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股权投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持有大量成本低、流通性高的金融股权
纺织服装主业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前股价:12.60元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地产业回暖带动公司估值回升
对公司股价最关键的推动因素来自本轮地产业的回暖趋势逐步被市场所认可,在对地产行业整体看好的背景下,市场对房价未来走势逐渐乐观,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股价也已经显著超越其NAV价值。
目前地产行业的平均P/NAV(股价与NAV的比)水平已经接近2倍,公司作为宁波地区的房地产龙头企业,有着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和较高的周转效率,有理由在股价上享受行业平均甚至更高的溢价水平。
宁波地区楼盘销售火热
公司为区域房地产龙头企业,主要楼盘集中于宁波地区,并逐渐向杭州、苏州、绍兴等市场延伸。特别在宁波市场,公司的大部分楼盘所在区域位置佳、建设质量好、设计风格适合当地居民的居住偏好,有着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和较高美誉度。其所开发的东湖花园、东湖馨园,海景花园、锦绣东城等都位列当地最好和人气最高楼盘之列。
3月份以来宁波楼市持续升温,至5月份已有“火热”迹象,各区域板块都出现量价齐升的状况。消费者的购房需求重新燃起,房地产企业的推盘量也逐步增加。
新购地块的意义
公司近日购得鄞州中心区最大住宅用土地――鄞州新城区联心-3C地块,竟购价格约为10.28亿元,土地面积为59047m2,折算楼面地价约为8707元/m2。该地块位于鄞州新城区中河街道,东到规划道路,南到馨园路,西到前塘河及大洋江,北为嵩江中路,在公司另一楼盘“东湖馨园”的附近。
由于地块附近多为2004年开的楼盘,以及一些二手房,因此房价可比性较小。但该地段距离市中心较近,属较稀缺资源。参考其他楼盘,如公司的都市森林,地段较新地块更靠近郊区,但售价已达到13000元/m2因此考虑新地块的稀缺性,8700元/m2的楼面地价属较合理水平。目前该地块的土地价款尚未支付完毕,且开发时间表也未确定。我们估算本地块对公司NAV的影响大约增厚房地产业务每股净利润折现约0.04元,整体影响不大。
但公司新购地块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其预示着公司的现金流紧张问题已经得到缓解,且该区域房地产市场的括跃度在提高。一季度公司楼盘销售回款达到15亿元,尤其突出的锦绣东城一期销售状况良好,年初开盘至今预售比例已经达到97%、而该楼盘二期的预订也非常火爆。公司在土地储备充裕、待开发楼盘较多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拿地,进一步验证了其现金流的充裕。
综合来看公司现有的34个在售、在建、待建楼盘,其中不少较高毛利的楼盘将在2009、2010和2011年集中结算,我们以当前房价预测,这些楼盘所带来的权益净利润现值约为43.41亿元,房地产业务的每股NAV约为7.02元。
金融股权投资成焦点
尽管市场一直对公司金融股权投资的行为诟病重重,但这些金融股权所隐含的现金价值并未因此而消失。如今随着资本市场的回暖,金融、地产关注度的提升,这些投资标的的价值也呈逐步回升态势。
“综合考虑当前(截至2009年3月31日)公司仍持有的1.37亿股中信证券、0.68亿亿股海通证券、0.413亿股金马股份、71万股交通银行、0.17亿股宜科科技、0.33亿股广博股份和1.79亿股宁波银行,以6月4日各股收盘价测算,股权价值达到了73亿多元,投资收益约有49.6亿元。
目前中信证券、海通证券、金马股份和交通银行均已上市流通,可随时变现。08年末公司对海通证券和金马股份的股权投资计提了约13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已将该标的的减值风险充分释放。
此外广博股份和宁波银行也将于2010年1月份和7月份分别解禁。这样在半年和一年后,这两项法人股可以上市流通时,都将变成充裕现金来源之一。
纺织服装主业增势喜人
公司服装业务包括了衬衫、西服、休闲服的生产和销售,纺织业务则包括有棉纱、精纺呢绒、梭织布、针织布和少量针织成衣。其中部分纺织品专供内部服装产品做原料用,使得公司的服装类产品在毛利率和净利率方面拥有其他竞争者无可比拟的优势。
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行业内大量外贸加工企业倒闭、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同时也影响到部分居民的消费偏好。公司的产品素有“物美价廉”的特点,尤其是其衬衫产品,季节性较淡且性价比高。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今年以来公司的服装内销收入持续获得了20%以上的良好业绩表现。
外销业务仍存在一定压力,但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已有明显好转。主要是美国经济的止跌企稳对订单提升产生一定正面支持。公司原有出口业务继续保持了个位数增长,只是新马的收购对业绩有所拖累。目前公司与新马的磨合仍在进行,已有部分在深圳的产能转移到了本部。预计随着新马在深圳、香港及海外的产能逐步转移至内地,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将得到降低,届时其负面影响有望逐步减轻。
盈利预测
综合来看,公司的业务情况进展势头良好,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最气度回升明显。此前的NAV估值无法反应公司的品牌价值、管理能力和目前的市场情绪,为此我们做了重新调整,以期更合理的反映公司在纺织服装、房地产和股权投资方面的优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以下两点:
1、地产行业的回暖和公司的区域龙头地位使得溢价更为合理。如果按照1.5倍溢价的水平估算,公司合理价值约为13.56元;如果按照2倍溢价水平估计,则其合理价值在17.07元。近期地产板块的火热对刺激公司股价有正面影响。而且随着地产行业回暖的预期逐步坚定,更高溢价水平也可能出现。
2、资本市场景气带来股权投资标的价格的回升。
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更加迅猛。根据外管局网站的数据,1999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约为0.16万亿美元(占全球规模的9%),截至2007年底上升至1.53万亿美元(占全球规模的24%),增长了8.6倍,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最大持有国。
中国外汇储备的飙升主要归因于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项目顺差。自1994年至今,中国经济连续14年出现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尤其是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选择了“小幅、稳健、可控”的升值策略,吸引了大量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中国套利,这加速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累积。仅2007年一年,中国外汇储备就增长了4619亿美元,与2006年底相比增长了43%。如果考虑到央行向中司注入外汇资产,央行要求全国性商业银行用美元缴纳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因素,则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实际增加额超过了6300亿美元。
币种结构
由于中国外管局并未披露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我们只能利用其他国家披露的相关数据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的“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urrencyCompositionofOfficialForeignExchangeReserves,“COFER”)数据库提供了138个国家(包括27个工业化国家与106个发展中国家)汇总后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虽然COFER数据库中未包括中国这一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是一种遗憾,但COFER中包含的外汇储备规模毕竟占到全球外汇储备规模的64%(2007年)。同时,中国央行的外汇储备投资并未表现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央行迥然相异的特征。因此,我们不妨用COFER披露的币种结构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潜在币种结构。
进入21世纪后,IMFCOFER数据库中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发生的主要变化包括:第一,美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9年的71%降至2007年的64%;第二,欧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逐渐上升,从1999年的18%升至2007年的26%;第三,英镑取代日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中第三重要的币种,2007年英镑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为5%,而日元资产比重为3%。上述结构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该时期内,欧元和英镑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而美元和日元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导致各国央行主动或被动地实施了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调整。
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调整更加积极。从1999年底至2007年底,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比重由69%降至61%,欧元资产比重由19%升值28%。俄罗斯、伊朗等国更是将石油交易计价货币由美元转换为欧元,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欧元在全球储备与交易货币中的地位。相比之下,同期内工业化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由73%降至69%,欧元资产比重由23%升至33%。近年来,随着美元有效汇率的下跌,中国外管局主要是在外汇储备增量上降低了美元资产比重,在外汇储备存量上的减持是有限的。这意味着中国央行的币种多元化行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央行相比是类似的,因此,我们可以用COFER数据库中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截至2007年底,我们估计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其他10%包括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
资产结构
由于中国外管局并未披露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我们只能从投资东道国披露的相关数据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
作为中国外汇储备最重要的投资东道国,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TreasuryInternationalCapitalSystem,“TIC”)定期公布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明细资料。最近一期公布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资产组合如表1所示。
尽管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资产组合数据中并未区分外国官方投资者和外国私人投资者,但是由于中国尚未完全开放资本项目,中国居民对美国证券的投资只能通过QDII,规模相当有限。因此,中国国内的美国证券持有者主要包括外管局、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假定中国官方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外汇资产组合是相似的,同时假定外管局在其他国家投资的资产结构与在美国的投资类似,那么,可以从上述资料中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从相关数据推断,截至2007年底,在中国外汇储备中,最重要的资产是长期国债(约占储备规模的50%)和长期机构债(约占储备规模的40%),股权、长期企业债和短期债券的比重非常有限(仅占储备规模的10%左右)。中国外汇投资的资产结构与发达国家以及石油输出国相比存在重大差异。第一,在其他国家的外汇投资中,股权投资占有相当比重。例如,日本占18%,英国占46%,加拿大占73%,中东石油输出国占45%。第二,在其他国家(除日本与中东石油输出国外)的外汇投资中,长期企业债的比重显著高于长期国债与长期机构债的比重。例如,英国的长期企业债占外汇投资的规模为44%,而长期国债与机构债占外汇投资的规模为8%;加拿大的相关数据分别为18%与5%。
评价
在上述对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与资产结构进行粗略估计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现状的评价如下:
首先,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依然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首要目标。这主要表现为在外汇储备的资产构成中,传统上低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的国债和机构债占90%左右;
其次,美元资产在中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过高。无论是从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2007年为19.1%)还是从对美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来看(2007年为7.3%),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65%的比例都过高了。这一方面反映出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货币中依然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凸现了中国政府进行外汇储备币种多元化的困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在外汇市场上大量减持美元资产必然会造成美元汇率下跌,从而影响到外汇储备中存量美元资产的价值。
再次,近年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大幅贬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遭受严重损失。由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65%以美元计价,那么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贬值必然造成以贸易加权的一篮子货币计算的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显著下降。例如,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突破了1.8万亿美元,假定其中美元资产占65%,那么一旦美元对人民币贬值10%,以人民币计算的中国外汇储备价值将缩水1170亿美元,相当于抹杀了3.9个百分点的GDP增长。
第四,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资产除了面临汇率风险外,还面临美国国债、机构债信用等级调降、市场价值缩水的风险。2008年7月,美国两家房地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机,需要募集750亿美元资本金以避免资不抵债风险。如果美国政府不对其进行救援,则两房发行的机构债的信用等级可能被调降;如果美国政府为两家机构买单,则信用风险最终为美国政府所承担,美国国债的信用等级可能被调降。无论出现哪种局面,对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和机构债的中国央行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最后,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进一步增长,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日益凸现,中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的压力。中国外汇储备的90%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收益率不超过5%,而根据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1.24万家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外国在华FDI企业的平均收益率超过22%。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如何积极管理外汇储备,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成为当务之急。
前景
如何进一步通过币种多元化与资产多元化来分散投资风险,以及通过更多地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率资产来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是中国外汇管理当局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币种多元化角度出发,如何在不对美元市场汇率造成显著冲击的前提下,逐渐降低美元资产比重,提高欧元及其他货币资产比重,将成为中国外汇管理当局的中长期目标。这意味着,对美元资产的减持必然是渐进的,更多地依然通过增量减持的方式进行。在美元汇率走强的背景下减持美元资产对外汇市场造成的冲击较小,但是这可能会造成短期亏损。
从资产多元化角度出发,中国外汇管理当局应逐渐提高股权、企业债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适度降低国债、机构债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外汇储备的整体收益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
考虑到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和金融脆弱性,因此,保证外汇储备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依然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外汇管理当局应该将外汇资产分为两类进行管理,一类依然投资于低风险低收益金融产品,另一类则实施更加激进的多元化投资策略。中司(CIC)的设立是中国政府在积极管理外汇储备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司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实施比外管局更加激进的投资策略,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率。自2007年9月成立以来,中司已经进行了多笔金融股权投资。目前,中司的投资组合偏重于美国金融股权,受次贷危机爆发与深化的影响,当前中司股权投资的市场价值不容乐观,例如对黑石的股权投资迄今为止账面价值缩水了40%左右。
在中司的竞争压力下,外管局从2007年年底开始,也明显加大了对发达国家资源型企业及金融股权的投资力度。2007年12月,外管局通过自己在香港的子公司华安投资,投资了三家澳大利亚商业银行不到1%的少数股权,总投资金额为1.76亿美元。2008年4月,外管局购买了法国道达尔公司(欧洲第三大石油公司)1.6%的股权,投资金额为28亿美元。同月,外管局以10亿英镑购买了英国石油公司(BP,英国最大的公司)接近1%的股权。据媒体披露,外管局正在与美国私募股权基金TPG商谈合作投资事宜。
1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现状分析
1.1大多数公司都开展了证券投资业务
从财务公司经营业务范围来看,其基本业务主要是为集团成员企业存贷款结算等提供服务。而证券投资业务主要是作为财务公司现金管理的手段之一,对不同时段闲置资金通过不同类投资产品的组合投资满足保值增值达到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率的目的。客观上财务公司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大量的自有资本金也需要通过证券投资取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目前绝大多数的财务公司都成立了专职的部门如证券投资部以及固定收益部等,配备了专职的人员,为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服务。随着一些财务公司在风险相对收益较小的新股申购业务获得的较好收益的示范效应,更多的财务公司介入了证券投资业务。在笔者所统计存续时间较长公开财务基本报表的71家的财务公司中,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中开展证券投资业务的家数分别为:51家、60家和62家。除了少数外资财务公司未开展证券投资业务以外,大多数的国内财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证券投资业务。
1.2投资收益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
