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季羡林的作品

季羡林的作品

时间:2023-05-29 18:23: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季羡林的作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季羡林的作品

第1篇

艺术品投资的品类繁多,名家辈出,但真正的精品着实不多,且可遇不可求。而书画史上的名家多为小产量艺术家,唯有齐白石传世作品最多,且齐白石在近现代书画大家中有最广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他的作品雅俗共赏。综上所述,齐白石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拍场出镜率最高的艺术大家。

流水的拍卖 铁打的齐白石

2011的春拍大观夜场嘉德共斩获逾十亿元人民币,其中齐白石巨制《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成交,刷新世界纪录。

齐白石首席杰作《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为历年公私所见齐白石绘画及书法尺寸最大的一幅,画作纵266厘米,横100厘米,所匹配的篆书“人生长寿,天下太平”对联,单幅纵264.5厘米,横65.8厘米。画面气势宏伟,有松柏围英之喻。与之匹配的篆书四言联,则浑厚自然、端庄大气,且文意极佳:“人生长寿,天下太平”,堪称齐白石书画之神品。松、鹰是齐白石最喜欢也是观赏者最熟悉的画题之一,“鹰”寓意“英雄”,刚健有力,而“松柏”则有长寿之喻。据白石老人自题,此画作于1946年,其时画家86岁,正是齐白石艺术创作的成熟期,其创作欲望高昂,力作精品频出。正如其篆书对联“人生长寿,天下太平”的词句,画家所要表达的却是对国家民族和平发展的美好祈望,对人间幸福、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齐白石的作品2005年由美国旧金山私人释出后流入大陆,此番亮相受到海内外藏家热烈关注。

时隔半年,在嘉德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齐白石的《山水册》以1.94亿元问鼎全场。

齐白石1931年为著名碑帖鉴赏收藏家文素松所作《山水册》(十二开)为今秋最为重要的齐白石力作。作于1931年秋,共十二开,每开34.5×35厘米。(根据其中《朝阳》一页的题跋中说:“此册廿又四开”,目前所见是其中一半,另一半不知落在何处。)此册自署标题者八幅,即《朝阳》《放牛图》《苍海烟帆》《阳羡山水》《月明人静时候》《雨后》《荒山残雪》《柳浦秋》。未署标题的四幅,根据内容可命名为《古木寒鸦》《荷塘游鱼》《沙渚鸬鹚》《山上人家》。画白石老人目之所见,山水构图、造型不落俗套,笔墨简洁,粗中有细,拙中有味,堪称齐白石写意山水的问鼎之作。

阅读季羡林的阅读

收藏季羡林的收藏

无论是季羡林生前引人怀念的高山仰止的文采、学识,还是他逝世后沸沸扬扬、夺人眼球的遗产官司,都让人永远地记住了这位国学大师。他的藏书,自然让无数人心动。

11月12日上午进行的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季羡林先生藏书”专场中,共汇集季羡林先生旧藏中文古籍165种,该专场成交额超过1620万元人民币,成交比率高达98%。其中,董诰等辑《全唐文一千卷目录三卷》清嘉庆十九年内府刻本以494.5万元拔得头筹。这部书为殿本,纸张、印刷均为一流,且品相完好,极为难得。此外,《四部丛刊附二十四史》上海涵芬楼影印本以138万元人民币位列第二。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一百卷》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遗文一卷集传一卷》明东吴徐氏东雅堂刻本,《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上下卷龙城录上下卷附录上下卷》明嘉靖间郭云鹏济美堂刻本均拍出80.5万元。季羡林先生旧藏古籍经史子集皆有,纵贯古今。纵览季先生藏书,虽无宋元名鉴,但有二十余部明刻本,其中半属名品,如:陶潜撰《陶渊明集十卷》明嘉靖乙巳年刻本;韩愈撰《昌黎先生集四十卷》明东吴徐氏东雅堂刻本;柳宗元撰《柳河东集四十五卷》明嘉靖间郭云鹏济美堂刻本等。此外,还有董诰等辑《全唐文一千卷目录三卷》清嘉庆十九年内府刻本,《四部丛刊 附二十四史》上海涵芬楼影印本等重要藏书现身。

特别的是,此次亮相的陈寅恪撰《元白诗笺稿》(1950年广州岭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室铅印本),为陈寅恪先生赠送季羡林先生之物,有陈寅恪亲笔题词。而颜之推撰《颜氏家训七卷补校注一卷》(1928年渭南颜氏刻本)则有季羡林先生自题。此外,所有藏书均补钤季羡林先生收藏印鉴,十分难得。

当然,也有人在怒骂季承是败家子,但就如同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先生所说:“此次季羡林先生藏书受到藏家热捧,最终成交额为估价的三倍左右。从本场情况可见,藏家对于季羡林先生的藏书及其家人的这种处理方式均为认同,季先生从民间集藏的书籍回到民间,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民间也有民间的观点,如果季承不愿意去继承去研究,那么不如让这些古籍善本回到民间被研究,只是不知道,这些书会不会从此就被束之高阁,远远被观赏。

理性回归的艺术市场

看完率先完成秋拍的嘉德,很多人应该放下了微微悬起的心。自2010年第一个天价产生而后不断涌现的天价、天价之上的天价,很多行业内和行业外的人都认为艺术市场的走向过于疯狂,害怕它会突然跌落回谷底。秋拍还没有结束,是否会出现某些人预言的谷底,我们不得而知,但嘉德拍卖,以10.73亿收槌“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让很多人看到了,艺术市场还在繁荣,但齐白石作品价格的比较又让人觉得市场在慢慢恢复一个理性的过程。

但是也可以从中得到证明,名家的经典之作,永远有它的市场占有率。

《长江万里图》

如果说前有齐白石,文有季羡林,那么今年整个拍场最夺人眼球的便是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北京国际艺融拍卖公司首拍便打出了《长江万里图》这样一张王牌,不可谓不是营销战略的高手,一战成名并非虚言。

吴冠中在美术圈的地位实在毋庸置疑,他的艺术成就也无需赘言,需要讲的是这张《长江万里图》,它实在是张有故事的画,且得来不易。吴冠中以长江为题材描绘过的长卷共有3张,其中《一九七四年长江》和《长江万里图》长卷是油画,此外,1990年还创作过水墨长卷《长江万里图》。1973年,北京饭店装修需要创作一幅大型壁画,袁运甫、黄永玉、祝大年接到壁画创作任务。54岁的吴冠中也被从农村调回,参与创作北京饭店的大型壁画《长江万里图》。他们选择长江作为壁画创作主题,随后赶往长江沿线写生,时间长达3个月,行程逾万里,但是受到“批黑画”事件的影响,这次壁画创作最终夭折。在这次写生之后,吴冠中根据写生素材创作了《长江万里图》、《一九七四年长江》等作品。

在《长江万里图》长卷的卷首有吴冠中写的补题:“一九七一年至七二年间,偕小彭、运甫、大年、永玉诸兄,为北京饭店合作巨幅壁画。初稿成,正值批黑画,计划流产,仅留此综合性成稿。小彭兄冒批评之风险,珍藏此稿,今日重睹手迹,亦惊喜、亦感叹!”

