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形容中秋节的词语

形容中秋节的词语

时间:2023-05-29 18:2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形容中秋节的词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四六级考试;影响;“短文翻译题”;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51-02

一、引言

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较大改革,出现了几个题型上的变动,如听力的听写部分变为了全部考察单词和短语;出现了段落匹配题,翻译变为短文翻译。试卷的总体难度与之前比较,难度加大,部分学生反映备考信心不足。而词汇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与四六级考试息息相关,为了切实帮助学生克服备考中出现的词汇学习困难,教师要结合真题,给学生灌输词汇学习的方法,同时学生要积极探索,克服词汇难题,以在四六级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短文翻译题”的特点

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部分由长句翻译变为了150-200字段落翻译,以往只用翻译五个句子,而改革后的段落翻译则考察了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可见,改革后的“短文翻译题”能更好地考察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能力,非常切合新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短文翻译题”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词汇知识,还考察了学生的语法知识,在准备此部分时,学生普遍反映此部分难度加大,需要投入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短文翻译题”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生活和科技等方面,话题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备考中涉猎较多的关于以上领域的知识。此题型考察了学生的词汇量以及单词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学生需要比以前投入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单词的记忆,且要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和记忆技巧。除了较大的单词量的储备,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比如动名词、副词以及连词的基本用法;被动语态的用法;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的使用;句型的灵活多变以及简单句、并列句和从句的使用。可见,为了在“短文翻译题”中获得高分,学生需要具备非常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短文翻译题”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为了研究新题型“短文翻译题”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作者对近年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整体和梳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经验以及对学生的访谈,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总结了其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教师的教

1.词语内涵意义的灌输

在四六级考试中,“短文翻译题”中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翻译较多,如“丝绸之路”、“中秋节”、“茶文化”、“中国结”、“大熊猫”、“京剧”、“中餐”等。学生需要掌握词语的文化内涵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给学生教授关于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学生就能找到词汇记忆突破的关键。如2014年6月六级真题涉及到“土豪”和“大妈”等热词,“土豪”和“大妈”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新词,可能会收入到新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中,成为英语语言的一部分,可音译为“Tuhao”和“Dama”,其含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针对热点词和新词语给学生做一定的灌输,学生就能够了解土豪指有钱但缺乏品味的人,而大妈则指不久前金价大跌时大量购买黄金的中国妇女。了解了这些词的文化内涵,学生在翻译中就能更好的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讲清中英文词汇差异

翻译是通过信息的输入,在人脑中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英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其差异非常大。因此,了解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对于做好“段落翻译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2014年12月6级真题“中秋节”中就谈到“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们拜月的节日,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人们合家团聚,共赏明月”。在中秋节“拜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西方没有这种习惯。又如在中国,结婚时新娘和新郎需要拜天地,但西方并没有这样的习俗,也就不存在“Kowtow to the heaven”的说法。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如果涉及到此类中西方词语差异的知识点时,要做重点讲解,以引导学生做课外的自主学习。

(二)学生的学

1.词汇的积累和学习

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以发现,改革后的“短文翻译题”较之以前的长句翻译,在词汇的掌握上要求更加严格。学生只有具备较大的词汇,才能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以2014年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翻译题“乡村理想生活”为例,文中涉及的词汇较偏且难词较多,如下棋饮茶(play chess and drink tea);耕耘收割(in the harvest);织布缝衣(weaving),砍柴采药(cutting wood and gathering herbs)和吟诗作画(chatting poetry and painting pictures)。因为题中涉及到的生词较多,部分学生在看到此题时,出现了紧张和畏惧心理,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学生能够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多积累相关的词汇知识,会发现此段翻译难度并不是特别大。又如2014年12月六级考试真题翻译部分“大熊猫”,题中涉及到很多平时很少接触到的难词,如“温顺的”应该译为docile,“独特的”翻译为unique,“濒危物种”是endangered species,“世界自然基金会”为World Wildlife Fund或者缩写为WWF。

可见,词汇是翻译的基础,只有积累较大的词汇量,才能在四六级考试翻译部分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除了要学习一般词汇,还要掌握一定的生词和难词。

