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和研究,我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在朗读中丰富积累
读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只有多读,才能促进积累,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
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这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在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把已有的语言运用到新的语言中。文章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重点段落的语言往往是文质兼美的,抓住这些语言,使学生入境入情,最能激励学生已有的语言储备和记诵新的语言的兴趣。
二、背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对于那些典型的句子,相当精彩的课文,鼓励学生背诵下来,学生记得多了,会不自觉地将积累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去,就会“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指导学生多背一些名篇。让学生学会有效积累,才能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不断丰富转化,不断拓宽广度。
三、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只限于课本,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还应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得多了,那些词汇、美言自然刻入脑中,用时便呼之即出、随心所欲。因此,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多积累生活素材,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多多参加实践活动等。这样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点:
1.如在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摘抄优美词句和段落。首先要以教材为例,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将文中写的形象逼真处、精彩处、感人处一一摘录下来;其次要把摘抄延伸到课外,如名人名言、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这为同学平时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丰富词句,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有极大的帮助。
2.写读后感。为了督促学生读懂书,我有时还要布置学生写读后感。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写出心声。
英语阅读与英语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而写作则是输出的过程。Krashen认为二语习得最好的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大量有趣的、可理解的、与学生有关的输入。没有一定的目的语的输入,输出很难产生。英语阅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英语阅读可以为写作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其次,英语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英语阅读可以提供广泛的写作素材;英语阅读还可以培养写作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对如何利用《21世纪英文报》的阅读来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进行探讨。
首先,针对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缺乏信心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章来阅读,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并让当天的值日生(4人)宣读自己的读后感,然后连同其余学生的读后感作为作业,每周上交一次,由教师给予批阅。《21世纪英文报》中有很多与学生生活、学习和兴趣很贴近的题材,如体育、娱乐、明星、时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去选择。学生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可以借用所阅读的文章中很多词句,而且是有感而发,因此,他们通常都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想,写出来的读后感大多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语句也通顺、地道。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所发表的感想也就各种各样,无所谓对错。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应该给予肯定。还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及时而又真诚的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逐渐喜欢上写读后感。这种既能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又能发表自己的感想,还能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活动倍受学生欢迎。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再惧怕写作。
其次,针对学生词汇量太少、语言储备不足的情况,可以采用多阅读并做相应的阅读练习。《21世纪英文报》每期报纸在网站上都有对应的阅读练习供教师选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时间安排以及训练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用。为了增加学生英语词汇量和语言储备,可以选择短文的填词练习,这部分练习一般有10~50个空格。还可以选择用所给的单词或短语的正确形式完成句子,这部分通常也有15个词或短语左右。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阅读文章,然后根据文章完成练习。每期报纸可选择2个这样的练习,坚持每星期做1次,每次学生就可以学到20多个新词或短语。一个学生的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通过这种阅读练习,一方面,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学到新词,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加深对已学单词的理解和记忆,使这些词汇在多次的接触和运用中得到巩固。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对信息多一遍识记,也就多一遍加工,学生对已学的单词多接触一次,他们的理解就加深一次,对这些单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其用法也就会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加深它们的记忆,从而丰富自己的书面语言,为英语写作构建―个更大的英语语料库。当然,英语词汇的积累不可能短时间见效,需要打持久战。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词汇量就可以明显增加。这一点可以从学生们的作文不断丰富的语言表达中看出来,也可以从学生们课堂E自如使用英语中看出来。
至于写作素材,它是文章的血肉。写作必须言之有物,所以,写作离不开素材的积累,如果没有大量的素材积累,写作者便无法写出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翔实感人的佳品。英语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通过英语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阅历,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21世纪英文报》中有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文章,如有人物传记、新闻报道、童话故事、人生感悟;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诗歌等。坚持阅读,就可以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坚持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
