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影小时代经典台词

电影小时代经典台词

时间:2023-05-29 18:22: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影小时代经典台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影小时代经典台词

第1篇

刀出鞘:最会哭的小男孩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80后西安男孩文章是个挺奇怪的孩子,大一大二功课不咋地,偶尔还有科目挂红灯,大三大四却突然开窍,变成了品学兼优的一哥。

刚毕业时,他的身份是话剧演员,并在毕业第一年就夺得2003年釜山艺术节“最佳话剧男演员”奖。然后,他开始当北漂拍戏。四年后,新新级别的小演员文章打赢了他在影视江湖的第一场战役:《奋斗》的巨大成功让向南一夜之间成为全中国女人的可爱无敌小闺密,并为他在两年后赢得《蜗居》中的小贝角色立下汗马功劳。小贝和向南有着太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谁都不能把这个角色从他手中抢走,是啊,谁比他更适合扮演绝对深爱又绝对缺乏经济支撑的小男生呢?

这两个角色,让文章成为观众心中“最会哭的小男生”,他的泪水,浸透了所有女人的心。她们也许并没想过要和他过日子,但她们都渴望被向南或者小贝这样的男生爱过,哪怕一分钟也行。

江湖惊:受伤小男生“翻脸”

《海洋天堂》和《雪豹》分别是2010年中国影视的两枚惊喜,它们都由文章创造。

《雪豹》被称为“中国版敢死队”,在各大卫视循环播放,收视长盛不衰。剧中文章一改之前的备受情感伤害的小男生形象,化身铁骨铮铮的特战英雄,一个天赋异禀的神。

戏里,文章受伤后成了“断臂”英雄,在独臂的情况下演一出扔手榴弹的戏,没有手,只能用嘴去拉手榴弹的线,没想到这一咬就炸开了,文章进了医院,马伊的电话就打到了导演那里,要求用替身,可导演拿文章也没辙,谁让小男孩终于逮到一部男人戏呢,所有战争戏自己上,坚决不用替身!用他的话说:“所有事情都得扛,要不为什么你是男人?”

而《海洋天堂》又是什么?一个鲜活得令人忍不住潸然泪下的自闭症少年。这时候的文章,已经是一个女孩的父亲,年纪大,不会游泳,还有文身,并不是这个角色令人满意的人选,可是当他试过镜后……对,非他不可。文章也为此付出最大努力,他在一周内学会了4种泳姿,最严重的一次拍水下戏溺水,差一点上不来。

此番玩命付出的回报是,文章再次打了个大胜仗,其精准的表演被媒体及观众盛赞为“少年雨人”,颇有当年达斯汀・霍夫曼的影子。该角色为他赢得了第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的殊荣。

雄霸年:无法忽视的文章2011

2011年是文章演艺生涯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巅峰,如果说《奋斗》是一部成功的群戏,《蜗居》更倾向于张嘉译的“宋思明现象”,《雪豹》令人看到他惊喜的转身,《海洋天堂》使他首尝影帝的喜悦,那么《裸婚时代》和《失恋33天》则分别是他在影视领域真正意义上独挑大梁的成功之作:不仅绝对主角,而且名利双收。

《裸婚时代》文章做回小男人,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小男人”,他并不反感这个称呼,反而欣然笑纳,得意洋洋:“我就是啊!”因为喜欢,他才把疼老婆的小男人演得如此生动吧,他饰演的刘易阳作为“玲珑丈夫,三好男人”的种种行为被探讨和推崇,刘易阳的经典语录也在网络上风行……

对了,你能想象吗?很多经典台词就出自文章的手笔!被誉为继《奋斗》、《蜗居》、《婚姻保卫战》之后最经典的80后婚恋剧《裸婚时代》,文章是主演更是编剧!他担当了该剧大部分的编剧任务,被认为把这个剧本改得好看太多,他说这是来自生活中的体会,“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婿,这都是我的生活积累”。

相比电视剧《裸婚时代》,电影《失恋33天》拥有更浓的传奇色彩,以不足千万的投资,用一个电影准新人文章加一个电影纯新人白百合,冲破几部美国大片夹攻,并取得压倒性胜利,创下首日超2000万、首周近2亿的票房奇迹,在中国的影院,史无前例地以小制作中国电影身份让好莱坞闭嘴。

《失恋33天》的成功被归结于内容接地气,以及三位主演的给力。尤其是文章饰演的王小贱,一个整天戴黑框眼镜,穿高脚裤,戴耳钉的又娘又贱的王小贱,在同事黄小仙失恋的日子里,充当护花使者,最后歪打正着,赢得美人心。想当初,文章一看到这个剧本就喜欢上了,并为它减重20斤。当时他刚拍完《裸婚时代》,在一个月里让自己瘦成筷子,又亲自为王小贱设计了几个有女性化的小细节,爱保养,爱干净,爱做家务,喜欢不停涂唇膏和擦手油,精致程度令一般女人都自叹弗如。

风云续:正准备穿越到大清朝

自诩“物美价廉”的新锐高手文章,自然订单滚滚,接下来还有一部都市时尚爱情电影即将与观众见面,片名暂定为《在路上》,中韩合拍,搭档演出者是黄圣依和池珍熙,延续《裸婚时代》、《失恋33天》中的一贯风格,不过都市爱情片拍成3D版,真是没办法不期待。

此外,文章在编剧之后又尝试配音,在印度励志喜剧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原名《三个傻瓜》)为男主角兰彻献声。向来以在台词表现上口齿伶俐著称的他,此次在《三个傻瓜》中也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兰彻有大段大段的台词要一气呵成。而且,片中主角是用英文和印度语夹杂着对白,这对于第一次为外国电影配音的文章来说,不仅要成篇地说出台词,还要特别注意跟上人物变幻莫测的口形,难度相当之大,让他很是抓狂。

再然后呢,文章还在自己的微博中透露:“六年之后重返明清宫,第一次演清朝戏。七天睡眠二十九个小时,接下来将会是三十个小时没觉睡……”期待――文章会附身哪位阿哥,是贱贱地还是酷酷地颠倒众生?

真江湖:不停被离婚的日子

文章和马伊拍完《奋斗》后出人意料地闪电完婚,把大家都吓了一跳。为什么出人意料?因为文章的小男孩形象深入人心,没人想到他这么快结婚;更因为文章比马伊小9岁,一个70后一个80后,时时让公众受惊似乎已经成为文章的习惯。总之,文章在24岁时娶了时年33岁的马伊。

一般来说,明星玩地下情,在娱乐圈很难保守秘密。然而,马伊和文章却是把地下情进行到底,直到他们领了结婚证,经纪公司都毫不知情,连父母都被下了禁口令,不能对外界透露半句。低调的他俩甚至没有办婚礼,只是登记。

尽管如此,流言还是不放过他们:离婚!仿佛从他们结婚那天起,人们就等着离婚这一天。而这段婚姻之所以能在外界的虎视眈眈下安然无恙,一面缘于文章的个性:他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责任感很强,也特别体贴;另一面也在于马伊对这段婚姻的放松态度: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当他们结婚时,马伊无论是事业还是外貌,都处于顶峰,各方面都比文章要有优势,她想,几年之后,当文章也成了一个影帝,只要觉得自己“不能给予对方更多东西”,她就会选择退出。对爱情的美妙和现实的残酷,她都想到了,所以她才敢。

几年之后,文章果然成为影帝,而且其影响力蒸蒸日上,被离婚的传闻也空前猛烈,人们信誓旦旦,仿佛那就是真的。对此,文章既气愤又无奈,被求证时大叹数声“无聊”!

第2篇

2011年是微博年,诞生了新的营销理念――微博营销,微博以传播速度快、信息及时、反馈结果迅速等为特点。传播的方式以细胞分裂式急速扩散,经由一个消息源通过不同的人多级扩散传播,瞬间成为时段热点,传播的力量不可估量。人人都可以轻松地成为发起者和分享源,参与互动,享受信息时代的快节奏生活。可以说,微博彻彻底底改变了我们的信息交流方式。

新生的SNS社交网络准入门槛低,人人都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鉴于庞大的人际网络互联,国内互联网大头因此开始在微博上发力,各自上线了官方微博平台,其中尤以新浪、腾讯、网易和搜狐微博突出。

2011年9月13日-10月31日,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尝试着以微博为平台,围绕“北京现代九周年达成300万销量”的核心主题,经过一系列策划后,在各大微博平台开展活动,有趣的活动内容和丰厚的活动奖品,调动大众积极参与的兴趣。短短几周时间,各大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关键字首页,参与者作品潮水般涌现。通过这次的微博活动,北京现代不仅赚取了海量关注,促使汽车销量也大幅增长。长远意义在于受众会把北京现代这个品牌牢记于心,这种成本投入低,利用互联网推广,实收效果惊人的方式,大大节省企业开支,还能有理由拒绝它吗?

初次尝试斩获不俗战绩,2011年12月12日,北京现代打铁趁热,再次发起第二轮微博活动,正式推出了“@我的2012”活动。活动以“新年期待”为切入点,以帮助用户实现主流梦想的奖励机制,配合网络中广受网友欢迎的性格测试形式,结合第八代索纳塔的五个特点,让受众对第八代索纳塔成为中高级轿车新势力、新主流感同身受,打造Minister全新理念,提升了用户参与度。此次亮点更在于新题材电影―微电影的首次引入。

视听兼备的声像视频是最能给人烙下记忆的,其中或是情节,或是灵光闪现的经典台词,勾引观众的购买欲望。快节奏的信息时代,100字的笑话精炼成十几个字的冷笑话,留给大家的是思考,在思考中体验乐趣,享受快乐;传统的电影时长两个小时左右,很多人看电影要看几遍,因为电影跳跃太快,大家跟不上节奏,如果去看同题材的电视剧,一目了然,人人都可以心领神会。现在网络火热的微电影的时间比传统电影的少十倍,因此要在短时间表达所要表现的内容,微电影的拍摄制作难度绝不亚于传统电影。它短小精悍,要在短短时间内把内容和主题思想呈现出来,加上当前观众对广告的反感态度,怎么样很自然地植入广告,在不降低影片观影质量的前提下,做出一部好电影相当困难。

北京现代结合自身品牌价值理念,及在深入研究车型投放目标消费人群的前提下,同期重磅推出微电影广告――《爱与梦同行》,感人的题材,精心地制作,以及演员一流演技,观众很难不步入忘我境界,谁还有闲暇心思去注意其中植入的广告呢,影片结尾的“‘北京现代’――博爱传情,心随‘索’动”画面,画龙点睛,观众也能够瞬间大彻大悟,并且愿意为此买账。配合微平台的聚合力,活动效果超出预期。从观众观影评论看,大家讨厌的是硬板死广告,这种情感细腻,触动心灵的广告微电影,大家都欣于接受。至此,购车者选购角度和心态由过去被动接受,变成现在乐于享受这鼠标轻轻一点,十几分钟的观影之旅后,潜在消费者和追随者很自然地产生了,购车有时也靠感觉和心情。

通过视听兼备的微电影题材,在短短的10-20分钟的小短片使观影者能够接受到影片里精心插入的广告,伴随影片情节发展慢慢接受广告,观影者切身感受到了影片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伴以微博海量用户为基础,分享转发,让广告传递更远。相对于看场长电影来说,微电影仍有它广阔的市场,惜时如金的白领有了选择,闲来无事的观众可以通过写观影感来影响他人,总之不管是不是现代汽车的目标受众,都能看得懂,会被他吸引。切身实地的相互影响,相互传播。一级传播后的相互传递,广告的大众传播效果得以显现。

北京现代第八代索纳塔凭借其在节能环保、舒适人性化配置以及品质、安全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服务用车,借此赚取了超高的曝光率,更为自身增添不少高端、商务气息。汽车消费的主要人群集中在商务人士,今年北京现代可以借此东风,借力微博营销勇往直前,配合团队整体的策划,扩大圆盘比例上现代汽车的百分比数值。如果说2011年是一次尝试,那么今年是开拓的一年。2012年是北京现代成立10周年纪念日,“十”在中国是圆满的象征,对于现代来说也是一个新起点,动员2011年积累的粉丝资源,去影响更多的人。从第二季现代汽车大学生营销创意大赛看,思想奇特前卫的大学生团队,参与热情很高,奉献各种构思巧妙的参赛作品,不缺好点子,今年的十周年活动也更值得期待。

品牌的诞生和发展,技术的革新换代,优胜劣汰规则不容你停下脚步,新的平台上蕴涵无限商机和机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微博平台每日发表和转发量巨大,网络流量可与搜索引擎媲美。好好地驾驭利用它,风雨成功之路上必能高速前进。

第3篇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600字

   “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做到。”

   这句经典台词,是电影《你好,李焕英》中主人公贾晓玲对自己母亲说的一句话。原因是贾晓玲从小到大都没让自己的母亲省心过,小时候常拉裤兜子,读书时,成绩回回倒数,成年了也没能考上好艺校,种种事件来说,让贾晓玲对自己的母亲很是愧疚。

   一次意外的机遇,贾晓玲回到母亲年轻时的时代,为了让母亲高兴幸福一回,贾晓玲做了许多努力:让母亲成为全村第一个拥有电视的人;和母亲共同参加母亲渴望的排球赛;甚至为母亲重新找一个对象!没错,这意味着她们会不再是母女,可一心想让母亲幸福快乐生活下去的晓玲已经顾不得这么多,她不想让母亲以后生下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女儿。为了不让母亲和亲爸贾文田结婚,她为母亲找了个厂长的儿子,甚至撕破了原先的结婚证,目的就仅仅为了让母亲拥有一个优秀的孩子,而不是不争气的自己……

   这一情节使我泪目,并且有那么一丝的感同身受。我原来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自从上了初中,成绩变得十分不稳定,班上的排名也总在末尾徘徊,一向以我成绩为傲的母亲,也为此苍老了许多。

   一次夜晚,我趁与母亲散步的时机,吞吞吐吐地问她:“我……给您争气了吗?”突如其来的奇怪问题,让母亲很是不解,直到我道清缘由后,她才舒展眉头,平静地说:“你成绩好了就给我争气啦!”果然还是得靠成绩吗?我在心中暗自叹了口气,既然如此,还是得继续努力啊,争取为母亲争气!

