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前教育的实践

学前教育的实践

时间:2023-05-29 18:2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前教育的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前教育的实践

第1篇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实际采取了灵活的应变措施。如按正常的教学进度和弦及调式要到一年下学期才能接触到,但由于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将歌曲的伴奏编配融入到钢琴的技术训练过程中,在一年上学期后半期就开始介入即兴伴奏的教学,因此,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将和弦与调式的知识提前讲解,为即兴伴奏的提前介入铺平了道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野充分考虑了知识的衔接等因素。再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开设和声课的实际情况,笔者采用了浓缩的办法如,把两个和弦的连接法概括为“相同音在同一声部,不同音就近连接”“和声的功能进行过程中属和弦后不能接下属和弦”等。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理论上的缺失障碍。

一、钢琴弹奏技巧的提高

要想在短暂的时间最大程度地获得钢琴弹奏的技巧,就是要科学地、循序渐进地安排钢琴进度、训练课题为此,笔者专门根据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学制、生源、课程设置、授课时间、授课方式等多种因素设计了一套钢琴训练教程。教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遵循钢琴教学的一般规律,内容全面丰富体现专业特色。制定教材内容时充分考虑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全面丰富。考虑技术性、针对性、时代性和趣味性等因素,注意技术的搭配、难度的搭配、类型的搭配、风格的搭配、体裁的搭配。科学地对经典的传统教材如车尔尼系列钢琴教程、拜厄钢琴基本教程、高等师范院校使用的钢琴基础教程等进行有效的选择与科学的整合。此教程具备几个特点:第一,进度合理,循序渐进。如一年级上学期的进度从学生认识基本音符开始,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按附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顺序进行,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自然。第二,内容广,技术全面。在选材方面注意内容覆盖全面,从技术类型、流派、朝代、作曲家、风格等诸多方面来考虑。学生通过学习能从中以俯瞰的角度对钢琴这个学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有效避免“盲人摸象”现象。第三,凸显专业特色。教程紧紧围绕学前教育这个专业性质主线,在选取练习作品时大量地起用一批幼儿歌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及一批儿童题材的原创钢琴作品。如《小星星》《乒乓变奏曲》等使钢琴教程儿童化,同时,又选取大量的幼儿钢琴供学生编配伴奏,使儿歌钢琴化。学生通过一轮的学习,从中接触了大量的幼儿歌曲,自然地在学习与实践中起了桥梁的作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实用性强。基于第三点的因素,再加上选材时选取了许多典型实用的伴奏音型,许多幼儿园教材的儿歌都被编进教程经过练习,等于提前备课,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套教程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有了适用的教程、再加上合理的运用并加以有效地实践,在短暂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技术,掌握钢琴弹奏技巧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二、钢琴即兴伴奏方法的学习

在这一方面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提前介入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因为即兴伴奏是一个重于实践的课程,短时段讲座式的教学都无济于事,需要在较长的时间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要反反复复才能得到解决。二是采用公式化的伴奏手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存在前面提到的理论不足、技能有限等原因,采用典型的、常用的、简易的、公式化的伴奏手法是叫明智的选择。因为他们以后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幼儿歌曲伴奏,而幼儿歌曲大部分结构单一、篇幅短小、音乐形象清晰,用典型的伴奏音型足以表现歌曲内涵。三是常态化地分析现成的幼儿歌曲伴奏谱。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现成伴奏谱的和声、伴奏音型、补充方法等,让他们从中吸收间接经验进而指导自身的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三、即兴伴奏的实践

这一方面笔者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反复法,针对某个和弦的或某个伴奏音型的运用选用多首歌曲或一首歌曲用多种伴奏音型进行反复练习以强化学生的意识,巩固所学知识。如三拍子的典型圆舞曲式伴奏音型“彭恰恰”,选用《春之歌》《午睡歌》等多首歌曲,针对《春之歌》这首三拍子的歌曲又引导学生除了用典型的圆舞曲式伴奏音型“彭恰恰”外,还可以将其加密一倍或用琶音、柱式和弦等多种伴奏音型。学生从中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二是加强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见习的机会,将幼儿园课堂的幼儿歌曲作为练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也从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作者:吴宗奎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第2篇

关键词:对口招生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

1“科学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解析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自首次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到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深刻的内涵,一直处于研究发展中,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认可的概念界定。一些权威组织机构如美国科学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和个人研究者都对科学素养进行了定义。美国学者米勒(Miller)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科学过程的理解、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我国学者韦钰认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习惯于对遇到的问题用探究的方式来对待、让探究成为基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尽管不同学者对科学素养概念表述不同,界定的科学素养都包含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科学情感和态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学前教育专业,其教学对象为幼儿,是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者,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较一般的公民科学素养在内涵上存在差异。教育部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其具体要求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些具体要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科学素养。依据科学素养相关文献分析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幼儿科学教育文件精神,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应具有科学的态度,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亲近大自然、热爱科学,有辩证思维、创新意识。(2)科学探究方面,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具有利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实践、科学评价等能力;具有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整合不同学科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应具备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扎实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等。

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2.1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情况分析

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指中职毕业生通过文化课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升入高等院校对口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经过高中的学习,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到中职学习,再升入大学。经过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解得知,他们在初中所学的科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物理、化学等课程还是他们的短板;他们所在中职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是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一般都不开设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相关课程。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而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仅有的一门科学相关课程就是幼儿科学教育,很显然,这对培养原本科学基础薄弱的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2.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分析

2.2.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有着相信科学的态度,对周围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比较感兴趣,并且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热爱并亲近大自然;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把科学看得十分高大上,认为科学应该是像牛顿这样的科学家的事情,跟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学习;甚至有部分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片面的以为科学仅仅就是做实验,对科学没有正确的认识;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新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但是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如对于看到的现象较少积极主动的去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此外,在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方面,大部分的学生表现为缺乏辩证思维,创新意识不够。

2.2.2科学探究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缺乏基本的认识,如有学生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做实验;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不够深入,如不懂得有哪些科学方法,甚至认为观察仅仅是依靠眼睛;缺乏真正的科学探究的亲身实践经验,大部分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反映从小学入学以来,几乎没有自己动手操作过实验,有的只是在初中化学课上,观察过老师在化学课堂上的化学实验演示;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分工协作意识,并且依赖思想严重。

2.2.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薄弱,技能水平较差。大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科学基础知识,如有些同学错误的认为一天二十四小时是因为地球公转一周,有些同学想当然的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对科学原理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如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却不理这一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不能结合科学原理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做出解释,但是也存在不全面或是概念混淆等问题,如大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解释光和影子的关系、不能利用物质的三态变化原理解释霜、雪的成因等。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学前教育;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57-02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对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游戏活动能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增强体质,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

