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辅导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吸烟是吸毒的第一步。中学生抽烟现象在学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大多数学校对学生抽烟问题并不十分重视,教育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原因:一是抽烟虽然是个不良习惯,但是抽烟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复杂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和强迫症在青少年吸烟者身上表现得明显,导致戒烟这一不良行为的矫正反复程度大,见效慢;二是一些教师和家长有抽烟的习惯,缺乏行为改变的示范性,影响教育的效度;三是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人常会认为抽烟仅是学生的一个不良生活习惯,在老师、家长的眼皮底下大多不会抽,无伤大雅。事实上抽烟问题却比较严重地困扰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身体健康和学习进步,也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调查研究,摸清底细
有这样一些情况让我们感到学生抽烟问题必须进行教育。一是宿舍管理人员反映有学生在宿舍抽烟,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在厕所中发现了烟蒂,让我们感到学生在厕所抽烟容易将大肠杆菌等细菌吸入消化道,在健康方面有较大问题;三是社会人士反映学生在大街上吸烟,让我们感到抽烟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上存在问题。因而必须对学生进行戒烟辅导。
为了切实掌握实情,我们进行了两个层级的摸底调查:
层级一,调查目的――了解哪些学生有抽烟习惯,以便于有具体的辅导对象。为了取得信任,保证辅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告知家长、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抽烟是一种不良习惯,学校计划对抽烟学生进行教育(不处分),给予帮助,希望他们提供名单。我们在全校获得了有过抽烟历史的43个学生的信息。因而召集了这43名同学的会议,简单告诉他们抽烟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戒烟实际上是我们共同的心声。采取策略性提问:你们第一口烟是怎样吸上的?许多学生都谈到是社会上的朋友或同学给的,于是我们让他们提供目前在校生中给他们抽烟的学生名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掌握到学校中有抽烟历史的学生78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4%。将这些学生都作为辅导对象。
层级二,调查目的――了解抽烟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有过抽烟历史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抽烟的缘由、抽烟的历史、抽烟的地方、资金来源、对身体、学习的影响等。
二、辅导原则
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教育原则、尊重和理解学生原则、个别教育与整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等,在辅导对象中按照自愿要求成立了由10名学生组成的研究性学习小组。
三、辅导方法
1.自我暗示法
这10名学生,对他们谈话,主要是利用自我教育与自我暗示的方法,对他们勇敢承担这项课题表示称赞,有勇气戒烟表示赏识,戒烟行为给予充分的信任,坚定了这些学生的戒烟信念。至此“吸烟有害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式开始工作。
2.自述法
让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回顾自己所吸第一口烟的情景,并对吸烟历程进行反思,总结第一口烟给自己带来身心、学习诸方面的影响,并撰写对吸烟同学的“劝诫信”。通过自述,使他们比较真实地认识到自己抽烟的危害,内心开始走向阳光。
3.查询学习法
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上网和到图书室进行资料查询,了解吸烟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大家逐渐认识到吸烟室等于坟墓,吸烟埋葬前程、断送生命。就资料进行共享,制成讲座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怎样合作,也逐渐认识到通过集体的力量可以达到戒烟的目的。
4.讲座法
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作为主讲人开展了“吸烟有害健康”专题讲座。讲座分三部分,一是以数字、图表等形式阐述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对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对环境、自身经济等方面带来的问题等,使学生对吸烟有害有了清晰的认识;二是公布调查问卷分析意见,就我校学生抽烟现象进行剖析;三是公布研究性学习小组几名同学的“劝诫信”。通过讲座,奠定了戒烟的认知基础。
5.角色扮演法和行为处罚法
戒烟主要靠坚强的毅力,为了增强戒烟的决心,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医生边抽烟边给患有感冒的同学看病;老师边抽烟边给同学讲题;父亲教育孩子戒烟,但是孩子口是心非;“三岁孩子劝诫父亲戒烟;模拟在厕所抽烟等。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老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学生普遍认识到抽烟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教师、医生在工作场合抽烟不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父母让其戒烟,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父母很伤心;抽烟的学生往往结交行为不轨的人;为了后代也必须戒烟,不能不如三岁的孩子;在不卫生的地段抽烟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等。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同时采用了行为处罚法,用别人抽烟的不良行为刺激他们加深对抽烟的厌恶感,激发戒烟的情感。
6.讨论法
在学生对抽烟危害有清醒认识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探讨戒烟的办法。比较一致的看法:一是不去想;二是不带烟;三是不带买烟的钱;四是别人给的时候一定想抽烟的危害,从内心中拒绝烟,并学会拒绝抽烟;五是在家中明处不放烟;六是当想到抽烟时学会转移注意力;七是可以适当准备一些替代品;八是戒烟后不能二次吸烟;九是拒吸人生第一口烟;十是要有感恩之心。
7.行为塑造法和代币奖励法
从讨论中大家普遍认识到,戒烟是个心理问题,最大的困惑是一旦意志力不强,当别人给烟的时候,容易诱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认为可以请人来监督,以便于培养毅力,因而我们采用行为塑造法,一是动员有戒烟欲望的同学都签订戒烟承诺书,用信誉管理;二是每个抽烟者确定1~2名同学作为监督者;三是通过周记的形式,来说明戒烟后的感受和取得的进步。周记我们亲自过目,在与学生交流中同时还解决他们存在的焦虑、抑郁问题和交友问题,使其体会到戒烟的幸福,我们将取得的进步用代币做记载,并作为进步学生评选的依据,让正确行为给予强化塑造。
8.成果展示法
为了进一步做好工作,扩大戒烟的成果,我们让有志于戒烟的同学劝说其他同学戒烟,在学校举行禁毒教育的时候,提出禁毒从戒烟开始,并组织了各班级的戒烟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有的老师在班会课上做出了和香烟决裂的决定,同学们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做出了“禁毒从戒烟开始”的研究性学习展板,展出了他们的承诺书,以接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展出了他们对抽烟危害的认识和戒烟的必要措施。
这个案例告诉了我们,对待学生心理问题,只要坚持生本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按照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规律,就一定能够取得应有的成效。
关键词: 学习焦虑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结构
一、背景
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今天,重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关注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对五六年级四百多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发现有86.12%的学生为心理健康,9.92%的学生为心理状态欠佳或有心理问题倾向,3.96%的学生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之后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的学生(学生陈某就是其中之一)进行个别访谈和心理辅导。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诚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也是目前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个测试量表,该问卷共100个项目,含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八个内容量表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内容量表总分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根据各分量表统计结果,可诊断个体在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倾向与严重程度。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焦虑倾向的标准分即由八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相加而成,以此来衡量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总体标准分三个等级:分数在1—49分为心理健康;在50—59分为心理状态欠佳或有心理问题倾向;在60分以上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进一步分析并及早咨询或治疗。
二、一般资料
