精心的挑选着玫瑰花,嗅着它淡淡的香气,我想为一生钟爱的人送上玫瑰花的祝福,也是一种让人感动的美。
祝所有人情人节快乐!
情人节的优秀作文500字
今天,是中国人喜爱的节日——情人节。 一大早,爸爸的手机就发来了很多短信,爸爸拿着手机乐呵呵的在那看着。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性任务,便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准直接呈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综合水平。然而许多小学生,提到作文写作就头疼,怕写,烦写,不想写。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十分复杂。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将写作变成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呢?
1 克服畏中睦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事情难度太大,会让人知难而退;而若一件事情难度适中,努力一下便可以做到,就能让人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有持续做下去的动力。所以,在小学生作文教学方面,我们也要做到循序渐进,为每一阶段的学生设置合适的目标,不至于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主要是以简单的写话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到了中年级,写作的目标变成“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这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提高,也正适合阅读量开始变大的中年级学生。而到了高年级,则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是在低中年级累积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写作应用于实践。
综合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重视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习惯养成,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乐于写作,并将写作变成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教师,不能人为地拔高写作的难度,尽量让孩子体验到写作的有趣和轻松。
其次,要做到以身示范。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就可以将这种示范运用到对作文的态度上,当老师对写作表现得轻松从容,也会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
比如,笔者多年来一直有摘抄好词好句和记日记的习惯,家中积累了好几箱日记本,在要求学生养成摘抄和写日记的习惯时,笔者拿了一部分自己童年的日记本读了几段,并告诉孩子们写摘抄和记日记的好处,尤其是自己身体力行后的收获,不但积累了语言文字的素材,而且锻炼了文笔,更妙的是,很多年后,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随手翻出当年的日记,这是多么亲切和惬意的事啊。
教师要将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和有趣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渐渐也觉得写作其实没什么难的。相信在教师的言行示范下,学生也会因为亲师和向师性无意识地在心理上模仿教师,从而克服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2 注重平时的积累
2.1 重视阅读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是两大块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它们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叶圣陶也认为:阅读是作文的基础,成效在作文,而功夫主要在阅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但努力使课内的阅读教学为写作教学服务,而且十分推崇广泛课外阅读。
首先,在课内阅读的教学中,笔者除了引导孩子学习感悟语言文字,还常常让学生从写作角度来谈自己的收获。比如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学会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积累了哪些构段方式,写作手法……
比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可以安排仿写。第二段句式对仗工整,第三自然段表示云雾变化快的好词搭配也值得积累。教师安排了《傍晚的云彩》的片段描写,先用多媒体的形式给大家欣赏傍晚的云彩,引导大家描述云彩的颜色和姿态,然后出示课文的构段方式,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当堂写,这样,不但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精妙之处,同时还通过实践将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以作文的形式呈现,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其次,笔者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的优秀读物。为了方便学生借阅和共享,笔者还在班级中开设图书角,将自己家中的一部分适合他们年龄阅读的书拿到班中,还鼓励孩子们将自己读过的优秀读物带来班级给更多的同学读,形成全班爱读书的氛围。
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2.2 重视生活积累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而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很难写出内容丰满、言之有物的好文章来。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留心生活的良好习惯。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我们的学生哪怕天天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写作的素材依然是非常富足的。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好的文章只有通过细腻的观察才能写得出来。比如说观察人物,在观察人物的外在形象方面,不但要看人物的样子、穿着,还要抓住人物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地方。