第2篇

季羡林 著 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定价:25.8元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尚的人交流。即便他一言不发,默然相对,也会使你顿开茅塞,豁然开朗。对于喜欢写文章、做学问的人来说,《季羡林说写作》就是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本书是季羡林先生畅谈写作及其写作经历的唯一著作。本书收录了季老毕生著作中所有有代表性的、专门论述如何进行文学创作方面的作品。

《星巴克拯救了我的生命》

[美]迈克尔・盖茨・吉尔德著学林出版社出版定价:25元

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美国人,从小养尊处优,毕业于名门耶鲁,踏入社会后享受着特权阶层的种种庇护,坐上了美国最大广告公司副总裁的宝座……但是,在他生命中的某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构筑的人生堡垒轰然倒塌:事业破产、家庭生活崩溃……最后,为了生存,他在命运的一次偶然安排下,进入了星巴克连锁店,开始了从最底层的清洁工做起的一段艰辛历程。

《终结次贷危机》

[美]罗伯特・希勒著中信出版社出版定价:29元

次贷危机已经对数百万人的生活造成了破坏。现在,它又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威胁。这场危机是从哪里起源的?它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能早日度过这场危机吗?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谋天下》

魏龙 柯北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 定价:38元

《谋天下》以张艺谋作品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全面记录了张艺谋的成功经历及艺术历程,有择业的偶然、创业的艰辛和生活事业的选择,以及“谋女郎”现象出现后对他的生活影响。并在其中穿插讲述一些张艺谋为女、为夫、为父的生活故事。张艺谋的导演生涯,色彩斑斓、形形,当奥运圣火熄灭的时候,让我们在回首曾经带给我们的激动、兴奋。

《三七撞上二十一》

陈枰 著 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

定价:28元

第3篇

季羡林黄昏读后感

开元小学雅竹班

赵可

《黄昏》这一文是季羡林先生早期的作品,写于他大学毕业前夕的1934年1月14日,本文是以作者独特眼光来审观生活中的黄昏的匆匆流逝以及作者对黄昏的来和去提出了提问。

窗外红彤彤的落日染红了天际,燃烧的激烈,却又带上几分美艳。此情此景,恍若画卷,却又更胜一筹。只是,这绯红撩人的黄昏,又有谁真的有所在意?众人都只是在对的时间干错误的事情,然后又在错误的时间,在艳红转而黯淡之后,才会无比叹惋,摇头直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季羡林的《黄昏》是绝美中带着窒人的叹息。在温馨美丽惬意的黄昏面前,我们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却又也是那么的可悲。我们不曾有过欣赏黄昏的经历,却也不曾珍视过这些机会。这些排山倒海般向我们袭来,让我们措手不及,应接不暇。

总有人爱推迟,总会满不在乎地说:“这事等明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日月月,岁岁年年。明明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殊不知我们自己口中的明日,就足以将你我推入地狱!

曾经有过这么一道益智题:“什么一直在到来却从来也未曾到达?”我一度为想出答案而伤透脑筋。然而,答案出来却让我啼笑皆非——明天。是啊,我们是否对黄昏就如同对待明天一样。知道它会到来,却从没重视过它的到达。有人说,不要只看重结果,重在过程。可是,没有希望没有目的的等待难道不是一种摧残吗?

一天的黄昏有一天的美丽。夏日里看墙角渐暗,看四周的白墙也布上一层阴影,一直看到暗灰的天空里嵌上闪着眼的小星。在冬季,黄昏来得早了,是寒风吹走了它的光和热吗?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颤抖,渐渐地它的身影也模糊了。

黄昏真美丽,可他不能久留。当日子悠悠流走,你是否留够时间体会人生的美好,别被太多的梦牵绊,别让这关在门外。

第4篇

本文是我国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结构严谨。开篇直抒胸臆:“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接着作者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有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抒发其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开篇形成呼应之势。袁向东先生曾评季羡林的散文《夹竹桃》―一丝不苟地表达自己。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季老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专访时说:“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儿,我看是一事无成。”夹竹桃美丽又谦逊,动人又具韧性。季老先生也是一个淡泊明志、默默奉献、以诚待人的学者。他有着波澜不惊的性格,有着始终如一的追求,所以他在写夹竹桃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赞扬夹竹桃,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要做夹竹桃那样普通却有韧性的人。

你看,第三自然段不着“夹竹桃”三字,但细细品读,绝无闲笔:凝练的文字描写了院子里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种花,花开花落,万紫千红。抑或说人生如花,“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这就仿佛是芸芸众生,有的“花团锦簇”,有的“满院生辉”,有的“带来凄清的寒意”,有的“在秋风中怒放”,活在各自的精彩或喧嚣之中,或喜或悲。相比之下,“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循环往复,乐此不疲,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也是季羡林先生的品格―“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悼念沈从文先生》),他将自己当作一介布衣,是布衣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布衣。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这样,“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是的,做人也应该像夹竹桃那样,安静从容地开放,始终如一地开放,锲而不舍地开放,顽强不屈地开放……我们能体会到季老先生的文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匠心独具,浑然天成,我们更能体会到先生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和那份热爱生活的诚挚、本真与朴素!

