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孩子说话晚原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原因一:语种混乱,阻碍了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案例】 一岁多的小石头不会叫妈妈
小石头已经一岁两个月了,连妈妈都不会叫,平时只是“啊啊”地嘟囔,家人也听不懂他说什么。虽然爸爸妈妈、奶奶姥姥时常教他说话,但他就是不会说。看到同龄的孩子都会说短语了,爸妈很是恐慌。为此,还专门带他去儿童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可是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有病乱投医,心急的小石头妈妈带他去请教一位幼教专家,这才发现问题,小石头开口说话晚的原因令他们吃惊。原来,小石头从小由奶奶和姥姥轮流照顾。奶奶照顾一两个月回老家了,再由姥姥来照顾一段时间。奶奶是山东人,平时总是说山东话;姥姥是四川人,习惯说四川话;小石头的爸爸妈妈对小石头说普通话;爸爸跟奶奶对话用山东方言;妈妈跟姥姥对话用四川方言。而小石头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初期,也是敏感期,如此混乱的家庭语言环境,增加了他对语言的理解困难,一会儿听到这种话,一会儿听到那种话,可能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导致小石头听迷糊了,所以就出现了迟迟不会开口说话的情况。
【分析】 学语初期,幼儿需要纯粹、单一的语言环境
幼儿开口说话之前的几个月,是语言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虽然幼儿不会说话,但是他已经开始学习语言了,以听的方式学。这是一段隐性的语言积累期,是慢慢感知语言、理解语义,将事与语言对号入座的艰难过程。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语言混杂的家庭环境,势必增加他理解语言的困难。现在,很多家庭是老人帮着带孩子,而很多老人习惯说老家的方言,无形中阻碍了孩子学语言。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种语言混乱的环境,为孩子创造简单、纯粹的语境。
【经验】 尽量跟孩子说普通话
针对这种情况,大人尽量做出让步和改变,起码在孩子面前,最好用普通话交流,特别是跟孩子对话时,更要用普通话。哪怕老一辈的普通话说得蹩脚一些,但只要放慢语速,你会发现,方言还是很容易被纠正的。毕竟对大人而言,转变一种语言表达习惯,相比初学语言的宝宝来说更容易些。而正牙牙学语的宝宝,尤其需要相对正统的语言学习环境。等他过了语言形成的敏感期,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和习惯之后,你再用方言与他交流,就对宝宝影响不大了。所以说,语言的根基一定要打好。
原因二:家长给孩子养成了“勤动手懒动口”的坏习惯
【案例】 孩子动手不动口
甜甜出生后,妈妈辞职做了全职妈妈,一天24小时陪护甜甜。可以说,甜甜从小的一举一动,哼唧一声,妈妈就明白她是什么意思。用甜甜爸爸的话说:“甜甜一伸手,妈妈就知道她想要什么。”这一点都不假。比如,甜甜指着苹果“啊”一声,妈妈不等她说出要吃苹果,就替她说了:“甜甜想吃苹果是吗?妈妈给你拿。”甜甜用手指指门,妈妈就说:“噢,你想出去玩是吗?”……就这样,本该甜甜练习说话的机会,全被妈妈抢去了。结果,妈妈把话都抢答完了,甜甜也就习惯了,有事动动手指头就行,不用开口说了,反正妈妈都明白,立马就帮她解决了。
【分析】 妈妈剥夺了甜甜学说话的机会
孩子学说话,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越说越好。长时间不开口练习,自然就口拙了。而甜甜只要一伸手,妈妈就看懂了,帮她解决了问题,甜甜也就丧失了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时间长了,养成了惰性思维,遇到事情小手一指就行了,何必再费口舌呢?
【经验】 家长不要太眼疾手快,有时要装糊涂
明明知道孩子伸手指的是什么,读懂了他的手语或者动作的意思,但也要假装不明白,逼着孩子自己说出来想要干什么。这样,不但孩子能更好地将实物与名称对应起来,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家长该糊涂的时候要糊涂,该偷懒的时候要偷懒,不能替孩子说,而是鼓励他自己说出来,你再满足他的要求。
原因三:家长“废话”太少,幼儿的语言刺激不够
【案例】 没人理的孩子
豆豆平时由爷爷带,爷爷是个木讷的人,很少跟豆豆说话。他想反正豆豆还小,听不懂,也不会说。每天爷爷最常做的事,就是把豆豆往手推车里一放,推着豆豆到小区广场看几个老人下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豆豆自己坐车里要么啃玩具,要么吃橡胶奶嘴。而爸爸妈妈上班忙,早出晚归,难得跟豆豆说话相处。豆豆到了会说话的年龄,会说的词很有限,只会简单地叫爸爸、妈妈。平时别人逗他说话,他也常常金口难开。
【分析】 孩子不会说话,也要跟他说
很多家长会犯这种错误,就是以为孩子还不会说话,就不过多跟孩子说话。其实,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学说话的。孩子从三五个月开始,就已经能听懂大人说的一些话,比如你经常叫他的名字,他会有反应,说明他是一直在听你说话的,而且能听懂。比如虽然孩子才几个月大,但是你叫他跟人再见,他虽然不会说,但是听到你的指令,已经会摆摆小手了。也就是说,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们一直在听别人说话,一直在潜意识里模仿和学习。身边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他学习语言的素材。如果家长不跟孩子说话或者说话少,孩子的语言素材过于稀少,积累的词汇量也就不丰富,自然无话可说。孩子学说话的过程,是由听(语言输入)到说(语言输出)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听得不充分,说得就不灵活。
【经验】 家长“废话”越多,孩子学说话越早
我家宝贝小的时候,只要他醒着,我就跟他唠叨个没完没了。我边给他做抚触,边跟他聊天:“小宝贝,做操了,伸伸胳膊,蹬蹬腿,拉拉小手长得高。”给他冲奶粉的时候,我会念叨着:“噢噢,宝贝饿了吧?咱们喝奶喽。”给他换尿布的时候:“不哭不哭,小屁屁湿了,难受是吗?咱们换上新的就舒服了……”就这样,我手上忙着,嘴也不停地说着。结果豆豆就比同龄孩子会说话要早,而且说得非常流利,词汇量也很丰富。其他家长向我请教,我思来想去,除了每天这样不停地对他说,别无他法。可见,为幼儿创造丰富的视听环境,有助于幼儿学习语言。
原因四:批评太多,过早给孩子贴上不会说话的标签
【案例】 你怎么这么笨啊,这孩子就是不爱说话
月月妈是个急性子,对月月缺少足够的耐心。每次她教月月学说话,一次两次月月说不对,或者不跟着学,她就急,就随口指责道:“你怎么这么笨啊?怎么就学不会呢?”结果月月更不愿意张口说话了。这下月月妈着急了,逢人便叫月月打招呼,月月或者身子往后缩,或者抿着嘴不说话。妈妈就尴尬地打圆场:“唉!我家月月就是不爱说话,嘴笨着呢。”她忽略了月月的感受。妈妈总是批评月月,以至于打击了月月的自信心,使她不敢开口说话。而且妈妈总当着月月的面向外人诉说月月不爱说话。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她听到什么就理解成什么,就真的以为自己不爱说话,便更不开口了。
【分析】 别过早给孩子贴上不爱说话,或者不会说话的标签
语言天赋不同,所处的家庭语言环境不同,决定了每个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不同。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说话晚。越是孩子说不好,越不要批评他;越是孩子不愿开口说,越不要逢人揭他的短,抱怨他不爱说话。过早给孩子贴上这些负面的标签,孩子会在心里o自己下这样的定论,认为自己真的就是爸爸妈妈口中说的那样。这样一来,孩子就更没有说话的信心和欲望了。所以,当孩子说话晚时,不要只盯着孩子找原因,也要多反观自身,是不是自己哪里引导得不恰当?只有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先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慢慢引导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
【经验】 批评是阻碍,表扬是动力
“我家宝宝开口说话比较早,可怎么近来进步缓慢,似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怎样训练才能让孩子早点说话?”
“孩子说话早晚由什么因素决定?”
“我家宝宝说话总是口齿不清,总有几个音发不清楚,会不会是舌头或者哪里没有长好?”
