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硕士研究生研究论文

硕士研究生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16 22:2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硕士研究生研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硕士研究生研究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研究生 科技论文 修改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2) 06-0041-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modifies the common problems in scientific papers written by postgraduates such as language with many circumlocutions and pet phrases, unclear research level, nonstandard format in charts and diagrams. Then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which includes using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way, consulting reference materials, popularizing national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and encouraging authors to involve in proofreading.

[Key words] Postgraduate Scientific paper Modification Strategy

据统计,近年来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上升,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2001年研究生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数占全年发文量的29.35%,2011年为72.03%,翻了一番多。但是,在审读和编辑加工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来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生撰写的科技论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初涉写作的研究生甚至根本不知道科技论文的一般格式和规范。下面,笔者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应对策略。

1 硕士研究生来稿的常见问题与修改示例

1.1 语言冗长累赘,口语较多

研究生因从事科技论文写作经验不足,在语言文字上存在语言啰唆、口语和重复词汇较多、不善于使用科技术语等共性问题。对从实验中得出的具有代表性或创新性的结论,唯恐没有表述清楚,反复解释说明。其实大可不必。科技论文的读者多为本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论文只要对图或表格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让读者明白实验内容是什么,分组(如实验组和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之间有什么差别,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讨论部分比较分析该实验结果或结论与他人研究的异同即可。

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虽然作者基本掌握了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但语言冗长,语病较多,对比编辑加工后的文字,后者显然言简意赅。

原 稿

本研究选用基因组DNA和C0 t-1 DNA为探针分别对日本晴、广陆矮4号和中国普通野生稻进行比较分析。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到不论是GISH还是C0 t-1 DNA FISH的结果中,红色信号的分布在这三种水稻染色体上的分布都是非常相似的。尤其是C0 t-1 FISH的结果(图1、图2)显示,中高度重复序列在这三种染色体组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带型,这说明它们的基因组成分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与三种水稻基因组同属于AA基因组相印证,对三种栽培稻的核型分析(表1)结果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修改稿

本研究三种栽培稻的GISH、C0 t-1 DNA FISH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中高度重复序列在这三种染色体组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带型,说明它们的基因组成分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与三种水稻基因组同属于AA基因组相印证。

1.2 研究思路层次不清

研究思路或称“idea”,在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数研究生虽然有一定的实验经验,体现为文章中的数据或图片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是由于研究思路依赖导师,没有养成总结实验成果的习惯,导致论文以堆砌实验结果为重心,反而埋没科研创新亮点。所以,编辑要帮助研究生学会在写作论文时,对实验过程进行重新审视,对实验结果进行提炼、总结,清晰地论述研究思路,明确地提出研究结论。

比如下面这段结语,表意清晰,但没有明确的结论。经编辑修改后,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就清晰地呈现出来。

原 稿

研究表明,相比纯铂催化剂、粉末型催化剂,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杂化膜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活性,能提高催化结果显示出较高的苯的转化率,并且回收方法简便,只需要简单过滤干燥就能够回收。相比线性聚合物PVP负载铂杂化膜催化剂,超支化聚合物负载铂杂化膜催化剂也体现出更佳的催化效果,苯转化率约为PVP-Pt杂化膜催化剂的两倍,环己烷选择性相当,这可能与超支化聚合物独特的分子结构有关。将杂化膜外包裹聚合物杂化膜型催化剂(HBPA-Pt-HBPA)与杂化膜型催化剂(Pt-HBPA)对比可知,在催化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可能是膜表面的铂纳米颗粒,反应11次后杂化膜的XRD、XPS图谱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修改稿

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杂化膜催化剂较纯铂、超支化聚酰胺负载铂粉末、聚乙烯吡咯烷酮负载铂杂化膜、杂化膜外包裹聚合物这四种铂催化剂,催化反应活性更高,使用寿命更长、化学稳定性更好,回收利用简便。超支化聚合物作为铂金属的载体,比线性聚合物作载体苯的转化率更高,起主要催化作用的可能是杂化膜表面的铂纳米颗粒。

1.3 图表格式不规范

在化学、生物或药学领域的论文中,图和表出现较多,但多数作者不清楚图表的格式规范,比如表格常用三线表,图应包含标目和标值,标目或标识应含有量和符号,量的符号要求斜体等。

对比下面修改前后的图稿可以看出,在作者根据编辑修改意见对图稿进行修改后,该图不仅符合期刊编辑规范,而且更加美观。

修改意见:

1)去图框;

2)将表示图曲线的图中说明删去;在各曲线处以序号1,2,3,4依次注明,将序号代表的含义置于图与图题之间;

3)标目及标值修改:① 纵标目书写改为V/V,其中V用斜体表示。标值取值依次为0.0,1.0,2.0,3.0 (删去原标值0.5,2.5,3.5);②横标目书写改为C /(103(mA·h)/g),其中C用斜体表示。标值取值依次为0,0.4,0.8,1.2,1.6(删去200,600,1000,1400);

4)在不改变现图大小前提下,将图中标值、标目、图中标注单词等的字体改为英文下输入字体,字号放大与本图的题名一致(相当于word六号)。

(1)一次放电;(2) 一次充电;(3)二次放电;(4)二次充电

2 指导硕士研究生修改稿件的策略

2.1 采用面对面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个问题,编辑已经提了好几次修改意见并发E-mail给作者,但修回的文章还是存在细节上的问题。这时如果可能,编辑应该邀请作者到编辑部坐在一起,对审稿人、编辑的意见和作者的回复进行逐一探讨。这对于作者和编辑都是立体、全方位的交流,信息量和工作效率远大于一封邮件。在这种面对面交流下,作者往往可以更加明晰、直观地看到文章的问题,快捷地领会编辑意图并解决矛盾。编辑严谨认真的态度也可以言传身教给作者,促使作者以这种态度对待文章和科学研究;编辑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良师益友的角色更能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消除研究生初涉写作的胆怯,鼓励投稿热情。同时,编辑还能就该领域的一些细节问题咨询作者,为编辑工作积累经验。

