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时间:2023-05-29 18:2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第1篇

《论语》读后感【一】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而论语导读则是针对你在论语中不明白的,注意说明背景、说明用意,并对原义作适当的发挥和展开,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论语,并学会运用其。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那么在孔子眼里何为君子呢?

论语导读中有很多话都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并作了解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认为家世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须先齐家,家齐而后国治。为什么呢?因为家就是人的调教之所,在家里把人调教好了,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了,到社会上去自然会服从领导,尊君爱上。知道服从与尊敬,也就自然能与社会和谐,恪尽职守。

孝顺父母、善事兄长,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所以作为君子首先必须具备的基础就是“孝顺父母、善事兄长”。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说明了仁在孔子眼里是十分重要的。

论语导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论语》是君子的一堂必修课。

《论语》读后感【二】

《论语》的真谛,就是让所有人明白,怎样才能得到我们心灵深处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几棵挺立在岩石缝间的古树千年不倒,即使经历了暴风骤雨;几座绵延的大山不断延伸,即使脚下的激流不停地拍打;几座散落在山间的小屋在等待,即使已被高大的岩石遮蔽。《论语》正如它们,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它从未被人们忘记过。

《论语》的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到人们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让人们有着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从而使人们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迷惑,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如同老师这份职业一样,她选择了奉献,她会从学生们的点滴进步,或是学生们每天的问好中感到生活的美好。她用心感受这一切,虽然每天辛苦但内心舒畅,同学们也会对她多一份敬畏。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老师只用眼睛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只会看到自己的付出,会有很多怨言,甚至会影响到同学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使同学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由此看出,心灵的感受是何等的重要啊!

拿起这本书,重新领悟古老理论的精华,心中产生了很多共鸣:把握自我,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忠孝礼仪是基础;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论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思想的境界。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映照出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

《论语》读后感【三】

最近的几节语文课上,我们都是在讨论《论语》。看了视频后发现,《论语》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提到了君子。我想,君子这一词,应该是孔子毕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他教导学生要奋斗的目标。

在孔子的理念当中,君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像一张白纸一样洁白,同时又带有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贵。虽然他不一定是大富大贵的富家子弟,但却散发着高贵,令人敬重的气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2篇

书是美景,读书是饱览美景。足不出户,你可以遍游于千山万水,徜详于长江黄河之间,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春江胜景,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景,更有那鱼水之乐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穷人读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穷人读后感600字1在这个学期学过的课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课文就是《穷人》。这篇课文讲述了桑娜在等待她的丈夫渔夫归来时,发现女邻居西蒙死了,她就收养了女邻居的两个孩子,她的内心忐忑不安,渔夫回来后主动提出收养女邻居的两个孩子,是桑娜的心情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件事,反映了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在这篇课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部分是: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想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抱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的正香甜。从这个触目惊心的情景描写中,我体会到在沙俄时代无数劳动人民的贫困和悲惨,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以及西蒙死的时候对这两个孩子的牵挂。

我还从桑娜的心理活动中,体会到了真实生活对桑娜的压力和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善良的高尚品质: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得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的地方使我感动,桑娜和渔夫善良、乐观、乐于助人、勤劳的美好品质使我感动。女邻居西蒙死时对孩子的牵挂使我感动。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对穷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劳动人民非常的贫穷,但是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这不得不让我们的心灵震撼!

穷人读后感600字2《穷人》讲述渔夫一家十分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当渔夫妻子看到邻居西蒙病死了,身旁还有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这幅凄惨而感人的画面时,就毫不犹豫自家的困难,把他们抱回家。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渔夫与桑娜坚定信念,无论再苦也要把这两个孩子抚养成人的感人故事。

那天万里无云,我在公交车上被挤得满头大汗,很难得终于抢到了一个座位,于是悠然自得地坐下了。过了一会儿,一位满头银丝,体弱多病的老奶奶柱着拐杖缓慢地移动着脚步上了车,她走走停停艰难地来到了我身旁,看来她是要在这儿“落地生根”了,“哼!别想抢走我的位”我心里生出了一种邪念,但我又想起了老师重小教诲我们要尊老爱幼,此时,我脑海里的天使和恶魔正在激烈的战斗着。

纯洁的天使挥动着翅膀说:“尊老爱幼是你应该去做的,你看,老奶奶多可怜啊!”我望了望老奶奶,她皱皱的细纹正诉说着不满,这时恶魔也不甘示弱了,她拿起叉子喊道:“别忘了爱幼啊!你也只是个小孩而已。”我想想也是,尊老也比需爱幼。

这时我的站到了。下了车,回头一看,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老奶奶见我下车了,并没有立刻坐下来,而是让给她背后的那位小朋友坐,小朋友立刻礼貌地说:“谢谢奶奶,不用了!”老奶奶微笑着说:“你不坐,我也不坐哦。”……我已经没看下去了,因为我的双眼已经被泪水淹没了。

一个人,就算是穷,但不说谎,不打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去偷,不去抢,品德高尚,那这个人走到哪,都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

穷人读后感600字3从识字到现在,我读过许许多多的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在少数。可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这篇《穷人》。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整篇文章没有特别突出的语句,但是最普通的人,最朴实的话语,最真挚的感情,带给我们的往往是最真实、最真切的感动。文中的人物身上折射出了人类真正的天性——那就是真、善、美;显示出了人间最纯朴、最美好的感情,扣人心弦,使人深受感染。