……
以上这些关于孩子开口说话的问题是梁爱民大夫在日常门诊中最常遇到的一部分问题。她的儿童语言发育门诊每周有1次,每次开诊总是能遇到因语言问题前来就诊的病例,可见现在对孩子语言发育有疑惑的家长不在少数。
梁大夫接诊的家长中,有很多是过度担心孩子的“无需就诊型”,也有不少是真有问题但却错过了最佳干预期的“就医迟滞型”。可能有些家长还不知道孩子说话也有专业的门诊可看,遇到问题只能听之任之,除了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干着急之外,束手无策。如果您也是这样的家长,那您可要好好听听梁爱民大夫的“语言发育育儿经”了。
“贵人语迟”是正常现象
婴幼儿的语言发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1岁之前的前语言期和1岁之后的语言发展期。
所谓前语言期就是语言的潜伏期。这个阶段语言发育的最大特点是:孩子不会用词语表达,与家长用表情、目光、肢体语言、简单的发音进行交流。可以说,前语言期是语言发育的积累期。虽然这个时期的积累不能决定孩子说话的早晚,但是却对孩子开口说话后语言发展的快慢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虽然在这个阶段,有些父母觉得对孩子说话似乎有点“对牛弹琴”的意思,但正常的语言环境却对孩子语言发育至关重要。大家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狼孩”是不会说话的,即便是回归人类社会,也很难学会说话,因为在前语言期,“狼孩”没有正常的语言环境,自然不会有日后的语言发展。
梁大夫说,家长们在孩子1岁之前“贵在付出”,不要期望孩子过早说话。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下,对于智力正常的孩子,一旦其发音器官成熟了,他们便会开口说话。
开口说话的时间因人而异,早一点的孩子在1岁左右,晚一点的在1岁零几个月,时间的早晚也跟遗传有一定关系。如果父母一方开口较晚,特别是爸爸说话较晚,那他们的宝宝很可能也会说话比较晚。在孩子开口说话时间这个问题上,个体差异特别大。所谓“贵人语迟”,未必是件坏事情。做家长的一定要心态平和,不可急躁。
孩子需要怎样的语言环境
梁大夫经常会接诊1岁半甚至2岁、3岁还“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宝宝。梁大夫总是会问他们的家长,1岁前会跟孩子说话吗?不少家长会楞一下,然后摇摇头。
很多父母认为,1岁前的宝宝听不懂大人在讲什么,所以与宝宝单独相处时,很少说话。也有的家长想跟孩子说,但是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还有的家长平时工作很忙,根本顾不上跟孩子说话,回到家,哄哄孩子睡了,自己万事大吉。
梁大夫说,很多孩子说话晚或者不愿意说话,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而是家长给孩子提供的语言环境有问题。促进孩子的语言发育,需要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家长与之正常的交流。
什么叫做正常的交流?梁大夫说,就是正常的说话。平时跟家里其他家庭成员说的话,都可以跟宝宝说。在此基础上,如果想做得更好,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好环境的前提是让宝宝有安全感。很多孩子不说话不是发音器官有问题,而是心理发育有问题。父母要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依恋关系。对孩子过度照顾,大声斥责,不理不睬或者夫妻之间争吵不断等,都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还有一个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就是家里请保姆带孩子的,如果保姆不爱说话,家里人又很少与孩子交流,则经常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梁大夫接诊过一个病例,保姆总是把孩子放在沙发上看电视,自己忙着干别的。孩子每天听到最多的是电视机的声音,可是那是机器的声音,孩子最需要的爸爸妈妈爱的声音以及看护人交流的语言,最终孩子以语言、行为发育障碍引起父母的关注。
第二,与孩子说话有讲究。语速要慢一点,语气要稚嫩、夸张一些,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要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调整内容和语气,说话时心中要有爱。这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反之,自顾自一个劲儿地说,不顾及孩子的反应,那样说没有交流的功能,也容易引起孩子语言暂时的发育迟缓。因为语言环境不好,3岁不开口说话的孩子并不少见。
一个不好的习惯和一个好的办法
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很多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时间久了,很多家长对孩子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的意义了如指掌。比如孩子想要自己的小玩具,拿眼神一看,或者小胖手一指,家长便心领神会,赶紧给拿了来放到手里。梁大夫认为,这个习惯不利于孩子早期语言的良好发育。
孩子失去的是一个与家人正常交流的良好机会。当孩子用眼睛或手示意:“我要小汽车”时,家长往往非常明白,顺手递过去,或说:“好,给宝宝。”而这个过程本应该是:孩子用眼睛或手示意:“我要……”,家长反问:“宝宝是要小熊嘛?”孩子摇头或示意:“不,我要小汽车。”家长再给宝宝,同时应顺口说:“宝宝要汽车呀,这个汽车真漂亮。”等相关的语言刺激。别小看这“小儿科”的几句话,这是孩子日后人际交往的起点,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语言刺激环境。
有些家长在营造家庭语言环境上已经做得很好了,还想更进一步,怎么做呢?一个简单可行的好办法是:给宝宝讲故事。
梁大夫说,从宝宝5、6个月开始,就可以给他们讲故事了。对于1岁半以内的宝宝,故事书要选择一幅大图配简单一句话的,页码不宜过多,5、6幅图就能叙述完一个故事的为宜。
很多家长乍一听觉得不可行,因为很多人在家中试过,孩子根本不听,或者看着别处,或者使劲抓住书不放。如果是个男孩子,那他听故事的反应会更令人沮丧。梁大夫说,不要期望孩子认真去听,耐心些,每天定时定点坚持读下去。渐渐地,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的眼神越来越专注。时间长了,孩子会像条件反射似的,每天到了听故事的时间,就会乖乖在那儿等着了。
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宝宝。到了孩子2岁半以后,语言表达快速发展,这些从故事中积累的词汇和句子会内化为孩子的语言。在某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语言发展会给父母一个惊喜的。
孩子真的“口吃”吗?
孩子语言发育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类最让家长惴惴不安的就是口吃。梁大夫接触的“口吃”儿当中,十有八九都是生理性口吃。
与生理性口吃相对应的是病理性口吃,这类患儿器官或者心理行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口吃”,需要到专门的医疗门诊医治。而绝大多数幼儿的生理性口吃则不然,属于孩子语言发育中的一个过程,而不是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孩子的思维发展快于语言的表达。当孩子想表述某件事情的时候,言语上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词汇表达。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琢磨着该怎么说。于是,“口吃”现象发生了。
没有经验的家长发现孩子口吃,都会紧张和不安。脾气好点的家长,会包容地说:“慢慢说,别着急!”经过家长纠正,而屡纠不改的孩子遇到脾气不好的家长很可能会遭受责骂:“你怎么又结巴了?!”
梁大夫说,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即便是前一类家长也是在温柔地强调孩子的错误。孩子的“口吃”在父母的训导中被强化了,孩子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想改,却是越急越改不了。小小的他们面对问题无法倾诉、无法排解、无能为力。于是,生理性的口吃被家长无意强化成病理性口吃,医疗起来相当困难。这种例子在梁大夫的门诊中并不鲜见。正确的做法是,忽略孩子的口吃,就当没发生,家长不显山、不显水地将正确的语句说出来就可以了。
对待孩子口齿不清的正确做法
还有一类问题,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遇到,那就是口齿不清。比较轻的口吃不清,孩子只有少数几个音发不标准,比如“姑姑”,孩子会发出类似“嘟嘟”的音;“哥哥”,孩子会说“的的”;“苹果”孩子说“bíng guǒ”。严重的口齿不清可能连家里人都不知道孩子在说什么。
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可能源于孩子自身口腔结构,需要到耳鼻喉科做个检查,排除口腔结构问题,比如孩子的颚弓特别高或者隐形的腭裂等。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也许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特别乱,比如爸爸说天津话,妈妈说湖北话,爷爷是山西人,姥姥有东北腔。语音的混乱同样可以造成孩子语言发育的暂时迟缓及口齿不清等问题。
如果上述两种原因都能排除,那就是孩子暂时性的构音问题。语音的发育也是有其顺序的:孩子最先发育的是唇音,比如孩子们最先会叫的“爸爸”、“妈妈”都属于唇音,之后是其它语音,比如“zh”、“ch”、“sh”最晚可以到孩子在孩子6岁左右发育完成。
当遇到孩子口齿不清,家长又拿不准时,首先家长要带孩子到医院排除病理因素,再慢慢加以指导。个别音节不清,家长自行指导即可,但指导方法很重要。跟前面所讲的口吃一样,家长不可强化孩子的错误。比如孩子说:“我要bíng guǒ。”家长如果说:“不是bíng guǒ,是píng guǒ。”孩子记住的反而是“bíng guǒ”。正确的做法是,愉快流畅地重复孩子的话,但要用正确的发音。比如上述例子中,家长可以回答:“哦,你要píng guǒ啊。”把苹果递给宝宝,把爱与希望也递给宝宝。
让宝宝快乐开口说
梁大夫说,3岁以内孩子的学习方式叫做无意注意的学习。就是说,他们不需要跟大孩子似的,专注地坐那儿听讲才能学会。他们会很快学会平时听到的东西和看到的东西,不管是经意的还是不经意的。这个时期,家长只要做到无私的给予,让孩子高兴地去探究、尝试就够了。不要强迫他们去记忆或者学习,尤其是在语言发育的问题上。语言的发育是一种进化式的发育,要顺其自然,切不可急功近利。
如果想促进孩子的发育,那就多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多去看看展览,多与人沟通,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语言是工具,目的在于交流和沟通,很多孩子学龄前能认上千字,可是一见陌生人就哭,或者不肯说话,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让孩子快乐、积极地跟爸爸妈妈交流,短期看是促进语言的发育,长期看,这是孩子美好人生的起点与基石。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
刘春铃: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在特殊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树。
语言障碍是困扰幼儿智能发展的一大症结,而学前期又是儿童语言障碍的高发年龄段。
患语言障碍的孩子一般在3岁左右才会表现出各种症状,而且,3岁之后也有发病的可能性。
“
测试:您的孩子有语言障碍吗?
如果您发现孩子说起话来总是语焉不详、结结巴巴;如果您总是找不到孩子为什么说不好话的原因,那么测试一下,看看孩子有没有以下的表现――
口吃;
说话时词汇贫乏;
朗读时有困难;
经常混淆词语;
语法应用不规范。
如果孩子有以上表现,那么孩子就可能患有语言障碍。不过,即使这样,也不用过于焦虑。因为语言障碍也分为两种:
正常儿童的语言障碍。生理和心理都正常健康的孩子所患的语言障碍,通常都属于这一种,它是可以通过家长的努力,逐渐得到矫治的。
特殊儿童的语言障碍。这种语言障碍比较少见,如果孩子是这种情况,就需要带他去医院就诊。
“
3种正常儿童的语言障碍
正常儿童的语言障碍,常见的有以下3种:
1.假性口吃
对孩子的影响程度:
口吃,有真性和假性之分。通常来说,孩子因为模仿而引起的口吃现象,以及在他的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间歇性口吃现象都是假性的。一般说来,孩子患真性口吃的比率非常非常低,通常都是假性口吃。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孩子却可能由假性口吃转变成真性口吃:
心理有不安全因素,如父母离婚、被人欺负等,随着这种不安全因素的日渐加重,往往会造成假性口吃。如果大人不能够正确对待,久而久之,这种假性口吃就会逐渐转变成真性口吃。
有的孩子因为假性口吃,被别人恐吓、威胁或者嘲笑讽刺等,使他对于语言表达越来越没有自信,越来越害怕说话,逐渐演变成真性口吃。
小贴士:真性口吃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有口吃家族史的孩子。
孩子长期生活在患有口吃的人群中。
孩子如果患有真性口吃就需要去医院对他进行矫治。
“
2.轻度吐字不清
对孩子的影响程度:
孩子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吐字不清现象,如果他的构音器官(如声带)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常常是因为孩子的本体感(本体感是指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例如对大、小肌肉的控制,手――眼协调等等)比较差,大脑对声带、舌头、嘴唇等肌肉控制不良,使孩子的思维快于语言,从而出现吐字不清的现象。
“
3.轻度词汇贫乏
对孩子的影响程度: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孩子出现词汇贫乏的现象,不仅与他的语言理解能力有关,同时也与孩子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
有些孩子,虽然在理解语言上没有问题,但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反应比较慢,所以出现词汇贫乏的现象。
有的孩子在理解语言上有困难,在语言表达时自然就会产生障碍,表现为词汇少、语法不正确,不能够完整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
正常儿童语言障碍的“家庭药方”
1.心理治疗法
适用症:假性口吃
对于那些由于心理问题而引起假性口吃的孩子,您只要找到并驱散孩子的心理原因,口吃现象就会得到缓解。
家庭气氛不和睦,或者家庭突然遭受变故,如父母离婚、亲人去世等,都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巨大的阴影,孩子在这个时期往往容易出现语言障碍。但这种语言障碍实质上是暂时性的。这时,作为家长,您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改善家庭的气氛,并根据情况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有些孩子被老师批评后,羞于启齿,导致心理负担不断加重,从而出现间歇性的口吃。