通过观察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描写人物内在的心理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比如:写景的文章,在描写环境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观察并进行描述,不需要面面俱到却浮于表面。在平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们能在活动中积累写作材料。比如春游,重大节日举办的联欢会、学校组织的大扫除等,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2.3 重视笔头积累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善于积累、善于运用,注意积累习惯的养成,比如记日记、写随笔、练片断。学生的积累习惯养成了,素材丰富了,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教师要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指导过程中,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范文的布局、格式、结构,仿范文的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以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
2.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2.加强学生对事物观察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文章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2.领悟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的精神美,以及人类战胜困难的意志美。
教法引导
通过朗读,感悟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借助挂图或实物照片,加深理解、加强感悟,学生可联系自己的感性经验加深理解。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是本文的重点。
2.本文的难点是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理解。
3.解决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体
1.紫藤萝花的挂图或照片;
2.投影片①生字词;②保尔·柯察金在烈士墓前对生命意义思考的一段话;③随堂练习。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层学习,讨论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并进行总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去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他所见所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文中去领略一下。
(二)纠正读音
齐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的音。
穗绽酿迸溅伫立伶仃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
(三)分析第一段
看第1自然段,思考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四)学习第二段
齐读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
(五)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
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足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六)学习第八、九段
齐渎第8—9自然段。
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七)学习第十、十一段
齐读第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的人生意义,是对花形、花色、花香的—个总体提炼和归纳,由景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八)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一、沉浸文本,情动辞发。
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反复读书,品味语言。因为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文中的人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选择其中为你所用的段落,仔细研读,点面结合,把握中心。比如《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位盲女孩安静用自己神奇的灵性拢住一只蝴蝶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一个“流连”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但文章作者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这正是进行练笔的一个空白点,我就抓住“流连”一词,让学生思考:每天流连在花丛中的安静会做些什么呢?她会遇到怎样的景象呢?孩子们眼中的画面是丰富生动的:“嗅花香、与小草谈心、听流水叮咚、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虫子唱歌、听蛙鸣……”学生在“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文本空白点尽情地想象着,倾吐着,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将一位热爱生命、享受自然的可爱的盲女孩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又何尝不是孩子们自己的心声呢?“我手写我心”,学生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去表现生活,抒写心曲,对于老师来说是何等欣慰啊!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语言得到内化,情感得到积淀,理解得到升华,这正是内化语文素养的过程体现。 “情动”必然“辞发”。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和挖掘这种情感蓄积点,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当学生的激情快要迸发时,及时指导学生把激情化为文字,将这种情感和感悟沉淀下来,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也不外乎是一次习作的好机会。
二、拓展文本,释放情趣。
(1)移情体验,有效改写。
