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为什么而读书的小练笔

为什么而读书的小练笔

时间:2023-05-29 18:22: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为什么而读书的小练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什么而读书的小练笔

第1篇

《范仲淹的故事》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实施情感教育,效果显著。

一、读中感悟,激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关键词句反复读,在读中感悟少年范仲淹生活的俭朴,学习的刻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累了,就用冷水洗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充饥。”“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这些关键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至关重要,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加点字的语气要稍重,读出句子蕴含的情感。然后,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设想一下范仲淹是怎样废寝忘食钻研学习,充分感受到范仲淹苦读的精神。有的学生这样答道:“夏天,他忍受着蚊叮虫咬,汗流浃背,在昏黄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冬天,他忍受寒风刺骨,用破棉袄裹着身子十分投入地读书……”熟读精思,学生的情感储蓄也在读的过程中得到激发,引发思想的共鸣。有感而发,使他们感受到自身学习条件之优越,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努力掌握知识。

二、创设情景,渲染情感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丰富,内容直观和易于接受的特点,只要运用运用恰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我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把文字、声音和图片紧密结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景之中。比如学习故事“谢绝佳肴”,我先用一段悠扬轻缓的背景音乐烘托情感,然后用PPT出示问题:1. 好朋友来看望范仲淹,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里想些什么?2. 朋友送银子给范仲淹改善生活,而范仲淹心时里会想些什么,最终委婉谢绝了呢?3. 看到范仲淹不肯接受银两,朋友便送来美味佳肴,他会想些什么呢?我安排学生根据情景的想象去思考问题。在舒缓的背景音乐声里,学生们兴致勃发,深入思考,积极探讨,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最终完成了情景对话。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 为什么范仲淹谢绝好朋友的美味佳肴呢?2. 如果是你,能做到吗?”学生找到文中的话回答:“我不是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与此同时,我展示了金钱和诱人的美食图片,让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际谈体会,最后引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学会抵制各种诱惑,向生活陋习说‘不’”的道理。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教学情景由以往单一变为立体,渲染了情感,拉近了时空距离,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到情景中。再进行情感教育便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对比阅读,加深感悟

中国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很多,今天仍有着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通过课堂的有效拓展,使学生充分的领略到古人读书的风采,也从古人刻苦求学的历程中感受到追求知识的无止境。我在教学“拓展与交流”的环节中,展示几个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典故,如“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再配以动画片,加深学生印象。然后展示学生平日里学习偷懒的图片,通过对比阅读,组织学生谈体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范仲淹读书决心之坚决,要端正学习态度,珍惜学习的好时光。当今社会,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的过分宠爱,容易学生意志力不坚,学习不够用功,不愿吃苦,成绩不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这部分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方向,敢于进取,不断向上。

四、随堂练笔,升华情感

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方法。在本课学习中,我特意安排“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后,写写自己的感受或收获。既可以围绕范仲淹的故事来写,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从而升华情感。随后我利用多媒体随堂练笔的成果展示。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体会到范仲淹少年时代立下远大志向,他做宰相之后,忧国忧民,制定了很多有利于人民的政策,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很伟大。他用行动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值得我尊敬。有的学生写道: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就是为国家民族做贡献。范仲淹用实际的行动展示高尚的人格,‘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将来也要做一名利国兴家的人。”

为什么学生有如此之深的感悟呢,原因在于对教材的充分挖掘,透彻理解教材,把教材蕴含的情感因素灵活安排在教学环节中。巧妙的引导加上适当的渲染,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之后,再进行情感教育便容易多了。

第2篇

一、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分析人教版课标教科书中的习作安排

(一)写作内容(陈述性知识)

1、要求表达的的认识有所拓展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记实文,除了传统题材外,增加了现代元素与文化元素,如记事要求写民俗,写参加艺术活动,写对生命的感受等;想象文,拓展了看图作文如漫画作文和图片报道作文,增加了对未来的想象,如“未来的我,未来的家乡,未来的发明”等。应用文除了读后感、书信以外,增加了导游词、活动总结、还要求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

2、要求表达的情感更加丰富

随着写作素材的拓展,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既有对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情感,又有对世界遗产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情感,既有对现实生活,又有对未来生活,既有科学生活,又有艺术生活的审美情感;对以人为写作对象来说,既有对己的反思、又有对别人的敬佩,还有对生命的热爱的情感。

(二)写作技能(程序性知识)

1、简化写作程序性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写作技能有所简化,突出最基本的写作技能,比如,“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怎样写具体”“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等。

2、以“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为载体

第二学段以是“我的发现”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比如三下册的发现拟人句的特点,四上册发现“仔细观察与写具体;第三学段是以“交流平台”为载体,交流对课文的表达方式的学习体会,比如五上册的“学习说明的基本方法”,六上册的“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等。

3、以小练笔训练子规则

写作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训练。教材安排小练笔训练程序性知识中的子规则。比如,四上册《颐和园》,“我要学《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在“按一定的顺序写”中,主要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有如,四下册《金鱼游到了纸上》“我好象看到了围观的议论的情境,我想把它写下来”,主要学习对话描写中的“群体的议论”;再如,五上册《落花生》,“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在借物喻理和借物喻人中,主要学习借物喻理。

(三)写作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主要是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构思策略和修改策略。

1、构思策略

比如,三上册第二单元《写熟悉的人》,要求“先想一想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这是初步学习布局谋篇;又如,四上册第一单元《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求“写之前要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想想突出哪一点奇特之处”,这是学习选材;再如,三上册第八单元不限内容习作,也要求“动笔前,先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最想告诉别人什么”,是立意选材的训练。后面这个例也提醒我们,即使是大家眼里的不限内容和范围特别自由的习作,也有构思的要求。

2、修改策略

从三上册第八单元开始,多数习作要求写完后修改,如,“把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写完后,同学间互相修改”。

二、用知识分类论与教学论指导习作教学

(一)写作内容

写作内容属陈述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主张,写作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图式是在两个以上事例的基础上改进的,因此,要让学生掌握写作内容必须要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实例。