2.2 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科技期刊通常覆盖化学、生物、药学、物理、电信、计算机、数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编辑不可能通晓所有研究领域。但编辑工作又非常讲究规范标准,不能凭想象。这时,编辑要有效指导硕士研究生修改论文,就应该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编辑通过查阅本领域较权威的中外文期刊,比如《化学学报》《中草药》《遗传》《计算机学报》等,既可了解学科研究进展,也可学习这些期刊在编辑模式和编辑规范上的经验。此外,应查阅硕士生导师课题组的文章成果,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作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在审查量和单位时,编辑应要求作者按国家标准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在检查参考文献时,应告知作者按照刊物投稿指南的具体要求格式正确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2]。有些作者习惯查阅英文期刊,不了解中文期刊的编辑规范,且有些中文期刊对量和符号的表述不符合国家标准,对此,编辑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甄别不规范的表示方法,避免“以讹传讹”。比如化学类来稿中XRD图谱的纵标,在不同期刊上有“Intensity/a.u.”“Counts”“CPS”等18种不同表示方法[3],量名称(量符号)及单位标注缺乏规范,给读者阅读带来困扰。笔者参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认为物理量符号应按GB3100-3102-9给出的斜体字母标注,尽量避免使用中、外文的文字段或缩写字母代替量符号,量与单位采用比值形式[4];XRD谱图的标注,较为规范的是:“衍射强度用量符号I表示,单位是s-1,其标目为I/ s-1,标值应大于零;相对强度用量符号Ir表示,单位是1,其标目为Ir,标值范围在0—1之间”[5]。

将期刊清样发给作者,让作者校对核实修改之处,这一容易被疏漏的环节,其实是文章刊发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因清样是经编辑校对三次后的文章,与修回稿有所不同,鼓励作者校对清样,并再次核实修改之处,既可以帮助研究生作者巩固课题研究内容,又让研究生学习了修改文章的技巧,避免了纯粹为毕业发文章而学不到知识的状况。此外,还可增进编辑和作者的交流并形成对文章的共识。

3 结 语

在编辑加工研究生来稿时,编辑应针对稿件存在的问题,如文章语言冗长累赘、口语较多,研究思路层次不清,图表格式不规范等,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帮助作者理清文章脉络,梳理研究线索,在提高文章质量的同时,提高其科研素质。面对面沟通交流、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向研究生普及国家编辑标准和规范、鼓励作者参与校对工作等举措,都有助于提高研究生作者的修稿效率,提高研究生作者的写作质量。

注 释

[1]杨继成.论高校学报对在校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J].编辑学报,2005,17(1):60-61

[2]李丽,匡云,张凤莲.高校学报编辑对研究生作者的指导及其意义[J].编辑学报,2006, 18(4):313-315

[3]王继红,邓群,肖爱华.科技编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208-209

[4]王学英译;徐锡申校.物理学中的符号、单位、术语和基本常量(1987年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第2篇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进行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专家汇报自己学位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目的是请专家帮助判断:自己选择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选用的研究方法可不可行、自己的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然后由专家给出具体的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的目的,同时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

因此“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是开题报告的重点,如果对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不进行深入论述,一带而过,评审专家将无法判断你的研究前景,也就无法对你的研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

二、研究水平的定位

国家对授予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人员所具有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硕士学位人员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因此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应适当确定自己的研究水准,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科学研究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对试验结果或调查数据的分析应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以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基本内容和要求

因为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汇报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因此研究生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及拟达到的目标等进行全面、深入地介绍、说明,并接受专家的批评和建议。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的确定。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可以从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3、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

4、主要研究内容与写作大纲。

5、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着重查阅的近年内发表的中、外文期刊文章)。

开题报告公开论证后,研究生一般应根据专家小组的评议意见,对选题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提高,修改方案通过后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工作。 WWW.LUNwENWAnG.COM

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第3篇

1.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过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时代性不足。目前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等5个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偏重于经典理论的阐释,对于科学与伦理关系的探讨、思维方式演进规律的探寻等时代焦点性问题至多只能点到为止,无法深入分析。二是课堂规模超大。由于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从1980年的每年不足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3.9万左右,而师资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这造成现在高校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班级一般都在150人以上,甚至200人以上。其直接造成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工作量大,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提高,追踪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二是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院系,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到课率低。不少研究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是为了获得学位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由于其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性,这导致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错误地认为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并不重要,专业课程才是学习的重点和核心;由于研究生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一旦处于“放松”状态,研究生到课率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即使有部分课堂学生到课率较高,但吸引学生的主要是教师上课时所展现出的幽默感或讲述的有趣故事,教师表演的色彩远大于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分析

1.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属性不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的首要原因应是该课程学科属性不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名称源于1925年在苏联首次公开出版的恩格斯著作《自然辩证法》。1956年我国在制定全国十二年(1956—1967)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时,首次确认恩格斯所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处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一门独立科学,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自其诞生以来,关于其学科归属一直争议不断。主要是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应归属于哲学范畴,其基本依据为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由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与思维辩证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二是等同于哲学学科门类中“哲学”的“科学技术哲学”,其基本依据是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和观点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当代形态。三是认为“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并不是作为一个学科而是作为一个“学科群”在发展,其基本依据是这门课程具有“马列、哲学与政治”三门课程的属性。而根据《意见》制订的教学大纲则认为:“自然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学科分类中理论一级学科下面并没有“自然辩证法”二级学科。

