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

时间:2022-11-29 05:4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教育理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新教育理念

第1篇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应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需要而设立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完善,有待于我们进行不断地探索。文章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探索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一个核心,两个辅助”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层级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希望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目前在全球兴起了汉语热。在汉语热的新形势下,国家汉办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引自“新华网”2008年12月25日的相关报道)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从“对外汉语”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专业内涵丰富,专业概念的外延不断拓展,汉语实现了从“教学”到“教育”,由“国内”转到“国际”的转变。为了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新发展,新形势,2012年国家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进行了整合,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相比,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学对象构成的多元化。过去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教授的对象为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而现在汉语教学对象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教学对象的构成更加丰富和多样,除了过去的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之外,现在又增加了很多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非华裔、非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华裔等。2.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多元化。他们的学习目的都由以前的三大类:完成外语要求、寻根或对汉学感兴趣,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别,包括商务谈判、法律研究、新闻、艺术、科学、工程、政府及公共事务等等。3.教学层次多元化。目前我们的教学机构已经由单纯的大学本科教育逐渐转向多层次教育。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机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中文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孔子学院、私有教育企业等等。4.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元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以前的单一课堂讲授向多样化、媒体化教学发展,如海外学习与在华学习相结合、本校学习与跨校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工作实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远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等等。5.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目前的汉语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之外,专门用途的汉语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商务汉语、法律汉语、医用汉语、旅游汉语等。(引自吕蕴鸽,2010,“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的学科、专业的调整,高校必须改革过去对外汉语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根据汉语推广的新形式,新要求,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因此,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情况

为了了解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情况,我们抽样选取了一些学校,以下是几所高校所设定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1.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国际汉语教学及应用的基本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国际汉语教育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引自/n675582c1268.aspx)2.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法语基础,具备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涉外企业、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3)3.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和较流利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shownews.asp?id=1613&foid=448)4.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5.本专业主要研究针对母语非汉语者的语言教学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及涉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纵观以上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1.各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能很好地突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性,还没有将传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清楚地区分开来。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地区优势和学科优势还不突出,存在趋同性。

二、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探索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的发展,因此,立足汉语国际推广,准确专业地定位汉语国际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本专业的当务之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在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的国际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结合各学校的地区优势、学科及专业优势,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培养目标更具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层级性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一)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国际汉语教师

结合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应用性、复合性和国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地区优势和学校的学科及专业资源优势,制定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教学环境、文化习俗、学生等都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地区优势和专业特色,实施定向培养,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强胜任力的国际汉语教师。

(二)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一——培养能胜任国际汉语教学管理、涉外事务、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人才

目前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除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之外,与之相关的各种人才的需要也随之增加。如: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人员、涉外事务工作人员。面对这些新的人才需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

(三)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二——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对外汉语专业学术型硕士输送合格的生源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学校应设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块,在本科阶段要夯实专业基础,突出研究型学习的特点,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学术研究生的报考和攻读打好基础。结语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过去的对外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地域针对性、专业实用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实现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

[2]金伟,傅赢.试析本科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J].辽宁师专学报,2012,(4).

[3]吕蕴鸽.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J].学术交流,2010,(6).

[4]马庆林.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第2篇

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尚未解决的一些难题,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语文知识的习得。本文以现阶段国内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概述为切入点,结合对创新教育内涵的界定以及创新教育之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创新教育

一、引言

现今,“万众创新”成为重要的时展理念。创新教育理念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生机。作为基础性教学科目,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价值同初中阶段的整体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将创新教育中所蕴含的创新理念引入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之中,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二、现阶段国内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概述

尽管新课标出台已有时日,然而遗憾的是具体的教育内容改革措施,尚未完全渗入到每一个教学岗位,直接造成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的不够彻底。如在语文教学中,新课标明确要求一些课程是需要学生亲自去体验的,不要求教师给学生讲述,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肯定不会被作为考试大纲内容的。一些学校将此类无需考试的内容,排除在了教学内容之外。[1]所以在中考之后,很多学生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是非常干净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教师不要求他们去学习,甚至是阻止他们去学习这部分内容,原因在于学习这些所谓的“无用”的知识,不仅占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而且还会影响教师教学的工作量。[2]前述问题的存在都导致了学生无法接受全面的教育,其必然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需要看到的是,此种颇具功利性的教学方式,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将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3]