   问罢,接着与母亲谈论电影中的故事。心中却已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母亲高兴,努力为母亲争气!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600字

   自我记事起,母亲就是为中年妇女的模样,贾玲说道。就在昨天,我们全员出动去看了爆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据说看了这部电影的人,没有哪个人不是哭着出来的,我硬着头皮上了。

   电影讲述了贾小玲从小就是一个不让母亲省心的姑娘。但母亲总是会宠着她,直到她骗自己的母亲考上了戏剧学院,母亲虽然很失落,但是却鼓励她他们骑着单车,想着以后要买大房子,打车子却不幸被货车撞伤,母亲昏迷不行,贾玲意外穿越到了1981年,在这个年代,贾小玲帮助母亲年轻时没有完成的遗憾,甚至想让母亲以后过的幸福,让厂长的儿子与母亲相亲,可他不曾想到母亲也来到了这个年代,这个过程中,他们说了很多掏心窝的话,很触动彼此,最后妈妈还是走了,而贾晓玲也过上了和妈妈承诺的生活。

   妈妈一生过得都很辛苦,母亲有事送我去上学,冒着大雪还给我做了包子,我让母亲坐车回家,母亲为了省钱,骗我买了车票,冒着大雪走回了家,这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片段我觉得这都是母亲最真实的写照,天下母亲哪个不是这样呢?看到这里,泪水早已在眼眶里打转了。你好,李焕英用独特的形式把李焕英母亲这个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女儿的懂事深刻地吸引了观者,让我们不禁感叹母亲的伟大无私。愿天下所有的母亲身体健康,我们要好好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你好,李焕英》观后感600字

   寒假里,我和家人一起去看了近期超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让我感受颇多。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处情节。

   第一处,沈光林为了夺得李焕英的芳心,与贾玲同台演出,气氛紧张,只见沈光林想跑,但贾玲说时迟那时快一把抓住他的裤子,沈光林一下摔倒了,他的红裤子暴露在外,引得我捧腹大笑。我笑的是沈光林的幽默和出其不意,笑的是贾玲的紧张和无意。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它,战胜它。同时,做人要幽默,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那就是你最大的快乐。

第4篇

我大学时酷爱英语,但学的是工程类专业,因此无法直接接触到英语专业的课程。在大三时,我经常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另一个校区去旁听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经过一段时间后,我感觉这样的课程已经满足不了自己的求知欲了,于是我下狠心花了五千多元钱报了培训机构的口译课程。

学口译的那两个月虽然很辛苦,但却非常充实。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扑在英语上,平均一天要拿出将近十小时的时间来学英语。当时,我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听抄练习(dictation)、口译速记练习和跟读练习。有好几次做完听抄练习和速记练习后,我发现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间写满了十几张A4纸,不由佩服自己的专注。但也唯有这样的用心和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这样持续努力了几个月之后,我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不但可以基本读懂外文原版商业书籍,而且与外国朋友沟通时几乎无障碍。最开心的是,我在大四时还兼职做了一些会议翻译工作,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所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英语也还真不是一天练成的!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他酷爱欧美歌曲,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常常戴着耳机,沉醉于音乐之中。他当时在准备雅思考试,软肋就是听力。第一次参加雅思考试,他听力只考了4.5分,练习了一个月之后再考,仍然是4.5分。他很纳闷:怎么练习了一个月听力没有任何提高呢?后来他找到我,请我专门教他听力。我带着他做了两套题,找到了症结所在:他做听力题时,对听过的内容总是一知半解,之后又不愿花时间把不懂的地方完全弄明白,最后这些不懂的内容就不了了之了。

与他接触多了之后我发现,他在外语方面的悟性其实很好,只是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些浮躁。于是针对他的特点,我每天为他布置学习任务,让他回家之后把当天上课时听过的内容再听一遍,只要有听不懂的地方就反复听,反复听也听不懂的地方就看听力原文稿。后来,我又让他做听抄练习,并且把做过听抄练习的听力材料背诵下来。一段时间之后,他抱怨做听抄练习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很累。这时,我想起他喜欢英文歌,便鼓励他尝试听抄歌词。没想到这个办法效果惊人,他渐渐爱上了听抄歌词,而且养成了每天做英语听抄练习的习惯。在考前两周,他基本上每天要做两三个小时的听抄练习。经过一番努力,他的雅思听力从5分考到了6分、6.5分,最后考到了7.5分的成绩。最终他拿到了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顺利去了加拿大留学。两年后见到他时,他对我说:“是听歌让我学好了英语!我现在已经完全离不开音乐了。”

中国观众接触美剧的时间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诸如《大西洋底来的人》(The Man from Atlantis)、《加里森敢死队》(Garrison’s Gorillas)和《成长的烦恼》(Growing Pains)等经典作品陆续传入中国,慢慢成为中国人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我最初接触美剧是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当时看的第一部美剧是《老友记》(Friends)。《老友记》是一部情景喜剧,总共拍了十季,由美国NBC电视台自1994年开播,之后一连播出了近十年,可谓最“长寿”的美剧之一。剧情主要讲述的是住在纽约的六位性格迥异的朋友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情。

当时,《老友记》在大学校园里非常流行,广受热捧,几乎每个人的电脑里都存有这部美剧。我在大一时看完了《老友记》,一些经典的口语表达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在大二的那个暑假,我宅在家中,将整整十季《老友记》又看了两遍。看毕,顿感口语提升迅猛,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口语表达和惯用语被练得十分纯熟。那段时间,偶与外国友人交流,几乎未感到有太多语言障碍。

再后来,我又断断续续看了几遍《老友记》。现在算来,在六七年的时间里,我把这部美剧前前后后看了不下十遍。我最初是看中文字幕,而后看中英双语字幕,最后基本可以完全脱离字幕了,很多精彩场景至今都记忆犹新,不少经典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直到现在,我和英美朋友交流时用的口语表达大部分都是从《老友记》里学到的。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美剧几乎渗透了每家每户,80、90后的年轻人几乎人人都看过美剧。从学习英语的角度讲,美剧是非常好的语言学习材料,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剧鲜活有趣,更重要的是最新美剧中的语言基本就是跟得上时代和生活的语言。和美剧类似的是欧美电影,这不仅指精彩的剧情片,也包括很多经典的动画片。对于美剧和电影,学习者可以选一两部自己喜欢的片子,然后多看、多琢磨,在兴趣的带动下坚持学习,必将大有所获。

要想通过看美剧和电影提高听力水平,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首先,兴趣是第一位的,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美剧或电影;其次,尽量避免选择俚语较多或演员口音较重的美剧和电影;最后,要反复看、反复听,学会角色扮演,并且有意识地背诵台词,争取让其中重要的英文表达潜移默化地成为自己语言表达中的一部分。

突破听力虽无捷径,却有一个万能的方法,而且是不论何种英语水平的学习者都可以采用的方法,那就是听抄。所谓听抄,其实就是听录音材料,然后把所听的内容转录成文字,边听边写。

刚开始练习听抄的时候,我的进步比较慢,听的时候总有大段的内容听不懂,很多东西需要猜测。但做了几天听抄后,我发现自己进步迅速。经过十多天的练习后,再接触同等难度的语言材料时,我忽然发现一切都豁然开朗了,过去听不懂的好多东西现在居然一听就懂了。这让我心里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妙感觉,自信陡增。有了自信后,再练听抄,效果便越来越好。如此训练一个多月后,我再听VOA和BBC时竟然能听懂百分之八九十的内容了。

很多英语高手的实践证明,听抄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不过,听抄也有个算不上缺点的缺点——太耗时间。因此,对于有志提升听力水平的学习者来说,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最重要的。下面我将自己练习听抄的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

练习听抄的步骤

第一步:完整地听录音材料。能完全听懂最好,若有不懂之处可直接忽略,不要过分纠结于个别细节,争取把握录音内容的大意。

第二步:边听边写。先听整句,学会抓住句子结构,尤其要能听出句子主干,并基本能够区分主句和从句。听写的时候,如果有细节没听出来也不用担心,稍后再完善即可。一般一个句子听两三遍就能基本抓住句子结构了。

第三步:依旧边听边写。这一步和上一步的不同之处在于上一步主要是抓句子结构,这一步则主要是完善细节。在上一步听写的时候,不少细节可能没有写出来,在这一步就要仔细反复地听,有的地方甚至可能需要反复听好几遍。一般来说,如果某个细节听了三四遍之后还没有头绪,就可以跳过,继续听后面的内容,没听出来的部分待最后一步再解决。

第四步:对照听力原文稿校对并补充自己的听抄稿,注意总结听写错误之处和未能听出来的部分。

练习听抄的时间

每次做听抄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两个小时以内为宜,否则会感到疲倦,从而降低听的效果。当然,练习时间也不能太短,太短往往达不到练习效果。这就像运动员训练一样,训练量不够则达不到效果,训练量太大就容易受伤,适度最好。

练习听抄的材料

首先,用于听抄练习的材料难度不应太大,生词量最好控制在所选材料单词总量的10%之内。在做听抄练习的过程中,凡遇到生词,可先行跳过,待听抄结束之后再利用工具书逐一查询并学习。

其次,所选的材料长度不宜过长,否则很难坚持。如果每天都要做听抄练习的话,最好选择长度在五分钟之内的听力材料。假如所选材料长度太长,可以分段进行训练。

最后,做听抄的材料必须有相应的听力原文稿。如果没有原文稿,听不懂的地方就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而要想提高听力,最重要的就是对听不懂的部分加强学习。另外,听力原文稿还有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用来作参考,纠正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同音、近音词容易弄混,如果不看原文稿,就不知道自己是否听对了。如果任由错误延续下去,就会产生“雪球效应”,严重影响听力能力。

有不少学生问过我一个问题:要练习听力的话,应该练习英音还是美音呢?我的回答是“都要练”!我们每天接触到的英语材料往往不是单纯的英音或美音,而是二者混杂,还会有少量其他地区的英语。如果学习者只熟悉一种发音或者某种口音,那么在遇到其他发音或口音时往往会听不懂或突然反应不过来。因此,大家在练习听力时,应当广泛接触各种听力材料,合理搭配“营养”,争取做到不“挑食”。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为大家推荐以下听力材料,供各位参考和选择。

初级水平听力材料:《新概念英语1》、《新概念英语2》、VOA慢速英语。

第5篇

一、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盲生英语教学的好处

1.有助于进行补偿教育

有实验表明,如果只靠耳听,3小时后保持70%,3日后保持10% 若只靠眼看,3小时后保持72%,3日后保持20%;若眼耳结合,3小时后能保持85%,3日后能保持65%。所以,记好单词及句子要做到眼睛看,耳朵听,开口读,动手写,动脑想。由于盲生视力障碍,缺少视觉形象,无感觉基础,容易与具体事物形象相互脱节。所学单词及句子需要老师采取有趣且有效的方法,尽量调动盲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知识,通过其他途径对盲生的视觉缺陷进行相关补偿,让学生轻松有趣地理解和记忆。而网络技术固有的优势,不仅能使盲生通过音频、视频等视听一体的立体教学效果,加深记忆,而且读屏软件在网络中的运用,摈弃了盲文携带的不便,反复的操练,随时随地的学习,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有助于建立英语学习的信心