陈某,女,13岁,出生于安徽,现在福鼎市××小学六年级就读。家中有父母和一个弟弟,姐弟俩经常随父母四处迁居。小学一至三年级在浙江龙港就读,四年级随父母到福鼎市,在属于现在中心小学管辖的村小校就读,撤点并校后,五年级到现在的中心校上学。平时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一点,语文、数学一般在六十到七十分左右,技能科呈中等,爱好美术。平时较少与同学交流,不善言辞,感到学习压力大,责怪自己成绩不好。
三、主诉与个人陈述
1.主诉
自感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交流困难,经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2.个人陈述
我从村小校转到中心校后每次考试时都自信心不足,很紧张,平时自己感觉挺用功的,考试总是考不好。我担心考不好,每次在考试前都很认真地准备、学习,经常学习到晚上十一点多。毕业班质量检测快要到了,老师说,可能会有课外的知识,我就准备了很多课外书来看,要是再考不好就完了。我总感觉其他同学在笑话我,他们在一起说话时好像会用眼睛看着我笑,在嘲笑我。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都会完成,偶尔不会做,到了学校也会问老师,但很少问同学。老师选我参加文艺活动如学校书画比赛,我获得二等奖;朗诵比赛就是不敢去,怕上台后搞砸了。
3.观察和他人反映
该同学口齿清晰,自行陈述,表达内容条理比较清楚。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焦虑不安、自卑、敏感,为自己无法取得好成绩而自责和忧虑。科任老师反映陈某上课经常开小差,不爱发言,但老师安排的工作她完成得不错,其他内容基本一致。
三、测验与诊断
我们针对测试中的A、D两项(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进行研究,单项测试结果解释如下。
学习焦虑(由第1,2,3,4,5,6,7,8,9,10,11,12,13,14,15项组成):
高分(8分以上):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分数。这类人必须接受为他制订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低分(3分以下):学习焦虑低,学习不会受到困扰,能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自责倾向(由第36,37,38,39,40,41,42,43,44,45项组成)。
高分(8分以上):自卑,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这类人必须接受为他制订的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计划。低分(3分以下):自信,能正确看待失败。
1.心理测验结果。
陈某,八项总分65分,其中A项(学习焦虑)11分,D项(自责倾向)9分。
2.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属焦虑情绪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自责倾向。
3.诊断依据。
(1)无器质性病变。
(2)陈某同学知、情、意统一,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排除。
(3)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思维有条理性,没有出现泛化和回避现象,对社会功能没有严重影响,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辅导目标与方案。
(1)目标
①近期目标:改善不良认知观念,减轻焦虑情绪,克服自卑,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上课、学习。
②远期目标:完善个性,实现心理问题的彻底解决,实现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自我满意。
(2)方案
①采用认知改变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辅导。
②协助陈某找出这些不合理的、负性想法和假设,以及其中的逻辑错误,使其明朗化、意识化,并对其挑战,得出合理的,能产生共鸣的做法和结论。
③辅以行为治疗(如放松训练等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让陈某充满自信,完善个性,实现心理问题的彻底解决。
④咨询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左右;初步计划7次。
四、辅导过程
1.改变认知阶段,即查找和纠正错误观念阶段。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心理素质教育不是为大多数学生服务的健康教育,也不是为少数学生服务的咨询和辅导,而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科学构建课程教学,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应用型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是一种依托团体活动,根据学生当下产生的感受与体验进行引导或辅导,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活动的互动性。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能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普及心理知识。
一、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一般形式
(一)主题辩论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当下热门心理焦点问题,抛出适合辩论的主题,分组进行正方、反方的辩论。搜集辩论资料的过程即学习心理知识的过程,组织辩论语言的过程即自我学习和重新自我定位的过程;与辩方辩论的过程即接受不同知识、学会多维度看待问题的过程。能让学生在准备过程、参与过程、总结过程中,收获很多心理知识,学会团队合作,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掌握共情等。
(二)案例分享讨论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团体都是年龄相近的团体,根据案例分享自己的看法、疑惑和经验,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会让团体成员觉得具有可借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的一对一心理咨询,但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游戏辅导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游戏的过程,分析学生的表现和投射的情感,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在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趣味性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唤起他们对亲朋好友的关注和关爱。
二、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课程内容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目前主要应用于认知、情绪、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等方面。
(一)认知
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通过认知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认知自我,掌握良好的认知方式。
(二)情绪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通过情绪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让大家对自身的情绪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自身的情绪变化更敏锐感知,同时也能明白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三)人际交往
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通过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让大学生对自己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恋爱
在大学校园里面,大学生恋爱是普遍现象。通过大学生恋爱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让大家对大学生恋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如何处理恋爱问题,如何看待婚前、如何在婚前中保护自己等问题。
三、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效果保障措施
(一)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指导者
在团体心理辅导教学中,指导者的作用尤为关键。良好的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效果,需要指导者对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具有丰富的团体心理辅导经验、有较好的共情能力、具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教学活动设计
以活动效果为目的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有些活动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活动设计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团体心理辅导教学重在体验、领悟,指导者务必在活动后期引导学生反省、领悟活动的目的,完成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目的。
(三)团体心理辅导教学规模控制
严格控制团体心理辅导教学的规模,人数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效果。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控制不同的规模。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心理学基础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新应用,是开放式课堂教育方式,将课堂的主动还学生群体,能够在短期内大范围地让学生快速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实现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刘鹏飞.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2]郑慧.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动[J].大学教育,2014.
