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白居易的代表作

白居易的代表作

时间:2023-05-29 18:22: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白居易的代表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白居易;巴渝诗歌;内容;艺术特色

巴渝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巴,乃古巴国所在地,治所在江州(今重庆);渝,乃指渝水,为嘉陵江古称。据《华阳国志·巴志》所记:“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1]P1忠州处于三峡腹地, 虽然荒僻, 但面对气势雄伟的长江, 背靠崇山俊岭,不仅有三峡胜景,还有许多历史遗迹, 更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还有充满异域情调的民情风俗。忠州文化在巴渝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历代名人学士如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在其地均有翰墨传世,白居易也是其中之一。白居易在忠州任职将近一年多,他前前后后写下了将近120首优秀的诗篇。这些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真挚,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以下将主要从两个大方面简单论述:

一、白居易的忠州诗的主要内容

(一)借助巴渝地区的自然景观抒发自己感情

白居易赴任忠州刺史之时恰好是阳春三月,此时的长江两岸,峰峦耸峙,草长莺飞。优美的三峡风光,使白居易惊喜不已。他沿途赋诗,描山绘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巴渝地区自然景观的认识,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的苦闷情怀。留下了几首动人的诗篇。例如《入峡次巴东》、《初入峡有感》、《夜入瞿塘峡》、《题峡中石上》、《滪滟堆》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自古飘沉人,岂尽非君子?况吾时与命,蹇舛不足恃。长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2]P138这首诗是白居易平生第一次目睹了三峡的雄奇壮观写下的,并且将三峡的山高、崖险、水深、滩急、浪翻的雄奇之势,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如同身临其境。当诗人观赏到三峡的奇景之后,又联系自己的身世,不免触景生情,发出了“一跌无完舟,吾生系于此”,“常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的慨叹。抵达巫山后,白居易下船拜观神女峰,写下了《题峡中石上》:“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了诗人对巫山神女峰景观的赞美之情。接着进入瞿塘峡,正逢晚上坐船,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作《夜入瞿塘》。白居易当描绘完峡谷的奇险:“岸似一双屏洽,天如匹练开”之后,接着便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沌濒堆”的感慨,抒发了自己遭贬谪之后一直积压着的愁苦情怀。

(二)描述了忠州城面貌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

白居易在听到要从江州调到忠州这个消息后应该是很高兴的,因为他在《除忠州寄谢崔相公》一诗中写道:“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他认江州为“鸟笼”,可见在那里的生活是多么郁闷。在他看来,将要去的忠州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解脱烦闷的地方。但是当白居易真正到了忠州,面对如此荒凉之境,不得不让他心里有所落差,更多的是失落之感。所以,在他刚上任时期,他写下了很多关于忠州城面貌的诗歌,并且还反映出当地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和一些生活习惯,当然,这些诗歌中也夹杂着白居易复杂的情感在里面,但更多的一种厌恶之情。这类诗歌的代表作有《初到忠州赠李六》、《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西楼夜》和《东楼晓》等。

(三)反映当地风俗民情的诗歌

唐代的忠州是以巴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积聚区,巴人的风俗文化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他们都喜欢歌舞。《太平寰宇记》载:巴渠居民“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为乐”。竹枝歌古称竹枝、竹枝曲、竹枝歌、竹歌,是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因“《竹枝》本处于巴渝”,故又称之为“巴渝曲”,“巴渝辞”,“巴渝歌”。白居易在忠州从政之余还开始对竹枝歌舞这一风俗感兴趣,并且还注意收集民间歌谣,创作了《竹枝词四首》,对后世文人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如《竹枝词》其二:“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和《听竹枝赠李侍御》:“巴童巫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暂听遣君犹怅望,长闻教我复如何。”这两首诗歌的内容都明显带有巴渝地区文化的特色,既写出了巴人善唱竹枝歌的风俗,同时诗人也将自己作为其中的角色之一,从而表达出一种哀伤的情调。

二、白居易巴渝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诗歌向来以“诗风俗众,老妪能解,儿童能歌”的俗白而著称,其诗歌语言平易通俗,流畅自然。他还善于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显得自然得体。他在忠州期间,善于学习民歌,使诗歌的特点更加清新自然,贴近生活。从整体上来说,白居易在巴渝地区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运用比拟手法,语言有含蓄美

白居易在忠州的不少诗歌很善于运用比拟手法,从而更好地借物抒情。如他写的《鹦鹉》:“竟日语还默, 中宵栖复惊。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暮起归巢思, 春多忆侣声。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诗人以鹦鹉来比喻自己,表达出一种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同时,白居易的语言一向被认为比较浅显易懂,缺乏意境,但是他写的忠州诗的语言风格中却带有含蓄之美。比如他的《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就对荔枝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诗中还以“面白似潘郎”比喻杨使君,暗示自己与杨使君均有荔枝一样的禀赋,而却被贬在遥远的南方,远离京都。全诗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含蓄隽永、寓意深远。

(二)抒情和写景紧密结合,情景交融

白居易三峡及忠州诗中有很对诗歌都是在描写外界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时候, 他往往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结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夜入瞿塘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帛开。逆风惊浪起,拔(竹念)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诗中“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句十分形象地揭示出了瞿塘峡的奇险。由这样的艰难险境诗人不禁联想到了命运的多见多难,因此,由景生情,最后一句,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感慨。同时本诗还能以屏风、匹练喻山峡之险狭,已颇警拔,而诗人更即景设譬,以滟滪堆之高,喻自己愁绪之多,真可谓妙手天成。前人喻愁,多用水。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居易却能匠心独运,跳出窠臼,创造出喻愁的崭新意象,这样使得抒情效果更佳贴切。

