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1 05:5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诊断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相关概念
20世纪80年代,国外医学界兴起了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研究的应用,其出现对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92年加拿大学者正式提出EMB概念,将EMB定义为“医师慎重、准确、明智地使用当前的最好证据,同时结合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考虑患者的愿望和利益,并将上述因素完美整合以拟定出最好的诊治方案”。EMB创立后,相应的分支学科,如循证外科学、循证内科学等等相继出现,循证实验诊断学(EBLD)正属于“EMB”分支体系的重要一环。EMB以随机对照、荟萃分析和系统性评价提供的临床证据为基础的新医学模式逐渐取代了以推论和经验为基础的经验医学模式。EMB的本质是全面地收集和评价证据,将经科学评价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医学决策更加符合科学规律;EMB的精髓是追求最好的证据、方法和结果。EMB的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EBLD,即以“当前最好的证据为依据”,规范实验诊断项目的选用和评价,向临床提供最有效诊断项目的依据,为患者提供诊断效能和费效比最好的实验诊断项目。
1.2现状
EMB自出现以来给传统医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治疗方面,EMB已经获得了一大批研究评价证据;但在诊断方面却起步较晚,1994年Cochrane国际EMB中心设立“筛检和诊断实验方法学组”,到2005年Cochrane中心才正式启动对EBLD文献的研究,目前相关工作数据积累较少,仅限于单个实验诊断,EBLD还远未达到完善和成熟。当前EBLD研究落后于循证治疗学的这种现象,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实验的必要性是很难判定的,即如何提出恰当的问题;仅根据实验结果作出临床决策很难;难以在确定决策后是否采取相关的医疗实践。临床上无法认同或执行对临床产生结局的“提出问题、检验结果、作出决策、采取措施”这一流程。尽管上述因素使EBLD发展缓慢,但是EBLD使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彻底改变了仅根据个人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的经验医学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换。当前许多国家都在实施以EMB为基础的教育方式,近年来,国内医学教育界也开始逐渐重视EMB在临床教学中的运用[。
2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引入EMB的应用体会
目前,国内EBLD课程尚未正式开展,也无相关的教材,更无统一的教学目标及内容,但是EMB的本质理念是基于问题,通过查询和评价获得依据并结合患者需求和个人经验找出最合适的方案。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会应用EMB解决实际问题,作者认为EBLD基本教学方法过程应包括以下几步:
(1)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提出疑问,如患者更适合哪一种实验室检查项目以利于诊断和疗效观察;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对于排查疑似病因时采用何种诊断技术最合适。
(2)搜集证据,充分利用MEDILINE和EMBS在线医学数据库以及英国Cochrane图书馆等各种EMB期刊和临床实践指南等进行文献检索。
(3)对收集到的资料,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及EMB评价标准进行Meta分析,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和患者的选择,得出最合乎患者病情的检查组合。
(4)对后期效果进行追踪评价,如确诊率、费效比等。整个过程采用以教师为引导,辅以多种形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作者从如何用EMB的方式选择检验项目以及如何用EMB的方式解读检验报告两个方面对EBLD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
2.1检验项目的EMB方式选择
以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待治疗的患者为例:
(1)首先,针对已确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准备进行治疗这个案例提出临床疑问,如CHB患者在治疗前最佳评价肝病严重性检查方案是什么,对于疾病治疗决定和后期监测的最佳检查方案是什么。
(2)第二步结合提出的问题,通过系统检索,查询出相关的证据。寻找证据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EMBS、MEDLINE和CNKI等数据库,例如从CNKI中查到欧洲肝病协会、美国肝病协会等发表过CHB诊疗指南,指出对肝病严重性进行评估的生化指标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碱性磷酸酶(ALP)、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清蛋白、红细胞计数,这些常规生化指标仍是目前评估肝病严重性的最佳实验检查组合。检测HBVDNA水平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决定和后期监测的手段,并推荐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进行随访,主要因为其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精确性以及其较宽的动态范围。
(3)第三步是从证据的临床适用性及价值方面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查证是否采用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得出,再根据国际EMB中心于2004年制定的国际统一证据推荐强度标准和质量分级对证据进行分级,结果显示临床指南的分级为“现有疗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在未来几乎不可能改变”,因此,美国肝病协会、欧洲肝病协会的CHB诊疗指南为高质量等级证据。
(4)第四步将经过严格评价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诊疗中。结合患者情况,采用AST和ALT、γ-GGT、ALP、PT、血清清蛋白、红细胞计数对肝病严重性进行评估,使用RTQ-PCR进行随访。
(5)第五步是通过上述4个步骤,评价最佳证据指导解决具体问题的效果如何。患者经上述方案后出院,结果表明其费用和检测效率比是同类患者中最低的。
2.2检验报告的EMB方式解读
以静脉血栓症的D-二聚体(D-D)检测结果解读为例:
(1)提出问题,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和D-D快速测定可用于静脉血栓症诊断,那么,D-D测定结果为阴性,是否就能排除临床上疑为肺静脉栓塞的患者[9]。
(2)收集文献,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收集关于D-D临床应用的最新文献。EBLD证据的来源主要有原始研究证据(如EM-BS数据库等)和二次研究证据(如Cochrane图书馆、EMB期刊和临床指南)两大类。在MEDILINE和EMBS中检索了260份已发表的关于D-D临床应用的文献。
(3)评价证据的有效性,要确定证据是否可靠。首先要检查文献中是否将金标准实验作为参考方法,是否提供了诊断实验的诊断效能指标,如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阴性似然比和阳性似然比等,此外还要注意证据有无偏倚。在检索的260份已发表的文献中,符合要求的文献有8份,共176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这8份研究结果显示,D-D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相似,D-D实验的总诊断灵敏度94%,特异度50%,D-D检测PE的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
(4)得出结论D-D对于PE的诊断为非特异性,因此,D-D测定阴性结合临床症状可以排除PE。通过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引入EMB模式,使学生掌握一种运用EMB理念解决疾病诊疗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与缺陷,改变单纯依靠经验或“专家推荐”等非科学的方式随意选择检测项目而不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的错误做法,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解决问题与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贯彻EMB理念时,作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在日常教学和见习中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自我教育方式,自己尝试用EMB方法解决临床问题,得出结论,总结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医学生的EMB理念。
(2)具体教学中采用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会开、会看和会用检验报告),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临床思维;并结合文献查询,找到和应用最合适证据。
(3)教学方式采用实践-理论-实践-再理论的“三段式”教学,启发学生从实验和临床两个方面进行双向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安排学生见习,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网络教学,组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学习等。
3展望
通过教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及简明的演示,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明白其临床价值。
2.以教学大纲为本,完善教师备课内容
影像诊断学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少,教师要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和从事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既要兼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我校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着眼于教材,分为理论和实验课两套课件,理论课件侧重理论基础知识讲解,而实验课件则以大量图片和临床病例为主,病历材料都是教师自身积累并熟悉的内容。通过备课、预讲、定稿等程序,具体落实到每种疾病,按教学大纲统一讲课的深度和广度,每个影像学表现都联系到其解剖、病理学等改变。在授课结束后,收集学生的意见,反思总结经验,为下年教学做准备。
3.明确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3.1发挥教师主导地位,解决学习方法问题
