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和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写作文”到“做作文”的转身
说到“作文”,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前面加一个“写”字――“写作文”。而作文的过程似乎就成了教师“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叠加。正因为这样,传统作文教学过程往往是一种机械、死板的习作方法的指导,缺少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的激发。为此,笔者尝试着从“写作文”到“做作文”的改变,通过基于生活的主题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留心观察,学会体验,从而让儿童在习作中能有感而发,有物可叙。
例如:《我身边的小能人》这篇习作的教学,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或朋友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仅仅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对他人的“本领”和“绝活”也只是“道听途说”罢了。于是,我先提前两个星期的时间,在班级里开展了“我型我秀――人人都来露一手”的主题活动。利用晨会课和活动课时间,每天让两到四名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本领或绝活。选手可以由班级学生自主报名产生,也可以是本班学生邀请其他班的同学或朋友参加。学生们在活动中亲眼看到了“能人们”精彩的表演,亲身体会了“能人们”的“高超技艺”,从而为学生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学生充分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习作,学生就有了“胸中有物,不吐不快”的习作欲望。当学生习作完成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评选最强能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习作,来参与“最强能人”的评选,从而让习作评价也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带着孩子跳出作文课堂,去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发挥想象,让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中掘取习作的素材与欲望;带着孩子回到作文课堂,帮助他们叙述见闻,表达情感,倾吐心声。笔者在“做作文”的教学尝试中深切地感受到:生活,才是儿童习作的生长点。只有让孩子们尽情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习作才能真正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诉求。
从“做作文”到“画作文”的延展
观察充足了,体验充分了,作文就有了生成的“土壤”。但并不是所有好的生活素材和体验都能成为学生们的优秀习作。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往往会再一次走到“教作文”的老路上来。过多的习作方法指导占据了课堂的大量时间,学生的习作思维依然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捕捉生活中的这些好素材,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一次大胆的尝试让我找到了课堂习作指导的新路子,也让我与“画作文”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在习作《家乡的秋天》的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观察自然、体验自然之后,准备进行习作前的指导。在进行课前设计时,“如何让学生学会抓住家乡的特别之处,有重点地写出家乡秋天的美”成了本次习作指导的难点。经过思考,我从绘画的选择性和表现力出发,通过师生共“画秋天”的尝试,实现“写秋天”的习作指导。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画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都已经走进了家乡的秋天,感受了家乡秋天的美。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要完成:就是用最简单的图画,把我们印象中家乡的秋天画出来。
生(有些新奇):有意思,没想到作文课也要画画!
师:大家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我得请教大家,画家乡的秋天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我得把家乡秋天里最特别的景物画上去。
师:那你觉得家乡的秋天哪里最特别?
生1:我觉得是外面的稻田。
师:那你们觉得呢?
生2:村子里的果树,草地上的白鹭……
生3:我觉得画画时颜色要用好。
师:对,秋天有秋天的颜色.大家在画秋天时,可一定要用好颜色哦。
师: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张纸,大家在上面画出家乡的秋天来。不过老师的这张纸不大,不够把你看到的景物都画上去。你能选择几处重要的景物画一画吗?
生:能!
(学生开始画画。画好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进行点评。)
……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所看到的秋天画下来,看似是一个指导学生“画秋天”的过程,却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了“选择重点景物来表现秋天之美”的写作要点。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作”,把心中对家乡秋天的真实印象、感受写一写。此时的习作早已成为学生的“胸中之物”,习作指导也就在这一“画”、一“写”中化解了难点,提升了效率。
“画”出作文来,不仅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而且在“画”中学习着“写”的技巧,在“写”中表达着“画”的情感。在与“画作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习作愉悦。
从“画作文”到“绘画作文”的羽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力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画作文”的习作指导不正是一种引导学生创意表达的过程吗?于是,笔者由“画作文”的尝试想开去,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绘画作文”的作文教学思考。
“绘画作文”是指以绘画为辅助手段,有机将绘画技巧与习作指导相结合,使习作教学变得多元化、延展化和活动化,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绘画、写作兴趣,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目标。它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绘画,引导学生对习作素材进行了“艺术化”的创作和再加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自由、充分地发挥。并通过习作的方式,将他们的这种想象与创造有效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习作更加充满了童真、童趣。
例如:在进行《校园瞬间》这一习作指导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绘画作文”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引入“瞬间”]
1.出示教师绘画“作品”――“校园瞬间”。
2.猜一猜:说说老师的这幅作品画的是什么?