总之,白居易在巴渝期间写下的诗歌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诗歌艺术具有特色,值得深一步地探究。

【参考文献】

[1]熊宪光,王广福,宁登国.巴渝诗词歌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宋)乐史撰,王文楚校点.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第2篇

未至龙门,便看到伊水汤汤,远远地望去,绿荫片片中,香山与龙门山隔河相望,宛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想必这便是“伊阙”一词的来源了吧。昔日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山,方得伊水畅流,泽国化为良田沃野,耕桑之民乃得免于鲂鲤,一个美丽的传说为我们装点了眼前的美景。沿伊河而上,就到了著名的龙门石窟,那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的“蜂窝”,蕴藏着数也数不清的文化宝藏。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国、隋、唐和北宋诸朝四百多年的在规模营造,两山窟龛,密如蜂窝。其代表作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7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那一窟窟佛像龛的群像雕造,神态各异,风格不同,栩栩如生整体布局结构严谨,气氛庄严肃穆;石刻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在山水中凌空飞舞,或捧果献寿,或天女散花,体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令人叹为观止。魏碑精华“龙门二十品” 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之碑”, 则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珍品。

来到龙门,就不能不提奉先寺,到奉先寺就不得不说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奉先寺的不平凡,就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高最大的佛像,面容丰腴饱满,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流露着对人世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几个世纪了,在卢舍那的仁爱守望中,世界有没有按照武则天的设想在延伸,呈现风调雨顺,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的绝美画卷?

沿着石阶一步步走向大佛,当我终于站在大佛的脚下仰头看佛的时候,青山无语,青翠逼人。我欲问佛,而佛无语,依旧是那浅浅的微笑。山也还是那座山,佛也还是那座佛。江河浩浩,奔腾不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春日浓郁,豫西灿烂的阳光,照见旅人的身影。青山隐隐,卢舍那大佛像那浅浅的、微微的一笑,无言中化作我心海的柔波,轻轻地荡漾。

与龙门山一衣带水的是因白居易而闻名的香山,长桥卧波,将两岸相连。山光水色,诗意画境,浑然一体,更增添无限魅力。

访遍东山石窟,拾级而上,我们来到香山寺,白居易曾醉心的地方:“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他曾对香山寺多次修葺,并撰写《修香山记》,然后将自己在洛12年所写800首诗《白氏洛中集》存放香山寺藏经堂内。对于这里的喜爱让他在致仕后就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与文人学士题诗唱和。以至于去世即葬香山寺附近琵琶峰顶,从此便有了今天的“白园”,香山也因此和白居易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在这片青山之中,看绿树隐隐,听鸟鸣悠悠,体悟着那份曾经吸引着诗人的那份清静。漫步于在白园,正直初夏,葱郁的绿树遮去了午后的阳光,配合着道旁小音响里流淌着的清音乐,这里没有枫叶荻花的萧瑟,有的只是那份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喜悦。

拾级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奕、饮酒、品茗、论诗之处。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旁有楹联:“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基本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杭州、洛阳两个城市也昭示了他一生的两个阶段,而他们又何其相似,山寺桂子、枕畔潮头不只是杭州才有的美景,自然清静的独善其身,这般美景、这般自得才是他骨子里所向往的。只是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让他在早年不得不声嘶力竭地兼济天下,而晚年的香山,那种完全的融入自然的生活或许才是他真正的渴望,真正的归宿。看着乐天堂内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飘然欲仙之态。我们不难想象晚年的白居易归隐山林,三五好友相随,以诗竹相伴,唱和饮酒,那份怡然自得,自是赛似神仙了!

第3篇

洛阳实习报告范文一

这次人文考察的第二站是十三朝古都洛阳,三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吸引着我们一群向往着感受她厚重文化的的莘莘学子,一睹这自古以来,墨客骚人云集,有诗都之称的城池。已近六月,无缘感受牡丹香气四溢花都的芳容,在欣赏了她的晚装之后,翌日清晨我们便直奔她文明的保存之地,洛阳市博物馆、天子六驾,午后便奔向那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合称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享誉世界的龙门石窟。

未至龙门,便看到伊水汤汤,远远地望去,绿荫片片中,香山与龙门山隔河相望,宛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想必这便是伊阙一词的来源了吧。昔日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山,方得伊水畅流,泽国化为良田沃野,耕桑之民乃得免于鲂鲤,一个美丽的传说为我们装点了眼前的美景。沿伊河而上,就到了著名的龙门石窟,那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的蜂窝,蕴藏着数也数不清的文化宝藏。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国、隋、唐和北宋诸朝四百多年的在规模营造,两山窟龛,密如蜂窝。其代表作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7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那一窟窟佛像龛的群像雕造,神态各异,风格不同,栩栩如生整体布局结构严谨,气氛庄严肃穆;石刻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在山水中凌空飞舞,或捧果献寿,或天女散花,体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令人叹为观止。魏碑精华龙门二十品 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之碑, 则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珍品。

来到龙门,就不能不提奉先寺,到奉先寺就不得不说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奉先寺的不平凡,就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高最大的佛像,面容丰腴饱满,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流露着对人世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几个世纪了,在卢舍那的仁爱守望中,世界有没有按照武则天的设想在延伸,呈现风调雨顺,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的绝美画卷?