2.掌握词汇的搭配和用法

学生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还要注意词汇的搭配和用法。词语的搭配包括语法上的可能和语义上的可能,也就是满足索绪尔所提出的横组合和纵聚合的可能,搭配涉及到语音、语法、语用等领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语言点。词语的搭配有主谓搭配、动宾搭配以及动词和介词的搭配等,其中,主谓搭配、动宾搭配所占的比例最大。2014年6月四级真题翻译题“旅游”就涉及到了动宾搭配,如促进教育公平是promote the justice;加强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是enhance the teaching facilities of the countryside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rural area of mid-west。此外,学生还要掌握词语的用法,并能灵活运用到翻译中,如2014年12月四级真题翻译题“旅游”中还涉及到了非谓语动词的用法,最近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想要通过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丰富知识、扩展视野(参考译文为The latest survey shows that by traveling.a larg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want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culture,enriching knowledge and broadening the vision.),体验用了动词(experience)表示,后两个用非谓语动词(enriching and broadening),使表达更加多样化。可见,掌握词语的搭配和用法对于四六级备考是非常有用的。对于一些固定搭配和用法,学生需要采取识记的方法,或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不同的搭配所体现的含义,且用于段落翻译中。

第2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理清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了解民俗,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刚过去的中秋节还有印象吗?还记得有哪些习俗吗?

2.五月初五你知道是什么传统节日吗?你知首端午日的来历吗?我们这儿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3.不同的地区,风俗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端午日》,去领略湘西地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相信大家在课前对课文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一组习题。

1.你能准确读出下列词语吗?

蘸zhàn酒茶峒dòng 伶俐línglì 规律lǜ 桨jiǎng手 擂léi鼓 调tiáo理 呐nà喊 鹳guàn 戍shù军 泅qiú水干燥zào

2.听写下列词语

擂鼓 干燥 呐喊 泅水 戍军

3.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沈从文,现代作家,等湘西凤凰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4.简答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湘西茶峒地区端午日的风俗?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追鸭子。(渗透详略得当)

三、研读课文

(一)作者在文中介绍的众多风俗中,在阅读课文后给你印像最深的是哪个?你说说你的理由吗?

(二)研读重点段落

1.展示赛龙舟的图片

2.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这个场面。

3.作者是如何来展现场面的了,我们来看,指名读文中写赛龙舟场面的句子。

引导作者写时观察了哪些人(参加比赛的人),在写比赛的人(正面描写)时作者重点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动作和外貎)。

4.作者除了写了参加比赛的人还写了什么人?观看的人(侧面描写,烘托比赛的激烈)

5.“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这句话写得是当时的情景吗?是什么?是虚写是由激烈的赛龙舟场面引起的联想,烘托比赛的激烈。

四、学写场面

1.作者描写的赛龙舟的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像了吗?突出场面的主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适当展开联想,你也可以写得很精彩。我们来试一试。

看图片写学生拔河比赛的场面。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学生点评,进行对比赏析,加深学生对写法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六、作业设计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本命年的回想》

第3篇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国学素养的同时,能提高作文能力,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呢?我认为“抓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抓白”可分三步走:寻白、填白、留白。

一、寻白,拓展想象空间

古诗是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既讲究构思的缜密、语言的凝练,也讲究意境的优美。我们欣赏古诗,既要品出其特有的感性之美,又要析出其蕴含的理性光芒。这些就是古诗中的“白”。

熊海滨老师在上《十五夜望月》时,充分体现出了寻白的艺术,找准了改写的切入点,所以整节课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学生才能写出如诗的画面和深刻的感受。课堂上,教师问“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景?这些景物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使学生立刻找到了“景”的空白之处,随之展开想象。后又提出“这时候的王建是怎样的心情?”“望着这轮明月,他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呢?”这些“情”的“白”又让学生不禁浮想联翩,与之同愁同忧。又如在讲解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时,抓住一个“谁”字,陡然拓展了想象的空间,作者的情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感受,而是月光笼罩下的许多人的情感,他们又各有不同的经历,情感也各有不同,学生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寻白是古诗改写的基础,而寻白的基础却是对诗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那么引导学生首先要感知情境,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酝酿诗歌,酝酿出诗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去体会情真意切的情感,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再探究诗意,当然,我们在这里的分析不仅仅是局限于字词的解释,我们更要从诗歌整体的意境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剖析和探究。最后,把握、升华情感就必不可少了。“诗言志”,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它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是作者精心选取并将自己的感情依附其上的,情感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诗歌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感。诗歌教学如果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就能使欣赏诗歌的品位大大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二、填白,充实画面空间