1、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与学生的作文关系最密切的图式种类,有自然范畴图式,事件图式,人物角色图式和场景图式。这几种图式的实例皆来自社会生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可以很好地积累写作素材。

2、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

课标教材,由于是按专题编排,课文内容、口语交际话题和习作内容范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习作内容的图式。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的专题是“月是故乡明”,属爱国思乡专题,课文《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表现的都是浓浓的乡情;口语交际是“策划一次活动——浓浓的乡情”;习作是“二十年后回故乡”。教好课文和口语交际,可以积累对家乡的感性认识,升华对家乡的感情,有利写好本次习作。

3、课外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一是直接来自生活,二是间接来自阅读,扩大阅读面,可以丰富学生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丰富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把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学习了五上册第一单元有关怎样读书的课文,可以介绍名人如何读书的文章给学生,也可以介绍同龄人怎么读书的文章给学生,引导学生扩大阅读。

4、知识补差

有的习作,到写作前,学生仍缺乏相关写作内容的认知图式,应及时弥补。比如,四上册要求写导游词,写作前,如果学生对世界遗产了解不多,课前可引导阅读有关著名世界遗产的图文;又比如,六上册要求写如何保护自己,课前可印发有关如何保护自己的常识,如遇到坏人如何保护自己,遇到火灾如何保护自己,一个人在家如何保护自己等,还要印发有关小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实例。再如,五下册《看图作文·守门员》,学生有机会接触足球的并不多,多数缺乏感性认识,应通过观看足球比赛录像,阅读文字材料等,使学生对足球竞赛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来指导本次的看图作文。

(二)程序性知识

写作程序性知识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应把指导重点放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运用技能上。

1、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掌握写作陈述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的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它是可以言传的,是在书本中发现的知识。在“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程序性知识就是它的陈述性形式,比如三上册的“我的发现”中“认识拟人句”,要引导学生掌握拟人句的特征,然后通过练习,掌握写拟人句的技能;又如五上册“交流平台”中的“基本的说明方法”,要引导学生认识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作比较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并在练习中掌握说明的技能。

2、通过小练笔,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小练笔能有效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除。因此,除了教材安排的小练笔外,对“我的发现”“交流平台”的写作知识,也要适当补充小练笔。比如,五上册《回顾拓展》“交流平台”安排的是“人物描写:外貌、动作与语言”,在学生回顾欣赏了课文的有关语段后,应有侧重地让学生练一练。

3、根据习作要求适当补充程序性知识

多数习作之前,教材没有安排小练笔,可根据习作要求,适当增加小练笔。比如五上册第二单元《二十年后回故乡》要求“回忆一下课文中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并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习作之前,可以随文安排小练笔,学习通过抒情或议论来表达思想感情。对每次习作要补充的程序性知识,最好两个学段统筹安排,比如,写人的习作共有几次,怎么把“用事件来表现人”“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安排进去。

4、程序性知识的课堂指导指导

首先是要做好课前准备。一是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该次习作重点训练的程序性知识;二是选择体现程序性知识的例文若干篇。比如,五下册《一件令你感动的事》,根据所在单元“交流平台”所安排的知识——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把直接抒发感情定为本次习作重点掌握的知识,同时学习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中表达思想感情。并确定好直接抒发感动例文《我的感动》,在心理活动或对话中抒发感动的例文《关爱》,在环境描写中抒发感动的例文《暴风雨的日子》。

其次是课堂指导:第一,突出训练重点。每次习作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性进行训练。通常是一次习作突出训练一到两个子技能,尽量避免面面俱到,按照明确题意——感知概念——学习例文——形成概念——练习写作”的顺序进行。比如,《我的感动》的习作,首先就是明确题意,要写的是“令我感动的事”,接下来就是感性认识什么是感动,我们为什么会被感动?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再接下来就是怎么表现自己的感动,如怎么在对话描写或心理描写中表达自己的感动,怎么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动,在后来就是草稿、交流、定稿。

(三)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是有关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和修改文章的方法与规则,它不是一般意义的作文方法,而是选择与使用作文方法的方式与技巧。比如,直接抒感、叙事中表达情感、在环境描写中表达情感等写作方法都属于怎么表达思想感情这一程序性知识,但怎样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上述知识,是策略性知识。

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必须以学习构成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为出发点,以灵活运用有关概念和规则为落脚点。在进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规则个条件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例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有关规则。

1、阅读教学中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渗透

新课标十分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在教科书中,学习表达方式的提示与要求随处可见,比如,五下册《草原》“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表达上的特点”,五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一些词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三篇短文中找一找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是有关遣词造句的策略性知识;五下册“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再和同学交流”,六上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练习?你觉得这么写有什么好处”,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策略性知识。要根据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渗透习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2、习作指导课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首先是课前的备课,一是确定每次习作所要学习的写作策略性知识是什么,以此作为该次习作教学的目标;二是围绕写作策略性知识,广泛搜集,精心审计相应的例文;三是准备好有关教具。比如,六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记一次艺术感受》,艺术感受的表达,是本次要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围绕艺术表达的学习这一目标,精选例文时要考虑到艺术的主要方面和学生可介绍程度,因此,《我喜欢的一首歌》《我喜欢的一幅画》《看画展》《我学吹笛子》,作为例文。

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途径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建议教师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语文的主要途径。而今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总是担心知识点讲得不全面,从而影响到成绩,因此总是会过多地讲解分析课文,很少给学生时间充分阅读。结果偏偏弄巧成拙:由于学生没有时间充分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肤浅,就不能深刻地掌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又如何取得良好的成绩呢?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问答”的教学形式依然为主,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回答。学生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后,对学习的主动性就有所下降,疲于主动去理解、揣摩课文中心思想。因此,在课堂中,就很难发现学生独到的见解,大大影响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

