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内容

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内容

时间:2023-05-29 18:23:07

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内容

第1篇

纵观英国文学发展史,现实主义文学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不仅发展历史悠久,还给后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其中的代表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为例,剖析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一、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历程

在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仍是备受瞩目的创作理念,其真正在英国形成并发展起来大约在18世纪,在19世纪40年代彻底取代浪漫主义成为英国的主流文学,并在激烈碰撞的多元思想与浩浩荡荡的社会发展中一步步提炼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查尔斯•狄更斯与夏洛蒂•勃朗特就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家,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核心主旨是批判现实生活,因而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阶段”。19世纪后的现实主义作家倾向于细致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构建角色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联彰显人物性格与作品故事的独特性。相较于之前浪漫主义文学对感性认知和传奇性表达方式的侧重,现实主义文学从理性认知的角度,以裸的直白语言展现暗无天日的社会环境和底层劳动群众的悲惨经历,在揭露社会真相的同时彰显批判思想。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虽然是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的文学流派,但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艺术呈现方式,除刻画社会现实外,还重视探究社会文化和思想,深刻解读不同社会阶层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尤其是社会底层艰难求生的劳动人民。《鲁滨孙漂流记》创作于18世纪初,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作品,小说虽然讲述了一个传奇、精彩的冒险故事,但跳脱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窠臼,以写实的笔触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求生的历程。小说没有对社会作过多描写,但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思想,无论在写作手法还是思想内涵上,都对后世作品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鲁滨孙漂流记》的现实主义特征

1.情节源自真实事件现实主义小说并不是建立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上,其故事情节大多源于对真实事件的还原与演绎。1704年,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英国水手与船长发生争执,船长将他抛弃在大西洋的安•菲南德岛上,四年后获救时他已成为一个野人。他就是鲁滨孙的原型。《鲁滨孙漂流记》以鲁滨孙漂流到无人小岛后的生活经历为重点,展现了他积极向上的顽强意志与冒险精神。虽然鲁滨孙在无人小岛上生活了28年,但他并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也没有成为游离于文明社会之外的野人,他的坚守让他最终回到了文明社会,并收获了一笔巨大的财富。2.以第一人称叙事在《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就是故事的讲述者,整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通过鲁滨孙循序渐进的思想变化、目的明确的个人行为展现情节的发展过程。整部小说没有刻意设置出人意料的情节,每一个情节都真实得如同纪实文学。小说中的冲突并不激烈,结局也并不完美,但这种平淡而真实的情节以及第一人称的生动叙述,能让读者感觉自己置身于故事中,真切地体会到主人公的生活体验与心理活动。笛福在塑造鲁滨孙这一形象时有选择地参考了流浪汉小说的叙事角度和清教徒自传的模式:流浪汉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其叙述的重点是人物的生活状态;清教徒自传的叙述方式也是第一人称,内容则侧重于个人的心灵体验以及对宗教的虔诚信仰。笛福在创作时将两种文学形式融为一体,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带领读者近距离了解主人公的实际遭遇,进而触碰其灵魂。3.刻画细致详细将故事背景明晰化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叙事,《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背景明确设定为17世纪中叶,与模糊时空概念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完全不同,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思想都体现了鲜明的社会风貌与时代气息。人物的性格并没有用简单直白的语言点透,而是通过行为、状态等细节描述引导读者感受。用细节刻画凸显主人公个性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能使小说故事更加真实,读者可以对鲁滨孙产生双重感受:一是惊异于鲁滨孙的经历,二是认同鲁滨孙在不同环境下的抉择。鲁滨孙生于商人之家,如果他想要安逸的生活,只需固守父辈的家业、乐享其成即可,但他敢于冒险的品性让他走上了一条闯荡的路。这种兼具纪实性与传奇性的人物设定,能让读者更加自然地走进小说讲述的故事,更好地理解鲁滨孙的精神世界。流落至无人小岛后,鲁滨孙直接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生存下去。他并没有因为孤身一人处于此种境地而心生绝望、放弃生命,反而在绝境中萌生出一种生的希望,这也是鲁滨孙在破船被风浪卷走之后反而释然的原因。从船上获取了一定物资之后,鲁滨孙并没有坐吃山空、单纯地依靠有限的不可再生物资,而是开始为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而努力。他伐木建屋、种植麦稻、驯养山羊、制作陶器,从而真正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富足。但鲁滨孙在小岛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并非只为求生,他还想殖民小岛,成为小岛的主人。他曾多次称小岛为“我的小王国”,在解救星期五之后,他将星期五变成自己的奴隶,这种对人性阴暗面的真实刻画反倒使鲁滨孙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鲁滨孙敢于冒险、不惧困境、脚踏实地,但也有自己的私心,小说每处情节设定和描写都将他丰富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鲁滨孙漂流记》的语言特色

《鲁滨孙漂流记》从角色到语言再到情节浑然一体,开头、发展以及结尾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划分,如同一个讲述者将自己的经历事无巨细地向他人描述一般,并没有刻意地组织思维和语言。这种创作手法可谓有利有弊,一方面给读者带来了累赘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又使读者产生对面正坐着一个普通人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的感受。为了使故事更加通俗易懂,笛福改变了传统文学创作中细腻精致的笔触格调,将日常口语融入文学作品中,那些句式单一、冗长反复、平铺直叙的语言恰好贴合主人公自己的身份。笛福在创作小说时并没有一味地追求文字的艺术内涵,而是更倾向于让每一个读者都能理解故事的每一个细节。真实性是笛福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这部小说很快在大众当中流传开来,并获得了热烈的追捧,这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尽管后世各种文学流派都对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现实主义始终在英国文学舞台上占据着一席之地,该流派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创作形式愈加丰富,主旨与内容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与启蒙阶段的雏形形成了很大的区别。现实主义小说自《鲁滨孙漂流记》到现代的发展,体现了其蓬勃生命力,相信在未来的文学发展中它还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胡瑛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第2篇

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滨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的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11人中,10人被海浪吞没,仅剩下鲁滨孙一人,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驯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然后,他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这个故事,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笛福五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就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总之,《鲁滨孙漂流记》成为了人们喜爱的小说,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

《荒岛余生》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只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

理解课文时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文章的主题:

1.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他面临着三个很现实的问题。首先是生存问题,即要不要活下去。鲁滨孙在海上遇难,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身陷绝境,他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鲁滨孙刚流落到荒岛上感到自己的前途很暗淡,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其次是物质问题,即怎样才能活下去。他从搁浅的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他的格外恩赐。最后是精神问题,即光有物质条件算不算生活。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2.体会文章的心理和情节设置,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初陷荒岛的鲁滨孙心情如何,想法怎样?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给了广大读者一个十分清晰的答案,为大家展现了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意志坚强的鲁滨孙形象。鲁滨孙为什么要顽强地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当然这是一种因为精神完全崩溃后导致的自杀行为。鲁滨孙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他记录时间、从船上搬运必需品和一些小东西、打造栅栏、写日记和阅读《圣经》等情节表明鲁滨孙决定好好地活下去。从中可以看出,鲁滨孙十分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充满信心,而且他活得积极主动。

3.联系现实生活,领会“鲁滨孙”精神。

鲁滨孙身上集中了人类的许多优秀品质,我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可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物。他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终于调整好心态,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他初陷荒岛之所以能由伤心绝望、怨天尤人到重新燃起生活信念,是因为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他。这力量是什么?是对生活的坚强信念!是乐观向上的处世态度!是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意志!是勤勉实干的精神!

鲁滨孙在这样的荒岛中,凭着自己的意志顽强地活了下来,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一个人在逆境中不但不可以悲观绝望,而且要积极地、努力地寻找有利于自己脱险的条件,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我们要学习“鲁滨孙”精神,做一个热爱生活,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人。

第3篇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不知你们读完后有什么心得收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2021最新范文,欢迎参阅。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一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

《鲁滨逊漂流记》书中主要写了鲁滨逊的航海历险,他被吹到了一个岛上,自己丰衣足食,获取食物,还当了一回“老师”,他眼睁睁地看着野人吃掉自己的同伴,自己造了木船,还发现了许多矿,在岛上建了两个家。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故乡。

“不管多么困难,也要有活下去的意志!”我大声地读完了鲁滨逊说的最后一名话,懂得了这本书的真谛,窗外细细的雨,凉爽的风,伴我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我心中不由地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慨。

我佩服鲁滨逊活下去的意志,佩服鲁滨逊那顽强不屈的精神,佩服鲁滨逊……

我读完了这情节曲折,连绵起伏的故事时,被它感动了,被它震撼了,这是心灵的震动,心灵的呼唤。

任性、倔强、娇气、依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许多青少年的缺点,依赖父母、依赖学校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试问,如果父母不在了,这些青少年能不能靠自己的双手来取得劳动成果呢?这些性格已经成为了他们致命的弱点。