影像诊断学是通过图像的分析,结合病变的病例改变,综合临床资料,最终得到影像诊断结果。二维的图像对应到三维人体的病变,对于缺乏感官认识的中职学生来说理解掌握很难,加上其对基本概念、疾病征象及专业X线解剖和断层解剖知识没有完全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中给予明确指导。通过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树立“教以学为中心”的思想,把握教学活动中三个主要环节,优化教学模式,认真处理好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重视课前、突出课中、兼顾课后。只有教师全面掌握其中的含义,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学习。在学习引导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形象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种疾病时,主动对其解剖、病理等基础知识进行联系,通过横向联系,扩大知识面,使教学内容学的更加扎实,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2加强人文教育,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医学人才培养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观,具有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教学过程要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通过临床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懂得人文关怀的重要。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精神培养,使学生树立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为今后成为高素质卫生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效率
中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都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理性分析,这种认知倾向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感兴趣的听的津津有味,若不感兴趣或内容太难,则即便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收效甚微。因此要避免老套的满堂灌教学方法,通过将所教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案设计时多增加趣味性元素,组织技能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正面鼓励引导学生,避免过多指责否定,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4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
关键词 分子诊断学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类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诊断中被广泛应用,逐步形成分子诊断学这一学科分支。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①②分子诊断学已成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
1 国内教学现状及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意义
通过对国内高校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开设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环节整体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分子诊断学实验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以及对师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要求较高等原因,国内很多高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2)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传统的实验一般是几个基本的操作技术如:核酸的提取与检测、DNA酶切、PCR技术、细胞培养、电泳技术等分子诊断学实验技术,独立的小实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验证性实验占的比例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因为实验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学生实验主要是按教材设计好的实验路线去做,以保证成功率。学生机械地模仿式做实验,抑制了他们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2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符合分子诊断学学科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点是有针对性地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2.1 增强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与重视度
通过开课前开展师生交流会、学习经验分享会等模式向学生介绍分子诊断学实验课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组织开展高低年级学生学习交流会,由上一年级学生向授课年级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了解、期望及教学建议。
2.2 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在实验教学班实施双语教学、论文式实验报告,实验分组讨论、文献导读、科研实验案例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
(1)双语教学。教师根据实验室内容及当前分子诊断的最新知识,结合学生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和运用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查阅国际最新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2)论文式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采用论文的形式进行充分论述,论文式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分析讨论能力,锻炼学生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为以后的论文撰写奠定基础。
(3)实验分组讨论。在实验结束,针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实验结果出现的异常情况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实验组讨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的理解,解决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增加学生实验探讨热情。
(4)文献导读。教师向学生讲授查阅文献的途径、技能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论文文献,通过文献导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查阅资料途径,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丰富课外科研知识,发掘学生实验主动性。
2.3 完善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创新性实验
完善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中最基本的实验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先进性实验。创建系统性综合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内容涵盖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诊断领域。开展综合性大实验,例如开展包括总RNA提取逆转录PCR胶回收基因重组质粒转化细菌培养质粒DNA提取酶切鉴定等系列实验的基因克隆综合性实验。开展蛋白质提取蛋白质定量SDS—PAGE电泳电转移抗体结合显影等系列实验的Western blot综合性实验。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2.4 改革实验考核制度
开展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不仅要从操作技能、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实验室常识、实验素质等方面考核学生的常规实验技能,而且要对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创新性思维、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3 实施效果总结
3.1 建立了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教学模式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机械地照着实验指导照做,而是带着自己设计的课题进入实验室,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也从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系统化和整体化,掌握本专业所学的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学生自行设计的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增加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3.2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更加看重团队意识,以及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实验不是一个人随意的活动,分工与协作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而这正是当前绝大多数同学所欠缺的。③由学生自愿组成团队,每个团队由4~6名学生组成,每个团队通过讨论决定研究的课题,设计课题过程中队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分工与协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培养了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科研素质,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师知识的更新
通过实验教学的实施情况分析,创新性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方法的进行,促进创新性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设计的课题,知识面比较广,有些涉及最新前沿科学,部分课题对老师来说也是新知识,这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跟着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费(TS10466),广东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Y1028)
注释
① 马佳,杨清玲,陈昌杰,等.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1):69—70.