一颗懂得爱人的心比金子珍贵,比钻石永恒。爱让一切苦难历程都变成了感人的岁月。读了《穷人》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其实爱,一直贮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你愿意去给予,无论你的生活环境多么贫穷,都能成为一位拥有所有爱的富翁。只要你愿意去付出,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回馈给你无限的爱。如果一个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话,即使你家境再富裕,别人给予你再多的爱,你不会感激,不会回报,爱就会离你越来越远。哪怕你拥有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回这珍贵的爱了。

关爱与体贴并不仅仅给自己的亲人,更应该给予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爱才是伟大而无私的爱!桑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心中充满了爱,她的爱是那么的简单,那么的平凡,同时又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无私。她爱自己的家庭,她爱自己的丈夫,她爱自己的孩子,也爱着那两个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所以说,爱是桑娜的本能,爱意融进了他的生命,是爱给了她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只要有爱,有一颗无私的心,我们都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我们做到“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如果我们都像桑娜一样,对周围的人多一些理解、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爱心,那么,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穷人读后感600字4《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做,它是根据雨果的诗篇改写的短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桑那,故事发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桑那去探望她的邻居西蒙时却发现她死了,在她的脚下躺着两个小孩,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她看见可怜的孩子,有了怜悯之心,不顾一切的将他们抱回家。但是因为家中贫困,再加上家中还有5个孩子,他们不得不在半夜三更去打鱼。想到这些她就脸色苍白,但是心中却很是矛盾,古老的钟敲了十一下,她的丈夫总算回来了,桑那吓得跳了起来,丈夫问她的话,她也吱吱不语。他试探的问了一句:邻居家的西蒙死了,两个小孩还活了,安详的躺在她的脚下,她丈夫听了楞了一下,沉默了半天说:“去把他们抱过来吧,我们总算还能坚持的住。”桑那的脸色红润了下来,轻声的说:“看,他们在这。”

本文通过描写桑那和西蒙两家的贫困——住的差、吃的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这是沙俄时期穷人悲惨生孩的写照,也就是说在这种贫困的情况下,桑那和渔夫做去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已经有5个孩子的情况下,还主动的收养了西蒙的2个孩子,作者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穷人不怕自己劳累也要帮助别人,我也希望自己也能像桑那和渔夫一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穷人读后感600字5最近,我有幸地学习了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这篇文章,文中的主人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多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行为深深地打动了我。

《穷人》这篇文章讲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自己已有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很拮据,就靠丈夫打渔为生,当桑娜看到邻居西蒙死了,而且身旁还有两个熟睡的孩子时,就毫不犹豫地将他们小心翼翼抱回家。虽然她的心里很矛盾,她担心丈夫的负担太重,担心他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而不肯抚养着两个孩子。但是她却坚定地想:无论怎样都动摇不了她抱养孩子的决心。出乎意料的是善良的丈夫也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责任。多么淳朴、多么善良,西蒙的孩子得救了。

课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桑娜想的一句话:“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从中我看出桑娜宁可自己挨揍,也不愿让西蒙的两个孩子饿死,充分地表现了她善良的心灵。还有渔夫说的一句话也使我感动:“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几句话是那么坚定,也表现了渔夫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虽然这些话都很朴素,但能体现他们的善良和伟大。

学桑娜,看现在的生活,许多富人以富之居,不仅不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肆意嘲笑他人的贫穷,失去了精神的富有。而有一些穷人家的子弟却更有出息,我曾听过一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穷则思变”,他们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的坎坷,勇敢的面对,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自强自立精神还让他们在坎坷中成长,拥有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渔夫一家虽然物质贫乏,但是他们的善良却深深地打动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不因贫穷而抱怨,不因负担重而自私。他们乐观、阳光,我认为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美的人。

第3篇

一、通过教师的表率和学生榜样的激励来渗透德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有意识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老师。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总是在寻找一些可供自己借鉴、吸收的东西。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不仅从教师这里学到文化知识,还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而模仿的教师中,除了班主任以外,就要数语文教师了。在他们的眼里,语文老师是口齿伶俐、能言善辨、通晓古今中外的能者。语文老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往往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兴趣,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以至多年不忘。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可利用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用自身的内在素质潜在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而促进德育的渗透。

中学阶段,大多学生已步入或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一个最大的特点:表现自我。具体表现在:争强好胜,希望得到长辈特别是老师的褒扬,博取异性的亲睐。中学语文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正确疏导,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激励其他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如在一个班级内培养几名语文成绩优秀、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并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对他(她)们好的行为及品质加以褒扬,从而在班级内形成竞争向上的氛围,激励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应注意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热忱的同时,对一般的学生或者差的学生也需要充满热忱;也不应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做一些过分或不切实际的褒扬。否则,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逆反心理,收到相反的效果。

二、与文学美育结合,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与文学美育结合,对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教学渗透德育是中学语文德育的最经常的、最有效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中学课本(包括《语文读本》)中所选的文章不仅是具有很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性的文章,也是具有很强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文章。