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我国证券市场近二十年来为广大的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投资回报,也成为财务公司介入证券投资业务获取较好收益的重要原因。特别是2006、2007年的“大牛市”更是为财务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收益。在公开财务年报的开展证券投资业务的财务公司中,2007年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平均比例水平达到71.26%。少数财务公司更是充分地享受到了“牛市”的盛宴,如上海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和上海电气集团财务公司分别获得投资收益12.86亿元和12.78亿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110.20%和109.04%。2008年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一方面为数不少的财务公司收缩了证券投资业务规模,另一方面少数财务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出现了亏损。尽管有部分财务公司在2008年兑现了2007年的新股“浮盈”,但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平均比例水平大幅下降到44.52%。2009年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平均比例水平更是大幅下降到31.54%。图1近三年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平均比例情况
1.3投资品种主要是风险较小的产品
由于财务公司自身的特点,其业务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结算等基本业务,其利润类似于银行存贷“利差”。由于其风险承受能力较差,一般财务公司对证券投资业务出现亏损的容忍度是极低的。在这种情况下,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主要倾向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和风险较小的业务或投资品种。目前财务公司主要侧重于以一级市场为主的新股申购业务,购买货币基金、信用债、可转换债券、债券型基金及股票型基金等投资产品。而对二级市场的股票直接投资往往非常慎重,极少数财务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试水”,其规模也非常小。财务公司投资这些产品主要与这些产品风险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所决定的。特别指出的是,一级市场新股申购业务目前是财务公司开展的主要证券投资业务。
2007年大多数财务公司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也主要是利用其资金优势依靠网下申购或网上申购在二级市场抛售而赚取价差而取得的。目前有40多家财务公司是中国证券业协会所公布的六类IPO询价的对象之一。另外在固定收益产品中进行重点投资配置,成为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财务公司开展的证券投资业务。如上海汽车集团财务公司成立了固定收益总部,配备了近10名专业人员,运作资金规模上百亿元,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水平。
2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面临的挑战
2.1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为业务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相比国外,我国证券市场成立时间较短,投资者结构还不尽合理,理性投资理念还在培育之中,投机气氛相对浓厚,造成了我国股市的大起大落。特别是近几年来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给财务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市场的大幅调整以及大量的新股跌破发行价导致财务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出现亏损引起了监管层和公司股东的高度关注。2006年9月1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了《关于财务公司证券投资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银监办发[2006]234号),针对“截至2006年6月末,全国财务公司短期证券投资市场价值低于账面价值达4.43亿元,共有14家财务公司总计24.08亿元的证券投资因部分证券机构出现风险形成不良。”的严峻情况,指出“证券投资风险已成为全国各财务公司存量最多、危害最大的风险。”,明确要求:“有效化解证券投资的存量风险”,并提出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出现新风险的若干条措施。由此可见,未来只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成熟后,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才能为财务公司的证券投资业务开展提供更有利条件。
2.2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为证券投资业务带来了挑战
过去一、二级市场巨大的溢价为财务公司等专业打新机构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机会,但由发行制度的弊端所带来的这种格局一直为市场所诟病。近几年来,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证监会一直推进的方向。自2009年6月启动的新股改革再到2010年11月《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的第二阶段改革,新股发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新股发行上市后溢价水平降低,风险加大。新股发行制度的不断改革也对财务公司开展新股申购业务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第二阶段的改革对财务公司“打新”业务影响最大,将网下申购由原来的配售向摇号转变(中小板和创业板,沪市暂未发生变化)。从近期实施的情况来看,在大大加大获配难度的同时,也使风险收益的集中度更高。这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新股申购业务,已经成为财务公司关注的课题。
2.3专业投资人才的缺乏
相比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其它专业证券机构,财务公司在专业投资团队方面非常薄弱。大多数财务公司开展投资业务只有几名人员,而且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常常是处于单打独斗的状况。相比于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庞大的素质较高的研究团队,到上市公司的高频率的实地调研,大量丰富的资讯信息资源,细分的宏观研究、行业研究、上市公司研究、固定收益研究、市场策略研究层次等,财务公司要在复杂多变的证券市场中获取较好的投资机会显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较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的格局。
3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的思路探讨
从实践来看,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对提高公司整体资产的运营效率,提升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和经营能力,培养专业金融人才队伍,对财务公司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更为稳健地开展证券投资业务,需要积极寻找适合财务公司特点的投资方式和产品。根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二是有价证券投资;三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投资业务。因此财务公司应在以上投资范围的限制下确定正确的投资方向,注重短中长期投资产品的配置。笔者根据目前开展证券业务的工作实践,对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提出以下一些思路,供同行参考。
3.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一定要克服暴富的心理,要了解证券市场上各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点,要做好风险控制,做好各种情况出现的应对预案,要有进有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笔者建议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应树立以下的指导思想: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相结合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坚持“稳健投资,价值投资”理念,把握市场低风险的投资机会,为提高公司资产运营效率,提高公司资金收益率做好服务。
3.2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
财务公司开展证券投资业务要从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前后台分离、风险稽核等各方面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从一些出现较大亏损的财务公司来看,主要是一些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缺失,有的尽管有制度规程但在执行时流于形式。在2006年财务公司证券投资业务之所以出现较大的亏损,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财务公司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所引起的。在制定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应建立健全相对集中、分级管理、权责统一的投资决策机制,明确各级权责。重大投资决策时,应引进专业的证券投资人员参与决策。二是应做到前、中、后台应严格分开,做到投资决策、交易执行、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相对独立,相互制衡。三是证券投资应按投资规模和财务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设定风险限额,按照风险限额选择投资类别和投资品种,合理设定止损点,并严格依照执行。
3.3要坚持“稳健投资,价值投资”理念,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
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对获配股票的实地调研,通过上市公司良好的基本面和可持续增长来对抗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以获取较好的投资收益水平。要通过投资产品的多元化,对各类投资产品的合理配置,获取较为稳健的收益水平。要拓宽投资思路,在新股申购、证券投资基金、理财产品、固定收益产品、可转债产品的一、二级市场产品、定向增发等各类产品的合理配置上把握机会。目前少数财务公司加强了与基金公司的合作,通过专户理财的方式利用基金公司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弥补财务公司的人才队伍、研究咨询的弱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证监会放低专户理财门槛的情况下,财务公司可借鉴专户理财方式作为开展证券投资投资业务的补充。
3.4选择金融股权进行中长期的投资
正值黄金季
在西方大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并努力引领潮流的两支主力部队中,如果说跨国公司偏重于实业投资和直接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又称PE)则是以金融股权投资的更高形态出现,特别是最近几年,其势如排山倒海,其形却不显山露水,已经深深扎根于亚洲资本市场的核心领域。
目前活跃在中国市场上的私募股权基金,基本可分为境外基金和本土基金两种。近几年,境外PE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已取得多个成功案例,投资人取得了几倍乃至几百倍的良好回报,更激发了境外PE对中国企业的投资热情高涨。仅以2007年上半年为例,32只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私募股权基金所募集的资金总额达133.84亿美元,接近2006年全年亚洲(可投资中国大陆)私募股权基金141.96亿美元新募资金总额。
相形之下,中国本土PE虽然仍有一部分坚持投资于高科技、高成长的双高企业,但相当一部分已改变初衷,将主要投资方向转而针对二级证券市场。一部分本土PE近两年在二级市场上获利甚丰,直至2007年底,这部分私募基金才开始撤离二级市场,并计划在2008年重新转向针对双高企业的股权投资。根据对2006年、2007年二级市场交投活跃的记录分析,有人估计,中国本土PE应当有超过500只之多,单只基金管理的资金从几千万元到几十亿元不等。
这支本土PE队伍从总体上看有三大特征:一是管理团队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业务骨干基本都是从证券公司转岗而来;二是集资能力强,由于具备广泛的社会资源,调动资金能力强大;三是运作机制灵活,盈利模式变化快,市场适应能力强。这是一支非常宝贵的力量,不仅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过股权融资服务,而且中国政府已经提出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几乎也不可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为PE发展开创了广阔发展前景,而PE又是迄今为止全球化进程中成效最为卓著的弄潮儿,但国人多是最近一二年才知道一点黑石基金的厉害。虽然PE并非全球化浪潮的直接产物,但无疑是金融管制相对松动直接催生的特殊形态―准金融机构。
PE作为一种既区别于传统家族企业又区别于上市公众公司的第三种企业组织形态,其显著特征有三:投资精英密集型企业、合伙人制度及其文化高度发达的企业、以“重分析、轻归纳”为根本工作方法的企业。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民间财富的逐步积累,这本应为PE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但由于中国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监管体制,银行在“预算软约束”下承担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成为企业发展资本的主要来源和主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PE的成长空间。再加上某些不讲诚信的机构采用不诚信的手段集资,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也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信心,使PE得不到应有的健康发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高速经济发展伴随着企业融资需求扩张,这是经济发展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改善,特别是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大批民营企业,更因为缺乏原始积累、信用基础及抵押资产,而难以从银行系统中取得资金供给,也难以获准通过股票市场融资。这种金融结构上的不平衡―资金供给缺乏和资金需求高涨的不平衡,正在为PE发展带来契机。
从2003年起,中国企业界的弱势群体―中小民营企业开始逐步分享到资本市场的阳光。北京、上海、深圳首先出现了一批私募股权基金。它们名义上是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公司),主要业务是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私营企业。但由于中国的《基金法》尚未出台,因此,这种重点对私营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服务的投资公司,便临时充当了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角色。与此同时,境外一批运作较为规范、实力更为强大的私募股权基金也以各种方式纷纷进入中国。
从理论上讲,私募股权基金是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奋斗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共同结晶,因此,不应把私募股权基金看成西方政治制度的派生物。同时,我们高兴地看到,正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中国政府,对私募股权基金这一新生事物采取了相对宽容和相当开明的态度。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积极营造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的政策环境。根据新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200人以下就可以设立私募股权基金,这为公司型的私募股权基金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合伙人企业法》也规定,可以设立50人以下的私募股权基金,这也为合伙人制私募股权基金提供了法律框架。虽然合伙人制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还有某些行政障碍,但法律障碍已基本清除。因此,中国本土PE目前更重要的任务是加强以下四方面的自身建设:
企业组织制度建设。目前中国本土PE基本上都是以公司制为企业组织制度。但从保护基金创始人和投资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从PE长远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出发,似应采取国际上通行的合伙人制为宜。
合伙人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合伙人制度在中国企业界很少采用,但中国律师事务所采用合伙人制度不乏成功先例。合伙人制的基本制度安排本身应当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合伙人制度下的文化建设,而合伙人文化建设是PE能否具备软实力的根本性问题。
投资管理人团队建设。这个团队聚合了两方面专业人才,即投资决策分析人才和投资退出之前的投资管理人才。一般来说,管理人团队越精干,管理人员越少,管理的资金越多,PE本身的绩效就会更优秀,知名度也更高。
以分析法为统帅的工作制度建设,以科学分析为依据的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可以抵挡个人意志,抵制市场诱惑,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这四大建设对目前存续的数百家中国本土PE意义重大,将是本土PE从不成熟、不规范到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也是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重大举措。而当一大批双高(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能)民营企业有了资本市场直通车时,中国本土PE也就可以迎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段。
“外强中弱”不可继续
近年来,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国土上,资本市场又发生了一件见怪不怪的事:
中国政府信守承诺,入世之后进一步开放了金融服务业,于是外资PE日趋活跃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级市场上,或风投,或直投,或收购,或夹层投资,如鱼得水。而本土PE的主力部队,却统统涌入资本二级市场,呼风唤雨。这种中外私募股权基金在资本市场的错层发展,堪忧!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要保持可持续高速增长,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但国内还在流动性过剩,因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更是最薄弱之环节。特别令人不安的是,在当前外资PE原则上已可享受中国国民待遇时,大量本土PE却尚未全部从地下转为阳光,连国民待遇都难享受。
设想,如果未来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一级市场长期由外资PE主导,在国家开放的主要产业中,势必会出现外资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的局面。而这些外资往往来有影、去无踪,对发展民族产业十分不利。如何引导本土PE健康且快速进入资本一级市场并寻求发展壮大,已经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大局。
首先,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西方金融危机,已使全球经济前景变得十分不明朗,而高度依赖国外市场的中国经济,也很难独善其身。其次,如果说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维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那么,中国经济增长一旦放缓,政府手头肯定趋紧,财政能力肯定下降。动员、引导和鼓励本土PE转向资本一级市场,无疑是未雨绸缪的明智之举。
笔者认为,引导本土PE进入资本一级市场可以三管齐下:一是解决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Pre-IPO市场准入问题;二是为贯彻执行中央财政部税务总局(2007)第31号文件,应当从省级行政层面上落实并解决创司所得税抵扣问题;三是允许和鼓励私营投资公司委托信托公司募集资金进入资本一级市场问题。
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做到三管齐下,还须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包括中国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在内的三大管理部门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联席会议决议的形式,规范和鼓励本土PE进入资本一级市场。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有权威,二是有效率。
在享受政府政策阳光雨露的同时,本土PE还有一个加速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迫切任务。目前,中国本土私募股权基金的业态主要有两种:
开放式合伙人制度的私募股权基金。这类企业的组织形态是有限合伙人制度,当前为数较少,但其制度有先进性。企业自身建设方面的当务之急有两个重点:一是理顺出资人与投资管理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强合伙人文化建设,控制道德风险。