论文摘要:中医脉学理论潜在着统一的思维模型及数学模型;其模型性承载于太极模型、三才模型、五行模型;这种模型概念的迁变反映着中医脉学理论的逐渐形成与完善;模型中医学认为,中医理论特点是“以模塑理”、“按模索病”。先有一套完整的模型理论,然后再严格按照模型建立其脉学理论。
模型中医学是从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研究中医理论形成、发展和演进的一门边缘性学科[1]。中医诊断学是以统一的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用于人体不同部位的医学诊断,例如:舌、脉、眼、耳等,它们都是诊断疾病的窗口,是用来观察人体内在变化的,即中医所谓的“司外揣内”[2]。同理,中医以诊脉为主要诊断特点的脉学理论,亦产生于一种模型思维,如太极、三才、五行等三大模型思维。脉学理论恰恰是嫁接了这种思维模型,并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脉学理论体系。今论述如下,以期斧正。
1.脉学的太极模型
太极模型,反映的是表达整体意义上的“基元”演化思维。它的基元性,决定了从每个基元部位均可反映着相似的全身或其他基元源的演化发生的模型表达。一节脉,就是一个基元部位,所以,它相似的反映着全身或每个其他基元部位潜在的脉象模型表达。
中医脉学定位,腕部的“寸口”,就是一段潜含着全身任何相对独立生命单元均有的演化“基元”部位,它与太极思维相吻合。所谓太极,极端也,唯一也,基元也。在“极”端处,阴阳混元一体,阴阳高度统一,阴阳属性在此“极点”并且显示不出来。这正是太极思维模型的原初意义。每一段相对独立的一股脉,均对应着“太极”思维模型。它反映着人体生命信息完整意义上的泛指代。
2.脉学的三才模型
所谓三才模型,是生命奇数演生律中高于基元太极模型演化的第二个模型,就是“一源三歧”的模型。它反映着一个表达“基元”整体意义上的太极脉位,再以三才模型(即一分为三)演化出与该模型对应的三大脉位表达。三才模型,使中医脉学太极模型的“基元”脉位,递演出“寸、关、尺”三部拭脉法。这为将人体或器官按模型论从上到下进行“三位”机械定位,打下了基础。反映了脉学理论从太极模型,向三才模型演进轨迹。
3.脉学的五行模型
五行模型,也是生命奇数演生律中的一个解值,一个比三才还要完备、细化的解值,即“一源五歧”的五值演化模型。反映着三才模型再进一步的演替和细化,成为与五行思维模型相匹配的所谓“金、木、水、火、土”五部拭脉法。五行,在传统中医学里机械地代表五脏。其实,只是代表五大类脉势功能态。而两手的“寸、关、尺”合二为一,就构成了更高级的五行模型脉学定位法。中医用五脏,来代表人体五大功能态的生命意义。如“寸位”表达上焦肺心,“关位”表达中焦肝胆、脾胃,“尺位”表达下焦肾。其实,“寸、关、尺”只是腕部“基元”脉按三才模型演化出的三段子代“基元”脉位,与太极模型相对应。只是两手的子代“寸、关、尺”合和为五行模型的“五位”定脉法。太极、三才、五行,反映着中医脉学理论“按模塑理”的演变。反映着中医理论本质上就是模型中医。
4.结论
中医的脉学理论博大而精深,她根据模型思维的“太极、三才、五行”演变而来。并将生命学上,完整意义上的人体,机械地与这些模型思维对应,产生了脉演诊断。先有模型思维在先,然后再是按模型创造中医脉学理论。反映出了中医脉学演化模型高度统一。这正是中医模型诊断学的奥意,将有另文发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诊断学;视频;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33-02
在21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为了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以及学校教学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建设一批精品的视频公开课程,并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的改革力度,不断深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过程。是加强和推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大举措,也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诊断学视频课程建设规划
诊断学视频课程建设的规划主要是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专业平台课程,直接影响到各专业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诊断学课程组的教师在国家、省、市、校级取得多项成果出版多部专著以及发表的多篇研究论文,在诊断学的教学本领域均处于先进水平。我们把诊断学的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不断丰富诊断学课程建设类型,选题既要贴近学生的需求,又要符合网络媒体的传播要求,从而更好地展现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与诊断教师的学术成就和水平。
我校视频公开课由专门部门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现有140平米演播室一间,300多平米多媒体教学录播教室一间,完全能满足视频公开课拍摄场地要求。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设备完善,拥有专业级高清摄像机六台,非线性编辑系统二套。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网教制作人员长期承担我们学校教学、校园生活、新闻等活动的拍摄制作任务。2010年5月以来为学校拍摄各类教学录像片(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参赛课堂录像等)60多部,具备比较丰富的视频公开课教学录像拍摄经验,完全能胜任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任务。
二、诊断学视频课程目标
诊断学视频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具有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的示范性课程。我们要以诊断学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教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把教研应用的教学之中。同时还要注重课程的推广,以搭建学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让广大教师充分交流课程建设的经验,分享课程建设的成果,并发挥好诊断学教学成果的示范、推广与辐射,让精品的诊断学视频公开课更好地助力我校医学生人才培养。
三、建设内容
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内容具有启发性、学术性与思想性。诊断视频公开课的内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主题鲜明,主线突出。讲稿教案、规范,课堂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概念清楚,条理性强,生动形象。读、写及使用专业外语词汇正确,语言生动、流畅、简洁、清晰、语速适中,教学内容能结合国内外新进展。凝聚精华,引人入胜,时长适宜,独立成篇,让医学生乐于学习,轻松地接受。
诊断学课程教学理论与临床相联系,把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开展尽早的相关的临床见习与实习。结合“标准化病人”,进行床边教学。肝脾触诊、心肺听诊模拟的“诊断学教学实践实验平台”及不同形式的网络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继续进行传统的教学指导,强化正常体格检查的基本功训练,同学之间的全身系统体格检查采用相互的双向模式,以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
四、建设方法
(一)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诊断学视频课程主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或学科带头人或学术带头人主持建设,它结构合理、教学人员稳定、教育与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在诊断学课程建设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校教师积极性,改革诊断学的教学模式,注重诊断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断提高诊断学视频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
精品视频课程教学效果应特别好,具有自身的特色,并得到大学生的公认。视频公开课定位是对大学生训练,也兼顾到中青年教师以及医务相关人员的相关培训。教学过程中全程录像对比教学。把附院的教学查房应用到在教学之中,这是其他专业不具备的。
