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

时间:2023-05-29 18:2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西亚马尔克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字】加西亚马尔克斯;巨翅老人;叙事者;叙述视角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53-2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其《创作的甘苦》一文中谈到:“我的外祖母毫不动声色的给我讲述了许多毛骨悚然的故事,仿佛是她刚刚亲眼看到的,我发现,她讲的绘声绘色,滔滔不绝,从而使故事听起来亲切动人,我正是采用了我外祖母的这种方法创作了《百年孤独》。”此后,马尔克斯延续了这种冷峻的讲故事的人的形象,创作了他一系列经久不衰的作品,《巨翅老人》正是在《百年孤独》大获成功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之路趋于成熟的产物。笔者试图通对《巨翅老人》叙事方式的剖析来解读这部作品的内部基本建构。

一、“叙述者”与“隐含的作者”的转换

作家的客观性要求作者保持中立的态度,即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都要秉承着冷静、严肃的情感态度,然而作家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就一定带有某种程度的主观性,所以作者介入文本就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这种主观性介入做出了解释,他提到“不管以为作者怎样试图一贯真诚,他的不同作品都将含有不同的替身,因此,作家也要根据具体作品的需要,用不同的态度表明自己”这种表达态度的载体就是隐含的作者,隐含的作者是作者本人的一个理想的、文学的、表达态度的替身,是作品中的第二个自我,而叙述者就是小说中的讲话者,隐含的作者操纵着叙述者,并且诱导读者的阅读情感的发展。

这篇文本的叙述者以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冷静而客观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故事发生在南美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一个长着翅膀的老人被暴雨冲进贝拉约夫妇家的院子里。在这里,虚弱的老人因为长着一对与众不同的翅膀成了贝拉约夫妇招揽看客的摇钱树和众人议论、欺辱的对象,这个小镇也因为巨翅老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非凡。不久,镇上来了一伙马戏团,人们都去看马戏团的蜘蛛女孩,渐渐对巨翅老人失去了兴趣,孤独老人却在平静中恢复了生机最终振翅而去。

马尔克斯在讲述他的叙述方式时说道“必须像我外祖母讲故事那样老老实实地讲述。也就是说,用一种无所畏惧的语调,用一种遇到任何情况、哪怕天塌下来也不改变的冷静态度,并且在任何时刻也不怀疑所讲述的事情,无论它是没有根据的还是可怕的东西,就仿佛那些老人知道在文学中没有比信念本身更具有说服力。”这种讲故事的态度把叙述者的主观情感潜移默的融入到读者的意识中,使读者能够接受文本,肯定文本的现实意义,所以叙述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与读者直接对话,对读者产生第一影响。在《巨翅老人》这个本文中我们透过叙述者的讲述看到一个虚幻与真实相结合的世界,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的冷静的态度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形象的生动性和情节的可信性。文本一开始写到: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雨,贝约拉夫妇正在清理那些打死的螃蟹,这时我们跟随叙述者的视角看到了在庭院中死命挣扎的老人,这是老人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他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这时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了解到了老人初到此地的真实状况,他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天使那样美好纯洁,反而他是一个老迈的、孱弱的形象,丝毫没有天使的荣光,那么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载体传到读者的眼中的呢?叙述者由此显现。它引导读者顺着文本中人物――贝约拉夫妇的眼光去看老人,他们对老人的描述首先进入读者的意识领域。但是叙述者是站在文本之上为我们的描绘的,所以读者感受不到叙述者的任何感彩,而能够感受到的都是文本背后读者自我的感情体验。通过叙述者我们能够了解故事发展的真实的情况,这就是叙述者的职能。

隐含的作者是时隐时现的,当作者要表达他的情感倾向时,隐含的作者就出现了。在《巨翅老人》这个文本中,隐含作者最开始出现在文本的中间部分“天使是唯一没有从这个事件中捞到好处的人,在这个临时栖身的巢穴里,他把全部时间用来寻找可以安身的地方,因为放在铁丝网旁边的油灯和蜡烛仿佛地狱里的毒焰样折磨着他。”隐含的作者间接的表达了对老人的同情怜悯,同时使读者无意识地感染了与隐含作者相同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出现是合情合理的,首先,当我们进入文本的时候,读者是跟从叙述者的视角而看待文本人物的,这时读者紧紧依附于叙述者,但随着故事的深入开展,情节的曲折跌宕,读者开始受到隐含作者的影响,当感受到隐含作者的情感倾向之后,读者与隐含作者又出现了分离,读者开始独立思考文本的思想性,主动的向隐含作者靠拢,人们对巨翅老人的态度就经历了从开始对老人的同情到最终感受拉丁美洲世俗化的狂欢、空虚、无聊的思想深入过程。

二、三重叙事视角下的人物形象

“观看”是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文本中的所有人物从孩子到大人、从普通人到神职人员无一不在观看,包括巨翅老人也在反观这些看客,观看的主体和客体在随时随地的转换。马尔克斯通过“众人看巨翅老人”和“巨翅老人看众人”“隐含作者看众人”的三重叙事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着神奇与荒诞的世界。

马尔克斯先从“众人看巨翅老人”的视角来把握人物形象。“巨翅老人”是一个典型的具有魔幻色彩的形象,对老人这个形象是解读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得知,巨翅老人一直处在被众人观看的位置,并且他的身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猜忌,虽然老人试图与贝约拉夫妇沟通,但是语言的障碍使双方都丧失了信心,自此老人就一直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他的开始保持沉默并把自己封闭起来,读者和这个人物之间产生了一个无法冲破的屏障。读者无法窥视其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折,所以人们对老人的认识是外在的和主观的,随着叙述者的讲诉,读者也开始了对老人的猜疑,并自然而然的赋予老人各种身份。文本中的叙述载体之一贝约拉夫妇是最先发现老人的,他们仅凭老人的嗓音就认定他是“一位遭到台风袭击的外轮上的孤独的遇难者”,而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把巨翅老人当作来拯救孩子的天使;贡萨加神父,因为神职人员的独特印记,使他与巨翅老人的见面更加尴尬,他用拉丁语同老人沟通但是没有得到回应,他开始恐惧自己的身份受到质疑,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他把巨翅老人说成是“魔鬼”、“罪犯”,在这种对巨翅老人魔鬼化的过程中,贡萨加再度使自己成为上帝使者,但是贡萨加代表的世俗宗教权威并没有对大众产生什么影响;当地一些头脑简单的人把巨翅老人作为世界首脑、五星上将,一些爱幻想的人甚至认为他可以种植,并且幻想着把他优秀的基因传承下去。这些观众对巨翅老人身份的猜疑,恰恰显露出他们的愚昧、无知。而对人们对老人的侮辱,比如有人拔下他的羽毛去触摸她的残废处,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残酷和冷漠。然而巨翅老人一直是忍耐着的,他以一种顺从的姿态默默的承受一切侮辱性的待遇,始终保持着一种达观的态度,一种超凡的精神上的高傲。虽然他的真正身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巨翅老人的形象是闪烁着光辉的。因此,对巨翅老人形象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他既可以代表人追求自我的身份认同,也可以是外来文化的象征意义,总之马尔克斯是想借巨翅老人表达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文忧思。

马尔克斯说过: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主题涵盖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在《巨翅老人》中,孤独的意象表现的尤为明显。从“巨翅老人看众人”的视角马尔克斯没有做过多阐释,在巨翅老人刚刚落难凡间的时候他曾试图与人沟通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听懂他的话,他的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同时他独立的成为一个话语圈,他表达情感的通途是“愤怒的泪水”和“抖动翅膀”,所以作为站在对立面的观察着,叙述者和隐含作者起到了“观看”的作用。在文本中,叙述者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审视着这个热闹小镇背后的孤寂和空虚:巨翅老人的到来打破了小镇原本的沉默,一时间三教九流的人聚集在这个不出名的小镇子里,籍籍无名小镇变得喧闹起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老人的存在已经没有当初的新鲜感,再加上蜘蛛女孩的出现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从此更加彻底的遗忘了巨翅老人。我们透过第三视角的冷静描绘,看到人的愚昧、无知,在面对弱势群体的时候,他们表现出了幸灾乐祸的畸形心理。这个小镇缺少沟通和关爱,小镇上的人们一直处在孤独的状态之中,他们与世隔绝、固步自封,“消遣娱乐胜于慰藉心灵”以井底之蛙的眼光看待新事物的到来,由于精神上的空虚导致了灵魂的扭曲。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小镇居民的精神状态来影射整个拉美民族的心里状态――孤独,由于长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拉美民族机警地保持着对于外来文明的抵制,他们守着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因循守旧最终导致了拉美民族落后和人们精神力量的缺失。

三、结语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冷静客观的叙述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拉美民族的精神状态,这些独特的叙述学手法的应用,强化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和艺术魅力。当我们抽离文本之后觉得《巨翅老人》故事是何其的荒诞,而当我们置身于文本之中时则感觉它就是那样确实的存在着,这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手法的高妙之处。

【参考文献】

[1]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M].北京:三联书店.

