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保险学教学

高校保险学教学

时间:2022-10-25 22:2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保险学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保险学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保险市场;保费收入;保险人才;保险学教学

一、前言

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保费收入不断增加,据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市场原保费收入达38016.62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产险业务原保费收入10770.08亿元,同比增长9.51%,健康险原保费收入5448.13亿元,同比增长24.12%。与此同时,我国保险市场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2016年我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安心互联网保险成立,2017年健康险中首份百万医疗保险开始问世,近几年重疾险不断升级,分组赔付、轻症、中症、多次赔付开始出现;产险中,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不断升级,保险责任不断扩大,责任保险品种不断丰富。服务方面,车险线上小额直赔,年检代办、线上报价;寿险中线上保全,线上保单查询等陆续出现。当前保险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对我国应用型高校保险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目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保险学的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保险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保险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对学生保险理念的培养不足当前虽然我国保险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长期以来由于保险行业整体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素质不高,导致一直以来保险销售误导情况较为严重,人们对保险仍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我国保险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使得在高校中学生普遍对保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部分高校教师对保险行业也存在着一些看法,使其在教学过程当中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没有让学生认识到保险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注意对学生保险理念的培养。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这大大影响了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性、应用性不强当前应用型高校保险学教学普遍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践教学开展的较少;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普遍过于理论化,课堂教学过多地集中在概念、原则、原理、保险种类的阐述上,对保险实务知识的介绍不够,教学中很少涉及展业、承保、核保、保全、理赔、组训、客户服务等方面[1]。究其原因来说,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相关保险学教材的实用性不强,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另一方面也因为高校教师大部分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使得实验实践教学的开展较为困难。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考核方法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在应用型高校保险学课堂教学中多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材为主体,带领学生学习相关保险概念、原理及种类,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对于相关保险概念原理能做出很好的解释[2]。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无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当前保险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提高高校保险学教学水平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保险理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保险观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保险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到保险行业的职业类别及职业前景;培养学生正确的保险理念,为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1.增加保险教学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教材的融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注意利用当前保险公司的产品信息、条款内容、核保核赔政策等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同时增加保险教学案例以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应让学生及时了解保险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以上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开设实验课程,利用保险相关教学软件,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开设相应实验课程,利用相关保险模拟实训软件、互联网保险平台,让学生了解保险公司的组织构架,熟悉相关职能部门及岗位设置和职责,让学生系统学习人寿保险及财产保险公司承保核保保全及理赔等核心业务;利用保险师等相关保险经纪公司平台以及保险计划书制作软件,让学生熟悉当前寿险公司的最新产品,学会通过条款解析、产品对比分析,进行保险计划书的制作,进而学会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进行个人保险保障以及家庭保险保障规划的设计。3.增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保险主体公司以及经纪公司之间的联系,进行信息互通,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和保险讲师开展专题讲座和保险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让学生了解到公司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部门及岗位职责以及具体的业务流程;接受专业的岗位职能及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形成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教学手段,通过激发、鼓励以及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考核方式上要灵活多样,一方面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综合项目设计、保险计划书制作、产品解析报告等方法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第2篇

关键词:高校;保险学;教学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外国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这种保险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与引进,必须立足于国内的培养.保险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而且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业现有的运行机制或规则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由此可见,保险学教学面临着新的保险环境和时代要求只有不断进行保险学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保险人才。近年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顺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为保险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保险专业都是相对年轻的一个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保险学的教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加上保险是一个新专业,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对保险业的偏见,学生对保险专业有消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目前我国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保险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保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在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的学习动力不强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较少,而一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教师缺乏保险行业的实践经验从而其教学效果不佳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的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本科生来说,已经厌倦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老师的教案也由PPT所代替。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手段等仍根深蒂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足,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从事保险实践工作,而富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工作者也进不了保险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鉴于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用的都是从书本上或是从网上下载的现成案例,并没有包含自身的感受,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难以做到生动形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保险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保险学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保险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保险业最新动态等,也可以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分,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法学、精算和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此外,在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中,还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而达到的修养,因此,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品质。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险学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要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一类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次,要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互动作用优化保险教育师资。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即建立充分利用和有效培养的互动交流机制。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弃教经商,而与此同时,业界却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弃商从教,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保险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1]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

第3篇

关键词:保险学; 人才培养模式; 现状; 改革研究

一、引言

自从1980年我国保险业恢复至今,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初具规模。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331家。伴随着业务的稳步发展,专业中介机构的盈利能力也不断提高。2007年,全国专业中介机构共计实现盈利19496.2万元,同比增长96.22%。特别是保险经纪机构,全年实现盈利22053万元,同比增长104.74%,为历史最好水平。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从1959年商业保险停办到1980年恢复,20年一直没有保险专业教育。1983年被认为是新时期保险教育的开端,当时,西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分别受中国人民保险公司320万元资助而成立保险专业,与此同时,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也有了保险教育。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开办保险学专业的学校数量较少。截至2005年年底,国内设有保险专业的院校共85所,在校的博士、硕士、学士及大专生共计20759人。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保险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保险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国内外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根本上讲还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所谓培养怎样的人就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色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怎样培养人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措施,是指在一定的思想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并采取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这其中包括了人才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与培养评价等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

保险学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保险理论与实务和保险精算两个方向,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大相同。

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与改革,保险学专业培养目标方面已有了很大改观。不再是以前空泛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是更加切合实际的通才教育,主要体现在:

⑴ 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保险业的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保险学是知识应用型学科,近年来,各高校为了适应保险人才市场的需求,纷纷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强化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并且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和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整合,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的高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脱离的问题。

⑵ 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调整,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过去“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渐凸显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各高校逐渐走向“通识教育”,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全面的教育教学,不断强化学科基础与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人才。

⑶ 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大力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中外合作办学是21世纪我国保险教育的有益补充。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各种中外合作保险教育的试验形式就已经在我国初见端倪。其中,由中国保险学会、中国金融学院和美国通用科隆再保险公司联合于1996年11月在北京成立的“中美高级保险培训与信息中心”,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这以后,更多的外国商业保险集团来到我国,在一些主要城市与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起了各类保险研究中心、培训中心等。如南开大学2005年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保险金融学会签署了“南开大学(保险专业)毕业生获得澳新保险金融学会职业会员资格认可协议书”。中外合作的保险教育将大大促进我国保险教育事业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从而将我国保险教育的质量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

2.人才培养措施

人才培养措施是为实现各高校所设置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手段、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⑴ 人才培养内容