最后,有了写作素材,学生还要懂得各种文章的写作技巧。写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离不开阅读的。首先,阅读是通过篇章理解来培养构建篇章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都是建立在语篇的基础上的。通过阅读,揣摩作者的意图,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章的各个段落层次的分析,领悟文章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写作者所采用的各种衔接手段,领会文章的各种表现手法和谋篇布局上的特点,并借以掌握英语写作的内在规律,采取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明白组句成章的各种原则,进而增强篇章意识,学会从宏观的角度构筑文章的框架结构,为将来的英语写作准备必要的技能。其次,通过阅读模仿来培养写作技能。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模拟写作的过程。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多读报纸,不仅可以增强英语语感,对各种文体的文章也了然于胸。因此,在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先选择《21世纪英文报》中的有关范文,让学生熟读,并且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尽可能多地找出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归纳总结。然后让学生借鉴、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在反复的实际运用中,学生就会熟能生巧,形成学生自己的写作技能,为进一步的独立写作创造条件。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往往会觉得读有所用,写的任务也变得更具体,更容易了。传统的写作课经常是教师大谈特谈写作方法之后布置写作任务,在这种写作课当中,学生学到的理论是抽象的,所以到自己写作文时仍然茫然不知所措。尽管这种读写结合的写作训练方式要花更多的时间,但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也乐意接受。
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可以得到如下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首先,大量真实、有效的语言输入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重要保证,在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语言输入;其次,英语教学应当注意读写结合;第三,英语报刊阅读是优化写作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有进一步推广的可行性。
(作者单位:宜州市第一中学。广西宜州,546300)
语文积累不够,学生的“脑袋空”,导致语文教学“耕耘不见收获”,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也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永正说过:我们提倡把读、诵、背当作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去落实,把读熟到能背诵当成第一目标去完成,把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当作第一指标去考察,在此基础上再谈理解和感悟。因此,熟读成诵进行语文积累是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
那么,我们指导学生都积累些什么呢?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重识字的积累,鼓励学生多识字,而且要记住,其次是阅读和背诵儿歌、对子、韵语、童话故事、简短的诗句。中高年级应注重词语和段落的积累,如成语、精美的词语、优秀的寓言故事、格言警句、名人名言、歇后语、现代诗文、古文。无论是哪个年级,背诵的内容要精选,对所选的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于心,积累下来,增加“内存”。这个读背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是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过程。
怎样进行阅读积累呢?
1、激发兴趣,培养读背习惯,大力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表扬和鼓励“贮存”多的孩子,创设读书氛围培养读书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读的多、背的多是荣,不背或少背是耻。培养读书兴趣,变化身心气质,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使其艺术修养得以提高,可以启悟生命智能,开拓人生境界。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性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它带有感性色彩,是启迪儿童心霏的钥匙。在教学中,要使学习的知识为学生接受,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更新方式,有的放矢,善于设置悬念,联系实际,揭示矛盾,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2、情境式积累。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把故事或人物介绍到精彩处故意“刹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自主地去阅读积累。例如在学完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之后,让学生感受海峡两岸真挚的情感,对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中相似人物形象的积累,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他们的语文能力和创新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增加历史常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熟读经典,会使阅读力、理解力、思考力、想象力大大加强,再读起普通书来毫不费力,进而带动众多学科和技能(如数学、历史、艺术等)的有效学习,促进人才全面发展。诵读一部经典,不仅认识数千汉字,还能让小朋友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而语文基础好,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石。
3、试误式积累。英国心里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将错就错,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的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例如对学生“躁”“燥”的训练:口干舌()、急()不安、性情暴(),在试误中学生逐渐明白,两个字分别与生活常识(水火相克)、行为习惯(急得跺脚)有关,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结果一大批常见易错的成语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在我们的不断“试错”“识错”“思错”“纠错”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被发现,新的资源不断生成,从而拓展了教育视野。