【课外链接】

夹竹桃,原产印度、伊朗和阿富汗等国,因其叶片像竹,花朵如桃,故而得名。夹竹桃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遍及南北城乡各地,比如扬州市区就有很多高大的夹竹桃。夹竹桃喜欢充足的光照以及温暖和湿润的气候条件。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它对粉尘、烟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因而被誉为“绿色吸尘器”。夹竹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人若误食,会中毒,但其在工业原料、药用、观赏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第5篇

关键词:宗教;首饰设计;创作命题

1.佛典中的“黑”与“白”

《佛教对于宋学的影响之一例》中有一则小故事,里面讲到朱子教人用白豆黑豆来“系念”,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起一恶念,则投黑豆。这也是作者举了《贤愚经》卷十三的一个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理学不但在大的思想方面受了佛教的影响,连许多人们平常不注意的末节也受到其影响。

接下来又有一些例子来稍加诠释,并引申来谈一谈佛典中的“黑”与“白”。

《摩诃僧律》卷十三:

羯磨已,此比丘应作二种色筹:一者黑,二者白。不应唱言:非法者捉黑筹,如法者捉白筹。应如是唱:如是语者取黑筹,如是语者取白筹。(《大正新修大藏经》,22,344b)

《十诵律》卷三十五:

若比丘已作行筹人,随僧多少应作二种筹:一分长,一分短;一分白,一分黑。说如法者,为做长筹;说非法者,为作短筹。说如法者,为做白筹;说非法者,为作黑筹。

所谓“筹”,是小竹片。这里讲的是用投筹的办法来裁决和尚中的争端。在这里,黑筹与白筹和善恶念头无关。可是黑仍然表示反面的近乎恶的东西,而白则表示正面的近乎善的东西,东西不同,含义不同,含义则一。关键不在东西在颜色。

白黑象征善恶,还表现再其他场合:

刍当知,若纯黑业得纯黑异熟。若纯白业得纯白异熟。若黑白杂业得杂异熟。是故刍应离纯黑及黑白杂业,当勤修学纯白之业。

佛教中的黑与白象征了善与恶。更加抽象一点就是指的两个极端,一个好的极端一个坏的极端。而有极端就会有转化,这正好契合了佛教的因果业报的思想。

2.周易、道教与道家中的“黑”与“白”

2.1《周易》

道教和道家起初都是受《周易》思想的影响。《周易》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中没有明确的提及黑白概念,但其中的易挂系统确有类似的定义。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

2.2道家

首先说明一下“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道家是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

《老子》:

“知白守黑”,这是《老子》中的一句成语,白指对是非明白清楚,黑是指沉默。意指知道事情的对错,但不轻易发表看法,这是古代道家的处事哲学态度。我国还有“黑白分明”之说,比喻好坏区分得很清楚。我国的阴阳五行说中,黑色象征龟蛇、北方、冬天、寒气、水、水星。白色象征虎、秋天、风、金属、金星。可见在我国,有关黑与白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

2.3道教

道教继承了《周易》中阴阳图案。其黑白造型,这是有其符号含义的。

阴,古作“稹保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稹弊执咏翊釉疲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意为“发散气体”。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这与古人的世界起源逻辑有关。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黑”与“白”也正是象征“阴阳”。

《周易》、道家以及道教中“黑”与“白”所指的含义我们大体可以理解为阴阳的概念。与佛教中的黑白概念最大的区别为:佛教的是有好坏之分的极端,而阴阳学说中的极端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3.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中的“黑”与“白”

在基督教中,白色是上帝的颜色,圣母玛利亚就身穿白色上衣。古希腊之神穿的也是白色衣服。在许多教义中,白色带着浓厚的令人向往的神圣的色彩。而黑色则代表庄重。黑色与黑暗是同义词,这与罪和审判相关。这里也有别于佛教中的善恶,道教中的阴阳。这里的黑白并不是一个两极化的概念,而只是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已。

在伊斯兰教中,白色是圣洁的象征,在著名的麦加朝觐中,伊斯兰教徒不论地位高低,一律身披白布,以表明他们崇高的和忘我的牺牲精神;而黑色则有隐秘的含义,就如伊斯兰地区的女子大都身着黑色长裙黑色的面纱。在我们看来是神秘的意义,实则不然。其实这与他们的教义有关。教义指出少女的身体是不可露给外人(男)看的。如果发生了这是一种对自己、对自己的信仰乃至对自己信仰神的大不敬。

4.创作命题上的启发

(1)直接以“黑与白”为命题进行创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宗教文化中的独特的符号为元素为依托,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其中黑白的独特韵味。这类命题的创作主要是体现不同文化中对黑白的一般理解,也就是传统设计;

(2)借由不同的宗教中对黑白的理解,重新赋予其含义进行创作。比如道教的黑与白象征着阴阳。我们则不光以材料或表面处理的方式来表现,可以进一步可以改变结构。用完整的结构和镂空等不完整的结构来表现阴阳的意味。属于结构较复杂的设计;

(3)将黑白主题上升到其哲学意义,赋予每一件作品深层含义。这些作品可以是单件的,也可以是一系列的。借此来表达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与形态的多变。这类型的创作可以多用现代首饰的制作手法,尽可能在现代简约的风格里面呈现原有的文化符号。(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谈佛[M].北京:季羡林研究所,2007.44

第6篇

一、课内外链接:立足名家名著,增加阅读积累

1. 教材重组――语言重构,内容组建。

许多名家的作品是散落在教材的各个册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有时不妨对课文进行重组,将某位作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探究。比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综合复习”的《养花》时,可以让学生重温已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四年级上册的《猫》、五年级下册的《草原》,以及刚学不久的《北京的春节》,这样学生就会对老舍的幽默风趣、老舍式的语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其人,近其道”,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而细致地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可以联系其生平介绍,让学生明白,因为作者呆在德国,所以他看到德国街头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己种的花摆在窗台上让过路的行人欣赏;也正因他呆在德国,没有亲人的陪伴,所以会异常怀念自己的亲人,怀念自己过世的母亲。两篇文章一对照,再去阅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这本书,学生的理解将会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2. 单元导读――情感引导,对比阅读。