是培养者用来作用于培养对象的影响物,主要以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

① 课程内容陈旧,很少涉及国内外热点问题。比如福建省05年遭受强台风“龙王”袭击,很多地下车库被淹,保险公司理赔金额激增,许多保险公司现金流出现严重不足。04年发生的海啸,灾情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但对于全球保险商来说,整体影响并不大,因为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将这些风险已转嫁给再保险公司或是特殊灾难基金。那么,这类不可抗力带来的损失,保险公司究竟如何设计才是比较合理的,完全可以做为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教学,集思广益。

② 课程内容涉及面太窄,虽然目前国内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已开始提出要改“专才教育”为“通识教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但事实上教学计划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扩大知识面的选修课并不是很多,远没有达到通识教育的水平。

③ 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有待加强。一方面是英语教学有待加强,很少有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二是国际保险及国际保险法务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多。面临目前的全球化趋势,高校保险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加强这类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应对国际事物才能得心应手。

④ 写作能力培养薄弱。国内高校教学内容中很少涉及专业写作能力训练,使得学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经常无从下笔,学术文章写作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⑵ 人才培养手段

是指在培养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①填鸭式教学。在保险学本科教学中,除教学内容的上述问题外,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也阻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大多数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等手段仍根深蒂固。

②过分强调课本讲授,忽视知识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到保险学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该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

③案例教学匮乏。鉴于保险学自身的应用型特点,在教学手段上,西方各国保险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是强调实践环节,采用案例教育与模拟教育,以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最为经典。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⑶ 人才培养制度

是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

① 学分要求偏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通识教育比较薄弱,通识教育的课程比重不足。国内高校开设保险专业的总学分一般都在170分以上,扣除我国高校教学计划中所特有的政治性课程和外语课程,我们的学分总数要求还是偏高。再加上目前国内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学生课余进行思考的时间很少,个性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

② 学分制实施效果欠佳。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在借鉴国际经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教学制度,探索如何培养创新型、个性化人才。比如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但由于约束很多,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并未能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去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通常要按照统一的规定进行选课,这就造成了名义上的学分制与实际上的学年制并存的现象,使得学分制的实施并为达到预想的效果。

③ 社会实践部分的学分量和学时数不足。保险学专业的应用性要求学生必须加强社会实践,而这部分的学分量与学时数目前严重不足。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弱,到了工作岗位适应速度慢等问题。

⑷ 人才培养评价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人才培养评价方面主要表现在考核方式上。目前国内高校保险学专业教学的考核主要还是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再加平时作业的成绩,以确定学生某一科目的成绩。这种考核评价方法过于呆板,明显偏重单纯记忆成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创新。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保险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由于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从过去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通识教育转变,所以保险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一改以前空泛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切合实际地定位于培养“宽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

保险学本科层次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要为就业做准备,二是要为进一步深造预留接口。因此目标在于培养出复合型保险学人才,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出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保险学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应用型保险人才,是指能够将所学保险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保险服务业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基础性,即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集中的本科低年级层次,在这一阶段的培养目标上,应把知识面尽可能地拓宽,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论据进行批判性思考。应用性,即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强调“学以致用”,在目标制定上注重培养高年级同学的创造、创新和开发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实际,设计新的险种。实践性,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培养目标制定上就要突出实践性,通过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训练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保险学人才培养措施改革

为了实现培养“宽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复合型及应用型保险学人才的目标,有必要改革现存的保险人才培养措施:

⑴ 丰富人才培养内容

① 在课程内容上应当注重将保险市场反映出来的新问题和新个案引入课堂,启发学生展开专题讨论,以激发学生多思考,多联想。任课教师则可以通过参阅报刊杂志,网上搜索浏览,有选择性地搜集投保案例、合同争议、保险事故处理和保险理赔个案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类剪辑,作为保险学教学的辅助材料。要求学生讨论,从案例分析中深入学习保险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如何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并辅助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完成部分保险学知识的学习。

②借鉴哈佛商学院的做法,邀请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士系统阐述一些前沿问题,采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与这些学者交流的机会。

③借鉴国外很多高校跨学科选课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大一、大二的基础性教育阶段,多选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学、写作、数学等学科。到了高年级再进入到比较精专的保险领域。同时要加强法学和写作等学科的基础教育,加大数学课程的安排,为学生向保险精算方向发展打好基础。

④在培养内容上注重与国际接轨,加强英文原版教材的引进,尤其是保险精算方向,最好参考英文原版北美精算师考试教材,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趋势。同时,重视国际保险及国际保险法务方面的教学,使学校培养出的保险学人才能够面向国际市场,掌握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

⑵ 变化人才培养手段

①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改变原有的填鸭式培养手段,把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在将来的工作中能用到的只有小部分,而这小部分知识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还没学会如何运用。因而在保险学人才的培养手段上,应该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变单向教学为双向互动教学。

②对不同的课程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基础理论课程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核心课程,可以在着重教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专业课程,加强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于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③与国际接轨,广泛推行案例教学。保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尤为重要。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这一做法可以使教学更加的形象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案例教学的实质在于带学生深入“现场”,充当“角色”。

④提倡双语教学,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国际形势。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知识很有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搜索、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

⑶ 灵活人才培养制度

①降低学分要求,加大通识教育比重。由于保险专业本身多学科融合统一的特点,所以在基础教育环节应加大对数学,行为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给学生创造更多个性发展的空间。

②适当增加专业课课程的开设,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虽然我们已经在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学分制,但在实际选课操作中限制较多,导致学分制成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学年制,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太小。所以应当放宽选课过程中的限制,开设更多的专业课课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在未来几年逐步由学年学分制过渡到课程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③提高社会实践的学分比重,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靠拢。有必要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动手能力。还可以建立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模拟保险受理、理赔过程,模拟制定新的险种,并在实验室或是实习基地加以推广以检验设计及定价的合理性。

⑷ 改革人才培养评价

①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建立考察与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适当降低期中期末成绩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比重。考试形式也可以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变“死学”为“活学”。

②实行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特定课程,比如寿险营销,增加口试环节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必要。

③允许学生开阔思维,对于同一问题有多种答案,多种解释。

参考文献

[1] 叶晓凌、黄卫华.论我国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6

[2] 翟书斌.金融学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9

[3] 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4] 杨胜刚、乔海曙.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6

第4篇

【关键词】保险学基础;人才培养;课程现状;改革探讨

一、《保险学基础》课程在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现状

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的保险行业也在飞速的发展,使得保险学的课程学习也在不断加强。《保险学基础》课作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注重保险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保险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还可以更好地构建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金融知识框架。在过去的课堂中,《保险学基础的》教师对保险的分类、保险的基本原则等理论知识的提出较高要求,却忽略了如何利用此类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因此我认为《保险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将保险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高职金保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在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改革。