三、创新教育内涵界定

何谓创新教育,这是较难定义的概念,因为创新、创造这些词汇很难界定。“创”者,前人未做过的,开始做、首次做的,它常常强调的是开创、首创。所以创造、创新,严格来说都是开创性的,二者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从人的活动分析,创造或创新具有首创性、目的性、条件性3个基本特征。无疑,创新是一种有目的、有要求的自觉行为,可以对其特征与要求作出描述,以便进行创新时有所遵循,因而给创新教育下个描述性的定义是可能的。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4]

四、创新教育之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语文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基于创新的目的,教育活动应注重生动活泼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当代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一方面要吸收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使教育内容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去说明、理解或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而实用的新知。学生学习上的开放,对创新更为关键,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创新教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应当看到,在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不可能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就得不到真正的磨炼与提高。总之一句话,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学习与用。故探究乃是进行创新教育关键的一环。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格和习惯。

五、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

1.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洞悉教学意义与教学价值所在,要从自身出发具有适应时代的创新精神,教师自身具有了良好的创新概念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实施创新,同时在教育中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学生。在新课改之后,学生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安排的,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文学价值的课文,这样就给初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创新发现的契机和环境。在这样的教学时代背景中就要求教师具有很鲜明的创新教学理念,不能死板地延续过去的教学方式,运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来教育现在的初中生。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从科学长远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实践。[5]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学生本位主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主导作用,又要让学生从本身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从本质上进行更新,不能因循守旧,在教育上一定要做出有成效的创新教学来。

2.教学方法创新

在以往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通常是依托课堂来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面对教师灌输的大量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式的吸收,这样学生学不到多少实质性的知识,教学的效率和意义也就有较大的损失。对于真正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语文常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术性知识的强制性灌输,教师即使有再高的语文教学素养,面对不会学习的学生也是没有办法让其吸收课本内容精华的。所以应该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摆脱题海战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吸收课本知识,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深刻的意义和真实的价值。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必须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着手,教师应该明白学生的学习是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内容中的,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开辟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面更广阔,让学生接触到的东西更全面,唯有如此,方能使学生有更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心态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创新。

(1)语文学习兴趣培养方面。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关键来研究,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语文课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通过课外知识来引导学生,如此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态度与习惯培养方面。如若不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习惯。唯有具备这一基础,方能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有更显著的提高。

六、结语

综上,基于初中语文这门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任重而道远,要想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有赖于国家教育部门与各初中学校以及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作者:尤崴 李强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第十六中学 吉林省舒兰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缺陷  

一直以来,由于体育始终被视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对体育教学的改革也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的探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有:   

(一)体育教学得不到学校,学生和家长重视,课时安排普遍不足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来讲,除了每周2节的体育课之外,很少在其他时间安排体育方面的项目。即使是周2节的体育课,也常常被文化方面的课程所挤占。尤其是到了期末复习阶段更是如此。而家长也通常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在身体锻炼方面的情况。   

(二)在教学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先天身体素质和身体发育情况总是有差别的。而男生和女生因身体结构的不同,在体能上也会存在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对不同学生的教学上不能“一刀切”。但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导致了对有些学生教学效果较显著,但对有些学生则缺乏教学效果,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对体育课的抵触。   

(三)只重视体育技能培养而忽视体育理论教学   

事实上,体育技能与体育理论犹如车之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正确的体育理论做指导,技能训练也会陷人盲目。但是,不少体育教师总是从技能训练先人为主,很少或几乎不进行体育理论方面的教学,使学生的训练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不能与其他学科融通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系统,相互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但是,传统的教学却常常让各学科“各自为政”,互相之间缺乏融通和联系。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就事论事”,很少把体育跟其他学科融通起来,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性思维的培养。   

二、如何做到体育课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新途径,是推动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力,并且为体育教学的实践提供最新的理论支持。以期对提升体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体育课的教育改革,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开足体育课时   

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开足学时。尤其是每周都要利用课外活动等时间,由体育教师带领,对学生专门安排体育方面的锻炼。如足球、篮球、跳高、铅球等。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关的机制,来确保体育课时不被挤占。学校、学生和家长都要树立起这种意识: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是不可取的。   

(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发育情况,因人而异。   

(三)体育教师要将体育技能培养和体育理论教学同等对待   

在进行技能教学之前,首先应当教给学生必要的体育理论,以及怎样在运动中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怎样在运动之后补充水分等等。另外,体育教师还要意识到,体育跟身体保健是息息相关的,平时还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健康方面的常识。   

第4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整个物理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物理实验的辅助,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掌握物理知识。分析了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对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效性

