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年的传说

关于年的传说

时间:2023-05-29 18:23: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年的传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又是一年中秋节

博兴县实验小学孙匡迪

前几天,老师让我们查找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回家翻看日历,我才知道今年的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

记得去年中秋节的时候,妈妈曾告诉我,中秋节可以赏月、吃月饼、听传说、庆团圆。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虽然,今年的中秋节马上到了,这几天却一直阴雨蒙蒙,不过蒙蒙细雨却给中秋传说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嫦娥奔月让我想起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仙子;玉兔捣药让我想起了那可爱无比的小玉兔;吴刚伐桂让我想起了那广寒宫前的桂花树,不知道桂花树是否还那么枝繁叶茂,吴刚是否还在砍伐桂树,一直做着那种徒无功的苦差事……。

老师曾讲,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全国各地各有各的习俗,地方特色也非常突出,听起来还挺好玩的呢,有趣极了。比如说,在福建浦城,女孩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要挂灯向月宫求吉兆;而在我们当地也有吃月饼、赏月等习俗……。

这几天,连绵的细雨一直下个不停。看来,中秋之夜,想看到“白玉盘”好像是不可能了。不过那些美丽的传说我却一直念念不忘,因为我喜欢那些美丽的传说,更喜欢这个家家团圆的日子。我在想,大人们的想法应该和我是一样的吧,要不,您瞧,他们的脸上挂着幸福而甜蜜的微笑。

第2篇

蒙古人关于冬夏两季的传说

冬夏两季,一冷一热。关于这一自然现象,蒙古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位司寒老人(寒神)要和司暑老人(暑神)比试威力。司寒老人说:“我在九天之内能把大地变成冰雪世界,你能熔化吗?”司暑老人应战道:“我只要八天就能把你的冰雪世界化为海洋。”于是立下誓约,败者须受胜者的支配。司寒老人果然在九天之内使大地变成了冰雪世界。接着司暑老人修炼出一轮红日,从四面八方发出强大的热量,果然在八天之内将冰雪世界变成了大海。两人神威相等,只得将一年分为寒暑各半,从此,人间有了冬夏季的轮换。

蒙古人关于牲畜保护神的传说

“吉雅其”是蒙古人心目中的牲畜保护神。传说中讲道:“吉雅其”是一位深知马的习性的牧马人。他一生放牧头人的马群,年老病死时还舍不得与马群告别,因而久久不能咽气。头人前来探望时,他说:“我死后把我平时穿的衣服给我穿上,在我胳膊上挂上我用过的那根套马杆,之后把我放在那匹黄骠马上,送到西南山去,让我背靠着额尔敦本贝山,眼望阿拉坦本贝山,静卧长眠。”头人答应他要求后,吉雅其就闭上了眼睛。几个月后,头人的马群里发生了瘟疫,并且发现夜夜有人把马群赶进西南那座深山里。头人揣摩出事情的原因后,就走进山里,对着吉雅其的遗体许愿祷告,并答应把他的像画在牛皮上供奉起来,好让他每天都能看到心爱的马群。这样,第二天起,一切事情平息下来了,吉雅其在山中的遗体也从此不见了……

蒙古人的狩猎天神祭词

“玛纳罕”是古代蒙古人心目中的狩猎天神。每逢狩猎,古代蒙古人都要祭拜“玛纳罕”神,祈求他恩赐猎物。其祭词中说道:……把锅里放不下脑袋的猛兽/赐给我们/把门里挤不下犄角的野兽/赐给我们/把没有经过放牧的驯鹿黄羊/赐给我们/把没有带嚼子的黑熊/赐给我们/把没有围猎驱赶的灰狼/赐给我们/把没有追踪猎获的狐狸/赐给我们/我们慷慨的玛纳罕天神/把进来的大门敞开/把出去的大门关闭/我们的玛纳罕天神/呼瑞,呼瑞,呼瑞!

蒙古人的祭火词

古代蒙古人视火为天之圣物。所以每逢祭火,都要诵念诚笃的祭火词。其祭词道:喳,闪光的火神/祈求赐予/吼声震天的犍牛/肥得走不动的犍牛/乳汁像泉水喷涌的母牛/哞哞嬉戏的牛犊/呼瑞,呼瑞,呼瑞/旺盛的火神/祈求赐予/长鬃拖地的儿马/鼓胀的母马/步态漂亮的骟马/跳跃玩耍的马驹福禄/呼瑞,呼瑞,呼瑞/运气升腾的火神/祈求赐予/颈鬣巨大的公驼/年年下羔的母驼/勇往直前的骟驼/没有不幸的驼羔福禄/呼瑞,呼瑞,呼瑞!