2、语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不够充分。虽然平时也常会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是却存在着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善于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交流。结果常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3、阅读教学过程中依旧是重视“听、说、读、写”这些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而忽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教给其知识,却没有教给其阅读的方法,以至于学生读过很多书,对书的理解却只浮于表面,阅读效果不明显。

由此可见,掌握良好而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读”有所法,在浓浓书香中享受到读书的快乐呢?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 感情朗读,尝试朗读的“层次性”

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中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项。针对每篇课文体裁、中心思想、表达情感、社会背景等的不同,每篇课文地朗读都可表达出作者或学生自己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对课文情感和朗读的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指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添字,不重复、结巴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感悟文章中心思想,然后尝试读出文句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做到感情自然流露。如此遵循“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文意――读好情感”这四个层次,层层递进,逐一落实。

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中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范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想:“阮恒的哭泣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你觉得这几句话应该怎么读?谁也来读一读?”同学们根据“抽泣、啜泣、抽咽”等词语的含义,加上自己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各自读出了阮恒的害怕、担心、不知所措等情感,升华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尝试自读自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去引导学生的主动阅读,让学生在自主的朗读之中有所感悟,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在教学《搭石》第二课时,我先从作者刘章的家乡介绍,从优美的乐曲声中带着学生欣赏关于作者家乡的图片,边介绍边谈话:“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本课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选择自己认为最能表现这句话的段落读一读,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就在词句旁做批注,然后与师生们交流。既然是风景,就一定有它的值得赞美的地方,同学们在自读之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地夸赞“这道风景美在哪里”,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同学们都能带着自己的感受,在读中品味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想象出描绘画面的美丽之处。

三、教师范读,尝试以读代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段,教师过多的分析,倒不如带领学生反复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此时,教师的范读,至关重要。它是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 小学生模仿力强,教师的范读是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由这个数据可以发现,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

范读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学而学不会,想读而读不好的时候,教师予以示范,给以启发,指点迷津。教师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以读促读,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以读代讲”,一举两得,收效显著。

四、转变方式,尝试评价语言的艺术

学生在朗读中能够出现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读出的句子或段落所表达情感也不尽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此时,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读书及时给予赞赏、激励或婉转地指出不足,引导学生正视自己读书的长处和短处,及时取长补短,既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教学《匆匆》一课,当学生有感情朗读完课文后,老师这样评价:“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让我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既然‘时间他有脚啊’,那请你再加快你的脚步追上它吧!”……在这样的评价语言中,教师的真挚,换来了学生们更多的自信,同学们读书的兴趣增加了,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五、读写结合,尝试学文之后小练笔

第4篇

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预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习惯。上课前要先预习,但预习不是走马观花,不是简单地提前看一看书而已,不动脑、不分析的预习,一点效果都没有。预习要注重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做好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和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根据初中语文学习要求设计了一些预习提要:1、自读课文,学会需要掌握的生字。2、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查找工具书,做好记录。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课后思考题进行思考,并对课文中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句子加以理解,做好批注。4、在预习时,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提供这些预习提要后,学生便有法可循,几次指导后,学生便可独立预习,但这需要老师的监督、检查。以便学生养成习惯。

二、课堂记笔记习惯的培养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然而在课堂中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他全然不知。学生走神了,没在听,当老师叫他名字时,有的没反应,有的站起来一头雾水,有的赶紧向同桌“求救”。所以我认为要学生听好课,就必须要他们记好课堂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充分做好预习的前提下,学会有效的记笔记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很重要。所以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笔不离手。有些笔记直接记在书本上,如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句就直接划在文中,作上记号,这样每次读到这句时就知道这是重点,是要记住的;还有些记在纸上,贴在相关的课文后面,如现代文有些内容比较多,文中的位置不够写,我就会让学生记在另外的纸上贴上去,这样就有利于翻找和复习。

三、勤思善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打打破砂锅问到底”,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把学生自己认为能考倒老师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再提出,我会给他奖励,学生一听都跃跃欲试。在学生提的问题中,再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同学们进行讨论、争论,最终达到通过合作自行解决。这样做有时会引起激烈争论,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

四、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

这是语文习惯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习惯。具体为:

1.博览群书的习惯。

上下五千年,纵横国内外,天文、地理、史学战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科技文艺等,凡是好书、好报刊,凡是有必要读的读物,都广泛涉猎,有时间便读,甚至读书成“癖”,读得如痴如醉。

2.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在阅读中,会用心思考,理解内容,把握主题,理清思路,领会写法,并敢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读中思,在思中读,读出一般人读不出的东西来。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一是用笔墨圈画点评,圈画精妙之处,点评体会较深之处,读过的作品留下读后的印迹。二是边读,边思,边写,写出读书笔记,写出读书札记,体会更深,印象更牢,岂不妙哉?三是边读边查的习惯,善于边读边查工具书或参考书。

4.勤于积累的习惯。

一是摘抄积累,对作品中自己喜欢的语言,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用心学习;二是背诵积累,对于那些经典的,人文蕴含丰富的语言精品,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能博闻强记,熟读成诵,消化吸收,化为已有。日积月累,你就会体会到“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真正含义了。

五、勤于练笔习惯的培养

我充分利用课文的内容,随机进行小练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同时在课余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并定时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检查、交流、评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勤于动笔的习惯。在此基础上,经常性的把学生的佳作在学习园地上刊登,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之养成爱写、乐写、善写的习惯。要求学生合作办主题小报,促进了动笔习惯的养成。

六、认真作业答卷的习惯。

第5篇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在农村,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天不高,海不阔,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现状令人担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课外阅读的顺利完成:①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②课外涉及的范围较小;③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这样,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读课外书,往往是别人读什么我就读什么,老师、家长规定我读什么我就读什么。学生也不知道读课外书有什么作用,可读可不读,没有想过语文成绩上不去、口语表达不出想法等是什么原因。对课外阅读存在懒散、盲从、敷衍、偏食、浮躁等行为。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学生产生这样的不良行为归根到底还是缺乏兴趣、少于方法、没有习惯。