读完了这本书。忽然,我懂得了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人生如一条小溪,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艰辛,如果没有了困难,一路畅通无阻,那样的人生也就毫无价值和意义了……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完全相信、理解了这句话,我应该用全部的精力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二我从小就爱看书,也看过很多书,但自从我看了“鲁滨逊漂流记”之后,便被鲁滨逊的智慧,以及他惊人得毅力所深深地吸引了。

书中讲述了一个叫鲁滨逊的青年,他厌倦了自己平谈无奇的生活,终于有一天他下定决心要周游世界。一六五九年,他登上了一艘开往非洲的轮船,但是却遇上了可怕的风暴,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在这个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自制面包,葡萄干等食物,让自己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还驯养了好多山羊,还勇敢的救了一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最后凭借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奇迹般的回到了英国。

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很深,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能在一个荒无人烟,环境如此恶历的情况下,仅用几支枪和一些数的清的大米,小麦,甚至连鞋子都没有的情况下,生存了二十八年,可想而知,这连常人都不敢想象的事情,鲁滨逊却办到了。

他曾经在无药而发高烧的情况下,利用简单的树叶,水和少量的食物做成了一种吃的东西。他一连几天四肢无力。但他坚持自己信念,终于战胜病魔,他在看似很难办到的一些事情,都勇敢的办到了。

这本书强烈的感染了我,放佛也让我与鲁滨逊一起捉山羊,与野人大战……给我带来一种真实和现场感,让我感到做人就应该有勇敢不服输和自食其力的精神。

我一定要向鲁滨逊学习,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上,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三我读过了许多书,让我深有感触的一本书是《鲁滨孙漂流记》。

故事中说到了一个叫鲁滨孙的人,他从小就喜欢航海,他的父亲却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鲁滨孙不喜欢这个工作。有一次,鲁滨孙和他的朋友偷偷的去航海,不幸的是,他们遭到了海上风暴的袭击,船淹没了。鲁宾逊在海上的风浪冲到了孤岛上。鲁滨孙在孤岛上过着顽强的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房屋、田地、羊圈……

最让我吃惊的是:有一次鲁滨孙在海边散步,突然,他看到一群野人在一块大石头旁吃着人类的肉!他却没有惊慌,脑海里还冒出了一个胆大包天的想法:让野人成为自己的奴仆!他拿了几支枪,把追同类的几个野人打伤了,被追的野人精疲力尽,倒在地上,鲁滨孙把野人带回了家,并把这个野人称为“星期五”。看到这里,我想:鲁滨逊真勇敢,他竟然能靠自己的智慧在这孤岛上生存下来。

《鲁滨孙漂流记》,我觉得一个人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有顽强的生命力,还要有乐观的精神。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四我看了一本“小说之父”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叫《鲁滨逊漂流记》。

这篇小说的内容是: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他喜欢航海和冒险。有一次,鲁滨逊乘海遭遇暴风失事,流落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在二十多年里救下了一个野人,并叫他“星期五”,然后救了一位船长,返回了英国。

看完了《鲁滨逊漂流记》我有很多感想。鲁滨逊一个人能勇敢地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多年,是多么勇敢啊!要是是我的话我肯定没有勇气在那生活二十多年,再说我也不敢一个人去独自冒险。我完全没有主见,也没有胆量。只会听父母的意见,父母说东,我绝对不敢往西。假如我离开了父母,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完全不能自己生存。

遇到困难我只会退缩,不敢勇往直前。不敢用自己的勇气去克服它、战胜它。这样我长大了有什么用呢?不,我要像鲁滨逊那样,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不能退缩,只能勇敢的面对事实。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气馁,只能勇敢的面对它。要学会独立,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

有一次,我同妈妈到超市去买东西,我们买完后,妈妈突然想起忘记买面包了。妈妈回头去买,我在超市的停车场里等妈妈。突然有个人问我:“小朋友过来,我带你买东西。”我就装作没听见。他看不行就跑过来把我抓住了。我就想起了鲁滨逊的智慧勇敢。于是我挣扎他的手,说我妈妈来了,就奋力向超市门口人多的地方跑去。他看了我一眼就跑了。

《鲁滨逊漂流记》这篇外国长篇小说,我明白到了:遇到了什么困难,不能退缩,只能勇敢的面对它。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五在假期里,我去书店购买了一本书籍《鲁滨逊漂流记》,书是笛福写的,我十分高兴。因为我曾经看过笛福的《大疫年日记》,文章十分精彩,所以我特别喜欢看笛福的文章。

书里的主人公鲁滨逊乘船前往南美洲时,在途中遇上了大风,船翻了。鲁滨逊被海水冲到了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他准备开始过寂寞的生活。那里没有住的地方,没有衣服,没有食物。所以,他自己动手做了木屋、播种食物、学会了做衣服,并且救了一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在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多后,回到了英国。

这本书我看完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件事:那天,父母都不在家,我起床后来到了厨房里,准备烧开水喝。于是,我用水电壶装满水后,把电源插了起来。我去了客厅看电视,其中的一个节目吸引了我。我正在全神贯注地看时,忽然听到一声“嘭”。我连忙跑到厨房一看,因为水壶里的水被烧得太久了,里面的水一下子喷到了厨房顶上。机智的我一下子把插头扯了下来。一看,“哇塞”。整个厨房简直成了浴室了。

我们想想自己的生活,再想想鲁滨逊的生活,这简直成了鲜明的对比啊!我们在家都是小公主、掌上明珠等等,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总有一天,我会长大,我会遇到更多、更大的困难。我只有现在开始勇敢去面对每一个困难,努力的锻炼自己,才会具备生存的本领!

《鲁滨逊漂流记》经常翻一翻,随时提醒我:学习鲁滨逊,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六在前几天我读了一本名叫《鲁滨逊漂流记》的书,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来给大家讲述一下吧。

第4篇

摘要:笛福笔下的鲁滨孙具有极强的挑战精神,面对安逸的生活,鲁滨孙毅然选择了出海冒险的生活,在期间经历的很多的交往,作为坚强执著的鲁滨孙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由他独到的个人主义思维模式,但是在经济关系、主仆关系、婚姻关系等方面则是敬畏契约精神的,充分体现鲁滨孙的为人处世原则。

关键词:《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处理;人际关系

作者简介:钟羽,女,出生年月:1979年4月,职称:讲师,单位: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016-02

《鲁滨孙漂流记》是笛福根据一个水手亚历山大・赛尔柯克的真实经历创作。笛福通过逼真的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示了鲁滨孙面对困难境地时的巨大勇气和毅力以及卓越的才智,主人公鲁滨孙作为笛福按照他的理想创造出来的人物,在他身上必然集中地寄寓着作者本人的精神印记。鲁滨孙与笛福一样,充满冒险精神,居有定所绝对不是自己所希望的。由于出海冒险追求财富而身处孤岛的他,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主动地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出一个新世界。鲁滨孙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呢?

一、个人主义思维模式

在《鲁滨孙漂流记》中看到的是:与父母扮演相比,社会文化因素在塑造鲁滨孙性格上更具有重要性。鲁滨孙不再是延续父母所属的某一特定阶层生活的存在,他抛弃了与父母那种稳定的顺承关系,割断了与家庭的纽带,摆脱了社会等级体制的束缚,由自己决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发现和选择了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在新的疆域中创业、从事殖民活动和发现新的知识。鲁滨孙一次又一次地离家出海冒险。他贩卖黑人以赚取高额利润,把佐立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将其自由买卖,理所当然地宣布自己是星期五的主人等等这些的行为,并不是在良知的导向下做出的决定,而是按照自己的性格和意志去面对和处理问题,这是个人主义思维模式的一种体现。与他的父母不同,鲁滨孙是一个新人,在世俗生活中有着新的目的和动力,那就是获取物质财富,财富象征着鲁滨孙自我能力的拓展,对此他毫不避讳。同时,获取物质财富不仅仅是目的本身,也可视为实现其他目标――一种人性化的目标的手段,这个目的统一于成为上帝选民的目标之中。鲁滨孙在遭遇了第一次海难之后,对选择回家还是再去航海非常矛盾,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他如此表述道:“一想到回家,我头脑中的善念马上受到羞耻之心的反对。我立刻想到我将怎样被街坊们讥笑,我将不仅羞见我的父母,并且也羞见别人。”鲁滨孙所羞耻的,不是与自己所属阶层的格格不入,而是个人事业的失败,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个人的失败,因为这意味着失去了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