封闭型私募股权基金。此类企业形态是创司或投资公司,当前为数众多,其发展模式也相对成熟。这类企业在自身建设方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合理制定资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比例,扩大一级市场投资比例,建立刚性控制制度以减少投资风险;二是建立投资管理人团队的内部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保持团队的相对稳定。
可见,尽快指导业已存续的中国本土PE走向规范化,扶持新设立的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本土PE产业,改变资本一级市场外强中弱的现象,已经是当务之急。只有奠定这样的基础,才能真正贯彻内外资平等原则,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落实中国的入世承诺,才能实现外资PE和本土PE共同发展、比翼双飞的新局面。
境外PE大鳄的和谐团队
目前全球共有超过一千只的大型私募股权基金,管理的资金总额超过六千亿美元,俨然成为一个“PE帝国”。如果将其排进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列表,可位列16名之前。这一千只PE大鳄在全球资本市场上静则声息全无,动则雷霆万钧:一天即可完成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筹集,几周至多几个月之后即可宣布完成数百亿美元的杠杆收购交易。这一千只大鳄虽形态各异、规模不等,但千鳄一面,家家都有一支和谐团队,仔细透视,每一只团队都是由三类人组成:第一类,社会名流;第二类,投资精英,第三类,管理精英。
这三类人无论从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办事风格、职责分工等各方面都迥然不同。他们都能够和谐共事,其共同作战的奥妙何在?业内人士不难发现私募股权基金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成功的原因都只有一个,即都拥有一支以先进的合伙人文化为灵魂的和谐团队。这种先进的合伙人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优势互补,利益均沾。
第一类人员的特点是具备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广泛人脉,而且公信力强,公关手腕高明。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募集资金和捕捉投资标的两个方面。
第二类人员的特点是头脑冷静,投资专业分析能力强,而且反应敏捷,判断精准,决策果断。他们的作用主要是深入分析投资项目,为最后投资决策提供有根有据、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的高水平分析报告,即提供投资决策依据。
第三类人员属管理型人才,思维缜密,执行力强。不仅是对投资交易合同的执行力强,而且有能力维系与投资标的企业的良好关系,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确保投资安全与尽可能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在这样一个由前锋、中锋、后卫三部分组成的团队里,谁也离不开谁,既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相互支撑。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头脑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认知误区:一个私募股权基金只要有投资精英与管理精英两类人才就足够了,招揽社会名流至多是装装门面,点缀背景。在这方面,黑石基金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和教训。黑石基金公司的创始人施瓦兹曼和彼得森看准了上世纪80年代将出现一次企业并购,希望拉到1000万美金作为第一桶金来启动黑石基金。于是,他们风雨无阻,千辛万苦,全美各地飞来飞去,遍访各类投资机构一无所获。最惨的一次是去拜访波士顿一个全国性退休基金,对方只派了一位级别很低的人物接待。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居然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最后丢下一句“我不认识你们也不了解黑石基金”,转身就走,两位创始人只好冒着大雨悻悻离去。好在他们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到处碰壁完全没有摧毁他们创业的意志,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488”回磨难之后,终于有人投了第一笔钱。
黑石创始人在教训中猛醒,很快决定诚邀已退休的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作为合伙人加盟黑石。此人到位之后,黑石公司的第一只基金就吸引了三十二个投资机构,包括美国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以及其他若干企业的退休金,总共募集了8.5亿美元。九十年代受到黑石的启发,凯雷变本加厉延续豪华的线路,先后吸引了前白宫办公厅主任麦克拉提,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雅瑟・里维特,前国务卿贝克,前国防部长卡鲁奇等,在海外则邀请前英国首相约翰・梅杰,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泰国前总理潘雅拉春作为顾问。最新的事态发展则是鲍威尔以合伙人身份加盟风司Kleiner Perkins Canfield & Byers,克林顿宣布受邀一家名为Yucaipa的私人股本公司。
其实,社会名流的作用不仅在于前期募集资金和物色标的企业两个方面,即使在提供投资增值服务这一“售后服务”方面,长袖善舞的社会名流也可以大显身手。他们可以动用人脉资源,为所投资的高科技企业争取政府和军方的订单,加速企业成长。他们还可以在并购业务中开展高层次公关,尽可能降低收购成本。
由社会精英、投资精英、管理精英三类精英组成的基金公司团队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名流偏重务虚,由技术、财务和法律人才组成的投资专家团队和由管理型人才组成的管理专家团队偏重务实。虚实结合,优势互补,不仅互相支撑,而且相得益彰。务虚的社会名流为有高效务实的专家团队而感到踏实与自信,务实的专家团队也因为能与社会名流共事而感到荣幸与自豪。
整个团队实现持久和谐除了精神因素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才能既留住社会名流,又留住专业人才。如果说千只PE大鳄的共同点都有一个优秀的和谐团队,而且其构成也是基本相同的,那么每一只大鳄内部薪酬制度都不尽一致,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实现利益均沾。尽管原则相同,做法却各个不同。而薪酬制度的优劣可能正是团队和谐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的关键问题。换句话说公平公正合理的内部分配制度是维持团队持久和谐的核心所在。而团队和谐有否可持续性又是PE大鳄“各领数年”还是从此“长盛不衰”的分水岭。
营造独立管理人的成长环境
关于PE的讨论已经沸沸扬扬,其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各路专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若干名牌高校创办的私募基金研修班更是英才云集、人气旺盛。那么,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中国本土PE能否用5~10年时间迅速迎头赶上境外一流PE?笔者认为捷径只有一条:营造民间独立管理人迅速成长并与其他管理人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政府实行管理制度创新,着力培育股权投资市场,完善市场建设方面,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管理人,并由市场自身来发现和选择管理人。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到今天,选择对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管理制度创新无疑是明智之举。这种制度创新具有必备条件:一有市场需求,二有人才基础,三有初具规模的法律框架。这种制度创新的充分条件是:转变观念,加大对民间资本和独立管理人开放私募基金业的力度,提高独立管理人在全部管理人总数中的比例,营造民间独立管理人与券商、信托并存并荣的市场环境。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10个年头,中国开放了证券业,这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成果。但当初人们有过一番争论,比如,要求券商从一开始就实行股份制还是允许银行独家经营券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放银行业,又是一个重大改革步骤,这一改革也是同样取得了重大胜利成果,这都是众所周知、举世公认的。但当初对首先向外资开放还是对民间资本开放也是有过一番争论的。
在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的今天,中国开放私募股权基金业也是一个金融改革的重大步骤,也必将取得重大的胜利成果。但如何开放?对谁开放?如何管理?谁选择管理人?如果让市场选择管理人,那么是在清一色的管理人当中选择还是在不同色彩的管理人之间进行选择?这些问题看似技术性问题,实质上涉及能不能找到一条迅速追赶境外一流基金管理人捷径的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对中国本土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管理可以而且应当采用不同于对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管理制度,这似乎没有争论。事实上,我国目前对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管理确实也是相当宽松的。但为什么中国还没有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独立管理人呢?问题可能就出在独立管理人募集资金的渠道上:一是公开募集股权投资基金显然非法;二是国有企业出2%的管理费,20%分红给GP也不可能;三是养老金、保险资金等投资PE也未对独立管理人放开水龙头。因此,独立管理人募资之道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笔者认为,在目前形势下,要营造独立管理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特别是帮助独立管理人解决募资难的问题,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允许独立管理人委托信托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权投资资金,然后由独立管理人代持股份,并全权投资退出或转让等各项事宜。在股票二级市场低迷时期,允许独立管理人委托信托公司发行股权投资信托凭证,还能增加股民投资渠道,引导股民间接进入股票一级市场,分享企业成长收益,这可能不失为化解股民情绪,分散股民投资风险,培养股民中长期投资意识的有效方法。政府监管主体可以而且应当对独立管理人提出规范要求:
第一,公司实行股份制,注册资本金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第二,公司管理人团队至少有10人持有硕士以上学历证书,同时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第三,公司章程规定在相关业务上接受中国证监会和中国银监会的监督、指导和管理。独立管理人具备这三条,就算自动获得了“准生证”。
Developed countries aband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free market one after another, and gradually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monitoring in stabilizing the market.Reinforcing financial monitor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combating the current crisis.
自2008年以来,随着外资持有我国商业银行股权限售解禁期限界满,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减持其持有的中资股权及上市公司股份,这些减持行为倍受关注。目前,瑞士银行、美国银行、李嘉诚基金及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等外资机构先后减持了中资机构部分或全部股权,其中以苏格兰银行的减持规模最大,它以每股1.71元港币价格出售持有的中国银行4.26%H股份,总计套现185亿港元。如何看待这种减持行为?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外资减持并非真正看空中国的银行业”、“坦然面对外资减持”、“外资减持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不大”等等。其实,正确看待外资减持中资股权行为的影响,需要考虑减持行为的市场背景,需要预作准备,明确应对之策,防患于未然,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完善减持行为规范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着轻看外资减持中资股权负面影响的倾向。有些观点认为,外资减持中资股权属于正常市场行为,不需要大惊小怪,也不需要作出过度反应。这种观点在正常的金融形势下,也许不会有错。毕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外资减持中资股权只要遵纪守法、并按有关合约执行即可,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心理非常脆弱,而规模较大的外资减持行为一定会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加强研究,完善相关管理规范,制定稳定资本市场的重大措施,应对较大规模的减持行为。特别是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稳定资本市场也应成为监管当局的重要责任。而放任自流,无所作为,一意任由市场进行调节则是不合时宜的。
在近一个时期以来,发达国家政府纷纷放弃完全自由市场经济观点,逐步强化政府监管在稳定市场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重要政策措施,在国际社会中已经形成共识。目前,美国和欧洲已经出台了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的相关政策措施,其中有些措施和过往的市场规则甚至交易惯例还存在一定的冲突,但还是被执行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金融危机冲击的形势下,全球金融市场正常的运作机制已经被严重破坏,公众投资心理十分脆弱。在这种形势下,发挥监管职能对市场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刻不容易,而提振投资信心意义重大。例如,在正常形势下,华尔街金融机构高管的分红、薪酬行为属于企业自主行为,政府无权干预。但是,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为稳定金融市场秩序,部分接受政府援助的金融机构被迫承担相关义务,如接受政府提出的限制高管层分红权、薪酬权等政策措施。尽管部分人士对这些措施持保留意见,但在实际中还是被迫执行了。
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政府需要完善有关外资减持的法律法规,为外资机构减持中资股权提供相关规范和标准;同时,政府需要从稳定资本市场的高度加强对外资减持行为的监管,防止不合规、不透明甚至违规减持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尽可能稳定资本市场。同时,国家也应预作准备,加快建立平准基金,防止因外资减持中资股权对资本市场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
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由于目前外资减持行为还只是表现为部分外资金融机构的套现行为,所以有人认为“冲击不大”。事实上,外商投资中资股权规模相当可观,据不全统计,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等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已超过1000亿股,其中持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股权超过299亿股、135亿股和241亿股。这些外资股权是否会被套现,什么时候套现,以什么样的规模套现,现在我们是无法判断的。但从全球金融体系来看,大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这确实是事实。到目前为止,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外资金融机构当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保生存。从这意义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部分外资金融机构收缩战线、套现资本必将成为必要的选择。因此,我们需要预作准备,把面临的挑战估计的充分一些,既要坚持市场规则,又要担负起稳定资本市场、保护投资者的重要责任。
现在,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市场前景广阔,就此推断外资不会出现较大规模的撤资行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忽视外资减持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有害的。毕竟外资巨量减持中资股权现象已经发生,对我国资本市场及投资心理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冲击,这不是什么“问题不大”,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这些外资减持行为在一定上将改变其与国内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关系。据联交所数据,在2009年1月初的短短10天左右,外资减持中资银行H股权已经达到了107.78亿股,套现资金约320亿港元,负面影响前所未有。
外资股权套现开演
有人认为,当前出现的外资金融机构减持中资股权只是部分外资金融机构所为,主要是金融危机造成了部分外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困难而采取的暂时性措施,仅仅属于个案行为,不足为虑。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首先,当前金融危机对全球所有的金融机构均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不是个别影响;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的是系统性风险,而不是个体风险;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的全局性、长期的影响,而不是个别国家或个别产业的暂时性风险。因此,在未来一个比较的阶段,外资金融机构保生存、强核心已经不是个别金融机构的行为,多数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均在采取如此策略,欧美金融业已经产生了数十万人的裁员潮,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正因为如此,当全球金融体系逐步稳定之后,全球金融体系减杠杆、缩战线、屯资本等应对措施必将逐步升级。由于历史的原因,外资金融机构对我国的股权投资基本上都是盈利的,这已经成为外资金融机构保生存“救命”资源。因此可以判断,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外资金融机构盘活中资优质资产挽救母体的行为将成为可能的选择。
当前金融危机已经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金融危机事实上已经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开始收缩,因此外资减持中资股权已经不限于金融股领域,而较大规模的中资实体股权套现也开始已露端倪。2008年7月29日,摩根大通抛售2525.7万股中海集运,每股作价为2.84港元,涉资7172.98万港元;同日,摩根大通减仓1971.89万股中国远洋,套现3.82亿港元;8月4日,美林宣布以每股5.652港元抛售2150万股紫金矿业,套现1.215亿港元;8月8日,邓普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每股6.605港元减持了1362.8万股中国铝业的H股。2009年1月,摩根大通分别中国石化、中国铝业和招商银行H股,共涉资8.75亿港元。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各个经济领域都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挑战,我国的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投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些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全球化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上已经愈来愈明显,在跨国投资的发展领域也比较迅速,所以这就需要对各种风险加强防范。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索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优化策略,希望在此次的理论研究下,能够为我国的企业国际金融投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由于在新的发展时期,国际形势比较复杂多变,并且在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改革也有了进一步深化,所以面临的问题也就比较多样。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方面已经进入到了新的时期,加强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对其要能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指导实际。
