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时间:2023-05-29 18:2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休闲农业研究综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第1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衡水;建议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观光旅游功能,二是农业高效功能,三是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1]。近年来,衡水市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村镇越来越多,且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北京、四川等农业休闲旅游开展早、经营好的地区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 衡水休闲农业的现状

衡水邓庄植物观光园位于衡水市东部,是衡水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其先后投资170多万元新建连栋温室1栋,修建了绿色长廊和百亩果脯采摘园,完善了蔬菜花卉组织培养中心和肉奶牛胚胎移植中心,把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改造成了一个集科研、生产、观光、学习于一体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春节期间供应各类蔬菜花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但在平时只有一些热带植物供游客参观,休闲娱乐相对较少。目前已经成功引种美国、以色列、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新、奇、特、优瓜菜和花卉品种,其中樱桃西红柿、五彩椒、球形茴香、迷你黄瓜等38个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

2 发展衡水休闲农业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该地区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这些资源均有待开发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2]。如对衡水农村古代建筑遗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艺术品的利用;此外还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制作名优土特产品、绿色食品、乡土工艺品,旅游高峰期从事划船、抬轿、骑马、民俗表演、指导游客体验农耕生活等等。

衡水的休闲农业尚处于初兴阶段,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的势头很好,速度在不断加快,开发的潜力在不断挖掘,并已在农业和旅游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赋予了显著的中国特色[3]。但现阶段休闲农业的市场定位还不很准确,经营水平还不很高,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休闲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突显;休闲农业的发展尚缺乏科学有效的政府管理;休闲农业的品牌化意识不强;休闲农业的休闲文化理念发掘不够。

3 衡水休闲农业的发展建议

衡水休闲农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利用地势资源、环境资源和丰富的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有条件的话,要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水果、蔬菜、花卉和其它观赏植物,引进工厂化生产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提高观光休闲农业的科技量[4]。可以以展示古老的农业历史文化变迁和新时代的农村建设发展成就为主题,结合园林建设,加入衡水的文化与之融合,使这些景观在内容、形式、结构等因素中深刻反映历史或现代特性、痕迹。在农作实践过程中,春季的繁花绿叶转而到秋季的层林尽染,游人的神志伴随着愉快的心境在时空中纵横驰骋;当游人在农家亲手制作无污染、新鲜干净的绿色蔬菜和味美的鸡鱼等佳肴时,一切尘嚣、烦忧也都烟消云散。

4 结语

休闲农业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又是绿色旅游的新热点。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对长期的快节奏城市生活感到厌倦,想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因此,以回归田园、体验农耕为特色的休闲农业应运而生,吸引了大量城市旅游者。衡水的休闲农业已慢慢发展起来,可以借鉴发展较好的一些地区如北京、四川、河北秦皇岛的集发农业观光园,做出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文化、创出自己的品牌。

(收稿:2011-12-13)

参考文献

[1] 平,俞文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M]. 青海农林科技,2001(4):19-21.

[2] 陶开宇.郊区休闲经济大有作为[J].经济沙龙,2003(7):16-19.

第2篇

关键词 休闲渔业;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对策;甘肃渭源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77-0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感受生产、体验生活的休闲方式。休闲渔业,就是利用现有渔业资源、设施,结合生产、人文环境而规划相应的活动,供人感受渔业生产并享受休闲、娱乐的一种产业。其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目前得到迅速发展。笔者结合本职工作特点,深入基层生产一线,通过走访、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对渭源县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提出休闲渔业发展的对策。

1 渭源县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休闲娱乐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一些养殖户和养殖场充分利用现有的渔业基础设施,积极发展休闲渔业。特别是近2年,发展速度较快。据调查统计,渭源县现有休闲渔业项目8个,经营规模14.67 hm2,总投资逾300万元,吸纳劳动力100余人,2013年接待消费者逾2万人次,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纯收入近100万元。经营地主要分布在渭河、洮河流域,投资以县内投资为主。

渭源县休闲渔业生产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兼用型。以养为主,以钓为辅,养殖池塘不进行垂钓,腾出一定面积的池塘,放入自产的商品鱼,专门进行垂钓活动。这是目前投资较小,效益较高的发展形式。全县有3家此类经营单位,其中三河口渔场有养殖水面6.67 hm2,年垂钓人数达5 000人次,2013年垂钓收入达80万元;胜利村贾月喜渔场有养殖水面1.33 hm2,年垂钓人数达2 000人次,2013年垂钓收入达20万元以上。二是娱乐休闲型。借助现有基础,投资建成宾馆、餐厅、娱乐场所,发展多种经营。主要有三河口渔场和峡城永丰现代农业综合养殖小区,三河口渔场新建餐厅、娱乐场所800 m2,接待游客人数多,效益明显,2013年垂钓收入达100万元以上;永丰现代农业综合养殖小区现有养殖水面1.67 hm2,配备餐厅、娱乐休闲场所600 m2,2013年收入达200万元。三是游钓型。建设商品鱼养殖池塘,引进商品鱼,配备一定的基础设施,主要选择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专人负责,开发旅游休闲项目。清源镇紫云山庄游钓渔场属于此种类型,现有池塘0.33 hm2,年投放商品鱼7.5 t,接待游客4 000人次,2013年收入达30万元[1-3]。

2 渭源县发展休闲渔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交通便利。渭源县位于兰海高速公路和天定高速公路交汇地段,316、212国道穿境而过,兰渝铁路即将建成,并且社站、交通优势明显,兰州、定西游客1 h就能到达,适宜发展休闲渔业。二是旅游资源丰富。渭源县作为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古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奇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景观。三是渔业生产发展迅速,建成了5个连片池塘规模化养殖基地,引进草鱼、鲢鱼、鳙鱼、建鲤、澎泽鲫、虹鳟鱼、金鳟鱼、革胡子鲶等名特优养殖新品种,开展连片池塘高产高效养殖、综合生态规模化养殖、休闲垂钓养殖等模式,全县良种养殖覆盖率达到70%。年养殖面积112.67 hm2,年产水产品182 t[4-6]。

3 发展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地方特点,认为推进休闲渔业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结合渭源县的旅游资源、水资源和现有养殖基础,规划了2个基地。洮河风情线垂钓娱乐基地与渭源县发展洮河风情线观光旅游经济相契合,洮河流经渭源县15 km,建有水库4座,水质清新无污染,空气清爽,沿途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休闲渔业。渭河沿休闲渔业基地建设紧紧围绕现有渔业基础,建设以三河渔场、胜利渔场为中心的休闲渔业基地[7]。

3.2 加大扶持,推进休闲渔业发展

一方面应加强资金扶持。金融机构应向休闲渔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休闲渔业项目建设和贷款贴息。另一方面应加强政策扶持。在发展休闲渔业方面,在税收、土地流转、投资环境等方面,充分享受渭源县“大招商、招大商”优惠政策,扶持休闲渔业发展。

3.3 打造品牌,拓宽休闲渔业市场

依托渭源县丰富的旅游资源,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加强养殖基地、餐饮等设施的高品位建设,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服务水平,打造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品牌,如适合专业钓鱼爱好者的峡城水库钓鱼赛,适合休闲娱乐爱好者的乡野香农家乐游钓一日游,适合普通家庭的三河口烤鱼野炊等经典品牌。

(下转第282页)

(上接第277页)

3.4 加强宣传,提高休闲渔业知名度

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加强宣传,向兰州、天水、定西等地游客宣传渭源县的休闲渔业品牌,提高影响力,增强渭源县休闲渔业知名度,促进休闲渔业进一步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琛,包特力根白乙.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研究综述[J].黑龙江水产,2009(1):37-42.

[2] 陈明宝.我国休闲渔业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发展方向[J].中国水产,2008(5):81-84.

[3] 方百寿,卢飞,宫红平.国内休闲渔业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5-27.

[4] 柴寿升,王刚.现代休闲渔业与传统渔业的比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18.

[5] 方海,谢营梁,李励年.国外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现状及我国休闲渔业管理对策[J].现代渔业信息,2008(10):17-19.

第3篇

关键词 休闲农业;现状;对策;陕西陇县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娱乐、观光、度假、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发展生态环保农业的新途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拉动消费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十分重大[1-2]。

1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较其他县区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大体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96—200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主要开展了以关山草原和龙门洞等为主的观光旅游活动;第2阶段:2006—2012年,为迅速发展阶段,大力开发了以秋菊山庄、八渡民乐园、温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建设。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建设休闲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使陇县休闲农业的规模及整体档次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满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础上,陇县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游乐活动。

2 陇县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2.1 农家乐模式

以东南镇演峪山、东兴村、温水镇团结村、天城镇马曲村新农村独家小院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农家乐休闲农业模式,吃农家饭、观农家景、唱农家曲、赏民间工艺等内容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可使游客真实体会农家乐休闲农业带来的快乐。

2.2 民乐园模式

以温水镇温溪度假村、八渡镇高楼民居园、秦岭西鳞鲑渔乐园等为代表的民乐园模式,集垂钓、餐饮、娱乐、住宿、赏景等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乐园带来的欢乐。

2.3 草原模式

以关山草原、关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农业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体舞、篝火晚会、骑马、射箭、滑草以及看蓝天白云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等内容的旅游休闲活动,可使游客尽情体验广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带来的生活乐趣。

2.4 自然景观模式

以龙门洞、药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龙殿等旅游圣地开发的自然景观休闲农业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陇县龙门洞、药王洞,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辉映,琼楼玉宇高悬崖壁,山间飞禽鸣声不绝,林涛树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见底,鱼儿嬉戏打闹,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招惹游客。景点游人以赏景、烧香、祈福、游玩等内容的休闲度假活动,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园区示范模式

以县城北坡千亩油桃园为主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高楞晨辉现代农业科技园、温水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闲农业模式。为游人展示设施蔬菜、设施瓜果、名特优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以及旅游无公害农产品的研发等内容的生产情况,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通过观光、互动、采摘、品尝、营销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陶冶情趣,亲身体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陇县休闲农业投入总资金8 6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综合经营收入达5 580多万元,极大地推进了陇县向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最佳人居环境”为一体的宝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态花园城市迈进步伐。

3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陇县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度假山庄、民乐园、旅游景点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新格局,吸引了县内外大批游人前来休闲度假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陇县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规划不科学、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3.1 思想认识不深入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与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3]。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深刻认识到休闲农业的本质特点,一味地发展旅游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实际上形成了娱乐休闲产业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农村自然景观,单纯地搞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毫不相关,没有形成特色,这其实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就是办“农家乐”,致使“农家乐”成规模增长,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导致经营效益较差,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3.2 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与支撑。陇县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多为农民,高素质、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调查发现,陇县关山草原、秋菊山庄、温溪度假村等地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40岁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事休闲农业设计与规划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该县从事休闲农业发展人员的通病。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作。

3.3 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以及人们向往生态、绿色、休闲、娱乐、健康需求的回归,投资人普遍看到了发展休闲农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没有很好结合当地区位、交通、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等特点以及未能彻底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分析和合理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项目、做规划,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没有形成特色,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竞争力不强。如东兴的农家乐、八渡高楼村的民乐园等,刚开始人气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观,现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经营不景气。

3.4 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陇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经济基础脆弱,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闲农业配套服务跟不上,如关山森林公园的高尔夫球场建设、秋菊山庄的水上乐园和跑马场建设等项目,因资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务配套设施更是无从谈起,限制了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3.5 对外知名度不大

陇县的休闲农业景点给人总的印象是除过关山草原、龙门洞这2个大的旅游景点外,其他休闲农业景点名气不大,知名度不高,外来人员参观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县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4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4]。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就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部门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集中精力,把发展休闲农业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大事、要事来抓。

4.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强化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技能、服务、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加快陇县休闲农业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大从事休闲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休闲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人员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从而使服务上水平、效益上台阶。

4.3 周密分析,科学规划

首先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先发展,有优势的快发展。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下,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农业产品的特性,发展定位、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坚持合理配置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产品雷同,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认真调查分析陇县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等情况下,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熏陶,重点是将文化特色与农业产业特色相结合,形成特色亮点。一是要突出资源特色。如温水镇利用独有的水资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闲度假村建成有规模的垂钓中心,让人们体验到江南水乡的味道。二是突出农业特色。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特色农业西瓜、草莓、蔬菜等,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如陇县的皮影、马勺脸谱、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打造陇县休闲农业特色品牌。

4.5 拓宽渠道,加大投资

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各银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减少手续,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大型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

4.6 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为扩大游客市场,增加营销收入,在抓好内在质量建设的同时,就得千方百计地提高陇县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每年举办陇县休闲农业参观旅游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三是加强与县内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招揽更多的游客。

5 参考文献

[1] 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68-270.

[2] 屠国君,江杭燕.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09(23):5-7.

