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彼得与狼音乐

彼得与狼音乐

时间:2023-05-29 18:2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彼得与狼音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彼得与狼音乐

第1篇

普通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人格培育、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诱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通过故事创造音乐意境,提高审美能力

创造音乐教学意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音乐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告诉他们,他们便能够理解,这些内容可以是谜语、神话、寓言、民间传说等等。在音乐课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民族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用歌声去歌颂我们的祖国人民,去赞颂英雄人物,去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在社会主义怀抱中的幸福、自豪,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二、通过培养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的强弱对音乐欣赏学习效率的影响很大。具有较强音乐感知能力的学生能够更为敏感地捕捉音乐信息,而对于音乐感知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对音乐信息有不同程度的感知障碍,致使其很难走进音乐中。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应从小学抓起,有计划、有步骤地注意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落实、培养。

如欣赏《二泉映月》时,可以先不急着介绍创作背景,而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曲名能否表现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听完之后,学生产生了疑问,再适时地将阿炳的身世与曲名的由来介绍给学生: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他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十五六岁时,就已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后来,他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由于当时社会动乱,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优美婉转,质朴动人。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泉映月》是一首变奏曲式的作品,刚开始时有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如下。

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与痛苦、不平与怨愤。这首乐曲能够保存下来,要归功于杨荫浏、曹安和两位音乐家。因阿炳常在惠山的亭子上拉此曲,而且惠山脚下有一泓美丽的泉水,名为“天下第二泉”,故定名为《二泉映月》。《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旋律,激起了学生们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并唤起了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懂得要珍惜和热爱现在的美好生活。这样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通过培养音乐鉴别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必须以音乐鉴别能力为基础。能比较鉴别,才能领悟和评价音乐作品,达到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把握及审美判断,进入审美境界。

例如在《彼得与狼》这首交响童话里,普罗科菲耶夫用孩子们喜爱的浅显易见的音乐语言,平易近人地塑造了多个异常生动的音乐形象。教师在课上应先向学生介绍故事情节:少先队员彼得与他的朋友小鸟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发生争吵,小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想把彼得带回家。不久,狼真的来了,吃掉了小鸭,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捉住狼尾巴,将它拴在树上,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学生们听了故事后对这首曲子产生了兴趣,都想听听故事中的人物是怎样用音乐描述出来的。于是,抓准时机再向学生介绍曲中采用长笛的高音区表现小鸟的灵活好动,鸭子的形象由双簧管模拟,弦乐奏出了彼得的神情,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由大管来表现,狼阴险可怕的号叫用圆号来表现。

第2篇

一、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在学唱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唱音乐作品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普遍都是老师领唱,学生跟唱。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容易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老师可以在学唱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样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自由、互动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打开,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四季歌》这一作品时,由于该作品旋律欢快且旋律重复较多较为简单易学,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确保学生准确掌握该曲子的旋律,老师可以先对旋律进行详细地教学,在学生掌握了音乐的旋律之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学歌词,练习这首歌。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借助一些乐器,进行自学。这样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而且在这过程中,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及较强的表现欲,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和他人不一样的学习方式。然后老师在巡视合作情况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些小组的同学一人领唱其他跟唱;有的小组则是一些学生担当演唱角色,一些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加入伴奏等等。教室里没有了往日的吵闹,大家都在认真地学习《四季歌》这首动听的歌曲。等到老师检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时,发现几乎每位学生都能哼唱这首欢快动听的歌曲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在欣赏课堂上实现多维互动,让学生倾听他人与自己不一样的见解,互相交流沟通,促进共同进步。比如,在欣赏四年级下册的《彼得与狼》这首作品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作品中不同乐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更深刻体会作品的主题,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彼得与狼童话故事的资料,并且试着分析故事中不同形象的特点。然后小组间将组员找到的资料进行整合,选择一种方式,在欣赏课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然后老师再放《彼得与狼》音乐让学生欣赏,并且让每一小组都尝试探究该交响乐中不同乐器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主题,更容易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辨别能力,同时发现交响乐的乐趣。

3.在音乐表现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表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学习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我们的田野》这一作品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这一主题。这样充满开放和想像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学生在课后通过商量与合作之后,会向老师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有的小组用“乐器大合唱”的方式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小组成员则将乐曲改编成了舞蹈,用自己优美柔软的舞姿展现祖国风景的壮丽。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同学间的沟通,建立深厚的感情,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切实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二、结语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无论是对于教学发展还是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效果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不断尝试和探索,从而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促进教学发展。

