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明活字印刷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中国印刷史的新贡献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但对于中国古代印刷术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活字印刷史中的金属活字印刷的研究,仍有相当多的空白需要填补。因此,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才是一件值得特别赞誉的大事。
印刷术是指按照文字或图画的原稿制成印刷品的技术。中国古代印刷术包括木版、铜版、非金属活字与金属活字的印刷。《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是把中国金属活字印刷作为中国整个印刷史的一个阶段进行考查的。中国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然后用水墨进行印刷。中国现今的木版水印画作为艺术的一种,仍在沿用此法。这种方法被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到了唐代,中国的刻版印刷术不仅在国内盛行,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同时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更多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中国古代大发明家毕升首创了泥活字版,再次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这以后,又出现了使用铜、锡、铅等金属制成活字版的印刷技术,从而使印刷变得更为便利。
金属活字印刷是世界近代印刷的发展起点。《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所以可贵,在于它依据大量的中外文献和大量出土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文物--既有代表印刷术前身的公元前的中国印章捺印,又有中国早期的刻版印刷实物;既有举世公认的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详细记载,又有对毕升之后金属活字印刷从出现到宋、金、元、明、清五朝发展的翔实例证,同时还依据大量事实,详细论述了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中东以及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各国的影响。全书以大量权威著述和连绵不断的历代文物,以及67幅翔实插图,奠定了考证大厦的深厚事实之基。同时,对围绕金属活字印刷起源问题的纷纭争议并不回避,而是直面历史和事实,雄辩地证明金属活字印刷在11~12世纪由中国发明并首先使用,这一发明早于韩国二三百年,早于欧洲三四百年。此外,著述还从中外技术对比和技术交流史的角度,深入研究论证,再次证实东西方国家早期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普遍受中国影响,其技术的广泛传播发生于元代。所有这些,都不仅对中国印刷史研究是一个推动,而且对世界印刷史研究也是一个贡献。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技术的进步。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术所以起步较早,是因为中国最早发明金属活字印刷,而与此相关的铸印、铸钱技术则有2000多年的历史,铜版印刷也有千年历史。《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显然充分注意到了这些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对出土实物的研究、模拟实验,并到有关手工作坊进行现场考察以及采用现代科学知识对古代事物进行学理分析等,从而彻底理清了中国古代整个金属活字印刷工艺的工程细节。书中展示的"中国传统金属活字印刷工艺过程流程图",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各道工序中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情形,使整个金属活字印刷过程一览无余。这当然又是一个基于严格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突破之举。
金属活字印刷的最早发源地在中国。但中国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长时间没能成为主流印刷形式。中国从宋代到清代的800年间,一直保持了印刷方式多样化的传统,即重点发展木版印刷,相应发展非金属活字和金属活字印刷。中国历史上的这种多元印刷文化是由中国特定的国情和传统积淀所决定的。对此,《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也进行了有说服力的精当分析。这也体现了著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是中外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的学术专著。其作者潘吉星教授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外著名科学史家,他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均有精湛深刻的研究。这次他对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的研究,贯穿着严谨、科学、求是的精神,这部巨著堪称一部考据准确、论证科学、内容翔实的填补空白之作。它的出版,使中国印刷史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是对中国印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印刷史的贡献。
《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 潘吉星著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
1、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来源:文章屋网 )
或许你认为中国的活字印刷,医书等文化遗产的失传让中国担当不起文明古国这传载了千古人民智慧结晶的巨大称号。
但是你们错了,世界上没有东西会失传,一个事物表面上的消失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失,社会的发展,已失传的文化遗产在这期间演变的“更上一层楼”
而并非我们所为的失传。
如活字印刷。北宋庆历间中国的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种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在德国,J?谷登堡游也发明了活字印刷,却比中国的毕升晚了400年。可见当时的中华儿女多么聪慧!