目前,全国众多特殊教育学校都开设了英语课程,一开始学生都充满着好奇和期待,可一段时期下来之后,总会有许多学生放弃了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是盲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容易遇到一些障碍,从而丢失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网络为盲生学习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网上残疾人励志视频的播送,励志故事的讲述,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激励;网络电影中英语经典台词的对白,夸张的语气,美妙的英文歌曲,给他们带来一种喜悦;聊天室/即时通讯软件打破了各种限制,网络技术下的各种虚拟交流场景,打破了盲生封闭的内心世界,英语角中“想和谁聊就和谁聊”,这些都能极大的鼓舞着盲生学习英语。

3.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传统的语言教学主要以“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一部录音机和几张教学图片”为媒体进行教学。在盲生英语教学过程中,因视觉障碍有些教学方式和内容受到局限,课堂显得沉闷、单调。而网络则极大的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手段。网络资源能够弥补传统课本单调、呆板、局限的缺点,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活力。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课本有关的背景材料、多媒体课件、英文歌曲、Flash动画、英文电影、故事等。优化网络资源,使之立足于教材,超越教材,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网络资源在盲生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尝试

在盲生英语教学实践当中,笔者运用网络资源作出了如下几点尝试。

1.运用于听力教学

英语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备课过程中,教师得精选训练材料,用好相关工具。针对基础较差的盲生,从26个字母、国际音标开始,把合适的网站通过聊天室传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反复仔细的听,直至能够熟记于心。教师还得经常选些像VOA Special English 之类词汇量少,句子结构简单,语速较慢,声音非常清晰的听力材料,来提高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discovery channel、CCTV网络电视等语速正常,词汇量较大的网络资源也展示出来供学有余力的盲生去接触。在此过程中,教师得指导学生搜索或下载英语学习资料,《赖世雄美国英语教程》入门、初级、中高级全套,《空中英语教室》就是他们很好的听力材料。

2.运用于口语教学

单词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盲生在网上通过读屏软件不断的点击发音跟读。通过英语学习网站让盲生跟读和复述,如旺旺英语网跟读“每日一词、短语、一句、每日发音、背诵段落、模仿”和语音电子报栏目的内容,也可进行洪恩在线轻松英语网学习口语、情景会话。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观看网络视频中台词较多的英语剧若干遍,再扮演进行模仿,并进行小组合作角色表演,这过程中着重对语音和语调进行模仿,教师让学生先饶有兴趣的完整表达,再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表达错误,教学材料视学生基础而定,而盲生也为自己能参与英语表达的教学活动而兴奋不已。

3.运用于阅读教学

由于盲生无法使用英语词典,书本阅读中遇到的生词成为了“拦路虎”,而网络中通过读屏软件或金山词霸等工具,解决阅读中的词汇障碍。教师从网络中精选的学习材料,让盲生反复的读,反复的练习。按照Skehan的说法,一种形式越是频繁的出现,越可能受到注意,然后被结合到“中介语”中去。盲生感兴趣的材料,通过他们反复的听读,基本上能背诵并脱口而出。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盲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络上获取相关资料,运用读屏软件、点子显示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及设备,轻松的阅读和学习,这也弥补了盲生英语爱好者学习资料的匮乏。

三、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盲生英语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对盲人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盲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稳步提高,但其中也有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盲生运用网络资源的环境还有待加强 当前,对于盲生来说要共享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必需有自己的机器及一套可以辅助他们来学习的读屏软件,这对他们来讲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再者,网页的无障碍建设程度较低。许多网页的建设还达不到无障碍的程度,这也部分的限制了盲生英语爱好者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社会及相关机构给予残疾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为盲人共享网络时代创造更好的条件。

2.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一是掌握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而开展的英语学习,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变“教授学习内容”为学生“自己去寻找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来学习”,也更倾向于终身学习,这种形式下的学习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也更需要学习者具有自觉主动性,并具有自主辨别的能力。“自主式学习只有在学习者具备相当的自主式学习能力下才能展开”,这对于盲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挑战。

第6篇

这部随意穿越古今的“迷你剧”,讲述了主角王大锤的传奇故事。他集所有霉运于一身,求职不顺,爱情失利,但总有一些“万万没想到”的转折发生。因为剧情天马行空,恶搞风格明显,它开始迅速走红,其中的经典台词也成了网络流行语。

《万万没想到》是近几年来发展迅猛的网络自制剧中的一个代表。网络自制剧指专门为网络制作,并通过互联网播放的剧作。国内视频网站开始进行自制剧的尝试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数量却有井喷之势,2009年优酷首部制作《嘻哈四重奏》成为中国第一部播放量破亿的网剧,如今搜狐的《屌丝男士》风靡网络,奇艺网、乐视网和腾讯视频都开始全面涉足网剧。对于版权的重视,是这个风潮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个“叫兽”的长成

比“叫兽易小星”的光头更亮的是他的年纪。这位万合天宜的创始人之一、《万万没想到》(以下简称《万》)的导演,其实是1984年生人。他真名易振兴,专业学的是土木工程,曾是某知名公司最年轻的土木工程师之一。

“我是个不正经的人”,易小星对壹读记者笑言。他从正经白领向影视界转型,也是来源于这种“不正经”。“大学看一些综艺节目,老玩游戏,说起来挺荒废的”,易小星“变废为宝”,最初的作品就是搞笑的游戏解说视频“叫兽系列”,并开始在网络上获得知名度。他受到鼓励,花了五年的时间学习了整个影视后期的制作,包括剪辑、特效、调色。易小星当时没有想过要做导演,但“后来发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导演做准备”。2011年,他辞了职,离开长沙,来到北京与另外两位业内人士成立了“万合天宜”影视文化公司。

几年前风行的“微电影”圆了易小星最初的导演梦。他的第一个微电影《看不见的女朋友》曾在新浪视频排行第一,并且入围了第一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大赛。如今易小星提起“微电影”,仍然不像许多人那样唱衰,“微电影大大降低了门槛,有很多类似我这样的人可以进入这个行业。”

一出道走的就是网络路线,易小星决定继续进行网络视频的探索,做一部mini剧。“观众可以用碎片时间看片子,在地铁里、等车的时候拿出来看一下,笑一笑。”易小星的主意和优酷出品总经理卢梵溪的想法不谋而合,后者正想在自制剧的领域里大展身手。

《万》剧出炉,一路点击率高歌猛进,易小星也正在筹备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电影。他曾写道自己小时候数学不好,老觉得自己智商低,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发现四则运算足以支撑生活,就没了智商忧虑。转了行,自己就更聪明了,一两年内就做到了别人十年也未必做得到的事。“我想起那天下午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易小星对《万》剧中的这句台词很有感情,觉得能火。但更火的其实是“不用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击中了社会痛点。”易小星笑笑。 《万万没想到》最走红的台词便是这句“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叫兽易小星认为这句话击中了社会痛点。 我就是要反意义

《万万没想到》的立项并非一帆风顺。

麻烦出在“拉链门”事件。《万》剧中有一集,主角王大锤去求职,伸手帮领导拉上了裤子的拉链,于是他得到了一个专门帮领导拉拉链的工作。“优酷的有关领导觉得太低俗了”,立项遇到很大困难,优酷的项目经理深夜发邮件,恳求领导多看一眼,说一定能行。“我不玩下三路的,猥琐和下流是两回事,”易小星解释。

好不容易立项,一开始《万》也并不受重视,被安排在周二这个冷门的时间。正式上线之前只拍了三集,之后以每星期一集的速度边拍边播,“太赶了。”《万》剧每集的制作成本并不高,主演全是公司员工,连那只出镜的吉娃娃也是员工的,为了让它演出愤怒的表情,工作人员在镜头外假装殴打主人。但《万》的开门红在易小星意料之中,“这部剧的脑力成本太高了。少则十天、多则半月,才出一个三四分钟片子的剧本。而平均每三个成型的剧本中就有一个被淘汰。”

《万》剧也让“天然呆”的王大锤的扮演者白客一炮而红。他之前是日和配音团队的成员,加入万合天宜后,易小星觉得他“纯呆”,“死鱼眼的表情就是剧中的标准表情”,于是他成为《万》中这个处处不顺心的倒霉大王。王大锤在片中到处遇到的是不靠谱剧组的群众演员、老是被刘备摔来甩去的刘禅、被甲方虐得死去活来的策划、泡不到妹子的diao丝男等等,“你不可能比他更悲惨了,”易小星说。五分钟的欢乐过后,现实生活的伤痛被治愈了,“第二天该干吗干吗。”

有人质疑《万》除了娱乐功能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对此,易小星反驳,“我们国家很长时间没有正确的娱乐心态,很多八零后都在教条式的教育中成长,总是问:‘这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有意义呢,带给你感受了,这就是最大的意义。只要不违法乱纪,为什么要有意义?我就没什么意义,我就是反意义。”

而他在“知乎”上则以《万》剧台词风写道,“这部剧尊重历史,还原现实,导向正确,引领时代,力求以轻松风趣的形式为广大观众展现出一幅中华民族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壮丽画卷。”“这就是我的理念,”易小星颇为严肃地对《壹读》记者说,“这个片子搞归搞,但我想传达的东西还是向上的。我用非主流的形式去展现主流的价值观。” 网剧时代的版权争夺

网剧的大规模出现,最初和电视剧版权的飙升有关。曾有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搜狐购买的《还珠格格3》和腾讯视频购买的《宫2》,价格都在3000万以上。让各大视频网站遍体鳞伤的除了版权价格,还有广告客户的要求,他们不再满足片头片尾的插播,而更倾向于植入广告。

“《万》剧有三个广告位”,易小星拿起一本杂志比画道,“封面、封尾、内页”,而且从来“不是无痕插入,就是要做广告”。“因为视频是免费播放的,所以插入广告观众也可以理解,”万合天宜的COO柏忠春解释道。

高点击率的自制剧所带来的收益是惊人的。乐视网总制片人郝舫曾对媒体表示:“最大的收入来源当然是CPM(基于网络点击量的广告计价法),一部点击量达到两亿次的网络剧,给平台带来的经济收入和总售价千万元的电视剧差不离,但它的成本可能是后者的几分之一,”而且“网络剧广告植入得好的话,收益甚至会超过CPM,做得不好那也是CPM有力的补充。”

版权将成为最有价值的产品,已是业界共识。乐视网原创事业部负责人朱先庆透露,乐视在两年以前就开始在各大网络文学网站买作品,“几乎每个网络文学网站排名前二十的作品我们都已经买下来了。”今年互联网巨头腾讯开始发力做自制剧,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网剧即将推出。 “很多八零后都在教条式的教育中成长,其实只要不违法乱纪,为什么要有意义?我就没什么意义,我就是反意义。” 《万万没想到》里所有主演都是公司员工,扮演王大锤的白客,以“死鱼眼”走红。

除了视频网站,版权也是如万合天宜这样的影视公司试图占据的高地。公司成立之初,CEO范钧即定下版权战略,在两年之内,万合天宜从一个公关类的新媒体公司向握有自版的影视公司转型。COO柏忠春说,网络在解决了资费和带宽之后,就需要解决内容,而拥有内容,才能够开发衍生产品。

网络易于收集数据的特点,则让网剧在诞生之初就和“大数据”联系紧密。郝舫认为网剧要“在前十秒钟抓住观众”,参与《屌丝男士》创作的“李亚有鸭梨”认为“短平快、笑料足、无节操、接地气”是《屌丝男士》受欢迎的原因,《唐朝好男人》总制片朱先庆则说:“北京地铁一号线的乘客就是我们的观众,他们是在地铁沿线上班的白领,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和收入、强有力的购买力。”

第7篇

在话剧中,不一定要当王子

1997年谢君豪在领完台湾金马奖之后,淡淡地说“希望日后话剧和电影能有更多沟通”。2013年,这部给他带来荣誉的《南海十三郎》,年要在香港复排了。这对香港观众来说是高兴事,只因近年谢君豪一直在内地拍戏,香港舞台上甚少能看到他,2012年1月他与何超仪出演毛俊辉的《情话紫钗》,虽然已经是五度公演,依然一连八场,一票难求。

内地观众接触的香港话剧不太多,除了戏剧节中引进的实验话剧,看得最多的是林奕华式的男欢女爱。因此很多人不知道,谢君豪是香港话剧团史上最年轻的首席演员。谈起香港话剧,他马上假装严肃地给记者开始上课。