从教材的编排角度看,每一组都有学习主题。选择同一写作对象,不同体裁、不同角度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感受选材立意的别具匠心,有助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比如,同样是童年生活,林海音笔下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体现了作者学骆驼咀嚼时的稚气、遐想驼铃时的天真,可以说,作者的童年过得趣味横生;而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愿意捉蜻蜓就捉蜻蜓,愿意抓蝴蝶就抓蝴蝶,童年生活随心所欲,无忧无虑。但是联系课外读物――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学生就可以从主人公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时常忍受毒打的现象中,发现童年是有不同色彩的,有玩耍嬉戏时的快乐,也有为生活所迫的艰辛。这样学生对于童年的认识就比较丰富多彩,多角度思维也就得到了发展。

3. 作家牵引――作品牵头,名家引路。

从《窃读记》中我们认识了作家林海音,进而走进《城南旧事》,我们了解到那幅美丽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画面,对《城南旧事》就有了新的认识。再如,从《斑羚飞渡》《猎狐》《第七条猎狗》等一系列的动物小说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进而走进他的更多小说中,就会认识他喜欢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的写作特色。

二、课内外兼顾:以“三段式”教学,提升阅读能力

1. “三段式”阅读教学。

“三段式”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教师立足课文,从教材结构、单元导读、名篇作家等方面开发出课外阅读的资源;学生利用平时记录的“图书名片”进行深度的文本交流与欣赏;最后学生进一步理解读物的内涵、写法,也由此产生更深层次的阅读疑问。

2. 基本流程。

主题确定后,师生共同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在充足的时间保证下进行整体阅读。在阅读中,师生对文本内容整体回顾,对经典章节精彩回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体验文本内容。

3. “三段式”阅读范式。

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一次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为例,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阶段:确立主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课文,这一组的单元导读是“童年”,根据“不一样的童年”这个活动主题,我们走进了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童年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阶段:借助“图书名片”,交流汇报欣赏。

根据“图书名片”,从浅入深,开展三个层次的比较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展开多角度思维。

第三阶段:升华阅读价值。通过再次读整本书,以聊书的形式开展阅读,重在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照下列环节展开:①探讨话题――什么样的童年是有意义的?②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与生活背景。③质疑:本书里你有所质疑或者尚不能理解的地方。④拓展阅读:成长类小说的意义。

第7篇

关键词:人文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宣教功能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60-01

近年来,优秀的人文纪录片不断涌现,在丰富荧屏的同时,为人文精神的传承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是,在媒体出现泛娱乐化倾向的背景下,一些人文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也不免为追求收视率和影响力而过度追求刺激性场景和故事性,甚至以此作为选题的基本标准,这就导致其创作陷入猎奇、暴露等低品质误区。故事化是人文纪录片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如何保证人文纪录片故事化的高品质是人文纪录片创作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影像诠释故事

消费社会的形成,使得电视的消费功能特别是其娱乐功能得到凸显和强化。在这一背景下,“故事化”叙事作为一种贴近群众、生动活泼的叙事方式受到了从新闻到专题各种节目形式的青睐。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的一个基本类型,这就决定了其叙事必须建立在影像传达的基础之上。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用影像诠释故事真正实现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呢?笔者认为需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现场

如果把纪录片比作一个王冠,那么现场就是王冠上的那颗明珠。在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拍摄对象的生存状态,让人物出现在现场中,通过对现场的跟拍用镜头呈现状态叙述事件。在制定拍摄方案时,要通过与拍摄对象的深度沟通,发现其事件性,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跟拍来展开故事。

以人文纪录片《一代宗师季羡林》为例,创作者而是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状态的现场记录,挖掘主人公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内涵。通过记录季羡林先生过生日的场景,没有用一句解说就表现出世人对大师的敬仰;通过季羡林与校工关于猫的对话,让观众对于大师的平易近人热爱生命感同身受。这种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正是人文纪录片魅力之所在。

(二)画面

在泛娱乐背景下,电视观众的收视心理日益受娱乐化心理因素的支配和影响,对于单调而缺乏变化的画面越来越没有耐心;对于追求纯纪实而忽略艺术再现的作品兴致日减,对画面审美要求和故事化要求却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人文纪录片的画面要多多学习电影和电视剧,借鉴他们的艺术手法来完成故事化纪录片的画面创作。

首先,人文纪录片的画面创作要有镜头成组的意识。人文纪录片是围绕某一人文现象进行创作,一些重要的画面信息在片中需要多次出现,如果我们在拍摄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成组的拍摄,追求景别的变化和镜头的运动,在后期剪辑时就能够游刃有余,保证画面的丰富多变,不断刺激观众的视觉,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第二,重视光线的造型作用,利用光线的变化传情达意。光线是视听语言最重要的造型元素,充分发挥光线的造型作用,对于人文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二、用故事体现人文内核

真正能够触动观众的人文纪录片,其核心一定是好故事里所蕴含、所传达、所揭示的好主题,这就是纪录片的人文内核。作为编导,在挖掘和讲述故事时,一定要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故事所传递的主题是什么?要表达的思想理念是什么?只有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片子才能立得住。

首先,主题要有新意。纪录片导演进行创作时,要注意根据事件中人物讲述故事时所表达的主题和提出的思想观念中与众不同的部分,具有独特性、新颖性,使观众具有新鲜感,获得新的思想启迪。如烟台电视台制作的短纪录片《一个盲人的内心独白》,在多家媒体炒作女大学生嫁给盲人老公的主题背后,从盲人老公视角出发,记录了在整个事件中作为当事人的盲人老公的内心感受,深度挖掘出残疾人渴望融入社会得到社会尊重的深层主题,鞭笞了某些媒体为了追求收视效应跟风炒作的低劣行径,第二,主题应该具有积极、健康、乐观、向上、令人鼓舞的社会传播价值。

人文纪录片只有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美才能真正发挥自身的纪实特性,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长足的发展力。

总之,故事化是人文纪录片创作的一大进步,它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为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但是我们也要正视人文纪录片故事化创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用影像诠释故事,不断实践故事化的实现方式;同时,要抓住人文纪录片的人文内核,用故事体现人文内核,实现人文纪录片创作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宋彻.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09.

