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北京的小胡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挨着兵部洼!”这么给你指路的,
必定是土生土长的内城北京人。
新近知晓这条胡同的人,
多半会说:“国家大剧院西边那条街。”
北起西长安街,南至东绒线胡同。石碑胡同,不再是胡同,而是分隔老北京居民区和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的一条街。
在石碑胡同的西侧,东安福胡同,西、南文昌胡同,东、南小栓胡同,东栓胡同,川店胡同,纵横相交,围住了铜井大院、长安小学、香妃家人居住地等。这里是胡同群,是一片民居,是热热闹闹的人间烟火气。
当胡同变成街,她的右侧建成了世界级剧院,北京新十六景之一,世界最大穹顶,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国家大剧院。
新老北京的分界线
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是世界上规划最严谨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北京老城区内,曾经三重城墙环绕皇宫,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那里不仅有皇宫、庙宇,还有众多的王府、会馆,以及各种各样的胡同,被国家大剧院覆盖了的石碑胡同、绒线胡同等,就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
石碑胡同在金中都到明清时期已经是京城的“分界线”。
在建造国家大剧院时,曾有过挖出过金中都码头的报道,由此可见国家大剧院正是老北京中心。因此地处国家大剧院旁边的石碑胡同被认定是一个新老北京的界线。
石碑胡同是老胡同,代表老北京城。他有多老?这条胡同始于明代,以石碑得名。由来相传有二:一说是胡同南口为明锦衣卫故址,此处曾题名碑。《顺天府志》曾记载:“刑部在皇城西,即明锦衣卫故址称建。大堂壁间明锦衣卫旧有锦衣卫题名碑,后毁于火”。另一说是在石碑胡同北口,有一座汉白玉的下马碑,上刻八个大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明代的锦衣卫,清代改为銮仪卫,是皇家的禁卫机构。今日国家大剧院所处之地,就是明代锦衣卫故址。
2009年建造国家大剧院,迁走了百余户居民,拆了胡同,走了人。来了巨蛋,来了音乐,来了掌声。
现在的国家大剧院每个月近百场演出,日观众流量近万,国际顶级的艺术家纷纷来此演出,艺术普及讲堂也已经成为常规节目。谈笑皆鸿儒,往来是名伶。这里是艺术的殿堂,是前卫开放的梦中仙境。入夜,巨蛋(剧院主体)上的“蘑菇灯”散发是点点光芒,如同繁星,也照亮了石碑胡同。
石碑胡同是新老北京的分界线,是艺术与生活的分界线,是新时尚与老味道的分界线,一侧是剧院,一侧是大院,一侧是琴棋书画诗酒花,一侧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香妃乡愁马神庙
走进石碑胡同30米开外向右拐就是东文昌胡同,这条胡同向南向西拐了三道弯儿,交叉着南文昌、东安福胡同。我在夏日的某个中午去溜胡同,被日头晒得口干舌燥,一头扎进东安福胡同,想找些荫凉。没找到便利店,倒是一处暗红的院门吸引了我的目光,院外栽了树,墙上镂空的窗,大门旁边架了一座秋千。看起来非店非宅。一位路过的大姐好心指点我这里是香妃家人的故址,但是从来不开放。
清代,乾隆娶了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妃子,新疆贵族图尔都之妹和卓氏,即民间相传的“香妃”。恩宠之圣,念其民族风俗相异,特准不必住进皇宫,在宫外建造“宝月楼”(现新华门)供其居住。为了让香妃能望见族人、排遣乡愁,乾隆安排图尔都家族聚居在西长安街路南的街巷中,当时称为“回回营”,并建造一座“唤礼楼”,以方便他们做礼拜。“回回营”和“唤礼楼”就在东安福胡同一带,就在这座沉默的院子里。
从东安福胡同向南,南文昌胡同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胡同,最宽的地方也不过三四米。
南文昌胡同始建年代不详,清代这条胡同被记录下来,是因为有一座马神庙,现已被纳北京市文物,这也是我此行的目的。
马神庙,祭拜的是马神,俗称马王爷。清代《燕京岁时记・祭马王》称:“马王者,房星也。凡营伍中及畜养车马人家,均于六月二十三日祭之。”对于马神庙的建设,可能是因为明代推行马政,抑或是清朝帝家在马上打天下及对马的敬仰,而使马神庙的新建达到鼎盛。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京城的马神庙几乎都陆续消失。
我按着新闻报道的地址一路寻过去,南文昌胡同8号已然没有半点马神庙的踪迹,旧址已成为民居。唯一让人有所遐想的是整个建筑上用的筒瓦,还散发出一点点古韵。
北京除了南锣鼓巷、帽儿胡同、丰富胡同(老舍故居)这等“知名”胡同外,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小胡同。比如,东绒线胡同。
明清时,绒线胡同东起旧司法部街,西至宣武门内大街。民国开辟和平门和北新华街,将绒线胡同分成东、西两段。与绒线胡同平行的安福胡同、帘子胡同、松树胡同等也被分为东、西绒线胡同。建国后,以北新华街为界,绒线胡同东段称东绒线胡同,西段称西绒线胡同。绒线,在北京话里有两种含义。一是真正的绒线,即:棉、毛、丝、麻线统称;另一层意思是指小杂货店称之为“绒线铺”。
东绒线胡同,没有名人故居,没有文艺的商铺,上百条如同细软的绒线头一般的小胡同,编织了京城。
胡同还在,胡同精气神儿没了
待我游荡过未时,热气略消散,大爷大妈们午睡起身,胡同里的小食杂店也开门了。一瓶北冰洋拉近了店主和我之间的距离。
店主年近五十,不足五平米的小店,小到不能叫便利店。说杂货铺,都有些勉强,小卖部这样的称呼最贴切。不挂招牌,来光顾的都是邻居,十一点多着急买东西敲门他也给开。反正就住在隔壁。
铜井大院胡同得名非常简单,因为东西两边院子侧都叫铜井大院。院门上的精美砖雕标志着四合院的考究。非常典型的四合院构造,有门洞和门房,用很高的木板和石墩隔出前后院子,一幢影壁挡住往里院看的视线。南屋北屋都带耳房,廊子前是三级石阶。两扇大玻璃窗离地面1米左右,采光非常好,大窗上面还有可以对开的木框玻璃窗,房屋举架很高。在院子里吃饭,摆一张小桌子,几个小板凳,自家的晚饭全院人一目了然。
夏天,老槐树如伞撑开,荫庇众人。树上有数不清的知了,不知有多少孩子在这里用长竹竿在这里把隐蔽在枝叶里的知了逮住,拿回家不管是烧着吃,还是炸着吃,味儿都倍儿棒。
冬天的胡同更热闹。大家都是被“豆腐脑儿煎饼果子嘞……”的吆喝声叫醒,胡同也就醒了。串胡同叫卖的络绎不绝,推板车卖劈材、蜂窝煤的有,卖臭豆腐、小咸鱼儿的也有,小孩子们更喜欢听的是“冰糖葫芦的卖哟”。
从回忆中出来,小卖部的店主对我说:“石碑胡同没了。”这也是我一路走来,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啊,胡同还在,胡同的精气神儿没了。
国家大剧院九月节目预告单
北京青年戏剧节
9月2-3日法国狼人剧团肢体剧《北面》
9月4-6日中国与爱尔兰合作契诃夫戏剧《海鸥》
9月10-11日话剧《审判乌布王》
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
9月3-4日话剧《梅兰芳》
9月7-8日京剧《嫦娥奔月》
2014年国家艺术院团展演
9月11-14日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死无葬身之地》
9月6 -7日“花好月圆”中央民族乐团中秋节音乐会
9月29日小提琴一代宗师阿卡多“琴声如歌”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9月30日陈佩斯经典舞台喜剧《阳台》(明星版)
庆祝建国65周年
9月23-24日国家京剧院京剧《红灯记》
庆祝建国65周年国庆音乐周
9月30日上海四重奏室内乐音乐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演出时间:19:30
参观时间:周一闭馆;
南池子的位置就像“龙眼珠子”,史料记载中明朝南池子是皇城的一部分,到了清朝,这里更发展为内务府所属储存各类物品的外官库区。至今南池子一带仍有磁器库、灯笼库等地名,就是那一段历史的见证。
老人在南池子这所独院生活了80多年,从来没有离开过。
爷爷的记忆
儿时的夏宗翰的家被人叫做“大影壁”,原因是他家门前曾有一个影壁。1951年修柏油马路时影壁拆掉,他只记得当时他也在那个大坑旁边,看一个比他大的孩子用一把斧子敲打影壁的地基,那个孩子想取下尽量整齐的砖块回家做什么他没有问,只记得砖块间的白灰和碎砖的不规则端面和坑里的新土。马路边的便道没有多宽,上了那五层石头台阶就是他家的门楼。门楼不大,门板很厚,上边的十个大楷书字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两边的石头门墩是方的,没有任何装饰,坐在上边看马路是很稳当的。当时站在街西头往东看,路北最突出的就是这个门楼了。
进大门,西边是厕所,正面是三间屋子,东屋正对大门,是玻璃的门窗,进东屋门后是“明德杂货店”的营业场所,西屋是经理室,晚上是“掌柜的”值班室。父亲是经理。进西屋门右边是过道,过道尽头红底木板上黑字写的是“紫气东来”。这三间屋子是前院的南房。这个前院曾经放过三排两列的酱缸,为了操作方便,酱缸旁边还用三四层砖砌了方台子供当时的伙计捣酱或捞咸菜等。院子里还有一些倒扣着的小缸,夏天的晚饭时分他和一个哥哥常常忘了吃饭,专心坐在那里听柜房里收音机播送的连阔如说的评书《三国演义》。
东西厢房进深非常浅,虽然也都是三间,但每间的面积大概不过3平方米左右。外墙上边是窗子,中间是三合板墙,下边的砖墙大约只有一尺多高。后来他才听说这几间厢房起初建造时是游廊,后来才加上门窗改作厢房的。前述“紫气东来”就是原来东游廊起始的标志。北房是三间客房,正面是八仙桌和一对太师椅。八仙桌后边是条案,条案后边是四扇大黑屏门,平时这门是不开的,与北门中间还有近一米的间隙,间隙的上边是神龛。桌子和太师椅是“榆木擦漆”,枣红色的漆皮光亮如镜绝非夸张,每天用搌布擦桌椅条案那时是他的工作。
如今,这座四合院不久就要成为历史。
夏宗翰颤巍巍地说:“作为夏家的后人,我有责任保护祖宗留下来的古迹,良心不允许我为了几百万元钱出卖这个小院。”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对这座古老四合院的坚守,远远超越了房主对自己居住权的捍卫。
孙子的快乐时光
老人的孙子夏兵,一句话也不说,独自抚摸着院子的门廊和那棵百年香椿树。其实,和爷爷一样,他非常喜爱这座祖宗传下来的四合院。
在今天常人看来,那实在是一条过于平常的小胡同,甚至是一条陋巷;但在夏兵儿时的记忆里,那却是他和一帮小伙伴的儿童乐园,有多少美妙的时光呀!他家槐树花开了的时候,像两片白云,飘在小院上空,还带着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清香。那棵老槐树紧贴着墙根儿,可以毫不费力,顺势爬到房顶上去。那还是座平顶房,走在上边很惬意,有点像武侠小说里讲的“飞檐走壁”――对他这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子来说,实在是很有吸引力的一件乐事。四合院虽然不大,却结构复杂,大院套着小院,竟有四重小院,简直像个迷宫,是他们捉迷藏的好去处。