如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所表达的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深挚的爱国之情,就非常具有感染力,它可以让学生在激动感慨之间,油然产生对自己祖国的强烈的爱,产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的决心;再如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如何正确对待生死问题,如何对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着意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过激举动,预防发生意外等等,显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2.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有别于思想政治课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它运用以理论观点为指导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系统性、直接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但由于太直接,理论性太强,与实际联系不紧,有空洞说教之嫌,学生难以接受,有时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与文学美育结合,通过学习艺术性、思想感情性文质兼美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建立在文学美育基础上的。其主要特点是形象而又生动、潜移默化的渗透。如《长江三峡》、《天山景物记》等游记通过生动的语言对具体情景的描绘,展示出的祖国壮美的河山好在眼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从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而以俭为美写起,由此训诫儿子应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这样的现身说法,使晚辈读来觉得亲切,容易接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运用大量比喻、排比、对偶等贴切生动的修辞手法,通过讲道理、摆事实将马列主义学风与主观主义学风进行对比,说明改造学风的重要性。学生读后不仅感受到美的熏陶,也能培养正确的学风。德育的实践也证明了在德育过程中运用美育因素能收到显著效果,特别是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能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的道德升华,灵魂净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许多文学形象,经过一代代的流传、衍变,往往成为一定道德形象的象征:东郭先生是善恶不分的象征,南郭先生是以假乱真的象征,葛朗台是吝啬的代名词,犹大是判徒的代名词,客里空是吹牛撒谎的代名词。通过这些形象,中学生能更迅速、更深刻、更生动地理解道德的意义,明辨是非善恶,获得单纯的理论说教所无法达到的德育效果。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两个原则:思想分析和艺术鉴赏统一的原则。即在教学时同时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三、通过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举办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渗透德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如演讲、辩论的题目都可围绕德育的内容来选择;也可以组织学生看电影,写观后感;阅读有关名著写读后感受等。更可以让学生走出去,在生活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集体活动中(如旅游)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作人与自然的调查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等等。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中教师讲的东西学生大多将信将疑,而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会感受得深刻。

第4篇

1、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2、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3、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4、通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该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5、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文化素养

众所周知,要运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掌握一定的语言专业素质和对这种语言所附着的文化是必须的,因此,英语教学就必然要重视它的人文性。在学习动机和教师教学水平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影响学生英语综合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是词汇量,而增加词汇量的有效办法是阅读。通过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大量阅读难度适当的各类英语材料可以增加学生词汇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增强语感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得到增强,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得到提高。现阶段,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已有比较长的时间,开展得也比较广泛,多数立足于在教学大纲和中考说明的要求范围内研究阅读的教学方法、阅读课型的探索、阅读的准确性及阅读的速度等,但是把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研究如何通过拓展阅读教学去提高语言的综合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多,因此,本文就主要分析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空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以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和写的全面发展;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侧重内容,兼顾基础知识;;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展求异思维;探讨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包括图书馆、互联网、电子词典、报刊杂志等。根据有关阅读理论,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训练,把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掘文章的文化内涵, 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背景,让学生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英语课中积极开展开放性教学,在课堂上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设计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以英语为交流媒体,通过对阅读内容的展开讨论,让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在课后重视组织阅读拓展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演讲会、文化娱乐活动、游览名胜等活动,选择贴近情境的文章材料让学生阅读、讲解,增强阅读乐趣。还可以明确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2篇英语名著或课外读物,并写出故事的情节和读后感,使他们在故事情境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英语课程标准》定义了语言学习的过程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确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同时,《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一起归并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可见,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现行英语教材文化教学内容缺失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所涵盖的文化教学内容较少,以教材七年级下册所属的12个教学单元为例,内容涉及文化教学的单元廖廖无几,只有第八单元教学内容涉及一点东西方饮食文化,大多数单元谈论的都是浅显的如问路、询问天气等基本的日常交际话题。显而易见,如果要进行文化教学,这种听说阅读下的语料环境给教师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很大。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原汁原味的英语阅读过程,教师组织的文化教学才可能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和吸收,进而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与比较才可能逐步实现。因此,课外寻找阅读材料辅助课堂文化教学成为英语教师的重要需求。精选课外读物辅助英语文化教学为补充课堂文化教学,笔者尝试选用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企鹅英语简易读物》精选,作为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辅助材料,这套教材近年来已被北京及全国众多省份的初中英语课堂广泛采用,它所涉及的简易文学作品由经典名著简写本和部分当代原创作品组成,内容涉及西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情、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内容。教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兼顾故事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为一体。这些阅读材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其能够接触到鲜活、真实、生动的语言知识,而且它丰富的人文知识将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阅读与演讲在集体阅读的过程中,组内学生互相帮助,克服生词障碍,力求整体理解段落篇章的含义。

在演讲的过程中,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将书本上的地理历史知识与从网络中搜集到的图片重新整合,加以梳理归纳,播放幻灯片的同时进行演讲。《亚马逊雨林》是扩充初中学生地理历史知识的典范。在小组集体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经过查字典,同伴互助等形式完成基本阅读后,又在小组分工的基础上分别以亚马逊河的地理位置、雨林气候、动植物分布、印第安人为主题进行演讲。“The weather in the Amazonrai n f orest doesn’t change much.It st ays hot allt hrough t he year,It of t en rai ns.”(亚马逊雨林气候变化不大,终年炎热,经常下雨。)这类反映地理气候的句子与段落在书中比比皆是。学生们选择相关的图片与英语关键词组成幻灯片,在主题的引领下进行英语演讲,英语日常用语连同亚马逊的地理知识渗透到学生原有的人文知识结构中,补充并发展着他们对热带雨林的认识。学完《亚马逊雨林》这本书后,学生们感受到了这个“地球之肺”对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学生对世界雨林的关注与担忧,正是他们语言习得之后的人文感受。上述以相关图片、英语关键词为幻灯片内容的英语讲解,使学生在练习英语口语表达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有关世界的地理历史知识方面的文化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感受西方的风土人情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读后感交流活动,教师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中细节和情景描写,帮助学生感悟文字所传达的西方生活气息与风土人情。