2.学科组织体系不顺,师资队伍水平偏低由于学科属性不明直接导致学科组织体系不顺,表现为自然辩证法课程在《意见》中明确规定为理论公共课,其课程应归属于承担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独立教学实体二级单位,一般为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但许多重点大学一般都有专业的哲学院系,甚至设有科技哲学专业,这些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一般由这些哲学专业院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科技哲学相关内容展开,大大削弱了该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由于“自然辩证法”学科有明显的“大口袋”特色,即该学科具有开放性、动态适应性、交叉性、跨学科性等特点,这实际上对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自然辩证法教师大都是文科背景出身,自然知识匮乏,更谈不上紧跟最新科技前沿成果。

3.课时数较短和教学内容丰富性之间的矛盾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已按照《意见》和新的教学大纲全面展开。《意见》规定将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从必修课(3学分,54学时)调整为选修课(1学分,18学时)。经过2012年、2013年两个教学周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明显感觉到与自然辩证法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相比,18个课时过于短少,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在2013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又增加了十精神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在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个方面,将十的新观点、新提法体现在大纲的各个章节中。[1]65这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有效性路径分析

1.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建设是基础当前“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学科定位。学科定位的基本依据在于准确理解学科的研究对象。2012年版教学大纲将“自然辩证法”定义为“是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虽然在表述上同1979年版、1991年版以及2004年版全国统编讲义或教材略有不同,但其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即“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的方法。这种观点显然是对理论板块化理解的产物,即将简单的分为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界的认识规律)。实际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著作中所阐释的“自然”其内涵绝不仅限于自然界,是包含“社会和思维”意义上的自然,是全部现实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全书内容的安排上,既讲“各门科学的辩证内容”,也讲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原因。如这样理解自然辩证法,是不是同唯物辩证法相混淆了呢?显然不是,前者强调的是对全部现实世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后者则强调的是在掌握前者的基础上,对全部现实世界能动的改造,即社会实践。这同科技哲学的研究对象———人们对自然、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根本不同的。所以,为了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哲学的共同发展,在“理论”一级学科下再设一个“自然辩证法理论”二级学科,哲学门中保持现有“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是个不错的选择。

2.理顺学科组织体系,提高师资水平是保障学科定位准确为理顺学科组织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自然辩证法”定位在理论二级学科之后,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教师自然应归属学院。鉴于在国内重点大学目前大多数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大都属于哲学院系,可以让教师自己选择是到学院从事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和研究,还是继续在哲学院系从事科技哲学的教学和研究。这样有利于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哲学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对于在学院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应加强相关学科内容的培训,尽快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因“自然辩证法”学科具有“大口袋”特色,所以,应根据任课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分别进行培训。就目前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师队伍现状而言,人文学科背景的教师占大多数,所以要加强任课教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班级的组成上,鉴于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渐扩大,可以把教学班级分为两大类:专业硕士类和学术硕士类。任课教师也可分为相应的两类。

第4篇

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与亚努语言学

指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

论文题目: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研究

论文完成日期:XX年03月 论文字数:16600

申请答辩时间:XX年05月

申请报告(简明扼要介绍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包括论文有何新见解:新方法及其意义。哪些问题有待继续探讨?)

本文在比较广泛地搜索:整理并系统地归纳总结出英语动词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大量翔实:可靠的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展开严谨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探索。

本文主要研究发现:首先,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的不同选择根源于英语动词的行为本身包含的行为特征,对英语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及内涵的深入认识在英语主被动语态认知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其次,英语主动语态转换成被动语态时会导致部分句子成分的位置移动,这也有可能引起句子语义的变化;再次,英语中存在一些词类,比如,限定词,数量词和代词等肯能影响英语主被动语态的选择;最后,英语语态的选择与转换不仅仅涉及到句法结构,主要信息的变化,而且关系到语用:语义和人类认知心理诸多个方面。

此外,对英语主被动语态之间不对称现象的切入点在于英语动词这一词类本身,所以,以英语词类为切入点或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研究:认识英语语言乃至普遍语言的规律性的东西。

最后如何将英语主被动语态不对称现象的深层原因,比如动词的行为特征,英语句法,英汉思维差距等因素体现在英语动词语法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是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本人保证:所提交论文完全为个人工作成果,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及计算数据真实。

第5篇

1.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新形势下英语硕士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121.浅谈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

第6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3-0038-0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各行业领域迫切需要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自此,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队伍

研究生指导教师担负着指导研究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责。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必须建设具有相关职业背景、较高专业素养,能胜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导师队伍。

1.区分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

为进一步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实施与学术型硕士生导师不同的遴选标准,确立既从制度上保障,又从观念上强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型目标定位。要求申请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导师在具备一定学术造诣的基础上,必须具有丰富的与专业学位教育相关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科研与实践能力。例如:具有主持横向科研项目的经验: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重大技术改造、工程管理、设计或创作等项目;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等管理经历:具有被地市级以上管理部门所采纳的调研报告等条件。这些具有明显应用型导向的遴选标准,有助于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具有明显行业实践特征的导师队伍,把专业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吸收到导师队伍中来。

2.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于学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标准,并结合一些实际具体要求,把实践领域的专家增列为学校的企业导师(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合作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开始即开展指导学习工作。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和专业研究后,进入到专业实践阶段,通过校内导师协助确定企业导师,在校内导师全过程指导的同时,由企业导师重点承担专业实践阶段的技术、管理等实践指导。结合专业实践相关内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撰写工作。两者充分发挥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不同优势,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适应行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构建和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学体系的各环节充分体现应用性、实践性的特征,以切实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开展实践性课程教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开展专业领域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需要开设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的应用实践性课程,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入专业实践阶段奠定应用型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行业工作实践,一方面传授相关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突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形成实践性认知和能力基础。

