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学习材料

化学学习材料

时间:2023-01-01 11:1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学习材料

第1篇

课堂上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可参考如下两点: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挖掘教材。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赋予数学知识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应用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同时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

2、贴近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提高趣味性,点亮数学课堂。利用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创新学习方式,不仅学生学习快乐,效果好,也锻炼了学生之间协作探究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案例回放(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求小数的近似数》):

师:齐读投影上的一段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并小声议论自己认识到的内容。

生:我知道: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是1.496亿千米。

生:要我们求出1.496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和百分位的近似数。

师:精确到十分位就是把它怎么样呢?

生:小数部分保留一位,结果是一位小数。

生:精确到十分位,我们应该看百分位上是几?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师:研究得不错,请继续完成。

生:1.496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约是1.5亿千米,精确到百分位约是1.50亿千米。

师:很不错。那你认为1.5亿千米和1.50亿千米哪一个更精确点呢?

学生有的说1.5亿千米,有的说1.50亿千米,争论不休。

师:这个结论书中是有的,自己找一找,并读一读。

学生齐读书中的结论:“在这里,1.5是精确到十分位的近似数,1.50是精确到百分位的近似数,所以,1.50比1.5更精确一些。”

……

数学教师应因地制宜地使用资源,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的、有结构的数学活动材料,引起学生关注数学现象,促进学生深入解读数学现象,进而诱发思维的深入开展,加速认知建构。

一、 展现原味素材,丰厚感知

案例中所呈现的知识点对小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是比较大的,要精细化地解读“1.50比1.5更精确些”,恐怕还需要教师深入地把握学情,作更多的认知铺垫,更多的经验积累,以丰厚学生的知识储备。预设不精确,程序就会不顺畅;学习材料不丰厚,感知就会肤浅,这样思维局限性就会很明显,学习难度也会上升。因此,教师应强化学情分析、把握经验现状、重新整合资源、精心重组材料,帮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感知,积淀经验,从而使学习步入到一个崭新的天地。

怎样改进案例中的肤浅认知呢?怎样使学生具备审视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尝试和改进。

首先挖掘身边的材料。设计情境:

师: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毫米?合多少米?

生:我1463毫米,合1.436米。

师:请把1.463米分别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整数,看看分别是多少?

师:通过取近似数,你发现哪个答案更接近你自己的真实身高呢?

把学生的身高作为拓展和丰富学生感知的学习材料,无疑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你发现哪个答案更接近你自己的真实身高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促使学生去分析、去比较,从而在不断的感知中明晰:保留整数约是1米,与实际1.463米相差太远了;保留一位小数约是1.5米,与真实的身高也有较大的差距;保留两位小数约是1.46米,与实际只有3毫米的差距。通过有一组数据的感知和对比,学生会产生一种朦胧的感悟,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多越接近真实的情况。

其次,当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时,再拓展材料,加速思考,促进理解跟进,保障可靠认知的深化。

师:请大家认真思考,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5.元≈6元(保留整数),6.元≈6元(保留整数),5.9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6.0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

生:保留整数中6元应在5.9元与6.4元之间,保留一位小数6.0元则表示的是5.95元与6.04元之间的数。

师:研究很透彻,结合例题我们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保留一位小数时数值更加细致,而保留整数就很粗糙。

材料在变厚,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增厚;材料在递进,学生的思维逐渐摆脱了单薄和苍白。精细化的学习材料激活了思维,引发了学生对学习的高度关注,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习效率也在不断提高。材料激发探索,学习又催生材料诞生,让课堂充满灵动和智慧。利用身边的学习材料,预设精妙地学习材料,让师生在不断的交互活动中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二、 呈现有序材料,诱发创新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内部认知结构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活动。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就得盯牢学生的认知储备、经验积累等诸多情况,灵活地选择学习材料,促使学习之间实现有效的交互,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建构对应的认知。让学生大胆地融入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去,使他们学会观察、操作、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善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序学习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度解读,从而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索,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第3篇

关键词:选择性注意策略 渗透 学习过程 施教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94

1 化学信息选择注意策略的内涵

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策略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根据选择性注意策略,对化学信息进行高度注意、有效选择,并在已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对重要的概念进行区分和处理的学习策略[2]。当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学习材料时,他们的信息接受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材料给予注意。所以学生要对新近刺激的短暂性记忆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过滤、提取出重要信息,然后进一步进行编码、加工、处理。由此可见,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策略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保证大脑能有效地对化学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及有效加工;可以保证学生将注意指向重要的学习材料,对学习的内容给予高度警觉和关注,强化知识。

2 在教学组织程序中渗透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策略

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个方面,它不是知识点,所以不能将策略当成知识点来讲授,只能依附于知识点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同时策略是内隐的,要靠教师将其具体化和外显化,才能在教学组织程序中逐步渗透,学生才能逐步体会和运用。

笔者认为学生的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策略是在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在教之前要运用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策略,在教的组织过程中不仅运用选择性注意策略,还要引导学生对化学信息的选择性注意。所以教师对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策略的体会,对选择性注意策略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中对学生选择性注意策略的渗透,关系到学生选择性注意策略的习得及运用。那么,在具体教学组织程序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

2.1 进行学情研究

教师教学前要对学生进行调查,进行学情研究,全面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情况,对学生进行观察、交谈、测试和交流来搜集信息。教师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分析学生具备的化学背景知识,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运用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策略。因此,进行学情分析研究,预估学生的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策略的运用情况,有利于教师设计教学策略。

