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雨巷朗诵配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科,又是提升情感的学科。诗歌千回百转的情愫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本身的节奏、修辞、韵律表现出来的。因而学习诗歌时必须通过富有感情的反复吟诵体味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
笔者以诗歌中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为例,引导学生体味《雨巷》在节奏、修辞以及韵律上的特点,并注意把握“逢”“飘”等字词的体现的心境上的细微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最后,师生合作的配乐朗诵表演将情感推向。
朗诵后,诗歌赏析小贴士二随即展示: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拉长了诗歌的内在情感,使情感的表达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增添了诗歌的音乐美。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升情
优秀文学作品带来的感动不能只停驻在课堂,在本堂课的最后,笔者及时进行情感延伸,给《雨巷》设计了一个更具感染力的诗性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强烈渴盼。在此部分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江南雨巷在现代人的眼中会发生变化吗?人们会给它怎样新的诠释呢?
(向学生展示舞蹈视频《小城雨巷》片段,得出少了哀愁,多了温暖的结论。)
结语:现代社会高度的物质化和种种便捷方式虽然可以改变我们之前对时空、现实、心理的判断,却不能让我们丧失诗意的心灵。这温暖的美丽或许是《雨巷》永远不老的原因。今天我们对《雨巷》的赏析暂告一段,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课后的反复吟诵来延续我们的寻美之旅。
教学手记:
一、开幕:表演唱《庆祝六一》 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生:漂亮的阿姨,帅气的叔叔们 师:亲爱的同学们 齐:大家中午好! 师:五月,洒满阳光 生:五月,彩旗飘扬。
师:在这个欢声笑语的日子里,我们即将迎来六一国际儿童节。
生:在这个鲜花盛开的节日里,让我们尽情欢唱,尽情舞蹈。
师:汉王镇小学庆六一汇报演出 师生(齐):现在开始!
师:首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北望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的表演唱《庆祝六一》。
二、社会为贫困生捐助。
师: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由汉王镇妇联发起的“向日葵”关爱行动捐助仪式即将举行。参与此次活动的有妇联的主要领导、镇计生站的主要领导,以及数位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向日葵”关爱行动捐助仪式现在开始。有请社会妈妈和受助儿童和家长上台。
师: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这些“社会妈妈”表示衷心的感谢!
生:老师们、同学们,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我们从这一捐赠义举中,看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关心、与呵护,看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爱心、关心、责任心。
师:我们希望这援助的火种能够在全社会中永远继续下去,更希望得到捐助的同学能够珍惜机会,把社会对你们的爱心化做学习的动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关心你们的人,回报社会。
三、舞蹈《我爱妈妈》:
生:此刻,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感到暖暖的,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这份温暖就像是妈妈的关爱。下面请欣赏汉王镇中心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带来的舞蹈:我爱妈妈。
四、小提琴《我的祖国》
生: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妈妈是最美的。但对于我们全中国的儿童来说,祖国妈妈更美!看,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
花香两岸。请欣赏北望小学二年级小朋
友带来的小提琴演奏《我的祖国》
五、舞蹈《彩云之南》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玉龙雪山 闪耀银光,蝴蝶泉边 歌声流淌,孔雀飞去 回忆悠长,泸沽湖畔 秀色丽江。下面请欣赏汉王实验小学带来的舞蹈《彩云之南》,让我们一同去体会云的那边“别样的芬芳”。 六、舞蹈《伞妹》
生: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瞧我们不知不觉又来到了美丽的江南了,请欣赏北望小学带来的优美舞蹈《伞妹》。
七、三句半
生: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风土人情,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让我们如何不去赞颂我们伟大的祖国。且听《锣鼓赞中华》。
八、配乐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师:我们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这份骄傲和自豪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接下来请欣赏虎腰小学两位小朋友带来的配乐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九、舞蹈串烧《动感娃娃》: 生:六月是童年的摇篮,是童年的故乡,
师: 六月更是娃娃们欢乐的海洋,中国娃娃手牵手、动感娃娃心连心。
生:看一群娃娃们也被我们的激情感染了„„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这些可爱的娃娃们,给我们带来的一组舞蹈串烧:《动感娃娃》、《宝贝的车》、《晶晶亮亮公主梦》。
十、舞蹈《读写算》
师:“汉字汉语汉王,古色古韵古香”!汉王实验小学依托汉王地域文化,本着“让特色服务于教学,受益于学生”的思路,扎根于学生的双基,以“读、写、算”为抓手,以传统文化铸魂,把学校建设成为校园环境整洁,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色古香校园。请欣赏来自汉王实验小学的舞蹈情景剧《读写算。》
十一、大合唱《老师、老师》、《成就梦想》
师:瞧,汉王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真是聪明智慧、充满活力!