蒙古人的草木纪年法

蒙古人的纪年最早是草木纪年的自然历法开始的。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年轮的转换,四季的更迭没有确切的认识。对一个牧猎民族来说,寒暑变化和草青草枯的更迭是决定他们生活形态的最大因素。面对寒来暑往,周而复始的草青草枯现象,人们逐步有了年的概念,进而形成了“草青为一年”的自然历法。

蒙古人以草木纪年的历法,在早期将一年分成两个时段。一是春季时段,草木生长,牲畜开始繁殖,人们要举行春祭,祈祷兴旺。二是秋季时段,这是草木将枯的季节,人们要庆祝一年的丰收。这一点,《卢布鲁克行记》中有明确记载:“蒙古人确实自远古以来,就有春和秋两个祭日。”随着畜牧生产的发展和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的深化,后来从春季和秋季中又划分出了冬、夏两季,再后受到中原汉民族历法文化的影响,改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第3篇

有一个传说,传说那里的人们淳朴、无忧,天为被,地作床;有一个国度,国度里的人们白首相携,男为磐,女作蒲;有一个地方,那里有着属于每一个人心中所追求的香格里拉……伴随着这一五月的轻风我执笔启墨,在这一百草飘香的季节里写下了这一属于我心中的梦。

有时候最令人感慨的莫过于,散落在街道上的那片片红叶,微风吹过,似蝶,舞动了繁华;风过,留下的却是满地苍凉,繁华过后,独叹一地残花败影。

当形形的人群于这一寂静的午夜还穿梭于这一熙熙攘攘、灯红酒绿的古城,散发着阵阵迂俗之时,此时的残垣断瓦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空灵,青砖石阶也在其原有的底蕴中渐渐散去独有的文化,消散了关于心中那一份清闲的追求,最后只能沦为都市中关于时尚的点缀:于是一条条古街、一道道翘檐、一片片青瓦共同构成了这一座集购物、小吃、酒吧为一体的丽江古城,吸引着一张张似笑非笑的面容。在这里交易美名其曰艳遇;购物消费逐渐取代了曾经那一段段似水流年的历史岁月。多么希望在这一被历史遗留的古城中静静地感受一份属于《雨巷》的轻,也多么的希望在这一被岁月所洗礼的巷道里抚摸一下生活独特的闲。然而在现今这一座古老的历史古城中一切都成为了奢望,最后奢望如枯叶般洒洒落落零落一地,掩盖了你、我心中曾经的那一份憧憬………

或许有时的美只在不经意间:如风拂过,似有似无;似水缓过,却无时无刻不向你轻轻地诉说着那一份份关于玉龙的淳朴。

一段段深厚的历史来自一场场文化的积孕;一场场文化的积孕来自一个个华丽的转身;然而一个华丽的转身却源自一场淡淡的表演。

玉龙之下,雪山之中,他们用其朴实的表演向我们静静的描绘着那一段段关于他们特有的文化,他们的传说,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生活:玉龙第三国,殉情之都,清酒白饭以及他们的茶马古道………原来丽江始终还存在一个神圣的王国,一个个淳朴的少数民族。

关于爱情他们矢至不俞,玉龙雪山就是纳西人无限崇敬的十二欢乐山,多少痴情男女选择了在此殉情,多少美丽传说在这编织成了一个空中王国——“玉龙第三国”,传说在这里遍地开满鲜花,没有痛苦没有忧愁;传说在这里“白鹿当坐骑,红虎当犁牛,野鸡来报晓,狐狸做猎犬”;传说在这里有情人可以自由结合,青春的生命永不消逝,情侣们永无人世的悲伤。

玉龙山脚下的马都是矮脚马,这里马就如这里的人们一样朴实,它们没有高大的身躯,也没有驰骋草原的速度,但却有很好脚力善于走山路,它们默默地驮着沉重的货物,翻过雪山,走过漫长艰险的茶马古道——仅一尺多宽的马帮路。

这里的人们自翊为九天先祖的后代,七地先宗的后代,猛师壮象的后代。他们的生活亦如这里的马儿一样质朴:喝着雪山的水,呼吸着稀薄的空气,饮着自家酿的稞酒在这一片空灵的世外桃源中伴随着日出日落农耕着。清灯古佛,暮鼓晨钟其实只是世人一种逃避现实的意,然而现实中的境是这里的空气是清新的,这里的风是轻爽的,这里人们的心灵也是干净的伴随着那一层层皑皑白雪展现的是如此的简单却又深奥。玉龙,我心中的香格里拉,在这里你们心里始终独守着属于自己的一份真。

静夜,我枕着你们的朴实,无华,伴随着星空这一水素白的月光拥抱入梦。憧憬,就似蝶的羽翼,轻轻抖落心中悠悠的思绪,在玉龙山下翩翩扇动,舞蹈在这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中。这里没有喧嚣,没有纷扰,没有红灯绿酒,拥有的只有这一份淡淡的真,心灵在这一素色的世界中低吟浅唱,拨动着纯真的心弦。

第4篇

关键词:尧文化;平顶山境内;流传

尧是中华民族早期最有影响的首领人物之一。在尧时所形成的尧文化对后是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儒家文化实际上就是对尧文化的发扬光大。他不仅对历代统治者通知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中国普通百姓对道德的取向很个人的修行态度做了很好的榜样。

一、帝尧治理炎黄部落的经济措施

根据传说,尧为民造福首先表现在非常重视发展农业上,民以食为天,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里,人民生活是最主要的问题,吃是人民生存的第一需要。传说尧“敬授民时”,组织人员观测天象和气候,根据规律制定历法,用来帮助民众按照时令节气进行农业生产;曾经举用后稷“播时百谷”,以解“黎民始饥”;鼓励开凿水井,发展灌溉农业,推动了农业进步。他决心解决当时“洪水滔天”、“下民其忧”的严重问题,先后任用共工、鲧花大力气治水。这些都说明,他是十分重视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为了老百姓的幸福而着想的。