香港和内地的剧场情况很像,谢君豪最早就在政府扶持的香港话剧团工作,排练的多是经典剧目和翻译剧目,这也影响了大学校院剧社。谢君豪开始对话剧产生兴趣,就是因为在学校排《雷雨》,他饰演周萍。“有场戏是我和繁漪吵架,大家找不到排练地就在公园里排。我俩离得很远,又赶上是吵架的戏,所以大声喊,过后好过瘾。”谢君豪还因此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中获得最佳男主角,“这才是我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奖项”。获奖之后的谢君豪很高兴,也很失落,因为毕业之后就没的演了。当香港成立戏剧学院之后,他马上报名了。

进入香港话剧团后,谢君豪几个月就升为了主演,剧团的艺术总监杨世彭曾经在谢君豪的随笔集序中写道,“我发现这个参加剧团不久的青年两眼炯炯有神,表演不露痕迹却恰到精彩,于是记住了他的名字”,之后杨世彭重拍《费加罗的婚礼》把谢君豪定位主演,精彩的表演让他在剧团中崭露头角。

三年后他就升为了首席,“首席就是工资多点,排话剧的时候演主角的机会多些”,不过谢君豪不是每部戏都要当王子,喜欢一部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当上首席之后,依然喜欢穿着大背心大裤衩跑龙套。“所以我现在演分裂角色一点都不吃力,因为我有同时演八个龙套的时候,不停变化身份,自己设计道具,观众也不知道这些龙套是我演的,但自己在台上玩得特别开心。”

也许是这种直升飞机式的上升太快,无人嫉妒是庸才。种种原因后,谢君豪离开了香港话剧团,加入了很著名的春天剧团。“很多人在戏剧学院毕业后,对戏剧有更多自己的追求,所以当时民营戏剧团非常多。”

谢君豪也曾经自己开办过戏剧培训班,在今年10月的香港话剧团35周年筹款晚会上,谢君豪还碰到了自己的学生,“他现在在一个剧团当演员兼律师,师生见面非常开心”,谢君豪近几年一直在内地拍戏,但是普通话却还停留在听着有些费劲这个程度。“香港话剧最重要的就是说粤语,讲究的就是原汁原味,后,香港人要找自己的身份,找自己的话语权”,所以像《南海十三郎》和《我是香港人》这类港味十足的话剧才会如此受欢迎吧。

三粤画君豪

谢君豪出过两本随笔集——《跳进人间烟火》和《采湳》,书中谈香港时事谈拍戏时候的不可思议,一字一句跳脱潇洒,用地道的香港话,从冻柠檬茶孕妇上班女儿说话这样家长里短的琐事碎忆说到西部大开发……香港在他的笔下碎成杯子里的茶,有鲜活的香味。

粤语、粤曲、粤食,这是谢君豪的三大乐事。

虽然现在长居北京,但总会抽出两个月返港陪父母,父亲高兴了就会唱几曲粤曲,所以谢君豪自小就喜欢听粤曲的“靡靡之音”。在《南海十三郎》中谢君豪出演的是粤曲编剧,不过他谦虚地称自己只是票友,平时没事在家哼唱几段。在一次旅游节目中,谢君豪带领观众探访粤曲的堂会,与专业乐师合作开腔演唱粤曲《禅院钟声》,惊艳四座。

至于吃,更不必说,单看谢君豪专栏中那些家常小食就知道他是个馋嘴,食在广州可不是空话。谢君豪不研究美食,却喜欢当个饮食者,“其实粤食靠的是食材新鲜,把最简单的东西保持最新鲜的原味,这才好吃,如果很复杂就是调味料的味道了”。所以像大部分广东人一样,谢君豪最擅长的就是煲汤、清蒸鱼、番茄鸡这些菜,即便现在长居北京习惯也依然保持着。

香港导演和演员北上拍戏已经成为趋势,谢君豪就是其中之一,港味儿明显却又不突兀。《南海十三郎》里面有句台词,“香港啊,一只鞋子被英国人偷走了,一只鞋子被日本人偷走了”,在之后,香港人开始问自己“我的身份是什么?”所以当时不论是文艺片还是武侠片,都会涉及到港人身份,港人通过这些影视作品,找到自己的根,谢君豪也不例外。

当北上之后,谢君豪觉得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很适应,因为生活没有改变,“一个艺术也好,一个行业也好,总会随着时代去改变。我们的改变,并不是说我们以前做了什么,现在一定要死守着什么,这样是永远没有进步的,是不是?进步就是说,去融合、去交流,才能正常”。要说港人身份,不如说是港人生活,这是骨子里的侵染。

BQ=《北京青年》周刊X=谢君豪

BQ:这次在李少红导演的《娘心计》中分饰两角,更偏爱哪个角色?

X:一个是懦弱的富家子,我把他当作孩子去演。另外一个是马匪,他出生的环境完全是江湖生活,在广阔天地中骑马的男人,很有担当有责任。我感觉这两个角色就是男人的两种性格,演完这两个角色,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男人。男人一定有他承担的责任,我要负起男人的责任,要面对挑战,当他对母亲或者自己的女人时,肯定有一种男性的依赖。

BQ:之前在采访中李少红说你是零秒入戏,这是跟你多年来的话剧表演的积累分不开吧?

X:秘诀就是高兴。你感觉这个事情好玩,你肯定爱玩,不好玩你就变成一个“学究”了。演戏就当作是游戏,很高兴地去演,自己就可以放开一点,到后面慢慢就是一种享受。而且演戏有一种态度,必须要永远说“是”,不要说“不是”,因为正面的力量很强大。

BQ:有点像港剧中的经典台词“人活在世,最重要的是开开心心嘛”。

X:对啊,当你抱有一个很正面的态度,乐观的态度时,你才能把自己甚至你想要的灵感及时把握住。在演对手戏时,我接受了对手,我相信对手,他多多少少会感受到的,他会相信我。这对我来讲是很好的,对我有好处。

对演戏来讲,互动中会产生一些除了技术之外的火花,就是那一瞬间的提升。有时候我们排了几个月话剧,就希望有那么一瞬间。电影电视也是,尤其是电影,抓住那可遇不可求的一瞬间。抓住了大家就抓住了感觉。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重复自己,但是我们希望一瞬间不重复自己。

BQ:你演这些分裂的角色这么多,是不是也会把自己不同的面带入进去?

X:不管分裂不分裂,演什么角色都得把自己带进去。

BQ:你怎么看这种分裂,比如说一个人或者多重分裂。

X:人其实是多重性格的,其实人在演戏的话就是寻找自己,认识自己。演了很多角色之后才发现原来我是这样的。人有很多不同的面,关系、身份、你想表达你是怎么样一个人给对方,都不同,你也有不同的演绎,不同的处理手法。你也得把握不同的戏剧性,戏剧的一瞬间你得把握了。其实都一样,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面。

BQ: 每个人每天都在演戏?

X:可以这样说。但那不是说假,真真假假很难去判断。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的,他就把过家家当真的。我常常观察小孩,因为他们是最喜欢演的。他把那个虚假当作真的,很认真来玩,这个也是人生。

BQ: 那你下一个准备挑战什么角色?

X:工作已经排到明年六月份了,两部电视剧,谈了个电影,然后在香港重演《南海十三郎》那个舞台剧。

BQ:再演《南海十三郎》会不会发怵?

X:那部戏再不演的话体力不够啊。十几年前我演完最后一幕直接躺在地上,都起不来去谢幕了,是被别人扶起来的。明年就不知道是什么光景了,会不会被抬出来。

BQ:你觉得舞台对你来说是什么?

X:相信每个从舞台出去又回归的演员来讲,这里都是他们的充电器。因为演话剧的时间比较规律,一天八小时排练,一个月你要休养生息和集中精力,整个人都处在连贯性中。这个气不断,戏只能抢,不能断。影视一个镜头能有多长?顶多两分钟,三分钟,四分钟而已。

BQ:现在还有收集剧本的癖好吗?

X:还在继续。我都是收集自己演过的剧本。在我家里,专门有一个箱子放这些剧本。从我大学开始接触戏剧那个时候,演完马上拿了收起来。到目前为止,我都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了,反正几个大箱子。

BQ:你曾经有本书以女儿的名字“采湳”命名,那长期拍戏怎么跟女儿沟通感情?

X:孩子是你的小孩,感情是你的感情。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怎样去乐观面对才是最重要的。担心不行啊,难道不干活么?不行啊。所以顺其自然就好。

第8篇

说到上海的名人,人们都说姚明是上海的高度,刘翔是上海的速度。而周立波却说自己是上海的“戆大”(沪语“笨蛋”的意思)!

从《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到《我为财狂》,以及东方卫视为周立波量身打造的《壹周•立波秀》春节特别节目,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南方观众特别是上海观众的热捧。这一系列的滑稽戏充满笑声却处处蕴涵哲理的噱头,已不再是昔日的小市民滑稽,而是既适合老上海人又使新上海人折服的大滑稽境界。

2011年4月刚刚举行的“沈灏与周立波的音乐”在上海音乐厅举办,清口与音乐好比绿茶与瓜子,形成爽口配搭,给观众带来奇妙感受。

不是娘娘腔,是大气

“在上海,上海男人如果打小孩,别人会觉得很娘娘腔;上海男人也不管钱,上海男人管钱的话也会被认为娘娘腔。”

小分头,黑西装,一个人,一张嘴,一个提示夹,两个小时,亦庄亦谐,点评时事,寓教于乐,台词更是充满了海派思维和丰富想象,“去年股市是脑充血,充发充发,就半身不遂了”,“这30年,2只轮子少了,4只轮子多了,原来坐出租的是大户,现在坐出租的算散户”……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他一个人撑起了一台海派清口表演,也大方的展现了上海人的“门槛精”。

在周立波看来,因着这份精明,上海人的确“与众不同”,可他也从不掩饰自己作为上海人而拥有的骄傲。“当年,中国哪个地方的人没吃过我们的大白兔奶糖,不想穿我们的的确凉衬衫?”

对于大家比较鄙视的上海人的精明和娘娘腔,周立波有自己的解读。“‘精’是上海人的优良传统,但并不至于遭受长久以来的‘另眼相看’,上海人有一套自己的规则。以前,同样是拿36块钱,上海人就是比别人过得好!同样的工资,上海人可以昨天一件白领头、今天一件格子领、明天一件蓝领子。”

“在上海,上海男人如果打小孩,别人会觉得很娘娘腔;上海男人也不管钱,上海男人管钱的话也会被认为娘娘腔。”在外地人眼里匪夷所思的行为,周立波却解释成上海男人的“大气”―― “家里你来管,外面我来撑”更像上海男人的味道,独特的味道。

“我认为,在全国范围内上海文化以前一直处于被扭曲的状态,在文艺作品中,说起上海人就是小气、精于算计,对其他地方的人不友善。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我的作品里,还原了上海人聪明、热情、能干的特点,因此会得到本地人的认同。上海人之所以这么捧我的场,那是我们有心灵上的共鸣,可以说,我为上海人、上海文化正了名。”

不是做作,是精致

“上海人是连一碗无面浇的光面,都是精工细作:下得软硬适中不粘牙入口爽滑的面条,注入熬得浓浓的稠稠的高汤,再刮入一垛汪汪的猪油,撒上一把滴绿的葱花,还冠以一个十分灿烂的名字――阳春面”

很多人都说周立波身上有一种上海“老克勒”的绅士和优雅,代表了一种独一无二的上海气质。周立波坦言,这种气息来自于父辈的传承,自己的上海老派风格“都是在姚慕双老师家里学的”。

周立波是地道的上海人,吃本帮菜、讲上海话,并且以“海派清口”做营生。对于从小长在上海的周立波,这个城市是他作品的源泉。

滑稽戏在周立波脑海中的印记恐怕比任何一个同龄上海人都要深刻。那个年头,滑稽戏在姚慕双、周柏春、王双庆、翁双杰等一大批老艺术家的活跃下,红火异常。

“当时大家都没有表演经验,看的就是真实反应,那一场考的是悲喜,在表现‘喜’的时候,我很出彩。考官让我描述一下我们家新添了彩色电视机,我说‘黑白分明’。考官又问 :‘彩色电视机怎么是黑白分明呢?’我说:‘因为那天放的是黑白电影。”

这一句绝妙的回答,让周立波在上海滑稽戏剧团的第三轮面试中被严顺开破格录取,而其他人至少要经过六轮面试。

在位于襄阳南路、至今生机勃勃的上海滑稽剧团旧址――大可堂的洋房里,周立波开始了他的“狂欢”生活,也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三年――在老洋房幽暗的甬道里吓唬刚刚打水归来的师哥;用死去的小鸡让女搭档一天里尖叫3次……

关于青年时代的记忆则被锁在姚慕双老师家的大房子里,十七八岁的周立波在太仓路的姚家一住就是两年。在姚家,他知道了有家世的上海人家是什么样子的,也体验了上海世家的风范。

“每天一把藤椅,一本英汉字典,一包牡丹牌(当年沪上最高档的)香烟,两个小时可以一直维持一个姿势。”周立波每天就嗅着姚老师这不变的姿势所散发出来的上海味道。

周立波说:“从姚老师的四公子身上我了解了何谓‘上海小开’,比方裤缝要有一根筋,皮鞋要亮,手指甲缝不能有脏东西……也是他教会我如何花钱。我的生活很小资。”

在北方人眼中这种“做作”的生活方式其实也就是上海海派文化的特点――追求精细优雅。“上海人是连一碗无面浇的光面,都是精工细作:下得软硬适中不粘牙入口爽滑的面条,注入熬得浓浓的稠稠的高汤,再刮入一垛汪汪的猪油,撒上一把滴绿的葱花,还冠以一个十分灿烂的名字――阳春面。”上海人是连萝卜干也都要切成细细粒粒,放在热油锅里煸一煸,加点糖再加点毛豆笋干之类才入口的。对上海人讲,精致与市民生活是不矛盾的。周立波就秉承了上海人追求精致生活的遗传。正如他说:“生活不精致,哪能出现精致的作品?”

