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年级下册草原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课程资源优势夯实学生阅读基础
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任何能力的培养均需要从基础做起,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对阅读教学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喜欢阅
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课文。而农村小学生的母语(地方语)与普通话存在着差异,差异较大的地区学起来难,愈是接近的地区愈难正音。我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来解决这一难题的。我将课程资源中的教材声音资料与课文通过PowerPoint软件制成卡拉OK形式的课件,在初读课文时进行练习。方法步骤是:(1)听读原文,默读课文字幕。(2)各自试读。(3)每人跟读。(4)集体跟读。(5)听读原文,默读课文字幕。(6)分组练习。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步参与阅读,增添了立体教学效果。这样既练好了学生用普通话阅读的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巧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课程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我们必须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勇敢地抛弃教师繁杂的讲解和分析,巧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譬如,在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第一段时,利用远程教育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再在学生默读课文字幕的同时,将优美的草原画面、动画嵌入重点词语、中心句子,再添加蒙古族悠扬的马头琴曲,让学生在默读中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作者与大草原一样“清、静、绿”的情怀,增加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情趣,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愉悦。然后给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机会,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以达到视觉、听觉和思维同步的立体教学效果。
三、妙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课程资源优势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妙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的优势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譬如,在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一课时,制作一组“童年时发现胚发育规律”的动画课件,巧妙运用增添画外音撞击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播放动画(一)“梦中飞行”之前,插入画外音“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再在播放动画中,旁白“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翔。”在播放动画(二)“鸟能变人”之前,插入画外音“人怎么会是鸟?”再在播放动画后,旁白“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在播放动画(三)“惊奇发现”之前,插入画外音“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再在播放动画后,旁白“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参与阅读,为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增添立体效果。
四、精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课程资源优势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肩负着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任。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优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产生发散性思维,触发不同的情感,生成新的感悟和思索。譬如,在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时,先用课件将草原一碧千里的画面带入学生的视野,再将大戈壁浑黄一体的画面嵌入进行对比,导入《白杨》一课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疆土幅员辽阔,既有美丽的草原又有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继而课件展示戈壁荒漠的铁路两旁生长着挺拔秀丽的白杨林的画面,飞入并闪烁问题字幕,(为什么会在这“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生长着白杨?白杨有什么特点?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让学生在默读中思索。然后,精用课件飞入并闪烁孩子们特别熟悉的一个词:“农民工”和他们工作场景画面。让学生思索自己的亲人们在外打工的艰辛,继而朗读爸爸对儿女们说的话,为学生的思维增添立体空间,并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空间中进行创新思维。
五、常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课程资源优势培养学生浏览的
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浏览就是粗略地读一遍,略知阅读物的大意。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广,人们需要快速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学会快速浏览信息将成为一种生存的本
领。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浏览能力的便利条件。譬如,在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时,一方面是每学一课就带领学生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链接,在默读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增加浏览的训练。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每晚收看“新闻联播”并简单记录新闻标题,能记多少是多少。然后通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的教学,学生就能达到自主浏览的地步。
总之,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课程资源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也是教师改变教学行为能力的动力。同时,也大大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官的需求,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常规教学增添了立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2.