虽然活字印刷术已失传了,但当今社会的人们却通过活字印刷术发明出了微光打字,打印,复印。所以,这并不表明字印刷术已失传了。
在说说煤油灯吧!它以煤油作为燃料,多为玻璃质材,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
虽然煤油灯已失传,但代替煤油灯的是更多的灯,如:电灯、日光灯、油灯、铜灯、铁灯、马灯、壁灯、路灯、霓虹灯、花灯、灯笼、走马灯、卡通灯、宫灯、航标灯、红绿灯、警灯、无影灯、探照灯、追光灯。这些灯不仅外观比煤油灯美,发出的光也比没有灯美,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会失传,只是在社会的发展中让它更完美。
中国文化遗产的消失,并不代表这一切文化遗产的消失可是代表中国人民对社会的发展,中国依然能担当起传载了千古人民智慧结晶的巨大称号——文明古国。
初二:chenalina
木活字还活着
东源村隶属于浙江省瑞安市平阳坑镇,在木活字印刷技艺惊现于世人前,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如今,和“东源村”这一行政称谓相比,当地政府力推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这一文化名片显然更有名气。来到村里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墨香,近200平方米的四合院里人头攒动,有来自温州市区的学生,也有全国其他地方的游客。
王超辉是这里的负责人,他的另外一重身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此时,他正忙得不可开交,他所在的屋子被学生围得水泄不通。他冲我们挥了挥沾满油墨的手,算是打招呼。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放着3块嵌着字模和图案的字盘,虽然已经排好版,不过由于字模上雕刻的全是反字,让人一时难以认清印刷的内容。只见他用一把粗棕刷蘸上墨汁,在字模上反复涂刷,然后把一张宣纸覆在上面,接着用另一把棕刷在纸面上轻轻上下扫动,直到慢慢显出文字和图案的墨迹。等把宣纸轻轻揭下来,一首配有插图的陆游名作《钗头凤》呈现在众人眼前。扑面而来的墨香、典雅大气的老宋体字、端庄古朴的版式,让见惯电脑排版印刷的我们不禁眼前一亮,啧啧称赞。
等人群散去,我们才看到屋子两侧摆放着十多个乌黑的字盘,字盘的格局很像算盘,里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个个1厘米见方的字模。这些字模经过墨汁的长久浸润,如黑炭一般,只有拿起来细看,才能看出是木头制成的。“刻木活字要用棠梨木,这种木头花纹细密,质地硬,浸墨后不容易变形。”王超辉说。
在我们强烈“要求”下,王超辉为我们演示刻木活字。他先拿起一个模坯,用毛笔在上面反写了一个繁体“谢”字。等墨汁干后,他拿起刻刀全神贯注地雕刻起来,只见他左手不停转动字模,右手稳准运力,刀尖划过,木屑纷飞。不到十分钟,一个方正典雅的阳文繁体“谢”字便显现出来。王超辉介绍说,“写反字和刻字,是木活字印刷最难的两道工序。作为一名谱师,刻一套总数有两万多个的活字模是接活的基本硬件,按刻一个活字模平均花十分钟计算,一天最多也就刻五六十个,刻完一套怎么也得花一年时间。”
王超辉伸手让我们看他手掌里的老茧。然而,相比老茧,此时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在排版时如何从上万个字模中快速选出需要的字模?王超辉笑了笑,随手拿起身边的一份文稿走到字盘前。他左手执文稿,嘴里用方言念着“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右手快速、准确地在字盘上捡出字模,直接放入一边的空字盘里排版,根本不用仔细查验。等他捡完字模,我们对着文稿逐一核对,竟然没有一个捡错!见我们一脸惊讶,王超辉解释说,他念的是祖上传下来的“捡字诗”,一共32 句160个字,基本囊括了大部分的汉字部首,字模都是严格按照这首诗排列在字盘上。比如,诗中的“君”是指把所有带“君”字旁及字形与“君”相近的字放在字盘里的同一行,如“群”、“尹”等字。只要背熟了这首诗,对每个字模在字盘上的位置就能做到了然于胸。
刻字、选字、排版,在这里看到的每一道工序,都与《农书》中的描述如出一辙。置身于此,仿佛时光倒退了八百多年,当人们以为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只存在于课本中时,在浙南一隅的这个小村落里,还能收获一份“原来你在这里”的庆幸和感动。
以族谱为承载
为什么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会在东源延续下来?这是几乎每一个到馆里参观后的人都会产生的疑惑。“修谱。”王超辉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道出了缘由。据长期研究浙南族谱文化的吴小淮介绍,浙南一带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当地的先民要么是在宋代以前为避战乱迁到闽南地区,然后在明清时期迁到浙南一带,要么是在北宋南渡时迁徙到此定居。颠沛流离、聚族而居的生存背景,造就了当地人强烈的宗族观念,“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即使在“”期间,这一带的修谱传统也不曾中断过。
王超辉家族的《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了木活字印刷术来到东源的历程。元泰定元年(1324年)前后,作为王氏第11代的王法懋就已经在福建安溪一带以修谱为业。清乾隆元年(1736年),王法懋的后代王思勋带着子女迁居到现在的东源村,同时带来的还有用木活字印族谱的手艺。在之后的三百多年里,这门手艺在东源王氏家族中传承了十余代而从未中断,并通过联姻、收徒等方式,让这一技艺在一些外姓家族里也传承了好几代。如今看来,正是由于谱师在替宗族修族谱、理血脉的时候,在日复一日的刻字排版中,无意间守护了华夏文明的这点星光,让它在历史长河里安静地闪耀着,一直延续至今。
翻开展馆里收藏的族谱,在每一本的扉页上都可以见到“平阳坑镇东源村××梓辑”的落款。古人以“付梓”来指称刻字印刷,而“梓辑”则是东源村的谱师对修谱全部程序的概括性称谓。据王超辉介绍,完整的修谱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清谱稿,第二阶段是备字印刷,第三阶段是印本加工,前前后后共有二十多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讲究。刻字印刷只是族谱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出一本让客户满意的族谱,谱师还要熟悉甲子纪年、认识冷僻字和异体字、了解古文语法,甚至能撰写古文。事实上,东源谱师中很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念过几年书。