作者:王粲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第3篇

一、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以生为本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方向的。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各个小组或者是团队,一起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学习的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课堂营造互相帮助和互相学习的和谐氛围,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切实提高自己的音乐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在学唱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唱音乐作品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普遍都是老师领唱,学生跟唱。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容易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老师可以在学唱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样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自由、互动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打开,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四季歌》这一作品时,由于该作品旋律欢快且旋律重复较多较为简单易学,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确保学生准确掌握该曲子的旋律,老师可以先对旋律进行详细地教学,在学生掌握了音乐的旋律之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学歌词,练习这首歌。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借助一些乐器,进行自学。这样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而且在这过程中,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及较强的表现欲,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和他人不一样的学习方式。然后老师在巡视合作情况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些小组的同学一人领唱其他跟唱;有的小组则是一些学生担当演唱角色,一些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加入伴奏等等。教室里没有了往日的吵闹,大家都在认真地学习《四季歌》这首动听的歌曲。等到老师检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时,发现几乎每位学生都能哼唱这首欢快动听的歌曲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在欣赏课堂上实现多维互动,让学生倾听他人与自己不一样的见解,互相交流沟通,促进共同进步。比如,在欣赏四年级下册的《彼得与狼》这首作品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作品中不同乐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更深刻体会作品的主题,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彼得与狼童话故事的资料,并且试着分析故事中不同形象的特点。然后小组间将组员找到的资料进行整合,选择一种方式,在欣赏课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然后老师再放《彼得与狼》音乐让学生欣赏,并且让每一小组都尝试探究该交响乐中不同乐器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有什么作用。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主题,更容易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辨别能力,同时发现交响乐的乐趣。

3.在音乐表现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表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学习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我们的田野》这一作品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这一主题。这样充满开放和想像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学生在课后通过商量与合作之后,会向老师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有的小组用“乐器大合唱”的方式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小组成员则将乐曲改编成了舞蹈,用自己优美柔软的舞姿展现祖国风景的壮丽。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同学间的沟通,建立深厚的感情,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切实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三、结语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无论是对于教学发展还是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效果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不断尝试和探索,从而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促进教学发展。

第4篇

一、学习的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对音乐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喜爱则是音乐学习兴趣的来源,现代信息技术能拓宽信息渠道,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音乐课的导入常常会被老师忽视。我在进行苏教版《水乡歌儿多》这课的教学时,搜集了一系列的水乡图片,制作成幻灯片,下载了歌曲《江南好》作为幻灯片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边欣赏幻灯片,边聆听音乐。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间。而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样自然的导入新课的教学。2.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可首先从聆听音乐入手。现代信息技术可为学生的聆听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按《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制定的教材“聆听”部分的要求,小学音乐教学几乎都融入由信息技术资源构成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审美体验需要凭借想象的翅膀,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为其提供了这一支持。教师可借助网络搜索收集各种形式的图片、视频及动画资料,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作品的理解与鉴赏。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会使音乐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苏教版二年级的《十二生肖歌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了解有关十二生肖的传说,并认识动物形态,以便更好的学唱歌曲。天真、好动,对一切陌生的东西充满好奇是低年级小朋友的显著特点,他们对十二生肖的民俗了解不多,但对这些动物的形态和声音已有了浅显的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猜图片、听声音猜猜是哪种动物来导入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人文内容的感悟与音乐的体验和表现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想象,在想象中表现,在表现中创造。4.自然界与生活中也充满了音乐,在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欣赏教学中,我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观看管弦乐器的影响资料和图片以及一些乐队演奏的片段,了解各种乐曲的音色特点,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再次欣赏时还可让学生欣赏动画版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使学生更直观的感知音乐作品中的音响分别塑造的是谁的形象。