在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中,笔者引导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捕捉与体验西方人民的日常生活气息。如学完《海蒂》、《汤姆?索娅历险记中》、《奥黛丽?赫本》等书之后,笔者提出问题:“教堂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处于什么位置呢?翻翻书,你会在书中的很多描写中发现它的影子。”在老师的安排引导下,不同组的学生在不同书目中分别寻找关于“教堂”的描写。

如有的学生在《海蒂》第一章中找到当海蒂的姨妈匆忙进村子找海蒂的爷爷时,一个村妇在路口评论他的爷爷时说:“What!The old bad man?He never speaks toanybody,and he never goes t o t he church,What wi llhe do t o t he chi ld?You can’t leave her wi t h hi m!”(什么!那个坏蛋?他从不与人沟通交流,也从不去教堂,他对孩子能做什么?你可不能把孩子留给他!)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与分析得出结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去教堂祷告是不务正业的流浪汉的所为,是不为大家认同的社会道德行为;有的同学在《奥黛丽?赫本》一书发现这样的描写:美丽善良博爱的世界影星奥黛丽?赫本去世后被安葬在她家附近的教堂外。在罗列和讨论具体事实情节后,学生们得出结论:教堂已“完全融入”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教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文本的再次阅读与讨论,笔者帮助学生不断感受和体会教堂在西方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通过课堂交流活动,学生们再次感受到了西方社会鲜活的生活情景,对西方社会的真实历史面目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3.英语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和难点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中学英语教学中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掌握关键和难点,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3.1处理好课本教学内容和拓展阅读教学内容的关系

课本内容的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拓展阅读教学的基础。拓展阅读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增长了知识结构,激活和重构了学生已有的图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减少了对课本内容学习所需要的时间,这样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拓展阅读空间。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

3.2处理好教学中语言基础知识与阅读内容教学的关系

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所传递内容的学习。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传授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侧重于内容,兼顾知识点。它们之间的比例应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不同。一般是在课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比例比拓展阅读内容的比例要重些。

3.3处理好阅读教学中读和听、说、写的关系

阅读教学不应只是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和如何正确理解文章,也要通过读来培养写的能力和听、说的能力。读的本身可以增加词汇量和增强语感,而且文章的内容又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阅读任务在阅读过程中按不同文章的体裁写出其主要的内容,读后写出读后感,这对写有很大帮助。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展开讨论,创设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环境,使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又得到了培养,这样才能有效促使学生的听、说和写的能力相应提高。

3.4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关系

英语教学不能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文化,要弄清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会制度、文化差异、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我们在阅读材料的选择和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性,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挖掘优秀人物形象的价值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优秀人物所拥有的价值观,从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奠定基础。

英语教材中不乏一些佳作反映了具有勇敢、勤奋、博爱、顽强、无私、善良的优秀人物形象,对于这些人物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生活方式上东西方是有差异的,但在价值观方面,东西方的判断标准是相似的。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在品读英语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感受着、比较着东西方的价值观。如对奥黛丽?赫本这个人物形象的讨论,有的学生说:“世界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晚年把更多的时光给予了非洲穷困的孩子,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年,她仍拖着重病的身躯去看望远在非洲的受苦儿童,这与她童年的战乱与饥饿经历不无关系。她这种无私帮助别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学生说:“赫本在她拍的最后一部电影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是:Do things for others.短短四个词,告诉了赫本做事的原则与标准———为他人谋福。”我在最后总结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是赫本的无私奉献品质让她在影视界中受到独有的尊重与敬仰。在教师讲解、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得出:高尚的人格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基础。初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伟大的人格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重大的指引作用。通过人物专题讨论,感受优秀人物的道德品质及其人格魅力,无疑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并非一日之功,经过两年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英语简易读物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切实可行的办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简易读物反映的优秀西方文化很多,把这些人文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中,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为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笔者从两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读物故事内容比较感兴趣,但对于较复杂的语言缺乏探究意识,只是粗线条地朗读和识别生词,缺少理性的语言分析和细致地理解品味,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故事中的好词佳句,这也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今后,在课堂上如何将文化意识的积累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更好地结合起来,是笔者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篇

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因而,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古人早就提出过“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至于此,语文科教学要让学生在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品德修养,使他

们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本学期我做了如下德育渗透工作:

一、主要工作和成绩:

本学期,我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工作。根据语文学科教材,构建教育框架,把握住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发挥学科教学的教育功能。除了带领学生去吸取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吸收现代新作的精华,如其强烈的时代气息、时代感。

1、结合教材,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并从中理解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尽量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启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闸门。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德育渗透的形式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明显。现行教材,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十分重视教育性、直观性,教材图文并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组织教学,形象更为生动,内容更加丰富。一堂好的课,其教育教学的效果,远远超出教材的期望值。

3、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等形式,让他们充分认识时间的可贵与不可挽回。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为我所用。

4、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展现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录音、感情范读、学生诵读,师生共同接受作品薰陶感染,利用作品中美感的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此外,我还处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进而使他们能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加强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带领学生实现学校的德育培养目标。

二、经验和体会:

教学要善于处理课文,充分发挥课文的示例作用。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意义,引导学生读透教材,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始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以育人为重,修身为本,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教育理念。道德建设,修身立人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综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修养高深、道德高尚的人。把教学过程变为既教会学生学习,又教会学生做人;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主体教学方法,使其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让其有自主思维和意识的参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学不学无所谓,学多学少无所谓。”的思想中转变过来,使其认识到“学生时代就是学习,是不断学习”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通过获取知识的过程,确立信念,全面发展,这是德育发展的途径。德育渗透与教学改革,德育渗透的过程,也应该是教学改革的过程,它应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改革相统一。

第7篇

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工作中必须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和职业标准。职业道德养成是人的内在的职业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企业规章制度、职业规范等内化的吸收过程。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包括培养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敬业意识;讲究质量、注重信誉的诚信意识;培养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和不断进取、刻苦学习的钻研精神;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合作意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与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强调教育主体客体化的同时,也要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教师要积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建立完善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机制。

2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建构主义又被译为结构主义,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它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所谓“建构”,主要针对学习方式而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认知、加工、建构的过程。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表现出的知识灌输有明显的不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需要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完成职业道德学习任务。建构主义强调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在学习环境中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灌输,而是基于学习者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职业道德认知性伴随着认知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变化与升华。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也是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的培养过程。

3职业道德素养实现的路径

为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职业道德教育系统演化过程中,按照职业道德操守规范要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职业道德教育路径的分析研究,探索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方法。

3.1注重教师操守行为,言传身教

加强师德建设,教师的道德形象对学生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爱岗敬业、严谨的工作态度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高素质的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树立教师的尊严,为人师表,除弊社会上不良的习俗。养成正确行事的美德,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职业发展的空间。以师德献爱心服务育人。

3.2在专业能力训练中重视学生的德商培养

职业道德源于职业活动,职业道德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会随着职业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新的技术工艺、新的工作环境、新的管理模式以及社会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都会对职业道德提出新的要求。在职业活动中正确引导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纠正不良职业行为。职业素养的核心要恪守职业道德。过去,由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不到位,出现了学生对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职业道德规则或底线道德知之甚少,甚至违反职业操守规则,导致社会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频频出现红灯,甚至出现作假账的现象。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在未来的从业中不能逾越哪些底线,要加强职业良知、工作伦理和技术伦理方面的教育。

3.3请社会成功人士或毕业生作报告

为帮助学生顺利走入社会,请社会成功人士或毕业生以亲身实际感受,讲授进入社会必须具备哪些职业素质。谈谈在成长中遇到困难是如何克服和跨越坎坷构栏的,讲述职业道德在职场中的作用。学生只有了解社会需要,做好服务社会的心理准备,才能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自觉地做好工作。加强学生责任感教育。责任感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同情心等相比,应该排在首位,是它们中的核心。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可以塑造出自己完美的人格,它是立足之本,是追求事业的干劲和动力,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法宝,责任感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动力。有了责任感才能更好、更努力地完成工作,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失败和挫折。

3.4为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开展系列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设置模拟情境,以环境育人,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环境,了解社会,引发其追求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建立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学以致用的和服务社会的本领。(1)开展职业道德辩论会,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作用,让学生搜集相关领域职业道德方面的先进事迹,自编成故事,组织召开“职业道德事迹故事会”;另外还需要找出因违规操作出现事故的一些案例,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演讲的方式,分析因工作出现差错而导致发生事故所造成的原因,讨论避免事故再现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以正反方的辩论形式,探讨关于职业情境中的道德两难、道德悖论问题,进而增强学生职业道德敏锐度和道德批判力。在讨论中学生会无形中受到职业道德及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启迪。(2)在校园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让学生熟悉职业环境。创设以提升职业形象、责任感、使命感等为前提的校园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强职业化精神。让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创设以职业道德规范为主线的系列活动,在校园网或学校宣传栏以责任事故为题目展现事故现场和事故发生所造成的后果,以影像或宣传栏方式展示由于工作疏忽失误,以惊心动魄的场景,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3)开展有奖读书和话剧表演等系列活动,在校园举办与职业行业活动相关的各项活动,能够提升学生职业化能力。编排倡导职业道德精神的话剧,或举办读书征文有奖活动。列出使事业走向成功的书籍,以读后感征文有奖评比活动,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例如《给教师的心灵鸡汤》一书就介绍了许多职场上成功的经验和职业化要求。书中介绍了菲利成为“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左膀右臂之前,是一家百货公司的小职员,以良好职业修养和强烈的责任感走向了成功。一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员工的职业品质决定了企业在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同样,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也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第8篇

一、扎实德育展示实效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我们通过行政会、班主任及教研组长会和例会这“三会”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并在会上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使教师牢固树立“三个面向”、“以德育人”的思想,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在每周四的教职工例会上,坚持组织学习时事,学习有关文件,使先进的、典型的案例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德育的参照,为教师坚持依法执教、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科渗透,提高效果

坚持以周一晨会、政治课、班会为德育教育主渠道,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并在各科计划和教案中要求具体体现德育内容。