一、单元整体感知
1.以单元开头的“导语”为切入点。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初步了解本单元所有的学习内容,感知单元主题的情感意识,增强求知欲。教师趁机指导搜集相关资料并制成资料卡,为单篇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如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走遍千山万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可以是自己旅游或搜集到的名山大川的门票、地图、照片等,唤起回忆并加深景物印象。学生再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兴趣制定单元学习目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介绍给大家,让学生产生读其他课文的欲望,引导学生说出读书的收获。
3.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加强课堂内外的衔接。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主题是“大自然的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发现大自然的美,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打好基础。
二、单元部分感悟
在单元部分感悟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自己感受、领悟事物与文章的个性。让学生在赏析与研读、整合与比较中积累个性语言,领悟表达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1.体悟个性化语言,透视个性化事物。
体悟个性化语言,是让学生在读文中深层地叩击词句,体悟作者心境,鉴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例如:“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草原》一课的点题之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直点主题:“蒙汉情深”的“深”体现在哪里?“天涯碧草话斜阳”又是怎样的景象?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深化文意,体会到作者写作意图所在。
2.“整合—对比”式阅读,感悟表达规律。
单元整组教学是在单元整体的高度上,删繁就简,把一单元读薄,体悟最精妙的语言,体悟最有价值的语言规律,以求达到教学的简单化、艺术化、精良化与高效化。教师要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见微知著。在学生的体验与感知、课内与课外的文章间,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学会比较、鉴赏、积累与运用。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单元主题“永远的童年”就编排了《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在学习课文时,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中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环境的各异,在比较中感悟,在感悟中吟诵,领会到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巧妙处理精、略读课文。
对于精读课文,我们要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凸显语言文字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上。课堂上要留时间让学生读课文,以学生感知时的兴趣点与疑惑点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略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也可以依学生的个性组织交流,让学生就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或是最有困惑的一点进行交流。在相对宽松、自由的交流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读疑点、再品品趣点等。
三、单元整体回顾
“整体回顾”为学生展示学习整单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环节主要以语文园地为依托,探求学习规律,提升表达水平,丰厚学生积累,综合展现学习成果,同时对整单元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
1.整体探求学习规律。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是关于阅读、写作方法的对话,教师要充分运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入对话。让学生在主题汇谈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归纳“发现要点”,先个体概括,再小组筛选,最后全班讨论。
2.整体提升表达水平。
单元整组教学旨在打通生活、阅读和习作的通道,“单元整体感知”的第一个环节当师生围绕单元主题聊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习作训练也在悄然酝酿了。学生从回忆体验开始,经历吸纳、感悟的过程,又与有意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并用文字记录下美好人生的足迹。学生经历了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就等于经历了一段弥足珍贵的生命历程。
3.感悟语言文化。
如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读读背背等栏目中系统地编排了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农谚等内容。可以边学习课文,边引导学生搜集此类资料。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读读背背是描写田园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搜集摘录此类古诗,在学完整单元后,开展经典古诗词诵读会,这样既丰厚了学生的积累,又激励了学生自觉地学语文、用语文。
4.综合展现学习成果。
【关键词】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的课程中,语文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那么在语文的学习中,在课堂中,我们的老师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效率?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
在课堂中,有效的提问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老师还能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的盲点。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任务的设计没有整体性,同时不够完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太小或者太大等,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有效率。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注意在一些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更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一些零碎的片段连成整体。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二、课堂提问的措施
1.精心设计问题
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因此,在讲课之前,针对讲授的内容,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窃读记》一课时,首先由学生畅谈自己读书的经历与体会,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与对本课的好奇。同时,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要把握关键词和重要的句子,对课本中一些空白的地方进行设计,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反复进行思考。同时,老师设计的问题还要有广度,处理好小问题和大问题的管理,注意问题的切入点。解答问题的时候,要学生注意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老师设计的内容要有启发性,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问题还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不同的方面去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2.把握时间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还要把握提问的时间。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需要适时提问,这样才能表现,在课堂提问中,强调的是老师的点拨和学生主体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当讲授到重点的时候,对关键词或者关键的句子进行提问,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同时,引起学生的重视把握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把学生领进一种比较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草原》一课中,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是本文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对这句话的含义进行着重讲解。在讲课的过程中,要保证旧知识点和新知识的衔接,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把握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渗透。在学生脑海中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当发现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思维受到限制的时候,要积极提问,然后和学生共同进行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教学的方案或者计划。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准备课本,准备多种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需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不断积累一些教学的经验,在讲课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提问,达到最好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就有了提高,同时,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和改善。