第4篇

关键词 农业观光园;概念规划;福建厦门;同安区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13-02

Abstract With the case of Tong'an agricultural park in Xiamen City,the mea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conceptual plan to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nature,the target,the resource and the tourist resource market of parks.It showed that the conceptual plan should become a supplement and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to the existing planning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conceptual plan;Xiamen Fujian;Tong'an District

概念规划是规划体系中的新星,通常不被列入传统完整的规格体系中,其与总体规划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又不同于成型的总体规划,属于一个可修改的变量型规划;概念规划更着重于对未来发展、可能的经济效益、市场增长点等内容的预测,更侧重理论上的参考意义;而总体规划着重界定园区的建设格局、内容、方向、步骤等,其约束力和指导性更强。

国内在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概念规划热潮,从城市规划体系的概念规划逐步向其他行业规划领域延伸,但在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建设规划实践中概念规划的应用极为罕见。2012年受到委托对厦门同安农科乐园进行概念规划,以帮助投资方和有关政府部门判定该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可行性,本文以此案为例,探析农业观光园区概念规划对项目目标定位、功能模块、开发方向、资源及客源分析等内容的参考指导意义。

1 项目现状

园区位于厦门市同安区,交通便捷,厦门本岛可30 min内方便到达,同安区内10 min即可到达。场地周边现为大型蔬菜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配套设施已有一定规模,享有一定的声誉,农业景观本底较好,具有与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异质性,具有强烈的景观吸引力与开发潜力[1-2]。

2 项目性质与目标

2.1 性质

本园区将建设成为都市高效植物工厂样本,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和现代农业休闲园区,融研究、生产、示范、教育、休闲、产业模式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现代农业园。

2.2 目标定位

本园区建成后,在市域、省域范围内成为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现代农业展示与体验中心、商业城市高效现代农业模式推广示范中心、现代智能化农业研究中试基地、厦门新兴农业休闲观光胜地。

3 发展战略

3.1 园区景观吸引力营造

建设区域范围内技术与设施水平领先的智能化现代植物工厂,展示新型都市(市郊)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与现代农业科技景观,凸显园区景观吸引力的第一层面。展示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高效、安全与可控、可追溯的生产体系与产品;展示现代农业文明,构成园区景观吸引力的第二层面。设立温室花园餐厅和蔬菜卖场,强化休闲观光设施和功能建设,促使产业模式的当场转化,提高生产经济效益。集农业文化、现代温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科教文化于一体,通过文化创意展示园区景观吸引力第三层面。通过区域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间的异质性比较,园区现代农业景观与周边传统农业景观异质性比较,创意休闲景观与自然景观异质性比较三方面提升园区景观异质性和吸引力。

3.2 宣传与市场运营策略

借助政府与公众媒介平台宣传迅速打开知名度;通过诸如食品安全生产体系等热点话题提高园区知名度;融入区域旅游系统,提高园区知名度并获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场资源;通过各类旅游创意、文化创意活动提高园区知名度并获取更多的游客和市场资源;结合科教宣传,赢取基础游客群体。

4 重点分区与项目

根据融合园区的自然生态体系和人工生态、景观体系,并使各分区拥有不同于其他分区的景观中心点。有利于行政管理、开发建设的有序进行;有利于建设简明的游览组织结构的原则进行园区内部分区。将园区分成植物工厂、休闲观光温室、附属综合服务休闲区3个功能模块。3个分区分别承担一定的功能需求,展现不同的特色景观。

4.1 综合服务休闲区

建设停车场、旅客服务中心、旅游品商店、电教宣传室及休闲景观区。总体风格控制为现代自然式景观,建筑为与智能化玻璃温室相协调,强调线条形式美,糅合古典和地方特色的小组团形式。停车场为树阵隔离的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与旅游品商店可以互相依存,提供各类商务服务,并与电教宣传室一起构成室外建筑主群体;电教宣传室主要承担科普教育的功能,拓展、弘扬传统与现代农业文化,增加园区服务与赏玩项目,提领园区农业文化创意;景观区以园林植物与果菜作物混合造景,营建优美景观,着力营造3类公共空间以达到增加园区空间容量,延长旅客在园区停留和消费时间从而提高园区效益的目的。3类公共空间分别为儿童活动空间、游客休憩空间、游客过渡休闲空间。

4.2 植物工厂区

植物工厂区内,根据作物生长所需最佳条件,由智能化系统协调有关系统、装置及设备有规律运作,综合调控各环境因素,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农产品周年生产,均衡上市,实现生产高速度、高产出和高效益。

植物工厂区以高顶玻璃大棚为基础结构,外观加以现代建筑形式的美化修饰。植物工厂主要包含四大区域,分别为组培播种区、育(炼)苗区、生产收获区和包装储藏区。为了方便展示、参观和示范,设有3.0 m宽的参观走廊。

4.3 休闲温室区

休闲观光温室以蔬菜主题餐厅的形式加以体现;以食品安全、绿色蔬菜为基本要素,开发主体餐饮系列,融合文化创意,成为园区主要的经济支撑点之一。

5 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和主要内容

旅游产品围绕食品安全,技术创新传播,商品创意新颖、人性可爱,服务贴心到家这四大特色从两大商品品系3个层次进行园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两大商品品系分别为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系和科教及服务商品品系。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系是是一个以实物商品开发为主的商品品系,分为绿色无公害蔬菜销售(绿色、反季节、高附加值品种)、专题饮食创意蔬菜饮品等附加服务、衍生的旅游农产商品三大类。

科教产品品系:以思维与服务产品为主体,适当的实物支持为体现的一个产品品系,分为科教服务与宣传、科教商品销售服务(书籍、光盘、培训、讲座、咨询等)、创意科教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家庭菜园的设计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技术壁垒的创意型服务项目)。

6 资源和客源市场的分析和预测

6.1 景观资源分析

借鉴目前国内风景区总体规划通用的景观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对未来本园区建成后的设施和景物进行评价与分析的结果见表1,综合评定本园区的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自然景观以现代农业科技建筑、农田自然景观、乡村自然景观为主,与都市景观具有迥然不同的差异性,具有一定的景观吸引力;现代化全智能温室蔬菜工厂具有独特性和显著性的吸引力,在厦门市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显著性是园区主要吸引力所在;人文景观以农业科教景观为主,虽然比较单调,但科普宣教活动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典型性吸引力,可以作为园区辅助吸引力。

6.2 客源市场分析

据资料显示,福建总人口约3 700万人,城镇人口约占40%;而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厦门人口约为4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比例更高达约80%;厦、漳、泉闽南三角地区普遍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总数约1 000万人,城镇人口比例较高,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出行潜力。因此,分析园区客源分级如下。

主客源来自厦门市区的常住人口,前期以散客游或者自驾游形式居多,中线以后要通过旅行社组织客源为常态客源,散客自助为节假日重要客源。第二客源来自闽南三角经济发达区域的城乡居民。借助发达的区域交通和大力宣传以及厦门本岛的旅游中心城市优势,闽南三角经济发达区的城乡居民很快将成为本园区的主要客源组成部分之一。第三线客源来自省内其他城市的游客,比如福州等省内中心城市的游客,在交通、宣传和接待工作令人满意的情况下,也会成为园区客源的一个重要组分。第四线客源为特定的参观人群和部分来厦门旅游的省内、国内游客。这部分客源的可预期值变化较大,主要取决于整个旅游系统的资源整合和融入,但对于提升园区知名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3 客源组织策略

融入区域旅游大体系,开发以组团游和自驾游等各种形式一日游为主线策略。以各种群体的科普教育游为另一类组团游的重要形式。以绿色蔬菜配送和家庭菜园服务等延伸服务形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固定一部分基础客户群。

7 结语

农业观光园区的概念规划可以在项目投资建设之前预测明晰项目性质、目标、投资方向、效益增长点、客户市场、建设格局等关键因素趋势状况,对判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合理性,投资的安全性、回收预期等具有相当的参考指导意义,是对现行园区规划设计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园区建设前期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8 参考文献

[1] 吴春波,于强.我国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17):25-28.

[2] 李志强,黄锡隆,李超.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初探:以眉山农业观光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9):55-57.

[3] 张丽丽,岳本良,宋艳梅.浅谈北方农业观光园规划[J].现代化农业,2009(6):26-27.

第5篇

关键词:美学农业;休闲农业;联系;区别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8

农业美学悄然兴起于21世纪初[1-7]。笔者认为,美学农业指的是以农业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田园、水域和环境,乃至整个农村地区(包括农村地区的道路、城镇、集市、村庄、厂矿和自然环境等)为载体,进行农业劳动主体革命、农业劳动对象革命、农业劳动工具革命、农业劳动技能革命、农业劳动过程革命、农业劳动产品革命、农业劳动观念革命,既运用农业生产技术,又运用美学艺术手法,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又生产农业审美产品,特别是通过田园景观化、村庄民俗化、自然生态化的实现,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农业[7]。美学农业与休闲农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 联系——休闲农业是美学农业的始作俑者

1.1 休闲农业的开拓性引发了美学农业的革命性

种稻,生产稻谷;养猪,生产猪肉。这就是农业,农业的功能。准确地说,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所从事的农业,所开拓的农业功能,都是利用水稻、甘蔗和猪、牛等农业动植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与土壤、气候、水和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的作用,生产可满足人类营养、品尝和原料需求的稻谷、蔗料和猪肉、牛肉等农产品。

然而,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农业形态,即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生产、农民活动、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从意大利、奥地利始发,逐渐扩展到欧美,乃至世界。我国则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这一农业形态就是休闲农业[8]。

休闲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将农业功能从原先只生产可满足人类营养、品尝和原料需求的农产品中拓展开来,拓展到观光、休闲、旅游的层面,拓展到生产农业精神产品。这意味着农业具有多功能性;这更意味着农业的多功能性有待于人们的发现和利用,或者可以说,呼唤着新的农业形态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呼之而出的自然是美学农业。美学农业不但继承了休闲农业的农业多功能拓展,而且将这一拓展扩充到农业的各个层面,并将引发一场全新的农业革命,即农业劳动主体革命、农业劳动对象革命、农业劳动工具革命、农业劳动技能革命、农业劳动过程革命、农业劳动产品革命、农业劳动观念革命。农业劳动主体革命,指的是将具有生产农产品的素质、形成生产农产品的思维和从事生产农产品的工作的农业劳动主体改变为具有农业美学素质、形成农业美学思维和从事农业美学工作的农业劳动主体。农业劳动对象革命,指的是将仅生产粮食、糖料、蔬菜和水果等农业物质产品的土壤、气候、水和生物等自然资源,改变为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又通过其各要素的“宜人”外观,及其按照美学规律的排列与组合,形成足以唤起人们审美情趣、愉悦人们审美心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田园景观,并与生产者(或劳动者)一起构成和谐的统一体,成为生产者(或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工作)的生活环境。农业劳动工具革命,指的是将仅作为生产者(或劳动者)手脚延伸,作用于农业劳动对象,生产农产品的锄头等各种工具和设施,改变为既作为生产者(或劳动者)手脚延伸,作用于农业劳动对象,生产农产品,又具有给生产者(或劳动者)在外观上以美感,在使用上以舒适,并能够与劳动对象和生产者一起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农业劳动技能革命,指的是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等,通过农业劳动工具,仅作用于农业劳动对象,生产农产品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改变为既作用于农业劳动对象和生产农产品,又以文字简明化、表格化、图形化、公式化、文艺化和美学化等最简单、易懂、易识、易操作的形式形成、存在,且能给生产者(或劳动者、使用者)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农业劳动过程革命,指的是将付出体力、精力、物力和时间,生产农产品,交换农产品,满足生活需求

实现享受的农业劳动过程,改变为锻炼身体、表现能力、增长知识、彰显健美、愉悦心情、生产产品,丰富生活内容,享受生命的农业劳动过程。农业劳动产品革命,指的是将农业劳动仅生产粮食等农业物质产品,改变为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又使其在营养丰富、品质优良、卫生安全和口感适宜的同时,具有能够反映这些标准、统一、美观的外观,且通过美观的产品、健美的植株、美化的田园以及民俗化的村庄和生态化的自然,生产农业审美产品。农业劳动观念革命,指的是将把农业劳动认为是一种生产农业物质产品,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劳动认识,改变为这样的认识:农业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农业物质产品的劳动,还是一种生产农业审美产品的劳动;它是生活的需要,是丰富生活内容的需要,是人类价值体现的需要,是人与自然构成和谐统一体的需要[9]。

1.2 休闲农业的景观性奠定了美学农业的审美性

众所周知,休闲农业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景观性,通过田园景观的营造,招徕游客。使用物理的方法,将传统的圆形西瓜、椭圆形西瓜做成方形西瓜;利用光线的作用,将苹果做成带有“福”、“喜”字的图案;运用棚架的搭建,将叶、花、果颜色不同的作物及其品种组合成各种图案,如蔬菜迷宫等。