不是卖弄,是精神风貌

“头可断,可是头发不能乱。 血可流,皮鞋不能没有油”

“我从来没有苦过,最低潮的时候也没有很惨,我很遗憾没有像很多成功的人那样,有很悲凉的过去来煽情。我永远是过小资的日子,你从我的面孔看得出沧桑吗?看不出,我的言语当中也没有沧桑,讲到过去也没有流眼泪水。我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你在台上就能看出我作为上海男人的自信。我在台上的东西,源自我的生活,我的生活是比较讲究的。”

一如上海老话“噱头噱只头,蹩脚蹩只脚”,周立波是很懂得这句家乡谚语,一头一脚做得十分到位用足心思,很符合上海传统的审美。每一场演出、每一次会,周立波总要梳着那个“头势老清爽”的改良奶油包头周立波的形象设计,穿着得体的西装,一对漆皮皮鞋试刮锃亮,和着吴侬软语。有人嘲笑这是标准上海小资男人的卖相。可这又有什么不好?有如英国的憨豆先生,一身粗麻呢西上装配棕绿色灯芯绒裤,一辆绿色的小排量汽车,一看就是典型的保守拘谨诚恐诚惶在大都会高生活指数下讨生活的小白领。

据说周立波的发型很费喱,而周立波的鞋油也和喱一样耗损率极高。“那个年代的上海做派,头发和皮鞋代表着一个上海男人的精神面貌,头发一油、皮鞋一亮,连腰板也挺直了!这印证了老上海人的一句话――‘头可断,可是头发不能乱。 血可流,皮鞋不能没有油’。”周立波这样的包装看似老派传统,却是海男性很经典的一个符号,更是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有一种无声的约束这样一位先生台上一站,观众自然不会在台下嗑瓜子,呼朋唤友,大声接手机……

清口虽说形式独到,却需人生阅历作为积淀,这就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了吸引更多的新上海人走进剧场,周立波每天坚持4小时读报、上网、看新闻,并随时把灵光一闪的绝妙好词记下来。他说:“没有智慧的滑稽只能与庸俗为伍。我想靠日复一日的修炼,把表演做到最好。”

这就是“很上海味道“的上海男人周立波。

周立波经典台词:

*股市怎么可能有专家呢?股市不可能有专家嘛!股市只有输家和赢家。

*记住!婚姻是套餐要吃一起吃,婚姻是通货,要去一道去。

*男人、女人结婚以后千万不要忘记浪漫,男人结婚前会送999朵玫瑰,结婚后不要只晓得打999只呼噜,情人节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送给自己太太一枝漂亮的玫瑰花,要知道一支玫瑰的精神价值对于女人而言远高于一颗参天大树,

*老婆相信老公,本身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靠管是管不好的,婚姻的基础就是信任!没有信任的婚姻那就成了枷锁~是枷锁~迟早是会被粉碎的!

*孩子有自己的未来,不要把我们的未来强加给孩子,否则,他们将没有未来。

*一个人一定要有法律概念,要知道自己怎么保护自己,当然你懂了法律之后你不违法,那就是浪费了。

*鞠躬鞠这么长时间,不是想讨掌声,实际上我主要想让我大家检查一下我头势(头路)清楚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农村有很多学校,墙上写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抬头一看,学校没房顶;还有的学校写着“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再一看墙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拆”字。

第9篇

爱上校服女孩

1998年9月,陈赫踏入了初中校园。开学第一天,当他背着书包兴奋地冲进教室时,迎面撞上一个女孩。女孩吃惊后退,陈赫定睛一看,那女孩眉清目秀,眼睛闪动着灵气,柔顺的长发扎成清爽的马尾垂于脑后,洁白的校服将她装扮得乖巧可人。不知为何,陈赫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

后来陈赫得知,那女孩名叫许婧,她的名字就像她人一样美。自那以后,陈赫总是默默关注着许婧,她在班上热爱学习,他也暗自努力,迎头赶上;她在班上组织活动,他总是第一个响应参与。

许婧不仅长得美,心地也善良。她温柔可人,乐于助人,在班上的人缘特别好。初二那年,陈赫终于和许婧成为同桌。同桌那会儿,陈赫常常故意不带笔,而借此机会和许婧说话,许婧也会欣然将自己的笔借给他。陈赫发现,许婧为此总是多备一支笔,这支专为他备用的笔让他暖到了心里。

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许婧对陈赫也渐生情愫,陈赫待人温和,不急不躁,相比同龄男生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当其他男孩还在疯闹时,陈赫却已经埋头苦读,从不让自己的学习落下。他对许婧温柔体贴,总像哥哥般保护着她,这让许婧有了别样的安全感。

初恋的感情是纯真美好的,懵懂的少男少女在那年初秋踏上了恋爱的步伐,他们小心翼翼,满含甜蜜。他们关心对方,一刻不见如隔三秋,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心事,每日的思念如同甜蜜的药片,美味却侵蚀着生活。

终于,老师发现了两人的异常,成绩双双下滑的他们,不得不承认已经恋爱。随即,双方父母也都知晓,一场棒打鸳鸯的戏码正在上演。因为成绩的下滑,没有任何人支持他们。被冠以“早恋”的称号,两人苦苦支撑,承受着各方压力。殊不知,成绩的下滑让他们比任何人都难过。

爱一个人,会为了他变得更优秀。后来两人相互鼓励,携手学习,共同考上了市重点高中。爱情在此刻成为他们奋斗的动力,父母见此情景,也放下了心,他们的孩子都长大了,一味地反对只会让他们更加叛逆。他们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索性,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高中的三年是苦涩的,艰辛的奋斗,伴随着汗水泪水以及无数不眠不休的日夜。那段时间,他们放下了甜言蜜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拼搏着。每当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方向时,看看身边的那个人,在陪着自己一起奋斗,他们的方向是一致的,一切付出便都是值得的。

相伴着闯过黑色高三,终于迎来了光明的大学生活。他们的恋情不再需要隐藏,大方地爱恋对方,公开晒着甜蜜,吃情侣套餐,看爱情电影,走到哪里都手牵着手。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爱情,历经艰辛的爱情。

爱要用心经营

大学的日子虽然轻松了不少,却要饱尝思念的苦楚。陈赫考到了某戏剧学院,而许婧远在某传媒学院,异地恋的艰辛并不亚于中学时代,至少,那时他们还可以想见就见,而现在却只能打个电话遥诉相思。

那年冬天,许婧受了委屈,在电话里泣不成声。电话那头的陈赫瞬间慌了,一个成熟理智的大男人突然不知所措。挂掉手机,他马上买了最快的机票前往,当他大半夜站在雪地中大叫着“许婧”的名字时,所有的女生都感动了。许婧更是穿着睡衣就跑出来和他抱在一起,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滑下,一切委屈在幸福的泪水中烟消云散。

毕业以后,许婧来到了上海。相爱的人就要在一起。那个时候,陈赫陆陆续续在外面拍戏,虽然都是一些小角色,但是他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努力,他将自己的激情投入到戏中。每当拍戏结束,他便仿佛耗尽力气,总是宅在家中。

见此情景,许婧甚是担心。为了让陈赫能够在拍戏之余好好享受生活,拥有快乐朝气的人生,许婧特地为他安排了一场又一场旅行。每当陈赫拍戏结束,许婧便会拉着他共同踏上旅程,享受人生。起初陈赫有一些排斥,自己拍戏那么累,不想再折腾在旅途上,可是拗不过许婧的坚持,陈赫只能相伴左右。

为了让陈赫爱上旅行,许婧变着心思设计他们的旅程,游山,玩水,拜佛,赏古建筑……慢慢地,陈赫在旅途中发现了快乐,他爱上了和不同的人聊天,看他们变幻无常的人生。甚至,他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自己人生态度的转变,这为他的演艺生涯积累了无数经验。

2009年,《爱情公寓》火了,剧中曾小贤那副贱贱的表情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句“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成为他的名言。走到哪里,都有人认出他:“嘿,曾小贤。”面对影迷的追捧,陈赫贱贱地笑着,成功来得太突然,还没准备好,却已经红了。

人红了事情也多了。每天拍戏,上通告,接受采访,参加娱乐节目,陈赫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转动着,还要面带微笑。回到家中,总是累得不行,坐在沙发上都能睡着。见此情景,许婧心疼不已。她必须做点什么,哪怕不能为他分担,也要让他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于是,许婧在生活中变着花样为陈赫制造浪漫与新鲜。一次,陈赫拍戏回家。刚进家中就惊呆了,这个家仿佛是自己的家又仿佛不是自己的家。原来,他外出拍戏的这段时间,许婧将整个家重新装点布置了一番,这儿一盆花,那儿一缸鱼,甚至壁纸都换成了温馨的天蓝色。美丽极了。

陈赫抱着许婧无语凝噎。

为爱穿上婚纱

随着《爱情公寓》的热播,陈赫与娄艺潇这对荧屏情侣也被大家所熟知,粉丝们纷纷高呼他们“在一起”,即使他们百般澄清,也阻止不了粉丝的热情。面对粉丝的追捧,陈赫也无可奈何。好在许婧大度,不仅没有怪罪他,对此表示理解,还和娄艺潇成为好朋友。

陈赫迟迟没有公开恋情是想保护许婧,作为圈外人,他不希望她沾染娱乐圈这个是非地。可是他也不希望许婧为此受委屈。终于,在《快乐大本营》录制现场,陈赫大方公开了这段长达13年的爱情。

节目播出当晚,网络上瞬间引爆对他“好男人”的叹服之声,短短几个小时,网友们对于此事的热议便高达几十万条。“好男人”说再多也没有实际行动来得有力。这一段长达13年的爱情,跨越了中学时代,大学时代,为事业奋斗拼搏的时代,并将继续执著前行的爱情,让陈赫瞬间成为“好男人”的标兵,也让人们在这个速食时代再次相信爱情。

之后,陈赫在微博上传了一张和许婧的合照。照片上,两人在海滩上手牵着手一起看夕阳,浪漫甜蜜。陈赫借此机会大胆示爱:“亲,都那么久了……赶紧把我收了吧。”粉丝们见状,纷纷高呼他们赶紧结婚。

2013年3月,陈赫带着许婧前往马来西亚度假。当两人缓缓潜入海底,陈赫突然游到许婧面前,掏出钻戒向她求婚。一句“我爱你,嫁给我吧”让许婧有一些措手不及,幸福来得太突然,她满含热泪地愣在那里。许婧的点头答应,让陈赫瞬间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紧接着,两人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婚礼。因为陈赫要拍戏,实在抽不开身,一切筹备工作都落在了许婧一个人的肩上。对此许婧毫无怨言,满含甜蜜之心筹备着婚礼。因为两人都喜爱大海,他们特意将婚礼地点选在了泰国碧海蓝天的普吉岛,让这广袤无垠的大海见证他们无悔的誓言。

婚礼前夕,向来低调的陈赫曝出普吉岛浪漫婚纱照。新娘许婧身穿剪裁得体又轻松随意的薄纱婚纱,清新可人,而新郎陈赫挂着标志性的“好男人”深情笑容,幸福无比。照片中,两人或骑单车徜徉林间,或于夕阳下的海边深情拥吻,或在沙滩上写下“Yes,I Do”的美好誓言。夜空中,他们还共同放飞了一盏明亮的孔明灯,将“为爱做主,我愿意”的心愿寄托于此,让它伴随着幸福的誓言环游世界。

2013年9月17日,陈赫与许婧在美丽的普吉岛举行了盛大婚礼。婚礼现场,当主持人问“是否愿意娶许婧为妻”时,陈赫的眼泪夺眶而出,13年的艰难爱情,他们早已融为一体,不容分离,一句“我愿意”满含甜蜜脱口而出。