在这里,有儿时的无限乐趣:院子外面有一片空地儿,可以在那里踢足球,三角,砸杏核,还有玩弹球的游戏;还可以在胡同里翻筋斗、拿大顶;到马路边上去观赏西四牌楼和过往车辆;到广济寺里看哼哈二将、四大天王;下雨过后,可以唱着歌谣,到老槐树下找水牛儿(蜗牛),“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在小胡同墙角旮旯逮蛐蛐儿,那就更惊险有趣、魅力无比了……
这里的小胡同、四合院,就是他的生命之根,儿时之梦,快乐之源。在他的心目中呵,这里的小胡同、四合院,不仅胜过苏杭,甚至胜似天堂。那是绿树的天下,蛐蛐的王国,儿童的乐园……
夏兵的太姥姥、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妈妈、夏兵几辈人都住在这个院子里。
夏兵的姥姥爱种花,院子两边是花坛,月季、死不了,什么花都有。正房和偏房之间种了太平花,院子里还摆了一个金鱼缸。夏兵的太姥姥养了鸡,鸡粪用来给院子中央搭了架子的黄瓜施肥。
夏兵的母亲一提起院子以前的样子就兴奋,边说边替夏兵遗憾,“可惜当时你没赶上。”
夏兵出生的时候,院子里已经住满了人家,也搭建了一些棚子,他们一家只占了一间北房。在他出生的当天,姥姥在盆子里种下了一棵石榴树。
这棵石榴树陪了夏兵30多年,他小时候的照片里也总有这棵石榴树的影子。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个关于老北京四合院的生活写照,到了夏兵这里,只有石榴树了。
即使只有十几平米的房子住着,夏兵说,小时候的他依然感到快活,每天和小伙伴在胡同里打闹。
胡同里都是老街坊,互相帮持。在夏兵看来,那时候院子里也很和谐,谁家要修房子,头一天就会在院子里喊几遍:“上房了,上房了。”第二天,其他房子里的人就会注意自己的隐私,把窗帘拉起来。
夏兵对四合院最深的记忆,除了姥姥在最逼仄的地方也不断种花,就是红红的房产证。1984年,10岁的他看到姥姥拿着一个红色的本子说那是房产证。他才明白整个院子都是自己家的,姥姥说是国家困难,所以要替国家承担一些住户。夏兵说,那时候特别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小床上也要拉个帘子。知道之后,他抑制不住,就冲到院子里喊,“房子都是我们家的。”
吓得妈妈使劲往家拽他。
去年年底,夏兵的姥爷去世了。他是在养老院里走的,临终前一直闹着要回四合院。夏兵拿DV拍了院子,放给姥爷看。去世前,他告诉夏兵,要把他的骨灰放在北房满一年,不能告诉街坊他死了。夏兵说,姥爷特别在意别人知道他没有死在家里,“骨灰放满一年,就算死在家里了。”
夏兵说,他们几辈人把四合院当家,他们爱这个住了一辈子的老北京四合院,“没什么比它更重要。”他一直认为,修复四合院是在和时间赛跑,但他没跑过时间。
留不住就出国
从2003年开始,他就着手准备修复院子,木材、砖瓦一直在顺义一个仓库里放着。他给自己定的开工日期是2007年3月。3月16日,《物权法》通过的当天,他在国外出差。他还记得,那时他接到朋友电话,高兴得有点忘形,大喊了一声“开工”。
第二天,他就回国了。
他准备把四合院修缮一下,做一个廉价的家庭小旅馆。青砖青瓦,来北京的人住在里面,可以溜达着看老北京人下棋,到菜市场买菜,让外面的人真正了解北京的市井文化。
可是,事情突然有了变化。3月29日,有关单位发了改造许可证,之后胡同里贴出了改造通知,他家的四合院属于改造范围。
媒体、文保专家陆续来到胡同里。夏兵说,他突然意识到有那么多没有切身利益的人在保护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这是我的家,我更责无旁贷,”夏兵把家的保护和北京历史的保护联系到了一起。
以前从不钻研改造法规的他,现在整天随身携带着印有法规条文的小册子,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他说,任何不合法的东西,如果让他抓到了,他就像王八一样咬住不松口。
有一个人在改造的会议上自称是政府工作人员,他立刻打电话到政府核实,知道没有这个人后,他打电话报警。他要教会他们尊重法律。
钻研有关改造的法律条文后,夏兵提出了行政复议法。他几次跑到法治办咨询此事。最近,他到行政复议部门请求复议房管局核发的改造许可证,并请求撤销。理由是事先没有通知他,作为利害关系人,他没有了要求听证的机会。
很多居民说,不知道胡同的未来会怎样,这些街坊会怎样。
年初,夏兵怕母亲受到改造的困扰,已经一起搬出了老院子,在望京租房住。现在,院子里只住着几户房客。
夏兵说,他能体会有的人想走的心情,他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是希望改造方能够也尊重这些私房主的选择。
夏兵说,他的选择是,留住房子,如果留不住,就出国,“祖产都快没有了,没有什么再可失去的了”。在他看来,房子一拆,就没了安全感,心目中的北京味儿就没了,悠悠然的生活方式也没了。他能做到的是,收集报道此事的报纸,留给以后的孩子看,告诉孩子们他们努力了。
在古代,中国人本不剃头,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于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没有理发业。中国古代的男子一般都束发留须,即使需要梳理,也是自己动手。女子则或绾发髻,或绾于头上,不需理发。
清入关后,颁布使汉人满化的“S发令”,要求汉人依满俗剃去前半部头发。S发令规定:凡大清军所到之处,汉民限于十日之内,尽弃明朝衣冠,尽行S发改装,服饰仪节,皆遵满制。清朝廷在北京东四、西四、地安门与正阳门前搭建席棚,勒令过往行人入内剃头,违者斩首,这便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京城地面广阔,这四处地方并不能很快地给北京人剃去头发,于是,朝廷又批准军中伙夫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这就是北京最初的理发业。
老北京理发业当时在大街上有门脸的叫剃头棚儿,同时也有挑挑走街串巷的。他们大都手里拿有一铁器,当时人称为“唤头”,形状似大镊子,用小棍自下向上一拨,便发出“呛啷”一声,随走随响,以召唤主顾。当时,他们除剃头刮脸外,还为客人掏耳朵、按摩、推拿、正骨。有的上年纪的老人理发剃头时爱睡着,这个时候剃头师傅就会顺势给老人按摩一阵儿。有的胳膊腿脚不舒服的,他还给客人推拿。他们的剃头挑更是有讲究,有句俗话“剃头挑子一头儿热”,是因一头是专为客人洗热水头的地方。上边是一铜盆,下盆架为放热水的小火炉,而圆笼边立一旗杆,旗杆上有青丝穗,其下边有“一寸斗”。
民国初年,人们思想落后守旧,妇女不敢进理发店理发,这时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理发行当:一些原是在大都市替富宦人家的太太、小姐梳妆打扮的妇女开始为北京妇女理发,大家叫这些人为“梳头婆”。1926年有了专门为女子理发的理发店,或在理发店里专设女部。店铺设备、匠师技艺、所用器具和材料都逐渐西化,改用推子、剪子、洋刀、沙发转椅和厚玻璃长镜。
解放初期,走街串巷的理发师傅仍是只会理男发,女发要到理发馆去理。这些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给小孩剃头都功夫了得,他们能在小孩的哭闹乱动中给孩子把头剃好,那锋利的剃刀还不伤着小孩子的娇嫩的皮肤。北京人有为婴儿剃胎毛的习惯,因那时的孩子太小,不少家长不愿抱着孩子跑到理发馆去理发,当听到门口传来“唤头”的声音后,便会把理发师傅请来为孩子剃胎毛。
在公私合营、合作化以后,小手工业者和手艺人都加入了合作社,理发师傅也大都加入到了理发馆中,这样在北京的街巷中便很少听到那“呛啷”响的“唤头”声了。理发馆一般在店外设立一个红蓝相间、不停旋转的灯作为幌子,告诉来往的行人这里是理发馆,请大家来理发。改革开放前,京城理发店都属国有,可等级不同。王府井的“四联”、西单的“第一理发店”等老字号名店,是考究的顾客的去处。而小街道、小胡同等居民聚居之处那不大起眼的小理发店,却是北京普通市民经常光顾的场所。如今京城已很少能够见到国营理发店,代之而起的是星罗棋布的各类私营美容美发店。
那些目睹过剃头师傅下街剃头的老北京们,或许仍记得“唤头”清脆悠扬的“呛啷”声在寂寥悠长的小胡同里回荡……
孙吉摘自《后奥运时代首都读本:图说北京三千年》,黄山书社
2016年3月,西城区档案局(馆)的工作人员上门征集舒了先生手绘的30幅胡同全图和上千张胡同照片,同时征集进馆的还有舒老收藏的140余个胡同名牌以及拍胡同用的相机,洗照片的设备,记录胡同档案的笔记本、草稿等全套装备,这些珍贵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西城区档案馆的馆藏。
2016年6月13日,西城区档案局(馆)举办了舒了先生“胡同”档案陈列展。此次展览作为2016年西城区“档案馆日”活动的重头戏,通过展示舒了先生收藏的胡同照片、标牌及其手绘草图,撰写的书稿等近百件实物档案,向观众述说了这位八旬老人走胡同、画胡同、写胡同的经历,同时也展示了西城区近年来在大栅栏、白塔寺等地区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成果。
舒了先生把他多年形成的档案捐赠给了西城区档案馆,希望西城区档案工作者能够履行自身的职责,承担起维护人类记忆的历史使命,为后人留下更多的老北京记忆。
舒老先生1931年出生在原宣武区龙爪槐胡同一个普通的满族家庭。他自幼家境不好,母亲很早去世,父亲是梨园弟子。童年的舒了跟随父亲搬过几次家,都在陶然亭一带。夏天,他常和小伙伴们在胡同里追逐打闹,舒老先生说:“我对北京最初的印象就是胡同。”舒老记忆中最美的北京,是他10岁那年爬上南城的城墙看到的北海白塔尖儿、先农坛的大殿以及缓缓流淌的护城河……可见,从儿时开始,舒了先生就对北京充满了感情。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胡同开始大规模的拆迁。极具胡同情怀、热爱胡同文化的舒老被触动了,他辗转反侧,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以便让后代了解老北京胡同到底是什么样子。经过反复思考,舒老决定自己动手,用纸、笔、相机把北京的胡同“留下来”。从此,不管风吹雨打、寒冬酷暑,舒老放弃了一切个人爱好、放弃了与家人相依相伴的时光,一头扎进胡同资料的收集中,他越干越高兴,越走越带劲,焕发了青春活力。
舒老还为此特意制订了详细的计划,第一步是走胡同。1987年春夏之交,舒老正式开始了走访胡同的工作,并决定从远处的、要拆迁的胡同开始,再由远及近。为了使“走”出来的胡同资料翔实,舒老经过多次试验,采取用走步来测量胡同的方法,从此,舒老先生边走访、边测量、边记录、边拍照,从1987年到2002年,整整走了15个年头,把老北京城内的所有胡同,甚至包括小胡同和死胡同都走完了。舒老在这15年中的辛苦自不必说,有时为了把胡同的照片拍好他要跑好几趟,还有一次竟因为拍胡同照片被人误会是坏人,送进了派出所。然而这些都不能动摇舒老的决心。舒老苦中作乐,常说:“我把胡同当成一个大课堂,充分发挥了我年轻时擅长跑步、走路的能耐,不但学到了知识,又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呀!”
