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2: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读书笔记的写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每个单元学习开始,学生的主题阅读也同步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有的内容在本单元课堂学习中进行,有的内容在课外自主阅读。每天静心阅读40分钟、做5分钟读书笔记已经成了我班学生的一种习惯。在这4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学生可以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也可以进行与主题相关的其他阅读。而主题读书汇报课就是每学完一个单元或学完一组课文,专门利用一节课,围绕主题,请学生互相交流分享阅读后的收获。
单元主题不同,学生阅读的要求和所做的读书笔记就会不一样,汇报课的内容和形式也就不一样。我不赞同所有的读书笔记都采用摘抄式。在我们班上,因单元主题不同,读书笔记就分别有摘抄式、思想启迪式、写法感悟式、配图式、概括总结式、问题解答式、写作式等不同的形式。学生在主题阅读和做读书笔记时,有重点地获取相关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训练。读书分享课一般采用的是小组比赛的方式,课上组与组之间竞相展示,既有个人精彩的表现,又有组员合作智慧的火花,常常是课已结束,学生意犹未尽,这种意境就是学生主动阅读、持续阅读的驱动力。
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我们同步开展主题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关键是要善于发现。请选择性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发现、积累并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
1.汉语中有一些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熟语,如歇后语、谚语;也有一些表达很有特色的短文,如幽默故事、古今笑话。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摘抄下来,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和同学交流一下。
2.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提示语和广告词,就拿提示语来说,有的比较生硬,如“严禁践踏草坪”,有的则富有情趣,如“别踩我,我怕疼”。请收集提示语和广告词,比较表达效果,再试着写几条有情趣、能打动人的提示语和广告词。
3.找找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并试着演一演。
学生围绕“综合性学习”要求,自主阅读,开展实践活动。读书笔记的内容就是积累并体会有魅力的艺术性语言。读书汇报课的内容就是将阅读过的、有语言艺术魅力的故事、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片断演一演。这个单元的读书汇报课犹如一场精彩的演出,8个小组个个不同凡响,有的同学的表现简直不亚于专业演员。而之前从内容到排练,全由学生自己搞定,老师基本不介入,每个小组似乎都铆足了劲,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中,程灵娟和刘煜好讲的《百家姓》幽默风趣,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伍安泽和李佳灿表演相声《大比小好》,双方能言善辩,令人赞叹。在汇报课上,学生享受着精妙的语言带来的乐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又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学习主题是“感受人物的形象”,学习要求是“摘抄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段,并批注,写感悟”。汇报课以“朗读优美句段―说人物特点―交流写法”的形式展开,同学们不仅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语言,还明白了必须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来描写,才能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我们为学生创造了读书环境,不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给他们提供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了以读书读报为背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
1.创建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走进图书。
2.利用阅读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读书读报活动。
3.举行佳句美文的交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了解我国灿烂文化,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开展阅读手抄报制作比赛,把个人的读书心得反映在自办的报纸上,从版面设计到稿件组织都亲力亲为,这样就能把学生的阅读、写作、画画、书写等各种能力融于一体,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5.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有趣的读书活动,如举行故事会、演讲会、经验交流会、主题班队会、读书征文等活动,评选出最佳读书征文。
二、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训练基本鉴赏能力
1.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1)读物推荐。我主要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还采用了教师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的方法。
(2)读书方法指导。我指导学生运用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方法进行阅读,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的能力。
(3)辅导写读书笔记,如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写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积累课外阅读材料的方法。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让学生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学生的知识才会不断“积沙成塔”。
(1)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如语文常识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尽量做到“百花齐放”。
(2)剪贴有价值的阅读资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阅读过程中,学生可把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限于自有书报),然后贴在课外阅读本上,贴的方法形式不求统一。就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也是一种享受。
(3)读书要做到边读边思考。学生在阅读时要准备一支铅笔,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圈点勾划的习惯(限于自己的书籍),将重点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标示做记号,进而理解内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
三、课外阅读指导中的评价
1.记录评价。
即对“读书笔记”等进行评价,每两周评价一次,对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表扬。