第10篇

当丹・布朗最初听说他的《达・芬奇密码》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时候,惊得从椅子上跌下来,把咖啡洒了一地。在那褐色液体的浓香之中,他呆立着,然后冲向西雅图街头,连续几小时漫无目的地走。使作者更为震惊的事随后发生:《达・芬奇密码》连续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86周之久,其中大部分时间高居第一名。这本书全球销量逾1500万册,不管在哪一国推出或翻译成哪一种文字,通常在当地一上市就挤进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它的大获成功连带救活了作者的前几部作品《数字城堡》、《骗局》、《天使与魔鬼》等,把它们全部带进《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达・芬奇密码》的热销完全出乎作者意料。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即使再高明的书商和作者,也很难说清楚什么样的书一定能畅销──就像那部电影里老绅士的经典台词:“我一生只穿一种款式的裤子,它已经流行了12次”──外部环境、消费习惯等已成为影响图书销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去探求财经和营销图书畅销的若明若暗、似有或无的规律吧。

选择热点

什么叫畅销书?西方国家一般认为一本书的销量达不到500万册就不能称之为畅销书。对于中国图书业,这一指标太高了。但是如果不限于一个年度,就长销书多年销售的总量而论,指标定在500万册也不为过。

今年上半年什么样的财经书最热?相信包括出版行业和图书发行业在内的很多朋友都会一致推荐股票、基金、投资等理财图书。确实如此,6月份,这类图书再次荣登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前三甲(来自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全国零售书店监控系统):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炒股就这几招(绝招篇)》、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股民必读全书》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要做股市赢家:杨百万股经奉献》,无一例外针对股票市场。随着相当长一段时间股票市场回暖,这类图书也持续热销。

北京派力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合伙人、《派力营销思想库》主编屈云波谈到,一本畅销书的诞生,从选题、内容、包装、制作、宣传和渠道都很重要,其中选题是书籍是否畅销的基础,针对社会热点的选题往往能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

恰如其所言,股市、基金热培养了一大批“股民”和“基民”,而这一大批“股民”和“基民”又顺势培育了火爆的理财图书市场。当股市每天净增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股民时,投资理财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嗅觉灵敏的出版社紧随热点,据记者了解,出版社有关股票和基金的选题一般比较容易通过,而且首次印数一改往年谨慎的5000册,往往是以万来计算甚至开机就是几万册。《中国新股民必读全书》、《中国新基民必读全书》、《明明白白炒基金》、《看盘细节》等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半年来的销量分别超过了10万册,像《炒股就这几招》更是高达40万册。

选题切中热点的同时,锁定受众,在恰当时机推出受众群体需要的图书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拥有十几年图书营销经验的屈云波深有感触,他以“派力”为例:“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出版过100本营销类畅销书,其中大约30本是‘派力’出版的。”他谈到,出版营销类图书是“派力”的一项重要业务,为此“派力”专门成立了一个事业部。由于“派力”自成立之初就锁定企业营销人员,图书的读者群也定位在这群人,“派力”在其创始的20世纪90年代,率先把西方的先进营销思想带进中国市场,满足了企业营销人员和大学师生对营销类书籍的需求,出版的书籍在90年代占到了中国营销类图书市场的近一半以上。

中信出版社总编助理方希说,大众财经图书之所以畅销,和人们的需求转变有很大关系,也和财经图书自身的进步有关系。前些年,所谓的大众财经图书,水平不太高,或者说,教材气息和专业味道太浓,缺乏前瞻性、亲和力,无法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当时的人们宁愿选择财经小说,因为财经小说除了具有较好的故事性、亲和力以及趣味性外,还能提供新鲜的财经信息,人们从枯燥的高端图书中得不到的东西反而能从财经小说里轻松地获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财经小说里稀薄的财经信息已经很难满足读者的需要了。在新一轮的读者群里,很多是企业管理者,他们迫切需要在企业战略、行业前瞻、管理实务、领导艺术以及个人进步方面具有国际水准的财经类图书。而高端、实务性的财经图书便适应了这个市场潮流。

把握渠道,做好营销推广

渠道是图书营销中重要的一环。由于“中国特色”,图书行业是迄今为止市场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之一,出版权完全由政府控制,发行渠道90%以上也属于国家控制。在图书产业链中,出版社和出版商处于弱势地位,受到下游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种种限制,比如无条件退货、无条件赊账。因此可以说,占领渠道是图书出版商面临的最大挑战,渠道商的强势地位使得出版商不惜代价去占领渠道,否则就将失去市场。所以,宁愿打4、5折也要进主流渠道、“让利不让市”成为出版商无奈的选择,甚至很多出版社都是赔钱赚吆喝。

屈云波认为,这是中国出版行业的畸形表现,赚取利润是一个企业的责任,如果没有利润,拥有再大的市场份额、再畅销也没有用。他谈到,与电器大卖场国美、大中等市场竞争形成的“卖霸”不同,图书市场渠道垄断(近年来刚开始对民营和外资开放)造成了整个行业效益不透明,如果去掉50%的教材和教辅市场,按照上市公司严格的会计制度核算,估计全行业非教材类图书整体上是严重亏损的,出版商和渠道积压大量不良库存和呆账坏账。以“派力”为例,由于成本比普通出版社高一倍,“派力”图书的标价是同类图书中最高的,即使如此,几年来也一直是严重亏损。因此,从渠道关系的维持和选择上,书商需要制定吸引经销商的销售政策,选择适合这一类图书的发行渠道。比如财经类图书除了选择新华书店这种传统的渠道外,还适合在机场书店(商务用户多)和当当、卓越等网站上销售。

屈云波指出,与西方图书市场市场化程度不同,我国的图书刊号、书号是由政府控制的,80%的渠道由国有书店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品质成为图书能否畅销的关键,图书出版商要像一个真正的企业那样,有预算和预算管理,培养品牌意识,建立正常的厂商合作关系,从制作到发行培养专业的队伍,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经营管理水平。

不刻意追求畅销

第11篇

员工要求加薪的理由总有上千个,但这次是大势所趋,也是名正言顺。首先在2009年金融海啸的“水深火热”中,众多员工与企业并肩作战、共度难关,减薪也好,加班不给加班费也罢,他们都默默承受,大有忍辱负重之风。如今风平浪静了,企业也该嘉奖一下曾经患难与共的忠诚职员了。其次,2010年的春天来了,金融海啸渐渐走远,企业的订单逐渐多了起来。在经济回暖的这张大温床上,职员们感受到了寒冬后的春暖花开,是时候打包收起吃苦耐劳的品质了,下一步怎么干工作,得要看老板的诚意有多少、工资的涨幅有多大了。

建筑工地及手工制作等行业的用工荒也在同时期出现了。新市民的要求高了,不给个让人心动的价,怎能招进人?

今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3%的调控目标。中国的上班族们,其工资的增幅向来是既跑不过GDP也跑不过CPI,望着遥遥领先的物价和高不可攀的房价,面对托儿费沉重的孩子和需要照顾的老人,不加薪,难道让员工们像香港TVB的编导们一样集体请病假罢工吗?但是香港是香港,TVB编导们的办法拿到大陆的企业里怕是不能奏效。

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当下,加薪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做出了表率,很多科技企业甚至在第一季度给全体员工的加薪幅度高达20%-30%。在青岛,也有很多企业也开始用“加薪”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筹码。有经济专家称:“加薪将是2010年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老板们,为了社会公平和人类发展,让员工们更加有尊严地活着;为了社会的进步和道德建设,让共患难、共富裕成为社会的美德;也为了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拉动消费,贡献国家的GDP,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请加薪吧!

一、生存成本攀高 VS“利润侵蚀工资”

国人的工资水平虽然在数字上呈现一路上涨的态势,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消费需要、日益上扬的物价,以及与日俱增的“老、小”家庭成员多项费用的支出,人们的感觉是,工作越来越累,快乐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沉重――挣足生存成本,已经成为上班族的巨大包袱。

上世纪50年代,一位普通教师的月工资是20多块钱,当时1块钱能买10斤大米;60年代一位普通工人一个月能拿到30多块钱,这钱足以支撑一个五口之家一月的花费;1978年改革开放初,大中专毕业生都涨了一级工资,一个刚从医专毕业的学生就能拿到48块钱,她清楚地记着当时的新鲜蛤蜊是一分钱一斤的;80年代,拿着56块钱工资的小伙请姑娘看电影,两个人花了9毛钱,而美味的花生冰糕只要5分钱;90年代,普通工人的月薪是500多元,有的家庭忙活了一年,到了年底终于买上了一台价值3000多元的日本松下彩电;如今,白领们每月3000多元还是捉襟见肘,工作30年不吃不喝才可以存够数目,在青岛买一套仅仅算是“蜗居”的房子。

国人的工资水平虽然一直在涨,但是生存成本的高价位,必须支出的消费需要,4-2-1家庭结构时代的到来……所有的一切,让人们感觉到,工作越来越累,快乐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沉重――挣足生存成本,已经成为上班族的巨大包袱。

2007年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披露,1990年至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下降12%,从53.4%降至41.4%;而同期营业余额占GDP比例从21.9%增加到29.6%。可以说,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低收入为代价的。

蓝皮书说,“利润侵蚀工资”现象不仅表现在非国有企业员工收入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表现在国有企业大量使用临时工等体制外员工,以降低用人成本。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分析2009年薪酬收入占GDP的比例时,给出了这样的数据:欧美55%、南美洲是38%、非洲是20%以下,而中国只有8%。近年来,中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速相对缓慢,占GDP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隐忧。

有人哭穷也有人炫富,一方面中国的消费率只有30%,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这一奇怪的现象只能说明财富都聚集到了少数人手里,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整体家庭收入在增长,但收入的绝对值在下降,购买力在下降。令人担忧的是,即使在这种收入分配背景下,因为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将住房、医疗、教育等原本属于社会保障领域的公共服务逐渐推向市场化,所以普通收入水平居民的个人财富中很大一部分不得不要用来应对这三项支出的巨大压力。

二、缺钱!缺钱!我们为什么总是缺钱?

横向比较来看,中国人在教育、医疗和住房、出行等方面的总体开销压力远远超过一些世界发达国家。9年义务教育虽然让家长们享受到经济上的宽裕和舒坦,但是私立幼儿园清一色的高额收费仍然深深地刺痛着父母的心;“学习好成绩好才有出路”,初三高三学生的名师辅导费、学习材料费成为家长逃不掉的必须开支;全国范围内居高不下的房价,是近10年来中国家庭经济负担之首,多少准新人因为新房谈不拢而告吹,又有多少新婚夫妇为了还贷而披星戴月、义无反顾地甘当“房奴”;因病致贫的情况仍然不在少数,需要捐款救助的人群屡屡求助于报端和各类慈善机构;霸道的油价每次宣布上调价格总会亮出强硬的“不可抗”理由。很多人感慨:活在中国,太累了。

“房奴”的蜗居生活

如今,房价已成为都市人心中永远的痛,上海的“汤臣一品”爆出了12万元一平方的“天价”,青岛的房价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沿海一线,尤其是市南老城区均涨到了1万元以上,某房地产项目还给出了3.6万元一平方的“青岛第一高价”,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购买力。

一座挡风遮雨的“房子”是人们生活的必备品,是“家”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对如今正值成家立业之年的80后来说,“有房”且最好“无贷”,早已成为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们前仆后继地涌入了买房大军中,背负着沉重的房贷,牙关咬紧,埋头向前,成为了标准的“房奴”。不少老妈说了,“再不赶紧买上,明年更贵!现在这房价,没谱!早买早贷,早贷早还,迟早的事。”

如果你月收入6000元,每月的开销是多少?网友kucubai给出的答案是:150元以内。理由很简单,要买房子。3月初,kucubai在论坛发了一则帖子详细记录了自己每天的开销。为了能尽快存够首付,kucubai决定将每个月的开销包括餐费、零花钱,压缩到150元以内,平均每天就花三块钱。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中午吃一个苹果或者花一块钱买一个包子,比《蜗居》中每天吃面的海萍更胜一筹。这绝不是电影,这是真实的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写照。

在青岛读大学的小梅和张波,毕业后选择留在青岛打拼,并把家也落在了这里。他们一个在外企上班,一个是特警,本来两人每月7000多元收入还不错,但自从当上了“房奴”后,生活质量一落千丈。小梅和张波两年前在四方区买的房子,109平,一共72万元,两人的积蓄全部用作了首付,如今每月要还2000元的房贷,30年还清。“其中一半是利息,都贡献给了银行”。