2.2 预设学习目标

认知学习是由信息选择性注意与预期开始的,这是学习的动力阶段。这一阶段就是要对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来唤起和维持学生的选择注意,对学习者的学习起着定向和标准作用。不同的目标,选择的信息内容方法就会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已有的化学经验及对新获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和加工整理,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层次,发挥良好的目标导向作用。例如:在讲授《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醇羟基、酚羟基、羧羟基的活泼性时,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预设两套学习目标,一是初级目标,就是认识醇羟基、酚羟基、羧羟基的组成和结构特点,通过实验了解对应典型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差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能接受更高层次的知识,教师就应该马上调整实行第二套目标,即高层目标,就是从成键方式,吸电子、斥电子角度来认识醇羟基、酚羟基、羧羟基的结构特点,从结构角度分析它们酸活性的机理。

可见,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体系时,要分层设置,有梯度,这样更有利于激励学生对化学信息的选择注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认识学习目标,构建目标体系,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后继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一起相互反馈信息,及时修正与更新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化学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适时地调整学习目标,掌握自己的学习进程。

2.3 旧知同化激活

新的信息要获得意义,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不仅要具备适当的原有知识及经验,而且还要将这些原有知识激活,原有经验唤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已定的学习目标,预期学习结果,对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的同时,学生已有的储备的化学知识被调用,但不一定能够同化新知识,这时,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来温故知新,使得知识的激活速度加快。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水解平衡时,教师可以先演示Na2CO3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后的颜色变化,然后再拿一个试管,把溶液分成两份,把其中一个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比较两个试管里溶液的颜色。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旧有知识,然后选择性注意相关知识。再通过对“化学平衡”的一般特征的复习,渗透选择性注意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化新知。

课堂教学上的化学信息是非常多的,学生会关注重要信息,也会关注非重要信息,所以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对重要信息的存贮、改组及重建。运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信息的存贮、改组及重建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反应的产物做出猜测,提出假说;然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说,从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最后,教师会对本节课进行小结,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对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的精致化,最后达到真正的持久存贮。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施教过程及师生双边互动共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三维过程。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会将自己的已有丰富经验内化为学习策略及教学策略,通过结合化学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使得施教系统得以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自我进行剖析,会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学习策略激活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使得学习系统得到发展。教师在教中继续学习,学生也在被动和主动中继续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认知,使得师生客体系统得以发展。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渗透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策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策略的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运用化学信息选择性注意策略对化学信息保持长时注意,适时掌握自己的学习进程,及时巩固、反思及发展自己的化学知识,达到真正获得有效化学信息,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谷清,肖小明,谢祥林.选择性注意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化学教育,2005,(11):25-26.

[2]化学课程标准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价值;学习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6-0043-03

教学材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筛选的,可促进学习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也是师生从事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出发点。如何选择和使用,让“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呢?

一、呈现有利于学生了解起点的学习材料

奥苏贝尔的认知内化学习论最重要的观点之一,提到了“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也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时,课一开始教师就

让学生说说第二行苹果的数量与第一行苹果数量的关系。目的是了解起点,直奔主题。从本课的认知起点分析,学生针对这样的图示,一定会说到有“几个几”。对于“倍”虽然是全新的数学概念,但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部分学生曾听到过。因此,我采用这样的了解性引入,目的是有意识地激起学生的回忆,沟通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倍”是什么意思。实践证明学生说不出“倍”的真实意义,但是他们能结合具体的情景清楚地表示出第二行苹果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二、呈现有利于交流的学习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交流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碰撞与摩擦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倍的认识”这一课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主题图(右图)移到揭示“倍”这一概念学习之后,把它放在练习中进行。这样目的是充分发挥主题图的功能。降低开始学习时的难度,同时又丰富了练习时的观察角度,学生在情景中充分找出倍数关系。学生发现:小明有1个,芳芳有2个,所以2是1的2倍;小明有1个4根,芳芳有2个4根,所以8是4的2倍;12是4的3倍;3是1的3倍。多角度观察,巩固新知。

三、呈现有利于质疑的学习材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主动地去发现与创造。这样的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问题的实质。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在引人新课,学生会说谁是谁的几倍后,出示下面三幅图:

观察上图你能很快地说出左右两边数量的倍数关系吗?

学生一时感到困难,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很快地说出倍数关系?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得出:可以用圈一圈、分一分的方法,也可以重新摆一摆变成几个几的方法。

教师设置这一障碍让学生又一次体验几倍就是几个几,这样比老师直接给几个几的材料更能加深印象。学生从这一障碍出来以后,他们的思维直接指向几个几就是几倍,同时更有助于突出以几个为一份。这样呈现的材料有利于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突破难点,在质疑中进步。

四、呈现有利于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材料

材料是教学的载体,是知识形成的脚手架。材料要有助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老师出示下面三道题请学生至少选择一题,用两种方法解答。

(1)一件衣服128元,一条裤子72元,如果购买50套需要多少元?

(2)一张课桌46元,一把椅子24元,购买3套需要多少元?

(3)学校要给鼓号队125人购买队服和鞋,一套队服80元,一双白球鞋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解答好后让两个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学生反馈说思路及计算方法,教师板书算式:)

(128+72)x50

128x50+72x50

(46+24)x3 46x3+24x3

(80+8)x125 80x125+8x125

师:每道题的两种方法都能够得出相同的结果,我们就可以说左右两个算式是什么关系?

生:左右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关系。

(教师用等号把左右两个算式相连接。)

(屏幕显示)讨论:请仔细观察、分析这三个等式,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三个等式左右两边都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只不过左边的算式是先求和再求积,有小括号;而右边的算式是先求积,再求和,没有小括号。

生2:我们组发现左右两个算式都有相同的几个数。

生3:我们还发现每道题有两种方法解答,在计算时都有一种方法简便,一种方法不简便。

生4:我们发现左边的50、3、125只用一次,而右边的算式用两次。

生5:我想补充,我们小组还发现左边的算式都要先求两个数的和,再乘一个数,而右边的算式只不过用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个数。

师:你会用生5的说法两个同学互相说说另外两个算式吗?