[2]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第8篇

摘 要:贾平凹创作的《废都》经历了出版――被禁――再版的曲折历程,其中呈现了读者在接受作品过程中的评论及对其的争议,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争论中《废都》完成了两大阶段的经典化历程,最终成为了经典作品。

关键词:贾平凹;《废都》;经典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最具叛逆性和世界意义的作家,而90年代创作的《废都》更是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争议,本文以《废都》曲折的经典化过程为研究重点,综述三个阶段学者对其的评论及争议,并以此反思在当代如何才能理性地评判文学作品。

一、《废都》的经典化历程

经典是对文本的价值评价,其地位是动态的。《废都》属于不能在当时被认可,却被后代“追认”为经典这一类,它在中国的境遇是曲折的,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评论是充满争议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正是评论家对此的不断争议、评论才使《废都》最终确立了经典的地位。

1.1993年,贾平凹在陕西完成了《废都》,随后的出版,使其不仅成为热销书,还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写成了《废都大评》。分析这个阶段的评论基本是理性的,毁誉参半。

但好景不长,下半年《废都》就被禁,贾平凹因此还受到了强烈的批判,评论界集成批判大军,许多评论基本是一窝蜂地批判,并没有多少学理分析。

分析学术界对其的评价,主要从知识分子精神迷失和性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批判,比如王晓明教授就和学生一起从两个方面讨论了《废都》现象,一是认为此现象的出现是一种促销策略。二是从文化层面对小说中采用的删节方式进行批判。昌切认为小说“是大众文化和感官文化排挤精英文化的畸形产物”,还说贾平凹“醉入感官文化,赚取大众喝采。[1]”李建军和孟繁华都批评了《废都》,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废都》持肯定的态度,他们主要从文本深层含义入手,丁东认为小说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世纪末的精神大幻灭。更为重要的是,季羡林和马原都对小说表示赞同,季羡林说“《废都》20年后将大放光芒。[2]”马原认为“《废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空前地把当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无聊状态描写到极致[3]”。

总之,从出版到被禁《废都》经历了戏剧化的历程,引起了评论家的集中评判和争议,形成了《废都》现象,反而赢得了更多的读者的关注、评论,这是在这样的争论中《废都》步入了经典化历程的第一个阶段。

2.2009年,《废都》重版。期间人们的价值观和认知都逐步走向开放,《废都》逐渐被批评家和普通读者所接受,很多专家开始重评《废都》。如今,对于它的评论是多样的,研究角度也比前一个时代丰富了不少,正是多角度的研究才使《废都》的意义不断被赋予。

从时代语境对《废都》进行分析的,比如陈晓明反思了之前对小说的不当评价。李敬泽也认为小说在时代和出人意料的地方建立了秘密的联系。这两位学者都写出了小说所独具的时代特点。

对作品自身进行探讨的,主要是运用西方理论对文本研究,比如从存在主义视角来解读,认为“废都”意识传达了颓废的精神状态和世纪末的焦虑。还有从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解读的,小说是对处于“失语”情境下的女性命运进行了反思,挖掘隐藏在背后的社会根源。

从主题角度研究的,一般探讨的是知识分子的精神的迷失,还有郑安纲探讨了小说和创作背景的“废都意识”。

从审美角度研究的,韩鲁华,樊瑛认为小说是对一个时代及其精神的概括。储兆文挖掘了废都的一个个建筑意象。朱佳宁则提出小说用了叙事技巧,达成了现实与作品的搭建。刘再复认为庄之蝶是个颓废的知识分子形象。

此外还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与《秦腔》、《浮躁》、《白鹿原》、《红楼梦》、《金瓶梅》等的比较,从比较中展示小说的多重方面。

从这一阶段对《废都》的重新评论中可以看出肯定的态度是占主流的,不同角度的评论对小说意义的解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从《废都》曲折的历程中可以看出,一部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就必须得到出版,并引起批评家的注意,最后成为经典的重要标志就是进入大学的教科书和载入文学史。这三方面的因素是缺一不可的,显然《废都》这三个因素都满足了,正是读者的喜爱、评论家的肯定、教科书的收纳才使《废都》完成了经典化的第二个阶段。

二、反思当今文学的经典化

由《废都》曲折的认同历程看,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影响一部作品的评价,而对于曾经的评判应该理性地予以看待。同时对于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评判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重建文学价值体系。

在当今时代,对于《废都》出现这种曲折的经典化过程应该予以理性的看待。毕竟文学经典的价值理念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就像“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经典就打破了原有经典的评判标准,打破文以载道的观念。同样,九十年代文学界对《废都》的评判很大程度上是和当时的文化语境相关的,如今看当时的批判是极不成熟,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当时的文学评论,只是因为当时的文化语境是不允许“非正统”作品出现的。虽然这种批判使得作品的经典化道路更加艰难,但从另一方面说却构成了《废都》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审视,反而有助于经典地位的确立。

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文学的经典化过程就是确立作品价值的过程。这种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因此需要从不同方面不断发掘作品中的经典性元素,从而使其的经典地位得以巩固。另外不可否认的是,经典地位并不是一直稳固的,如果作品中的经典性元素不足,就会影响其经典地位。就像“红色经典”一样,时期的评价主要强调其意识形态,因此被定为成为经典,但现在看来,虽然也不乏优秀之作,但其经典性地位还是受到了影响。另外,文学经典化的确立标准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但对于文学经典评价标准中的人文性、文学性尺度应该予以留存,这样才能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评价。

总之,对于作品的评定不能依据惯性思维,而要从内在挖掘作品的价值,使真正优秀的作品得以传承、延续。

参考文献:

[1] 昌切.世纪桥头的凝思――文化走势与文学趋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第9篇

阅读是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是语文之根。只有博览群书,汲取书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滋养语文这棵大树,使其根繁叶茂。

1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1.1 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古语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今人也说:“行万里路,不读一本书,是瞎走。”课本里、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毕竟有限,要“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除了网络、影视外,就要靠阅读。阅读不再使学生拘于一隅,阅读不再使学生故步自封,阅读不再使学生狭隘保守,阅读可以让学生知古明今、心游万仞、博学多识。

1.2 积累语汇,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的功效如春雨滋润大地一般慢慢熏陶、渐渐浸润,它不会让人在一时半刻便有显著成效,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汲取书中的精粹,自然而然的学会、运用书中精美的词汇、语汇,就如每天喝水吃饭一样,其中的营养人是看不见的,但它的的确确是被人吸收了,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

1.3 激发兴趣,开启智慧

好多学生以为背诵几句古诗,识记一些字词便是语文了,加之应试的需要,语文节节课都有做不完的试题,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其实,如果老师变做题为阅读,让语文不再数字化,不再功利化,学生松静匀乐的来读书,效果就会更好些。多读多思,在阅读中学习语文,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打开学生的心智之门,让语文教学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各门课程中,这应该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追求。