关键词: 中专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创造性教学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教师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其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中专语文教学中,并为中专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中专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中专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优化课堂教学,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降底难度要求,加强基础训练。中专学生语文基础差,教材难度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我在上课时尽量降底难度要求,并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讲解,还专门抽时间为他们补基础,并有针对性地自编练习题,进行某一基础知识的专项训练。例如,《谈〈水浒〉的人物与结构》一文,对于这些从没有看过《水浒传》,连武松是谁都不知道的学生而言,实在是太难了,但该文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是极好的议论文阅读方法训练材料。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找中心句,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上,这样,既有针对性地降低了知识要求的难度,加强了必要的基础训练,又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适当裁剪教材,补充课外信息。为了满足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取舍。上学期,我是完全按教材的要求讲课的,必须把所有的课时都用在上面。这学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了插入课外内容,我把所有的自读课文和单元训练都留给学生自己学和练,省下时间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课外知识。这样做我发现并不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因为激起他们的兴趣比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学几篇课文、多做几道题目有用得多。从尝试的效果看,这些课外内容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转变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片面认识,他们说:“原来语文的天地是这样的广。”
3.知趣有机统一,提高欣赏水平。在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课外知识时,我既注意了知识性,又注意了趣味性,并考虑了如何提高他们的理解水平,例如《窦娥冤》,课文只选了其中一幕,我找到该剧的影碟,让他们看完全剧,又对照着看了《雷雨》一剧,然后给他们解释什么是中国古典悲剧的戏剧尾巴,和“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戏剧如何受西方文化影响,去掉了这尾巴,出现了《雷雨》这样的优秀作品。这些内容是相当高层次的文学知识,但因为有了两个具体的例子,他们不但听懂了,而且很乐意“看”与“听”。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最佳的教学结构
1.引入表演,激发学习兴趣。语文就是生活在课文中的反映,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空间艺术,使学生的思维从沉睡状态变成跳跃的、变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祝福》时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我将《祝福》改编成话剧,叫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人物,在课堂上表演,使学生立体化地感知情节,搞活了课堂气氛。我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和情节的发展顺序,接着让学生分析是谁害死了祥林嫂,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如何迫害她,最后归纳出是封建礼教害了她。分析到此,祥林嫂的故事已经清楚了。表演结束,让学生评出最佳演员,并进行奖励。我通过调查发现,将表演法寓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受学生的欢迎。
2.配乐授课,营造教学氛围。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使人产生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例如:《雨巷》这首诗本来是一首抒情诗:“我撑着油纸伞孤独地、寂寞地在一条雨巷中走着,我希望碰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反反复复,如泣如诉。在教这首诗时,我播放一些抒情乐曲,在悠扬悦耳的乐曲声中,有层次地分析课文。这些音乐再现了那凄凉、哀怨、冷清的环境,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在教《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我将它谱成歌曲来歌唱,雄壮有力、慷慨动情地吟唱,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3.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的,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风景谈》时,我让学生把六幅风景画画出来,这样,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绘画作品,并从直观的绘画作品中理解课文所体现的主题――人是风景的主宰。
总之,中专语文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是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和创造性的教学,只有通过创造性教学才能使创新教育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51.
[2]李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育与职业,2004,(14).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17.