[3]毛智力.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
〔关键词〕理情疗法;心理辅导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11-03
理情疗法是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创立的一种心理疗法。
理情疗法的理论基础是ABC模型,在其理论模式中,A指诱发事件;B指信念( 对 A的看法、解释与评价);C指后果(个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结果)。C并非直接由A所引起,诱发事件A只是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A所持的信念 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不合理信念B的改变,在理情治疗中,治疗师往往要求来访者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驳斥(D),这是治疗的重心,艾利斯指出驳斥有三个步骤:第一是当事人要学会如何识别(detecting)出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即辨识思考模式中导致困扰的非理性信念是什么。第二是要学习以合乎逻辑、符合实际的思考模式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debating),即挑战非理性信念的有效性过程。最后,则要学习分辨(discriminating)理性与非理性信念的差异,即将非理性信念由理性信念中区分出来,并检视前者是否造成情绪不良,而后者是否对情绪后果有所帮助。如果非理性信念可以被驳斥成功而令当事人具有理性信念,这种观念上产生的改变便可以使当事人产生新的认知效果、情绪效果与行为效果,即E,因而,艾利斯的理论也常常称为ABCDE理论。
艾利斯的理情疗法很显然能运用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生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不合理的信念所导致的,因此,运用理情疗法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代之以理性的认知。现阶段,艾利斯的理情疗法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这种疗法也逐渐地出现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但是,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应用相对于个别咨询还较少,并且难度也更大。以下针对理情疗法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运用时的目标、辅导教师的角色与功能、辅导过程、辅导策略以及辅导过程中的注意点进行探讨。
一、辅导目标
运用理情疗法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不仅要显示当事人的非理性哲学是什么,还要显示他们如何建构这些想法,如何较合理地思考。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快乐,减少痛苦,让学生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
由于现行的课程时间一般都只有45分钟,这对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显得非常仓促,因此,辅导教师在进行活动课之前,可以事先对学生的一些不合理信念进行调查,并探究学生形成这种不合理信念的缘由,有了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挖掘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引导学生生成合理的信念,形成积极理性的生活方式。
二、教师的角色与功能
应用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情行为疗法,其中心目的就是协助学生内化理性的生活哲学,而教师在辅导中正是扮演着潜移默化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指导者。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相当主动地进行探测与挑战的工作,指导学生挑战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指导学生如何停止自我责备及责备他人的恶性循环,指导学生如何避免成为未来非理性信念的受害者,指导学生面对他们的非理性信念与自我挫败的行为,指导学生接受事实等。
其次,教师是一位质辩者。学生的一些非理性信念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不可能通过很简单的指导加以说服,这个时候,教师需要以一种质辩者的身份出现,挑战学生原已接受或未曾怀疑就奉为真理的自我挫败信念,通过缜密的逻辑推断出学生原有的信念是非常荒唐的。
最后,教师还是一个示范者。例如,教师可以角色扮演或示范正确的思考模式,让学生发现自己可以做到哪些改变,并学习正向的思考、情绪或行为。所以,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可说是一位示范者。
三、辅导过程
1.解说阶段
在该阶段,教师首先要指出学生不合逻辑的地方,进而向学生讲述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如何或为什么会如此思考与行为,并且向当事人说明他们有许多非理性的想法,譬如“应该”、“最好”、“必须”等。强调不幸福、情绪困扰的原因是他们非理性的想法或信念所造成的。
2.证明阶段
教师向学生证明一直造成他们持续情绪困扰的原因是自己现在不合逻辑的思考以及一直重复着自我挫败的意念,而非早期事件的持续影响。在此阶段,教师需要援引生活中贴近学生的例子,运用艾利斯的情绪理论加以说明,使学生理解并相信情绪理论的正确性。
3.驳斥阶段
教师将事先收集的和学生相关的一些案例加以展示,教师协同学生一起思考并驳斥、质问、抛弃非理性的想法。让学生相信非理性的想法是可被挑战与改变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熟悉理性疗法的运用,另一方面也借此机会内化一些理性的观念。由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强调体验性学习,因此,此一阶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更好地内化学习。
4.建立阶段
教师鼓励学生建立或发展一套理性的生活哲学来处理自己不合逻辑的想法,对平时不合乎逻辑的想法进行合理的处理。如此可避免学生再陷入其他非理性的想法、信念或情绪困扰当中。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并表达自己对如何鉴别并改变不良信念的看法,一方面可以广泛利用学生的智慧进行辅导,另一方面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5.行动阶段
教师鼓励学生将其新建立的理性信念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以减少困扰,创造较愉快的生活。为使学生更好、更广泛地进行理性思考,可以布置家庭作业类的认知作业以催化整合辅导效果。
四、辅导策略
理情疗法包括认知、情绪与行为三方面的治疗策略。现将此疗法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处理认知、情绪与行为的策略分别说明如下:
1.认知策略
(1)教导ABC理论
在辅导课上教导学生辨别其非理性信念,例如,“应该”、“必须”等,认清它们是从何而来或如何产生的。教师可教导学生运用ABC理论的概念处理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理论的文章,利用录影带、录音带等帮助学生提高技巧。
(2)驳斥非理性信念
教师将焦点集中在驳斥学生非理性、不合逻辑、绝对性、灾难化、糟糕透顶的信念。并说服学生改变或拯救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知道自己的困扰是来自于对此事件的看法,而非事件的本身。在较佳的辅导情境中,驳斥除了进入认知层次外,同时需要与情绪层次连结,使学生在心理上感觉有能力挑战自己错误的思考。
(3)运用自我陈述
教师引导学生以有意义、合情合理的自我陈述及建设性的假设来对抗非理性信念,通过觉察自己内在与外在语言的绝对性,理解到这方面的自我陈述会将自己导向挫败。学生学习以合理的陈述来取代这些自我摧毁的陈述,例如:“虽然我不完美,但我仍需接纳自己;虽然我乐意全力以赴,但我不需要求自己一定要有超乎完美的绝佳表现。”
2.情绪策略
(1)无条件的接纳
无论学生在辅导过程中的行为有多不好,教师都应予以无条件的接纳,且应引导学生如何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无条件地接纳他人与无条件地接纳生活。
(2)平等、信任、和谐的氛围建设
和所有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一样,理情取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同样需要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没有这种氛围的渲染,学生就不可能投入到活动课中,更不可能道出一些他们自认为比较“龌龊”的信念。
(3)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
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许多看似烦恼的问题都是由于我们不合理的信念所导致的,只要我们调整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很多烦恼就会无影无踪。这种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应的理性思考模式,从而减少心理困扰。
3.行为策略
(1)布置家庭作业
参加理情取向辅导活动课的学生都需要完成一定的家庭作业,这类作业主要是让学生运用ABC理论处理生活中所遭遇到的问题或困扰,从指定的作业中,找出个人的非理性信念并练习自行驳斥。例如,REBT诊断表格,就是让学生在表格的一边先填入触发事件、情绪或行为的结果及非理性信念,而表格的另一边则写上理性信念以取代或驳斥非理性信念。这样的方式可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信念如何造成问题并杜绝自我伤害的认知。
(2)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涵盖认知、情绪与行为三要素,主要是让当事人了解其非理性信念如何影响个人及其人际关系。它让学生模拟真实情境中的人物,或颠倒角色去体验和处理害怕的情境,经由互动,了解非理性信念在其中的影响,练习并加以挑战。角色模拟可以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的方法领会理情疗法的真谛,具有修正个人思考、情绪及行为的效果;并借由角色扮演给其他学生一个学习理情疗法的素材。
(3)运用幽默
鼓励学生使用幽默对抗使自己陷于困扰中的夸大思考或荒谬可笑的想法。例如,鼓励学生唱理性、幽默的歌曲,可避免严肃地对待自己,使自己对生活具有幽默感。艾利斯认为人们对待自己常过于严肃,所以教导学生使用幽默嘲笑自我防卫的信念而非嘲笑自己本身,从而减少造成自身困扰的固执、僵化的想法。
(4)羞恶攻击演练
羞愧和自贬常是人类困扰的重要根源,因此需要鼓励学生做某些原以为愚蠢、荒谬或害怕的行为让自己明白别人并未如自己所想的那样注意自己的表现,并以此说明这些事件并不是想象中的糟糕透顶;让学生学习接受自己,而不要受限于别人的反应。这种方法的目标在于增加自我接纳及建立责任感,而不是做些小丑活动来得到别人的慰藉。这个练习可帮助学生降低焦虑,并提供驳斥非理性信念的证据。
(5)强化及惩罚
强化及惩罚都有助于个体的改变。学生可在自己实践一项家庭作业后用自己喜欢的事物强化自己。同时,个体若无法完成其承诺的作业时应给予自我处罚。
(6)技能训练
理情疗法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运用时常常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训练、社会技术训练等,学生如果因训练而使行为更有效,即产生非常明显的E,那么将较少形成非理性信念。理情疗法认为,学生可通过获取过去所缺乏的技巧而觉得更有自信及经验,从而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明显改变。
五、理情疗法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运用时的几个注意点
1.与非理性信念的辩驳要在平等、信任的氛围中进行
与学生非理性的信念进行辩驳,从而纠正不合理的思考方式是理情疗法在心理辅导活动课运用时的重点,但是,这种辩驳必须要在平等信任的和谐氛围中展开,具体来讲:
(1)尊重学生的观点,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阐述他们的观点,不应该过快地打断学生,更不应该居高临下将教师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2)多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之所以形成不合理思维的原因,要耐心地听学生阐述,如果不明白时,要以平等的身份进一步向学生了解情况,从而明白其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根源。
(3)对事不对人,教师要辩驳的是学生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而不是学生本人,所以教师要从尊重学生人格的角度出发,建设性地指出学生信念的不合理之处,不应该指责学生,更不能讥讽学生。
2.合理的信念是可以商讨的
教师在备课时都会有一系列的“预设”,并会对课堂上所用案例中的合理信念进行预先指定,但是教师在具体的辅导过程中不能过分地依赖自己的“辅导方案”,而应该抱着一种商榷的态度,合理的信念并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适时地检视自己所谓的合理的信念的合理性。
3.课堂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思考度
课堂案例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托,也是课堂讨论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和说服力,如果案例脱离学生的实践或者并没有典型性的话,就很容易使案例失去价值。教育心理学中常常倡导那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境界,因此,案例选择除了具备典型性外,还应该具有思考力度,给人“回味”越深,启发性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刘蕙晴.理情团体咨商对国小儿童同侪关系与理性信念辅导效果之研究[D].屏东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硕士论文,2004.