[2]〔美〕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张丽.从叙事的距离控制看《巨翅老人》的文化内涵[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4]加西亚・马尔克斯著,赵德明、刘瑛,等译.加西亚的・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5]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

《里约大冒险》和《速度与激情》两部电影让我爱上了里约。这里是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通往南美腹地必经的关口。它是南美的边疆茅庐,又是中北美地区的极乐天堂。

经济几乎纯粹以粗放牧业和林业为支撑,哥伦比亚成为富豪荒唐取乐、穷人痛苦苟生的失乐园。三毛曾着迷于这里的芜杂荒漠,这个不按理出牌的国度让她神经衰弱,“这是一个暴徒抢劫完,只会昂首扬长而去,绝不会狂奔逃走的地方。”这也是一个出产浪子、隐秘忍者和文学天才的地方。

1961年7月2日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好日子,或许也可以说是海明威的好日子。就在这天,后者把猎枪顶在下巴上叩响了扳机,解脱了。同日,34岁的马尔克斯来到墨西哥,在要么写和要么死之间挣扎许久之后,决定来墨西哥寻找一条缝隙,一道光亮。

某天,他的好友、作家阿尔瓦罗-穆蒂斯背着一大包书不请自至,从中抽出最单薄、看上去最没有分量的一本扔给马尔克斯,“读读这玩意,”穆蒂斯说,“妈的,学学吧!”

这本书就是《佩德罗・巴勒莫》,作者是胡安・鲁尔福,墨西哥人。此前马尔克斯从未读过他的书,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读完这个陌生人写的区区300页的小书后,马尔克斯找到了那条缝隙、那道亮光。“雷德利亚神父在很多年后将会回忆起那天晚上的情景。”――这是一幅可以肆意想象的情形,当年轻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读到这个句子时,他一定是在瞬间变得通体透明,内脏清晰可辨,血管内湍流汹涌,心腔里汨汨有声,于是他脱离了笨重的肉身白日飞升――假如作家当时住的是楼房,他将毫无阻碍地穿越―层又―层的楼顶,而毫发无损、而直至云霄,而得大自在。用中国式魔幻来诠释:那就是一个叫马尔克斯的青年,被一个叫胡安-鲁尔福的、内力深不可测的、隐居的武林前辈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此啸傲文字山林,身轻如燕,再无沉带。

搜索―下不难发现,《百年孤独》曾在国内有3个主要版本:198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该书单行本,译者为黄锦炎、沈国正和陈泉,由西班牙语直译,该书后又经浙江文艺出版社再版;同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高长荣译本,该版本参照了英语和俄语译本;云南人民出版社则出版了吴健恒译本,该版本也是从西班牙语直译而来。

不过现在你必须知道了,此前出版的这些《百年孤独》中文版,都未曾得到作者授权。有出版界专业人士解释说,当年中国还未加入《伯尔尼版权公约》(我国于1992年10月加入该公约),出版社并不受国际版权方面的约束,因此严格说来,那些版本的《百年孤独》并不能被称为盗版。

据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马尔克斯曾秘密访问中国。看到自己的作品在中国街头热销,他却表示不满,并声称“有生之年不刽将自己作品的任何版权授予中国的任何一家出版社”。陈众议见证了马尔克斯的这一态度转变。他说自己头一次见到马尔克斯是在1989年,“他有红红的酒糟鼻,笑容可掬,并对自己的书在中国大受欢迎很开心。”但此后,陈众议再次见到他时,要穿过人群才能与他握手。尽管只是一个微妙的细节,但对方的态度显然已比较冷淡。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中国作家,每个人都能讲出与《百年孤独》之间的渊源。作家莫言就说,自己读到这本书时是1984年底,当时他在艺术学院上学,从同学口中听说这本书后,当即奔往王府井书店买了下来。翻开书页,莫言立刻感觉马尔克斯不同寻常的气场:“小说也能这样写!”紧接着,他的遗憾也开始弥漫,“早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我也可以写中国的《百年孤独》。”因为在他的乡村记忆里,类似的描写比比皆是。

第3篇

叙事手法,供相关学者研究探讨。

关键词:魔幻与现实 创作 叙事手法 语言

引言

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百年孤独》在1967年问世以来,引起了世界文坛的震动,1982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贡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百年孤独》中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全文以虚构的地点马贡多镇的百年历史沧桑为创作背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地方,小说中人物的悲壮情节读后令读者振奋,荒诞又富于逻辑的文学情节推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大门。

通过细细品读《百年孤独》,我们很容易发现马尔克斯笔下的孤独主题、魔幻与现实、都与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密切相关。虚拟城市马贡多人辛酸的百年孤独之旅令人回味无穷;幻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所营造出的独特的魔幻之境引人入胜;深深地埋藏在马尔克斯内心的悲愤之歌让读者心中悸动不已。诗人聂鲁达盛赞马尔克斯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此外还有学者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称之为“拉丁美洲的《堂吉诃德》”。以下笔者通过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在《百年孤独》中的运用,展示《百年孤独》独特的叙事手法,进一步剖析作者马尔克斯非同寻常的文学创作风格与独特魅力。

一、《百年孤独》叙事情节中的“孤独”主题

魔幻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拉丁美洲逐渐兴起的文学流派,它的范围主要盛行于拉丁美洲。《百年孤独》作为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本质上是一部产生于边缘的文学作品。就像小说的名字《百年孤独》,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孤独”,同时“孤独”还是小说中每个人物身上的印记。小说中主人公阿玛兰塔很早就开始日织夜拆布匹,重复的生活,她不想打破这种孤独,孤独成了一种惯性,一种生存状态。而书中另一人物奥雷良诺上校在经过了动荡的前半生后开始与世隔绝,把自己关在作坊里,以这种方式来保持孤独。而对于奥雷良诺本人而言,他认为幸福晚年的本质就是与孤寂签订一份体面的协议而已,孤独成了奥雷良诺心灵的庇护所。他们之间彼此接近又存在差异,看不见的孤独使两人隔离又使他们联结。从小说人物主体特征这一方面来说,他使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表面特征,但这些特征只是马尔克斯手中的一块用以进入世界大门的敲门砖。

我们在对《百年孤独》叙事情节与人物主体方面的研究,似乎可以将其视作后现代文学影子下的产物。纵观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我们可以看到,“孤独”几乎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的文学主题。作家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创作了迷惘的孤独,奥尼尔在《毛猿》中是愤慨的孤独,艾略特谱写了“荒原”式焦虑的孤独。此外,著名的作家卡夫卡笔下的孤独是陷入焦灼、绝望的状态,源于人类生存环境与思维的理性,甚至来源于像《变形记》中主人公的异化。作家歌德笔下的孤独是维特式浪漫的、令人心碎的忧郁,其孤独本质是人类在成长道路上所遇到的迷惘与探索。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们更热衷于深入地揭示作为个体人类的孤独,而《百年孤独》中主人公这种形式的孤独显然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孤独。马尔克斯笔下所描绘的孤独是一种后现代式的孤独症耗尽时的孤独,如同在一片遍布迷雾般气息的泥沼,深陷其中的人们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摆脱孤独,而是要在孤独中继续更好地生活下去。主人公不是在忍受孤独的煎熬,而是沉浸其中饮鸠止渴,让孤独耗尽生命。《百年孤独》中所描写的孤独与其他作品相比较而言,叙述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民族普遍的集体意识。因此,叙事主题显得更宽泛、内涵以及深刻。

二、魔幻的叙事手法:现实的魔幻、魔幻的现实

马尔克斯凭借非凡的才华,耗时十八年呕心沥血完成了《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百年孤独》流传世界时,立即引起轰动,读者既惊讶万分又拍手叫绝。它的魔幻色彩、孤独主题与悲剧意蕴是至关重要的。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可视作《百年孤独》一经面世就在世界文坛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在创作过程中,他积极探索新型文学叙事形式,在汲取了现代主义精髓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巧妙地把幻想与混沌的现实完美融为一体,创造性地把具有拉美独特风格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发扬光大,形成一幅风格独特、色彩斑斓的叙事空间。在这个魔幻的空间里,幻想的现实与现实的幻想,就像光与影遥遥相望、相互依存。