实验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有效设计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有效创新初中物理实验策略,提升实验的时效性,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物理实验的详细演示,可使学生通过现象逐步地去认识本质,尤其是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物理实验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索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从创新性的角度切入实验讲解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时候,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引起学生的操作兴趣。例如,在讲解“浮力”这一课的物理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故事切入的方式。教师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开始的时候讲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以及战争场面的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话锋一转,询问学生这些船是怎样在江面上随水而行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所要操作的浮力实验。学生凭借对这个故事的想象和理解,也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原理,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物理实验上来。同时,学生也了解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间接培养了他们在生活中的物理思维,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增加课堂创新性探究讨论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要增加课堂创新性探究讨论。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参与,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促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例如,在讲解“重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讲解的重力的概念和相关知识,让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筛选,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对重力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创新性探究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地发言,激发思维,在组员之间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对不同的认知进行讨论,能更清楚地发现认知中的错误,更有利于对重力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而且,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来帮助学生解释为什么有些作用力不属于重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更正学生的错误认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开发创新性物理实验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创新性物理实验方式来推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串并联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改变传统的实验方式,采用新型的、有选择的实验方式进行实验。这种新型的实验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给学生更多材料选择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来找到最佳的实验方式,并且取得成功,最终获得实验结果。所以,教师在进行“串并联”的实验时,除了要给学生准备一些基本的灯泡、导线、开关、电池之外,还可以准备一些与该实验无关的器材,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验原理去选择实验器材,这样一来,学生的选择空间就会变大。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只准备了实验会用到的材料,导致学生形成思维惯性和思维惰性,认为给出的材料一定要用到,如果没用到就是自己实验出错了。而且实验时已经给定了材料,学生就不会思考做这个实验应该用什么原理,用什么材料合适,与探究物理的基本原则相违背。而这种创新性的实验方式,可以进一步推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也能培养学生物理实验的思维。

(四)重视实验总结的教学环节教师还要注意总结实验经验,通过实验经验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拓展能力。在物理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写出自己的实验心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再次回顾本次实验过程以及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这个实验基础之上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例如,对以上“浮力”和“重力”的实验,学生就可以在实验之后对基本的原理进行总结,然后再联系一些生活现象,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同样是创新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表现。

三、结语

第5篇

一、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是比较高的,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的工作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一种体力劳动。但是,当前的创新理念学校的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比较差的,学校为了节省开支,没有聘请科班出身的体育教师,让其他学科教师给学生上体育课。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师是专业的,但是专业技能也达不到体育教师的要求,在体育课堂上没有科学的教学策略,不能给学生制定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的因素是比较多的,由于学校对体育课的不重视,所以对体育教师的业务考核没有一个重视,也没有给体育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师不能参加专业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学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二)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没有明确目标的课堂是没有价值的,学生是不能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的。体育教师由于对体育课的不重视,没有给体育教学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比较混乱的。体育课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导,学生就不知道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标准,自己该如何努力,因此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感觉是比较迷茫的。在每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只是根据课本知识给学生呆板地讲解体育知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记忆体育知识,体育课慢慢的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一门课程,没有了实践性的特点。

(三)体育教学内容单一

一些学校体育场的面积是比较小的,体育器材是有限的,所以体育课大部分是讲解理论知识,很少给学生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导致了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地开展,这样的体育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四)体育场地器材经费严重短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因此教育条件是比较差的。体育课没有宽广的体育场地,没有充足的体育器材,体育经费的投入也是比较少的,学生只能在小小的体育场地上进行体育锻炼,学生不能使用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体育课都是简单的跑步、做操,体育内容是比较单一的。

二、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特点

(一)健康为本“健康第一”

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基本的理念。在创新理念的背景下,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实现培养健康的人才目标。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因此,在创新理念下,体育课的特点已经由传统的身体健康,成为现在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培养。

(二)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是学生要服从老师的命令,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是很难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而随着创新理念的改革,课堂的主体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一种传授知识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关系,而是一种彼此平等,互相沟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

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是比较落后的,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体育教学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是很难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很难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的。体育教师应该运用趣味化的体育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媒体技术教学法等丰富的教学手段,再结合体育教材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原则,给学生开展体育教学。这样的体育教学才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模式,可以真正起到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一)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

如果体育教师如果没有专业的体育技能,就不能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体育教学要想实现体育课程的价值是需要专业的体育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学校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师,让他们来进行体育教学,这样体育教学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校还要定期给体育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升这些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学校还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鼓励体育教师弘扬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自主探索教学法