二、敬畏契约精神

(一)经济关系

从鲁滨孙处理一系列经济事务的方式中,可以看出他发自内心地对契约精神的敬畏。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发生于他与曾经救过他的葡萄牙船长之间的经济事务:作为鲁滨孙的代理人,在鲁滨孙找到他后,老船长尽管自己已经穷困潦倒,但仍然倾其所有偿还所欠鲁滨孙的债务,并交给后者一份可靠详细的账目,上面还有合股人和代理人的签字,同时他还开了一张出让证作为欠款的担保。鲁滨孙在拿了他一百个葡萄牙金币后,白纸黑字地写了一张收据给他。随后,老船长又帮他操作了一系列委托手续,帮助鲁滨孙顺利地收回了种植园。鲁滨孙则请来公证人,立下字据,彻底可靠地取消了欠款,又起草了一份委托书,委托老船长成为他财产的管理人。无论是字据,还是委托书,这些以契约方式存在的文件,对鲁滨孙而言,都有着神圣的意义和力量,能够一劳永逸地保护他的财产。在经济事务中,契约更多具有的是法律上的意义,鲁滨孙更推崇的却是诚信的品质――清教伦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在鲁滨孙心中,推崇诚信包含着对上帝的敬重和畏惧,因此鲁滨孙通常在世俗事务中贯彻这一基本的德行。契约精神不仅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还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当他身处荒岛的时候,每一个来到这个岛上的人,都必须宣誓或写下盟誓(一种契约的存在形式)承认他绝对权力,接受和服从他的统治。以此,通过签订契约的形式,鲁滨孙建立起隶属于他的王国。颇让鲁滨孙得意的是,虽然他的子民信仰不同的宗教,却没有发生宗教矛盾和斗争,和平地共存着,这源于他采用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的政策:“……还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那就是,我只有三个臣民,而他们却属于三个不同的宗教;星期五是一个新教徒,他的父亲是一个异教徒,一个吃人部族,而那西班牙人呢,又是一个天主教徒。可是,在我的领土上,我允许信仰自由。”

(二)主仆关系

鲁滨孙与星期五的关系也大多仅仅被描述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主人与仆人和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二元对立关系,星期五的基督徒化则无法隐藏其暴力征服和被迫接受的事实,但这一切吸引我们太多的注意力。天主教认为:一类人是能够准许以直接的信念来接受基督教的教义的,另一类人则必须靠间接的信赖来接受他们。“但是在宣奉新教的国度里,这种解救办法却是被否定的,新教徒主张,至少在理论上主张,选择一个宗教的责任必须由每人自己承担起来而不能推诿在宣教者身上”。鲁滨孙本人成长为一个基督徒的心路历程,集中地展现了其承担起选择并依基督教的责任。这个过程也是鲁滨孙不断探索认识上帝和皈依基督教的过程。他在教导星期五时所采用的方式,“与其说是通过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其诚意,同时我也必须承认,在向他说明道理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许多问题上获得了不少的知识”,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星期五对“上帝为什么不早点杀死魔鬼?”的疑问和得到的解答。当鲁滨孙与星期五在交流对上帝的信仰时,二者的身份基本还是处于平等的位置的。鲁滨孙并没有强迫星期五接受对上帝的信仰,而是采用引导和交流的方式,使自己和星期五都确立和加深了对上帝的信仰。正像洛克在《论宗教宽容》所说的那样:“上帝从未把一个人高于另一个人的权威赐予任何人,致使他有权强迫任何人笃信他的宗教;……真正的宗教的全部生命和动力,只在于内在的心灵里的确信,没有这种确信,信仰就不成其为信仰。……悟性的本质就在于,它不可能因外力的原因而被迫去信仰任何东西。……每个人都责任去规劝、勉励和说服谬误者,并通过说理引导他领悟真理。……只有启发和明证才能改变人们的见解,……从而有助于拯救灵魂。”鲁滨孙不仅仅是个传道者,星期五也不仅仅是个受教者,他们是在相互交流中最终认识上帝和皈依上帝的。

(三)婚姻关系

伊恩・P・瓦特和黄梅都曾论及作为基本人际关系的爱情和婚姻在鲁滨孙生活中的毫无位置。鲁滨孙二十八年多的海岛生活固然与异性无缘,出现在其生命中的女性也多与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当回到英国后,他如此轻描淡写地表述他的婚姻生活:我马马虎虎地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可是不久我妻子便去世了,同时我的侄儿往西班牙走了一趟,大获其利而回。我本来就想出国,……搭他的船到东印度群岛去了。相对于婚姻和家庭,鲁滨孙似乎对远航贸易更有兴趣。鲁滨孙对婚姻和家庭的这种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清教伦理中禁欲主义的影响。对鲁滨孙而言,婚姻仅仅是一种传宗接代的契约结合,生育后代则是为了继承和维持自己的财产。清教是分开对待婚姻和性的,它承认人类婚姻的现实存在,但同时又认为性是罪恶的,它的存在完全是为了生殖,不应该有任何其他目的,尤其不能有激情、快乐和享受的成分包含其中。清教认为性快乐作为一种感官上的欲望和诱惑,会使人们无法清除内心的杂念,脱离上帝指引的道路,要求人们自律自觉地在内心中彻底抵制它。因此,鲁滨孙对婚姻生活的表述,在语言和文字的处理上,被短短地压缩在一句话之中,严格禁绝性信息的传达,丝毫无涉欲念的唤起。抵制性的欲望和诱惑带有一种超然的禁欲主义色彩,同时也导致了世俗日常生活(经济层面上)的合理化:鲁滨孙可以将其全部的精力投入经济事务中。而事实上,鲁滨孙也的确如此地实践着,即使是妻子的死,也丝毫没能影响到他。

虽然在《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与他人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经济上的联系,但鲁滨孙对待他们的态度并非完全根据他们的商品价值,宗教因素(清教伦理对其的影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制约着鲁滨孙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周学信校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第四单元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审题指南针:

1. 下笔之前先要细读原文,找到自己的“感点”。

2. 开始下笔,一般分四步写:

首先,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切忌不分轻重,照搬原文。引述一定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其次,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对引述材料进行一番评析后,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自己的“感点”。

再次,联系实际,使“感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结尾既可以呼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贯穿全文。

佳作展示台:

他在一次航行中遇到了可怕的风浪,船翻了,他流落到了孤岛上。他凭着惊人的毅力与勇气,在孤岛独自生活了28年,并最终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他就是鲁滨孙。

初到孤岛时,他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而孤岛上却危险重重,不时有野人、野兽出没……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孙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力气,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板都要42天。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而是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的。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只有这样,才能像鲁滨孙那样,做一个驾驭生命的强者。

“天不总是蓝的,水不总是清的,草不总是绿的,花不总是艳的,人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花会凋落,草会枯黄,但春天又给它们生机。《鲁滨孙漂流记》 给我的启示是:只有奋斗,才有出路。

彩笔头点睛: 本文开头很出彩,险恶的环境,胜利的王者,让读者一下就对鲁滨孙竖起了大拇指。接下来,小作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深入剖析了鲁滨孙成功的众多因素。然而小作者没有把写作重点归到一个“感点”上,“感点”太多,导致文章有些散。应围绕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详细描写。除此之外,读后感如果能联系实际,具有时代感,则能更加深刻,更有意义。

第6篇

   讲述人类与自然的故事我也曾看过,可是相比之下《鲁滨逊漂流记》更真实,更贴切。主人翁鲁滨逊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可是他所做的一切却很清晰,因为他都是用自己的双手做成的。

   鲁滨逊这个人物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典型。他出生于一个有着幸福生活的中产阶层生活的家庭,原本他可以安乐地过完一生,可是从小便想遨游四海的念头促使他离开了家,展开了一段刺激的人与自然的生活。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多的艰苦生活,他利用一艘破船上仅存的一点点人类文明所遗留下的生活资料向大自然展开顽强的斗争。其中,以安顿家园,造独木舟的情节可看出鲁滨逊善于发现和利用的特点。而拯救“星期五”,搭救船长,降伏--的事件,刻画了鲁滨逊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从而塑造了一个反映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精神面貌的形象。

   作者笛福曾这样点评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很多人都只想满足于现状,最好是不经过任何风波就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他们却不知道没有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是经不过任何打击和挑战的。有些人虽经过了一番考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一旦东西失去了,他们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因为他们怕再一次为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大费周折。《谁动了我的奶酪》里的小老鼠——咻咻和匆匆在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奶酪后,并没有任何犹豫,马上穿上鞋子去开始自己新的寻找。这样,他们的心态和心境才会更平静和从容,因为他们懂得去追求,所以他们的远方就在不远处。

   鲁滨逊也是一样的,如果他没有离开家,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没有那么精彩,在他的眼中就只有金钱,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也就不会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制造东西,去扞卫自己的家园,他勇于向世俗挑战:离家出走;他勇于和大自然斗争:在经过大浪后也没被淹没;他勇于行动:在荒岛上看见俘虏快被野人杀后吃掉,舍身去救他——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挑战和磨练,我想:我们也应该这样,要敢勇于挑战,不被打垮,压力越大则能够越坚强,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要勇于行动、勇于挑战、勇于追求,这样才能创出一个坚强的自我。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心得800字范本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说的话。今年暑假,我读了英国的丹尼尔·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它使我深受启发。