[4]陈源.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法[J].福州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1).
[5]曾乃卓.理情治疗技术的课堂操作[J].福州师专学报,2002(2).
[6]段兴华,张星杰,侯再芳.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及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3).
关键词:高校;极端心理;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一、基本情况
近段时间来,“杀害室友”、“硫酸泼熊”等一系列血腥刺眼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当事人却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这不得不引起人民大众对当今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与心理教育工作的质疑,也不得不令当今高校反思,在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背后,高校这座悠悠“象牙塔”所应承担的责任。
二、发现问题
通过对部分高校进行调研,再结合网上文献资料,笔者发现,30%的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只是徒有其表,缺乏相应的创新教育体制形式。35%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不够高,具体表现为对咨询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灵敏度不高,缺乏引人入俚男睦硎璧寄J剑且缺少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后的日常心理状态跟踪。再者,55%的高校缺少创新体制下的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活动形式,对在校大学生不能达到全面立体覆盖。
三、对策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各方面素质发展
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传统观念的“三好学生”往往只局限于文化课的优秀,而很少有高校评选部门去考究大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发展情况。这就潜在地助长了一些大学生“有才无德”的气焰。笔者认为,高校不仅要注重学术发展,更要注重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开展“我身边的道德榜样”评选活动,鼓励大学生注重品德素质发展,树立榜样力量,形成高尚优良的校风学风。同时,将个人素质的考量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作为评选各种荣誉称号的必要指标。
2.创新法制教育,突破法律基础课程的限制
当今大多数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只局限于开设与法制基础相关的公共课或者选修课,而这些课程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且除此以外,学校很少能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基础法律知识的其他途径。笔者认为,高校可尝试创新法律教育体系,突破基础课程及学时的限制,开展法律基础知识竞赛,并且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更新颖的方式让大学生参与到法律知识的教育中。同期,可开展“法律知识周”,在校园人流较多的地带设计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案例展板,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加深入地学习到基础法律知识,切实推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
3.配备专业人士,完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
配备一支专业素质强,灵敏度高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对于主动进行心理辅导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应能够准确分析出问题,并且以亲切温和的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泥潭。此外,在高校的各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一职,专门负责关注全班同学心理状态变化,如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应及时与心理辅导老师沟通,对于没有勇气主动辅导的学生,应当增加关注,且通过适当的方式鼓励其接受心理辅导。再者,心理辅导老师能够及时发现人格明显偏离正常者,进行长期心理疏导,同时要注重对其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追踪,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4.全面立体覆盖,开展相关案例分析团日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个大学生意识到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严重性与严禁性,将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在学生群体中全面立体覆盖,笔者建议,可在各班组织举办相关案例分析的团日活动。使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入支部,且确保覆盖到每一位大学生,以此有效扩大活动影响力。同时组织大学生党员深入学生寝室一线,为广大团员讲解相关案例,同时对其进行相关的法制与心理辅导,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青年学子们体会到本次活动的意义,进而将知法懂法守法作为广大团员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树立校园道德新风尚。
5.转变教育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轻松而又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大学生基础法律知识与心理疏导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增加自身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改善自身心理状态,极大地降低了极端心理的产生。此外,还可开展相关案例分析的电影展播活动,使大学生处在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中,巩固法制教育的成效,使大学生心理状态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 王慧琳. 思想教育研究. 2009(S1).
[2]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成因与预防途径[J]. 吕途,杨贺男,张绍波. 教育探索. 2009(06).
[3]大学生极端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探究及对策分析[J]. 张传锴. 中国成人教育. 2010(12).
[4]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成因与预防途径[J]. 吕途,杨贺男,张绍波. 教育探索. 2009(06).
本次亲子关系干预研究方案的实施目标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案研究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帮助中职生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设身处地理解父母,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变化逐渐影响其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态度。父母学会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的独立性,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多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互动、沟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本研究在考察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354名中职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班主任推荐、学生和家长自愿为原则,抽取20名中职生及父母作为实验对象。
一、团体辅导
研究者自行编制了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材料,共包括6个单元:(1)当我们同在一起;(2)互敬互爱;(3)沟通从心开始;(4)接纳“不完美”;(5)学会感恩;(6)共建温馨家园。
研究者运用自编实验材料对20名实验对象进行辅导,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共6周。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1)角色扮演,收集一些不良亲子关系的日常情景,要求亲子双方交换身份,将对方平常在该情境下的情绪表达和行为方式,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演出来。(2)案例分析,辅导者提前收集典型案例,利用焦点团体访谈的形式,让团体成员对这些案例发表各自的看法,自由讨论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3)自由分享,泛指亲子之间的一些经验分享,包括对亲子之间经历的事件、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或感受的分享。在双方表达过程中,双方都不能批评指责对方,只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知识讲座,是指专门针对家长开设的知识讲座,内容包括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良好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等。同时在其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也适时穿插一些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5)亲子游戏,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使亲子共同体验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的乐趣。
二、个案辅导分析
在观察团体心理活动训练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且双方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意愿,研究者选择了父亲B和学生A(父女关系)作为典型个案。在个案辅导过程中,研究者每周定期与来访者做心理咨询,每次咨询时间约一个小时,一共十次。研究者除了收集来访者的基本家庭信息、成长历史、家庭关系现状等内容,主要还采用了家庭治疗的模式对个案进行辅导和分析,旨在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真正有效改善亲子关系,以解决中职生的个人问题。
三、成效
在学校的德育团队特别是班主任的支持下,本次针对中职生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之后,研究助手都会发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意见反馈表”,及时了解实验对象对团体辅导的看法和感受,随时把握亲子之间的变化及动态,也方便研究者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在所有干预研究结束之后,研究者主要是采用行为观察法和访谈调查法来了解本次中职生亲子关系干预研究的成效。事实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能够有效改善中职生的不良亲子关系。家长们表示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及矛盾性有了更好的认识,能逐渐意识到根据孩子的能力和人格特点提出合理的要求,学会赏识,鼓励孩子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蓝领。学生们表示,活动对他们触动很大,真正了解父母内心的一些想法,能够尝试从家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辛苦和矛盾,同时学会以成熟的交流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彼此的内心感受。