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呈现海量知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能力是音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贯彻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音乐课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的中外器乐,能够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苏教版的五年级上册让学生欣赏广东音乐,老师可从网络中获得高胡、扬琴、秦琴和琵琶等乐器的图片及演奏片段,让学生边听辨边观察,充分运用视觉来帮助听觉,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差异及其效果。从而在欣赏广东音乐《步步高》时学生能感受到广东音乐的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的特点。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把具体的作品乐器与名人名家和音乐故事结合起来,老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加以整合制作成教学课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传统的歌唱教学老师根据教材要求,如果是单声部旋律,老师就让学生齐唱。例:根据白居易的诗词创作的歌曲《忆江南》旋律婉转优美。学生早已熟悉了诗歌,因此在学唱歌曲时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会歌曲不会占用太多时间。这时老师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让孩子们听一听不同演唱形式的《忆江南》,唱一唱除独唱、齐唱外的其他演唱形式的《忆江南》。让学生领略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充满感情地表现歌曲意境中去。学会歌曲后老师还可利用视频让学生欣赏歌曲《江南好》的MV,这样可结合江南风景让学生边听边看感受江南音乐的秀美和清新,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大自然情景中。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想象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音乐创造热情提供了保证。因此教师在使用电教媒体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的使用媒体的时间、顺序和次数,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不留痕迹。使学生获得层次分明、生动完整的印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增强教学效果。

本文作者:岳维菁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东方小学

第5篇

【关键词】音乐课 愉悦性原则 情感性原则

一、把握愉悦性原则,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身体动起来,引领学生入情境

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老师身上,从而很自然地引领学生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如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等。在《粉刷匠》教学活动中,~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在家中帮爸爸妈妈做过哪些家务,学生都谈论了起来:扫地、洗衣服、叠被子、洗碗……借着这个机会,我就播放了《粉刷匠》音乐,没想到学生们随着音乐就情不自禁地表演起做家务的动作了,而且模仿的还挺像,场面真是热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音乐的乐趣,体验到了音乐的价值。

二、把握情感性原则,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情感动起来。引领学生入意境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从“情”入手,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为核心来展开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如在音乐课《春姑娘》中,我用了一段音乐和一首诗歌展开教学,展现春天美丽的景象,诗歌是这样写的: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了小嘴巴。就这样,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景中,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撞击,使学生很快融进作品的意境之中。

三、把握体验性原则,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脑动起来。引领学生入动境

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空间还给学生,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动脑、去思考。如我要求学生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件打击乐器,孩子回家后,积极开动脑筋,根据自己的理解,条件和能力,每人制作了一件材料不同、形状各异、音响独特的打击乐器。有的用两个酸奶瓶做成了沙锤,有的用瓶盖做成了响板,还有的用塑料管和小铃铛做成了串铃。上课时,每人带来一件自制的打击乐器,相互交流制作经验与过程,探索发音原理。而且,孩子们都按奈不住心中跃跃欲试的想法,都想利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音乐配伴奏,无形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把握形象性原则,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口动起来。引领学生入问境

学生的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动”起来的动力,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音乐欣赏《彼得与狼》中,我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一部分音乐,然后问:“有谁知道,这段乐曲中叙述了个什么事?”学生大多数都不太了解,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启发学生思维,播放栩栩如生的动画,使学生对音乐内容有更深的了解。提问学生:“你知道故事中都有哪些音乐形象吗?学生很快说出了这个交响童话中猫的嘴馋和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老爷爷的善良可亲。我想如果没有生动的动画,只靠学生听音乐,不仅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而且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交响童话所表达的音乐内容。通过形象的动画,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童话的内容,感受到了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

第6篇

(1)“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学生入境。整堂课都在“说故事、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进行。故事层层深入,教师不断设疑、学生不断解疑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兴趣盎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动地去表现故事,从而达到主动聆听的效果。

(2)有层次地安排聆听。整堂课安排三次彼得主题的“凯旋进行曲”的聆听,第一次在课堂的开始,以律动的形式出现,学生仅从音乐本身入手,其聆听是知觉聆听;第二次在了解故事梗概后,让学生带着情绪聆听,引发学生的情感聆听;第三次在领悟了乐曲所表达的真谛后,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与共鸣对此进行理智欣赏。

(3)抓住细节、以小见大。如体现小鸟与鸭子的冲突时,从长笛与双簧管的旋律交织入手,举一反三,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积极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4)将交响音乐当成我们的朋友。很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师,总感觉交响乐是“古典的、严肃的”音乐,会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如果我们就把交响乐当作是游戏音乐、我们身边最平常的朋友,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带进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我想更会引起学生自然的、亲切地感觉,从而把交响音乐留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领悟其深刻的意义与唯美的表现力。就像欣赏《彼得与狼》这首乐曲,让学生了解这是交响童话,然后让学生在“玩”中喜爱它,抛砖引玉,也会引导关注其他优秀的有价值的音乐。