沿着石阶一步步走向大佛,当我终于站在大佛的脚下仰头看佛的时候,青山无语,青翠逼人。我欲问佛,而佛无语,依旧是那浅浅的微笑。山也还是那座山,佛也还是那座佛。江河浩浩,奔腾不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春日浓郁,豫西灿烂的阳光,照见旅人的身影。青山隐隐,卢舍那大佛像那浅浅的、微微的一笑,无言中化作我心海的柔波,轻轻地荡漾。

与龙门山一衣带水的是因白居易而闻名的香山,长桥卧波,将两岸相连。山光水色,诗意画境,浑然一体,更增添无限魅力。

访遍东山石窟,拾级而上,我们来到香山寺,白居易曾醉心的地方: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他曾对香山寺多次修葺,并撰写《修香山记》,然后将自己在洛12年所写800首诗《白氏洛中集》存放香山寺藏经堂内。对于这里的喜爱让他在致仕后就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与文人学士题诗唱和。以至于去世即葬香山寺附近琵琶峰顶,从此便有了今天的白园,香山也因此和白居易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在这片青山之中,看绿树隐隐,听鸟鸣悠悠,体悟着那份曾经吸引着诗人的那份清静。漫步于在白园,正直初夏,葱郁的绿树遮去了午后的阳光,配合着道旁小音响里流淌着的清音乐,这里没有枫叶荻花的萧瑟,有的只是那份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喜悦。

拾级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奕、饮酒、品茗、论诗之处。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旁有楹联: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基本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杭州、洛阳两个城市也昭示了他一生的两个阶段,而他们又何其相似,山寺桂子、枕畔潮头不只是杭州才有的美景,自然清静的独善其身,这般美景、这般自得才是他骨子里所向往的。只是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让他在早年不得不声嘶力竭地兼济天下,而晚年的香山,那种完全的融入自然的生活或许才是他真正的渴望,真正的归宿。看着乐天堂内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飘然欲仙之态。我们不难想象晚年的白居易归隐山林,三五好友相随,以诗竹相伴,唱和饮酒,那份怡然自得,自是赛似神仙了!

琵琶峰顶便是香山居士的长眠之地。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之丘为琴箱,长长的芳草墓道,四周齐整的冬青,翠绿色的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见,亦即琵琶的曲颈,暗合琵琶曲之意,不禁让我们想起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诗句,眼前也再现了诗人昔日的辉煌。而今这里翠柏葱郁,奇花飘香,有的只是一份幽静,人们或驻足于墓旁的碑前默吟着上面的诗句,或站立于刻有唐少傅白公墓的墓碑前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缓处,即是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尽嵌现代诗人墨客吟咏的诗作以及白居易《琵琶行》全文石刻,刻满了江州司马春衫湿的凄凉,放下了兼济天下的使命,独善其身,怡然自乐,得以长眠于自己深爱的清幽之中,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吧。

告别白居易,走过龙门桥,回望这山上翠柏成林,郁郁苍苍。山下伊水潺潺,清澈见底,在心中印上一幅伊阙全景图,然后便将她留在身后。

洛阳实习报告范文二

实习时间:2016年2月9号-12月20号

实习地点:河南洛阳牡丹通信有限企业

指导老师:xxx

系 别: 信 息 工 程 系

年级专业: xxx

学生姓名: xxx

指导老师: xxx

实习企业介绍

牡丹通信有限企业

洛阳牡丹通讯股份有限企业是以洛阳巨龙通信集团有限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股份制企业。致力于向国内外客户提供DSL宽带接入系统、HA998系列IC卡公用付费电话系统、HA998系列智能卡公用电话系统、HR998系列无线公用电话系统(GSM、CDMA、PHS)、NGN端对端解决方案及MD系列智能热量表等高科技产品。企业多次被评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纳税十强企业。

企业有员工3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6人,生产面积6860平方米,注册资本5000万元,总资产9000万元,净资产约6000万元。生产设备精良、开发工具先进、检测仪表齐全,已通过了ISO9000-2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下属的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种新产品的开发及技术支持。其中IC卡公话及管理系统为国内首创,被国家科委列为98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003年更被评为优秀火炬计划实施项目。

第4篇

借助于荒诞而有趣的联想,将一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常识联缀在一起,又好玩又好记。如:

汤显祖精心打造了《牡丹亭》,倾情上演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只好在一旁大叫《窦娥冤》。

《雷雨》过后,《北京人》《王昭君》看见《日出》,知道这是一个《明朗的天》,便约上一起去观看他的《胆剑篇》。

二、 对比记忆法

对于一些易混淆的作家和作品,采用此法可以强化记忆。如:

刘鹗: 《老残游记》―高鹗: 《红楼梦》后四十回;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记》: 高则诚;

易安: 李清照―幼安: 辛弃疾;

樊川: 杜牧―临川: 王安石―震川:归有光;

茅盾: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小仲马: 《茶花女》;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阿・托尔斯泰: 《苦难的历程》;

伏契克:捷克―伏尼契: 爱尔兰;

诗歌《唐璜》: 拜伦―戏剧《唐璜》: 莫里哀。

三、 知识树记忆法

画文学常识知识树,能使平面的知识变得立体生动。比如,可将中国古代作家及作品画在一棵知识树(见下图,尚不完整,只作示例)上,主干是从西周到明清的时间纵轴,枝丫是各具体的年代,枝丫上结的果子就是作家和作品,从根部的《诗经》《楚辞》一直到树梢的《红楼梦》。画完这棵树,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梳理和识记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1.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 孔子《论语》《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 老子《道德经》 4. 《孟子》5. 《庄子》