个案辅导分析法作为本次干预研究的补充形式,能够更加深入、有针对性地解决亲子不良关系问题。父亲B和学生A亲子矛盾缓和了很多,父亲逐渐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学生A的精神状态大有改善,主动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同学们的交流也明显增多,能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75-02
一、案例背景
张某,男,山东理工大学某院学生,该生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高中时因为家庭原因曾服用安眠药自杀,后经抢救脱离危险。在与该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不善言谈,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热闹的环境,对自己的抑郁情况有清醒的认识。一直在想办法自我调节,包括强迫自己参加班级活动,竞选学生会,从而增加自己和外界交流的机会。自大二进入学生会,因为工作忙碌注意力转移,抑郁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大三下学期退出学生会后,学院活动与班级活动减少,周围同学忙于考研和就业早出晚归,该生逐渐又进入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经多次与该生交流未果后,该生执意休学。
赵某,男,山东理工大学某院学生。该生12年入学后,在短短三个月内曾试图自杀二次。得知这一事件后,学院立即找赵某谈话,谈话中发现赵某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母亲对他期望值很高,希望他能出人头地,从小他就感觉压力很大,在高中时就有过自杀的念头,但考虑到家里父母年迈,弟弟尚未成年,于是作罢。高考失利,本应考入名校的他进入了我校,使他压力剧增,因此想到了自杀解脱。学院与赵某母亲沟通后,辅导员每周带赵某去我校心理健康中心做心理辅导二次,并定期找赵某谈话了解其思想动态、学习及生活情况,安排同宿舍班长带领赵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避免他一人单独行动。同时,赵某父母经常打电话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赵某在心理辅导一年后,抑郁状况有明显好转。目前距离其大一有自杀倾向已过去两年,该生再没有出现类似事件,精神状态良好,学习刻苦,有望今年拿到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
1.出现问题时缺乏心理辅导和治疗是导致张某休学的主因。高中时张某曾经抑郁,选择自杀。但父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没有带领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和相关治疗。大一至大三忙碌的大学生活,使他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是当大三下学期退出学生会,失去了忙碌的机会,而周围同学忙于考研就业早出晚归,更减少了他和同学交流的时间,于是他退回到内心深处密闭的空间,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极力的逃避老师、同学,抑郁状况逐渐加深,与此同时家长缺乏和辅导员的交流,甚至于该生因为抑郁在高中阶段自杀的事件,家长也并未告知辅导员。如果家长能在出现自杀事件后有高度的重视,及时对该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进入大学后及时向学院反映该生的情况,在学校继续进行心理辅导,那么在家长与学校的共同配合下,该生的情况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糟糕。
2.家庭经济困难,母亲望子成龙,致使压力过大,是导致赵某试图自杀的主因。该生学习勤奋、生活朴素、性格温和,但沉重的家庭负担却使该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该生来自农村,有一个弟弟,他的父亲在家几乎不干农活,整日里只是和村里的人打牌赌博,经常彻夜不归。母亲为了一家的生计和兄弟二人的学费,早出晚归在庄稼地里辛苦的劳作。对于他这样一个家庭,母亲把他看成了家里唯一的依靠,期盼他考上大学光耀门楣。在他心目中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这是摆脱家里现状的唯一途径,也是他的最高目标。从小在这样一种环境中长大,里面有母亲的殷切期望,有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有母亲因为劳累而与年龄不相符的衰老,也有未成年的弟弟,使得赵某幼小的肩膀过早的承担了家里本应由成年男子担负起的责任,但他承担起的责任与他的年龄并不匹配,因此当遇到一些问题他无法解决时,他想到了自杀来解脱自己。幸运的是,学院及时发现了这一事件,并积极与家长沟通,利用心理辅导、辅导员引导、学生帮扶等多种方式对该生介入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及时将该生从抑郁状态中挽救出来。
三、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必修课,全面普及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情绪控制,当情绪低落或亢奋时,学会利用简单有效的减压方式平稳渡过这一时期。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心理疾病,不排斥并能主动寻求帮助,利用高校内的资源,如心理咨询师、音乐理疗室、沙盘游戏等及时介入治疗。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对各班级推荐的心理卫生委员进行系统培训,组织开展心理杯辩论赛,班级、宿舍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人员,应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波动情况,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与外界交流过少或思想激进、自尊极强的同学,更应及早防止出现心理异常。通过开展谈心、征文比赛、各类体育竞技类活动,转移抑郁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通过心理测评、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及早发现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员,并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对这些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2.重视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人员除了与心理学专业有关的专业教师外,还包含广大辅导员和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高校工作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缺乏专业理论基础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掌握不全,对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研究不深,提供的心理辅导方法不系统、不科学。《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高校应鼓励心理健康中心的专职教师继续深造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各学院非心理学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开展理论培训,面向全校辅导员开展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案例的讨论与交流,对各班级学生担任的心理卫生委员进行初级知识培训与团体心理辅导,从各个层面做好高校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治疗音乐心理辅导身心健康
进入新世纪,规模空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开了,其中也确立了《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价值,并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一,从知识和技能方面看,要求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第二,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要求培养中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育的这两大目标从宏观上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和课程建设的方向,从微观上明确了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学的指导思想,这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校教育中音乐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借助于音乐治疗的特殊技巧,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融入于学校教育当中,进一步结合心理学和音乐的相关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从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选取风格各异、以陶冶人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缓解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烦恼。
一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就学习方面而言,中学生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从初中起始的题海遨游,中考阶段的一二三模考,高考前期的练兵备战,到某一个时间段里有可能出现的摸底考试、快慢分班等诸多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的阶段和过程。其次,还有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接踵而来的班级、年级排名所带来的压力。成绩优异的学生总是费尽力气地使自己的成绩保持在班级排名的前列,学习一般或较差一些的学生又会担心考试后自己的班级排名没有进步。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焦虑和忧郁的情绪,少数学生又会对考试产生莫名的恐惧感,而毕业班学生的类似情况则更为突出。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觉得自己身心疲惫的学生人数竟占到被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而每晚能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少之又少,部分学生会有程度不同的失眠困扰。
综上所述,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焦虑、忧郁、身心疲惫和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失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与学生聊天谈心让他们放松心情,或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等来缓解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但是,我们也不妨体验一下音乐——以音乐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减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查阅“音乐治疗”资料和相关理疗案例可以发现,一些我们熟悉或偶有聆听的音乐作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着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音乐治疗。
1.焦虑和忧郁的缓解
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曾经说过:“乐者,亦为药也。”焦虑和忧郁常常使学生缺乏自信,对学习和生活都会有悲观消极的态度。对此,在音乐治疗中,可选用欢快活泼、起伏明显、节奏明快清晰、风格明朗秀丽的乐曲。如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实践证明,这些乐曲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的情绪有着非常好的音乐疗效。
2.身心疲劳的缓解
节奏缓慢而韵律安详的音乐能够减低人体内具有刺激和兴奋作用的激素,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轻松舒畅,从而使精神疲劳得到消除。这样的音乐可以选择的很多,如《夏日圣地》《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斯》等。教师适时做出语言引导,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逐步得到放松,闭上双眼平静地聆听音乐,以获得身心的全然释放。