2新课程中的教学方式=学生+实践

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大胆的实践,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音乐新教材《咏鹅》一课,这首歌主要使学生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歌曲中描绘的鹅悠闲自在的音乐形象。如何让学生产生联想与创造呢?首先,我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然后请他们告诉我,你在画中“听出了哪些声音?”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说:“有风声、水声、小鸟唱歌、,!鹅叫……”我接着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品来模拟出这些声音。学生通过讨论利用自备的物品和教室里现有的音源,惟妙惟肖地塑造出这幅画面所表现的意境,他们抖动塑料袋、纸张、书本,表现风声,用矿泉水瓶子装上少许水摇晃,撩起水桶里的水模拟水声,吹薄塑料纸、树叶、书本等模仿鸟鸣,用易拉罐互相碰撞,敲打塑料杯子等模仿鹅叫,教室里会响起风声、水声、鸟鸣、鹅叫声……,接下来我将提前准备的荷花、荷叶、小鸟、鹅、树叶等图片拿出来,让学生用这些图片贴出漂亮的图画来。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些图片贴到画面中相应的位置上,并把创作好的图画用语言描述出来。我还利用孩子喜爱作画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自己创作图画,这样不仅发挥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营造出了这首诗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绪相和谐的环境和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意境,把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

3新课程中的评价方式=关注+促进

音乐课本来是愉悦的,是最能调动人的情绪的。那如何评价学生呢?新教材中的“音乐是我的好朋友”测评,注重形成性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媒体综合评价手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积极的参与态度,而且有利于促进师生间和谐的教学关系。一学期下来,学生已能唱上几首,也会吹上几曲,还能跳上一两支舞,甚至还能演小型音乐剧,那就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潜能吧!只要他们认真准备、认真表演了就好!我们又何必非得大家一个样。新课程的评价就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就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7篇

一、再现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的过程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和探索音乐作品的美。如欣赏柳琴独奏《春到沂河》,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同步进行。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看沂河流水潺潺和两岸春光明媚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丰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界。

二、放飞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的阶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得到发挥。例如,在欣赏《在钟表店》时,学生们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犹如真的置身于钟表店,感受到了钟表人愉快劳动的情绪,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的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愿意表演钟表工人就表演钟表工人,愿意表演哪种钟表就表演哪种钟表,学生的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认真地参与表演。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忙碌的钟表工和一只只在工人制造与指挥下走动的不同钟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体验,培养不同的审美表现力

1.画一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通过画一画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意境。如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水草舞》,学生根据音乐的情境,绘成了一幅迷人的海底世界图,听画结合,让学生明白海底世界并不黑暗沉闷,而是色彩斑斓。

2.读一读。通过欣赏,学生内心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就用诗来抒发自己。如在欣赏《踏雪寻梅》前,先朗诵一首王安石的《梅花》,真是如有暗香来。

3.敲一敲。学生在感受作品情感的同时,运用打击乐,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如欣赏《大海啊,故乡》,让学生用沙球、碎报纸分别模仿脚踩海滩、浪涛拍岸的乐声,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又加强了乐感。

4.跳一跳。通过舞蹈的表现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以舞动情,在欢乐的舞蹈场面中丰富情感体验。如欣赏《溜冰圆舞曲》等,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5.演一演。学生模仿能力佳,表演欲望强,参与活动积极性高,让他们边听音乐边分解表演,能感受美的音乐、美的情境。欣赏《在钟表店里》,学生分角色表演,完整展现钟表店里发生的故事,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6.编一编。创编简单的二声部、音乐节奏等,为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提供了重要帮助。

四、强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力

音乐课教学中要给学生“互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如欣赏《天山之春》,可分为几个同学一小组,用各种道具把自己装扮成维吾尔族的小朋友,不要求每个同学装扮、舞蹈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他们能被歌曲的情绪感染,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创造“春天”,感受春风吹开了冰封的湖水,春雨浇绿了美丽的天山,维吾尔族人民在手鼓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欢庆春天的到来。通过初听,听懂音乐,再次复听,引导学生逐段进行欣赏,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音乐课堂的情趣。

五、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情感投入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艺术创新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例如,学生在欣赏《彼得与狼》之后,有些学生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的形象,有些学生想表演彼得的机智勇敢,有些学生想表演小鸟,小鸭子,老爷爷……接下来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一边听一边模仿,这样不仅使他们更好地体验了音乐,还升华了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