其次是以德治国,爱护百姓。《淮南子》记载:“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这一段话是说尧舜在整个管辖范围内,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对老百姓都是像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慈爱和安抚。而尧舜自己则是克己奉公,“人之言君天下者,琼台九累,而尧白屋;黻衣九种,而尧大布;宫中三市,而尧鹑居;珍馐百种,而尧粝饭菜粥;麒麟青龙,而尧素车玄驹。……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淮南子》中记载的唐尧以身作则,勤俭治国,衣食住行如同常人,所以老百姓都非常敬重他,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二、帝尧治理炎黄部落的政治制度

政治上尧最早开始了民主推举部落领导的禅让制。这也最能说明尧帝是为了人民百姓“利天下而福泽万民”。据史料记载帝尧本来就是黄帝轩辕氏的五世孙,帝喾高辛的次子,帝位是承袭而来的。他也按惯例把位置交给儿子丹朱,但因丹朱无能,尧经过长期走访考察认为舜的威信能力比丹朱要高得多。尧 “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最终决定把部落首领的位置交给了舜。

三、帝尧治理炎黄部落的文化制度

尧作为一种文化其核心就是和谐。《尚书・尧典》说:“(尧)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司马迁也称颂唐尧时代,“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邦。”(《史记・五帝本纪》)在包罗万象的尧文化中,社会和谐的精神处于中心地位,长期影响着我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和道德标准。和谐之道成为影响统治者的一种行为手段和领导艺术,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道德取向和处世精神。行和谐之道,并不是敷衍迁就。他曾经亲自主持制定“五刑”,对于祸国殃民的人,则依法严厉惩处。尧为了让人们能及时批评朝政和揭发坏人,设置了“进善旌”、“敢谏鼓”、“诽谤木”。让平民畅所欲言,议论朝政,即使说错也赦免无罪。这体现了尧时期在管理国家时的民主法治意识。

正因为尧能爱民为公,深受历代人们的爱戴,人们以与尧帝为邻而荣耀。这也就说明了为何历代人们都喜欢以尧之名为自己家乡命名。在今天全国关于尧的遗迹和传说不仅在临汾,山西的晋南、晋东南、晋中,山东的菏泽、定陶、曲阜、益都,河北的顺丰、唐县,南方浙江的兰溪、湖南的桃园、常德等地都有,可以说遍布全国。甚至后来的唐朝,现今遍布世界大都市的唐人街,都与尧有着内在的联系。每一地都有不能不叫人信服的根据、传说,这也充分说明尧在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尧文化对各地人们文化意识的影响以及尧在华人世界中的神圣地位。

四、平顶山境内帝尧的悠久流传

在我们平顶山关于尧的记载传说也不少,像尧帝与鹿仙女的传说、尧帝拒礼的传说、关于尧的后世子孙刘累在鲁山建尧祠的传说等等,其中以刘累的传说最为广泛。刘累是关于平顶山地区与尧有关的人物中有确切记载的人物。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据传说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 “累”二字。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刘累年轻时曾向学过御龙术。成为有名的御龙高手,并被夏王朝聘为宫中御龙手。此时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有人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想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拉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要求为孔甲驯龙。最初刘累驯龙很成功,孔甲很满意,就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孔甲又把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也由刘邑(今河北唐县)南迁到豕韦。但四年后其驯养的一条龙突然死了。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味美,孔甲,吃后大喜,还派人向刘累再次要龙肉。刘累无奈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越吃越爱吃,此后又不断派人向刘累要美味的肉。刘累此后因为无法再找到龙,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迁到鲁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在鲁山期间为了祭祀祖先,在今鲁山西山建尧祠。这也是今石人山改名尧山最有力的证据。

我们不论这些记载传说的历史根据是什么,它至少说明了尧文化对平顶山地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文化兴市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尧文化的研究,发掘尧文化对平顶山地区的影响对提高平顶山地区的知名度、加深平顶山地区的文化厚重度是有很大帮助的。

当然,作为一种文化,我们对尧文化在发掘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资料的可靠性,要把平顶山地区尧文化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史料证据基础上,切不可在研究过程中主观武断地用“这肯定是”“根据推测必定是”等这些缺乏学术意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经典藏书,中华书局,2007.4

[2]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第59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第5篇

我对于传统节日,一向是一知半解的,也不知懒惰和主观因素哪个占得更多。比如重阳,我对于个日期来源以及大致要做些什么事,还是明白一些的;至于具体到做这些事的细节,便是一问三不知了。

重阳,因阴数为六阳数为九,又称重九。顾名思义,是在每年的阴历九月初九。起源的传说有很多,我对“恒景杀魔”版更为相信些。这个传说也比较符合中国古代多数节日的起源:山里或者海里林里出了个妖或者魔祸乱人间,一个少年或者少女提剑或者刀杀之,于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为了永远铭记这英雄出少年的壮举就把当年做的事一年年延续下来云云。这样的传说是典型的面包加大棒记忆法,过节有吃有喝还有恐怖故事听,更容易记住和传承。