2.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为做好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首先,制定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办法,为规范和促进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学院根据学校规定的有

关办法积极建设专业实践基地,比如:在已有的实践基地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规模或内涵:积极开拓与行政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专业实践基地:利用自身学科优势,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科研平台建设专业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同时,要求所建立的专业实践基地须与学校签订协议,明确学校和专业实践依托单位的职责内容,协议中需要制定实践基地的建设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基地依托单位必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岗位,有条件的可以提供研究课题,并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外指导教师,针对专业实习、科研能力训练、科技创新、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指导,学校和专业实践依托单位双方通过专业实践共同达到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愿景。

其次,从实践举措层面,学校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立项建设工作。为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促进研究生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另一方面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学校组织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的申报立项和评审工作。要求立项的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从组织管理、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课题研究、专业实践工作组织开展、研究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拟订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学校给予相应的经费资助,并在建设周期结束时进行考核验收。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推进各学院建设高质量专业实践基地的工作,既加强了校企双方的科技合作,又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 3.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管理

高质量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对专业实践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

首先,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各专业学位领域须制订出明确的专业实践教学大纲,阐明本领域专业实践的教学目标、时间安排计划、校内外师资配备、专业实践内容要求和具体实施细则等。通过制订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促进各专业学位领域指导教师明确每一年级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安排思路,推动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有序开展,同时也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清晰了解专业实践学习计划,并做好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其次,在参加专业实践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和校内外导师一起制订专业实践计划。明确进行专业实践的依托单位和校外指导教师,同时校内外导师指导研究生制订专业实践期间的具体学习和实践安排计划,以做好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的先期指导。

再者,在专业实践教学期间,由各学院、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或校研究生培养督导组深入实践单位对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或者实行要求各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情况实行书面动态管理的办法。对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的不定期检查结果将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或有关负责人,以促进下一阶段实践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指导教师的书面动态管理主要通过研究生定期提交实践进展报告、校内外导师和研究生定期见面汇报会等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对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的全面、及时掌握和指导,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最后,在专业实践教学结束时,各专业学位领域开展专业实践考核工作。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撰写专业实践总结报告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实践总结交流会。参加专业实践总结交流会的校内外专家根据研究生汇报专业实践活动的情况、校内外导师的评价、研究生实践综合表现等评定学生的专业实践的考核成绩。考核通过的研究生可以取得专业实践的规定学分,考核不通过的研究生则必须重新参加专业实践。通过严格的考核管理工作,有效保证专业实践的教学质量。

三、结合实践,做好学位论文管理工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要以结合行业实践工作需要、立足实践、提升研究生实践创造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实现实践探索的创新。因此,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中,需要突出以下两项基本要求。

1.

足实践,合理选题

从选题阶段开始,指导教师须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面向实际应用领域选择研究课题。根据研究生的学习背景和研究专长,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情况,重点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合理选题:一是从应用理论研究或开发理论研究项目中选择内容。指导教师结合在研的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或者探寻将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具体技术形式;二是在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选题,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选择企业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作为论文选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取得创新性成果:三是在深入社会实践调研中选择论文题目,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分析社会中集中涌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基于自己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方向,选择某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在实践中广泛调研和分析,回答和解决具有现实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问题;四是以研究生本人的设计项目为主题作为论文选题来源,指导教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工程设计项目或艺术设计作品的同时,以此为选题基础,撰写相关的设计方案、设计说明等,并最终形成设计报告的成果形式。

2.形成明确的应用性成果

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完成的学位论文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要形成具有应用价值或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成果。因此,学校要把这一要求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提交评阅的重点评审标准。有效引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撰写工作必须强化应用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些论文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社会实践需求,探索出富有创新性的应用型成果,体现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

四、以应用实践为定位。开展相关专项培养研究工作

为更好地引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贯彻“以应用为导向。以实践为主线”的主旨,切实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选择试点探索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目前的研究探索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引导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侧重选择与企业具有较广泛合作关系的专业学位领域作为试点,积极发展企业合作资源,在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深入研究各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听取来自实践领域专家的建议,做好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学位论文撰写要求等方面的计划工作,制订更符合实践需求的培养方案:二是实现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在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的第一学年即渗入切实的实践教学,特定课程的教授结合企业实践生产进行讲解,或者请企业中有研究专长的专家进行讲授,在课程学习同时指导研究生选择确定实践研究方向,在课程学习时间之外尽快了解有关企业的实践情况和发展动向;三是和企业共同探讨面向实践的教学要求,将企业实践教学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考查环节,和企业探讨制订研究生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查标准,并以此作为研究生该学习阶段的学业评定指标,以引导和督促研究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实践要求。

2.探索学位论文撰写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侧重于培养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形成具有应用性实践成果。研究生的毕业考核采取实践展示和学位论文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展示要求研究生进行毕业设计中期过程展示和毕业展示,由学院聘请专家进行评议考核。学位论文是对毕业作品的创作思考和理论阐释。要求遵循学术撰写规范,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设计经验的校内外专家进行评阅和答辩。

第7篇

关键词 美国高校 硕士研究生 培养质量 内部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American College Postgraduate Training Quality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Research

LI Xiaoyu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l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are the effective way to guarante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make a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l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merican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our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l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Key words American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internal control

美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公认,其蓬勃发展既在于它悠久的历史和专业化的制度,更在于其多元化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本文以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为案例,为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给予启示。

1 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环节监控体系

美国的研究生录取方式与我国的不同,不以入学考试作为唯一标准,而是更加看重申请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康奈尔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由康奈尔大学分析美国高校农科院系的招生特色具有说服力。

