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三化学实验题

初三化学实验题

时间:2023-05-29 18:2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三化学实验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三化学实验题

第1篇

关键词 化学;实验;装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6-0106-02

1 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你这位化学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起的是引导作用。而初三学生仍然处于是懂非懂的阶段,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往往不会考虑太多。因此,假如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厌恶感,他就容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变得不愿意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最后可能会变得“不可救药”。想反,学生一旦喜欢上了这位老师,不管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如何,他都会喜欢上这位老师所上的课,也就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不管学生原先的基础有多差,只要喜欢了就会努力,只要努力了就会取得更理想的成绩!所以,初三化学教学要有良好开端,就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你这位初三化学老师。

1.1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学生喜欢你的前提

首先,不要去询问学生升初三前其他学科的成绩和在学校的表现等,省得对有些学生产生难以改变的印象,走进教室时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某些学生,让那些学生一开始就不喜欢你。其次,在上第一堂化学课时就要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让学生感觉到化学老师会平等对待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要让那些原先基础较差的后进生感觉到:化学老师不会对你另眼相看的。并让学生相信,不管其他学科的成绩如何,化学是初三才开始学的,大家的起点差不多,只要你愿意一开始就跟着老师的步骤学,是一定能学好初三化学这门学科的。

1.2 给学生更多的表扬和鼓励是学生喜欢你的有效方法

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对一般学生而言如及时擦亮的火柴,会使他们热情高涨、积极上进;而对于后进生而言,可使他们更新认识、转变学习态度。因此,要在学生刚接触初三化学(沪教版)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时,就利用这一章内容既基础又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等特点,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适时、充分、恰当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不管原先成绩有多落后的学生都有信心学好初三化学。如果能给学生更多的表扬和鼓励,或许学生会更加喜欢你,而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上初三化学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所以,只要学生喜欢某位老师上的课的话,他们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时就会更加轻松愉快,这位老师的教学也会更加高效!因此,对于每个教师来说,都希望学生能喜欢自己所上的课。为此,初三化学教师就要想尽办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地让学生喜欢自己所上的初三化学课。

2.1 让学生因了解了化学的作用而喜欢上化学课

例如,通过向学生介绍青铜器的制造、钢铁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名称虽然很熟悉,但他们并不了解的、我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的化学工艺,让学生感觉化学很神奇。再如,可以通过具体实例来介绍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感觉化学更神奇了;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特别感兴趣的火箭发射也要应用化学知识,以及一些药物、塑料、布料、动物食用的蛋白质、合成橡胶、化肥等都是用煤、石油等原料通过化学工艺制造出来的等实例,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的用处很多。这时,学生可能还会把化学与他们的理想联系起来,从而喜欢上化学课!

2.2 让学生因变化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而喜欢上化学课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学科,而变化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喜欢上化学课。所以,在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的作用后可以补充一些简单但现象变化明显的化学实验,如在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后再滴加无色稀盐酸,红色消失后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当学生发现又变红时肯定会觉得化学真的很奇妙,好想自己也能完成这样奇妙的化学实验而喜欢上化学课!

3 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

近几年的苏州市中考化学卷实验题的分量越来越重,同时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有些实验题如果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将因无从入手而遗憾地失分。

例如:

【2006年苏州市中考化学卷第27题中的第(3)题】若制备所需气体前,经检验得知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但加过固体,盖上胶塞,滴下反应液后(如图1所示),试管内却无气泡出现。在维持原装置和试剂都不变的基础上,

(填操作方法)才能使右侧导管口出现气泡。

【2009年苏州市中考化学卷第29题】某兴趣小组用图2所示装置收集并测量反应产生的气体及其体积。利用该装置测得反应生成气体体积偏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

【2010年苏州市中考化学卷第36题中的第(3)题】如图3所示,排水法收集与排空气法收集CO2的比较(分别用体积相同的2个集气瓶收集)。

……

这些题如果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可能就只能空想而无从入手;相反,如果学生经常自己亲手做化学实验,则可能会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所以,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

1)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是学生喜欢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的前提。现在的初三学生在家里基本都是宝贝的独生子女,哪怕是火柴、蜡烛可能都只是见过却从没有机会接触,所以往往一听到或看到化学实验,虽然很好奇,却也很害怕。他们通常会想化学实验会不会有危险、会不会发生爆炸等一些问题。这时,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为了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化学教师不仅要在学生面前规范地操作,还要不断地用不同的化学实验来证明:只要正确操作,化学实验是很安全的!只有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亲自做化学实验,而不是只想看老师做演示实验。

第2篇

摘 要:可以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对于初三化学更是如此。当然,当前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在实践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基于此,从新课程改革的新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初三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新课改对初三化学教学的新要求

相比其他的学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原理,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在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课标,要求教师能够加强对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倡导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必要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使得自身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初三化学来说,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初三化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和对策。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三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发现,新课程背景下,初三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没有彻底的改变

长期以来,受我国教育机制的影响,在初三实践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根深蒂固,没有彻底的改变。实际表现为,初三化学教师依旧遵循“教师本位”的教学思想,实际的教学方式依旧是“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再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为尊”的理念依旧没有改变,即便是一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强调自主学习、学生素养,但依旧是纸上谈兵。事实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B,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也是浮于表面、浅尝辄止。

2.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就目前初三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来看,可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活节奏也变得更快,整个社会呈现一种急功近利的氛

围,而在此大背景下,也对初三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对于初三化学的学习更是如此。很少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研究技能来丰富自己,而是愿意通过各种模式、技巧、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对知识不求甚解,整个学习过程也比较机械。