二、在目前高职的《保险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保险业也在飞速前进,但高职《保险学基础》课程教学依然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仅重视理论,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较差。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结合理论与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尽办法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中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授课教师主导课堂,仅是强调学生要记住课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却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实务操作,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打了较大折扣,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小。授课的老师一般是科班毕业,没什么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没有得到显著的教学效果。3.保险的实训教学欠缺实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险实训的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购买动辄几十万的保险实务操作软件,实训的基地以及实验室极其简陋,造成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无法进行实务操作;二是实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是由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学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在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则采取敷衍的方式,造成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较低,这也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针对《保险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

在课程的培养目标及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对《保险学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改革:摒弃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的老师一统天下的填鸭式教学,而改成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情景化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理论保险知识由一个个情景再现来进行,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情景再现中完成我们的教学。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就是保险业,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中还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作为专业的保险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平台,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向,不断吸收行业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果,根据行业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自我的继续教育与知识更新。第三,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增强实训能力:1.力争在校内建设出模拟保险公司工作的场景,引领学生在其中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能够进行模拟操作练习;2.与企业合作,加强校企联合,采用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学生到保险机构现场观摩实践,同时尽可能多的邀请保险公司精英到校指导学生模拟操作。双管齐下带领学生参与真实的工作过程,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第四,考核方式的改革:作为一门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并重的保险类基础课程,《保险学基础》的考核应该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1.主要通过卷面考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在日常教学中穿插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主要依据学生的日常考勤状况、学习态度、实训日志、实训报告及各项实务操作的质量、团队的配合、个人创新能力的体现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的实务考核。

四、结束语

在2002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的保险业开始了面对全球开放,非常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给我国的自有的保险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促进了我国保险市场对专业的高素质保险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培养专业的保险人才在高校专业中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选择。因此给学生打下坚实的保险基础势在必行,更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走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马淳正.金融保险专业“开发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06):50-52.

[2]修波.石明义.我国高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J].时代金融,2013,(12):305-306.

[3]窦乐.基于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3(14):39.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险学;实践教学

改革开放后,保险业以井喷式的速度飞速发展,但保险公司“求贤难”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保险学专业教学的重大难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保险专业人才实践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高校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实践教学,那么,高校教师如何开展实践教学,是本文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概述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以讨论和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其缺点是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严谨,课堂气氛或过分活跃,或过于沉闷。鉴于此,该教学方式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建立和完善保险专业案例库。案例选择应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和时效性。任课教师可通过教学团队协作的方式,筛选出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保险案例,同时对历年的典型案例进行加工与改造,将其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第二,合理使用案例教学设施与教具。案例教学的开展还需完备的教学设备作为辅助,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通过视频、超链接网页等方式增加信息量。同时,任课教师也可向学生展示实务教具,如保险单、批单等,这些直观的实务教具可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的印象,使教学事半功倍。第三,科学地组织教学。任课教师应在课前充分把握与教学内容及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点。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通过小组划分、角色模仿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解答学生的问题。讨论完毕后,任课教师应及时总结讨论重难点和疑点。

二、模拟实践教学方式

应用模拟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之外,还需熟悉客户投保,保险公司初审、复核、制单到客户拿到保单的整个业务流程,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保险实务中。进行模拟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将模拟前的准备、模拟中的实施与模拟后的评价三个环节有效结合。

(一)模拟前的准备

在课题模拟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任课教师主要有三大任务:确定模拟目标、选定模拟内容和分配模拟角色。首先,确定模拟目标,通常一次模拟课重在突出一个目的,以免影响模拟效果。其次,任课教师需要选定本次课的模拟内容,抓住重点,便于学生理解与把握基本内容。最后,任课教师可根据模拟内容及班级人数分配角色。

(二)模拟中的实施

模拟中的实施阶段,是决定课堂模拟实践成败的关键环节。任课教师在模拟实践课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负责介绍模拟背景、说明模拟目标、提出模拟要求、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而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处于主体地位,根据任课教师所提的模拟要求,自主模拟,充分表现。

(三)模拟后的评价

模拟实践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及时总结和评价本次课堂模拟实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模拟形式的选定、模拟内容的再现、模拟角色的个体表现及团体合作等。主要进行正面评价,多鼓励,使学生敢于模拟、善于模拟。

三、PBL教学方式

PBL教学方式通常由教师引入某一现实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具体应用时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明确PBL法的教学目标。实施PBL教学法,事实上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现实生活中的保险事件为出发点,使学生运用已有的保险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存在争议的保险问题。因此,一个好的问题会成为课程的亮点。问题的提出既要符合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又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有兴趣参与问题讨论。其次,合理划分学习小组。PBL教学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各分组成员以任课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资料分类、汇总、分析、讨论,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最后,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在PBL教学过程中,各小组可通过口头、论文、PPT等形式将该小组的讨论结果呈现出来。同时,为了让其他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其中,可以在各组呈现之后进行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评。

四、结语

保险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必须对保险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模拟实践+PBL”教学方式的有效组合是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保险业实践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宝玲《.保险学》模拟实践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和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4(31):185-186.

[2]秦玲玲,刘永刚.PBL教学法在保险教学中的应用[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1):100-101.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保险专业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05-01

1 黑龙江省当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省内的哈尔滨金融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两所高校开设了保险学专业,其他学校经济金融类专业也开设了与保险学相关的课程,但保险人才教育普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1 教学手段落后,不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目前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已很难再激起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理论知识占去了大量课堂时间,无法使学生进行实际业务的操作,缺乏对职业所需能力的锻炼。

1.2 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职业方向不清晰

保险人才的培养目标虽然强调要符合市场需求,但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随着业界对优秀的保险人、经纪人、公估人的强劲需求,许多学生热衷于职业资格考试,考取证书后却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忽视专业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夯实,毕业后无法满足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将自身未来定位于内勤管理岗位,而对外勤销售则充满不懈或者畏惧。当真实的工作环境、内容、待遇与期望形成反差时,学生自然会对所学的专业有所失望。

1.3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人才供需脱节,忽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前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理论知识过多,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叠,内容急需进行整合。另外,学校普遍对学生在学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学校学生只有最后一学期才开始实习,因而往往使实习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就业后不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所学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保险市场人才供需矛盾的现状,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由于高校与行业缺乏联系。高校虽然开设了保险专业,但面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并没有及时更新,因而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二是行业对保险教育重视不够。行业对业务规模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对人才培养关注不足,承担的教育责任很少,但却把培养保险人才的责任全部推给高校。[1]

1.4 “双师型”师资匮乏,教师教学针对性和学生学习有效性不足

目前省内高校普遍缺乏专业教师,且大部分教师存在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状况。保险是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将使高校对保险人才的培养失去现实意义。此外,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双重考核要求,使得教师队伍很难从容地进行自我完善,当然不能完全胜任专业教学工作。