1.4 提升思想,丰富情感

阅读是写作的支柱,没有阅读的写作是仓白而空乏的,是浅薄而鄙陋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其脍炙人口的作品,哪能离开有内涵的思想,离开丰富的情感?张继落榜后夜泊枫桥,其内心万般复杂的滋味,学生可能理解?苏轼远谪岭南孤身一人于月圆之夜遥寄思乡念亲之情,学生可能体会?刘禹锡目睹昔日显赫公府已成燕雀之家,其诸多感慨,学生可能领略?学生只知道处处引用“孤独、寂寞”,却难以深入诗中感悟其情其义。这是因为学生阅读得少,自身经历又肤浅,就难以具备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读书多了,他就能从书中接受尊重敬畏、正义公平、慈悲怜悯等种种思想情感,就不难体会语文试题中要求阅读的文段的思想情感了。

2 阅读的要义――选择性阅读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中学生,面对浩瀚的书海,由于认知、分析判断能力还很不成熟,常常单是从兴趣出发,随心所欲,很难选中那些情文并茂、健康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以说中学生阅读必须要有选择,要有目的。

2.1 读文学名著,让文学熏陶、浸润学生的思想情感

外国如卢梭、海明威、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中国如季羡林、钱钟书、余秋雨、周国平、毕淑敏的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永远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之书,学生可以以此来开阔自己原来狭隘的视野,体验自己未曾体验的生活,深厚自己单纯幼稚的情感,并能汲取书中的文学营养,在丰富语汇、借鉴构思、学习立意、运用写作技巧等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海明威的《战争与武器》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季羡林的低调踏实、钱钟书的幽默诙谐、毕淑敏的平和秀慧……读这些大家之作,对做人和学习都大有裨益。

2.2 读文化思想著作,让中国文化脉络根植于学生脑海

李泽厚的《中国思想史》、南怀瑾的《中国文化十五讲》、余秋雨的《从北大到台大》等。现在学生的作文大多思想肤浅、人云亦云,缺乏新意和创新,如果学生能系统的读读这些思想家的著作,这种弊病自然而然就根除了。尤其是学文科的学生如果单凭几本教科书怎么能学好文科呢?新课标下的语文试题更侧重思想性,就阅读题而言,从第一道题的科普阅读到最后的作文,哪一道题的作答不得具有一定的思想?它涉及了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既有深度又有新意的思想观点,如果我们能读读这些书,解答试题的时候就不会茫然无措、稀里糊涂了。

2.3 读诗论,让文艺思想成为古诗文阅读鉴赏的武器

如《二十四诗品》《诗式》《文心雕龙》等。古代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必考题,也是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学生往往只记忆一些诗歌鉴赏方面的“术语”,如意象的象征意义、常用的写作技巧等,但一遇到具体的诗词,就不知道该用什么了,作答常常言不及义,或东拉西扯,答不到要领上。建议学生认真阅读上述诗论著作,效果将不言而喻。

2.4 读哲学书籍,加深和拓宽学生的思想深度

中国古代的儒、道、墨、法等各种思想,外国的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若沙等的著作。据调查,中学生了解最多的是影视明星、网络“红人”,读得最多的是新奇有趣的网络小说,这使学生越来越心浮气躁,越来越梦想一朝成名发家。如果学生能耐心阅读这些书籍,其学习成绩、人生面貌肯定是另一番景象。

第10篇

我的性格

季羡林

我一生自认为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一个上不得台盘的人。每次参加大会,在大庭广众中,浑身觉得不自在,总想找一个旮旯儿藏在那里,少与人打交道。“今天天气,哈,哈,哈”一类的话,我不愿意说;说出来也不地道。每每看到一些男女交际花,在人群中走来走去,如鱼得水,左边点头,右边哈腰,脸上作微笑状,纵横捭阖,得意扬扬,我真是羡慕得要死,可我做不到。我现在之所以被人看作社会活动家,

甚至国际活动家,完全是环境造成的。是时势造“英雄”,我是一只被赶上了架的鸭子。

可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在新育小学时期,性格好像不是这个样子,一点也不内向,外向得很。我喜欢打架,欺负人,也被人欺负。有一个男孩子,比我大几岁,个子比我高半头,总好欺负我。最初我有点怕他,他比我劲大。时间久了,我忍无可忍,同他干了一架。他个子高,打我的上身。我个子矮,打他的下身。后来搂抱住滚在双杠下面的沙土堆里,有时候他在上面,有时候我在上面,没有决出胜负。上课铃响了,各回自己的教室。从此他再也不敢欺负我,天下太平了。

我却反过头来又欺负别的孩子。被我欺负最厉害的是一个名叫刘志学的小学生,岁数可能比我小,个头差不多,但是懦弱无能,一眼被我看中,就欺负起他来。根据我的体会,小学生欺负人并没有任何原因,也没有什么仇恨,只是个人有劲使不出,无处发泄,便寻求发泄的对象了。刘志学就是我寻求的对象,于是便开始欺负他,命令他跪在地下,不听就拳打脚踢。如果他鼓起勇气,抵抗一次,我也许就会停止,至少会收敛一些。然而他是个窝囊废,一丝抵抗的意思都没有。这当然更增加了我的气焰,欺负的次数和力度都增加了。刘志学家同婶母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他向家里告状,他父母便来我家告状。结果是我挨了婶母一阵数落,这一幕悲喜剧才告终。

从这一件小事来看,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一个内向的孩子。怎么会一下子转成内向了呢?这问题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现在忽然想起来了,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习”是能改造“性”的。我6岁离开母亲,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我能躺在一个非母亲的人的怀抱中打滚撒娇吗?这是不能够想象的。我不能说,叔婶虐待我,那样说是谎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却是可以感觉得到的,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不给我做。在平常琐末的小事中,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对于这些事情并不敏感。但是,积之既久,在自己潜意识中难免留下些印记,从而影响到自己的行动。我清晰地记得,向婶母张口要早点钱,在我竟成了难题。有一个夏天的晚上,我们都在院子里铺上席,躺在上面纳凉。我想到要早点钱,但不敢张口,几次欲言又止,最后时间已接近深夜,才鼓起了最大的勇气,说要几个小制钱。钱拿到手,心中狂喜,立即躺下,进入梦乡,睡了一整夜。对一件事来说,这样的心理状态是影响不大的,但是时间一长,性格就会受到影响。我觉得,这个解释是合情合理的。