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五、六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的确,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能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兴趣,激发阅读动机。孔子曾讲:“为学之道,贵乎入心。”可见通过阅读动机的激发,从而以心呼唤心,以激情唤起激情,达到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名家热爱读书的故事,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使学生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能力,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

其次,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到课外的乐趣。可以开展与课内有关的收集活动,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课外阅读的热情。还可以定期向大家展示同学的课外成果,使其心理上产生满足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教其学莫如激其趣。”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使学生都有一种愿意为之、急欲尝试的冲动,对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的形成起到了启动与导向的作用。

2.指导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地运用,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⑴做好读物推荐。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差,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可以推荐与内容相关的书籍、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或读同一作者的其他著作等。

⑵指导课外阅读。读书的方法有:精读、略读、浏览等。小学生背诵的70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刊、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读一读,圈一圈,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当然,无论是划一划还是圈一圈,都只能在属于自己的书上。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⑶做好读书笔记。课外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如摘录法、圈画法、剪贴法、制卡法、笔记法等。

第6篇

如何在四十分钟的具体教学中,真正科学的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的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果不熟读课文,没有整体的感知,没有完整的思路,要不了多少天,课堂上零乱不堪的发言,支离破碎的回答,谁还能记忆犹新呢?即便是记住了,对于训练学生积累词汇,锤炼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又会有多大帮助呢?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深感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并没有特别重视读的训练,而是把功夫都化在了对课文的分析上,以讲代读,以答代读,造成了学生不会读书,害怕作文的严重后果。培养良好的语感更无从谈起。教学中,我大胆改进课堂教法,十分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愿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共商。

贵在读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贵在熟读。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大家知道,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都是专家苦心孤诣的典范之作,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从遣词造句,到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在讲读课文中,我们都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

熟读精思,心知其义

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为此,我们总是在学生做到了对课文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读,不过这时是带着问题而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哪是重点词,哪是重点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呢?通过一读再读,从而加深印象。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这篇课文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无限爱戴,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但对于学生年龄小,了解总理事迹不多,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他们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反义词哪?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边读边想: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艰苦朴素,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随之跃然纸上,也肯定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一下子把自己同总理的感情拉近了,原来总理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

方法科学,形式多样

多读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重复地读,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训练中,教师要明确训练目标,在朗读的不同阶段,应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打铁还要榔头硬”,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自己还真需是把硬硬的榔头,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试与天公比高的调皮小子们信服呢?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也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

重点地方反复读,品词品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重点地方一般指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例如:《落花生》一课,抓住父亲的话指导朗读,体会话中含义,总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第7篇

尊敬的各位家长:

感谢你们抽出时间来到学校参加我们的学生家长会,你们的到来表明你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今天,我主要从两个方面交流思想:一是我的教学工作;二是对孩子教育的一些建议。

教学工作:

我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孩子学会享受。人生苦短,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会享受生活,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在乎少。享受是一种人生态度,一个会享受的孩子,他会发现每天的阳光都是灿烂的,生活总是美好的,学习是快乐的。

一、重视习惯的培养。有人说习惯决定命运。其实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终生受益。比如课前应准备好教材、笔、本子等,这有利于孩子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作业发下来以后,要及时纠正错误。生活习惯的培养也十分重要,比如每天早上起来,要让孩子自己叠被子,自觉漱口洗脸。在一次招聘会上,一个老板扮成服务人员,给每一个招聘人员都端去一杯开水,所有的人都漫不经心地接过了杯子,只有一个人站起来双手接过杯子,并有礼貌地说了一句:“谢谢!”十多分钟过后,这位老板宣布今天的招聘会到此结束,许多人都疑惑地问:“老板都没来,怎么就结束了?”

二、教给方法。知识是学不完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拥有更多的知识。比如我的语文教学,我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该怎样读书。有的人从小学读到高中大学,甚至该怎么读书都不知道,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读书首先是把文章读通,然后是读懂,即关上书后能说出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些什么,这叫读进去。但读书还必须跳出来 ,即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只有拥有自己真实感受的学习才会深刻,才会牢固。最后还要读出问题,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提出疑问开始。古人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可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重积累和运用。积淀的多少决定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语文知识主要靠点滴的积累。平时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收集好词好句,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怎样才能做到一边积累一边运用呢?说实话,这是教学中的一个最大的难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仅凭一学期的八个单元作文训练肯定是不够的,必须多练。有的老师就想出了写日记的办法。据我所知,许多学生对写日记深恶痛绝。如果不顾学生的感受而一味强制地要求学生去做是绝对达不到训练目的的。那怎么办呢?我采取课堂练笔的方式。课文教学,我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学生练习写作的机会。比如,未来的计算机会越来越神,到底未来的电子计算机有多神,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写,往往比强制学生写日记的效果好得多,而且学生有话可说。学习积累运用时,我鼓励学生将所学的名言警句,好词进行片段写作。这样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老师就是要让孩子喜欢读书,喜欢他这个老师。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当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了,他才会更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如果孩子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不喜欢,不管他考试成绩多好,那都是失败的教育。为什么?因为那强制下所学到的东西,一旦失去别人的监督,他就不会再去学习了。如果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何愁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总是采用鼓励的方式进行教学,不管孩子在课堂上有怎样的表现,我都会用不同的方式表扬他们。老师是孩子圆梦的人,我们就是要他们体验成功的幸福,而不是失败的难堪。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会信心百倍地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只有这样,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关心他们的,是他们真正的贴心人他们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问。孩子一旦出现错误,就有了及时纠正的机会。教学就是要采取疏通学生的思想,疏通学生的错识,而不是堵塞他们的错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良华说:教师是一种高危的职业,她可以成全一个孩子的一生,也很容易损害一个孩子的一生。我总是这样想:作为教师,我不能改变孩子人生的起点,但我可以改变他们发展的起点和轨迹,以及人生的终点。我们不能改变他们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他们生命的宽度。作为语文教师,我不但要让他们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语文课上释放生命的激情,绽放生命的花朵,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