登高远游,配插茱萸,饮酒,吃重阳糕,便是在重九日主要所做的事。茱萸自然是做作邪用,也是受到了那个传说的影响。但凡糕点,在汉族文化中都有高升之意,也是比较受欢迎的节日食品之一。汉族的传统节日都对吃什么很重视,当然民以食为天,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同时却把另外的活动给忽视了。比如这些年重阳有登高习惯的人是少之又少,倒是很多人的“过节就该放开肚皮”想法愈发根深蒂固。过节是为了铭记,但铭记的方式却已变了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在某年重阳作的两句诗。出门在外,离家万里,睹物思人,逢年过节即使是只看到块砖片瓦关于明月愁思的往事,都会让人静静回首,悠悠忆起当年,想到那千里之外的浓浓亲情。一个我忘了姓名的歌手唱道:“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弹指间依稀可见千百年前王维低吟的忧伤,一年年重演。有时想,这歌与张行的“故乡的云”一般,我都认做是流浪歌手的歌曲,自然不是字面上的流浪。惟有览尽沧海桑田的人才能真正从喉间宣泄出这几曲,然后继续走下去。很像传说中的一种职业――歌行者,且歌且行,且思且游。

更多文章,请点击——作文大全

第6篇

西方情人节传说历史学家们更愿意刨根揪底,他们关于情人节的演绎似乎令人信服。其实远远早于公元270年,当罗马城刚刚奠基时,周围还是一片荒野,成群的狼四处游荡。在罗马人崇拜的众神中,畜牧神卢波库斯掌管着对牧羊人和羊群的保护。每年二月中,罗马人会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那时的日历与现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节实际上是对即将来临的春天的庆祝。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是庆祝法乌努斯神,它类似于古希腊人身羊足,头上有角的潘神,主管畜牧和农业。

牧神节的起源实在是过于久远了,连公元前一世纪的学者们都无法确认。但是这一节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史料记载,安东尼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节上将王冠授与凯撒的。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们会聚集在罗马城中巴沦丁山上的一个洞穴旁,据说在这里,古罗马城的奠基者被一只母狼扶育长大。在节日的各项庆典中,有一项是年轻的贵族们,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轻妇女们会聚集在街道两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们头上。人们相信这样会使她们更容易生儿育女。在拉丁语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实际上都含有“纯洁”的意思。二月的单词(February)就是由此而来。

随着罗马势力在欧洲的扩张,牧神节的习俗被带到了现在的法国和英国等地。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

基督教的兴起使人们纪念众神的习俗逐渐淡漠。教士们不希望人们放弃节日的欢乐,于是将牧神节(Lupercalia)改成瓦沦丁节,并移至02月14日。这样,关于瓦沦丁修士的传说和古老的节日就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一节日在中世纪的英国最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后,他们会互相交换礼物,女子在这一年内成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会绣上女子的名字,照顾和保护该女子于是成为该男子的神圣职责。

教皇在大约公元498年宣布2月14日是情人节。罗马人的这种婚配方式被基督教徒认为是不合法的。中世纪时,在英国和法国,通常认为2月14日是鸟的季节。因此就把此日增加了一个内容,那就是它应该是一个浪漫的日子。最早的情人节礼物是奥尔良的公爵,查理斯在伦敦塔狱中写给他妻子的诗。因为他在Agincourt战役中被俘虏了。现在这个写于1420xx年的祝福被收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几年以后,英皇亨利五世雇John Lydgate写了一首曲子给Catherine of Valois作为情人节礼物.

西方情人节介绍在西方,每年的2月14日被定为情人节,在这一天里,有些人会赠送礼物给情人或心仪的人,例如会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等,表达心意。而情人节中的晚宴通常代表了情侣间或者恋人间关系发展的关键,情人节是一个充满温馨的节日。而中国的情人节是七夕即农历的七月初七。由于现在大家都能很快的接收西方文化,故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在每年的2月14日这天过起了情人节。

西方情人节习俗单身汉们对“情人节”早晨所遇到的第一个人格外关注,因为如果你未婚而且正在寻觅伴侣,你注定要与2月14日所见到的第一个人结婚,至少这个人会在你的生命里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你不怕羞,你可以一大早给你的意中人打电话,要求搭乘对方的车上班。或者闭门不出,到中午再出去,也是一个不错的对策。

“情人节”是古老的节日之一,可追溯到基督教产生之前,但“圣瓦伦丁节”却是近期的说法。据传说记载,圣瓦伦丁是古罗马的两个同名的主教,两人均在公元270年遇难。他们遇难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给太太写情书(当时的牧师可以结婚),此后,“圣瓦伦丁节”这个名称被运用到早期的宗教仪式上。据同一传说记载,“圣瓦伦丁节”那一天鸟儿成双结对,蜜蜂也双栖双飞,人也是如此。

时代不同,“情人节”时预测婚姻、吸引情人的方式也不一样。从古罗马至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用两株半开的花来预测婚后状况。未婚男女栽种两株半开的花,花名的第一个字母要与各自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如果两花交相开放,则预示着夫妻终身美满;如果两花相背而开,则预示着夫妻将会分道扬镳;如果鲜花怒放,则表示未来的家庭人丁兴旺;若出现一朵花凋谢或死亡的情况,则意味着夫妻中有一方会先于另一方而早逝。