东源谱师除了在瑞安本地编印族谱,还到浙南各县市甚至福建、江苏、湖北等省接业务。他们食宿都在宗族祠堂里,修谱时间随宗族人数而定,短则数月,长则经年。待一本本精美族谱问世,谱师还要主持盛大的“圆谱”仪式。在鼓乐齐鸣中,新族谱被摆在祠堂的主祭案台上,享受香火供奉。谱师则披红绸、坐上位、听赞颂、纳红包,长时间的辛劳也在喜乐的氛围中烟消云散。
在东源,木活字印刷和修谱就这样结合在了一起,成了谱师必须掌握的谋生技艺,并且借助于修谱这一行业延续至今。
受欢迎的铅活字
在东源村,听到最多的还是“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木活字印刷可能已经见不到了”这样的感叹。打听之后才明白,原来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铅活字印刷已经在当地谱师中流行起来。
“主要是木活字印刷的时间成本太高。”王超辉为我们算了一笔账:采用木活字印刷,一个熟练的谱师一天最多印三四版,一年最多可做4~6本族谱,按一本族谱收费5000元计算,一年下来赚的钱仅够一家人的日常开支。
潘朝良是东源村较早采用铅活字印刷族谱的谱师,“虽然我也是木活字印刷技艺的传承人,但现在主要还是用铅活字排版,有时也用电脑排版。”潘朝良说,谱师的收入主要依据宗族人丁的多少而定,通常一个家族都有两三千人,采用电脑排版印刷、铅活字印刷和木活字印刷的报价相差很大。“打比方说,电脑排版我只收8块钱一个人,铅活字印刷就要10块钱,而木活字印刷就不能少于15块钱。修谱之前,我会跟宗族的人讲清楚,他们喜欢哪样我就按哪样做。不过,从近几年的生意来看,大多数宗族都会选铅活字,选木活字的连一成都不到。”潘朝良说,采用铅活字排版修族谱,如果业务不断,一年可以接一二十个,轻轻松松挣十几万。
铅活字印刷也受到一些新入行谱师的欢迎,在他们看来,刻木活字手艺难学,没有多年的刻苦努力不可能学到家。印刷时对用墨量、刷墨力度的要求也很高,即使手艺再精湛,印出来的文字也会有大小、深浅的区别。“铅活字就不一样,现在可以向铸字师傅订字,字体大小规格统一,也不需要印刷技巧,即使是外行练习几下就会了,而且印出来的字墨色均匀、大小统一,比木活字印出来的更漂亮。”一位刚入门的“谱师”说。
相比其他谱师的“与时俱进”,王超辉显得有些固执,他是目前东源唯一一个坚持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谱的谱师。“懂族谱的人都知道族谱要讲究古意,只有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才相配,铅字印的虽然好看,但完全没有木活字印的宝贵。”
光环背后的无奈
东源村并不大,200 户左右,人口不到1800人,如今做谱师这一行的约有60人,其中能够掌握全套木活字印刷技艺的不到20 人,再经各级政府认定,最终确认的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人只有11 位,并且年龄都在60岁以上。
今年81岁的林初寅老人也是东源木活字印刷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虽然如今他已不再接活,但带有徒弟,不过都是上了年纪的。“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干这行,又脏又累,他们随便在外面找个工作,一个月就能挣几千块钱。”
林初寅老人有3个孩子,虽然他们早就学会了用木活字印刷修谱,但如今没有一个以此为营生,全到外地打工去了。“在现有的11位传承人中,几乎都没有子女接班的。”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建俊无奈地说。
虽然如今在浙南地区修谱仍是一种常态需求,但20~30年的续谱间隔和服务地域的有限性让修谱的需求并不旺盛,村里的年轻人还是选择了外出闯荡。
2008年,木活字印刷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把培养传承人作为保护木活字印刷术的当务之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的措施,如带一个徒弟政府每年给予传承人7000元的经济补助。此外,当地政府也考虑将东源村作为古籍印刷点进行扶持,在印刷族谱之外,利用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技艺承接各种古籍的再版转印业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儿童玩具设计;设计方法
一、市场调研
(一)现有儿童玩具调研
儿童玩具是指为目标人群儿童娱乐、学习、益智所设计并生产制造的产品。儿童玩具的特点是要与目标人群的年龄和智力密切联系。一件好的的儿童玩具在使用和操作方面必定是便捷、安全、舒适的。由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所以对于玩具的造型、材质以及色彩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按功能来说,儿童玩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主题玩具,也叫做社会生活玩具,就是指角色扮演的玩具,儿童通过此类玩具扮演某些社会角色,认识了解到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具有较大的帮助。
2.动手玩具,即认知类玩具。
3.科技玩具。主要是借助物理性知识或者电池遥控的玩具,如电动火车、遥控飞机、遥控车等。
4.音乐玩具。能够发出优美音乐的玩具,市场上主要是八音盒、音乐手机、儿童电子琴、带电子音乐盒的娃娃等。
5.健身玩具。就是体育类玩具,例如各种球类、各种车辆,三轮脚踏车、小滑板车、电瓶车、小自行车等。
6.启蒙玩具。主要服务对象为婴儿,在家长的引导下吸引婴儿的注意力,让婴儿认识物体的形状、色彩。
(二)对学龄前儿童调研
2014年3月30日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银河幼儿园大(一)班学龄前儿童(6-8岁 共36人男23人女13人)关于对四大发明的市场调研:
问题:1.你知道活字印刷术么?
2.你最喜欢什么玩具?
调研结果显示在36个儿童中没有一个人知道活字印刷术。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学前儿童对于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还处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传播的丧失。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民族文化认知感,为千百万祖国的花朵而设计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三)调研结果