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主要任务,为体育教学设计出一个独特性的方案。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把一些器材展示在学生面前,不告诉学生器材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索,然后思考出这些器材的使用方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会自己创编各种使用方法,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索的形式来学习器材的使用,比单纯的依靠教师的讲解,对器材的使用方法更加印象深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高了,不仅对学生提高体育技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学校应该紧随时代的发展,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能够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当成教育的重要的任务。学校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重要的,身体素质也是重要的。学校还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增强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做好体育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四)使用类比教学方法

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可以类比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构建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蹲踞式起跑时,教师可以给高中生讲解压缩弹簧的原理,教师通过用这种类比的方式可以激发高中生对这节课的探究欲望,培养高中生的想象力。学生就可以把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和压缩弹簧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有效地把握动作的技巧。

(五)使用游戏教学法

教师也可以游戏项目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学生都是喜欢做游戏的,因此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融入游戏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融入“解手链”的体育游戏,这个游戏的内容是:以十个同学为一小组,十个同学围成一个圆圈,让小组成员举起右手,握住对面同伴的手,再举起左手,握住与他不相邻的左手,围成一个复杂的链子。然后教师让学生不松手,解成一个大圆或者两个小圆。学生通过做这个游戏,可以培养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在游戏中放松自己,缓解自己在体育课上的疲劳。当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是有趣味的时,是可以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之情的。这样的体育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是比较高的。通过认真分析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发现只有解决这些问题,高中体育教学才能步入正轨,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这样体育教学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叶曦之 单位:福建省平和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章创.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意识探索[J].快乐阅读,2011,(04):115-117.

第6篇

关键词:激发;探索;营造;发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92-1

许多教师对创新教育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如何把创新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却往往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创新教育,即是根据创造学的研究,采用创造学揭示的有关“创造”理论和方法,把创造学、教育学和人才学等有关学科和一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善于想象、富有创造力、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思维,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一、创新教学情境,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研究表明,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两大因素。创设生动且贴近生活的英语语言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氛围中学习,能极大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在学习的情境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际交流的机会,有利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英语语境内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例如用flash或Authorware平台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制作成动画课件,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文字语言关。这样,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乐学、爱学。例如,在新课程教材“The Great Wall”中对于对话部分的学习,教师展示一个:“the Badaling Great Wall”的CAI课件,教学时,播放“the Badaling Great Wall”的动态画面,伴以“长城长”歌曲作为引入的背景音乐,然后将画面切换到“Danny, Jenny, Li Ming, Mrs. Li”人物及他们的交谈。又如:七年级Unit 2 Topic 3 Whose jacket is this?一课要学习3个商店名称bicycle shop、clothes shop……我让几个学生拿上各种道具,扮作卖主,每一个卖主是一个商店,本人要在一个商店买到一辆自行车,问学生,我们应该给这个商店起个什么名称呢?(××shop),学生就会给出bicycle shop,以此类推,tea shop、stationery store……在这特定有趣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学起来特别轻松,并由此可以向外延伸出许多生活中新的内容:shoes shop、book shop……逼真的情景,以其声情并茂的优势将抽象,枯燥、呆板的语言文字变得直观、形象、清晰、明了,使语言的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更为深刻,从而有利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源泉。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学”为课堂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是学生的挚友和导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给每位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在课堂上应用优选的教学方法激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将激励语言或手段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给予及时充分的支持和褒奖,建立起一个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八年级Unit 3 Section A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时,鼓励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和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学生提出的看法或见解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以鼓励为主,而不能一下子给予否定或批判,同时要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创新。

三、有机组合教法,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新颖独特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欲望强烈的人总能以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敢于向传统挑战,不墨守成规,敢于质疑。古人云“学费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建立在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挑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设疑法、提问启发法、角色表演法、讲授法、讨论法有机结合,用what,why,when,who,which,how等就主旨大意,文章细节,作者态度等大胆发问,然后确定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在学生中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开动脑筋,打开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引导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和认识过程进行语言和动作的演练,优化认识过程,建立良好课堂教学的认知结构,诱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意义,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英语 创新教学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一、在设疑启智中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首要基础,这一步是非常重要、非常根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自身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学过程

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 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对于大胆地提出问题的学生,应该及时表扬,并鼓励学生要注重理解语言的内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能力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以“用英语唠家常”的方式来引出每堂课的新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语法结构教学中,初中学生往往会对都能在汉语中表示"有"的结构“there be”和“have/has”颇感疑惑,教师可利用时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掌握语言规律。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含有“there be”和“have/has”结构的例句。将他们分类罗列,学生们的分类罗列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have/has”表示“拥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三、在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生动有趣、富有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灵活、自由地运用课堂知识、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一种英语教学形式,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开展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