3.师生回忆、交谈;回忆当时的场景。
[回忆生活,学画“瞬间”]
1.在我们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校园瞬间值得我们细细地回味,你选好自己要表达的瞬间了吗?
2.学着老师的样子,也来试一试。
(1)抓住当时的某一个重要事物,把它画下来;
(2)抓住当时你或他人的心情和感受,用图画表现出来;
(3)抓住当时你或他人的某一个最令你难忘的动作,试着画下来;
(4)……
3.师生互评画,发现学生“作品”中的创意。
[例文引路,学写“瞬间”]
1.出示例文:同学们的创意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大家都紧紧抓住了要表现的重点,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了别具一格的“作品”来。看,老师还在这幅画的边上配上了一段文字。
2.出示教师下水文《校园瞬间》。
3.学生读例文,抓住一个方面来对老师的短文进行评价。
4.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完成《校园瞬间》片段练习。
1.初步认识儿童诗,了解儿童诗的表达形式。
2.初步感受儿童诗的美,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激发想象力,学着以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
【点评:教学目标的设立合理。一是定位较准确。“初步认识”“了解”“初步感受”“学着”等关键词将目标定位在“启蒙”。指导孩子们读诗、赏诗、写诗,引导孩子们在习作起步阶段,学会用诗意的眼睛去观察、思考、想象,学着用诗歌的思维视角记录思维轨迹。二是指向较集中。传统的作文教学启蒙,往往重技法,而忽视心智的开发。本课的目标设定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学生生命体验、审美熏陶、思维启蒙的关注。】
【教学时间】
50分钟。
【教学内容】
儿童诗欣赏、写作。(适合三年级学生)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背诵课文中学过的儿童诗。
一、读一读,说一说,聆听诗的声音
1.说“圆”。
师:(板画一个圆“”)看到这个“”,你会想到什么?(预设:小鱼吐的泡泡、太阳、月亮、气球、车轮……)
【点评:借助图画引发想象。小学生最宝贵的心理品质是想象,而图画是学生从原有认知到创造性想象之间的美丽桥梁。用图画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达到了良好的热身效果。】
2.读“诗”,感受诗歌想象的奇妙。
师:恭喜你们,具备了诗人的优秀品质――丰富的想象力!有一位小诗人,看到了这个圆,就在下面添了一条线,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屏幕显示)
夕 阳
夕阳是一个苹果,
黑夜是贪吃鬼,
一口就把夕阳,
吃掉。
师: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读完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地方打动了你。(预设:很好玩、把黑夜比作贪吃鬼想象很奇特……)
师:你发现这首小诗与一般的文章或古诗相比,有什么不一样?(预设:一句一行,每行字数不一样,充满想象,非常有趣……)
【点评:引课巧妙。《夕阳》是基于圆“”的思维产物,想象新颖、有趣,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蒙的很好载体。这首诗的质朴、稚嫩,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他们对儿童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赏“诗”,感受诗歌想象的贴切。
师:你们很有眼光,很会发现诗歌的美妙之处!请看,另一位诗人,看到这个圆,也在圆下加了一笔,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屏幕显示)
太阳喝醉酒
太阳喝醉酒,
不小心撞到山头,
就倒在山头后面。
于是,
黑夜就出现了。
师:自己去读一读,你发现这首小诗中的夕阳又变成了什么?这样的想象妙在何处?(预设:很有趣,把太阳当作醉汉,想象力很丰富,把红彤彤的夕阳比作醉汉很恰当……)
师:根据自己的体会把诗读给大家听,比一比,谁的读法最吸引人。
【点评:这首诗的教学别具匠心。第一,这首诗的选材本身就是学生同题材发散性思维的良好范例。同样是写夕阳,但想象却截然不同。第二,教师的教学没有在同一层面上平移,而是在感受想象奇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贴切和恰当。第三,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童诗言语秘妙的钥匙。童诗可以有多种读法,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依着各自的理解读,反而更能读出童诗真正的趣味。】
4.小结。
师:两首小诗,短短的几行字,无拘无束,都充满了奇妙的想象,(板书:想象)这就是儿童诗的无穷魅力。难怪有人说儿童诗是快乐的思维舞蹈。
二、猜一猜,试一试,感受诗的美妙
1.给诗填空,感受童趣。
师:让我们一起跳跳这快乐的思维舞蹈。请看,这是第三位诗人的作品,他由圆想到了什么呢?请看――(屏幕显示,师读)
不学写诗有坏处
小虫写信给蚂蚁,
它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
表示。
蚂蚁收到他的信,
也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
表示。
小虫不知道蚂蚁的意思,
蚂蚁不知道小虫的想念,
怎么办呢?