2.活动评价。
即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并进行评价。如知识竞赛,检查阅读的广度;读书征文,了解阅读的深度;优秀习作,了解阅读的精度。每次活动都让学生自我评价。
3.背诵评价。
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言警句、古诗文等都得一一背诵,除教师抽查外,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学生互查背诵。同时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督促背诵。
4.运用评价。
即以习作和口头表达中引用的课外知识是否丰富为依据给予评价。我发现学生的习作和口头表达中引用了课外知识,就给予表扬。
四、实践的成效
1.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尝到了阅读的乐趣,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2.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我明显地发现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每天读书、读整本的书、边阅读边思考等良好习惯,许多学生每学期的读书笔记能达到一万字左右。
3.阅读的面逐步扩大,阅读的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质大幅度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日益增强,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整体提升。
学生阅读的视野也更加宽泛,内容不再仅限于儿歌、童话、故事、科普作品,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古文甚至戏剧等,都已进入学生的阅读范围。在阅读中,学生对作品的兴趣不再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不再仅满足于“看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唤醒,鼓舞,激励,是一种挖掘人的潜能,让人变得更优秀的工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对此深有感触。当每个学生以他独特的个性呈现在我们面前,即使是一块顽石,我们也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发现其闪光点,剔除其瑕疵,把他打磨、雕琢成一件艺术品,或者是一块璞玉。而对优秀学生的塑造,类似于这样的道理。
每年,我都能从新学生中发现令人欣喜的佼佼者,今年也不例外。带上七年级1班,我发现了不少让人喜欢的小家伙:杨睿的单纯可爱,周雨欣的聪慧睿智,吴昊禺的见解独特,管俊杰的勤奋自律,贾艺卓的内向踏实,还有马佩韦的好学上进,都让我印象深刻。
听余老师介绍,马佩韦小学时并不喜欢学习语文,成绩也不是特别突出。但他喜欢阅读,读完一本书会有不少感悟。针对他的特点,我在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1.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意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上《散步》一课,让他们解读一下英文单词家庭“Family”的内涵;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孩子们谈自己童年最有趣的活动;学《动物笑谈》,讲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趣事;学《皇帝的新装》,让他们编演课本剧;学《蚊子和狮子》,学习续写寓言故事……这些教学方式培养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也看到了马佩韦语文课上投入的眼神。
2.多给孩子发言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课堂上,扩大提问面,多让学生发言。只要马佩韦举手,我就让他发言,即使有时的发言不够准确,不够精彩,我及时地给予补充、完善,也能让他体会到自由表达内心想法的满足感、成就感。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3.多给孩子鼓励,让鼓励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一个经常会听到鼓励声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他有精彩的发言,我会由衷地赞叹:“说的太好了!”“你的知识面真广!”“见解独特”。尤其是他的作文,我经常当范文念,夸他选材新颖,描写生动,主题深刻。还有他的读书笔记,也因为内容充实,设计独特,感悟深刻成为表扬的典型。这种鼓励,于我们而言,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老师的表扬鼓励就是点亮在他们心里的明灯,鼓舞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意义非凡!
4.加强有效指导,让孩子的学习有法可依,语文能力不断提升。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要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料滋养学生,教师积累的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奔流的大河。要以语文教材里的选文为“点”,以此作“线”的延伸,作“面”的拓展,形成自己的“知识宽带网”。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相当多的学生一看见大部头的名著就乱了方寸,产生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文章。刚开始时应立足于课本,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渐渐地,学生再满足于和课文相关的几篇文章,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课本之外丰富的大千世界是怎样的,他们甚至要求每一节课,我都能向他们介绍新书、好文章。于是作为教师的我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搜集一些文字优美的精致散文,道理浅显的哲理散文,推荐给学生,使他们不仅感受到美,还从中获得为人处世的方法,从而逐渐地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到课文的世界是如此广阔、美好。稍长一段时间后,我再慢慢加入一些内容比较全面,说理比较透彻的文章。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二、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在学生时代《红楼梦》我至少读了四遍,并做了厚厚的一大本笔记。记得读第一遍时,我把书中的诗词跳开看,懵懵懂懂,但觉得不过瘾,有的章节要看第二遍。于是干脆重新看过,待看完第二遍,对书中人物颇多同情;再看第三遍,常常陪书中人物流泪;到第四遍时,则一唱三叹,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有时竟至失声……这就是常说的阅读过程中的“三读法”,即粗读、熟读、精读。粗读时先读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熟读时,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在不懂处画上符号,以便读完全文后弄清弄懂;精读时,掌握文章的中心意思,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当然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阅读目的,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一般性的报刊杂志可一目十行捕捉信息,开拓视野;对美文佳作精读、细读、研读,品其精华;对科普知识、时文杂论则应偏重于理解思考性阅读。“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只有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才是真正授人以“渔”了。
三、拓宽学生阅读范围