在这种后现代的叙事模式中,幻想只是创作的手段,现实才是文学的根本,幻想的空间穿插在现实之中。作家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魔幻怪诞的叙事情节之中,打破了时空、存在与虚无的空间界限。那些具体的现实通过小说的文字营造的魔幻空间而升华为幻想,最终成为带有幻想色彩的“新现实”文学。这种“新现实”是一种再创造的现实,与真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关联。其本质是一种不受自然法则、逻辑性和正常思维支配的通过艺术化再加工的现实。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创作的源泉永远是基于现实”。这就是《百年孤独》在魔幻的氛围中“创造一种既超自然又不脱离自然的气氛”,也就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原则。马尔克斯认为“虚幻只是粉饰现实的一种工具。但是,归根到底,创作的源泉永远是现实”。

马尔克斯试图借助魔幻来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现实来表现。在常规小说叙事情节中,主人公、事物和事件都是基于认知范围内的现实生活,但马尔克斯为了使读者产生想象或夸张的感觉,像魔术师那样变幻或改变了它的本来面目,于是故意把它们写得不可认识,不合情理或者在文中不给予合理的解释。《百年孤独》叙事情节中借用了大量的印第安传说、阿拉伯神话、古老传奇的故事。例如:俏姑娘与床单一起飞天的情节是吸取自《飞毯的故事》、小锅里的水自己会沸腾、物体自己跳动等,令马贡多人们感到“惊讶”“恐惧”和“不可思议”,明显是受益于《天方夜谭》;虚拟的地方马贡多的创建过程,与《创世纪》和《希望之乡》中的细节描写有相似之处;吉普赛老人早在百年前就在羊皮书中预示布恩地亚家族的结局等,这取材于印第安传说;而布恩地亚携妻远离奥阿查另找安居之地,与《出埃及记》如出一辙。这些情节的持续发生,向读者娓娓道来,展现了一幅梦般的画面,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

三、《百年孤独》永恒的叙事主题:孤独之旅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文化正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小说《百年孤独》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关键在于马尔克斯的叙述策略。《百年孤独》的人物在总体上呈现出了某种后现代性的特征,幻想与现实的融合所营造出的魔幻之境引人入胜,马贡多人辛酸了百年的孤独之旅令人心碎,而埋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歌却使人振奋。可以说《百年孤独》中的叙事主题与现代文学的精神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带着全人类的童年文化的印记,魔幻的叙事情节在小说中是在平淡与冒险、理性与反逻辑、神话与寓言、传说和现实中穿插展开的,并让每一位拥有知识和理性的现代人读起来都会在内心深处感到强烈的震颤。《百年孤独》对物质世界较为富足的二十世纪人类内心世界,进行审慎而透彻的挖掘和透视。马贡多人在孤独的循环与循环中孤独,表面上这种情感来源于同一种人类的心理情感和精神意识,就如同卡夫卡《变形记》中虫子的痛苦孤立,而更深刻的是作家马尔克斯所揭示的却是整个全人类的孤独。《百年孤独》通过一个家族循环往复的历史,一个不存在的马贡多小城所经历的百年来孤独封闭、内战不断,导致落后的习俗延续至今,来描写民族的沧桑史。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尔克斯所写的马贡多造成孤独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人们意识的愚昧和发展的落后,而是要揭示孤独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即孤独是因为不团结会造成家族的衰败,其结果只能是走向毁灭。

《百年孤独》所描述的人物主体所处的社会形态似乎与这种后现代特征相符,这曲悲怆乐章撼人心魄。其中反复描写马贡多的悲惨结局赋予了深刻的悲剧意蕴,其中穿插的布恩地亚家族的情节则反映了孤独凄凉人生。虽然笼罩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但是瑕不掩瑜,这表露了马尔克斯对愚昧落后、因循守旧的现实给予公正而冷静的宣判,并对人类社会未来怀有美好憧憬。这与作者广泛汲取拉美历史传统、文化风俗,特别是土著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的养料是密不可分的。纵观全书,作家马尔克斯并没有正面解答造成孤独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翻阅字里行间只有“孤独的反面是团结”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心声,这也是在暗示――结束“百年孤独”的历史,就一定要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正是《百年孤独》这曲风格独特的悲怆乐章发出的最真实的声音,也是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精神本质升华催人奋进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所以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世界文学发展的优秀成果,而这也正是“孤独的反义词就是团结”这句话的真义之所在。语

参考文献

[1]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刘知洪.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在《百年孤独》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3(29).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8-90.

[4]赵德明.世纪拉丁美洲小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5]曾利君.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林一安.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第4篇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长翅膀的老头出现在佩拉约的院子里,引起了小镇居民对他的好奇和猜测,以及态度的变化,直到长翅膀的老头飞走的故事。情节简明清晰,而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感觉;语言质朴简洁,而无浮华空洞的辞藻。然而静心读罢,仔细想来却又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长翅膀的老头以一个邋遢且令人同情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衣衫褴褛,谢了顶的后脑勺上挂着几缕颜色模糊的布丝儿,口中的牙齿稀稀落落,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又稀疏,一动不动地瘫在泥水里”。他的出场如磁铁一般,瞬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也让我们更加担忧他的命运。

老头的出现打破了小镇居民安逸与宁静的生活,给落后闭塞的小镇带来了无法预知的未来。拥有一双大翅膀的老头说着“一种听不懂的土语”,与小镇居民无法正常交流沟通。于是种种不合逻辑的猜测在人群中漫延,“他会被任命为全世界的市长”或“被晋升为五星上将”等等。后来人们对老头的关注度变本加厉,佩约翰两口子利用老头赚钱——收门票看天使,看客则用各种手段——扔石头、用烙铁烫他等想引起老头的注意,而老头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一直冷漠地对待人们的探究。不久,蜘蛛少女的巡回展夺去了老头的“风采”,因为看蜘蛛少女的门票更便宜,而且蜘蛛少女很配合看客的提问,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佩约翰两口子用收门票的钱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却唯独没有关照老头的住所——鸡笼。当老头再无利用价值时,他便受到了极差地待遇,被咒骂,被驱赶。最可怜的是鸡笼塌后,老头竟无避难之所、无处容身。

故事前后,小镇居民对长翅膀老头的态度有一个明显而巨大的反差。刚开始,老头突然出现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大家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想弄清楚老头的来历和他身上的故事。人们往往对新事物特别感兴趣,这个长翅膀的老头在小镇居民的眼中就是一个新事物。有翅膀的他是天使,还是魔鬼呢?猜疑不断,探索不断。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人们没有得出任何确定的结论或“天使”无法再带来好处,就渐渐对他失去了耐心和关注,此时的“新事物”也逐渐被更新的事物所取代,而成为人们习以为常之物。这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对待陌生事物的一种普遍态度:从自身立场或个人利益出发,希望陌生事物给自己带来惊喜或好处,然而当期待落空时,态度就会呈直线下降,排斥甚至厌恶此物。这种态度是人类所共有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并非小镇居民或拉美人独有。

故事中,小镇居民以本土人的眼光去看待外来事物,觉得老头拥有“一副洪亮的海员的嗓子”,没有“老挪威人的那种风度”等等,表现出拉丁美洲的文化自闭心理。他们认为老头说的是“一种听不懂的土语”,而不是“洋文”,暗示了小镇居民甚至拉美人的一种文化自大行为。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认识外来事物,既可能更快捷地了解和把握,也可能从自身立场出发而否定外来事物。因而,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文化包容心理去接受改造新事物,使之更符合我们的希望和实际情况。

长翅膀的老头是天使也好,是魔鬼也好,已不是故事的重点。马尔克斯安排这个怪人的降临有其深刻的意义:以荒诞的事物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导人们思考和反省。如此种种皆是此小说带给我们的点点感受,隐藏在故事背后更深刻更复杂的涵义还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附】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

加西亚·马尔克斯

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后来,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招来的晦气。从星期二开始,天气就一直阴沉沉的。水天苍茫,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海边的沙滩在三月的夜晚还曾像火星一般熠熠发光,如今却到处泛着泥汤和臭鱼烂虾。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

佩拉约被眼前可怕的情景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的女人埃利森达。他女人当时正把凉毛巾敷在生病的孩子的头上,被佩拉约一把拉到院子中间。两个人惊愕地望着倒在地上的人。那人衣衫褴褛,谢了顶的后脑勺上挂着几缕颜色模糊的布丝儿,口中的牙齿稀稀落落,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佩拉约两口子仔仔细细地把他打量了一番,很快便恢复了镇静,并且终于觉得他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他们壮着胆子同他讲起话来,而他却用一种听不懂的土语回答。不过,那人有一副洪亮的海员的嗓子。于是,他们便不再介意那对翅膀,并且想当然地判断出,这个人是某艘遇难外轮上的幸存者。但是他们还是叫来了一位能掐会算的邻居来看看他。她只看一眼便纠正了他们的错误看法。