每一条胡同中都藏着很多故事。舒老走访时,常常会对名人故居、会馆、庙宇、王府、教堂等做重点记录,并尽力去挖掘它们的历史渊源。有一次,他来到薛家湾胡同,看到一个门额上写着“钱氏宗祠”四个字。老先生很好奇,正巧院子里走出一个钱家的人,舒老忙上前问起钱氏宗祠的来历,那人竟把舒老让进家中,在昏暗的屋里,舒老见到了一位躺在床上的老人。这位老人叫钱鸿绪,时年98岁,是历史上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钱H第33代孙。钱鸿绪告诉他,钱氏后裔流落到全国各地,在北京的一支于清朝道光年间建起这座“钱氏宗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最初家中还有家谱、盔甲和皇帝题写的匾额。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钱氏家族的历史,舒老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多次到钱家了解情况。后来钱鸿绪的女儿从浙江带回一本《钱氏家乘》,舒老如获至宝,据此写了有关北京“钱氏宗祠”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由于舒老的发现,2008年,西城区政府对钱氏宗祠进行了保护重建,现在这里已成为文物。
还有一次,舒老竟因为走胡同而被“请”到了派出所。那是在1990年末的一个夏日清晨,他为了能多搜集点资料,早早地就由南三环赶到了原崇文区东北角的白桥大街头条进行测量。当他从胡同东口慢慢向西走到胡同中间时,看见从西边走来了三个人,前两个像民工模样,被绑着手连在一起,后边是一个年轻的警察。当舒老正准备让路时,那位年轻的警察已然走到跟前对他说:“你是干什么的?”舒老如实说:“我是了解北京老胡同的。”“什么老胡同,走!”警察随即用手一推,把他和前边那两个人一起,带到附近一个居委会的小屋里。进了小屋,警察对舒老进行了“审问”并查看了他随身携带的证件,最后又把他抄录胡同名称和绘制胡同草图的记录本拿去“审查”,查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个误会。尽管如此,这件事却一点没有打击舒老“走胡同”的决心,反而使他更加坚定了。
舒老收集胡同资料的第二步计划是画胡同。舒老把他走胡同时画得密如蛛网的草图,按照一定比例,正式画在一张张长1.2米、宽0.9米的图画纸上,这一画又是整整8年。成品由30卷图纸构成,全都是手工绘制,还原了北京二环内胡同布局的状况,堪称是“20世纪末北京胡同全图”。舒老说,他曾去北京市档案馆查看过清朝宫廷画师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这张图给了他灵感。乾隆时期的图详细绘制了京城的街巷和胡同分布,但只标了主要街道,很多胡同连名字都没有。但舒老画的图不一样,稍微大一点的胡同他都标了出来,胡同里的王府、名人故居也都在图上显示出来。他说:“现在再去看,很多胡同都拆迁了,建起了楼房。我要不画下来,很多后人已不清楚那里以前的样子。”
为了这幅胡同全图,舒老的视力严重下降,近视从300度升高到700多度。他先后换了10副眼镜,画图时常用放大镜。图画成后,舒老高兴地给自己写了四句诗:“为求一事成,舍去乐半生;徘徊胡同里,春夏复秋冬。”
胡同走完了,也画完了,舒老开始了第三步计划――写胡同。舒老说:“记得‘胡同热’开始的那几年,杂志、报纸、书籍上到处是关于‘胡同’的文章,内容五花八门。可是我写什么呢?我想来想去,想起了我走胡同时候抄下来的二百多条胡同里的老门联。”舒老深入挖掘胡同里老门联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认为北京胡同老门联即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髓,用了四年时间,舒老的书稿也基本完工了。
今年6月,西城区档案馆为舒老先生办的胡同档案展览可以说是为老先生了却了一桩心愿,舒老先生说:“图被收藏了,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一直放心不下这些画,现在能入城区档案馆,能发挥作用,我很高兴。”
白玉兰不单北京有,苏州、扬州,镇江,江南许多地方都有。但北京的还是值得一说。
居京转眼12年,屈指算真属快乐的日子不过12天!或人老了,或处于一不利位置,但亦均可寻乐。看白玉兰树含苞绽开的短暂春天,可谓一悦,玉兰有白的、粉的、黄的、红的、杂色的,等许多品种,但以纯白最为高贵典雅。其花在京开于3月中、4月初,能开20天左右,1997年我在京西戒台寺初赏一回,那是老树新花,
今年浙江一老诗人来,我陪他在团结湖公园专门赏花,可惜那几棵好看的白玉兰树开谢了,但我们另赏到二三树白丁香,洁白浓郁。
忆得90年代初,曾在苏州园林一茶楼楼上,喝茶,赏窗下玉兰,树高花硕,齐刷二楼窗口。北京一带古称幽燕漠北,气候半年苦寒,逢次春如人生苏醒。
塔顶看燕
京东通县的燃灯塔建于北周,塔势高耸,为通州北运河一景,自古有之,元明清诗人墨客留下吟哦诗篇无数,八国联军枪弹还在其上留痕。但不光人认识它,还有无计其数的燕子认识它,春尽夏来,密密麻麻,盘旋塔顶塔檐,筑巢育雏,这些燕子世世代代复来,今年的就是去年的小燕长大飞回。斜阳中,阴霾天气,燕阵声噪,传得很远。
我每次心烦,绕塔三匝,都得镇静。今年的乳燕不久就会孵出,母亲将再次带领它们练习飞行。
金山岭长城
我曾问徒步长城的旅行家,“整个万里长城哪里风光最美”?答曰金山岭。查地图金山岭在京北。1997年冬的一天,是周一,阴天,我专门选这个人少时刻来爬一天金山岭,出京,走怀柔,密云,在密云登金山岭,到巴克什营,它的特点是古长城废墟的壮观,有原始味,而我们一般看的都是太多后来人工修筑过的,在这里,最远的晴天可眺望25个敌楼,眼睛能望到的长城得爬一天。
秋山呈黄,柿树挂果,枫树金红,长城在山顶逶迤,只碰见4、5个游人,其中还有2个老外,俯瞰可观群山的纹理、阴影和皱褶,有山如卧虎,如骆驼……那一日全不知其后10年寓京之苦,快乐翩翩,中午乏累竟在城墙上眯了一觉。
燕郊散步
燕郊是北京的一个“卫星城”,今日北京似与莫斯科一样拥有二三十个“卫星城”。燕郊其实是河北省一镇,但今日的一些镇又像城又像县说不明白,中间名称就叫开发区。
微雨散步,不为浪漫,只为避狗。燕郊狗多,时人以养狗劣风为乐,晨昏散步,或周日白天散步,常难避狗,闻言常有伤人,雨中,最好中雨、大雨,撑伞外出,才可彻底避此讨厌一物。人生活于当代有点像荒诞隧道。值时,可静心赏周围树木和街区景物,不亦一快?
恒山“追鸟”
早些年就想看看恒山,因我距离太远多年居于东北,而恒山位于山西,离北京最近,由北京去看资费时间亦减低。
1997年出京爬恒山,走大同、到浑源、拜悬空寺,开始登恒山。见一聪慧鸟,时时跟我,沿路走了很远,我亦学鸟叫,伴走一程又一程,仿佛知我,喜我!此生如此良事不多,这是一只会与人玩的鸟,良久,始飞去。山路十八盘绕,近顶已过中午,游北岳愿足矣。过后我又断续抽闲去看过山西的雁门关、应县木制辽塔,都好看。
“得一日半日闲”
“得一日半日闲,抵得十年尘梦”,从一个角度看解决人类事,纯属徒劳,杯水车薪,长江逐浪,百年易去,还得从头。李白诗歌所以写酒的多,而东坡词写吃的多。(由唐去宋就是一世俗化过程)人类自20世纪以来工业商业日炽,制服自然力量加强,制服自我心灵力量减弱,苦恼丛生。
偶得一日闲,读经一段,听音乐一段,午睡一段,听窗外夏蝉一段。午后炖一块牛肉,加半斤黄豆,一两白酒。心静世上本无事,心躁无事空自忙。学习东坡仙人练习练习炖肉。
当代人没时间,没理想,没正确目标,没意志,没安宁,其实也没什么真正的金钱,什么都没有,只有别人教唆他的“欲望”。
年轻时学唯物想以天下为己任,50岁后细读李白,始明白天下本不足为己任耳,一乐!
京郊嫩韭
其实我了解春韭不是读杜甫的,“夜雨剪春韭”,而是17岁下乡看见种和割韭菜,很谗乡民家厨房春韭炒鸡蛋的香味。
京郊晨起,小镇居所门前卖小葱、春韭、菠菜的农民来了,此三物都是4月乍下来,新鲜喜人,生活当代,你可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在城里立锥之地都不属于你,所以没处种菜,但你若有关于菜的经验可以观赏菜。“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古都杏花今没得卖古雅远逝。韭菜属春,一年中春茬最好,嫩、肥、鲜,又应时便宜,雨后的春韭“秀色可餐”。
宋朝诗人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谁说千年不是一瞬?这明明亦近似今日居京感怀。
京味早点
旅行家余纯顺徒步走中国,日记中写到西部经过苦寒山区,看见有牧羊人经年未吃过羊肉,始知“世上放羊的没肉吃”不是什么怪事。
日前与人说,我居京已经3年没吃到北京的“早点”了,原因是住远郊,别人吃早点时候我在路上狂跑,而再早起我住的地方没真正早点,只有几个农民在瞎闹,到单位附近又只有高速路,车流,旁边更没早点铺。久之忘了吃早点一事,每天只吃中午、晚上2顿,习惯了。
初来京住地安门,那里老北京地段,早点丰富,有麻将火烧、糖火烧、烤白饼,小笼包、炸油饼(油条),等,稀的有杂碎汤、豆浆、汤圆、卤煮火烧、豆腐脑。73年我来京在前门吃过熬的很透的纯红豆粥,现在早没了。后来我还住过工体附近一段,早晨逛过一个万人早市,卖市民菜蔬等,浩大为前此未闻!寓所附近也有两家不错早点铺,其中有家河南人开的烙白面饼、烧饼,做的有“面”味。
隆福寺现有家老北京风味的饭店,是专供外地人的,很大,其实,传统的北京小吃与老胡同文化密切相连,我的一位老北京朋友曾带我去转胡同吃过一次,如果是自己就是来京多年还是找不到。老西城、北海后海、宣武等地僻静地方,现在还有不少好的地道早点,叫人回忆老北京余味。我在工人报期间曾爱在虎坊桥一条小胡同吃午饭,那里一回民馆子,卖一碗地道的牛肉面。今外地人做早点,什么味都掺有,就是老“北京风味”顿减。
香椿芽
香椿树长在胡同院落,不光树大遮蔽阴凉,而且早春发芽又嫩又好吃,北京城的老居民非常怀念它。百年香椿树随胡同消失不多了。
什刹海,毗邻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古都城区惟一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式景区,它由前海、后海和西海组成,是北京市第一批确定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最大的一个。自元代起,什刹海就十分繁华,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什刹海景区呈现的现代气息与京韵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什刹海景区独有的特色,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使什刹海景区呈现勃勃生机。
经济热:景区企业迎复苏
景区经济全面复苏。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什刹海景区企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2013年上半年,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1481家法人单位共拥有资产总计333.8亿元,累计实现收入合计184.9亿元。其中二季度实现总收入116.8亿元,比一季度增长71.5%;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8亿元,比一季度增长近10倍。
主导行业收入不断增长。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带动了景区住宿和餐饮业的向好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二季度,什刹海景区餐饮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亿元,环比增长8.1%;星级宾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95.1万元,环比增长5.6%;景点营业收入2290.2万元,环比增长209.5%。
人气热:客流量大幅攀升
每年夏季,都是什刹海最热闹的季节。一是旅游旺季的到来,二是什刹海一年一度文化旅游盛宴“什刹海文化旅游节”举办。2013年6月初,第十二届什刹海文化旅游节开幕,什刹海景区迎来旅游高峰期。本届什刹海文化旅游节举办“惠游西城”文商旅主题促销活动、“美丽西城”都市旅游产品主题推介、“建都北京阙立西城”文化旅游三大主题、十项系列活动,着力提升什刹海文化旅游节的品牌影响力。
据客流量调查显示,今年二季度什刹海景区客流量达3738人次/小时,环比增长21.8%;其中国外游客所占比例为5.8%,达215人次/小时,环比上升25.7%。什刹海旅游咨询点接待游客数量大幅增加,总接待量为46.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43.8万人次,国外游客2.8万人次,共免费发放宣传资料14.5万册。调查问卷显示,外省市游客为什刹海景区游客的主体,占景区游客比重达66%;什刹海景区在国内游客中的知名度达97.0%,环比上升4个百分点。
旅游热:特色旅游大发展
吃、住、行、游、购、娱作为旅游景区的特色,在什刹海景区得到了特别的诠释。这里有令人回味的北京九门小吃,有胡同里老北京人经营的家庭旅馆“北京人家”,有独具特色的三轮车胡同游,有后海别具风情的临湖酒吧,更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以及烟袋斜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铺,共同构成了什刹海旅游的特色内容。
特色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坐在人力三轮车上逛逛北京的大小胡同,乘着游船在水面上任意徜徉,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享受。三轮车和游船作为什刹海景区特色旅游项目,一直受到游客的青睐。今年二季度,三轮车日接待游客量上升较多,达到日均1349人次,环比增长35.3%;随着什刹海水面的解冻,游船迎来了第一批游客,日均接待游客量达到381人次。酒吧作为什刹海景区的特色行业,是吸引游客来此游玩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二季度,什刹海酒吧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44.0万元,环比增长10.7%。
景区建设取得成效。什刹海景区的建设和保护一直是当地政府的重要工作。今年,西城区相关部门通过开展什刹海环湖减灯工程,规范酒吧等商家的经营秩序;通过加强产业引导,增加传统文化的展示内容,启用什刹海智能语音导览系统等一系列措施,增加什刹海的人文气息,方便游客游览景区。
这一年是日本鬼子侵占北京的第8个年头。在沦陷区的中国老百姓,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绝大多数穷人,连棒子面儿也吃不上。市面上只供应混合面儿,黑乎乎的,据说是用豆饼、高粱、老玉米碾压在一起做成的。人吃了这东西连大便都很困难。尽管是这么难吃、难咽、难便的混合面儿,老百姓也必须排长队去买。不买这种粮食就得挨饿。当时大米已被列为军用,只许日本鬼子们吃,私运大米就是犯罪。
占领大半个中国的日本鬼子,收买汉奸、伪军、特务统治中国。在我们学校里就派驻了一个日本教官,他名为唐本,40多岁,能讲汉语,是个中国通。他还教我们日语课。我们同学都知道,他绝不是真正的老师或学者。估计他一定是日本浪人或宪兵特务。所以上课时大家都特别小心,尽量不说话、少说话。记得他最后一次给我们上课,在打开课本之前,他给我们讲大东亚战争。他说日本皇军现在组建了一支“神风特别攻击队”,队员都是十几岁的青年,受过日本民族的武士道教育,非常忠于天皇。在南太平洋作战,他们视死如归,敢于驾着飞机、带着炸弹,硬往美军大军舰上撞。他们在临出发前,都要饮一碗壮行酒,飞机上加的油也只够去程的……下课后,同学们私下议论:“这就是困兽犹斗呀!看来鬼子在太平洋上不得烟抽了!”大家暗自高兴!