文中的当事人经历的事是学生未曾经历的,如何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我经常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叙述的是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浴血奋战,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了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文章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事例:老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小孙孙;小金花救侦察员失去了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读了这篇文章,学生只感觉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付出,而感觉不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出的牺牲。并且,本文采用的是第二人称的写法,读来倍感亲切。随文习作可以从“移情体验”这个角度来设计:朝鲜人民早已将志愿军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在分别时刻,大娘、金花、大嫂又是怎样劝慰,怎样回忆往事的呢?请你们把自己看作是朝鲜人民也用第二人称与志愿军话别。于是,我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续编下去,这样,刚好给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高涨,效果颇佳。
(2)入境感悟,有效创写。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如能有意地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课文最后写道:“我把这个鱼钩小心地包起来,等革命胜利以后,我要把它送到革命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我让学生化身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身份,想想该怎样向前来瞻仰的参观者讲述这个鱼钩的故事。一次练笔浓缩了复述、缩写、梗概等不同形式的训练,一举多得,让学生能紧扣中心,抓住重点,锻炼了对语言和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还要运用合适的礼貌用语等。
三、对话文本,书写情感。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老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升。比如《梦想的力量》一文学习之后,学生被文中一个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的坚定执着的美好童心所震撼,明白了一个小小的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我借机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梦想?你是从什么时候起产生这个梦想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你为这个梦想做出过哪些努力?你打算怎样去实现心中的梦想?就这样我从孩子们的作文中看到了一大群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而且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大多来源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或从电视上看到的事,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引起了他们的关心别人、关心社会、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责任感。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积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通过体验生活、大量阅读感悟等途径,积累写作材料,以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
作文教学;体验生活;大量阅读;积累材料
学生见识少,阅历少,平时不注意观察和积累,一提起作文就眉头紧锁。初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积累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现就作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两个方面谈些做法。
一、体验生活,积累写作材料
叶圣陶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积累生活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利用新媒体积累和丰富写作材料。
1.留心观察身边事物。
一谈起写作,大部分学生会为之色变,不是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假话、空话、套话满天飞,常常抱怨生活单一,学习负担重,上学、回家,两点一直线,生活贫乏甚至枯燥,何来资源?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生活有多精彩,作文就有多丰富!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留心观察身边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如孩子与家长在游山玩水时,细心观察气势雄伟的大山、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动的泉水;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刺激感官,激发想象,使学生闻其声,便能如见其物。春天,观看树木吐新蕾;夏天,领略海洋的宽广;秋天,流连于金黄的稻田;冬天,感受万物的凋零。在家里,留心观察辛勤劳作的奶奶、迷恋淘宝的妈妈、成熟稳重的爸爸、淘皮捣蛋的弟弟等。这些丰富的身边事物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教师要鼓励学生用眼睛、用心体验生活。与此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对比观察,找出异同;全面观察,通观全局;深入观察,发现本质;注重观察顺序,分清主次。在观察的基础上,选择材料,捕捉细节,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建立资料储备库,将观察到的材料分门别类,由景到人,由事到物,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记在本子上,注上标签以便查阅。这可使零碎的变成整体的,使分散的变成集中的,使陌生的变成熟悉的。学生每天都在识记、掌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有序的认知网状结构。头脑的储备库存饱满,写作时材料“呼之欲出”,文章自然会行云流水、妙笔生花。
2.体验生活角色。