   鲁滨孙漂流记”讲述了一个19岁的少年,鲁滨孙想要出海旅行,但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但鲁滨孙还是离开了家开始了他的航海生涯,不过事实不如意,他在一场狂风巨浪中被送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找了栖息之所,他在沉船上找到了食物、武器、工具等物品。又自己动手创造了器具,种了谷物,养了牲畜,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后来,他生了一场大病—疟疾。他想起英国人生病时,不吃药,只嚼烟叶,他照做了,最终战胜病魔。他又救了一个野人,因为那天是星期五,所以这个野人的名字就叫做“星期五”。“星期五”跟着鲁滨孙学说英语,学干活,干的像鲁滨孙一样好。他们又救了一艘船的船长、大副和旅客。他们勇敢地消灭了船上的叛乱者,夺回大船。他们乘坐大船回到了英国,鲁滨孙回到英国,收取了他应有的财富,就开始赶往家乡—伦敦。他在路上遇到了野狼,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安全地回到了家乡。

   他在这片荒岛上生存了二十八年!这是多么惊人啊!他初到荒岛时,身上没有食物,没有衣服,没有食物,也没有住所。但他在沉船上发现了许多有用的工具后,他便振作了起来。他建了自己的房屋,养了牲畜,做了器具,种了稻谷,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王国。再仔细想想,他在这座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零19天!这接近30年的荒岛生活,不是我们想象地那么容易的。如果我们有着相同的遭遇,我们能生存几天?一天,两天,还是三天?我们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们创造的优越条件,没有经历过风风雨雨,体会不到幸福的来之不易。

   鲁滨孙是一个不甘平庸、勇于进取的人。鲁滨孙的内心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促使他厌恶平凡中庸的生活,到海外去闯荡。父亲的劝告、船破的教训都不足以让他回头,以致最后终于遇难,只身到了荒岛。然而他战胜了困难,生活也相当安适。

   鲁滨孙是个坚毅果敢的人。他只身困在荒岛,没有助手,没有同伴,但是他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改变了生活,他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到最后的安逸的生活。他对任何事情都不灰心,并且热衷于劳动。他就是这样与自然进行斗争,改变了自己的处境。这种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值得人们传颂的。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心得800字范本3

   读完《鲁滨逊漂流记》这部经典之作之后,我被丹尼尔笛福笔下的鲁滨逊所折服,鲁滨逊是一位勇敢的航海家,探险家。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的航海梦想。

   鲁滨逊出生于1932年英国约克市的上流社会,父亲一心让他当律师,他却要航海,抛去荣华富贵,勇敢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于是,他悄悄背着父母,在一艘船上当了水手,开始了自己的航海梦。

   我仿佛看到甲板上站着那高大的身影:他放弃了奢侈而华丽的生活;他厌恶庸庸碌碌的平静生活。他不会让命运掌握未来,不会因命运而放弃,就算再艰难也要迎难而上。决定干出一番大事业。鲁宾逊的航海之旅才刚刚开始!

   风暴来临,全船独鲁滨逊一人生还,他的荒岛历险扬帆起航!

   他独自一人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自己建造房子;自己种植五谷;自己烧制陶器;自己制作面包;自己搜捕猎食;自己圈养山羊······他救出野人一族被欺负的“星期五”。与他做伴,教他语言。他奇思妙想:自己造船;在山岩下搭屋;用智慧救出船长。他的脑子里仿佛藏着无数新颖、有创意的的想法。他总能将脑中的想法化为实际在这个荒岛上实现,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因为船长的帮助,得使他回到久违的故乡。

   孤岛生存,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他找了整整一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他搭了一个帐篷,再打了几根木桩做吊床,第二天则找到一些材料做防御工事。为后来27年的荒岛生活奠定了基础。

   造船回乡,鲁滨逊花了数多年时间,却由于船离海太远,这个渴望化为虚无。直到“星期五”与船长的出现,终于又燃起了希望!

   这是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挑战。种种困难与不幸没有压倒鲁滨逊,反而让他更坚强更勇敢!他用坚强的毅力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存了27年。他敢于与恶劣环境作斗争,把小岛治理的有条不乱。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第7篇

一片荒芜人烟,没有生活用品,没有住所,只有一片大海和一片树林的孤岛,只有一艘废船上的一丁点食物、枪支、弹药和其他并无多大用处的东西,你能单独在上面生活长达二十六年之久吗?你能只凭自己一人在上面建造自己的城堡、种植庄稼地吗?你能单靠一个人的智慧克服重重的困难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似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这不可能的一切,都发生在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的身上。

《鲁滨逊漂流记》中记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除他外,其他人全部遇害。他被漂到了个没有人烟的孤岛上。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助以及孤独,不知道应该如何在这个孤岛上生活下去,但是,他却又不断地安慰自己,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把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并且找到了许多生活的乐趣,在他渐渐淡忘要回到文明社会中去的时候,他却得到了获救的机会……

在故事中,坚强不屈的鲁滨逊凭着自己的力量和在废船上找到的一些工具,在荒地上建起了住所,种起了麦谷,还饲养了动物,完成了自己的生活基本所需。他在这个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负出了辛勤的劳动。例如,他那个有两层围墙的房子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建成的;他在第一次播下大麦和稻谷的时候,由于播种的不是时候,这些宝贵的存货就浪费了一半;为了挖几个地窖以备贮存淡水,鲁滨逊又辛辛苦苦地干了几个月;为了做一个能够煮汤的锅,他绞尽脑汁,尝试了多种办法,也失败了无数次,才研究出制造方法;但是,这一切的困难,都被鲁滨逊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所征服了,这个孤岛上每一样鲁滨逊亲手制成的东西,都凝聚着他所有的心血,他也会因为每一个小小的成功而高兴得无法形容。每当我看到这些片段,我内心中的感觉简直不能只用一个“佩服”所来形容,我真真正正地被鲁滨逊征服得五体投地。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我大开了一次眼界,也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只要我们像鲁滨孙一样,在困境面前毫不退缩,有他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在绝境中求生的信念,有什么事情我们不会成功呢?又有什么事情能比鲁滨逊所遭受到的更糟呢?

现在的我们就像生在温室里面的花朵。没有受过人生真正的挫折,只有里经过磨难,才能够成就一个真正坚强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独立自主。不要当在鸡妈妈翅膀下的小鸡,我们要当在蓝天上翱翔的老鹰。“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肯创造奇迹,就可以的。

第8篇

古人曾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今看来,的确有这意思。我十分爱看课外书,阅览过许多小说书,如《鲁滨孙漂流记》、《汤姆叔叔的小屋》、《母亲》、《三国演义》等……我发现书本蕴含极其丰富的知识,我爱看书。

《鲁滨孙漂流记》中,述说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生活了二十几年的故事。我在书本中看到了主人公的机智和勇敢,比起我,我就没有他那样勇敢了,因为我实在没有他那种爱冒险的精神。《母亲》中,述说生活在黑暗的社会中,母亲在儿子的革命活动醒觉,起来一起革命,我很钦佩这位母亲。我爱看小说,每次看完一本书后,就有很大的感触。书中的知识比起什麽都要重要。我爱看书。

在最近的的校园生活中,我看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中学生博览》,内容形形色色是讲中生自己的故事。我很感动,一个青春期的人的烦恼,感同身受。这也是我爱看的原因。

我爱看书,无论是怎样的书,只要是好书,我就爱看。我不记得为什麽爱上看书。但是我知道书本如何吸引我,我就爱上看书。有一次,我在上体育课,实在不舍得扔书去上课,无论怎样都想知道下文,就把书带到体育课上,被老师罚了,但还是不愿舍去书本,还想看。但是我控制了自己。我是个书迷,对每篇好文章总是印象深刻,比如《我是只自由的小小鸟》文章情节十分优美。

我爱看书,但总是表达不出我的真实感受,只能用简洁一句说,我爱看书。

第9篇

关键词: 鲁滨孙 荒岛历险 坚毅 勇敢 热爱劳动

一,绪论:

英国青年鲁滨孙从小喜欢航海,曾三次离家到南美各地旅行。一日他怀着云游四海的高远志向,告别家人,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经历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在太平洋上不幸罹难,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惟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岛上。 他从绝望的缝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性格坚强的鲁滨逊在岛上独立生活了28年。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年复一年与孤独为伴,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圣经》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不息的劳动,他盖起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他曾与野兽斗智,也曾与吃人肉的野人斗勇。后来他搭救了一个土人,称他为"星期五",把他收作仆人。他以非同寻常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生存的家园。

一直到第28个年头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这时他父母双亡,鲁滨逊收回他巴西庄园的全部受益,并把一部分赠给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