由于这些孩子多数胆小、内向,恐吓和打骂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不安全感。最好的方法就是顺势引导孩子,在心理上安慰孩子。您可以对他说“我不会怪你的”、“想好了再说,慢慢来”,通过温暖亲切的语言与行动,缓解孩子的压力,增强与孩子交流的亲切感。
“
2.语言治疗法
适用症:假性口吃、轻度吐字不清
您是孩子的第一个语言老师。在和孩子用语言交流时,您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口齿清楚,有抑扬顿挫。
教育孩子时要心平气和。
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话语,等他把话说完后,您再提问或发表意见。
平时经常鼓励孩子,当他说得又完整又流畅时,哪怕只是一个句子,您也要及时表扬。
尽可能引导孩子放慢说话的速度,语速不要过快。
教会孩子在说话时尽量放松。
孩子学说话时,教导他不要随便停顿,掌握说话节奏,不要随意说自然句或者破句。
“
3.亲子说话法
适用症:轻度词汇贫乏、轻度吐字不清
知道吗,您对孩子说话的一大意义就是让孩子累积大量的语言。在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他主要通过三种语言方式来累积语言:
儿向言语
在0~1岁这一年龄阶段,一般都是您讲得多,孩子讲得少。这个时候,您应该尽可能地对孩子多说话,给他一个尽可能丰富的输入和累积过程。
目标言语
在大人和孩子共处的场合,大人和大人之间的交流往往比较方便愉快。但这个时候,您千万不要忽略孩子,应该让孩子也参与到大人的谈话中。
儿童言语
当您和孩子说完话,都应该给孩子一个单独思考、独处的空间。这个时候,孩子可以避免许多无关的刺激、干扰,一个人思考、回味。这也就是为什么教育学家提倡让孩子睡前听故事的原因,这样可以让孩子没有后续干扰,直接加强孩子倾听后的记忆力。
“
4.“人工合成伙伴”法
适用症:轻度词汇贫乏
如今独生子女众多,孩子往往缺乏沟通交流的同龄伙伴。因此,您要留心为孩子“人工合成伙伴”,换句话说,就是要尽可能制造机会,多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交流玩耍。
比如,您在参加公众场合的宴会、聚会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在双休日,让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或者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您也可以带孩子去买东西、组织几个有孩子的家庭一起出游……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与人交流,消除胆小、害羞心理。
5:强化纠正法
适用症:假性口吃、轻度词汇贫乏、轻度吐字不清
打拍子。您可以在孩子的身上或者手上有节奏地轻轻拍打,通过让孩子感受“节奏”,训练他掌握说话时的抑扬顿挫。
让孩子练习绕口令。使孩子的吐字发音得以强化,并对容易发音混淆的词语进行辨析。
给孩子阅读散文、文学作品和诗歌。这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多方面地感受文学作品中表达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通过不断丰富孩子的词汇、感受正确的发音,增强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
鼓励孩子造句。让孩子经常性地进行口头造句练习,如让孩子用“动听”造句等,训练并强化孩子的叙事性描述(叙述能力)、说明性讲述(说明能力)和议论性讲述(思辨逻辑能力)这三种语言思维方式。
让孩子接受电子文化、参与电子学习(E-learning)。其实,您完全没有必要让孩子完全回避视听学习、录音电视、网络、画面和音乐等。只要您引导得当,就可以通过这些电子媒介,让孩子自己参与学习,成为学习主体,并在电子学习中接受情感的共鸣。
注意:如果经过以上矫治,还是不能使孩子的情况得到缓解,那么请带孩子去医院,寻求专家的帮助。
“
特殊儿童的语言障碍
特殊儿童语言障碍一般都发生在以下几种生理或者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身上:
有残疾的孩子。中度以上智力落后的残疾儿童一般都有语言障碍问题,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中,也有一些孩子有语言障碍问题。
听力有障碍的孩子。
自闭症的孩子。
脑损伤的孩子。
构音器官有问题的孩子。孩子常常出现吐字不清、错音、发不出声音来或者漏音等现象,这可能是由于他的构音器官,如声带等有问题。
有声音障碍问题的孩子。这些孩子经常出现声音异常、嘶哑、音调不正常、声音过高过低或者异常尖细等现象。
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它主要表现为孩子的语言能力与同龄孩子相比,明显落后,比如6岁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只相当于2岁孩子的能力,不会说句子,只会说单词等等。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情况,应该尽早带他去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治。
妈妈关心的问题
问题1:12~18个月的孩子只会说单词,不会说单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是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由于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理解能力增长地比较快,相对抑制了他的词汇增长速度,因此出现了表达慢、说话慢的现象,这是正常的,不必过于担心。
问题2:13~15个月的孩子能听懂语言,但却不会说话,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称为短暂性的“相对沉默期”。孩子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种正常的发音紧缩现象,以前能发出的音在这一阶段都不能发出了,他往往只用手势和动作来表达自己。但这时,孩子的理解能力迅速地发展起来了,他不仅能理解他不能说出的词语,也能理解大人发出的各种指令。
在这个时期,您要给孩子沉默的时间,帮助他理解和思考,不要催促、逼迫他说话。同时,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您要给孩子提供具体的情景和物体,帮助孩子理解并记忆语言交流中所指的具体内容。
问题3:有的孩子在开口说话的时候,就出现口吃现象,这要紧吗?
有些孩子的语言在发育过程中相对迟缓,语言中枢的发育也比较慢,再加上遗传因素或者外界的语言刺激比较少,孩子很可能出现开口晚,并伴随假性口吃的现象。
这样的孩子,如果能够在后期让他多接受语言刺激,马上就可以赶上其他的孩子,他的语言后期发展速度会非常快,超过前期发育速度,逐渐表现为正常,和普通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侍 4:3岁左右的孩子突然出现有时口吃有时正常的现象,该怎么办?
这是一种短时期的间歇性口吃现象,一般是假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种:
孩子已经具备了清楚表达意思、恰当使用词汇和语法的能力,但由于孩子的思维速度很快,语速却相对较慢,使他原先在大脑里组织好的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出现困难,表现为说话时结结巴巴,又加上孩子使用了不少无关的语气词,因而显得口吃严重。
孩子的词汇贫乏,或者在表达时不能准确地使用词汇,在讲话的过程中想调整,但却没有这个能力,因而表现为语无伦次,说话结巴。
孩子受到某些心理刺激而造成的口吃,比如孩子心理上受到刺激、惊吓或者恐惧等等。
由于孩子生理上原因,说话时不应该换气的时候换气,又不会调整呼吸,所以说话结巴。这种现象在孩子3岁以前经常出现,4~6岁的孩子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只要您按照我们前面提到的方法,对症下药,很快就会消失的。
问题5:孩子没有听力问题,但开口迟,2岁多了还不会说话,这是为什么?
有的孩子生长的环境中方言复杂,或者有双语现象,不同环境中要用不同的语言交流,因此尽管并没有听力障碍,也可能到了2岁还不会开口说话,这被称为“开口说话沉默期”。
遇到这种现象,您应该尽可能排除孩子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因素和语言源头,让孩子重新辨别并发展语言能力。
摘要:倾听是一门艺术,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理解,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幼儿是培养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倾听更是开启幼儿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教师要学会倾听,只有多倾听孩子的对话,多倾听孩子的表白,倾听孩子的坦然吐纳,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倾听;心声;沟通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69-01
当今社会,不仅要培养幼儿的智商,还要更加重视幼儿的情商,而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立足的话,最重要的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首先就是要学会沟通,从沟通的角度而言,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学会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善于倾听也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倾听是一门艺术,倾听是一种尊重,倾听是一种理解,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更是开启幼儿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只有学会倾听幼儿,才能真正地走进幼儿的童心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求幼儿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却很少想到教师也需要认真倾听幼儿讲话。以前我曾碰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孩子兴冲冲地跑来要给我讲述他的趣事,我当时正忙着,于是就说:"知道了,知道了,你先去玩吧,老师正忙着呢!"于是,孩子沮丧地走开了。没有想到的是,他从此再也不把我当朋友了,我再也听不到他心中的故事了。
这也是我们幼儿教师经常遇到的情景,每当我们在忙时,或者在上课提问题时,我们都会很不耐烦的打断了幼儿那滔滔不绝的话语,其实我们教师应该这样做,当幼儿的回答有误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再想一想,再说一次",而不是轻易地打断和制止幼儿说话;当幼儿因年龄特点出现口齿不清或发音不准,甚奎是口吃等现象时,教师不但不能取笑,还要更加耐心地倾听,尽可能给幼儿时间让他们把话说完整:当幼儿见到美好的事物,兴奋地想要告诉教师时,教师要带着欣赏的眼神去倾听他的故事;当幼儿讲的故事很幼稚甚至思路不清晰时,教师应提醒幼儿静一静,再想一想怎样可以说得更完整更出色;当幼儿受了委屈来向教师倾诉时,教师不应该表现出丝毫的厌烦或以工作忙为借口推诿,而应真诚地看着幼儿的眼睛倾听幼儿讲述,让幼儿感到教师对他的重视。
但是很多老师都说:"班上那么多的幼儿,如果在上一个活动时,你要让他们都说完的话,那时间都说完了,还上什么活动呢?"我记得我听过一节公开课,老师也是遇到这样的情景,当时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那位老师说:"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我知道小朋友还有很多话想说,可是现在有这么多老师在等着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呢,这样吧,还想说的小朋友下课以后再来跟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好吗?"这位老师的教育机智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借鉴的。
如今的宝宝都是家长的"小皇帝",幼儿想要什么。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不用幼儿说出来,家长都知道幼儿想要什么,这其实也是阻碍幼儿语言发展的弊端,我经常听见身边的朋友说自己家的孩子说话晚,不喜欢说话等等,这其实也是不倾听幼儿,不和幼儿交流的原因。由此可见倾听的重要性。古诗曰:"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即使你没给孩子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有了你的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孩子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了。所以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多倾听孩子的对话,多倾听孩子的表白,倾听孩子的坦然吐纳,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两耳两目,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就形象地道出了"听"之重要性。对于教师来说,不会倾听,将会成为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相反,善于倾听,便能真正走进幼儿的童心世界。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教师的有效倾听,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能帮助孩子说得更精彩,能成为开启幼儿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
经历了几次孩子发烧,我发现,有些发烧真的要多加重视。发烧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原因。就像这次发烧,我和孩他爸就都忽视了,而这次的原因还真是可怕:小儿急性喉炎。
第三天半夜,孩子的烧完全退了,但是开始严重咳嗽,咳嗽的声音和以往不一样,空空的,有点像狗吠。孩子总是迷迷糊糊地不断翻身,有时候突然会坐起来,总之睡不沉。我有点害怕了,赶快叫醒孩他爸,去了医院。
医生诊断:“喉炎!”
我瞬间紧张起来,以前见妈妈群里说有孩子得过,这病最大的危险就是:孩子有可能窒息,危及生命。
赶紧问医生:“怎么办?”
医生给孩子打了一针,开了一些雾化的药,就让我们回家了,说问题不大。但我还是一夜未睡,因为害怕孩子突然窒息。遇到孩子生病,家长简直没有抵抗力,玻璃心啊!