生活是本博大精深的无字书,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感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表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教学方法上,实施“大小课堂渗透”。课内、课外、学校、家庭、社会大融合,扩大信息摄取,创造机会,从深度、广度、力度、效度上巩固写作技能。鼓励学生组建文学社或新闻社,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观光记游。如采风调查、做小记者、当业余编辑、做节目主持人、召开记者招待会、模拟新闻等各种角色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迈出第一步。第一次尝试探索,第一次迎接挑战……无数个第一次,促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用日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日记内容不拘一格,自由灵活,将自己参加各种角色活动的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这种高效的积累材料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等到课堂写作时,独到的、深刻见解的作文自然就会脱颖而出。
3.利用新媒体收集材料。
如今信息技术已迅猛发展,新媒介不断普及和推广。教师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手段,获取天文地理、新闻时事等材料,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的作文充满时代气息,成就旁征博引之大气。例如,鼓励学生收看“焦点访谈”、“共同关注”、“新闻调查”、“国际观察”等品牌节目,学会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聆听权威声音。他们的笔下从中国民族复兴梦到各国大选,从奥运风云到中国足球改革,从教育问题到法制建设等无不涉及;他们呼唤世界和平,感叹我们的足球为何踢不出国门,寻找中国最美的人……他们的情感与时代共脉搏。他们的作文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既能纵观古今中外,又能笑谈天下风云,广闻博见构成写作上的一大亮点。此外,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希沃交互式白板形象、直观、可操作的特点,直接导入视频音像,为学生营造恰当的气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刺激他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积累写作材料。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鼓励学生将一些优美的、富有哲理的语段、篇章等整理放在微信群里进行资源共享。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输入电脑,通过QQ群、微信群欣赏各自的成果,建立互评组,相互鉴赏批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在批改中,一边找出别人的错字和病句,一边吸取他人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语段,同时还可以欣赏到不同类型题材的文章。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一批改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在不同程度上积累各种写作材料,实现资源的共享。时代变化日新月异,通过新媒体,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许多即时的、有趣的和新鲜的写作材料,还能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大量阅读,积累写作材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双剑合璧”,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1.从课内阅读积累材料。
教材在文章的选取与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阅读水平,其中大量的名家名篇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形式美、形象美、意蕴美、力量美,可以说篇篇经典,是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最好范本。如有关用语文明的谚语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比较评价的名句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珍惜时间的名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描述青春的优美句子,如“当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对于这些课文,学生应多读多记多背。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时常琢磨优美篇章,精美的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除了积累语言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写作技巧的传授渗透在课文教学中,结构布局,主题立意,都可以作为范文积累指导。讲授《在山的那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积累一般写作思路,是“主人公有理想追求—遇到险阻,拼搏奋斗—战胜困难,实现理想”。懂得这一思路后,看到《丑小鸭》、《犟龟》后就能猜出文章的结构思路,今后写有关励志类文章时,也能掌握行文结构规律。讲授《背影》中,可引导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开门见山,难忘“背影”—回忆往事,刻画背影—怀念父亲,再现背影。整理好结构框架后,再精心琢磨内容,写作时就不至于跟着感觉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甚至离题万里。
2.从课外阅读积累材料。