要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努力拓宽知识面,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一点东西是绝对不够的。因此,我首先为学生订阅了各类书报;同时,我还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自习课开展“自由阅读”,让学生在法定的时间里放开心情,放开眼界是进行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健全人格。
四、让学生实现读写结合
1.纳入校本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开发校本课程,每两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着,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如: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一、二年级写填空式读书笔记,
三、四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
五、六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读书汇报课:这种课型是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①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②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③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④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2、加强图书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要着力做好图书室装备工作,丰富师生的阅读资源。学生报刊读物种类多,数量足,不少于5种,班级各类报刊累计不少3份;每学期向师生提供不少于3本的必读书目。学校要有专用阅览室,力求面积足、采光好、布置美。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各班级配有学生兼职图书联络员,建立健全图书借阅制度,有计划的开展借阅活动,保证学生每学期平均借阅3-5本书。开辟“跳蚤”书市,鼓励学生将家中的藏书变为“行走的书”,以书为媒介,广交书友。要利用校园空间,合理地设置阅读文化环境,让师生主动亲近阅读。定期推荐一些可读的优秀书目,以供教师和家长选择引导孩子读书。
3、倡导师生同读,实现师生共进。书籍记载
着人类成长的历程,把文明代代相传,绵延至今。无论是严谨雄辩的哲学思想,还是奥妙无穷的科学知识;无论是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还是神奇有趣的神话传说……无不以书的形式传承至今,书籍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从促进师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引领教师和学生,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实现‘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目标。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形成学习、思考、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教师间开展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读书故事讲述、读书成果展览等活动,激发教师读书热情。教师每人每年购置2本图书,订阅1份报刊(必是教育杂志)。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每学期都要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着讲座”,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外阅读公开课,要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写一幅字的“三同”活动,达到师生共同成长。
4、开展多种活动,培养阅读兴趣有计划地举办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看报心得交流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组织“书香班级”、“班级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小书法家”评比,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升学生读书质量。
5、强化考核评比,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我校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各部门要狠抓计划落实工作,以检查促开展,以活动促提高,以评比促提升。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6、加强课内外结合,拓展阅读时空以阅读课为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具体安排:
(一)前期准备
1、创设浓郁的校园阅读氛围。利用校园空间,合理设置阅读文化环境(如廊道文化、阅读墙、标语牌、宣传栏、校园花木文化、班级图书角等)
2、建立健全班图书管理体系,每班配有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借阅和收发工作,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和同学们交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3、配齐班级的报刊,建立健全报刊管理制度。
(二)常规性过程管理
1、每学年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读物,倡议家长与学生共读。
2、使用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知识。
3、定期开设“语文名着阅读讲座”或“名着欣赏讲座”。
4、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读书卡片展、阅读手抄报。
5、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沙龙活动、赛诗会、文学人物评论会。
6、定期组织“书香班级”、“班级阅读之星”、“诗词诵读大王”、“最佳读后感奖”、“最佳读书小报”等评比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读书。五、活动阶段:
(一)宣传发动,制定计划。
1、每位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使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
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
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读书不得少于半小时。
2、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选择合适的读物,慢慢引导孩子扩大阅读范围。
(二)实施行动。
1、开辟三大阅读时空:
(1)充分利用《阅读与写字》这门新课程,在比较正规的时间段,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阅读指导方式,例如:开启词句百宝箱、美文美段赏析、读书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2)充分利用早读、午间、课前五分钟、放学十分钟等零散的阅读时间段,培养语文值日生,开设晨曦书简,带领学生欣赏优美词句段或古诗词,使阅读时时在、处处有,使学生天天采到果实,寻到宝藏,及至打开知识的大门。
(3)发动学生把好书带回家,和家长共读一本好书,开辟出家庭这块阅读的馨香乐园,使阅读成为家庭的一种习惯,使阅读更好地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开展交流活动。例如,学生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分享。老师和学生一起共读一本书,谈谈读书心得。