2 对构建我省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2.1 我省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保险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对于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量最大。因此,我省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地方保险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由于保险经营体制和管理的特点,保险公司各级分支机构多侧重于保险业务的营销、承保与理赔,而绝大部分学生都将选择在当地就业,因此,保险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专业管理人才和一线人才。我省高校应积极主动担负起培养一线和专业人才队伍的责任,更好地发挥其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功能。

2.2 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

保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具有理论新、实践性强,内容复杂等特点,因此,应根据培养特色,进行课程改革。如《保险学原理》设为基础理论课,《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设为纯粹的实务课程,讲授保险产品、保险条款、承保、保全、理赔具体实务内容,避免重复讲授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适当增加《健康保险》《保险医学》《汽车保险》等实务性强的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资格考试、理论研究、保险法、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2]

2.3 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尝试引进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的形式,形成与学生有交流、有思考的双向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合作意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社”一类的实践性团体,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义务咨询活动。既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社会。

2.4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培养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高校必须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具体而言,一是由高校出面,组织专业教师有层次、分梯队到保险公司兼职或挂职锻炼,实现教学与行业的深入对接;二是从保险行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任教师工作,弥补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空白;三是从业内聘请客座教授、行业专家到校内讲学,以便专兼职教师团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

2.5 发挥地方政府力量,加强校保合作交流,完善互动机制

由于校保双方的不同利益取向,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界入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校保合作教育协调机构,为校保双方的合作建立联系,使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和肯定。其次,筹资创立校保合作专项基金,增进交流,扶持产学研合作。[3]

参考文献

[1] 徐春红.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机制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3):38-39.

第7篇

一、《保险学原理》理论与实务的关系

《保险学原理》是以保险及保险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理论课,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把它看成一门纯粹的理论课,那么在授课中就会受到挫折,并失败。我开始在上这门课时,仔细阅读教材,对教材中的原理、概念等反复查看相关资料,弄清来龙去脉,可谓背课较认真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时,充满自信,眉飞色彩,但结果学生们并没有听进去,对很多原理、概念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期未学生评教时给我打分也不高。

为此,我认真听取学生意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反复思考自己在讲课中存在的那些不足?一次,一位老教师对我说:讲课不能光讲理论,还有实务。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心中为之一震,自己大学毕业就来到高校教书,对保险并不熟悉,讲保险课无非是看了几本保险教材和书,看了一些参考资料,保险的现状究竟如何?保险公司展业和理赔究竟采用了那些保险原理?我并不知道。因此,讲起课来干巴巴的空洞无味,学生当然不感兴趣,也不会有多大收获。

如何做到《保险学原理》理论与实务的统一?第一:我利用2012年暑假和2013暑假的两个假期,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东莞分公司进行实习,通过实习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和客户对保险的需求,同时更主要是对保险学原理中的理论提供大量的实务性材料;第二:通过网络、书籍和保险业界人士的交谈,整理了许多保险案例和保险方面较前沿的一系列问题,使自己对《保险学原理》教材中原理、概念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教材中有的过时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观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由于坚持了理论与实务的统一,使我在讲授《保险学原理》时就感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学生们对这课也喜欢听,从而收获较大。如在讲保险合同这一章时,我简单讲了保险合同一般性内容和基本要求,着重讲了在东莞客户和保险公司订立合同及订立合同之后容易产生的合同纠纷,并要求学生们思考如何回避这些合同纠纷?国外及其他先进地区有哪些好经验可以借鉴?通过学生们回答后,我再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二、《保险学原理》作为保险专业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国外保险专业有两种模式:一是与金融结合的金融保险模式:二是与数学结合的保险精算模式。但无论那种模式,均开设《保险学原题》这门课。而其他专业课(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都由学生在公司实践中完成,不在课堂上讲授。因此保险专业的《保险学原理》课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容易处理。我国设保险专业的高校有50多所,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在专业基础课中都开设《保险学原理》,其中各章节都涵盖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等内容。在专业课都开设《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等课程。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如何处理?譬如在《保险学原理》有专门一章讲财产保险,而在专业课程中又设置《财产保险》这门课程,在讲授中如何防止二者不重叠,这是值得认真探索的。

为了解决保险专业基础课《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在讲授内容上的重叠,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反复阅读了其他专业课相关教材,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保险法规》,《保险经营与管理》等,通过阅读和思考,在处理《保险学原理》和其他专业课程上,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第一:《保险学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对保险各个方面总的说明,但由于课时有限,在讲授时应是粗略适当,讲最基本观点和原理,不宜过细,过深。如人身保险这一章,我在讲授时只讲人身保险的特征,分类和种类,至于人身保险保费计算,费用给付,传统人寿保险有哪些主要品种?新型的人寿保险如何分红?留给专门讲授《人身保险》课程时讲授;第二:《保险学原理》虽然是对保险各个方面的总的说明,但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有所取舍。如再保险这一章,我考虑到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实在是市镇一级基层保险公工作,而再保险业务大多是在省以及保险公司总部进行,同时还有专门课程讲授《再保险》。因此,在讲授再保险章节时,我只是简单给予说明,留出时间去讲其他章节。再如社会保险这一章,我考虑到东莞及广东在社会保险做的比较好,保险专业学生中有部分人可能今后从事社会保险方面的工作,加之,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没有开设《社会保险》这门课,因此,在讲授社会保险这一章时,我便详细讲了社会保险相关内容。同时,还联系到东莞社会保险情况,讲授了东莞社会保险的历史,现代与发展趋势。学生们听后反响很好,刚好有几位学生假期去社保局实习,我向他们:“你们去社保局实习,对社保的业务了解吗?”他们回答“关于社保方面您上课不是给我们详细讲了吗?”

关于《保险与原理》和其他专业课在讲课内容上关系的处理的想法,我及时给教研室汇报,给过教研室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并列出了授课提纲。由于正确处理了《保险学原理》及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学生们都认为上保险课内容不重叠,我们学起来也很有味。

三、《保险学原理》与经济学科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我系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和金融学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都属于经济学科。因此,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及其内容上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重叠。根据近几年我们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学生就业不断走向“非专业”化,即学国贸的毕业后可能从事保险,银行工作,学保险、金融可能到贸易公司工作。因此我们在三个专业均开设了国际贸易理论、保险学、货币银行学、个人理财等核心课程,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如何讲授《保险学原理》这门课?如何处理好《保险学原理》与经济学科其他专业课的关系,对于我从事《保险学原理》教学是应该解决的。