(同学们发表意见:)

第二道题等式左边是(46+24)x3,右边用46和24分别去乘3,再把两个积相加。

第三道题等式左边是(80+8)×125,右边就是用80和8分别去乘125再把两个积相加。

师:刚才通过大家一起观察、讨论、研究,发现了这个规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规律说一说?(找两三名同学发言)

第5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职;就业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7-4716-02

The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HEN Chang-sheng

(Henan Econom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0053, China)

Abstract: After briefl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the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to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four factors, and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an independ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as a focal point from three factors, aiming to nurture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ability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Key words: independent; vocational college; employment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高职高专是高招体系中的最后一批,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自制力弱,学习进取心不强,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对比一本二本,他们没有分量更足的学士证,自主学习能力差导致他们在专业上也较难做出成果,这就愈发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据最新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将会有700万大学生同时找工作,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力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1.1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职高专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中学最突出的差异就是前者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更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学习的本质。

1.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销蚀,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到了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所以,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1.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首先,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经过检验,高成绩的学生也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

其次,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各种设计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主性、自律性,表明学生的创造性与他们的自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也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论述一样:“一切创造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自己想,自己做就是自主学习。

再次,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在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必须要终身学习,而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1.4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并非独行其事,而是指学生不盲从老师,在课堂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这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5 自主学习是培养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岗位竞争日趋激烈,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固然能够为学生在找工作时提供一个好的起点,然而却不可能不面对知识的更新,不可能保证起点领先,终生领先。如果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持续的学习,就算是再好的工作岗位也不可能长久。所以良好的自主学习 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工作中持续学习,不断进步,进而取得良好的成绩。

2 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

良好的环境能够影响人的正面发展。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自主学习环境。

2.1 学校因素

一个学校的校风和学风能够直接影响到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所以,学校必须构建一个学习型校园、进取型校园、团结型校园、和谐型校园。自主学习的客观条件指能够供给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学习方式和手段等硬件设施。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达到自主学习的重要物质条件。可以说,在自主学习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活动方式、学习进度都可能不一样。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就必须首先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充足、灵活的学习场所。另外,学校在配备自主学习材料时,要注意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同时学校还要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要能够提供足量的图书,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多媒体在线学习平台,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多元化转化。

2.2 教师因素

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一个教师,无论他的水平多高,他都不可能教会他的学生所以得知识。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应该有的放矢地设计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面对大量的新知识,也能轻松掌握。教师应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等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把握这些方面。

教师在选取教材和授课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给学生留取适当的思考空间,每次课都磨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后练习和实训中同样适度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日积月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 自我因素

高职学生自身的因素是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掌握到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还必须持之以恒,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教学,归根到底还是学生的学。要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学生必须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例如,通过心理和智力测试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情感特征等;其次,学生要明确自身的需要,尤其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这是学习者制订具体学习目标的依据;第三,学生要善于拓宽信息渠道、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以便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具备更高的自由度; 第四,学生要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交流学习材料,并在必要的情况下相互帮助;第五,学习者要善于与他人交流情感、偏爱,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寻求适当的帮助。

总之,学生要想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具备清醒的头脑,高昂的斗志,百折不挠的毅力。

3 小结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终身学习成了学习的主旋律。在21世纪,人才的比拼是全方位的,而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胜败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对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培养出全面型的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彭志武.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2).

第6篇

一看:材料的全面丰富性,是否利于幼儿数学概念的建构

数学区作为建构幼儿数概念的重要组织形式,其材料投放目标制订应比集体教学更宽泛、更长远些,因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材料过于单一,难免重复,使幼儿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果活动中教师有侧重地投放材料,注意材料种类的丰富性,将教育意图融进材料中,做到全面、系统、重点有机结合,可以使幼儿在自主选择和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并较长时间地乐于从事数学区域活动,建构起完整的数学概念。

案例:大班数学区“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中,教师提供了几张操作纸,画有球体和圆柱体的各种实物图形,让幼儿找一找其中哪几个是球体,哪几个是圆柱体,分别有几个,从而帮助幼儿感知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但只见乐乐拿着操作单,找了一会儿,就去找其他材料摆弄了。

分析:上述活动中,单一的操作纸材料游戏性不强,不能给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且每一次操作都只有相同的答案,吸引不了幼儿反复操作的原动力。单调、重复、疲劳的操作,不能使幼儿产生兴奋情绪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更谈不上主动参与活动,建构数学概念了。

二看:材料的科学适宜性,是否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上

数学区材料投放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应提供适宜的、科学的操作材料,蕴涵有关数学概念的属性,使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获得和谐统一,从而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避免为求形式而弱化本质的错误倾向,因不必要的外在形式影响目标的实现。

案例:大班数学区“等分”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不规则的蛋糕、数量较多的小馒头、一大瓶橙汁。目的是让幼儿在切蛋糕、分小馒头、喝橙汁的过程中感受等分的概念。可活动中,有的迫不及待地把蛋糕切开,有的倒出瓶子里的橙汁先喝为快,有的边吃边分小馒头,只见十足热闹的场面。

分析:上述活动中,材料投放比较盲目,教师力求把科学实验和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但科学实验的操作必须遵循准确性、科学性的原则。由于自制的测量工具存在较大误差及所选择的测量物没有固定的重量,直接影响了幼儿探索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三看:

材料的动态开放性,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学习特点

数学区域中,常常发现教师费心费力设计的许多活动,幼儿几次活动过后就不愿意再继续。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材料的操作规则、结果都过于封闭,幼儿有了材料的操作经验后便不愿意再重复。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投放材料时还需注意材料的动态开放性,有意识引导幼儿去想像、主动创作。