第8篇

关键词:音乐形象;音乐鉴赏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鉴赏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鉴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人们通常认为对学生而言,其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应该较之其他课程更具有引力!因为音乐毕竟具备愉悦身心的功能。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曾就该课程作过相关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很简单,只有三个问题:1.你喜欢音乐鉴赏课吗?2.你对鉴赏内容感兴趣吗?你在音乐鉴赏课上获得什么?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音乐鉴赏课不感兴趣,他们几乎一致认为音乐鉴赏课与其他课程没有什么两样,授课形式单一,授课内容古板、枯燥。有的同学甚至说“鉴赏课最适合睡觉”!一门趣味性极强,且具有浓郁审美属性的课程为什么会获得如此评价?为了了解这个不符合常规逻辑的回答,笔者作了一些进一步探究。

二、问题的成因

笔者根据第一次问卷结论,再次设计了三个问题问卷:1.你不喜欢音乐鉴赏课的原因是什么?2.你喜欢什么什么样式和内容的音乐作品?3.你认为授课形式存在什么问题?综合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意见如下:1.我的理解与老师讲授的意境不一样;2.音乐鉴赏课程选择的内容我不熟悉,也不喜欢;3.音乐鉴赏课程的授课形式呆板和上数学课一样,我不喜欢。面对这样如此尖锐的回答,笔者感到震惊!这说明目前我们音乐鉴赏课程实施与我们课程设置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对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音乐鉴赏课授课内容与组织形式进行反思。通过大量听课以及座谈,笔者反思结论如下:

首先,传统音乐鉴赏课程授课形式和其他语文、数学等课程授课形式基本一致,背离了以审美意趣为核心,在宽松愉悦环境下获得审美教育的课程属性;其次,音乐鉴赏的内容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教材要求设计好的(这种设计没有认真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情趣爱好,没有将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瞬息万变的时代气息与课程及时有效的联系起来);再有音乐鉴赏的步骤与逻辑也是老师预先设计好的,鉴赏的答案也是唯一的,多年固定不变的;另外,音乐鉴赏课程组织形式与要求与数学、语文等课程一致的,强调课堂组织纪律,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配角。

面对新的“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这种模式根本无法解决音乐课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观点。这不仅让笔者想起有关素质教育报道中的一个事例。一位外过学者与我们的某个小学的同学座谈,具体谈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我们的小学生回答几乎完全一致,在场的老师也很满意。可是外国学者却连连摇头,说你们的教学方式有问题,原因很简单,音乐不同于文字语言,更不同于数学,他没有固定的答案,同一首作品,每个人的感受应该存在差异,即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在解释自己创作的同一首作品时,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答案。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名字又叫“命运”,可是“命运”这个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贝多芬在设计音乐主导动机时也没有考虑到“命运”二字,这两个字是后人下的定义。面对同学的回答,面对外国学者的摇头,我们的确应该对现行的音乐鉴赏授课模式与内容进行反思。

为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笔者近年也针对性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下面以课例形式汇报如下。

三、引导学生创造“音乐形象”,了解音乐语言的表现逻辑

这堂音乐鉴赏课程的鉴赏内容选择的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作为鉴赏对象。首先鉴赏音乐,不告知学生鉴赏作品的名称,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各自体验与感受音乐。聆听过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分别谈谈自己聆听音乐作品的感受,谈谈你认为音乐表现了什么具象。这个时候,学生十分踊跃发言,兴趣高涨,有的同学说像个大胖子在走路,有的说像狗熊搬家,还有的说像鹅或企鹅走路等等。在耐心听了同学的发言后,我将不同答案进行归类,然后,我在黑板上写出音乐的标题《大象》。当同学看到标题后,他们非常兴奋,几乎异口同声说“太形象了!”。这时我及时表扬同学们:“你们的回答都十分正确的,尽管你们的答案和作品标题不符,但是你们的答案都是指向笨拙的动物,没有一位同学说音乐表现的是小鸟、蝴蝶。其实音乐语言和文字一样,它也是有一定的表现逻辑与意境意蕴的!有的音乐家就像你们一样用类似的音乐语言塑造了其他类似的音乐形象,你们都有音乐家的头脑,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此时,我马上又引导学生鉴赏一首用乐器表现性格特征的交响乐《彼得与狼》。此时,学生对音乐语言的表现逻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鉴赏《彼得与狼》的时候,他们不时对音乐语言的表现力,发出惊叹,有时当自己的鉴赏结论与乐器指向一致时,他们兴奋不已!下课时间到了,他们依依不上舍。他们还纷纷询问下节课听什么。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深刻感受到奇妙的音乐魅力对他们的感动!