如何快速分辨小儿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多发于1~3岁的婴儿。引发喉炎的病毒能使孩子的喉咙和呼吸道分泌出很多粘液,粘液慢慢积聚在喉咙,使孩子的呼吸道变得狭窄,粘液稍微变稠就容易堵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
小儿急性喉炎发病前1~2天,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声音嘶哑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炎症由咽部向下蔓延,使喉腔黏膜发生炎性肿胀。患儿常在夜间突然出现“击破竹样”的咳嗽,呼吸困难,呼吸道伴随有杂音,有时发出类似狗叫的“吼、吼”声。
那如何快速分辨喉炎呢?
#听呼吸声:呼吸费力是小儿急性喉炎的常见症状。
#听咳嗽声:孩子咳嗽声不深,连续咳嗽时像狗吠。咳嗽声空空的,不经过肺部,好像在喉咙里一样。
#观察发病时间:孩子会在晚上睡觉后2~3小时左右突然出现急剧的呼吸困难,发作时间为2~3小时,有时会持续整晚,但多到凌晨后终止。
#病情初期伴有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流涕、发热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孩子说话声音:孩子的声音嘶哑,会说话的孩子,严重时发不出声音;不会说话的孩子,严重时,叫不出来、哭不出来。
喉炎的危险性不在于孩子咳嗽得厉害,而是咳嗽时容易发生窒息,也就是喉梗阻,喉梗阻会引发孩子呼吸窒息,短暂的呼吸窒息,意味着孩子呼吸气量不足,有可能引发面色苍白、口周发青等缺氧症状,严重时出现意识不清,甚至抽风。
我有个朋友有一个习惯,我觉得很好。
他孩子发烧,先不给孩子用药,而是带着孩子去医院验血。验血可以查出发烧的原因,如果是炎症如喉炎、支气管炎等,可以早期介入治疗;如果是吃多了,食烧,就不用太着急;如果是普通感冒,也有应对的简单办法。清楚地知道发烧的原因,其实很重要,不会耽误病情。验血没啥副作用,只是孩子手指疼一下而已。
有些时候,不要抵抗激素用药。一听到激素、抗生素,宝妈们就会皱眉头,有些甚至坚决抵制!其实,少量的激素可以迅速缓解病情,解除危险,对孩子也没有副作用,是目前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最有效的办法。
果然,打针雾化,半夜带着孩子回到家时,症状已经好了很多。
小儿急性喉炎病程中,宝妈如何护理
#夜间睡觉时,仔细观察患儿情况
在夜间睡觉的时候,小儿急性喉炎容易加重病症,所以要在夜间宝宝休息时,保障孩子呼吸通畅,最好是枕头稍微垫高一点,随时检查孩子的呼吸状况、体温状况;体温超过39℃或者呼吸困难、脸色发青都要及时就医。
#增加空气湿度
孩子患病期间室内最好连续几天都开加湿器,借助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可以缓解孩子咽喉的不适,防止宝宝呼吸道中的粘液堆积引起的呼吸困难。
#孩子难受可以哭出来
对于患有急性喉炎的孩子来说,炎症带来的各种不适让孩子难受,孩子可能会因为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难受的症状而嚎啕大哭,这时候,家长不要急于去阻止孩子,患有该病的孩子啼哭反而有利于他顺畅地呼吸,如果孩子啼哭声音响亮,啼哭时抽泣顺畅说明孩子症状正在好转。
#给孩子洗个SPA浴
SPA浴是指让孩子沐浴蒸汽,而不是说让孩子在充满蒸汽的空间洗澡,家长可以先将洗澡间的热水阀门开到最大,让热水流淌到水桶或者水盆中,关好门窗,让孩子坐在离热水两米远的地方以防止烫伤,让孩子坐在小凳子上沐浴蒸汽,但是全程必须有家长陪伴。
#保持空气流通,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带孩子去室外空旷清新的环境中呼吸新鲜空气,新鲜的空气有利于呼吸道的恢复;如果家庭周围环境确实不太理想,可以考虑雨后清新时开窗户让孩子透气。
#利用好家里的冰箱
打开冰箱门,让孩子呼吸下凉爽的冰箱凉气,刺激呼吸道以缓解症状。
孩子生气的行为和语言来源于哪里呢?我们先了解一个常识,孩子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孩子生气时的行为和语言,是孩子大脑发育程度的外在表现,当然是不成熟的,基于此,家长可以包容孩子。我们可以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孩子暴怒后的语言和行为是要受到限制的。那么,我们怎样帮助孩子管理怒气呢? 设法找到孩子生气的根源
1.身体和情绪特征:
父母的观察力就要发挥重要作用了。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和学校课程安排要熟悉,考虑一下:是不是孩子饿了、困了、累了;是不是最近有考试,孩子焦虑、紧张;是不是受委屈了;是不是经历孤独;是不是孩子的意愿没有达成,目标没有实现等等,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孩子生气。
2.用心倾听:
孩子因为什么事情而生气呢,也许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也说不清楚,家长有时问了好几遍也摸不着头脑,有的家长会着急、生气、心烦。找到原因确实并不容易,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平时有没有努力地去了解,我们有没有努力地去倾听。
倾听时家长需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孩子的事儿无小事儿。也许那件事情在大人眼里不叫个事儿,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天大的事情,所以父母要重视这种对话。对话是互动的,而非单向的,如果孩子觉察到大人心不在焉、有一搭无一搭地应付,慢慢地,孩子就不愿意跟家长沟通了。另外,家长不要急于上来就问为什么,因为孩子在闹情绪时,无法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告诉你前因后果,多半会述说片段式、断章取义式的场景,思维是断层的,这时,父母要努力猜出孩子的心情和发生的事情。如果一次猜不中,就多猜几次,越猜越接近真实,孩子能感觉到自己越被接纳,那么后面的沟通就越通畅。
例如,建议家长试着说:“我看你今天不大高兴,我猜你可能在学校发生不痛快的事情了?”“我猜是不是考试不大顺利?”“看起来你好像受了什么委屈了。”“你好像现在不大想说话,等你想跟我说时,我随时洗耳恭听,我愿意帮助你。”等等。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孩子生气的根源,或者忽略、压抑孩子的情绪,孩子会更生气,更为严重的是,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会以叛逆的形式出现。 父母做化解矛盾管理怒气的榜样
生活中会出现让家长生气的事情,关键是家长在愤怒的时候,跟孩子说什么呢?我们可以大声地告诉孩子:我很生气,很生气,我需要平静我自己,等我冷静之后会找你沟通。说完之后,快速离开现场。这种主动离开,不是我投降后退了,而是一切在我掌控之中,我要在冷静之后解决这个事情。
离开现场后,建议家长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平静:
深呼吸:市面上有许多教深呼吸的书或者视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学习一下。
写下来:将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写在纸上、手机里、电脑里。
自己跟自己对话:告诉自己可以平静下来。
运动:可以在那个空间来回走动,或者到外面逛一圈再回来。
分散注意力: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等。
以上方法,与己大有好处,与人不造成任何伤害。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面前做了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好榜样,孩子也会学到这种方法,日积月累,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直到自然而然地做出来。 道歉与原谅的榜样
家长之间、夫妻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都会有矛盾,我们是让矛盾激化还是化解,都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们,我们的行为方式,孩子们都会学到,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
“有这样一群孩子生活在我们中间:虽然和你近在咫尺,却让人觉得就像星星一样遥远。他对你视而不见,他可能踮着脚尖走路,就像没有适应地球的重力;他对周遭一切都毫无反应,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发笑。他们像中了咒语,被封闭在一个我们无法知道的梦魇里。”这段话中所描述的就是现在被称为“自闭症”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外人难以理解,因而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学名为“孤独症”。
研究数据显示,自闭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通常在3岁以前就可以被发现,迄今为止,病因尚未明了。不同的自闭症儿童有不同的症状,但主要特征表现为:说话晚、反应迟钝、不合群、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和沟通;有的伴有智力发育落后、存在认知、感知缺陷;有怪癖、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僵硬、长时间游戏方式不变、缺乏对物体的想象及灵活运用它们的能力;注意力涣散。
也有一些患孤独症的孩子智力发展不平衡,对某一方面很敏感,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在音乐、绘画、机械上;而在其他方面就很差,尤其是与人交往的能力与年龄很不相衬。需要说明的是,越是这些“局部”聪明的孩子,他们的精神问题越是容易被父母忽略,从而会延误早期干预。随着年龄的增长,比如到青春期、成年,有的可能还会伴随着其他的一些症状表现。
多数自闭症儿童在两三岁就有明显的异常表现。尽管其发病原因不明,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此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自己的孩子可能不幸“遭遇”了这种病,父母该怎么办?是选择放弃、逃避、默默承受,还是理智、平和、坦然地面对现实,以爱和理解给孩子实实在在的帮助?