第5篇

1、《基督山伯爵》,由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创作;

2、《简爱》,由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

3、《呼啸山庄》,由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

4、《雾都孤儿》,由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

5、《海底两万里》,由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

6、《无人生还》,由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

7、《百年孤独》,由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

8、《再度觉醒》,由普里莫·莱维创作;

9、《杀死一只知更鸟》,由美国女作家哈珀·李创作;

10、《灿烂千阳》,由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4月14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管理干部任前公告,现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宋鱼水,拟任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拟推荐为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人选。

据公开简历,1966年2月出生的宋鱼水今年48岁,山东蓬莱人。1988年10月入党,1989年8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学专业大学毕业,在职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法学博士。

宋鱼水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庭长、副处级审判员,党组成员、民事审判第五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副处级审判员,党组成员、副院长。2013年10月任现职。

相比于曾经担任的职务,宋鱼水获得的荣誉似乎更多。她曾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官”、全国“十行百佳”妇女、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逝世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北京时间4月18日凌晨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西班牙作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百年孤独》、《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其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曾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

【司法解释】最高法院日前就人民法院审理商标案件有关管辖和法律适用等问题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不服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的复审决定或者裁定的行政案件、不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有关商标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商标权权属纠纷案件等13类商标案件法院应当受理。

【创新指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最新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稳步上升,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升至第19位,比上年提高 1位。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创新基础仍比较薄弱,提升创新能力仍需长期持续努力。

【林业新品种】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受理的林业植物新品种申请累计已达1246件,授权658件。国家林业局并已先后了 5批林业新品种保护名录,名录中的保护种属已达到198个,有效满足了广大育种者提交林业植物新品种申请的迫切需求。

【联合机制】日前,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五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华东地区专利行政执法协作调度工作管理办法》和《华东地区专利侵权判定咨询工作暂行规定》,将上述两项工作机制在华东五省正式确立起来。

【意见稿】4月 14日,国家工商总局了关于《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修订稿共24条,其中明确了立法依据、驰名商标定义、认定主体和认定原则;对不同类型案件中认定保护请求的提出以及证据材料的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对规范驰名商标案件处理程序和认定标准两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加强驰名商标的日常重点保护和驰名商标受保护记录适用等内容;明确了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案件处理过程中的责任与监督。

第7篇

文学不能重构整个历史,只不过是用一种语言模式来体察和理解历史。《百年孤独》作为一个语言本文,并非完全客观地与哥伦比亚或拉丁美洲的外部史实相对应,而是一个现代神话对既成历史的回溯、省悟与阐释。它是超越于有限历史之上的寓言和启示录,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暗指着关于人类生存、命运的诸多精神命题。

因此当毁灭的飓风把马孔多连同它的主人从大地上吹光之后,便只有加西亚马尔克斯顶着黄色尘埃,站立在他自己世界的废墟之中。他并不要求人们相信这虚幻的世界确曾存在过,而只是生发了一种深藏诗意的悲观精神,完成了一次对整个人类精神的启迪。

叙事

马尔克斯通过在作品中设计多层次的时空层面,来同时满足当代小说的叙事功能和象喻功能。《百年孤独》奇特、非凡的情节设计,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作品的整个情节建立在荒诞、夸张和变形的神话模式基础上,布恩地亚一家和马孔多充满神秘和魔幻意味的兴衰史,既有客观史实的依稀幻影,又弥漫着超越现实的、浓厚的神话氛围和征象。

一个狭小、锁闭的村镇,一个庞大、混乱的家族。这是一个喧闹、动荡与孤独、死寂相交叠的世界,充满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和经年已久的本能、厚欲的骚乱、热情与痛苦的扬抑、理性的沉思默想以及不可更改的悲剧命运。姓布恩地亚的人们,无论他们如何躲避与挣脱,却仍被紧紧地固定在混乱的生存方式中,而毁灭的结局就在历史的终点等待着他们。

梅尔加德斯——一个博学的吉普赛老人———一如智者和先知,和他的羊皮书一起,铺展出巨大的命运光影,遮笼了马孔多所有的生灵。这是叙事层面中一个超然的、冷峻的全知视角,是象喻体系中的命运预言家,他参予布恩地亚家族的生活,共同体验着难捱的孤独,但却超越了有限的时空规范。他几度生死,似乎不过是穿行于尘世与另一个神秘所在,与无情的命运之神神交已久。他对家族的兴衰过程及结局早已了然于胸,却未加明示,而只是写进了谶语般的羊皮书,并沉默地审视着家族向命运终点的迈进。由此看来,这命运的根由内在于家族的精神与行为之中,是梅尔加德斯所无法拯救的。

因此梅尔加德斯是一个智者、先知,却并非能拨转历史命运之轮的神灵,他的使命不过是释义历史,给家族的人们提供一个省悟的契机。他神情古怪的沉默中深藏着对整个家族的挚爱,忧患与无可奈何的悲观。在作品结尾出现了惊人的重合:即马尔克斯与梅尔加德斯重合,完成了自己作为寓言家的形象;《百年孤独》与羊皮书同构,揭示了整体孤独的基本主题,体现了作家深刻的历史意识与命运感。

叙事层面的横组合关系,基本上以众多纷繁的人物线索展开。布恩地亚与乌苏娜的近亲结婚,是家族起源的开始,正是这种近亲结婚,使家族的几代人都负有一种“原罪”意识,担心生出怪物来,这是整个作品向后发展的一个有力契机。布恩地亚与乌苏娜生有二男一女:长子何阿卡狄奥、次子奥雷连诺和女儿阿玛兰塔,阿玛兰塔终生未嫁,所以家族的向后繁衍主要由两个儿子来承负。这座血缘迷宫极为复杂,但有一点具有标识性:就是以后几代人的名字都是重复的,何阿卡狄奥的后代都叫阿卡狄奥,奥雷连诺的后代都叫奥雷连诺。这样,分别以这两个名字命名的几代人便形成了两个人物系列——阿卡狄奥系列与奥雷连诺系列。这种排列,既是叙事情节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一种有意味的象喻方式———象喻着在艰难的历史生存中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探求。

阿卡狄奥系列是一群热情、盲目和勇于行动的人,他们爱动感情、贪欲好色、理性匮乏,毕生耽溺于平庸之中,永远也走不出封闭自己的狭小天地,处于孤独和坠落的境遇之中,却毫无清醒的自我意识和改变生存方式的愿望。他们经历孤独的方式是独特的:放荡、快乐和不自知。头一个阿卡狄奥是史前时期的英雄,粗犷健壮、不尚文明、勤于狩猎,对女人充满男性的魅力,最后莫名其妙地死于与怪姑娘雷贝卡的婚姻。他的鲜血乖巧、可怜地穿过长街、流回了母亲乌苏娜的面前,仿佛向她告知这家族血统中溢出去了一滴。他生存得野蛮、粗糙,马孔多被外来文明打破平静不久,就匆忙离开了这个混乱的世界。这一系列中的最后一个阿卡狄奥是神学院学生,但走出马孔多,在罗马接受宗教教育并未使他摆脱家族基因的影响,他成了一个沉溺声色的浪荡公子。为了找到乌苏娜早年埋藏的三袋金币,他几乎捣毁了象征着家族生存基础的破旧家宅。当他被人淹死在水池之中,还在想念着阿玛兰塔。这是马尔克斯为这一系列的后代安排的有意味的结局:由于他们毕生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原始本能的束缚,除了浅薄的贪婪和占有的欲望之外,对自己的生存、境遇都没有清醒的、超于本能之上的理性认识,最终只能被他人决定死亡的方式。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表明,由于人民在精神、心理上的不发达、不觉悟和浅见短识,被人宰割、剥夺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无权选择自己死亡的方式。

奥雷连诺系列与其相对照,在马尔克斯的世界模式中超越了一个层次。奥雷连诺们头脑清醒,个性脆弱,沉默阴郁地体验着围裹家族的无边孤独。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人性的本能层次与清醒的理智处于相互无助的分裂状态,因此既无爱情,又摆脱不了血缘关系上的堕落本性,几乎每一代人都陷入关系的泥淖,一边沉溺其中,感觉到肉体上的极大快乐,一边在精神上感到痛苦,为各种原罪式的心理负担所困扰,因而越加孤独。他们为改变家族的生存方式而进行的努力和斗争恰恰为这种方式本身所局限,而未能使理智的清醒和介入社会的尝试对历史有所裨益。奥雷连诺上校的一生便是在动荡不宁、阴郁孤独、毫无爱人之心的心境中度过,长年的征战生活,并未使他摆脱孤独感,人性的消褪与原欲的骚乱同时困扰他灰暗的内心,结果是同十七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小奥雷连诺。战争的结局并未使村镇和家族的生活有所改变,而只是加剧了混乱,他便重新沉溺到以往的境遇中,与孤独签订了永久的契约。