如果你不想听天由命,可以尝试源自英国白金汉郡的一个古老的方法:即在“圣瓦伦丁节”的晚上点燃一根蜡烛,在底部扎两根针,要保证针穿过烛芯,边扎边说:我扎的不只是蜡烛一根,我要穿透的是×××的心,无论他是睡是醒,我都要他来与我谈心,但要注意,你选择梦中情人要实际一些,不要奢望不可求的人物。据说,待蜡烛燃至针时,你的情人就会推开门向你跑来。第二个办法是在“情人节”前的一星期内每天晚上把右脚的袜子穿到左脚上,同时口中念念有词:“梦见活人,而不是死鬼,这就是那个年轻人,我要与之婚配。”说话之后要一直保持沉默至次日醒来。第三个办法是在睡觉前把左脚的袜子系在脖子上。注意不要太紧,如果把自己勒死了,那可就误了大事啦。

第7篇

《写在乙丑年就要来到的日子》

又是这样的一年即将在淡淡的、雕刻一般的日子中过去了。正如若干年前自己说过的“如果回首尽是无影踪,就让一切藏在深深记忆中”那种感觉一样,一切都是淡淡的。淡淡的生,淡淡的生,淡淡的活,淡淡的活。生命是缺省状态,是黑、灰、白的世界,一切都是如此。我象是活在一个水晶宫外,水晶宫里的人过得怎么样,我不知道。我只是扒在玻璃墙上看着里面的人欢笑,热闹,恣肆,放纵,过着世俗的、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生活。人们过得很好,很让人放心。这个世界有着象我这样的人可寄予希望过活想象的那种快活日子。仿佛这就是最有价值的生活,生命。我不否定什么,我只是站在水晶宫外,在寒冷的夜空下,在清冽的四面八方的风中,头发飞舞,气定神闲。风衣在夜风中扇动飘荡,是那样的完美、剔透、纯洁。我很满意这种状态,满足这时间仿佛停止在此刻的美妙感受。我于是能够永远这样,在潇洒的风中,潇洒的站立。很必然的,水晶宫里的人不经意间就能够看到我灰色的风衣了,并且还露出好奇、羡慕、赞赏的目光,看到了水晶宫外的那张传说中英俊而略带优郁的脸,还有那乌黑而随风飘逸的头发。

我象是站立了很久,要思考一个关于宇宙、关于亿万斯年前的种种传说、关于人的起源这一类宗教的命题。我很喜欢这样,我很满足,而不必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思想总是无限自由,这是一个人,一个活着的人最大的快乐,也是别人无法干涉的最大权力。人因为思想而伟大,而快乐。我可以想一些宇宙人生的课题,可以追古思今,可以纵横驰骋于天地之间,可以探究那些还不为人知的宇宙人生的奥秘。总之,我很快乐。然而,还是有种异样声音打破了这宁静——是关于生存......我暂且不理它,而是努力回想:我失去什么了吗?我曾爱的人现在会是个什么样?我还有机会遇到传说中的爱情吗?一切如烟的快乐往事还能归来,回归吗?就象一场绝妙的伟大演出一般,在令人充满激动、充满希望、充满生机和快乐的氛围中,心中的渴望时刻奇迹般复苏、走到我身边,轻轻地告诉我说:亲爱的朋友,请不必忧伤,让我们从新来过吗?此时,我便有热泪盈眶,便有心的颤抖。啊!这是多么漫长的时间,我是不是等待了一千年?我现在多大了?

写着写着,2008年最后时光真的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时光不停留,生命不停息。多好啊,生命!你将血肉之躯赋予了灵魂,从此能够感受世间的快乐悲伤,独自品味这烟花般生命的美好与无奈;多好啊,生命!你是这样的见证了一个人是怎样地从出生走到死亡!他走过了漫漫生命的峡谷,疲软身影仍在里面踽踽而行。而这个生命的旅行者,在经历了童年的美好,爱情的酸楚,生存的艰难,以及渴望的煎熬后,就这样独自远方了吗?他不曾留下一句话,他的背影有多高啊!

第8篇

“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条清江河”。清江人历代传唱着这样一首创世古歌。清江位于长江南岸,地处鄂西山地,古称夷水。在中国上古历史上,清江是出川入楚的重要交通线,同时也是西北羌戎文化向南流布的文化中介带。廪君是清江土家人的人文始祖,廪君出自巴人,一度在秦巴山地十分活跃的巴人正是这样一支由西北迁来的属于藏缅语族的羌人之后。因此,土家族文化血脉中亦流淌着羌戎文化的因素,八百里清江不仅是土家人的母亲之河,也是民族文化融合之河。岁时节日在民族生活中是最具有保存精神的文化形态之一,它是物质、社会、精神的文化综合,与民族的历史传统、民众情感、生存方式血肉相连。清江流域的岁时民俗文化是清江人在独特的地域空间中依照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传承的生活文化。我们从清代清江地区的地方志有关岁时民俗的著录看,其节期与节俗内容与相邻的江汉地区大体一致。但清江文化毕竟有自己的文化源头,有自己独立成长的文化经验,在长达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一点在岁时节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年是民俗大节,土家人新年浓重热烈。土家人年节的特别之处,是他们过“赶年”,即将过年的时间提前一天。过“赶年”的特色是吃大肉,大肉又称过桥肉,有的称为坨子肉。关于过赶年风俗的由来,土家人有多种解释,但都与征战有关。无论是说主动攻击敌人,还是防止敌人突袭,都说明土家人生活在一种难以安居的艰苦环境中,即使在年节这样的日子里,他们也处于一种紧张的生活状态。赶年的习俗及传说,保留了土家人的历史传统。大块肉和杂拌式的合菜既是祭祖的食品,也是过赶年的节令美味。人们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吃这样一种食品,听祖先征战的传说,无疑能够唤起人们对先祖生活的回忆。历史文化传统就在这样一种节俗氛围中得到强化与延续。土家人一般也过大年,他们称为过两次年,从节俗形态看,赶年是土家人原始的年节,大年是对汉族岁时文化的接纳。至于民间传说中,土家人因为战争提前过年的说法,是在汉族年节观念的影响下,结合了当时的生存环境对旧有习俗的重新解释。牛王节或称牛王会是土家人的传统节日,时间一般在农历四月初