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正值暮春三月,突然教我们数学的刘老师失踪了。学校领导只说他病重,不能来上课了。害得我们毕业班数学课两周空堂。后来还是从师大女附中请来了两位女老师代课。这也轰动了整个第三中学,因为有史以来,第三中学整个祖家大庙,从没有女性出入过。学校里连个女厕所都没有。这两位老师都是40岁左右,一位姓王,教代数;一位姓张,教解析几何。两位老师讲课都是开快车,尤其是张老师快人快语,打扮入时,走进教室一阵香风。记得有一次,她在黑板上边讲边画边擦,忽然啪的一声把板擦掉到讲台下面去了,正好落在我的同学赵永锡的脚下。永锡同学下位子把板擦拾起来,向前走两步递给了张老师。当他转身返回时,大家看到他的脸像是一块大红布,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都笑了。下课后,有人便赠予他一个雅号:班粹。
离我们结业还有三周,失踪的刘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什么也没说,走上讲台就开始讲课。他脸色又黄又绿,人瘦了一圈,嗓子也沙哑了。他讲课更是开快车,终于在毕业考试前将落下的课全讲完了。后来我们才听说,刘老师是在初春一天深夜被日本宪兵从家里抓走的。他吃了许多苦,差一点儿死在魔窟里。
1945年7月,北京市大学考试,当时公立大学只有北大和师大。这两所大学是同一天考试,两者不可得兼。我们班升学的人都报考了北大。后来听说北大考生人数特别多,师大考生人数很少,这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因为师大毕业后主要是当老师,而当时老北京流行着一句民谚:“北京四大贱――坐电车、买咸盐、贴邮票、请教员。”在日本统治时期,老师们的待遇确实是太低了。
我因家境不好,没想升学,只想找个工作减轻家里负担。可是彼时百业凋零,工作难找。
我有个亲戚当时在小乘巷一处建筑工地干活并守夜。那是一个三进院子,共18间平房。7月中旬,与他一起干活的工人病了,和泥抹灰少了一个人。他知道我在家里没有事,就把我拽了去。了20多天,到8月14日工程完毕,我拿到了将近一个月的工资,心里非常高兴。我母亲说:“你拿这钱明天去西单商场买件衣服吧,省得你连件洗换的衣服也没有!”于是,转天8月15日,我吃完早点便去前车胡同东口,登上一辆叮叮车。电车行到西四北时,我看到马路边上挤满了人,而且人们都仰着脸听电线杆子上的广播里的声音,我也好奇地挤下了车。“哈哈!听清了!啦!太好啦!”人们听到以后欢声雷动。我立刻决定,西单商场我不去了,赶快回家先把这个大快人心的喜事告诉我的邻居们。
我走到报子胡同口,正遇见我班同学王克勤,他也是刚听了广播,我们俩人特别高兴!他和我商定第二天上午在另一位同学刘宝琦家里聚一聚,好好庆祝一下。
我回到大觉胡同东八个门,立刻便挨着门一个院、一个院通知的消息。立刻,我们小胡同里就热闹起来了。有人说:“小日本滚蛋了,咱们得吃捞面好好庆祝呀!”有的老爷爷说:“庆祝小日本儿滚蛋我得喝二两!”39号的赵志广是西直门车站的勤杂工。他下了夜班刚要睡觉,一听外边这么热闹,跑出来一听这个大喜事,他立刻蹦起来:“鬼子投降了,我不受他们的气啦!山田这个王八蛋,他常扇我。明天见到他,我先扇他几个嘴巴出出气!”
36号陈奶奶的大儿子国良是通县小学的教师,和另外两个老师住在学校。去年冬天深夜,开来一辆日本警车,三个老师都被日本宪兵抓走了。在魔窟里他们受到了酷刑,关押了半年才被放出来,算是捡了一条命。他对鬼子非常愤恨,他说,宪兵队里是人间地狱,通县农民被他们杀死得太多了。
33号的江大妈听说格外高兴!她和邻居们念叨:“这回我们家那爷儿俩该回来了!他们被鬼子抓走已经两年多了,一点消息也没有,大柱儿那时才13岁呀!鬼子投降了,抓走的画工也该放回来了吧!”老太太想起丈夫和儿子就掉眼泪。
晚上,白天上班的男人们都回来了,胡同里更热闹了。我父亲说:“西直门城门前没有鬼子站岗了,老百姓出来进去没人检查了。”有人说:“端王府的日本兵营的大门关上了,门顶上的膏药旗也没有了,站岗的鬼子兵也不见了。”还有人说:“大马路上看不见巡逻的鬼子兵了!老北京又是咱们中国人的天下啦!”
我从小到大读过很多书,最喜欢的就是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以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作者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书中的每个故事都亲切感人,令我思绪起伏,感慨万千。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城南旧事心得体会1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美好的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这本书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书里写的各种关于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使我牵肠挂肚,难以忘怀,也使我的感触很深。
看着这本书,我仿佛看见了20年代的老北京:一条狭窄的老胡同里,一位老大爷正在卖着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小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远处传来声声幽扬悦耳的驼铃声;种着夹竹桃的四合院;西厢房的小油鸡……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快乐,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这本书主要讲了二十世纪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发生的各种童年事情。他帮助妞儿与秀贞母女俩团圆,促成兰姨娘与德先叔相爱,又遇到荒园里的小偷,宋妈的离去……最后,在小英子13岁时,爸爸也去世了。随着爸爸的离开,英子真正地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真正的长大了,童年也随之远去了。
虽然童年很快乐,但却是短暂的,会随着时光慢慢的流逝,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童年。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因为时间不能从来,童年也不可能永远停留。而且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许多人都随着小英子的长大而没了影子,跟着他的童年一块儿失去了。我还明白了,成长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一个人的结果在完美,而没有过程,那也是没有意义地成长。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那才是成长真正的意义!我们也要像英子那样,有一双能够感受到美好事物的慧眼,热爱生活。
感谢《城南旧事》这本书,因为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许多乐趣。就这样,我又捧起了这本书……
城南旧事心得体会2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这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一场争执……看起来微不足道,却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城南旧事》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的作者是这样的一本书。它的作者是林海音。书中图文并茂,里面的人物有善良、真诚的英子、薄相的妞儿、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在垛里面小偷、爱说爱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照顾“我们”的宋妈、严肃的爸爸、“我”善良的母亲……
相比之下,我的生活无忧无虑,但英子的童年却更加丰富多彩,人只有尝到酸甜苦辣,才能成功,而小英子的童年正是这样。
《城南旧事》里面的文章有惠安馆、《我们去看海》、《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兰姨娘》。兰姨娘前半生非常可怜,三岁为了她生病的哥哥,他妈把他卖了,十四岁从苏州被人带进了北京,二十岁嫁给了一个六十八岁的老头,她在那受尽了欺辱,去了英子家。后来在英子的帮助下,她找到了真爱——德先叔。最后他们一起走了。
英子有一根纯洁、美丽、善良、大方的心。对于兰姨娘走的这件事,她即感至荣幸,有感到伤心,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就不用担心她把做对不起他妈的事儿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英子想起来兰姨娘带给他的快乐,面对离别她也觉得很伤心。
我们要有珍惜童年的每一分每一秒,生命只有一次,童年也只有一次,有些事情,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也补救不了了。所以,让我们珍惜童年吧!珍惜生命吧!
城南旧事心得体会3《城南旧事》叙述了小姑娘林英子从6到13岁的在北京城南的胡同里发生的五个故事: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在胡同里的疯女孩秀贞是英子的第一个朋友。秀贞原来与一位大学生相爱私定终身,可后来大学生回到了老家,就再也没有回来。而秀贞生下的小桂子被家人扔到了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知道后,便答应秀贞帮忙找她的女儿。后来在一次听到小桂子和秀贞说的经历一模一样后,便让小桂子给她看脖子后面,果然有一块青色的胎记。小桂子就是秀贞的女儿,秀贞精心打扮了小桂子,就带着她去寻找小桂子的父亲。不料被火车扎死,而英子在回家后变的心神不足,于是,英子一家就搬到了新帘子胡同。
英子在荒园里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她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在荒草地了捡到了一个小金铜佛,后来,被警察的暗探发现,把这个年轻人带走了,英子非常难过。
被赶出家门的兰姨娘来到了英子的家里,英子爸爸就把以前在英子家生活的德先叔介绍给兰姨娘,他们俩后来相亲相爱的一起乘马走了。
英子在九岁那年,她得知宋妈的两个孩子,一个被淹死了,一个被卖了。英子不知道宋妈为什么伺候别人而不去管自己的孩子,后来,宋妈被她的丈夫接走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这一首诗让人回忆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而现在英子要毕业了,低年级的同学给她们唱起了这首歌,英子高兴的回家后,得知父亲死了,而大家也一直在说英子你长大了。这让英子真正体会到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这都是发生在当时年代的真实故事,作者没用华丽的语言,只是用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文字描绘了老北京的模样,记录了当时的人和事,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在作者的笔下,记录下了心灵的童年。
城南旧事心得体会4淡淡的文字,悠悠的介绍了一个小女孩从七岁至十三岁的故事。有悲伤,有欢笑。也形影叙述了20世纪的老北京。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女孩英子的视角来看待充满着幸福和悲伤的社会。在林海音的叙事当中,蕴含着对逝去年华的感慨和坚强面对生活的信念。疯女人秀贞、井边的伙伴妞儿、蹲在草丛里的小偷,勇于反对封建思想的兰姨娘,朝夕相伴的奶妈宋妈和沉疴染身长眠地下的慈父……这些人,都陪伴着英子走过她六岁到十二岁的童年生活。英子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和悲伤,英子亲身经历了离别的痛苦,快乐的玩耍,真真切切地去感悟了自己的童年。书中,那一件件趣事,一句句言语都深深感染着我,《惠安馆》中,小英子并没有因为秀贞的“疯疯癫癫”而感到畏惧,还想尽所有办法,希望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她的善良、淳朴,都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这其中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因得肺病而去世了,英子也就告别了让她充满回忆的童年,坚强地走向社会。
拿到书一口气就看完了……放下书一阵怅惘和伤感,被书中那种哀伤婉曲的情景所感染,跟着主人公英子的经历,透过不甚明白模糊的儿童视角看到光怪陆离的大人世界,所有事情都仿佛隔了一层薄纱,即使很丑恶的事也觉得可以饶恕。里面也有种掌握不了的无可奈何和失落。真的很喜欢,因为它让我好想去北京城南,追寻书中描写的小巷,或许他们早已不存在。
比起小小的英子的善良和勇气,现在的我们,似乎缺失了很多东西。勇敢、力量、坚强……一切的美好品质都被纷纷扰扰的生活所磨灭,现如今留在我们青少年身上的,除了学习的压力,便是生活的束缚。多么悲哀!