师:听完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预设:很有意思、非常有趣……)(板书:有趣)
师:请你猜猜看,小虫和蚂蚁分别说了什么?(预设:小虫说“你好啊”,蚂蚁说“你好啊”;小虫说“我病了”,蚂蚁说“我帮你”;小虫说“在干啥”,蚂蚁说“在搬家”……)
【点评:猜测阅读是儿童诗阅读教学的常用策略。在猜测阅读中,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童诗的“意想不到”,而童诗独特的思维和情感,也就在不经意间和孩子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2.给诗补尾,放飞想象。
师:真的很有意思,让我们继续这快乐的体操。请看第四个诗人,他由“”想到了“蛋”,他是这样写的:(大屏幕显示,师读。)
蛋
这个皮球不圆嘛!
也可以滚吧?
滚呀滚……
“啪嗒”,
师:啪嗒,发生什么事了?(预设:蛋破了,从里面蹦出一只小鸡;从里面跑出一只小恐龙;从里面滚出了许多黄金;从里面跑出了一个小太阳……)
师:你们的想象真神奇,把你的答案放到诗里,一首有趣的诗就诞生了!快把自己的想象放进去读一读。
【点评:诗歌补尾是从童诗欣赏到写作的有效过渡方式。想象,是诗歌创作的不竭源泉,给诗补尾的方式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不一样的想象,不一样的答案,奇妙而有趣的想象就创造了一首首奇妙而有趣的诗篇。】
3.给诗命题,品味真情。
师:不一样的想象,不一样的答案,就创造了一首首奇妙而有趣的诗篇。老师想说,从蛋里,跑出来的是一个个小诗人。让我们继续创造奇迹。请看第五个孩子的作品,在他的眼里,圆又变成了什么呢?(屏幕显示)
梦中,
我把小手伸出来,
让它透透气。
梦中,
我把小脚踢出来,
让它散散步。
梦中,
我把小屁股钻出来,
让它乘乘凉。
梦中,
我一个喷嚏,
吓得妈妈跳了起来,
惊醒了。
看着我的睡相,
心疼我的妈妈把我的小手、小脚、小屁股
一个一个藏进暖融融的被窝,
于是,
香甜的梦又开始了。
师:请一位同学读诗,其他小朋友闭上眼睛一起走进梦中,待会儿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心里的感受。(预设:心里暖暖的,这首诗很感人,诗里满满的都是爱……)
师:儿童诗充满了想象,是非常有趣又充满真情的。这是儿童诗的又一大特点。(板书:充满真情)读读特别温暖你的那一句,然后给这首温暖的小诗加个题目。(预设:梦中、香甜的梦、暖暖的梦……)
【点评:体验是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诗歌讲究含蓄、跳跃,所以其中的一些意象、情感并不容易为学生所直接感知。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简简单单的情境创设,将抽象的意境具象化,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诗中的孩子转换成自己,体验唤醒了,情感也就有了。】
4.给诗加腰,体会形式。
师:第六位小诗人说,看到这个“”,他想到了眼睛。于是,他写道――(屏幕显示,师读。)
眼睛
星星是天空的眼睛,
( )是大地的眼睛,
( )是( )的眼睛,
师:谁来照着样子写几句?(预设:池塘是大地的眼睛,窗户是高楼的眼睛,小朋友是祖国的眼睛……教师现场打字,记录学生的经典发言。)
【点评:模仿是儿童诗读写的纽带。这首诗选择的是比较经典的诗歌结构和句式。这样的选材和设计降低了写诗的难度,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符合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原则。有了范本的依托,容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视角和表达方法的迁移。】
5.给诗排序,感受诗韵。
师:你一句,我一句,连起来就是一首诗了。不过,一首好诗,用词用句都很讲究,包括诗句的先后顺序。让我们一起给刚才大家创作的诗句排排队,让诗变得更优美。(师生一起尝试排序)
师:好诗是写出来、改出来、反复推敲出来的,还要用心读出来。让我们一起用心读一读我们一起创作、修改的诗。