4、探究式积累。你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了多少,还应当让孩子尽量少领悟一些,多感受一些,充分利用文中的语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肢体语言。这样,在更大的程度上积累了语言,激活了以前的表象,与眼前的表象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新的表象。这就要求学生关注自然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感悟生活的精彩和生命的灵动。正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关于名言积累,以下仅供参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多方合作,共同完成积累。例如充分利用早晨的课前自习进行读背;开展“每周一诗”活动,低年级学生背下来就可以,中高年级要求学生不仅背下来,还要解其意,悟其情;做摘记,有摘记本,或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或生活小常识、或读后感想体会等;每周上一节语文活动课,进行读书读报、朗读、故事会、成语故事、成语接龙、对对子等;倡导亲子共读,定期与家长交流,形成学校和家长共同关心学生读书的氛围;建立读书小组,养成同伴互读的习惯,利用课后时间,同伴互相交流、促进、提高;可根据季节、节日或学生感兴趣的主题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等,开拓新时代的积累空间。
总之,因为语文学科“皮厚”的特点,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慢功,所以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荀子所说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持之以恒,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让学生陶醉于读书的乐趣之中,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在不知不觉中,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达到古诗中“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一、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得到公允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
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教材中,安排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性学习”这些内容,大都要求学生走出狭小的课本,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寻求知识。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比如,七年级的《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八年级的《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等,都要求学生在课内外的活动中培养能力,增长见识,了解人生和社会。这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写作的需要。因此,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很好得开展好综合性学习要求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开展广阔的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现实教育下的学生,对生活的深层理解、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大多是从阅读中来的。从目前见到的一些调查材料看,几乎所有的作文尖子都认为作文课和课堂作文训练对提高作文水平帮助不大,作用不明显。他们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在他们那里,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事,不是搜索枯肠的挤牙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作文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就是因为课堂作文训练主要是针对形式的,是不真实的,而课外自由读写主要是针对内容的,是真实的。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之谈,像人们熟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杨雄的“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这些都是说“多读”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
因此,在能够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和空间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我常在每周的五节语文课中设立一节阅读课,推荐学生看《小小说选刊》《散文》《小说月刊》《杂文选刊》等。也推荐学生看报,如《中学生学习报》《关心下一代周报》等,都是信息丰富,文笔流畅,贴近生活实际的好报。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和摘记的的方法,每星期写一张课外阅读摘记卡,内容自由,贵有自己感悟,要求有点评,有赏识,有仿写。我还拿出自己订阅的报刊和他们互借,拿出自己的摘抄本让他们传阅,使班级里借书、看书、摘记蔚然成风。
三、利用好多媒体,借助电影、音乐等艺术,增强学生对情感的领悟
优秀的电影作品,是综合的艺术,是生活的浓缩,它犹如压缩饼干,给深陷于文山题海中学生来充饥。每学期我至少给学生观看一部优秀的电影,如《阿甘正传》《建国大业》《美丽人生》等,看后还要展开集体讨论,并要求写观后感。这些影片大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读后感或随笔这些作品,居然大大好于平常的笔记。
一、写读后感
“读书千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读可以是默读、出声朗读、自由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文多遍,从而去理解课文,直到悟透。善读课文,以读带写,关键是善读,重心是把读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就是写读后感,会达到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又满足学生读后的收获。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给人的启示很耐人寻味,笔者用随堂小练笔训练学生,如“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品读文字,细细地体味这句话,让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试着写下来。有位学生这样写:“时间过得真快,回想过去,我曾经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今后,我要和时间赛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由此可见,反复地品读,会让人从书中得到很多启发,产生灵感,并把感想诉诸笔端,成为自己的东西。
二、仿精彩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由此可见,课文是学生作文的模子。学生以这个模子来仿写,来汲取营养,学习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刻画等描写技巧,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逐步学会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在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精美的语言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赏析过程中,学为己用,那么就很有必要对赏析的精彩语言进行仿写。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难忘的一天》,孩子们特别喜欢课文最后一段的精彩表达:“离开展览馆,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有一位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走出图书馆,我满足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风,仿佛特别的轻柔;花儿仿佛更加美丽。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获取知识的快乐。”另一位学生写道:“离开学校,我快乐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霞,仿佛格外的绚丽;鸟儿,仿佛更加活跃。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给我的享受。”通过课文精彩语段的引领,学生很快就能按照这个模子进行仿写。
三、积累并运用