找到了诗文的空白之处,“填白”则是古诗改写的一门增色的艺术了。就像一幅画,寥寥几笔,略显单调,恰当地加上几笔,能使画面更丰富饱满,如果添得不合适,结果将适得其反。填补空白的方法各种各样,我略举几例:

1.把握形象,放飞想象。在这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地白”、“树栖鸦”、“冷露”、“湿桂花”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几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中秋之夜的凄冷环境氛围和作者幽幽的思亲愁情。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熊海滨老师在学生找到“庭”、“地”、“树”、“鸦”、“露”、“桂花”后,随即问道:“这样一些景物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学生立刻知道结合诗句的意境来说,然后问:“当这些词语结合在一起,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场景?”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脑海里想象出一幅寂寞而又清冷的夜晚的画面,胸有成竹了,焉有写不出来的道理。

2.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虽然古诗的“象外之象”较容易想象,但由于作者年代久远,离学生的距离太大,学生对古诗的“味外之旨”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把握不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例如熊海滨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时,并不直接问作者的情感,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问:“你们过中秋节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是团圆的”“是高兴的”……熊老师话锋一转,问:“那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是寂寞而又清冷的呢?”当学生疑惑之时,不失时机地出示了王建的资料,了解到王建是唐朝人,一生坎坷,“从军走马十三年”,“终日忧衣食”,“白发初为吏”,他非常同情百姓疾苦。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学生也与诗文拉近了距离,诗人那种“月圆人缺”的心境也能感受了。又因为知道作者是一个心怀百姓疾苦的人,那么“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谁”也就不难联想了,他肯定不光是写个人内心的愁苦,更多的是想到月亮光照下的人家,有的儿子出征,有的丈夫久未回还,多少离愁别绪,这样不仅让写话更具体,而且内容也更丰富。

三、留白,巧设遐想空间

第4篇

关键词:广告;广告语言;社会语言学

一、广告语言的地域特征

语言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具有地区特征的印记。在方言区,使用带有本地方特色的方言做广告,会让这一方言区的观众听起来很亲切,较容易被识记和接受。这类带有地域方言特色的广告在地方性媒体中表现更普遍。如在广东的电视频道中佳得乐、德芙、麦当劳、达能等基本上都会用粤语版广告,而不是普通话广告。在广东的粤语台中,很多的国语广告都被配上粤语播音,如我们熟悉的非常幽默的洗洁精广告,在广东台是这样播的:“包租婆,点解刹时间会母水呢? 水费悟洗钱啊? 但系我D碗洗到一半,你就来关水喉.得翻一壳水,点够过水啊? 想用水,自己林办法啦! 禁少水,绝对洗悟到啦.用缆菊米得咯!”

二、广告语言的性别特征

针对消费者的性别特点,广告语言有其不同的特征来吸引消费者。自古女性温柔甜美,男性霸气阳刚,然而男女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性格上,还有兴趣爱好、心理特征以及消费心理等。商家要想使广告起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对那些有针对性的产品的广告语言,也要存在差异性。广告中多一些对商品的外观的细致描述、夸张的修饰,感官体验的形容,如“此刻尽丝滑”,“可人”“小巧”“梦幻”等词,迎合女性的审美需求,可以激起女性顾客的购买欲。而男性的消费偏向于理性化,会更看重商品的实用性,另外男人更崇尚男子汉气概,更关注成功的事业,喜欢力量美,因此以男士为消费主体的商品广告,广告人不遗余力地强调“成功”、“气度”、“气派”等等,男性最关注的商品如:车,手表,鞋等等,广告词语要有霸气,要体现男人的魄力。

即使是相同的产品,广告语言也有很大差异。如同样是香水广告,女性的香水广告这样描绘:“令所有男人神魂颠倒,极其女性气质的表达” “表达女性自信、现代以及智能优雅的一面,适合现代都市中自信、时尚又追求个人风格的女性”等等,可见以上广告都满足了女性追求性感、迷人、优雅、时尚、个性的要求。男性香水广告这样描绘:“在心底的宁静和世俗的烦嚣间找到平衡,带来的是一份自信,还有张扬的男人味。”“这种男人的味道将令女人觉得又爱又恨,又温柔又。”“给男人激情而又冷静,热情而又残酷的自信感,它高品位的香气是精髓中的冥想,鼓舞人心的平静能量。”满足了男士对自信、男人味、女人崇拜的追求。