案例:大班数学区“数的组成”中,教师投放了小熊、小花棒、插孔面板等材料,希望通过操作能巩固数的组成,然而,幼儿对提供他们操作用的小熊玩具、面板小孔中插上拔下的小花棒更感兴趣,而对“数的组成”的玩法“置若罔闻”。老师一走近,幼儿则按老师教的方法玩一下,老师一走,幼儿要么各自拿一个小熊相互说笑,要么随意摆弄材料,或干脆去其他区域玩。

分析:上述活动中,目标指向性是确定的,活动方式、锻炼的技能和得到的结果都是唯一的,结果的预见性很强,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学习特点,他们虽然也在操作,但因没有游戏规则的支撑、没有问题情境的营造、没有一定的游戏情节,是一种高结构化的、作业化的练习操作,导致幼儿的活动兴趣无法长久保持。

四看:

材料的趣味层次性,是否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对于同一数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投放不同的材料、提供不同的操作方式、制订不同的规则,让幼儿在具有多元化、层次性特点的材料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让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

案例:大班数学区“量一量”中,让幼儿用自然物测量走廊的长度和宽度,为了体现材料的丰富性,教师将她认为可以探究的材料都放置到了区角中,有积木、筷子、绳子、书本等十几种材料,让孩子自主使用这些材料进行测量,幼儿对这些操作材料很感兴趣,玩得非常投入,但他们是把东西一股脑地往地上放,没有目的,没有秩序,游戏场面混乱。

分析:蒙台梭利指出:“丰富多彩的东西会让幼儿很开心,但无关刺激会导致不必要的分心。”上述活动中,投放材料过多,幼儿在操作时出现了偏离目标盲目游戏的情况。过多或过少的材料都会影响幼儿投入活动的热情,材料过少,幼儿容易发生争抢材料的现象;当材料的数量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操作时,需要教师根据目标,将干扰材料进行删减,调整记录纸,突出操作目标。

五看:

材料的隐喻暗示性,是否有助于幼儿的自主探究

教师在创设数学区时,还需要通过一些隐喻暗示性的材料帮助幼儿学习,不仅具有隐性自我纠错功能,还有助于幼儿的自主探究。一方面可保留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成果,让幼儿获得成功感,激发他们再次操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为后面操作该材料的幼儿做隐性示范。因为幼儿通常并不是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操作这些材料,而是通过观察同伴的操作学会的。

案例:大班数学区“容量守恒”中,教师创设了小老鼠买米的情景,提供了米、形状不同容量相同的容器、大罐子、杯子,激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讨论是高而细的罐子里的米多还是矮而粗的罐子里的米多?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比一比两个罐子里的米?观察这些罐子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用哪些罐子来比一比呢?怎么比?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的策略,给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同时进一步投放了圆圆的和方方的两罐米,让幼儿想办法比一比这两罐米是不是一样多。

分析:在选择数学区材料时,教师应该考虑到让每个幼儿都能经过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和发现者。上述活动中,提供的材料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隐含了层次性。因为对罐子的不同选择和选择的罐子数量不同以及操作步骤不同体现了不同的学习过程。幼儿对罐子的选择、组合以及操作程序体现了学习材料的层次性。把教学目标和内容隐含于探索学习材料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学习材料发现数学关系,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在操作中,幼儿需要验证两个不同形状的罐子里的米哪个多,就必须把其中一个罐子里的米倒入另一个罐子,再比较两个相同形状的罐子里的米是否相等。幼儿在操作学习材料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确答案,而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

六看:

材料的真实生活性,是否能让幼儿数学与生活对接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 真实生活化的数学区能让幼儿自然、轻松、愉快地学习,使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从环节设置、情景创设、材料提供等方面着力,循序渐进地考虑活动过程,注重幼儿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感性操作,同时保证活动过程中恰如其分地体现生活化,让幼儿在反复体验中内化巩固知识,以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形成、数学经验的发展,逐渐将活动的效果向真实生活伸展。

案例:大班“自助点心”中,每一样食物都有标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点心,“我喜欢甜甜圈,喜欢胡萝卜棒,喜欢酸牛奶,还喜欢巧克力蛋糕……”很快,孩子们就自己发现问题了:“我选的这些点心要十几元钱呢,可我们今天都只带了10元钱!怎么办?”“没关系,可以先选自己最喜欢的,再看看还剩多少钱,可以选什么?”“可以先挑贵的,再选便宜一点的。”“你想多吃一点的话,就选最便宜的,10元钱可以买一样,两样,三样……”“我选三样就够了,我还可以剩两元钱带回家。”

分析:《指南》中指出:“要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给幼儿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解决真实的问题。”在上述真实的“自助点心”情境中,每个幼儿都有出于自己需要的一种考虑,使用真实的钱币去购买真实的食品,幼儿的感受和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钱,10元钱的限额消费产生了多种计算价格的可能,在反复比较中挑选自己喜欢的食品,在计费过程中进行多次连加,专注地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自选点心的任务。

第7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培养 学习策略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即他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吃饭如此,学习化学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对化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就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枯燥无味的灌输,那势必会造成知识接受困难、易忘、上课不专心、学习分心。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同时,心理学指出,学生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构建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过程。学生能否正确选择、运用学习策略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一、教会组织策略,构建知识结构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材料,示范并指导学生运用组织策略,构建化学知识结构。

1、对比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从其形成条件、有无结晶存在、是否平衡状态等几方面进行对比;从溶质、溶剂、溶质的溶剂化、溶解的热效应,以及分散系的观点去认识溶液。又如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烃分为链烃和环烃;链烃又分为饱和链烃与不饱和链烃等等,都可以列表进行联系对比,形成局部的概念体系。