二 鲁滨孙的一生:鲁滨逊是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他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要他满足现状,不要出海。但海外的世界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诱惑着他,他雄心勃勃,决心舍弃安逸舒适的平庸生活出海远航。一次出海他几乎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盗掳去,逃出后在巴西发了财。但他仍不死心,经别人提议,再次出航,结果滞留海岛。28年的孤岛生活阻止不了他的继续冒险。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表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 故事中关于鲁滨逊在荒岛上经历的描写是全书的精华。作者把鲁滨孙描绘成充满劳动热情的人。他凭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表现出惊人的毅力。鲁滨孙一到荒岛,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情绪后,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他从搁浅的破船上取走了几乎所有可以取走的东西。他靠着自己的双手,靠着智慧,利用船上留下的简单工具,克服无数困难,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了条件。他又挖凿山洞,修筑栅栏, 驯养山羊,种植谷物,制造独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等,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富裕"。最后他竟然有了自己的种植园、牧场、两处住所、许多家具,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包括狗、猫、羊、鹦鹉在内的热闹家庭。他每做一件事都要花费很大的劳力和很长的时间,但他失败了再干,从不气馁。他用近半年的时间造了一只能坐24人的独木舟,但要把它放进海里却需要花12年的工夫挖条小河,他只好放弃这条船,又用了一年时间另造一只。这种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使鲁滨孙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作者借此歌颂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进取精神,强调了个人的聪明和毅力。

三 鲁滨孙的形象

鲁滨孙是个新人,是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他不是有教养的贵族中间的人物,而是一个平民。……鲁滨孙就是独自一个人生活在荒岛上,也尽可能地保持了资产阶级的体面,也使他能用这种当代文明的产物征服可能危及他本人和他的"领土"的土人。除了衣服和一些小用品外,他几乎享有一切当代文明的产物。这样他始终维持了"文明人"的生活而没有变成野人。他在岛上一方面等待离开荒岛的机会,一方面积极开发这个小岛。荒岛上一旦出现了第二个人,他就俨然以岛的"总督"自居了。鲁滨孙离开人群达28年之久,但是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状态方面,他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是资产阶级的一分子。这与"返回自然"或"知足常乐"是没有丝毫共同之处的。鲁滨孙受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得到了大量的产业和财富,这就是这个阶层英雄人物向往的归宿。

鲁滨孙是喜爱劳动的人。这样阶层的人物没有什么遗产可以得,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维持中等地位,才能爬到上层去。鲁滨孙父亲的观点也许只能代表旧时代,代表保守力量滨孙来说,"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绝对真理"。他凭一个人的力气,又没有小船,把破船上的东西往岛上搬,是有困难的。但是他的哲学是行动的哲学,是不怕困难的哲学。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搬东西,把两手搬得动的东西通通搬了下来,而且"倘使天气继续这样良好,我一定可以把全船一块一块地搬到岸上来"。他没有坐失时机,所以当破船终于为风暴摧散时,他可以觉得坦然,因为他没有偷懒。他说:"我平生没有使用过任何工具,然而久而久之,运用我的劳动、勤勉和发明才能,我渐渐发现我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得出来,只要我有工具。话虽如此,即使没有工具,我也做了许许多多的东西……"这样,鲁滨孙用自己的双手,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创造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

鲁滨孙是坚毅的人。他说:"我的脾气是只要决心做一样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费好长的时间,比如做一块木板就要42天。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了劳力,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他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他对任何事情都不灰心,因此也就不厌烦劳动。他就是这样与自然进行斗争,改变了自己的处境。我们可以说他的作为说明了劳动在他的小范围内能做出什么样的事业来。

鲁滨孙又是一个殖民主义者。他到荒岛上来以前就是个殖民者,而且是因为要到非洲买黑奴才离开巴西的。荒岛上还没有别人出现的时候,鲁滨孙踌躇满志地说:"这一切都是我的。"而且如果可能,他还要把它传诸子孙。他后来把"星期五"变成了他的奴隶.

鲁滨孙是个劳动者,同时也是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他几次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到非洲贩卖奴隶。他用火枪和《圣经》慑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忠实奴仆。"星期五"是他给一个土人取的名字。火枪和《圣经》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所惯用的双重武器。鲁滨孙顽强不息地与自然作斗争,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占有财富和土 地。在岛上还没有其他人出现的时候,鲁滨孙就踌躇满志地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可能,他要传给他的子孙。当岛上有了"星期五"的父亲和那个西班牙人后,他为自己"像个国王"、"我的百姓完全服从我"而满心高兴。即使回到英国后, 他视察"他的"领地",把岛上的土地分租给新去的居民。鲁滨孙身上的两重性, 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鲁滨孙在荒岛上做了许许多多的具体的事,荒岛的自然面貌就有了改变,他的生活也有了改变。他做每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多困难,有些甚至看来是不可克服的,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他有坚强的毅力,最后他成功了。他要吃饭、要穿衣就必须劳动,他的一切建树都是凭自己劳动完成的。

作品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故事说明,人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来。