[4]叶存兴,徐书生.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一、家乡的水:线条里的柔和美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江南水乡,这一点理解了,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所谓江南水乡,顾名思义,水是江南的魂。漫步在江南古镇中,你会愕然发现,连接古镇的不是路,而是这盈盈清水,悠悠木船,而将其延伸到我们水墨教学中,我惊奇地发现,这水,不就是水墨中灵动多变的线条吗!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以“家乡的水”渗透线条教学,以水的形态、变化,引导学生真切感受线条的“动态美”。在水声中,聆听线条的“动”;在水流中,感受线条的“变”;在蜿蜒中,体会线条的“柔”,为学生的运笔创作提供灵感。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的《水墨游戏》中,我以“家乡的水”为背景,创设多媒体课件,设计故事情境与教学活动,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在认识“水墨”环节中,我以图片的形式,要求学生们观察家乡水的各种形态,并尝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手中神奇的毛笔,将这些水的各种形态表现出来。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我呈现了蒙蒙细雨、小桥流水、水漫金山、荷叶雨珠等图片,鼓励学生们在各种“水”的形态中,初步体验用笔墨创作的乐趣,并在创作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不同线条所呈现的美感。
二、家乡的房:水墨里的宁静美
水墨画讲究意境,它朴实无华,却有一种怡然自得的宁静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传递这种宁静美,引导学生们由线条到布局,勾勒出这意犹未尽的味道呢?我尝试从“家乡的房”加以引导。说到江南的“房”,我们就不由得地想到江南的亭台楼榭、想到苏州的园林,想到家乡的小瓦房、门前的寺庙塔院。在教学中,我就顺着探究“家乡的房”这一主线,由学生们熟悉的建筑物,联系到水墨创作,把单一的线条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从临摹开始,向创造进军。
在教学二年级《水墨画花》《水墨画树》这两节内容后,我尝试由浅入深,创设了一个以“水墨江南――家乡的房”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我要求学生们在前面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对“家乡的房子”展开小组探究。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家乡最具特色的房子,并向大家介绍这些房子的造型特点,从观察的角度引领学生们走进生活。随后,要求学生们利用上两节课学习的水墨语言,尝试表现出本小组的探究主题,鼓励学生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创造,为大家呈现出“醉美家乡”。这个探究活动以“水墨画花及画树”为跳板,鼓励学生们在花与树的创作基础上,留心观察生活,由“花树”及建筑物,以整体布局的方式,展现出水墨里的家乡,凸显水墨江南的教学主旨,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创造。
三、家乡的路:黑白里的变化美
在不少学生看来,水墨画无非就一种墨色,单一、乏味、老气横秋,不像水彩画一样绚丽多彩,很没意思!因此,在水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墨色的变化与魅力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以家乡的生活元素为引线,通过一些黑白变化的教学活动,如以墨色的深浅表现远近、以着墨的力度表达情感。
教学三年级的《水墨情趣》中,我在教学中创设了“雨巷――家乡的路”这一活动情境。在导入环节中,我插入了戴望舒的《雨巷》,以配乐朗诵的方式,温婉地向我们呈现出独具江南风韵的雨中小巷,并以泼墨成画的动画视频,为学生们勾勒出充满墨韵的家乡小路。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了“小路,变!变!变!”的教学游戏,在游戏中,我利用投影仪,以墨点、墨线、墨块、墨迹的笔墨变化路径,及“黑、白、灰”三个墨色变化,为学生们演绎了小路从“小石子―小路――大路”的变化,并在路的变化中加入足迹,完成了一个关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乡愁故事。
一 、反复诵读,感受作品语言魅力
语言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教这首小令时,笔者没有立刻进入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由于这首小令前三句是景物的排列,景物的特点也很明显,所以学生就会或多或多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就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这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这时候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后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体会出这首小令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恰恰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 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学生把握了它的感情基调,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了文章的韵味,省去了许多环节。因为,讲解是死的,而诵读却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烦琐的讲解,删除一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 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课文,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2)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学生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让学生的感受达到准确、细腻、真切,使学生受到感染,引发感情,而后有节奏、有感情地投入诵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作品语言特色
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对语言材料从整体上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言感受,把握作品的语言特色,学习其中的语言奥妙。如在《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品读“看”、“怅”、“怡”等词来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全篇,想象诗人笔下的人是雄姿英发、气概豪迈,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最后,笔者让学生把这些内容与当时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看,引导学生理解所表达的诗人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如果缺乏总体感知,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三、揣摩咀嚼,品味作品语言
叶老说:“一 篇作品只读一 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句话点出了咀嚼、推敲的重要性。而语感的会意性就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就必须揣摩、体味。首先,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人们常说:“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我们学习语文,一 定要把生活中的“一 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越真切,遇到一 篇文章,便会引起你的共鸣,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深切。如《我与地坛》的第二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亲身经历母爱的生活,才能更真切地理解作者当时传达出来的对母亲深深地沉痛的悼念。其次,品味语言一定要驰骋想象,意会言语,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学中教师一 定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如《致大海》、《雨巷》、《春》等散文诗歌,让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 幅幅画面,尽情驰骋于想像之中,才能感受文学意境。