课本中的文章都是我们读写结合中最好的范本。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多积累好词,佳句,在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教给学生读书积累的好方法,让他们制作小卡片,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是启示记录下来,并应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能更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也只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才能准确描绘不同的形象。词汇掌握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差异。而丰富词汇的积累,则是源于大量的阅读。例如:在《火烧云》一文中,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词很丰富,有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当学生记住了文中颜色的词,便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有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星期天,我走进菜市场买菜,马上被市场里的瓜果蔬菜吸引住了,红彤彤的番茄、辣椒,金灿灿的油菜心,金黄的玉米棒,绿油油的菜心,橙黄色的南瓜,卷心菜是茄子紫……这么多色彩鲜艳的蔬菜,真是太诱人了!于是,我买了红彤彤的番茄,绿油油的菜心,还有金黄的玉米,这些都是妈妈爱吃的蔬菜。我决定给妈妈做一顿美味的晚餐……”这位学生用了很多颜色的词,其中红彤彤、金灿灿、茄子紫都是模仿书上词语写成的。这说明课内阅读是学生积累词语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单凭课内阅读来积累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阅读延伸至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这样课内、课外阅读双管齐下,可以达到积累好词佳句,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发挥想象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由此看来,在读写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1.诗歌配上画面,表达想象
在教授新课时,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诗歌配上图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例如:教学《春晓》时,在反复朗读与想象后,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春天早晨的美景:听到鸟儿清脆的叫声,看到满地落花的景象。此时教师发下画纸,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春天早晨的景象画出来,使他们的感受更加深刻。有的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图画时,形象地把自己的想象进行了描述:“春天的一个早晨,诗人醒来后,他听到窗外小鸟清脆的叫声,看到庭院满地都是被风吹落的花瓣。昨天夜里,一定是刮大风下大雨了。小鸟叫得那么欢快,落花满地,空气清新,好舒服好美的早晨啊!”@样,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
2.续编内容,训练想象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优秀篇章,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孩子们既感受到了课文很有趣,也体会到创作的快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又是语文考试中的重头戏,因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师的永恒追求。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众说纷纭。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闭塞,对中外世界名著的阅读积累比较薄弱,作文素养和作文水平比较滞后。我认为,利用现有教材资源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把作文教学有机融入课文教学,也是一种既简便又有效的一种方法。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事例,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知识得到巩固和延伸,学生通过深刻领悟文章精髓,慢慢就能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具体做法如下:
一、要熟悉课本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课外阅读少的情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使学生熟悉课本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对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让学生背下来。优秀的范文都是经过时间的甄选,脍炙人口,文质兼美,是进行写作积累的好素材。不但要求熟背,而且要反复研读,总结心得,获得写作经验。在教学中,名言警句,优美的语段,可以要求学生熟记。并且在班上举行我爱记名句的比赛活动,交流心得,共同鉴赏积累。天长日久,自然会有很多收获。这样,学生通过熟读背诵,既丰富了知识,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要适当设疑点拨,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提炼作品的重点、难点、亮点,给学生以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认真咀嚼,仔细品读,才能让学生熟悉文章结构,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比如,在教学鲁迅《社戏》这篇文章时,先设问:鲁迅童年到赵庄看戏前后心情有何变化?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在组织学生阅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开始写不乐是为了下文看戏之乐做铺垫。这样的设问点拨不仅对学生全面的理解作品起到催化作用,还能使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技巧有所领悟,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才能。
三、要把握作品艺术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在教学时,教师要能够把作品优美的艺术意境与学生的思想、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在作品和学生之间搭起桥梁,让学生心系作品的一事一物,一景一情,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力,开启写作的悟性。美学大师宗白华说:“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五种境界,逐步推进。人生需要升华。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作品中体会出美好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和艺术鉴赏力,提高学生写作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
四、要善于捕捉写作契机,提高学生的动笔能力。