休闲农业的景观性奠定了美学农业的审美性。笔者定义的农业审美产品指的是以农业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田园、水域和环境,乃至整个农村地区(包括农村地区的道路、城镇、集市、村庄、厂矿和自然环境等)为载体,进行农业劳动主体革命、农业劳动对象革命、农业劳动工具革命、农业劳动技能革命、农业劳动过程革命、农业劳动产品革命、农业劳动观念革命。通过载体各构成要素的各自“宜人”外观及其按照美学规律合理地排列和组合创造农业美,特别是通过田园景观化、村庄民俗化、自然生态化的实现,生产出来的既能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产品。农业审美产品可分为田园景观审美产品、村庄民俗审美产品和自然生态审美产品,田园景观审美产品又可分为农产品审美产品、作物植株审美产品、田园景观审美产品、田园科普审美产品、田园休验审美产品、田园养生审美产品和田园生活审美产品[10]。 1.3 休闲农业的旅游性拉动了美学农业的全面性

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11],开展农业旅游,并使农业在旅游经济的驱动下蓬勃发展。据报道,2010年全国共有“农家乐”150 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接近2万个,带动农民1 500万人,接待国内外游客4亿人次,休闲农业营业额超1 200亿元。这表明休闲农业不但具有旅游性,而且是一个如日中天的朝阳产业。

在休闲农业旅游性的拉动下,美学农业将这一旅游元素推向各个层面,包括农产品、作物植株、田园景观、田园科普、田园体验、田园养生和村庄民俗、自然生态。农产品,通过农产品大小、长短、色彩和造型来形成市场;作物植株,通过作物植株的叶色、花色、果色、高低、造型和群体组合来形成市场;田园景观,以田园为载体,以农业动、植物为基调,田、林、水、电、路协调统一,在农业物质产品的追求中凸显农业审美产品,从而形成田园风光的农业景观市场;田园科普,以田园为载体,用农业生产及其过程、行为、工具来普及农业知识的科普活动方式来形成市场;田园体验,通过在田园中进行农业劳动,获取农业劳动知识,体验农业劳动生活的生活方式来形成市场;田园养生,以田园为生活空间,以农作、农事、农活为生活内容,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生活目标,形成回归自然、享受生命、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体、治疗疾病、颐养天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市场;村庄民俗,以村庄为载体,通过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形成市场;自然生态,以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为载体,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来形成市场[10]。

2 区别——美学农业是休闲农业的掘墓人

2.1 美学农业的乡村行政区域性突破了休闲农业开发区域的局限性

从上述定义可知,美学农业以整个农村为载体,即以组成农村的三大块——田园、村庄和自然为载体,特别是美学农业园区,更是以乡村的整个行政区域为载体,并以田园景观化、村庄民俗化和自然生态化为目标[12]。所谓田园景观化,指的是田园不但生产粮食、糖料、蔬菜和水果等农业物质产品,而且通过美观的产品、健美的植株和美化的田园,生产农业审美产品,形成

足以引起人们审美情趣、愉悦人们审美心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景观。所谓村庄民俗化,指的是村容村貌的整治必须富有地方特色、民俗特色,寓现念于民俗文化之中,既实现村容村貌的整治,又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还使村庄各具特色,千姿百态。所谓自然生态化,指的是村庄和田园四周的自然资源得到妥善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达到良性循环的程度,并与村庄和田园构成和谐的统一体[13]。

这就是美学农业的乡村行政区域性。美学农业的这一特点意味着美学农业以全方位的姿态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因为农村都由田园、村庄和自然3大块构成;美学农业的这一特征意味着美学农业突破了休闲农业开发区域的局限性,因为大部分休闲农业都几乎没有同时以田园、村庄、自然为载体,因此可以说,美学农业弥补了休闲农业在开发区域上的局限性,使农业、农村得以全面、完全的发展。

2.2 美学农业的民俗文化主题性否定了休闲农业开发主题的随意性

美学农业在建设中、特别是在园区建设中,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准确地说,是以当地典型的民俗文化为主题。一般来说,民俗文化包括产业文化、特产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类型。因此,以当地典型的民俗文化为主题,并将所选择、确定的民俗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所有或主要的建设项目中[12]。广东省徐闻县是中国菠萝第一县,不但历史长,而且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1860年开始引种,现分布于曲界、锦和、前山、下洋、下桥、和安、龙塘、新寮和南山等9个乡镇,面积1.4万hm2,总产41万 t,产值7亿多元,素有“中国菠萝之乡”之称,菠萝果大、形美、汁多、肉香、可口、质优,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享誉东南亚,先后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和国家a级绿色产品称号。因此,若在徐闻县,特别是在其主产地——曲界镇建设美学农业园区,就可考虑建设以菠萝文化为主题的美学农业园区,并将菠萝文化进行抽象化、艺术化、符号化处理,变成具有抽象性、艺术性的菠萝文化符号,然后将其有机地融入园区各功能区和所有或主要的建设项目中,随着园区的建成,一个以菠萝文化为主题的美学农业园区就凸现出来了。

美学农业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准确地说,以当地典型的民俗文化为主题,意味着当地的美学农业、特别是美学农业园区具典型性和不可替性。如上面提到的以菠萝文化为主题建设起来的美学农业园区,其他地区、包括其他非菠萝主产区都不可复制,即使复制,也会失去民俗文化和美学农业意义。这样意味着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的美学农业,特别是建设起来的美学农业园区将各具当地典型的民俗文化特色,从而使广大乡村成为千姿百态的美丽家园。

休闲农业在建设中、即使在园区建设中,开发的主题往往是随意的,抑或是没有主题,抑或是以某一不具有当地典型产业文化的作物为主题(如西瓜主题公园等),抑或仅考虑艺术性。即使是有主题,主要局限于主要或个别项目中,抑或处于浅层的文化开发、利用上。这样,发展的休闲农业、建设的休闲农业园区自然不具有典型性,或者可以说,具有复制性。这就是目前各地发展的休闲农业、建设的休闲农业园区十分雷同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美学农业的主题性不但赋予美学农业、特别是美学农业园区之灵魂,而且否定了休闲农业开发主题的随意性,弥补了休闲农业的缺憾,引导休闲农业朝着美学农业的方向发展。

2.3 美学农业的生产生活实物性纠正了休闲农业开发建设的非农性

美学农业和休闲农业都具有审美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旅游性。但是,美学农业所发展的农业动植物,如水稻、甘蔗和蔬菜等作物,香蕉、荔枝和龙眼等水果,木麻黄、桉树和大王椰等树木,猪、牛和羊等牲畜,鸡、鹅和鸭等家禽,鱼、虾和蟹等水产品。不但具有审美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旅游性,而且仍然追求高产优质,水稻仍在追求产量10 500,12 000 kg·hm-2,甚至13 500,15 000 kg·hm-2;所建设的农业生产设施,如沟渠、田园道路、林带、棚架、机井和田园房屋等,不但具有审美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旅游性,而且具有生产性,作为生产之所需,有利于生产之发展。同时,美学农业不设置、建设纯粹为了审美、文化、娱乐、旅游的非生产性项目或设施,如乘凉用的亭子、观光用的观光台和游泳池等。 然而,休闲农业

却往往不同,所发展的农业动植物,不但不追求高产优质,而且不考虑正常产量,甚至仅将其作为审美、文化、娱乐和旅游的对象;所建设的农业生产设施,往往不考虑实用性和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有的甚至仅仅作为审美、文化、娱乐和旅游的对象;更有甚的,还往往建设上面提到的非生产性项目或设施。休闲农业在开发建设上存在严重的非农性,或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农业和其发展方向。

因此,发展美学农业,通过其生产生活的实物性,可极好地纠正休闲农业开发的非农性,遏制其对农业的背离,回归到农业的发展方向上。

2.4 美学农业的生活目标质量性超越了休闲农业开发目的的经济性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美学农业与休闲农业一样,生产的农业物质产品也追求产量、产值、效益;营造的农业景观也用来开发、旅游和赢利。美学农业与休闲农业一样,都具有经济性。

然而,美学农业的终极目标却不是经济指标,而是生活质量,准确地说,其营造的农业景观,也就是生产的健美植株、美化田园和民俗化的村庄、生态化的自然,并不是为了旅游,游客,农业审美产品的上市、销售,而主要是为了生产者的本身,为了生产者生活、生产环境的营造,生活、生产内容的丰富,生活、生产价值的体现,总的来说,是为了生产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而休闲农业则不同,其终极目标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利用农业来发展旅游业,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结合,是既创造农业产值,又创造旅游产值[14];或者可以说,其利用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的农业生产、农民活动、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主要是通过游客的旅游需求、生活需求来实现产值、盈利,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审美需求、文化需求、娱乐需求,一句话,为了的仍然是生活数量,而不是生活质量。

因此可以说,美学农业的层次更高,超越了休闲农业,回归了农业的本质,实现了农业的生产生活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冯荭.农业美学的跋[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8(2):105-108.

[2] 罗凯.建设雷州半岛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中的美学问题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00(5):50-53.

[3] 陈望衡.一种崭新的农业理念——农业美学[j].湖南社会科学,2004(3):7-9.

[4] 张敏.农业景观中的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j].湖南社会科学,2004(3):10-12.

[5] 陈李波.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农业景观?——城乡景观边界模糊及其应对[j].湖南社会科学,2004(3):13-16.

[6] 赵红梅.建设崭新的乡村生活方式[j].湖南社会科学,2004(3):17-20.

[7] 罗凯.农业美学初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8] 吕明伟,孙雪,张媛.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9] 罗凯.农业美学,一场全新的农业革命[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73-77.

[10] 罗凯.基于农业设计目的的农业审美产品市场研究[j].南方农村,2012(3):22-25.

[11] 冯英.加快休闲农业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12-13,18.

[12] 罗凯.美学农业园区建设模式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1):71-76.

第6篇

关键词城市旅游;城郊游憩带;城郊游憩系统结构

大都市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其中都市城郊(环城)游憩带系统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黄震方等,1999;胡勇,赵媛,2004;赵玉宗,张玉香,2005)。从目前我国都市旅游的发展状况看,城郊游憩带开发与建设还存在着缺乏统筹规划、忽视生态环境效应、游憩系统配置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孟明浩,顾晓燕,2002),制约着都市旅游和城郊旅游的协调发展。因此,对国内外城郊游憩带研究进行分析,以探讨和揭示城郊游憩带的形成原因、配置模式与系统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城郊旅游研究缘起及城郊游憩带概念的提出

国外对城市周边旅游地类型及空间结构的研究要早于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苏联地理学家对环绕城市周边的游憩地带已经有所注意,认为城市周围娱乐带的发展是对城市化过程的一种弥补。1987年Stephen L. J. Smith在国家尺度上将旅游划分成城市旅游、户外游憩、度假/划船、城市边缘旅游4种类型。1991年Mullins提出“旅游城市化”的概念,认为城市旅游引导着一种新的不同寻常的城市化类型,现代城市是为了消费而建立的,而不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城市那样以工业、生产、商业和居住为主要功能。Weaver(1993)根据旅游活动随距离衰减的现象,提出了城市居民出游的同心圈层结构,将城市居民出游目的地划分为专业旅游带、中心商务区、地方邻里区、胜地带和乡村5个带,显示出旅游研究者对城市旅游地域空间分异的关注。McKenzie(1996)也注意到城市郊区旅游发展问题,曾在一份讨论城乡结合部发展的文献中提到了城郊旅游现象。Scott D(1997)等人的研究反映了城市周边旅游的特征。日本学者铃木富治郎(1985)、山村顺次(1995)将目光投向城市周边游憩空间的形成和变化问题,山村顺次在其著作中提到在大伦敦的形成了环形的游憩地带。

国内关于城市周边旅游发展的研究从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出现,但是对于这一空间地带的称谓并不统一,有“城乡交错带"(沙润,吴江1997;符全胜,1998)、“郊野”(肖胜和,1999)、“环城游憩带”(吴必虎,1999、2001a)、“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王云才,2000),等等。无论如何称谓,这一地带介于城市市区与广大农村之间,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互相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而又十分活跃的过渡地带,这个过渡带在景观生态学上称为边缘界面(叶岱夫,2000)。吴必虎(1999、2001a)在对上海市郊区旅游开发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的概念(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ReBAM),认为环绕城市、处于近城乡镇景观之中,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特别适合“短期游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称为环城游憩带,并初步建立起大城市环城游憩带规范研究的框架。