第8篇

【关键词】保险本科 保险实践 应用型本科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过程的深入,我国国有企业和其他各项改革工作也在逐步的扩展过程中,保险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了标准配置的改革制度,国企改革以及其余项目的改革都是需要建立在完整配套的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养老保险制度等等各种社会性的保险制度之下,只有基础工作完成好,建立在其之上的改革项目才能够完成好。所以一向完善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有大量的高精专人才的参与,因此培养大批专业的保险业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人们的思想不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对于保险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除了基本的社会保险之外,各种商业保险也在兴起的过程之中。因此从社会保险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我国未来的保险业势必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操作部门。

一、保险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一般素质

(一)基本素质

1.理想和职业道德。激励人成长的目标就是理想,因此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强化道德修养建设能够在往后的工作中更加细致认真。大部分的成功人士,能够在自身的岗位工作中取得傲人的成绩,和他们自身的坚持不懈与吃苦耐劳是无法分开的,而这些品德都是因为其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品格。所以,建立起为我国的繁荣昌盛为奋斗目标的理想,拥有强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素质。

2.心理健康。只有树立起积极向上和韧性十足的品格,才可能在金融保险市场是捉住一闪而过的机会,迎接全新的挑战。现如今的多数高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家人的百般疼爱下长大的,缺少奋斗的激情与遭遇挫折时表现的脆弱感,因此往往没有一个奋进的动力和目标。高校保险专业的学生需要针对保险的具体业务操作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缺陷,通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应的锻炼,有效提升学生内心的心理素质。

3.思维理念。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信息呈现的形式是喷涌式的,各个信息互相融合交汇,造成思维形式对一个人的成才与否有重要影响,假如一个人的思想过于狭隘,那么不管是有多么优异的专业成绩,同样也无法成为一位合格的专业性人才。正确的思维理念能够对人的行动有良好的指导性作用。因此,高校的保险专业学生培养,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尤其是让学生养成开放式的学习思维习惯,使其自觉的认识到民主法制的重要性和自觉思维的重要性,使其能够以较好的姿态加入到全球化的保险竞争环境之中。

4.合作精神。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个人难以成大事的。保险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强、竞争性激烈的工作行业,需要各个人才之间的互相配合协调才能够在工作中将团队协作的优势发挥出来。与之相比,现如今在高校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无法良好的融入进集体之中,以个人为中心,个性强烈,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为了自身的名誉而去诋毁他人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已经成为了可有可无甚至毫无用武之地的理念了。从这里可以发现,经常性的将沟通、宽容、谦让的思想理念灌输给学生,能够让其了解合作的重要性,能够明白“双赢”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同时也是强化保险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内容。

(二)知识组成

1.稳定的理论知识是基础性条件。保险学专业在金融专业中属于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保险学专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金融学的基础之上。在我国,因为前文中提及的各项问题,造成保险教学和保险从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几乎是毫不相关,那么这就造成无法从金融学的全面角度分析认识保险学知识。假如保险学没有扎实稳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那么其未来的发展之路必然是狭窄的。所以在培养保险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不能够过于的重视实践,而将基础理论知识抛诸脑后。与之相反的是,现如今的社会,人们最重视的就是物质性,人心过于浮躁,高校保险专业的学生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哲学基础、数学、法学以及金融学、经济学等理论知识,这能够为未来的事业打拼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2.必要的专业知识。高校培养的保险专业人才是中高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杂乱琐碎的知识就不需要一一灌输了,使学生无法从密布的杂草中走进茂密的森林。可是高校保险专业学生需要依据基本的金融理论和实践情况的改变,进行针对性的选择性的为学生传授各个专业知识,这样造成的情况往往是和实际不相符,无法满足高级保险专业人才的一般需求。现如今,我们应该对各项专业知识进行整理,透过系统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加准确细致的了解到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风险管理以及保险机构管理等等必要的专业性知识,广泛而全面的提升其实际的操作能力。

二、高校培养专业性保险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清保险专业实践理论

现如今我国的保险教学依然更为重视理论教学,而且教师队伍也是理论知识更为擅长,不能够培养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对培养以道德为核心的教育还是存在明显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这直接加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实践教学体系落后

因为我国的高校保险专业建设还没有多长的时间,现如今的高校保险专业的理论以及实践课程体系改革设定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基本上依照的还是传统的学科教学形式对课程进行设置,重视理论而忽略了实践,无法培养出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人才。

(三)实践考核松懈

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本科院校,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科学的实践教学测评体系,对实践教学还没有达到理论教学的要求。使得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达成没有任何压力。例如大部分的学校在毕业前期让学生完成实践调查报告,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之后将实践经验整理上交。这种方式没有多强的实用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也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强化培养保险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措施

(一)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保险行业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行业,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点要求也决定了保险专业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的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利用好个性教学教育资源,包括了加入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案例,安排学生进行专门的市场调研,以及安排学生到保险公司进行实际的岗位实习培训。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众多保险专业课中设置实验课,不只在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这样的骨干课程,像保险营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和保险中介等课程,也可以设置一定量的实验课。请专业性复合型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保险经营管理中的基础性知识,清楚的了解保险行业的动态变化,摸清经营管理的发展脉络,完成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结合,慢慢的完善以及提升学生的实践专业能力。

(二)健全落实实践教学体系

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该针对应用型本科保险专业改进保险教材,加重实验课比例,设计与实际工作接轨的实验流程。其次建立专业化保险实验室,开发安装保险实验教学软件,最好是模拟保险业务具有仿真效果;再次,通过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指导学生提高操作技能;最后,与众多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便于教师进修、学生实习与就业,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教学科研模式。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实践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

学校在控制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需要慢慢的完成一个实践教学质量测评体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培养出应用性人才。基于此项要求,需要打破之前的纯理论教学模式,用学生的理论知识全权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教学质量,改变成为学生应用能力为评价标准,综合全面的对教学质量进行测评。建立起人本主义的评价方式和判断标准,例如测评基本技能,考核语言表达能力等,将实践教学真正的落到实处,对过程需要特别关注和进行有效控制,订立一整套相关的实践教学方案制度。

金融全球化的局面决定了保险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保险业开始了全面的对外开放,很多外来企业入驻我国,对我国的本土保险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保险市场对高素质的专业性保险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培养专业的保险人才在高校本科专业中成为了必要性选择。

参考文献

[1]徐爱荣.加强保险业合作.促进和亚太地区经贸发展——“2009第三届亚太保险教育和培训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9,11(2).

[2]王晓震,陈思维.目标与模式:财经类课程双语教学的选择性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5(11).

[3]曹廷贵.金融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意义、困难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11).

[4]马淳正.金融保险专业“开发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6):50-52.