一、游戏中体现的学前教育理论的创新

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游戏理论有:心理学家席勒和斯宾塞提出的剩余精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游戏使人类的机体剩余力量最大化。以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能够满足儿童的欲望,有利于缓解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游戏具有自我发展的功能。”前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与维果茨基认为:“幼儿游戏具有社会本质,成人对幼儿游戏的干预在游戏中起决定性作用,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有影响力的游戏。”而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游戏被广泛推广,在传统幼儿理论的基础上,“元认知游戏”、“有效游戏”等理论成为幼儿教育的核心指导理论。所谓元认知游戏理论,就是指在游戏活动中,使儿童通过游戏体验了解自身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有效游戏理论,则是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和动机,在儿童“想玩”、“愿玩”的基础上进行,最终使学生“研究玩”、“会玩”,通过游戏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内容的创新

1.要体现儿童的个体差异。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理论认为,在游戏中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把儿童视为区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在游戏的设置中,要把儿童的心理需求放在第一位。可以开展“自选游戏”,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以及合作伙伴。例如:可为幼儿提供“喜羊羊与灰太狼”、“蔬菜市场”、“小企鹅造房子”等不同的游戏,供幼儿自主进行选择,使每个儿童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

2.增强儿童的生活体验、丰富游戏内容。儿童的想象力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再次加工而来的过程,而记忆的表象则来自于生活。因此在增强儿童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对游戏进行创新与实践。例如:在“小企鹅造房子”游戏活动中,要积极组织儿童广泛参观各类建筑物,也可让儿童自行搜集有关房子的图片资料,使儿童的表象记忆更加深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活动,将起到更加有效的成果。

3.要延长游戏教学链条。传统的游戏活动往往仅限于校园内,幼儿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为严重。游戏链条短促,使得儿童在游戏中娱乐成份较多、知识性与技能性收益成分较少。因此,要使儿童在任务驱动的模式下,不断拓展游戏的横向、纵向空间,才能使游戏更加丰富,更有利于提高游戏的效果。例如:可为幼儿设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课题,让幼儿自行收集家里的照片、声音等资源,在班级进行展览,让幼儿讲一讲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收集的最全、故事讲的最好,随后可以在学校开展亲子活动。最终通过一系列活动,扩充了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容量,增强了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更有效的达到游戏的活动目标。

三、游戏组织与活动形式的创新

要创新幼儿的游戏组织与活动形式,更大程度的推动游戏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开展。一方面,要突出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可把游戏的设置权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儿童,让儿童自行进行游戏的设计,增强幼儿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游戏中,由儿童自主确定“谁当妈妈”、“怎么找妈妈”等内容,充分体现儿童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要突出游戏活动的合作性。蒙氏教育认为,应大力探索混龄教学,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能够相互学习和模仿、学习。例如:可把小班、中班、大班的儿童的“好朋友”游戏,要求每个儿童找的朋友中必须包括大、中、小班的幼儿,找到“好朋友”后,与好朋友进行一次交流与沟通。同时,可对传统的游戏进行“托罗普斯式”改编,在游戏中体现团结协作,使每个儿童都能参与其中。例如:传统的《老鹰捉小鸡游戏》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小鸡”的数量很多,“老鹰”的奔跑泛围大,“老鹰”抓住“小鸡”有难度,导致“老鹰”始终是“老鹰”,“小鸡”一直是“小鸡”,角色变换慢,造成“母鸡”和“老鹰”运动量很大,普通小鸡由于角色转换慢,缺乏游戏兴趣。对此教师可指导幼儿减少“母鸡”身后“小鸡”的数量,让排头的幼儿当“老鹰”,“老鹰”后边是“母鸡”,“母鸡”身后是3~4只“小鸡”,“老鹰”只能捉最后一只“小鸡”,捉住“小鸡”后,变身为“母鸡”,被捉住的“小鸡”变为“老鹰”,如此循环,加快角色转变的频率,使每个“小鸡”都在短时间内都能成为“老鹰”和“母鸡”,体现游戏的公平与合作,促进幼儿协作能力的发展。第三方面,突出游戏活动的探究性。传统的幼儿游戏忽略启发性,新时期幼儿游戏应在游戏的探索与玩耍中,掌握技能,开拓创新思维。例如:在大班游戏《斜坡开汽车》中,可把幼儿分成若干合作小组,自行进行材料的收集。在实验中,幼儿反复比较使用不同坡度及光滑度的材料时汽车行进的距离,讨论坡度及光滑度对汽车距离的影响,互相交流、互动体验游戏的内涵。随后,可在小组间进行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汽车跑的最远。这游戏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游戏环境与材料的创新

一方面,要对现有游戏环境进行拓展。大力探索室外游戏环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室内、室外环境。体育类游戏应安排在室外,小型的创造性游戏应安排在室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大力进行户外活动,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例如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每月都组织幼儿与家长在公园进行户外亲子活动,在公园里组织形式各样的游戏,使幼儿在感受自然中,增强生活体验。同时,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提供不同层次的游戏环境。例如:针对小班儿童的游戏,一般以与“家”有关的形式进行,对此蒙氏教育理论提出了“它必须像个家”的要求,即幼儿园应为学生提供类似于“家”的环境,使教学能够在游戏中,找到“家”的感觉。另一方面,要对游戏的材料进行创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幼儿对游戏材料的自行搜集和制作。要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利用,如:旧报纸、纸箱、饮料瓶等。可为幼儿提供废纸箱,让儿童利用纸箱做成汽车或飞船的模型。材料要选择和生活相关的,体现儿童的天性。如:沙石泥土、花鸟草虫等。利用沙子,在沙子上创作造型,指导儿童制作简单的沙盘。

总之,我们幼儿教师必须从游戏中体现学前教育理论、游戏内容、游戏组织与活动形式、游戏环境与材料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着手,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会芳.角色游戏在创新意识培养中的作用探[J].河南农业,2011,(10):27-28.