(二)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建设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它体现的是诊断学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模式,是诊断学教师授课的灵魂。诊断学视频课程的教学内容先进,能及时反映医学诊断学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我校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我院优秀教学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医学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与教学管理。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更新实验内容,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使课程优势更明显,开展一对一的实践教学及开放式诊断学网络教学。诊断学精品课程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授课录像程管理、课程列表、课程通知、教学笔记、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学材料、课程问卷、课程介绍、教师信息、教学邮箱、答疑讨论、在线测试、教学博客、日程安排、教案、习题、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三)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视频公开课重视实习及实践等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视频公开课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与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增强了诊断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医学生能初步和病人独立接触,独立采集和编写完整住院病历及初步诊断疾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虹,制定适合的诊断学教学大纲要求的视频公开课,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接轨。通过培养诊断学视频公开课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改革与创新诊断学视频公开课实践技能的培训方法,尽快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过渡。
五、后续建设计划
视频公开课资源建设必需进一步拓展,对原来的教学视频时行更换。堂课的内容、教学过程、重难点等拍摄人员应在课前应该熟悉,在有条件的学校应当提前进行观摩。视频公开课应建设成为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教材、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师队伍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标准化病人教学开展的同时,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的全程化视频录像教学对比。把医院教学实践查房应用到在学校的教学之中,以体现教学实践与教学成果的创新。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与精品视频公开课接轨,组织、设计、实施诊断学实践技能的多种评价体系。总结教学计划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影响。对精品视频公开课提出对课程建设有价值的改革措施,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重要研究内容、目标、方法结果进行推广。
六、存在问题
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中资源的丰富性及优质性被更多地强调,而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没有被考虑到,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资源的开放和共享而被影响。当前的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课程资源开发以高等学校独立开发为主,内容的一部分课程被高校提供,开发或整合由传媒公司来做。可能使所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和技术难以融入课程的教学体系中,使得高等学校的学科优势和课程内容很难以形成互补与互助,故存在不同高等学校同类课程重复开发现象。
总之,诊断学精品视频公开课为医学生的教学创设了一种崭新途径,体现了以学校为依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深度体现时代教学为特色的课程教育模式。如何让诊断学视频公开课获得广泛认可,我们要探讨和研究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要达到国际一流公开课的水准,我们的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1):78.
[2]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61.
[3]孟红旗,朱凡特.护理诊断在脑血管疾病中探索[J].医学信息2013,26(3):13.
[4]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优质课程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J].健康世界,2015,23(11):95-96.
[5]施华秀,王挹青,张亚强,黄春华.创建诊断学精品课程的探索[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7,(01).
毕业论文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检查诊断前置胎盘情况。方法 通过超声检查了解孕妇产前胎盘情况,是否出现了前置胎盘,是否与孕妇的无诱因无痛性阴道流血有关。为临床医生早期正确处理提供依据,保护母婴安全。结果 超声检查是一种可靠、简便的胎盘定位方法,它可清楚显示出子宫壁、胎头或胎体、宫颈内口和胎盘的位置关系,可进一步确定前置胎盘的类型。结论 为孕妇妊娠晚期出现的阴道流血作出解释,可为临床医生及时正确地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超声检查;前置胎盘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阴道流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诊断及处理不当,能危及母子的生命安全。超声检查是一项有效的、简便的检查方法,其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1],此种检查操作便利、重复性好,可随诊动态观察。本文就我院临床医生根据超声检查诊断的前置胎盘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2 仪器 DP-9900超声诊断仪。检测探头频率为3.5MHz。 1.4 超声检查资料
1.4.1 确定前置胎盘的类型[1]
1.4.1.1 完全性前置胎盘 胎盘完全覆盖于宫颈内口,45例。 1.4.1.3 边缘性前置胎盘 胎盘下缘达子宫颈内口,但未遮盖宫颈内口,39例。
1.4.1.4 低置前置胎盘 胎盘的下缘附着在子宫下段,但未到子宫颈内口,即下缘距宫颈内口7cm以内59例。 2050例孕妇中超声检查诊断为前置胎盘194例,产后证实的有191例,占总数的98.45%。经产妇987例,其中前置胎盘132例,占前置胎盘68.04%。初产妇1063例,其中前置胎盘62例,占前置胎盘31.96%。单胎2016例,其中前置胎盘183例,占前置胎盘94.33%。多胎34例,其中前置胎盘11例,占前置胎盘5.67%。从以上结果可知:经产妇较初产妇前置胎盘发生率高;多胎较单胎前置胎盘发生率高。阴道流血是前置胎盘的主要症状,不同类型的前置胎盘发生阴道流血的情况为:完全性前置胎盘44例,部分性前置胎盘41例。边缘性前置胎盘27例。低置前置胎盘7例。由此可知发生率由高到低为: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性前置胎盘。产后临床证实:发生产后出血67例。置入性胎盘32例。产褥感染68例。羊水栓塞37例。早产66例。围生儿死亡21例。说明患有前置胎盘的孕妇可发生产后出血、置入性胎盘、产褥感染、羊水栓塞、早产及围生儿死亡。故尽早诊断及正确处理患有前置胎盘的孕妇是十分重要的。
3 讨论【参考文献】
1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55-757.
2 乐杰. 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135-139.