3、创设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活动

通过开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变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扎实每周一升旗仪式和早会、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守则、规范,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使守则、规范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我们紧紧围绕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赋予德育工作以新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分别为各年级制订了《德育系列化方案》,并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相关节日开展各有关主题系列活动。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学校里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四月份,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过电影写好读后感和观后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结合德育系列化方案的实施,我们开展了“做合格中学生”、“理想与人生”、“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净化了学生的思想,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为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在教职工中开展了“神圣的事业”演讲及师德建设大讨论,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增强了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配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我们始终坚持组织学生文明执勤、多次组织学生上街清扫街道,清理非法张贴物。为激励学生的意志,我校开展了“制作座右铭”活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贴出了自己的座右铭(包括三部分:崇拜的人,追赶的目标,信奉的格言),每个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伟人的语言时刻激励自己上进,学校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4、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整体合力

我们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家长会,利用家长会开展“家长教育进课堂”活动,让家长走进教室为学生传授各种丰富的知识并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教育;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假期中号召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感受到多方位的教育,使校——家——社会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二、法制教育常抓不懈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矗因此,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校始终把法制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家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大家的脑子里装上法律这根弦,遇事知道用法律作为准绳来衡量。

第9篇

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

一、既依纲照本又广泛接触生活,体现继承优良传统和抓住时代脉搏的原则,充分做好信息搜集整理工作

语文教师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或只布置作文,或只重讲评作文,无暇顾及学生作文内容的积累。这就造成作文教学脱纲离本,因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全面又具体的要求,可以简括为材料积累,个性自由表达,文章修改三个阶段;另外,现行人教版教材指出,综合性学习中的作文训练是单元写作方法的总结与运用,是单元思想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故在作文教学中不能丢弃任何环节,也不能舍本而求其次,而应依纲照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搜集信息,积累信息,交流信息,上好信息交流课,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使信息课生动活泼,这就体现了把握时代脉搏这一原则。

那么,信息从何处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问题的关键。

1.从教材中来,第一信息当推教材

中学教材选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学中的名篇精品,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可代表世界文学水准,其中有无数珍品宝藏可供挖掘,可提供写作的必要营养――材料,如写“信念坚强”方面的材料,在《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用一生的时间,诠释着对信念的不舍追求而取得了骄人业绩;在《荒岛余生》《走一步,再走一步》《伟大的悲剧》中鲁滨孙、莫顿・亨利、斯科特等人的勇敢坚强事迹……学生通过这些选语文不仅可积累丰富多彩的词汇、优美的词名、精彩的片段,还可以学习到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的肖像描写。细细揣摩,耐心品味,益处颇多,收效甚大。

2.从读写中来

读,指持久地读报摘抄杂志;写,坚持写日记,写读后感、观后感。报纸容纳着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军事和生活信息,是社会生活的浓缩,是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的天地,这便大大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从思想角度看,它对学生思想道德健康成长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可视之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由此可见,报纸是学生的精神食粮,堪称学生第二教材,至于杂志,可适当开卷,摘抄积累,写心得体会,这样一来既增大了阅读量,又有利于学生适当练笔。日记则是学生生活的小天地,是学生笔耕的田野,是学生对现实生活思想的凝结。教师应要求学生写,鼓励学生写。写自己,写他人;写校内,写校外。叮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及时动笔,养成习惯,深挖滴水穿石,功在不舍的道理。

3.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上好语文活动课

语文活动内容丰富,有朗读课、演讲课、信息交流课,教师可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参观访问活动,还可深入实地调查。以上一系列活动既可优化教学结构,又可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还可激发学生情趣,陶冶情操,问题的关键在于精心谋划,妥善组织,保障实施。

以上几方面使学生在作文时有序可循、有法可依、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二、统一要求,照顾个性地布置作文

作文命题必须有一定的准则,按教材要求,每单元都有阶段性、综合性、话题性作文训练,而学生作文实际表明,凡命题符合学生心理,学生易作,爱写;反之,学生则无题可写,无话可说,进而产生厌烦或抵触情绪。故在作文命题时,教师要概括提出阶段作文要求,再让学生提出更符合自身实际的作文命题,充分照顾学生个性,或教师可提供更广泛的参考题目,方便一些学生展开想象,或可提供全命题作文,方便一些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写作,而不是泛泛而谈。

三、宏观把握,全员参与,互批互评,适当下水,对照范文,及时修改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教师批阅,在班级容量较大的情况下或其他主客观原因,教师费力劳神,延长作文周期,得不偿失。我认为教师可选择班级作文水平好中差三类各几本,全面评价学生每次的作文情况。接着根据学生实际,可采用同桌或四人小组互阅互评的形式,让学生阅读,从中感悟,学习别人习作的优点,取长补短,发现并修改习作中不足,尝试写一些简短的评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评改、概括能力。互评后看看别人帮助自己修改的内容及评语。这种修改方式是在交流中进行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互改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教师在讲读教学中要拓宽学生写作形式,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作文的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09-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独特体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重视每一位阅读个体,张扬学生阅读个性,正确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从而引领学生阅读走向正轨。因此,本文则分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1 激趣教学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数学生好动、爱玩,若只要求阅读数量,而不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久之,学生易对阅读产生厌烦心理,影响阅读的有效性,更不能够较好的实现对话。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应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趣味”为抓手,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打开对话通道。如:可运用教材激趣、结合生活实际激趣、利用故事激趣等,以运用教材激趣、运用多媒体激趣为例,即是在学生学习教材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有意地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瀑布录像,通过多媒体中展示瀑布,可让学生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当吸引学生的眼球后,教师可话锋立转,转移到今天所学的课文上。播放紫藤萝录像,将紫藤萝与瀑布做对比,让学生感受紫藤萝盛开时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将其称之为“紫藤萝瀑布”。通过创设利于本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无尽的遐想,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其朗读的欲望。又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时,可采用多媒体播放《童年》的开头歌曲,并向全班学生说道“听到这首歌是否能够想起自己的童年呢,那时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对于大作家鲁迅先生而言也不例外,也有值得自己回忆的童年,今天就跟寻着鲁迅先生的步伐,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陆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通过新课导入完成后,让学生自己介绍作者,并予以指导,从作者籍贯、代表作及作品风格等几个方面予以阐述。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