第4篇

1.1《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尽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改革,尤其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但在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上,仍然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教学内容繁、难、偏、旧,且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前教育工作实际差距较大,滞后于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理论教学替代了实践教学,既使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也只让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匮乏、随意,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进程。

1.2《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当前,《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多以讲授为主,只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中,教师教学很辛苦,学生学习更疲倦,甚至面对枯燥乏味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记忆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极差。

1.3《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高职《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实训。高职《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教学计划、规范的实训方案。实训教学目标不明确,理论教学的学时远远高于实训教学的学时,教师在主观上不重视实训环节。一方面,从校内实训来看,学前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从校外实训来看,学生见习的时间很难保障,随意性较大,即使学生实习时间比较充足,一般实习时间为半年或一年, 但基本上去幼儿园实习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分散实习,而且学生选择的实习单位多数是私立幼儿园,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指导。

1.4《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评价缺乏实效性

目前,《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评价内容局限于书本中的基本理论,即使有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实例分析题,所占比例也微乎其微,学生基本上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导致学生考前背讲义、考后忘讲义,高分低能,即使有的学前教育学教师将平时考查与期末笔试相结合,但笔试成绩占相当大的比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降低了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2.1 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2.1.1 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将学前教育理论最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增加实践教学授课时数,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研究当今学前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2.1.2 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学前教师职业素养训练模块

《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应具有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需要岗位职业能力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开发学前教师职业素养训练模块。具体内容如下:(1)学前教师职业素质训练模块;(2)幼儿园教育活动训练模块;(3)幼儿园环境创设训练模块;(4)幼儿园的管理与领导训练模块等。

2.1.3 强化职业能力训练,改革教学实践方法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高职学前教育规律,构建师生积极参与的互动课堂,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可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调查实践法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具有从事未来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2.2 以实践能力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实训模式

实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应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解决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全程实训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学》实训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与讨论典型案例,观看幼儿园教育教学实录、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应各占50%。

(2)校内实训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根据教学需要建立专业实训室,包括蒙台梭利教育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奥尔夫音乐训练室、亲子教育活动室、微格教室、学前教育模拟实训室等。在实训室活动中,在学前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技能模拟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组织开展活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3)校外实训即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科学建立一支由幼儿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同时,在实践教学安排上实行三年一贯制,即学生从入学之日起按学期划分阶段有计划地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第一、二学期主要结合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第三、四学期在幼儿园见习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到幼儿园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散实习,第五、六学期集中实习或顶岗实习。这些形式对学生的从业素质与从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多层面岗位的适应能力。

2.3 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具有监督促进的作用,而且可以实现以评价促教、以评价促学、教学相融、教学相长的目标。

2.3.1 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内容评价

《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等内容进行考核, 尤其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平时出勤、学习表现、调查报告、课堂参与程度、实训、期末考核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分配考核内容的权重。其中,平时成绩10%,调查报告5%,实训43%,期末考核42%。知识的考核重点体现在理论联系并应用实际能力方面。

第5篇

一、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总体表现

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以专业课程安排为基础和前提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还面临着诸多不足和挑战,具体有四方面:一是,课程安排分配不均、内容关联性小、任务型和操作型的内容过多,以音乐院校为例,如果专业能力不足、素质不够,则很难消化这些音乐知识,并合理编辑应用将其转变成各种有趣的教学行为,被幼儿所接受。二是,学科类别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代沟加深,从学习角度看,音乐课程中的弹、唱、舞、教、编等各环节都是相通的、相互配合的,但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可能略有不同,未必能够完全适应、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和想法。三是,学生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自身素质与能力都够,但是不具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只一味模仿,没有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幼儿的教学特点。以上问题的出现,既是学前课堂教学与现实教学实践脱节而产生的,又是现代教育环境和条件所造成的,所以急需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和行为入手,切实解决处理。

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活动的对策思考

(一)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整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学校既要突出学前音乐教育的优势特征,还要合理配置、应用已经存在且正在开发的教学资源,沿用和延续传统音乐专业的设置方式和内容,以迎合学前教育教育素质及基本要求。课程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学前教育的现实环境和主要对象,依靠学科之间的配合和应用,挖掘、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机制,包括说、弹、唱、跳等多让学生实践和感受,或是围绕幼儿的生活特征及表现,把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逐一解决。在实践能力开发上侧重于教学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的推广,因为当学生进入教职岗位之后,教学行为才是学生真正能够发挥或展现出来的能力。因此,现阶段课程体系应当向职业化、操作化转移靠拢,而不是一味固守专业化和素质化。

(二)引用新形式教学模式和技术

艺术类教学内容偏重于自由化的教学模式和技术,但目前由于模式和技术还没有得到完整创新,所以在教学模式和技术上,依然需要寻找成熟、可靠的教学项目。如:依靠多媒体课件,建立网上授课平台,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到这个平台上“益讲”,主要是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技术。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讲课的视频资料和信息,找出学生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针对性的辅导和建议。又如:做电子课件,把符合幼儿音乐学习特点的教材都引入其中,在不摒弃原有教材的同时,发挥挖掘新教材与原有教材的结合点,利用教学融合技术,设置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体验式、合作式等不同模式的教学平台和活动,促进学生综合音乐艺术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三)健全、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所谓教学保障的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即可获得较为专业的教育培训和实习的机会,加上前期的学习、后期的实践,可以成为从事于学前音乐教学的专业人才,构建较为完整的工作机制。为了更好的推行、引入教学保障机制,学校可以先派教师和考察单位到学校和相关地区考察和学习,取长补短、吸取经验。如:到幼儿园旁听或做实习教师,观察幼儿在音乐学习时的态度思想和习惯意识,结合自己所学的时候,组织设计教案;也可向工作在学前音乐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讨教、学习,了解积累他们在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常遇到的问题,做工作调整。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保障机制加以维护和推广,因为以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课程为例,可以、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在途经选择和对策研究上应予以高度重视。

第6篇

关键词:学前教师教育;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89-02

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即托幼机构教师。就幼儿园而言,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决定能否胜任教师岗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高校而言,一方面,学校设置的教学实践课程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学校设置的教学实践课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择业取向和就业状况。目前,托幼机构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专科师范院校一味地迎合幼儿园急功近利的需求,重艺术技能、轻理论,培养的学生能唱会跳,能很快胜任幼儿园的工作,但是这些人相对缺乏教学智慧,只能成为教书匠;另一方面,本科院校设置的学前教育专业不能摆正自身的位置,不能很快完成由培养中等幼师学校师资向培养幼儿园师资的角色转变,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不能合理安排教学实践课程,培养出的学生科学、人文基础相对厚实,教育理论扎实,但却是“书本知识的巨人,教学实践的矮子”,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实践性较强的幼儿园教学工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强调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此,笔者以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了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一、全程实践的含义

全程实践是“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在实验、实训、实习情境中构建知识与行动之间的联结,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积极完成‘预备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同时实现职前学前教师、在职学前教师和学前高校教师的教学相长及协同发展”[1],具体到地方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全程实践。在时间上体现为将实践教学贯穿在大学四年全程中,在形式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教育实习、课程实习、教育见习、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按照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实践的学习程序,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成为反思型和智慧型的准幼儿教师。