八、十八,也有的在八月十五(长阳)。土家人对牛十分尊敬,称牛为牛王、牛王菩萨。在牛王节这天,人们对牛更是恭敬有加,给它歇驾、清洗、喂上等饲料,有的还诵经文给牛王度魂。牛王节是牛的节日,更是人的节日,土家人在牛王节祭祖先、吃牛王粑、唱牛王戏、对山歌等,牛王节成为追怀祖先、沟通情感的民族大节。一般人以牛在农事活动中的辛劳来解释人们对牛的情感,这固然不错,但在民族生活中能够促成一个以崇敬牛王为中心的民俗大节的内在动力,就不

仅仅在此,它有着更深的文化根源。鄂西土家人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很早以前,某年四月八这天,土家覃、田、向、黄等族祖先,受到异族的攻击,土家各氏族伤亡惨重,几位幸存者夺路逃生,忽然被前面的大河挡住了去路,形势危急,人们准备以死相拼,密林中突然窜出一条野牛,人们有的跳上牛背,有的抓住牛尾,有的抓住牛角,野牛将他们驮过了河,免除了灭族灭种的灾难,人们在新的土地上开拓、繁衍生息。后人为了不忘野牛的救命之恩,就以每年这天为纪念日。“六月六,晒龙袍”。六月六是土家的岁时之一,它与汉族的节俗大致相同,但节俗的解释有民族特色。节日这天要搬出衣服、书籍等到太阳底下晒,土家人称为“晒龙袍”,传说是为了纪念牺牲的土王谭?O啻?衬甑牧?月六日,土家人突遭外敌袭击,谭?÷手诘挚梗?恍艺笸觯?良胰送严滤?血染的战袍,洗净,给他穿上祭奠。此后在每年六月六日人们要将衣物暴晒一天,说是给土王送衣服。可见普遍性的节俗,在土家人那里也成为表现民族伦理文化的特定方式。曾经有人说过,“传统的生命力,没有任何地方比在节庆的历史中,有更明显的表现。”岁时节日在土家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纪念意义特别突出,我们从土家人的节日与土家人的节俗传说,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清江土家节俗探源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9篇

关键词:尧文化;平顶山境内;流传;鲁山;华夏文明;帝尧时期

尧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事实上儒家思想就是对尧文化的变向传承,它不仅仅是给历代的帝王带来了很大的政治领悟,同时为人民百姓的道德取向与人生修行态度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一、早期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尧文化从意义上来说主要是以唐尧为发展核心,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从而成就的一种人文精神。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本文中选取了几个尧文化的代表,从文化到道德,从生活到社会,或多或少都和当时的政治有着有一定的联系。也正是因为如此,尧文化发展成了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

(一)和合文化

在《史纪》中有记载,尧之所以成了炎黄君主,正是因为他有和合万国的能力。可以说这种精神也是炎黄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尧在中间起的是一个传承的作用,从此也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支柱。迄今为止,在过去的历朝历代都能够找到和合精神的闪光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今天经过千年的历史风雨洗礼都能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这种和合万国文化、兼收并蓄、去粗取精的思想成为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要政治手段,也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处世精神和生活方向。

(二)选贤任能

无论身在何位,一个英明神武的统治者也好,一个下层官吏也罢,选贤任能都是必须具备的品行。尧帝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他把这种思想良好的应用到了国家政治中,尤其是最后尧帝禅位于瞬,这是选贤任能的一个最好的体现。对于帝位的传承来说,他宁可扶持身份低微的舜,也不愿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样的思想境界无论是在当时还是说整个古代可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也正是因为尧帝树立了这个良好的榜样,历史上才会出现那么多的感人事迹,使更多的人能人志士在人生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发光发热。中国历史中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可以说是贤才辈出的重要基础。

(三)节俭勤政

可以说百姓们衡量君主和官吏是否清明廉洁的重要标准就是节俭勤政。尧当年一百一十八岁时离世,在位九十八年。历史上很少有皇帝在位这么多年,虽然贵为天子,位高权重,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尧一直都保持着生活简朴的良好作风,衣食皆素,从不骄奢逸。史书《尹文子》也曾有相关描写“衣不重吊,食不兼味”;用此典故来歌颂尧帝的简朴品质。在政治方面有史书说《长城》曾经对尧评价过:品行简朴可以胜过御敌的长城。在勤政方面也有描写说尧帝没做一件事都会深深进行反思,时刻用q荚之胜败来警醒自己一定要生命不止、勤劳不息。尧帝此举为历代优秀帝王和官吏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四)询刍杜奸