3.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初三化学的教育教学,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更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而这就需要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设施和实验材料。但是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受资金的限制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并没有足够和完善的实验设施,一些实验用具和教学器械也不够先进,甚至一些设备使用的时间都比较长,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情况,不仅影响了实验的效果,而且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基本点着手:一是能够认真掌握新课改的新要求,并将其落到实处;二是能够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师则能够扮演好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化学实验的操作和探究;三是能够在初三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这对于即将进入高中,接触更多新学生和新老师的初三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四是能够将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并能够根据课程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2.营造和谐有效的学习氛围

和谐有效的学习氛围的营造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政府等相关部门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或者通过一些政策和方法来降低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其次,学校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机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氛围;三是教师能够采用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微课、实验、故事、背景介绍等不同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盐酸”一节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碟面生烟”的试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氢氧化钠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握手成血”试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3.加强必要的师资投入力度

必要的师资投入力度的加强就是要求学校一方面能够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优化升级自己的教学软件;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创新;教学现状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面面观

1.师生交流互动是短板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一张试卷定输赢”的格局,导致当前大部分学校仍然沿用“容器灌装式”教学,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得身心俱疲,教师完成了教学进度,学生完成了信息量的物理储存,学生被动学习,积极性受挫的现象比比皆是,厌学情绪高涨,教学效率低下。

2.对教材内容资源缺乏全面、细致的认识,不能有效利用图表辅以教学

教材的编纂过程充满艰辛,它是各位编者经过认真研究、反复增删形成的教学一手资料,其间蕴含着广大编辑人员的心血。当前初三化学所使用的教材,除有必要的文字叙述外,还配有大量的插图,以增加教材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化学教师应在注重教材文字叙述的同时,合理利用其中的插图,配合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引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强化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重理论、轻实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和动手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而很多初中学校的初三化学在我国教育体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裹挟下,仍然是以口授为主,动手实验获真知的课改模式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初三化学理论过剩、动手不足、效果欠佳的常态。事实上,很多化学知识都来自于生活实践,在讲授燃烧和氧化相关章节时,很多教师只是机械地将燃烧和氧化条件“复制”给大家,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在其间插入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并以示意方程式的形式“2Mg+O2■2MgO”在黑板上向学生呈现,用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辅以教师的理论传授,自然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简单的直接猎取向过程性探究过渡。此外,对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点实验,很多化学教师往往采取教师做、学生看的形式,无论学生有没有看清,有没有看透,教师最终得出实验结论都“水到渠成”。学生没有真正地动手去做,动手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对实验结论因为印象模糊,时久必忘。所以,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要想取得教学效果的多丰收,必须让学生在多听、多看的基础上多练,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联动,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对缓解初三紧张、沉闷的学习气氛也有好处。

二、对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下“猛药”

1.重视课前准备活动

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创设探究问题,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教师预讲授“开启化学之门”,可先让学生自己列出预习步骤,教师再进行必要的“微调”,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填写《预习情况汇报表》。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科学、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要力求创新,糅合多种形式的探究场景于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探究能力。

2.营造宽松和谐、言路通达的治学治教氛围

学生身心尚未成熟,缺乏生活阅历,对事物的认知往往随性而为,缺少理性思考。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设想并不鲜见,教师面对此情此景,切不可对学生嗤之以鼻,甚至是冷眼挖苦,必须要审慎冷静地处理,要能理解、能容忍,小心翼翼地对学生的自尊心予以特别保护。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无所谓对错,只为学生有一颗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求知心。如,在讲授《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时,其中包含的内容甚多,处于零碎分布状态,缺少知识性“粘连”和系统性整合,学生学起来会有“零件一片,无从下手”的感觉。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与生活衔接紧密的实际,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布置。可以借鉴小组合作的模式组织教学,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先让各小组对知识点进行罗列,找出重难点,再结合自身认知实际剖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梳理,使之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在此过程中,还可找出多个切入点适当插入新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互动穿插,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智力的被动发展蜕变成主动潜行、跃升,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滋暗长。

3.以近年的中考题型为主轴,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训练

近年中考题型虽然有所变化,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拓展。初三化学复习要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行动指南,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化学实验为引线,实操能力培养为宗旨,逐步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目的地进行专题训练,以期达到大纲要求。

总之,初三化学教学必须打破教学常规,开发多种教学模式,更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基础知识掌握为先导,用动手实践的探索过程作为化学理论的依托,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走教学创新、科学探索之路。

第4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课堂教学;创新意识;教学现状;培养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创新教育的第一步。

一、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唯有对事物具备较高的积极性,才能在此事物领域达到突破。因此,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对化学有强烈的积极性。但在实际的初三化学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观念内的化学是枯燥、繁琐的,因此,性格特点较为活跃的初中学生群体对于初中化学的积极性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故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课堂结构进行适当的优化。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增设游戏环节、竞争环节或是开展室外课程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消除对初中化学枯燥、繁琐的观念,进而提高学生对初中化学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在“爱护水资源”的学习中,教师除了要进行水的重要性的教学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如今地球水资源现状的教学,其中会涉及水污染方面的知识,此时,教师就可安排室外教学,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水库或是河流等进行考察W习,使学生了解水污染方面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通过室外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初中化学特别且有趣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积极性,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丰富实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重视并依赖实验的学科,在化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化学实验,良好的化学实验课程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样通过化学实验也可以实现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国家教育资源的投入,化学实验课堂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但要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仍需要教师对化学实验课堂进行改革和丰富。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金属Na与酸、碱、盐在一起会发生反应,其中钠与硫酸溶液在一起时,钠会先与硫酸的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出现气泡,当酸中的氢离子反应完后,钠就与水中含有的微量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钠与盐的反应与钠与酸的反应现象不同,如钠与硫酸铜反应时,钠首先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出现蓝色沉淀的现象。因此,教师就可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安排钠与多种酸、碱、盐进行反应,并在实验进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在实验之后让学生对这些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推测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测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一定的培养,实验结束后学生对实验现象原因的推测和规律的总结,需要学生对所掌握的化学知识进行联想、创新,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化学课堂,在课下或是生活中也可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事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对含有化学知识的生活实际保持创新意识。如,在“常见的酸和减”的学习中,教师会对常见的酸和碱进行举例,如硫酸(H2SO4)、盐酸(HCL)、醋酸(食醋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钠(NaOH)、碳酸钠(Na2CO3)等,其中醋酸和碳酸钠是生活中食醋和碱面的主要成分,教师就可对二者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在进行“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安排学生进行食醋和碱面、盐、辣椒等的反应,或是安排学生课下在家中进行食醋、碱面、盐、辣椒之间的反应,加深学生对酸碱反应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保持较高的兴趣,并在酸碱与盐、辣椒之间反应的家庭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也能拥有创新意识。