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除了规定要具备一些说、唱、弹、跳、画等基本技能外,还突出其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准幼儿教师要有将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具备教育研究与反思的能力,不仅会用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创造知识,这是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儿教师区别于中等师范及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方面,也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否达到专业化要求的重要标志。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研究,它是基于教育现场的实践性研究,应突出教育研究的情境性和反思性,突出对理论的验证和运用。教师的实践如同医生的临床实践,需要不断去发现问题,做出决策,进行反思,获得自己的专业成长,形成教学智慧。所以,实践教育必须贯穿于幼儿教师教育的全过程。

二、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全程实践教学的目标

作为从事幼儿教育专业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进行课程设置时不仅要考虑到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还要从专业发展的视角来设计课程方案。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形成学生的教育研究与反思能力,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并形成新理论,成为一名发展型幼儿教师。

2.构建全程实践教学模式体系(见图1)

(1)课堂教学

在大学4年中,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安排比例适宜的讲授课和实践课。对于教师口语、计算机、三笔字等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课堂讲授只占其中1/2的课时,其他时间要强化学生的练习。对于琴法、舞蹈、声乐、绘画、手工等艺术类技能课,课堂讲授也只占一小部分时间,让学生多练。而对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游戏理论与指导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要安排适宜的实践课程。通过课堂讨论、研讨、案例分析和实验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重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教法课程,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可以通过模拟讲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并结合校外实习进行课程实习,让学生到现场实践教学,使其掌握教法课技能。通过课堂内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运用,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育实习和见习

在了解了关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后,还应强调从教育实践中学习。让学生进入教育现场,促使学生提高判断力,形成教学智慧,并使其能应付多变的教育事件。因此,与以往集中实习不同,全程实践教学理念下的教育实习分散在大学4年中,根据实习的目的分为教育见习、课程实习、科研实习和顶岗实习,每个阶段实习的目的和内容也不一样。其中,教育见习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与一日生活,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任务,并产生职业认同感。课程实习的目的是结合所上课程加强课程与实践的联系,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学会反思,学会研究。科研实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亲临现场时,发现问题,学会选题,体验研究的过程,为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做准备。顶岗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置身于教育现场,承担起幼儿教师的职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不断进行创新,形成教学智慧。

(3)课外活动

对于教师口语、计算机、三笔字、琴法、舞蹈、绘画、声乐等技能类课程,只靠课堂上讲授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讲授只是告诉学生如何去练,但是,技能能不能掌握及掌握的程度怎样要取决于学生在课外下的功夫。

(4)第二课堂

学生弹琴、绘画、口语表达、写字、唱歌和跳舞除了期末课程考试外,我们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主要是通过教师技能大赛、艺术作品展与艺术技能大赛、语言技能大赛、教育名著选读、课件设计与制作、合唱团、舞蹈队、教案展示、儿童画绘本作品展和班级文化环境创设作品展等来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课内—课外—第二课堂”连贯一致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持续发展。

图 1 全程实践教学图示

三、建议和思考

1.改革教学方式

要贯彻全程实践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师主导讲—学生被动听”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在各科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与教育生活相融合。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教育实习和见习,采取研讨、角色扮演、模拟实习和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专业意识的形成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讲授法外,还可以运用问题研讨和模拟教学等方式,并结合课程特点在一学期期中安排四周的课程实习,使学生到教育现场进行语言课的教学实践,之后再回到课堂进行再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促进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2.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既能进行理论讲授又能进行教学实践操作。“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指教师队伍结构而言的,即既有理论型教师,又有实践型一线教师。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师资结构、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全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一方面,要吸收一线幼儿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要鼓励高校教师多到实践基地去学习、去研究,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团队。

3.建立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2]。以幼儿园为基地,坚持服务地方的宗旨,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来自教育现场鲜活的实践感悟,促进其专业发展。根据实习的内容和目的联系不同的托幼机构,并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实践基地,结合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和不同阶段的学习目的,选择适当的实习基地,这样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学生优化发展。

4.改革教学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全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我们确立了类型多样、不同主体、多途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课程的考核,除了期末考试外还强调要有平时考核的形成性评价,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在评价形式上除了书面方式外,还包括第二课堂的评价,以全面促进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81-03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思考并实践双语教学,对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改革的需要、家长的迫切愿望三个因素,我们认为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是有其优势,并且可行的。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可以用本族语言进行,也可以用外国语进行。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如果不能及时从事协调的活动,或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就会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避免学龄后期才开始的外语教学中出现的本族语对外语的前摄效应,减少本族语与外语之间的中介活动(心译活动)。言语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研究成果也表明,人在神经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可以同时获得几种语言符号,在这一时期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大脑神经机制是相同的。实验研究证实,4~10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期,其中外语口语发展最佳期在6岁以前。儿童早期学习双语具有四大优势:①幼儿正处在口语发展的最佳期,对语言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同时学习两种语言是可能的。而且,由于此时他们的语感特别好,对语音的把握会比较纯正。②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是直接理解,他们善于借助直观动作和当时的交际情境来理解语言,而不必像成人那样经过母语思维,经过间接思考来转化成外语思维。所以相比较而言,学习双语会轻松和容易些。③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还不成熟,心理负担较小,极少出现成人那样因害羞或怕出错而不愿开口的现象。④幼儿与他人的交流只需较少的语言参与,且语言的结构简单,可以借助大量的体态动作,所以学习和运用外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都比较高,这是学习外语的良好心理基础。儿童早期即学前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期。站在这个角度上说,在学前期对儿童实施双语教学也是可行的。

二、学前教育“双语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双语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这里所强调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师德情操与人格魅力。试想一个老师尽管有符合要求的学历、有能胜任教学的水平、有侃侃而谈的口才,甚至有如鱼得水的社交能力,但他唯独缺少敬业精神和亲和力,那么,这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幼儿教师是高职学前教育的使命,也是高职学前教育培养幼儿双语教师的前提。

2.双语教师的英语运用应比较熟练,表达比较流利。幼儿双语教学的师资不一定非要英语专业,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英语专业,就很可能偏废对母语的重视,更可能不考虑幼教专业的特点,而顾此失彼。同样,如果我们完全不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一味地强调幼教特点,那么,双语教学就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所以,对幼儿双语教学师资的选配,应立足于幼教,着眼于英教,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培养和造就既懂幼教又懂英教的幼儿双语教师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责任和教改的目标。

3.双语教师应当有能力用双语组织幼儿一天生活的大部分环节。教师不仅要有能力组织英语课,更重要的是把双语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从日常礼仪到游戏娱乐,从入园离园到就寝用餐,双语教师都要尽可能地用双语去组织,使幼儿在生活、游戏和各种有趣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和学习英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这种学习好像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幼儿一天的生活应是缤纷多彩的,我们不能人为地给这种多彩的生活赋予太多成人的思想和情绪,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我们应按照幼儿生活本来的样子,恰到好处地将双语教育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大部分环节,让幼儿自己去体会、去感知。