三、广告语言的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使用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有特点。而广告语言,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商品广告所使用的语言也存在差异,抓住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表现在语言上的语言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广告策略才能使广告行之有效,为广告主带来更大的利益。

儿童天真烂漫,充满幻想,对生活充满求知欲。如卡夫的王子饼干:“浓浓的魔法滋味带你体验神奇魔幻世界”——能够成为强者是每个孩子的梦想,王子饼干的广告用这种梦想的力量,吸引孩子吃了王子饼干以后就能成为富有战斗力以及保护力的“王子”。还有如波力海苔:“海是什么味道的?”“海的味道我知道!”“波力海苔。”这一组广告语用一男一女两个孩童的视角,用他们喜欢的零食——海苔,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诠释孩子心目中大海的味道,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孩子们的好奇心,另他们也想尝试海的味道。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个性比较强,青春大好,未来无限,很多广告语也极力在突出青少年的个性,如“我的地盘,我做主”,耐克“Just Do It”,非常可乐“年轻没有失败”,百事“新一代的选择”、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满足了青少年对个性、自由、独立的追求。

老年人则更关注自己的健康,健康才是福。有些广告就抓住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吸引老年人关注自己的广告和产品。因此许多保健品广告和医药广告则更多地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老年人成为主要的受众者。“这人啊一上年纪就缺钙,过去一天三遍地吃,麻烦!现在好了,有了新盖中盖高钙片,一片顶过去五片,高压片,水果味,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儿!一天一片,效果不错,还实惠!”这样方便、实惠、效果好的产品,受到老年人的追捧,特别是那句“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儿”更是全国老少皆知,说道了老年人的心坎里。

因此,广告人设计广告语言时,需要考虑到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状态,从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兴趣和信任。

四、广告语言的阶层差异

针对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广告语言也表现出差异性。中、低薪阶层的人以及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居住人,他们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求实性广告语言将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如“本店商品样样一快钱,一快钱一样!样样一块钱,件件一块钱,通通一块钱,全场只卖一块钱!”从商品的价格优势出发,吸引平民消费者。

还有汽车速腾广告,一男的开新速腾回到家,他老婆打他,说“不是叫你买速腾吗,怎么买了这么贵的车子?”男的说“亲爱的,这就是新速腾啊”这个广告深入人心的原因是,中国平民百姓太多了,大家都想花最少的钱,买到高质量的产品。

高薪阶层有稳定丰厚的经济收入,在社会上较有身份和地位他们强调的是商品的品牌,彰显气派,高品质,高档次等。如奔驰新款C级轿车的广告:“敏捷灵活,动静之间尽显卓越风范”。“Dior 迪奥,极致臻品,奢华宠护”上面的这些广告语与求实性广告语不一样,都属于求名。因此广告语言应该根据不同层级消费者的特征来设置广告语言,从而既满足了各阶层消费者的需求,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广告语言中的心理需求差异

广告语言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来设置广告情节。如家长都望子成龙,只要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有帮助的,大多不遗余力。如 “天才第一步,雀氏止尿裤。”许多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深入人心的广告“步步高点读机,你会读吗?so easy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替妈妈减轻负担,孩子学习轻松,花多少钱都值得,这也是现在步步高点读机,小孩子们人手一台的原因。

还有情侣的消费心理,大多情侣注重的是浪漫、情调,对于价格实惠与否是不大关心的,哈根达斯的广告“爱她就带她去吃哈根达斯”,这个广告掏空了多少男士的腰包啊!“水晶之恋,一生不变!明天的明天你还送我水晶之恋吗?”仿佛这些产品已经成了爱的代名词,爱我,就要给我买它。

节日期间人们不怕花钱,目的就是图个热闹、高兴。中国的节日丰富多彩,中秋节,新春佳节,情人节,许多广告借着节日的气氛应运而生。如“中秋团圆,金六福酒。”“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个情人节你是否什么也没有得到,没有花,没有卡片,没有糖果,没关系,我们帮你得到你想要的这一切。”抓住消费者对节日的重视心理,就能很好地吸引消费者。