教师在学校组织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颇有童趣的“English Corner”。在英语角内内学生们布置了Household Corner(生活功能区)、Reading Corner(阅览功能区)和Audio-video Corner(视听功能区),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已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四、结语

对初中英语教学进行创新思维培养,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使英语教学不断创新和进一步取得实效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究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模式,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求导师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学香.让初中英语教学充满创新的生机和活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第8篇

农村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的。他们从陌生到喜爱,不是一个简单的渐进过程,其中也包含了老师的心血。当他们第一次看到电脑,给他们的是惊喜,而除了惊喜,基本上还谈不上兴趣。为了让他们喜欢并学好这门课,能够为其他学科的计算机教学起到推动作用,我们首先应当把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第一步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上。明确了教学目的,我们才能在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年来,结合创新教育理念,我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有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游戏教学法

计算机教学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教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比如,要学习计算机首先必须学会使用指法,而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但作为一项基础的基础,不学又不行,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指法的兴趣呢?我们创设了一种游戏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首先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让学生比较拼音字母和键盘上英文大写字母的区别,并用FLASH课件演示键盘字母和手指的关系。学生看到色彩鲜艳、生动逼真的卡通形象,很快就对键盘和拇指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我们通过一些键盘练习软件,进行键盘游戏,让同学们玩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让同学们比赛,看哪个的键盘游戏准确度更高,还给比赛的优胜者发一点小奖品。这样,同学们学习键盘指法的积极性很快得到了提高。当然,指法也就很快熟练了起来。

二、内容分解法

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实践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为此,我在教学中,将每节课的内容分成若干小节,课堂上每一个小节用几分钟时间解决一个小问题,然后动手操作,马上训练,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中还要时时注意设计问题,把教学内容融入问题中。但并不给出答案,给学生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样,每节课的内容得到了分解,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手操作。

三、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就是把每一节课看成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学生的角色从学习者变成问题解决者。例如,学习软件“我形我速”的过程中,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奥运会比赛中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的镜头。然后鼓励学生给金牌运动员发送贺卡,并给他们展示一些非常漂亮的贺卡样本。好奇心促使学生们兴致勃勃,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贺卡是怎么做出来的。这时,我适时向同学们介绍“我形我速”这个软件,并告诉他们用这个软件,每个人都能做出一样漂亮的贺卡。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听、练、做,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还意犹未尽。

四、分层施教法

中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可能要求任何时候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完成任务的程度都一样。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打击任何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于是,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分别施教。先针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这对教学接受程度相对较差的同学相当于预习了一次;然后,单独对接受程度相对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导,并且让学习较好的学生也当小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让每个同学都能赶上教学进度,完成任务。

五、自学指导法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主导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简单地教学生怎么做,而是教学生做什么。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不强求学生说出标准答案,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余地。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允许学生经过相互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学生进行适当指点和辅导,但绝不包办代替学生完成任务。这样,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他们的记忆深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实践运用法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论 教育理念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假大空”,教师空洞的说教是无法激起学生内心情感共鸣的,呆板的教学模式与狭隘的教学空间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正确人生理念形成的促进和引领作用。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研究,开展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面即简要论述。

一、强化师生交流沟通,平等尊重学生,着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师生之间关系淡漠。教师上课结束后,很少与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如果加上大班上课的形式,甚至有教师一学期下来,连学生都认不全,这样的师生关系无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我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时,改变思维方式,从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入手,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让学生乐于接近、接受教师,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首先,我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接手新班级的第一课中,我就向学生阐明: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学中从不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其次,我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之余,我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通过填写问卷调查表、座谈了解等途径,搜集学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并消化吸收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民主的气息,促进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政治教学。另外,我还积极帮助学生。在帮助一些遇到困难的学生方面,我自己率先垂范,并号召学生一起动手,帮助困难学生度过难关,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提高对思想政治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接受度奠定基础。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学过程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学手段的改进与更新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职这一层面,教学条件相对于中小学要优越得多,多媒体手段基本上都得到普及,教师要将这些手段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及营造浓厚情感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注重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对思想政治教学的促进功效。首先,我以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思想政治教学空洞的说教方式,是许多学生对此学习兴趣低下的重要诱因,我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将多媒体手段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播放一些相关题材的视频资料,为枯燥的课堂氛围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我在教学中补充大量教学信息。这些信息是对教材中有限的教学信息的补充与拓展。多媒体手段是展示大量教学信息的最佳手段,其影音展示的形象性、记载容量的浩瀚性,都是思想政治教学所必须的。另外,多媒体手段还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只要教师正确理解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就完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活动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让学生更加接受、理解各种思想政治教学理论与规律,提升教学成效。