四、结语

第9篇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欣赏课不像唱歌、舞蹈等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和音乐想象能力。

如: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从童话故事入手,将生活有趣的故事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叙述故事的内容,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童话故事主题的理解为欣赏交响童话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二、以情感人,激发热情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抽象,却又最深刻,它细腻,能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会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情感体验。

例如,在欣赏《码头工人》时,作品提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反抗压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给学生留下了形象、鲜明、深刻的印象。欣赏时,给学生讲述聂耳的故事,寓教于乐,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音乐不仅可以很直接地表达感情,从而进入人的情感空间,而且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内心,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当始终让学生置身于情感体验中,从中获取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品位。

比如,在欣赏宋祖英《好日子》的时候,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欣赏《团结就是力量》的时候,又使多少人感到激励。因此说情感是音乐教学中最为灵动的心理因素,他不仅是音乐审美感知的动力,而且又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

四、激发想象,扩大视野

第10篇

一、创编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它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编写节奏乐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的韵律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如:由此,我启发学生联想生活情境,配合多媒体的动画展示,引导学生分组创编节奏来反映一些事物的变化,并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表现。如:用有节奏的大镲声表现雷声,用铝板琴的刮奏表现流水声,用有节奏的沙球声来表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从中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愉悦。

二、创作歌词

在教学中,我选择学生较熟悉的歌曲让其重新填词或少量改写歌词。如:在教唱苏教版三年级歌曲《木瓜恰恰恰》时,我启发学生将歌词改写成其他的水果。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举手,要求编唱,整个课堂内充满了一股热烈的气氛。经过相互补充、修正、整合,一首新歌词很快就创作成功了。在演唱时,有些学生还配上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又如:在教三年级第四单元《秋天红艳艳》时,我要求学生把“成熟的果子是红艳艳,翩翩的树叶也是红艳艳”改编,同学们换上了其他歌词,既满足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又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欢乐。当学生唱着自己创作的歌词时,那种快乐犹如从心灵深处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三、创作歌谱

优美的旋律是音乐的主体,是感染听众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一些优美流畅的歌谱旋律,发现有一部分歌曲的旋律只用了三、四个音。如苏教版三年级歌曲《乃哟乃》。受其启发,我让学生根据我所规定的节奏,用1、3、5三个音也来编创歌曲,学生很快编成了,并让他们唱给大家听,赢得满堂喝彩,我则奖给一颗彩星,并给其小小作曲家的称号。这样学生便觉得创作歌曲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又如:教苏教版三年级《顽皮的小杜鹃》这一课时,我给学生写了一段简单的儿歌,让学生给儿歌创编歌谱,辅导学生配上优美的旋律,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唱出来,选出其中编得较好的在班上推广。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兴趣,创造精神和思维能力在欢乐的气氛中得到了发展,活泼向上的性格也得以养成。

四、创编故事

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有情节的歌曲,让学生创编故事,不仅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唱四年级歌曲《捉泥鳅》时,我让学生自学歌词,然后根据歌词、图片编讲故事。我先提问:这首歌讲了哪些角色?它们在干什么?引起学生兴趣后,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再引入新课教学。培养了学生情操,启迪了智慧。

五、创编配器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氛围及孩子们内心喜悦感,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的惟妙惟肖。如:在教唱四年级歌曲《雨中》时,我先询问学生下雨天有哪些声音?同学们马上想到了打雷、闪电、暴风雨等声音。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哗啦哗啦”的词语,学生们听出这是下大雨的声音。就马上想到这首歌用打击乐器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学生马上设计一些节奏给歌曲伴奏,在打击乐声中学生将歌曲发挥的淋漓尽致。

六、创造表演

表演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创作表演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表演能力的舞台。如:在教完苏教版四年级《捉泥鳅》这一课后,我让学生扮演农家娃捉泥鳅并比比谁的表演最好,学生们个个精神十足,神气活现。又如:在教完苏教版四年级《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时,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能否再创设一些郊游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前面进行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摆动身体,活生生的表现了歌曲内容。创造性的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更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有利于他们人文气质的养成。