《城南旧事》就如苦涩中的一丝香甜,把我们拉回了过去,回忆童年。花儿谢了会再开,一曲终了还可以再从头,但是童年一去再也回不来了。
城南旧事心得体会5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太阳夺目的光彩‘;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每一个人的心灵。在我心中,《城南旧事》这本书一直照耀照我,净化着我。
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在她的悠悠笔墨下,这部著作似乎弥漫着淡淡的忧伤。那时,英子用它那纯真无暇的大脑思考世界,用她那童真的眼神看待世界,将他的喜怒哀乐交织在一起。
拿起《城南旧事》这本书时,我还带着一丝懵懂和无知。这本书是由一个个看似杂乱无章的小故事拼凑而成的。可是读进去之后,发现这是多么的有条不紊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和缓缓逝去的日子相结合,不就恰似一首淡雅含蓄的诗吗?
当我读到全文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落泪如珠,它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它写出了影响英子的最真挚的父爱。它以花暗示父亲的病情加重直至死亡……文中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结尾,令我感触很深。是呀,长大了就得负责任,长大了就说明不用大人再为你操心了。虽然生活的重担压在英子幼小有脆弱的肩上,但是她的心灵已经成长,不再倔强。
这让我多次联想起自己的童年:
在小区里挥汗如雨的跑来跑去‘
拿着一把小铲子冲到土堆里挖泥巴;
走到海边,“噗通”’一声跳下水……
童年是多么幸福啊,有这么多趣事!现在学业慢慢地重,玩的时间也少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一去不复返,童年也只有一次。它就像一幅画,而我们就是这幅画的作者;它又像一朵花,过一年,掉一片,当花瓣掉完时,童年就结束了。
中国很多名菜都是从私家厨房流传出去,最终成为名菜的,比如谭家菜、孔府菜、段家菜等。在上海,扬州饭店的前身也正是曾经非常出名的私房菜“莫有财厨房”。
不过这种风气又回转过来,有些人厌倦了楼堂酒肆,灯红酒绿,又开始回到“家里”去吃饭了。最近,一些经营了多年的私房菜突然红火起来,反而让厨房主人应接不暇。
在最具私房菜传统的北京,目前经营私房菜的也有七八家,这些私房菜有的经营了十几年,菜品十分精致,口碑非常好,有些则是跟风而起。不过总体上,风格多样,口味不一,全靠食客自己去探寻和品味。
关于私房菜,有一种说法是源于清末,指的是在自家厨房里做出来、无宗无派的菜肴。吃私房菜,也就是大家到厨师家里,吃主人的拿手菜,席间,主人会出来应酬片刻,几次交道打下来,食客和主人就结成了好友。
另一种说法称它是官府菜的一种延伸。从前官府的厨子,制作菜式围绕“细致”两个字,环节相当繁缛。离开府邸后,他们流落于民间的大户人家,这些大户人家吃饭讲究气派,拥有家厨、尤其是拥有官府里出来的家厨,是他们财富与身份的象征。就在官府菜的制作基础上,迎合主人的口味,将烹饪技术改进最终形成一种派别。
私房菜的特点,就是首先要在家中设宴,带点私密性,绝不大张旗鼓地做生意,熟客会自己找上门去;其次,餐位很少,大约在10-50个之间,因此生意好的,客人光顾前需要电话预订;通常只有一两个掌厨人,他们会与食客沟通,大打感情牌;最后,掌厨人必须要有拿手好菜,而且这些菜在其他地方是绝对吃不到的。
仿照宫廷的历家菜
在北京,最有名的私房菜,应该是历家菜了。不过,在国外,历家菜的名气还要远远大于国内。几年前,美国航空公司制作的旅游指南上这样介绍历家菜,大意是:要去历家吃饭,先要早早地打电话预约,由于历家没有电话,所以要先打到胡同附近的公用电话,叫历家人来接,预约完毕还不算完,去吃的时候,要穿过弯曲的胡同步行一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达――但是,这些都是值得的。
而《先驱论坛报》曾经在第一版克林顿照片的下方登了关于历家菜的报道;《耶路撒冷邮报》介绍历家菜时,说它是“中国最好的餐厅”。历家菜的名气可见一斑。
除了地点隐蔽,这里具备私房菜的所有特征:只做晚餐,客人只能点已经做好的不同套餐,而不能单点菜,预约时间规定在6点到8点,晚上10点以后一概不接待,节假日还要停业。客人来了,老板只点点头,握握手,不会鞠90度的躬――就是这样一家餐厅,接待的往往都是非常有名气的人。比如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大众汽车的总裁,甚至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等。
最具特色的还是菜品方面,历家菜仿照宫廷菜,由于历家菜老板――离休的化学教授历老先生的祖父是同治、光绪年间内务府的都统,负责过御膳房的安全,所以对慈禧太后当时吃过的菜十分熟悉,这些菜谱后来被历家传袭下来。不过这里并非是“宫廷菜”的原样,由于时过境迁,很多原料无法获取;其中也有些是历家自己的创造,比如大家都吃过软炸里脊,历家菜里却有一样软炸鲜贝。
在这里用餐,还会有文化上的享受。老板会英语,老板娘通日语,客人来了,他们会给大家讲解中国烹饪的种种讲究,讲祖父辈传下来的清代宫廷里的野史。
84岁的历老先生感慨的说:“这是我19年的成绩。”历教授一生对吃情有独钟,“吃”寄托了他的快乐追求,到了晚年,更是感觉“吃”对生活的意义,正是因为好吃好做,所以才有了历家菜这样吸引人的私房菜,而他的四个子女们也都继承了他对吃的体会和烹饪技术。
说起历家菜如此出名的原因,除了好吃以外,历教授说,“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将中国古老烹饪文化融入其中。”中国有古话:食不厌精,历家菜从选料到烹调,都做到了十分精细。另外,中国菜很多讲究,人们往往沿袭下来却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大家知道西瓜去暑,冬瓜去寒,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历教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把中国传统的烹饪艺术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吃客在享受的同时,还能够学到许多吃的科学。
胡同里的私房烤鸭
如果说,历家菜是京城私房菜中“贵族”菜的典范,那么利群烤鸭就是平民菜的代表了。在北京南城的一条胡同里,有一个开在四合院里的烤鸭店,店主人叫张立群,烤鸭店因此得名“利群烤鸭店”。“利”是方便和便利的意思。环境很简单,也是私房菜宣扬的精神――不重装修,旨在菜品。
张师傅在1992年以前,是全聚德烤鸭的厨师。一个偶然的机遇让他成为了北京私房菜的名人。1992年,正值全聚德店全面停业装修,张师傅待业在家,本打算休息3个月之后继续上班的,闲不住的他,便在自己家里烤鸭子,卖给街坊邻居。结果一做就是12年。
凭着张师傅的手艺和保持了传统的烤鸭工艺,最初把附近居民,包括在临近单位上班的员工被吸引来,到后来,和历家菜一样,反而是外国客人越来越多。很多外国人手拿一本《孤独行星》(其中有介绍利群烤鸭),不辞辛苦地找过来,就为了品尝一下老北京风味的烤鸭。这些人有来自越南胡志明市的,有来自美国纽约的,张师傅不明白:为什么一本外文的旅游书中,会有利群烤鸭的名字,为什么利群烤鸭的名气会那么大。满街都是烤鸭店,拼命打广告还不行,为什么藏在小胡同的简陋人家的烤鸭,反而会吸引来络绎不绝的吃客。
随着利群烤鸭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为了方便顾客找路,张师傅特意在弯弯曲曲的胡同里钉了几个路牌,顺着路牌,人们可以找到他的小四合院来。不过,即使人们找不到,一路上卖报纸的,卖水果的,都会指路,还有拉人力车的,也做专门带路的生意,所以,完全不用害怕找不到。
来这里的吃客,丝毫不嫌弃这种简陋的环境,反而吃的特别香,很多人因此成为了张家的好朋友,比如美国大使雷德一家,经常带着来自美国的客人来这里吃饭,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道格拉斯,前年带着母亲和三个孩子与张师傅一家过春节,一起吃年夜饭,气氛融洽。前任澳大利亚大使,有一次在国庆招待会过后,驾车来吃烤鸭,结果长安街上人太多,车开不过来,最后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来了,令张师傅十分感动。
当然,来这里的不仅仅是名人,更多的是普通的吃客。他们默默享受着张师傅的烤鸭,比如曾经有一位来自英国的老人,70多岁了徒步从八达岭走过山海关,他一个人一次可以吃掉一整只烤鸭,一盘花生米,喝掉一瓶啤酒。
正如利群烤鸭的一位忠实顾客说,“代表北京烤鸭的,也许是全聚德;但是代表烤鸭文化的,就非利群烤鸭莫属。”
在古代,烤鸭都是在胡同里做,胡同里吃的。老舍先生写过《龙须沟》,利群烤鸭所在的就是龙须沟附近,由于历年都属于贫民居住的地方,错过了历代政府的规划和改修,反而因祸得福,保留了明朝以来的所有的历史沉积,保留了老北京的原汁原味。张师傅所在的这座民居式的小四合院,就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模样,北屋、南屋、西屋都没有变,唯一改变的就是在院里加盖了顶子,把廊子接出去一块。这样,人们坐在古旧的房子里,吃着果木烤的鸭子,感觉既好吃又有趣,口口相传,来的人就越来越多。
私房菜:私密成为卖点
除了北京,在内地的其他城市,私房菜的越来越火,有些商家抓住了人们的消费心理,推出了一些变了相的私房菜。
据报道,广州一些较大较正规的茶楼,都跟着潮流做起私房菜。在他们眼中,私房菜几乎等同于家常菜、住家菜,只是菜式上的家常,材料上的普通和烹调上的小添加,因此这些地方的规模和形式基本保持大中型茶楼的大厨、大面积和多菜式的特点,和传统私房菜相比,可说是“广州特色私房菜”,或者说是“私房概念菜”。当然还有难得一见的纯粹私房菜,不过要找起来就颇费工夫。
在杭州,国贸大厦里的日本料理居然也打出了“私房料理”的招牌,老板傅明剑说:“根据往年的经验,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流行过的东西在杭州很快会流行开来,趁着杭州现在做私房菜的餐馆还不多,先在日本料理上占据私房菜这个卖点,免得后面要跟着人家的步伐走。”
也有一些厨艺高超者,因此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满汉全席》擂台赛上两次冠军的人物胡亮也公开宣布推出私房菜的餐馆。他说,私房菜是自己多年来的理想,也正是基于私房菜良好的发展前景,才使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第一家餐馆定位为私家菜,精心制作赛熊掌、杭式榴莲酥等拳头菜肴。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私房菜并不以为然。比如,对环境的简陋,中国人吃饭讲排场,外国人反而对餐厅的环境、设备都不讲究,只要卫生,并不需要富丽堂皇,所以一般私房菜馆里,外国客人比国内客人还要多。
童年是珍贵的,童年是美好的,在作家林海音的童年里发生了一件又一件有趣、感人的事,于是她就把自己童年里住在北京城南的生活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城南旧事》,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城南旧事》读后感,请您阅读。
《城南旧事》读后感1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伤心难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伤痛离别是人生最为痛苦的一件事,撕心裂肺的痛楚往往让人迷失自我,过了许多年想起来还是伤心。记得一首词:“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年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我们也曾经像英子一样唱那首忧郁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我们一直都在离别,和我们的朋友,家人,旧时光里的自己,在哀叹离伤的同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悄悄的长大了。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城南旧事,那飘逸在童年角落让人回味无穷的点点滴滴,或喜或悲。请不要为了那业已消逝的时光而怅惘,如果这就是成长,那么就让我们安之若素。
《城南旧事》读后感2童年,是一首由梦的音符谱写的美妙歌曲,是一串随风摇摆的风铃,让人陶醉。
读着着名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进了书中,走进了作者的童年,走进了英子在城南度过的生活,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流入我的脑海:惠安馆、残阳驼铃、草垛子、驴打滚儿……美好的回忆都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书中描写了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作者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中的悲欢离合和她充实精彩的童年
全书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使我印象最深,每当我读到“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这句话时,内心很是失落,我的眼前总是出现英子一个人在默默地祈祷着父亲能早日康复,去看她的演出。作者写爱花的爸爸病危时,以花暗示了父亲病情在不断加重,就像凋谢的花而一般,毫无生机。此时的英子不再逃避,她从容地接受了事实,她决定了负起帮助家人的责任。文中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结尾,作者用朴实而生动的文笔,给我们讲述了离开父亲时无奈、痛楚的心情,也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感慨。是呀,长大就意味着要肩负责任,长大就意味着要学会靠自己。虽然生活的重担压在了幼小的英子肩上,但是我坚信她一旦长大,这将会成为她人生中的一次很好的磨练。
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作者而去,可是作者透过正面的描写和侧的烘托,把每个人物的外貌性格都写得淋漓尽致,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身影也依旧浮现在眼前:井边的小伙伴,惠安馆的秀贞,藏在草堆里的小偷,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再加上聪明伶俐的英子,组成了作者充实丰富的童年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带着人间温暖的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吹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这是一本散发着芬芳的书,更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书,它能使人从中领略到很多人生的哲理。看完《城南旧事》后,我感到阵阵的酸楚,可是它那每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都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和友爱。
《城南旧事》这本书如同一位绘画大师,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为我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书里的英子的童年之所以如此精彩,也正是因为她用那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愿我们也能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身边所有的人。
《城南旧事》读后感3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城南旧事》的书。
它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从小生活在北京,因此作品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小说《城南旧事》,深受读者喜爱,后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
文中,林海音奶奶的父亲是个戴着眼镜的文人,和蔼可亲。她的母亲虽然很严厉,但从严厉中流露出对她的喜爱!