第9篇

【关键词】保险学;教学;体会

作为高等院校教师团队的一名新成员,如何使自己快速融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如何快速适应本学校的授课习惯和方式,达到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和标准,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和欲求达到的目标。

下面我将从一位新进教师的角度,通过审视自己过去短暂的《保险学》教学经历,将一些教学心得与体会总结于此。

一、第一次与学生亲密接触

我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虽然曾到很多单位实习过,但是教师职业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讲台上,看着比我小5、6岁的学生们,我仿佛看到了曾经坐在课堂里的自己。本着“备课先要备学生”的原则,我力求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课上成为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良师,课下作为他们畅吐心怀的益友。时刻考虑到:如果我是学生,我将渴望学到什么知识;如果我是学生,我将渴望老师用什么方式传授知识;老师讲授到什么程度我才能听懂、爱听。

我想,正因为我做到了以上这些,或者努力地做到以上这些,学生们在课堂上反映才很积极。他们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也同样激发着我的授课热情,让我更有动力地去备课并上好每一次课。

通过了解和访谈,我发现我所授课班级的同学优秀且好学,对保险行业、保险知识都很感兴趣,并且毕业后投身该领域的热情度很高。其中一部分人热情、活泼,思维比较敏捷,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强;而另一部分好学、严谨,学习态度端正、积极。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差异,我便力争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征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二、《保险学》教学工作小结

(一)深入剖析保险理论和保险条款

《保险学》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最基本的保险学概念、原则,并且会使用这些原则进行案例分析。虽然基本原理学习起来相对枯燥一些,但是我力争用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案例表达出我要阐述的问题,这有助于让学生放下“防备”之心,主动学习和阅读。在相关险种的保险条款的讲授过程中,我始终向学生们强调一点,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保险行业和保险险种。我以自己过去在保险机构的工作经历为例,逐渐向学生们灌输一种思想:保险是一项事业,是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国的社会稳定器;以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经历向学生们传达:保险专业的学生要通过对保险知识的学习,逐渐培养出一种对保险行业事态变化的敏锐嗅觉。

(二)理论和案例相结合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应该是每一个老师授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也不例外。在案例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代表性强、可供多角度思考的案例。

(三)随时更新教学内容

保险专业的学生,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培养他们的行业敏感性,讲课中就不仅要从微观着手,还要从宏观下笔。我将《行业分析报告》下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目的是告诉他们必须要对保险行业的整体环境了如执掌,看懂保险行业的数据,了解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状况。此外,再使用《机动车辆保险条款》、《保险法》等作为内容的补充。

(四)欢迎同学畅所欲言,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

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克服学生不喜欢发言的毛病,激励学生畅所欲言,想到什么说什么,哪怕你说的有多“离谱”,课堂上应该出现不同的声音,这才能证明他们在思考。而对于我的答案,也不要求他们全盘接受,只接受他们觉得有道理的,之后说出他们认为对的,大家一起分析。

在内容上,我也经常找到与保险、金融等有关的新闻,用学生关注的新闻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度,并以此为出发点引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事实证明,每次授课到此的时候,学生们听课的兴趣是最高涨的。)

三、《保险学》期中考试形式的创新

考虑到《保险学》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本课程的特点,我所设计的期中考试形式如下:

1.将全班同学分成9组,每组成员4-5人不等,由同学们自由组合。

2.每组指定一个保险行业相关课题,供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书写成论文。

3.考试周上课时,每组成员派一名代表上台演讲出本组论文的重点内容,演讲完毕后,可由其他同学和教师提问。

4.以论文质量和演讲水平为每组成员打分,以此作为他们的期中考试成绩(演讲者成绩略高于其他参与者)。

通过这样的考试形式,希望取得以下效果:

1.鉴于平时上课内容的局限性,同学们和教师过多的关注保险原理、条款和原则,而对宏观保险行业的横向与纵向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我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小组研究可以了解到保险行业的其他方面,诸如保险行业监管、保险营销模式、保险市场国际化、保险公司竞争与合作、保险资金投资管理、中国信用保险的发展、保险公司“唯保费”论等等问题。

2.希望同学们借此机会,学会使用数据库,掌握搜索文章与数据的技能。

3.因为平时多数情况都是老师讲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他们没有真正的自己动手做过什么。因此我想通过这种期中考试形式,锻炼他们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认真观摩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

认真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过程,吸收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对于新进教师的快速提高和成长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姿态,他可以用姿态与情绪去影响学生,这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其次,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对所要讲授的知识胸有成竹,课堂上控制授课节奏,做课上的主导者的同时又有能力让同学们积极配合。

然后,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他的魅力,慢慢的将自己的授课活动升华到一种艺术的高度上来。

第四,课堂辅助工具的使用要尽善尽美,比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尽量做到美观、大方、内容清楚、简洁、重点突出、声与影良好的结合。

五、新进教师对未来教学工作的计划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名新进教师对《保险学》教学工作的总结,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让我感觉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虽然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但是我一直充满希望与动力去迎接今后要上的每一堂课,我有信心能够把握好“教与学”的每一次机会。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热情饱满的投入到授课中去,并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整合授课内容、备课充分。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教学进度和每次课的讲授内容。

第二,授课过程有条理,重难点讲授清晰。清楚的告诉学生哪些知识必须掌握,哪些知识了解即可。

第三,最大程度的做到不照本宣科,而是凭借多年知识的积累,将知识用连贯、感性和理性的话语传递给学生。

第四,除了书本上本应学生掌握的东西外,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了解学习财险和寿险产品只是任务之一,除此之外,保险行业中还有更广阔的领域需要学生去探索。

第五,尽量做到每次课都有一个授课亮点,或是案例,或是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状况,或是课程之外的保险行业最新信息,或是保险必备的知识如会计学等等。

第六,与学生做朋友,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知识。

第10篇

关键词:保险专业;双语;人才培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6)11-0125-03

[作者简介]娄凌燕(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司金融;范玲(1979-),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保险。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校企对接的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4Z018)。

一、高校保险专业双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保费收入从2010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4万亿元,年均增长134%;行业总资产实现翻番,利润增加24倍;市场规模全球排名由第6位升至第3位。2016年1―7月保费收入21万亿元,同比增长35%,总资产达到143万亿元,同比增长28%,保险行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保监会印发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表达了当代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方向,即建成现代保险服务业,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而由传统保险业转向现代保险业,由国内保险市场转向国际保险市场,必然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保险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掌握一门外语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保险专业教育和保险双语课程教学的设置,培养熟悉国际保险市场规则、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顺应保险市场格局变化潮流,应进一步系统研究保险专业双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实现保险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目标。