3、老师做好导读工作,引导学生阅读方法。提倡个性阅读,初步教给学生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的简单读书方法。要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摘录在“采蜜本“中,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日记。同时,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展评供大家欣赏。
4、运用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从教材扩展延伸。在用好教材以外,安排一些相关的读物。例如,学习课文《开天辟地》后,引导学生阅读神话故事。这样,既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5、利用板报和每天诵读《日有所诵》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做书签、古诗文诵读、绘制读书小报、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六、具体安排3月份:
1.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主阵地,广泛宣传读书活动的意义,让学生懂得“我的眼睛因好书而明亮,心灵因好书而澄清,品德因好书而高尚,灵魂因好书而纯洁。”
一、阅读中积累
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曾说“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学习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可以让学生把文中佳词、妙句、生动的片断、历史典故等分类做好笔记。这种读书笔记不仅可帮助学生记住读过的文章内容,帮助积累资料,还可以锻炼写作能力。这样的阅读方法,不但使学生得法于课内,更能得益乃至于成长于课外。因为光凭课内阅读,数量毕竟有限,要想提高阅读水平,必须扩大阅读量,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有益书刊,记下提纲、摘录或心得等。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随文练笔,坚持读写结合,以读
助写
我们课本中的选文都是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利用好这些文章,对学生的写作肯定大有益处,我是这样处理课文与写作的。
1.写读后笔记
写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学生逐步养成了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2.提倡模仿,培养兴趣
学什么题材的文章,就启发学生模仿写作此类型的文章,达到牢固掌握此类文章的特点,提高写作此类文章能力的目的。模仿是借鉴的一种形式,但模仿不是简单的照搬,应当是创造性的借鉴。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逐步培养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即使刚开始时的机械模仿,也应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学生学了课文,可以模仿写作,学以致用。
一、寓教于“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阅读时,教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教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收到了“无声胜有声”教育效果。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随机树立典型,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二、寓教于“得法”,使学生会读书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汲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1 结合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传授读书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2 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1)根据文章的重要程度及时间条件,确定阅读方式——选读、浏览、精读。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我就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人与自然》一书。(2)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常言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把阅读所得随手记之,能加深记忆,促进理解,扩大积累,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指导小学生在作读书笔记前要告诉他们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好词佳句(像精彩段落、科普知识、格言谚语、名人故事等)、概括主要内容、写提要和读后感。(3)及时交流与讨论。交流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弥补的过程,在交流中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情感得到升华,个性得到体现。这些方法可按课外阅读的目的与需要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灵活应用,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绝大多数的中年级学生面临着知识需求的矛盾,他们爱书,有很强的阅读动力,很大的心理需求。但是他们的兴趣易激也易失。这时又产生了教师外部强化和自身随意发展的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首先要明确外部强化的目的,即强化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让学生服从、便于管理,而是为了促使他们发展。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又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收获的喜悦。
1 用准确的语言大量地说话,交流读书体会。我坚持安排每日5-10分钟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在这种开放式的阅读氛围的熏陶下,情动于中,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调动每一个学生阅读的自主动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促进其学习和成长。
2 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具体指导,获得读书乐趣。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富有情趣的集体活动。例如,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好书推荐会、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受到强刺激,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我还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学生对教师所读的书很好奇,也想看一看,这比起简单的说教有用的多。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枯燥的读写变得兴趣盎然,学生视野开阔了,语感增强了。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何为自学习惯呢?它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自学习惯,则是指那些科学的、规范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及学生认识规律的自学习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强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否则,就不能圆满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改革任务。