面对这些孩子,父母能做的就是调整自身、依据他们自身的发育状况,用爱心、耐心帮助他们,协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改善现状。
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和早期干预,离不开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很多时候需要专业人员指导。但在家中,父母同样可“主动出击”:
首先要走出观念上的“误区”
当怀疑、证实孩子是自闭症的时候,很多家长最先想到的,不是今后孩子的发展问题,而是考虑自己怎样去面对亲友、同事、邻居的异样眼光,殊不知这样下去,就很难让孩子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和训练,就会错过最佳的训练时间。做父母的精神受挫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得了自闭症,既不是爸爸妈妈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定要摆正心态,勇敢地把孩子带出去,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把他们看成是正常的孩子
孩子有一些异常表现,父母四处求医,就是求证不出孩子到底是不是得了自闭症。这时父母怎么办?明智的做法是不给孩子定性,把他们作为正常孩子来看待,给予相应的教育,朝着正常孩子的方向引导。同时降低自己的标准,送孩子进普通的幼儿园,为了不给孩子“不如别人”的感觉,父母可尝试把4岁的孩子放在3岁孩子中间、3岁的孩子放在2岁的孩子中间,让他和自己起点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不给他造成太大的精神压力。
让孩子对交流产生兴趣
让孩子有意识地与人交往,先要让他们对交流感兴趣。
比较好的方法是让孩子长久地和亲近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亲人的手势、动作、语言、表情、相互表达和回应的方式、交往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耐心地给孩子反复示范,爸爸妈妈最好能将日常生活的内容与训练结合起来,变枯燥的训练为有趣的游戏,逐渐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个很好玩的活动,进而对父母即对“人”发生兴趣。要注意的是,爸爸妈妈在心里给孩子定的标准一定要比同龄的正常孩子低很多,急躁情绪和攀比心理万万不能有。
帮助孩子交流的另一个好方法是带孩子走出家门,帮助他找到小伙伴,在与小朋友相处的细节上给予及时的指导,扩大其生活范围。这对孩子萌生交往的愿望很有好处。
时刻和孩子说话
自闭症孩子绝大多数语言发育迟缓,有的甚至丧失语言能力。他们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学会说话,利用孩子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教他说话,是家人不能回避的现实,而且要持之以恒。
语言训练可分阶段进行。前期准备阶段教孩子模仿父母的口部动作,像张大口、闭嘴、打哇哇、伸收舌、弹响舌、舔舌、咬舌、模仿发声等等,以锻炼口、舌、唇、齿的灵活性。指令阶段让孩子知道听指令做事,理解某些动作的意义——拍拍手表示高兴、摆摆手表示再见、拉拉手表示友好。
有了以上基础,就可以开始“发单音”训练了,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和孩子的生活结合起来,借助孩子喜欢的食物和玩具学习一些词汇,如糖、梨、棋,在拍一拍、抱一抱、打一打的动作中学习爆破音。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孩子的目光注视及与父母的对视,让孩子能模仿爸爸妈妈的口型发音。如果孩子的发音不准确,没必要在短时间内刻意纠正,以防影响他的学习兴趣。
当孩子的单音字说得比较好了,就可以着手教他学双音节词语了,并将认知渗透其中,依靠实物和图片,教孩子会说“杯子”、“面包”、“橘子”、“猴子”。有了这些“铺垫”之后,再对孩子做简单的问答训练,目的是让他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习沟通。
要善于捕捉到孩子的兴奋点
绝大多数自闭症孩子自我封闭,拒绝任何新东西、新变化,缺乏主动性,但对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执著。因此,爸爸妈妈要善于发现并捕捉到孩子的兴奋点,对他感兴趣的事情给予多方面的信息刺激。
主持人:人和家和天下和,晚上好,欢迎收看湖北卫视《调解面对面》,我们提供专业免费调解。今天来调解的当事人是高先生与他的妻子。有请金牌调解员——徐洪、《爱情 婚姻 家庭》杂志社主编,心理专家——冯娟。下面来看当事人的诉求。
人物介绍:
甲方:丈夫:余华松 32岁 松滋人 轮胎销售 初中文化
乙方:妻子:袁玉华 31岁 松滋人 出租车司机 初中文化
背 景
2004年年初,双方经人介绍相识,年底结婚。婚后,一家三口,和余先生的父母住在一起。三层楼的房子,二楼和三楼供居住,一楼是门面,余先生父子俩一起做轮胎生意。结婚之前,袁女士在广州打工做服装生意,婚后一直在家没有工作。2007年考上驾照,2009年开始跑出租车。从结婚起,夫妻双方就争吵不断,有时候还大打出手,都是为一些生活琐事。袁女士对公公也很有意见,觉得公公太过强势,是自己和丈夫经常争吵不断的原因。夫妻双方都想寻求改变,真诚希望解决问题。
最近冲突:
妻子唱k晚归,引发夫妻争吵
主持人:两位最近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冲突才找到我们?
余先生:前几天晚上9点多了,我们门面都要关门了。我问她几点回来,她说在KTV唱歌,之前几次她玩到十一二点我都没有说过她。我说,不要玩得太不像话了。她反问我:我连玩一下的权利都没有吗?我特别生气,把家里门关上,睡觉了。她玩到很晚才回来,给我打电话让我开门,我故意不接。当然后来我还是让她进来了。我是这样想的,她白天开出租车,那么忙,晚上如果玩太晚的话,对第二天她的工作也有影响。
几天后,晚上小孩洗澡睡觉了,可能是白天看电视看多了,做噩梦惊醒了,使劲地哭。我就吼了孩子两句。恰好她回家,嫌我对孩子说话声音太大,就和我吵了起来。
袁女士:4月12日,我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唱歌,回来有点晚。他说我不像话,对我很大意见。4月14日,小孩晚上梦游,突然哭喊,他觉得被吵到了,对孩子大吼大叫。我觉得就是头两天晚上他没有吵赢我,有怨气,所以撒在了孩子身上。我就跟他说你对孩子发什么火啊?他也火了,我们就又吵架还动起了手。孩子都在旁边说:不要打妈妈。
后来婆婆来劝架,还说我:“在家什么都不让你操心,你还想怎么样,你这个做媳妇的够舒服了。”
那天11点半打的架,我很生气,就提出了离婚,他不同意,说孩子不能没有妈妈。
婚后争吵不断
主持人:你们这种争吵在生活中常见吗?
袁女士:在没怀孕之前,他们全家对我都还可以,他也对我有点殷勤,就想我安心给他家生个孩子。可是在怀着孩子后,他就开始跟我吵。2006年,我怀胎七八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在邻居家打牌,他在旁边站着看,不停地指手画脚,说怎么出牌,我这出得不对那出得不好。我不喜欢他这样指挥我,就把牌丢给他,说:那你来打吧。结果他觉得我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给他脸色看,觉得很没有面子,就把牌一把甩在了我的脸上。接着冲上来还要打我,当时很多人都在场,大家拉住了他。
余先生:那次我站在旁边是好心给她指点,她却把牌一甩,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简直就是不可理喻嘛。我只是吓一吓她,没想真动手。
袁女士:每次吵架,他都是嘴巴说不过我,就只有用拳头。我私底下也和他说过:我知道自己脾气不太好,说话也有点冲。但我从来不会当着外人的面骂他,包括在他父母面前。而且我们也从来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
余先生:她嘴上说的和做的确实不同。我也知道她不是一个坏人,关键是她说的话太不好听,做的也让人不可理解。例如说有一次去她姑妈家玩,为了一点小事,她很大声地责备我,连她姑妈也说,你怎么能这样对你老公说话呢?她自己却意识不到。
袁女士:在经济上,我们俩就各赚各的,自己管自己的钱。我每天出门工作,在家就是吃饭睡觉。
为什么走到一起?
主持人:其实都是一些夫妻间的小事,但总是以比较粗暴的方式解决,难道你们婚前也是这样的状态吗?
袁女士:我们是经我姑姑介绍认识的,当时我对他并没有什么感觉。2004年正月认识,同年腊月结婚。但期间这大半年,我们并没有在一起,我在广东打工,做衣服。他在家里做轮胎生意。
余先生:我们是2004年经别人介绍认识的,当时我对她还挺满意的。因为我觉得和她在一起是一种缘分:我叫余华松,她叫袁玉华。而我的爸爸叫余以华,我的妈妈叫徐韶玉,我的妹妹叫余玉莲。我觉得她的名字里面一个玉字一个华字,将我们一家人的名字都连在了一起。而且我觉得她还挺能干的,她弟弟成人后出去打工,她也是对弟弟万般叮嘱,关照有加,考虑得很周全。她的父母是农民,我的父母也是,都是老实人。
袁女士:我之所以同意跟他结婚,是因为姑姑说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还比较正派。我父母婚姻生活中经常吵架打架,所以我当时给他发短信问他有没有打过人。他回复说:我从来不打女人,我最怕女人哭。就是这个原因我才答应嫁给他的。我相信了他。结婚后,我才感觉我们当时都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婚后也没什么感情。从来没有过感动,也没有过幸福。
余先生:短信是发过。我读书的时候就很老实,只有别人欺负我,我不会欺负别人,在班上也常常是女生欺负的对象。
主持人:为什么读书的时候你从不欺负女同学,结婚了却要打老婆呢?
余先生:可能是看老婆太强势了,嘴巴又能说,像读书时候的那些爱欺负人的女同学一样厉害,我就忍受不了了。有可能是把这么些年对强势女人的怨气都发在老婆身上了。
主持人:余先生,你既然不满意老婆强势,那么你理想中的老婆是什么样呢?
余先生:温柔一点,会持家的。
主持人:袁女士,你那理想中的老公是什么样呢?
袁女士:自信的,有男子气概,有魄力,人际关系处理得当。他现在就是什么都畏首畏尾,自己没有主见。我感觉老公就是个缺乏自信的人,他在亲戚朋友面前也不愿意打招呼,不喜欢说话,朋友很少,不愿意出门。我提议说把家里店面装修一下,他一直都没做。我说想跟弟弟开个汽车美容店,他不支持也不反对。简直没办法和他沟通。
余先生:我一心做生意,所以接触的人不是很多,朋友也不是特别多。说装修,我们是乡镇,没必要什么都搞得那么好,但是今年总公司准备给我们装修一下了。其实都是小问题。她说开店子,我也没反对,但是她就是什么事情都想得很简单。她这个人太孩子气了,她那天给电视台打了电话之后,把出租车开到有无线网的地方,用手机看你们节目看了一整天,把出租车的电都看光了!后来还是找人帮忙把车推回来的。这也足以证明她就像个不懂事的孩子。
矛盾的根源来自公公
袁女士:我公公真的管得很宽,什么都要过问。记得正准备结婚那几天,我们俩买了一些小嫁妆、垃圾桶之类的东西。公公就对儿子发脾气,说这不该买,那不该买。买的都是些不起作用的东西。
2005年,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动物和花草,当时从娘家抱了两只小猫到家里。那时小猫晚上爱叫,吵得他睡不着。他就背着我把小猫给扔掉了。我出去找,小猫躲在树洞里去了,我就想把它们拿出来。可是他说树洞里可能有蛇,不让我带小猫回来,把我拉回了家。为此我就和他激烈争吵起来。他一生气就给了我两巴掌。我当时也很冲动,说了不该说的话:离婚!他爸爸听到了,也很冲动地说:那明天就去离!