3.积极引导
老师的提问,学生会给出相应的反馈。在课堂中,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怎么回答?对待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们的老师需要耐心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阐述完问题,当学生说,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在学生提问的时候,老师们要给学生足够空间,那么学生将会给你很大的惊喜。接着,老师要学会倾听,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经过研究发现,高质量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提问。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仔细研究课本,分析学生的心理,同时还要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在课堂中掌握提问的方法,设计不同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丝绸之路》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时,可以请某位同学对表现安息国与中国交流时心情的句子找出来进行朗读,也可以通过小组分角色表演,加强学生的理解。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系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化,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教育也需要不断改革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等不同的方面制定最佳的计划,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 学科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08-02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倡以语文的方式解决问题,以语文的工具去认识事物。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整合了各学科知识:历史地理、社会科学、美术音乐等。但冠以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就必须要体现学科的特点。下面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何突出语文的学科价值谈一点认识和思考。
1 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安排活动内容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化,为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营造了创新的空间。所以,语文教材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直接的资源,不能舍“本”逐末,舍近求远,而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本优势,夯实学生语文素质的根基,以提高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效益。
我们所使用的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在不同的学段出现的次数、呈现的方式和内容都不同。如第一学段:“每组都有但不标明,跟语文实践活动不作明确区分”,呈现方式为课文后有建议,在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交流。内容有“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想法。”低年级主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画一画、说一说”、课本剧表演等活动都可以获得一举多得的作用。第二学段:每学期出现两次。在精读课文后面布置,内容既有学科内的,也有跨学科的。第三学段:每学期两次,一“大”一“小,有一组集中安排,以活动建议为主,阅读材料为辅。进入第三学段,每册除安排了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如五年级上册的《遨游汉字王国》,五年级下册的《走进信息世界》,六年级上册的《轻叩诗歌大门》,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遨游汉字王国》是以“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组成。有趣的汉字中《字谜七则》、《有趣的谐音》、《仓颉造字》;我爱你,汉字中,《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赞汉字》《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些典型的材料都必须要用上,不能浪费。通过有趣的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在初步建立了学生对汉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再向课外迁移延伸,这就保证了方向和目的。
2 以“语文综合”为途径,开发活动资源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以“语文综合”为途径,活动资源立足于语文维度进行整合,可以通过整合语文学科内资源、融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资源、结合社会生活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2.1在语文学科内的整合中开发活动资源
在新课标各册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主题近似的课文,到了中高年级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将这些课文前后联系起来,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活动主题。比如在学习了课文《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开展“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推荐孩子们阅读少儿读本《安徒生童话》,开展“小小童话迷”竞赛活动和交流会,举办辩论会“心目中的童话人物”,引导学生评析书中童话人物,展开辩论。 在学习了《草原》、《林海》等写景文章后,老师引导学生开展了以《绿》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说“绿”词,造“绿”句,诵“绿”文,讲“绿”的故事。根据教材一组课文一个主题的编排特点,围绕主题进行拓展,扩大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2.2 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开发活动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语文与音、体、美、思品、科学等相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文《生命的桥》与《品德与生活》中《桥》的活动主题相结合,抓住课文“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一句来构建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关注家乡,观察各式各样的桥,探寻有趣的桥名,了解桥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加体会课文中渲染的情感。再引申出人的生命中有无形的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展开深入思考:怎样架起生命的桥梁?哪些人在为我们搭建生命的桥梁?
2.3在语文与生活的结合中开发活动资源
生活是语文应用的天地,懂得从生活中开发和利用资源,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然后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游戏”教学中,学生对“游戏”这一主题兴趣盎然,但大家交流的内容大都雷同。于是,《走进儿童游戏》的探究成为了活动的主题。“民间游戏的调查”、“奶奶教我玩游戏”、“儿童游戏设计”、“创意儿童游戏展示”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儿童游戏的探究。学生在游戏体验中释放天性,在走访调查中学会探究,为口语交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又如,生活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学生选择针对各种广告语,开展了《找成语广告之谬》的活动。学生组建错别字检查小队,上街查找不规范广告用语,然后整理形成调查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就是在生活中学语文,服务于社会的例子。
3 以“语文能力”为核心,选择活动形式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其特殊的地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服务,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有助于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侧重于口语表达的活动。说是读写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才会尽情诉说,锻炼出一张能言善辩的口。具体形式有:小型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经常举行这些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名碑荟萃》教学结束,假想来到西安碑林,以导游身份向游客介绍众位书法大家的故事,论述他们各自的书
法渊源。《在走进有机蔬菜》的活动课中,学生了解了蔬菜的种类、营养、栽培方法以及推广销售等情况后,尝试学作营销商,练说营销语言。