学生在品读课文时,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课上感慨万千,浮想翩翩,课后丢在一边,烟消云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时机,悉心引导,引燃学生的写作火花,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所学,写出感情丰富,富有哲理的好作文。这种即兴写作可以采取读书笔记,读后感或者仿写等形式,让学生把这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瞬间突发的奇思妙想,快速下笔成文,落笔生花。例如,我在讲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节课后,一位同学在自己的作文中这样仿写道:“不必说火红的太阳花,碧绿的围栏草,粗壮的桂花树,金黄的橘子;也不必说钻木虫爬进木头里去了,轻巧的蝴蝶落在桂花上,单是旁边那小小的喷泉就带来了无穷乐趣。”由此可见,模拟借鉴既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速成之路,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现状出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在作文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把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做到二者并举,将会使学生普遍受益,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作文教学难是公认现象,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成因与教师作文教学方法不当以及教学资源未能充分整合等方面有关,要想快速提升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当在教学工作中凸显四个要素,以此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作文教学工作。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作文教学,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凸显阅读积累要素,让学生实现厚积薄发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浅显地说明了丰富的课外阅读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这一点正是在应试模式下所欠缺的。许多教师片面地追求知识点的掌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指导,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加之学生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某种程度上也忽略了阅读活动,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制约。笔者在教学工作中以“多读书、读好书”为抓手,将阅读活动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一方面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按照每学期不少于五十万字的规模,统筹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将读书活动安排到每个月、每个周,与自己的语文学习计划实现交融,保证阅读活动能够成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多读好书,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以及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青春刊物,同时还鼓励学生多阅读党报党刊了解时政,掌握天下动态。有了这样的阅读作为基础,笔者要求学生通过写读后感、读书心得、提纲摘要、语段摘录等多种形式进行阅读成果的积累,将阅读中遇到的优秀内容、有感触的写作手法等方面提炼积累下来,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让他们在作文写作中能够实现厚积薄发。
二、凸显生活感知要素,让学生能够有感而发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初中生生活感知不足,缺乏真情实感的素材,也是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部分教师没有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的深刻感知,以应试模式开展作文教学,导致学生空话、套话、废话连篇,文章显得极不真实。对此,笔者要求学生认真地感悟生活,用自己一双明锐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缜密地思考发生的事情,在这样的生活感知中积累写作素材,经过这样的素材感知,学生才能够提高作文写作中的真情实感效果。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做生活的细致观察者,学习之余放眼观察周围的生活,观察家庭的变化、周围生活条件的改变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只要稍加留心观察就能够获得的写作素材。笔者要求学生从这些表象素材之中提炼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思想,使其成为素材积累的线索精髓,并且在写作活动中能够有效渗透思想情感。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认真记录生活的感知体会,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点点滴滴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经过这样的方式日积月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效果。
三、凸显技巧指导要素,让学生能够下笔有神
初中作文教学最为关键的环节当属作文写作技巧指导,在这一方面,广大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针对学生作文写作基础、遣词造句能力、素材积累情况,以及技巧掌握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对教学中的各种要素有效兼顾,全面提升学生写作技巧。例如在写人类型的文章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人,从回忆一点一滴的接触开始,指导学生选取最能表现人物品德、性格方面的事迹,然后按照详略安排进行构思,同时强化对学生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的指导,学生对于这一类型文章的写作能够获得较为直观的技巧技法,所刻画的人物更加传神,更能够体现人物的品质特征,这对于有效提升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帮助较大。再比如写景类型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范文作为引导,带领学生分析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怎样安排写作的顺序,等等。在这样的技巧指导中,学生对如何写好作文有了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对作文学习的畏难情绪明显降低,掌握了更多的写作技巧,这对作文教学整体成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凸显活动促进要素,让学生能够快乐创作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积极情感激发,对学生写作投入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着眼于提升学生积极情感,以此为抓手调动学生的作文学习积极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口头小作文竞赛、命题作文比赛、读后感比赛等等,同时对学生进行分层比赛,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分别参加所对应层级的作文比赛,能够发挥以赛促学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与同一层级的其他同学对比,进一步激发竞争的欲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笔者还鼓励学生通过自办小报、自办作文刊物等方式,为学生写作活动打造更加丰富的展示平台。看着自己的习作被发表、刊登,这对许多学生而言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这些方面能够为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活动,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展示自我、获得成功,这些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快乐情感,让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作文创作之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凸显上述四个方面要素,能够保证作文教学活动重点突出、成效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等方面都会得到同步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言下之义,就是要告诉我们,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光靠课内这三四百篇、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要重视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在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把课内外阅读有意识、有系统地结合起来。
