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2: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作文难忘的一件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认真培养引导,学生才会爱写,才能从认识和情感上倾向作文,真正产生热爱写作的巨大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浅谈几点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
一、影响小学生作文兴趣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有:①遣词造句能力不够;②学生想象力不够,不能独立思考;③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知识,没素材可写;④对学生作文目标要求过高;⑤对写作方法望而生畏。
二、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办法
1.多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首先,读得多才能写得好,读写不分家,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感兴趣的内容,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不光注重课内,还有课外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遣词造句,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如何构思写作素材等。
其次,要利用好学生爱玩的天性,鼓励学生及其家长要走出家门,多“阅读”周围的人和事,多参加相关活动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
最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圈点批注,对喜欢的语句进行摘抄,对感兴趣的事和物进行记录。
通过以上的日积月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就形成作文的基本素材。
2.习作培养从简单处入手,消除畏难情绪。
针对好写的作文,学生可以自主命题,只要写出学生亲身经历,感受或观察过的,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写出心中所想即可,如此循序渐进地练习,让学生不再有害怕心理。
3.加强习作前的指导,引导学生构思。
为进一步消除学生写作前的畏难情绪,老师要加强作文写作指导,精心备课,根据习作要求,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思维。例如:《我的小学生活》一文,学生认为难写,题目太大。如果老师读几篇范文,启发他们曾经发生过令人感动、难忘的事,以此诱导学生回忆,引发热烈讨论,畅谈自己想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感觉有内容可写,产生写作冲动,然后再列好提纲,动笔写。避免只谈审题、立意、选材、技巧等枯燥理论,让学生望而生畏。
4.修改作文是提高质量的关键
“写什么”和“怎样写”,前者是内容问题,后者是技巧问题。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语文教材编者在每个单元都设计了作文训练项目,这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无疑是有益的。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解决了“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呢?否!因为这是编者设计的,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写作实际,如果机械的照搬,必然造成学生在作文时“说别人的意思”和 “别人要我这样说”的不正常现象。而我们的教学目的恰恰相反,是要教会学生“说我自己的意思”和“我要这样说”。
那么,如何参照作文训练的系列,进行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呢?笔者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浅见陋识。
一、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首先解决好“写什么”
小学生作文内容无非是写人、记事,但是写什么“人”呢?记什么“事”呢?在作文时常有这种现象,学生提起笔来无话可说,空想半天,无“人”无“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失误往往在于脱离学生实际,出一些貌似有意义实则脱离实际的题目,如《难忘的一件事》、《我尊重的一个人》等等;还总要空洞的说教一番,然后鼓励学生冥思苦想,胡编乱造。从我们当学生时起就写这样的文章,到我们当教师仍然让学生来写。似乎这是传统题目了,不得不代代相传,永远写之,为什么呢?意在应付考试。这是作文教学的重大失误与惰性。
看来,必须从这种束缚思想的传统势力中挣脱出来,要为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而指导写作。与其写难忘的一件事,不如写昨天刚刚发生的事,事不管大小,也不必考虑有什么“意义”,人不分老幼,也不必考虑是否“尊重”他,就鼓励学生写身边的人,写生活中熟悉的人,能写出人物特点,把人物写活就行。如写一位调皮学生,能写出他的“调皮”劲儿,写出你“讨厌”他也行。不成篇则成段,不成段则成句,哪怕一句话写的精彩有灵气就值得肯定。有一次在上作文课前,我们班两个学生打架摔跤,一群学生在旁边看热闹。在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责任只有批评一项了,但在批评教育使学生认错之后,我灵机一动就让学生写这两个学生打架的情景。不到20分钟就有半数学生写出来,最快的十多分钟就写出来了,且生动有趣活灵活现。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早晨看初升的太阳,黄昏看归巢的鸟雀,到田野里看花木草虫,到集市上看讨价叫卖的热闹场面……有时还提醒学生观察不同的学生迟到之后是如何进入课堂,受到老师的批评时有何表现等等。遇到刮风下雨的时候,我有时灵活改变教学计划,让学生观察,看在风雨中奔跑的人们,在风雨中摇晃的小树……然后写作。又如我让学生以《相遇》为题写作文,并要求时间就在春节期间,是自己和一位长辈相遇,要根据切实体会写出具体生动的情节以及人物的对话和表情来。并启发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虚构”情节,这对学生是个极大的启发。哦,原来作文并不难,是要写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熟悉的景物,还进一步认识到“虚构”是以真实为基础的艺术技巧,而“胡编”却是对生活和写作规律的违背。
为激发写作兴趣,巩固观察成果,我让学生写“日记”或“随记”。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昨天一点,今天一点,积累多了,就知道写什么了。过去一见作文题,学生是先找范文,改头换面,偷别人的“事”,说别人的“话”。现在是先打开自己的“仓库”找材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解决好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就要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取营养。生活之树常青。
二、以教材范文为榜样,加强“语段示范”,落实好“怎样写”
指导“怎样写”,也就是教学生有话会说,说得好。它离不开在批改基础上进行讲评。而要搞好批改和讲评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所选的范文。鲁迅说,凡已有定评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名家手笔,我们要提高学生针对自己作文的毛病,学习范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把自己的作文改好。