侧重于写作能力的活动。具体形式有:听乐曲想象作文、诗改文章、编小品剧、创作小小说、写调查报告等。在《对小学生零花钱的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制定活动方案、设计调查问卷,从身边的同学开始进行调查,有不少学生学生写出了有相当水平的作文及调查报告。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写作能力与情感体验都得到了提高。
侧重于知识积累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以后的写作和表达“厚积薄发”。具体形式有:成语、诗词竞猜;座右铭、歇后语交流;名文典故背诵赛等。
侧重于综合表演的活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综合效应,角色重塑与创造体验,这就是表演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具体形式有:演课本剧、拍小品、说学逗唱、语文人物大聚会、交际演习等。让学生通过表演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从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体现学科的特点,要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安排活动内容,以“语文综合”为途径,开发活动资源,以“语文能力”为核心,选择活动形式,突出语文的学科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参考文献:
一、让自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
“指导一自主学习”这一实验的基本特征就是“先学后教,超前断后”。其中“先学”是关键,只有学生有效地“先学”,“教”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先学的有效依托则是学生对文本的自读自悟过程。我常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超前学习,依如下九个步骤做好自学笔记:1、定(结合单元导学制定本节课学习目标)、2、查(查找本篇课文生字词的音、形、义)、3、找(找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易混字)、4、理(理清文章脉络)、5、问(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6、结(小结本文主要内容,并用书面文字表达)、7、收(收集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8、赏(鉴赏本篇课文中优秀词句)、9、练(导学提纲的思考与练习)。
其中“收”、“赏”属于预习中的提高内容,适用于高年级同学选做,中年级学生不必做。刚刚介入这项实验的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自读活动,如查、找、问、结作为必做题,而收、赏、练作为选做题。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初始阶段,我们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他们,认真批改他们自主学习的独特体验,给予他们真诚的鼓励。允许自学笔记完成得好的孩子不做课后作业。
二、让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
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之后,我们的课堂景观就会不同凡响,因为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满腔的疑问走进课堂的。比如。《难忘的一课》讲述了胜利以后,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教师和学生一同学国语言文字的情景,作者从中感受到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对宝岛台湾了解甚少,因此难以理解文中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很显然,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无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更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于是,我课前设计了这样一道导学提纲:你对祖国宝岛台湾了解多少?课伊始,我鼓励学生反馈课前所得,孩子们谈古论今。交流课外获得的大量知识,热爱宝岛的情感油然而生。他们先学、会学、博学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自主学习使学生从“满堂灌”的课堂中走出来,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通过自己学习他们学习语文的视野也一步步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想一节课我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中也提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能够凭借自己对教材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感悟教材的基础上,尝试着让他们一课一得,这就是成功的语文。
三、让指导成为课堂教学的升华
1 坚持“先学后教”,注重教学针对性。针对性即教师针对学生在超前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如果学生一时无问题,教师就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互动式教学。建立在学生先学基础上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此时教师的教学一定要有层次性、递进性,要有提高和升华,不能是对学生先学的重复和简单的总结,这样才让学生感到有新的收获、有新的提高、有新的进步,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
2 渗透“方法意识”,着眼学法指导。如果学生能够自己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就要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另外,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教学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如果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和思考上面。教师要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持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养成“方法”意识。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辅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习活动过程变得更加有趣。笔者根据本学期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对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动态效果以及应用原则。
1 多媒体课件与语文课堂的匹配性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很强的学科,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堂都适合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授课中要有选择性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要遵循几个原则:
1.1 多媒体课件有助于课堂引入
人的认识理解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然后才能更好地获得内心求知的欲望。这样,多媒体课件教学就充分发挥了其本身优势,尽量提供多样化的外部感官刺激,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引入,对于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情感调动
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形象、直观的动画、音像,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以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化。例如,在讲授《桥》一课时,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笔者选择了洪水肆虐的视频,并配以低沉紧张的音乐,创设一种比较紧张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洪水的无情,更利于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1.3 多媒体课件有利于释疑解难
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很好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是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把铁路修道拉萨去》一文,对于讲解教学重点“理解建设者修建铁路是的困难”时,笔者将文中描述的修建铁路遇到的难题,用图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地把恶劣的条件、喷射混凝土等施工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理解知识。
1.4 多媒体课件有益于语言审美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使学生受到语言的感染,就需要诱发美的情感、感受美的语言、启发美的想象。在学习老舍的《草原》一课时,笔者采用了短暂的草原视频,配上优美的轻音乐作为学生欣赏课文中描写草原美景的前奏。而后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去体味“清鲜的空气”“一碧千里的草原”,感受“翠流”的美。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和柔美的音效诱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描绘的境地,感受美的语言,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美的想象。
2 语文课堂应用多媒体课件信息的取舍
多媒体课件并不是简单的将书本上的知识搬到屏幕上,用鼠标代替教师的粉笔,也不是一堂课铺天盖地的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在语文课堂中辅以多媒体设备教学时要做好信息的取舍,这样更能体现语文教师的智慧。
2.1 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