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
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武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著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武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课后延伸式阅读。
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
我和外婆住在一间老宅里,据说这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宅门外是一个很小的院子,四周用篱笆围得严严实实。夏天,篱笆的缝隙之中常常钻出淡紫色的牵牛花。院子中央有一棵古老的梧桐,炎热难耐之际,它便适时撑起一片阴凉。树下有一口老井,听说是外公生前与别人共同挖掘的。
外公于中死去,留下外婆一人将孩子抚养长大。外公生前应该很爱读书,他的书房里不仅有唐诗宋词,还有线装的《红楼梦》、《隋唐演义》以及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它们整整齐齐地码在黑黝黝的书橱里。随手翻开一本《唐诗三百首》,里面记满了外公的笔记。有一首诗大概是外公最喜欢的,因为字里行间全是密密麻麻的读后感。那首诗是这样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傍晚时分,我常去田间走走,看暮色渐渐降临,河水汩汩流淌,带来水藻和淤泥的腥气。不知不觉中,天已黑尽,我才恋恋不舍地向家走去。 我生性安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这种性格,我不清楚,沉默是我的帷帐。我常常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可是我又无法敞开心扉,像一只蜗牛,刚碰壁,就把头缩回厚厚的壳里,久久不愿伸出。孤独的人都应该是比较清醒和细致的吧,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在我心里过早地刻下了烙印,浮华背后的苍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我很少说话,一丝冷光、一句凉语,我都能体察入微,生怕受到别人不经意的伤害。
于是,唯一排遣寂寞的方式就是读书。从小学到初中,课余时间我便常常坐在外公的书桌前读书。站在椅子上,伸长手臂从书橱里取出书,摊在桌上,一页一页地翻看。只有这时候我才能忘记周围的一切,尽情沉浸在书海中。那些唐宋传奇总是重复着大团圆的结局,让人有一种繁华落尽的悲凉。常常就是这样读书到深夜,外婆提醒我该睡觉时,才在看到的那一页折一个对角,意犹未尽地合上书。可即使躺在床上,也仍无法把翩飞的思绪从书中拉回来。每看完一本书,我的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仿佛有一种已经逝去的感情,再也找不回来。
读初一的时候,同桌是一个女生,她的头发很长,经常披散下来遮住眼睛和半边脸,所以我一直不知她长什么样,她常常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头发偶尔被风撩起,很有些动人。她回家的路必得经过我家门前。那天天气很热,我刚到家,正在梧桐树下纳凉,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后发现是她。她一直低着头,见我打开门,忙抬起头来,她的头发被汗水湿湿地沾在鬓角额尖,她的脸第一次如此光洁、清晰地展现在我面前,一览无余的美丽让我呆住了,忘了身在何处。“同学来了,你愣着干嘛?”外婆的话提醒了我。“你咋还没回去呢,有什么事儿吗?”“天太热了,可不可以讨点水喝?”我忙走到井边,用力汲起一桶清凉的水,倒满茶杯,递给她。她接过来,道了一声谢,仰头喝下。我看到她嫩白的脖子上有一圈细细的绒毛。她喝完后,转身准备离去。外婆让我送送她,刚走到田野上,她便要我回去,说再不回去,天就晚了。我便站住,目送她的背影消失在视野的尽头。这时,天边的云霞灿烂极了,是金黄与幽蓝的混合,风送来山上雏菊的淡淡香气,荷塘中分布着密密麻麻的荷叶,却只零零星星地点缀着几朵浅红色的荷花,或许不算是浅红,该是宋词中“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的颜色。路旁墙角处有一棵茂密的榕树,一阵一阵的蝉鸣声从树上倾泻而下,一缕残阳投在树的一侧,让人清晰地看到墨绿的树叶,甚至上面纤细而曲折的纹脉也隐约可见。墙角深处长着层层的野草,可以看到壁虎伏在墙上投映在草中的阴影,草丛中传来许许多多昆虫的低吟浅唱,不知不觉中,夜像一条毯子,温柔地将我裹住。的榕树,一阵一阵的蝉鸣声从树上倾泻而下,一缕残阳投在树的一侧,让人清晰地看到墨绿的树叶,甚至上面纤细而曲折的纹脉也隐约可见。墙角深处长着层层的野草,可以看到壁虎伏在墙上投映在草中的阴影,草丛中传来许许多多昆虫的低吟浅唱,不知不觉中,夜像一条毯子,温柔地将我裹住。
初三那年的暑假,父母的感情出现危机,一个月后,他们离婚了。父母的婚变并没有给我造成多大影响,只是我被判给了父亲,将被接到他所在的城市念
高中。
离开乡下时,我没有太多的留恋,也没有太多的兴奋。只是在外婆与我挥手告别时,看到她银白色的头发在风中飘动,心狠狠地颤动了一下。 我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这儿有地铁和高耸入云的电视塔。我不得不承认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也很精彩,但我却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怎样一种生存方式。走在霓虹灯闪烁的街头,我常常迷路;看着璀璨灯光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常常怀疑这一切是不是幻觉,迷离、虚无缥缈……这种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白居易那首诗:“花非花,雾非雾,天明来,夜半去。来如几多时,去似朝霞无觅处。”
我总觉得自己能在时空之外找到另一个自己,会饱经沧桑地看着红尘之中的那个“我”浑浑噩噩地生活着。我仍然在沉默,孤独的时候,就在记忆的荒漠中搜寻值得珍惜的水源来滋润空虚的灵魂,我仍是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也许我应该奋进了,努力学习,考上大学。那时,崭新的人生将等待着我,我应该怀着欣喜的心情期待它的到来。
怀念也好,伤感也罢,我的少年时代已经到了结束的边缘。田间的风,墙上的壁虎,夕阳下令人心动的脸,清晨明丽的花香鸟语,外婆踏在落叶上的蹒跚的脚步……所有这些,已经无从寻觅,如同远方高楼上的歌声、清晨的犬吠,都显得渺远而又空寂。
可见,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反过来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
一 在课堂诵读感悟中丰富积累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语感最主要的是诵读品析。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精美的语段、富有哲理的诗文,只有熟读成诵、品析感悟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语言蕴含的情理,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如学习词语要推敲用词的准确性,学习句子与段落,要从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中感悟句子的表达形式和连句成段的方法,读完课文要感悟记叙的顺序和主次内容的安排。除此以外,还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品读中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体验中让情感得到积累,语言得到积累等。如教学《鸟的天堂》,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垂”、“卧”等词体会榕树的形体美;细读时,品味“一簇”、“不留缝隙”、“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领悟榕树的内在美。这样的词句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如此将读、议、品紧密结合,学生不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语言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有效的积累。
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两条措施:
1.注重朗读