三、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参与程度,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具有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以更加灵活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育教学成效。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教学质效。一是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我改变以往自己唱独角戏的模式,不再进行直接的讲授,而是让学生成为整个学习活动的主角。在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我将教学目标进行拓展与提炼,设计出一组思维探究题,以此为线索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在学习方式上,我要求学生进行自由组合,采取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的灵活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而且大大提高了问题解决效率,使学生依靠自己和其他成员共同努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比起教师直接给予要牢固得多,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接受程度。二是搭建思维碰撞平台。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对于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直接进行评判,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领悟与内心认同程度并不高。对此,我主要为学生搭建辨析交流的平台,让观点迥异的学生进行争论与辨析,通过有力的论据来说服对方,使学生辩论的过程即为全体学生明晰思维、接近真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学空间,开展多种活动,着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高职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具有创新的思维,进一步拓展政治教学空间,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热点研究等方式,充分整合各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思想发展提供有力帮助。我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实践活动,重点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如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过劳资关系现状的调查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新颖的观点,如构建劳资关系有效监控机制、缓冲机制、协商机制等方面,还引起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重视,被写进提案,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我引导学生就当前社会一些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并研判下一步走势。像组织学生研究房地产业背后的相关产业链条、利益群体,研究房价在政府有力的调控措施下的走向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10篇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课堂教学,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较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 因此,作者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途径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 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1.转变教育观念。 多年来,应试教育依旧如故,教学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时代需要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高素质高就高在创造性上,也就是创新素质上。作为一名跨世纪的地理教师,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由传授和记忆知识转变为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只有首先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2.改革教学方法。 为应试教育所广泛采用的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这些教学方法的直接恶果是训练出了相当大一部分高分低能、机械照搬、唯书唯上的专门人才。教师应以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探索实践式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质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势必导致学习方法上的思维定势。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应高度重视学生思维中的独立自,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构建。

1.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一思维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把握多种不确定因素,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束缚,从而漫游在一个开放的广阔的崭新的思维天地之中。

2.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地理教学中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基调,转变课程教学的师生角色。课程不仅是教师预设的内容,并将它们按一定学科逻辑组织起来后,有计划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们在学习中生成的那些想法和将这些想法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因此,实践地理的教学应更多地关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个体自主学习与受导学习的统一。

2.培养学生的个性品德素质。个性品德素质主要指除了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

(1)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调查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做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进一步探求新知,这样,学生的个性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另外,地理教学中以兴趣为出发点,只能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还必须引导学生思维创新,形成创新性人格。创新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它是个人智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马斯洛说“创造首先强调的是人格,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主、自由、明晰、整合、自我认可等,或者说创新性的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在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之后,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思维、想象、并采取分组讨论或辩认的方式将学生的个性思维进一步激活、拓宽,因此每次讨论,辩论之后,都使部分同学产生意犹未尽之感,也因此激励学生更好地为下次辩论的成功做准备。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在共同的讨论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养成了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及自主探知的学风。即养成了良好的做人心理素质和做学问的心理素质。

(2)思想品德的培养。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放眼世界的胸怀,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例如,讲《我国的资源》这一章时,我引导学生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比较分析我国与日本的资源总量、资源人均占有量及资源的利用情况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对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感我国人多,并且低素质的人多是一大忧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同学们谈到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提高人口素质与合理利用资源的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关系。最后我问同学,如何从自身做起合理的利用、保护自然资源时,有的说,要努力学习,“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有的说:要搞一些小发明创造,有的说,要搞一些小宣传活动……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责任感,也因此激励学生要刻苦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01-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有不少欠缺之处。须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一、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创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主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创新教育也随之形成。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并未达成一致,有的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创新教育只是一个噱头而已,他们认为当今学生的生源质量日益下降,传统的学习成绩提高都难以实现,创新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多数学生则对创新毫无兴趣,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竞赛、考试,为了分数而煎熬,所谓的创新、研究、合作等等都是奢谈。