(选自《我的心是一面镜子》,有改动)

写作借鉴

1.选材有个性。本文是晚年季羡林忆童年生活之作。文章先写儿时受人欺负,“我”“忍无可忍”进行反击,接着写“我”欺负别的孩子,演出一场“悲喜剧”。选材真实而富有个性,一个调皮机灵、喜好拳脚相向,出乎人们意料的儿时季羡林形象活脱脱地立于读者面前。

2.把握有分寸。作者叙述拳脚相向的文字,既不“隐恶”,又不给人“恶少”的印象,把握很有分寸。你看,与高个儿决战,那是出于“忍无可忍”,后来也就“太平无事”;“欺负”刘志学呢,真还没有什么仇恨,只是出于儿童天性――憋足了的劲总想发泄一下而已。

3.思考有深度。文章不是儿时生活的照相式实录,而是边叙边议,由事及理,探求出缺失母爱,“积之既久”的小心隐忍是“我”的性格由原来的外向转为内向的原因。从而印证了“习”能改造“性”的论断。文章标题不取“我的童年”而取“我的性格”,可见作者的匠心。

【右写模仿文章】

说说我的缺点

王 睿

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记性。

“嘀嘀嘀……”讨厌的闹钟声响起,把我从美梦中拉了出来。我懒洋洋地瞥了它一眼,“啊呀,糟了,六点半了!”我猛地从床上跳起来,迅速穿上衣服,手忙脚乱中扣错了纽扣――不管啦!

我冲出门去,随手拉上门,跑到楼下,抓起梳子,“刷刷”几下便梳完了头发。随手将梳子一扔,心里嘀咕着:早上起来,干吗要干这些事?我拿起袜子,咦,怎么只有一只?真没记性!一定落在楼上了!我“果断决定”上楼搜!匆忙跑上楼,正想冲进房去,却一头撞在了房门上。呀,房门被锁上了。不是我锁的吗?真没记性!我在口袋里乱掏乱摸了几下,钥匙呢?唉,还在楼下,我又飞奔下楼――钥匙果真在桌上,我抓起钥匙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楼去。打开门,正想进房,突然一愣:我要干什么来着?真没记性!一拍脑袋,对了,是找袜子。我在房间里乱翻一通,就是没看到那该死的家伙。正想到楼下去找,却一脚踩到一个软绵绵的东西,正是它!我如获至宝,拾起袜子就穿。刚准备关门上学去,又是一愣――书包还在房里!你看我这没记性的脑子,害得我跑上奔下,像夸父一样,但我不是去追那金色的太阳,而是在“没记性”的导演下连续演出可笑的一幕幕……

准备就绪,我正想骑车上路,却发现脚上穿的还是拖鞋,只好再回屋内寻找。还在睡觉的妈妈,被我叮叮当当的声音吵醒,从门缝里探出头来疑惑地看着我,问:“今天是星期天,你还上学呀?――啊?”

望着她惺忪的睡眼,我“扑通”跌坐在椅子上,一声长叹:王睿呀王睿,你不能再以姓“王”(“忘”的谐音)姑息自己的缺点啦,否则,再“睿智”的脑子也没用啊!

第11篇

怎样才能使写作自然如有活水,永不枯竭?这里我想谈谈周记在写作中的一点作用。周记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平时练笔的一种惯常手段,它不仅成为学生和老师之间心灵的桥梁,更是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个人写作的最佳舞台。那么,周记在写作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一、给学生写作自由,减轻写作压力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老师董秋芳先生教作文就有他自己的一套,他出作文题目很特别,往往只在黑板上大书“随便写来”四个字,意思自然是你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难怪季羡林先生说:“我就利用这个自由写了一些自己愿意写的东西。”而学生周记正好做到了这一点,把作文的主动权放飞给学生自己,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写作和愉悦的构思心境,让他们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没有畅所欲言的顾忌,爱写什么内容,爱用什么形式,让他们全凭自己的意愿、喜好去书写生活,评说是非,在广阔的写作时空里,自由驰骋自己的心志与才华。

二、再现真实的情感空间,增强文章渲染力

我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常常指导我的学生: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热爱正义的心去观察社会、体悟社会,书写自己的生活,凸现心灵的东西,这样自然而然就有情感了,哪怕文字稚拙些,也不要紧。我相信他们只要锲而不舍,总有一天会情文并茂的。如我们在一次题为“凡人小事”的记叙文专题写作训练中,我们有好多同学展开他们多方面的视角,仔细收集生活中的点滴,找到了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有学校清洁工孜孜不倦的服务精神、有村里拾荒老人的善良无私、有路边补鞋匠的忠厚关爱……不少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尤其是一位同学写的街边水果店的老板娘,开始让作者那么憎恨她,可后来老板娘的见义勇为让作者彻底改变了对她的看法,细节描写生动,情感爱憎分明,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全班同学。我想没有这位同学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怎会有如此真实的情感体验呢?

三、张扬个性,收获未来

个性化的创造是作文的根本标志,而每个作者都是有血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人。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灿烂。作文有了个性和人性,就有了灵性,有了生命。

文要张扬个性,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而周记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诸如很多同学在周记里描述“我”的青想,倾吐“我”的肺腑之言,叙述“我”的一念之差,袒露“我”的心中至爱,诉说“我”的烦恼困惑,抒写“我”的理想追求,发表“我”的主张见解,表现“我”的气质风度等等。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同学在周记里写的“那人那事”,他回忆了初中时转学来的一位同学因身体不好在班里咳嗽不停,结果让其他同学嫌弃把他赶出教室在外面吹了一节课的冷风。后来那位同学终因病魔的侵袭不治而亡,看着他的爸爸妈妈伤心欲绝的样子,这位同学反思了大家的无情冷漠,年少无知带给人多少后悔啊。我把这篇周记读给了全班同学听,结果同学们听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脸色凝重起来。这位同学写作中并没有华丽的语言,曲折的情节构思,主题也表现得较普通,但它却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的确能看到这类事件,我们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周记里我们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诚信为人,真情为文,让青春与佳作一起焕发生命的辉煌。