尧在位时,虽然贵为君主但是不仅广纳贤臣还时常询问臣子对自己的意见,若有错误及时改正。无论对方什么身份,他都希望能大家能踊跃发言,进献自己的言论。在《史纪》中有相关记载,说尧在位时经常广泛听取四方官员的建议,在以人为镜,潜心治国。在另一方面,对于奸臣与小人避而远之,嫉恶如仇,从不予接待一旦发现绝不姑息。在晋代张华的《博物志》里曾有记载,说尧的院子里中有一种草,名字叫做“佞草”,相传有了这种草小人就不敢更靠近尧的院子。虽然这种说话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甚至还有些迷信的思想,但是却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即便是没有,大家也宁愿相信这种草是存在的。史书《寄舅》、《宫池产瑞莲》、《秦人谣》里都曾有相关记载。

(五)陶唐符命

在我国的历史上,每每有明君出现,大家都会把其与尧帝作比较。可见人们盼望能够安居乐业的心,大家时刻都希望着太平盛世能够常在。即便也少不了许多的迷信思想参杂在其中,但是时间久了,就化作了美好的心愿留在人们心中,宁愿相信是存在的。“陶唐符命”源自于《尚书中候》这本书中,据相传陶唐命符和传说中的伏羲八卦、河图洛书都是一种吉兆,这些传说都为尧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增添了许多的额神奇色彩。总而言之,尧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的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都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不仅如此,对于人们的思想道德取向也有着冥冥之中的引导。特别是对于历代的统治者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我们大家都希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源远流长。

二、尧帝在治理炎黄部落时所实行的经济措施

据史书相传,尧帝为民造福最早的时候是体现在注重农业发展上。尧认为民以食为天,因为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人民生产力严重低下,经常食不果腹,人民生活是当时最重要的问题。相传尧帝十分睿智,指派专门人员时刻观察天象气候,进行规律推测,然后根据相关规律制定历法,用来帮助人民进行农业生产。并且还曾鼓励人民群众兴修水渠来灌溉农田,这一举动大力的推动了当时的农业发展。为了解决夏季洪水问题,尧进行大力投资组织人民群众全力治水。这些故事都很好的证明了尧帝是一个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的人,他十分重视人民生活问题。其次是治国,尧帝提倡以德治国,对于百姓更是爱护有加。史书《淮南子》中曾有相关典故记载,书尧帝本人宽厚仁爱,全国上上下下无论哪里的人民百姓都如同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然而尧帝对于自己确实十分严格,坚持克己奉公,麻布粗衣,咸菜清粥,以身作则一切从简。《淮南子》中就有相关记载,说尧帝勤俭治国,因此人民百姓也都如亲人般十分敬重他。

三、尧帝在治理炎黄部落时所实行的政治措施

在政治方面,尧是最早推行禅让制的人。这也说明了尧帝是真的为天下百姓而着想,所做一切都基于造福人民百姓。据史书相传尧本是黄帝的后代,他的帝王也是通过世袭制而来的,原本当时尧也准备把帝位传给他的儿子丹朱,但是丹朱庸碌无能,最后经过长期观察尧决定把帝位传给德才兼备的瞬。这完全体现了尧时刻为百姓着想的心。

四、尧帝在治理炎黄部落时所实行的文化措施

尧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和谐。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赞颂过尧时代说:九州大地万邦和谐,九族和睦,百姓安康。尧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其中社会和谐是尧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不仅仅对我国古代的文化生活与政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还时刻决定着人民群众的道德取向和行为取向以及处世精神,同时也是历代统治者的一种政治手段。和谐精神并不是说忍耐与迁就。对于祸国殃民的小人,尧会亲自主持刑罚进行严厉惩治,绝不姑息。为了能让大家及时揭发社会的恶行和批评朝政,尧设立了“敢谏鼓”和“进善旌”以及“诽谤木”等,这样可以让老百姓勇敢进谏,畅所欲言,对于朝政勇于批评,只要敢说即便是说错了也没关系。这种行为极大的体现了尧时代民主意识很强。也正是因为尧帝能做到如此,所以才会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拥护,大家都为能和尧帝成为邻居而感到无比的荣耀。这也说明了历代百姓在为自己的家乡命名的时候都喜欢用尧这个字,直到今天为止,可以说全国各地都有关于尧的传说和遗迹,已经不仅仅是在山西临汾,山东、河北、湖南、浙江,可以说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说当年的唐朝和如今遍布世界的中国唐人街都和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个地方都有着各自的传说和事迹,这也极大的表明了尧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对中华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在平顶山境内关于尧文化的流传