最后一个奥雷连诺是马尔克斯精心设计的人物,是神秘的羊皮手稿的破译者。同 他的先辈一样,他也被原欲、忧患和孤独所侵扰,在破败的家宅中重复着几代人的生存方式,并在与姑母阿玛兰塔乌苏娜的中应验了家族的原罪。恐惧使他的理智有所彻悟,开始加紧翻译羊皮书,才发现这是梅尔加德斯提前一百年写就的这个家族的历史和预言,明白了百年来动荡而孤独的历程“不过是为了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血统迷宫中去寻找自己,直到生下那个终结家族的、神话般的动物为止。就在奥雷连诺正在译读有关他正在度过的这一刻(现实时间与羊皮书中时间相同构)情况的时候,命运的飓风开始袭击马孔多,并将在他译读出全羊皮书的时候,把这座虚幻的“镜子城”彻底吹光。

奥雷连诺系列负载着作家更为深刻的思考:那些有理性、有见识的人们,尽管为挣脱残酷的历史命运做了努力和斗争,并通过各种方式孜孜以求地探索着民族的精神、心态,承受了更大的孤独和苦痛,却最终也无法逃脱民族血统赋予他们的落后的、劣根的本性所造成的毁灭结局,因而对历史过程的变革并无根本的助益。孤独为他们造就了一座血缘迷宫,他们只能迷失其中,并同迷宫一起被历史的力量所摧毁和否定掉。这是马尔克斯渗透在自己世界模式中更为深刻的历史悲观意识。

这两个人物系列,不仅概括了拉美新大陆,而且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命运都有观照意义。两个人物系列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孤独,阿卡狄奥们在恣行欢谑中经历着一种孤独;奥雷连诺们则在忧思默想中体验着另一种孤独。

象喻

《百年孤独》作为一个通体象征的符号系统,在完整的叙事层面之下,衔接着一个深远的象喻体系,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寓言家对人类生存、历史和命运的深刻阐释,是启示录式的谶语和预言,也是马尔克斯世界模式中最基本和深在的超时空构筑。这个神话—文化层面,凝聚着马尔克斯对拉美的民族心理、历史沿革和文化风范的深切体察与内心容纳,从而叙事层面就超出了有限的表层叙事的意义范围,兼具叙事与象喻的双重功能,通过使用荒诞、变形的南美神话、传说作为隐喻意象和基本语义要素,来传导拉美民族的文化心理在百多年来动荡的历史过程中的内在苦痛和整体动律。作品中运用的那些经过移位、变体和消解了的神话传说,包孕着拉美民族的文化心理胚胎和集体潜意识原型。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象喻方式,成为马尔克斯借以探寻和展示拉丁美洲精神意识的强有力方式,人民的锁闭、愚昧、孤独和苦痛的整体心态都蕴含在这种象喻方式所涵盖的语义阈限中,同时,由于作家对各民族历史神话、寓言的有机借用,就更使这一层面超越了一个民族、甚至一块大陆的有限边界,而呈现了人类整体的生存历史、经验和命运,并揭示了二十世纪人类共同的、永恒的基本主题:不可拯救的孤独感和忧患意识。

作品用部落迁徒的神话母题隐喻着人对新的生存地的寻找和选择。马孔多是一个被山脉、沼泽、森林和海洋所阻隔的、封闭蛮荒的地方,周围森林茂密、河水清澈,河床上白色的鹅卵石有如远古巨大的恐龙蛋,被烧焦的西班牙大帆船的龙骨,缠绕着各种植物,散发出孤独和忘却的气味,标识着拉丁美洲被异族征服的历史,也暗示着近代文明依靠暴力的传输及其在异域的搁浅和衰微。姓布恩地亚的人们当初乐观、自信和幸福,远离文明的原始生存方式,使他们孤独而平静。吉普赛人带来了各种新奇事物,打开了马孔多人的眼界,而整体的心理平衡也随之丧失,开始了动乱而悲惨的生存历史。文明的输入和旧有生存方式的改变,搅乱了布恩地亚们观念、情感和行为的惯常节奏,显露了他们在新的文明方式中心理的失重、脆弱和骚乱不宁,以后一百年中他们在惶惑、苦痛、寻找和旧有惯性的交错中生活,而始终没能介入新的文明并建立合理的生存方式,家族结构的松散、混乱、内战的爆发、族人的堕落以及有如生态转换使恐龙灭绝般的接连死亡、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引起的动乱、暴力和毁灭,都隐含着一个基本主题:布恩地亚们生存的窘迫和难以消解的深刻孤独。

布恩地亚的家宅是一个象喻符码,伴随着家族的整个生存历史、经历了初建、兴盛、破败和毁灭的全过程。后代们对家宅的漠不关心,表征着旧的生活基础已逐渐丧失,新的结构又尚未建立。乌苏娜作为血缘社会中母亲形象的完美代表和维持家族稳定的强有力支柱,几次三番地修补破败的家宅,以此抗拒日益混乱的局面,维持一种贫穷而有道德的状态。善良、宽容、勤勉、务实的乌苏娜同家宅的同步衰颓,标志着家族在从旧时代向新世纪的迈进中,既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走向必然的悲剧结局。

生存的主题对落后民族在新兴文明的冲击面前所表现出的惶惑和脆弱的整体心理有着普泛的观照意义,也呈现着人类在变革旧的生存方式中内心的恐惧和苦痛。两种文明方式的对比,在旧式家族的心理中引起的极度孤独,潜藏在喧嚣而混乱的日常表象下,是不被理解和难以拯救的。这种孤独感成为布恩地亚家族历史中不可替代的主旋律。

新的文明既给布恩地亚们展示了新奇而神秘莫测的未来,也是所有动乱和灾难的根源。马孔多人对新文明好奇而恐惧的矛盾心态,包含着马尔克斯对文明价值及其传播的双重评价。老布恩地亚是一个开拓世界的英雄,吉普赛人的到来,扩大了他感受现实的范围,并对新奇事物表现出极大兴趣,竟至疯癫和发狂。尽管他毕生在为探索世界的奥秘而努力,梦想着把马孔多建成一座用冰块做房屋的“镜子城”,却终究超越不了自己的环境,最终成为文明更替的牺牲品,冰也就作为一个乌托邦式理想的象征,显得脆弱而短暂。

马孔多人在文明更替中的矛盾和困窘,其普泛的所指意义在于,似乎任何一个民族以往的历史、经验,都不曾为容纳某种陌生的文明而从容地做好心理准备,因而好奇、惶恐、推拒和孤独便是一种必然心态。加之新的文明方式与血缘社会积淀下来的、人们与生俱来的原欲结构的深刻冲突,更使这一选择显得艰难、沉重,随之而来的是欲念的放纵与理智的孤独。这是文化与自然、理性与原欲在人心之中的永恒矛盾,人类在每一次生存方式的更替中都将面临这种单面的选择。

在这种两难境地中,布恩地亚家族寻找着合理的生存方式而归于失败。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变得混乱、不稳定,说不清现实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人何必无端地生活在这个衰老得太快的世界上?观念的动摇、生活的紊乱和不可思议使他们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变得古怪而孤僻,骚动的原欲不是被规范、安抚,而是伴随着苦恼被放纵:亲族间的中潜藏着“原罪”的惩罚,短暂的快意要以家族历史的终结作代价。铁石心肠的老处女阿玛兰塔,却是从未有过的最为温柔的女人,她对所爱的人进行缓慢的、不合情理的折磨,是她强烈的爱情与不可战胜的怯弱之间的殊死搏斗,而最后却是那种荒谬的恐惧占了上风。阿玛兰塔这种恐惧感始终凌驾于自己那颗备受苦难的心,只能用反复钉纽扣、无休无止地绣裹尸布的方式抗拒与他人的交流。这种“反复营造”的怪僻是这个家族用以固守自己的孤独、维持内心平衡的奇特方式:奥雷连诺上校晚年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地做小金鱼、乌苏娜不停地回忆家族的过去等,都象喻着他们在不被理解、无法沟通的境遇中封闭自己、孤独无助的心意状态;在更普泛的意义上,也是拉丁美洲乃至人类整体的一种共同精神意识。马尔克斯写出了一个民族、一块大陆的整体孤独;卡夫卡写出了发达工业社会中个体的渺小和飘零感所带来的卑贱的孤独。孤独意识作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主导意向,关联着当代西方世界文化泛本文中基本的语义内容。