四、加强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和完善的过程,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初中学生对于初次接触的化学知识在理解和掌握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和错误,学生之间或是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扎实地掌握知识,同时在进行知识的交流讨论中,每个人的思维和想法会发生碰撞,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和解放,进而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故在初中化学中教师要学会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学习中,二氧化碳制取原理为:碳酸根离子与酸根离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教师在完成原理教学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不同于教材实验的二氧化碳制取方法,不同药品的选择需要不同的实验器材,通过学生对药品的选取、实验器材的选取,达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最为需要的能力之一,我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新型人才,而创新意识作为创新能力的支撑和动力成为目前教育的重点。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并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建立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威.生态课堂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转变[J].文学教育(下),2012(6).

第5篇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教育教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化学作为初中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单一教学方式和方法难以满足现代人才培养需求,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将二者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问题情境教学法概念及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问题情境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有效对策,从而为提高初三化学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持。

关键词 问题情境;初三化学;对策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不仅体现在教材方面,也深化的体现在了教学方法方面,并将突出学生主体性作为重中之重。问题情境方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加强对问题情境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题情境教学法概述

问题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创设形象、生动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且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从而实现掌握知识及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由于初三化学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接受难度较大,将问题情境作为主要手段,能够促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到达抽象的理性的认知,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将学生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相关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来,从传统被动接受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问题情境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有效对策

(一)利用故事引入,创设导入问题情境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良好的导入能够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好奇心较强,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利用故事引入法,进行导入。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这一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死狗洞”故事,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而狗则会窒息死亡,一旦人们去救狗也会死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站立行走没有生命危险呢?”学生在听到这一故事后,会被深深吸引,这时教师并可以引入课堂教学,并将洞内存在大量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新知识。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新颖问题情境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应灵活应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各类问题,采用大量针对性例子,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解释这一内容,将铁钉放到蓝色硫酸铜溶液中,可以发现铁钉表面出现一种红色不明物质,硫酸铜溶液也由蓝色变成了浅绿色,并对反应物进行称重,发现重量与铁钉和硫酸铜溶液一致。学生对这一实验结果产生疑惑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这一定律,学生也能够参与到实验中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情境与生活联系,创设特色问题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特色,加强问题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学习趣味性,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例如:讲到中和反应的应用时,可以列举当地人爱吃皮蛋,但要蘸醋吃,为什么?再如,讲到水资源污染和保护时,可以展示美丽水乡周庄10年来水质的变化,提问“水怎么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知识,拓展学生见识,并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感,从而实现化学“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

(四)联系社会热点,吸引学生注意力

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渗透至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共享成为社会主流趋势,且中考与社会热点话题联系日渐密切,例如:日本核泄漏时间事件后,我国多个地方出现抢购加碘食盐来防核辐射的现象,食盐中碘的含量很低,起不到预防的作用,而且盲目地过多的食用加碘食盐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这时教师可以提问碘盐中的碘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增强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而言之,教师要灵活运用身边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教师加强互动,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为以后构建知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及时给予反馈,提高问题情境质量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进行有效的反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加以调整和完善,不断优化化学教学问题设计,诊断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在学习“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这个问题时,在联系碳酸饮料的同时,教师还要抓住碳酸呈酸性的特点引出紫色石蕊试液,巧妙引导到实验探究中,化解难点。再如讲到中和反应放热探究时,可以增加“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放热,能否说明中和反应放热?”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学生能将知识点掌握更好。另外,教师要适当增加探究问题,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合作、自主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能够喜爱化学课程学习。

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项有效教学模式,与初三化学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占居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茂诗.问题情境,数学学习的动力——浅谈导入型问题情境的创设[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0,18(03):259-261

[2]朱浩遐.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潜能——例谈激励教学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0(05):12-14

第6篇

关键词:化学课程标准;十年课改;变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0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01

教育部组织课程专家对实施十年之久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颁布以后,全国的化学教育工作者掀起了学习和研究新课标的热潮。作为普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研究者,我们也对新课标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发现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认真严肃地回应了十年课改过程中初三化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紧扣化学科学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此,我们将学习和研究新课标的一些认识与体会和同行作分享。

一、重新认识化学是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对化学的定义:“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而新课标前言中对化学的定义如下:“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事实上,新课标采用的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化学的定义。我们认为,新课标对化学的定义的修订有助于保持初高中化学课程设置的一致性,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化学究竟是什么,让教师认识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大不同是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物质的,化学的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它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化学的定义关注的是化学科学的研究内容,对于很多教师来讲,该定义过于抽象,定义中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化学科学的价值。

二、规定了8个必做学生实验

回顾过去十年的初三化学课程改革,课程专家们注意到了实验教学在全国各地的学校教学中都有弱化的倾向。在过去十年中,有很多的化学教育工作者都对这种倾向进行了批评。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验我们拿什么让学生对化学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化学是一门“外语”,是靠记靠背的学科。可以说,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了实验教学的缺失,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没有得到训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落实,学生对化学学科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课程专家在修订课程标准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给予了及时的回应。新课标兼顾到了初三化学的启蒙性和阶段性特点以及一些条件比较不足的学校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至少让学生完成8个最为基本的实验。