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6岁以上的儿童大多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挑选玩具,另外再加上每个家庭不同的经济状况、审美修养、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等,6-8岁儿童对玩具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学前儿童对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处于浑然不知的地步,我国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设计并没有很突出,原因在于对传统文化,传统元素的学习没有做到位,如果从小就开始培养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学习,我相信当这代人长大之后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肯定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并会创造出更加优良的,符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
二、设计目标定位
市场可行性与目标定位
针对6-8岁学前年龄段的儿童设计玩具,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玩具,是学习各种知识,培养各种兴趣的重要时期,所以此次玩具设计切合这些特点,要引导儿童发展,愉悦儿童身心作为主要出发点。具体如下:引导儿童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情操,让儿童从小就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针对有些儿童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合作玩耍这方面的情况,玩具设计亮点在于此款玩具是在2―3个小朋友合作的情况下完成的。
“活字印刷拼图玩具”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活字印刷术开发创造的,玩具本身所传达的文化底蕴能够在儿童玩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而且我们把儿童的学习和娱乐集合在一起,使儿童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
三、设计提出
(一)创意说明
设计灵感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活字印刷术。从小就培养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我们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款设计立足点为益智类玩具,即可以开发智力又同时学到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设计方案
方案一:传统活字印刷模式拼图玩具
传统的活字印刷方块字,用活字印刷的形式拼图。儿童只有在把版排好,也就是完成拼图这一步骤之后开始印刷得到自己拼图完成后的图画。
方案二:抽拉式活字印刷拼图玩具
设计改进之后将印泥与纸张放入抽拉式抽屉内部,当儿童将拼图拼之后直接把活字印刷的盖子盖好,自己拼好的图案将印制在纸上。
方案三:按压式活字印刷拼图玩具
此次改良之后将活字体块的外盒做成上下都可以打开的开放式收纳盒,当儿童拼图时可将下部的盒盖扣好,将上部抽拉式的盒盖打开,将拼图拼好后扣好上部的盒盖直接按压即可得到自己拼图的图案。
(三)深化设计
对于体块的形式和内容有多种选择:一时拼图形式,儿童在拼图之后还可以印刷,在玩耍时学习到活字印刷。
二是字母形式,可以用字母简单的拼成单词,既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又学习到外国文化。
三是汉字拼图形式,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符合活字印刷中国元素。
经过综合考虑确立最终设计定稿,最终解决了体块拼图内容以及识字功能,正反两面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让儿童在玩耍时还可以学习,不仅学习到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学习到新的汉字。
四、规划设计
(一)色彩方案
根据6~8岁阶段的儿童心里发展以及该年龄段所喜爱的颜彩做了一些列的分析。
根据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儿童随着年龄的变化,生理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印象随之有别,据统计:儿童大多喜欢鲜艳的颜色。婴儿喜欢红色和黄色,四至九岁儿童喜欢红色,九岁儿童又喜欢绿色,七至十五岁小学生中男生的色彩喜爱依次是绿,红,青,黄,百,黑;女生的喜好依次是绿,红,白,青,黑。
所以根据调查研究最终确定一套配色方案。
(二)材料选择
经过多种材料的对比决定最后材质用松木。松木颜色淡黄,纹理清晰,适宜做家具和各种木制品。所以木质外壳要保留有原始的木纹体现传统的设计元素,所以松木为最优选择。
(三)效果图
最终效果图
最终确定效果图共有48块体块,每个体块具有不同的配色。正反两面都可以用来组合拼图的体块。
五、结语
“活字印刷拼图玩具”设计目标是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活字印刷而进行的一次设计,目的在于向处于6-8岁的学前儿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活字印刷术,使之在儿童阶段就开始培养中国元素的文化底蕴。本次设计采用了多种设计方法,在此次设计当中深刻的体会到设计方法对于一件设计作品的重要性,设计方法贯穿整个设计当中,是整个设计的逻辑与重点。
【参考文献】
[1]凯瑟琳.费希尔儿童产品设计攻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周瀚光,王贻梁.百工竞技:阅读中国.科技史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韩卫国,陈春兰.中国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4]唐家路.设计艺术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0.