结语

语言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社会语言和广告语言因为一些共同的特征而紧密相连,广告语言要取得成效,就不得不将社会因素纳入策划营销的范围之内,将广告和社会生活紧紧结合,才能更好地确定广告语言的应用是否得当,是否被接受,使广告语言更加行之有效。(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还有两天,我们就会迎来元宵节,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我们应该怎么庆祝它呢?元宵节非常流行猜灯谜游戏,我们现在来看看灯谜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元宵节灯谜谜面和谜底_元宵节花灯灯谜100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元宵节花灯灯谜答案谜面:云盖中秋月,雨淋元宵灯。 (打一成语)

谜底:下落不明

解析:“云盖中秋月,雨淋元宵灯。”这句谚语说的是如果在中秋之夜,月亮被云层盖住,那么来年元宵前后,必定春雨连绵,元宵灯都要被淋湿了。谜底中的“下落”指的是“飘落的雨”,“元宵灯”被雨淋湿了自然“不明”。

谜面:十分一个元宵 (打一体育用语)

谜底:角球

解析:“十分”即一“角”钱。

谜面:元宵节后 (打一字)

谜底:完

解析:“宵节后”别解为“宵”字节省掉后半部分,余下“宀”,与“元”组合,成“完”字。

谜面:元宵、中元、中秋节。 (打一消费名词)

谜底:3.15(消费者权益日)

解析:“三”个节日都是月“十五”。

谜面: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打一鲁迅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谜面:元宵回暖 (韵目带数)

谜底:十四寒

谜面: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黑白不分

解析:煤球是黑的,元宵是白的。

谜面:欢欢喜喜做元宵 (音乐词语)

谜底:快节奏

谜面:元宵节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解析:中篇小说。柔石著。作于1929年。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背景,作品反映了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恼,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作品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有诗意。

谜面:元旦元宵捷报频传 (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胜利

谜面: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解析: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也叫“望日”。

谜面:元宵月光窗前洒 (打一字)

谜底:一

解析:“元宵”二字的“月光”和“窗前(宀)”洒落了,余下“一”字。

谜面:元宵节前人微笑 (打一字)

谜底:莞

解析:“宵节”二字的前半部分为“宀艹”,与“元”组合,可为“莞”字。“人微笑”提示“莞”的字义。

谜面:元宵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谜面:狂数钞票闹元宵 (打四字常言)

谜底:有点过节

解析:“有点”,别解为“有点钞票”。“过节”即“过元宵节”。

谜面:元宵前后回家乡 (歌曲名)

谜底:二月里来

谜面:元宵一过就抽茎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解析:“元宵一过”别解为“节外”,节日之外;“抽茎”,植物生出新的枝条。

谜面: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朝夕相处

解析:“元”别解为元“朝”,“宵”义扣“夕”。

谜面:新春佳节话元宵 (打一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谜面: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解析:元宵“节”之后“生”了新“枝”叶。

谜面:元宵十五日 (打一字)

谜底:月

解析:“元宵”即“一月十五日”,谜面两个“十五日”互相抵消,剩下一个“月”。

谜面: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二)

谜底:不夜城,乡情

谜面:家家迎元宵(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谜面:元宵前后共相聚 (打一字)

谜底:期

解析:“元宵”二字的前后部分分别是“二”和“月”,与“共”组合成“期”字。

谜面: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雕英雄传》人物)

谜底:胖妇人

谜面: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谜面:离别四十年,聚在元宵。 (打一字)

谜底:舞

谜面:一物不大两头翘,只有肚子没有腰,半斗粗粮半斗菜,换来一斗白元宵。 (打一动物)

谜底:母鸡

解析:在掠食者想要攻击并掠食小鸡时,会把小鸡护在翅膀底下。这是先天性行为:指的是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是本物种的一种遗传特性,不需要后天学习,生来就有的一种行为能力,这种能力在适当条件下,由神经调节或激素调节就能表现出来。

谜面: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解析:“望”别指“望日”,即每月农历十五日。

谜面:元宵前后共团圆 (打一字)

谜底:期

解析:“元宵”二字前后部分分别为“二月”,“二月”与“共”团圆即为“期”字。

谜面:狂欢度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大喜过望

解析:“望”,别指“望日”,通常指旧历每月之十五日。

谜面:元宵出门赏灯 (打一常言俗语)