2、将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如在讲授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按反应原理一仪器药品一气体发生一气体收集一气体检验一尾气处理的序列组织教学,并从每一个知识点沿不同角度、途径和方向发散,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并找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点间有机地联系为一个知识整体。

二、重视注意策略,进行意义学习

注意是学生学习与记忆的前提,在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注意策略。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透过化学现象认清本质 例如,有些化学实验虽然现象相同,但原理不同,通过比较可加深对各自本质的理解。如氯气、二氧化硫和木炭都能使某些色素褪色,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使色素氧化而褪色;二氧化硫与某些色素结合成无色物质而褪色;而木炭是由于吸附作用而使某些物质褪色,其本质各不相同。

2、引导学生对知识概括归纳,掌握知识内在规律 如“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涉及的知识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电离理论初步知识、电离方程式。这节内容由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完全电离和部分电离、导电性强和导电性弱等知识点构成,可分成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和化学事实三条主线,各“线”之间就可构成知识网络。

三、发展编码策略,保持和提取知识

通过对学习材料的编码,才能有效地保持和提取相关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发展学生的编码策略。

1、把抽象理论与具体实例相结合 要求学生对化学中每一个概念和每一条规律,尽可能多地列举实例,以便于理解与记忆。如强电解质:浓硫酸、稀硫酸、硫酸、碳酸钙等。非极性分子:氢气分子、氯气分子、惰性气体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甲烷分子等。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而舍弃非本质特征。

2.对知识进行图一—文双重编码 许多内容既可以用文字编码,也可以用图像(图)编码。如对于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原电池、电解池、电离平衡、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等内容,都可以采用图解和文字共同表达。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采取据文设图,以图析义的方法,保持和提取知识。

四、发展解题策略,促进知识迁移

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提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其解题能力和促进知识迁移。

1、教会提取信息的方法 提取信息是指从题目中最大限度地抽取对解题有帮助的信息,这是解题的基础。要培养学生自觉审题的良好习惯,教会审题方法。如读题时,重点、关键点多读几遍,边读边画简图,把文字转化为图像等。

2.,掌握解题的一般步骤 以化学中的计算题解答为例,其解题的一般思路为:弄清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干扰条件、题目中要求的化学量;联想有关概念、规律、公式以及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用恰当的规律、原理、公式把已知条件与要求的化学量联系起来,以准确无误的求解、得出结果,并检查和验证答案。

五、教会监控策略,优化学习过程

学习的组织、注意、编码、解题策略的主要作用都在于获取知识,称为学习的认知策略;而学习的监控策略主要用于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与调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因此,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对所采取的学习策略的适当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的监控,实现学习过程的最优化和有序化。

1、通过目标调控,提高学习的计划性 确立学习目标,这是运用学习策略、搞好学习自我监控的前提和依据。要教给学生目标调控策略,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及时根据计划的实施情况调整目标,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案;设计原则;设计策略;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11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过去相比有了质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尤其是在减少课时量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贯彻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以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学案(学案可以看作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在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做一简要评析。

一、高中化学学案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1. 高中化学学案设计的原则

(1)紧扣《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注重基础,突出主干,难度适宜在基础年级的学案设计中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把教材和教辅资料作为一种资源,对“教什么”和“如何教”都要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准确把握,设计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同时,要明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是一种最低的限度,在知识设计中,要以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作为最低限度。对于《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即使在某一版本的教材中没有涉及,在学案中也应及时补充给学生。对于教材中没有,而习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应灵活处理,不宜进行大量补充。对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要求,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循序渐进,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它,设计中做到必修模块的教学应到位但不越位,选修模块教学应融合提升必修内容。

而高三学段学案设计除了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外,最重要的是《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可以看作是命题专家和考生签的一份协议。因此,仔细研读《化学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界定好教学内容的各级要求至关重要。

(2)突显学科特征。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学科特征指的是实验的教育功能。在基础年级的教学及高三各学段的复习中,在学案中对《化学课程标准》中涉及到的实验基础、重要物质的实验室制备等内容进行多次强化,以增强认知。同时,在学案中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对学科知识进行本质处理和深层次理解,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 高中化学学案设计的策略

(1)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

在新授课教学设计中用的较多。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尽量把问题的落点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以不断激发学生探讨问题、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策略

在化学学科的学案设计中用的较多。对化学学科而言:具备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化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水平提高的关键。因此,针对化学内容繁、散、零碎的特点,在设计中把零散的知识组织成结构整体或总结成规律、方法,能大大提高记忆的牢固性以及知识检索的效率。

(3)教学内容的经验化策略

新的学习材料只有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学案中通过设计复习题或提示或铺垫,来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

(4)解题优化策略

精选例题与习题纳入到学案中,并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此外,还有教学内容的情景化策略、生活化策略、直观化策略等。

二、高中各学段化学学案的设计思路

1.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的设计思路

每节的栏目设置的先后顺序是:目标解读(包括考纲定位、重点、难点解读以及命题趋势分析。)基础梳理(基础梳理不是简单地重复知识点,应注重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并在重、难点处通过设计思维发散或互动探究等小栏目,挖掘知识的隐形关系和内在本质,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考点讲练(把本节主干知识化分为系列考点,通过对考点的详细解读与规律的探究以及易混易错点的剖析,在典型例题分析、典型例题的变式训练及跟踪练习的基础上,达到有效掌握考点的目的。这种模式的应用可避免就题论题的现象,并通过相应的变式训练加强应试,克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综合应用(通过典型例题的解析以及相应的跟踪练习,提高学生对上述系列考点的综合应用能力。)过关练习(分为A级:双基过关,B级:能力提升两部分,做到题量适中。习题以中、低档题为主,多选择突出主干、贴近实际,体现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习题,大胆抛弃繁琐和超纲的题目。)。