【点评:教学无痕是一种境界。这个环节有两处不露痕迹:一是不露痕迹地渗透了诗歌的结构、韵律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不露痕迹地渗透了诗歌修改的方法。让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不露痕迹地渗透在有趣的“诗句排排队”中,可谓“无痕而有效”。】
6.给诗点睛,提炼诗眼。(机动环节)
师:老师也想给诗歌加一句,你们也帮我想一想。奶奶年纪大了,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了,谁可以做奶奶的眼睛,帮帮奶奶?(预设:我是奶奶的眼睛、少先队员是奶奶的眼睛……)
师:多了这一句之后,这首诗就多了份温情,多了份哲理,引人深思,给人启迪,就像人拥有了灵魂。这样,诗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能干的小朋友,也可以试一试。
三、画一画,写一写,品尝诗的味道
师:此刻,在你的眼里,这个圆又是什么呢?接下来,老师送给每位小朋友一对“想象的翅膀”(发放裁成蝴蝶形状的作业纸),请你在翅膀的左边,把圆变成你想变的东西,画下来。在翅膀的右边,把画变成诗。你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续写前面几首小诗中的一首;二是仿写前面几首小诗中的一首;三是自由创作,(生自由选择创作;师巡视指导,随机点拨。)
四、贴一贴,赏一赏,种下诗的种子
1.展示、分享。
师:已经完成创作的“诗人”请反复朗读、反复修改,愿意与大家分享的小朋友请带上“翅膀”飞上来。(将学生的作品用小磁片贴在黑板下方)
2.交流、评价。
师:请小诗人用心地把自己的作品念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当大众评委。如果大家认为该诗具备了黑板上的三点:有想象力、有趣、有真情,作者就可获得彩色翅膀一对!(学生念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修改、评价,优秀作品飞到黑板上方,并奖励彩色翅膀一对。)
【点评:从小培养学生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很有必要。教师及时地创设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让学生从小有发表意识、读者意识,让他们明白作文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
3.小结。
师:(指着满黑板“飞翔的翅膀”)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诗的王国里遨游。老师希望,今后大家就用这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更多动人的诗篇。
【总评:本课设计很好地关注了儿童的特点、童诗的特点,架起了两座桥梁,是指向思维和想象发展的儿童习作启蒙的成功尝试。这节课可以引发更多的思索:
1.儿童诗教学的意义。儿童诗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而言,是最富有想象特征的。教学中,诗歌的欣赏与创作过程就是一次有创意的旅行,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儿童诗短小、精致、富有趣味,与学生的心灵、情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非常接近,因此,儿童诗是最适合小学生的语言启蒙的教材之一。
2.儿童诗教学的程序。本课精心设计了读诗、赏诗、仿诗三个阶段,使学生对儿童诗的形式、语言、音韵、节奏等特点都有所了解。这时,写作已经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整节课,从儿童诗的赏读到仿写、创作,“一圆”贯穿始终。读赏、填白、补尾、命题、加腰、点睛、创作,“圆”“圆”相扣,巧妙地建构起了童诗读写比较完整、规范的序列。
3.儿童诗教学的策略。本课教学设计至少有四个策略值得关注:第一,给学生一个载体――“圆”,让他们的想象有所依托。第二,给学生一个刺激――“翅膀”,让他们有自我言说的冲动。第三,给学生一种方法――“写绘”,先用图画记录思维的痕迹,再将画变成诗。这样,“童思”“童画”“童诗”便成了三股相互推动的正能量。第四,给学生一个台阶――“分层”,正视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