七、创作画面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结合音乐创设画面,以此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五月的夜晚》时,我先让学生听一段即兴音乐,而后请各人描绘一下欧洲的春天夜色,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图画来表现,用心灵感受春天的气息,再进行教学。又如:在教苏教版四年级《地球的孩子》时,我让学生想象被各种污染侵害的地球生态,并让学生以蜡笔随意地画出。接着在一种安静的氛围中,教唱歌曲。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学生更能理解主题并投入的演唱,音符与想象共飞,歌声与创造同行。

八、创作音乐剧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当学完一首歌曲后,鼓励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展开联想,编写童话、散文、诗歌等或者让学生进行音乐剧的创编及表演。如在教学《彼得与狼》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根据彼得与狼的故事进行思考创作,孩子们设计了台词,布置了道具,进行了音乐剧的表演,在表演中学生们都很投入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以致于课上完很长一段时间了还念念不忘当时的情景。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搭建起了“梦想剧场”,帮助学生树立起了继续创作的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使他们爱上音乐课,真正融入音乐课堂。

第11篇

在推进素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育也列入教育方针。艺术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陈胜时期,艺术课程被列入义务教育的必修课。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所农村初中教学重要条件有限,无多媒体,无丰富的实用教具。艺术课不参加中考,学生很难认真完成任务,更难通过学习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我提出:从兴趣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观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得。

一、 补充乐理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作铺垫。

审美的素质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审美素质,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刚入学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一的学生,对乐理知识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补充乐理知识势在必行。在补充乐理知识时我结合教材内容,从兴趣入手,使枯燥地乐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措施。

(一)、与歌曲教学相结合,补充相关乐理知识。

在音乐会教学中,歌曲教学是学生最喜欢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乐理知识有机的融入歌曲教学中。如结合七年级学生刚入学的第一节课,学唱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学生不认识乐谱中的基本音符,我向学生介绍了调号、拍号、情绪,让他们了解了常见的音符。在以后几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指出歌曲的调号、拍号、情绪等。对出现的新知识,再结合歌曲进行讲解,如《大海啊故乡》中的三种反复记号,《啊朋友再见》中的弱起,《雪绒花》中的二声部节拍等。

(二)、与欣赏内容相结合,补充演唱形式,体裁、曲式等知识。

欣赏课,对学生来说是最不愿意上的课。在教学中。我总是根据欣赏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欣赏作品时有目标的,听后有感想。如七年级《美妙的人声》单元在欣赏时,让学生听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声音。从而使他们了解到人声的分类和常见的演唱形式。结合《日出》介绍组曲、交响曲。结合《乡村的傍晚》介绍曲式。结合补充乐曲《彼得与狼》介绍了交响诗,结合《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了协奏曲,奏鸣曲式等知识。

(三)、将乐理知识融入教学活动中。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座到底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常会开展很多活动。在教学中我将一些乐理知识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节奏,我结合歌曲中的某一句旋律,将其节奏写出来,让学生边拍边读,使他们了解到节奏是表示音长短的符号。节拍,我让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拍出或唱出强弱,尤其在《啊朋友再见》中,学生节拍表现的很好。

(四)、将演奏技巧融入器乐教学中。

在音乐教学中,器乐教学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教学中,我结合本地情况,要求学生购买八孔竖笛。在教学中,我先示范了演奏方法及技巧。然后,选择最简单的乐曲,根据乐曲风格,选择演奏的技巧,教学生演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示范不同的技法,让学生判断,基础好的学生课后还可以练习。

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也是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得。

(一)、范唱要声情并茂,激起学生的演唱欲望。

在歌曲教学中,教师范唱只有声情并茂,才能激起学生的演唱欲望。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歌曲,风格不同,情绪不同,演唱应不同的原则进行范唱。如《大海啊故乡》用深情地情绪,《雪绒花》用优美,舒展地情绪,《快乐老家》用轻松,愉快地情绪演唱等。

(二)、欣赏、分析歌曲,从学生容易感受的方面入手。

在歌曲教学中,感受歌曲的特点,分析歌曲是必不可少的。若教学提问太难,学生很难回答出来,时间长了,学生对感受歌曲,分析歌曲就会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容易感受的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歌曲。如歌曲的速度、情绪让学生感受,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教师提供一些答案,让学生感受后从中选择。这样降低了学生分析的难度,学生对感受、分析歌曲就有了信心。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歌曲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将分析歌曲,分散到歌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将情绪、风格放到欣赏歌曲之后,主题放到朗诵歌词之后,将旋律特点放在视唱这后分析,节奏分析放在读节奏这后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很轻松,很愉快地感受、分析歌曲,使他们欣赏歌曲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乐曲欣赏选择经典的、容易欣赏的、学生喜欢的乐曲。