鲁滨孙是个勇敢果断的人.从这段文字足以体现. "这样决定之后,我就进入了树林。星期五紧随我身后,小心翼翼、悄然无声地往前走。我们一直走到树林的边缘,那儿离他们最近,中间只隔着一些树木,是树林边沿的一角。到了那里后,我就悄悄招呼星期五,指着林角上最靠外的一棵大树,要他隐蔽在那树后去观察一下,如果能看清楚他们的行动,就回来告诉我。他去了不大工夫,就回来对我说,从那儿他看得很清楚,他们正围着火堆吃一个俘虏的肉,另外还有一个俘虏,正躺在离他们不远的沙地上,手脚都捆绑着。照他看来,他们接着就要杀他了。我听了他的话,不禁怒火中烧。他又告诉我,那躺着的俘虏不是他们部落的人,而是他曾经对我说过的坐小船到他们部落里去的那种有胡子的人。我听说是有胡子的白人,不禁大为惊讶。我走进那棵大树背后用望远镜一看,果然看见一个白人躺在海滩上,手脚被菖蒲草一类的东西捆绑着。同时,我还看出,他是个欧洲人,身上穿着衣服。这时,我看到在我前面还有一棵树,树前头有一小丛灌木,比我所在的地方离他们要近五十码。我只要绕一个小圈子,就可以走到那边,而且不会被他们发觉。只要一到那边,我和他们的距离就不到一半的射程了。这时,我已怒不可遏了,但还是强压心头的怒火,往回走了二十多步,来到一片矮树丛后面。靠着这片矮树丛的掩护,我一直走到那棵大树背后。那里有一片小小的高地,离那些野人大约有八十码远。我走上高地,把他们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事情已发展到万分紧急的关头了,因为我看到有十九个野人挤在一起坐在地上,他们派出另外两个野人去宰杀那可怜的基督徒。看来,他们是要肢解他,一条胳膊一条腿地拿到火上去烤。我看到那两个野人这时已弯下腰,解着那白人脚上绑的东西。我转头对星期五说:"听我的命令行动。"星期五说他一定照办。我就说:"好吧,星期五,你看我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要误事。"于是,我把一支短枪和一支乌枪放在地下,星期五也跟着把他的一支鸟枪和一支短枪放在地下。我用剩下的一支短枪向那些野人瞄准,并叫星期五也用枪向他们瞄准。然后,我问星期五是否准备好了,他说:"好了。"我就说:"开火!"同时我自己也开了枪。星期五的枪法比我强多了。射去的结果,他那边打死了两个,伤了三个。我这边只打死了一个,伤了两个。不必说,那群野人顿时吓得魂飞天外,那些未死未伤的全部从地上跳了起来,不知道往哪儿跑好,也不知道往哪儿看好,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场灾祸是打哪儿来的。星期五一双眼睛紧盯着我,因为我吩咐过他,注意我的动作。我放完第一枪,马上把手里的短枪丢在地上,拿起一支鸟枪;星期五也照着做了。他看见我闭起一只眼瞄准,他也照样瞄准。我说:"星期五,你预备好了吗?"他说:"好了。"我就说:"凭上帝的名义,开火!"说着,我就向那群惊慌失措的畜生又开了一枪,星期五也开了枪。这一次,我们枪里装的都是小铁沙或手枪子弹,所以只打倒了两个,但受伤的却很多。只见他们像疯子似地乱跑乱叫,全身是血,大多数受了重伤;不久,其中有三个也倒下了,虽然还不曾完全死去。我把放过了的鸟枪放下来,把那支装好弹药的短枪拿在手里,对星期五说: "现在,星期五,你跟我来!"他果然勇敢地跟着我。于是我冲出树林,出现在那些野人面前。星期五紧跟在我后面,寸步不离。当我看到他们已经看得见我们时,我就拼命大声呐喊,同时叫星期五也跟着我大声呐喊。我一面呐喊,一面向前飞跑。其实我根本跑不快,因为身上的枪械实在太重了。我一路向那可怜的俘虏跑去。前面已经说过,那可怜的有胡子的人这时正躺在野人们所坐的地方和大海之间的沙滩上。那两个正要动手杀他的屠夫,在我们放头一枪时,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他们丢开了俘虏,拼命向海边跑去,跳上了一只独木船。这时,那群野人中也有三个向同一方面逃跑。我回头吩咐星期五,要他追过去向他们开火。他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向前跑了约四十码,跑到离他们较近的地方,就向那批野人开枪。起初我以为他把他们通通打死了,因为我看到他们一下子都倒在船里了。可是不久我又看到他们中有两个人很快又坐起来。尽管这样,他也打死了两个,打伤了一个;那个受伤的倒在船舱里,仿佛死了一般。当星期五向那批逃到独木舟上的野人开火时,我拔出刀子,把那可怜的家伙身上捆着的菖蒲草割断,把他的手脚松了绑,然后把他从地上扶起来。我用葡萄牙话问他是什么人。他用拉丁话回答说:"基督徒。"他已疲惫不堪,浑身瘫软,几乎站都站不起来,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我从口袋里拿出那瓶酒,作手势叫他喝一点。他马上喝了几口。我又给了他一块面包,他也吃了下去。于是我又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他说:"西班牙人。"这时,他精神已稍稍有些恢复,便做出各种手势,表示他对我救他的命如何如何感激。"先生,"我把我所能讲的西班牙语通通搬了出来,"这些我们回头再说吧。现在打仗要紧。要是你还有点力气的话,就拿上这支手枪和这把刀杀过去吧! "他马上把武器接过去,表示十分感激。他手里一拿到武器,就仿佛滋生了新的力量,顿时就向他的仇人们扑过去,一下子就砍倒了两个,并把他们剁成肉泥。因为,事实上,我们所进行的这场攻击实在太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了,这班可怜的家伙给我们的枪声吓得东倒西歪,连怎样逃跑都不知道,就只好拿他们的血肉之躯来抵挡我们的枪弹。星期五在小船上打死打伤的那五个,情形也一样。他们中有三个确实是受了伤倒下的,另外两个却是吓昏了倒下的。这时候,我手上仍拿着一支枪,但我没有开枪,因为我已把手枪和腰刀给了那西班牙人,手里得留一支装好弹药的枪,以防万一。我把星期五叫过来,吩咐他赶快跑到我们第一次放枪的那棵大树边,把那几支枪拿过来。他一下子就取回来了。于是我把自己的短枪交给他,自己坐下来给所有的枪再次装上弹药,并告诉他需要用枪时随时可来龋正当我在装弹药时,忽然发现那个西班牙人正和一个野人扭作一团,打得不可开交。那个野人手里拿着一把木头刀跟西班牙人拼杀。这种木头刀,正是他们刚才准备用来杀他的那种武器,要不是我及时出来阻止,早就把他杀死了。那西班牙人虽然身体虚弱,却异常勇猛。我看到他时,已和那野人恶战了好一会了,并且在那野人头上砍了两个大口子。可是,那野人强壮无比,威武有力,只见他向前猛地一扑,就把西班牙人撂倒在地上,并伸手去夺西班牙人手中的刀。那西班牙人被他压在底下,急中生智,连忙松开手中的刀,从腰间拔出手枪,没等我来得及跑过去帮忙,他早已对准那野人,一枪结果了敌人的性命。星期五趁这时没人管他,就手里只拿了一把斧头,向那些望风而逃的野人追去。他先用斧头把刚才受伤倒下的三个野人结果了性命,然后把他能追赶得上的野人杀个精光,一个不留。这时候,那西班牙人跑过来向我要枪,我就给了他一支鸟枪。他拿着鸟枪,追上了两个野人,把他们都打伤了,但因为他已没有力气再跑了,那两个受伤的野人就逃到树林里去了。这时星期五又追到树林里,砍死了一个;另一个却异常敏捷,虽然受了伤,还是跳到海里,拼力向留在独木舟上的那两个野人游去。这三个人,连同一个受了伤而生死不明的野人,从我们手中逃出去了,二十一名中其余的十七人,都被我们打死了。全部战果统计如下:被我们从树后第一枪打死的,三名;第二枪打死的,二名;被星期五打死在船上的,二名;受伤后被星期五砍死的,二名;在树林中被星期五砍死的,一名;被西班牙人杀死的,三名;在各处因伤毙命或被星期五追杀而死的,四名;在小船里逃生的,共四名;其中一名虽没有死,也受了伤。以上共计二十一名。那几个逃上独木舟的野人,拼力划着船,想逃出我们的射程。虽然星期五向他们开了两三枪,可我没看到他打中任何人。星期五希望用他们的独木船去追杀他们。说实在的,放这几个野人逃走,我心里也很有顾虑。因为若把消息带回本部落,说不定他们会坐上两三百只独木船卷土重来,那时,他们将以多胜少,把我们通通杀光吃掉。所以我也同意星期五到海上去追他们。我立刻跑向一只独木船跳了上去,并叫星期五也一起上来。可是,我一跳上独木舟,就发现船上还躺着一个俘虏,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那俘虏也像那西班牙人一样,手脚都被捆绑着,等着被杀了吃掉。因为他无法抬头看看船外边的情况,所以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人已吓得半死;再加上脖子和脚给绑得太紧,而且也绑得太久,所以只剩一口气了。我立刻把捆在他身上的菖浦之类的东西割断,想把他扶起来 ,但是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更不要说站起来了。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哼哼着,样子可怜极了。"

四 圣经的出现

鲁滨孙那种不重享乐忽略个人幸福,不盘算如何以最舒服和最少劳动方式取得报酬的生活工作态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宗教长期教育的结果,鲁滨孙流落孤岛后饥饿难耐,当他看到几株麦苗飘动在眼前时,他渐渐地感受到了上帝的恩泽,也逐步地在内心深处萌发了感恩上帝的虔诚麦苗,这样两株物质和精神的麦苗奠定了他新生活的双基,也预示着整个新兴中产阶级生活典范的萌生,鲁滨孙拿起《圣经》诵读的瞬间,也预示着整个这一时代人们新教的确立。

小说中有四次较有深刻内涵的《圣经》的出现,展现了鲁滨孙整个基督洗礼深化的过程,从他流落荒岛算起,第一次是鲁滨孙从他们的沉船上找到并顺便将找到的三本保存比较好的《圣经》带回岛上,这里好像我们能体会到这三本《圣经》的重要意义,这里的《圣经》是清教对基督教本质的继承,表示清教的血脉中依然流淌着主耶稣的血液。当他听到炮声随后顺着枪声得到二十加仑地酒、一把火炉铲、一把火钳、两个铜壶、铜锅和烤架的时候,正是鲁滨孙在读《圣经》的时候,好像精灵念完咒语得到想得到的东西一样巧合一样具有魔力,这里是小说在这一阶段第二次提及《圣经》,这里便是鲁滨孙得到的上帝的馈赠,当小说第三次提及《圣经》时,是在鲁滨孙受到恐怖和疾病的威胁,性命岌岌可危的时候,好像是作者安排的一场恶魔撒旦的一次客串,是鲁滨孙为人子而不孝的"原罪"的又一次惩罚,抑或是他得到上次上帝的馈赠而对上帝感恩不够的后果,此时也是他下决心会更加虔诚的起点,这便呼应了《圣经》里的话"在你患难时呼唤我,我就会来救你,而你要赞美我",冥冥之中笛福安排了一次人与上帝的诚信交易,但是鲁滨孙在这次交易中表现的诚信不是很充分,所以在上帝预先付给他那些等价财富后,对其的不很诚信给予了惩罚。"真正支配了人的是使他无论在哪里都感到孤独的东西" ⑦ ,鲁滨孙在读《圣经》时感到了恐惧与孤独,于是耶稣基督此时真正支配了他,这样的人与上帝的市场交易在小说里还有,比如葡萄牙船长救起鲁滨孙并且给与他金钱财富,帮他重获新生,重获发展的机会,老船长是出于对上帝的一种诚信,于是这次船长在与上帝的交易中,得到鲁滨孙后来给他每年100枚金币和给他儿子每年50枚金币的回报。笛福将神圣的上帝纳入到经济市场当中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可是资本主义并不是决定了基督教,而其中的关系是基督教以一种非理性的人文因素,一种被利用的文化手段而伴随并促进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当资产者意识到这点时,他们便开始对异教和天主教徒进行清教的灌输,当鲁滨孙面对"星期五"和"西班牙人"时,他都将自己的《圣经》拿出来,替上帝抑或是自己进行传经布道,这是小说在此阶段第四次出现《圣经》,此时鲁滨孙不只是一个清教徒而且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有感染力的传教士,也正式走入了基督教辅助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中来。

让我们了解一下,人、宗教、财富三者在小说中的内在联系:人追求财富,财富引诱人的"金钱欲",宗教禁欲主义促进了财富的积累,人在追求财富过程中宗教是其精神动力,给人以精神的充实,而财富给人以物质上的满足,这便是整个小说最深层次三者的运转构架。

结论:

总的来说鲁滨逊让我大开了一次眼界,也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只要我们像鲁滨孙一样,在困境面前毫不退缩,有他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在绝境中求生的信念,有什么事情我们不会成功呢?又有什么事情能比鲁滨逊所遭受到的更糟呢?