一、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企业国际金融的投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方面有待加强,这些方面主要体现在中资机构国际金融投资的失利比较严重,在贵买贱卖的问题上相对比较突出,这一方面是需要加强反思的。在这一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内部也有外部,但最为主要的还是涉足国际金融投资市场经验不足,由于其在国外的投行垄断金融市场话语权以及定价权的影响上比较严重。由于国外投行在购买我国金融股权前,就大肆的唱空中资银行以及中国股市,认为最大风险是不良贷款,如果得不到良好处理就会对经济的改革成果造成影响,对中国的银行业进行贬低。再者,企业国际金融投资过程中,中资企业在国际金融的投资分析经验以及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具体的国际投资过程中对评级公司信用评级以及国外投行研究报告比较依赖。从国内层面来说就是比较缺乏中国企业以及投资者服务的投资顾问,这些方面都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及时的对其进行优化解决。另外,对于国外的评级公司对评级的滥用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再有是中资机构自身在国际金融市场分析的能力上还比较薄弱,比较缺乏经验。对套期保值管理过程中,中资企业对标的资产价格走势判断还比较缺乏准确性。而在实施股权投资过程中,对于中资企业以及机构在国际经济的周期及走势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差。再有就是对股权的出售过程中,中资银行在股权的估值定价方面也没有合理化。
二、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针对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优化要能从多方面进行实施,要能充分的利用良好国内政治的优势来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加以促进。对政治体制的改革进行深化,以及将制度化和规范化等进行推进,这样才能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实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要能够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进行充分发挥,将对外投资的优势加以提升,还有是要能对社会文化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在对外投资的和谐环境打造上进行强化,促进社会稳定增强民众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第二,对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策略优化还要能够扶持独立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扶持属于自己的民间的国际投资顾问公司,这样就比较有利于独立第三方身份为中国的投资方进行服务。这一投资顾问能够为我国的投资者以及企业开展多项业务,具体来说能够为我国企业在套期保值的设计方案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而对于国际投行来华销售结构化衍生品的定价等评估也有着积极作用。不仅如此,还能够在政府机构以及投资者方面的金融市场走势分析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所以要能对这一方面得到充分重视。第三,对我国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要能大力促进,这也是经济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能够在对外投资下获取以及整合全球范围对我国急需的资源,这样就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再者也要能制定对外直接投资国家战略,以及在战略上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更好的应对国际新形势发展的挑战。不仅如此,也要能够打造开放型的经济,来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有效提升,这就需要深化产权制度的改革以及转变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提升其配置效率等等。第四,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策略实施还需要在金融监管层面进行加强,这就需要监管当局以及国资委等对企业和上市公司在实施套期保值过程中,要能到认可的投资顾问公司设计方案。另外在监管当局也要能够有所要求,对基金以及银行的QDII投资要聘请国内投资顾问,这样就对我国国内的投资者以及企业过度依靠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信用等级能得以避免,对投资风险的全面评估也有着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对于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工作也要能够进一步加强,并要能及时的对衍生金融市场进行发展,这些方面的努力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找到比较合适的套期保值工具也有着积极作用。第五,对于体制顶层设计进行完善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运行,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能构建国家级的统一管理机构,然后对国外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进行借鉴。然后是健全法制和对相关的对外投资法要能尽快的出台以及完善等。只有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才能真正的保障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为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健康发展,就要在实际过程中充分的重视每个环节的操作可靠稳定性。此次理论研究主要是从企业国际金融投资的现状进行着手,然后结合实际对其策略的实施进行了探究,希望有助于实际的发展。
作者:雷浩东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
在新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粮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及分拆上市,形成了粮食贸易、粮食及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品牌食品、地产、酒店、土畜产、包装、金融这九个板块业务构成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实现了贸易向产业的转型。中粮的竞争力也得到很大提高:与2004年相比,中粮2008年的总资产、营业收入增长1倍多,经营利润增长5倍,净利润增长3倍以上。
“环境决定战略”。中粮集团进入新世纪后,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这就要求中粮集团“谋定而后动”,需要在使命愿景、发展战略、业务战略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实现由单纯的贸易型企业向全产业链模式的转变,以规模经济、协同效应和产业地位实现价值最大化。
任何一个企业要实现模式的成功转变,都存在一定的阵痛,中粮集团也不会例外。全产业链战略对集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集团在企业文化、产业协同、管控能力等方面实现转变。
文化转型之痛
中粮集团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采取了大量的兼并收购活动。近几年,中粮并购了中粮屯河、蒙牛集团,接收中谷集团等。这些并购企业与中粮集团原有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屯河公司系原德隆集团下属企业,蒙牛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文化与民营企业的文化截然不同,也决定了中粮集团在文化整合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中粮集团要形成统一的文化,需要做好“”的准备,打一场艰苦之战。
目前,中粮集团正在推进统一的品牌文化建设,成立了品牌管理部门,设计了统一的VI系统,提出了“自然之源、重塑你我”的理念,在所有的粮油中都打上“中粮”的标志。但是仍然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原先存在大量的子品牌,如“长城”葡萄酒,“大悦城”综合商业体,“福临门”食用油,“香雪”品牌的小麦、面粉、面制品,“中茶”茶叶,“雪莲”羊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茄制品,“家佳康”肉制品等,现在需要以“中粮”品牌一以贯之,会存在认知角色混乱的问题,以及是否被消费者接受的问题。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如果其中的一个子品牌出现了问题,将会波及到“中粮”品牌,使其受损。
产业协同之痛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模式,从理论的角度看,实际上是纵向一体化,参与或控制整个产业链。全产业链要求在不同的产业链条之间相互协同、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比如益海嘉里的大米产业就直接利用了它非常成熟的油脂品牌和渠道。但是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市场形势,还需要强化产业之间的内部协同,如种植业与加工业的协同,内部交易价格及相应条款等的确立等。从产业链条来看,需要构筑良好的产业协同的链条,不能掉“链子”,否则难以形成良性循环。中粮集团各个业务都是分立的实体公司,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协同的难度非常高。中粮集团成立了自己的财务公司,有自己的金融事业部,他们如何为实体产业提供协同。
对于中粮而言,多产业链的整合和运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全产业链”模式需要各大产业链条实现均衡发展,不能此强彼弱、分化明显,需要在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包括种植、采购、贸易和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生产、养殖与肉类加工、食品加工、食品营销等多个环节融合并均衡发展,再通过对全产业链的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形成强大的整体竞争力。否则,各业务链条之间的协同作用只会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形成“孤岛效应”,损耗资源。战线过长,既是中粮的一个优势,也是劣势。
管控之难
全产业链战略对集团管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集团能够在统一的意志和战略条件下,实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的目标。中粮集团的产业分布在不同地域,拥有不同性质的企业,既有国有充分占主导的企业,也有民营充分的企业;既有上市企业,也有非上市企业。要实现对集团下属多家跨所有制、跨地域、跨产业的管控,需要做好管控这篇文章。如集团在投资管控上,收缩了投资管控权限,限制了下属企业的投资冲动,由集团统一行使对外投资管理。但是,中粮集团下面仍然存在大量的子集团,如何有效分配投资管理权、财务管理权、人事管理权等就成为集团的一个“两难”命题。
财务之痛
中粮集团要实现全产业链的模式,对财务的要求非常的高。为了尽快实现宁高宁的“全产业链”战略,从2009年初,中粮开始摆脱过去的稳健做派,挥斥资本攻城略地,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的兼并收购。
2009年2月,正式接管陷入破产的五谷道场,踏进方便面市场;2009年3月,投资177亿元建设生猪产业链;2009年4月,洽购陕西西凤,进军白酒业;2009年4月,投资40亿元在北方建粮油基地;2009年5月,借款5亿元整合丰原生化,踏进生物工程领域;2009年6月,推出自有品牌“悦活”果汁;2009年6月,投资20亿元助推新疆林果业,计划打造一个类似于徐福记一样的休闲糖果业务;2009年7月,联合厚朴基金收购蒙牛20%股权;2009年12月23日,出资1.94亿元收购外资在华合资企业万威客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权。
这一系列的并购活动对财务资金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自集团开始运作全产业链模式后,资产负债率在逐步增加,利息保障倍数在逐步降低,从2006年的5.63降低到4.37左右。由于集团资金流动性不足,于2010年1月再度发行70亿元的短期融资券,主要补充大宗粮食贸易和集团下属各单位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运营资金的需求,优化负债结构。但是,从实际运行效果看,并没有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存在巨大的短期经营风险。
link 中粮集团主要业务板块
粮油业务
整合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三大粮油食品业务群,形成了粮食“大通道”经营理念中的上、中、下三游产业结构,发挥国有粮油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中粮地产
中粮地产围绕住宅地产领域,以提供高档住宅为定位,辅以中高档住宅和其他功能混合的都市综合体,通过合理的业务组合实现均衡发展。
中国土畜
中国土畜经营业务包括茶叶、木材、羊绒、香精香料、船务等产业。中国土畜下设中茶公司、木材部、雪莲羊绒公司、利海船务公司、香精香料公司和中国山货等业务单元。
中粮屯河
2009年9月25日,公司全称由原名“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中粮屯河公司主营番茄加工及贸易、制糖及贸易、林果加工及贸易三大业务。中粮屯河公司是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番茄加工企业。
中粮包装
中粮包装控股有限公司,是综合性消费品金属包装领域的龙头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金属包装集团。公司拥有十家全资子公司和一家绝对控股公司,在全国拥有二十多间工厂。
中粮肉食
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控股企业6家,包括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中粮肉食(天津)有限公司、中粮肉食(江苏)有限公司、潍坊中粮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潍坊中粮富瑞食品有限公司。
据其介绍,这位梁先生资产额约300万,是营业部三年前一开业就转来的老客户,但近半年来,他逐渐将资金转移至另一大型券商处购买理财产品,并多次向营业部提出转户要求。
“真的不能再放客户走了,目前的营业部客户流失严重,去年刚刚扭亏,而今年截至目前已重新亏损超过200万。而不放其走,就得按其要求将佣金降至万分之二,营业部已经是赔钱经营了”。贾先生无奈地表示。
这绝非特例,事隔多年,国内券商再度出现整体性亏损。
前三季度的低迷行情中,素有“靠天吃饭”之称的券商,其总体业绩可谓惨淡。据WIND资讯统计,上市券商中除光大证券(601788.SH)净利润同比下降1.13%外,其他均出现接近或超过四成的业绩下滑。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作为券商收入支柱的经纪业务面临巨大冲击。
虽然此次券商业务整体性再陷低迷,但冷暖似乎各有不同,刚步入正轨的创新业务,在2011年秋季就生发出了“弱市不弱”的气象。
券商对创新业务的布局早在三年就已开始,在经历被称为券商创新元年的2010年之后,目前终现收获曙光:与此前券商面临的困境有所不同,在当前经纪业务全面下降的同时,券商的创新业务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种种迹象显示,创新业务正推动着券商江湖经历微妙的演变,将对证券市场的市场总量、运行模式以及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都产生重大影响。受此影响,未来竞争的焦点也集中在了净资本规模和人才上。
发力六大创新产品
梁先生最终转入国信证券北京的一家营业部。而据本刊追踪采访了解到,该客户也并没有因此降佣。而在佣金不断下滑的背景下,国信证券该营业部的佣金率至今仍保持在将客户佣金率定在1.5‰至3‰之间,是所有券商佣金率水平最高的券商。
梁先生向《财经国家周刊》表示,国信证券的营业部吸引他的有两点,一是可以提供融资融券业务,二是如果他没有合适股票可以操作,营业部可以提供其合适的理财产品,最大限度地使其资金实现保值增值。
目前,许多券商针对沪深股市交易账户里沉淀着的庞大客户保证金,推出了相关的理财产品。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100家券商的客户保证金余额为1.2万亿元。这对券商而言,不啻一座可持续挖掘的金矿。
据本刊了解,目前券商推出的现金管理工具可分为四类:一、债券(国债)逆回购;二、现金报价回购业务;三、划转客户保证金;四、低风险固定收益类产品。
除了现金管理工具,股权投资和套利类产品都在今年的弱市中表现不俗。
东方证券8月份推出的定向增发型产品募集首日就达到了8亿份。投资者踊跃认购有着直接的动因: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3月至2011年6月,机构投资者参与的466宗定向增发项目中,近八成获得正收益,有42.49%定向增发投资获得超过50%的收益率。
2010年10月,也就是股指期货刚刚推出半年的时候,国泰君安已经开始使用市场中性策略运作某专户,在此后的震荡市中,净值稳步增长,年化收益率达到15%。目前成为国泰君安期货公司发展业务的重要工具。
虽然市场低迷,但上市券商受托资产管理业务仍然呈现高增长的态势。 受托资产管理业务上半年共实现收益 11.23 亿,同比增长了 1.68 亿,涨幅为 17.9%,大幅高于 2010 年同 期 1.72%的增幅。
朝阳永续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50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设立,总规模是421.08亿元,虽然比2010年下半年略低,但大幅高于2010年上半年。
海通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罗震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市场并不缺乏资金,缺乏的只是好的产品。部分券商所发的创新型理财产品弱市不弱,盖因为其创新意识更强,针对目前市场投资者的需要,设计了针对性产品。
本刊记者在对国泰君安、中信证券(600030.SH)、国信证券、招商证券(600999.SH)、广发证券(000776.SZ)等券商的创新产品进行调查分析,以及对投资者进行访问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以下业内最为认可的、有望成为券商理财产品发展主要方向的六大类代表性创新产品。
这六类产品包括:股权类投资产品、现金管理工具、以对冲交易为代表的量化投资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保本类产品以及另类投资产品。这些产品的设计从满足客户的真实投资需求出发,其中部分产品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而部分产品创新仍处于筹备调研或者是概念设计阶段,但创新的路径已经显现。
经纪业务质变
事实上,吸引客户的并非是某种单一的产品, 促使梁先生转户的国信证券北京营业部客户经理小高向《财经国家周刊》介绍,风险层次全覆盖的完整产品链条以及能实现量身定制效果的跨领域投资组合才是制胜的关键。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很多没有推出创新产品的券商也开始加紧布局。
申银万国日前设立了一个公司直属的产品设计中心。该中心直接跟资管部门对接,共同为客户提供服务。其目标是,为客户提供基于不同风险和收益配比的完整产品线。
而从上述所有券商推出创新举措和创新产品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此前单纯为客户提供交易通道的经纪业务,其实已发生质的变化,更多地和资产管理业务密切相关,表现出金融理财服务的特性。最直接的表现是,如今,打造从无风险到低风险再到高风险的理财全产品链,已经成为多家券商资产管理服务的核心思路。
而这事实上是券商经纪业务发展规律使然。
广发证券资产管理部温先生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国外券商发展经验表明,券商的经纪业务最终要和资产管理业务融为一体,随着国内券商不断设计出能切实满足投资者需求的创新理财产品,这种融合的趋势已有所显现。
当前包括中信、海通、华泰、广发、中信建投等多家券商,都提出了经纪业务“由通道服务向金融理财服务转型”的业务方向。具体做法是:搭建一个统一的中后台、构建丰富的产品体系,以及建立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最终实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理财服务。
华信惠悦咨询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德伦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国外券商发展经验显示,目前国内券商业务处于 “通道服务+营销服务+增值服务”阶段,在此阶段经营理念也由“以关系为中心”逐步向“关系和产品并重”转型,即通过初步的客户细分,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和偏好,推出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深入挖掘客户价值。
张德伦称,是否拥有丰富的金融产品是券商经纪业务是否有竞争力的关键。
对于券商经纪业务的未来定位,张德伦认为,券商的经纪业务最后会发展到第四阶段,即“通道服务+营销服务+增值服务+财富管理”阶段。在“财富管理”模式下,券商的竞争将不仅局限于证券行业,而是涉及到整个金融系统,券商要面临来自银行、基金、保险等多行业的竞争,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将会是其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和理财服务能力。
争食融资融券大餐
如前所述,国信证券吸引梁先生的还有另位一个原因,即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业务。
而对于此项业务,一直是梁先生先前所在券商的心头之痛,营业部总经理贾先生表示,近半年来,有至少20个客户因公司不能进行融资融券业务提出转户要求。
根据第三批融资融券试点申请要求,最近一次证券公司分类评级需为B类以上,最近6个月净资本均要在30亿元以上。除此之外,根据监管要求,券商为客户买卖证券提供融资融券服务的,对单一客户的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5%。
贾先生所在的券商,净资本不足7亿元。由于净资本规模的原因,不少中小券商被挡在融资融券业务的门外,客户流失由此发生。