3.失眠的缓解
这个问题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毕业班的学生白天学习压力已经很大,如果晚上因精神紧张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学习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失眠发生在晚上,音乐理疗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故可改由教师选择乐曲,指导学生在晚修或自习后聆听。温柔、流淌的音乐陪伴自己放松入睡,不失为治疗失眠的一项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失眠的乐曲有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等。
二
学校开展以音乐理疗方式为媒介,以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抚慰学生情绪,完善学生性格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心理辅导又可以使学校音乐教学课堂内容得以丰富、延伸,使音乐教育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因此,深入学习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音乐治疗”理论,积极探讨和开展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开展音乐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如果要很好地发挥音乐心理辅导的功能作用,教师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和其他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通过以下途径共同构建中学生音乐心理辅导教程。
1.教师应首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并系统地做出归纳和总结。与此同时,学习有关音乐治疗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掌握一定的案例分析和理疗实践知识;进而结合音乐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建立与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状况紧密关联而又有实质性意义的音乐心理辅导结构体系。
2.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针对音乐心理辅导工作需求,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传授知识、指导实践;适时组织音乐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进行有关方面的考察学习,以达到音乐教学与音乐心理辅导相结合、互辅佐、融会贯通、教学相长的最优化音乐教育效果,构建学生迫切需要的音乐心理辅导之家,为中学生身心健康护航。
3.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音乐心理辅导为主题的宣传、宣讲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学时期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音乐可以给予他们的帮助。学生了解了音乐的积极作用就会主动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心理辅导,使音乐心理辅导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
在学校音乐心理辅导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应遵循理论到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原则,积极探索音乐心理辅导知识,着力提升音乐心理辅导技能和辅导实践水平,完善音乐心理辅导实践性教学条件的建设,防止将音乐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口号性的一阵风。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指导学生创建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团队,定期开展以音乐为主题的班会或交流会等,引导学生就音乐与音乐的心理辅导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求得认同。以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真正理解并乐于体验音乐,体验音乐心理辅导,逐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校音乐心理辅导的基础和氛围。
总之,“音乐治疗”这一方法在心理咨询中已经广泛运用,但运用于中学生的音乐心理辅导还比较少见。而把它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就更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来讲,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中学音乐教育之中是可行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天.音乐治疗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重要性
1.当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
(1)学生压力大。当今的学生面临多重压力,如学业压力、家庭压力、交友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等,相较于过去的学生,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现在大多数高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首先是学业压力,由于现在的家长对学业的过分看重,对儿女望子成龙的心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无法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其次是交友压力。现如今在高校宿舍中舍友不和的新闻屡见不鲜,这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由于舍友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差异,再加之不擅长沟通,导致当前的高校学生交友压力大。最后,学生身上的就业压力也不容小觑。由于独特的家庭模式,独生子女也意味着未来会有庞大的供养支出,因此,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否满意就业,就成为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2)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忽。尽管当今学生面临各种压力,也可能已经出现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但各大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正视这种问题,仍然存在短板。高校对学生学业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这种疏忽必然会导致出现很多社会问题。
(3)学生心理问题复杂。高校学生年纪轻,社会经验不足,对事情的看法会更加敏感和过激。这一时期的学生更易产生叛逆心理以及渴望得到关注,亟须专业心理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引导,引导学生正视和矫正心理上的问题,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心理辅导。这一时期学生容易变得暴躁、忧郁以及排斥他人,如果不对这些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疏导并加以解决,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2.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1)聘请有心理学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当前大多数高校仅仅注重聘用专业教师,而对心理教师的聘请需求可有可无,或者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做心理老师。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心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对心理学的学习也需要到达一定的程度才可以对他人进行心理辅导。因此,高校应当聘请有心理学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辅导。
(2)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高校学生的课程不应当只有专业学科,也要有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经常遇到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正视自我心理问题,使学生对心理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学生常遇到的学习压力问题为例,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些常见的心理案例,学生在从中能找到平时自己遇到的问题。有可能是学习态度问题,也可能是学习动力无法持久的问题,还有可能是在学习生活中与其他学生不自觉进行比较的问题。然后教师再教授学生一些方法,如转移注意力法。事实上很多问题当你不再那么关注的时候,它也不会再那么突显。教师也需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心理咨询,以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以及恐惧感,因此,开设一门专门的心理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3)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高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室,用于学生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去寻求心理老师专业的、有益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室应当以舒适为重点,可以在心理辅导室中放一些玩偶、绿色植物、舒适的座椅以及一些可以辅助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道具。心理辅导室应当安排专业的心理老师轮班在心理辅导室等待学生,也可以建立预约制度,使心理辅导更加有效率。
综上所述,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要不断提高,让学生在生活中健康积极成长,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生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同样不容乐观。目前来说,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缺乏就业信心,很大一部分高职生对跨出校门后的就业抱着不乐观的态度。第二,缺乏对职业的必要认识,我国的基础教育扎实,但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经历并不多,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实践还很少。第三,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必要规划。在以上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下,部分学生开始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就业状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干预方式,来帮助学生变被动规划为主动规划,改善学生的这种职业生涯规划状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选取我院大二两个班级的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一班学生,学生人数32人,男生为18人,女生为14人,年龄为20-22岁之间;对照组为二班学生,学生人数33人,男生18人,女生15人,年龄在20-22岁之间。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在年龄以及性别比例方面都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利用团体动力学原理,从组建小组,到小组结束,使学生亲身体验团队形成和工作的整个过程;第二,构建八次团体活动,活动形式为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案例重现等,最后以分享感受结束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培养自我认识和管理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人生;第三,干预时间不能太长,每周两次,共四周进行。对照组学生不进行任何干预,让其自然成长。