在当今平顶山境内关于尧文化的相关记载有很多,具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更是不在少数,例如:尧帝拒礼、尧帝与鹿仙女以及尧的子孙刘累为尧帝在鲁山建尧祠等等相关传说,尤其以刘累建尧祠的传说流传的最为广泛。刘累这个人在于平顶山地区有确切的记载。据相关记载说,刘累是尧帝的后世子孙,传说中刘累是个很奇特的人,他出生时手掌中就有一个很奇怪的掌纹,仔细看就像他的名字二字,所以才取名为刘累。因为这两个奇怪的纹饰,刘累出生不久便被推选为了当时的首领。因为刘累在年的时候学过一段御龙术,传说后来成为了皇宫中十分有名的驭龙高手。后来当时的皇帝无意中得到了两条神龙,刘累毛遂自荐为其驯服二龙。期初很成功,皇帝大喜,赐其家族为“御龙氏”,后又将今河南赐予其为封地。但是过了几年后突然一条龙死了,刘累恐其被发现,于是将龙烹煮,做成了一道美味的菜肴进献给了皇帝,黄带吃后顿时大喜,命刘累再次进献此菜。刘累无奈之下把剩下的三条龙全都杀了做成了菜肴。可是皇帝已经吃龙成瘾,刘累却再也找不到龙了,恐慌之下携带族人偷偷逃离至当今山西鲁山,从此后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并且之后在鲁山建立了尧祠来祭奠先祖。我们先不管这些神奇的传说有没有什么可靠的历史根据,但是它至少很大程度的表明了尧文化对于平顶山地区的极大影响以及对人们的思想的指引。

六、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对尧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加强对平顶山地区尧文化的挖掘力度,这样不仅很大程度的提高平顶山地区的文化知名度,而且还加深了平顶山地区的文化深度。然而,尧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我们首要注意的是要保证在对于尧文化的发掘过程中相关资料的可靠性,然后把这些具有可靠性的史记资料作为研究尧文化的主要基础,千万不能只用个人主观的思想对其进行武断的推测,一定要树立好良好的学术意识再对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华经典藏书.中华书局.2007.4

[2]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58―59

[3]魏隽如,汤倩,尧文化的发源地、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影响[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

[4]宋英民,张文宝,尧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4

第10篇

啊,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都赶着去祭拜自己死去的亲戚和朋友,有的人买和美酒;有的买纸钱和香和烛。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而且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多种多样的,是说不完的,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从去年开始,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便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祭奠亲人。清明节真是来之不易啊.

第11篇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 通过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时间:端午节前两天

四、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为4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端午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端午的相关资料。

五、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三、端午节故事演讲。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激情朗诵有关端午节诗歌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端午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端午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端午实践活动

粽子、香袋

1、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

2、学习用折纸做的五彩粽。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4、设计别致、精美的粽子。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端午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端午的民俗活动)

引出——赛龙舟,端午食粽。

5、举办食粽宴

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粽子?往年你和谁一起吃?

师:你吃的粽子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是买的,也有送的;是妈妈送给奶奶的,也有小姨送姥姥的……)

师:为什么要送粽子?

A、师给队员送粽子并送上祝福的话;粽子该是投入大海的,因为你的胸怀像大海一样的宽广,别忘了给自己投一个粽子!祝端午节快乐!

B、队员相互送粽子;

C、鼓励那些不愿意把自己的粽子送给同学的队员,将自己的爱心和祝福送给队员。

吃粽子(大家一起吃粽子,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一边听辅导员讲故事)

师:端午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

三、讨论端午节活动方案

1、端午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端午节。

2、队员之间交流。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端午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老师感到好开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乐!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有关端午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个活动小组)

1、端午的风俗习惯。

2、端午的传说和故事。

3、关于端午的诗词。

4、关于端午的食品。

六、实施策略

这次活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活动的节目,端午故事演讲等等。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行“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龙舟。齐欢聚,贺佳节”的班会活动。第三阶段,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端午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可研究关于,端午的诗词,端午的食品等,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队员带来快乐与幸福。

第12篇

幼年在家乡,时常听人这样说,他们以为蛇和老鼠都是家中应有的东西。对于蛇,更其觉得神秘,有着家蛇和野蛇的分别,有野蛇进门固然认为不祥之兆,家蛇出去也是当作不好现象看的。

这两种蛇的区别,无非家蛇团头团尾巴点,野蛇是两端尖尖的。家蛇中有一种黄色的小蛇,当作管理钱财的神看待,叫做五升菩萨。日子已经忘记,好象是在五月里的,说是五升菩萨的生日,要用一只鸭或者五个鸭蛋在米缸板上面点着香烛请。请别的菩萨大概由当家的男人主持,象请过年的“天地菩萨”,还不让女子露面。请五升菩萨却由主妇办理,而且要紧紧的关起房门来,这就显得格外神秘。

鸭肉固然是好菜,在请五升菩萨的时候,还照例要泡五杯烧酒糖茶,又得醉醺醺的甜蜜一下,因此小孩子很喜欢。只是要关好些时候的房门,是妨害游玩的,也觉得讨厌。

关于五升菩萨,有着不少传说,大概同米缸有关系。据说有份人家的米缸,一升升的量出来,米老是不完。后来主人贪多,想用斗量,换上大缸。但在把小缸移去的时候,发现了五升菩萨——盘在米缸底下的一条小蛇,此米就量出一颗少一颗。又有什么人在田间看到一条小蛇,连忙解下肚兜,捧着回家,当即变成了一只金元宝。

虽然这些都只是民间古老的传说,但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许,也会激发起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