小梅说,现在要处处算计着过日子,每个月开工资后,先留出房贷钱2000元、生活费800元、礼钱600-1000元,往老家寄的钱500元,再添置一些必备的物品,给两人买几件新衣服,还要加上交通费和朋友聚会的花销,抛去这些,根本存不下多少钱。这样还要尽量在家里吃饭,买衣服也基本都是实用为主,不敢拜名牌,网购和夜市摊往往能淘到实惠。K歌、健身、旅游等娱乐和消遣基本免谈。而更让她头痛的是:“要是以后有了孩子花销就更大了”。

除了生活品质的降低,“房奴”还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还贷期间不敢生病,不能随便跳槽,不能有丝毫懈怠,像一个不敢停转的陀螺,“我现在28岁,还贷要30年,等还完了头发都白了。”一提起房贷,小梅愁上心头。

“孩奴”:一个孩子的百万账单

“你这一个小东西儿,吃进去的奶粉,进口的100多块钱,拉出来要用尿不湿,名牌的又要100多块钱,进出都要钱,你整个儿一双向收费啊!”《蜗居》里的这句经典台词道出了众多“孩奴”父母的心声。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孩子已经成为一个甜蜜而沉重的负担。

有专家计算,一座大城市养大一个孩子的花销在50万元左右。然而不少家长却表示,育儿花费的总数远超这个数字,差不多要100万元。在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难怪有家长解嘲道:“生孩子就是被终身套牢,股票还可以解套,这只股却永远也解不了。”

首先,现在生孩子的费用就不菲。新华社的一则消息称:如今生育一个孩子需要四五千甚至上万元不等。许多大城市的医院,尤其是三级甲等医院,生个孩子的费用较20多年前涨了上百倍。据一位妇产科专家介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个孩子只要几元钱,80年代四五百元,90年代则要两三千元,现在已上涨到四五千元。而我们从娱乐圈和富豪家庭听到的消息更是惊人,那些妈妈们住的贵族产房,一天费用就是好几千甚至上万。

孩子一出生,这就套上了。从0岁到6岁的学前阶段,花费像是无底洞一样。“挣奶粉钱”成为了孩爸、孩妈的口头禅。目前,市面上一罐900克的品牌奶粉最低价也要100多元,一个月至少需要消费两三罐。而主流热销产品――各式各样促进婴儿脑部发育的进口奶粉价格要高出很多,为了孩子能聪明伶俐,健康成长,家长宁肯节衣缩食也要为孩子买最好的奶粉,因为他们坚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玩具和衣服是另一项重头开销,如今最普通的品牌童装一套最少一二百元,进口牌子价格要翻2番甚至更多。玩具价格就更高了,一套乐高积木上千元,一般的遥控车、芭比娃娃都要两百元。

“奶粉一月2罐多,350元左右;婴幼儿奶酪、深海鱼子酱、芝麻酱、花生酱、沙拉酱、酸奶、养乐多、韩国进口海苔、新鲜水果和蔬菜、各类鱼肉和营养主食等孩子日常饮食必需品每月200元左右;游玩、消费、新购玩具每月200元左右;增添衣服、外套、鞋子每月200元左右;为了孩子买车,每月油费500元,抛去上班用,单纯算在孩子头上的也要200元左右;另外,上周刚去打了预防肺炎的疫苗,一针860元,属于自费疫苗,国家不包,大概还需要再打一针加强效果。”这是一个3岁宝宝的妈妈开列的当月消费明细,她还强调说,孩子马上要上幼儿园了,“以后每月至少还要增加800元,这是最便宜的公立幼儿园的价格,私立的相当贵,两千多一个月的不算什么,贵的甚至有一月上万元的”。

如此算下来,学前阶段一个孩子每年至少要花费两三万元。

等孩子终于上学了,虽然有9年的义务制教育,但哪知为孩子花钱的重头戏才刚开场。在一些教育论坛里,家长们一致认为,仅择校费和培训班这两项花费,就几乎要了自己的老命。青岛广西路的学区房已经涨到了2.5万元一平方,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大计心甘情愿掏这个钱。

于是,学区置业已经成为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必然之举,又把“孩奴”的身份更巩固了一步――贷款买学区房。尽管儿子明年才到入学年龄,不过,王斌已经发动所有亲友帮忙给儿子找学区房了。王斌一家的户口随着老母亲落在浮山后,但他一心想让儿子到嘉峪关小学或太平路小学就读。西部的房子大多是小户型的老房,面积在30―60平方米,价格却在1万元/平方米以上,不过为了给孩子一个“好户口”,他将毫不犹豫地高价买下学区房。

当孩子们顺利地入学了,课外培训也成为“烧钱”的一个出口:奥数、外语、作文培训,再加上游泳、钢琴和画画等兴趣班,每月至少要花费3000多元。

“小升初”、“初升高”、高考……哪一步都不容易,学子们奋力冲刺备考,家长们准备好银两做坚实后盾。张欣就读于青岛市某中学初三年级,还有3个月就要中考,正是冲刺的时候。像许多孩子一样,他参加了补习班,针对自己的弱项选择了数学、英语和物理,大班授课,每节课收费50元。这样算下来,一个月的“额外学费”在800元左右。张欣的母亲说,这个费用还是“可以承受的”,本来她还希望孩子能多补习几门,可是孩子却不愿意把全部的课余时间都用在补习上。

姑且不论教育部关于“家教”的规定,“家教”之所以屡禁不止,说明是有“市场”的。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在课堂上不可能全面地学习和吸收知识,而课下,家长又没有精力或者能力去辅导孩子,只能请家教。许多父母给孩子请经验丰富的“名校”老师单独辅导,每节课最高“学费”在180元左右,并且一补就是6门,这样算下来,一个月至少要4000多元……即便如此,只要孩子需要,多数家长还是会花这笔昂贵的“家教费”。

有人说,千辛万苦把孩子送进大学之后,家长们就可以解放了。事实上,作为大学生的家长,也还是不能松劲。大学四年,一个孩子一般的花费大概要10万元。如果去香港上大学,四年至少40万,去美国读大学每年15万到60万。教育负担之重,压得家长们抬不起头,直不起腰。日前,有一项对2157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4.7%的人感觉教育支出已是城乡普通家庭的极大负担;36.2%的人每年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10%至30%;29.5%的人达到30%至50%;12.8%的人达到50%至80%;8.4%的人甚至达到了80%以上。

大学期间的投资并不是作为“孩奴”所支付的“最后一笔费用”。一对年过花甲的老年夫妇对记者说,“等到把孩子辛苦拉扯大了,大学毕业了,成家立业了,也背上了高房价重压下的房贷负担。儿媳妇喜欢名牌,整天花钱大手大脚的,我们还得经常给他们补贴点。一礼拜起码回家来吃四天饭,最近正跟我们商量着要买车,唉,明摆着要我们给‘赞助’啊。”如此“啃老”,养一个孩子何止要100万?普通人的那点工资怎么够花?

私家车:很需要,很“烧钱”

我国的国民收入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却在享用着和美国同等价格的天然气,97号汽油的价格是美国的1.3倍。车轮上的生活,让我们越来越累……

上世纪80年代,汽车开始驶入国人家庭。2003年,全国私人汽车突破千万辆大关,用了近20年。而之后突破2000万辆仅仅用了3年时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年末,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为260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3.8%,仅青岛,平均每天以300辆新车的速度挂牌上路。众所周知,中国汽车消费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油价的上涨、停车成本和汽车养护成本的提高,养车的费用也成为了普通家庭的主要支出项目。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实际的需要,促使私家车加速“跑”进了中国寻常百姓的家庭。诸多收入还算稳定的新婚夫妇,在两人的爱情结晶诞生以后,拥有属于家庭的私家车,就变得有太多的正当理由和实际需要。轿车远远不是最早的奢侈品概念了,哪怕是国产车,它的入户足足令全家人欣喜不已――终于摆脱掉了拥挤不堪的公交车,还有需要它时总也“打”不上的出租车――一笔不小的开支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流出。

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也是很多家庭的购车理由。李扬是一位大学老师,住在青岛市香港东路,孩子在39中上学,他代表了大多数人买车的初衷:送孩子上下学。2001年孩子上小学时,他买了第一部车富康,2008年孩子上初中了,他又换了辆高尔夫。“孩子从家到学校,坐公交车至少要50分钟,并且还没有直达的车。孩子上学时间又特别早,7点20要求到学校,如果不买车的话,孩子至少要5点半起床,6点出门。放学后作业还特别多,一般要做到晚上十点多。没有车的话孩子太辛苦了。如今,虽然我辛苦点每天接送,但只要能让孩子多睡会,哪怕多睡半个小时,我就知足了。”爱子心切的父母,尽享了“有车一族”的便捷,但养车费用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李老师简单算了一下,买第二辆车时花了18万多,车库是之前买的,10万元,这些都是前期一次性的投入。之后,包括油钱、保险、保养什么的,一个月花费要1500元左右,差不多一个月1/3的工资都奉献给爱车了。“93号汽油去年就涨到6.32元了,这几天正喊要涨价到6.66元!现在每个月油钱差不多要1000元,平时也就上下班、上下学,偶尔跑个郊区、自驾游什么的。花费第二大的是保险,一年4000多元。然后就是过路过桥费和汽车保养,一年400元左右。停车费一月不到100元,因为有车库在小区里就不用再交停车费了。”如此算下来,这笔帐普通家庭还真吃不消。

随着越来越多的私家车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汽车保养观念也越来越被车主所接受,就像女人会定期到美容院做面部护理和美体SPA一样,车主也会定期到汽车美容养护店为爱车做美容、养护,项目涵盖了从日常的洗车、贴膜,到个性化的改装。相关专家估算,一部价值10万元左右的轿车,一般可以驾驶10年,按每年行程2至3万公里计算,每年的养护费用在4000元以上,而且越高档的车养护费用越高,即便是国产车的养护费用也不会少于2000元。

非主流:

未富先奢――“我爱奢侈品”

近年来,当奢侈品在西欧、日本市场上遭遇大滑坡之际,中国却逆风而上,2009年1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达8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国。而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奢侈品消费又上涨了3个百分点,消费总额高达96亿美元。专家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将超过日本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的首位。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拥有宾利、保时捷等国际顶级汽车的消费者已经超过10万人,拥有阿玛尼、杰尼亚等世界顶级服饰的消费者已经超过100万,还有30万的潜在私人飞机消费者和更多潜在顶级汽车、游艇等消费者。中国人最青睐的时尚类奢侈品为:路易威登、古奇、香奈儿、范思哲、迪奥、普拉达、乔治•阿玛尼、佛莱格默、芬迪、爱马仕。

青岛私营企业主林女士,是奢侈品的疯狂爱好者之一。她每年购买国际名品的花费近一百万元。从LV的包,到GUCCI的手袋,再到几千块钱的香奈儿化妆品,家里几乎成了奢侈品牌的小型陈列室。李女士坦然,自己对国际品牌的历史并不了解,对潮流时尚也不热衷。理由只有一个:“品牌是身份的一种象征”。

在奢侈品消费大军中,还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少数“先富起来的人”一掷千金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普通白领,他们可以连续几个月吃泡面,但求一个名牌包包。城市里,背着LV、挤公交车的白领大有人在。无论他们背的是不是真货,但对奢侈品牌的向往的热情是共同的。

担任某公司经理助理的优优,大学的时候就有过“打工赚包”的光辉经历,工作后,奢侈品真正成了她生活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受了办公室的“奢侈攀比风”的影响,每次奢侈品牌出新款时,便是办公室烽烟四起的时候,谁能第一个背着新款来上班或者参加酒会什么的,谁就是办公室最“牛”的人。为了抢这个“第一”,她的五张信用卡被屡屡刷爆,成了名副其实的“卡奴”和“负翁”。

相比较而言,“月光族”刘灏算是比较“理性”的消费者了。有留学经历的刘灏现任青岛耐丝克医材有限公司大区经理,由于要经常见外国客户,所以非常注重自己的着装,尽量每天上班衣服都有不一样的搭配,“这是国际惯例,在国外如果一个人第二天没有换领带,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个人昨天没回家”,另外,“着装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而他“看得上的设计碰巧又都是比较有名的牌子”。当然,月薪3000元左右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消费能力,所以LV之类的一线品牌他是绝不敢碰的,即使这样,杰克琼斯、ZARA、优衣裤、H&M之类的快速消费品牌也把他的工资给“快速消费”了。他最贵的衣服是在日本留学时买的喀什米尔的大衣和一套礼服,打完折一共2500元人民币;而他全身上下最贵的其实是钱包和名片夹,都是Braun Buffel的,加在一起超过3000元。