1.2.2 统计方法
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量表,从就业信心、职业认识、生涯定向、自我认识以及规划认知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分数分别为20分,满分为100分,采用SPSS 13统计软件进行各组后测数据的配对t检验。
2 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在就业信心、职业认识、生涯定向、自我认识以及规划认知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优势,p值均小于0.05。各项统计分数如表1所示:
3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的一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主要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自助,达到提高认识、改善适应、发展人格的目的,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本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多项指标对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评价,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职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的效果,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对促进学生的成才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提示本干预方案易被学生接受,感染力强,效率高。
在制定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上,一定要根据生涯发展理论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对策。概括起来讲主要原则有以下几条:(1)系统化原则。不同单元之间体现循序渐进性,从内容、形式、难易程度等方面来体现;(2)口语化原则。为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缩短训练者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语言设计上体现口语化的思想;(3)体验式原则。学生参与为主,充分体现参与性、成长性的思想,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在职业规划团队指导人员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选择。这项工作不仅要求职业规划指导人员要有较高的资质,而且要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知识和心理辅导知识,能够运用自己丰富的咨询经验,解决团队中学生的各种难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指导者一定要对生活有足够的敏感度,对人生有足够深的认识,这些也是团体辅导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焰.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影响机制[J].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02).
关键词:网络环境;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对于民办院校的偏见,民办院校学生心理上呈现一些特征。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民办高校应该充分整合网络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新模式非常有必要。
一、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2001年3月16日,教育下文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重视,纷纷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
(二)民办高校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
为了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民办高校已经加大投入建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室、或名心理咨询中心、或名心理辅导站、或名心理服务辅导站,根据需要设置类各个功能模块,一般来说,包括接待室、心理测量室、心理阅览室、沙盘游戏室、情绪宣泄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放松室等。
(三)民办高校开始培育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民办高校已经培育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校级设置2-3名教师,二级院系安排学生管理人员兼职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但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网络环境下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亟需构建
根据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覆盖全体学生。但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在大一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门课程,课时基本在16-24学时,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
(二)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民办高校已经设置心理辅导与咨询室,但是由于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条件比较简单、或者教师专业性水平、学生传统认识限制加上心理抵触等,民办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需要进一步优化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还比较少,全校一般就是2-3名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性不强,一般由团总支书记、书记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者担任,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上只进行知识宣传,无法对于学生心理困扰、心理矛盾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和指导。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移动互联网依赖日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变化,因此充分运用互联网,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方便。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共享
民办高校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可以通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与其他高校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资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先进经验、优秀做法、精美视频等,积极地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建设,推进高校之间心理健康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人数不断增长,推动了社交网络的发展,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中离不开微信、微博、博客、QQ、陌陌等社交工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协作社交化有助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民办高校可以运用社交协作软件,同时和收集信息,减少资源损耗和人员占用。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用平台化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包括开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与资源、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的专业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校园内高度共享,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云”化。
(四)优化建设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为了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必须重视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构建专业教学团队,进行教学研究从校外积极引进专业从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教学指导,同时要民办高校应该重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团队辅导等多种方式提升任课教师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总之,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然发生变化,民办高校应该跟随时展需求,重视课程资源共享、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辅导与咨询室的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工作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对于少数有心理疾病障碍的学生,给予积极地咨询和辅导,及时转介高一级机构、医院等获得更好的治疗,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2、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做好家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讲座。
三、具体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通过家长会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加强家长学校的互动合作,同时请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每月一题的问题回答,积极全方面的帮助家长、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3、与学校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广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集体辅导。每月一次心理健康班队课,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2月份:学会打招呼。3月份:正确的学习方法。4月份:意志力训练。5月份:记忆力训练。6月份:自信迎考。
(2)心理咨询室。做好来访咨询和“心语信箱”的回复等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心理辅导室以年级为单位,每天中午的12:10~12:30向学生开放。(星期一:一年级,星期二:二年级,星期三:三年级,星期四:四年级,星期五: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