一、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
小学生的工具书主要是字典、词典,它们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要及时地查阅字典词典,借助这些工具书,自己弄懂字词的意思。养成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能避免读错字、写错字、望文生义等不良倾向,确保知识掌握的正确性。参考书为学生提示阅读思路,提供阅读的有关背景知识、常识性知识及其它小资料,能扩宽知识面,启迪思维,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应该注意:1.保证“三个一”。即人手一本字典、一本词典、一本合适的参考书。上课置于座位的左上角,伸手可及,随时查阅;2.掌握三种方法。查字典的三种方法,即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可通过竞赛等形式巩固强化,以提高使用速度;3.提倡活学活用。有些学生使用参考书,不是“参考”,而是“照搬”。
二、认真阅读的习惯
阅读,一般指看(或者读)作者用书面语言写出来的文章,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意义,即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获取作者传递的信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而这些都是以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为载体的。因此,阅读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潜心思考,透过符号理解意义。那种有口无心式地阅读是不能达到阅读目的的。
认真阅读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以心到为核心,四者协调,共同作用,促进对文章正确地理解,深入地领会。古人朱熹提到了读书要“三到”。他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温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认真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在这里加入“手到”,是强调学生要有动笔批划的习惯,这对于阅读的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边读边批划的习惯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批划,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批划的方法,规范了批划的符号,指定了批划内容。如批划内容就包括十个方面:生字(多音字)注意,生字注释,文内段序,段内句序,分段(层)及段(层)意概括,重点词评点,重点句(中心句)批注,重点段批注,全文主要内容、写作特点、中心思想批注,疑难问题批注。这些批划贯穿了阅读的全程,学生处于不同的阅读阶段做着相 应的内容批划,在批划的同时,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
四、质疑问题的习惯
学贵存疑。一个学生,如果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提出问题,对知识的获得没有产生过疑问,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不善于学习,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开掘难点,不断地产生疑难,又不断地解决疑难,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容易处于被动,受到压抑,产生一种上课就是答问的定势。要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其次,要紧扣教材训练学生“会问”、“善问”。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提”、“乱提”、“提不好”,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限制学生提问。其实,只要紧扣教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训练,学生是能达到“会问”、“善问”,从而形成独立的质疑问难能力的。
五、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知识应用的一种形式。它对于学生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它能提高和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巩固程度,它能促使所获得的知识通过形成技能而转化为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
因此,我们强调学生必须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真正在作业过程中体验知识应用的巨大作用和乐趣。培养这一习惯应该注意:1.教育学生树立独立完成作业光荣,抄袭作业可耻的观点,在班级形成良好的作业风气。2.建立严格的作业制度,如尽量在课内作业,以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作业收缴要及时,作业不得雷同,反馈及时等。3.教师应增加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减少机械性作业。
六、及时复习的习惯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而新知识识记过后,遗忘很快就会发生,为此,及时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指导学生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而多次复习,才能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否则,恢复已经遗忘了的知识,就要花费很大力气。如生字的识记,在每一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
一、 加强课堂上的朗读训练
初中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优美的名家名品,多朗读定会受到语言文字德尔熏陶和思想情感德尔感染,对提高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品质有一定作用。例如:读席慕容的诗歌《乡愁》,学生被思乡情感所感动的同时,也感受着文字的优美。依照着写出了:“乡愁是云,聚也是愁 ”的美句。再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初读时学生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再读时联想自己的实际,学生感受到得是深深地父爱,思想上受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有的时候,课堂上的朗读如果能配上音乐,效果会更好。在教学冰心的诗歌《纸船》时,学生感知了内容后,教师先配乐泛读,引学生进入情境,然后播放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消失的和着音乐放声朗读,场景十分感人,部分学生朗读效果颇佳。最后让学生饱含情感的朗读最后一段,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认识到诗歌如此的美妙,朗读时如此的美好。通过这一堂课的朗读,学生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他们也会将爱在心中保存下来。