4.双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使用的英语应当是儿童化的。幼儿双语教师所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言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在儿童的活动、游戏和生活中倡导感受式的口语教学,绝对不可生硬地进行成人式的英语单词和字母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教学语言(指母语)比较趋于儿童化,幼儿易懂易接受。但是,在双语教学中我们运用英语组织活动,并尽量使之趋于儿童化,其难度就显得大多了。双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使用双语(特别是英语)要儿童化是双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

5.双语教师应当善于使用非语言的行为。学龄前儿童年龄、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在语言学习上,死搬硬套、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是不奏效的,只有灵活运用、潜移默化才是有效的。如果说灵活运用主要指的是教学中的语言行为,那么,潜移默化则是指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如情态(情感行为)、体态(身体行为)等。一个优秀的双语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教学基本功外,面向学前期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更为重要的是非语言教学的基本功,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深长的手势有时所起的教学效果远比语言的穿透力要强得多。

三、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1.理论实践。从理论上讲,双语教学需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双语教学结合点的研究、专业教师英教化和英语教师专业化的相互转化、外语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但基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可行性,我们不可能也无必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对双语教学的所有理论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从实践的意义上说,我们仅对双语教学主体性、愉悦性、激励性、合作教学等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效用进行比对实验。同一门《手工》课程,20人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手段,仅把原本用母语讲授的教学内容改用英语进行教学,整个过程基本上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另20人则采用双语教学手段,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合作教学,教师的角色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学生扮演的是主动学习者,既分又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跃跃欲试,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突出。比对显示:前者由于缺少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教师教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学生学得心灰意懒,索然无味,教学未抓住根本,实际上只是教学语言使用的简单变化而已,这不仅没有考虑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也没有顾及到双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后者由于强调了学生的参与,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学生在学习合作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他们不仅要在学中做,做出一幅漂亮的剪纸,更要在学中说,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尤其是分组合作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不但从中学会了手工制作的一些技巧,而且从中提高了英语口语的训练效果,双语教学原则在这里真正体现出了它的实践意义。

2.课程实践。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就《手工》、《游戏》的双语教学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以《手工》课为例,其双语教学的开展就具有探讨意义,我们把课程教学实践的这种探讨意义概括为“三个过程”或“三个层面”:①准备过程,亦即英语渗透层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将课程内容必定会出现的一些专用词汇,在课前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并了解课文内容,以保证在课堂教学时学生能用英语学习手工技巧。教师上课时,用5分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方面温习已布置的英语单词和词组,另方面准备进入下一过程。在这个准备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读得出、听得懂就行。②认知过程,亦即英语整合层面。教师把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制作手工艺品的材料、工具,要求学生用双语作介绍,使学生通过说,不但发现认识了材料,而且训练培养了英语语感,为下一步利用材料奠定一个良好的认知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交替使用中英文,将汉英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互为主体地运用双语对手工材料、工具的作用进行解说,让学生的说与老师的评、老师的说与学生的听充分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③活动过程,亦即英语主体层面。这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过程,根据合作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用学生课前自己准备的手工材料进行技巧学习训练。在这个主体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同一角色,指导与学习融为一体,英语这时就成了主体语言,教师用英语表述手工制作的过程,学生也要用英语表达自己学习中的想法。尽管学生的英语表达不是那么流利、完美,但在一边干、一边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及语言沟通氛围,正是我们双语教学所要追求,并要达到的目标。

3.社会实践。“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运用”。为了检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双语教学的实践能力,我们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幼儿园的双语教育应是一种整合的教育,我们培养出来的“双语型教师”也应是一个具有教育整体观的幼儿教育者,这种整体观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实验和幼儿园双语教学中,应在五方面有所体现。①从目标上整合。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双语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语言领域的目标细化和分解,而应是对幼儿各领域整体的、有机的综合,因此,我们的目标不应只定位在幼儿语言的发展上,更应重视通过双语教学,促进幼儿在健康、认知等其他领域和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发展上。②从内容上整合。目标的整合最终总要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内容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形式,要使语言领域的不同内容与其他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联系,就必须对双语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因此,我们在双语教学实验中,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现阶段开展的双语教学实验应如何应对幼儿园双语教育的需要?“双语型幼儿教师”还需要为幼儿作好哪些方面的知识经验准备?语言领域的内容可与其他领域的哪些内容整合等。③从形式上整合。教育组织形式的整合,是提高教育成效的关键。在实践中,为避免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单一和刻板,我们可通过儿歌、游戏、谜语、故事等形式,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努力为幼儿创设和谐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英语。④从方法上整合。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方法不应只是上课的形式,而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用生动活泼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英语及多元文化的启蒙教育,让幼儿在活动中愉快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社会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发挥环境的整体作用,努力在各种环境的创设中,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提供支持,切实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便于活动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操作和活动中习得语言,尤其要注重模拟的生活情景和游戏化的环境的创设,让幼儿开口想说,有话可说,激发幼儿开口说话的兴趣。同时,要为幼儿提供规范的语言示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正确的语言,要积极创设宽松愉快的精神氛围,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让幼儿有自由发表的氛围和机会,为幼儿双语学习提供安全、信任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赵若英.双语教学的原理探究及其对双语教学实践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2).

[2]杜秀华.初探双语教育及其师资培养的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第8篇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保育和教育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是重中之重的教育环节。笔者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名教师以本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弹、唱、跳、画、写、做、表演等综合艺术教育的能力。从学生每年的基本功综合测评可以看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成绩不理想,从单项技能成绩来看,笔者发现各项职业技能发展是不平衡的。

1、简笔画一项考核的成绩比较理想,因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录取时要求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术科成绩。所以简笔画的优秀大多得益于学生在美术方面所具有的特长爱好。

2、钢琴考核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我院本专业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具有钢琴基础,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他们都是初学者。此外钢琴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来练习,而我院学生的课程安排比较紧密,课余时间相对少一些 ;另外一方面,学生普遍认为此本课程学习难度大并且枯燥无味,因此学习意志不坚定,导致学生的钢琴技能相对其他技能稍差一些。

3、儿歌与舞蹈的成绩相对钢琴成绩要好一些。我院学前专业聘请专业师资针对幼儿园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考核成绩也很好。

4、讲述活动的成绩是单项中相对较好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以开放式教学方式开设,使学生的故事表演水平和技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职业院校着重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都是重中之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立足于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幼儿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树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