让课件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师在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把握一个原则:课堂的实用性、有效性与科学性。多媒体课件在设计风格上要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应简明扼要,表述清楚;图文搭配合理;字号要协调,整体色调要和谐;声像的使用要慎重。不能一味追求“新”“奇”,从而使小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2 合理控制多媒体课件信息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要特别注意控制课堂信息量的呈现。明确合理的课堂容量并非取决于课堂过程中教师讲授和课件呈现的多少,而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多媒体课件只是为大家提供了加快信息传递的可能性,传递信息的多少还得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设计好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多多益善。
2.3 有针对性,目标明确
要想更好地让多媒体课件体现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在选取课件时要有针对性,目的明确,不可滥用。一堂课也许只需要用一张图片,就不要拿出一部画册来浪费时间。课堂中应用课件,或是为了解决一个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或是为了创设更好的氛围,或是为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等。目的性不强的泛滥就失去了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3 明确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的辅助地位
听过不少多媒体课,发现很多教师不是在授课,而是在依据课件来照本宣科的“说课”。整堂课中,教学课件成了主角,教师和学生都在围绕着多媒体课件来运转,环节齐全且结构紧凑,最后合情合理地“圆满”完成了课堂任务。但语文课堂不应该是这样机械化的课堂,多媒体课件不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
3.1 语文课堂是师生感受语言美的课堂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都需要美的课堂语言,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语文课堂需要有师生抑扬顿挫的读书节奏,需要有丰富多变的语气,也需要丰富的课堂表情,在这种交流之中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语言之美。这些是多媒体课件所不能替代的,课堂还是人的课堂,这是课件不能替代的。
3.2 师生活动的主体性不能改变
教师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
一、兴趣点: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热情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探究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内部动因。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事物总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了解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比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这课时,笔者在导入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了大海的背景并配上海浪的声音,美丽的鱼儿在欢快的海浪声里自由地游来游去,这些情景给了学生很好的视觉冲击,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在《春联》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营造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那么贴春联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春联有哪些内容,它又有哪些特征呢?”时值春节将至,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很高。在网络信息的帮助下,学生愉快而生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超越时空的特点,把信息技术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摆脱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静止的状态,调动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关注、质疑和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以此撩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疑问点:层层深入,促进自主探究
“学贵有疑。”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释疑。对于一些用语言难以形象说明的疑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层层深入,自主探究。例如,以往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曾有一些学生对“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区别产生疑问。第二次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三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在此基础上,再播放事先根据这三个情境制作的课件,慢放三个画面。有了多媒体的优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迎上去”是面对面对地游过去;“追上去”就是从后面赶上去;“游过去”则是从周围游到青蛙妈妈身边。这样,不仅轻松解决了“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三个词组意思的区别点,而且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也为他们今后准确地运用这些词组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笔者让每位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研究。许多学生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西沙群岛的海水里有些什么?”笔者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语自主探究,然后,运用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把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们仿佛置身海底,随着不断变化的镜头与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尽情欣赏瑰丽的海水、美丽的贝壳、漂亮的珊瑚、笨重的海龟、形状各异的鱼群……学生们完全陶醉在课文的情境之中,仿佛正在倾听海底生物的窃窃私语,与它们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把学生个体收集的信息、小组交流的信息,以及师生之间互动的信息有机联系起来,把学习引向深入,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了“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的含义。
三、聚合点:整合内容,提升自主探究效益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内容是开放、多元的,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知识、阅历的限制,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不妨从内容的整合角度去考虑。
1. 单元主题探究。把整个单元的课文联结在一起进行探究,易于凸显单元训练重点的目标。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笔者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交流对名著的原生态认识;设计模拟情境,表演名著中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动作、一段对话、一个场面等等,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设计协作情境,让学生分成四小组,上网查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有关资料,以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认知和整体建构。
2. 单项主题探究。教师可以挖掘课文的内涵和外延,引领学生进行单项主题探究。如教学《秋天》一课,笔者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秋天的儿歌、秋天的动植物以及描写秋天的优美词语、句子、段落乃至习作。这样,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同时,获取与学习主题相关、对阅读理解起促进和深化作用的学习材料,从而为学生打造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
3. 系列主题探究。系列主题的探究可以更系统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形成技能。如在学了《草原》《林海》等写景文章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以“绿”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到网上阅读写春景的文章,让学生介绍自己所掌握的表示“绿”的词语,造表示绿色的句子,写有关绿色的片段,并在班级QQ群里展示,相互评价。
4. 生活主题探究。可以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获得体验。例如,学了《画家乡》这篇课文,让学生回家后以“我爱家乡”为主题收集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带到学校交流展示。这样的探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阅读与理解、收集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延伸点:链接网络,拓展自主探究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