(1)入学考试成绩。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招生都需要申请人提交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的成绩,个别管理专业领域的申请者还需提交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此外对于国际申请者,必须满足该校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

(2)本科成绩单。康奈尔要求申请人必须提供大学本科期间的课程修读成绩单。所有的成绩单必须是由学院或高校提供的官方文件;成绩单必须包含每门课程的分数等级,课程数量以及课程周时数等信息;课程名称必须是详细的课程名称。①

(3)个人陈述。康奈尔大学要求每个申请人必须提交一份个人陈述。个人陈述应该包括申请者的个人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已取得成果、对于自己学术兴趣的说明,以及本科阶段的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关系。

(4)推荐信。康奈尔大学要求申请者必须提供两至三封推荐信。推荐人必须是申请者所在学院或机构内的教职员工,并要在推荐信中对申请人过去的科研内容、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学习能力以及品德品行等做出详细介绍。

(5)面试。面试主要是由导师与申请者作进一步的沟通交流。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申请者的内在潜质、科学素养,以及考察申请者的个人素质是否与其申请的科研领域的性质相契合等。

2 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环节监控体系

美国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教学,通过对课程进展进行监督评估,及时反馈评估信息、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康奈尔大学将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评估作为对信息的系统收集,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评估有两类实施措施,即直接措施和间接措施。直接措施意味着研究生的表现被直接评估的,比如通过资格考试、论文、实习、实验室工作等的情况。这项措施主要是通过回顾该研究生全年的学生学习情况来实施的。间接措施是指其中包含了一个中间步骤,比如向学生询问他们认为他们学到了什么等。主要有三种执行方式:对研究生进行访谈;对已经毕业的校友进行调查访谈;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康奈尔大学每年都会举行课程评估会议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讨论并确定下一年的任务项。该评估会议的要求如下:对于学位课,至少预留出2小时来进行讨论; “即刻”举行年度会议,无需等待完美数据;在会议上考虑所有关于课程学习的数据;会议的讨论结果需制定成任务项,并确定执行时间表和职责分配。

3 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评估淘汰制度

为了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美国高校实行“宽进严出”制度已久。从招生、导师的选择、培养计划制定、课程修读、中期检查到最后的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美国高校都有全面系统且严谨的监控机制,综合很多因素,对不合格的研究生进行淘汰。

按照美国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硕士生的论文应该表现出作者在其研究领域内的独创性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否则就有可能面临淘汰。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高校的论文指导委员会会定期和学生一起讨论目前的论文写作进展并给予学生专业的论文写作意见。在答辩之前,论文还要经过多次的评审和修改,必须多方专家一致通过后才能进行论文的答辩。答辩时要求要对论文的框架结构做详细论述并介绍论文的创新之处,个人叙述完毕后还需就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答辩结束后要根据各专家提出的建议对论进一步的完善,经再次审阅合格后才能提交至学位委员会。论文答辩通常给予两次机会,但若两次皆没通过,则面临淘汰,不能授予硕士学位。②

4 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特点

4.1 考查多方面素质

美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并非仅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入学考试的分数是美国研究生招生的重要参考数据,但它并不是唯一或最重要的,相比较而言,很多高校会更加重视候选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候选人知识背景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科知识完整性等因素。

4.2 跨专业课程受重视

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跨学科课程都占据了课程结构中很大的比例。为了使跨学科课程能顺利开展并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跨学科课程授课老师的选择颇为重要。康奈尔大学有近1800名全国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学者和教师,在广泛的学科领域,研究生教师常常服务于多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学科领域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量和教学指导能力。因此在康奈尔大学,除了在进行社会招聘时有针对性地对具备跨学科资质的教师进行选择,同时也为在校任教的教师提供丰富的多学科的进修培训资源。

4.3 定性评价指标比重大

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内容多样化,从康奈尔大学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指标的设定上可以看出一二:评价对象包括最基本的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获取研究方法和知识技能等;衡量方法既有高校颁布的指导性制度文件,还有来自教师或助教的评价;时间期限是从入学第一年到“从不间断”;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方向性和规格方面没有作要求。虽然我国和美国高校如康奈尔大学都很注重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康奈尔大学更倾向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持续性和长久性。

5 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5.1 增强农科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针对性

农科硕士研究生的招生通常是我国不多的几所农林高校学生的“合作往来”,其中又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调剂或文凭继续求学,影响了生源质量。仅仅使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专业知识,略显力度不足,应重新确定考查的方式和内容。首先,科学地设置复试考试内容。试题应以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为目的,为了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应增加实践操作的考试。其次,增加综合素质的考核。可效仿美国高校的做法,要求考生提供本科成绩单、个人自我简介、学校学院辅导员的三级意见表或专业领域内权威人士的推荐信等一些参考材料。最后,加大导师在考核中的自。要求导师在复试时根据自身研究特点提出更为切实的考查方式。

5.2 增加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多样性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设置缺乏文理之间的渗透,跨学科课程不够健全,课堂上仍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够等。首先应对选修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减少纯理论知识授课的课堂,增加研讨课、学术交流的数量。此外,增加选修课的选择数量和种类,强调文理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鼓励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在授课形式方面,可借鉴美国高校的授课模式。定期开展研讨班,减少理论教学,增加案例教学,组织学习小组,设置实践课程等;教师在课程授课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活跃课堂气氛;传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广泛交流和学习的能力。

5.3 将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中的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在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许多目标不能用量化指标来测量,必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量指标可用于对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硬件条件的监控活动中。农科学科专业性和实践性强,实验课程和课后的实验、实地实践等培养环节较为丰富,定量指标可为这些硬件设施的配置提供客观的标准。定性指标通常用来评估长期的结果产出,对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应更多地使用定性指标。高校可使用定性指标来评价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研究生的知识获取态度、实验中的细心与耐心、面对挫折的态度、对科研实验的创新能力、是否恪守学术道德等。使用定性指标,既明确了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可以监督对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