二、高校保险专业双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双语人才培养明显滞后

教育部推行双语教学的力度在不断增强。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到双语教学的意义和目标,提出要在信息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保险学属于经济学项下金融学类下设的一个专业,目前,保险双语人才的培养明显滞后其他专业。在现实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高校陆续开启了双语教学的热潮。从研究成果上来看,在知网数据库中以“双语教学”为主题的研究多达20753条,以“金融双语教学”为主题的研究达177条,而“保险双语教学”的文章只有9条,可见相较于其他专业,有关保险双语教学和双语人才培养的研究非常少,与其他专业双语教学研究相比,保险专业双语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缺少系统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高校对于保险专业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足所致。相较于金融、法律等国家明确要求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领域,保险专业未受重视,各高校在设置双语课程时,并未把保险专业作为首选,保险专业开设双语课程的主动性不强。因此相关研究较少,且研究重理论,轻实证,对教学缺乏系统性指导,双语教学收效不佳。

(二)保险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首先,缺乏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力量。保险双语教学中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一方面,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能流利表达并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语言能力不强,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听不懂授课内容,丧失兴趣,因此能否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以及流畅、生动的语句表达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相较于传统中文教学方式,学生本身在听课过程中因为外语授课的关系容易溜号,如果教师外语表述能力不强,教学效果势必打折扣。教师语言水平达不到要求就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双语教学除了对外语水平有要求以外,对专业知识也一样有要求。保险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双语人才,提高学生外语和专业知识能力,虽然授课用第二语言,但需要强调的是双语课不是外语课,接受双语课程的学生最终还是要学习保险专业知识,了解国际保险市场规则,尤其像海上保险、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保险精算等跟国际市场衔接紧密的课程,要求教师能将外语与保险实务相结合,因此对教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大多数高校都缺乏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由此可见,保险双语课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和专业能力才能达到一定教学效果,否则双语课程只是形式,无法体现其设立的真实意义。

其次,学生外语和专业知识能力准备不足。学生作为知识的接收者,在课堂能听懂、并接受这种双语模式是关键。在双语课堂中,要求学生应具备比较扎实的外语能力和专业知识,如果学生词汇量有限、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会增加双语课的难度,因此前期知识积累非常重要。例如:“Premium”在保险里面指的是“保险费”,而在外汇市场指的是“升水”,如果学生前期对单词没有一定积累,就会在课上花费时间去查询这个单词的含义,没有时间跟教师进行互动。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也同样如此,也会影响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双语教学教材匮乏,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全国高校保险专业实行双语教学时可选用的教材大致有四类: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原版改编教材和英汉对照版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原版英文教材是首选,但需要学校具有高素质师资和学生,在选择原版教材时,也会面临原版教材版本较旧的问题,老版本教材数据和信息更新不及时,有的脱离实践教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自编教材内容更符合国情,但自编要求多,难度较大,在语言表述的准确性、知识更新性方面存在不足。原版改编教材,需要对原版进行删减整理,编排是否合理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英汉对照版教材,内容同时采用中文和英文,相较于原版教材,内容更为简单,学生容易接受但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在当当、卓越等网站搜索保险专业有关双语教材时,发现有关保险学的双语教材无论是原版还是编译版都非常匮乏,教师的选择非常有限。在图书储存方面,无论数量或是种类,各高校图书馆保险专业双语教材的储存量也明显不足,远远低于中文书。此外,教材的选择和课程设置有一定相关性,教材的选择基于课程的设置,开什么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显然保险专业在双语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性,课程设置主要看教师能讲哪门课,并没有考虑保险专业整体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因此存在盲目开设课程的问题。

三、高校加强保险学双语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保险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视与政策支持

首先,加强对保险专业开设双语课程的重视。基于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对国际化保险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掌握市场人才需求,系统地推进双语教学,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确立国际化保险应用人才的培养应定位于面向金融保险业及其他外向型企业,培养具备较系统的金融保险基本理论,掌握涉外保险业务技能、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国内外企业国际商务运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为适应国外本科院校培养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由此可见,当前保险市场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熟悉涉外保险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满足市场人才的需求,保险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十分必要,要给予高度重视。

其次,加大对保险专业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总结双语教学实践经验,为保险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第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险专业双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策的支持。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双语教学,充分认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双语教学的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应在工作量上给予必要的奖励,包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对双语教学水平高、有相关专业证书或有潜力开设双语课的教师,给予国外培训和考察等机会,通过访问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和自身教学能力。此外,通过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双语课的认知。

(二)建立健全保险专业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选择双语教师时,具有海外学习背景且保险方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优先,其次选择外语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重点培养。高校在师资建设上,应注重系统培养,通过专业培训,鼓励教师海外留学访问,也可聘请国外优秀教师和专家,通过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提高学生素质。学生作为“受”课主体,其外语和专业知识能力也直接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因此,在双语课程开始前,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英语方面,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和学生的互动,给予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课下也应多和学生交流,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快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基础课程内容的理解,正确掌握基本理论和概念,由此减轻双语课程授课内容上的压力,学生不会因为课程内容难懂而丧失兴趣。

第三,科学选用教材和设置课程。在教材选取和课程设置方面不可急于求成。教材上,可以适当选择合适的原版教材,原版教材内容原汁原味,语言表述准确,通过原版教材,可以了解国外保险理论与实践的情况,教学内容上可以与国际接轨。由于原版教材不符合我国国情,可以配合中文教材一起使用,根据知识结构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设置应系统化,初期可以选择专业基础课作为双语教学开课重点,如金融学、保险学等较为基础简单的课程,学生可先熟悉本专业基本词汇,之后可以选择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海上保险等课程。课程设置要体现由易到难的过程。当然,难度太大的课程,除非学生外语素质非常高,否则不宜开设双语课。

[参考文献]

[1]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1):54 C61

[2]娄凌燕,王戈.构建高校双语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研究[J].商业经济,2012(9):108C109

[3]刘革.高校保险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4):47-50

第11篇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教育;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刘宏建(1980-),男,安徽濉溪人,安徽工程大学数理学院,讲师;费为银(1963-),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数理学院,教授。(安徽 芜湖 241000)

项目基金: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08JYXM070)、安徽工程大学教研项目(2012XJY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16-01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市场遭遇了1929 年以来最大的系统性金融海啸,全球经济放缓,我国经济也遭遇了巨大的压力。如何用科学的方法防范金融风险、制订符合经济规律的金融政策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保险、银行、证券等金融单位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国内金融人才,特别是既懂金融又懂统计的复合型人才相当稀缺,高校首先应当担当起培养此类人才的重任。[1-3]与此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需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研究,安徽工程大学数理学院统计学专业(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通过六年的努力,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

我校数理学院于2005年开始统计学专业(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本科招生,专业设置围绕学校深度融合地方经济建设,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乃至安徽省风险管理与精算学科的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使金融风险的量化、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更具科学化、系统化。