论文酷
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公共选修课程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它的教学要求是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所以,在课程教学内容上,针对非运动医学专业学生特点,笔者精选了课程内容(目前使用的参考教材是北京体育大学王安利蔡教授主编的《运动医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开拓创新等方面的素质.讲授内容包括:①较系统地讲解运动医学发展史、当前主要运动医学现状和不足;②讲解运动医学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与原理;③讲授运动性病症,包括过度训练综合症、运动性贫血,运动性晕厥等;④介绍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⑤常见运动损伤。由于运动医学课程中有关健康教育内容的拓宽与加深,还应增加课程中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内容,对一些审美、道德等人文健康方面的内容也应当有所涉及,如形态检查的内容中就可以插入审美健康的内容。课程结束后,采取“期末考试+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在论文撰写前不指定论文题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的与运动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或实践体验自己拟定论文题目,查找资料,从几年的论文来看,学生一般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对某问题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虽然存在一定不足,但从中能看出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问题,查阅了不少资料。使得学以致用,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了专业素质。
课程改革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将PBL引入教学
公共选修课,一般低于50人就不予开课,《运动医学》几年来都是120人选修,大班教学,是否能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是关系到学习质量的问题。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预习一听课一复习一考试”教学方法不同,PBL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提出问题一查找资料一讨论研究一总结反思”探究式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兴奋剂的时候,开讲就问学生什么是兴奋剂,常见的兴奋剂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跟老师的讲解内容产生共鸣,启发学生对兴奋剂的作用进行了解。比如在学习踝关节损伤时可以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和运动实践中踝关节损伤有哪些形式?如何治疗?既增加学习兴趣,又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将解剖学、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学科的信息综合起来,提高学习效果。
2.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手段虽然具有教学媒体教学信息的量较低,传递教学信息的功能简单、机械等缺点,但它仍然有一些积极的作用,如师生交流,教学和谐,教师对教学过程能进行直观控制。而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有优缺点,所以我们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将先进的教育技术融于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既有相应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一些小动画和视频会给学生留下较强的感性认识而且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引发学生的兴趣,也节约了教师讲解和板书的时间;如果教学内容较难理解时,教师借助口述和手写板书,实施立体化教学,使授课更加生动、直观、形象。
这样既能让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保留传统教学中启发式教与学的直接、自然的交互方式,满足大学教学要求,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与基础理论的衔接
公选课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具有不同学习背景,而运动医学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学生需要一定的解剖学,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诊断学知识,考虑到非医学专业同学的需求,每次上完课之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难点,我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重要章节之前会有课程基础知识教授部分,补充《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相关学科知识,并携带教具和模型去课堂,务求学生掌握一些运动损伤包扎,运动员心跳医务监督,运动营养食谱编制等课程基本的技能。
存在的问题
虽然本课程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但也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讲授内容的合理取舍:多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一些学生提出不同年龄,性别的体育卫生方面少讲一些,更加重运动损伤。增加更多的视觉内容:如创伤贴扎术,哈佛台阶试验。欠缺实验部分,考虑在今后的课程教授中增加实验部分。
临床毕业生简历模板基本信息
姓 名:xxx
性 别:女
出生年月:1985-1-12
民 族:汉族
最高学历:本科
现居住地: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求职意向:
应聘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医生·医师,医疗管理人员,疾病控制·公共卫生
应聘行业:医疗/保健/美容/卫生服务期望工作地区:石家庄市
期望月薪:面议
英语水平:
英语具有优良的听说读写能力,口语一般,能在一般社交环境和职业场景运用英语进行沟通,能独立完成初级学术论文的写作和翻译。
主修课程:
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影像学、传染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性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口腔科学等。
实习经历:
20XX.9-20XX.7 XXX医院实习。
实习期间,先后在心内科、消化、儿科、内分泌、呼吸、肾内、普外、脑外、骨外、妇产、血液科及心电图等科室实习。经过近一年的认真实习,积累了很多的临床经验,熟悉和掌握了各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及治疗原则,能够正规全面系统的进行体格检查、及时完成医疗文件书写,了解常用药物的剂量及用法;多次参加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进行了专业的“三基”培训,实习期间可独立分管病人,能够与带教老师达成共识,得到了医院领导及老师的肯定。可熟练完成临床基本操作,能够顺利进行一些小手术,如脓肿切开引流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关键词:医学生;问诊;培训
1引言
问诊是一个临床医生接诊患者所要面临的第一道关口,是采集病史的主要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能否获得一个完整、准确的病史,在很多情况下,对于能否做出正确的疾病诊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有了正确的病史,下一步的查体也才能有的放矢。实际上,有很多疾病通过详尽的问诊,就已经可以基本确定诊断。然而,在我国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中,问诊技巧的培训却长期是一个空白。这导致我们临床医学毕业生在问诊方面始终是一个软肋。即使一些工作多年的临床医师,问起患者来,也是漏洞百出。加之我们的职称评审,偏重科研论文,而忽视临床能力的考核,使大家对问诊这个重要的能力的培养,没有进行足够地重视。
2问诊技巧
那么,让我们看一下以高质量、规范化医师培训而闻名世界的美国是怎么进行问诊技巧的培训呢?