6. 屈原《离骚》7. 《荀子》 8. 《韩非子》

9. 吕不韦《吕氏春秋》10. 贾谊《新书》11. 司马迁《史记》

12. 刘向《战国策》13. 班固《汉书》

14.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其作品 15. 建安七子

16. 诸葛亮《出师表》 17. 李密《陈情表》 18. 陈寿《三国志》

19. 陆机《文赋》20. 王羲之《兰亭集序》

21. 陶渊明《饮酒》《归去来兮辞》

A. 刘基《卖柑者言》B. 罗贯中《三国演义》C. 吴承恩《西游记》

D. 归有光《项脊轩志》(唐宋派)E. 汤显祖《牡丹亭》

F. 袁宏道(公安派)G. 冯梦龙“三言”H. 凌初“二拍”

I. 张岱《陶庵梦忆》 J. 李渔《闲情偶寄》K. 蒲松龄《聊斋志异》

L. 洪《长生殿》 M. 孔尚任《桃花扇》 N. 方苞(桐城派)

O. 吴敬梓《儒林外史》 P. 曹雪芹《红楼梦》

【训练题】

⒈ 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的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吴承恩―明代;《神曲》―但丁―德国

B. 《镜花缘》―李汝珍―明代;《汤姆・索耶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 《西厢记》―王实甫―元代;《唐璜》―拜伦―英国

D. 《桃花扇》―孔尚任―清代;《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明清三代,小说发展到高峰,产生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著名长篇小说。

B. 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中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龙须沟》《茶馆》。

C.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由“词”蜕化而来的一种诗歌形式,体式和词相近,较为自由,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D.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

C.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 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唐代诗歌体裁完备,名家辈出。“诗圣”杜甫饱经忧患,作品富于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和《兵车行》《丽人行》《长恨歌》等。

B.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他的诗集《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的奠基之作,《屈原》《虎符》《棠棣之花》是他的历史剧代表作。

C.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D. 《吉檀迦利》《静静的顿河》《玩偶之家》《永别了,武器》的作者分别是印度作家泰戈尔、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挪威作家易卜生、美国作家海明威。

5. 《牡丹亭》是_________代戏曲家_________的代表作,男女主人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北宋初期,影响最大的民间词人是_________。宋词按风格一般分为_________派和_________派,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南宋时,继承苏轼词风和苏轼一起并称为_________的著名词人是_________。

7.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此联题写的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后主”指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8. 写出下列评语评论的作品、作者及时代(朝代)。

①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苏轼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评的是哪朝哪位诗人?

9. 下面是某中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里面犯有两处文学常识识记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迷恋金钱,金钱至上,必然导致人性的沦丧。小说《高老头》中的葛朗台因为恋金成癖,可以葬送女儿的终身幸福;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阿巴贡因为财迷心窍而成为嗜血狂。

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 (A. 但丁是意大利人;B. 李汝珍为清代人;D. 《红与黑》的作者是司汤达)

2. A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3.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古代白话小说)

4. A (《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

5. 明汤显祖柳梦梅杜丽娘

6. 柳永婉约豪放李清照苏轼苏辛辛弃疾

7. 宋朝李清照南唐李煜(后主)

8. ①《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②《红楼梦》曹雪芹清朝

③唐朝王维

第5篇

为了更好地理解近体诗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先从与它相对而言的古体诗说起吧。

古体诗是指隋末唐初近体诗出现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没有格律约束,形式相对自由,不必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的要求也较宽,不要求一韵到底,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言是每句的字数。如《诗经》中收集的古诗以四言诗为主,汉末诗歌集《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也就是萌芽于南朝,定型于初唐,成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的格律诗。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定,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首先要明白的是,“近”或“今”的时间概念,不是针对我们当今,而是唐代人针对格律诗产生的时间晚于古体诗而言的。唐代人把远到《诗经》、近到初唐以前的非格律诗,都称为古体诗,而把诗人们按新的诗歌格律创作的诗歌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由此可见,“近”或“今”是唐代人的说法,而不是我们21世纪的当代人的说法。

那是不是唐代以后创作的诗歌都叫“近体诗”了呢?也不是。虽然“近体诗”最先得名与时间概念有关,但是,“近体诗”出现后,并不是诗人全都按“近体诗”的格律创作,还有不少诗人仍然创作古体诗。初唐时的张若虚留存下来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古体诗;诗仙李白虽然近体诗、古体诗都写,最有成就的却是古体诗,如《蜀道难》《将进酒》等;杜甫则是近体诗、古体诗的成就都堪称卓越,而他的代表作“三吏三别”都是用古体写成;至于白居易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也都是古体诗。这样看来,在我国诗歌最为兴盛的唐代,是一个近体诗与古体诗并驾驰骋的朝代,而近体诗与古体诗就从一个时间性的概念,演化为诗歌体裁概念了。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人用古体写诗,如2009年的一位高考生用古体写的诗《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获得满分后被破格录取。

所以,如果从时间上说,近体诗在唐代盛行,它离我们有一千多年;如果从体裁上说,至今的诗人们还在用它的格律创作诗歌,它就在我们身边。

第6篇

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古诗鉴赏的考查点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才能有效应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标题、作者、题材、意象、抒情字眼、注释、技巧七个方面着手打开古诗词鉴赏的大门。

一、审视诗词标题

标题对作品而言,是眼睛和窗口。学生透过标题,可以把握大意、感知情感、了解写作技巧等。

1.把握大意。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透过标题“览古”二字,我们可知该诗是怀古咏史诗。透过“越中”二字,可知所咏的历史对象。至此,盛衰之感、讽喻之情已跃然纸上。再结合全诗,就不难把握该诗的情感——作者借过去的统治阶级渴求富贵荣华万世不竭、而最终归于幻灭来警醒世人,更是讽喻统治者了。