在这方面,我除了以整篇文章为范例外,尤其注意课文中“语段”的示范作用。精彩的语段可说是俯拾皆是。试举几例,如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译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我并未只是讲“神态沮丧”一词完事,而是启发学生看作者是怎样具体落实这四个字的。于是下面几句就非常重要:“他低着头,无可奈何地拖着沉重的步子,拼着命拉着纤绳往前迈步。”学生作文之所以显得空泛,往往是不能具体写出后面几句话。学生写教师带病讲课,往往只能写出“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讲课”,而不会具体地描写和表现。经启发后,有的学生接着写道:“他用瘦弱的手臂支撑着课桌,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落下来。”可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又如在《金色的鱼钩》中最后一段,当写完“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衣兜里,并准备等革命胜利后放在纪念馆里。”作者并未满足于此,于是接着写道:“在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一神来之笔是诉诸于想象的,它深化了主题,使全篇文章放出了光彩。在作文训练中,每当看到学生的作文中有类似显现灵气的句子出现,哪怕全篇作文写的不好,我也要抓住不放,给予鼓励。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土石无以成大山。“篇章”和“语段”是宏观和局部的关系。对小学生尤其不能急于求成,逐“大”而弃“小”。搞好语段训练,在整个小学作文训练中是重要的。
语段示范,使我在作文教学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时尝到了甜头。不揣冒昧写出来,以请教于教育界名家和前辈。我仍在努力实践和探索中。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加以分析,并在降低作文要求、引导学生积累、帮助学生选材、优化心理环境、批语多褒少贬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尝试,以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排除 小学生 写作 心理障碍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些学生要么怕作文,不是发愁就是紧张;要么胡编乱造,不敢说真话、写真事。究其原因,这些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障碍。其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方面:首先,缺少鼓励。一般,教师不够客观的批语常常会导致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写作文的信心和热情。慢慢的让学生觉得"写了也白写"。其次,作业压力和一定程度上德育教条的威慑,也会让学生变得"想写不敢写"如此种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导致了小学生在学写作文时变得百无头绪,茫然失措。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学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然而,小学生这种怕写作文,厌写作文的心理障碍,严重导致了作文教学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排除小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呢?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并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
一、降低作文要求。降到符合各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止。比如小学三年级初写作文,它是以一、二年级看图说话为基础的。现在要离开图,依照生活实际留在脑海中的各种图景去写,就只能要求把那些图景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即可。若用什么"脉络清晰,语言精练"去要求,恐怕效果不明显,相反会使学生心中茫然,我认为只要能达到"语言通顺,叙述清楚"就是好作文。
二、引导学生积累。方法有两种:一是生活积累。生活里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如果能处处留心把这些事记下来,脑海里就不至于空空如也,写作文时就做到了"胸中有竹"。写日记无疑是一种好方法,因为学生在毫无压力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写作练习,往往要比在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写出来的效果好,对于排除小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无异是一种有效的放松疗法。第二种方法是是阅读积累。教科书、课外书、儿童杂志等可以作为阅读对象,学生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还积累到不少写作素材,如优美的语句、写作的方法、表达的内容等。教师要求学生自备一本读书笔记,阅读时分门别类摘抄好词佳句,到用时就不至于"胸中无竹"。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它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学生写作的心理坡度。
三、帮助学生选材。给学生讲清选材时"真实的就是最美的"。比如有一次我讲评作文,一个同学写他难忘的一件事是几年前曾偷过同学的一元钱,因愧疚而念念不忘,表达出了真情实感。作文尚未念完,同学们便以异样的目光盯住这位同学,有的还小声说做了贼还写进作文,不害臊。这件事其实是很真实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要告诉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敢于表达真情实感就是好作文。
四、优化心理环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客观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会诱发兴趣。在作文前,我们可根据儿童心理特征,以玩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产生乐于作文的情感。如:在那百花盛开的春日,让学生观赏欣赏生态园里争奇斗艳的鲜花;在那雪花纷飞的操场,让学生滚雪球打雪仗;在那无边的田野里,带领学生踏青野炊;在那令人神往的传统佳节春节,召集学生"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在大自然这个充满无限生机、隐藏无比乐趣的"题库"里,让学生深刻感知生动鲜明的形象,指导学生独立取材练笔,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他们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在作文中记下一件件绚丽多姿、永难忘怀的童年趣事,变"要我写作文"为"我要写作文"、"我烦作文"为"我爱作文"。例如,有一次,我这样引导学生,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田野山川,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可是谁能说的清,在家乡这块土地上究竟有多少树木和花草?它们叫什么名字?什么时间开花结果?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经过讨论,他们决定为家乡的花草树木编写《绿色小词典》。经过一个阶段搜集调查,"花草树木户口薄"上的"新居民"越来越多了,有梧桐、杨柳、榆树、桃树、月季等花草树木。他们将这些植物按乔木、灌木、藤木、花卉等进行分类登记,还按它们的特性、种植季节、培育方法等内容逐一归类制作了"条目"卡片。经过一次次的讨论,一次次的核实,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绿色小词典》终于和大伙见面了。你可别小看这本手抄的小册子,里面的内容可丰富啦。不信,就请你翻到"乔木类松树条",他们是这样记载的,松树是绿色宝库中的主角,它四季常青,苍翠挺拔,不怕严寒酷暑,不畏风霜雨雪,所以人们仍喜欢用松树来比喻长寿和英雄人物的坚强品格......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知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引导学生到大自然这个"题库"中寻觅写作素材,而且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如"画鼻子游戏"、"踩气球比赛"、"国庆书画比赛"等,寓作文训练于趣味活动之中。