美国医学院都有专门的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或者叫模拟患者(Simulated Patients)供医学生联系问诊、查体[1]。这些标准化患者,说白了,就是职业化的患者。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装作患了某种疾病,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因为经过了严格的培训,这些标准化患者都知道他们所装的疾病应该有哪些症状、查体的时候应该有什么体征。他们装的非常逼真,可以和真正的患者相比。你和他们在一起练习问诊,如果问诊得当,可以得到完整的合乎逻辑的病史。一般一个患者只可以扮演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疾病,演的很专业。这种反复的问诊、查体训练,对一个医学生问诊和查体技巧的提高帮助是巨大的,说受用终生一点也不为过的。经过这样的反复操练,当他们的医学毕业生面对真正患者的时候,早已经是成竹在胸,方寸不乱了[2]。而我们的医学生在学校里根本就没有这个重要的一环训练,问诊能力的巨大差距可以想见。
另外一个必须提到的问题,就是我们诊断学上,对于疾病的问诊步骤、事项都讲了很多,但是对于怎样问这些问题,却只字未提。这样,就导致我们的医学生,在问诊的时候,问出许多不合适的话来。这个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1问诊用词不对 比如一个在急诊内科工作过多年的省级三级甲医院的高年主治医师,曾经问一个患者:你长过"支扩"吗?这个患者听不明白,反问医师:你说什么?然后,这个医师又重复了一遍:你长过"支扩"吗?患者仍然不明白。然后这个医师就放弃了,没有再问,要了患者以前的病历开始读。这个工作了10余年的老医师竟然没有想到"支扩"是医学术语,根本不应该出现在问诊实践中。如果一定要知道患者是否患过"支扩",也应该说全称"支气管扩张",而绝不应该用"支扩"这样的连临床医师都要想一想才能反应过来的"略称"。当患者反问的时候,他就应该想到这个问题,可是他竟然没有,说明这位高年医师脑子里压根儿就没有"问诊不可以用医学术语"这样的概念,而临床上这样的医师不在少数。
2.2问诊但是用了不恰当的句型,主要表现为经常问一些诱导性的问句 这种情况在临床工作中更为常见,特别是在一些资深的老医生、有高级职称的主任和副主任医师的问诊中,也几乎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某个三级甲医院的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这样问一个住院治疗期间的患者:"你肚子不胀不痛了吧?"本来那个患者治疗了几天后肚子还是很胀,也有些剑突下灼痛不适,但是被这样一问,患者怕主任医师不高兴,就顺着说:"嗯,啊,是啊,… …"。这位主任医师在诱导患者顺着他的意思说,而不是让患者表述自己的感觉,这个是临床问诊中的大忌。在美国医师备考临床技巧考试的时候,有一点特别重要的,就是不能用任何诱导性的问句,因为这样很容易产生暗示,而让患者顺着医师的意思说下去。
2.3问诊的时候,缺乏寒暄和介绍性的内容 我们要和患者建立起和谐的相互信任的关系,才能从患者那里取得可靠的病史,这个对于正确的诊断疾病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患者对
医师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怎么能告诉你真实的情况呢?美国医师在问诊的时候,必定要正确地称呼患者的姓名,礼貌地向患者介绍自己的名字和身份。和患者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医患关系。问完了病史的时候,一定要向患者道别,并向患者确认,如果有遗漏的病史,随时可以找自己补充。但是我们的医师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患者面前,甚至住院治疗的患者,住了1w的院,对自己的主管医生是谁还不知道,这个实际是我们医师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是我们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是我对我国医学生问诊技巧培训的一点考虑,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能引起其他诊断学教师和临床一线医师的思考,为推动我们医学教学方法改进起一点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1]
故障诊断(FD)始于(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其全名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CMFD)。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二是在发现异常情况后对设备的故障进行分析、诊断。故障诊断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现代控制理论、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最优化方法、决策论、人工智能等,为解决复杂系统的故障诊断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时实现了故障诊断技术的实用化;近二十年来,由于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故障诊断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在航空航天、核反应堆、电厂、钢铁、化工等行业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从故障诊断技术诞生起,国际自动控制界就给予了高度重视。
以运动机械的振动检测为中心,辅助以温度、压力、位移、转速和电流等各种参数的采集,从而对钢铁冶炼中的各种大型传动设备的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达到故障诊断的目的。
2 故障诊断的主要理论和方法[2-3]
1971年Beard 发表的博士论文以及Mehra和Peschon发表的论文标志着故障诊断这门交叉学科的诞生。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作为一门综合性新学科——故障诊断学——还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多种故障诊断分类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从学科整体可归纳以下几类方法。
1) 基于系统数学模型的诊断方法:该方法以系统的数学模型为基础,以现代控制理论和现代优化方法为指导,利用Luenberger观测器 、等价空间方程、Kalman滤波器、参数模型估计与辨识等方法产生残差,然后基于某种准则或阀值对残差进行分析与评价,实现故障诊断。该方法要求与控制系统紧急结合,是实现监控、容错控制、系统修复与重构等的前提、得到了高度重视,但是这种方法过于依赖系统数学模型的精确性,对于非线性高耦合等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系统,实现起来较困难。如状态估计诊断法、参数估计诊断法、一致性检查诊断法等。
2) 基于系统输入输出信号处理的诊断方法:通过某种信息处理和特征提取方法来进行故障诊断,应用较多的有各种谱分析方法、时间序列特征提取方法、自适应信号处理方法等。这种方法不需要对象的准备模型,因此适应性强。这类诊断方法有基于小波变换的诊断方法、基于输出信号处理的诊断方法、基于时间序列特征提取的诊断方法。基于信息融合的诊断方法等。
3) 基于人工智能的诊断方法:基于建模处理和信号处理的诊断技术正发展为基于知识处理的智能诊断技术。人工智能最为控制领域最前沿的学科,在故障诊断中已得到成功的应用。对于那些没有精确数学模型或者很难建立数学模型的复杂大系统,人工智能的方法有其与生俱来的优势。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诊断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诊断技术与基于模糊逻辑的诊断方法已成为解决复杂大系统故障诊断的首选方法,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这类智能诊断方法有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诊断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诊断技术、基于模糊逻辑的诊断方法、基于故障树分析的诊断方法等。
4) 其它诊断方法:其它诊断方法有模式识别诊断方法、定性模型诊断方法以及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诊断方法等。另外还包括前述方法之间互相耦合、互补不足而形成的一些混合诊断方法。
3 钢铁行业中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4-6]
钢铁行业中的主要机械设备是各种传动设备和液压设备,如轧机、传送带、各种风机等。它们的工作状况决定了生产效率和钢铁冶炼的质量,对这些设备状态的在线检测,能够及时、准确的检测出生产设备的运行状况,并给出相应的操作和建议。因此建立相应的故障诊断系统对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别重要。于是针对钢铁行业特殊的机械环境(多传动设备和液压设备),相应的故障诊断系统也必须以这些设备的特点而建立。主要原理是以运动机械的振动参量检测为中心,辅助以温度、压力、位移、转速和电流等各种参数的采集,从而对这些大型传动设备的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再进行相应的处理。整套故障诊断系统由计算机系统、数据采集单元、检测元件、数据通讯单元以及专业开发软件组成。此系统既可单独工作,又可和DCS或PLC组成分散式故障诊断系统对所遇生产设备进行监控和故障诊断。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机械振动是普遍存在工程实际中,这种振动往往会影响其工作精度,加剧及其的磨损,加速疲劳损坏;同时由于磨损的增加和疲劳损坏的产生又会加剧机械设备的振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直至设备发生故障,导致系统瘫痪、损坏。同时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也是造成机械设备发生故障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根据对机械振动信号和工作环境温度、湿度的测量和分析,不用停机和解体方式,就可以对机械的恶劣程度和故障性质有所了解。同时根据以往经验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库,从而针对不同的故障做出相应的诊断和处理。整个处理过程如下:
1)传感器采集设备工作状态信号。如各种传动装置的振动信号、温度信号、液压装置的压力、流量和功率信号等。
2)特征信号提取。将各种传感器采集信号进行信号分类,刷选出相应的传感器信号,如振动传感器采集的文振动强度信号、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力信号等。
3)对特征信号处理。对传感器采集的特征信号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提取出相应的特征信号。
4)对采集信号进行故障诊断。将提取的特征信号进行判断处理,选择相应的故障方法(如小波变换法),分析故障类型和设备状态,然后查询故障类型库,做出相应的决策。
4 结束语
建立在现代故障诊断技术上的钢铁冶炼设备故障诊断系统,可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在线检测、通过对其监测信号的处理与分析,可真实地反映出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松动磨损等情况的发展程度及趋势,为预防事故、科学合理安排检修提供依据,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产生了很大的经济价值,对此类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有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庆根,郑水英.设备故障诊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王仲生.智能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民中.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煤矿大型机械设备上的应用[J].煤矿机械,2006(03).
[4] 傅其凤,葛杏卫.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J].煤矿机械,2006(04).
内科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将医学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提高对内科疾病认识的过程,是其独立行医的前奏。实习医生如何尽快提高内科临床的基本技能,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以笔者所在医院(或科室)内科学学生临床实习为例,原有的实习多局限于内科学教材,被动地听、写,缺少主动的讨论,缺乏查阅文献、书籍的锻炼,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本教学组根据多年的内科带教经验,对如何提高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内科学实习教学作了一些思考,现总结如下:
1.过去内科实习不足之处
内科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课本理论学习转向临床实践的重要过渡阶段之一,在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上有很大的转变。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结合多种学科知识来深入了解临床现象的本质,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复习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多门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临床操作技能,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然后和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是一个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过程。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实现角色转变,懒于思考,仍寄希望于教师的填鸭式教育,实习工作浮于表面,不去深入病房和病人多交流、多沟通;再加上部分实习学生基本功较差,不能及时获得临床信息,以至于不能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使得不少学生在轮转几个科室后就消耗掉了开始实习时的热情,消极对待临床实习工作,极大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2.应对策略
2.1重视基本临床技能
基本临床技能包括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采集病史的过程,应该是医师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筛取各种可能有意义的病情资料,并进行及时的分析思考,本质上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即在了解病史过程中,医师可以随时产生某种诊断假说,但随着了解的进展和深入,又随时修正自己原有的想法,并不断因此产生新的假说,寻求新的证据和资料,在了解病史过程中要始终进行鉴别诊断。通过采集病史产生的诊断假说是否成立尚难以确定,因此需要通过查体寻找阳性或阴性体征,验证或排查各种假说,使诊断更加接近实际病情。
2007一2008年度在我院内科进行临床实习的五年制学生共52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30人。实习期间,每周组织1次病例讨论。由带教教师在自己管理的病例中选择典型病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并写出综合临床报告。讨论时,先由学生汇报病例,提出自己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相关治疗方案。然后由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由主角学生解答;回答不准确或不知道时由带教教师解答。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然后由病房负责人进行重点讲授,讲解本次讨论的重点、难点,同时简单介绍国内外的有关新进展,最后总结本次病例讨论的优缺点。实习结束进行问卷调查。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D针对各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定期选择部分典型病例设计了一系列临床问题;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分析问题,提高了其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临床推理能力,并且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2.2运用先进教学手段
运用计算机模拟病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结合临床见习、实习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可以丰富临床技能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和内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改进:
①在讲解疾病时,配合典型的症状、体征的照片,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直观、形象。利用音频在同步授课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干湿罗音、心脏杂音等;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学中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②体格检查采用“一对一”、模拟病人、临床见习和实习进行训练。③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采用模拟技术进行训练。④症状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心电图学、影像诊断学采用讨论患者化验结果、胸片结果、心电图结果等进行讨论式教学。⑤通过晨间查房、晚间查房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形式进行等病例分析、医患沟通、问诊和临床思维训练。
2.3重视带教教师的示教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带教教师在实习医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优秀的临床教师必然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校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目的就是选拔优秀的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作为临床带教教师。本科生导师在临床带教前接受学校有关临床沟通与交流技能的培训,并定期接受学校的考核,保证带教教师的高素质。带教教师既是医疗工作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带教教师要严格要求自我,恪守医疗道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带教教师在与患者沟通时,要以理服人,交流沟通条理有序,言谈举止大方。要做到言传身教,注意树立良好的当代医生形象。要认真了解不同疾病、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有效沟通,为医学生树立一种积极、主动的医患交流态度。医学生要学会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如何同患者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如何与患者接触,这对于了解病情同样也是缺不可少的,如何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3.问卷调查