高三一轮章末栏目设置的先后顺序是:网络构建(把本章主干知识整合,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命题预测(根据近几年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情况,精选一到两个典型题目,通过应用让学生对本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章末检测。

2. 高三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思路

把高中化学知识分为五大板块:基本概念与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每个板块通过专题形式整合主干与热点,使知识系统化,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通过适度的练习提升能力。栏目设置的先后顺序是:专题知识整合重点难点解读专题考点讲练专题巩固提升。

3. 高三冲刺阶段学案的设计思路

在冲刺阶段,注重回归教材,设计一些回归基础和热点问题的专题学案。如“教材中典型实验的创新设计”;“教材中常考化学用语汇总”;“化学与STSE”;“第Ⅱ卷综合应用试题探讨”等。事实证明,这些专题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能有效地提高考生临场的适应能力,有利于考生发挥出较好的水平。

4. 基础年级学案的设计思路

第9篇

步入初三,开设了一门新课――化学。随手翻阅新发下来的化学课本,里面好像有很多像英语单词似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图画, 这表示什么意思?这么多疑虑笼罩在你的心头,你不禁会问自己:如何来学习化学呢?如果只是跟着老师学化学知识而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化学的方法,这是失败者。因此,在回答如何学好化学这个问题时,答案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化学学习方法,掌握化学学习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化学。

一、化学知识与学习方法

学习化学知识是学习化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质上,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知识内容的一部分,因而应该把它纳入知识体系进行学习。正如我国最著名的化学教育家陈耀亭教授所说:“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科学知识内容的一部分,我们应像掌握科学知识那样来掌握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的学习方法)。”

不过,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学习有不同之处。在此,只说说学习方法的特点。(l)可操作性。不管哪种学习方法,按方法规定的方式可进行运作,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2)可训练性。要掌握某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专靠理论上认识它是不行的,要在学习的实践中去运用,在运用中得到训练,从而掌握它。由此我们也得到启发:学习方法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学习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的。(3)技巧性。每种学习方法都有其技巧,掌握其技巧就能更好地把握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方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什么是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是指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这里所说的方式、手段和途径,主要是指外显的和内隐的方法。所谓外显的方法是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能够控制或操作的方法,如“四环学习法”,该学习法将整个学习过程按时间的先后次序划分为四个环节;“实验学习法”,该方法要通过实验仪器、实验药品进行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那么,内隐的方法又是指什么呢?所谓内隐的方法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由于大脑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称其为内隐的学习方法。从思维的活动方式来看,其形式有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等,多种的思维形式就构成了多种多样内隐的学习方法,如综合分析法、归纳法、综合对比法等。实质上,外显方法和内隐方法是互相关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

三、找准适当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是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我们会感到越学越困难,甚至会说“我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我们是不是没有摸到一点化学的门路”等类似的话,这充分说明了我们还没有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在以前的学习经验中,我们拥有了一些学习方法,并且随着以后的学习还会积累更多的学习方法。但是,在你学习的过程中,应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以及学习的不同情境,从你拥有的众多学习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好化学,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为学好化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教材调研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7-003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1]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在1988 年首次提出。所谓的认知负荷是指同时被要求施加在工作记忆上的智力活动的全部数量[2],即工作记忆必须注意和处理的内容总和。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了三种基本类型的认知负荷: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 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认知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 它取决于所要学习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程度。外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是超越内部认知负荷的额外负荷,它主要是由设计不当的教学引起。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是指与促进图式构建和图式自动化过程相关的认知负荷。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范围,否则,就会产生较低的认知效率[3]。认知负荷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以生为本”地研究教材和教学问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1研究问题

化学教学的理想状态是,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利用各种各样丰富的化学学习和实验资源来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并能随时得到有效的指导。但时下化学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在很多时候只能利用有限的学习材料进行自学来实现自身发展。目前我国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质量如何?它们适合学生自学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这些都是人们常问却又没有根本解决的问题。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习材料是否有利于学生自学,可以从它们引起学生认知负荷的角度来加以比较与分析。

对于化学教材来说,它们主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内部”和“相关”两个方面的认知负荷。一般来说,化学教材主要在内容指导语、内容线索、核心知识提示、内容前后联系、文字与图表间的空间距离、文字与图表的匹配程度、图表内容的比例、实验探究操作性等方面影响学生学习时的“内部认知负荷”[4];而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实践性、趣味性、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对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关注人类未来发展和学法指导等方面则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时的“相关认知负荷”。本研究基于化学教材引起学生学习时不同类型“认知负荷”的特点,并以这些特点为评价指标,设计和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学习者对“苏教版”和“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的认识和反馈,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对两个版本的化学新教材(必修)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获得化学新教材在“学生自学”方面的整体水平和具体的改进建议。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主要从“内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两个维度分别设计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都有五个不同的选项供调查者选择,这些选项为:“完全不同意”(赋值为1)、“基本不同意”(赋值为2)、“基本同意”(赋值为3)、“非常同意”(赋值为4)和“完全同意”(赋值为5)。其中,用于检测化学必修教材给学习者带来的内部认知负荷大小的评价项目共十项(总分为50分),十项得分之和越接近于50,说明教材引起的学生内部认知负荷越小,越有利于学生学习;用于检测教材给学习者带来的相关认知负荷大小的评价项目也为十项(总分也为50分),十项得分之和越接近于50,说明教材引起的学生相关认知负荷越大,就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教材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就越高。