五、批语多褒少贬。教师批语对学生的写作情绪影响不小。过多地批评,往往使学生的作文心理受到挫折和打击,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尚差的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形成他们的作文抑郁症,看见作文就心烦、畏惧。学生作文中有优点就要点出来,那怕很少。缺点则要细心指出并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看到自己写作的"光明前景"。这种乐观的心理状态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益处。积极的心理因素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人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时调整教师的辅导方式,不利的发展状态自会改变。另外教师要有爱心,要持之以恒。这样学生再也不会面对作文时愁眉苦脸,抓耳挠腮了。
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作文,乐于作文,学会作文,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充满童趣的习作来。所以,师者必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作文教学中真正地关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排除在作文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小学生作文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如同衣食一样。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让学生在“乐海”中乘风破浪,驶向彼岸,是我在教学中不懈追求的目标。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克服学生怕写作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
写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表情达意。这就需要付出一定创造性的劳动。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还没有学出门道,不少小学生怕写作。如何打破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从一定程度上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使学生克服写作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一旦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转为“爱”,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例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世界的人都为之震惊和悲痛,举国上下所有媒体不断关注汶川的灾情,学生的脸上也好几天没有笑容,私下在讨论着、关注着。我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读报,让学生及时了解灾情。学生知道的越来越多,这时我鼓励学生把深受感动的一件事记录下来,有的写“国家总理爷爷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指挥救灾工作”;有的写“武警官兵日夜兼程赶赴灾区”;还有的写 “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为灾区人民献爱心”…… 每个学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二、关注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快乐中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因此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古诗童话,历史故事……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背诵、抄录和仿写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我认为,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东西中,自然得心应手。
三、结合口语交际以说促写,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虽然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写作时却无计可施、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的锻炼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在习作前安排相应的口语交际,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即“我口说我心”。学生说过后,我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写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口语交际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口语交际,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有一次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是《难忘的“第一次”》: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弄清题目,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确定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人物都有谁,都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把这些内容充实之后,我再鼓励学生把事件讲一遍,由于做好了铺垫,学生讲得绘声绘色。最后我让他们写下来,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由于有口语交际课做先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四、关于习作修改批改与讲评的新思路
小学生写作能力包括“作”和“改”两部分。学生学习自改习作是完善对事物的认识和表达过程。修改习作是提高习作质量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自己修改习作,让学生写好初稿后不急于上交,而是指导学生完成习作后出声朗读,进行修改,学生修改完后,我还让学生互相交换修改,并且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换想法,这种交换修改最终应该落实到作者自己修改上。学生上交后,老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每次习作讲评课,我都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条件让同学们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另外,在批改中,不管是“旁批”“眉批”,还是“总批”,都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我班一位同学在一次习作中写道:“凌晨两点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我发现妈妈这几年真的老了很多,我的心很疼。”我在这句话下面画了波浪线,在旁边批了“你懂事多了”。没想到举手之劳,却使孩子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从那以后,他更喜欢写作了。
总之,加强和改进小学写作教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只要是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我们就应该采用。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保持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