谜底:外行看热闹

解析:“出门”即“外出”,元宵灯会自是热闹非凡。

谜面:“春雨挠元宵” (打四字常言)

谜底:有点过节

解析:谜底中的“点”别指“雨点”。

谜面:元旦元宵传捷报 (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胜利

解析:“节节”别指元旦、元宵两个节日。

谜面: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底:大喜过望

解析:“望”别解为“望日”,即农历每月十五日。

谜面:白糖梅子真希奇,也没核儿也没皮,正月十五沿街卖,过了正月没人提。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解析: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谜面:一群滚圆小胖胖,细皮白肉真健康,白沙滩上打个滚,清水池中走一趟。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解析:元宵最早叫“浮元子”(也有写作浮圆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

谜面:正月十五晨炊忙 (中骊双珠)

谜底:元宵·早点·火烧

谜面:第一夜 (打一节日)

谜底:元宵

解析:“元”字义为第一。

谜面:一夜鱼龙 (打一民间习俗)

谜底:元宵灯会

2021年元宵节灯谜大全及答案谜面:微风轻吹雨声响 (打一字)

谜底:羽

解析:“羽”可拆分成“习习”二字,“习习”是形容风轻轻地吹的样子。“羽”与“雨”的读音相同。

谜面:没借款者要重罚 (打一成语)

谜底:严惩不贷

解析:“贷”,别解为“贷款”。

谜面:谈话笔录无差错 (打一成语)

谜底:志同道合

解析:“志”,别解为“记载、记录”;“道”,别解为“说”。

谜面:吹开杏林一半花 (打一字)

谜底:嗽

解析:“杏林”二字的一半花费掉,余下的合成“束”字,与分开的“吹”字组合,成“嗽”字。

谜面:盼得千金 (打七言唐诗一句)

谜底:不重生男重生女

解析:“千金”,旧时用于尊称他人的女儿。

谜面:发出呼声不重视 (打一字)

谜底:忽

解析:“呼”与“忽”的读音相同。“不重视”提示“忽”的字义。

谜面:草木生繁叶 (打一字)

谜底:世

解析:“世”字,与“草木”组合,可生出“葉”字。“繁叶”,别解为“繁体的叶字”。

谜面:雾中点点寒意到 (打一节气)

谜底:冬至

解析:“雾”字的中间部分,与“点点”组合,成为“冬”字;“寒意”暗示“冬”的来临。

谜面:窥视六国 (打二字北宋人名)

谜底:秦观

解析:“秦”,别指窥视六国的“秦国”。

谜面:首次摸彩中大奖 (打一成语)

谜底:一触即发

解析:“发”,别指“发达”,与“中大奖”形成对举。

谜面:笑口常开 (打二字明朝年号)

谜底:永乐

解析:谜底别解为“永远快乐”。

谜面:七夕相会抛媚眼 (打四字标语)

谜底:节约用电

解析:“节”,别解“七夕节”;“约”,别解“相会”。

谜面:岁首当勤俭 (打二字节日)

谜底:春节

解析:岁首,指一年开头的一段时间,通常指正月,谜底以“春”示意。

谜面:春日出游人不在 (打一少笔字)

谜底:三

解析:“春”字的“日”出游了,“人”也不在了,余下“三”。

谜面:差点就黑了 (打一字)

谜底:鸟

解析:“差”,取残缺之意。“鸟”字差了“点”,剩下“乌”字。

谜面:过目不忘 (打一文学体裁)

谜底:观后记

解析:谜底别解为“看过之后就记住了”。

谜面:江头可见夫人来 (打二字首都名)

谜底:河内

解析:“江”字的前头是“氵”,与“可”合为“河”字。谜底中的“内”别指“内人”,即“夫人”的别称。

谜面:奈何大人一一离去 (打二字谦词)

谜底:小可

解析:“奈何”二字的“大人一一”离去了,余下“小可”二字。

谜面:当了情人人无奈 (打二字贬称谓)

谜底:小三

解析:“当了情人”隐指“小三”之意;“人无奈”别解为“奈”字无了“人”,余下“小三”二字。

谜面:全面改革求变化 (打二字《水浒传》人名)

谜底:王伦

解析:“全”字面目改革后,与改变的“化”字的组合,可成为“王伦”二字。

谜面:化装完人显俏 (打一节日名)