[5]董占军.现代设计艺术史[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9.
[6]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毕升 活字印刷
毕升(约971-1051)湖北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2、蔡伦 造纸术 东汉元兴元年(105)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制成了“蔡侯纸” 。元兴元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
3、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具体的没有,火药三国时代开始发明,当时被用来当爆竹,到了宋代才被用来当作军事用。
4、指南针也没有具体的发明者 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开始取代竹帛。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唐宋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唐朝造纸术传到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到欧洲。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这种方法优于手抄百倍,但是雕版印刷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刻板需很长的时间,存放刻版又要占据大量空间,如果一部书不再重印的话,刻版便成了废物。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弥补了雕版印刷的不足。活字印刷是在北宋庆历年间由平民毕升发明的。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毕升以胶泥刻字,一字一印,火烧使之坚硬,存于木格之中。这种方法省时、省料,把印刷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在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对欧洲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说,四大发明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物质、技术上的准备,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明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人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人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的实现,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1)从科技内容看,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注重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乏实验;(3)从用途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世界。
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3)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造船业的进步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等;(4)各民族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加强,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繁荣,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本国科技的发展;(5)教育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此外,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与中华民族具有的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以及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三、“李约瑟难题”
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史,不能回避“李约瑟难题”。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以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编著了15卷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16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然而“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换言之,“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这个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精确验证和数理逻辑。传统文化有形象思维和深奥模糊的混沌性特征,诸如道家学说的太极、元气、经络、风水、阴阳等,都普遍存在着“妙处难与君说”的特点;中医虽然神奇灵验却没有西医的化验验证和精确数据。中国古代科学多为经验总结性的应用科学,虽然注重记录现象,也有直觉猜测,但缺少逻辑推理、数理分析和实验验证,因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中国有四大发明,但未能揭示其原理;有最早最全的太阳黑子和新星爆发记录,却陷入了“天人感应”的臆测而没有建立科学的天文学体系。
其次,小农经济基本不需要科学。几千年来,中国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明清时代的农业科技和秦汉时代的农业科技基本相同。所以中国历史上虽然科技人才辈出,但没有社会利益驱动,也就失去了发展动力。因此,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命运,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次,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以及科举制度阻碍了科技发明。孔子教学的“六艺”中也有算术,但后来的学校教育却逐渐只剩下“四书五经”。明朝八股文则让科举彻底进入死胡同,没有任何创新精神,造成无数儒生“读死书”,醉心于儒家的义理,而蔑视科学研究。
阿拉伯帝国俘虏中国造纸匠,欧洲画师偷走中国造纸术
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是最早传播到其他国家的。公元751年,唐朝大将高仙芝率军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将军沙利会战于中亚重镇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怛逻斯之战后,唐军中的部分造纸工匠被阿拉伯帝国军队俘虏。沙利将这些工匠带到中亚重镇撒马尔罕,让他们传授造纸技术,并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第一个生产麻纸的造纸作坊。从此,撒马尔罕成为阿拉伯人的造纸中心。
随后,源自中国的造纸术随着阿拉伯帝国大军迅速传到叙利亚、埃及、摩洛哥、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