2、传统教学管理制约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制度的保证,但是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与创新教育要求明显不符,过分压制创新人才教育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传统教育体制过分注重整齐划一的管理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在学籍管理、教育教学计划制定、考试考核要求、教师教学评价、教育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等方面都缺乏灵活性,而@些对于创新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些制度的改变很难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3、创新教育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虽然这几年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舆论宣传日益加强。但是,离预期的目标仍然差距甚远,没有在广大的师生中形成足够的氛围和导向。这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创新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保障,比如在教师的业务考核中要设置创新教育评价指标,并在职称提升和绩效管理中予以体现。因此,从政策上对创新教育予以倾斜是实现教师对创新教育产生足够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二、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指导,没有正确的理念,很难实现正确的行动。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创新既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创新,也包括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要实现这些创新则必须要基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如果仍然死守传统教育理念,很难真的实现教育创新。所以,高校教师首先要不断吸收新兴的教育理念,注意吸收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创新步伐。创新教育不是仅仅为了破除传统教育方式和观念,而是在破除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还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渗透当今世界的主流教育理念和最新教育理念,努力将人才培养成符合时代精神的建设力量。创新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素养,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顺利转变。根据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来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制。

2、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进依赖于高校课堂的改革,对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学科设置都要进行创新,构建符合创新人才要求的教育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提升质量,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制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的思路过程,通过最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成果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创新、教学创新和课外培养创新,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其中教学创新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教学的创新无从谈起所谓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只有通过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拓宽专业范围和交叉学科建设,积极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和学科综合型人才。

3、实施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政策导向

创新教育的实现离不开政策的保证。通过改革现有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成果考核机制,减少各种浮躁之风,功利之心,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价值导向。科研奖励更要注重提高科研创新指标的权重,侧重科研成果的影响因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此外,要积极引导和推动教师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对于教师的教育创新探索和积极支持。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在教育创新、科教兴国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创新理念;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将创新活动的特征赋予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出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1]高校作为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不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还肩负着科技创新研究及成果转化的重任。[2]国内较早的创新教育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30多年来,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不小成就。以国内创新教育发展状况为基础,笔者对河北省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深入调研,以期了解创新教育现状。

一、河北省高校创新教育的成效

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双创”战略的大力实施,近年来,河北省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首先,创新教育理念宣传形式多样。一是各级创新学会的成立为宣传创新理念和创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机构平台。2004年成立的河北省创造创新学会不仅在创新理念宣传方面开启先河,而且还多次参加或组织全国或全省高校创新教育研讨会。2009年成立的河北省创新教育学会更是直接围绕河北省创新教育主题展开各种宣传活动。二是各类创新教育和创业工作网站的建立,成为宣传创新教育理念的窗口。不仅前述的两个学会都有网站,而且河北省教育厅还有专门的河北创新教育网。三是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创新教育理念的宣传和落实。河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通过成立协会、组织比赛、举办讲座、引进项目等多种方式宣传创新教育理念,营造创新氛围。完善相关课程设置也是高校进行创新理念宣传的一种途径。近年来,河北大学增开部分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其中就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新理念的宣传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重视。2012年河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改革的意见》,无疑也加强了创新理念在科技领域的深入贯彻。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理念的确立,可以说河北省从上到下在创新教育宣传方面的工作更是越来越完善,创新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其次,创新教育研究理论成果丰富。河北省教育工作者关于创新教育理论或实践的论著颇丰。诸如,谷岩等人的《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研究》(2013),刘振忠等人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刘建平等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理论探究》(2013)等,分别从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讨论。除此之外,在高教类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活动中,石家庄经济学院张伟良等人的《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抓手,托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河北师范大学李建强等人的《河北师范大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职前职后一体化》分别获得二等奖。2015年河北省创新教育学会组织评选了河北省首届创新教育研究与试验成果奖,共有215项成果获奖。这些获奖成果既反映了河北省在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水平,同时也为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和论证。再次,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具体实践活动包括完善机构设置、举办论坛讲座、组织项目申报、开设精英班级和参加创新大赛等。河北大学不仅专门成立了校级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而且各学院都有各自的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同时还下设“大学生创业协会”学生组织。如此便形成了学校、学院、学生从上到下三级组织,从而使得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有序进行。近几年来,该校多次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典型专场演讲会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从2014年到2016年,该校连续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评审及答辩工作。仅2014年就向河北省教育厅推荐各类项目90项,其中35项获国家级立项,55项获省级立项。另外,河北省高校的创新教育实践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模式创新方面。2014年河北大学针对校内优秀学生开设“创业精英培训班”,旨在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河北省高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意大赛,比如2015年、2016年连续两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参赛,既可以借机促成赛事成果的转化,同时还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河北省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和国外创新教育发展相比,国内相关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有较大差距。相应地,河北省在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第一,创新教育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内化为自主观念。这既有传统的阻碍,也有现实的原因。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标准化教育方式,目的在于传授知识,为社会培养标准化人才。而基于创新理念的现代教育则强调以学生为本,采取个性化教育方法,改传授知识为提高能力,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成自由全面发展的人。[3]就现实原因而言,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的单一化也是创新教育观念的贯彻过程中的挑战。因此,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想革除掉多年的传统观念并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绝非朝夕之事。第二,创新实践难免形式化和表面化,尚未达到规范化和完善化阶段。创新教育实施初期,各高校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可谓如火如荼。但从目前来看,创新实践的过程完整性和实效性却差强人意。一些创新活动缺乏完整的过程性和持续性,活动效果不明显。对于“双创”战略的实施,重创业轻创新。反映在实践上,创业活动多于创新活动。不论是创业大赛、创业演讲、创业讲堂还是创业实训,都是创业为主、创新为辅。对于创新教育的真正实施,这些做法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再者,创新教育网站的更新维护相对滞后,使得所谓的网络交流平台流于形式。仔细分析,可以将创新教育问题根源归结为内在观念和外在制度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创新教育传统的缺失是内在观念根源。[4]我国的学校教育传统可谓历史悠久,可其中却几乎没有创新教育的内容。而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西方教育思想和实践中,从来没有缺失过创新精神。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碰撞,创新教育的理念开始在国内教育界逐渐渗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创新已被视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理念居于首位。对创新理念的空前重视,不仅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高校创新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机制的不健全是外在制度根源。在管理制度上,一是校院权力职责分配不合理,管理权力大都集中在学校,而学院作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体却权力不足,因此缺乏创新动力;二是政出多门,学校各级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工作协调性,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三是学校管理太过束缚,导致师生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人事制度上,人事管理和用人机制相对僵化,教师缺乏合理的流动性和竞争性;教师评价机制单一,奖惩规则笼统而缺乏操作性。在人才培养制度上,培养方式欠灵活,培养目标的创新性不足,人才评价标准单一,不能满足多元的社会需求。另外,部分高校在学科设置、教学管理、就业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制度性缺失。[5]所有这些不足成为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的严重阻碍。