为了增强研究结论的信度,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江苏省两所普通高级中学(其中一所学校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另一所学校使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作为调查对象选取的来源学校。为了避免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对调查结果造成的影响,在每所学校任意选择两个高一普通班作为调查班级,每个班级50人,调查对象共200人,经过筛选后的有效问卷177张。177名调查对象中有男生88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9.7 %), 女生89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0.3 %), 男女生的比例相当。同时,这些调查对象中有79人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4.6 %), 有98人使用“苏教版”化学教材(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5.4 %), 也就是说使用两个版本化学教材的被调查者数量也是大体相当的。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利用教育统计软件包SPSS 11.5进行统计与分析。

3研究结论

通过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的相关评价项目中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一些主要结论。

3.1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整体上利于学生自学

教材引起学生的认知负荷总量可以被用来从整体上说明它们利于学生自学的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现行的两套高中化学必修教材都较有利于学生的自学。两套教材在引起学生总认知负荷方面的得分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两个版本的化学教材在引起学生认知负荷总量方面及格率分别达到63 %和65 %,都较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使用。

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苏教版”和“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在认知负荷总量方面的检验结果显示,P=0.726>0.05,这表明对引起学生认知负荷总量来说,教材版本之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既然两版教材在引起认知负荷总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那么它们在帮助学生自学时,会因性别差异而引起不同的认知负荷总量吗?由表1中的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使用化学教材时,在认知负荷总量方面的检验结果显示,P=0.794>0.05,这表明对引起学生认知负荷总量来说,不同性别之间也没有显著性意义。也就是说,两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不论对男生,还是对女生,都较有利于他们自学。

虽然两版教材在整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它们在引起学生不同类型的认知负荷方面有没有具体的差异呢?

3.2两版必修教材各有所长,应相互借鉴

具体来看,教材的认知负荷总量主要由其引起的“内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两个部分组成。从这两个部分出发来具体分析两个版本的教材,结果发现它们有以下特点(见图2和图3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在引起学生内部认知负荷方面比“人教版”教材的及格率要高,这说明“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组织方面较“人教版”教材更有利于学生认知和自学。而图3则显示,“人教版”教材在内容呈现方面优于“苏教版”教材,它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版化学教材各有所长。因此,“苏教版”教材在精心组织内容的同时,需要吸收“人教版”教材在内容呈现方面的优势;而“人教版”教材则需更加关注知识内容的组织思路。只要二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就能更加有利于全体高中学生的自学和发展。

在分析调查数据的过程中,研究也发现两版化学必修教材中尚存一些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值得加以研究和思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两版教材存在尚需解决的共性问题

为了更加充分地反映两版教材引起学生认知负荷的具体情况,本文利用“偏度”来反映学生的作答情况,具体内容见表2。对于某一个评价指标来说,如果“偏度”值越接近于+1,那么选择中间值3以前选项的学生比例就越高;而如果“偏度”值越接近于-1,那么选择中间值3以后选项的学生比例就越高。在本研究中,学生对某一评价指标作答的“偏度”值越接近于-1,那就说明在该指标方面,教材引起他们的认知负荷是有利于他们自学的;反之,教材在该指标方面是不利于学生自学的。

从表2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评价指标,两版化学必修教材表现出不同的优缺点,而它们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的内容主线”、“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和“教材中学生探究的内容比例”等三个方面。

(1)教材的内容主线

内容主线的清晰程度将直接影响化学教材引起学生内部认知负荷的大小。内容主线越明晰易见,教材给学生自学时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从而越有利于学生自学。当问到“在阅读化学教材时能否很快发现教材内容的主线”时,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2和表3看出,对于该指标来说,被调查者针对两版本必修教材,选择1、2和3的累积百分数分别为82.3 %和74.5 %,数据的直方图都呈正偏态(偏度分别为+0.373和+0.233)。这表明有相当数量的被调查者认为两版教材的内容主线他们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发现,也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产生了较高的内部认知负荷,教材不太利于他们自学。因此,化学教材在修订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让教材内容的主线更加清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教材学习。

(2)章节的核心知识点

内容组织良好的化学教材,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很容易从中找到章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从而引起学习者较小的内部认知负荷。当问及“找到章节核心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时,被调查者的回答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2和表4可知,对于章节中的核心知识点,被调查者针对两版必修教材,选择1、2和3的累积百分数分别为79.7 %和67.3 %,数据的直方图也呈正偏态(偏度分别为+0.453和+0.263)。由此可见,许多调查者并不能很好地在教材中找到章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也就是说,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内容重点并不是很突出,造成了学生较大的认知负荷,从而不利于他们高效地学习新知识。因此,化学教材应该改变内容呈现的主次,突出并引导学生发现章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

(3)教材中学生探究的内容比例

学生探究的内容比例越大,化学教材引起学习者的相关认知负荷就越大,也就越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调查者对“教材中学生探究内容的比例”调查项的反馈结果如表5所示。

对于该内容主题的调查,被调查者针对两版本必修教材,选择1、2和3的累积百分数分别为84.8 %和77.6 %,数据的直方图呈正偏态(偏度分别为+0.628和+0.304)。这表明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教材中供他们动手探究的内容比例过小,即教材在关注个体探究活动的内容呈现方面引起了学生较小的相关认知负荷,这将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两版化学必修教材应该适当增大学生探究的内容比例,以激发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 研究启示

在化学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材的发展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成效。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

4.1 基于学习者需求研究化学教材问题

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化学教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在思考“给”学生什么样教材的同时,不妨换一种视角,也许只有在充分考虑了学生“要”什么样教材的基础上,才能编写出更加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教科书。也就是说,从学生认知的角度研究教材的编写水平和存在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教材研究方法。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两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整体上是较利于学生自学的,但它们也在一些方面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自学需求(具体内容见表2)。因此,为了提高化学教材辅助学生自学的水平,我们在思考和研究教材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特别是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需求,这样才能让化学教材更具针对性,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发展和个性发展。