读书能使人头脑充实,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叙述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写作认识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应以身示范,博览群书,树立榜样形象,以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博学教师为荣。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实际选择有益的、难度适中的名著,按一定进度有计划地进行阅读,为孩子的心灵注入生机盎然的甘泉,为双眸增添熠熠光彩。在教学行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周阅读一定量的名著篇章,阅读中随时做好读书笔记,或摘抄鲜活词语、精彩语段、名言警句,同时要求学生赏析其好在哪里?某词能否替换?在哪种情境下,使用效果更好等问题进行思考,识记掌握,总结归纳。教师统一规定时间上交检查,把优劣的读书笔记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评论好坏,以鼓励优秀者,鞭策敷衍者,督促他们同时进步。教师可以开辟读书专栏,为学生发表读书的个性化见解提供空间。如阅读《西游记》,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孙悟空嫉恶如仇的直率与坦荡,感悟师徒四人患难与共的真情。阅读《红楼梦》,可以从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分析作者的辛苦与心酸,表达作者知音难寻的无奈和苦闷。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微型小说》等经典的短小精悍的刊物,这些作品适合只有少量“自由”时间的学生阅读。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到丰富的语言材料,体验到社会生活的真谛,丰富个人情感,厚积薄发,写作才会有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首要条件是积累材料。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积极体验,沐浴书海,学生才会开辟出“源头活水”,积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获得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作文也一定会神采飞扬。
作者:陈爱婵 单位:宁德市蕉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王锋,王林波.聚焦表达,让阅读与习作同生共长[J].语文教学通讯,2015,(Z3):138-140.
[2]李金燕.阅读教学,让积累与运用比翼齐飞[J].语文教学通讯,2015,(15):54-55.
观海记
叶新
去年暑假,我有幸去了一趟上海。听爸爸说离卸货场不远处就是东海,我热切地渴望一睹大海的风采。(写对大海的向往,为下文作铺垫。)
那天,爸爸抽了个空,特地带我们姐弟俩到东海玩。一到观海台,放眼望去,湛蓝的大海漫无边际,海上帆影点点,天上白云片片,不时有海鸥从头顶掠过。此时,海面很平静,看样子已经退潮好长时间了。海滩上的游人很多,他们正忙着照相,游泳,捡贝壳,捉螃蟹,很开心。(初见大海,简笔勾勒,视线由远到近、由高到低。)
我们一溜小跑,奔下长长的、斜斜的观海梯,便真的踩到了海滩上。我脱掉鞋子,光着脚,柔软的泥沙搔得我脚心痒痒的,我忍不住“咯咯”地笑了起来。(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沙滩上的沙子像鱼鳞般一片一片的,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非常好看。远处不断传来“呼呼”的风声,由远及近,愈来愈响。爸爸说我们来得正是时候,马上就能看到涨潮了。我们拿出准备好的瓶子,装了些泥沙,又灌了半瓶海水。我一路往前跑,浅滩里的水直往我身上溅,一会儿我的裤子就湿了。一不留神,我摔了一跤,和沙滩来了一个亲密接触,两手沾满沙子,海水溅了我一脸,嘴里也灌了好些海水,又咸又涩,还带着鱼腥味。(爱玩、好动是孩童的天性,即便来到海边也忘不了嬉戏。)
远处的海浪声更大了,我吓得赶紧往回跑。弟弟叫住了我,让我把瓶子给他。他用手一层一层地扒沙子,没多久就扒出了一只小螃蟹。弟弟小心地把螃蟹放进了瓶子里。我们开始找贝壳。终于在沙滩的浅水里找着了几枚纽扣般大小、雪白色的单瓣贝壳。这些都是人们遗留在沙滩上的,我们暗自庆幸。这时,爸爸在岸上焦急地呼喊着,让我们快上岸,因为马上就要涨潮了。(继续写活动,具体详写扒螃蟹,捡贝壳。并过渡到下一层对涨潮景象的描写。)
我们穿好鞋子,一路小跑地登上了眺望台。不一会儿,海水便发怒似的咆哮着,把雪白的浪花一遍遍地往岸边送,而且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快,像发了疯似的。海水卷起千层雪浪,以排山倒海之势,一层层地向我们冲来,景象极为壮观,撼天动地。“哗哗哗……”接连不断的海浪声把人们的谈话声全掩没了。远处,涌起的海浪高达数十米,所有的游客都赞不绝口地叫好。没多久,潮水更猛了,漫过了沙滩,海浪猛烈地拍击着岩石,发出“啪啪啪”的巨大声响,使人不寒而栗。此时,太阳却非常火辣,海面上升起了一层厚厚的雾,一切若隐若现,如同仙境一般。我激动地吹起了小海螺:“呜――呜――”(描绘海景,运用比喻,从视觉、听觉上表现海潮的汹涌、壮阔气势。描写自己的感受及游客们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海潮的威力,笔触细腻。)
啊,令人神往的大海!古往今来,你的气势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鼓励了多少有志之士。今生有幸来此一游,我方才知道你的博大。在我心中,你永远都是那么雄浑,博大,美丽,神奇!(文章结尾,抑制不住对大海、对海潮的热情赞美和讴歌,直抒胸臆。)
总评: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层层推进,一边叙写自己的活动,赤脚奔跑,灌海水,扒螃蟹,捡贝壳,观海潮,处处流露出兴奋、激动之情;一边描写大海的景象,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个角度,具体而生动、形象而真切地展示大海涨潮时的景象变化,描写逼真传神,充分表达了“我”对雄奇、壮阔的大海的赞美和讴歌。结尾直抒胸臆,抒发了对大海巨大力量的热爱之情。
精评一条龙
栀子花开
王慧丹
我站在庭院中,迎着朝阳,张开双臂,仰着头,尽情地享受这早晨的清新空气。这时,一阵浓烈的香气直扑我的鼻孔,寻着香味,我惊奇地发现院角那棵栀子树开花了,洁白的花朵在翠绿的叶子中显得如此的漂亮!
看到这棵栀子树,我不由得想起它的过去,不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我曾冷落过它。
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时候,我兴致勃勃地照顾了它两天,后来就对它没兴趣了。再看它时,它却已经蔫了。我估计它活不了了,便觉得有点惋惜,更有些歉意。后来就再也没有管它了。
但此刻,它正站在我的面前,向我展示它的朝气,它的英姿!微风过后,栀子花香弥漫到院子的每个角落,我剪了一枝开得正盛的栀子花,举在眼前端详着它:椭圆形的树叶,绿得油亮油亮的,叶脉清晰,就像健壮的运动健儿一样。花朵柔和一些,如丝绸般的花瓣在散发香气的同时,更传播着它们充满活力的气息!
我内心一阵震颤,栀子花似乎在告诉我:“我芳香四溢,但我走过了一段多么艰难的路。”
我恍然大悟,又联想到自己。原来那么多个日日夜夜,不仅仅我在寒窗苦读,不仅仅我在起早贪黑……
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我在奋笔疾书,它也在对抗黑暗;当天空刚从深蓝变为浅蓝时,我在催促与埋怨声中起床,它也在承受寒露;在我为考试而拼命复习的时候,它也在拼命地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当我没吃早饭去上学,肚子饿得“咕咕”叫时,它也许正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没得到雨水的滋润而饥渴难耐;当我骑车穿行在刺骨的寒风中时,它也在经历着风霜雨雪的考验……
冥冥之中,我们的境遇是那样相似,其实我们本来就很相似,因为我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我们都靠自己的力量拼搏着!
而现在,它成功了,它在阳光下微笑!恬静的、纯净的笑容,好像在告诉我:“拼搏者,笑在最后。”我想我离成功也不远了,我的未来也不是梦,就像这洁白的栀子花一样,实实在在!