第8篇

作文教学效率不高是长期困扰作文教学改革的老问题,虽然几十年来作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 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建立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方面还有待突破。本文试图运用语言学习理论对这一问题 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症结何在?专家学者和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提出了不少好的见解,笔者认为归结起来主 要有二点:一是讲得多、练得少,而且练不得法;二是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近年 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根本问题逐步形成了共识,给解决作文教学 效率不高的问题带来了希望。其中语感说和生活说(或称人文说、大语文教学观)是影响较大的两种观点。前 者强调学生的语感实践,后者强调语文学习的内容。从语言学习理论角度来看,这二种观点与语言习得论有许 多一致的地方。语言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中主要是指儿童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母语口语能力的过程。现在, 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母语的读写能力也主要是通过语言习得(为了区别于儿童母语习得,笔者称之为母语的二 次习得)发展起来的。从目前世界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趋势看,也是重视习得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强调语言 教学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形式为中心到以内容为中心的转变。因 此,可以说作文教学改革出路就在于如何实现这两个转变。在这方面交际法语言教学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交 际法认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在交际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而且这种交际必须是真实的交际,即交际双方要 存在“信息差”,一方知道的内容另一方不知道,交际双方关注的是交际的内容而不是交际的形式。显然,儿 童母语习得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真实的交际,而母语的二次习得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真实的交际,不过由于书面 语和口语的区别,在母语二次习得中读和写是相对独立的,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之为“真实的阅读”和“真实的 写作”,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是通过真实的写作发展起来的,这就是本文的核心观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实的写作,它又有什么特点呢?真实的写作属母语的二次习得,它以真实的阅读为前 提,让学生在大量、持续的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或以交际实用为中心的写作实践中发展写作能力,同时学生 的认知、思维、情感等综合语文素质也得到提高。用语言学习理论术语说就是写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信息差, 写作中负载有真实的信息或真实的信息输出,写作者主要关注写作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有的研究者从另一个角 度表达了类似的看法:“问题意识,内部的表达欲望是表达(也包括作文)能力形成的出发点,在确保内部表 达欲望的、自由的写的过程中,儿童的思维将深化,认识将发展,表达能力才得以真正形成。”(《语文学习 》1997年第2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自主写作如学生自己写的日记、书信、读书笔记或为某一实用目的而写的 发言稿、广播稿、实验报告等大都属于真实的写作。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创造出来的许多有效的作 文练习方式也是真实的写作,如不命题的周记、日记或课处练笔,还有围绕某一学生关心的话题展开的讨论作 文或开辟的争鸣园地等。真实的写作作为一个语言学习理论新概念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真实的写作必须是真实的,即写作必须负载真实的信息,必须有真实的信息输出,换句话说,就是 写作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 为实用而写作,总之,是有所为而作。在写作中,学生关注的是写作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从目前见到的一些调 查材料看,几乎所有的作文尖子都认为作文课和课堂作文训练对提高作文水平帮助不大,作用不明显。他们认 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在他们那里,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使,不是搜索枯肠 的挤牙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作文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就是因为课堂作文训练主要是针对形式的,是不真实的,而课外自由读写主要是针对 内容的,是真实的。其次,真实的写作以真实的阅读为前提。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母语习得中,语 言输入在时间上先于语言输出,在数量上大于语言输出。儿童在学会讲话以前就已经能听懂大量的词语和句子 ,说话能力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真实的写作是母语的二次习得,当然也遵循这个规律。古人在这方 面有很多经验之谈,像人们熟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还有杨雄的“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欧阳修的“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这些都是说“多 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从一些典型个例看,中学生中的写作尖子大多是从大量阅读开始走上爱好写作道 路的,许多作家也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开始只是对阅读感兴趣,读得多了,积累了语感,自然就开始写了。由 于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很快。第三,真实的写作是一种大量、持续的写作实践活动。写作 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技能,对此大家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作为一种心智技能,写作能力必 须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而不是单靠讲几篇文章作法之类的东西所能奏效的。对此,许多作家 都有精辟的论述。如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 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巴金也曾告诫文学青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真实的写作不仅要求在写作 实践中学习写作,而且要求这种写作实践是大量的、持续的,只有经常性坚持不懈的真实的写作,才能达到提 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 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有的作家还建议把写作当做日课,像练功一样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真实的写作的以上特点,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的“多读多写”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不过也注入了 新的内容。

目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如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 作文”的作文思想。“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 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语文学习》1997年第2期) ,这种以基于事实的、儿童的自由表达为主要教学形态的“生活作文”与真实的写作有许多共同之处。又如美 国的作文教学也有一种盛行的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儿童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 正相信和关心的”。由于作文放宽了形式方面的要求,写的是学生想说的话,因此“各种随笔、随感录、日记 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大增,大大提高了作文实践的次数”(《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版)。这种作文思想与真实的写作要有真实的信息输出,要有大量的作文实践等特点完全一致。近年来,在美 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试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把写作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这种方案认为写作 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当学习者使用写作这一工具参与其他课程学习 时,一方面加深了对该科课程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这种真实的写作中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和认识能力。我国的作文教学改革中也有许多与上述方案类似的做法,如情景作文、实践作文、整理资料作文 及课外练笔等。以上这些作文思想和作文训练方式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它们都体现了真实的写作 的原则。