而目前已推出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据券商业绩报告显示,目前已有25家券商推出融资融券业务,在17家上市券商中,共有11家券商获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上市券商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16家可比上市券商利息净收入合计达到44亿元,同比增长26.3%,主要受益于加息及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其中融资融券收入接近20亿元。其中,海通证券的融资融券市场占有率最高,紧随其后的是招商证券和中信证券。
而自2010年2 月融资融券试点以来的将近20个月中,先后三批25家券商拥有融资融券业务试点资格,2300多家券商营业部(占全国券商营业部总数的53%)参与,开户人数超过8万,累计交易4000多亿元。
据证券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券商两融业务环比上升了34.37%。
8月19,中国证监会《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集办法,向社会征求意见;10月19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名称已获核准。国际经验显示,转融通的开展意味着融资融券将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
国泰君安分析师梁静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按照境外融资融券规模占常规交易为15%计算,稳态下的融资融券年交易额可达7万亿-8万亿元;而按照10倍的年换手计算,对应的融资融券余额可达7260亿元,是目前证券行业净资本的1.67倍。从发展速度来看,若在5-10年内达到这一规模,融资融券业务量的复合增速将达到38%-90%。假设融资融券佣金率0.12%、转融通比例为50%,则成熟状态下,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将超过500亿元、对净收入贡献率达20%左右。
在此前的半年间,为了应对因不能进行融资融券带来的窘境,贾先生多次向公司总部打报告,希望公司尽快出台应对之策。
“公司已经有所动作,目前由公司一位副总经理领衔组成课题组,在进行市场调研之后,或将扩大资本金以达到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条件,或与其他券商或专业投资机构合作的方式实现融资融券业务。”11月1日,贾先生致电本刊记者说。
但对于中小券商,由于诸多限制,这种短板似乎并不容易解决。
根据规定,转融通业务的规模将受到证券金融公司的风险控制指标限制,尤其是“净资本与各项风险资本准备之和的比例不得低于100%”的限制。因此,转融通初期的最大规模将受到“注册资本”、“融资融券净资本扣减比例”、“融资融券风险资本准备计提比例”三个因素的限制。由于征求意见稿并没有公布风险控制指标的计算标准,大致可以参照证券公司的相关计算标准。目前,证券公司融资融券净资本扣减比例为5%,A类和B类券商的融资融券风险准备计提比例为6%和8%。
直投PK大战
就券商业务而言,最大的亮点当属直投业务。
2011年半年,17家上市券商的业绩报告显示,自营业务收入为60.4亿元,同比增长321%。
其中,自营业务并非传统的自有资金投入股票二级市场,主要是因为直投业务进入收获期以及在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等创新业务上有所斩获。
据本刊了解,截至目前,已经获批设立直投子公司的券商已达34家,注册资本合计216亿元。上市券商中,除太平洋证券(601099.SH)和国金证券(600109.SH)外,其余上市券商均已设立了直投子公司开展直投业务。
根据清科数据库资料显示,券商直投项目自2009年底创业板开闸开始进入收获期,截至2011年7月底,共有36个券商直投项目获得IPO退出。直投平均账面回报率已从2010年的3.78倍大幅飙升至5.10倍,这一回报率也要高于2009年的4.12 倍。
另外,券商参股产业基金直投项目的账面回报率还要更高。目前,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披露了16只券商参与成立的股权投资基金,披露募集目标规模600亿元。其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是海通证券旗下的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绵阳科技城产业基金和湘江产业投资基金,上述三家产业基金所投的项目中有14家已经上市,算术平均的账面回报率高达7.68倍。
而在所有券商中, 不难发现,券商直投第一梯队事实上是中信与海通两家券商的PK大战。
截至2011年6月30日,8家券商直投将兑现收益。从投资项目数来看,受益于产业基金,海通成最大的赢家,目前其直投的项目达14单,排名第一;中信次之,有12单;国信10单排第三;广发7单排第四;平安6单排第五。此外,华泰、国元和中信建投分别有1单。从投资收益(按发行价算)上看,排前三名的仍然是海通、中信和国信,分别为23.62亿元、17.51亿元和13.88亿元。
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呢?
2007年9月,证监会正式启动证券公司直投业务试点,并且要求开展直投业务试点的证券公司净资本原则上不低于20亿元,且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担任股票、可转债主承销的项目在10个以上,或者主承销金额在150亿元人民币以上。同进规定:券商直投子公司只能利用母公司的自有资金进行股权投资,而且券商投资于直投子公司的资金不得超过公司净资本15%。
如此高门槛,将众多中小券商挡在门外。而中信、华泰、国信、平安、广发等大券商相继获得直投业务试点资格。
2010年年报显示,中信证券净资本为410.50亿元。列上市券商第一位,海通证券排名第二位为324.6亿元。而中信证券的净资本是排名第三的华泰证券216.58亿元的近两倍。
布局金融投资子公司
除去前述创新业务外,布局于金融投资子公司,是各大券商近来又一值得关注的创新之举。
根据上市券商公告统计,截至9月7日,17家上市券商在直投、PE、融资融券、资产管理等业务上的投入总计达到116.48亿元。从投入构成来看,券商的布局重点很明晰:在116.48亿元资金中,有60亿元流入了证监会新近开闸的金融投资子公司,占比达到51.5%。
其中,海通证券今年对创新业务的投入力度最大,投入领域覆盖金融投资子公司、直投、期货以及资产管理各业务板块,总计动用资金52.28亿元,位列各家上市券商之首。紧随其后的是中信证券,投入资金达到33亿元。
对此,北京一家券商副总裁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国内的券商金融创新还受到种种限制,目前券商的产品创新也只能迂回到旗下的金融产品投资子公司。
今年5月,证监会颁布了《关于证券公司自营业务投资范围及有关事项的规定》(下称《规定》),自2011年6月1日开始生效。《规定》明确了证券自营业务的投资范围,以及证券公司通过设立子公司投资其他金融产品的监管政策。
上述券商副总裁指出,以子公司向监管机构递交相关产品创新的材料或许会有一定监管放松空间。比如,其最现实的一个突破口便在于能够对接转融通业务,给予券商更大自主性。待券种丰富后,券商便可设计出更多像同期套利以及基于此的股票看涨看跌期权。同时,围绕现有股票、债券的看涨看跌期权及互换期权,对接转融通推出后的融资融券业务,以及渐行渐近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均有望成为未来衍生品创新探索的路径。 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投资品种深受其害,但互换期权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这会是未来券商创新业务的一个重点。
何以争锋?
海外券商发展历程显示,创新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市场总量、运行模式以及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上半年利润排名第一的中信证券,其包括直投、融资融券和衍生品投资等在内的新业务的营收占比则高达37%,几乎要赶上经纪业务的营收贡献。
而目前无论是直投还是融资融券业务的优势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券商的净资本规模。
[关键词]自贸区;产业定位;河南省;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79-06
自贸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地区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的试验点。在第三轮批复的自贸区中,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自贸区开始由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展。除浙江省外,河南、湖北、陕西、辽宁等7省开创了内陆地区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历史。国家对自贸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为中西部内陆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中西部内陆省份在经济发展中把握自贸区的发展机遇,通过明确的地区定位和发展策略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是当前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贸区作用,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河南省自贸区的建设为出发点,探讨中西部地区借助自贸区政策,结合地区优势进行产业发展的途径选择。
河南作为中部省份,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受改革开放政策和地区资源禀赋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上存在着差距。从2016年国家第三轮自贸区的批复意见来看,国家希望通过对不同省份自贸区选择性的差别定位,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道路。从国家对河南省自贸区批复的意见来看,河南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着力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与之相对应,与河南省相邻的湖北省自贸区的定位则是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发挥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从国家层面看待河南和湖北自贸区的定位,在承接产业和产业发展规划上,河南自贸区与湖北自贸区存在着差距。导致这一差距的原因:一方面,湖北作为长江流域的中心区域,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武汉作为历史上的工业重镇,第二产业具有深厚的基础,武汉又是全国高校教育资源密集地区,在高端人力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东湖高新技术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发展的产业格局。因此,在产业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上,湖北较之河南在教育资源、人才储备、发展历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国家政策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鉴于此,对于与湖北相邻的河南省,在利用自贸区的发展契机,进行产业规划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时,就必须要明确定位,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有效避免地区间的雷同发展与要素耗损。本文拟从河南与湖北两省的产业发展现状着手,提出河南省自贸区发展契机下产业发展选择的可行途径。
一、河南省与湖北省的产业发展现状
(一)三大产业的发展态势
从2000年之后湖北和河南两省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河南第二产业占比一直高于湖北,而第一产业在2000―2002年期间,河南占比明显高于湖北,这一状况自2003年开始转变,河南与湖北两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除微小差距外,基本接近一致(见表1)。
但是,河南与湖北在第三产业占比上则存在着明显差距,2000―2008年期间湖北第三产业占比一直高于河南接近10%,2009年之后,河南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才开始逐渐缩小与湖北的差距,尤其在2011年之后,河南省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占比中开始有了明显提升,与湖北的差距缩小到5%以内。根据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的判断标准,河南在2003年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尽管河南省第三产业占比相比于全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偏低。但从2011年之后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近年来的快速增长表明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二)河南省及湖北省主要行业发展状况
前面分析了河南和湖北两省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状况,具体到两省第二产业不同行业的情况,从2015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对43个行业工业销售产值的数据可以看出,除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三个行业河南省的工业销售产值低于湖北省外,其他行业河南省在销售产值规模上均领先于湖北。在这三个行业中,除了汽车制造业差距较大,另两个行业仅有微小差距。如果把行业尺度再聚焦到两省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可以发现,在非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上,仅有农用化肥和平板玻璃的产销量湖北远超过河南,而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上,湖北在发动机、空调、汽车、计算机和显示器的生产上与河南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富士康在河南的投资,使河南在高技术产业手机的生产上要远远领先于湖北。因此,从两省工业细分行业的销售产值和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来看,河南与湖北相比,除极个别行业存在著差距,工业领域的绝大部分行业河南都处于优势地位。即便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河南与湖北也是各有所长。尤其是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良好。
因此,对比河南和湖北两省目前的产业发展和行业现状可以看出,河南现阶段在第二产业领域比湖北更具优势。但是,从工业化中后期理想的产业结构来看,河南的经济结构还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的逐渐调整中,第三产业相比于湖北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偏低。因此,在新一轮自贸区发展机遇下,河南一方面要利用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发挥现有产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另一方面,河南也必须借助自贸区的发展机会,利用自身的工业基础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地区经济的整体水平。
二、自贸区背景下河南省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自贸区背景下河南省经济发展优势
1河南省区位特点所构建起的交通枢纽优势
河南作为中部省份,在地理上处于承接东西、连通南北的重要位置。依托于特定地理位置构建起的连接南北东西的普铁、高铁的“米”字型铁路网络,以及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多的高速公路网,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过铁路和公路,河南可以构建起省内1小时、中部地区3小时、全国主要大中城市8小时的经济圈。河南自贸区划定范围内的郑州市,除了拥有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在国际运输上已显现出后来居上的势头。郑州火车站开通的郑欧国际班列,作为连通中亚和西欧的主要陆地通道,已实现了与欧洲和中亚70多个城市直接开展集货分拔业务,成为当前开展“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郑州航空港还拥有4E级机场和国内一类航空口岸,开通了19条国际货运航线,客货运通航城市已达83个。从郑州机场出发,2 小时航程可以覆盖全国90%的国土和95%的生产能力。因此,河南作为中部省份,位居中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建成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腹地,使河南相较于湖北,在交通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2河南省在要素禀赋上具备优势
农产品和能源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产量取决于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在这些重要资源方面相对于湖北省具有的一定的优势(见表2)。
从以上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来看,除了棉花和化肥生产上河南落后于湖北,其他主要产出尤其在粮食、油料、原煤等初级产品产出上,河南的产出规模相较于湖北具有明显优势。同时,河南省常住人口规模远远大于湖北省,而劳动力资源是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目前劳动力普遍短缺的背景下,河南在生产要素上的资源优势更为明显。
3河南省第二产业产值具有明显优势,已具备良好的工业基础
从湖北和河南两省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河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在近年来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1992年之后,河南省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开始超过湖北,此后一直维持了这一趋势,尤其是2003-2010年期间,河南更是每年高出湖北近7―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的十几年间,河南通过发展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已超过作为传统工业基地的湖北。在国家统计局划分的44大制造业分类中,2014年(2015年工业统计年鉴)仅有3个细分行业,湖北的销售产值超过河南。因此,河南现有的工业基础对于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吸引产业转移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条件。在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河南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已经具备了条件。
(二)河南省相比湖北省的劣势
1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占比明显低于湖北省和全国水平
从湖北和河南两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历史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河南与湖北两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基本一致,两省在改革之初,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基本相同,仅有微小的差异。其后一直到1991年,河南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均高于湖北,而湖北则在第二产业占比上一直领先于河南。1992年成为两省产业结构转变的拐点,之后湖北第三产业占比超过河南,这一趋势一直维持到现在。从河南和湖北两省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湖北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上要领先于河南。这种产业结构变化上的速度差异,导致河南的产业结构相比于全国来说,在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上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态势。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70%,全国也在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超过了第二产业。因此,从河南现有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占比来看,无论是相比于全国,还是相比于沿海地区,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湖北,并差距持续拉大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尽管在地区生产总值上领先于湖北,但如果考虑人均因素,则河南与湖北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并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一直在扩大。从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10%,到2015年这一差距拉大到接近30%,这说明河南相比于湖北,尽管经济总量占优,但是劳动生产率却处于落后的状况,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从这一角度来看,说明河南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还存在着巨大的改进空间。