2.感知情感。如陆游的《书愤》,一个“愤”字,情感已跃然纸上。再如王勃的《别薛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从标题中的“别”“送”等字就可以窥见作者的离情别意。还如《闺怨》《芙蓉楼送辛渐》《春夜喜雨》等众多标题,只要有看标题的意识,就很容易从抒情字眼里把握作品情感。

3.了解写作技巧。如贺知章《咏柳》,一看便知是咏物诗,从中可以推知该诗至少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再如王勃《咏风》:“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从标题看是咏物诗,再结合全诗内容看,作者借这个物的特征表达自己崇尚高尚风格和勤奋的精神志趣,其手法不外乎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象征等。而那些抒情诗如王维的《山居秋冥》,一看便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再如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从题目看,“望”就是观,“野”是处所,便可推知是借景抒情诗。其基本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打量诗词作者

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无不影响其创作情绪。如读苏轼《赤壁怀古》一词,只有了解他政治上的失意、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诗所表达的豁达豪迈之情。

就创作流派而言,现实主义往往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是《诗经》,代表作家有杜甫、白居易、陆游等。浪漫主义往往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是《楚辞》,代表作家有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词的流派又分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的鉴赏引路。

三、留心文后注释

鉴赏古诗词时,直接关系到理解文本和回答问题又可能给考生造成障碍的内容,往往会出示注释,这将给考生以极大的帮助和提示。如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鉴赏该诗,如果不结合注释,一般只能理解到作者的孤独寂寞,但这远远不够,如果再结合注释,联系此时作者的遭遇,就不难深入地体会到作者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之情又无人理解的愁苦了。

四、把握重要意象

意象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物象。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往往赋予了客观事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月饱含思念、柳代表惜别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让人感受到居易的快乐生活。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正是借助“缺月”“疏桐”“幽人”等意象,形象地抒发出内心的怅惘之情。

五、扣紧抒情字眼

不少古诗词选用具有明显抒彩的词抒感。阅读鉴赏时,只要找到这些词语,就可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了。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只要抓住诗中的“旧别情”和“愁”字,就不难体会出边关军人的悲愁所在了。

六、关注题材内容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写景诗:往往有景有情、情景结合。鉴赏时,只要抓住景物及选用这些景物的目的、景和情的结合方式等,其余就不难把握了。如蒋捷《虞美人·梳楼》: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濠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思乡之情油然而起。词人采用反衬手法,貌似红绿满眼的海棠,实际上却暗含好花不常开的喟叹。

2.咏怀诗:叙事抒怀,往往通过具体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

3.咏史诗:诗人往往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4.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5.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6.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内容形成于盛唐,其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七、体味艺术技巧

技巧是作品的重要元素,当然也是鉴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杜甫《绝句两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第7篇

关键词:《长恨歌》,英译本,对比研究,三美原则

1.引言

白居易的《长恨歌》运用多重手法描写了安史之乱之下的帝国蓝图,它不仅传递了很多历史文化信息,更展现了对凄婉悲情的爱情故事的动容之情,让世人感叹。历来人们对《长恨歌》的英译做出各种研究,但本文主要选取杨宪益夫妇和许渊冲先生所译的版本进行比较研究。

国内诗歌翻译以许渊冲先生为主要代表,他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翻译标准对国内诗歌外译起到了重要的标杆作用。诗歌和诗歌翻译都是艺术,而艺术的特点就是美,所以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美”就成为最高标准(许渊冲,2010:13)。所以在此我们对比研究的标准也主要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为依据。

2.分析角度――三美原则

2.1音美角度

诗歌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在于其意义明了,充满乐律。从英语诗歌的音韵角度而言,杨氏夫妇翻译的《长恨歌》更像自由诗,不强调押韵;而许渊冲的《长恨歌》英译则将尾韵发挥到极致,例如: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a)

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peer.(a)

A maiden of the Yang’s to womanhood just grown,(b)

In inner chambers bred,to the world was unknown.(b)

而杨氏夫妇的译本:

Appreciating feminine charms,

The Han emperor sought a great beauty.

Throughout his empire he searched

for many years without success.

Then a daughter of the Yang family

Matured to womanhood.

Since she was secluded in her chamber,

None outside had seen her.

而从诗歌节奏节拍而言,许的译本利用弱拍和重拍来分别代替汉语里面的平仄声,使得英文译本读起来和原诗句气势差不多,感情节奏的起伏也相似,充满音乐美。但杨氏夫妇并没有刻意追求译文的节奏感。

2.2形美角度

所谓形美,主要指做到对原来诗歌的句式的保留或相近,但中文诗歌运用很多对偶、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这就加深了英译汉语诗歌的难度。

从形似角度而言,《长恨歌》是一首七言古诗,原诗共120行。单从行数方面看,杨氏夫妇的译文共有208行,每行字数较少,长短不一;而许先生的译本与原诗一样一共有120行,且字数差不多,接近原文格式(方冬革,17-18)。从中英文本身特点上,汉语译成英语必然会造成字数变多,行数变多这样的现象,但是许的版本对于处理这点做了很好的处理,以单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译文为例:

杨氏夫妇:But her pale face was sad,Tear filled her eyes,Like a blossoming pear tree in spring,With rain drops on its petal.

许渊冲:Her jade-white face crisscrossed with tears in lonely world,Like a spray of pear blossoms in spring rain impearled.