2 个性教学

教师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应用行动示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中外名著,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与学生分享,既能丰富自身的知识,还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中。在课余时间,还可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在阅读后师生都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并在班级内进行互评,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激情,还能有效地拉近师生关系。在为学生推荐阅读物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等方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图书。可选择通俗易懂的科幻类、故事类图书,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等不同,推荐图书时,也应注意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地推荐课外读物。此外,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课外阅读,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如可在班级中设立“读书角”,教师可带捐书,并动员学生将个人图书放在“图书角”中,由班干部进行借阅管理,解决学生课外阅读中书源不足问题,并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3 情智教学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若没有了情感,也就没有了文章,更没有语文。文章是人赋予情感表现的产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怎能离得开情感。通过情感教学能够使课堂情意浓浓、情趣盎然,让学生乐此不疲、爱不释手。人一旦离开情,好比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但在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是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思想交流中传递智慧,并碰撞智慧,进而产生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发展智慧、传递智慧。而只是并不等于智慧,知识知识外在的,需要个体内在而生成。孙双金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熟读深思,要求学生学会及善于质疑,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能够标新立异。即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思考及聪明起来。此外,语文中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情,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样一来,课堂中也就不会出现只见书本、不见生命;只见教案,不见学生的问题,从而使得语文课堂犹如柳暗花明、茅塞顿开、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如:学习《多一些宽容时》内容时,可将一副对联交给学生,上联为:无私、无欲、无怨、无悔,才有大将风度。这副对联是从课文内容中总结出来的。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来概括出其他内容,并补充下联内容。有的学生经过探讨,得到下联: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方显宰相胸襟。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中所选取的作品是学生学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因此,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加强语文阅读有效性探究,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

从古至今,“以德治天下”能让天下安定,当然,教育中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才能让祖国的明天更加强大。在其中,德育的作用很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初中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最后时期,也是为青少年奠定健康思想的最好时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思想教育内容涵盖宽广,真实事例居多,为德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学生在通过语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其理解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德育教育为孩子培养了正确的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因此,学生能高效率地进行语文学习,也能更好地全面建立学习体系。德育教育为语文教学建立良好的思想引导,语文教学为德育教育铺好了理解的道路,二者互为促进。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需从学生的各方面具体情况出发

初中生的年龄大多分布在12-16岁之间,这是学生产生巨大变化的又一基点。随着身体第二性征的出现,各种好奇,学生之间会产生新的关系。紧接着就是心理的变化,各种是非判断观念开始形成,比较高中生而言,初中生还处于懵懂时期,不及高中生成熟。如果没有很好的德育教育引导,这些个性的初中生可能会偏离正轨,误入歧途。所以,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考虑初中生的这些“个性”:

1.不成熟的身体和心理的认识;

2.对待世界的看法和人生目标设定的不确定;

3.模仿力强,辨认力和分析能力的不完善以及处于性格叛逆期。

三、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集体实践方案与探索

针对语文学科而言,在教学中涉及一些道德、法律、民族精神以及心理健康引导的内容是不为过的。然而,语文教学毕竟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淹没了主体。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适时、适度,学生、老师齐发力。

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语言是祖国的象征,也是最能让人互相沟通的工具。作为中国的语言—汉语,可以说是最博大精深的一门语言了。字正腔圆、内涵丰富是汉字最突出的特点,运用汉语去进行语文教学,既可让中国文化传承,也可让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学生的血液融合,创造出更多的传奇。课堂上,首先,语文教师可以用其丰富的感情给同学朗读文章,让同学感受其中的情感,当然,学生要先预习一下文章。其次,布置学生做一些道德实例的现实采访,或者,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事情。然后,可以申请学校准许放一些德育方面的电影,然后让学生写读后感,不要一味地灌输知识,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心有体会。这样才能达到渗透德育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的目的。

2.课外阅读辅助德育教育的良好发展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良好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初中生来说,辨别力有限,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品格培养目标、接受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推荐相关的读物,挑选出合适的书籍引导学生去阅读。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进行相关的问题解答,正确指导,以此让学生更好地得到教育。

3.与学生的父母双拳出击达到全面的教育

虽然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家庭环境也是学生性格、品德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家访,和学生家长进行谈心,交流学生健康发展的意见。也可以适当地给予思想工作。学校的教学、家里的良好环境、全方位的适时教育,为学生健康的德育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样,祖国的未来才能更加光明。

4.学生的自我建设、自我教育也很重要

学生是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都需要学生的配合。最终的效果也是体现在其上的。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当做“小皇帝”“小公主”一样侍奉着,家长这些过分的爱护导致他们形成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性格。攀比、打架、早恋、欺负小同学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缺乏同情心、爱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立能力更是常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外阅读的鞭策下,还需要学生自己的身心建设。摆脱浪费的习惯,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地学习好的品格,养成好的习惯等,从小事做起。学生建立积极的思想信念,德育的成果也就无形地呈现出来了。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1.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德育教育的思想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和材料。教师只有在教材中很好地提炼出德育的内容并且很好地诠释给学生,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身示范,做好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才能将精神灵魂注入学生的心中。还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为学生做好思想引导,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全面发展。