四、从实践中强化语言能力培养
从一 定程度上说,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使学生自己进行实践,使他们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使其在不断地运用语言中,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促进语言能力的形成。可以通过课前演讲、口头作文、书面作文训练和课后故事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摘要:本文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论述了传统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的各自优势和不足,提出综合运用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创建现代语文课堂的理念。
在传统的教室中,虽然只有黑板和粉笔,但课堂的互动性好,教师可以灵活的调节课堂进度,师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讲解时更注意语言的表达,具有启发性与感染力,声音抑扬顿挫,使学生听得明白,产生兴趣;新知识、新概念的引入往往注意打好伏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善于根据学生情绪的变化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正确判断教学效果;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讲解时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及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我在上《秋水》一课前,讲了两个生动的庄子寓言故事,立即把学生引入对课文阅读的兴趣中,在上曹操的《短歌行》之前,我让学生举手发言,回忆曹操的诗作《观沧海》,讨论对曹操其人的印象,《杨修之死》和《赤壁之战》的学习,以及《三国演义》的影响,使大家对曹操都不陌生,于是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我根据学生的情绪掌握课堂节奏,及时切入课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统的课堂里,老师可以集中精力,综合运用提问题,设谜语,讲故事,声情并茂的朗读等等教学手段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黑板和粉笔虽不如投影仪般具备声色的效果,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我在传统的教室里,往往把黑板分两半,一半是正式的课文的纲,随讲随写,使学生及时把握教师的思维进程和课堂进度,另一半留给自己随便涂鸦,及时写下“思想的火花”,如在上《雨巷》一课时,我及时介绍了李煜父子以及“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学生在听后马上在黑板上看到诗人名字及诗句,但有一次用多媒体课件上,我无法把大屏幕卷起来写在黑板上,只是在众多的幻灯片中找到有“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一诗句的那一张,但诗句藏在一大堆文字中,学生看后一定不如黑板上即时写下的深刻。
当然,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信息量大,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信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在上完《再别康桥》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做了延伸阅读,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了《偶然》,《莎扬娜拉》,《雪花的快乐》等徐志摩诗歌中的名作,如果用传统的黑板,这些时间写一首都不够。如在上《怀李叔同先生》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了李叔同的大量书法、诗歌作品,同时用幻灯片放映了丰子恺的大量漫画,使学生对李叔同其人和作者丰子恺有了更多感性的了解,结合课文的叙述,使二者的人格魅力深深地烙在学生心中。
其次,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甚至动态演示。在语文课堂上,这一功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最简单的是每个作家在介绍的文字旁都可以配一张或数张照片或画像,使学生增强了了解的兴趣。另外,语文的文本范读常常必不可少,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好的配乐朗诵的音频或视频文件,就可以轻松地在多媒体教室中演示了。如《再别康桥》一课,我随着朗读的节奏,还为诗句配了相关的图片,处理成怀旧的色彩,学生很喜欢,课后纷纷借我的课件拿去拷贝。《春江花月夜》一课。我不失时机地在解读完课文后播放了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在音乐的旋律中再一次领会诗歌的意境,有一女同学上完课告诉我这是她所上过的最精彩的语文课,课后马上去音像店买《春江花月夜》的CD片。在《雷雨》一课,我剪辑了电视剧的一段让大家观看,增强了对剧中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把握。网络上有不少生动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FLASH动画,都可以搜寻来充实语文多媒体课堂,如《致橡树》就有一个丁建华朗诵的精美的FLASH,放映的效果很好,还有一些古诗词,庄子寓言,都有人做成了FLASH,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珍贵的多媒体资源。
再次,多媒体课堂可以马上进行课堂训练,把练习投影在屏幕上,学生当场做,老师当场讲解,适时把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如果在传统的教室,一定要隔好几节课后学生才能做到练习。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这么多优势,但在课堂操作时,老师往往只关注课件放映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使自己在课堂上成了放映员。而且大量的图文信息使老师忙于快速滚动鼠标,学生的思维常常跟不上,达不到教学接受的效果。有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过分关注技术手段,对声音,动画等特效爱不释手,使幻灯片花样繁多,有的甚至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但这些声音和动画又和教学的内容毫不相干,却往往喧宾夺主,使学生视觉疲劳,所以,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教育,尤其是中职语文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学设计上。只有重新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实现中职语文古代文学教学。因而我们对中职语文古代文学的课堂设计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以下结论。
一.中职语文古代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情趣性
在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教学法。比如榜样作用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书法,情境模拟来创造情境。情,就是由外界条件而引发的喜怒哀乐等情趣,可以说是知趣,也可以说是心情,因人而异。任何人都是会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积极地探索。文章中提到的情趣性是狭义上的情趣性,专指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表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激趣一词的含义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尽一切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每一个老师都渴望让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课堂能够激发出无限的兴趣,从而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孔子有言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言甚妙,人生中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有对事物探索的热情,从而达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境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感悟生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体会生活的诗意。