在实习结束时对所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问卷52份。详细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该实习组学生对该实习带教方法满意,在对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原则的掌握程度、病史采集的能力、体格检查的规范和熟练程度等方面得到提高,对临床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均达90%以上。但是仍然有7%的学生在选择和运用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的能力提高方面不甚满意,这也是今后教改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4.结语
中图分类号:TH165+.3; TN91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4523(2013)05075107
引言
轴承的故障诊断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特征提取,二是模式识别。当轴承存在局部故障时,轴承故障信号表现出复杂调幅调频特性[1]。对于此类信号,常用的时频分析方法有小波变换、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方法等。但小波变换和EMD方法都有一定的不足[2]。局部均值分解(LMD)是一种新的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具有迭代次数少、端点效应不明显、得到的虚假分量少等优点[3,4]。信号的能量矩是能量在时间轴上的积分,能同时刻画信号的能量在频率轴和时间轴上分布[5]。相比能量,更能有效地反映故障振动信号的本质特征。因此本文首先采用LMD方法将信号分解为不同频带的PF分量,然后提取PF能量矩组成特征向量,有利于提高故障分类效率和准确度。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模式识别方法有基于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粗糙集理论的模式识别[6~10]。但这些模式识别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例如,人工神经网络需要大量的典型故障数据样本,同时具有运算速度较慢,存在过学习等固有的缺陷[8]。支持向量机本质是二进制分类器,对于多分类问题分类器设计复杂,分类性能受到核函数及其参数的影响较大[9]。粗糙集理论决策规则不稳定,其鲁棒性差,精确性不高[10]。这些模式识别方法都忽略了从原始数据中所提取的特征值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实际上,在机械故障诊断中,采用各种信号分析方法从原始信号提取的所有或部分特征值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互内在关系,且这种相互内在关系在不同的系统或不同工作状态下具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可以利用各个特征值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来实现分类识别。为充分利用特征值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Raghuraj与Lakshminarayanan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方法——基于变量预测模型的模式识别,并应用于生物模式识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13]。
本文在详细研究VPMCD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针对轴承故障振动信号能量矩特征值的相互内在关系,将VPMCD引入轴承故障诊断,提出了基于LMD能量矩和VPMCD的轴承故障智能诊断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应用于小样本多分类轴承故障智能诊断,且避免了SVM处理多分类问题的分类器设计复杂、易出现分类无法确定的模糊区域等问题,对机械故障诊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结论
针对轴承故障信号特征值的相互内在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LMD能量矩和变量预测模型模式识别的轴承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1)将基于LMD的PF能量矩和VPMCD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能有效地进行轴承故障智能诊断。
(2)VPMCD与BP神经网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VPMCD方法与BP一样,能有效地应用于多分类的故障诊断,但VPMCD方法不需要迭代计算,计算复杂度降低,计算量大大减少,克服了神经网络计算速度慢的缺点,更有利于实现在线多分类机械故障诊断。
(3)VPMCD和SVM的对比表明,VPMCD方法和SVM一样适合于小样本机械故障识别。
(4)VPMCD避免SVM复杂的参数寻优问题。而且不同于SVM的二进制分类器的本质,VPMCD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多分类方法,避免了SVM处理多分类问题的分类器设计复杂、易出现分类无法确定的模糊区域等问题。
值得提出的是,VPMCD方法是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方法,其理论还有待完善,如模型参数估计方法、适合于VPMCD方法的特征量选取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钟秉林,黄仁.机械故障诊断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Jonathan S Smith. The local mean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EG perception data[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005,2(5):443—454.
[3]程军圣,张亢,杨宇.局部均值分解方法及其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2009,20(22):2 712—2 717.
[4]张亢,程军圣,杨宇.基于有理样条函数的局部均值分解方法及其应用[J].振动工程学报,2011,24(1):96—103.
[5]Li X J, Bin G F, Gao J J, et al. Early fault diagnosis of rotating machinery based on wavelet packets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feature extraction and neural network[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12,27:696—711.
[6]胡桥,何正嘉,张周锁,等.基于提升小波包变换和集成支持矢量机的早期故障智能诊断[J].机械工程学报,2006,42(8):16—22.
[7]Satish C, Sharma P K Kankar, Harsha S P. Fault diagnosis of ball bearing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38:1 876—1 886.
[8]Wang Chunchieh, Kang Yuan, Shen Pingchen, et al. Applications of fault diagnosis in rotating machinery by using time series analysis with neural network[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0,37(2):1 696—1 702.
[9]Laura Dio San, Alexandrina Rogozan, JeanPierre Pecuchet. Improving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by genetically optimising kernel shape and hyperparameters[J]. Applied Intelligence, 2010,36(2):280—294.
[10]Xiang Xiuqiao, Zhou Jianzhong, Li Chaoshun, et al. Fault diagnosis based on Walsh transform and rough sets[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09,23(4):1 313—1 326.
[11]Rao Raghuraj, Samavedham Lakshminarayanan. VPMCD: Variable interaction modeling approach for class discrimination in biological systems[J]. FEBS Letters, 2007,581(56):826—830.
[12]Rao Raghuraj, Lakshminarayanan S. Variable predictive model base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for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protein structural classes[J].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Chemistry, 2008,32(4):302—306.
[13]Rao Raghuraj, Samavedham Lakshminarayanan. Variable predictive modelsA new multivariate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for pattern recognition applications[J]. Patten Recognition, 2009,42(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