二、 城郊游憩带形成的驱动力因素

1. 市场需求因素

由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对愉悦身心和短期休闲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一般来说,城郊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出游的重要选择地。因此,城郊游憩带便在这样的市场需求驱动下应运而生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和“黄金周”休假制度,城市居民自由时间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对于休闲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强,吴国清(1996)提出,周末旅游市场的兴起促进了现代旅游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的步伐,使城郊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由于“黄金周”期间旅游景区超载、环境破坏、交通拥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旅游者不能真正享受到休闲的乐趣,于是居民开始理性地选择休闲时间,更多地选择周末休闲的方式,使自己不用远行就可以观赏到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和游览主题公园等。刘汉洪(2000)认为从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看,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是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首选。

2. 级差地租与旅游成本因素

吴必虎(2001b)、石艳,何佳梅(2001)认为城郊游憩带的形成区位,往往是在旅游成本和土地租金双向力量作用下,投资商与旅游者达成的一种妥协。对于投资商来说,距离城市中心越远,级差地租越低,资金压力越少,而在城市中心则要付出高额的地租及其它费用,于是这种排斥性的内驱力使投资者的资金逐步投向郊区。对于旅游者来说,游憩目的地距离城市越远,游憩者的旅游成本越高,其出游意愿和实际出游率越低,即存在所谓的距离衰减现象(distance decay)。吴必虎(1994)在对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的研究中得出,上海市民以郊区为目的地的活动人数基本呈同心圆衰减,在距离上海180km范围内的目的地,大约30%的市民曾经光顾过,距离增加一倍出游率下降5%。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最终在某个适当的位置形成游憩区域。吴必虎,唐俊雅等(1997)对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的主要结论之一即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内。张安,丁登山等(1999)撰文对南京城市游憩者时空分布规律与活动频率进行分析,同样发现距离衰减规律。

3. 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与城郊游憩项目吸引力逐渐增强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收益以及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近年来各地都开始调整产业结构,纷纷把旅游业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很多城市把旅游业确立为当地支柱产业,并多方面给予政策引导与扶持,如旅游扶贫政策、旅游开发区政策、大旅游政策、旅游政府主导政策等,形成了支持城郊旅游发展的良好软环境(赵玉宗,张玉香,2005)。城郊地区也纷纷调整了各自的政策,把那些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土地从农产品生产中解放出来,用来发展旅游业。王云才(2000)认为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今天,大城市郊区应以城市极化为中心,建立合理的地域发展功能,以提供优质游憩地为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以此来加快大城市郊区的发展。城市居民对于近距离城郊休闲游憩的需求以及城郊政府对于自身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共同促进了城郊休闲游憩景区(点)的建设,使城郊游憩带逐步走向了成熟。

三、 城郊游憩系统空间配置理论模式

1. 基本理论依据

余晟(2003)在其著作中认为中心地理论、城市感知和城市意象、城市边缘理论对城市游憩系统的空间布局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1)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中心地的规模与其腹地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说,中心地的规模越大,它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的腹地面积越大。城市中心地的规模与其腹地大小的关系可以用于指导城郊游憩带的系统配置。城市中心地越大,到城郊游憩带旅游的城市居民就越多,对城郊腹地游憩设施的波及也越广。在对城郊游憩系统进行配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城市腹地大小和当地的资源条件,建立适合旅游者需求的类型不同、规模不等的游憩设施。

(2) 城市感知和城市意象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是对环境的一种感性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直观把握。城市感知是城市意象的获取途径,而城市意象是城市感知的最终结果。顾朝林,宋国臣(2001)指出,城市结构中的通道、边缘、街区、节点和标志5种要素对城市意象起关键性的作用。在这5大要素中,“边缘”与城郊游憩带之间有着极其相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基于这一原理,城郊游憩带系统布局应该与城市意象要素相结合,突出自己的功能特色,从而加深游憩者对游憩地的感知。

(3) 边缘效应

由于不同类型因素的互补性会聚而产生的超越各地域因素单独功能叠加之和的关联增值效益就是边缘效应。从信息美学角度看,不同质的两种构图元素的边缘带,信息容量最大,在构图上易于产生魅力(沙润,吴江,1997)。城郊地区由于处于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的独特区位和自然景观而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余晟,2003)。

2. 城郊游憩系统的空间配置模式

王云才(2000)曾对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模式进行分析,认为B.B.罗多曼模式和Clawson & J. knetsch模式可作为郊区游憩地配置的理想模式。此外,余晟(2003)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城市游憩系统空间配置的“星系”模式。

(1) B.B.罗多曼模式。 该模式是在对大都市郊区土地利用景观(自然公园)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郊区游憩地配置的理想模式,即自然公园配置的“极化生物圈”理论模式。该模式的主要观点认为,平原极化生物圈中郊区游憩地配置应包括集约农业区域、乡村游憩地、自然保护区、康乐公园等。

(2) Clawson & J. knetsch模式。该模式根据土地利用特点提出了空间利用者指向地域、中间地域和资源指向地域3种利用类型,也就是形成大都市郊区游憩地配置的3个圈层模式。该模式提出:在空间资源紧缺的都市区(即空间利用者指向地域)修建都市公园和运动场;在距离都市较近的乡村游憩地(即中间地域)建康乐公园、田园公园、农村博物馆和主题公园;而在距离都市较远的地区(即资源指向地域)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公园、城市野营公园、狩猎场等。

(3) “星系”模式。该模式借鉴了宇宙星系的结构模式来描述城郊游憩系统的空间布局,它围绕着核心城区将城市游憩系统划分为近程游憩带、中程游憩带和远程游憩带。游憩带的主要划分依据是游程时间,将距城区约0.5小时游程的地带界定为近程游憩带,游憩类型以生态、绿色的休闲活动为主;距城区约1小时游程的为中程游憩带,基本以城市郊区的小城镇、依托特定自然环境的大型游憩区和主题公园为主;距城区大约2小时的为远程游憩带,有的已进入其他省市的范围,主要以中小城市和特色旅游地为主。

四、 城郊游憩系统的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特征

沙润,吴江(1997)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把城乡交错带的旅游景观分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两种模式。他们把近城区作为边缘缓冲带的内圈,认为应选用风景名胜区模式,在这个圈内应降低建筑的密度,使建筑尽可能融入绿色的背景中;而近郊和远郊区为边缘缓冲带的外圈,宜选用森林公园模式。叶岱夫,陈岳裕(1998)认为传统的近郊区以蔬菜副食品生产为主,远郊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产业布局已经难以适应城乡经济的发展,应该在近郊地区以园林、森林和农业观光园为基调进行综合开发,远郊区进行观光农业开发,建立城郊乡村保护区,建设各具特色的郊野公园。刘卫东,李家虎(1998)认为,大城市旅游业开发应从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资源出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立旅游度假区;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便宜的地价建设主题公园;开发乡村度假休闲旅游;资源性和保护性旅游景点建设,以自然环境保护和历史名胜古迹建筑保护为主;产业旅游或商务旅游开发,以城市郊区工农业的成就和建设成果、生产过程作为旅游吸引物。肖胜和(1999)在探讨郊野旅游的开发方式时提到,郊野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基础做不同的选择,如郊野公园、户外活动区、休闲度假区和农业旅游区。他在分析郊野旅游的开发方式的时候,只考虑了资源因素对于开发模式选择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城郊地区由于与城市中心距离不同在选择开发方式上的差异。王云才(2003)认为,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担负起城市景观生态保护和满足城市居民游憩休闲的高层次需求,他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划分成11大类30种景观类型。苏平,党宁,吴必虎(2004)在对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时考虑到了城市中心引力对旅游地的约束作用,他们发现不同类型的旅游地与城市中心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人工娱乐型旅游地最近、人文观光旅游地和运动休闲旅游地居中,自然观光型旅游地最远。

在国内城郊旅游研究的对象选择上,目前较多的研究是针对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大都市。一些学者以具体的城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城郊游憩带的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特征之间的关系。符全胜(1998)在对江苏锡山沿太湖地区的城郊游憩带进行开发研究时认为,可以根据位置、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模式:在近城区可以选用风景名胜区模式,在近郊区可以借鉴主题公园模式、观光农业园模式和度假区模式,在远郊区可采用度假区模式和森林公园模式。王云才,郭焕成(2000)对北京市郊区游憩地的类型配置和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北京郊区游憩地中田园公园和观光农业园主要包括农园观光型、农园采摘型、森林公园型、浴场垂钓型、畜牧观赏狩猎型、乡村民俗文化型和综合观光型6类,并且根据北京市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特点把全市的游憩地区域划分为3个圈层、8个地带。王云才(2003)又在综合分析北京市景观环境和景观相容度的基础上,结合近、中和远郊区三个地带的空间特征,将北京市郊区游憩景观区域规划为以城市文化旅游和居住休闲为主的城市近郊都市旅游观光带、主要集中平原和丘陵地带的城市中郊大众旅游休闲带和广泛发育湖泊、山地、林地等的远郊中高山地景观区。此外,吴必虎和庞振刚、董波分别对上海的城郊游憩带的空间特征和模式进行了分析。吴必虎(2001a)综合考虑了土地利用、交通可达性和人群流动等因素,将上海的城郊游憩带描述为以中心城区为内核,形成3个环带的同心圆形式。庞振刚,董波(2001)将上海的城郊游憩带根据其景观特征划分为准城市带、过渡带和准乡村带,认为准城市带的景观特征为人工文化生态旅游区,过渡带为古典文化景观与现代景观结合的生态旅游区,准乡村带为近自然生态旅游区。王成新,王格芳,姚士谋(2004)在对无锡斗山城郊旅游区进行规划时,根据资源特点把旅游区分为观光娱乐型、休闲度假型、参与体验型、文化教育型和综合功能型。

五、结语

从上述对城郊游憩带的旅游地类型和空间特征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对城郊旅游发展现象和对空间分布规律的阐释上,而在其形成的驱动力机制、系统结构与地域空间分异规律方面少有新的研究成果,亟待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大城市城郊旅游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城郊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呼声,要求对城郊游憩系统进行整体的规划,使各种旅游地类型在空间上、类型上和规模上达到合理的配置。因此,在规划城郊游憩系统时,要积极发挥配置模式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城郊游憩系统结构以及地域空间分异规律,以适应和满足游客对城郊游憩地与游憩项目和设施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Mckenzie, F..Growth Management or Encouragement A Critical Review of Land Use Policies Affecting Australia's Major Exurban Region[J].Urban Policy and Reserch, 1996,15(2):83-101.

2.Patrick Mullins. Tourism urb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1,15(3):326-341.

3.Preobrazensky, V.S., V.M Krivosheyev. Recreational geography of the USSR[M].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1982.

4.Sccot, D.. Exploring time patterns in people's use of a metro park district [J].Leisure Sciences, 1997,19(3):159-174.

5.Smith, S.L.J.. 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7 ,14(2):254-273.

6.Weaver, D.B.. Model of urban tourism for small Caribbean islands[J]. Geograghical Review. 1993,83(2):134-140.

7.铃村富治郎. 都市周边のレクリエ-シヨンの变容[J].地理, 1985,30(8).

8.山村顺次. 新观光地理学[M].东京:大明堂,1995:135.

9.程立初. 城乡结合部群体旅游市场的开发[J].经济师, 2002(9):64.

10.符全胜. 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苏锡山市沿太湖地区为例[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8(3):57-59.

11.顾朝林, 宋国臣. 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设计, 2001(3):71-77.

12.胡勇, 赵媛. 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模式初探[J].小城镇建设, 2004(5):49-50.

13.黄震方, 侯国林, 徐沙.城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观光农业的开发初探――以南京城郊观光农业的发展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4):103-106.

14.刘汉洪. 走向转型升级的中国假日旅游[J]. 旅游调研, 2000(11):10-13.

15.刘卫东, 李家虎. 投资开发大城市郊区旅游业[J].上海投资, 1998(1):44-48.

16.陆萍, 舒杰, 张华. 城乡交接带开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 2004(2):72-74.

17.孟明浩, 顾晓燕. 近年来国内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 2002(6):71-75.

18.庞振刚, 董波,等. 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1(3):76-79.

19.沙润, 吴江. 城乡交错带旅游景观生态设计初步研究[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7(3):53-56.

20.石艳, 何佳梅. 环城游憩带形成机制分析及市场开发探讨[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4):86-87.

21.苏平, 党宁, 吴必虎. 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J]. 地理研究, 2004(3):403-409.

22.吴必虎. 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J]. 地理学报, 1994(2):117-127.

23.吴必虎, 唐俊雅, 黄安民,等. 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J]. 地理学报, 1997(2):97-103.

24.吴必虎.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a(4):354-358.

25.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b:333-335.

26.肖胜和. 浅论郊野旅游开发[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3):43-45.

27.王云才, 郭焕成. 略论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为例[J]. 旅游学刊, 2000(2):54-58.

28.王云才. 论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保护[J]. 地理研究, 2003(3):324-334.

29.王成新, 王格芳, 姚士谋. 城郊旅游区规划应把握的宏观问题――以无锡斗山旅游区为例[J].规划师, 2004(6):83-85.