比较两篇译文,杨氏夫妇译文有四行,但每句音节分布不一,相差约莫5个音节;许的译文为两行,且两行音节较接近。杨氏夫妇的译文优势在于读起来内容充分,而且重点清晰,这有利于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对故事整体的把握。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句子整齐、流畅,节奏感强,和杨氏夫妇译文相比更能体现汉诗英译中“形美”的原则,并能够很好地展现中文特色。

2.3意美角度

对于三美,许渊冲认为最重要的是意美。即诗歌翻译最首要的任务是意思精确且完美地传达,这也符合翻译的基本精神。但具体怎么翻译,还要看译者对原文的见解和自己的能力展现。首先对于诗歌题目《长恨歌》的翻译,历来人们对于“恨”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杨氏夫妇倾向于理解为这是一种不幸,是一种悲哀,所以是Song of Eternal Sorrow;而许先生则更倾向于认为此“恨”是一种“遗憾”,所以他选用了The Everlasting Regret这一题目。其次,从选词角度而言,杨氏夫妇习惯用较为简单易懂的语言,但许渊冲多用文学化的表达,刻意强调古诗风格,例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句中文运用夸张手法来描写杨贵妃的美。

Glaning back and smilling,she revealed a hundred charms.

All the powdered ladies of the six palaces at once seemed dull and colorless.(杨)

Turning her head,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许)

对于“百媚”,它泛指“很多”的意思,杨氏夫妇将“百媚生”译为“a hundred charms”,这容易让读者产生疑惑;而许渊冲则译为“full of grace”,这样显得比较贴切,而且也很好地表现了杨贵妃的美。最后,对于诗歌内出现的人名和地名,两种版本也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长恨歌》里的一些地名、宫殿名或人名,杨氏夫妇用拼音将其直接翻译过来,较为忠实;而许先生用意译、其他的词代替或不译,如华清池,杨氏夫妇译为Huaqing Palace,而许渊冲先生则译为glassy water of warm-fountain pool。所以在意美方面,虽然许渊冲的翻译不及杨氏夫妇的内容全面,但是许先生更看重具体细节的揣摩,心思细腻,条理清晰。

3.总结

总而言之,杨氏夫妇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都各有千秋,杨氏夫妇的译文侧重于内容的真实再现,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格式的大变体;而许先生的译文则更加刻意追求“三美”的体现,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很多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的字句都没有很好的翻译。但两者的译文都很值得借鉴和学习,这对于将中国诗词想外译介和对外传播中国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方冬革。诗歌翻译的鉴赏[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06):17-18。

[3]许渊冲。中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第8篇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唐代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涌现了一批杰出的诗人,而且还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据清代康熙年间编成的《全唐诗》,共收录了唐代2200余家的诗4.87万余首,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这些诗歌讴歌了祖国的秀丽河山,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当时社会面貌的广阔图景,揭示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不仅对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为我们研究唐代的社会风貌和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唐代也是我国舞蹈艺术兴盛的时代,而唐诗中有许多篇幅是描写当时的乐舞的。从公元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前后一百余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良好,这就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唐代人民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南北朝时代的文化传统,而且还吸收了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再加上唐代对外通商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一些国外和西域的优秀音乐、舞蹈相继传入唐朝,西域舞蹈多配以乐,故唐代盛行乐舞。中原乐舞和西域乐舞长期交汇融合,又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改造,吸取其中的精华,从而更丰富了唐代的舞蹈艺术。然而,舞蹈艺术是一种时间性很强的视觉艺术。虽然唐代的舞蹈艺术十分繁盛,但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都很难纪录下它们的完整形象,再加上战乱等一些客观原因造成的一些文图艺术资料的大量散失,致使唐代的乐舞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我们现在只能从一些壁画、雕塑、史书、乐书等一些文史资料中窥探出当时乐舞艺术的端倪和风采,而唐代的诗歌,却从不同的角度记载和描绘了当时的舞蹈艺术形象。这些诗歌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唐代乐舞的成就,以及当时乐舞表演的盛况,也为我们研究唐代的舞蹈艺术,发掘整理我国舞蹈艺术的历史遗产,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唐代乐舞种类繁多,主要有健舞和软舞两类。其中健舞包括《浑脱》、《剑器》、《胡旋》、《胡腾》、《柘技》等;而软舞中有《凉州》、《绿腰》、《苏合香》、《甘州》、《春莺啭》《垂手罗》等,唐代诗人对这些舞蹈都有不少歌咏。比如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在他着名的诗篇《观公孙大娘剑器行》一诗中,就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当时驰名的舞蹈艺术家——公孙大娘激动人心的舞蹈形象:“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在唐代胡旋舞也很盛行。据说此舞是天宝年间康居国(今中亚西亚撒马罕)传入中原。唐代杰出的诗人白居易就有描绘胡旋舞的《胡旋女》:“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迥雪飘遥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巳时。”从中可以看出此舞是以旋转为特色的。《霓裳羽衣舞》是盛唐时期最为盛行的舞蹈之一,流传已久。传说此舞是在唐玄宗年间,由当时的西凉总督杨敬述,把外国传来的乐曲献给唐玄宗,得到他的喜爱。唐玄宗深晓音律便加以润色,并配以清歌曼舞,据传舞者的眼饰是上衣缀了很多羽毛,下着白色又有闪光花纹的裙裾。于是唐玄宗便为它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霓裳羽衣舞”。唐诗中多有歌咏这个舞蹈的诗篇。诗人们往往用传说中仙女的名字来比喻舞中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激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作。他在诗中形容舞者的服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描写节奏:“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瞻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形容舞姿:“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读出首诗不仅可以使我们知道此舞阿娜多姿,优美动人的姿态,而且还可以从中了解唐代“法曲”的结构,唐代乐舞又分坐部伎、立部伎两部。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均配以舞蹈。坐部伎舞者较少,最多不过 12人;而立部伎舞蹈规模宏大,如有名的《破阵乐》就是由120人组成的大型战舞。元稹在他的诗中唱道:“太宗庙乐传子孙,取类群凶阵初破。戢戢攒枪霜雪耀,腾腾击鼓云雷磨。”就活脱脱的描绘出了此舞的磅礴气势和战斗气氛。