清朝乾隆年间,供职于清廷的法国画师、耶稣会教士蒋友仁,将中国的造纸技术画成图寄回巴黎。从此,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在欧洲广泛传播开来。
直到1797年,法国人罗伯特成功地发明了用机器造纸的方法,从东汉蔡伦时代起中国人持续领先近2 000年的造纸术,终于被欧洲人超越。
蒙古纸钞、欧洲纸牌成印刷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由于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区广泛使用纸钞,作为纸钞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也顺着古代“丝绸之路”西传至西亚、北非一带,随后又进入了欧洲。
除纸钞外,宗教画和纸牌也促成了欧洲人接受印刷技术。纸牌虽小,却综合了手绘、木版印刷等各种方法,因此成了欧洲人学习、掌握雕版印刷术最直接的途径。
蒙元时期,欧洲人沿古代“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学会了使用木活字。欧洲人使用的拉丁字母只有26个,比汉字更适合活字印刷。1450年,德意志人古腾堡发明了哥特体拉丁文金属活字印刷术,解决了长期困扰欧洲人的字形问题。
波兰学者冒死偷画火器图
中国古代在战争中使用火器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朝末年。南宋初年,军事学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管形火器――火枪。这在人类使用火药的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将虏获的工匠和火器全部掠走,还把金军中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军队。次年,蒙古大军发动第二次西征,新编入蒙古大军的火器部队随军远征。在随后的几年中,装备火器的蒙古大军横扫东欧平原。
1241年4月9日,蒙古大军与3万波兰和日尔曼组成的联军在东欧展开激战。根据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在《波兰史》一书中的记述,蒙古大军在这场会战中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躲在战场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内,偷偷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样式。配备火药武器的蒙古军队在欧洲长期驻扎,也给欧洲人偷窥火药技术提供了机会。
阿拉伯商人频繁搭乘中国商船,学会了使用指南针
大约在公元3世纪前后,中国人发现了磁石的指向特性,并依此特性制造了“司南”。
大约在10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人已将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公元1119年成书的《萍洲可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必胜”与争强好胜无关,它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赋予北印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发扬文明,超越自我。
还记得北京2008 年奥运会的开幕式,897 块字模在目不暇接的变幻中,组成巨幅汉字“和”,展现了中国活字印刷的神奇魅力。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而近代,中国的印刷技术落后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印刷才告别了铅与火,走过了光与电,迎来了“0”与“1”的新时代。半个世纪以来,北印见证了中国印刷事业的风雨历程。虽然北印不大,虽然北印不是很美,但是它很有魅力,它传承了中国的伟大文明,并将其发扬光大,每个北印人都为自己肩负的职责而感到自豪。
刚进校园的时候,更多学习的是专业理论知识,因为好奇和求知欲望我总会走系串班去听自己喜欢的课程,所以对不少院系都有一些认识。比如设计艺术学院,这里大部分同学都是学画画出生的,并学习相关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前辈制作的多媒体光盘《皮影戏》、《京城四合》、《中国古代印刷术发明》、《风筝》等作品就获得过国际“莫必斯”多媒体光盘制作大奖、“中华杯”多媒体制作大奖等奖励。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优秀教师不少,学院学生所使用的一些教材都是老师结合理论和实践编写的,据说印包学院的毕业生很多都去了广州、深圳等沿海地区的大型印刷厂工作。我们传播与管理学院的镇院之宝就是乔东亮等一批老师了,乔教授很年轻,不过40 出头,但是他却兼任了我们学院的院长、学校副校长和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社长的职务,他虽然业务繁忙但仍会亲自为我们上课;还有肖兰老师,不少出版社的社长、总编都认识她,因为他们不是曾经听过她讲课,就是她的学生。说到老师,不得不提魏志刚教授,他亲历和见证了中国高等印刷教育50 多年的创建发展历程,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学校校史的活字典”。魏教授已年过古稀,但他依然朴实健谈、精神矍铄,在中国印刷博物馆里一如既往地传递着印刷的文明。
学以致用,作为一名印刷学院的学生,只在课堂上听老师传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通常会利用假期到实习工厂参观实习。北印的实习工厂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小作坊,它是雅昌企业(集团)公司在北京的分厂。雅昌集团的创始人万捷就是我们学校印刷机械系1984级的毕业生。雅昌的出现,不仅仅是中国多了一个印刷厂,它致力于现代印刷模式的新探索,大胆地将传统印刷业与现代IT 技术及文化艺术完美结合,赋予了印刷更深的文化内涵。尽管实习工厂整个厂房只占据了两层楼,里面却是玄机重重:一楼安置了国际先进的海德堡、小森、曼罗兰等知名品牌的印刷机、切割机、装订机,以及库房;二楼则是印前工作室,排版、出片、打样等工序一气呵成。实习工厂不仅工作效率高,能承接大型的印刷订单,甚至一些专业性出版社要求极高的印刷任务也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在这里实习了近一个月,不仅弥补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和漏洞,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迸发出来的惊人震撼力和创造力。实习的意义也莫过于此,单纯的学习是盲目的,只有不断地挖掘自身潜力,不停地寻找提升能力的空间,才有必胜的可能。
记得毕业那天,我来到图书馆前,望着毕的石雕像,毕――必胜,这就是我一直的信念,也是每一位北印人的信念。
求学提示:因为专业的特殊性,色盲或色弱考生不宜报考北京印刷学院的所有专业。
[关键词]内涵;外延;初中历史;主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120-02[ZW(N]
[作者简介]张莹莹(1988―),女,安徽天长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教师,二级教师。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主题学习应运而生,这与历史学科素材丰富、生动活泼的特点相适应。主题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需要教师清晰把握历史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历史内涵是指能够知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基本情况,把握其内容,能描述其过程及基本线索。把握历史外延是指能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把握史实之间的关系,能进行解释、推断和区分,并可以在新情境中迁移和运用。本文以七年级下册《宋元科技成就》为例,对基于内涵与外延的初中历史主题学习进行了有效尝试。