2004年结婚以后,我就没有工作了,在家给老公洗衣服,做饭,帮婆婆做点农活。但是从来没有过问过家里的生意,因为他家人从来都把我当一个外人,不尊重我的意见,也不相信我的能力。2006年吵架之后,我就想出去工作,不想在这个家里了。当时我出去做窗帘,可是我一不在家孩子就上吐下泻。公公他们就让我回去了,公公还说:做什么窗帘,还不如我们一天多卖几个轮胎,要我乖乖在家带孩子,好像我的义务就是跟他们家生孩子,带孩子。
2007年11月,我实在受不了这种天天吵架的生活了,为了远离这个家庭,逃避这个氛围,我就去考驾照。可是公公反对我考驾照,说女人考什么驾照,这是乱花钱。我清楚记得那时我正在考理论知识,公公把才一岁多的孩子带到驾校,丢在训练场上就走了。那时好多人都看到了,我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了。
之后我坚持继续去学驾照,公公就在家里闹死闹活,还喝农药。我很生气,很委屈,就拿着药酒喝,喝完我下楼来抱着孩子说不过了,死了算了,我老公就抓我头发打我。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爸爸。最后还是要我娘家的亲戚来劝和的。
他家很看重钱,两个老人都很抠门,省吃俭用,我觉得节俭可以,但是最起码的生活他们都不讲究,吃得也很粗淡。生活过得太寒酸让我受不了。他们家对亲戚朋友也很刻薄,很少串门,也没什么礼节往来。
他父亲管得太严,去我娘家都要经过他父亲允许,回家晚了还要挨骂。
余先生:我爸当时没弄清楚我们买的是什么东西,后来听说是垃圾桶什么的也就算了,老人嘛,都是这样。
她总是喜欢小猫小狗,她养猫养狗我不反对,但是不要做得太过了。那次她硬是要去树林子里去把小猫抱回来。那是一个夏天,那么晚了,又热又黑,如果林子里有蛇,被咬了怎么办?我当然不同意她去冒险。她总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特别任性,像个孩子。她就是谁不依着她,就对谁有意见。
生意之所以不让她插手,是因为她很懒,每天早上喜欢睡到很晚才起床。再加上我们做轮胎生意的,不仅仅卖轮胎,还涉及安装轮胎等事务。她一个女人连大点的轮胎都搬不动,所以我们没让她一起做生意。我是一心想把这个家撑起来。她说她要出去做窗帘,去了两天她就回来了,不是因为孩子的问题,孩子在家过得很好,是因为他们老板说做窗帘工资有1000多,但去了后,待遇并不像说的那样,而且还有很多额外的工作要做。我爸为了她好,怕她吃亏,就让她回来,别做那个事情了。我爸爸的意思是:与其让她在外面辛苦吃亏,还不如我们在家辛苦一点多卖几个轮胎。我们现在卖轮胎,一个月可以挣个8、9千。
关于驾照:那时候很多人都在学驾照,而且学一个技术也好啊。我也支持她学车。我爸爸不支持,是因为年纪大了,思想观念和年轻人不同。这个也可以理解。她学驾照的钱也是我出的。出租车4万2千8,我出了3万2千8,她出了1万。出租车办证是她自己弄的。其实我现在想让她把出租车也卖了,去买个皮卡,在家帮忙运输一下轮胎,一起把轮胎生意做大一点。因为以后父亲老了,家里的事业也还得我们俩继承啊。
她老说我不跟她沟通交流,其实是她说不通,不讲道理。我考虑事情都是比较长远的,她就只考虑眼前。
我的爸妈都是农村人,省吃俭用惯了,老人都是这样的。但她就认为我爸妈小气贪财。其实你自己买你爱吃的,买你爱穿的就行了,老人也不能把你怎么样啊。我爸爸还是很关心她的,每次早上车子很脏,爸爸都跟我说,帮她把车子开出去洗洗。
我觉得我爸爸是管得比较多,但这只是我老婆的一个借口。作为父亲,是长辈,肯定得管些事情啊。作为后辈,你爱听就听,不想听不听就是了,何必总是和长辈过不去呢?
而且她总是很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可以做好。事实上,她是个比较单纯的人,容易上别人的当。去年8月份她开车的时候,有个客人长期包车用,费用有四五千块,可是她不仅没把钱要回来,还被别人骗得借了几万块钱给别人了。那个人是当地一个有名的混混,现在钱一直都拿不回来。她还从来都不认错,说她是相信了土地局长的话才借的钱,我只能跟她说:酒桌上的话不能信。
调 解
关键词: 幼儿 亲子关系 环境 教养观念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的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孩子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要经历三个阶段,也就是首先要学会发音,然后会理解语言,最后才会表达语言。不是像有些家长所认为的那样孩子到了一定时候就能够说话的。
0-1岁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语言习得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通过大量发声练习掌握语音系统。儿童语言的发展既具有年龄阶段特征,同时也存在个体差异。研究表明,即使刚出生几天的新生儿对语言的反应也要比对其他声响的反应更为敏感。研究还显示出,即使非常小的孩子也能分辨出不同的说话声之间的区别,毕竟这是学习一门语言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密切注意孩子语言发展的进程,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一旦幼儿的语言发展受到不良因素的阻碍,就会给他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如果不及时进行弥补,很有可能形成语言障碍、沟通障碍、学习障碍等异常问题,对其一生的生活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对幼儿语言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研究的对象――张某,是一个刚满一周岁的婴儿。在信息的收集中我们发现,张某所在家庭的构成方式是一个现阶段城市普遍存在的3+1构成式,即一对年轻上班族夫妇与一个需要照料的婴(幼)儿与老人的组成。在此类型家庭中,年轻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普遍比较短,更多的时候,孩子所面对的主要是带他的老人。那么,这样的家庭构成方式会不会对幼儿语言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影响存在,具体原因又是什么?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它对现普遍存在的家庭构成现状中婴幼儿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意义?
据所查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三大理论派别:行为主义刺激-反映学习理论,心灵主义内在天赋论,相互作用论。其中,行为主义刺激-反映学习理论主张模仿、强化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语言与其他的条件反射没有区别,是通过联想的原则,在选择性强化下形成的。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相互作用论认为幼儿语言的获得同其他的认知活动是一样的,是儿童认知主体当前的认知机能与现实的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一个阶段的平衡,并逐渐达到更高阶段的一个发展过程。这两派都强调语言的后天学习,重视外界环境与幼儿主体的交流。
结合以上理论,针对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家庭构成模式与婴幼儿教养中的问题,本文结合个案实际作了研究阐述,旨在为此类现象提出良好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个案源于医学,是指具体的一份病例。教育、心理的个案研究法就是选定一个典型的个人(学生或老师)、一件突出的教育事件或一个有代表性的教育团体机构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内容,收集有关这个研究对象的一切资料,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现状的原因,从中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的良好发展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需要结合其他的多种研究方法,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观察记录法
在本研究中,主要采取随时随机记录的方式,采集观察对象具有的语言发展状况、亲子交往状况、老人与孩子之间的交往状况等。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间接了解和考察,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或理论分析。此次研究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通过谈话来获取相关资料。谈话的对象有二,其一是与老人的对话,主要针对在年轻父母上班期间老人对幼儿的教与养的方式和基本事件的了解;其二是通过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了解各阶段幼儿语言发展的状况。
三、个案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1.个案本人情况:
姓名:张××
性别:男
年龄:12个月
身体发育:状况较好,经医院检查,身体各项机能发育正常。
个性特点:活泼好动。
个人成长:出生1―6月与父母及外婆一起生活,6―7月与外公外婆生活,8、9月与父母及外婆、奶奶生活;10―12月与外婆、外公一起生活。其间除寒暑两假父母均按朝九晚五制上班。
2.家庭成员情况:
父母皆是大学文化,均从事教育事业;外婆小学毕业,无业,奶奶文盲,没有职业。
(二)个案语言发展状况
张某语言发展总体评价基本正常。
在性格特征表现中可发现该幼儿活泼外向,但对陌生人或者事物有一定的排斥心态,在6―12个月总表现出对父母不太亲和,对长期相处的老人有明显的依赖。
在表达性语言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对常见事物的认识与表达相对较准确,但对“baba、mama”以及其他对人称谓语言的表达中缺乏正确的指向性。
在理解性语言的发展中表现出以下问题:对于某些事物或行为的语言的理解局限于地方方言。
(三)原因分析
在与相关人员及该幼儿的接触中可以发现,该幼儿生理发展均很正常,那么为什么在该幼儿会出现以上问题呢?通过详细分析便可以发现主要是以下因素对该幼儿产生了影响:
1.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
在0―12月中,幼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由陌生到熟悉主要依靠与环境的相接触,而本该是父母与孩子的长期亲密的交往却因为年轻父母的工作关系而减少和疏远,反而老人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成了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的渠道。在长期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机会和时间较少的情况下产生了亲子关系疏远的结果,而幼儿唯有以与老人的交流来满足自身获取、交流与表达的欲望,在此过程中与老人产生相对更加浓厚的感情,进而产生了对老人的依赖。而因为老人在认识和对教育方法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孩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部分词的发音,但是却不具有指向性,从而影响了幼儿对人或者事物的认识。
2.缺乏良好的语言交流的环境及适当的语言输入
老人与幼儿的长期相处也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和认知对象。因为老人活动的局限以及老人所具有的地方方言的影响,让幼儿在语言发展中就有了局限性和表达与理解中的问题。
3.成人不科学的教养观念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经常和该幼儿接触的两位老人均有“孩子到了一定时候就能够说话”的认识,同时他们还认为“即使和孩子讲再多他也听不懂”,于是就有了与其对其说,不如不说的事实。殊不知从出生起,幼儿就学着从神情、体态、语音等方面理解成人的语言,并且深深的记在脑子里。当时机成熟,这些记忆就会如火山爆发般一下子涌现出来。这些记忆对于他的语言发展是很关键的。
四、改良策略
1.融洽亲子关系
对于普遍的家庭来讲,蒙台梭利认为母亲适当延长哺乳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与亲密。因为当幼儿吮吸母乳的时候,婴孩与母亲之间就渐渐地、自然地建立起牢固的,亲密的联系。笔者以为即使母亲不给孩子喂奶了,父母还是应该和孩子多待在一起,长时间的分离对于亲子的关系是很不利的。当幼儿没有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时,他对其父母就不会有信任感、安全感,影响他的积极心理状态的形成。当然对于他今后的性格养成、自身成长都会有所影响。我们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的语言交流状况也将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对于0―1岁这个特殊时期的幼儿,多抱抱、多亲亲、多说说、多听听都将与幼儿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并也将有利于幼儿想说、能听、会理解的习惯的培养。
2.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多把时间用在和孩子一起,多带孩子与环境接触,常对孩子描述和引导他自己描述他所听到的和看到的,常给孩子介绍那些确确实实摆在你们面前的东西,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使用正确的语言。该努力去理解那些他自己发明的表达方式及错误的发音,提示矫正的同时予以鼓励。在教孩子说话时,在某种程度上,你应有几分像演员,你必须让你所说的一切富于戏剧性和趣味性。永远不要责备孩子,而去努力寻找孩子的可爱。
3.树立科学的教养方式
科学的教养方式应该是慈爱的、和谐的、平等的、理解的、宽容的和因人而异的。慈爱是一种胸怀,他能够让你的孩子感受到愉快与温暖;和谐是一种氛围,会让孩子感受被爱的轻松;平等与理解可以让孩子勇于表达、敢于交流,宽容也会让孩子变得理智和勇敢。人各不同,当然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此,我们需要在孩子的教养中不断的自我审视,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来指导我们的教养行为就必然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总之,只有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中,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并采用科学的教养方法,通过不断地接触、交流与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淑斌,赵东梅著.还孩子本色:幼儿家庭心理教育方略.2005年5月第1版.