谜底:元宵

解析:“肖”字与“人”组合,方显现“俏”字。“肖”与“完人”化装后,可成“元宵”二字。

谜面:元宵月光窗前洒 (打一字)

谜底:一

解析:“元宵”二字的“月光”和“窗前(宀)”洒落了,余下“一”字。

谜面:狂数钞票闹元宵 (打四字常言)

谜底:有点过节

解析:“有点”,别解为“有点钞票”。“过节”即“过元宵节”。

谜面:元宵节前人微笑 (打一字)

谜底:莞

解析:“宵节”二字的前半部分为“宀艹”,与“元”组合,可为“莞”字。“人微笑”提示“莞”的字义。

谜面:开春雨连绵 (打二字节日名)

谜底:三八

解析:“雨”,别指下雨,暗示没了太阳(日)。“春雨”即别解为“春”字没了“日”,再分开可为“三八”二字。

谜面:演员打斗真叫绝 (打一字)

谜底:角

解析:“角”,一义为“演员”,也有“打斗”之意;“角”与“绝”的读音还相同。谜面三次扣合谜底。

谜面:禾中长草心不忙 (打一节气)

谜底:芒种

解析:“禾中”合为“种”字。“心不忙”别解为“忙”字不要“心”,剩下“亡”,长“草”后即为“芒”字。

谜面:一去无音讯 (打一字)

谜底:查

解析:“查”字去掉“一”,余下“杳”。“杳”,字义为消失,不见踪影。

谜面:生产鞋袜不对外 (打一成语)

谜底:自给自足

解析:谜底别解为“自己做给自己的脚穿”。

谜面:百里挑一两倾心 (打一字)

谜底:皆

解析:“百”字挑去“一”,余下“白”;“倾”字的中心是“匕”。

谜面:怡心游山阴 (打二字城市)

谜底:台北

解析:“怡”字的“心”游走了,留下“台”。 中国古代历来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之说,故以“山阴”扣“北”。

谜面:一去就变坏 (打一字)

谜底:坯

解析:“坯”字的“一”去了,就变成“坏”字。

谜面:香字少一撇,不作杳字猜 (打一字)

谜底:杏

解析:“香”字少去“一”和“撇”,余下“杏”字。

谜面:这声音来自钱塘江 (打一字)

谜底:浙

解析:钱塘江,古称“浙”。“这”的读音与“浙”相同。

谜面:新春伊始主人迎 (打二字地名)

谜底:广东

解析:“新春伊”三字的首笔组合起来,可成“广”字。古时主位在东,谜底以“东”代指“主人”。

谜面:桃李满天下 (打一成语)

谜底:遍地开花

解析:从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中的“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诗句中,可以推测出“桃李”指的是“花”。

元宵灯谜大全及答案(人名篇)晶莹的灵魂 (文学家名)

谜底/答案:冰心(谢婉莹)

一点春光宜爱惜 (明代人名)

谜底/答案:李时珍

押五音 (三国人一)

谜底/答案:关羽

若得阿娇作妇,当以金屋贮之 (《三国演义》人名二)

谜底/答案:刘备,陈宫

召之即来 (《水浒传》人物)

谜底/答案:闻达

三春有谢意 (《三国演义》人名)

谜底/答案:陶谦

三尺冰花 (台湾艺人)

谜底/答案:米雪

人人评红楼 (现代画家)

谜底/答案:齐白石

人人讲文明 (外国作家)

谜底/答案:都德

人情已厌南中苦 (现代画家)

谜底/答案:徐悲鸿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香港艺人)

谜底/答案:黎明

三世流芳 (三国人名)

谜底/答案:孙尚香

瑞气??卷帘格 (宋朝人名)

谜底/答案:文天祥

写的真牛 (《三国演义》人名一)

谜底/答案:文丑

如出一口??素心格 (近代人名)

谜底/答案:谭嗣同

却嫌脂粉污颜色 (春秋战国人名)

谜底/答案:钟无艳

强体魄,立功勋 (清朝人名)

谜底/答案:康有为

千眼纱灯尽透光 (三国人名)

谜底/答案:诸葛孔明

曲不离口 (明代人名)

谜底/答案:常遇春

全员出力为中华 (党史人名)

谜底/答案:

轻舟已过万重山??梨花格 (汉代人名)

谜底/答案:樊哙

青莲碧水两相映 (宋朝人名)