朗读训练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课堂上教师切不可因为时间的原因,将这一环节轻易地压缩。无论是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作者的写法,课堂上的朗读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如此,朗读还有帮助于培养学的语感。这一点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语文教师都知道,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语感是教学的一大目的。学生具备了朗读文言文的韵味,读的正确,读的流利,读的有感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成效。而要培养这一能力,教师同样要加强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如教学《桃花源记》时,第一遍朗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内容,再读让学生结合注解简单的了解大意。到这里,朗读训练才刚刚起步。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读的流利,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几遍的朗读训练,学生对本文的语感已初步形成,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写法及主旨,可谓是水到渠成,毫不费力。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抒发各自内心的情感,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这时学生感到读文真是朗朗上口读起来既轻松游舒畅。教学中,无论教学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反复的如此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事实上,朗读语感强的学生,语文上的其他野不弱。教学中,教师可将朗读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重视课外阅读指导
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加强朗读训练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课外阅读,不仅仅包括课余时间对课外书籍的阅读,还包括课堂上对课外语段的阅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段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也是听说读写训练读的最终目的。培养这一能力,课外阅读不容忽视。我曾经教过这一个女学生,她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极强,无论是做题,还是写作文,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灵性。据她家长的介绍,她跟别的同学不同的就是课外阅读量大,妈妈拿回家的报纸、杂志,她都要先统统地看一遍。老师也注意到,她所了解的名著要比其他同学多很多。课外阅读的习惯使她在语文方面很优秀。同样地,培养起其他学生的阅读课外习惯,他们也会变得优秀。
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视野开阔的学生,对文字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在一次对对子的练习中,教师给出了这样的一幅上联“《水浒传》梁上好汉逼上梁山”,要求学生对出下联。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热烈。其中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对的“《石头记》记红楼男女去红楼”这幅下联无论从句式结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无可挑剔,让人拍案叫绝。而其他没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只能干坐在那里不动笔,无法融入热烈的氛围中。
课外阅读可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接触到大量的课外阅读题,要求学生阅读语段后根据内容回答若干问题。师生可以将这作为一次课外阅读的机会,教师也要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有一次做课外阅读题时,接触到一则课外材料,材料表明,日本的木材存储量并不比我国的少,但是他们不砍伐本国的木材,而是从我国进口,最后废弃的木制品经回收后做木浆向我国出口,从中净挣我国几倍的钱,对此,学生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甚至有的同学还说长大后要扭转这种现实。
无论长大后能否实现这一誓言,能有这个想法也是好的,无形中,学生接受了一次爱国思想的教育。
课外阅读的好处不仅仅是这些,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的作品多了,获得的知识自然也就多了,有了一定的积累,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可见,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和指导,有百益而无害。而这一指导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实施。
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阅读训练,把它当成一次阅读的机会。阅读所结合材料,多思考、多分析,试着归纳段意,进而归纳全文、理解全文。坚持做下去,学生一定会有收获。
课余时间,学生不受老师的控制了,教师也无法监督学生的行为。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形式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而学生可以通过做笔记来积累下优美的句段。
一、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
(1)、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2)、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所选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
(3)、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
(4)、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
(1)、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为了明确课外总体要求,调动学生参与、家长支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在初一学生入学后,就给学生宣讲课外阅读的意义,指导课外阅读的计划。
(2)、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
(3)、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勾画圈点、摘录、评点、提要、质问难、归纳梳理等。
二、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按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短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2、由学习课文拓展到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师表》、《三国演义》等。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三、告诉学生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也不例外,我在指导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
2、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不是说要扩大阅读量要发展课外阅读,就是天天抱着课外书不释手。
3、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