[2]李雁飞.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不容忽视.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要么就看看闲书,要么就呼呼睡大觉,要么就与周边的同学窃窃私语;下课不做作业,嬉戏打闹,违反纪律。这些都还不算严重的,有一次上通用技术课,任课老师点名让他读一段文字,当时恰巧我就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目睹了他令人无语的表现。
“我今天嗓子不舒服。”他低着头面无表情地说。
老师说:“没关系,教室很安静,你读出来大家都能听得见。”
“风扇的声音也太大了……”他就是不想配合。
老师说:“这好办,后面的同学请把风扇关掉。”
他依旧低头站着,一动不动。
这样的局面大约僵持了一两分钟。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轻轻地从后门走到他身边(他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近后门),小声且严肃地告诉他,今天他若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任课老师不会轻易“放过”他,我也不会“饶”了他。之后,我就退到了教室外面,仍然盯着他。
尽管声音小而含糊,没听清他读的是什么,但最终他还是按照要求读了文章。
担心任课老师会因为生他的气而对我们整个班级的教学造成影响,下课后我去找了任课老师,跟她解释了一下这个孩子的情况,“这孩子向来不配合教学,其他老师也是一样。连我这个班主任都得‘让他三分’,所以他并不是故意只跟你过意不去……”任课老师便释然了许多。
通过跟学生本人及周围同学的交流,我了解到,这个孩子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不认真学习这么简单,而是态度与心理方面的原因:自暴自弃,讨厌学校,讨厌老师。在他心目中,从小到大没几个老师喜欢他,真心实意地对他好,且愿意教给他知识与道德,因为他一直是老师们眼中的坏学生、差生、后进生。这样的想法使他逐渐远离班集体这个团结的大家庭,开始讨厌学校、讨厌老师和同学,更讨厌学习。
“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关于这个问题我反思了很久。记得有一次我去超市买文具,碰到一个孩子在妈妈的陪同下买铅笔,孩子挑来挑去不知道买哪一支好,站在货架前拿起一支,又放下,拿起另一支,又放下……反反复复了好多次。妈妈着急了,快步走上前来,劈头盖脸地来了句:“你怎么这么没主见没想法呀?连个笔都不会选,将来能干什么?”我试图给那个孩子提供一点建议,帮他选出自己喜欢的铅笔,但那位妈妈严词拒绝了我,并拉着孩子离开了。我静静地站在货架前,久久没有回过神,当时心里像了五味瓶,不知道什么滋味……
从挑铅笔这件小事,妈妈就预测了孩子以后的人生,说他连一支笔都不会选,以后还能干好什么。孩子最终选好后,又挨了一顿批评。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常常在疑惑:每个自暴自弃的孩子背后,都有着怎样令人心酸的成长故事?班里的那个所谓的“差生”,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于是,鼓足勇气之后,我又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之后又给他的父母打了电话。
他还有个双胞胎哥哥在我们学校,学习成绩很好,遵守纪律,跟他大不一样。因为从小哥哥学习就好,受到的表扬自然也就比较多;而成绩不好的他则常常挨打受骂,做事情很少受到肯定与赞扬。
他跟我说起一件令他至今难忘的事:有一年春节,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在饭桌上吃饭,而他则被晾在一边做作业,写完作业才能吃饭。在新年的欢乐气氛下,他内心尤为悲伤。所以直到现在,他还有点耿耿于怀,每每想到这件事,他就心里难过。他还告诉我,父亲常常打他,有一次把一整个暖瓶都扔到了他身上,当时打碎的不仅仅是一个暖瓶,还有他的一颗心。
他妈妈说,因为哥哥成绩好,所以经常只给哥哥买东西,不给他买,作为对他的惩戒,希望他能像哥哥一样好好学习;或者妈妈会随便给他买件礼物,不管他喜欢与否。妈妈说,“在考试之前已经有约定,谁考得好就有奖励,考不好当然就没有奖励。”这些在一个孩子看来,妈妈就是个偏心的人,对待他不如对待哥哥好,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孩子很大的刺激与打击。
我把自己的想法分别告诉了孩子和父母。我对孩子说:“也许父母的一些做法欠妥当,但他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你好,望子成龙的背后还是爱子心切……”
尽管他说了没用,但我还是决定和他的父母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同时,我还让他答应我,试着慢慢改变不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自己表现好了,父母就没有生气与责罚的理由了。
在与父母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我告诉他们,虽然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务必要谨慎。无论大人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也要让孩子感到,无论是否表现优秀,他们都是父母心中的最爱。只是如果他们表现好了,父母会更加高兴。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希望他们学习成绩好,是为了将来他们能够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次放假,他的父母晚上要来接他们兄弟俩,但在路上耽误了,迟到了半个小时。
我查完宿舍,走到学校东门,看到他们兄弟俩拿着行李箱站在那里等着。春寒料峭的季节,夜风冷意侵人。我走到他们身边,嘘寒问暖了几句之后,便开始和他聊起天来。他的哥哥跟我不熟,再加上内向,并不怎么说话,主要是他跟我聊。
“老师你先走吧,我爸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到呢。”他对我说。
“我平时睡得晚,也没什么事,陪你们一块儿等吧。”我坚持留了下来。
他们的父母到达后发现我也在这里,表示感激的同时,也说我不必陪他们兄弟俩大半夜地在这里受冻。我抚摸着他的头,对两位家长说到,“他(孩子)缺少关爱,以至于对老师和同学都有很深的成见;他们兄弟俩在这儿做伴儿,又有门卫值班,我确实不担心他们的安全。我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让他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包括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关心他的人……”
之后父母就带着孩子们上了车,我也转身回到了家。
刚到家不久,我的手机就响了,是他的父母给我发的短信,说孩子坐在车上,特别地开心,不像以前坐在车上,总是愁眉苦脸、沉默寡言了。
期末放假的那天下午,他半真实半幽默地对我说:“老师,这次回家我又要挨揍了,真担心不能活着回来见你。”
开学后我问起此事,他抓着头,表现出十二分的惊讶,说回家竟然没有挨揍。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他的父亲再也没有打过他。
每周三次,他会给家里打电话说一说近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家长说,孩子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我更是深有同感。他以前经常不跑操,现在常常第一个到操场;以前对老师极其疏远,现在也时不时地会问老师几个问题;以前上课左顾右盼,带头说话,现在有时还主动制止周围同学说笑。
现在的他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没有改掉,但与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是一个“学困生”的故事。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这个妈妈其实是他的继母。爸爸在他4岁时离了婚,把阿真托给奶奶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
阿真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带了一个女人来,说是他的新妈妈。
一直到初中三年级,阿真才被爸爸从奶奶家带到北部,而且听说还是那女人的建议,说以后考上好大学,他应该到北部来读高中。那时候爸爸和那女人已经上小学了。
爸爸不久以后从军队退了下来,在工厂当警卫,有时日班有时夜班;那女人则在同一家工厂帮员工做饭,早出晚归,一家人始终没交集,各过各的。
不久,阿真考上了台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使假日也很少回去,寒暑假先往奶奶家跑,通常快开学了才勉强回去住几天,顺便拿生活费和注册费。
奶奶在阿真大三那一年去世,不过之后的寒暑假,阿真同样很少回家。他的理由就是要打工、读书、谈恋爱,实际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儿子不成材还是怎样,那女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待遇差别,比如跟儿子说话总是粗声粗气,而对阿真却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总是给阿真的比较厚,儿子只要稍微嘟囔一声,她就会大声地说:“你平时拿的、偷的难道还不够多?”
阿真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一年,她从工厂退休。爸爸原本希望阿真上班赚到钱才出去,没想到她反而鼓励他念书要趁年轻,一鼓作气,说她的退休金可以拿去用。
阿真记得那天他对她说:“妈妈……谢谢!”不过,才一说口就觉得自己可耻,因为在这以前他不记得是否曾经叫过她。
从美国回来后,阿真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他出去的那几年好像出了什么事,音序全无,连几年前爸爸胰脏癌过世都没回来。孤孤单单的妈妈也没给阿真增加什么负担,她把房子卖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真也一直单身,所以之后几年的假日,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和时间反而比以前多得多。有一天阿真去看她,她不在,阿真出了大门看见她坐着计程车回来,原来她是去参加一个老朋友的葬礼。阿真陪她走回房间的路上他一直沉默着,最后才跟阿真说可不可以帮她买一个简单的相机,她想帮几个朋友拍照,理由是:“今天朋友那张遗照真不像样!”
后来阿真帮她买了,之后也忘了问她到底用了没,或者拍了什么?