本文为2012华中农业大学“院校研究”项目“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研究”(编号:2012yxyj 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http://gradschool.cornell.edu/admissions/international[DB/OL]

② 王真.美国研究生教育淘汰制及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第8篇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教学及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体现,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其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经济法律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毕业论文的写作,最重要的是选题。论文选题就是文章将要阐述的主题,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要做好论文,提高论文质量,首先要有好的选题。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往往是学生学术生涯的起点。因此,重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给予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 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选题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确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论题是不是有相关资料来加以铺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经济法研究中确实有一些领域研究学者很少,这样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很少。例如:对我国特殊形态的一些企业的现状以及法律调整,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建设兵团等方面研究资料就非常少。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在毕业前夕,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学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始资料现场调查和研究,只能进行二手文献的查阅。因此,在选题时应该考虑现有文献的基础,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查阅,这样可避免最后写作过程中因资料来源的单一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说服力。

 

总之,论题选得好,可以使毕业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论题选得不好,不仅会为收集整理资料、提炼论点、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动笔写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而且有可能造成论文写作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完成写作,论文质量也堪忧。经济法硕士研究生选题时要广泛阅读相关经济法学文献,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沟通,通盘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时间精力等因素,适当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

第9篇

1.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精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侧重于应用,培养面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培养既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又能运用农业与管理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与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其课程体系要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要反映相应领域的国内外最新成果[2]。

1.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特点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主要来源于高等农林院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均从参加2009年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录取。2010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初试科目按照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科目对应、分值相等、内容区别”的原则设置,单独进行招生,但也有部分从参加学术型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中调剂录取。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与以在职人员为主、通过参加全国GCT联考入学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有很大的区别。总体来说,他们在知识结构、外语能力等方面优于在职的农业推广硕士,但在实践经验上则较为欠缺。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在毕业后既可从事与农业推广相关的职业,也可进一步报考博士深造,因此,在课程体系中既要考虑实践性,也要兼顾一定的理论基础。

1.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是三年制,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制也是3年,但因为以在职人员为主,集中学习的时间较短且较为灵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制为2年,因此,其培养不能照搬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模式。由于课程学习时间缩短,而且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压减课程数目和学时。然而,就目前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的实践而言,二年制硕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仍有“赶课”的现象,同时学制缩短后,每个研究生能够完成的科研工作量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位论文的完成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3]。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精神,结合以上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特点分析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可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2.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做到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该部分设10个学分;(2)领域主干课,根据农业推广硕士的不同领域如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机械化、作物、植物保护等,每个领域设置4~6门专业课程,其中包括1门案例研究课程,该部分设8~10个学分;(3)选修课,根据各领域的培养目标及学校的条件开设,选修课包括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知识产权、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课程,可选2门课程,该部分设4个学分;(4)实践教学,要求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该部分设6个学分。此外,每个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等必修环节。

2.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方式

目前,在研究生教学上,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强调应用性,重点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上相应要求教学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教学要把讲授与讨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加强案例研究、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给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进行考核,课程考核可采用闭卷、开卷、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等方式进行。加强第二课堂教学,如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三下乡”等,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团队精神。

2.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职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少,因此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入学后第1年,以学校实验室和导师工作室为平台,熟悉仪器设备及相关的实验技能。可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或开设第二课堂的方式,让研究生有较多的途径了解、接触科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入学后第2年,在研究生基本完成课程学习及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安排研究生学生进入各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基地、产学研基地、研究所、实验中心等结合学位论文开展实践教学。办学单位要提供和保障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可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此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要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践指定负责人,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指导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2.4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及评审答辩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决不是要放弃对它的学术要求,学术是学位的本质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定位在“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上的,作为“高层次人才”,自然应当有一定的学术要求[5]。论文要有一定的规格和标准,体现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要能反映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至少应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最好有一位是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评阅通过后才能参加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导师可以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通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及教材建设

3.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建设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的是“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是从学校内部相关领域中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研究成果丰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中选任,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指导学位论文,对研究生进行管理等工作。校外导师则主要是从基层或企业从事与农业推广相关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中选聘。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教学、项目研究、参与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由于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离专业学位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加强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专业学位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各培养单位要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办法,建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要提高专业学位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加强在职培训,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和研讨,鼓励专业学位教师申报横向课题,到相关的产学研基地挂职,以提高实践经验。聘请政府、生产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3.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材建设

多年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导致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材十分缺乏,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用的是学术型研究生的教材,有的甚至没有教材,上课内容靠教师临时拼凑,缺乏系统性和先进性。教材的欠缺严重制约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水平。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应发挥积极的作用,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编写教材,以规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过程、提升培养质量。学校要激励教师编写高水平的案例和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师编写的高水平案例分析及课件制作应可作为教学研究成果。

第10篇

1.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准备好了么?中国在线研究生教育——从美国《在线研究生教育》报告说起

3.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

4.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5.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模型实证分析——基于华南地区6所研究型大学的调查 

6.我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基于在读研究生的视角

7.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从跨专业生源的视角

8.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调查分析

9.研究生质量评估:模型与框架

10.美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

11.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

12.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

13.美国大数据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背景、现状、特色与启示

14.硕士研究生导师满意度的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

15.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16.加快建立健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1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18.科研实践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19.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述评

20.研究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21.基于综合评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效率指数研究——对“985工程”一期34所高校的实证分析

22.研究生体验调查:英国研究生参与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 

23.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 

24.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 

25.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26.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27.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 

28.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背景下的奖助体系改革研究

29.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助推器——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0.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

31.“十三五”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 

32.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匹配关系

33.我国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于1996—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34.加强档案学研究生研究方法教育的思考