四、拓展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即保证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我是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己的课外书或借读学校图书室的书落实这一点的。
2、打好课内基础。课内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打好课内基础,即“得法于课内”。老师对精读课文的示范分析和略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引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阅读训练,领会阅读规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课外阅读才能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才能真正做到“增益于课外”。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圈点、批注、摘录提要、写阅读笔记等,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
(2)、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课外阅读中,要注重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勤问多思的习惯,要让学生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作文是语言学习的最终体现,从古代的科举考试中的写出文章是秀才,到近当代的每次语文考试中的压轴大戏—作文,写作都是重头戏。但目前的作文教学却是我们山区学校的最薄弱环节。因为山区学生受教育环境、社会环境、语言环境及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所写作文普片存在立意不高、思路不清、素材老旧、不合文法、缺乏真情实感等毛病。那么该如何有效提高山区学生作文写作水品呢吧?以下是笔者多年一线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写法指导,掌握写作技巧
狼走山脊狐走腰、獾行沟底之字蛇。任何事情都有章可循,作文也不例外。要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实践常见的写作技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指导写作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例如,我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时,先教给学生拟标题的方法、开头怎样、结尾如何,然后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最后是描写训练: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等。以上的每一点都结合例子进行指导。长此以往,慢慢的通过潜移默化学生渐渐的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笔者在教朱自清的《春》时,讲到春风图这一段时便故意停下来,要求学生先不阅读课文,根据自身体会写一段描绘春风的文字。结果学生只能用轻柔、暖和等词来概述形容。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的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的形、味、色俱全。最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描绘一幅北风图,结果很多学生在描绘北风时能做到从不同角度进行,形象生动。
二、营造写作氛围,优化写作心境。
俗话说:心情愉快效率高,同时美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心情愉快的确能够刺激创造力。 “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之中,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采的思想、感情和词语”(教育学家赞科夫语)。作文课是心灵的接触最微妙的阵地,是学生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营造真正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环境,让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纯洁的氛围之中。优化写作环境,允许学生大胆设想(哪怕是异想天开也应予以鼓励),敢于质疑,激励他们求异思维,鼓励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学生在没有束缚的情况下进行写作,大部分同学的文思就会一触即发,且文笔流畅,甚至会有生花妙笔,大批优秀的习作也会由此产生:一次作文课上,刚开始我便用粉笔画了一个圆,然后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孩子们都兴趣高涨,兴奋的回答:“这是圆”“这是月亮”“这是月饼”“这是画饼充饥,因为我饿了”……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的问题,让学生放开思维的翅膀,大胆想象,居然有同学想到了“这是画饼充饥,因为我饿了”这句应时又应景的佳句。不仅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激发了孩子们的情趣、活跃他们的思维。平时我经常带同学们到野外踏春秋游,让同学们亲近大自然,并要求同学及时作文,可描写一下大自然的美、可畅舒一下自己当前的美好心情、可谈谈自己的理想等等。俗话说:有感而发。没有亲身体会,怎能写出真情实感。以往教师给出命题、圈定作文的要点,用同一思路逼着学生就范的老套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空话连篇,不知所闻。
三、拓宽阅读渠道,积累写作材料
杜甫的千古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好地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我们可以按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你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记,长此以往你就不会觉得写日是一件枯燥的事情。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大量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所谓值得摘录的“精彩内容”。与阅读者的兴趣、爱好、水平、需要等等因素有关,并无统一标准。一般来说,精彩警策的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新颖深刻的观点,活泼有趣的对话乃至优美的词语,都可以分类摘录。为了以后查阅方便,在摘录原文的后面注明材料的出处也是必要的。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另外,在阅读是要养成写读书心得的习惯,对感触较深的文章,要写出独活感和比较准确的评价。这样才能让你的文章意境深远,甚至独树一帜。
以上是我在写作教学实践中的管窥之见。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帮助山区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有效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还有待我们山区学校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高品味;阅读;滋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尼克拉耶娃曾说过:“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不仅能使人变得智慧,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还能净化一个人的灵魂,使人变得高尚。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可开卷未必就有益,细看如今校园,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方面有存在众多偏差。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偏差特征
1.阅读内容低俗化