正如刘建德所言,“对个体生命的热爱和多方面发展的关注与促进,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1]每一个青年学生都是热爱生活的,也同样充满着智慧意识和一定的审美情感,与此同时兼具有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潜力无限的有能力自主的走进生活中去体会文学。(2)反复诵读。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绪中体验知识。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诵读教学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学生对文言篇章的整体把握与感知”;“第二,有利于学生文言语感的形成”;“第三,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第四,有利于学生接受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2]关于诵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研究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胡虹丽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诵读教学的方法改进”:“兴趣是先导、理解是基础、感受是关键、想象是桥梁、技巧是保证”。井源则具体论述了诵读教学的可实施步骤:“初读———不求甚解、熟读———庖丁解牛、吟咏———感悟内化、背诵———回忆再现”。这些关于诵读教学的研究为当今语文教育中诵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3)课外阅读。通过课堂教学中多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爱上阅读,善于自主的从书本或网络中搜集资料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觉得阅读有用,有趣,就会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寻找答案。所以在中职语文校本教学中要注重课前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多让学生广泛阅读,提高知识面的广度,有了阅读的广度才有可能提高思维的深度,从而开展深层次教学,意义教学。
二.中职语文古代文学作品选文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人文性
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堂当作学生思考、认识、理解、体验、演绎人生的舞台。进行素质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好的语文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灵魂的感悟和启迪。在新教材里,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尽情展示,人生的感悟涤荡着求知者的灵魂。例如,毕淑敏的《提醒幸福》,提醒我们不要让幸福擦肩而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把我们带入了缥缈朦胧的美妙境界,抒发了热爱和追求美好自然的情感。学生在欣赏之余得到的是一些微妙的人生感悟和文学的熏陶。同样,在新教材中也不乏弘扬爱国主义,教人立志向上的文章。教师需要借助语文课文,寓教于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学生共同赏析,激起学生的共鸣,在一种平等、和谐、自由、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让语文陶冶情操。[3]
三.中职语文古代文学作品选文的课堂教学过程要注重创设情境
教师要学会创设意境,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胆的教学设想,这种设想与我们过去使用的按部就班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大突破。刘建德曾经指出,“课堂,是生活的诗化”。[4]他作此论调不无道理。在他看来,课堂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形式。而处于生活中的我们,总要富有诗意地去感受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雨巷诗歌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创设诗歌意境在江南小巷中进行情境表演。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教学,也可以在山塘街进行情境模拟配乐朗诵,运用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运用音乐激发我们的情感。我立足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通过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职业学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鼓励帮助学生寻找、发现、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开放、有活力、有内涵的职教语文教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行学校教育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就是没有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结合,从而很难实现知行合一。为克服这一弊端,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应该开展游学班课程。户外游学既是走进了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主动学到知识,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陶冶了情操,是一举数得的学习方式。
四.中职语文古代文学作品选文的课堂教学过程要注重艺术性
生活是一门艺术,课堂也是一门艺术,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追求,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语文教学,比如注重平时自身的要求,练习书法、绘画、乐器,茶道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性。同时运用榜样法将中国中传统文化精髓的部分传承下去。人们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由于语文课程包括中职语文教学具有“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艺术性和科学性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更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但二者要完美结合,就必须构建一种“善教”与“乐学”互动模式。“善教”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引导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注重启发与诱导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能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培植、发散。“乐学”意味着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是主动地参与讨论、思考、质疑和创新。课堂教学若只限于学习课本知识,内容僵化、单一,较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效率自然也较为低下。我们应结合实际,从“大语文”的角度去审视语文的课堂教学,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比如,设计开放性作业布置,大胆创新,允许学生自主设计任何形式的作业来展示学生对本堂课的理解和感悟,真正实现创新课堂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学习兴趣
1高职语文进行微课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微课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由于微课通常是由短视频构成,大约为10~15min,符合学生的注意力发展规律。微课能够组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系统,也可以围绕某一知识点展开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在微课设计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采用视频方式,展示清晰的网络教学结构,有助于满足学生的课堂内外多元化学习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学生也可以应用课前与课后时间积极主动的探索与语文知识相关的材料微课,能够为学生提供书面表达与语言表达机会,有助于学生有效应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探究。