“栀子花开,so beautiful so white……”
同窗视点:
同学:文章将栀子花与自己形成对比,借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以栀子花来自励,获取前进的动力,构思不凡。
叶美君同学:王慧丹同学不仅留心生活,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而且善于发现,善于感悟,用心拥抱世界。但文章似乎显得过于直白,有些地方表达应该婉转一些。
教师评论:
翟俊玉老师:本文由花香引出栀子花,回忆往事,插叙移植栀子花的经过,在对栀子花今昔对比中生发感慨,感叹栀子花生命力的顽强,再将人与花相对照,进一步揭示文章主旨,勉励自己为美好明天而奋斗,结构严谨。从景物描写到表达感悟再抒感,感情流转自如;对栀子花的描写简洁形象,心理描摹逼真细腻。表达感悟方面的语言有气势,使感情渐趋,从而引出新的感悟,自然贴切。
作文升格
【升格之前】
生命的力量
马天
大家都认识螃蟹吧,这种长着两只大螯、八条腿、身披黑色蟹壳的动物在人类眼里毫不起眼,可是,一次偶然的经历却使我对它既感动,又敬佩。
那天一大早,妈妈就上集市买了几只螃蟹,准备熬汤。回到家,妈妈将它们放到水里,数了数,共十只,便转身走开了。妈妈回来后,发现少了一只螃蟹。于是,我和妈妈便当起了“神探”,拿起手电筒开始四处搜寻,缝隙里,床底下,门后面……到处都找遍了,可连螃蟹的影儿也没见到。无奈,妈妈和我只好放弃。
过了好多天,我早就把这件事抛在脑后了。可在一天晚上,妈妈一进家,刚打开灯,便用手指着门后的角落吃惊地叫道:“看,那是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是上次失踪的螃蟹!它待在角落里一动不动。我想,它肯定死了。可走近一看,它嘴里还冒着白沫。天啊,它这么多天不吃不喝,居然还能活着!这简直是奇迹!我想,它能坚持到现在,靠的是动物那求生的本能和对生存的无限渴望啊!妈妈也惊呆了,她也不敢相信,但这是事实,一个不起眼的小动物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愣了半天,我出于同情和敬佩,对妈妈说:“妈,放了它吧。”平时杀鸡宰鱼毫不手软的妈妈,今天也仁慈了,说:“是的,确实该放了它。”于是,我捧着很虚弱的螃蟹,和妈妈来到河边,把螃蟹轻轻地放到了水里。它在水边徘徊了一阵,便爬走了。
人类可以创造奇迹,动物又何尝不是呢?想到螃蟹对生命强烈的渴望与追求,我似乎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了“生命”一词的含义了……
升格建议:
本文写螃蟹顽强的生命力,题目中的“力量”二字似乎意在强调生命的威力,从全文表达的重点来看,建议换用“奇迹”,这样既切合记叙的内容――表现螃蟹的生命力,又能表达对螃蟹的敬佩,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文章叙事比较简洁,行文流畅,但有些地方用词欠推敲,需要锤炼语言。如文中多次使用“我想”,没有变化,显得单调。“既感动又敬佩”亦不够简洁,可换成“肃然起敬”。
【升格作文】
生命的奇迹
马 天
大家都认识螃蟹吧。这种长着一对大螯、八条腿,身披青黑色蟹壳的动物,在你眼里也许是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可是一次偶然的经历却使我对它肃然起敬。
那天一大早,妈妈就上菜市场买回了几只螃蟹,准备熬汤。到家后,妈妈将它们放到水桶里,便转身走开了。不一会儿,竟发现少了一只。于是,我和妈妈便当起了“神探”,拿起手电筒开始四处搜寻,床底下,门后面,缝隙里……到处都找遍了,可连螃蟹的影儿也没见到。无奈,妈妈和我只好放弃。吃饭时,我们还谈起那只逃走的螃蟹。过了几天,我也就把这事儿抛在脑后了。
可在一天晚上,妈妈一进家,刚打开灯,便用手指着门后的角落吃惊地叫道:“看,那是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是上次失踪的螃蟹!它待在角落里一动不动。我以为它死了。可走近一看,它嘴里还吐着白沫。天啊,仔细算来,从那天逃出到现在整整过去了七天!离开了它赖以生存的水,这么多天不吃不喝,它居然还能瞒着我们活着逃过了一劫!这简直是奇迹!我想,它能坚持到现在,也许靠的是动物那求生的本能和对生存的无限渴望吧!妈妈也惊呆了,她也不敢相信。但这是事实,一个不起眼的小动物竟然创造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命奇迹。
愣了半天,我除了同情便是敬佩,对妈妈说:“妈,放了它吧。”平时杀鸡剖鱼毫不手软的妈妈,今天也仁慈了,干脆地说:“是的,确实该放了它。”于是,我捧着很虚弱的螃蟹,和妈妈来到河边,把螃蟹轻轻地放到了水里。只见它在浅水里徘徊了一阵,便悄无声息地爬走了。
人类可以创造奇迹,动物又何尝不能呢?想到螃蟹对生存的强烈的渴望,我似乎开始懂得了:什么是生命的坚忍与顽强,我们应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敬畏它,热爱它。
如果追溯教学的源头,原本就是具备了个体行为的特征――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比如孔子的教学就有其自己的教学理论(性相近,习相远)、教学思想(有教无类)和教学目的(学而优则仕),由此形成了自己教学的个性化。由于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也就需要有个性化的教学。例如孔子针对不同学生反映出的不同求学心理,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不同(学、思和行结合;具体说来就是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通过自己编选的教材(六:《诗》、《书》、《礼》、《乐》、《易》和《春秋》),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
孔子阐释“仁”(孔子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定义,对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说明。颜渊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天资聪颖,悟性极高,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因此孔子就把“仁”的最核心的内涵分析给他听: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仁的规范;具体做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此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仲弓(即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对仲弓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所以对他讲“仁”,就引申到担任公职时的如何运用(凡事都要严肃认真):出门办事如同接待重要贵宾,使唤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祭祀;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司马牛问“仁”,孔子的回答:“仁者,其言也。”又问:“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孔子的回答:“为之难,言之得无乎?”由于司马牛性格急躁,说话嗦,所以孔子在论说“仁”的时候,就告诫司马牛要成为“仁”的人,说话就要慎重,而要做到说话慎重是很难的。樊迟问“仁”,孔子回答是“爱人”。樊迟不如颜渊聪明(曾经想学种田),所以孔子在回答他的提问时,答案就是直截了当的两个字。樊迟打仗英勇,亦有谋略,不过需要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于是孔子向他具体指明如何提高自身领导能力的实际方向:首先要有关爱下属的能力(爱人);其次要有了解下属的能力(知人);再次要有培养下属才干的能力(育人)以及任用他们才干的能力(用人)。