有人说:“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上乘境界。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初读要求该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一般来讲,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2,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二 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在教学的闲暇,我注意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省编的《小学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阅读少儿刊报,《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校的图书馆,书店都是孩子们的好去处。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在读书的闲暇,我会随机地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对优美词句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和写读后感。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3.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比如举行“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课前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互相交流学习。
三 发挥积累的功能
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将之付诸于实践运用之中,以提高自己的运用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为此,我鼓励学生不断的将自己储存的语言材料运用到阅读与习作中,使习作锦上添花。当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时,就极大的激发了其自觉运用的积极性。同时,在不断的运用中,更加清楚的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便于及时调整,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不断积累,以弥补不足之处。长此以往,就产生了良性循环,“积累与运用”得到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红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俄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几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
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
2.练在情感交融处
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童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
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的观念古来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在《大学》一文中列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其中“修身”的意思是:1.修己成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气节、境界,成为“善人”“君子”“大丈夫”“圣人”;2.修己安人,在待人处事过程中,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修己善群,是自己真正融于和利于群体。从那时候起,就把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修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我们伟大的也曾经说过一句话:“现在世界上的形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对于可塑性较大的青少年而言,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不用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那就会被资本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抢占先机,我们的党就会改变颜色,我们的国家就会被颠覆。所以,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具备道德的现代公民。教育的目的也不在仅仅传道授业,更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目前,我们一直强调在中小学教育中“立德树人”,最终就是在树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德”,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立什么样的德?党在十报告中总结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德”的灵魂。同志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真理。党的十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写进党的报告,可见任务之重,希望之高。“立德树人”工作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学校甚至于某几个教师的事情,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大环境没有得到净化和改善,仅靠几所学校和几个教师的力量,那无异于螳臂挡车。“立德树人”工作,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关键要在“立”字上下功夫。
二、“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吴潜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中指出:创新学校德育课教育教学,对于青少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创新?在哪些方面创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经过本人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不妨在以下七个方面做一点探索与尝试。一看: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们应该还回想得起六七十年代的火热岁月吧,吃饭、睡觉、上班、下班、开会……做任何事情,都要先选择诵读诵有关的语录,三天两头跋山涉水、争着、抢着、撵着去看电影,尽管那种做法有过激的一面,但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那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贵在坚持,贵在春风化雨,贵在潜移默化。二听:组织“立德树人”演讲、吟诵活动,比如近年来组织开展的“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中华魂”“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等系列演讲活动,他们都是一些紧扣时代脉搏的好题材,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三讲:讲体会、说感悟。怎样做到有感而发?一是通过手机、电脑、电视、LED、办事指南屏幕,播放有关“立德树人”的影像资料;二是有效组织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比如语文课堂里学习唐诗三百首时,一边播放视频影像资料,一边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跟着吟诵,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赏、品、评、悟,在讨论中明观点,在碰撞中树行为。四写:组织开展读书征文、少儿书信、读后感、心得体会等书写活动。