30.吴国清. 市场导向与上海郊区旅游开发初探[J].人文地理, 1996(3):65-67.

31.杨京波. 城市化对城乡结合部旅游业发展的影响[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2):22-24.

32.叶岱夫, 陈岳裕. 当前城郊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其发展方向探讨[J]. 惠州大学学报, 1998(2):97-100.

33.叶岱夫. 对我国城郊旅游功能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 城市问题, 2000(6):22-24.

34.俞晟. 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4-167.

第7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920-05

Analysis of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Beidaihe Jifa Eco-agricultural Tourist Garden

SUN Xiao-gang1,HAO Li-qun1,WAN You2,ZHANG Guang-chen1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2.Qingdao Linglingyi Landscaping Works Limited Company,Qingdao 266101,Shandong,China)

Abstract: Beidaihe Jifa eco-agricultural tourist garden was the first national 4A-grade scenic spot in eco-agricultural tourist. It had certain representativenes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rdens of the country. Based on high-tech agriculture, it combined appreciation, participation, entertainment and human interest, and played sound role in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sightseeing. It became a good place for people to relax and understand high-tech agriculture. Some shortcomings in garden function, outdoor landscape, service facilities, programmes and seasonal limitation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field survey. Suggestions for overcoming the shortcoming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eco-agricultural tourist garden; survey of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随着我国农业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加快,农业科技园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亮点,在农业科技示范和新品种展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农业科技园作为我国观光农业园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也逐步被人们认识并接受,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但目前一些农业科技园建设存在着功能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特色等问题[1]。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依靠高科技农业,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新品种展示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以“绿色文化、花园农业”为宗旨,提高观赏性和娱乐性,成为生态农业旅游观光4A级景区,在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进一步探讨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我们于2010年10月4~6日对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随机对园内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01份),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该园区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据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该园区的发展以及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1园区现状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于2000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生态休闲景点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100 hm2,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

5 500多万元。园区突出体现市场供应、示范推广、旅游观光、素质教育4种主要功能,其平面图如图1所示。

热带植物园种植着热带、亚热带的大型植物百余种,在此可看到开花的槟榔树、果实累累的椰子树和造型别致的人心果等。

四季菜园采用基质和水培等先进的栽培技术,以及立柱式、墙壁式、牵引式等立体种植方法种植各种蔬菜,形成“蔬菜树”、“水上菜”等奇特景观;四季瓜园采用箱式、槽式等基质无土栽培方法,栽培了数十种世界著名的瓜类,形成五彩斑斓的奇瓜长廊;四季果园里种植着从热带到温带的各种果树500多株,近50个品种,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各种果树开花、结果,游客还可亲手采摘购买时令水果;四季花园生长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150多个品种的观赏植物,是一个四季常绿、四季开花的“植物王国”。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利用以及园艺新品种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示范和科普的目的,同时满足了游客旅游观光的需求。

农家动物园园内饲养农家畜禽30余种,不但均有特色,而且具有同类品种的先进科技代表性,并且园内设有动物表演,集科普教育、生态养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

民俗大院包括“院中园”和“室内表演展示”两大部分。“院中园”以雕塑和可参与活动的形式,展现我国北方农村主要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劳动场景。“室内表演展示”以各种手工业生产表演形式,展现农产品加工及传统手工业生产劳动场景,并展出大量传统的生产和生活器具实物,让人们品味悠久古朴的农村民俗文化,启迪人们思源思进,起到了一定的科普教育作用。

园区内蔬菜、果品采摘区为游客提供了采摘蔬菜、水果的场所,让游客有了较高的参与性,百花园、百果园、百树园等让游客在观赏的同时,对各种树木花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园区在娱乐活动区设置了蹦极、戴河第一漂、滚筒、惊险桥等娱乐活动项目,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集发大宅院、别墅区、绿色农家饭庄、小吃一条街,让游客可以在观赏娱乐的同时,得到方便的服务。

2园区建设的不足

2.1科技示范和科普功能

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是农业科技园区主要的两种功能。目前,很多园区尤其是部分政府部门建立的园区,在休闲观光的功能上投资力度偏大,出现了只有观赏、娱乐价值但不实用的诸多范例[2]。根据随机调查,在该园区建设上也多少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在201名游客中,仅有2人为农民,而其来园目的也是休闲娱乐,并且除了39人,即占调查人数19.4%的游客在来园目的中选择了“了解高新技术”一项,其余的游客主要选择的是观赏、娱乐和参与性活动方面的项目(图2)。由此可见,园区虽然在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方面有所建设,但客观上对人们尤其是对农民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偏离了农业科技园建设的方向和初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环境景观

农业科技园内功能内容和景观形式是吸引游客的两大要素。据调查(图2),来园游客中,67.5%的游客选择“欣赏风景等观赏性活动”作为来园目的,而相当一部分游客对园区内的植物、水体、建筑等景观并不十分满意。

2.2.1植物景观该园区植物景观,除了展示区的观赏植物、果树和蔬菜以外,主要是道路两侧和公共空间的绿地,而在这些空间中,绿化植物树种较为单调,乔木多为垂柳、榆树等少量树种,其余除正门入口处的月季园及利用一串红、矮牵牛等宿根花卉摆放造型外,全园室外基本无开花植物。植物配置上,层次和色彩搭配欠缺,基本没有灌木、地被类植物。总体上看植物景观效果一般,调查结果上也显示这一问题。

植物景观方面主要是针对植物种类丰富度和色彩搭配两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表1、表2),园区内植物种类单调,植物配置效果欠佳,没有达到游客满意的程度。

2.2.2水体景观水体的设计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部分,并且更要重视亲水性设计。园区内水体主要为戴河部分,在部分区域设置了飞越戴河、蹦极、水上吊索桥等活动,但是对于部分人群特别是儿童限制较多,也不能达到真正亲水的目的;除娱乐性水体以外,没有景观性水体,从而降低了水体的观赏性及参与性,并且调查显示(图3),129名游客在水体类型、娱乐性、水体景观效果特别是水质方面(占64.3%)表示不是很满意。

2.2.3 建筑景观园林建筑包括亭、台、楼、阁、榭、舫、廊、桥等单体建筑以及园灯、雕塑等园林建筑小品。它不仅具有造景作用,还可以满足游客休息的需要。园区内单体建筑仅有一处亭子布置,而且由于其周围游乐设施的停用而无法利用,也导致园区内建筑景观效果欠佳、休息设施种类单调和不足,游人对建筑景观方面普遍不满意。

2.3服务设施

据观察,园区内休息设施种类单调、数量较少,主要包括娱乐区设置的树池座凳、摇椅,部分道路边缘设置的座凳;垃圾桶数量较少、标志牌的标志性不强,同时这些服务设施的景观性也较弱。通过调查统计,在休息设施和其他服务设施方面,分别有102人(占被调查游客的50.7%)、106人(占被调查游客的52.7%)表示不太满意,认为在数量、类型等方面需要改进。在休息设施方面,主要问题为类型、数量,38.3%的游客认为类型单一、48.2%的游客认为数量较少(图4);在其他服务设施方面,标志牌标志性不强和垃圾箱数量不够是游客选择最多的两个方面,分别占39.6%和47.2%(图5)。

2.4项目设置

目前,项目雷同、相互模仿现象是我国许多观光农业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3],观光农业园集中于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旅游项目因缺乏特色而失去吸引力。该园区的项目设置也基本上为这些内容,无明显的特色。

另外,该园区内活动没有很好地体现“农”的特色,园区内参与性活动中与“农”相关的活动主要为蔬果采摘,其余参与性活动则为蹦极等收费娱乐项目,使游客感觉好像是进了游乐场,曾经开设的体现农趣的活动也未能保持下来(如戏水摸鱼活动,现已停办、场所已干涸),偏离了农业科技园的主题。

2.5季节局限性

根据调查统计(图6),第一次来园人数(即只选择“十一”为来园时间的人数)为81人,来园次数为两次或两次以上为120人,在这些游客中,除选择“十一”作为来园时间外,选择“五一”、“暑期”、“周末等闲暇时间”的游客大体相当,分别占30.8%、25.8%、39.2%;而春节来园游客则最少,仅占4.2%。由此可见,农业科技园最大的季节局限性在于冬季。

3建议

3.1增强科技示范和科普教育功能

可借鉴国内外一些好的发展经验,如以色列针对干旱和沙漠化的生产条件建立的多个以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农场[4];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在示范基地内,积极进行先行探索并试验推广的大棚滴灌无土栽培、二氧化碳气肥工厂化育苗等106项新技术,提高了蔬菜的抗病能力[5]。

在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内,结合本地区农业特点,探索适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在园区内设置科技示范教室,对先进技术的具体流程等进行展示示范等。同时园内所有植物特别是展示的新奇品种,尽量挂牌标明科、属、种、产地、分布及栽培特点等;引进的先进技术也应将名称、特点等详细标明,真正起到科普的作用。

3.2遵循景观规划原则,加强室外景观营造

3.2.1植物景观单一的农业景观和农业生态科技不能满足游客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如果能够同时展示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观光农业园才能真正体现其无穷魅力[6]。在植物的选择与搭配上,考虑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地被植物的有机结合,并在各个功能区中合理配置,成为园区农业景观的有力补充和点缀,体现地方风格,形成园区特色。

可在百树园适当增添色叶树种,如槭树类树种,在道路两侧增加灌木或草花地被,如红瑞木、菊科花卉,以提高植物层次和色彩丰富度。还可以利用植物造型体现主题,如农家动物园及其附近,可将植物修剪为动物造型来体现主题。

3.2.2水体景观对于戴河植物配置,可在滨水位置和水中种植菖蒲、芦苇、荷花、睡莲等耐湿和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景观性。在亲水性方面,可在水体的岸边设计广场、亲水平台、台阶、栈道等,创造亲水空间,从而让人们轻松地从事赏景、休闲娱乐等活动。

3.2.3园林建筑观光农业园建筑造型,应与农业环境相融合,体现农家气息。建筑材料尽可能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如田间石材、木材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加强建筑物与周围场地的联系,又能体现浓厚的地方特色。建筑小品在材质、色彩、规格上要体现纯朴的“农”的气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美化和暗示整个园区的文化气质。比如利用戴河,在岸边或水中设置草屋茶室;在水中或岸边设置农具雕塑;在林下或路边放置小品,如农产品形状的雕塑。这些设置不仅能成为一景,增添园区的趣味性,又可给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

3.3改善服务设施

在园林设计中,人性化成为必需的考虑因素,它是指从人的各种需求出发,将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贯彻到设计的始终,融入到设计的整体和每个细节,真正使空间实现“为人而设计”[7]。服务设施的完善是将人性化设计融入到细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园区内,满足休息设施的多样性、舒适度以及适度的开放与私密性,如可根据儿童的心理,将座椅设置为蘑菇形等;设置清晰、醒目、引导性强的标志牌;垃圾箱等设施在方便的同时结合园区性质增强美观效果,如设计成玉米等农产品的形状。

3.4开辟独具特色、参与性较强的“农味”活动

在园区活动设置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置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类型游客游玩的项目。另外要开发独具特色的参与性活动,使园区更有吸引力,如法国园区中利用其闻名世界的葡萄酒,让游客参与到葡萄酒酿制过程中[8],就是其独具特色的项目。

园区内,除提供对农作物、农产品的采摘外,还可让游客参与如干果的制作等多种体验活动;游客可以自己动手,根据各个季节的农事特点,参加农田管理,让游客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快乐。还可进行花卉赏析,拿自己参与日常管理收获的农产品参加各种展评活动等。还可以举办农村趣味运动会等活动。

3.5突破季节局限性

3.5.1突出展示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北方冬季农业生产的重要形式,可在园区突出展示各种园艺作物无土栽培模式,包括基质栽培和水培;各种先进园艺育苗技术,如组培育苗、扦插育苗等;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如滴灌和微喷灌技术等;新、优作物品种的种植等实用性技术[9]。

3.5.2增加冬季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可在冬季等农闲时节,与农业推广部门合作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定期开办知识讲座,现场讲解,示范先进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并让农民参与其中,真正达到示范推广的目的。

3.5.3根据条件增加冬季景观和活动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室内公园”。可以在观光温室内,将蔬菜、花卉、果树与水体、廊架等园林景观要素相结合,打造“室内公园”,开辟室内观光空间。在园区内设置溜冰场、冬季民俗游戏场(打雪仗、滑冰车等)等场地,增强园区吸引力。

4结语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自建成以来,较好地发挥了展示、示范、科普、游览等方面的作用,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良好场所,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对该园区及其他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使农业科技园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志文,唐文金.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80,7716.

[2] 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定位、技术背景与战略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3),14-17.

[3] 陈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科技,2007(11):41-45.

[4] 丁小伦.国外农业科技园类型[J].世界农业,2002(9):35.