去年冬天她过世了。阿真去整理她的遗物,东西不多,其中有一个大纸盒,阿真发现装的是一大叠一大叠放大的照片和他买的那部相机。相机还很新,也许用的次数不多,更也许是她保护得好,因为不仅原装的纸盒都还在,里面还塞上了干燥剂,并且外面还套上了塑料套。
那些照片拍的应该都是她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边果园,有门口,有小巷,也有布满鹅卵石的东部海边,不过每个人都很合作,都朝着镜头笑,就连一个躺在病床上的老奶奶也一样甚至还伸出手臂,用弯曲的手指勉强比了个YA。
阿真一边看一边想像着她为了拍这些照片可能经历的孤单的旅程……想像着她独自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她和她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水,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当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真先是惊愕接着是无法控制的号啕大哭。照片是自动模式拍的,她把爸爸、弟弟,还有阿真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她就坐在后面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面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团圆。”
“情冷淡”像注入空气中的细菌一样,没有任何一个角落可以幸免。中国法学会对全国家庭暴力现状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在发生矛盾的家庭中有88%会出现夫妻双方互不理睬的现象,30%会出现负气使劲关门离家或摔东西的行为,48%会出现互相辱骂的现象,还有20%左右的家庭中,丈夫会威胁并殴打妻子。
“情冷淡”正日益成为破坏现代婚姻家庭的“病毒”,很多离婚案件的前奏就是家庭“情冷淡”,据调查,其中六成以上的离婚家庭都出现过“严重的“情冷淡”。
危情讲述:
冷漠妻子让丈夫落泪
(大羽,46岁,工程师)
大羽和妻子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在校时学的是同一专业,大学毕业后又进了同一部门。婚后,由于两人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加上性格都很强,谁也不服谁,矛盾越来越深。后来,妻子考上了研究生,回到单位不久就做了领导,和大羽的话就更少了。
大羽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妻子在家越来越盛气凌人,但他都忍耐下来了,只盼着妻子随着年纪的增长会慢慢变好一点,但妻子却连一句好话也没有,更别说对他温柔体贴了。大羽有时也想到过离婚,也想到过外遇,但从小在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的他受的都是传统教育,最终,为了面子、为了孩子,他还是忍了下来。
更让大羽不可理解的是,有时候家里来人,妻子和客人有说有笑的,但一看到自己,脸马上就耷拉下来了,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我长的就是这样。”
妻子总是晚上八九点就睡觉了,为了能和她沟通沟通,大羽也就早早地上了床,可一上床妻子就把背对着他。有时夏天穿得少,大羽不小心碰妻子一下,她马上就蜷缩着身体滚到床边,生怕动她一下。每次吵架都是大羽主动求和,有一次,见妻子总不理自己,大羽故意也不主动理妻子,结果,整整半年时间,妻子没和大羽说一句话。
妻子成年累月地不理他,让大羽几乎精神崩溃,尤其是过年过节,那滋味就更不好受了。好多回过年,为了躲避妻子的冷漠,大羽特意躲到朋友家去过。想起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大羽一直难掩眼中的泪花。
爱他就和他说话吧!――不说话,也许是“情冷淡”最常见的表现。而不说话,正使得非暴力的力量胜过了暴力,让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汉潸然落泪。
泡办公室的丈夫
(阿香,31岁,大学教师)
阿香和丈夫是大学里就开始恋爱的。那时候,两个人在校外租了一间民房,每天晚上放学,阿香都早早地回到出租屋,给男朋友做晚饭。看着男友狼吞虎咽的样子,阿香在一旁不知道有多开心。
但是,结婚后,大学里同居的日子成了阿香最美的回忆。也许是阿香太早的成为一个持家的女主人,丈夫不但根本不操心家里的事,连身体也渐渐发福起来,一副中年臃肿的体态。
毕业后阿香在丈夫工作的大学里做辅导员,原本英语很好的她为了操持家务放弃了考研的计划,倒是丈夫很顺利地从硕士读到博士。丈夫买了160平米的大房子,很自足地把钥匙交到阿香手上,然后,就匆匆回办公室去了。看着手里的钥匙,阿香不是惊喜,却是满眼的泪水,她宁可还和丈夫住在学校分的单身宿舍或是出租屋里,只要丈夫能坐下来和她说说话就行。
每天晚上,当阿香做好饭后,都是漫长的等待,丈夫下班后总是不回家,呆在办公室里。等到饭凉了才回来,匆匆吃上几口就又回办公室去了。有一回,看着丈夫吃完饭又要起身走,阿香实在忍不住了,她拿起盘子摔到地上,丈夫先是吃了一惊,问阿香怎么了?阿香呜咽着说不出话来,丈夫看她不说话,就又转身走了……
是谁叫她们寻找婚外情!――如果接下来阿香就开始有了外遇,谁说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呢?丈夫的奋斗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当你回头气极败坏地发现妻子有了外遇的时候,就不能只是抱怨了。抽一点时间,和妻子聊聊天,也许就是对自己的另一种施舍。
固执丈夫向性生活说不
(张晴,34岁,银行职员)
张晴虽说是学会计出身,每天和枯燥的数字打交道,但她却性格外向,兴趣十分广泛,爱读书,爱写文章,喜欢浪漫,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恰恰相反,丈夫的性格和张晴完全不同,实际、木讷、单调,除了看报、看电视,没什么别的爱好。当初,别人介绍的时候,说他们两个正好性格互补,一动一静,是绝妙的组合。但没想到,结婚后,张晴才发现丈夫连话都很少和她说,更谈不上什么精神交流了。
其实,少说话也罢,张晴的朋友多,总有赶不完的聚会,电话也是不断,生活也不显得特别冷清,倒也有滋有味。但让张晴接受不了的是,最近几年,丈夫开始拒绝和她过性生活。一开始她怀疑丈夫是不是外面有情人了,但经过多方面考察,她打消了疑虑。原来是丈夫固守“一滴十滴血”的传统观念,认为夫妻生活太伤身体,所以自从生了孩子以后,就很少和她有肌肤之亲了。张晴想用自己的温柔感化他,但每次他不是借口“太累了”、“没心思”,就是干脆躲在外面等她睡着以后再回来。张晴有时气得大发雷霆,他才勉勉强强地应付一次,质量可想而知。
张晴想过让家人、朋友劝劝丈夫,但这样的事,怎好启齿呢?只能把苦果自己咽下去。时间长了,张晴也不似以前那样活泼了,毕竟自己才三十多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下去?
性冷淡和情冷淡是孪生姐妹!――性冷淡会导致情冷淡,而情冷淡自然也会导致性冷淡,这是一对孪生姐妹,任何时候,都不要在这两个方面心存侥幸。
从来不笑的孩子
(吴华,40岁,公务员)
吴华最近发现孩子越来越怪异,老师说孩子上课时经常无缘无故地大叫,更让夫妻俩奇怪的是,孩子这些年好像从来没笑过。吴华带着孩子来到医院,经心理医生诊断,孩子患有品行障碍,究其原因,罪魁祸首原来是“冷暴力”。
吴华这才猛然醒悟,自己一直在外地工作,回家的时间很少,更很少和家里人说话。妻子希望他能调回市里工作,并时常和她商讨这事,可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后来妻子也不跟他说了,对他越来越冷淡,这个家也逐渐少了声音。
吴华记得有好几次,自己回家的时候孩子告诉他不愿意上学,“学校的同学都取笑我,说我结巴,老师也从不帮我。”可吴华工作太忙,没怎么理会,给了孩子一点钱,让他一边儿玩去。从那以后,吴华也发现孩子慢慢变了。变得调皮捣蛋。有一次,孩子考试成绩有所提高,老师破天荒地表扬他,谁知他竟然在课堂上顶撞老师:“你有什么资格表扬我?”
孩子越是这样,就越没有人理他,连身边的朋友也渐渐疏远了。再后来,孩子开始忧郁起来,常常见不到他笑,最奇怪的是,最近他又开始在课堂上叫。吴华这才发现孩子有了心理问题,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孩子现在的情况,正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差生”来自“情冷淡”的家庭!――最保守地估计,我国有5000万所谓的“差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情冷淡”, 而由此引发的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分析诊断
“情冷淡”的四种类型
A、完全漠视型:一方长期不回家,不和配偶同居,即使偶尔回家也是拿点东西,对另一方完全漠视,对家庭不负任何责任,不承担家庭的任何义务。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状况,说明两个人的感情出现了大的危机,正在丧失主动解决问题的意愿,对方所做的和所说的一切好像都与自己无关,只是为了维持婚姻的形式。
B、冷言相激型:一方用语言蔑视、辱骂、挖苦、盘查对方,发泄自己的不满。有一类人从来不喜欢赞美别人,哪怕是对丈夫或是妻子,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常说一些“你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模样!” “我真是瞎了眼,找了一个这么没用的人。” “你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你自己最清楚”等刺伤人自尊心的话。
C、不理不睬型:双方都回家,也住在一起,但一方觉得交流无望,说什么也改变不了对方,于是对另一方彻底不理不睬,有问题也不解决。不关心对方的烦恼和家庭中的饮食起居,不再做以前一直由自己主动承担的家务;临时出门不再通知对方;没有任何原因地“失踪”,让对方找不到踪影;懒得和对方说话;不喜欢单独面对对方。
D、提醒惩罚型:平常也说话,但一遇到敏感性话题就会发生冲突,冲突后会有很长时间的不交流、不沟通。这是一种女人喜欢用的方法:比如摔东西、拒绝或敷衍性生活、对着孩子说爸爸如何不好、一句话不说转身回娘家……总之,丈夫不喜欢怎样她就怎样。通常她们并不想真让丈夫伤心或痛苦,只是用行为表示出她的不高兴,提醒丈夫注意她的感受,反省一下做错了什么。
解决方案
克服“情冷淡”,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
当发现夫妻一方出现“情冷淡”现象时,另一方一定不能焦急,制定自己的方案,坚决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情冷淡”是可以克服的。
一、科学吵架。
夫妻间产生矛盾,一定不能发展成冷战,科学吵架也是沟通的一种必要方式。“不吵架的夫妇是不幸福的”。人不可能事事都顺,烦恼必须要发泄。吵架时要大声吵,把情绪的垃圾倒掉,但不能把父母、同事、兄弟姐妹圈进来。要注意,吵架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和解决问题。
二、换方式交流。
夫妻双方不愿说话,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交流,比如发个短信、写封邮件。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写在纸上,把想与对方说的话写下来。
三、增加新成员。
如果家里有孩子,可以从孩子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话题逐步地产生交流,进而达到沟通。如果没有孩子,可以考虑两口之家增加一个新成员。另外,邀请老人来住或者请朋友做客也是改变现状的钥匙。
四、循序渐进。
如果有什么两人都不愿提的话题,可以暂时不说,先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然后逐步地、深入地进行交流。
五、迎合对方。
妻子在丈夫的眼中永远都是弱者,即使你再有能力,丈夫也有保护你的想法。去迎合他,每天要求他抱你10分钟,只要坚持,时间长了两个人的感情会大有改观。同样,丈夫发现妻子“情冷淡”,也要注意迎合妻子的想法,关心她的需求。有人说,好女人是“宠出来的。”自有一番道理。
六、改变环境。
把家里冷色调的灯光换成暖色调的,将灯光调暗,会令人觉得非常温馨;或者夫妻一起参加朋友聚会、旅行等等活动,环境的变化,生活的丰富,会增加共同的新话题。
七、暂时小别。
如果问题真的很严重,实在无法克服,可以选择暂时小别一段时间,一边平静自己的心态,一边和对方尝试异地沟通。但要记住,分开的时间别超过一个月,你回到家后,也千万别分居!
“情冷淡”测试
鉴别“情冷淡”的13个问题
以下是对情冷淡人群的分型,看一看,你的家庭是否面临 “情冷淡”?
下面有13个问题,请回答“是”或“不是”。
1、下班回家有点晚,发现家中锅冷盘空。他(她)根本没想到为你做饭。
2、周末,一觉醒来,发现他(她)独自在看电视,你从旁边经过,他(她)目不斜视。
3、你们在路上走,偶然碰到他(她)的朋友,他(她)将你撇在一边,甚至根本不做介绍。
4、把你的衣服和他(她)的衣服分开来洗。
5、他(她)变得不喜欢和你一起看电视了。
6、询问东西放在哪儿,平时精明的他(她)一问三不知,甚至懒得答话。
7、你提议去看场电影,他(她)让你一个人去,哪怕是他(她)喜欢的片子也找理由不去。
8、当你热情高涨时,他(她)却冷冰冰地推开你。
9、点燃香烟,最讨厌抽烟的他(她)却只是远远地走进另外一间房。
10、房间越来越乱,但显然他(她)无动于衷。
11、他(她)不再喜欢亲昵地挽着你,而是一个人快步走在前面。
12、你睡过了头,上班快迟到了,来到客厅,他(她)正不紧不慢地在吃早餐。
13、他(她)不知从何时开始吝啬笑容,但你却亲眼看见他(她)对别人笑逐颜开。
测试分析:
有1-5个“是”――别紧张,还好,你们之间只是有点小摩擦,至少,他(她)目前来说还是爱你的。赶紧仔细想想,最近几天有什么地方惹他(她)生气了,又或是哪儿做错了,“改过自新”还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