在生存、情感和行为方式等主题的交叉演进中,命运的旋律在神话般的世界模式中出现。马尔克斯用黄色作为灾难性命运征兆的象喻符码,从天而降的黄花雨、蒿草长出的小黄花、狂飞乱舞的黄蝴蝶、琥珀色的脑浆等等,无不伴随着离奇、恐怖的死亡。奥雷连诺上校的十七个阴郁孤独的儿子,额上全都画着圣灰十字,在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语义关联域中,这个标识符号明显地表征着他们被残杀的殉道者命运。孤独和死亡有如双面的雅努斯神,盯视着这个家族的过去与未来。

在梅尔加德斯的羊皮书被译解的时刻,命运的谶语得到了揭示。这位命运预言家没有把家族的历史按照惯用的时间程序排列,而是把一个世纪的琐碎事件集中在一起,使它们共存于一瞬间。这正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用神话模式来结构一个释义历史的语言本文的方法,这种奇妙的重合也说明着,《百年孤独》并非一部重现整个史实的历史文献,而是阐释一个家族、一块大陆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历史、精神心理及命运的寓言和启示录。而这命运的谜底就是:当毁灭的飓风刮过之后,这书中所写的事情“将来也永远不会重复,因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 世家决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时间

在马尔克斯的世界模式中,时间向度的设计是绝对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百年孤独》的外部情节,是依据一种线性的、逻辑的时间展开,它虽不是拉丁美洲一百年来历史事实的纯粹客观时序,而是作家对史实时序进行消解和重新设计的结果,但从情节的发展来看,作品的外部时序基本上呈线性模式,是一个序列演进的完整过程。《百年孤独》中的“百年”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历史命运;二是泛指时间之长、之久远,如有学者所说,这是一部“从伊甸园到启示录”的人类整体的漫长生存历史。因之,作品外部所呈现的是一种客观的、线性的、不可变更的时间模式。

然而深入一步,就会发现,在这种线性的时间模式深层,另有一种隐蔽的、内在的时间模式在起着一种统辖作用,从内部制约着作品情节在线性时间中的展开。这种时间模式是主观的、非逻辑的和循环的,是马尔克斯从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母体中发现的一种“魔幻时间”,它不同于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个人心理时间”,而是沉淀于布恩地亚家族和马孔多人整体心理之中的“群体时间”,与拉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有内在的渊源关系。如果说,线性的时间模式确定了作品外部情节的基本结构,那么循环的魔幻时间模式则为作品确定了一种统一的内部结构,而且作品的整体氛围、动机、涵义正是通过这两种时间模式的相互对立和冲突来发展的。

以布恩地亚家族为首的马孔多镇,在创建伊始,并没有接受线性的时间概念,而是被循环的魔幻时间所支配。由于生存环境的高度闭塞,他们看不到外边的天地是何等模样,便也感觉不到世界在发展,觉得时间不过是在循环往复地绕圈子。这种非逻辑的时间观念是维持着这个封闭群体的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使他们达观自信、乐天安命。所以马孔多一开始是一个幸福、繁荣的村镇,村子里的人没有一个超过三十岁,且从未死过一个人,完全是一种完满自足的自然原始状态。这时候,魔幻时间模式统辖着马孔多群体的心理、思想和行为。

流的吉普赛人的到来,打破了马孔多的平静,人们开始知道外边的世界如此新奇、广大,封闭的自然生活从此开始了混乱和动荡,人们为各种见所未见的新奇事物所吸引,这也就是整体心理平衡开始失去的征兆。神秘的雷贝卡从外边的不知什么地方来到马孔多后,这种混乱的迹象越发明显。她带来的那口袋父母的骨殖开始每夜咔喳咔喳作响,搅得人们难以入睡。不久,由于雷贝卡的传染,全村的人都得了失眠症,整夜地坐着,讲些混乱、荒唐的故事消磨时间。而且人们开始失去记忆,把物品的名称全都忘掉了。布恩地亚为了保存已有的知识,开始着手制造那台荒诞的记忆机,后来梅尔加德斯带着神药回到马孔多,才制止了病的蔓延。这是一个象喻性的细节,暗指着马孔多人在丧失记忆和保存知识的过程中,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历史,并接受了不可逆转的时间观念。至此,客观的、线性的时间模式开始进入作品主题,而两种时间模式的冲突所构成的作品整体动机的发展,也由此开始了。

以后情节的所有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是两种时间模式相互纠结、撞击的结果。线性时间是明显的,它载负着所有的外部事件,向着它们的命运和结局不可逆转、残酷无情地发展,构成了马孔多兴盛、混乱、衰败和毁灭的整个过程。循环的魔幻时间是内在的、象喻式的,从内部制约着外部情节的线性展开。乌苏娜是一个一生都在用魔幻时间同线性时间相对抗的人物,面对线性时间的无情延展,眼看着家族和村镇日益混乱和衰落,她觉得这是“时间的一个过失”,因为“过去上帝安排年月时并不象土耳其人量一码细棉布时那样耍花招,所以那时的情况就和现在不一样”。布恩地亚面对日趋混乱的环境,断言“时间这架机器坏了”。阿玛兰塔则用固守自己内心孤独的方式抗拒时间的飞逝,在被告知死亡即将来临后,便无休无止地缝制自己的寿衣(因为寿衣缝不完是不会死的),但终于还是缝完了最后一针。令人惊异的是阿玛兰塔能异常镇静地接受时间发展带来的必然死亡,这种平静是孤独带给她的。奥雷连诺上校在干预社会的政治企图失败后,重新回到了小屋子里,(隐喻他重新回到了魔幻时间模式之中),开始周而复始地做起小金鱼来。奥雷连诺上校是毕生都被两种时间模式所困扰、内心最为痛苦的一个人,但最终他仍旧停留在魔幻时间模式中,成为线性时间的牺牲品。

由此可以看到,布恩地亚家族和马孔多群体,实际上都处在一种非常荒诞和矛盾的境地之中:一方面,由于线性时间的残酷无情和不可逆转,自从它进入马孔多人的生活以后,他们就只能消极地被它裹挟着向自己的命运和结局迈进,任何抗拒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另一方面,马孔多人的整体心理又同时耽溺于魔幻时间模式中,循环往复、毫无进步,仿佛一个无论岁月如何久远,却永远也无法长大的侏儒。这也决定了他们在这两种时间模式的强烈冲突和交错中,必然走向毁灭的结局。

第8篇

用了一个月时间,看了《百年孤独》这本书。现在看完了,回过头来想了想“百年孤独”这个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独”这个名字拆开来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长久,也就是说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造成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百年孤独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变了世界文坛。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尔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里亚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尔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尔孔多的乡村中。把布莱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2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其实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本职工作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3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4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个性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个性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尔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里亚诺,而家族中各种个性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尔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礼貌的出现,繁衍与生存,感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尔孔多的乡村中。把布莱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那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5这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它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风风雨雨,同时也叙写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历史兴衰,字里行间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发展的沧桑?那百年的风雨变幻?克林顿曾赞马尔克斯是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作家,正因为在这里他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喧嚣纷乱的世界,我们都知道它是虚拟的宇宙,可却又那么生动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家园。

第9篇

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编者按:著名作家余华一直毕恭毕敬地称福克纳为“师傅”,说是福克纳启发了他的文学灵感,不妨来看看这位中国学生,来到福克纳精神之都奥克斯福时的所见所闻,而他眼里的奥克斯福,又是怎样一个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地方。

一九九九年的时候,我有一个月的美国行程,其中三天是在密西四比州的奥克斯福,我师傅威廉-福克纳的老家。

影响过我的作家其实很多,比如川端康成和卡夫卡,比如……,又比如……,有的作家我意识到了,还有更多的作家我可能以后会逐渐意识到,或者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可是成为我师傅的,我想只有威廉・福克纳。我的理由是做师傅的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应该手把手传徒弟一招。威廉・福克纳就传给我了一招绝活,让我知道了如何去对付心理描写。

所以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一定要去拜访一下师傅威廉・福克纳。我和一位名叫吴正康的朋友先飞到孟菲斯,再租车去奥克斯福。在孟菲斯机场等侯行李的时候,吴正康告诉我,这里出过一个大歌星,名叫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我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歌星叫这个名字。当我们开车进入孟菲斯时,我一眼看见了猫王的雕像,我脱口叫了起来。吴正康说这个人就是埃尔维斯・普雷斯利。