4.2精心组织化学教材的内容体系

化学课程标准给出了中学阶段学生应知、应会的具体学习内容,但没有规定这些内容应该在教材和教学中以怎样的线索加以组织。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看,教材内容体系的组织线索是否明晰,教材内容的核心知识点是否明确,教材内容前后是否连贯等方面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自学时的认知负荷。因此,现行的高中化学新教材应多添加一些学习引导和核心知识点的提示,适当提高化学实验活动的可操作性,并注意与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的过渡与衔接,这些策略都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时的内部认知负荷,从而有利于他们利用化学教材进行自学。

4.3合理设计化学教材的呈现方式

好的教材呈现方式既可以降低学生自学时的难度,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图表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在自学教材时的内部认知负荷,而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活动、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方面都能增加学生自学时的相关认知负荷,从而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化学教材在编写和修订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图片和表格的比例,多用鲜活的图片和精彩的活动为内容载体,将较多的社会生活元素融入教材内容之中,向学生呈现他们易懂、爱看的学习内容,从而促进他们的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John Swller.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J].Cognitive Science,1988,12:257~285.

[2]Graham Cooper.Research into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at UNSW [A].School of Education Studies [C].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1998, 11.

[3]Fred Paas,Alexander Renkl & John Sweller.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Recent Development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3, 38(1):1~4.

第11篇

作为21世纪的新教师,社会对我们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自己一期的非学历远程教育培训,使自己不仅在教学上获益匪浅,而且也让自己的思想有一个质的提升,它把教育培训从实际课堂搬到的网络虚拟空间里,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生动活泼,灵活的学习时间、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参加非学历远程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

通过学习,我汲取了大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营养,今后要把这种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学中要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修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

二、倡导终生学习。

终生学习被普遍认同是社会发展的综合结果,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终生学习的实践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终生学习有许多的途径和方法,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十分人性化。因现代远程教育能打破时空的局限,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费用相对比较低廉,使终生学习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还因其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人们选择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学习,从而利于人们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等优势成为人们终生学习的最佳选择。

三、使教师具备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意识。

我们现在的课程设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形成;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授课应该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专家编制、教师执行这种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上课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正如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所说,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

所以授课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调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非学历远程教育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充分利用它,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积极研究和探索,是时代和社会对我们的要求。非学历远程教育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学习平台,我们理应积极参与学习,不断进步。

第12篇

1. 凸显本质——选择实效的生活化素材

生活素材应当是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但是并不意味着都可以拿来用于教学当中的. 实际生活问题往往有多种信息,我们在选择过程当中要避免选择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阻碍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素材. 这些素材的运用非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只能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案例1 二年级新课“平移和旋转”

片段:教师出示主题图:游乐场

(有的学生开始惊叹:哇,游乐场!摩天轮!我玩过的……)师:这是一个游乐园. 瞧,小朋友们都很开心地在玩呢!你喜欢玩哪个项目,看看它是怎样运动的?你快跟着用手势比划比划.

生1:我喜欢玩摩天轮,它是这样转的. (动作表示)

生2:我喜欢滑滑梯,它是斜着滑下来的. (动作表示)

生3:我喜欢坐小火车,它是笔直往前开的. (动作表示)

生4:我喜欢玩转转椅,它是转动的. (动作表示)……

(学生争着想要回答问题,有些小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座位上用手势在比划他们喜欢的游乐项目运动的方式. )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游乐项目都在运动,我的眼睛都花了.咱们能不能想办法给它们分分类?先自己想一想,想好后再与小组同学一起商量一下.说说分类的理由.

这个案例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场项目引入新课,恰到好处的素材选择凸显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动作来模仿各个项目运动的方式,直观地感受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学生在观察、比较、分类、模仿等活动中形成了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初步认识. 因此选择实效的生活化材料有利于呈现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以便于学生抓住本质,去探究学习.

2. 提炼升华——选择有利于构建数学模型的生活化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借助现实的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即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最终目的超出生活,并上升到“数学模型”. 因此教师要选择学生合适的生活化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去经历生活问题,提取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

案例2 “植树问题”

师: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 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接着引导学生验证,学生感觉直接画图比较麻烦……

生:可以先取10米,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试试看.

师:真厉害!当我们碰到复杂问题时,先取个简单的图试试看,那还可以取多少米也比较简单呢?

生:5米,20米,25米,15米……

然后生实践操作验证猜想.

通过汇总出示: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不满足于让学生做一些感官的描述,而是促使学生对生活原型不断进行观察和提炼,进行建模的过程.

3. 选择有现实意义的生活化素材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我们在运用生活化的数学素材时,要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要避免非现实意义的问题发生. 在选择生活化的数学素材时,不要选择远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内容;当产生了由生活内容引发的无意义的数学问题时,要放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下进行解决.

案例3 “统计”

师:今天学习什么?

生:统计.

师: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

生:有点儿知道.

生:知道.

生:不知道.

师:是知道的人多呢?还是不知道的人多呢?还是有点儿知道的人多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大多数人的情况?

学生选择了一个最简单易行的统计方法, 举手表示, 结果知道的20人, 不知道的8人, 有点儿知道的18人.

师:这就是一个统计活动.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素材是真实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你知道什么是统计的问题”这对于刚刚预习过的学生来说很贴近学生的实际,自然更加容易回答,容易表达学生的真实想法,当教师提出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时候,就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热情,从中我们品到了浓浓的数学味.

总之,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要切合实际. 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既要关注趣味性,还要减少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使生活素材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从而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张志夏.来自生活的素材一定是好素材吗?

[3]王清媚.走出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