林海音奶奶家里有一位姓宋的奶妈,也是保姆,她是个乡下人,她是个可怜的女人。这几年里,宋妈一直在找她的女儿,她也忘不了她的儿子小栓子,可她还不知道小栓子已经死了!
这部小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惠安馆”,它讲述了一位年轻的母亲秀贞,为了寻找自己丢失的孩子——小桂子,整天胡言乱语,疯疯癫癫的。在大人的眼里,她是一个疯子,而作者林海音却成为她最要好的朋友,而且还帮助她。恰巧,作者林海音童年的玩伴小妞,就是秀贞丢失的那个孩子——小桂子。在林海音的帮助下,母亲终于和孩子团聚了,于是一起出发去找孩子的父亲。善良的林海音偷偷地把妈妈的金镯子送给了她们做路费。这故事无论谁看了都会感动,感动作者林海音善良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读了《城南旧事》,我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道尽人间冷暖。
《城南旧事》这本书,让我们走进了林海音奶奶和她身边人的生活!
《城南旧事》读后感4童年就像一个万花筒那般五彩缤纷,但是当万花筒的光芒消失的那一刻,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长大了,童年也结束了。
出身于日本大阪的林海音在5岁那年随着父母迁居到北京,她的童年也就在上个世纪的老北京度过。那里的一物一景也深深的烙印在心中,也由此写下了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里面的故事,让我的情绪忽高忽低:惠安馆的秀贞,爱笑的兰姨娘,患有肺病去世的父亲……
让我最深刻的就是《惠安馆》:英子的妈妈和宋妈从来不允许英子去惠安馆附近玩耍,每次经过门口也会不由自主的加快脚步:因为里面有一个“疯子”。可是英子还是常常背着她们,去找“疯子”秀贞,也渐渐地与秀贞成了好朋友,也明白了其实她不是真正的疯子,而是想念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小桂子。英子也在询问中发现自己最好的玩伴“妞儿”竟然就是小桂子的时候,不由大吃一惊。就这样,秀贞与小桂子母女团聚。
故事中的人物都是英子最要好的朋友或者亲人,但随着事情的变化,他们都以各种原因与英子告别,甚至是永别。现在的我们正处于在最美好的童年时光中,童年就像一个崭新的瓶子,但经历了许多的春夏秋冬之后,瓶子里的回忆,会随着,漫长的岁月;随着往前走的脚步。渐渐地消逝了,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童年就是人生迈出的第一个脚印,其中埋藏着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珍惜这个用金钱换不来的宝贵童年,珍惜这童年中的一分一秒,不要留下遗憾。这段美好、纯真的童年时光,记住了儿时玩耍的伙伴;记住了充满欢笑声,充满友情的校园;记住了童年时你我的约定。我也即将要结束童年了,我开始留恋其以前做的事情,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宁静,那么的快乐,令人向往……
《城南旧事》读后感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想必这首歌大家不会陌生。对,这就是《城南旧事》中常出现的一首歌:送别。在暑假里,我读了《城南旧事》,并深深地被这快乐中隐藏着忧愁的内容打动了。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林海音,她用“林英子”这个形象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痴呆立在惠安馆门口寻找女儿的“疯子”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生下一个孩子,后来大学生不知去向,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母亲扔到城脚下,生死不明。英子知道她的遭遇后,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忽然发现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十分像小桂子,又偶然看见了她脖颈后的青记,于是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和妞儿踏上了寻父之途。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为了供弟弟上大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本性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小柱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了,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英子更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留恋告别了童年。
电视创作中现代艺术意象的呈现方式
数字媒体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手段的日趋成熟,现代艺术意象在电视创作中的呈现方式不再单一。传统艺术意象只是单纯地依托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情感认知的景物与实物,而现代艺术意象可以是具有实体意义的某一事物,也可以是仅仅有着象征意味的一个动作或者符号,亦或者可以是某种叙事手段或方式,也可以是某种情感营造。此时意象的表征范围已经被大幅地扩大,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主要借助画面构图、声音烘托、叙事手法、情感营造等传播介质来传情达意,表达思想。
画面构图。画面构图即是构成电视屏幕视觉形象的各种元素及其组合方式。画面语言诉诸直观的电视屏幕形态,包括构图、光效、色彩、影调等多种语言元素,并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元素,以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来传达信息、抒发感情、表达观念、塑造形象。通过画面构图所形成的现代艺术意象直观性强,具有造型性、运动性、时间性、连续性、融通性等基本特征,能够给受众最直接的印象,也为受众更多地接受和认同,是现代艺术意象最为普遍和最基本的承载载体。
声音烘托。声音语言在电视艺术语言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声画合一是其最本质的艺术特征。①电视艺术作品中的声音语言包括人声、音乐、音响以及无声。人声又包括解说、同期声、心声等,通常在电视剧中以主角的某种言论作为一种意象,代表现代社会的普遍潮流和价值取向。音乐更是电视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表现要素,运用主题曲、背景音乐、插曲等来渲染氛围、烘托情感的“声音意象”,使剧作的视听呈现更趋成熟。音响可以分为自然声和模拟声,其不仅具有传递自然信息的作用,更能够承担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作用。而无声语言在现代电视创作中也广为应用,可以带来情绪上的转变,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变化。
叙事手法。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叙事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艺术传播形态。影视剧叙事是该形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类,在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相关联的前提下,叙述什么和怎样叙述是叙事本体及其美学价值的显现。②当代电视创作对于叙事风格与表现手法以及题材的选取把握都有着全新的诠释。在不断探寻的发展过程中,特定的叙事风格与手法也会形成相对固定的创作模式,为同类电视剧创作提供“范本”,形成相对固定的意象,营造一定的意境,往往也能取得不错的成效。
情感营造。在很多现代电视作品中,不乏可以看到“我们”自身的影子。生活中的故事、生活中的细节、生活中的情感等等,通过精巧的叙事和恰到好处的铺陈,冲击着受众的视觉,更触及心灵。“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也是对电视艺术的经典概括,通过对电视艺术作品的主动接受,很多受众往往能够从中得到相似的情感体验,情绪跟随作品中人物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久而久之,形成相对稳定的意象,人们对相似题材的电视作品也就有着相似的认知和共识。
现代艺术意象在电视创作中的运用
电视创作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偶像剧、生活剧、古装剧、穿越剧等等,不同类型的剧目也呈现着不同的共性和特征。现代艺术意象在不同类型的电视剧中也以不同的“样貌”和方式呈现,在此选取几个常用的现代艺术意象加以浅析,以例证现代艺术意象在电视创作中的运用。
城市意象。城市意象是由美国凯文・林奇对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等城市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分析后,提出的一种城市规划设计思想。通过实验访查,凯文・林奇提炼出居民所关注的共同主题,此时的空间意象逐渐聚合成为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图式,它想象性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并非一种实质的存在。③
城市本来就是具有标签意义的流动的艺术品,在千万年的历史激荡中沉淀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不同面貌。江南水乡温婉旖旎,有的是古园楼阁、垂垂杨柳;都城北京,片片京话,四合院与胡同便是其最鲜明的特色……这些典型的城市意象正是在人类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中积淀形成的。凯文・林奇曾经说过:“在城市中每一个感官都会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就成为印象。”由此认为城市意象是在认知主体接触城市客体事物后,对感觉传递的表象信息进行加工,在思维空间中抽象成对城市的印象,于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用以唤起相对应想象的认知材料。城市意象的形成并不是随意捏合即可成形的,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本身具有高度的代表性,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得到公众的认同。
近年来的电视作品中,代表空间的事物,比如胡同、弄堂、酒吧、咖啡厅等空间意象陆续出现在荧屏上,承载着创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精神的意象。
四合院和胡同是北京的一大文化特色,曾经有人将北京文化称为“四合院文化”和“胡同文化”。民族传统的安土重迁、守护家园的意识,使北京人对胡同与四合院有着不可言说的特殊感情。这两者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具有永恒的魅力。四合院是老北京典型的民宅模式,其建筑形式、结构和格局所形成的居住环境给人以安全和谐之感,是和平、安详、幸福生活的象征。由此,“胡同”“四合院”这一京味十足的词语在北京人的生活辞典里已不仅仅是街巷的别称,它早已超出了建筑符号本身的意义,是一种北京文化的象征、古都生活的承载。《四世同堂》《故都子民》《大马路小胡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京都纪事》《双城生活》等电视剧作品,都从平凡的视角表现了京城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
“酒吧”意象。在当代电视剧中,编剧、导演们毫不掩饰对于现代都市意象群的关注,酒吧、咖啡馆、霓虹灯等频频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主创者意图通过酒吧这一“心灵栖息地”,编织出当代小资充满情调的精致生活以及青春一代的迷茫与追寻。
“酒吧”意象群充斥着小资情调,忽明忽暗的灯光流影、氤氲的乐声,从电视剧作品中,受众可以看到都市小资生活的精致以及他们所谓的品位与格调,了解到在都市逐渐兴起发展的“小资文化”。电视剧《粉红女郎》《男才女貌》《中国式离婚》《美女也愁嫁》中弥漫着的是各具特色的咖啡馆、酒吧以及绚丽的霓虹灯。这里有着都市白领生活的真实再现,心灵栖息的场所,浓郁的小资情调,蓬勃的青春活力。同样,酒吧还是个适宜表达人类隐秘生活状态和情感的文化场景。在这里,个人可以自由释放出对欲望的追逐,一些所谓的白领阶层掩抑不住地透出莫名的迷茫与感伤。青春、物质、金钱并非他们所缺乏的,但精神上的漂泊无依、迷茫忧郁却让他们苦苦寻觅,寻求解脱。
日常生活动作化意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习惯用一些动作代替日常生活的常用表达,临别时挥挥手表示“再见”、招招手示意让对方过来、把食指放在嘴边表示“安静”等等。简明的动作在很多时候往往比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在对语言条件有限制的环境下更是突出,在电视创作中几乎也都存在着动作化意象的印迹。这种符号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电视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面“镜子”,自然将其很好地在电视作品中反映,其例子不胜枚举。
电视艺术如今已经成为大众精神娱乐的消费主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人们离不开电视。数字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也使电视艺术中现代艺术意象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不再像传统艺术意象一样简单的只是物象的转换。意象群是一个时代世界观、价值观的直观反映,也是主流精神的承载载体。意象是各个艺术门类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人们过多地把眼光投射于传统意象之中,而忽视了现代艺术意象的存在,这恰恰是现在艺术研究中所最需要的。
(作者单位:九江广播电视台 扬州大学)
栏目责编:曾 鸣
注释:①邓 杰:《电视艺术论》,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
相机的诞生,让现代奥运会才第一次真实地展现在成千上万的人面前。如果说,胶片影像让许多非运动员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奥林匹克的精神。那数码影像的高速发展,更是拉近了奥林匹克精神与普罗大众的距离。而运动本身也不再仅限于被记录一个动作,它可以被讲述成一个故事,昂扬为一种精神。有了在数字影像,奥运会就像拥有了一面镜子,可以照看出它的全部景色。
从2001年7月13日22时10分――这一让所有全球华人振奋的时刻到现在,已经七年过去了,放眼整个华夏大地,无论是政府、企事业单位抑或个人都在为奥运会的筹备积极努力着,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奥运就在身边。北京准备好了,中国准备好了……我们通过专业单反、卡片数码抑或是手机,将那些或高兴、或优雅、或震惊、或平和的影像通通记录下来,与世界一起分享。
1、数字的感召让北京欢迎你
七年的准备,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和北京为奥运所做的准备是无法想象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大众的数码影像点滴来见证。数码影像拉近了普通大众和奥运之间的距离,让这些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记录历史瞬间的人,奥运会不仅是一次运动盛会,更是影像的盛宴。城市变迁、生活感悟,老百姓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奥运会故事。从摄影师到草根,每个人都在用手中的镜头纪录与2008奥运有关的一切。