    此外,唐代还流行字舞、花舞、马舞、兽舞等舞蹈。其中字舞是用舞人组成字,方法有多种,有的是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有用队形排列成字的,还有把衣服变换颜色交组成字,也有人扛着宇牌出现于舞队之中的,可谓是现代大型集体舞中字舞的始祖。诗人王建曾在他的诗中描写字舞的情景:“罗衣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从这些诗句中不仅可以看出舞者的服饰和队形的变化,而且也表现了为当时皇帝歌功颂德的主题。

第9篇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之后,在画面上题诗,以收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是另纸书写的。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罗隐、韦庄等都有题画之作,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杜甫的题画咏物诗著名的有《画鹰》、《画鹘行》、《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姜楚公画角鹰歌》、《通泉县署壁后薜少保画鹤》等。诗人通过对画面物象的观照,把自己的情思注入其中。

如题画诗代表作《画鹰》,诗云:“素练霜风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首诗把画中鹰写得活而有神,你看它,彷佛挟风带霜而起,侧目而视,耸身而搏,宛如真鹰一样。只要把丝绳解掉,就可以展翅飞翔了,诚如仇兆鳌所评“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动舞”。这“灵气”其实就是诗人情思的化育,精神的升华。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大意是说:何时让这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诗人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

这首诗写于杜甫读书游历时期,是他的早期作品,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致远雄心和疾恶如仇的激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清人浦起龙给此诗以高度评价,不仅认为它具有巧妙的艺术技巧,而且表现了“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的确是很中肯的。

真正把诗题在画上,始于宋代文人画的崛起时期。以后历朝历代出现了大批诗家、画家,他们在绘画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著名的有宋代坡的《惠崇?春江晓景》、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郑思肖的《画菊》;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唐伯虎的《秋风纨扇图》、徐文长的《题墨葡萄》;清代郑板桥的《题画竹》等。其中最受人推崇的是坡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所题的惠崇画,是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有地面景――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有江上景――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还有岸边景――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笋。

就这幅画而言,只画出了画家在自然界所能看到的景色,而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和要靠经验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

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面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不复是无机的组合、静止的并列。全诗前三句实写了眼中所见,又以虚写作结,不仅丰富了画面,使其更加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还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如今,惠崇和尚的《春江晓景》早己失传,但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成了独立的艺术品,成了众口传诵的名篇。

为画题诗,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既要符合画面的形象,又要进行艺术加工,不受画面所局限。

第10篇

中国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领域的主要代表,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2003年11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公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继中国昆曲首批列入之后,成为我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项目。

中国古乐谓音有八种: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其中,丝音最为细腻深密,最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丝音之中,又以琴为上。西汉时的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古琴以丝弦附木,长弦振动,琴体发音,音量低微而有静逸之美。

从古至今,琴与文人士大夫之间一直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许多古琴艺术家。孔子对古琴也情有独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传说俞伯牙在弹琴时,无论表现“巍巍乎志在高山”,还是表现“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钟子期死后,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逝,便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丝弦乐器,琴乐也是最能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音乐。古琴的主要传承者是以中国文人为主体的历代文化精英,这也是七弦琴与一般乐器不同的地方。汉魏以来,中国古琴与文人士大夫相依相伴,甚至血脉相连,逐步脱离了单纯供人们娱乐赏玩的技艺功能,成了一种“以琴载道”的特殊乐器。中国传统文人静夜抚琴,能于袅袅余音中体会恬淡超逸的况味,从而使生命得到暂时的休憩。自孔子以下,历代文人多以琴为生命之所寄,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七弦琴已与负有传承文化的“书”具有了同等的地位。

魏晋之时,琴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古琴的演奏、创作也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古琴艺术家有蔡文姬、阮籍、嵇康等,其中蔡文姬更以《胡笳十八拍》名垂青史。陶渊明有无弦素琴一张,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是深通琴道者。到了隋朝,官方甚至以能否操琴作为取士的标准之一。唐宋文人墨客对琴也情有独钟,大诗人王维、白居易、办东坡、黄庭坚等皆能操琴。欧阳修在送别时特请琴师孙道滋“以琴为别”。宋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贤相范仲淹,在修齐治平、事业繁忙之际,仍以听琴为大事。元朝宰相耶律楚才爱琴,常与友人品茗对弹,鼓琴最久的一次达五十曲。明清以来,古琴在民间相当普及,在文人画中常能看到道人弹琴或童子抱琴的形象。

宋元时期,由于师承关系的不同,出现了京师、两浙和江西琴派。其中两浙派的成就最大,成玉简的《琴论》云:“京师、两浙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明清时期,古琴艺术又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

说到千古名琴,当然就要谈到传世唐琴。现存的唐朝古琴主要有北京故宫的“大圣遗音”、的“春雷”等。无论从音质、形制还是历史价值来看,它们都是不可多得的至宝。

我国古代涌现出许多著名琴家。汉末蔡邕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唐以后,有更多的琴家为推广和发展古琴艺术作出了贡献。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从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优雅生活的生动写照。

第11篇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极其独特的艺术样式。在一代又一代文人的传承之下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二零一一版新课标进一步肯定和强调了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古诗词的教学研究就必不可少。而古诗词因为写作年代距离现代时间久远,其其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诸方面和现代语文有一定距离,和小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等方面差距就更大。本人在多年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究,在此不揣鄙陋,与各位探讨并请教于方家。