一、确立学习主题,理清教学思路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课标则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初中历史的学习要依据课标与教材确立主题,这样才能对教学内容有精准的把握。2011版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据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及火药的应用和外传,难点是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从教材上看,本课题为“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主要通过讲述三大发明让学生体会到“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作为一节文化课,其内容就是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的反映,与本单元的其他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理性分析,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更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小小解说员”环节,要求小组合作在卡片上写下解说词并进行展示,重点介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和进步性、指南针及火药在宋元时期的应用,最后探讨对世界的影响,活动以活泼的竞答形式进行学生的反馈评价。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主题进行,从知识和能力上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从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分享交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二、把握关键内涵,进行情境渲染
在主题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关键知识点的内涵,知识点内涵的处理方式要多样化、情境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课上保持旺盛精力,学习兴趣、效率得到提高。
在本主题的学习中,有两个关键知识点的内涵需要把握。一是“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句话起到了总领作用,本课的宋元科技成就主要指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有学生学完后会问:“并不是所有的三大发明都是在宋元时期发明的,为什么说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情境的渲染和有效的引导。如活字印刷术,它是对雕版印刷术的技术改进,可以以“宋版书”佐证其历史价值;战国时期虽然已有司南,但是北宋的指南针、南宋的罗盘技术更成熟,携带更方便,定位更精准;火药虽然在唐末就已经用于军事,但是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是在宋元时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就会明白,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主要是指三大发明得到了改进,技术已经成熟,运用更加广泛。另一个关键知识点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如何理解“灿烂”一词?三大发明固然重要,但其他科技成就也同样耀眼。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沈括和郭守敬的成就来增进学生对“灿烂”一词内涵的理解。这样,历史概念才能丰满起来,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宋元科技形象。
三、呈现点线结合,升华知识外延
主题学习要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要在每一个板块的讲解上采用“点―线”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就是在掌握历史内涵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外延。针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问题,有学生提出:“指南针为什么在宋代广泛用于航海事业?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为什么在宋元时期?”这是很典型的知识点的背景外延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宋代造船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很快就被发明出来并应用在航海事业上;宋代各政权并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常有战争,元朝也在不断扩张领土,火药武器自然被广泛应用。因此,主题学习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它是历史外延最基本的呈现形式。
除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外,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知识也是一种外延的升华。如讲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时,不仅要采用培根的史料,还要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且没有接触世界史的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资料,如《圣经》、地理大发现的图片等,学生了解了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就能理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历程的推动作用了。
最后,在总结本课时,笔者出示“()的宋元科技成就”,利用留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很多学生都会用“灿烂”“鼎盛”等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宋元科技成就在中国科技史上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两个维度来分析:宋元的科技在中国科技史上处于巅峰,在同时期的世界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领先世界”这个词会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能够升华学生对宋元科技成就的认识。