高端人力资源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河南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尽管具备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国家在高等教育布局安排上的差异,导致河南省仅有一所211高校,高等教育资源相较于湖北而言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也导致河南省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面临着高端人力资源的掣肘。相较而言,武汉作为全国高校教育资源密集地区,在高端人力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高端人才为依托,其东湖高新技术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发展方面已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因此,河南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上,与湖北相比存在着不足。
三、河南省自贸区发展的产业选择
(一)借助河南省的区位特点和交通枢纽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
随着全球分工体系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交通运输作为实现产品从生产到客户的中转平台,在提升效率、加快商品和资金流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河南作为国内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已经建成的铁路、航空、公路等多级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平台构建了快速通达的物流基础。在已构建的交通基础设施平台基础上,如果能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货物通关的海关和三检等功能,开展多式联运业务,则可以充分发挥交通信Φ挠攀疲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中心。河南自贸区的批复,为郑州航空港区快速通关、税务减免、政策优惠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保障,也为郑州及周边地区建设以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区域的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机会。基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特点所构建的现代物流中心是货流、商流、金融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全面流通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极强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它可以通过构建高效的物流平台,吸引众多跨国企业、大型公司和物流企业在物流中心及周边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 突破传统的运输、装卸、仓储功能,实现从单一货运到综合物流汇集的转变。因此,河南自贸区的发展要充分依托于现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以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中心。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展。
首先加快航空、铁路、公路互通互联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建立完善高效的陆空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实现货物转运的一站式物流服务,提高物流中转速度和效率。其次,打造物流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利用郑州交通枢纽汇集的车流、人流、物流信息,打造类似于滴滴打车的平台软件,运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建立客户与顾客相联系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搭建服务方与需求方的信息匹配平台,匹配物流供需双方的交易,解决当前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的货找车、车找货的低效运营现状。通过打造物流中心的信息平台,提升物流中心的运营效率,通过集聚效应的正向反馈,吸引更多物流服务方和需求方的汇集。第三,建立包含现代仓储业在内的物流规划,利用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的工业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平台在自贸区建立大型的仓储中心。以阿里菜鸟物流建设的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郑州核心节点项目、京东的郑州航空港建设中原运营中心等大型企业和商业平台的仓储物流项目为基础,吸引产业链的上游企业或其他商业平台、物流企业入驻自贸区,通过合理的仓储物流规划,建立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仓储物流中心。第四,以自贸区优惠政策为契机,把握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在自贸区内引进和发展从事海外进出口贸易的服务商,高效服务海淘业务,吸纳更多的人口从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产业,利用生产业对产业集聚的作用,加快以自Q区为代表的河南省整体区域的产业集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生产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是为其他商品的生产者提供服务的行业。生产业可分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等(高传胜、李善同,2007)。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生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很多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北上广深地区,生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在服务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远远超过50%。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生产业通过分工促进了生产专业化,降低贸易成本,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对产业集聚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国外学者如Andersson(2006)、Francois(2007)等和国内学者赵伟、郑雯雯(2011)。席艳乐、李芊蕾(2013)等通过实证研究都证明了生产业对产业集聚具有正向影响。河南的工业化进程已步入中后期,发展生产业对于调整河南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尤为重要。河南依托区位特点和交通优势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大力建设以物流和运输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中心,要想真正发挥集聚效应,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汇集,必须发展以金融、租赁、商业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生产业,为自贸区内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生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优先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在自贸区内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吸引如邮政速递物流、中储、顺风、申通等已开展物流金融的大型物流企业在自贸区内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惠和制度创新,构建自贸区内良好的物流金融发展环境,提高自贸区的企业资金运转效率,突破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融通问题。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等开展与物流企业合作,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结成的战略合作关系,深度参与企业的采购与分销的物流运营,介入企业供应链领域,为企业提供融通仓、保兑仓等不同类型的物流金融服务,破解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资金低效占用问题。
第二,借助郑州交通枢纽优势在物流行业的集聚效应,重点培育和发展一至两家以公共仓储、物流配送、围绕质押物资仓管估值、监管、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本土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依托地区的信息优势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搭建河南本土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连平台,针对不同客户的产品和季节性等不同供应链呈现的特点,推出针对客户需要的创新型物流金融产品,提高自贸区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促进企业的拓展经营。
第三,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和中介业务。河南自贸区作为河南对外开放和政策试点的桥头堡,是河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引领着河南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因此,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要适应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就必须提供满足高新产业对生产需求的多样化需要。与生产发展相配套的研发设计、技术服务、检验认证、信息咨询、会计咨询、信用评估、法律咨询与服务、人才服务、管理咨询、商务咨询、营销服务等技术要求高、专业化程度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对于提高地区产业集聚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河南自贸区在产业发展中要大力引进与发展产品设计、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征信、信息服务、商务、会计、法律等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在自贸区区块规划上,辟出专门区域引入生产业机构,提升自贸区技术服务、法律、征信、商务等第三方服务功能的整体水平,为自贸区及周边地区的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推动和促进自贸区和河南省的产业集聚。
(三)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针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特点开展金融业领域的业务创新
金融业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支持部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国内外学界都已取得了共识。河南作为中部省份,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而言金融发展滞后,借贷市场上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以及对利益的追求,导致河南省资金多年来一直呈现出逆向外流的趋势。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高门槛及管制,导致中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数量偏少,获取的融资额偏低,能够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企业寥寥无几。而新的融资工具如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众筹等融资平台和融资工具在河南省内的发展明显滞后,在推动地区创新创业发展上远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河南省自贸区的发展,要突破目前金融瓶颈的制约,为自贸区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就必须针对河南省当前的产业结构特点进行金融领域的业务创新。在自贸区的金融业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要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和全国性股份银行在自贸区内设立分行和分支机构,实现自贸区内金融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的覆盖。
第二,推动河南省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为自贸区内新兴产业和企业提供创业资金支持。自贸区基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新兴产业由于风险较高,往往不能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因此,自贸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对自贸区内具有发展潜力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和资金支持。可以点以银行、保险、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核心,吸收社会资本,由政府性相关部门协调组建地区性金融股份公司,为自贸区企业提供借贷、债券发行、股权投融资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服务。在地区性金融股份公司的运作平台下,可以试点建立自贸区企业股权流转平台,探索自贸区企业之间股权质押、股权转让模式。同时,还可以在地区性金融股份公司下设立河南省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在项目评估的基础上,按市场估值进行投资入股。在地区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对自贸区企业投资入股进行资金支持时,政府还应搭建平台,与全国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进行信息交流,为自贸区企业获取有利的投资机会创造信息交流平台,提高自贸区内企业股权、债券的融资机会。
第三,借助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和制度创新的机会,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为企业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过程中提供资金支持,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随着河南省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不断转化,必然带来企业对建设资金的大量需要。同时,机械设备租赁作为工程机械销售工作中重要的销售手段,对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拓展国外新兴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可以借助自贸区试行优惠的税收政策或者对融资租赁出口实行退税试点,吸引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和金融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利用自贸区内的优惠政策,降低融资租赁企业的税收成本和制度成本,一方面可以吸引众多的金融公司和融资租赁企业入驻自贸区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为河南省内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占河南省GDP发展半壁江山的重型机械行业利用融资租赁这一新的销售模式拓展外部市场,加快河南省重型机械产品开拓境外业务创造出良好的配套环境。因此,推动和加快自贸区内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利用这一金融手段,对于提高河南省机械设备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四)以河南自贸区涵盖的开封、洛阳为基础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围绕中原文化衍生发展音乐、视觉艺术、表演、美食等文化产业
河南作为中部大省,相较于湖北而言,虽然目前在高校资源及人力资源上存在着差距,但河南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却源远流长。洛阳和开封作为河南自贸区规划的区域部分是我国唐宋历史上闻名的古都,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的不断升级,旅游成为居民消费的一大支出。河南在实行产业转型过程中,可以依托于丰富的历史和旅游资源,以开封、洛阳二地为代表,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河南文化旅游的品牌印象。首先,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代表性精品表演节目,形成文化传播效应。目前,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宋・东京梦华》、少林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精品实景演出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河南在自贸区的发展机遇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聚焦于已经形成知名度的文化旅游项目和品牌,重点进行宣传和推广,主打文化牌,形成跨区域的大范围传播,扩大文化品牌的传播效应,以点带面,扩大河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提高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比例。第二,以河南全省旅游城市开封、洛阳、登峰几地为主,打造“唐宋历史游”为主题活动的城市旅游联动。开封作为北宋文化的代表,洛阳龙门石窟作为唐代文明的遗迹,是河南相比于湖北具备的历史优势。在当前影视文化“历史热”的潮流下,河南可以借助于已有的文化遗迹和历史,设立洛阳、开封之间“唐宋穿越”旅游专线,开发以“唐宋历史深度游”为主题的城市旅游联动。第三,开发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如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园》为蓝本,围绕策划开展一系列活动,邀请台湾知名学者蒋勋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清明上河园》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开展趣味性活动,如在全国召集令,邀请大家猜《清明上河园》画中的总人数,以《清明上河园》中所画人物为原型,举办一年一度的模仿比赛等,将文化的影响力由专业学者的范围通过游戏和活动的方式普及扩大到普通人群,打造地区的文化旅游形象。洛阳、登峰等地均可以在挖掘地方文化典籍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契机,策划和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从而发展与中原文化相关的音乐、视觉艺术、表演、美食等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王冠凤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撑研究――基于自贸区背景[J].武汉金融,2016(11):55-59.
[2]孙久文,唐泽地我国内陆沿边地区建设自贸区的路径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2016(10):100-107,115.
[3]项后军,何康自贸区的影响与资本流动――以上海为例的自然实验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6(8):3-15.
[4]马庆强国外自贸区发展经验比较及上海、天津自贸区建设政策探讨[J].上海经济,2016(2):35-42.
[5]张慧鹏郑州与其他第三批申贸城市的竞争力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1):40-46.
[6]徐爽,陈继红,邹晶,汪涛自贸区政策下船舶融资租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 港口经济,2014(8):5-8.
[7]崔国涛自贸区金融发展的差异化定位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5(9):46-49.
[8]何黎明 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5,(05):1-4.
[9]田纪鹏,刘少湃,蔡萌,姚昆遗自贸区与文化产业发展:上海问题与国际经验[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2):29-38,48.
[10]王海文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税实践创新[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2):234-245.
[11]高传胜,李善同中国生产者服务:内容、发展与结构――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7(8):68-72.