“北京奥运文化墙”10000米
姚明的画像、奥运场馆水立方、奥运五福娃……这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图画不是出现在美术馆,而是出现在人来车往的大街墙面上。从2008年4月28日起,由北京市美术馆、环境办等单位联合组织和推广的“北京奥运文化墙创意设计活动”正式启动,将在北京不同地区绘制10面“奥运文化墙”,总长度近10000米,主要集中于城八区(除石景山区)内,墙面的选择倾向于校园周边和繁华路段。涂鸦内容将来自社会征集,但会经过美术界权威人士的筛选和把关。首面奥运文化墙落户魏公桥东侧的北京理工大学西校墙,400余名普通的北京市民用五颜六色的颜料和喷漆材料,在长约600米、高2米多的墙上,勾画出了70多幅个性鲜明、充满奥运元素的涂鸦作品来描绘他们自己心中的奥运场景。
EF点评:“One World,One Dream”,画出心中的梦,分享心中的梦。
奥运福娃身价50亿
众所周知,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由五只代表奥运五环颜色的熊猫、藏羚羊、鲤鱼、燕子和圣火组成的,分别命名为“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名字组成了“北京欢迎您”的谐音组合,在完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可爱的吉祥物,奥运会变得真实、生动、亲切、亲近。
同时出现五个吉祥物在奥运会历史上还尚属首次,2000年悉尼奥运会设计了3个吉祥物:澳莉、塞德、米利,身价达2.13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给雅典带来了2.01亿美元的获利。据专家估计,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并且全民支持奥运的国家里,这次奥运“福娃”形象的价值将超过380亿美元,其中的10%-15%的版税收入将归主办城市所有。随着奥运的临近,包括各种以“福娃”形象为基础设计的纪念玩具、饰物、纺织品、钱币等这类有形的奥运副产品以及平面广告、动画短片、电影、线上flash、手机平台等虚拟产品正在外奥运创造巨大的精神效益和经济效益。
EF点评:据编辑部投票估计,本次奥运福娃将为奥运经济效益将超过50亿人民币。
奥运宝宝1800万
2007年10月23日,根据一项对中国13亿人口奥运相关姓名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3491人的名字叫“奥运”,由于男女比例的不同,其中叫“奥运”的男性公民有3216人,女性公民有275人。恰巧“北京奥运会”这五个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我国的姓氏。其中,姓“运”的最多,为16690人,姓“北”的最少,为1710人。从2000年的“千禧宝宝”热潮,到2007年恰逢60年一遇的吉祥“金猪年”,在2008年,中国将迎来第三个生育高峰年,预计新生婴儿达1800万。有人已经计好时辰,准备在奥运会开幕当日剖腹产子。如今距离奥运会开幕还有差不多十个月的时间,也许很多夫妇已经在为明年的“奥运宝宝”做准备。也许有许多夫妇为了赶上好日子,把预产期提前或者错后生产,甚至到了预产期还迟迟不肯生育,有的甚至生产的时候要求医生按照算出来的时辰做剖腹产。
EF点评:据小范围不完全访问预计,2008年8月8日出生的幸运儿将会拥有全球同年同月同日生最多人口的记录而骄傲。
全民奥运1000万
奥运牵动着亿万普通市民的心,而身为最前沿的北京市民反响则更为热烈。“全民健身、喜迎奥运”为主题的全市群众性晨练活动经常在北京的各区县展开,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广场,譬如京剧、秧歌舞蹈、书法等活动经常可以见到。即使在北京郊区,如通州、怀柔等地,农民业余文艺团队也用最拿手的节目,表达对奥运的期盼,一圆自己登上舞台的梦想。
而很多老年人更是为了在举办奥运会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学习外语,以便到时候可以为外国朋友指路,展示北京市民的友好和热情。很多社区居民从外语基础为零起步,从不会到会,从不敢说到敢说,现在已经能够进行基本英语口语对话、唱英文歌曲等。在此基础上,社区还挖掘以胡同文化为代表的老北京传统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与英语学习相结合。目前,北京市共建立了701个社区外语培训点、433个社区外语角;每年开展的学外语活动超过4万次,涵盖多语种的外语学习讲座已累计吸引听众100多万人次: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外语人口发展到500万,占常住人口总人数的35%。
EF点评: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1633万人,因此乐观的估计,北京城里为投入奥运所做准备的普通老百姓将在总人数的60%以上,即近1000万。
奥运营销1000亿
集中造势、催生销售是商家们促销的主要动机之一。对厂商来说,开发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预支甚至透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是首要任务。而“奥运”显然成为了今年夏天最好的促销口号,因此各大厂商都纷纷围绕“奥运”做文章,不惜花费巨资做宣传,务必要在今年赚个盆翻钵满。仅从赞助名单上便分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北京2008合 作伙伴”、“北京2008赞助商”以及“北京2008独家供应商”这四类。而无论是国际大企业可口可乐、联想、松下、三星等公司,还是财大气粗的中国银行、中国石化、中国网通、中国石油、中国移动通信、大众汽车的等企业,以及本土的知名厂商海尔、伊利、青岛啤酒和恒源祥等都榜上有名。
成为奥运TOP赞助商的门槛是6500万美元,这对国内企业来说确实是一项巨额的投资,但这并不是全部。而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TOP级赞助费用已经达到平均每个企业7873万美元,整个TOP计划赞助总额为8.66亿美元。而且,赞助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如果你赞助1块。请拿10块钱来宣传和开发。国内体育营销界一般公认的赞助费与市场营销费的比例是1:4。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1:4其实已经相对保守了。联想总裁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也说,赞助费用只相当于联想一年的市场费用。按照常规,联想这样的公司,市场费用怎么也要占到年收入250亿元人民币的2%,也就是5亿元左右。按照赞助和宣传较为保守的比例估计,本次所有厂商的宣传总费用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
EF点评:在北京中心地段,每10步就有一个与奥运相关广告。每天,你将被动接受超过100个以上的奥运广告。
基础建设七年
为保障和促进北京社会经济及城市发展提供充分的交通条件,为奥运会提供一流的城市交通环境,北京市政府以方便快捷、安全有序、经济环保为目标,全面推进北京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轨道交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首都机场扩建等工程建设,形成以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对外交通发达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单是一项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北京市市新增轨道交通线路148.5公里,总里程达到202公里,地铁在城市客运出行量中的比例达到10%左右。公路方面则建设完成五环路、六环路、京密路等高速公路和一批一级、二级公路项目,到2008年,全市高速公路达到71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70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87.3公里/平方公里。
在交通管理上,在市中心区采取限制性的交通措施;建立健全交通法规,加强机动车管理和停车管理,改善交通执法环境、提高市民守法意识;重点建设智能化交通指挥调度系统、现代化交通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和系统化的交通安全管理设施,初步实现市区交通管理现代化。
EF点评:基础城市建设自从2000年北京获得2008奥运会主办权就开始着手去做了,近7年的时间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旧貌换新颜”的北京城。
2、聚焦摄影家眼中的建筑美
建筑被称作“石头的史书”、“凝固的音乐”。是独特的艺术形式。建筑摄影则是记录这种艺术的符号。以傅兴为代表的新派数码建筑摄影师正在用建筑摄影的语言向世界宣传北京、宣传奥运。从中国的国家大剧院到奥运会场馆、中央电视台新址、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科技馆、中国电影博物馆、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一座座时代的标志性建筑被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视觉诠释。
作为中国建筑摄影界的领军人物,傅兴于1998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商业建筑摄影网站(fuxing-.cn)。通过多年建筑摄影的积累,他逐渐成为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建筑专业领域认可的商业摄影师,其摄影技术与艺术修养均臻上乘。他的委托客户包括大量世界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如Foster and Partners、SOM、KPF和Tarry Farrell and Partners等。
中国建筑大师、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先生为此次展览写的序中说:“建筑摄影家需要精湛的专业技巧和对于建筑师和建筑作品的深入理解。傅兴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他的父亲就是国内知名的老一辈资深的建筑家,傅兴长期在有六十年历史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家传和长期的建筑氛围仅仅是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傅兴本人敏锐的领悟和艺术感觉,是在专业技巧和表现上不断的追求,是对建筑摄影全身心的投入。因此,傅兴的摄影作品可以更好地展现各种建筑的神韵和风采,在建筑摄影界有着重要地位。”
3、建筑的辉煌
从2008年4月18日起,以“鸟巢”、“水立方”为主的奥运标志性体育场馆开始对外开放。要表现这些充满科技元素的现代运动场,兴许除了文字,就只有影像才最适合。从内而外,在平凡中发现这些标志性建筑的神髓,用草根的影像去发现科技奥运的真谛。
探迷鸟巢
“鸟巢”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体育场馆,占地面积20.4万平米,建筑面积约为25.8万平米。奥运会期间将承担开幕式、闭幕式、田径比赛、男子足球决赛等赛事活动,能容纳观众10万人,其中临时坐席2万座。是北京专门为2008奥运会修建的标志性体育娱乐建筑。
“鸟巢”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
“鸟巢”共有91000个坐席,其中80000个为固定坐席。全部座椅2007年8月8日开始批量生产,2007年10月底完成座椅全部用料的生产。座椅经过人工加速4000个小时耐疝灯老化试验。座椅的颜色则采用了“中国红”和“长城灰”两种,耐紫外线照射。三年风吹日晒颜色不会发生变化。
鸟巢所用世界上目前最顶级的Q460EZ35钢材,强度是普通钢材的两倍,集刚强、柔韧于一体,保证了鸟巢在承受最大460兆帕的外力后(地震8级水平),依然可以恢复到原有形状。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内却没有一根立柱。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这种均匀而连续的环形也将使观众获得最佳的视野,无论观众坐在“鸟巢”的哪个位置,与比赛场地中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
鸟巢的中央球场采用了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组台式结构,共分为6800块(每块1.5平方米)的人工草皮。比赛之余,草皮将运送到专门的基地进行培植。在“鸟巢”外的走廊上一共吊有5200盏红色的照明灯。它们瓦数不同。角度也不同。最小的18W,最大的24W。从外部看上去。“巢身”色彩的过渡和明暗不同。更显玲珑剔透。
“鸟巢”广场夜景照明灯的外形设计酷似“鸟巢”酷似钢结构造型,为铸钢材质。与体育馆相映成趣。每个小“鸟巢”编织围合的空闻大小不等,朝向道路一面缝隙较大,能透出更多光,方便路人。在“鸟巢”的核心区预计安装了1300多只小“鸟巢”。
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俗称“水立方”,其最大的设计特色是建筑中气泡和自由结构的加入,使得形体上的极端简洁与表现上的极端丰富愈发相得益彰,体现出东方思想与现代的契合。共由3000多个气枕组成,覆盖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的“水立方”膜 结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膜结构工程,也是惟一一个完全由膜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大型公共建筑。
“水立方”的外壳采用了膜结构ETFE(四氟乙烯)材质,其强度、延展性强,透光性都很好,并具有自洁功能。这种材质国外报价在每平方米400-500欧元,后来沈阳一家企业与德国合作,在京郊建厂生产,每平方米不超过2000元人民币。如此算来,“水立方”的造价每平方米大约9000元人民币,比附近的一些商品楼盘价格还低。而且“水立方”的特殊结构有助于收集长达9个多小时的自然光,这也能节约大量电能。
浅蓝色“水立方”已被世人所熟识,但很少有人知道建成后的“水立方”还可以变成其他的颜色。其实,“水立方”每个泡泡之间都会装有LED灯,这些等可以变幻各种颜色,也会组合成各种图案。夜晚,可以变色的“水立方”变幻莫测、流光溢彩。当火炬点燃的一刹那,“水立方”将通体变成红色,配合开幕式营造热烈的气氛。
“水立方”的内部设计充分考虑到环保因素。首先是循环水系统,“水立方”的泡沫有沟槽,可收集水,然后通过一万多平方米的透水砖把这些水汇集起来再利用。它可将99%的水回收,用于冲洗场馆和供9个免费饮用水供应点使用。
奥运村
奥运会奥运村居住区共有42栋楼房均采用绿色空调系统,即再生水源热泵系统。该系统可有效避免大规模安装常规分体空调形成区域性的“热岛效应”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奥运村还将利用清河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再生水),建设“再生水源热泵系统”,提取再生水中的温度,为奥运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这一项目建成后,采暖每年可替代燃煤8000余吨,减少向大气排放一氧化碳180余吨、碳氢化合物3.6吨、二氧化硫135吨、粉尘80余吨。
4、人在奥运
奥运,可能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纪录它,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草根一族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纪录属于自己的奥运现场。以自我娱乐为主的平民影像,不以商业为目的,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随心所欲地表达情感,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画面而不去考虑其他方面的束缚,以原生态的记录下周遭人物在奥运时的反应。这种平民式的视角和个人风格,是个人数字影像的独特之处,当然这也是由于数字影像的平民化发展所带来的优势。
漂在北京,用心感受奥运的临近
“我爱北京!”