现在的我们就象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受过人生真正的挫折,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成就一个真正坚强的人。这就是《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 马克思.韦伯 彭强、黄晓京译

第10篇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从步入文坛,便以宣扬“______________”著称。

2.《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_______《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3.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的歌颂;二是对______________的崇拜和赞颂。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1.《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_____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______________,含蓄地批判了______________的不合理。

三、《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1.《骆驼祥子》是作者_______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_______的故事。

2.《骆驼祥子》以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____________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______________。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_______,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______________,一步步走向毁灭的______________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等等。

四、《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神魔世界

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______________小说。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人保护_______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2.《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______________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而被______________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______________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______________。

3.孙悟空号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猪八戒本是仙界的______________,因醉酒调戏______________,被贬下凡。他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常常当众出丑。另一方面,他也不失______________,自有他可爱之处。

五、《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108名英雄传奇

1.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__________为首的108名好汉在_______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鲜明地表现了“__________”的主题。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定名为“__________”。

2.鲁智深和李逵,同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___________;李逵则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冲和武松同是《水浒》浓墨重彩刻画之人,也都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但绰号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林冲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教头,一直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被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误入__________,刺配沧州,最后火烧__________,在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型。而武松是下层侠义之士。他崇尚的是__________,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因此,从为兄报仇开始,武松斗杀__________,醉打__________,大闹__________,血溅__________,除恶__________,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4.《水浒》的结构很有特点,作者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链式结构。第_____ 回以前先讲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__________回以后,写他们__________,走向失败。

5.《水浒》中号称“黑旋风”的是_____ ,他所使用的武器是__________ ,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_______________所害。

6.鲁智深绰号__________ 。他在渭州三拳打死_______________ ,在相国寺倒拔______________ ,大闹野猪林,救下__________ 。

7.《水浒》中吴用绰号__________,与晁盖、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冈智取了__________。

8.梁山泊中三员女将的名字及绰号分别是:

①名字:_______________绰号:__________

②名字:_______________绰号:__________

③名字:_______________绰号:__________

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颂歌与顽强人生的教科书

1.原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其后,他又开始了另一部小说《________________》的创作,但只完成了第一部,就与世长辞了。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_____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俄苏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___________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七、《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童年》是__________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年》讲述的是__________ (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__________ 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__________,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怀。作品中,乐观纯朴的_______________ ,正直的老工人_______________ ,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_____ ”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八、《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1.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_____ 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资产阶级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2.《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是_______,他敢于__________,勇于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3.《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部分就是主人公在荒岛生活的生动记述。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的第24年,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___________,在他的教育下成为忠实的奴仆。

九、《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_______________ 。

2.《名人传》叙述了_________国音乐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画家和雕塑家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____________________强奋斗的精神。

3.《_______________》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4.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十、《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

1.《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_____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_________。

2.《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医生、船长__________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等地的经历。

3.《格列佛游记》中描写小人国__________________党派之争以_____ 划分阵营。_____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岛的描述,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__________ 。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颠倒的怪诞景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__________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_______________ ”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附参考答案:

一、1.爱的哲学 2.泰戈尔 3.母爱与童真 大自然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1.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2.“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 无知和隔膜 封建思想习俗

三、1.老舍 人力车夫 2.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 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3.刘四 虎妞 小福子

四、1.长篇神魔小说 明代 吴承恩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僧 唐僧 孙悟空大闹天宫 唐僧出世 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大闹天宫 三打白骨精 车迟国斗法 女儿国遇难 真假美猴王 智取红孩儿 三调芭蕉扇(任写4个)

2.七十二变 筋斗云 如意金箍棒 如来佛祖 观世音菩萨 孙行者

3.美猴王 齐天大圣 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 天蓬元帅 嫦娥 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 忠勇善良、淳朴憨厚

五、1.施耐庵 水浒 宋江 水泊梁山 四海之内皆兄弟

2.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暴 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3.豹子头 东京八十万禁军 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高俅 白虎节堂 草料场 梁山 上层人物被迫造反 忠义 西门庆 蒋门神 飞云浦 鸳鸯楼 蜈蚣岭

4.先分后合 四十 水泊梁山大聚义 七十回 归顺朝廷

5.李逵 两把板斧 李鬼

6.花和尚 镇关西(郑屠) 垂杨柳 林冲

7.智多星 生辰纲

8.顾大嫂:母大虫 扈三娘:一丈青 孙二娘:母夜叉

六、1.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暴风雨所诞生的 2.保尔・柯察金 朱赫来

七、1.高尔基 在人间 我的大学

2.阿廖沙 俄罗斯

3.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附参考答案:

一、1.爱的哲学 2.泰戈尔 3.母爱与童真 大自然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1.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2.“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拦 无知和隔膜 封建思想习俗

三、1.老舍 人力车夫 2.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 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3.刘四 虎妞 小福子

四、1.长篇神魔小说 明代 吴承恩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僧 唐僧 孙悟空大闹天宫 唐僧出世 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大闹天宫 三打白骨精 车迟国斗法 女儿国遇难 真假美猴王 智取红孩儿 三调芭蕉扇(任写4个)

2.七十二变 筋斗云 如意金箍棒 如来佛祖 观世音菩萨 孙行者

3.美猴王 齐天大圣 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 天蓬元帅 嫦娥 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 忠勇善良、淳朴憨厚

五、1.施耐庵 水浒 宋江 水泊梁山 四海之内皆兄弟

2.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暴 粗中有细、豁达明理 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3.豹子头 东京八十万禁军 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高俅 白虎节堂 草料场 梁山 上层人物被迫造反 忠义 西门庆 蒋门神 飞云浦 鸳鸯楼 蜈蚣岭

4.先分后合 四十 水泊梁山大聚义 七十回 归顺朝廷

5.李逵 两把板斧 李鬼

6.花和尚 镇关西(郑屠) 垂杨柳 林冲

7.智多星 生辰纲

8.顾大嫂:母大虫 扈三娘:一丈青 孙二娘:母夜叉

六、1.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暴风雨所诞生的 2.保尔・柯察金 朱赫来

七、1.高尔基 在人间 我的大学

2.阿廖沙 俄罗斯

3.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 小茨冈 格里戈里 好事情

八、1.笛福 鲁滨孙漂流记 2.鲁滨孙 冒险 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3.星期五

九、1.罗曼・罗兰 2.德 贝多芬 意大利 米开朗琪罗 俄 列夫・托尔斯泰

3.第九交响曲

4.《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十、1.英 斯威夫特 2.格列佛 小人国 大人国 飞岛 马(慧)国

第11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可视化;角色化;仪式化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增设“我读书 我快乐”板块,配合单元课文推荐名著,巧妙衔接课内外阅读,旨在让经典深入人心。然而,面对推荐,学生的阅读欲望并不强烈,大多数表示“早就读过”或者“曾听说过”。在他们看来,报得出主人公的名字、说得出故事起因结局、列举得出几个故事情节,就算读完一本书。因此,名著在手中还没捂热就被束之高阁,成为“文化的摆设”。

一、名著阅读需提升“挑战指数”

1.提升儿童化指数。

首先,书目选择尊重儿童需求。如阅读《西游记》原著有难度,教师可建议学生选择青少版或将两种版本对照结合读。其次,任务布置顺应儿童天性。儿童喜欢在游戏中探索发现的感觉,教师要顺应这种天性,将枯燥的阅读任务设计成有意思的游戏活动。第三,询问运用儿童接受的语气。英国当代作家艾登?钱伯斯建议教师用“说来听听……”替代“为什么”,这样询问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探寻和邀请。[1]

2.提升系统化指数。

阅读名著是以增进理解、获得发展为目标的,而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系统地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阅读有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2]这四个层次的阅读是渐进的,教师应引领学生超越基础阅读,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一般来说粗读一本书后还要经历“信息选择加工―语言品味揣摩―主题分析讨论”三个阶段。教师若循着这个步骤系统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就能切实提升他们的阅读层次。

二、提升名著阅读品趣的“儿童化活动方案”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立足儿童本位,探索出一系列提升儿童名著阅读品趣的活动方案,使学生在系y化指导中获得看得见的阅读力。

1.可视化方案――玩转信息深加工。

名著阅读中引入“可视化”,意在帮助学生将阅读中获取的信息以目录、表格、卡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1)以目录为支架,把握整体内容

读完一本书后,学生交流“书中主要讲了什么”时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教师可依托目录,指导学生进行概括训练。如初读《鲁滨逊漂流记》后,笔者按以下四步引领学生把握整体内容:一览,即浏览目录,对全书的框架再做整体了解;二忆,即根据标题,依序回忆各章节主要情节;三联,即串联目录,适当做好“加减法”,如次要的标题可以减掉或相近的合并在一起,情节起伏的地方加些连接词过渡;四说,即记住框架,用通顺的语言概述全书主要内容。