[5] 王欧,吴文良.生态农业与特色型园区的发展――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发展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3(6):36-38.

[6] 张灵.现代观光农业园景观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7] 赵生华,刘辉,石平,等.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促进城市公园的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592-595.

[8] 张晴,罗其友,刘李峰.国外农业休闲功能及对中国农业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8(10):38-40.

第8篇

【关键词】葡萄采摘旅游;旅游产业;葡萄产业;敦煌市阳关镇

采摘观光旅游是以当地农民为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果园、菜园、花园、花圃等自然资源为特色,让游客在园内摘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同时以满足城市居民追求绿色,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为目的,给游客以奇、异、野、土、尝、购等吸引力,并拥有观赏、参与、科考、休闲、健身、求知等多种旅游功能的一项亲身参与收获、娱乐于一体的较高层次旅游消费。

一、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一)环境优势

一是光热资源丰富。光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 246.7 h,年总辐射量为6 882.57 MJ/平方,日平均辐射量为18.86 MJ/平方,属于光能富集区。昼夜温差大,降水量仅为42.2 mm,而蒸发量高达2 460 mm,是降水量的59倍。高温、干燥、日照长、温差大的自然条件对葡萄病虫害的发生和生存极为不利,是我国无公害葡萄产品生产的最适区域之一。二是由于境内的土壤多为沙质壤土,质地均匀结构疏松,通透性好,酸碱适中,四周被“瀚海戈壁”包围,形成了天然的生物隔离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为敦煌阳关镇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产出的葡萄含糖量高,品质优良,色泽艳丽,酸甜适口,深受消费者青睐。

(二)旅游资源优势

阳关镇有阳关、玉门关、渥洼池、寿昌城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并投资兴建了野麻湾度假村、新工坝游乐园、高老庄度假村等现代观光景点,重点打造文物古迹游览和乡村旅游.

(三)旅游产业基础优势

2011年阳关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龙勒村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以乡村观光休闲、农家餐饮、采摘体验为特色的葡萄农家园十余家,人均年收上万,接待游客过十万,农家园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途径。

二、对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于2013年7月选取阳关葡萄产地阳关镇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份《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优化升级政府游客调查问卷》和100份《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优化升级游客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各为18份、92份,有效率各为90.0%和92.0%。基本覆盖阳关镇政府及来此游客日均量的三分之一。通过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使用a信度系数分析及相依样本t检验、分层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与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评价的一致性,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分层聚类分析等进行量化分析,定量研究游客和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价分析。

(一)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调查分析

1. a信度系数评价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前景评价的一致性。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以1-5代表“较差”到“很好”的表述来评价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及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评价。通过a信度系数测量累加李克特5点量表,经spss19.0 计算量表的a信度系数为0. 754,表明量表中各个研究变量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通过比较评价结果的均值,反映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评价均值高于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均值,说明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前景评价好于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2. 游客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的吸引力评价与游客对旅游促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产业发展评价相依样本t检验。本次调查选取了游客对阳关镇葡萄产业的旅游吸引力评价与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评价,各用a、b表示,以“1”-“4”代表“一般”的表述到“很强”。为了反映被调查者对于这两个变量评价的差别,使用spss19.0相依样本t检验比较两个变量的均值,在此基础上建立原假设H1:游客对阳关镇葡萄产业的旅游吸引力评价与对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评价总体上没有差别。经spss19.0 计算变量“游客对阳关镇葡萄产业的旅游吸引力评价”的均值为2.59,小于变量“游客对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评价”的均值为2.85。因为p-值0.160>0.05,所以接受没有差别的原假设H1,说明被调查者对这两变量的评价近似,较多的游客评价为“强”。

3. 游客对旅游促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产业发展方面分析(多选)如图1所示,在游客对葡萄旅游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方面分析中,有83.72%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扩宽销售市场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81.4%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促进当地居民增收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65.12%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推广品牌营销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的58.14%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优化产区布局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的32.56%被调查者认为葡萄旅游在创新开发葡萄产业方面促进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4. 游客对旅游促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产业发展建议分析(多选)如图2所示,在游客对推动当地葡萄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分析中,有73.9%的被调查者建议为规范葡萄观光市场,有69.77%的被调查者建议为扩大宣传,有69.6%的被调查者建议为尝试开发葡萄高端旅游产品,有60.47%的被调查者建议为深度开发葡萄周边商品。

(二)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1. 如图3所示,在当地政府对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分析中,有75%的被调查者评价为成立各类葡萄后加工龙头企业,同样有75%的被调查者评价为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有66.67%的被调查者评价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58.33%的被调查者评价为品牌化发展,有33.33%的被调查者认为葡萄观光旅游产业规模初具,有28.33%的被调查者评价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监督制度。

2. 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分析。如图4所示,在当地政府对阳关镇葡萄旅游产业发展评价分析中,有91.67%的被调查者认可将葡萄旅游纳入全镇旅游体系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可发展集观赏采摘餐饮休闲葡萄观光园,有58.33%的被调查者认可开发葡萄酒相关旅游产品,有41.67%的被调查者认可开发葡萄相关旅游产品。

3. 当地政府对敦煌市阳关镇葡萄旅游推动葡萄采摘产业发展分析。如图5所示,在当地政府对葡萄旅游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分析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6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58.3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产销模式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扩展市场需求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有33.33%的被调查者认为转移吸纳劳动力推动阳关镇葡萄产业发展。三、研究价值

综合以上调查及以往文献,笔者整理出研究农业采摘旅游产业具有以下意义:一是促进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转型。采摘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可形成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的良性结构。农业采摘旅游拓宽了农民致富途径。同时,农业采摘旅游使当地村民重视环境资源的价值,农业采摘旅游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最终使农村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三从促进城乡交流来看,乡里人进城,城里人下乡,寻求差异,形成了都市与乡村的一个过渡带、衔接带、综合带。从经济角度看,城乡经济的互补互哺,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文化角度看,城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生活的品位影响了农村。实际上也形成了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的过渡和衔接,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样带动了农村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推动了城乡统筹和城市化建设进程。这对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规划始行

敦煌市阳关镇当地政府应对当地葡萄采摘旅游进行系统性规划和协调管理,制定当地葡萄采摘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当地农业采摘旅游纲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情况和旅游发展潜力等各方面因素,使规划既切合当前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同时又具有一定前瞻性,推动当地葡萄采摘旅游快速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与旅行社、酒店等其他涉旅企业的联系合作。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购物、农作、休闲娱乐等多项服务。

(三)丰富产品内涵

敦煌市阳关镇应进一步丰富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内涵,合理搭配品种,分散采摘季节,减弱季节性,同时探索开发主题农业采摘旅游活动,进一步增强农业采摘旅游产业吸引力。增强采摘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趣味性,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形成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商品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采摘旅游规模产业链。

(四)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对敦煌市阳关镇政府葡萄采摘旅游可实行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和个体农庄模式。成立“农业采摘旅游”协会,尽快出台“葡萄采摘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办法等制度。通过管理委员会来规范监督农业采摘旅游经营户的各项服务质量及服务标准,定期进行评价并发放相应的星级证书,构建葡萄采摘旅游内部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实现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内部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管理和服务,实现农业采摘旅游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统一收费标准来规范市场环境。

(五)加强人才培训

当地政府应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重视农业采摘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选人、引人、用人和培养人机制。通过与相关高校和其他地区的旅游企业合作,提高农业采摘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

(六)品牌化建设

葡萄采摘旅游产品重复性高,同质化竞争强。因此,当地政府应强化品牌建设,实行标准化管理。树立本土品牌,统一品牌形象,利用现代媒介加强品牌营销。

(七)注重营销

当地政府应强化调研市场信息,增强营销投入,注重营销策划,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方式,与其他涉旅企业合作,通过当地葡萄采摘旅游协会、政府组织,举办葡萄节会等方式,整合营销。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全镇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加大打造品牌、塑造形象的力度,不断扩大敦煌市阳关镇葡萄采摘旅游知名度与影响力。

(八)加强生态保护

当地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农村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并贯彻实施“农业采摘旅游”发展开发规划。葡萄采摘旅游产业开发应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妥善处理应“农业采摘旅游”开发而产生的垃圾、废水等,保持生态平衡,保证乡村清洁,形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武英,范巍.采摘观光旅游开发之探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107.

[2] 张莉,杨建军.敦煌市葡萄产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9):37.

[3] 余生明,陈翠莲,李葆荣,余海正.对敦煌葡萄产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甘肃林业科技,2011(1):60.

[4] 刘洋,刘玉梅.论我国采摘旅游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4):91.

[5] 李海平.从农家乐旅游发展看山区新农村建设--以?报?福?镇?2?0?0?0?年?至?2?0?0?5?年?农?家?乐?旅?游?发?展?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7(6):232.

[6] 廖军华浅析当前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9):2324.

[7] 陈义彬.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旅游发展研究--以广东梅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8(3):442-443.

[8]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转引自李加林,童亿勤,时媛媛,李菁.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1):92.

[9] 王永强,冯军.海南“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30.

[10] 赵世钊,张洪智,吴羽,等.安顺市农家乐旅游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6):57.

[11] 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等.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8(4):460.

第9篇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虽然被逐渐提高,但是在其发展中也面临着几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第一,旅游需求的变化。在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多的停留在“表面经历”的阶段,追求的是“到此一游”的效果。随着旅游者阅历逐渐的丰富,旅游者已经不再局限于到旅游景点观光的游客,而是已经进一步泛化涵盖了旅游者、休闲度假者、商务旅行者等各类消费群体。旅游活动也不再局限于观光游览,而是进一步泛化涵盖了景点游览、城市旅行、文化体验、度假休闲等多元复合的各类消费形态。深度体验的旅游需求需要旅游目的地不仅仅只是展示自然人文景观,更加需要挖掘出旅游目的地的丰富文化底蕴,实现从提供单一观光产品到复合型休闲产品的转变。旅游需求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诉求的改变上,同时也体现了旅游方式的改变。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设施的逐步完善,信息、金融、通讯服务更加便利,自助旅行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热衷,传统的以旅行社制定线路的团体旅游显然已经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二,旅游资源观的限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禀赋型产业发展模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传统的旅游资源二元结构论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种类型,催生了一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名城。直到现在,这种二元结构资源论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政府官员、开发商的思维,山水风光和历史名胜仍是开发商投资开发的首选。2003年颁布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主要是针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该标准是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中对资源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开发者对旅游资源的认识。第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偏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预订、网上交易、微博及微信等新型营销模式正改变着旅游者的旅游方式、消费模式和获取旅游资源信息的途径。旅游企业应根据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原来的企业经营策略、管理方式及营销模式,实现与客源市场的无缝对接。

1.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思路

第一,针对目前旅游产业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的解决途径。基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主题。

第二,理论基础及文献述评。首先对产业链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的内涵、发展及与产业融合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文献述评上主要对产业融合理论本质进行剖析,同时对旅游产业与农业、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融合的模式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基于理论研究的缺陷,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构建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模型和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基于对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的梳理和辨析,从产业融合的本质原因出发构建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基于概念模型提出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并对不同融合模式的融合机理进行分别阐述。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是旅游产业融合概念内涵的重要全释方式,能够体现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但是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来源于概念模型,因此需要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

第四,旅游产业融合模式检验。为了进一步证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科学性,本文选取相关案例对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融合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指导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践发展。

以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为例,对旅游产业主动融合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的理论关系,对旅游产业与农业间的投入率和融合度进行测量,从而辨识旅游产业对农业的主动融合模式。基于融合模式的确定对旅游产业改变农业产业链的过程和内涵进行阐释,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不同融合阶段下的新业态进行分别解析。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理论基础

2.1.1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产业融合正是产业链优化整合的重要途径。产业链整合体现为产品整合、价值整合和知识整合三个层面。产业融合中新产品的产生体现了产业间不同要素整合成新产品的过程,产业融合中产业链的改变主要体现了主动融合产业通过核心价值要素的应用和推广对被融合产业产业链中各个组成部分价值整合和知识整合的过程。本文主要基于产业链理论对旅游产业不同融合模式下主动融合产业对被融合产业产业链的改变过程进行分析。

2.1.2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是基于产业间投入产出的量化考察国民经济各部分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从而实现了产业技术经济关联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的结合。

魁奈的经济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产业关联理论形成的基础。列昂惕夫是产业关联理论的最杰出贡献者,于1936年发表文章《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构建了投入产出的分析模型,标志着产业关联理论的初步形成。1941年列昂惧夫的着作《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的出版标志着对产业关联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运筹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产业关联理论在二战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逐渐提出了动态的投入产出模型、引入了最优化思想的投入产出分析及扩展了地区间的投入产出分析。

王琪延,徐玲提出产业关联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产业才能寻求进一步的融合发展。产业关联虽然不是产业融合的充分条件,但是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体现了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本文对旅游产业与农业的实证研究中主要是基于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同时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度进行测算。