现在,刘灏衣橱里有15条领带,比较正式的衬衣6件,西装7件,西裤7条,而这些远远没有满足他的要求,“我想做到一个月里每天都有不同的组合,但现在两周左右就会重复。”鞋子只有三双森达、ZARA、Mizuno。“ZARA刚开业,我需要一段时间把鞋子凑齐,再利用换季的时候,淘一件合适的大衣。”刘灏理想的工资水平是2000美元,他说这是国际上同等职位应该拿到的薪水,如能涨薪,他会添置一件期许已久的东西。

“玩家”的精神消费

如果把人们的消费结构绘成一个庞大的金字塔,位于下端的是衣食住用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等物质消费,而比较高层次的旅游、休闲、娱乐、读书等则属于精神消费。

泡在星巴克里读书,捧着爆米花看电影,做个背包客走遍天下……休闲,这个曾经属于少数人的奢侈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普通大众。无论城里的、乡村的,钱多的、钱少的,大家都学会了以自己的方式休闲。去自己喜欢去的地方,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

因喜爱而进行的收藏也属于精神需求范畴,个人收藏的种类是最丰富的:烟标、酒标、钱币、邮票、徽章、玩具、邮票、书画、瓷器都可能成为收藏的对象,收藏这些物品的原因可能是儿时的一个梦想,可能是生命旅程中的美好记忆,当收藏与保值、升值无关的时候,收藏的乐趣是最纯粹的。

今年26岁的Ellajy是一家外资公司的部门高级主任,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收藏各类ACTION FIGURE(可动人形),如今他已是小有名气的潮流玩具收藏家。和很多80后一样,童年时买变形金刚、砌高达、玩扭蛋是他的人生乐事和梦想。“小时候不懂事,很多玩具买回来都不珍惜,玩了一段时间就扔了。直到2004年初的时候,变形金刚出了一只新版MP01擎天柱,透过橱窗我看见自己儿时最喜欢的柯柏文也‘长大了’,忍不住就买了下来,谁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仅给玩具搭起了摄影棚拍“写真”,还自己动手改造玩具,无论是打磨上色还是换躯干、手臂,减肚腩、延长脖子、做衣服,都通通尝试过。他说,“每天跟这些宝贝在一起的时候是最开心的。”

为了收藏这三大柜子的可动人形,Elljay可以说是倾囊而出,他的藏品每套甚至每件的入手价格一般都在千元左右,贵的要2000元以上。据Elljay说,五年下来,用在购买模型和保养玩具上的费用一共花了十几万元,就是现在每个月在玩具上的开销也差不多要花掉5000元。

三、薪情变化VS心情变化

颇为流传的“刀刀漫画”中有这样一则:主人公接到一通电话,被告知用人单位录取她了,她万分喜悦地感谢了对方,并答应了周一去报到。扣下电话,老公问,是哪里录取你了?主人公哇的一声说,忘记问了……或许不那么搞笑,但是却很写实。找工作的时候人人都守着一张报纸摘录招聘信息,只要有招聘会就去试试运气,投了多少简历自己都数不清、甚至记不得给了谁。

当“毕业等于失业”的调侃渐渐成为现实,当“网上开店”的创业招牌渐渐被“不一定赚钱”、“这个月有钱,下个月没钱”的呼声所取代……有一纸工资条的人们是多么地幸福。他们中有这个城市中最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职业,也有能够“平步青云”的高级白领一族。他们的幸福生活不在于赚了多少大钱,而是能够因为每月相对稳定的收入,形成了一个家庭基本稳定的存款或消费项目,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固定储蓄渐渐实现比如买车买房的较高物质追求……

公务员:拿阳光工资的“中产阶级”

张欣在2001年成为了公务员,刚刚工作的时候工资也不高,只有1500元左右。到2003年,公务员队伍第七次“大规模”加薪,因SARS突发而暂缓的加薪计划从12月起正式实施,原定于7月起增加而未加的后5个月工资增量部分一次性补发,增加幅度从30元至300元不等。这一年,张欣的工资有了“质的飞跃”。

公务员工资分为四个部分:职务工资、基础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职务升、年份增、级别高自然稳涨工资。今年,张欣已经是副处级的干部了,每月能够拿到手的工资在4000元左右,同时享受各类福利、保险。

人们对“中产阶级”的定义各不相同,最基本的共识是“有车,有房,有存款”。绝大多数公务员都能享受“中产阶级”生活,尤其是在工资待遇好的大城市。然而,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公务员高工资的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大讨论。

杭州市2009年5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都向社会公开拍卖,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而“车改”后的“车贴”补助非常惊人: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

公务员的收入从暗补变成明补,这是“高薪养廉”。不论如何,公务员的铁饭碗还是因为“镀着金边儿”,吸引着你我他。

教师:“功效”大于“绩效”

中华民族一直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老师的社会地位很高。目前,全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人数已经超过一千万人。

刘丽1991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当时的工资只有355元。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刘丽开始给毕业班的孩子上课,在那个没有双休日的年代,每天不停地的工作,白天上课备课,晚上批改作业……那个年代常常用“蜡烛”形容老师,刘丽笑着说,当真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不过,即便如此,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到2000年初,刘丽一月能拿到1800元左右。虽然小学升初中不再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但是各类“奥林匹克竞赛”、“兴趣小组”等“辅导”任务还是接踵而至,不过,这个时候的奖金还是不错的。如果辅导的学生能够取得市级奖项的话,老师能够有500元的奖金,刘丽的收入渐渐提高。

2005年,刘丽已经拥有各类优秀教师证书、中级教师职称等等荣誉和称号,并且成为了数学教研组组长。她以身作则,从来不开办“家教”,杜绝“灰色收入”。此时刘丽的工资随着职称的升高,能够拿到2600元左右。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价的上涨,教师这个群体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年轻老师养不起自己,中年老师养不了家庭”,成为不少“灵魂工程师”的寒酸写照与自嘲。

真正大刀阔斧的教师工资改革是在2009年。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是学校搞活分配的重点。

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20年的刘丽,在实行绩效工资后,能够拿到4000元工资。

军人:工资增幅最快,拿工资最不易

据报道,2010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5321.15亿元,其中有些费用是用来适当改善军队官兵的生活,由于全国人民的生活都在改善,人民子弟兵的生活也要适当改善。

丁付晓是驻青某部队的军官,2000年入伍,当时在军校每月的津贴仅为80元,到2003年毕业成为少尉军官,工资是1024.7元。公务员的工资能够与所在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军人的待遇是全国统一的,刚刚毕业的少尉只能拿到1000元。丁付晓这1000多元的工资在青岛仅仅能应对最开始几年的单身生活。

2006年7月,部队工资大幅上调。丁付晓的工资从1200元提高到了2200元。同时,这一年军龄费也由每增加1年军龄涨1块钱,变成了每增加1年军龄涨10块钱。2008年7月,部队工资再一次大幅上调。丁付晓的工资由2300元调整到了3700元。这样“翻番”的增长态势,使得军人重回女孩择偶的“白马王子”行列――王子不能只是高大威猛,还得有不断上涨的工资啊!

然而,军人的工资虽然几次大幅上涨,但是上涨的工资依然跟不上上涨的房价。丁付晓工资1000元的时候,市南区好一点儿的位置房价在6000元/平方米;他在今年拿到4000元工资的时候,当初看的房子已经上涨到17000/平方米。

高级白领:工资条反映奋斗的状态

“高级白领”这个职业,虽然不是“铁饭碗”系列,但是却大多有车有房,能够经常出入星巴克、高档西餐厅、酒吧等“很小资”或者“伪小资”的地方,他们大多是企业中的中层“白领”,每月有5000元左右的工资,还有没有上限的业务提成,以及年底的大宗分红。

刘念是一位高级白领,在全国连锁的一家著名留学机构任顾问,办公楼在青岛最繁华、最高档的商业区。他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想出国留学或者就业的人们实现梦想,每天都要跟国外教育机构打交道,浏览大量的英文材料,辅导学生写申请等等,从2003年进入这一行业,刘念已经记不清帮多少人走出国门,拿到国外著名大学的入学资格。

刘念并不是青岛人,因为读青岛大学来到了这座城市,毕业后留下工作。刚工作的时候,他每个月的收入仅有1000多块钱,为了节约,刘念跟同学在离公司很远的地方合租房子,每天早上挤公交车上班,后来工作慢慢进入状态,每个月的收入连番增长,经济方面才逐渐摆脱窘境。到现在,虽然已经是大多数人羡慕的“高级白领”,但是刘念说,即便有一天成为了“金领”阶层,或者成为了老板,也绝对不会随手挥霍,因为创业真的不易,依靠自己的积累买房买车真不易。

刘念与公司每三年签一次合约。他说,这个行业不可能做一辈子,也许十年内不会出现危机,但是留学机构最终会被更加合理化、正规化、公平化的大学录取方式取代。似乎白领都有着“居安思危”的思想,刘念一边做好手头的工作,一边时刻准备“跳槽”。

画报调查:“老板,加薪吧”问卷

(参与问卷调查共50人,来自各行各业。)

问题1:每个月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包括津贴、补助、奖金等)

A、 1000元以下2%

B、 1000元―2000元 50%

C、 2000元―3000元 30%

D、 3000元―5000元 12%

E、 5000元以上6%

问题2:每个月平均消费多少钱?

A、 500元―1000元2%

B、 1000元―2000元 50%

C、 2000元―3000元 36%

D、 3000元―5000元 4%

E、 5000元以上8%

问题3:平日花费最大的项目是什么?

A、 房贷、汽车 30%

B、 家居用品 10%

C、 图书 10%

D、 应酬、送礼 18%

E、 服装饰品 30%

其他:收藏(自填)2%

问题4:认为自己的工资待遇如何?

A、非常满意,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充分肯定0%

B、满意,付出与收获成正比4%

C、 一般,基本可以满足消费需求 48%

D、 不满意,应该拿到更高的工资 34%

E、 非常不满意,工资完全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14%

问题5:想涨工资的充分理由是什么?

A、 物价不停地上涨,不涨工资怎么生活? 66%

B、 兢兢业业总要有个肯定 14%

C、 不断地加班,占用了太多的个人时间4%

D、 只有公务员、军人、老师涨工资不公平2%

E、 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孩子,还要供房、供车 12%

其他:与国外同类工作相比,收入差距大,不能体现同工同酬。(自填) 2%

问题6:涨薪后最希望做什么?

A、 旅游,好好放松 10%

B、 请亲朋好友,庆祝一下10%

C、 购物,至少添置一件期许已久的东西20%

D、 存起来 18%

E、 投资理财42%

四、链接:明星BOSS好榜样

赵本山:员工一家亲

1993年赵本山成立了公司,培养了一大批二人转人才,到现在公司已壮大为本山传媒集团,拥有1000多名员工,旗下有“刘老根大舞台”等多个产业,是东北的第一大文化娱乐集团。担任公司董事长的赵本山在管理员工上也像对待徒弟们一样有人情味,公司吃喝全包,成立工会,还有自己的医务室,员工们在医务室里打个点滴不用花一分钱,甚至有演员得了心脏病,医药费也是公司报销。对自己的徒弟们,赵本山更是慷慨大方,在他的关怀下,都是苦孩子出身的徒弟们大部分发家致富,赵本山还出钱给徒弟们买车买房,“我也是由苦孩子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过我的生活没有徒弟们变化这么快,我到1986年才挣到一万块,那时候我红了几年了。”

2月18日,“赵家班”一年一度的总结表彰会在沈阳本山传媒基地召开,公司高层及其旗下的艺人、员工千余人到场参加。在大会上赵本山论功行赏,对在09年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了表彰。小沈阳、王小利、毛毛等一批旗下的艺人及表现突出的员工均受到嘉奖,收到了红包。

范冰冰:最具亲和力老板

范冰冰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了名副其实的女老板。给美女老板打工是什么感觉?她的员工说,范冰冰算是一个比较好相处的老板,公司有员工过生日,她也会送礼物。范冰冰最大的优点是没有架子,台下也不化妆,和谁都开玩笑。如果工作得力,肯定就会有奖金,做错事情,就要受罚。范冰冰经常会请员工一起吃夜宵,有时大家去大排档她也跟着一起去。这位有亲和力的老板工作非常认真,看着她这么拼命,手下的员工自然也会拼命了。

周杰伦: 10万奖金奖给员工

周杰伦一向是各大金曲奖的大赢家。某次获奖后,周杰伦捐出他的4项金曲奖个人奖金约人民币10万元,作为公司员工福利抽奖之用。相信公司的员工该盼着周董年年得大奖了。

刘德华:细心的老板

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员工生日,华仔都会封个红包。刘德华的员工说:“华仔很忙,但是也非常细心,有时候我们不开心,他会和你聊天、安慰你,挺感动的。”同时,很多员工的家人、朋友也非常喜欢刘德华,想要签名和合影,刘德华都会满足,在员工结婚生小孩的时候,刘德华除了给红包,还要亲自写一个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