三、优化河北省创新教育的对策

针对河北省高校创新教育的问题,笔者试图从多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合理化建议,尤其强调把创新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

(一)理念先行,更新观念思想

高校工作者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形成现代教育理念。[6]对高校教师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再是现代教育实践的全部,必须增加或更新以能力素质和创新思维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尤其强调把创新观念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渗透到教育工作的每个环节。

(二)制度保障,完善体制机制

高校要为创新教育实践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以增强院系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学校和二级院系的职责分配,适度合理放权;统一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改变政出多门的现状。[7]在人事制度上,改变僵化的用人机制,允许院系及校际之间教师的合理流动和正当竞争;改革单一的教师评价标准为多元化标准,制定细致而可操作的奖惩规则。在人才培养制度上,把创新性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改革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建立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等。[8]

(三)注重落实,搭建实践平台

在实践平台的搭建方面,既要做到内容丰富和模式多样,又要保证方式方法的操作可行。从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设计,到师资配备、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要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展开。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课堂教学必须实现多重转变,由重技能向重智力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共性向重个性转变,由重理论向重价值转变等。同时,落实创新教育还体现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上。正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强调,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又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9]引入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打破或软化传统的学科界限,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包括全社会在内的系统协调培养模式,开设专家讲座、引入第二课堂等。所有这些都能为创新教育搭建有效的实践平台。

(四)放眼世界,寻求中外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该放眼世界,寻求中外合作的机会。国外的创新教育思想已有百年之久,多年的经验积累已使西方国家形成许多经典的创新教育模式,诸如MIT模式、城市大学模式、廷伯莱克模式、东京大学模式等。[10]这些模式已被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知名大学推广使用,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就借鉴MIT模式中的关于本科生研究工作计划的方法,城市大学模式则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而东京工业大学就采纳了东京大学模式进行学生的培养教育。[11]事实证明,这些模式中的创新教育理念相当完善,也非常成功,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华长慧.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

[2]甘自恒.创造性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

[3]高福安,林淑华.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

[4]赵传栋,刘昌明.创新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5]芮延年.创新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6]彭文生,黄华梁.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7]秦亚青.教育管理与创新型人才培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

[8]钱责晴,刘文利.创新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9]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1999(7):3-6.

[10][日]田野郁夫.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陈武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