三、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三维目标是课程改革以后提出来替代“双基”的一个名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管是年轻教师还是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在设计三维目标的时候,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不得要领,很多教师要么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目标混在一起,要么就是设计的目标空洞无物,没有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相融合。比如,有教师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时候,喜欢设计“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目标,而没有写明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事实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应该是基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来完成和落实的。因此,新课标在教学建议别强调了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该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并举了样例供教师参考。

四、聚焦学习情景的真实性和有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应该“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这是对过去十年课程改革过程中情景创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纠正。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共课总是离不开情景的创设,各式各样的情景的创设着实使化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化学课堂变得比过去“有趣”、“热闹”了。然而,当人们对这种“有趣”、“热闹”的课堂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这些“生动活泼”的情景很多都是虚假的或者对于学生加深对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并没有意义和帮助。情景创设到了最后成为了“噱头”,变成了为创设而创设。课程专家注意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了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提出“可以采用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创设学习情景”。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多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促进学生加深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欣赏化学学科知识的价值。

五、强调试题情景的真实性和内容的科学性

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后,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探究”、“开放”等理念,全国各地的初三化学试题和中考化学试题的编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试题的编制很多都有相应的素材作为情景,要求学生在新情景中解决问题。然而,很多化学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了试题编制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很多情景都是试题编制者“闭门造车”想象出来的,出现了很多与生产、生活实际不相符的情景素材,出现了很多本身就有科学性错误的试题。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套试题编制出来以后,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由于很多教师没有认真去分析和研究试题,只是简单地将试题拿来为已所用,导致这种充满“虚假情景”、“科学性错误”的试题充斥着我们的初三化学教学。因此,课程专家在修订课程标准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一点,特别强调要加强试题编制情景的真实性和内容的科学性。

六、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的一致性

过去十年的化学课程改革留给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困惑就是评价改革的问题。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向。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十年,中考依然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近两年来,国内有不少化学教育工作者将研究的重心转向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与考试之间的一致性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与考试之间的一致性较高,而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较差。可见,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直接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和最基本的要求,应该作为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依据。教师应该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中考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向课程标准看齐,与课程标准内容的要求保持一致性。因此,课程专家在新课标中提出“要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的一致性”。

七、建议在教材中设立专门的方法栏目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课标都高度强调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都对如何实施和落实科学方法教育提出了建议。新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可以在教材中设立专门的方法栏目”。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后,初三化学教科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编排的角度来看,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设立了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栏目,将枯燥的化学知识通过各种栏目尽可能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近些年,有关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很多。有不少学者提出初三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应该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途径直接将相应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而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体会。显然,修订课程标准的专家认同了这种观点,并在新课标中得到了体现。

八、引导学生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

新课标提出初三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提出要使学生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明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当今社会,人的衣、食、住、行都离开不化学。因此,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都与化学息息相关。近来年,发生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比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蔬菜农药残留、化学火锅、“塑化剂”风波、茶叶稀土超标等。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的出现,使得很多人对化学持一种负面的态度,认为“化学是罪恶之源”。事实上,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好与坏都掌握在人的手里。新课标课程内容标准在“化学物质与健康”中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中加入了“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的内容。作为化学教师,在进行情景素材的选择、情景的创设的时候,如果选择这类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情景,应该着力引导学生辩证地来看待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辩论和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而不应该过度渲染化学的负面价值。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充分肯定了过去十年课程改革的成果,也直面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体现出了课程专家的勇气和对未来课程改革方向的思考,值得我们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研究,并在实践中去进一步体会新课标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网络型课件;思维拼图;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4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102―04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多样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同时带来了“如何正确地选择适合学习需要的资源?如何系统地学习知识?”等问题,这更需要教师扮演助学者的角色,承担起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责任。在这种需求下,积极开发网络型课件,丰富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就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 网络型课件与复习课的特点

1 网络型课件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C),于2002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标准,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网络型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与学活动而制作和组织的数字化材料。网络型课件具有以下特点:(1)可扩展性。网络型课件具有可扩展性,使得课件的提供都能非常便利地修改已有的课件组织结构,添加新的演示单元,或是删除更新相关的资源素材等;(2)交互性。用户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控制课件的进度并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定课件演示部分的某些参数;(3)易浏览性。网络型课件组成单元的各相关部分可以相互连接引用,同时整个系统内部也能够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以便于访问者在各个部分之间轻松自由的切换;(4)可移植性。为了扩大用户的范围,并考虑到现有因特网的异质性网络结构,课件的实现应该尽可能地独立于客户端计算机结构的平台和便于移植的技术。[1]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可用的网络型课件,但是这些课件终究不是教师自己制作的东西,可能既不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教师还是需要开发属于自己的网络型课件。但现有的网络型课件对教师编程语言要求较高,由于中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并琐碎,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来重新学习复杂的程序语言。因此,需要为教师寻找一种易用的制作网络型课件的工具。为此,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一种可交互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MindPin,使用该工具制作网络型课件,只需要很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很适合教师的特点。

2 复习课

复习课是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课型,进行了新知识的学习之后必须要经历的对知识的深化学习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同于新课的学习,开展复习课更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和随时随地的学习,学生是复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期望通过复习,进一步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以免给后继学习留下隐患,可以起到巩固已学知识,加深理解消化的作用,是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前提。因此,对于教师,复习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能实现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上述复习课的要求,要达到学科知识复习教学目标,上好复习课,应该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方面需要教师能给出学科知识重点以及学科知识点之间的结构连接关系;第二方面必须能提供给学生随时随地并且能自主复习的机会,以及学生能根据自身学习基础、针对自身薄弱知识点进行复习的要求。普通的网络型课件能满足第一方面的要求,第二方面的要求则需要MindPin实现了。