2.2研究述评

2.2.1产业融合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扩散,部分信息技术产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并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这种现象早期发生在以媒体、电信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产业之间,后来扩散到其他服务业,并逐渐开始向农业和工业渗透发展。产业融合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产业创新,使原来基于产业分工的产业

经济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受到了政府及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已经幵始对数字融合及技术融合的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到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逐渐发展到对产业融合的深入研究。21世纪后我国学术界开始针对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并迅速扩展到对不同产业的融合现象进行分析,目前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纵观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产 业融合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融合概念、模式、原因、过程及影响效应等方面。产业融合理论是本文的重要理论基础,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构建及融合模式的提出主要基于对产业融合理论本质内涵的分析。由于产业融合理论目前尚不成熟,并不能作为理论基础进行简单介绍,因此本文对涉及到产业融合理论内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述评,对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为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融合作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己经被讨论了三十多年,但是产业融合的概念表述及内涵界定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对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了不同的内涵,甚至有学者将技术融合、三网融合和数字融合等同于产业融合。具体来讲,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将产业融合的概念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三章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及模式构建.........30

3.1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总结及问题辨析.......30

3.1.1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总结........30

第四章旅游产业主动融合模式研究——旅游业与农业融合...........50

4.1旅游产业对农业主动融合的实证研究........50

第五章旅游产业互动融合模式研究——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67

第七章三种模式下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基于概念模型的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应用到具体融合现象的分析证明了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理论的科学性。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具体的融合产业,但是研究结论也反映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一般特征,这些特征能够更好的指导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产业融合在微观上改变了融合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产业链构成,为旅游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创新发展,宏观上改变了融合产业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地区或国家的竞争力。在旅游产业融合这一新型的产业创新方式之下,我国应该如何制定相关的政策,从而促进旅游产业良性、快速的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目前,政府在旅游产业融合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宏观发展上主要是大力提倡旅游产业与一、二和三产业的融合,而不同地区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确切产业对象选择上,一方面主张旅游产业与所有产业进行融合,另一方面主要是依据国内的相关成功经验,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和农业进行融合。这种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导向并没有体现旅游产业融合的特征,没有针对旅游产业与不同产业进行融合的不同特征及旅游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同现状提出相应的融合发展政策指导。因此,本文基于旅游产业不同融合模式特征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的核心内容集中在3-7章,第三章主要是基于定性研究方法构建了旅游产业融合概念模型并提出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研究内容主要基于实证分析方法将旅游产业的主动、互动和被动融合模式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融合现象进行检验,第七章是基于对不同融合模式特征的总结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主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基于产业关联与产业融合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检验了旅游产业对农业的主动融合模式,分析了主动融合过程中旅游产业对农业产业链的改变过程和改变结果;互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基于产业间锅合与融合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模式进行验证,同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产业间及产业内行业间的融合度进行了测算;被动融合模式研究中,主要是基于产业集聚度与融合度的理论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并验证了信息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带动融合作用。本文的前章的研究内容己经解决了本文的研究问题,本章主要是对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研究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8.1研究结论

本研究主要是对旅游产业融合概念理论问题及旅游产业在不同融合模式下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的过程和状态问题进行研究。根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总结主要结论如下:

第10篇

关键词:产业融合;工业旅游;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11-01

辽宁省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着品种多、资源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辽宁省把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挖掘潜力,对促进辽宁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产业融合理论研究

马歇尔在《经济原理》里指出,行业之间的分界线随着分工的精细逐渐模糊,有越过的可能性。这是对产业融合理论的认知和最原始表述。马歇尔在《经济原理》里的表述为现代产业融合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源泉和根据,但由于这些表述在当时没有形成成型的理论,而只是模糊的想法,因此没有被广泛推广和关注。

The Australian Convergence Review 对产业融合进行了新的定义,他指出:“融合是通过新旧两种服务传递模式的转换调整了服务部门结构,进而来服务不同的市场。”

关于产业融合的类型,Lind从市场角度指出:“融合是消除市场准入障碍和产业界限后,各分离市场的重新合并和汇合。”Greenstein & Khanna、Stieglitz从技术角度提出了技术代替融合与技术融合,而从产品角度可分为互补型融合和替代型融合。

植草益致力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在《产业组织理论》一书和《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文章中讨论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不仅发生在信息通讯业,其他产业同样也有产业融合的现象。”也就是说,产业融合的现象,不是某地区所独有的现象而是存在于世界各个地方。

Rosenberg提出了“技术融合(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这一重要概念;罗森伯格在对美国机器工具演化的研究中发现,独立的、专门化的机械设备是在生产各类终端产品机器设备之后才有的,这种独立化的过程融合了多种机器制造技能,因此他将这一过程称为“技术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在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工业旅游研究

J.Arwel Edwards将工业旅游总结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发展战后休闲产业、开发人们怀旧情绪、保护和保藏活动活跃、政府文物保护、工业和制造业的衰退。

John Swarbrooke认为,通过让游客参观工厂,可以吸引其成为企业的员工。游客在工厂观光旅游发展的原因方面,他认为,游客参加工厂观光旅游与其转变的生活方式、收入增加及较多的闲暇时间有重要关系。

David Sauri-Pujor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新型工业活动。工业旅游可以利用缓解衰退工业、调整产业经济而利用过去遗留的文化等开展。

J.Arwel Edwards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类型的研究总结出四种类型:生产、运输、工艺过程和社会文化场景,也就是productive attractions、transport attractions、processing attractions、social-culture attractions。

Robert指出,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是由于制造业不景气的条件下,人们将原始工业活动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而产生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旅游产业融合理论

旅游产业融合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资综合来看,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成果较少。我国在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领域处于初始阶段,没有统一的研究系统和规模。

1.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

我国目前在旅游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有:张文建、陈琳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杨娇、张海燕、王忠云的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庄清娥的会展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张建的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江贤卿的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吴金梅、宋子千的影视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康保苓的体育与旅游融合研究;李美云、章慧的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赵云云的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等。

2.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

陆蓓曾经在旅游产业融合机制以及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途径及融合步骤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张功让曾对旅游产业融合数学模型分析与引入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过程模型的构建。麻学锋、张世兵以及龙茂兴分别从市场融合路径、功能融合路径、资源融合路径、技术融合路径以及探寻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步骤等方面对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杨颖提出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她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融合情况进行了分类。

(二) 辽宁省工业旅游研究

董琦、傅治、张英楠对于辽宁工业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李虹、杨洁提出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李虹、曹春丽提出辽宁省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与策略选择;林艳珍在辽宁省工业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雄厚的工业旅游资源。这个资源足以让辽宁省的文化产业从大环境、大理念、大手笔、大联盟、大联合、大开发六个方面大发展。辽宁省工业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东北区域工业旅游经济带快速形成,促进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为辽宁省工业旅游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从而实现辽宁省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辽宁省发展工业旅游,工业旅游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必须打造一批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有声誉和影响力、在产品管理和服务方面知名的工业旅游产品作为“领头雁”。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复兴的重要牵动性产业。辽宁省通过将工业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可以拓展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整体联系,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经济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文建,陈琳.产业融合框架下的农业旅游新内涵与新形态[J].旅游论坛,2009,(5).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物联网;应用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1、美、法两国不同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美国实现集约化的农业信息化生产方式,依托的是高度发达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政府投入型”为主的投入模式,包括重点投资基础设施而不是农作物和提供低息贷款;“政府主导型”的组织模式,包括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化组织结构和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体系;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包括网络媒体、电话服务和图书馆查询。法国作为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与美国相比,虽然起点比较低但是发展速度快,这得益于其成功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一是“政府型+商业型”的投入模式,这种双方面的资源投入扩大了资金来源,相关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投资获益,也鼓励了他们继续投资;二是“多方合作型”的组织模式,法国服务主体众多,包括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事业联盟、农产品加工业协会、农商会等,他们在服务内容、对象、规模上各自有所侧重,形成互补;三是“传统+现代”的信息传播服务模式,除了网络媒体、电话、图书馆之外,主要还有会议、广播、报纸、刊物、传真等形式,呈现出分散、直接、多渠道的特征;四是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体系。2、美、德先进的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美国在物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其他技术集成的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精准农业,主要应用的技术有农业数据库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同时,先进的农业信息网络技术使得近20%的农场主选择网上交易,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8%,在所有行业中排行第五。德国在农业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决策和控制方面均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和其他信息化技术,并注重技术之间的集成,以保环境促发展为目的。

(二)物联网技术应用情况。MichaelChui、MarkusLofflerandRogerRoberts(2010)认为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加强对员工行为的感知,以此来改善公司管理。同时,运用物联网的传感器驱动的决策分析,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可以降低开发成本。RFID技术应用于零售业可以改善供应链管理、缩短零售周期、提高供应链可见度、提高企业知名度和未来盈利能力。未来在零售行业中RFID技术有望取代条形码技术,因为它不需要操作人员的视线关注并能够提供更多功能,提高了处理速度和效率。而专业技术的缺乏、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也是RFID技术带来的风险。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在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方面,我国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投入模式,主要包括:属于无偿放款的拨款方式;使资金得到高效、有偿使用的贷款方式;补贴、补助和贴息方式。组织模式是以国家农业部门为主导,其他涉农部门为辅。信息传播模式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投入使用先进的农业信息传播方式,比如“三电合一”“、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农报110”等。在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方面,我国农业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决策方面的技术得到深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项目,使相关技术落地生根;一些集成化技术已应用于精准农业。广东省发展农业信息化在区位、资源、政策、经济上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省、市(地)、县(市、区)和乡镇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河北省也已初步建立了全省性、区域性和特色农业网站三大类网站,并在“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全省农业信息化“114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

(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方面的研究。物联网技术的感知、传输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大田种植、设施园艺以及农产品物流等方面。传感器可以感知采集目标检测区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为精准农业、温室种植环境监控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中国移动依托土壤墒情和作物用水规律研发出智能化滴灌控制系统,解决了新疆石河子垦区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的问题。利用二维条码和RFID技术可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国电信建立智能农业仓储管理与溯源平台,提升了企业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者信任感。北京派得伟公司参与了科技部“农业物联网测控系统”重大项目,实现了农业传感感知、传输通讯和分析处理功能。农户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查看数据进行相关操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农产品供求信息,通过音视频互动方式与农业专家进行线上交流,为作物病害进行远程诊断。

(三)物联网技术在生活方面的应用情况1、交通领域。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公交无线视频监控平台,通过安装GPS定位系统和车载监控系统实现对车辆的实时监控和调度。另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控制车辆行驶状态、在高速公路上不停车使用ETC收费,等等。2、房地产领域。通过互联网等通讯技术将传感器安置于地产开发涉及到的人员和物体、机器及各种终端设备,将小区医院、幼儿园、停车场等公共场所、设施的信息上传、汇总,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互通,达到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3、医疗领域。未来的小区以及家庭内部将建立起与医疗机构的互通互诊的健康检查系统,使医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对在社区内的患者进行简单的诊治。浙江大学附属一院何前锋提出了简约数字医疗物联网,认为医疗物联网是以医生、病人、药品、医疗器械为代表的“物”,同基于一定标准的工作流程的“网”之间信息的交互。4、物流领域。物联网技术改变了物流信息的采集方式,改变了从生产、运输、仓储到销售各环节的物品流动监控、动态协调的管理水平,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集物流配载、电子商务、资金质押、信息跟踪、仓储管理、安保警备、海关安检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四)物联网发展仍存在的问题1、信息集成技术落后,信息共享渠道不通畅。使用物联网技术产生的大量数据,用目前的存储方法保存会占用很大的硬盘空间,存储成本也比较高。同时,由于部分乡村通讯手段非常落后,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问题,信息难以实现共享、流通困难。相关产业、相似流程的信息不能共享,缺少借鉴、重复作业增加了成本,提高了失败率。2、商业模式待完善,相对成本较高。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商业模式有三种:政府支持的示范性项目、物联网企业做的示范性推广项目、国有大型农业物联网项目。在这三种模式下,不论由谁提供资金,都存在着相对成本高、产业链成员参与不主动的问题。所以,构建稳定共赢、规模化、有利可图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是推广物联网技术非常重要的部分。相对成本较高:一是人力成本较低;二是采纳物联网技术的成本较高。用整套的物联网技术来代替人工劳动力,投入必然会增加,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这一点成为阻碍物联网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3、开放性不足,规模化应用少。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主要局限在小规模、企业内部,大规模的、企业之间的甚至是跨境的应用并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4、技术标准不一致。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在初期推广的过程中,信息采集、传输、人机互交接口的技术标准不一致,各个标准组织比较分散,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对于厂商而言,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参照,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进而影响终端产品的稳定性和成本。5、相关法律法规仍有待健全。工信部虽在2011年提出《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我国2011~2015年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给出了明确的指示,但针对各省市具体环境、现实背景的更细化的政策文件仍有待完善。各级政府也缺少比较详细的物联网发展规划,使得物联网技术推广大多只是纸上谈兵。