以真实的写作的观点来看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根据地改变:一是要改变 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系列,使作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实际确定作文的内容主题,作文练习围绕这些内容主 题展开,并保证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在作文练习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作文情景或确定一个交际实用目的,让 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或通过作文达到某一交际实用目的。还应该进行与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经常 性的课外练笔,在练笔中,学生可以不拘长短,不拘泥于结构,纯粹为了“写点什么”。由于真实的写作写的 是学生想要说的话,所以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二是要大幅度增加写作实践量,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过去我 们的作文教学大多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每学期完成六至七篇大作文,这个训练量显然是不够的,现在许多 学校按“七大七小”来确定作文训练量,其实这仍然是不够的。按照真实的写作的观点,作文水平不仅是通过 作文实践提高的,还必须是大量和持续的。目前有些写作实验方案已体现了这一原则。如人教社高中语文实验 课本《写作与说话》要求学生“每周坚持课外练笔4-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每篇300-500字”。部分学校 的实践证明,训练开始时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的确感到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养成了练笔的习惯 ,就由被动转为主动,把练笔当成自己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除了经常性的课外练笔,结合其他学科 课程和活动进行的真实的写作也是大幅度增加作文实践量的一个途径。三是改变作文评改方式,提高作文训练 效率。长期以来,作文批改一直是语文教师最感到头疼的事,不仅因为一本一本批改费时费力,还因为这种批 改往往是劳而无功,学生或者是只看一下分数,或者是这次指出的错误下次照犯。其实,根据语言习得理论, 学生的作文水平主要是通过自己大量的作文实践提高的,而且,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当学生的认知 水平、表达能力还没有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之前,即使教师指出了他的错误,他也还会再犯,直到他超越了这 个阶段。明白了以上道理,我们就应该大胆舍弃全批全改的作文评改方法,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促使学生进行大 量真实的读写实践上,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评改方面许多教师有不少经验可供借鉴,如 选择典型作文重点评改,其余快速浏览,重评讲指导,重及时反馈,或组织学生互批互改,或在教师指导下学 生自己批改。笔者还采用过对学生作文进行阶段性评价的评改方法,即对某一学生前一段作文中存在的带有共 性的问题一一指出,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办法。这样做既没有增加教师负担,又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当然,不 管采用哪一种评改方法,都要贯彻注重实效、提高效率的原则,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进行大量读写实践上。第四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营造真实的作文环境,改变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近年来,全国各地蓬勃开展的文学社团活动,各类作文竞赛、手抄报竞赛等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作文 活动。还有些教师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推荐给各类报刊发表,或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 作的积极性。现在有的地方出现的“小作者群”现象也是一种有效的作文活动形式。“小作者群”现象是指班 级或学校中一批对写作有浓厚兴趣且水平较高的学生“自发地聚在一起舞文弄墨”、切磋探讨写作技巧,而且 “都出手不凡,在许多报刊上频频亮相,在各级征文上屡屡获奖”(《语文学习》1997年第3期)。可以设想, 如果这种“小作者群”现象能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活动结合起来,我们看到的就不仅仅是由几个对语文有兴趣 的写作尖子组成的“小作者群”而是有着各种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各类“小作者群”,也就是我们所期望的 学生作文水平大面积普遍的提高。

最后必须说明,虽然真实的写作强调以内容为中心,与生活相结合,但并不排斥作文的形式训练。真正完 整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应该是注重内容和注重形式的有机统一,至于如何做到注重内容和注重形式的有机统一 ,已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了。

第9篇

第一步:观察入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给我的作文教学带来深刻的启示。学生之所以下笔难,是因为没有材料可写,因此,在二、三年级就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虽然社会不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阵地,但小学生已开始涉足社会生活。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他们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耳闻目睹来摄取生活中的一个个小镜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是孩子真实的生活世界和情感家园。我们把学生的观察点引向家庭生活,不仅可以使他们加深对自己家庭的认知、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直接丰富其作文素材,这样才能引发其写作真情。

2.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紧张、有序的校园生活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体验和乐趣,也是构成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小学生可谓“玩兴”正浓,可又不得不开始涉足比较紧张的“应试”生活,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由此也引发出许多故事,给他们启迪,更令他们珍惜。学生犹如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小树,每过一年,年轮就会多一圈,只要学生善观察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紧张激烈的比赛、师生的交往和同学间的情谊等,那么,那一圈圈的年轮将满载学生的喜怒哀乐。

3.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故事上演,学生无论是行走街头、驻足店前,还是漫步公园、落座车上,都可以看到或听到许多形形的事情。这些事有的蕴藏着真、善、美,也有的折射出假、恶、丑。学生随时随地留意并记下这些事情,在习作时便可信手拈来。还有,生活既是多彩的也是复杂的,只观察是不够的,还得引导学生思考,对观察到的东西进行概括和提炼,只有这样,才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找到写作之源。只要学生成为有心之人,就能从平时的生活中主动地去发现和搜集写作素材。

第二步:日记起步

学生不仅要把观察到的素材记在脑中,更重要的是形之于文――学会书面表达。写日记能把观察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习作四》中开始涉及写日记。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日记的内容和格式。我在网上下载了各种题材的日记发给学生,并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使学生认识到写日记就是用笔记下一天中发生的事及自己的见闻或感受等,即把心灵轨迹用文字描绘出来。然后我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写日记。最后再用评价激趣。对学生日记的评价不宜过高,重在鼓励,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引导三年级的学生写日记切忌操之过急,既要做到循序渐进,又要持之以恒。

第三步:童话激趣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来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这话在我女儿身上得到了验证。记得女儿上三年级时,也怕写作文,每次叫她练笔,她只喜欢写童话。我也不难为她,后来她练得多了,竟不怕写作文了。此时我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可以用编写童话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不错,实践证明,童话确实是一把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金钥匙。

1.给学生讲童话故事,引导学生看童话,让学生了解童话的特点――不仅有虚拟的主人公,还有丰富的想象,且能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2.借助实物引导学生编童话。在学生二年级看图写话的基础上,开始时可借助图片、动画、音响等编写童话故事。

3.让学生联系生活创作童话。学生练得多了,就会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过的,经过整理、取舍、组织,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创造力也是无限的。

第四步:阅读伴行

1.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积累语言的指导。阅读与写作是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透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加紧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词库量才会丰富,说话或写作文时才具灵活性。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方法的指导。在阅读训练中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的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效果才是显著的。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如果读写分离,就会两败俱伤。如在上《蜜蜂》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蚂蚁觅食、蜘蛛织网等。后来在教学本单元的作文《观察日记》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在《蜜蜂》这篇文章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听闻的奇趣―实验或亲身观察的发现―结果及原理―从中受到的启示”运用到这篇文章中,这样,学生有法可依,写起来都比较轻松。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迁移运用,写起作文来就轻松自如了。