我曾经在文章里读到威廉・福克纳经常在傍晚的时候,从奥克斯福开车到孟菲斯,在孟菲斯的酒吧里纵情喝酒到天亮。他有过一句名言,他说作家的家最好安在妓院里,白天寂静无声可以写作,晚上欢声笑语可以生活。为了寻找威廉・福克纳经常光顾的酒吧,我们去孟菲斯的警察局打听,一位胖警察告诉我们:这是猫王的地盘,找威廉・福克纳应该去奥克斯福。

现在威廉・福克纳是奥克斯福最值得炫耀的骄傲了。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谈到美国文学,人们都认为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可是在奥克斯福,后面就不会跟着“之一”,奥克斯福人干净利索地将那个他们不喜欢的“之一”删除了。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威廉・福克纳这个曾经被认为是二流子的人,一直是美国南方某种精神的体现。比尔-克林顿还在当美国总统的时候,曾经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和威廉・斯泰伦一起吃饭,席间提到威廉-福克纳的时候,同样是南方人的克林顿突然激动起来,他说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经常搭乘卡车从阿肯色州去密西西比州的奥克斯福,参观威廉・福克纳的故居,好让自己相信,美国的南方除了种族歧视、三K党、私刑处死和焚烧教堂以外,还有别的东曲。

威廉・福克纳的故居是一座三层的白色楼房,隐藏在高大浓密的树林里,这样的房子我们经常在美国的电影里看到。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刚好有一伙美国的福克纳迷也在参观,我们可以去客厅,可以去厨房,可以去其他房间,就是不能走进福克纳的卧室和书房,门口有绳子拦着。威廉・福克纳在这幢白房子里写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现在是威廉・福克纳纪念馆了。馆长是一位美国女作家,她知道我是来自遥远中国的作家,她说认识北岛,她说她已经出版四部小说了,而且还强调了一下,是由蓝登书屋出版的,她和威廉-福克纳属于同一家出版社。然后悄悄告诉我,等别的参观者走后,她可以让我走进福克纳的卧室和书房。我们就站在楼道里东一句西一句说着话,等到没有别人了,她取下了拦在门口的绳子,让我和吴正康走了进去。其实走进福克纳的卧室和书房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和站在门口往里张望差不多。

在奥克斯福最有意思的经历就是去寻找福克纳的墓地。美国南方的五月已经很炎热了,我们开车来到小镇的墓园,这里躺着奥克斯福世世代代的男女。我们停车在一棵浓密的大树下面,然后走进了耸立着大片墓碑的墓地。走进墓地就像走进了迷宫一样,我们看到一半以上的墓碑都刻着福克纳的姓氏,就像走进中国的王家庄和刘家村似的,我们在烈日下到处寻找那个名字是威廉的墓碑,挥汗如雨地寻找,一直找到四肢无力,也没找到我的威廉师傅。最后觉得差不多所有的墓碑都看过了,还是没有威廉,我们开始怀疑是不是还有别的墓园。

中午的时候,我们和密西西比大学的一位研究福克纳的教授一起吃饭,他说我们没有找错地方,只是没有找到而已。吃完午饭后,他开车带我们去。结果我们发现福克纳的墓地就在我们前一次停车的大树旁,我们把所有的远处都找遍了,恰恰没有在近处看看。

我在威廉・福克纳的墓碑前坐了下来,他的墓碑与别人的墓碑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旁边紧挨着的是他妻子的墓碑,稍稍小一些。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看一眼我师傅的墓地,可是当我看到的时候,我却什么感觉都没有。只是觉得美国南方的烈日真称得上是炎炎烈日,晒得我浑身发软。现在回想起来,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心愿,完成前曾经那么强烈。完成后突然觉得什么都没有了。

那位研究福克纳的教授在吃午饭的时候告诉我们,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奥克斯福,来看一眼威廉・福克纳的墓地。

接着这位教授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差不多是十年前,一个和福克纳一样身材粗短的外国男人来到了奥克斯福,他是坐着美国人叫“灰狗”的长途客车来的,他在那个比邮票还要小的小镇上转了一圈,然后就去了福克纳的墓地。

第10篇

这天,早晨下过雨,路面上还有积水。

我望了望窗外,那棵法国梧桐如同徐志摩笔下的青荇,不是在水中却是在风里招摇。

欢呼声汇入我的耳朵,就好像整个世界的躁动都聚集在了这里。

高考结束了。对周围那些欢呼雀跃的同学们来说确实是这样的。我静静地坐在位子上,一遍遍地阅读着听力试题。校长摸了摸我的头,很亲切地说了句:“不要害怕,再给你多放五分钟。”

我想把时间拉回到两个小时零五分钟前。

当我兴奋地打开试卷时,我的心被狠狠地揪住了――试卷的第一页出现了破损,准确地说是面目全非,一个字也看不清。我急忙将手高高举起,监考老师飞快地走了过来。怎么会这样?监考老师的眼中闪过了一丝不安。她飞快地冲出教室,把卷子交给了流动监考。

我的大脑突然一片空白,双手不由得颤抖了起来。监考老师缓缓地走了过来,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别紧张。老师给你换卷子去了。”我无助地望了望墙上的钟,三点整。

“听力考试正式开始。”播音员的声音很尖,对我来说,如同死神在宣告死亡一般。我将头压低再压低,眼眶湿热,双手双脚都剧烈地颤抖了起来。

老师心疼似的又摸了摸我的头。

无数消极的念头在我的脑中爆炸,我狠狠地咬了一口自己的右手,右臂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牙印。

我拿起笔,竖起耳朵,认真地记录下任何有可能与答案直接相关的关键词。“我不能放弃。”到最后我的脑海里就只剩下这一个念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被拉长了一百倍然后压在了我的肩上。

三点过五分,我拿到了新卷子。我什么也来不及多想,硬着头皮做了下去。

考试期间,监考老师隔三岔五就会跑过来摸一下我的头,然后对我说:“别害怕,等一下我会跟领导说说,让他们给你把听力补回来。”我轻轻地点了点头,脑子里却是一片狼藉。

我不停地告诉自己:“这种事我也能碰上,我一定会成为黑马。”

“我一定会成为黑马。”也许是因为我的头脑比较简单,这个念头一直持续到考试结束,以至于我几乎忘记了那个小意外。

下考后,我被留了下来。我突然觉得很庆幸,因为我是坚持到高考最后一刻的人。为了再度平复我的心情,监考老师又和我进行了简短的对话。

不管怎么样,最后,我很顺利地完成了这特别的五分钟的听力考试。奇妙的是,我只改动了一个题的答案。我想要么是我的听力太差,要么就是我是一个大天才。

走出教室的时候,监考老师小声地对校长说了一句:“这个孩子不错!”我苦笑了一声,然后飞快地冲出了教室。

当我跑出教学楼,整个学校一个人都没有了。这就是毕业吗?原来到最后,我的世界真的只剩下我一人了。

考试结束的当晚,爸爸说要带我去放松,结果我就疯玩了一晚上。玩的过程中我悄悄地落了一次泪。我在想未来,我在想是不是可以给我的爸爸妈妈一个美丽的未来,想着想着就哭了。

高考结束后便是漫长的假期与等待。我尽量地不与同学联系,因为每个人都在重复同样的话题,比如考得如何。我无心回答,也无法回答。假期的生活很简单,我每天只是看书、上网。假期的第一天我去新华书店买了《朦胧诗选》,喜欢上了食指的《相信未来》,简短的诗行里透露着一股不可抵挡的霸气。令我奇怪的是,偌大的新华书店竟没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也在假期中回过几次学校。校园永远是那般宁静。高三教学楼空荡荡的,仿佛一具被吸干了精气的躯体。有谁能够想象,就在不久前,这具躯体里,容纳着八百多名活泼的少年少女。又有谁能想象,有一个少年曾在夏日宁静的午后伏在课桌上,望着天边悠悠飘过的云朵发呆,幻想着云朵是一座大大的城堡,里面住着美丽的公主与善良的王子。