(五)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因素研究。总结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基于Tornatzky和Fleischer提出的技术组织环境(TOE)分析框架分析物联网发展的影响因素。1、技术本身特性(T)。主要包括技术的复杂性、兼容性、感知效益和成本等。首先,物联网技术的复杂性与接触物联网技术的一线人员本身的素质、能力挂钩。在各行业(尤其是农业)中推广物联网技术,实地操作人员对该技术的理解程度、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推广成效。若技术太过复杂,会增加了人员操作的难度、降低操作人员的信心,导致抵触心理的产生;其次,物联网技术的兼容性决定了推广的规模。兼容性好的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与原有企业、其他上下游企业业务流程契合;最后,感知效益和成本是物联网技术推广的决定性因素。带有明显营利性质的企业最看重的因素:一是应用物联网技术是否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二是增加硬件设施成本以及相关维护成本是否不大于原先的人力成本。2、所处组织特征(O)。就是指企业规模、高层支持、技术知识、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信任等方面。规模较大的企业,在面对新技术的推广、实验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包括购买硬件设备和聘请专业人员等;承担新技术实验失败风险的能力也比小规模的企业要大些。高层决策人员对物联网技术的关注和支持程度,相关人力、物流、财力的支出程度,也影响着物联网技术是否会被采纳。供应链企业之间较好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对采纳物联网技术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众企业若想共同推进新技术的采纳,就需要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协作。3、周围环境因素(E)。主要包括竞争压力和政府支持。竞争压力一方面是由于同业企业采纳物联网技术,激烈的竞争导致企业不得不采纳以跟上行业的整体步伐;另一方面是合作企业要求而应用物联网技术。另外,政府方面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广的基础上,还需拨出专项资金来帮助更多的企业进行物联网改革。政府政策的倾斜往往是具有超越一切其他因素的影响力的。

主要参考文献:

[1]VenkateshV,MorrisMG,DavisGB,etal.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Towardaunifiedview[J].MISquarterly,2003.

[2]KohCE,KimHJ,KimEY.TheimpactofRFIDinretailin-dustry:issuesandcriticalsuccessfactors[J].JournalofShoppingCenterResearch,2006.13.1.

[3]SeymourLF,Lambert-PorterE,WilluweitL.TowardsaframeworkforRFIDadoptionintothecontainersupplychain[J].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8.5.1.

[4]高娃.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

[5]黄承红.国外农业信息化建设及对广东的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2.

[6]李治宇,胡志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分析[A].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C].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10.6.

[7]李晋瑶.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8]孙逊.物联网技术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4.

[9]于莉.物联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4.

[10]赵松岭.河北省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优化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4.

[11]俞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医院架构及服务访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第12篇

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国内现存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分析,进而对其现状进行评价,从中找出其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危机,借鉴了三个国内发展较好的示范园,总结其发展经验,为未来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园;综合评价

第一章 引言

现代化农业的高水平高层次发展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形态,它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和转变,而现代农业示范园应该如何发展也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利用自然资源条件,融合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发展新型农民,把农户与经营管理部门有机的结合,将成为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重新进行资源整合,提高整体的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最终达到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己经有数年头,近年来发展迅速,全国各地正积极建立一批大规模高水平的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发展高产、高效、高标准的农业总体要求为目标,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现代农业示范园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成为农业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力量,发展前景广阔。现代农业示范园是一种能适应农业农村新经济形势的现代化园区,也是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对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巨大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评价国内几大重点农业示范园,对示范园未来发展有巨大借鉴作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主要从四个角度对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相关文献进行概括叙述。

首先概念研究:杨其长(2009)认为:只有把技术与资金相互结合,集技术教育、生产、示范、特色种植品种和休闲观光旅游等方式为一体,运行产业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的新模式,并且将农民、农村和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是现代农业示范园。蒋和平(2008)认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含义是指以现代农业基础工程为主,融合高科技的多功能园区。

其次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功能与类型的研究:徐胜(2010)认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功能主要是生产加工、聚集、培训教育、研究、示范带动、扩散、保护生态和旅游观光等。裴大顺(2011)突出展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有生产、倡导绿色、教育培训、旅游观光、科技示范、龙头带动的功能。

以及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林伟坪(2009)认为,农业示范园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在于改革创新,而其中核心在于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完善企业产权和管理制度,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的完善,以产业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示范园农民保障机制,促进示范园社会模式的转型,提高示范园职工的收入水平,以此带动示范园向创新型示范园转变。方丽槐(2010)认为:农业示范园的资源和优势即为土地,有效阻止违法使用示范园土地关键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土地确权,保证土地使用的合法权益。而制约示范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投入不足,他提出不能仅仅依靠公共财政和补贴,而要突出示范园投资主体地位,研究市场运行的投入机制,提供平台以吸引多元化资金投入,提高示范园基础建设。唐英(2013)提出现代农业示范园要改善配套政策,例如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和农业保险,保证自然灾害预测预防工作,共同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最后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模式的研究:隋凤富(2011)指出了一些发展我国农业示范园准则,包括国家带头、企业参加、中介辅助、农民盈利等方式,通过这些准则的管理模式也大不相同,主要分为科研技术模式、现代农业公司模式、多方联合发展模式、经济推广发展模式以及农村联合运作模式。李清泉(2013)提出了新型院村共同建设的农业示范园形式,同时提出分析实际状况发展示范园的特色,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园区农业的看点和亮点,同时开拓示范园的服务功能,把教育培养与观光旅游等成分加入进去;并注意全区布局,在规模和产业链上加大投入力度。石雨鑫(2013)通过不同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构建的不同金融保障融资模型,找出了农村金融和农业科技创新相结合所需要的方式和所需要的金融环境,他提出只有通过保障、融资、担保等推进农村金融系统的全面升级,打造一条科技融资的“绿色通道”,就能组成一个多元的综合金融平台系统。

第三章 国内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经验借鉴

3.1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杨凌市西北部,总面积8.3万亩,耕地面积占6.5万亩,道路及其他占地面积2万余亩。示范园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借鉴吸纳了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示范园的设计规划标准始终贯穿于标注化、生态化、示范化等国际标准,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目前,形成了以奶蔬果花菌、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的产业,已经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模板,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了国内一流的示范效应。这主要得益于:示范园基础设施齐全,政府对基础建设资金不断增加;示范园始终把金融服务放在首要地位,并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道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1.1政府对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增加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投资来源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示范园的基础设施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上,一方面政府从规划开始到目前基本建成,在财政上不断加大对示范园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示范园内企业发展,满足其资金需求。首先,示范区管委设立了用于示范园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并且资金完全用于扶持进入示范园企业的生产和流通。其次,鼓励专项资金的设立,对于国家的科研项目,采取优先支持的方案。最后,示范园内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农村合作社及经济组织,因生产申请的贷款都可以由示范园进行担保。如果有规模较大的项目,可以通过入股、担保、补助以及租赁等多种形式进行支持。

3.1.2示范园重视金融服务

一是为了加大示范园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园区实现“一轴八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示范园规定: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由示范园出面对金融机构协调,组成银团贷款,从而为实现大规模的融资便利。二是积极为重点项目争取银行贷款,促进了示范园内以奶畜、果林、蔬菜、花卉、加工、观光旅游和优质良种为主的产业链的形成。三是示范园支持小额贷款的金融力度,积极协调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示范园内的农户做好贷款工作,从而提高了示范园职工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通过鼓励引导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示范园的推广作用。四是不断加大担保对示范园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入园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创新能力。支持示范园内发展担保互助金,鼓励企业发展信用保证业务,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五是通过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公司、产业引导基金帮助企业引进战略投资人,扶持示范园企业发展。

3.1.3着重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开展以绿色种植为主导,采用国际化标准,布局分工明确,建设现代化温室大棚,并推广滴灌、无土栽培等高科技技术,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反季节的瓜果和蔬菜,逐步发展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机绿色品种基地。通过种植区与养殖区的合理布局配制,同时以沼气池为纽带,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机生态循环,达到农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桓台县和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始终注重生态循环农业,形成“畜―沼―棚―菜”等标准化有机产业链,实现作物品种、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广泛推广国际、国内先进的无土栽培、滴灌和微灌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手段。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形成了我国西部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发展的示范基地。

3.2 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

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坐落在寿光市洛城街道,占地1万亩,是一处集培训、科普、种苗、示范、科技、繁育等多能功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每年,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都会举办蔬菜博览会,逐步成立了蔬菜研究中心,举办了蔬菜科研研讨会,逐渐掌握了世界各地的先进农业技术,并及时最新农业信息,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共享。这主要得益于: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财政上的大力支持。

3.2.1各级政府大力扶持

寿光当地政府为示范园的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并从用地、用电、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8.3亿元,占总投资的60.12%。其中中央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对科技、科研等项目进行了大力扶持;另外,中央财政在项目方面也给予扶持,科技、科研项目投入约1500万元,寿光市财政投资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科研科技项目的人才引进等;大型企业集团、龙头企业也在其中残月,出资参与示范园建设;科研单位、专业院校等也参与其建设,从中拿到了应有的股份,也为示范园提供了科学技术的有力保障。寿光市政府对寿光示范园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优惠的信贷扶持政策,这样更多的企业会入园发展,对于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提供了保障。对于示范园内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按条件给予贴息贷款,并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带动示范园的长久化发展。

3.2.2重视示范园的发展规划

做好规划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基础,首先准确定位:寿光农业示范园围绕绿色农业这一总体目标定位,功能定位是集科研、引进、生态、旅游、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综合型绿色生态园模式。不仅可满足城市市民旅游休闲所需,又可以充分利用寿光蔬菜的产业优势,带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其次是高起点规划示范园的建设,向全国发出竞标申请,把产业规划当成重中之重,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立足于示范园长远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反复推敲论证,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效合一;最后,突出特色,寿光是国内知名的蔬菜集散地、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示范园紧紧把蔬菜作为主题,利用蔬菜产业优势,打造蔬菜品牌,全方位展立体化发展蔬菜品种以及种植技术,大力发展以蔬菜为主题的特色农业。

3.3浙江省长岗示范园

浙江省长岗示范园主要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把国内外市场作为主要市场,将现代农业与生态循环农业相融合,提高标准化生产与科技技术含量,迅速形成了高效的经营管理格局,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长岗示范园始终坚持用科技带动农业的模式,实行品牌化发展,这种模式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增加收入为目标,统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1用科技带动农业

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的种植产品就是蓝莓,大力发展主流的特色农业,建设蓝莓种植展示区、科研区,便于集中示范蓝莓种植技术,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农业合作,这样可以提高长岗示范园种植产品的农业附加值,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指导,现场调配蓝莓饮料,委托加工后打入市场试销。为了扩大技术辐射层面,示范园专门为农户制定了配套的方案,配备专业科技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不仅提高了示范园及周边地区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达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为止,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举办技术培训30余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等1000余人,发放技术材料4000余册,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户种植蓝莓的能力。

3.3.2实行品牌化生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乎品牌效应,所以品牌也是带动示范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首先,按标准操作加工农业产品,积极申请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认证证书,是老百姓放心安心,现己获得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蓝莓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其次,大力开展自主创建品牌的工作,向工商局申请并注册商标,获取食品安全认证证书;最后,通过各种形式各个方面宣传长岗农业示范园,例如:举办蓝莓采摘节、举行蓝莓采摘仪式、蓝莓文化艺术展示、蓝莓鲜果采摘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知名度。

3.4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经验总结

通过三个典型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经验借鉴,分别是陕西省杨凌农业示范园,其主要做法是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重视示范园内部的金融服务,开通各种有利于示范园的金融政策,降低贷款标准;政府支持对示范园的基础建设,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山东省寿光现代农业示范园,主要做法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技技术转化成果,依托科研机构;各级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不仅有政策上的支持,更有资金上的帮助;重视示范园初期及后期的规划性发展。浙江省长岗现代农业示范园,其主要做法是利用区情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农业、采取措施提高示范能力、实行品牌化生产等,已经形成集生产、科研、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产业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本文选取的这三个示范园有一些共同的做法,同时每个示范区都有值得借鉴学习的独特优势,通过总结发现成功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发展现代农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总结起来归结为利用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品牌效应;支持并鼓励科技人才的发展,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因此我国现代农业示范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成功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有利于示范园的长久发展。(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其长.中国设施农业研究现状及发展战略[D].中国农业大学,2009.

[2] 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3] 裴大顺.浅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J].农业科技通讯,2011,05:23-24.

[4] 林伟坪.创新―现代示范农场建设的灵魂[J].中国农垦,2009,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