2002年以来杉杉控股连续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然而身为掌舵人的郑永刚并不满足于当前的业绩,更大胆的提出了“我60岁的时候(2018年),杉杉的蛋糕要做到1000亿元至2000亿元的规模。”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杉杉集团如何发展?郑永刚似乎胸有成竹。
2009年初杉杉集团与伊藤忠商社实现全面合资合作,双方在管理、品牌、技术、国际化等多方面展开紧密对接,杉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郑永刚以7.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甩卖28%的股份给伊藤忠,换得与其在新能源材料以及投资等各领域的全面合作。伊藤忠方面则派驻了4个人进入杉杉,分别担任杉杉股份的总裁、总裁助理、首席运营官和副CFO。
2011年9月23日,杉杉与伊藤忠和绿地集团共同投资开发的“宁波中心”首度示人,包括高端现代化购物中心、超白金五星级酒店、国际甲级写字楼和酒店式服务公寓,预计于2017年完工,总投资额将达到97亿元人民币,分别借重伊藤忠和绿地在城市综合体开发与房地产辐射方面的专业经验。
在郑永刚寄予厚望的汽车用电池开发领域,除了伊藤忠,杉杉还与日本户田工业合作,户田工业握有汽车用锂电池的核心技术,而伊藤忠拥有全球范围的销售网络,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相互参股,摊薄自己单干高风险的同时,也与合作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同进同退,成为郑永刚为杉杉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由杉杉集团与日本三井不动产株式会社等共同投资建设的奥特莱斯项目有望成为杉杉跨越式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
打开杉杉控股的网站之后“杉杉,中国商社”的标语赫然在目。在这里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杉杉与伊藤忠商社在服装、能源、金融、投资、金属等行业的合作过程中,郑永刚正借力伊藤忠,将杉杉打造成中国的综合商社。
“不同于日本的商社,杉杉综合商社有着鲜明的特色,”郑永刚指出,其一,日本的综合商社没有实体、“只做投资、贸易和各种中介业务”,杉杉则经营着两大“实体业务”―服装和锂电池材料;其二,日本的综合商社背后有日本财团的支持,杉杉目前没有财团支持,主要靠自有资金。
然而目前最明智的莫过于通过参股商业银行,使之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进而保持资金供应。杉杉近年来不断通过此种方式布局金融股。
2010年8月31日,杉杉股份公司与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股份认购意向协议书》,以每股6元价格认购稠州银行发行的股份8242万股,共计4.95亿元,占稠州银行增资扩股后注册资本的6.87%。同时杉杉此前还参股宁波银行,徽商银行和贵州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旗下上市公司中科英华2009年9月12日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铜箔)与其他出资方共同出资设立人寿保险公司。其中联合铜箔出资5720万元,占新公司20%股权,另外80%股权由5家从事不同业务的企业分别持有。
然而目前来讲虽然国家对商业银行的投资方向进行限定,但是对于产业资本控制商业银行却没用限制,例如新希望对民生银行的投资等等。因此郑永刚不断布局商业银行的目的或许是想成为商业银行的大股东。掌握商业银行的控股地位,便意味着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为产业资本提供来源。
日本综合商社从事国内交易,一方面容易形成寡头垄断市场,或者是封闭的割据的市场,另一方面又能统一协调,控制流通渠道,既保证了国内市场的需要,也能保护本国产品免受外来影响。总之,综合商社对于稳定国内市场,加强国内生产及出口协作,理顺流通环节和流通渠道,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商社凭借其实力和优势,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垄断,提高在对外贸易谈判中的地位从而改善贸易条件,增强贸易协作,避免内部自相竞争,体现出规模效应。
就目前来讲。杉杉自身具有两大核心板块─服装和锂电池材料,服装板块处于竞争激烈的行业,要想形成寡头垄断谈何容易。就目前来讲只能靠品牌来维系其竞争优势。然而近年来杉杉的一些做法确与之相去甚远。
1999年,杉杉服装业务的主要平台杉杉股份服装业务收入为7.82亿元,2010年,服装业务收入达到15.28亿元,经过了11年的积累,收入增幅只有约95%。然而美邦服饰2005年的收入只有9.17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美邦服饰的收入已经达到75亿元人民币,增幅达到717.88%。实际上,仅靠服装业务,运作快时尚品牌“ZARA”的西班牙INDITEX公司2010年实现了125.27亿欧元的收入,约合1079亿元人民币。
在1999年,郑永刚为杉杉服装业务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当年,鉴于直营渠道导致存货高企,郑永刚将销售部门全部砍掉,遍布全国的2700余个直营网点被加盟商取代,郑永刚希望成为耐克那样只管产品研发和品牌运营的“轻资产”企业。
正是在1999年之后,杉杉失去了西装市场领头羊的“宝座”,被雅戈尔取而代之。
对应锂电池行业而言,杉杉早已深谙技术垄断的重要性。杉杉是国内最大规模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其中上海杉杉科技(控股98%)主营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简称CMS),CMS年产能1200吨;负极新产品MGS和FSN─1在大规模推向市场后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湖南杉杉新材料公司(控股75%)高安全性钴酸锂和防气胀的产品得以成功推出,LMO及三元产品成为2007年该公司的主打产品。东莞杉杉电解液的销售额与销售量目前已经排名国内第二位。半年报显示,2011年上半年,杉杉股份锂电池材料业务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0.52%,毛利率上升5.39个百分点。同时,积极推动锂电材料现有业务的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同时推进锂电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合资、参股等方式寻求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
2011年8月杉杉引入日本专家成立杉杉新材料研究院。决心经过几年的持续投入和发展,引进一大批一流的技术人才,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研发实力最强的锂电材料研发机构。
然而仅靠这两大板块的运营来实现其中国商社的目标还很远,做大做强杉杉始终是其最终目标。杉杉在十多年前就成立了投资控股的模式,所谓的投资控股就是做核心资产。以前是VC、PE的方式来做投资,现在看重看好一个行业,就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然后控股,而且发展作为投资者的核心资产并加以纳入合并报表中。在2007年的中科英华的成功上市使郑永刚初尝甜头,并一发不可收拾。
郑永刚控制两个上市公司之外还直接和间接控股的投资基金有6家,这6家公司包括磐石基金、华山资产管理、升阳资本、宁波杉杉创投、芜湖江东创投、龙田投资等。杉杉控股通过这些合资基金和创司进行着期货、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业务。通过这些基金寻找投资机会,以期寻找另一个集团发展的增长点,以期壮大杉杉集团。
酒鬼酒(000799):老夫聊发少年狂
行业复苏与消费升级态势日益明朗,使得高端白酒和葡萄酒行业明显受益。近期在茅台为首的白酒企业纷纷提价的大背景下市场竟然一度出现抢购一空的盛况,显示白酒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酒鬼酒是湖南湘西著名品牌,历史上一度曾经与茅台、五粮液齐名,但因4.2亿元巨额资金被资本玩家挪用,公司每况愈下,甚至濒临退市边缘。两年前,国资委直属的华孚集团核心子公司中糖集团与皇权集团的合资公司收购酒鬼酒36.11%股份,才逐渐将酒鬼酒拉回到正常生产经营状况。
公司1-9月实现营业收入2.64亿元,同比增长39.88%,营业利润3318万元,同比增加268.19%,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712万元,同比增加371.92%,实现每股收益0.12元。公司在报告期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9.88个百分点,天相投颐研究所认为这主要是受益于公司签订的两份大订单。2009年5月21日,公司控股子公司酒鬼酒供销有限责任公司与珠海市塔鑫酒业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酒鬼“酒藏”年份酒全国总合同》和《酒鬼优级老酒购销合同》。合同中约定,塔鑫酒业将在2009年度购进金额为5000万元人民币的产品,并于5月30日前交付该笔货款。大订单的签订是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在报告期内利率达到78.69%,同比大幅上升5.33个百分点。其中,公司高端产品的平均毛利率在87.2%,销售量占到公司的85%以上。高端产品的销售保证了公司的高毛利率。目前公司的毛利率水平在行业中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公司的洞藏酒系列、年份酒系列、原浆酒系列等新产品的推出,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将会稳健提高。
日前酒鬼酒总经理徐可强透露,未来一段时间内,酒鬼酒将在营销领域投入上亿巨资以争夺中高档白酒市场。这一战略调整也是其上任之后最大手笔。
徐可强认为,酒鬼酒是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品牌,但是在前几年的波折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打造,使该品牌的知名度均落后于其他同类品牌。“将这一品牌推广出去是第一要义”。
目前酒鬼酒已经对产品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重新组建经营团队,高中低档产品战略布局已经完成。以2000元价格的酒进军超高端消费区;g00元区间的高端封坛紫坛20年酒进军高端消费区;200元到500元的酒鬼酒年份酒进军中高端消费区,作为战略副品牌的两款湘泉原浆酒全面渗透中档大众消费市场,物美价廉的五福湘泉等3款酒进军低端市场。其中,200元-500元的中高端消费区将是酒鬼酒下大力气争夺的市场。
南宁糖业(000911):受益糖价持续上涨
11月23日糖价因云南报出干旱将减产35万吨而开始上涨,11月30日因民间传出广西产糖量只有730万吨后南宁现货糖价由稳步上涨步入加速上涨。随着糖价的上涨,制糖上市企业中受益最明显的将是南宁糖业。该公司是一家机制糖、机制纸、酒精以及蔗渣浆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的区域竞争优势。公司所属甘蔗行业是国家支持发展的产业,同时也是广西和南宁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享受国家多项优惠政策。
南宁糖业的库区目前重现中间商和商家排队买糖现象。进入新榨季以来,各主产区产糖量低于预期,食糖减产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商家所签货单提不到货。南宁糖业目前新榨季已开单待提白糖量已超过6万吨,但生产出的白糖仅3.1万吨,当前时点下供求矛盾凸显。截止到11月30日,广西全区已有58家糖厂开榨,同比上榨季多一家,累计榨蔗446.57万吨,同比增加138.57万吨;产混合糖46.98万吨,同比增加20.28万吨,由于甘蔗原料不足,预计新榨季可能再度提前结束生产,并导致最终产糖量较08/09榨季仍有小幅下降。近期,现货糖价明显强于期货糖价,南宁现货糖价从4450元/吨一举上涨至4700元/吨,已经超过了此前4500元/吨目标价;同时,今年以来“期强现弱”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预判未来期货糖价将面临快速上涨契机,突破6000元/吨只是时间问题,这将驱动糖业股上涨。
南宁糖业是糖业股中业绩弹性最大的投资品种,糖价每上升100元/吨,公司业绩(2010年的每股盈利)能增加0.1元/股(按65万吨的产量计算)。预计2010年均价在5000元/吨以上。对应的南宁糖业业绩1.85元。考虑造纸部分的盈利,预计南糖2010年业绩为1.90元。目前属糖价加速上涨阶段,短期建议投资者积极买入南宁糖业。
一汽夏利(000927):引领汽车板块发飚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整体维持相对宽松,基本符合预期。汽车下乡补贴延长时间,以旧换新补贴幅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是示范城市范围扩大及部分城市扩大至私人购车,而汽车消费金融支持措施亦有望出台,有利于消费需求提升。政策对中高端轿车、商用车市场影响偏正面,从而推动了二级市场汽车板块于近期再次发飚,当中走势强悍的一汽夏利无疑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眼球。
目前公司本部拥有NBC及夏利两条生产线,拥有A0级车型20万辆的产能,上半年开始公司一直处在全负荷生产状态。公司上半年销售A0级车型11万辆,一般来说公司上半年销量占全年总销量的55%,按此预计今年公司销量达到20万辆应无问题。而对7、8两个月度销售跟踪后,在即将上市的新车型夏利N5及威姿V1的带动下公司应会在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中取得较好的销量成果,达到全年20万的销售目标。公司新的15万辆的整车基地有望于2010年底建成投产,目前已经开始生产部分新车型(威姿V1)。公司目前拥有1.0-1.4L发动机产能20万台,新建发动机一期20万台产能已经开始逐步释放,将为新车型威姿V1提供发动机(TA1,一汽集团设计)。目前,此款新发动机的前期市场反响良好,在新车型配套的同时,公司希望逐步将其用于目前的NBc
平台的其他威系列车型,进一步解决威系列车型毛利较低的问题。到2010年底,公司本部将基本拥有35万辆A0级整车及40万辆发动机的产能,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本匹配,产能瓶颈问题得以解决。
日前披露的11月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公司单月销量21167辆,同比增长83%,环比增长32%,1~11月份累计销售汽车195922辆,同比增长22.2%。随着汽车行业的全面回暖,以中高档轿车、沿海等一、二线城市为主的一汽丰田开始出现明显复苏迹象,一汽丰田三季度单季为公司贡献353百万元的投资收益,这一水平仅次于2007年四季度的最高点。按照年化计算,2010年一汽丰田的赢利有望超过45亿,为公司贡献0-80元以上的每股收益。目前一汽夏利、一汽丰田在国内各大电视台和平面媒体的广告投放明显增多,公司掀起新一轮市场营销活动,为一汽夏利新车N5和一汽丰田明年的重量级高级轿车新皇冠造势,两款新车将成为明年公司业绩超预期的关键因素。
由于产品结构升级,利润率的提升将成为公司明年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再加上近期政策面的支持和行业复苏的大背景,该股能够在当前盘整市道脱颖而出也就顺理成章。而在强烈业绩增长预期的支撑下,后市仍可看高一线。
獐子岛(002066):国内最大海珍品底播增养殖企业
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大环境下,近期水产品走势喜人,其中海参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超过预期,而鲍鱼和虾夷扇贝也出现量价齐升局面。因此,2010年海水养殖公司业绩增长的确定性相当高,业绩有弹性,是进攻性和防御性兼备的投资佳品,当中的獐子岛无疑更是佳品当中的佳品。
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海珍品底播增养殖企业,独立开发海域养殖面积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獐子岛”牌商标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的三大主力品种――虾夷扇贝、海参、鲍鱼价格自2009年谷底反弹,出现了可喜的量价齐升局面,预计2009―2011年公司内生性增长仍能持续。随着经济的复苏,公司虾夷扇贝价格目前稳定在24元/公斤附近,较年初上涨了47%,超过了去年的平均价格水乎,2009年虾夷扇贝月度销量增长率均在50%以上。底播海参价格目前涨至230-240元/公斤,围堰海参价格也快速上涨至200元/公斤上下,由于消费量或者销量同比接近,因此价格的快速上涨对盈利的边际增量并不特别明显。鲍鱼价格从2009年一季度末的145元/公斤快速反弹到220-280元/公斤,不同品种有所差异,预计2010年以上三大养殖品种的销量与价格仍将维持小幅走高态势。
在通胀预期下,清洁水域资源的稀缺性会被市场所重视,公司目前拥有的确认海域面积为110万亩,未来有望扩张到140-150万亩,为公司未来的产能扩张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公司拥有的海域被认定为“国家清洁海域”,符合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一类海水水域,这种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储备必定会通过适度的估值溢价体现出来。由于璋子岛是长海县的重点支持企业,所以在海域确权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预计,獐子岛还拥有潜在确权海域为50万亩左右。公司底播虾夷扇贝养殖产能能占到全国70%,产量占到全国50%左右,具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大连是扇贝的主要养殖区,约占全国扇贝产量的90%左右。从2006年开始,大连及其周边地区扇贝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大规模死亡现象,而公司底播扇贝由于气温适宜,今年亩产提高,产量较去年增加50%左右。由于第四季度是传统的进补季节,也是海参的销售旺季,预计海参价格仍会继续保持高位。
金健米业(600127):迎接食用油新一轮上涨浪潮
受猪肉、鸡蛋价格连续上涨的带动,畜牧产品价格近期均出现上涨。这又带动了饲料价格的走高,进而拉动粮价整体上涨,中粮集团旗下的福临门从12月1日起,开始陆续向全国终端零售商福临门的提价通知,提价涉及大豆油、调和油、菜子油等几乎全系列的油品品种。提价的幅度在10%~15%。新一轮的农产品涨价已经到来。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受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金健米业。
公司是我国粮食系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是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水稻工程优质米示范基地。公司生产的“金健”牌系列精米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占有率,方便米粉作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品出口欧盟。公司的主导产品有菜籽油、“金健”牌米胚油、米胚调和油、食用调和油、野生茶籽油、茶籽调和油等。在今年的常德市第三届农业产业化展示展销会上,公司的“金健”牌纯香菜籽油还获得了“最畅销产品”奖。无疑,公司将是本轮食油上涨风暴中的最大受益者。
“金健”大米的品牌价值是亮点。公司目前现有15家控股子公司,涉及领域包括粮油、药业、乳业、食品等,目前最核心的业务是大米业务。公司大米业务有三大看点;(1)大米品牌“金健”牌是全国驰名商标,在全国大米十佳品牌榜中排名第三;(2)地处湖南省,湖南省是我国水稻大省,具有区位优势,公司有五大大米生产基地,生产基地面积约为320万亩;(3)营销网络较为完善,公司的营销网络以7个分公司为基点,拥有1个全国物流中心,涵盖全国约100多个城市。
近期公司在常德德山工业园区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集精米制造中心,高科技健康食品中心和科研开发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化金健粮食工业城,年产销优质大米10万吨。公司还在黑龙江,四川等地,选择有原料优势和生产加工优势的粮食企业进行合作经营,实行供,产,销属地化。形成了长江以南以湖南为中心,东北以黑龙江为中心,西南,西北以四川为中心的区域化经营格局,使优质大米加工达到了年产30万吨的生产能力。
此外,公司还具备强烈的资产重组预期。公司大股东是中国农业银行常德市分行,按照商业银行法规定,金融机构不得持有非金融机构股权。中国农业银行常德市分行2006年6月受让公司股权时承诺在两年内处置已持有股份,目前两年的期限早已过去。2009年9月29日,公司公告称,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发现“公司大股东中国农业银行未能履行其在两年内处置其持有股权的承诺”,责令其整改,公司已向大股东行文汇报,协助开展重组工作。市场人士认为,“金健”大米的品牌价值或是对潜在重组方的最大吸引。
两面针(600249):或将是八角价格上涨的受益者之一
公司的前身为柳州市牙膏厂,后经改制、募集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经营牙膏、家用卫生、包装用品及日用化学品、洗涤用品等的生产销售,同事开展纸品加工,制药及自营和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
牙膏行业龙头企业。公司是全球最大中草药牙膏生产企业之一,是国内牙膏行业唯一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目前已完成了《两面针镇痛、抗炎和止血活性成分的研究及应用》课题研究。公司拥有年产6亿支牙膏的生产能力,生产中的投料、制膏、灌装等工艺及设备已稳居世界先进水平。
生物医药概念。公司下属的亿康药业公司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拥有先进而配套的制药工艺与设备,可生产高质量的150个国药准字号的中、西药,其中苍鹅鼻炎片等十一种著名药物公司独家拥有知识产权。公司产品畅销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特别行政区,并远销北美、西欧、南亚、非洲等国。
竹浆纸一体化产业。今年3月份,公司与柳州市两面针旅游用品厂共同出资组建柳州两面针纸品有限公司,以现金及实物合计约2.2亿元出资额占其股权的84.62%,该公司主要经营纸品加工,纸及纸制品的销售,卫生巾、尿巾及其他家庭卫生用品的销售、投资与管理,公司力争用较短的时间,打造两面针竹浆纸一体化经营平台,做强做大竹浆纸一体化产业。
公司持有中信证券6653万股,是两市最著名的“中信影子股”;此外,两面针还持有多家银行以及公司的股权,包括柳州市商业银行1000万股,占总股本的2.96%,广西北部湾银行5%股权,柳州恒达巴士股份公司15%股权,柳州市亿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16.67%股权以及部分基金和其他上市公司股票。金融资产是两面针最重要的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重超过50%。
继大蒜和金银花狂涨之后,近期辣椒和生姜亦开始价格走高。究其上涨的理由,莫不以防治甲流的名义。其实,说到真正的防治甲流,八角无疑才是真正的王者。因为八角科植物的果实中莽草酸含量较大,在八角的甲醇提取物中莽草酸含量超过10%,所以被作为提取莽草酸的重要资源植物;而莽草酸则是生产达菲的重要原料!