乐曲欣赏,对这里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大部分都市是第一次。因此,在欣赏教材中的作品之前,我为学生找也一些经典的,学生容易欣赏的乐曲,培养学生的欣赏兴趣。如湘教版七年级上,《七彩的管弦》单元,学生对西洋管弦乐器了解较少,在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前,我为学生选择了交响诗童话《彼得与狼中》。这首乐曲边讲故事,边介绍角色及乐器,学生欣赏的兴趣很高。听完后让他们讲一遍故事或画一幅画,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然后再欣赏教材中的乐曲,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相同原场景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出,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我又根据学生熟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这一特点,为学生选择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教学中,先讲了梁祝的故事,在欣赏时,我提示学生思考这段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描写了哪个场面?由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很容易就判断出乐曲描写的场面。所以,出现了下课后同学们不下课,还要继续听的局面。由此可见,学生对乐曲欣赏的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还提示学生欣赏乐曲可从作者、创作背景、乐器音色、旋律特点、情绪、速度、力度、意境、内容等方面来分析作品。使学生知道怎样欣赏乐曲,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四)、举办各种活动,为学生展示才艺提供平台。

第12篇

1、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做个勇敢的宝宝

作曲家运用乐器来刻画人物和动物的性格、动作和神情,形式新颖活泼,旋律通俗易懂,富有艺术魅力。长笛的高音区表现小鸟的灵活好动;弦乐描绘了彼得的机智勇敢;双簧管生动地刻画出鸭子那蹒跚的步态;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由大管浑厚、粗犷的声音来表现狼阴森可怕的嚎叫用三只圆号来体现。当然,最可宝贵的还是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只要团结起来,勇敢而机智地进行斗争,任何貌似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整个乐曲生动活泼,犹如在面前展开一幅生动的画。

2、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淡淡的悲伤与思乡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其浓烈的乡愁之情,表达了德沃夏克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乐曲中那舒缓的旋律,表现出淡淡的相思,淡淡的哀愁。

3、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与鸟儿一起嬉戏

睡醒了该活动一下了,听听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吧!整首乐曲欢快清新,特别适合在熟睡的早晨倾听。那跳跃的旋律犹如杜鹃在歌唱,它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清新、流畅的旋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

4、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中《在山魔王的宫殿里》――感受力度与节奏

培尔・金特是一个非常讨厌的家伙,做了许多坏事,大家不喜欢他,他只好自己去流浪。有一天他来到山魔王的宫殿里,引来了许多小妖怪。乐曲描写了培尔金特吓得魂不附体的场景。听诙谐可爱的旋律,感受力度在乐曲中由弱到强直到极强的过渡,你也会看到许多小妖怪在乱舞的场景。

5、罗伯特・舒曼的《梦幻曲》――梦幻的国度

《梦幻曲》举世皆知,充满了浪漫梦幻的旋律。它以娴熟的浪漫主义手法,把我们带进了温柔优美的梦幻境界。这首曲子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旋律线几经跌宕起伏,婉转流连,使人不觉中被引入轻盈飘渺的梦幻世界。

6、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穿越绿色的森林

春天的早晨,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远处群山起伏,田野一望无际。晨曦的阳光透过大树茂密的叶子洒在挂满露珠的草地上,山边小溪波光粼粼。羊儿在草地上吃草,小鸟在林间婉转啼鸣,牧童吹着短笛,猎人吹响号角,马蹄“的的”,构成一幅大自然美丽的图画。一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一切宛如人间天堂。

7、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到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

整部作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各个乐章分别表现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受”,“溪边小景”,“乡村欢乐的集会”,“暴风雨”等情景,最后的“牧歌”,主题恬静开阔,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8、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感受强烈的节奏与柔媚的线条之美

乐曲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地走过大街。随后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听后让人感觉激情澎湃,活力无限。

9、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妈妈无尽的爱

安宁、亲切、温存、抚爱的《摇篮曲》表达妈妈对宝宝无尽的爱。曲调优美、抒情、静谧;旋律平稳,音律适中,音高起伏不大;表现了比较安宁的情绪。

10、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