二 基于Mindpin制作网络型课件的可行性

MindPin,中文称“思维拼图”,是一个类似于思维导图一样的思维辅助工具与知识树建立工具,是在制作成的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增加了在线交互共享的功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思维交流工具,具体是指用户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流程图固定在网站中供其他人参看、借鉴,借助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原则,采用Web交互技术与方法搭建起交互式思维平台,积累和展现人们的知识、思维,并进行充分、广泛的交互。[2] MindPin功能特点主要表现在:

1 MindPin的操作非常简单。MindPin的技术起点非常低,不会给用户带来技术掌握的负担,只要懂得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就能制作思维拼图,更方便的是,MindPin在制作时支持键盘直接操作,比如Insert,为当前节点新增子结点,Home,焦点转到该图首节点;End,焦点转到该图末节点等等。

2 MindPin有利于形成符合思维特点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个人开展反思,快速整理思路形成知识体系,有效积累知识。MindPin通过以图式的形式构建思维拼图,以思维发展形成分支的形式,逐层明晰思维过程及某一本书或者某一单元的知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MindPin具有在线交互共享功能。MindPin与思维导图最大的区别在于MindPin能实现在线交互,是将思维导图的思维图式化优点与博客的在线交流共享、互评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使MindPin的用户不仅能看到其他用户的思维过程,还可以对他人的思维方法给予评价或建议。反之,用户也能接受来自其他用户的建议,使自身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不断改善直至最优化。也可以说通过浏览他人的思维拼图,可将他人的思路与知识脉络“轻松嫁接”到自己的思维拼图上,参考别人对于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一单元知识的看法,可以在分享、获取别人反馈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拼图。

与博客的最大区别在于,博客是以叙事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他人获取用户的知识精髓,还需自己进行总结,而MindPin是以图式方法展示自身知识或思维过程,可以方便自己或其他用户方便地获取信息知识,这与建构主义中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相得益彰。[3]

4 MindPin可以链接多种资源。通过对各个结点的内容进行编辑,可以插入图片、flash、表格及源代码等多种媒体格式,也可以链接多个网址,把需要的资源进行链接,直接点击查看。也可以通过在节点中插入图片或符号标识,说明该节点代表知识的重要性程度。

5 MindPin支持导入和导出。导入指的是可将MindManager6.0制成的思维导图保存为.xml的格式直接导入到MindPin中,形成MindPin样式的思维图。导出指的是可以将生成的思维拼图到个人博客或者个人主页中,只需要添加一小段html代码。思维导图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导入,将生成的思维导图保存为.jpg、.png格式后,可在“编辑节点内容”对话框中导入,这样既可有利于弥补MindPin相对于思维导图的不足,还可以形成思维拼图与思维拼图之间的相互嵌入。

通过以上对MindPin功能特点的总结,可以看出,与网络型课件的特点相比较,MindPin不仅具有网络型课件的各个特点,而且还超出了普通的网络型课件所能提供的功能,比如,在普通的网络型课件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需要借助课件之外的网络工具,如QQ、e-mail等进行交流,而基于MindPin建立的网络型课件,它实现了一个突破――将课件置于一个网络平台中,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不仅可以相互共享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进行深度交流。因此,基于MindPin制作网络型课件是非常可行的。

三 利用MindPin制作复习课网络型课件的优势

1 有利于教师的“教”。

首先,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教师制作网络型课件可以使教学效果突出,但是让每一个教师都去制作课件是不现实的。因为不少教师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即使是会做课件的教师,也不可能有时间去做每一节课的教学课件。因此,网络型课件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共享,教师将课件做成思维拼图的形式,“公开”在个人主页上,教师将其他多个教师“拼友”加为好友,或者多个教师共同组成“拼友圈”,这样教师就能随时浏览其他教师的拼图更新,以决定引用或参考,达成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使用MindPin制作网络型课件不仅大大降低了技术难度,而且教师对于制作的网络型课件可以很方便地直接在思维拼图上修正,而不会发生因为需要改写程序语言而出现差错,直至迫使教师放弃。

其次,利用MindPin教师可有效地为学生组织每个知识点所对应的学习资源。教师利用MindPin节点编辑内容可链接多个教学资源网址,可载入教师利用网络收集的本学科实验仪器和实验装备的图片,可载入相关的flash实验课件,这些实验有些是不能在实验室进行的、通过课件来模拟实现的反应,也可以是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这些可加深学生对实验从仪器到现象的理解与巩固。

再次,思维拼图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复习课教学。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借助自己或其他教师建立的思维拼图的知识节点展开顺序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掌握知识重点,也不会忽视对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的扩散,通俗地讲,就是不会跑题。

2 支持学生的“学”。

学生将自己比较喜欢或者信任的老师或者是名师加为好友,可以随时查看老师的拼图更新,获得有效的以思维拼图呈现的复习课课件资源,课件资源是按一定的知识点层级顺序或知识点重要性程度构成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按照拼图的层级展开,达到自身思维的逐层深入发散,使得学生在复习课中能全面系统地获得知识体系,并且能细微至每一个小点,特别是以网络链接的形式将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资源系统地组织连接在每一个小的知识节点上。它对复习课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起点。在进行复习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复习实验的内容,可以从思维拼图的某一个标题开始,这个标题是自己认为比较薄弱的环节,这样避免了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一味地从头讲到尾,忽视了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的状况,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第二方面能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随时自学。教师通常在制作复习课课件时,是将某一章的知识要点按一定的逻辑结构组织联系起来的,特别用思维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更能表现出思维对于某一知识点的不断关联,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其他同学在平台中进行协商学习,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三方面能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态交流。学生通过在MindPin中建立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拼友圈”,教师担任建立拼友圈“组长”的角色,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教师建立的关于复习课的拼图型课件进行评论,或者就“小组话题”进行讨论,学生也可以通过个人拼图的建立,总结自己所学某单元知识的逻辑关系及重点,以相互评论的方式和其他同学进行协商学习,以达到自我知识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