在专业建设之初,学校就将工作的核心确定为: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因为培养目标是塑造人才的方向和模式,是衡量人才质量的主要依据。顺应时展的要求,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由“人才供给主导型”到“社会需求主导型”的转变,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事关专业建设的成败。专业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为此,结合实际将我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经济学与金融学素养,掌握概率统计、金融工程、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能进行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有志成为高级统计师、金融分析师、精算师的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培养规格要求,使之能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和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2003年11月,高等学校统计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颁布了《统计学本科专业教学规范》,条例中明确了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布局与课程结构,对我国高校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4]为确保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按照“以理论为基础,强化实践应用,突出金融特色”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1.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培养计划中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学生毕业要求控制在190~200 学分之间,由必修理论课学分、选修理论课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综合素质学分五部分组成。课程平台结构由四个结构组成。

(1)基础教育课程平台。本课程平台由政治理论、人文社科、军事法律、自然科学(学科基础)、外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课程65学分,选修课程5学分。

(2)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本课程平台由概率论、常微分方程、运筹学、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定性数据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经济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随机过程、试验设计、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利息理论、金融工程、数理金融、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保险学、再保险、风险管理与保险、证券投资分析与案例、公司理财等课程构成。其中必修课程110学分,选修课程12学分。

(3)实践教学课程平台。本课程平台由军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内容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课程包括抽样调查综合实验、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设计、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和“模拟股市”实验等,本平台需修满30学分。

(4)综合教育课程平台。由公共选修课和综合素质实践教育构成,其中公共选修课共设文史、社科、艺术、经管、自然科学、其他共六大类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5学分的课程;综合素质教育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完成2学分,旨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该专业的课程又可分为三个模块:统计学与数学模块、金融模块、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模块。统计学与数学模块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是基础,在前4学期内完成;金融模块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金融工程、数理金融、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保险学、再保险、风险管理与保险、证券投资分析与案例等,是特色,贯穿2~7学期;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模块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统计软件应用与开发等,是必要支撑,在2~7学期完成。

2.适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新世纪科技发展呈现交叉渗透和数量化的特点,出现了许多交叉、边缘学科。为使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形势,为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统计背景的金融人才就必须适时地将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引入课堂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保险;教学

一、保险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保险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改变,主要表现在传授性教学多,启发性教学少,教师喂得多,学生自己获取的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工作能力差,一接触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业务和操作方法,感到无从下手,更不能利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未来教育过程的重点并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他们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这就需要改变整个教育和学习方式,由维持性学习转变为预期性、创新性学习,即不仅教会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更需要使他们学会怎样吸取知识,并学会创新以解决未知问题。

二、对《保险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目前,在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都要上《保险学》课程,其他专业的同学可以选修。高校里存在一种普遍现象,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弱,缺少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少学生是以无所谓、混学分的态度来对待课程学习, 课堂上不太集中精力听课, 有的为了考各种等级证书干脆看与课堂无关的书或英语书。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保险学》课程时就有意识地引入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出发点, 着力强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从课堂讲学、问题探究、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以学生主讲补充教师主讲

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改变课堂教学由教师一人主宰, 甚至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 给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讲。结合专题性讲座,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 每个专题讲授一小节( 20 分钟) , 主要是对该专题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和解读, 特别要介绍当前学术界或社会各界对这一论题的主要态度和焦点问题, 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种由学生主讲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学会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各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收集资料、整理观点、梳理和综述问题、撰写教学方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选优秀代表担纲主讲等环节。同学们为了讲好自己的专题, 往往在上课前都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变压力为动力, 充分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既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也收获了成长与进步。

(二)以专题授课替代对教材的简单复述

为避免对使用教材的简单重复, 在课堂内容的规划和设计上, 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教学,每一次专题之后,围绕特定主题共同探讨。在遵循保险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主要设计了以下专题: 风险与保险、社会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车辆保险等。这些选题在保险学课程体系的框架内, 突出其实用性价值, 以关注实用性吸引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发现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这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保险学的兴趣和动力。

(三)案例教学方法创新

保险学属于应用类学科,因此, 在教学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比重, 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在保险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现场参与的成功方式就是增强案例分析的方式和问题探讨的力度。案例的选择和问题的提出, 既可以由教师提供, 也可以由学生提供。课上,可以先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教师针对理论知识结合精典案例把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课下由学生准备与所学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展示,仍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保险学案例, 每个案例10分钟左右。形式不限,可以是传统的PPT形式的,也可以是根据案情现场表演,还可以将案例拍成视频。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同学们更倾向于现场表演和拍成微电影的形式,他们课下自编自演自导,团结合作,分工明确,为了给大家呈现出精彩的案例,每组同学都认真地准备着,对与案例相关的重点或疑难问题进行反复的探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性空前提高。通过这种学生自己动手做保险学案例的方式将课程的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使知识点更加突出,既能温故知新,又容易引起共鸣,活跃课堂气氛。

(四)突出“问题导学法”的运用

论 “问题导学法”是指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各种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构建出有意义学习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设问、疑问、留问、提问的形式,将保险教学内容化成一个个问题,使问题经常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用以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下面举例说明:

如讲“风险概述”这一内容时,应以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为主线,设置成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风险2、风险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风险的特征是什么?(将以上三个问题贯穿在古语:“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 以及若干与风险相关的图片,如南方冰冻雪灾,胶济铁路出轨,汶川地震,三鹿奶粉等事件中启发同学们思考)。同学们通过图片结合所要思考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入扣,最后获得与风险相关的知识――风险就是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客观存在而又意料不到的事情,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工作失误等。

三、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保险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教学中对教师引导作用的理解和贯彻存在着抽象、孤立、简单化的认识,虽然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教师引导作用的存在是以学生的“学”而存在,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在保险教学中不能单纯运用一种讲授法,只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习最佳效果的各种教学法都能采用。保险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能够将教为引导和学为主体这两者真正统一起来,这是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次实践活动。

(二)不断调整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潜在效用。运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有一个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能以强制、压抑的气氛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或注入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创设一个充分民主、平等的气氛和环境,促使师生间心理协调一致,相互之间的言谈举止达到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接近,然后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特别是教师在回答问题时,说话态度要亲切自然,其语言要充分体现启发性、诱导性和可接受性,避免学生产生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三)教师在保险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连环导学的设问、疑问、留问、提问应做到“八要”:一要激感,叩击心灵,讲究思想性;二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化,讲究逻辑性;三要一石二鸟,触类旁通,讲究有用性;四要因势利导,点拨启迪,讲究启发性;五要扣其两端,活跃思维,讲究灵活性;六要形式多样,因人而异,讲究针对性;七要新旧联系,层层递进,讲究连贯性;八要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讲究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龚放.强化问题意识 造就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报,2004(4)

[2]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外国教育研究,1998(2)

[3]潘世墨.在课堂讲授中引入问题教学的探讨.上海高教研究,1998(2)

[4]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