3.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中国自古推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足以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因为人不能什么事情都亲身去体验,阅读可以弥补生活的空白,充实人的生活。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仅占20%,而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而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记忆的最佳阶段,若我们注重对他们阅读兴趣的激发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将会受益终身。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说明阅读对写作大有裨益。因此,我常把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寄小读者》《童年》《狼王梦》《三国演义》、名人传记、故事会、小学生语文报等,因为这类书刊经过了长久时间的考验,有着比较丰富的知识积淀,有利于把学生引进文学的殿堂。更重要的是,它们能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第10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开阔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139-02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看不进去书,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词汇缺乏想象力,就连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而润色欠缺的问题。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能力低。针对教学实际情况,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或许你会说:“为什么学好语文如此重要呢?”首先,我想先举个例子,有一建筑师要建一栋大厦.在打桩时,若桩打得不牢固,像一张纸风一吹就飘飘欲坠的话,即使他后面的楼修得再坚固无比。不久,也会付诸东流。可见,打好基础对于做一件事是多么重要。而语文,对于各科来讲,就是各科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语文,打好了基础,才能使各科学起来不费力。看看各科的教材,除英语外,有哪一科不是用汉字来书写的。若语文没学好,看数学的应用题一定会被弄得一头雾水。即使是英语,若没有学好语文中的语法知识,英语中的主、谓、宾格一定把你绕得团团转。不论是谁,都有一颗爱国之心。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作为一个中国人若连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又有什么资格去学习他国的语言呢?可见,学好语文是多少的重要!

二、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注意感情的培养,以情激趣;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

(一)抓住课文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导入课文有许多方法,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歌曲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不管哪种方法,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

(二)教师与学生融洽的交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是人和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认知信息的交流同时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把握好情感交流,师生的心就会贴近,就会碰撞出教育的火花,就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你的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精粹的语言和幽默的谈吐,这样才能产生亲和力、信赖感,唯有如此才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如果教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会佩服教师的功底,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教师,也自然喜欢语文,就很自然地产生了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树立榜样,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三、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先要教给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强化训练。例如,培养预习的习惯、要指导预习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照这个步骤方法去练习,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预习的习惯就养成了。

又如,阅读的习惯。阅读也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习阅读,就是学习一系列规则。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其心理的和行为的过程、方法皆不相同。有些学生默读时手点着字,喉头振动,甚至读出声,因为他们不懂得默读的原理和方法。教师需要说明默读的原理和功能,指点方法,以提高默读的效果。

又如记笔记的习惯。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又如复习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等等。都需要先从方法上加以指导。加强督促检查,才能养成。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适当地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并加以强化训练,就会达到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的目的。

四、广泛阅读,重视积累背诵

这里所说的阅读指的是阅读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积淀。当语文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在其身上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才能培养出一种语感,即对语言的一种感知能力。

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积累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如文学大家茅盾就能够把《红楼梦》背下来。在学生反复阅读直至背诵的过程中,文章的风格、语言的逻辑、表达的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着学生。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理解,轻视积累背诵。为了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在背诵课本上要求的文章和古诗词的同时还给学生抄录了许多名家大家的诗词,如李白的名诗,李清照的词等,学生在背诵的同时还能将这些诗句应用到写作中来润色自己的文章。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让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实现,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的。

(一)每日一句积累背诵。有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作为课前背诵的内容,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二)两周一次的朗诵汇报会。有诗朗诵,经典文本的朗诵,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诗的语言,音调和押韵,念起来给人以极大的”。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要求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活动增加了积累,锻炼了语文,陶冶了性情。

(三)每日一句座右铭。每天由一位同学将喜欢的名句写在相应的专栏里,同学们将名句摘抄到日记或作业本的扉页,通过这项活动,使同学们写起文章来有章可循,并时刻用座右铭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

(四)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俗语说:“读一部好书,做完美人生”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厚实学生文化底蕴的必由途径。特别是我国历代精典子籍,处在青少年时期要应该作为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论语》《诗经》等,指导学生阅读时体会书中所涉及的文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五)组织学生自办手抄语文小报。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安全教育、校园生活、语文知识、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这项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在班级设“笔耕袋”和“阅读袋”。选择学生的优秀小练笔、读后感等存入笔耕袋中。把读书目录、读书计划、读书时间、读书要求、阅读文章等都存入阅读袋中。定时展示积累成果,这项活动培养了学生爱读书、勤写作的好习惯。

第11篇

一、字词教学有形式化、走过场、目标缺失、无视实践性等现象

[案例1] 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出示生字词“转来转去筋疲力尽,枯死,一大截。总算”等。教学方式是:引领学生齐读两遍(直呼齐读);抽查读部分词语(直呼齐读),老师正音。

当这节课快下课时,再安排写字指导。教学方式是:师生讲讲生字的结构――提示书写时注意什么笔画――教师板书。学生书空――让学生写两个字。

这个环节说教的时间用4分钟,学生写字用1分钟。

[案例2] 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桌、盔、凯、腕、驻、弥、胁”等带拼音的生字;同时出示“牺牲、凯旋、征衣、阿姨、卓越”等新词。教学方式是:学生读一读――老师正音――老师提示写法。

对生字的学习。都采取直呼,这是表示学生都会认读呢。还是担心被人指出课堂教学中没有字词教学而特别安排这个环节?众所周知,当学生掌握了拼音以及学会查字典后,生字词的学习就应当通过自学来完成。如果为了完成某种程序而安排这样的教学环节,无疑将助长学生形成依赖教师组织学习生字的心理。事实上。学生掌握了拼音、查字典后,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就应是巩固拼音,让学生会写生字、积累词语。巩固拼音,要引导学生在平常拼读中达成,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如此。写字的实践性很强,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采用各种方式记住生字;更要加强写字实践,让学生在写的实践中,记住这些字并且将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二、动漫课件的制作、选用顾此失彼,只停留在好看、激趣、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上,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帮助不大

[案例1] 播放课件,播放“伊拉克战争”“911事件”、“阿富汗战争”等影像资料,并谈谈感受以进行“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教育。

在这三大事件中,国际上公认的只有“911事件”为恐怖事件,其余两场战争性质并无定论。一起选用无法相提并论,也就注定是顾此失彼。战争与和平既对立又统一,当我们一味强调“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教育时,是否忽略“当祖国受到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的教育呢?