第四方面有利于学生随时复习。只要能上网,学生就可以随时点击拼图进行学习,能自由控制课件,重复学习有利于长期记忆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四 基于MindPin制作初三化学实验复习课的实例

为了使基于MindPin制作网络型课件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笔者以初三化学实验复习课为例,具体说明基于MindPin的网络型课件的制作过程。

1 化学教师注册属于自己的MindPin个人主页

登陆MindPin(省略)的网络平台,点击Mindpin主页右上方的“注册”,填写用户信息,申请获得自己的个人主页。登陆个人主页界面,点击查看各个选项功能,也可以点击“帮助”查看拼图的各项功能,以及使用方法说明,初步熟悉MindPin的各项菜单操作。

2 新建拼图

点击个人主页上“新建拼图”,新建空白模板,进入“拼图信息”设置界面,对拼图的用途和目的进行描述,可将拼图设置为“公开”或“私有”,公开表示其他人都能看到你的拼图,私有代表只有你自己能看到,将各个选项填写完成后提交,开始拼图的绘制。

3 利用MindPin形成初三化学实验作为网络型课件的知识模块界面

化学教师罗列出初三化学实验课的知识点,利用MindPin绘制出关于知识点的知识框架,此框架基本囊括了初三化学实验中的重要知识点。比如,常见的实验仪器,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化学实验装置及装置的正确连接和使用,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现象等等。各个知识点之间是按思维发散的顺序排列的,逐层展开,也就是说各个知识点之间是遵循一种排列方式的,比如根据知识讲授的先后顺序等。其中拼图的第一层知识节点可以作为网络型课件的主要知识模块界面,课件的所有相关内容都是围绕这几个点展开的。如下图所示。

化学教师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关于各个知识节点的资料,将资料与各个知识节点相互连接起来。具体做法是,编辑各个知识节点,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编辑内容”,弹出对话框,可以在此对话框中插入文字、超链接、图片、图表以及flash等形成保存的网络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在复习时重现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的印象,以使学生在遇到有关实验操作或者实验现象方面的问题时,能有一个很直观的印象。注意在选择上传图片或者flash时,图片或Flash的路径名必须以英文形式表示。学生要查看这些资源时,只需双击各个知识节点即可。如下图所示。

5 修饰思维拼图,使整个课件看起来更生动

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插入图片”,此选项可以在各个节点中加入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在图库中选择,也可以加载自己搜集的图片上传到图库中,在上传时,图片的路径名也必须以英文形式表示。加入与知识节点相关的图片,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枯燥性,并且给以醒目的作用。以上是基于MindPin制作网络型课件的主要步骤,课件详细内容请登陆网址 省略/VBlog/modelViewer.aspx?model_id=2648查看。

参考文献

[1] 程海滨.使用网络型课件进行初中化学实验复习课教学设计[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5.

[2] MindPin可交互式个人知识管理平台[DB/OL].

< 省略/index.aspx.2007-11-16. >

第8篇

选取实验三样品中的一根晶体将其折断,再将晶体(两端不规则)平放在该饱和溶液中,隔几天观察被折断的晶体外形有何变化(两端修复为原来的规则晶形)。

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三和实验四,便于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中溶解与结晶的关系,晶体生长是以晶核为中心生长、晶体的自范性等结晶知识。我们还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完成硫酸铜、明矾、磷酸二氢铵和磷酸氢二钠等大晶体的制备。这些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收获了成功与快乐。

(4)奇特的结晶现象产生的教学效果

通过该系列实验方案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理解结晶知识。学生亲自体验晶体的生长过程,调动了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不断探索问题,体验科学家实验成功的快乐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真正体会实验之美以及化学的独特之美。

2.“沉淀反应实验装置”在新教材教学中的妙用

(1)研究背景

2011年我们利用逆向思维法将师生喜爱的 “水中花园”实验进行巧妙的设计,收到了非常奇特的实验效果,宛如自然界的溶洞奇观(如图16所示)。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必须制作一个特制的实验装置“沉淀反应实验装置”(如图17所示),它是由反应容器和多孔网状塑料筛组成。

图16 图17

该实验设计方案在“2011国际化学年全国趣味化学实验设计大赛”中得到评委们的高度评价,参赛归来,我们又对教材中的很多沉淀反应进行研究,并用“沉淀反应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收到了更加奇特的实验效果。由于不同的沉淀反应生成的难溶物颜色和形状有所不同,而且反应的速率也不一样,这样就产生了千姿百态的实验效果(如图18~22所示)。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2)反应原理

固体物质与生长液接触发生化学反应,在固体物质的表面形成具有半透膜性质的难溶物。该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往固体表面渗透,渗入的水又溶解固体物质,溶解液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生长点(乳芽),又与生长液反应生成新的半透膜。这一过程不断重复,使固体物质在生长液中生长成美丽的“钟乳石”“石柱”,部分溶解液随难溶物掉落到瓶底,又从瓶底往上生长,形成“石笋”,宛如自然界中的溶洞奇观。

(3)“沉淀反应实验装置”在新教材实验教学中的妙用

用我们设计制作的“沉淀反应实验装置”可以完成初、高中教材中许多沉淀反应实验,奇妙的实验效果深受师生喜爱。我校的化学权威吴子林老师说:“我教了几十年的化学,还从没有做个溶洞模拟实验。现在好了,有了你们设计的方案,在初三讲‘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的形成’就好讲了。”在研究期间,经常有学生在实验室的窗口停留观看。

妙用一: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6页和高中化学必修1的33页,“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如果按教材进行实验,只能看到一团蓝色沉淀,而用我们设计制作的“沉淀反应实验装置”则能观察到一定形状的蓝色沉淀。直观形象的实验现象,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有助于初三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和高一学生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