时间是一把锋利的刀。它把所有你熟悉的景色砍削得你无法辨认。寂静的校园,样式普通的校服,笑容干净的学生,都这样硬生生地从我的生命里抽离了。

二O一O年六月二十五日。

这天,高考成绩公布。也不知道是谁的主意,我们班竟然在这一天举行聚会。然而如我所料,果然很多人都没有来,因为每个人都在担心分数。但我来了,因为害怕呆在家里,所以宁愿呆在外面。来的同学大都无心玩耍,心里头牵挂着高考成绩。下午的时候,成绩已经可以查询了,很多同学都查了成绩。我心里害怕,悄悄地离开了聚会,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家。回到家,家里没有人。我坐在电话旁,犹豫着,迟迟不肯拿起,不过最终还是打了电话查询了成绩。我考了472分,而二本分数线是491分。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又打了一个电话,同样的结果。心里像突然搁了一块石头,我跑了出去,在外面不停地逛来逛去。黄昏的时候,我回了家,爸爸妈妈都在。他们问我去哪里了。我坐在沙发上,要他们停下手中的事,安静地坐在我旁边,听我说话。我说我高考失败了,连二本也没考上。爸爸听后便沉默了,可妈妈却咆哮了起来。我不说话,任妈妈责骂。过了几分钟,妈妈不说话了,爸爸这才开口。他问我以后怎么办,复读还是上大学。我说上大学。我不想复读。然后爸爸掐掉手中的烟沉默地走出房间,妈妈也无声地走进了厨房。我回到自己的房间,将门反锁,倒在床上睡觉。吃晚饭的时候,妈妈来敲我的门,叫我吃饭。我没有出去。过了一会儿,妈妈打开门,将饭放在我的床前,然后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我再也忍不住,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我不停地骂自己,说是我没用,我给你们丢脸了。妈妈抱着我,不停地说不要紧。爸爸这时候也走了进来,说,所有的路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现在你只是失去了一个方向,未来还有很多方向。

尽管爸爸妈妈并没有责怪我,但是,我无法原谅自己。我将自己锁在房间,每天不停地看高中教材。书本上满是黑色的笔记与红色的重点记号。有时候我看着看着眼眶就湿了。我关掉手机,与外界断绝了联系,回到了过去就读过的小学、初中,把曾经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一切好像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而我也不再是那个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少年。如果高考真的可以决定人的命运,那么,我现在是否该妥协,放弃挣扎,然后安然地接受以后平凡甚至贫穷的生活?

好像一次高考,我的世界就完全改变了。

老黄从山西回来了。他来我家找到了我。我们一起去了诗墙。诗墙临着沅江。沅江水正是泛滥的时候。老黄问我高考考得怎么样。我不想说,老黄便也不再问。老黄说这个夏天过后,他就要去甘肃念书了,念四年,然后出国当翻译。老黄是回族人,他的未来他的爸爸几乎替他全安排好了,他只需照着他爸爸铺好的路走就行。我点点头说真好,以后发财了不要忘记我。老黄突然对着沅江大喊了一声:你要去哪里?他是在问他自己吧。老黄曾经跟我说过,他一点儿也不喜欢他爸爸给他安排的未来。他想开一个网吧。当然,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每天的生活就是打游戏、吃饭、睡觉这么简单。我笑他胸无大志,他耸耸肩说其实他小时候想过要维护世界和平。老黄转过头问我要不要也来喊几句。我清了清嗓子,想把心中的苦闷呐喊出来,可是话语却像一块口香糖,死死地粘着喉咙。我终究还是放弃了。

你要去哪里?这个夏天我总是这样问自己。

二O一O年七月二十五日。

这天,住在乡下的爷爷从屋顶上摔了下来。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是晚上,叔叔打电话来说爷爷正在去县医院的路上,生死未卜。爷爷已经七十多岁,我不知道他那衰老的身体是否能够忍受住阵阵剧痛。那晚我彻夜未眠,祈祷着上天能将爷爷的痛苦分与我一半。第二天一大清早,我便和爸爸赶往县医院,到达医院已是中午。爷爷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我伏在爷爷身旁,眼睛痒痒的。爷爷吃力地伸出一只手摸我的脑袋。他的眼神很浑浊,讲话也含糊不清。爷爷说,没考好不要紧,在哪儿读书都一样。听到这句话,我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但我还是忍住了眼泪。那一刻我突然发觉,比起爷爷的生命来,高考真的什么都不是。

爷爷好了之后我便回到了常德。在一中学校门口那家逼仄的书店里,我找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小说的开头写: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我在想,时间就是这么伟大,我现在正站在一中的校门前,远远地望着高三教学楼。我记得在不久之前,我曾经在这里读书、生活。我也记得英语考试我的试卷破损了,然后监考老师不停地摸我的头安慰我,叫我不要害怕。很多年后,当我再站在一中的校门前,我一定会想起今天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这个早晨,有个少年不断默念着一首诗歌――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第11篇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我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读书的境界。我从小便是个爱书成痴的孩子,也习惯于在书中获得快乐,不知不觉问已经读了数量颇为可观的书。

小时候的我充满幻想,喜欢王尔德的短篇童话,还有他的《快乐王子》。王尔德的童话情节简单,但是却很生动,语言与心理描写也尤为突出。因为他本是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所以字里行间难免流露出贵族气,却又丝毫不显奢靡,反而带着清新自然的气息,使我深爱不已。即便是如今,每当读起他的书时,我也总能被感动。

长大了,我喜欢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以及描绘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壮丽史诗《飘》。那时的我已深深地着迷于欧美的古典文,喜欢里面那种仿佛黄昏般温暖而美好的浪漫气息,喜欢希思克里夫,喜欢斯嘉丽,喜欢乡间的庄园美景,喜欢其中细致入微的描写以及浩瀚而磅礴的感情。有时心情烦躁,我只要随手翻开一页读上一会儿,就会慢慢平静下来,整个世界仿佛没有一点声音。

现在有空的时候我会去读《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冷静而细腻,充满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仔细向你讲述着一个荒诞而孤独的家族故事。整本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轴,而是像一个人物画廊,刻画了诸如奥良雷诺?布恩迪亚上校、何塞?阿尔卡蒂奥、乌尔苏拉、蕾梅斯黛等许许多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初读一遍,你可能会为作者那看似毫不经意的故事构造而感到头疼,但是只要你静下心来多读几遍,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为作者的独具匠心所倾倒。

读书,带给了我许多,不是泛泛而论的所谓“陶冶了性情”之类,而是一种真正的对于文字的情愫,对于文字的感觉。我会去执著地追寻每一个作者的文风,村上春树的安静到极致的细腻,海明威在《白象般的群山》中对话里蕴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契诃夫的诙谐,莎士比亚的奢侈华丽……都影响着我陪伴着我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子。还有另外一种心境,一个人心里若能装下良辰美景花前月下,能装下“四面边声连角起”,能装下小桥流水,能装下暮霭黄昏,那么,他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真希望人生一路,总有书香萦绕。

简评

对于小作者而言,书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工具,也是陪伴他成长的朋友。小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在成长的岁月里读过的书,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对每部书精髓的把握也十分准确。最后,作者点出读书对于生命的意义,不仅培养了自己对文字的热爱,也让自己拥有了更加澄明的心境。有书香萦绕,作者的人生一定会更精彩。

(指导教师:路永娟)

第12篇

5月18日至26日,国务院总理对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四国进行了正式访问。此次拉美行,总理的随行人员名单中除了豪华的企业家阵容,还出现了三位知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还有在西语世界较有名气的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麦家。

总理去搞“推销”,带企业家是要谈合同,带作家去又有何玄机?

5月21-22日,中拉人文交流研讨会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故乡――哥伦比亚举办,总理带领的代表团中,就包括铁凝、莫言、麦家以及蒋方舟等几位作家。研讨会上,两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分别发言,着重介绍了各自国家文学发展现状,并就中拉、中哥文学交流互鉴发表了独到见解,可谓人文交流的一场盛会。23日,又带着作家们出席了中国―拉丁美洲人文交流互鉴系列活动,与两国文化界人士一同参观查文文化、印加文化文物和中华文明起源图片展,总理还跟现场的一位秘鲁作家说:“我们是老乡”。

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是始终贯穿着总理此次拉美四国之行的主线之一。正如莫言在活动现场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所说,中拉相隔遥远,像神话一样,中拉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所带来的效应非同一般,对加深双方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总理此次拉美出行,不仅带去了硬实力,还带上了软文化,中拉之间的软性人文交流为总理此次“推销”搭建了一个无形的平台,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树立了一个好案例。据报道,除了此次总理出席的中拉人文交流活动,中拉之间也将在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多项国家层面或者民间的交流合作项目,促进两个相隔万里的古老文明相互了解,同时也开通了双边老百姓的对话渠道,加强交流、沟通。这是中国加强同拉美国家间的政治信任,加深友谊,进行文化输出,树立积极、正面的大国形象的有效举措。这也就是为何总理去“推销”中国的高铁,能源,制造业时候除了带上企业家,还带上作家的用意。

今天,中国“走出去”的规模、深度、广度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要发展,要开放,就要有更多个“中国走出去”,而这其中企业的走出去无疑是中国走出去战略中功不可没的。但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一定都是欢迎和掌声,也会遇到挫折,难题。在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投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有资金,有人才,有设备,但为什么还会出现种种困惑和难题?我们要向总理学习,在文化、宗教、生活习惯、法律制度等方面做好功课。文化交流会增强双方认同,既有助于经济合作,更是一门更高境界的“生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