尽管教学有其共同的规律――任何教学都是人的教学。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教学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孔子是这样,墨翟(教学目标: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或贤士)、孟子(教学目标:培养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韩愈(教学目标:学所以为道)和朱熹(教学目标:明人伦)等也是这样。各人的教学宗旨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但是具体的做法又有差异。墨子的教学方法是主动、创造、实践和量力;孟子的教学方法是教亦多术;韩愈的教学方法是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朱熹的教学方法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如此也就有了各自的教学个性化,这种教学的个性化并非是想标新立异,实是因时、因地和因人的需要。如果要做到有效的教学,必须要有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思考、理解、掌握和运用,机械地模拟他人的教学方法也许就会产生“水土不服”的后果。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怎样的教学思想,也就会有怎样的教学方法。只是照搬教学方法,而没有将产生教学方法的教学思想融会贯通,这就是简单挪用他人的成功教学方法不能使自己的教学实际见效的原因。
比如语文教学,诸多大家都有其各自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方法,从阅读的一面来说,就是注重“语感”的训练:“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到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受作者的旨趣呢?”而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文艺作品的鉴赏》)重视阅读的“语感”训练,是因为叶圣陶认为语文(语文一词,由叶圣陶和夏丐尊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提出,之前的语文称为“国文”)作为一门学科应体现其独立的价值:“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对于国文教育的两个基本观念》)从写作的一面来说,就是注重思维的训练:“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记住这两点。”(给南京市《作文选读》的题词)重视写作的思维训练,基于作者的作文教学思想:“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东西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如“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而“这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作文论》)
总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方法根植于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即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是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段力佩先生的语文教学方法则是“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支撑这一做法的语文教学思想就是: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要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并且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堂,而不应该是教师的讲堂)。
应该讲,叶圣陶和段力佩两位先生在语文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为适应社会的有用之人)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就有不少相似之处,并通过自编教材达成教学目标。比如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不主张“精批细改”,而赞成“多批少改”;同样,段力佩先生也不赞成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主张让学生自己相互批改,教师则做适当的指导。叶圣陶先生曾亲自编写《开明国语课本》,以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文章选取了各种文体,都是切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水平的。同样,段力佩先生也曾根据学生的生活感受以及语文水平的高低,自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学习教材(初一学《西游记》和《水浒》;初二学《老残游记》、《镜花缘》和《儒林外史》;初三学《红楼梦》和《三国演义》;高中学司马迁《史记》中的列传以及《战国策》等)。即使两位先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或出自同源,然而面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学生依旧会有各自的思考和选择。