首先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创新意识以及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续学习等能力。其次,培养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能力。要培养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学前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幼儿教育的生活照料技能以及教育活动技能;以形成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为出发点,促进学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再次,构建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职业资格认证为学生的上岗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有必要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项技能,并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取得专项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道路。

2、制定理论与实践比重合理的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相比较,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从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来看,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为基础教育服务,从幼儿园教学实践中获得办学资源和发展动力。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结合专业技能的实践锻炼,达到提高职业综合能力的目的。

第一,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学要“学以够用”。

目前,职业院校教学中开始创新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此教学法的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够用”,而不是知识本身。因为教师可以传授的是知识,而无法传授的是能力,学生只能靠自身训练实践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职业技能。

第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应将实训、实习等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学前教育概论、学前心理概论、学前卫生概论等课程,教师可以侧重为学生分析和解释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些普遍现象;幼儿园组织管理等课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进行一些情境模拟训练;对于教育活动技能课程,例如:舞蹈、钢琴和美术等课程,教师要以指导、协助为主要授课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经过反复练习、领悟,最终达到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的教学目的,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通过见习、实习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见习、实习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专业见习、实习,把学习到的知识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得到锻炼的同时,可以更新和充实学习内容,在实践中积累职业经验,透过幼儿园的亲身体验,学生也进一步清晰了学前教育工作对自身的要求,激励学生主动完善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第四,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生职业素质能力表现形式多样,仅靠课堂的教学时间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要协调发展,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组织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此外,学院还应该组织一些与人文素养相关、主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3、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第一,实现工学结合。

能力素质的培养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该与周边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幼儿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的紧密联系,甚至可以与他们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这样做的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幼儿教育真实活动过程中提高能力,达到用人机构的要求。

第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真正突破口,因此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为一身的“双师型” 专业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学前教育专业一方面可以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在教师任教的同时经常到幼儿教育一线工作锻炼,教师既可以补充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指导能力,又通过亲自实践,可以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另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专业可以聘请引入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承担一些实践课程,这样做可以将最前沿的专业信息与学生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提高职业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第三,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第9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幼儿教师;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76-03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寻适合本地教育发展的方法与策略,着重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综合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能适应幼儿园岗位的要求。构建既体现职业性,又能体现师范性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具体目标如下。

1.明确能力培养要求,探寻适合本地发展需要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的方法与策略。

2.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设置提供依据。

3.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既具有职业性同时也具有师范性的,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供示范样板。

4.优化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内涵质量。本课题针对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从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现状探讨课程体系的重构,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进行重组、整合,并与用人单位需求挂钩、与社会需求挂钩,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开设课程,使之符合就业的需要。

5.制定以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框架,引领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市场接轨,总结调整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要求,突出专业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意义

1.可优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二是职业教育要强调能力本位;三是职业教育要求企业和学校合作;四是职业教育如何做到实践和理论整合,工作过程很可能是一条路径、一个手段、一个结构;五是模块课程的灵活性对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很有参考价值。

2.可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会独立设计和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加大训练力度,可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核心就业能力,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独立开展工作。

三、学生能力调研的基本情况及反映出的问题

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自2011年增设学前教育专业,2012―2014年每年招生的人数都达800多人。为了确保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及教学质量;为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我们课题组成员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及关键能力的培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对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

本次调查对毕业学生发放问卷50份,共回收4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在校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共回收10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对已经工作的学生或顶岗实习的幼儿园园长发放问卷30份,共回收3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综合分析此次调查、访谈活动,我们发现同学们对我们学前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相对认可的,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目前的学习状况和课程安排。在我们问卷及访谈调查的过程中,同学们在课程设置及一些课程安排方面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毕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向学校提出今后应该注重专业技能及教学技能的课程开设。

2.在校学生认为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过多。

3.不少同学认为所学教材理论性强、难理解,跟不上社会需求,适用性不大。

4.有的学生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也采用多媒体教学,学校应开设课件制作的课程。

5.由于社会的需求及就业的压力,很多学生对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并不仅仅满足各种文凭、证书,但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ψ陨淼姆⒄狗较蚴敲悦5摹K以很多同学希望学校能在教师资格考证方面为他们多做些辅导,让他们更好地完成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生及幼儿园园长的问卷调查,学前教育存在课程观念重理论轻技能,课程内容以学科为本位,实用性较差,教学手段单一,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生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的欠缺等问题。因此,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迫在眉睫。

四、能力导向的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得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在按专业培养人才模式下,哪些方面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应该由哪些课程进行培养?如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评价?都是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时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存在如下主要问题: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作和方法应用不熟,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协作水平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普遍没有意识到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特别是对于上述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能力。因此要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这种认识。

1.确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为了使能力培养具有可操作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开展广泛的讨论,要从技能、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总结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

为了使教师对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认识得更加理性和清晰,为落实能力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这三种能力。

基本能力是指每种职业都需要的相同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等;而不同的则可称之为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适应某一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等。关键能力则包括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社会能力。由于知识、技能、经验及其他原因,很多人一生需要从事多种职业和岗位。这三种能力具有显著的层次性。基本能力处于最低端,专业能力处于中间层次,关键能力处于最高端。学生经过在校学习,要掌握这几种能力,才有可能胜任未来的幼教工作。

2.探讨能够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课程。有了需要培养的能力,就应该将这些能力培养分解到具体的课程中去,对于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教师们的认可度较高,培养这类能力的课程也容易落实,关键是要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引导教师和学生都朝着能力培养的方向努力。

3.将能力培养的目标落实到课程的教学大纲上。课程对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就应该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表述出来,明确哪些是在本课程中应该培养、需要加强,甚至是进行评价的能力,要求落实到文本上,要成为教学大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4.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体系结构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牢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辅助者的理论,在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以平等、尊重的融洽关系相处,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是受教育的主体,增强主人翁的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设置丰富的教育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水平。应该提前并加大开设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和组织理论及管理能力等课程,同时要反映当代教育理论发展水平,体现新的教学技术的发展,并增设有关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对幼儿一日生活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沟通能力、带班能力。