此外,周记除了让学生自由抒写心灵,更是一展自我才华的最佳舞台。许多学生在倾吐自己的课内与课外心声之余还进行多方面创作的尝试,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诗歌到散文,从日记到较长篇幅的小说。更可喜的是我看到了有一部分学生在周记上进行小说连载的创作,主题到形式都由他们自己设定,有些是科幻故事,有些是校园青春故事,写得有声有色,有的已连载了二三十篇,颇有小说连载的架势。我曾经挑选了一些写得较出色的同学的周记连夜打印出来,并油印发给大家来赏读,看着大家感兴趣地在阅读以及被选中作品的同学脸上的笑容,我由衷感受到了学生心里的那份喜悦和成功,他们的自信心在这样的鼓励中大大增强了。

作文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为了让学生写出更多的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产品,语文教师不妨把周记作为一池源头活水,让它成为学生大展写作才能的一座舞台,让学生自由阅读、观察、练笔,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尽情地写,让他们在兴趣中“练”,在周记中学会作文。

第12篇

你们学校的运动会结束了吧?学习是否已进入了正常状态?你的阅读计划继续了吗?

上次我开了三十部外国文学的阅读书目,现将国内阅读的书目(现代,当代)三十部给你参考。

1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2<;;<;;徐志摩诗选>;;>;;。3宗白华<;;<;;美学散步>;;>;;。4李泽厚<;;<;;美的历程>;;>;;。

5林语堂<;;<;;生活的艺术>;;>;;。6余秋雨<;;<;;文化苦旅>;;>;;。7周国平<;;<;;岁月与性情>;;>;;。8周国平<;;<;;永恒之女性>;;>;;。

9傅雷<;;<;;西方美术名作二十讲>;;>;;。10<;;<;;丰子恺谈音乐>;;>;;。11刘再复<;;<;;共悟人间>;;>;;。12刘再复<;;<;;独语天涯>;;>;;。

13。钱理群<;;<;;周作人传记>;;>;;。14<;;<;;贾平凹散文选>;;>;;。15谢冕<;;<;;每一天都平常>;;>;;。16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17余杰<;;<;;香草山>;;>;;。18黄仁宇<;;<;;万历十五年>;;>;;。19。胡茵梦<;;<;;生命的不可思议>;;>;;。20于丹<;;<;;感悟论语>;;>;;。

22于丹<;;<;;感悟老子>;;>;;。23。于丹、易中天<;;<;;从天空到心灵>;;>;;。24。<;;<;;余光中精品文集>;;>;;。25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26钱钟书<;;<;;围城>;>;。27刘晓枫<<拯救与逍遥》。28沈从文<<边诚>>。29<<矇胧诗选>>。30<<张爱玲小说散文选>>。

娴儿,我出的这书目可能与你们学校老师出的书目差别很大吧?什么郭沫若,鲁迅,,老舍,巴金的都没有。为什么?

因为这些大作家的作品对我们的审美,心性,修养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他们的人文精神有很重的政治因素,特别是郭沫若和鲁迅,对他们的作品只初略的了解,不宜多读,男同志可以对鲁迅进行深究,但女性最好远离他阴冷的色彩。郭沫若的真正成就是对甲骨文的研究。其文风其人品非常低劣。冰心老人的散文不错,可以多读。的戏剧可读。巴金的<<随想录>>不错!

写到这,我忽然想到开学初你阅读的<<呼啸山庄。>>,这部作品也是不适宜娴儿你这种心性的人阅读的。因为你所感受到的绝不是情感的美妙愉悦,而是灵魂的激烈震荡。常人所喜的温婉,雅致,娇柔在这里都成了一种苍白孱弱,不具价值的东西,留下的只有野性,扭曲,凝重,沉郁。压抑。。。。

这部作品中爱和恨以其超越了人类极限的强度被展示出来,炽烈的语言,暴烈的行为,疯狂的复仇,让人觉得心惊肉跳,撕肝裂肺。小说中主角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爱情,是人类中最扭曲,最疯狂,最仇恨和最有破坏力的爱情。

最早我阅读这部小说时,把希刺克厉夫面对奄奄一息的凯瑟琳时残酷的叫喊抄在了自己的笔记本里:"你现在才使我明白你曾经多么残酷一一残酷又虚伪。你过去为什么瞧不起我呢?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凯蒂?我没有一句安慰的话。这是应得的,。。。。。你爱过我一一那么你有什么权利离开我呢?因为悲惨、耻辱和死亡,以及上帝和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把我们分开,而你,却出于自己的心意,这样做了。我没有弄碎你的心,是你弄碎了的,而在弄碎它的时候,你把我的心也弄碎了……我还要活吗?那将是什么样的生活,当你一一啊,上帝!你愿意带着你的灵魂住在坟墓里吗?!"。

当时我特喜欢这段文字,后来感觉这是一切爱情的描写中最令人心寒的文字,粗暴,残忍而又自私,对善良心性的培养是有负面影响的。不知娴儿对此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所以我建议娴儿最好不要阅读这类小说,读<<简爱>>也不要读<<呼啸山庄>>,读徐志摩也不要去读路遥。读林徽音也不要去读丁玲。

娴儿,林徽因是我最欣赏,最喜爱的中国当代的女作家,我认为她是中国当代的第一才女,第一美女。她和徐志摩的感情,她同梁思成的婚姻家庭事业,她同金岳霖的友谊,是中国当代最激动的感情,最美满的婚姻;最伟大的友谊!

西方有一位叫莎乐美的女性让尼采,里尔克,弗罗伊德三个男人"受孕"成为伟大的男人,东方也有一位叫林徽因的女性让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位男人"受孕"成为伟大的男人,而三个痴情的男人也成全了林徽因一世英名,每当我提到他们,我就会激动不已,就会心潮起伏;每当我想到他们,看到他们的诗文,。就会感叹高贵是不会从贫民窟里面,从暴发户中诞生的。就会感叹"穷养儿子富养女"这句话是如此的正确。。。。。他们是中国最后的贵族!

他们的诗文娴儿要尽快接触,特别是林徽音的诗歌散文,这对你美好心性的培养,对人文,气质,精神的修行是有大帮助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望尽快收到你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