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此也就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所谓发展就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将具有共性的教学思想,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展现出来,形成人的教学特色。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活动(脑力的和体力的),不会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终极模版。例如现在的学校教学,一般是依照统一的课程和统一的教材来安排的,统一的课程和教材固然方便了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教师也能在相同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教法,但多少也抑制了教师的个体发展,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按照教学实际调整已有的教材,开发新生的教材,也许这样会和现有的考试模式碰撞,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思想,革新教学方法,提高对课程和教材的适应、运用和拓展能力。
为传承我校一贯拥有的厚实人文素养这一教学思想,笔者曾以《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八讲》为题自编教材,用于实际的语文教学。笔者以为现有语文教材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无论从量还是质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教材难以真正成为“学材”,不能很好地增进学生在这一领域学习体验的积累。既然自编教材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扭转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那么,教师如不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将失去其生存空间。只有不被原有的教学思想所束缚,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逐步建立,进而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造。新的教学方法的建立当然不一定是另起炉灶,可以是在已有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适用于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具体来说便是:
1.移入。即将一些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转移到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和辩论等教学方法。就说讨论,不只是让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是与非的简单判断,而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起来,营造出一个探求的气氛,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南宋词人辛弃疾是用典的高手。他曾写过两首北固亭怀,一首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另一首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用了孙权这个历史人物的典故。我曾就“辛弃疾为何在词中屡用孙权的典故”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选用这一个讨论题目是因为不少学生对三国的历史还是有点了解的,这样容易讨论起来,通过讨论弄清辛弃疾用此典故的用意以及用典的作用。最后大家形成这样几点共识:(1)曹操曾对孙权不以为然,一方面这时的孙权尚年轻,凭靠父兄奠定的基业坐临江东;另一方面,同袁绍等北方劲敌相比,孙权此时还未能显示出他的出众的领导才能。然而,正是这个当时并不起眼的年轻人,日后却成了曹、刘这些沙场老将的强有力的对手,他们都曾被孙权击败。(2)辛弃疾在词中用这个典故很明白,与当年的东吴一样,南宋王朝也是偏安一隅,但能否找得出像孙权一样的人物呢?作者的感慨,不言而喻。(3)用典不只是回忆往事,而是和现实相联系,藉此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和心情。
要了解用典的意义,必须要了解故事。或许学生的认识并不能超越研究者的水平,但却是他们自己的所得。诗贵含蓄,用典恰到好处,就会起到耐人咀嚼的作用。因此一般的用典都是要为人熟知的,如果用典过滥过深,就会令人觉得晦涩。教师可以就此适当点拨一下,学生对用典就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了。
2.改善。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和讲议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变讲述、讲解、讲读和讲议只是讲答案让学生记忆,为提供一个思路或是一个例子引发思考,学生能从中举一反三,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在自我体验中欣然接受,体验、接受的过程无形中也是一种探索。笔者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专题解读中,就没有一味地罗列答案,而是先举例,比如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一些熟悉的例子来体会,于是便有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等。对于比喻的作用,学生大都知道有“形象化”的特征,例如“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本是无形的,不可捉摸的,用“似剪刀”的比喻形象化地描绘出了它的强大威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两句以重字“嘈嘈”和“切切”来摹拟琵琶声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又用“如急雨”和“如私语”的比喻,形象地揭示琵琶声的粗重和轻细,把本来只能是意会的声音变成了可言传的景象。理论用于实际,完成了一次探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