基于内涵和外延的初中历史主题学习,让学生心中有清晰的历史事件,有完整的历史线索,有独特的历史视角,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完整的校本课程资源,能够促使历史课堂向纵深发展,推动课程改革掀起新一轮浪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李清照词 广泛传播 原因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都是因为她的词。清照的词就是千年来经过无数读者受众的检验和评判而流传下来的,并且是经久不衰的。从传播学角度讲,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可以让易安词这么广泛的传播呢?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浅显地讨论一下。
一、宋代印刷术的全面盛行和广泛运用
在东汉末年造纸术改进和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出版过程是繁琐且劳力伤财的,故宋代之前出版的书本也是较少的。隋朝开始就有了雕版印刷术,但是因复杂和成本等原因运用地较少。从宋代毕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文学作品的结集出版就简单多了。传播史上也表明,由于客观原因,记载文字和出版书籍的困难严重阻碍了古代文学和科技的传播和继承。宋代以来,是传播自觉觉醒的时代,活字印刷术的盛行使得很多文人的优秀作品得以出版,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李清照恰好就处于这个时代,而且当时坡、辛弃疾等杰出词人辈出,举国上下对词的创作和接受都空前繁盛,故曰宋代是词的时代。在这种主观的社会背景下,在这种客观的印刷术前提下,不少词人都有自己的词集。李清照词集在宋代时就已经有四个流行的版本,即《漱玉集》一卷本、《漱玉集》5卷本、《漱玉集》5卷本和《易安词》6卷本。活字印刷的时代造就了李清照词集的大量涌现,也看出李清照词在宋代也是极受读者青睐的。
二、李清照的家世背景及学习背景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受到优越的教育,造就了她博闻强识,通晓经史,善书画,知音律,很早就开始自己创作,并且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着较高的造诣,尤其是她的词,无论是宋代还是后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礼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两人门当户对,志同道合,还共同研究金石书画,可谓是才子佳人一对。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播者的知名度更是直接关系到其传播的信息的范围广度和受众的接受热度。李清照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的家世背景,都可谓是高知名度,高关注度的。所以李清照词的广泛传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她的家世和学习背景。
三、李清照独特的女性思想和性格魅力
古往今来,李清照可谓是中国第一才女,对于她的思想和性格人们都是倍加关注的,也有很多人对其进行研究,试图发现李清照是有着怎样的妇女情怀和独特的性格,才能写出如此深得大家喜爱的词。
李清照的词中无不透漏着真、善、美,也留露着她本人的性格特征:敢说、敢笑、敢于讥评有地位的男人。她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更加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她勇于表露自己真实的爱情,才留下了那关于情思关于离愁的千古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很多人怀疑李清照是否有爱国思想,我想这点是肯定的。我们没有理由用一个男人对国家应该有的担当、用男人的眼光来批判李清照,她只是个女子,只是个憧憬自己的爱情也热爱自己国家的女性。可是在那样的条件,在男权当立的社会,李清照不可能像屈原、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也没有武则天那样的野心去统领朝政,她能做的只是祈祷只是希望国家能够保全,人民能够安康,这种爱国思想在她后期的词中也是有很多体现的。
四、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和价值
李清照主要以其易安词享誉宋代文坛,并且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吕思勉说:“易安诗笔稍弱,词则极婉约,且亦妙解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者,实倚声之正宗,非特以闺阁见称也。”可见李清照对词的把握是多么的精妙,婉约也是易安词的灵魂。李清照前期和后期的境遇大不相同,词也有所不同,前期的多清丽妍媚,后期的多凄楚淡净,但是前后词的创作都不失婉约。
李清照词的言语风格被概括为两点:清新工巧,善用浅俗语。也有人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清照的词,都是比较精确的。清照的词之所以这样广泛的传播,在传播学来说首先浅显易懂才能被大众接受,当然她的词写的是那样的真切、动情、通俗又朗朗上口,这也会让很多受众产生共鸣,这便是传播信息内容与受众的接近性,而心理上接近性最能吸引大量的受众。清照的词就是有这种力量,虽然她是近千年以前的人,却让人感觉到了心灵的相通,情感的共鸣。这也是传播中“内容为王”所决定的,李清照词的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欣赏的。
五、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的舆论颇多
舆论是指人群中相当比例的人对公众关注的话题所持有的意见。对于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问题的看法已经有长达近千年的争论,而且历代学者都乐此不疲。
本文暂且不谈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之事,单看这个学术的争论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个舆论了,而且对于这个问题的争执使得李清照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也为李清照的词能广泛传播出力不少。
也许李清照根本不知道舆论这个词,更不会用舆论使自己出名。但是关于她的改嫁说无疑就是一个舆论的话题,也是这么多年来可以长青的话题。而这个舆论话题在潜移默化中也帮助了李清照的词的传播,因为关注这个人,就会关注这个人的其他,更何况是她的词本身就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这么一来,强强联手,李清照的词想不广泛传播都难上加难了。
李清照的词传播之广泛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切身体会的。本文只是结合传播学的某些观点,浅略分析了其词广泛传播的几点原因,从客观到主观,李清照的词都有着极好的传播条件和传播环境,也难怪易安词这样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宋词研究.华书局,1926.131.
[2]刘尊明,王兆鹏.从传播看李清照的词史地位――词学研究定量分析之一.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1).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10).黄升.宋史•艺文志.
1、指南针,应用于北宋航海,到南宋时将指南针与方位盘结合,指南针又称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2、活字印刷术,由北宋发明家毕升于发明,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3、火药的应用,宋朝后期研制成功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炮管和大炮射弹。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