2.开展多样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

第12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创新 实践

当今学生中存在的德育问题主要有:贪玩厌学,游戏人生;诚信缺失,考试作弊;行为欠缺,规范无序;染黄染赌,涉黑犯罪;爱国观念淡薄。随着德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现代教育方法与手段的进步,学生德育课教学方法的落后和教学手段的陈旧日益突出。而德育课程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德育教师应做课程改革的积极推进者。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对课程改革一些新理念作深入的领会和分析,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创新改革的实践者。

1.实施过程

实践活动案例一:、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1)庆祝教师节;“中秋赏月”晚会。

(2)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如设计班徽、设计教室宿舍文化、创作班歌、筹建班刊、开展小才艺比赛等)。

(3)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庆联欢庆祝活动。

(4)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编制的《学生手册》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试行)》并严格执行。

(5)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实习实训场所,引导学生对未来学习规划有一个直观印象。

(6)认真组织班级劳动周,并在劳动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6S现场管理。

(7)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才艺展示艺术节。

在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汇报中,学生谈到屈原的悲戚投江、岳飞的壮志难酬、的挺胸堵枪眼、华侨老人思乡难返的惆怅……同学们由讨论热烈渐入沉默,进而悲愤,进而哭泣,教师适时地播放音乐渲染煽情,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样的爱国教育,从合适的角度切入,从学生认知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巧妙设计,寓教育于无痕之中,学生不但不会发生情绪上的反感拒绝,相反,会更深刻地真诚地去接纳其中的爱国思想,自觉接受故事中爱国人物高尚情操的润染。

2.实施效果

很多时候当教育者把德育活动定位为完成任务、接受检查,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时,德育评价则主要成了人旁观者的事情,与实际受教育的主体无关了。这显然背离了教育评价的主旨和真义[2]。从教育本身来看,任何德育活动都必须让受教育者参与对活动的评价,对自身道德认知的追问,才能从最直接的受教育者角度反馈信息给组织者,便于组织者扬长避短,再接再厉;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进学生自我评价,能有效唤起其对德育内容的深入思考,促使其自觉观照自身的言行修养,养成良好的自省习惯,这将成为促进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动力引擎。德育活动中引进主体评价内容,其实施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形式多样,比如问卷调查、量表、短信反馈、读(观)后感、绘画、座谈、主题研讨,甚至包括表情、动作等等。观看爱国主题电影后写份读后感,观摩禁毒宣传展览后开展一次知识竞赛,德育橱窗布置后的评价调查,开展礼仪常识讲座后进行的“礼仪教育过时了吗?”辩论会,一周或者一学期结束后列出条款让学生自我评价,评出文明之星等等。这些活动都为不少德育工作者所经常采用。

3.经验总结

3.1 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要想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是形成好的工作环境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信任,除严格要求学生外,还必须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教师与学生谈心时,态度和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严格的纪律约束在亲切的谈话中让学生接受,并使学生感受到你既是指点迷津的老师,又是亲切的朋友。这样,就会缩短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乐于接受。

3.2 平等,是让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

(1)谈心之功在于心。学生年龄不大,但心理感受同样细腻而敏感,如果你对学生冷暖不问,说起话来藏头露尾,随意应付,学生便不会信赖你;如果你对学生一片真心,学生就会与你心贴心。谈心就是用真诚的心灵去关心,帮助学生;就是将心比心,以心谈心,以心换心[3]。

(2)谈心之法在于情。老师面对学生要热情谦虚,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或板起面孔,动辄训人。要创造愉快的气氛,善从学生关心、感兴趣的事物或历史谈起,循循善诱地进入主题,达到情感相通、言语相容,教师要集中注意力,要表示出对所谈问题的关心和关注。教师做到有气者来时先消其气,急躁者来时我不急,无礼者来时我有礼。切忌简单从事,听到一点,看到一滴就评论是非,甚至以严厉的强迫学生服从。

3.3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加强心育与德育同构共建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不能等同,但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不失为良策。我校采取的有效方式主要包括:

(1)角色演练。通过模拟、扮演各种社会成员所担任的角色,并尽可能使他们像社会各种角色那样去思想、感受和行动。在我校的学校管理中活跃着一支数量可观的学生干部队伍,除由班卞任进行常规教育以外,其他各种管理、检查、评比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旱晚自习有纪律检查部的检查,“三操”有体育部的检查,就餐和就寝有生活部和宿管部的检查,就寝后有保卫部的检查,日常行为规范有文明部的检查。每天公布检查结果,每周小结,每月月报,每月评出优秀班集体,优秀教、寝室,强化了学校管理,培养了学生能力,也让学生受到了教育。

(2)主题活动。丰富的校园活动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自我之间对话的舞台是促进品德发展的动力。如定期举办演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文艺周、科技周及各类征文比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常年的德育基地。

4.结论

总之,教育走向生本,德育更需进入心灵,唯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德育活动的有效性。我们期待更多一线德育工作者更新理念,确立以生为本的德育思想,确立以同理心教育、心理学指导的德育原则,创新育人机制,为学生创设和谐无痕的德育环境,努力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想德育境界。

参考文献

[1]李艳春,林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王耀东.中学体育教学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