五唱:一曲《爱的奉献》,唱红了神州大地,像人间的春风,像生命的源泉,让死神望而却步,让幸福之花处处开遍;一首《春天的故事》,唱响了大江南北,从此让中国人民迈开了新步伐等,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歌曲大家唱活动,充分利用音乐课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六动:即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例如,梁平县近年来组织开展的“爱护环境,清洁家园”、慈善一元捐、“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校园艺术进社区、网上祭英烈、环保知识竞赛、童秀中国梦等系列活动,无一不是最好的德育教材,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得到生活体验,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收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七范:即示范引领作用。在学校,教师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家庭,家长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社会,成年人应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机关单位、窗口行业,要发挥政府(单位)形象的榜样示范作用。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些经验的总结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希望我们能够慎言善行,做好表率,共同努力,把“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立德树人”工作,需要我们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力度,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力度,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因此说,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作者:粟坤忠 单位:重庆市梁平县八一小学
一、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是一份实用性、趣味性、综合性极强的报纸。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定、阅读笔记的撰写等,并进行阅读质量的必要检查。
(1)介绍报刊常识及基本阅读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手中的《21世纪报》,然后介绍其基本常识,如文章类型、版面设计和标题特点等,使学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给学生介绍集中阅读报刊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浏览、略读和精读等阅读方法培养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学生只有在阅读训练中才能学到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有用的信息,才能使自己的阅读水平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
(2)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英文报进行分类,针对不同体裁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每天让学生课外进行20—30分钟时间的阅读,阅读1—2篇阅读文章,并将每篇文章的生字、短语、精美句子画下摘录到专用的笔记本上,同时摘抄锦言妙段,积累语言材料。
(3)开发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广播电视、校园网、远程教育网和Internet等,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节、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拓展英语学习时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主性。
英文报刊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学生搜索关键信息、了解大意和快速阅读的能力得到提高,并增添了许多生活常识,如地震前兆、火灾自救、爱护牙齿、快餐食品、宠物面面观等。大量的课外英文报刊阅读,既让学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生活知识和生存技能,也让他们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二、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阅读自主性
(1)巧用课前10分钟,进行阅读成果展示。进行男女PK赛或小组PK赛,1分钟的生字词扩展认读赛(阅读计划中出现的生字词);2分钟的优美语句背诵赛,3分钟的读后感展示,4分钟的听力训练(教师选好计划阅读中的内容进行听力练习),这样只要学生阅读过这篇文章,进行缺词填空,判断正误或任务型听力测试的准确率就高,适时引导,启迪导航,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自主性。
(2)上好每周一节英语阅读课
在阅读课上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幅,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良习惯,纠正唇读、喉读等做法。
加强长句分析, 分清主谓宾,这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
训练学生把握语篇的“两点一线”,两点指语篇的主题句和提示词 ,“一线”指句子的主谓宾这条主线。
注意句式 (并列句、复合句、倒装句、强调句、双重否定句)等学习和研究。
加强语篇整体意识,引领学生找出中心主题句,训练学生读懂各自然段的中心意思,然后进行归纳以清楚地把文章分出层次,完全领会文章大意。
(3)定期集中归纳阅读计划中见过的生字、短语以及重点句、段。加以强化识记,定时引导学生复习课本中的词组短语,减少平时阅读中的困难。
(4)每月进行一次阅读笔记展览,每月进行一次阅读写作竞赛。
这一系列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由不爱阅读、不得不阅读,到能力具备,获取成功,进而喜欢阅读,自主阅读,形成语言意识,提高写作素养。
三、借鉴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意识
当前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句子结构错误。不遵循英语句式要求,按汉语思维或习惯拼凑中国式英语,或主要句子成份不全。(2)时态、语态错误。写作时想不到应考虑动作发生的时间不同,主语是否是谓语所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应用不同的时态、语态去描述。(3)词形变化错误。表现在“主谓一致,名词单复数,动词形式,单词拼写及大小写等方面”。(4)用词错误。对一些常用词语的区别、使用场合、习惯用法、搭配等不熟悉。(5)“谋篇布局”失误。词、句子或段落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文章显得支离破碎;往往出现有头无尾,要点不全,或不紧扣主题。
语言学习的过程体现为输入——内化——输出。阅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之一,写作则是语言输出的关键途径之一。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选取典型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欣赏文章、借鉴文章进行写作,以达到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提升阅读的目的。精选阅读材料,借鉴这些阅读材料中相关的语言表达、谋篇布局和话题,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词汇、短语、句型和篇章结构,使其熟悉和掌握写作要领,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1)借鉴语言
借鉴语言就是要求学生将阅读中积累的词、句、优美选段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教师在阅读中提供情景让学生模仿造句可以降低写作难度,增强学生写的兴趣、自信和成就感。
(2)借鉴片段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某些精彩段落,品味其中的优美佳句以及连接词在句中所起到的启承转合作用,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仿照段落进行写作练习。
(3)借鉴结构
借鉴结构仿写有助于训练学生写作思想,帮助学生学会审题,把握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恰当运用时态和语态,避免写作时丢失构成文章的主要段落,逐渐掌握谋篇布局的策略与方法。
(4)借鉴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