名著目录的拟定方式虽有不同,但都为读者获取、筛选、整合信息搭建了有力的支架。如以人名或地名为题的,可看目录回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以人物话语为题的,可围绕目录想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教师可充分利用目录这个支架,引导学生在“浏览―回顾―串联―概述”的过程中提升信息加工能力。

(2)以表格为媒介,梳理重点情节

《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中指出:“图解式引导是一项有效的记忆策略,因为它们帮助强化从阅读而来的最重要信息……改善读者对已经阅读过的内容的记忆。”[3]而表格梳理是图解式引导的一种形式。在交流《鲁滨逊漂流记》的过程中,笔者正是借助表格(如表1),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主人公一一化解困难的重点情节。

以表格为媒介,能省去重复的信息,集中呈现重点情节。经历“深入阅读―绘制表格―提炼语言―填写表格―比较分析”这一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后,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发散性同时也得到发展。

(3)以卡片为展示,评价人物形象

为集中展示名著中的人物风采,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深入阅读故事,全面了解人物,然后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述评价,绘制“人物卡片”。如阅读《上下五千年》时,笔者指导学生用卡片的形式概括评价人物形象。

卡片的绘制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对故事内容、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制作系列人物卡片,由显性主题到隐性主题,由同一平面的人物群像展示到立体层面的梳理展示。这种形象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轻松地进行深度阅读,愉快地学习深度加工,主动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和探索者。

2.角色化方案――体验语言深揣摩。

经典名著中往往有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学生阅读时会不自觉地进入到作者虚构的世界里。因此,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在体验中揣摩品味语言。

(1)想成文中“我”,演绎内心独白

《鲁滨逊漂流记》有大量的独白,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为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笔者选取一组内心独白,引导他们进行多层次的“我”体验。

自由读,理出心情变化。教师出示鲁滨逊刚流落荒岛上的一段内心独白,让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理出“我”从“悲伤绝望”到“坦然应对”的心情变化。

入境读,想成文中角色。当学生读到“忍不住流下泪来”时,教师深吸一口气,用手势提示“可是――”,把他们拉到乐观的心态中。批文入情的朗读,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我”的心情变化。

迁移读,找出表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存在类似表达的段落进行阅读赏析,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可是”一词反映“我”心态的转变。而发生转变的关键是“多想自己拥有的,少想不幸的”。 创作读,实现言意共生。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遇到困难时的情境,仿照书中“……可是……”的表达形式写一段内心独白,写完后读给同伴听。学生真实地剖析自己的内心,将鲁滨逊的精神化作了前进的动力,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2)转型“编”和“演”,再现精彩镜头

角色化体验的最佳形式就是向“编”和“演”的形式转型,再现精彩镜头。高年级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戏剧常识,对剧本创编既有兴趣又有信心,教师只需提醒三点:首先,选择的剧目要具有故事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特点。其次,创编剧本要将阅读的视角延展到文本外。唯有知道背景,熟悉主题和内容,才能全面塑造人物形象。此外,改编名著的目的在于揣摩文本语言、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深度阅读,所以道具之类辅助性的东西只需略有神似,点到即可。

改编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学生在阅读文本、编写剧本时会加上自己独特的理解。如《上下五千年》中一些平铺直叙的故事经过学生创编之后变得一波三折,形象可感。而表演是一种创造性的体验活动,学生在表演时会结合情况不断调整充实,进行再创造,使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等更具个性化特征。

经过创造性角色体验之后,名著中经典的语言、人物、情节深深地印在学生心底。当他们再读其他故事时,会情不自禁地加入想象、造,进入到深层立体的阅读状态。

(3)变成穿越者,展开深度对话

学生对“穿越时空”较感兴趣,教师不妨“投其所好”――创设情境,让他们穿越到故事中,和主人公展开深度访谈,在心灵沟通中切身体会人物的心路历程。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笔者引导学生和鲁滨逊进行了一番时空对话(节选):

“那么,是什么支撑您从困境中站起来的呢?毕竟您开始只是一个人呀?”我好奇地问道。

“是信念!坚强不屈的信念!”鲁滨逊激动地说,“我告诫自己不能听天由命,坐以待毙。我要靠双手、靠智慧去与大自然斗争,开创美好的生活。”

“穿越”是互通的,读完《海蒂》,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创编海蒂穿越到自己身边的故事,不仅要注意海蒂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风格和原文保持一致,还要用她的纯真、善良来温暖、改变自己。习作中,有的学生描写海蒂帮助自己解决学习难题的情景,有的借海蒂的示范引领学会了礼貌待人,有的则和海蒂一起给孤寡老人讲故事……

“穿越”的角色体验,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打开心扉与书中人物对话,在深度阅读、深度对话中内化文本语言,获得精神洗礼。

3.仪式化方案――分享主题深探讨。

心理学研究表明,仪式感越强,人们就会认为这件事越重要,越值得认真投入。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分享阅读体会时,可以开展一些仪式感较强的活动,使深入的阅读探讨变得别致又有情趣。

(1)隆重颁奖礼

为了点燃学生的分享热情,教师可精心设计PPT背景,配上音乐,营造隆重的仪式氛围,让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对人物的深度剖析。如读完《草房子》,笔者让学生从“最英俊”“最善良”“最勇敢”“最坚强”这四个方面评选出“我心中最美的少年”,并撰写、宣读颁奖辞。为了让颁奖礼更具仪式感,教师还可出示人物图片,让学生进行“大众投票”,从而扩大阅读分享的效应,加深对文本主题的感悟。

(2)正规辩论赛

阅读交流时,遇到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可引入辩论赛的模式,引导他们聚焦重点,规范表达。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笔者围绕“如果你是鲁滨逊,能够重新开始,还会选择出海吗?”让学生展开辩论。辩论前,要求学生紧扣自身立场,从文本中寻找依据,从经验中搜集事例,列好提纲。辩论时,组织双方依次陈述观点和理由。自由辩论阶段,提醒学生认真倾听,结合对方发言进行反驳,结合本方发言给予补充。结束时,引领学生回顾梳理双方观点和理由,然后发表总结陈词。如此正规的仪式,为的是促进学生深入地阅读思考,精心准备腹稿,有序有礼表达。在思维碰撞、言语交锋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必然向纵深发展。

(3)趣味发布会

教师还可举行每日“趣味发布会”,固定时间段,固定运作流程,让学生形成仪式感,对阅读分享充满期待。笔者借鉴艾登?钱伯斯的观点,列出四方面――“喜欢的”“不喜欢的”“不明白的”“注意到的重复的固定模式”供学生选择发布会内容。刚开始,学生对“固定模式”摸不着头脑。于是,笔者以《西游记》为例进行引导,如关注“妖精往往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最终结局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这样引导,让学生明晰了方向,发现了许多模式――“七七四十九”“九九八十一”等数字表现了困难的磨砺;孙悟空打败妖精总能得到神仙的帮助……阅读对学生而言就像一场探秘游戏,他们的阅读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探究与思考文本秘妙的过程中。

实践证明,可视化、角色化、仪式化等儿童化活动方案的实施,提升了名著阅读的品趣,使学生品味到了经典的深滋味,获得了受益终身的阅读力。

【参考文献】

[1]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M].蔡宜容,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第12篇

一、激情概述,激发兴趣

翻开新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多为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诗经》《三国演义》《红楼梦》“苏轼、曹操、泰戈尔……”这些我们烂熟于心的经典名作和名家对他们来说却是陌生的。因此在学习这些名家名篇时,我通常会激情概述背景知识,用以激发学生感情,从而导入新课。如在教学《〈诗经〉两首》时,我这样导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设置悬念,逐步引入

我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自古以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又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那么,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

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追求的目标。今天,人类已无数次登上了地球的最南端。可你知道吗,设立在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为什么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吗?那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英雄。那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这段导语运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多处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生动优美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为学生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以境引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是这方面的名家高手,在她设计的导语里,有不少是声声意、字字情。而初中课本所选的绝大部分选文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充满激情、给人启迪的佳作名篇,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我在设计《荒岛余生》的导语时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如果你一时迷失了自我,那你一定要看一看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是一部探险家式的小说,具有神奇的色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它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一个船长在船遇难后独自一人被困于这个荒岛上并通过智慧生存下来,最终在收服野人后将这个荒岛发展为一个部落,而其只身回到现代社会。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课文是小说的节选,主要描写了鲁滨孙遭遇海难后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学习本课,我们要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时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四、即兴演讲,引人入胜

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结合当时的天气、地点、环境、气氛等因素,即兴发挥,临时组织导语,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恰逢雪霁天晴,这位教师利用当时的天气特点即兴发挥:“同学们,陆陆续续飘洒了一周的雪花终于停止了,看外边,温暖的阳光,晴朗的天气,多美呀。但是,一千多年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好天气,他希望每天都大雪纷飞,每天都寒风凛冽,冰雪永远不要消融。他怎么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这样融此情此景加上悬念,让学生为教师的文学素养而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