6.重新整合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1)全面系统地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能力是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必备素质,是今后工作能力的支撑。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三学”即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五大”领域(健康、艺术、社会、科学、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幼儿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教学技巧,帮助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2)发挥优势,优化和突出专业技能课程。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即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素质能力,通常情况下,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说、弹、唱、跳、画、写六大技能。因为技能的掌握需要长时间的训练,长时间不使用相关的技能就会出现退步的现象,不利于技能的掌握。所以,每个学期都应设置相关的技能课程,但必须对这些技能课程进行优化。同时,专业技能的训练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上,使专业技能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成立各类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定期聘请专业教师为团员讲授相关的内容和技巧,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3)加大实践课程学时,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实践出真知,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是在教室里完成的,必须真正与幼儿园接轨。我校建立的“现代幼儿教育实景教学中心”,既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也是我校的附属幼儿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从进入专业学习开始,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到“现代幼儿教育实景教学中心”观摩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特点、要求,使得学生积累大量的见习经验,为学习理论以及其他技能课程做好铺垫。见习结束,开展见习研讨,把自己在幼儿园的见闻与感受与他人进行交流,了解更多幼儿园的现状及要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幼教工作的认识及幼儿的认识。通过学生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在专业认知活动中接受、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识别、判断及解决专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经过调查和研究,学生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是设置支撑课程,我们必须依据学生的能力结构,重新构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只有加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才能不断提高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才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拓展个人发展空间;才能缩短学生由“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距离,将中职类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成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强的“反思型实践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

五、学前教育课程实践策略及教学建议

1.实践策略。(1)技能训练。根据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提出训练的任务,组织学生在校内、校外实践过程中进行实际训练,包括艺术、体育及幼教技能。(2)教育见习和实习。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实地观摩、调研、实际考察学前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保育教育见习、实习,学前教育科研实践,为幼儿园创设环境、制作教具玩具、组织文艺表演活动等。(3)顶岗实习。根据幼儿园岗位工作要求进行现场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体验和社会体验,培养全面的职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4)社会实践。在寒暑假或双休日进行,组织艺术采购、幼教宣鳌⒆裳,进行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切可能实践的条件。

2.教学建议。(1)核心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场观察、观摩、讲解、模拟教学法以项目形式开展教学;采用“做中学,做中教,学做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景教学贯穿教学过程。(2)学前教育实训。按幼儿园教学工作过程,以实景教学和项目实训形式开展教学,结合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⒖嘉南祝

[1]牛志梅.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2]侯艳清.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3]黄静.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Based on Ability Training

SHEN De-hai

(The First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in Yulin,Yulin,Guangxi 537000,China)

第10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保教质量;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28-02

【作者简介】张元贵,江苏省淮安市委教育工委(江苏淮安,223299)书记、淮安市教育局(江苏淮安,223299)局长。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完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硬性要求,是遵循科学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十三五”时期是江苏省淮安市推进学前教育跨越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阶段,全市学前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教育发展新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加快推进我市学前教育“优质、普惠、规范、均衡”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水平、城乡一体化程度、体制机制活力、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优质、普惠学前教育的需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以上,省优质园比例达90%以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前教育机构之间保教条件和水平大体相当;幼儿园独立建制工作依法深入推进,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更加健全,等级评估与管理制度有效实施。

一、突出公益普惠,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以促进学前教育机会公平为导向,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的学前教育服务。一要完善布局规划。根据人口自然增长规律、人口流动趋势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修订完善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专项布局规划,适时进行科学布点。“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新改扩建幼儿园100所,新建幼儿园重点向人口集聚较快的城区(郊)倾斜,改扩建重点向条件薄弱的农村倾斜,确保幼儿园布局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学龄人口居住分布相适应。二要加强配建管理。提请市政府出台《淮安市住宅小区配套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新建小区的规划设计条件和土地出让合同中要提前明确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和管理要求。加强小区配建幼儿园管理,确保小区配套幼儿园与所在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三要优化资源配置。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要优先改建幼儿园。结合新城镇建设,推进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优化农村幼儿园布局,着重加强偏远地区幼儿园建设,农村幼儿园不得随意撤并,集聚人口较多的乡镇要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多所幼儿园或分园。

二、聚焦内涵丰富,着力提升保教质量水平

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和幼儿成长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幼儿园办园内涵。一要深化课程建设。强化“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的课程教育理念,“十三五”期间,全市将建设100个左右市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通过结对帮扶、双园共建的方式,促进农村乡镇幼儿园、城市薄弱幼涸疤嵘游戏化活动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诊断改善等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开展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着力构建科学的保教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二要强化教学研究。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覆盖各类幼儿园的教研责任片(区)制度,加大园际、区域之间教研交流力度,通过送教上门、幸福教育乡村行、特级教师工作室、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活动或载体开展覆盖城乡,多形式的教研活动,助力薄弱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各类幼儿园要扎实抓好园本教研,及时解决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推动教师将科学的教育理念落实到保教各个环节。三要拓展集团办园。鼓励幼儿园以联合办园、办分园、设办园点等形式集团化办园,支持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联合组建教育集团,进一步发挥优质幼儿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大在管理模式、教学科研、师资培训、文化建设和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共建共享,促进全市学前教育优质协同发展。

三、坚持多措并举,着力建设优秀教师队伍

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下力气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优化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一要加强补充更新。严把“入口关”,新聘园长、幼师和保育员必须持证上岗。各县区可将幼儿教师招聘纳入区域教师招聘计划,由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学科需求、择优招聘具有从业资格的教师。各县区要着力提高“两教一保”达标率,确保2020年全面达标。二要重抓培养培训。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幼儿教师职业情怀和敬业精神,坚定终身从教的理想信念。健全以骨干教师、园长和新教师入职培训为重点,省市县校四级各有侧重、互有补充的教师培训体系,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市级层面继续实施好中青年优秀园长培育工程,着力造就一批扎根在淮安的名师名园长队伍。三要增强待遇保障。依法保障幼儿园教职工工资待遇,对在编教职工,执行国家现有工资待遇政策;对学历达标、具备教师资格的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保障其工资待遇基本达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要为幼儿园所有教职员工足额缴纳相关社会保险。

四、注重建管并重,着力促进发展更加规范

落实依法办园、依法治教要求,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和秩序。一要推进标准化建设。贯彻执行教育部今年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幼儿园设置基本条件》,严格办园准入制度,各县区教育局要加强审批管理,推进幼儿园人员配备、园舍建设以及设施设备配套标准化。要严格控制幼儿园班额,确保2020年全部按省定教育现代化提出的标准班额办园。二要实施动态监管。坚持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健全无证幼儿园长效整顿机制,引导无证幼儿园依法依规完善办园手续,改善办园条件;整改期间,各县区政府对无证园负监管责任,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无证园坚决予以取缔;凡应取缔而未取缔的幼儿园发生责任事故,要按政策法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三要强化安全管理。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园舍安全设施建设,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措施,严防事故发生。幼儿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将安全教育融入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疏散演练;及时排查和消除园舍及设施设备、食品卫生、消防、校车等方面安全隐患,确保幼儿园长期安全稳定。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