妙用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59页增设一个“明矾晶体与0.35%的NaOH溶液反应”的趣味实验。这个实验便于学生认识絮状沉淀,了解明矾的净水作用。

妙用三: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中“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药品)用“沉淀反应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完成“模拟自然界溶洞形成过程”的趣味实验,目的在于直观形象地展示自然界溶洞中钟乳石和石柱的生长过程,千姿百态的实验现象,有利于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妙用四: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引言”教学中,增设一个沉淀反应的趣味实验,让学生领悟“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色彩的科学”和“神奇而又平凡,正是化学最为引人入胜之处”这两句话,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该趣味实验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的神奇与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师生发现化学之美的眼睛。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实验的独特之美,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美,想方设法创造化学实验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去感受化学实验的神奇与魅力,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趣味化学实验研究的效果

1.给学生以“灵活”的学习

趣味化学实验能使抽象的化学概念直观化,能使化学课堂形象生动、气氛活跃、增光添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跃跃欲试、情绪激昂,能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应用。

2.给师生以“美妙”的体验

趣味化学实验能将化学神奇的色彩、奇妙的现象展示给师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是一种乐趣,从而转化为乐学,真正体会到化学变化的独有魅力!

3.给师生以“激励”的作用

学生在趣味化学实验体验活动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在趣味化学实验研究过程中,能激发教师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

4.给学生以“未来”的航向

趣味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将来钻研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学习,让我们的化学事业后继有人。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教学 常见误区

初三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同时,由于面临中考,思想上的压力也较大。化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思维的培养来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避免我们的学生走入学习的误区。

一、理论联系实际较差

化学教学通常都是理论教学,忽视了联系现实实际生活。化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大体上有两方面的情况:

1.化学基本操作要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三学生学习化学一开始就要学习实验基本操作。如:化学仪器的名称及仪器使用注意点、化学药品的取用、化学药品使用的安全性等。学生认为这些知识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紧密联系实际的话则结果应该大不相同。如:在学习液体药品的取用时,要求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药品取用完后,瓶子要放回原处;在生活中从保温瓶中倒水时,瓶塞也应倒放,茶杯的盖也要倒放,目的都是防止将灰尘和其他物质带入瓶中或茶杯中而污染水。所以,我们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要利用化学来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样教学,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性就得到了增强,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基础知识要联系实际

讲解基础知识时,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层面的简单传授,使不少学生感到初中化学知识点多而繁杂,导致对化学兴趣不浓。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效果会更好。如:在生活中常见的易燃物品有哪些,如何避免物品的氧化等,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如果只是满足于课本的理论教学,没有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那么就没有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

二、使用绝对化的语言进行教学

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凭借经验总结出一些规律,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如果不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盲目地总结规律,就有可能扰乱学生们的思维,对今后的学习和分析造成障碍。有些知识在初三还成立可是到了高中或许还要进一步拓展和研究。甚至于有些初三教师总结的规律到了高中就是错误的规律。如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实际上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些规律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只是凭经验得出,让学生记住并且套用在习题中,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尽量不用绝对化的语言进行教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三、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初三化学教学压力大、时间紧。这些情况就导致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交流和沟通。老师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就不得不把大量信息灌入到学生们的脑海里。这就造成了学生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时间长了学生会有抵触情绪。师生缺乏互动交流会直接影响教学的反馈;也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而通过师生简短的互动交流,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较差

由于初三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因此有些实验老师们只是在课堂上演示,并没有让学生们参与或者学生自己动手。学生们只是在台下看着老师一步步地操作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们的实验探究能力较差,而且印象不深。等到中考实验考查时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极差,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进行实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甚至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增,长期下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肯定会得到加强。

五、思想教育的缺乏

教育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是知识的传授,另一个是思想教育。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应该没有问题,而思想教育可能有所忽略。化学担负着指导人类生产生活的重任,所以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四大发明曾经让世界为之仰慕,并一度称为“天朝上国”。火药、造纸、青铜器的冶炼等,都让西方国家称奇。这些光辉的历史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讲解,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而奋斗。

六、忽视课本上插图的作用

从2012年9月开始我们扬州地区已经使用新教材。新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这些精美的插图都是经过研究的,浓缩了教学精华。这些插图形象生动,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它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欲望。但是有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这些插图的作用,教学中没有对插图进行讲解或者实验。化学本来就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图表的作用是文字无法替代的,当然文字的功能是图表所达不到的。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才能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以上几个常见的教学误区在化学教学中频频出现。针对化学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努力寻找良好的解决办法,多与学生交流。教师也要从自身查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这些教学误区对我们教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京燕.理论到实践的误区——中学化学教学问题辨析四则[J].零陵师专学报.1994.

2.王永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陈延兵.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

4.刘忠贵.荣世忠.初三化学教学易忽视的几个问题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

5.李义宝.化学教学中极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第10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能力;实验手段;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18-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主要切入点之一,经常开展探究性、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研究,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创设创新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从问题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无论课上、课下都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和宽松的氛围与情景,自始至终鼓励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中敢疑,并引导学生善疑、会疑和释疑,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SO42-的检验”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三位同学设计了下述三个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方案一致,即可确证溶液中有SO42-。