一,高度重视诗词诵读教学。小学教材所选古诗词,大多选自名家名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尤其是语言凝练,深刻,隽永。所以,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诵读。因为,首先,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开始,是学习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第一步,是打开古诗词艺术宝库的钥匙。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李白《静夜思》孟浩然《春晓》等名篇,学生多次诵读后,不但能理解诗歌内容,也能体会到诗歌语言简洁,工整和谐的语言美;其次,多种形式的诵读,能进一步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的内容及形式美,是进一步深入领会古诗词意境的重要手段。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进行停顿诵读的教学。学生除了能更好的领会诗歌内容。更能体会到对偶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的春天之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最后,诵读能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名篇,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帮助,还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古诗词奠定基础。教师在阅读中应该充分利用文本,多种方法激起和保持学生兴趣,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诵读,避免因为方式单一而学生丧失兴趣。切忌唱读。

二,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和途径。古诗词的教学不同于现代文教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教学目标及方法。小学低年段的古诗词教学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及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古诗词的优美;中年段的教学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高年段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答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受到优秀作品的影响,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目标不外乎诵读积累,感受体验思想感情和诗文意境,进而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由此,诗文学习的过程一般为读(初知大意)---思(探究诗词内容及表现手段)---悟(感悟诗文思想内容及意境);同时古诗词丰富的思想内涵,深邃的意境需要学生结合既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理解学习,也需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感悟形象;如教学《咏柳》一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春天随风飘荡的柳树展开想象。当然一些必要文学常识,修辞手法的教学也相当必要,比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就需要对学生讲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一句的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重点词句是为“诗眼”集中体现了诗歌精髓。抓住诗眼就抓住了诗歌的重点和教学的切入点。如我在教学杜牧《江南》一诗时,抓住“千里”一词,莺啼、绿树、红花、村庄、城镇、酒店、寺庙等景物统统囊括其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高超的医术想象力及诗歌宏大的意境。许习白老师在教学《渔歌子》一词时,抓住“不须归”一词,引导学生领悟春江美景及诗人高远的精神追求。而罗蓉老师在教学《清平乐》一词时结合上下文 茅檐低小、大儿除草溪东,最喜小儿无赖等,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的含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适度拓展,古诗词因为产生的时代背景,学生对其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适当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经历,代表作品,或者其他相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如我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给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人自身品格高洁,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的文化传统。教学杜甫《春雨》一诗时,还原了杜甫原诗《春夜喜雨》并补充了诗歌后四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而罗蓉老师在教学完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后,为学生介绍了辛弃疾的另一首代表作《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豪迈奔放的创作风格。当然,拓展应该适度。

五,慎用媒体,媒体能直观形象的体现诗歌内容,将诗歌表现的形象直接投射到学生眼前,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但也破坏了学生想象联想的意境,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主动性,个性化的理解。所以,使用媒体应当谨慎。

诗歌教学既是内容的学习,思想的领悟,更是心灵的放飞,美的熏陶。教师若有心,必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于生于己,都将大有所获。

第12篇

但世事难料,偶尔也会有黑马出现。那些初生牛犊,并不知道河水深浅,只要勇敢,常常可以无意中闯开一番新世界,“不走寻常路”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走在别人的后面,模仿得再好,你也只能是第二;但是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你却将是永远的第一。而唐代诗人张打油就是个中翘楚。他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才华,开创了另类唐诗的风采,也因此令自己名垂千古。

关于“打油诗”的名称,历来有不同的争议。有人说是姓张的诗人在打酱油的路上写作的此类诗歌,故有这一称号。但普遍的观点是中唐时期,一位名叫张打油的人,他写的诗因别出心裁,无法归类,故用他的名字定义,唤作“打油诗”。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咏雪》,通篇不着一个“雪”字,却将雪落大地给人们造成的视觉“误差”写得非常清楚。黄狗因身上的落雪而变成了白狗,白狗因为雪落在身上,看起来比原来更要胖了。虽然十分口语化,却的确要费一番心思才琢磨得出如此构思奇特的诗句。

但是,虽然这首《咏雪》是张打油的代表作,但其真正作为一种品牌得以推广,还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传说,某年冬天,一位大官到宗祠祭拜,结果发现大殿雪白的墙壁上写着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官爷一看就怒了,这是谁呀,胆敢写这种七扭八歪的诗,也不怕祖宗笑话,还写到这里来了。他命令周围的官兵前去缉拿此人,要捉回来治罪。这个时候,师爷不慌不忙地说,“大人不用找了,除了张打油,谁会写这种诗啊!”于是,官爷下令把张打油给抓来。等张打油听了大人的训斥后,摇头耸肩做无辜状,说大人我是喜欢胡诌,但是也不至于写出这么烂的诗来啊。不信的话,我愿意接受您的面试。

官老爷说好啊,安禄山兵变,围困南阳郡,你不如以此为题来作一首诗。张打油清了清嗓子,“百万贼兵困南阳”,大人一听,好诗啊,开局气势非凡,于是捻须微笑,赞叹不已。张打油继续道,“也无援救也无粮”。在场的人面面相觑,官爷心说,“虽然有点怪异,但也算勉强可以接受”。于是,请他继续念。

历史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张打油恐怕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诗又一次达到了“永垂不朽”。

“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 张打油得意洋洋地念完了自己的诗后,大家哄堂大笑。这“哭爹喊娘”和“使扫帚用锹”如出一辙,从精神实质到语言风格,都深深地打上了“张打油”的烙印。所以,张打油不但没有因此获罪,还从此威名远扬,成为中国“打油诗”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