低俗性是学生一个阅读大问题,整个社会阅读品质的低下和商家巨额利益的驱使下,我们社会中本就可怜的公共阅读空间被无情严重地污染。经典被改成 “大话版”, “电子读物”的横空问世,许多电子书成了孩子们课后阅读的唯一读物,和其交流,或穿越或玄幻,或青春偶像或恐怖狰狞,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大大影响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人生价值观。阅读内容的低俗化正像鸦片一样侵蚀着学生不太成熟的内心。
2.阅读方式快餐化
“电脑越变越薄,鞋底越变越厚。围巾变成在屋里带的,丝袜变成冬天穿的。手机变成看的,书变成收藏的。”这是京东网的广告词,其中“手机变成看的,书变成收藏的”道出了如今社会阅读的一个流行趋势:这种流行也正影响着的孩子们看书的方式,身边的孩子大多在家里用电脑看书,在学校里偷偷摸摸地看手机版的电子书。他们以能在电脑上看书为时髦的象征,当他们把阅读当成一种时尚来追赶的时,只是把这种阅读当成是考试过后的一种放松与调节。阅读的滋养性在这种快餐、时尚的潮流中荡然无存。
3.阅读目标功利化
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中学生要“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课外阅读推进爱你书目”。很多中考高考《考试说明》也把经典阅读列入考试范围。可这个好事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变了味:阅读经典不如按部就班做“课本奴”和“题奴”来得实惠。于是,学生的名著阅读出现了诸多怪现象:首先,原著没有时间看完就看看故事提要,甚至看老师整理出来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场景等“精华内容”。更有甚者,看看改变的卡通动漫。实用主义孕育的经典阅读,诞生了怪胎的阅读。
针对学生阅读方向的偏颇和阅读兴趣的低俗及阅读目的的功利,本人做了如下尝试:试图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及阅读内容。在教育活动中寻找新的阅读生长点。
二、教育活动阅读的生长点讨论
1.有效指引,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而学生语文内容的低俗恰恰是学生盲目追求潮流的具体表现,并非来自真正喜欢,这种追求正是他们心灵空虚的表现。
如何激发学生对高品质读物的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为良好的阅读习惯,起步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引。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为他们打开一扇扇阅读的窗,铺开一条条阅读的路,给他们一个丰富的阅读世界。
2.抛砖引玉,用精彩带动兴趣
教材中的每一册书中都有一部经典名著推荐给学生,但学生往往不会认真阅读,往往是做一些题目就应付过了,这种功利性的阅读使名著推荐形同虚设。
我们日常的语文课如果能成为阅读指导课,用一个相对成熟的阅读者指导阅读方法,这种指导,能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结合《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的阅读指导为例谈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苏教版七年级的名著推荐中摘录本书精彩的片段:《我要去当“海盗”》、《洞中历险》。教师用二到三个课时的时间和学生们一起来品读这两个精彩片段。
在课堂上先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和他们一起回忆童年时代,畅谈理想,张扬个性。然后指导学生阅读片段中汤姆的经历,交流汤姆的个性。让学生爱上汤姆这个人物,在课堂上分享彼此阅读的感受,互相欣赏着,快乐着,在即时互动中,阅读正带劲的时候提出阅读整本书的目标,并要求学生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阅读内容。学生就会带着一种热情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真正拓宽学生阅读。
3.因材施教、用专题激出兴趣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是学生,在他们跌跌撞撞迈向世界的第一步时,就需要一本好书把他们牵引走向成长的彼岸,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向他们推荐不同的文学作品,来滋养他们的人生,丰盈他们的生活。
刚进初中的孩子都有渴望长大的内心,根据这个心理特点,向他们推荐“成长系列”的作品,曹文轩的纯美小说是不错的阅读作品;初二的学生内心充满叛逆,对待父母的殷切的爱往往比较反感,这一年推荐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等作品,能让他们看清两代人的内心感受。初三的学生面对紧张的升学压力,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哲理性的文章,周国平、史铁生的著作,可以指引学生直面人生读出理趣。根据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指引学生有侧重点地阅读,可以避免孩子们阅读内容的粗俗性。
三、指导阅读方法,落实完善阅读过程
1.国外参照
新加坡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有非常具体的一套办法。1993年制定的《华文课程标准》“附录三”就是“课外阅读指引”,其中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为两类:一是指定阅读,即教师列出学生必读的书目,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限内阅读这些书籍,每两周要利用一节华文课向学生介绍阅读的方法和重点等。二是自由阅读,即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读物,但教师可规定学生每个学段或学年读若干本。自由阅读一般无法在课堂上指导讨论,“指引”中就提供了一份“学生阅读记录卡”样表。供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表格的内容具体涉及所看书的书名、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对书的喜爱程度(等级)、感想、老师签名。(表格略)
无论是指定阅读还是自由阅读,阅读完一本书后,都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这既是了解和指导,也无形中起了监导的作用。该“指引”中也列出了一份“阅读后的活动建议”表。表格涉及的维度有口述读物内容、渗透相关内容的写作等方面。
2.班级操作
受新加坡学校的指引阅读的启示,班级里也指定了相应的阅读方法,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培根)。本班主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每周定出读书数目,分组布置不同的读书笔记活动,读书笔记的形式如下:A、摘录式,摘录阅读材料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名言警句。B、手抄报式,用图画、文字相映成趣地表现阅读内容。C、提纲式,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等。D、质疑式,记录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E、体会式、记录阅读时的感受,体会和看法。F、仿写式,学习所读材料的描写方法,仿写人、事、物、景。
四、交流心得、体悟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学生阅读的后期,开展丰富的活动,及时让学生把零星的阅读感悟提炼成理性的体悟,更能完善学生的高品质的阅读能力。
最常见的手段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厚积”自然就“薄发”了,此时教师就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或三言两语的评论或感受最深的人、事、段及其写法等的点评,或写写读后的感想体会。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应该写下来,久而久之,有助于习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让学生感受到与文本对话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