方案甲:试液 BaCl溶液 白色沉淀 足量稀HCL 深沉不溶解。

方案乙:试液 足量稀HCl无 深 沉 BaCl溶液白色深沉。

方案丙:试液 足量稀HNO无 深 沉 BaCl溶液白色深沉。

试评价上述各种方案是否严密,并分别说明理由。

结果学生探究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只有方案乙才是严密的。在化学教学中,应着重加强述理性问题和扩散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前者问题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可以训练学生的集中性思维能力;后者答案一般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会产生独创的想法、解法和独特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布置家庭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基于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一改传统的封闭式为开放式,因此新编初三化学教材别安排了13个家庭化学实验,这些实验活跃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既能通过实验自觉地增长化学知识,又使家长、学生了解到化学就在生活中,化学现象就在家庭里。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反过来更好地体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家庭实验既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及操作能力,又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规定所需的仪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起着一石二鸟的作用,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创举和新成果。每次家庭小实验活动结束后,笔者都留出时间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起着良好的作用。例如:在初三化学“绪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小实验:用食盐制成饱和食盐水,取约500ml饱和食盐水倒入一个大瓷缸中,要求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同学们通过实验交流后得出:(1)鸡蛋之所以会自动地“踩水”,说明两种液体间存有一个暂时的“界面”;(2)鸡蛋在水里能下沉而在饱和食盐水中却自动地浮起,说明水的密度小于饱和食盐水的密度。其他如:学习了有关碳酸钙的知识后,让学生用PH试纸测定家中食盐水、肥皂水、茶水、食用醋、柠檬汁等的PH值,测定责任田土壤的PH值……

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增加学生实验和布置家庭小实验等创新实验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都大有裨益。

4.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它包括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又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学生用已学过有关酸碱的性质来理解实验现象,因而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获得本质上的理解。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多种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心智,拓展其知识视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上好第一节化学课,对培养今后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尤为重要。初中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是存在好奇的心。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注重上好第一节化学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课件,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首先,要尽可能地通过情景模式的创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热情,情景模式的创设要具有新意,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重要性,也能理解到化学课的趣味性,使他们在一开始接触化学课的时候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有就是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提问。比如,“什么是化学?”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课学生们不能回答,即使回答也不可能回答的很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大胆地通过实例来强化课堂效果,可以通过实验,通过动态的课堂问答来解决这个问题。恰当的设置“问题”,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使其永不满足。

二、利用化学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事物的探究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动有趣的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对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本身对它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上在学生早已枯燥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迫切想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应运时,利用化学实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认真做好课本上的第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同时,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课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实验课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第一节试验课是可以先抛开书本,做几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让学生睁大好奇的双眼,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外,课后可以让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究。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化学知识生活化

我们生活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化学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让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时时给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景创设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他们的思维走向;在试验中要注重学生把日常生活知识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绪言部分讲到铜绿时,可以让学生回去找找看家里有没有这种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铜为什么会生成铜绿?什么条件下容易生成铜绿?它与铜是同一种物质吗?加热它看看有什么现象?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动力

丰富多彩的化学兴趣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和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兴趣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学魔术”可以做“手帕包火”、“魔棒点灯”等等;“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酸雨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日常生活化学”、“化学故事”等等;“化学课外活动”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工厂或生活小区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化学晚会”设计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相声、魔术、小品、谜语和笑话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针对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层面去拓展自己的思路,有效形成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培养具有很大帮助。

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素养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等。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不要求学生一天就把它记完,可采取分批分段记忆,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四步走”:一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二配,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及符号;四查,最后检查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不正确。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熔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通过这样的办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更能够强化学生化学学习的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巩固化学学习知识,最终达到化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兴趣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陈耀亭.中学化学教材教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郑长龙.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研究·初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12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三化W;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小组合作既迎合了这一要求,又能够让每一名学生都融入课堂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科学分组,合理管理

小组的划分是实行小组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并且小组的划分绝不是按照座位来划分那么随意,而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组间同质,即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大体相当,以保证在举行竞赛一类的活动时你追我赶,形成激烈的竞争,使其共同进步;组内异质,即小组内部成员无论在兴趣程度还是性格差异上,都体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教学之余,对学生情况做到一定的了解,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其次,在小组的管理上,不妨分权至人,争取为每一名学生都设置一个岗位,比如,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副组长、监督员、记录员等等,各司其职,人人都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且实行职位轮换,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保证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进行,教师既不可完全放任自流,又不可过分干涉。

二、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上,教师为了赶进度,将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全然不顾学生接收到了多少信息,教师费了很多力气,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本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体,即使班级授课制人数多,教师无法照应到每一名学生,但小组合作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教师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首先,在教学设计上,适当地增加一些诸如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其次,以正面鼓励为主,实施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勇于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环节,采用口头讲述、多媒体演示或进行示范等方式一带而过,其实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很高,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不

妨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样带来的效果远比教师空洞乏味的讲授或演示要好得多。比如,在讲授完“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来到化学实验室做了“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学生乐于参与,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所学知识点,让学校的实验室不再成为摆设。

三、教师有效引导,让小组合作高效而有意义

所谓的小组合作,并不是看上去的课堂热热闹闹而已,而是引导学生在这样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中,每个人都能够有所收

获。当然,小组合作的进行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握分寸,既要有效地掌控课堂,实行良好的课堂管理,又要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每一名学生的个人发展。首先,教师要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等活动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提高认识,紧跟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思路,领会其精髓;其次,建议各学校认真落实集体备课,特别是针对组内的年轻教师,实行“一对一”的师徒关系,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如何突破一一明确,避免上课没有章法,同时也有利于同学科老师集思广益,共同进步;最后,制订明确的课堂纪律。初三学生正值青春期,身心发展都很活跃,特别是像小组合作一类的教学环节,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课堂很有可能变成一盘散沙,违背了教师的初衷。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学伊始就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以及奖惩措施,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即使最初进展缓慢,但要坚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接下来的工作就会顺利许多。

例如,在讲授“自然界中的水”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导入:你已知道水是一种什么物质?它有什么性质?你能列举出一些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吗?我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但其中有一个小组发生了分歧,并且激烈地争吵起来,影响了课堂秩序,了解原因后,我及时地制止,并引导学生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尊重自己。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做出合理的调整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化学、爱上化学课,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