35.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36.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结构的调查分析与协调性评价

37.研究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特点调查

38.2015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 

39.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40.试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41.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42.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

43.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凝视——从三部委《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谈起

44.2013年我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 

45.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基于A大学的案例研究 

46.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究竟大不大——基于中、美、英、台的历史数据比较

47.研究生学术能力:一个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 

48.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道德心理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49.研究生“研究者”身份的多维度考察

50.中国省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经济竞争力协调度双层次因素分析与综合评估——兼论促进区域研究生教育布局优化的可能路径  

51.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防治策略研究 

52.回顾与前瞻: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十年(2002~2012) 

53.“翻转课堂”、“反慕课”影响下的研究生文检课改革探索与实践

54.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55.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

56.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57.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探究 

58.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59.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

60.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 

61.试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62.嵌入中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63.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指数测度方法——对“985工程”一期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实证分析

64.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65.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实践与研究

66.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67.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初探

68.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 

6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学习体验

70.国外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较及启示 

71.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逻辑  

72.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

73.加强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 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74.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

75.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

76.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 

77.研究生与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比较  

78.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79.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角色转换探索

80.国外研究生导师制对我国的启示

81.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

82.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省思

83.中国研究生教育必须大力整顿和改革

84.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85.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86.我国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 

87.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30年:历史、现状与思考

88.培养质量导向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89.以科研能力为导向: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90.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机制:英国的经验与启示

91.学位授权审核机制改革与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路径的调整

92.研究生教育之乱象与治理

93.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

94.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象学研究

95.构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长效机制

96.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

97.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

98.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第11篇

工科研究生“产”与“学”

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工科即工程学科,是一种最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的学科。在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别是现阶段),必须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此过程中,就必然涉及到导师的生产科研项目――“产”,学生的论文选题与课程学习――“学”。“产”是指我国现有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参加导师的生产科研项目,“学”是指工科研究生为完成学位论文而进行的课程的学习。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在处理“产”与“学”关系中的突出问题是“产”与“学”关系的脱节,片面强调了“产”或“学”的一个方面。

1.片面强调“产”。作为工科,其直接服务对象就是生产,那么大多数学生选题的来源主要来自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导师在学生学完基础课程后就让学生参加自己的生产与科研项目并从中发现问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主要参加生产性项目(横向课题),并从中发现处理工程问题中不足的一个点作为硕士论文研究的关键创新内容,由此内容而展开论文工作。这在我国目前工科研究生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及各项工业大规模发展时期,有一部分导师的生产性课题很多,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导师过多地强调学生为其完成多项科研课题,而缺乏引导学生从其完成的一项课题中去发现问题并选定论文题目。这对硕士研究生(特别是我国目前部分高校已经采用两年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很难把其论文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

2.片面强调“学”。在导师群体中,有一部分导师几乎没有生产性项目,那么他们招收的研究生很大一部分缺乏工程实践的训练,而强调他们做一些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型课题,比如说方法研究,这需要长时间的基础知识积累,才能在方法上提出创新并提出可行的理论。于是这部分学生就不断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而没有参与具体的生产性项目,这样就不能接受工程实践的训练,这与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宗旨是相悖的,同时,即使是做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的。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理论性很强的研究是不可能。

工科硕士研究生处理好“产”与“学”

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从3年逐渐过渡到2年的现实,大部分工科硕士研究生能否处理好“产”

与“学”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工科研究生在进行半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就必须参加导师的生产项目并于第二个半年将自己在完成生产项目的课题中所提炼出来的关键创新内容,并根据导师的意见进行论文的选题,在第三个半年学生根据所选的论文题目进行资料的搜索和核心内容的完成,最后半年进行论文的写作和论文的答辩。倘若第一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那么学生就不能按时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必将顺延到第二个半年;如果第二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将不能完成工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如果第三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将不能完成学位论文,这意味着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所以,上面的四个半年中的前三个半年任何一个出问题,都将影响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因此,如果工科硕士研究生能够处理好“产”与“学”的关系,使“产”与“学”有机地结合,不但能达到国家对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目的,而且对工科研究生也是很好的锻炼。

对处理好“产”与“学”

关系的建议

根据上述关于工科研究生在处理“产与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处理好二者关系必要性的叙述,就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工科研究生的毕业去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导师之间应加强合作,解决“产”的问题。主要要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使得生产及科研项目多的导师及没有生产及科研项目的导师所带的硕士生都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工程实践训练。这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处理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是为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上岗前的锻炼。

2.研究生应积极努力和导师加强联系与沟通,使得其在培养阶段的“产”环节和“学”环节能有效地结合和衔接,以使其论文能顺利完成,并使自己处理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第12篇

【关键词】PBL教学法 医学硕士研究生 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34-02

一、PBL教学法与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模式相符合

循证医学要求在临床实践中,将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以及患者的价值取向三者完美结合。循证医学被誉为医学实践领域里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种基于证据进行决策的医学实践模式。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PBL教学法倡导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性地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综合分析和小组集中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启发、交流互动、评估和总结。PBL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加了获取大量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了研究生运用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PBL教学法“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寻找证据、协作解决真实问题”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循证医学“基于问题的研究,遵循证据的决策,关注实践的后果,后效评价、止于至善”的理念以及“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的实践模式不谋而合。因此,不少教育工作者将PBL教学法引入研究生循证医学的教学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医学硕士研究生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也是循证医学实践