事实上,八角价格的上涨已经早有苗头。从4月中下旬的3元到3.5元,再到4元、4.5元,6月份后,八角价格突破10元,并在7月份摸到15元。10月底以来,八角的价格走销明显加快,受产地价高影响,市场看好后市者人气大增,价格也由16―17元升为18―20元。业内人士介绍,事实上,现在21元也很难买到货。
此前两面针在融水县建立南药药材种植基地,有望成为全国有影晌力的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南方天然香料基地,其大面积种植的正是八角!因此,两面针有望在八角价格持续上涨中受益良多。
百联股份(600631):大上海的商业“明珠”
公司是国内商业零售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大量优质商业资产。公司在上海市主要的70家百货店零售额中占有28%的市场份额,并在市内前20强单体百货店占有40%的市场份额。主要门店中,持股64%的第一八佰伴仍旧占据榜首,2008年净利润2.9亿元;持股100%的东方商厦2008年净利润1.0亿元。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益临近,将推动上海旅游业和商贸零售业的发展,公司必将从中受益。此外,公司还拥有大量金融股权投资,持有海通证券、申银万国证券、东方证券等股权,其估值优势明显。
公司现有百联又一城和中环购物中心两家,又一城于2007年开业,2008年实现净利约13007J元。中环购物中心于2008年开业,建筑面积24:7万平米,相当于百联又一城的2倍,预计2009或2010年即可实现盈亏平衡。目前,公司积极尝试增加百货中的餐饮、娱乐等功能性区域,比如将八佰伴地下一楼全面改造成超市。百货多功能化一方面提高租赁物业的比重,提高了毛利率;另一方面能满足全家逛街消费的需求,“吃喝玩乐”全覆盖,延长顾客停留时间,增加商机。此外,奥特莱斯是公司近年来业态创新的一大亮点:青浦奥特莱斯项目属全国奥特莱斯业态中最为成功的一个。项目物业全部自有,仿造国外奥特莱斯建造2层商铺结构。初建时,入驻商家比较谨慎,很多都选择扣点的模式,而非租赁模式,因此其充分分享商户销售的快速增长,近年来增速保持在80%以上。公司计划明年开设浙江奥特莱斯,尝试异地复制,未来前景不可限量。
此外,公司还具备一定的重组预期。2008年8月,上海国资委确定了6大国企改革集团,公司大股东百联集团就是其中之一,而上市公司将定位为集团旗下百货和购物中心资产整合的平台。目前,百联集团下辖百联股份、友谊股份、物贸股份、第一医药、联华超市等5家上市公司,因此在上海国资整合的大背景下,公司作为百联集团的核心企业,未来一旦成为百联集团百货及购物中心的整合平台,盈利能力以及市场控制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青岛海尔(600690):家电龙头 资产注入预期强烈
2010年的家电消费补贴政策定调为“稳中加强”,对市场而言将起到定心丸的作用,部分政策更是优于市场预期,这对家电企业无疑是有利无弊,当中龙头青岛海尔将是最为受益的企业之一。
公司是全球家电行业龙头企业,主要从事电冰箱、空调、电冰柜等白色家电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受益于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以及房地产复苏等经济基本面和政策面的刺激,公司呈现典型的业绩增长势头,未来两年仍可看好公司的经营。
日前公司了关于面向集团收购海尔电器股权事宜的进展公告。公司与集团、交易所等方面已基本达成一致,只待合同签署和董事会、股东会以及各级部门的正式审批,未来的进度将加快,预期明年一季度之前将实现并表。本次公告给出以下几点重要信息:一是青岛海尔受让海尔集团持有的海尔电器31.93%股权事宜,双方已基本达成一致,等待合同签署和交易对价的确定,如完成本次交易,公司将持有海尔电器51.31%的股份;二是与联交所关于豁免面向流通股东进行要约收购一事的磋商已获得联交所的原则性答复;三是该等事项尚需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相关政府部门及海尔集团的批准。海尔电器的主要资产为洗衣机和热水器的制造与销售,这两块业务的利润率水平属于白电行业中比较高的,预期2010年可实现5亿元左右的净利润,假设全部由现金收购资产,若明年初并表,则可为公司增厚每股收益0.12元。
自从在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作为集团资本平台的战略地位被明确以后,从股权激励到集团公司增持,再到本次资产整合,以及未来仍可预期的海外白电资产的整合,青岛海尔展示出了过去未有过的积极的变化。业内人士认为,家电消费刺激政策下,在行业需求向上的背景下,结合资产整合、改善关联交易带来的费率下降等,公司比其他家电品种更多了事件促发带来的股价刺激因素。完成资产整合后,公司将形成多元化的白电经营平台,各方销售、采购等资源能够形成更好的利用。
海外上市波折
与现在红得发紫的现状不同,2003年12月,中国人寿开始在香港招股,H股IPO最终定价为3.59港元。当12月18日开盘时略有高开,价格达到了4.55港元。之后一直低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作为国内上市的第一家保险股,海外资本并不熟悉;第二,相对平安的股份制公司而言,中国人寿的国有背景令海外机构迟疑;第三,中国人寿为了解决历史遗留的高利率保单问题,采取了“母子公司”剥离上市的模式。再加上2004年3月间,由中国人寿(集团)引发的巨额违规事件,使中国人寿在美国成了被告。到了2004年5月17日,中国人寿的股价,下跌到3.80港元,差点跌破发行价。
随后,中国平安在H股上市,同时汇丰对平安的入股,使得中资保险公司在外资投行眼中有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标尺,市场对保险股开始看好,中国人寿的H股价格也开始上扬。三年后的2006年12月22日,中国人寿收盘创下24.65港元的新高,整个涨幅超400%。往绩市盈率56倍,预期市盈率34倍,甚至分别超过了中国平安的两个市盈率指标。这都是远超国际同业水平的数字。
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2006年12月25日登陆A股路演时解释,18.16元-18.88元这一A股发行价格区间的确定,是在中国人寿H股12月22日前30日均价19.51港元的基础上,按照现行汇率折扣7.4%-3.7%做出的,综合考虑了询价结果、公司基本面、H股股价、可比公司估值水平及市场情况。而进入2007年,中资保险股表现盖过港指风头。新年前两个交易日,中国人寿上涨5.80%至28.25港元。而1月4日尽管受整个市场的影响,但仍然报收在27.15港元,全天最高上摸28.75港元。这组数字足以说明,中国人寿回归A股,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因为中国人寿占了几个第一:第一只保险股票、第一只回归蓝筹股以及是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因此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称,中国人寿一直在被低估。他们给予其一年35元,三年90元的目标价。
下图是中国人寿港股走势。
为何被看好
在业内人士的眼中,保险股是优质筹码,是因为保险公司目前正处于有较大收入而有较少支出的黄金投资季节。以寿险为例,根据保险的支付经验来看,只有投保对象在65岁之后,才会迎来支取保险的,而目前国内保险才发展20年,即使算上较早期投保的人群,保险公司的客户主要集中在中、青年,这还没算上富裕起来的家长为小孩子投保的情况。未来20年里,保险公司将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因此有实力、愿意长期投资的资本,在寻觅到合适管理层后甚至愿意开一家保险公司来分享这个行业高速增长带来的机会,而对于一些境外机构来说,在股市上,选对占领导地位的公司,通过股权投资,来获取高额利润,无疑是稳妥的选择。另外,中国人寿回归A股,不仅给内地市场输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对在香港上市的中资金融股形成一定的利好预期,股价屡创新高。无论是银行股还是保险股,中资金融类股票近期在人民币升值的驱动下一路攀升。以中国人寿为首,经常全线上扬,并屡屡带动H股指数创下新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其受到中国人寿发行A股的刺激,由于市场普遍预期中资保险股A股定价将会比较高,上市后表现会非常出色,在港中资保险股几乎全部受到了资金的大力追捧。
同时,国际大型投资行也普遍认为,内地保险行业未来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近日发表报告称,内地保险渗透率低、经济增长迅速,因此该行业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潜力。
近年来,中国人寿始终保持在中国内地寿险市场的领先地位,并且以20%以上的速度继续高速成长。2005年全年,在中国会计准则下保费收入(未经审计)共计1606.81亿元,而中国人寿的年报表明,在香港会计准则下全年收入合计达人民币982.12亿元,比上年增长27.87%,净利润达人民币93.06亿元,同比增长29.77%。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5592.19亿元,投资资产为4943.56亿元,投资收益率为3.86%(不含应收投资收益),市场份额为44.07%,公司的内含价值为人民币1139.54亿元,较2004年增长26.51%。
中国人寿拥有最大的全国性客户群体,是中国唯一持有全国营业执照并建立了全国性分销网络的人寿保险公司,其营销网络遍布城乡,扩展到每个县级行政区域及部分乡镇。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人寿在全国拥有约66.3万名个人人、9300多个营销网点、4000多家分支机构,约12000多名直销人员及88200多家分布在商业银行、邮局、信用社的销售网点,另与多家专业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同时拥有约6554万份有效的个人和团体寿险保单、年金合同及长期健康险保单,1.5亿份个人和团体意外险及短期健康险保单,拥有和管理的有效长期寿险保单超过1.2亿份,并为所有长期和短期保单客户提供过共计6亿人次的服务。
回归之旅冲击波
中国人寿的回归将为A股市场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板块――保险板块。中国人寿的出现意味着A股市场即将告别没有保险股的尴尬境地,为股市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板块――保险板块。如果说招商银、华夏银、民生银、浦发银、深发银、工行、中行代表着银行板块,中信证券、宏源证券代表着证券板块,那么,中国人寿无疑是未来保险板块的领头羊。相信随之而来的将会有同样回归的中国平安、中国人保,甚至其他筹划直接在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他们将与银行板、证券板形成三足鼎立的金融板块,为股市提供更多的优质股票,推动A股市场更为稳定、健康的发展。
年底的资金面本来就有紧张的预期,且工行新上市不久,对于中国人寿来说,其发行募集资金规模并不亚于银行股,中国人寿的上市是否会给股市带来资金面的压力?
分析可以发现,保险公司发行募集资金,并不会给A股市场的资金造成实质性的压力。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新增基金的发行规模非常大,以嘉实策略增长基金为例,在一天内就募集资金达到400亿元,以此观之,年底的资金面压力并不悲观。另一方面,对于A股市场来说,缺乏的并不是资金,而是优质股票,各机构握有大量资金的同时,都在寻觅质量上乘的筹码,中国人寿这个保险公司优质新股不可能不吸引场外资金的注意,更多的场外资金入场有利于推动股市成长。
中国人寿、中国银行、工行这类的优质大盘股的不断入市,有利于促进国内股市的理性回归,推动股市的健康成长,有利于A股市场的国际化。因为从宏观上看,由于香港资本市场是一个国际资本市场,具有国际化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评估水平,因此两地市场的联动有助于提升内地市场的国际化进程。H股与A股市场的联动性正在逐渐增强,由于受中国人寿回归A股的影响,从近期H股指数的表现来看,其与内地市场几乎每天是同跌同涨,而且不光是指数联动,甚至也出现了板块联动的现象。随着A+H股数量的不断增加,回归A股企业的规模逐渐增大,在两地市场中的权重越来越高,从大趋势来说,香港资本市场与内地资本市场的关联性将进一步提高。相较于国际化的香港资本市场,A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由于整个A股市场盘子小,更容易受到不良机构和资本的怂动和控制,这几年A股市场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几乎彻底崩盘。而和H股的联动,同涨同跌,那么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的H股的变动势必联动A股做出同样反应,这样可以使得A股市场更为国际化,减少A股市场受少数利益集团操控的现象,使得A股市场真正能循着市场化的脚步进化发展成熟为一个真正开放的、国际化的股市,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国民经济。
随着国寿A股上市,保险板块的形成,我们又多了一个从全新角度了解保险行业的窗口。而且,中国人寿回归A股募集资金近300亿元,使得国寿拥有更好的资本充足率,以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提升团队素质,加快产品研发,改善加强营销网络质量等等各方面,有利于和外资巨头的竞争,加快国内保险企业的升级分化。这一方面对其他中资保险企业而言,将更加难以超越中国人寿,同时也将促使紧随其后的大型保险公司更加努力,逼迫中国平安加快回归步伐,逼迫太平洋、新华加快筹划上市,也使中小型保险企业不得不选择更为专业的细分市场去生存,最终加速国内保险的升级。
与国寿同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平安和人保一直由于A股市场的低迷未敢试水回归,经过此番国寿的成功回归,无疑为他们回归A股市场注射了一剂强心剂。可以想象要不了多久,平安和人保将陆续回归充实到A股保险板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