课题名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研究 课题编号JG201401

G712.4;G61-4

高等职业院校其人才培养上需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性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即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的定位应当是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的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提升其教学质量有着明显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围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为中心,分两个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高职院校有效建立实践教学途径的理论参考。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建设原则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含义

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而言其存在着广义上和狭义上含义的区别[1]。广义上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教学由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以及运作形成的一个整体。在整体体系中,每一个小的体系有彼此之间实现协调运作,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狭义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之中,围绕人才培养目的,在课程设置上合理的设置实践性教学课程,进而建立起的教学体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广义上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更为适合的且更全面系统。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前提下,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建设需要在一定的原则之下。首先是师范性原则,对于学前专业而言,其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幼儿园,因此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传授,还需要从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出发,在教学之中贯彻师范性的原则;其次为职业性原则,对于高等职业学校而言,任何专业的教学之中都必须贯彻职业性的原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最后为目标性原则,教学需要有一定目标,才会有教学的计划,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其目标应当定位“一专多能”的幼儿教师,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具有一些其他的教学能力[2]。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途径

(一)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

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其人才培养的目的首先必须符合社会上对于这个职业的实际需求,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这是实践教学模式搭建的出发点。对于学前教育职业的职业能力可以简单地划分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艺术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借鉴能力以及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等,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其教学目的便需要放在这些职业能力之上进行搭建,保障学校所教便是社会所需。

(二)理实结合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必须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增加更多的实践性课程,这符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同时也是社会的实际所需[3]。通过参考国内外的先进学校可知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主要可以设置出五大实践教学内容。其一为实践课程教学,即在教学总课程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数目,采用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二为幼儿园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实习生、观察者的形式,安排学生去幼儿园中去实际接触学前教育的实际所需,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三为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实践教学的参与者除了学生之外更重要的一部分边是教师,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而职业技能竞赛便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其四为科研训练,对于学前教育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中,对于科研能力以及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实践教学模式中也需要有所涉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五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究其根本还是培养学生到社会中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就需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去参与各种社员组织、兴趣小组,寒暑假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4]。

(三)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实训基地是其进行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搭建时必须重视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可以建立模拟幼儿园、幼儿手工制作教学模拟室、幼儿双语教学模拟室、婴儿教学模拟室、绘画实训室、音乐实训室、舞蹈实训室等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室;在校外部分需要和校外组织签订一些合同保障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校外实训的时间,在校外建立起一批相对稳定、科学的校外实训基,确保实践教学模式不和社会实际脱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而言,进行教学模式实践化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必要措施,而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建,更是适合广义上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且在创建时严格遵守师范性、职业性以及目的性的原则,通过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校内外设置实训地基,为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一定的保障、创建考核体系,保障教学的质量等途径来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搭建,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来圣.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以山东潍坊工程学院学前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2014,41(6):76-79.

[2]赖竹婧.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析[J].科教导刊,2013,11(26):56-57,65.

[3]张停,丁名夫,等.高职学前教育“递进式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幼儿故事讲述》课程为例[J].文教资料,2014,21(11):143-144.

[4]梁业梅,熊志灵.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J].教育界,2015,14(19):166-167.

第12篇

当今社会,幼儿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所获得的综合音乐素质能力几乎决定了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由此看来,要提高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就要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入手,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使之能够更有效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幼儿音乐教育人才。

那么,如何改革呢?大家都知道,在当前的很多高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单项专业音乐技能为目标的过于专业化教学与幼儿园工作所需要的学生的较高的综合音乐素质和实践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缩小差距,使学校音乐教学能直接服务于幼儿园工作,这便成了我们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笔者认为,要缩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与幼儿园工作二者之间的差距,就应该在二者之间设立一座起到过渡作用的桥梁,使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到的各科专业音乐技能能够顺利地快速融入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中。这个“桥梁”就是“音乐综合课”。

二、什么是“音乐综合课”

不同于平常意义上的把声乐、钢琴、乐理、舞蹈等学科简单地整合在一起的整合音乐课,“音乐综合课”是在分科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在学生各音乐学科都打下了一定基础的时候,开始开设的一门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质,对分科教学起辅助作用的、过渡性综合性学科。其宗旨是通过从初级到中级、高级的幼儿音乐故事创编等音乐教学手段,把学生学到的声乐、键盘、舞蹈及手工等各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会贯通,达到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兴性的创造想象能力和良好的组织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幼儿教师。

三、“音乐综合课”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1、创造性与趣味性――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欲望的激发

“音乐综合课”是一门以对幼儿歌曲进行音乐故事创编及表演为内容的新型音乐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充分发挥他们的即兴性创造想象能力,对幼儿歌曲内容进行既大但又合理地想象,从而创作出各种不同版本的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的幼儿音乐故事。如:歌曲《我有一头小毛驴》,虽然只有简单的四句歌词,但我让学生们根据“小主人为什么会从毛驴身上掉下来?”这个问题进行创编时,不同创作组的同学编出的故事就会迥然不同了,有一组认为是小主人太淘气,虐待小毛驴,遭到了毛驴的反抗才把他摔下来了,并由此创作出了一个教育孩子们要热爱小动物、而且做事要靠团结和合作才能成功的《毛驴赶集》的音乐故事;而另一组则认为是小主人没有骑驴的经验,不会骑才被小毛驴摔下来的,由此创作出一个教育孩子做事要学会仔细观察、同时在表演中学习音乐中像毛驴跑的前十六节奏“×××”的《明明骑驴》的音乐故事。这种创编及表演为每个同学在教室这个临时舞台上提供机会来大胆展示自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2、综合性与实践性――综合音乐素质的形成

“音乐综合课”要求对幼儿歌曲进行的音乐故事创编及表演必须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声乐、琴法、幼儿舞蹈等专业知识技能,并要求利用手工课所学的手工技能为表演制作背景及道具。这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放弃简单地用白话去表演故事的想法,开动脑筋为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利用所学的各种音乐技能去创作大量的新歌词,在原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去改遍和创作新的旋律,为故事情节的需要进行大量的幼儿舞蹈创编,在表演的准备过程中要不断去练习相关歌曲的即兴伴奏。而“音乐综合课”中这所有的一切,都会使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3、群体性与合作性――组织配合能力的提升

“音乐综合课”中所进行的幼儿音乐故事创编及表演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群体参与的教学形式。在分组创编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凝聚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专长,设计出既生动活泼又符合这个群体特点、能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的音乐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表演都不是某一个人的演出,在排演过程中,大家必须学会团结协作,相互配合,不断提高每一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每一个人在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同时要学会配合他人表演,一切都要为群体服务,为剧情服务。而所有这些在课程中得到提升的能力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工作中必须拥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