循证医学实践的类别有两种:一种是循证医学最佳证据的使用者,另一种是最佳证据的提供者。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证据的使用者,通过“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的模式来实践循证医学。作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医学硕士研究生,还可以成为最佳证据的提供者。循证医学的核心是“证据”,“证据”的核心是质量,故“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实践的关键。高质量证据是指采用了足够的防止偏倚的措施来保证其结果的真实性、并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Meta分析被认为是临床医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循证医学提供了首选的高质量证据,为医学实践提供了全新、真实和可靠的医学信息。张静等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普遍对循证医学抱有很大兴趣,高达97.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实践循证医学。张静等认为,除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循证医学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进一步强化循证医学相关技能应用,即临床最佳证据的制作和证据的评价方法、原则等。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医学硕士研究生通过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在医学硕士研究生中广受欢迎。

三、PBL教学法在医学硕士研究生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循证医学的教学中,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教学特别适于引入PBL教学法。首先,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操作性很强,学生必须积极发挥学习自主性,充分参与实践。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常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题目、制定研究计划—检索文献—筛选文献—文献质量评价—资料提取—资料分析—解释结果,撰写报告—论文投稿—修稿—。在上述每一个环节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笔者就以这些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而完成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撰写。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教学,宜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符合PBL小组教学的要求的。2011年7月份至2012年12月,笔者应用PBL教学法对8名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撰写的教学。笔者成立了“系统评价/Meta分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包括导师组以及2~3名硕士研究生学员。导师组成员包括临床专业导师、流行病学方法学导师以及有(发表SCI论文)经验的硕士研究生三方面人员,分别负责从选题、方法学以及具体操作细节方面对硕士研究生学员进行教学指导。尤其在选题、文献检索、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分析这几个关键环节中,充分应用了PBL教学法。具体如下。

(一)以临床问题为中心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选题。选题的优劣是决定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成败以及能否成功发表的关键。由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还有限,对学科发展方向把握的敏锐性还不够,因此,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选题工作主要由导师(尤其是临床专业导师)主导。基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导师组提出候选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题目,硕士研究生围绕候选题目查阅文献、自主学习。然后,召开选题评估讨论会,硕士研究生汇报自己对候选题目的初步评估意见,包括选题的临床或科研价值、可纳入的原始研究文献数量是否充足等。最后,导师组指导教师在学员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对候选系统评价题目作出最终评估判断。在此过程中,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围绕系统评价/Meta分析选题进行文献检索。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是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的基本要求。尽管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也学习过文献检索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操作,对于文献检索仍是生疏的。围绕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选题进行检索,远比空泛的检索练习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笔者给学生讲授一些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以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接着,指导学生围绕选题进行文献检索实践,并围绕检索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自主学习、集体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于检索策略的学习,导师组构建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检索词有哪些”这个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硕士研究生通过文献检索,全面搜集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文、英文检索词,并提交导师组,导师组评估后汇总正确的检索词,然后反馈给所有硕士研究生学员。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文献检索学习,硕士研究生熟悉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值得注意的是,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必须能获取文献全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外文文献获取还是有较大障碍的。有一部分英文文献可以直接从学校图书馆购买的外文全文数据库中获得。对于那些无法直接获得的英文文献,则指导学生在相关学术论坛求助,甚至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原文作者求取文献等方式获得,以此培养学生获取外文文献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分析。文献质量评价需要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知识,故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之前,需要先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强化教学,讲授相应的研究方法学知识,以打下扎实的流行病学基础。然后,围绕在资料提取和文献评价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学习。例如,对于评判纳入的研究“随机分配序列的产生是否正确”这个问题,教师构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什么是随机分配?能够真正产生随机分配序列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判断文献中使用的分配方法是否真正的随机分配方法?必要时如何与原文作者联系以获得进一步的信息?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等自主学习,并在小组讨论会上汇报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分析与评论,由此,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随机分配序列的产生是否正确”的评判标准,并在后续文献质量评价中活学活用。通过围绕一个个问题展开学习,以点带面,学生不但能加深对流行病学方法学知识的理解,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的方法和技巧。另外,随着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型的增多,相关统计学方法发展也很快,一些新的统计学方法甚至难以找到相应的指导教材,这就给系统评价/Meta分析制作提出了挑战。对此,应鼓励硕士研究生通过多渠道获得统计学方法学习资源。

四、教学效果

自应用PBL教学法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系统评价/Meta制作小组教学以来,8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论文写作水平、英语应用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具体如下:(1)论文写作能力:参加学习以来的一年半中,8名硕士研究生共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循证医学英文论文12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中文学术论文8篇,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2)科研水平:通过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撰写,加深了对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的理解和掌握,并且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开拓了眼界,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了科研素养。8名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导师的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并分别协助导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厅级科研课题2项;还有1名硕士研究生协助导师成功注册软件专利1项。(3)英语应用能力:由于硕士研究生在制作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检索和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也使用英语语言撰写系统评价/Meta分析,而且在SCI期刊投稿的过程中必须使用英文与编辑沟通,因此,8名硕士研究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参考文献】

[1]Naylor CD. Grey zones of clinical practice: some limits to evidence-based medicine [J]. Lancet, 1995(8953)

[2]Prince KJ, Van Eijs PW, Boshuizen HP, et al. General competenci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and non-PBL graduates[J]. Med Educ, 2005(4)

[3]杨克虎,田金徽,马彬,等.兰州大学“循证医学”课程教学模式尝试性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4)

[4]田金徽,刘爱萍,杨克虎,等.PBL 在研究生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

[5]郁正亚,李志新,梁存河,等.PBL 模式结合循证医学在七年制医学生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

[6]Montori VM, Guyatt GH. What is evidence-based medicine[J].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02(3)

[7]张静,仇玉兰,穆永成.在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中实施循证医学教学的比较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8)

[8]Lian Gu, Yan Yan, Jianxiong Long, et al. The rs11833579 and rs12425791 polymorphisms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an Asian population: a meta-analysis[J]. Thromb Res,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