[案例2] 播放歌唱五星红旗的MTV歌曲

[案例3] 播放录像《小欣月的国旗梦》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

师:小欣月的故事一定深深感动了你,那么请你拿起笔把下面这句话写完整写具体。

发给学生练习稿纸,稿纸上含有下述内容:

当激扬的国歌奏响的那一瞬间,小欣月______。升旗活动结束了,在场的两千多人都悄悄落泪,只有小欣月____________。

为了学习《一面五星红旗》,用五分钟播放歌唱五星红旗的歌曲,好听、好看,可是对我们学习语文有多大意义呢?录像《小欣月的国旗梦》很感人,执教者请学生看后谈感悟并进行小练笔。有人说这个环节好,加强了读写结合。但这样的看录像写写故事内容、写写感悟的环节,是否在其他教学课时中也可以开展呢?如果可以,那么这个教学环节就有点如同虚设和做样子了。

我们强调的读写结合是与课文例子,与课文的某些特点有联系的结合,这样的结合才是学生新知识、新能力的增长点。而其他通用的读写结合则可能增加学生的厌烦情绪,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理解教学呈现不分年级、不分文章体裁地进行主题教育,说教偏多,以致影响学生的语文实践,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各地选送的公开课,选用的课文有二、三、四等各年级的教材。课文的体裁分别有寓言、神话故事、书信、记叙文等。可是,当我们分析这些公开课案例时,却发现其教学程序和学习方式大同小异。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采用“提问题――找句子――想意思――谈感悟――提升主题教育――读句子”的方式组织教学。

[案例一] 教学《女娲补天》时,教师先后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有:

如果你是女娲,你会怎么去求雨神?

女娲找五彩石为什么找得这么艰辛?

女娲可能到哪些地方找纯青石?

女娲的手可能怎么样?脚可能怎么样?

女娲找到纯青石心情怎么样?高兴得怎么样?

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很感人?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教学过程问得多、想得多、讲得多,读书、背书的时间就相对偏少;很多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问答中,影响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有些设计是有利于引导学生读书的,可是学生刚开始读。执教者又开展其他的教学活动了。

[案例二] 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播放二胡音乐,很低沉很伤感,执教者演讲,演讲后请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这个情境的设计与课文的意境很吻合,如果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去反复诵读课文,将会更有利于语言的积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效果也会更好。可是要求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却显得莫名其妙。

[案例三] 教学《天鹅的故事》(第二课时),复习词语,先后出示4组词语。逐一请学生讲各组词所表示的画面;提出“哪个画面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引出下个环节的“领悟情感”教学。

这个环节,如引导学生根据各组词语的提示复述课文,或找相关课文的片段读一读,更能突显读课文,更有利于积累语言。说画面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但学生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的情感时,当学生对课文还没有读通、读熟时,却要求他们对课文进行概括,效果自然有限了。

第12篇

写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需具备的素质之一。而培养写作能力历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老师如何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想写、爱写、能写,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小学三年级是步入作文训练的关键期,由于刚接触,也由于受年龄影响,学生的阅读量受到一定的限制,知识面窄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能力。这不,每回的作文训练,我都是满怀忧愁。作文本来是五味俱全的东西,如今却成了苍白无味。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是满脸不乐意,无从下手,无话可写,更不用谈什么举一反三。习作的结果就是语言贫乏,内容单调。作文真成了魔,让我们教师学生都为之头疼,可见我们应该去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作文训练的途径,使学生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克服怕写作文的这个难题。有了这个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通过观察摸索,发现让学生学会积累是一种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积累是为了表达,表达是为了更好的积累,而更重要是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有话可写。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 日记积累

学生写作的源泉很多:家庭、学校、社会、世界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只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只有寻找适合他们的路子来。写日记就是一条途径。写日记,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就是把自己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情写下来,事情无论大小、好坏,只要自己觉得有意思,都可以写。因为它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只要让学生有兴趣,能坚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利于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但由于刚接触日记,学生一样也是不知路在何方。所以在写日记的同时,作为教者要给予导航,要提醒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要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别人请教,要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建议学生觉得好,觉得感兴趣的就记下来。可有必要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相信日积月累,学生就可掌握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与生活素材,从而为写作做好了准备。

2 阅读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也就说明了一点,如果单从所学的课本来积累,量是远远不够的,它满足不了学生,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平时多阅读一些书刊杂志,而在平时看书、看报时,常常能读到一些好词好句或精彩的片断。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可能读过就算了――过目即忘。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让学生每人建立一个摘抄本,随时摘抄精悍的短文、精采的片断和精练的句子。我还在班级开展好词好句包括名言等的比赛。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学习、积极思维、探索创新。从学生的习作里,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他们的习作里不会在翻来覆去的只会那几个用滥了的词儿。因此我坚信广泛阅读可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为写作打下基础。

3 课堂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猎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好多的优美篇章,它们就是学生现成的老师。卡斯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所以我们教者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语言好,好在哪里。其次,要让学生成为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寻找,当然也要让学生学会分类。

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是刚由句过渡到段,所以在习作时,对段的结构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显得很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对有代表性的段落,可让学生多看多想,并当场进行小练笔。这样学以致用,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具有重大的帮助。

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应该说,既难也不难。如果想一步登天,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大量的语言,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能把积累语言作为一种任务,日积月累,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语言哪有不丰富起来的道理呢?而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脑子里就建立起一座“语言仓库”。习作时,它就会像喷泉似的,喷涌而出。所以我认为积累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阶梯,更是提高习作能力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