这是7年前当我第一次来到北京,站在天安门城门下,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心头进发出的第一句话。这四年来,虽然也有过打拼的艰难,有过种种的辛苦,但我无一例外的坚持下来了。我喜欢皇城脚下的那些人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的乐观态度,我喜欢街门口的老太爷清晨就拉开嗓子唱两句京剧的精气神儿,我更喜欢在心胸郁结的时候独自爬上长城,对着整个北京呐喊出我的渴望和希冀。
从小到大,我就对“北京”都有一种特有的好感,那可是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啊。无论是读书时课本上那些作家们对北京绘声绘色的描述,还是唱起《我爱北京天安门》的那分心头自豪感,都让我对北京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是的,我不是北京人,在北京,我更像是一个异乡人。但是北京从来就没有排斥过我,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着我。或许我不能为北京做出非常巨大的贡献,但是,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脚踏实地地生活我就会安心。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之所以热爱北京,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自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那个夜晚起,当萨马兰奇主席宣布“……The city of peiking……”的时候,我着实激动了,抱住一起寝室里看电视的哥们,狂拥。看着首都的人们,在天安门狂欢,觉得奥运会离我好远。从那天开始,我就有了“北漂”的想法,我希望亲身跟北京人民一起感受奥运带给人的震撼。我一个朋友说得更逗乐,“我即使奥运期间还没有找到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就算在鸟巢门口当小贩、卖矿泉水也要一睹这奥运盛世。”说这种震撼是刻骨铭心的一点也不夸张,想想就让人兴奋。
这几年自己的生活确实有不少变化。这些多多少少也跟奥运会有着直接或是间接关系。比如几个关于奥运项目的达成,亲身感受了火炬传送的震撼以及在购买奥运门票时机缘巧合认识的“她”……一切的一切都是让我如此记忆犹新。说句不怕大家笑话的话,冥冥中,我就一直觉得2008年将是我的幸运年,我坚持相信,无论是在投资理财方面,或是在教育文化方面,奥运会都将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就更要把自己的国民素质、经济状况、金融市场的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促进大家的交流。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功夫就来到了2008年,这期间我一直在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周遭的变化。早在2007年的年头开始,地铁上、公交上、户外广告牌上、报纸上、电视上、楼道广告里。到处是“One World;One Dream”,奥运就在身边的感觉异常强烈。到处可以看到五个可爱福娃的身影,他们无一不笑容可掬地对来到北京的世界各地的人们说着“北京欢迎你”。无数的事实和变化无一不在向所有人证明着一件事情――“奥运就要到了,奥运真的要来了!”
奥运给北京带来的变化是深远的,现在身边各个角落有很多事物都同奥运会有着紧密联系,什么奥运赞助商活动啊、门票抽奖啊、火炬手选拔啊……而且基本上都是全民参与,看着那些已经花甲古稀的大爷大妈还那么乐呵着操办这家门前的大事,就让我也浑身充满了干劲。不说其他的各式建筑,单说是路边的商店,卖的物品琳琅满目,凡是能和奥运扯上关系的东西全有,从钥匙挂件到大个福娃,从奥运领带到皮夹,从几元到上万元,应有尽有。走进店里眼睛都不够用,本打算只是稍微买几件纪念品的我却不知不觉捧着一把东西走了出来,并且还有着意犹未尽之感。
不夸张的说,奥运会给中国一个让全世界关注中国的机会,就好像点亮了聚光灯,让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我们这里。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北京身上,北京所承担的压力也开始愈加凝重。不过,正所谓“压力转变为动力”,这次超级盛世的举办,就好像是给中国、给北京做了一次超大型广告,可以宣传中国文化、展示大国形象,迅速提高知名度,并且让所有的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凝聚起来。中国现在就像一个巨大的剧院,容纳了全世界的观众,让他们来见证,原来我们也有着这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这么好的运动氛围,原来我们中国早已是巨龙腾飞,就这样矗立在世界之林!
“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23岁的Jessica是地道的北京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三年级学生,主修英语与法语。一直以来,她都有一种把“志愿者”这个让自己热血沸腾的名词付诸体验的强烈愿望,而北京奥运会则恰好让这个崇高的愿望有了 最具体的实践机会。
经过层层选拔,我终于在2D08年初被成功录取为一名奥运会城市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市内的各处“奥运城市服务站”向市民发放诸如《走进北京》与《走进奥运》等奥运相关宣传品,并利用自身的外语特长向国外游客排疑解难。每当志愿者的徽章闪耀在胸前,我总是用最热情的微笑来面对路人的每一个问题,并热心帮助解决行人遇到的困难,的确辛苦但也蕴藏着快乐的成就感。
投身到奥运会志愿者之中,也让我的综合素质在不断地完善与提高;义务指路让我对北京的大街小巷更加熟悉;医疗救护增强了我的医疗常识;语言翻译既锻炼了我的口语也让我发现了自身在学业方面的不足。特别是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我会和其他志愿者群策群力,各尽其能,协同各方力量共同解决问题,使我们的团队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参加这些志愿活动,使我学到了奥运会的运行过程,学到了基本的岗位职责,学到了更多为奥运会付出的精神,使自己在思想、理论和信念上以及工作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大的目标,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随着活动的一步步深入,我对奥林匹克精神、志愿者精神更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责任感。奥运志愿者工作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但是大多数工作都是琐碎细小的,这就需要我们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志愿者意义的理解更加具体,深知志愿者指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
当然,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我还有更重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我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志愿者应该感到光荣,骄傲和自豪,每个志愿者的一言一行都表现出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等到奥运会顺利结束,留给我的是对知识的不断探索,对奥运知识的不断了解,对文化底蕴深厚北京的不断认识和发现。可能学的东西越多,越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越多。知不足是对我自己的激励和鼓舞,明白努力的方向时到达目标的航标,我该做的必然就是继续学习。
“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作为志愿者的我,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着北京的良好风貌,传递着“One World,One Dream”的美好愿望。
老北京人的奥运梦
掐指一算,我在北京已经生活了30多个春秋了。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我为自己是北京人而感到荣耀。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历史也非常悠久。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自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直至1949年10月1日,北京才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都知道2008年北京将举办一场全人类的盛世一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也是让每个个北京人以及每个中国人都觉得骄傲的事情。说来也巧,自打2000年开始,我便逐渐迷上了摄影,并于2001年花了小半年的薪水入手佳能PowerShot G2,后来又更新为数码单反相机EOS 10D以及如今还在用的全幅产品EOS 5D,我也从最早的只是个人喜好到现在接一些商业的单子,在摄影方面成长起来。有佳能系列相机相伴,我这几年记录下了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算是跟北京一路同行。特别是现在,我们身处的北京已经变成一个充满奥运激情、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世界大都市了。
北京是皇城,我们经常说“天子脚下”也就是这个意思。在历史上北京曾为五代都城,在从金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我几乎每年都会在这里留下不少照片,而且并没有刻意回避那些陈旧的裂纹,因为在我看来,那些也是历史的痕迹。其中尤以EOS 10D拍得最多,而为了凸显主题,大多用的EF 17-35mm/F2.8 L这样的广角镜头。面对这些宏大的建筑,这是很多人最多采用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出众的“牛头”才能更好地控制畸变,再现建筑的本来面貌。尤其是在采用EOS 5D这款很长一段时间都极受欢迎的全幅产品之后,广角镜头的优势更得到了最佳的利用。
这些年来,紫禁城的内部也在不断的修葺保护中。御花园石子路按原状进行修缮、诸多古建进行油饰保养、大面积宫墙进行刷浆保护……而这些工程都会在2008年8月前完工。届时,太和门东边建筑将首次开放,使故宫博物院的开放面积再新增1000余平方米。而因修缮关闭两年多的太和殿也将按计划于今年奥运前首次以新面貌示人。不仅如此,故宫、颐和园、国子监三处文物的夜景照明工程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届时,从空中看北京,前三门、紫禁城、角楼等景点的夜景照明项目将形成一个整体。如此华美的夜景,相信一定能为喜迎奥运的北京城增色不少,而我也将成为这场盛典的见证者,用手中的EOS相机忠实记录下这一刻。事实上我一直坚持用佳能相机的原因,除了因为其强大而完整的镜头群之外,更因为它们在色彩还原方面出众表现,淡雅而不夸张,准确地把握住了古老故宫的瑰丽神韵,而且这种表现在每一款EOS相机上都有同样的表现和延续。
还记得那首歌么?“国人把那京戏叫做beiJing okra,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楞往脸上画,四击头一亮相,美极了妙极了……”确实,京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爱,走在北京的街头,经常可以听到路边传来抑扬顿挫的京戏段子。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京剧集歌唱、舞蹈、武打、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与西方歌剧有类似之处。自然,这些脸谱也成为了我镜头里的常客,无论是红白黄黑脸的中间惩恶,还是他们的唱念做打,都在一声声“咔嚓”声里,成为永恒的瞬间。EF 50mm/F1.4的镜头的确是经典,F1.4的光圈背景虚化堪称无敌,每次总会有些惊喜闯入我的镜头中。EF70-200mm/F2.8 L IS USM也是我远距离特写的重要工具,那些最自然的抓拍和充满魅力的国粹都有了完美的表现。奥运要来了,来欣赏京剧的老外也是越来越多,我把我拍摄的京剧照片传到网上,往往会激起他们讨论一片。每到这个时候,是最让我感觉满足的地方。当然,看着他们对北京的向往,我也非常热情的回复他们的留言――“北京欢迎您!”
既然是记录北京,又怎么能不拍胡同 和四合院呢?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作为北京非常有标志性的特色,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外在胡同里溜达、拍照,还记得曾经某次当我用佳能EOS5D拍一组主题片的时候,恰好碰上一个从美国来的小伙子,他在那里一蹲就是半小时。当我问及他在拍什么时,他很严肃地告诉我,他想在奥运前夕记录下这个城市的脉搏,感受这个老城鲜活的生命力。这种认真劲非常少有,也让我这个北京人感到颇为投缘,正好他也配备了佳能的EOS数码单反系统,于是彼此就如何发挥相机特点更好地记录北京城市变化认真地交流了一番。那天晚上,我们臭味相投,还在酒吧喝得酩酊大醉。
北京的夜生活同样丰富多彩,后海、三里屯、南锣鼓巷酒吧一条街就是很好的去处。得益于佳能EOS相机在低照度环境下在噪点控制方面的强悍,虽然光线不足,但是利用ISO800-ISO1600的高感光度也有出色的表现,拍摄出的照片却另有一番味道。事后每次回看当时的照片,总让我感动不已。再说说另外的四合院,四合院里宁静、封闭,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不过,随着近年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四合院已不多见了,现在只有在二环路里还有两片较完整的四合院区。把这些照片处理成黑白色调的感觉,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民以食为天”,这话一点也不假。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奥运前夕,连老北京的小吃也都悄然发生着变化,不仅从口味上,连外形上也是如此。可能不会有人对“泥人”陌生,过往的一些泥人主要是以《西游记》或是才子佳人的小说人物为主,但是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则是奥运的福娃和体育健将们。我用EF 28-70mm/F2.8 L将其一一收入自己的EOS相机中,中焦+加大光圈足以对它们来个特色,对于美食的细节表现也能做到八木三分,细节部分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拍摄的既是照片,也是一份老北京人对奥运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