2目前我国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2.1学生语文基础较差
高职学生大多数是考试失利或者是学习成绩一般、较差的学生,所以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难以提高学习成绩。由于高职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并未扎实,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挫败感和自卑感,并未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甚至有的学生连简单的写作格式都不会写,在写作时思维混乱,出现原则性错误,或者是用词不恰当等各类问题,甚至会有错别字,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语文基础较差,难以有效理解高职语文中的高层次知识。
2.2课堂教学资源滞后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施较为滞后,导致课堂教学水平整体发展滞后,由于图书馆资源较为匮乏,现有的语文教学素材有限,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并未积极踊跃的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即使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也只是一页一页的讲解电子课件,却并未有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无法学习丰富多样的知识内容。
2.3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
当前我国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大多数是采用期中、期末一纸定成绩的考试模式,评价单一且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甚至学生平常不用心听讲,只要考试之前参考其他学生的笔记,记录教师要考的重难点,便能够提高考试成绩。此种考试评价方式难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以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展开综合评价,不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
3基于微课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3.1复习旧知识点
在语文新知识讲解之前,通常对旧知识点进行复习,做好相应的新课衔接准备将微课应用于学生的旧课复习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复习效果。教师结合本节课所讲的教学内容,制定多元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旧课知识点展开微课视频复习,例如:进行现代诗歌欣赏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在高中阶段的现代诗歌,也可以配乐引导学生朗诵《致橡树》、《雨巷》,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充分感受现当代诗歌的浓郁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诗歌探究兴趣,为后期新课导入打下夯实的基础。应用微课复习旧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即将学习的新内容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准备,也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学习课件资料,有助于明确学习内容与主旨,进一步探究语文教学价值与内涵。
3.2课堂新课导入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语文教学应当以主题为核心进行拓展延伸。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堂导入,教师结合学生近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本节课堂上的教学需求,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可以对《雷雨》进行教学设计导入时,引导学生观看方舒与田海蓉等人表演的《雷雨》话剧视频片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表演兴趣,即便在观看后,学生仍然沉浸在话剧视频中,久久不能忘怀。此种情况是导入新课的最佳时机,教师鼓励学生将视频中的情节以及历史环境有效结合,通过探究《雷雨》的思想内涵以及文章主旨,使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与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微课视频片段的暂停与反复播放,教师提出思考性问题,例如“同学们,你们认为,侍萍在看见大儿子周萍打鲁大海时,内心产生的情感变化是什么?”、“同学们,你们考虑一下周朴园人物性格中的虚伪之处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暂停与反复播放的画面中领会出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文本总结能力。
3.3突破教学重点
在微课视频导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不仅要讲解语文基础知识,也应当将文本内容进行情感升华,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较多的感悟和理解,进一步凸显语文微课教学价值。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文本内容,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将语文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文化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价值认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通过微课教学模式展开引导交流,有助于将整单元的课堂教学内容予以细化分解,组成简单的教学小目标。虽然微课视频短小,但是却是精悍的,蕴藏了众多的精华,并且删减了不必要的时间。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章节时通过探究人物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应用微视频剪辑王熙凤与林黛玉、贾宝玉的相关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反复观看与对比,使学生了解写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在此基础上予以文本知识探究,则会起到预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4微课与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结合的要点
4.1做好备课工作
教师引入微课教学模式,要想发挥微课教学作用和价值,首先要做好备课工作,将各类教学元素有效融入微课教学全过程,教师必须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视频。根据学生近阶段的学习情况,将教学视频分成若干个部分以及相对应的讲解内容,通过增设师生互动环节,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
4.2优化授课环节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决定微课教学模式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创设栩栩如生的教学情境,应用微课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微课与其他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学生对于字词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对于文章片段与作品内涵的理解与剖析,所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程教学重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文本内容。所以教师在讲解文章时播放与文章情感相似的音乐,能够为学生带来多重情感体验,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