谜底/答案:李清照

枕畔槐安一梦,梦尽似解庄生 (《西游记》人名一)

谜底/答案:牛魔王

禁放牛羊 (古代诗人一)

谜底/答案:杜牧

飘零一生,总把新乡作故乡 (神话人物一)

谜底/答案:牛郎

再三谦让 (《三国演义》人名)

谜底/答案:陆逊

汉朝文书 (《三国演义》人名)

谜底/答案:刘表

三八多面手 (《红楼梦》人名)

第6篇

①①我听见春雨哗啦啦地砸在红瓦上又迸射出几个更小的雨滴,散落在红瓦上、房檐上,又滴落到地面上,汇成小河向远方流淌。①①①①①①①

①①我听见春雨嘀嗒嘀嗒地落在小草上,小草轻盈地摆动,好像在跳着感激的舞蹈,感谢春雨让它们重焕生机①①我听见春雨哩哩啦啦地飘到小花上,花朵展开美丽的笑脸把雨滴轻轻搂在怀里,像搂住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心中睡着甜美的梦。①①①①①

①①“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走在路上,我没有看见鱼儿,倒是有一两只早回的燕子在雨中斜斜地飞,时而在地面低旋,时而在空中飞翔,时而在我眼前掠过,好像给我做燕尾剪春雨的表演。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

①①我索性收了伞,任春雨在脸上、身上浇,不一会儿,我的头发湿了,衣裳湿了,鞋子也湿了,就好像淋了仙露,灌了醍醐,飘飘欲仙。啊,我的心灵也遭受着一次春雨的洗礼呀!不是吗?仔细听,有雨儿在轻轻地对我述说:“我本是蓝天白云上的最小天仙,因为不爱学习,因为我不太努力,被老天爷罚下人间。但我是高兴的,因为我让世界焕然一新。”哦,雨滴也要好好学习呀,于是,我赶忙拿起伞,快步回到家,坐在书桌前,写下这段爱雨的宣言:①①①①①①

①①我爱春雨,它让万物复苏,让大地充满生机;我爱春雨,它让树木发芽,让人间更加美丽,我爱春雨,它让我更加珍惜时光,好好学习。①①

①①点评:淅沥沥,淅沥沥,作者用轻柔曼妙的文笔为我们的大地、为我们的花草、也为我们的心灵下了一场珍贵的春雨。春雨是无形的,可它分明在玻璃上、房顶上、树林间为我们舞蹈;春雨是无声的,可它分明在小草上、花朵中为我们歌唱;春雨它不会说话呀,可它却分明在对我们说:“要好好学习,要抓紧努力!”微风习习,小雨飘飘,一把小伞,几只燕子,还有一个淋雨的少年,这就是作者为我们营造的一场美丽的春雨。①

“淅沥”是象声词,它形容轻微的风、雨、雪等的声音。它下在地上,怎么会有噼里啪啦的声音呢?说春雨打在大地上像“炸响的迎春的鞭炮”,就更不合适了,春雨岂能如此猛烈?

第一句中用“飘落”来形容春雨,最后一句又讲是“微风细雨”而中间又连着用了三个“打”字,这是自相矛盾。

“砸”字也不妥。

这简直就是一场引发洪水的暴雨。

“哩哩啦啦地”和上面“嘀嗒嘀嗒地”这两个象声词皆可删除,春雨滋润万物是“细无声”的。

“睡着……梦”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做着……梦”好些。

诗句中的“斜”字最为传神,下面写燕子的飞,可围绕这一字展开,可是却写得一般化。

“浇”字用得不当,此字适用于倾盆大雨。改为飘洒好些。

活用了“醍醐灌顶”这一成语,但“灌”字却用得不妥。下面的“淋仙露”可以改为喷仙露,这样更贴切。

画了横线的这一段,可以说是文章的败笔,有点煞风景。为什么这样说呢?文后的总评中再作分析。

把此文说成是“宣言”,不当,可以改为感受。

这组排比句存在逻辑的问题。

用“轻柔曼妙”来形容学生的语言,不妥。

讲得过头了。

教师用自己的话把作文的内容重复一遍,对春雨又作了一番描写,这没有必要

春雨有让人好好学习的功能吗?牵强附会!

“营造……春雨”不通。

这则评语,对文中的不当之处非但没有指出,反而还要重复和强化。

封面说明:第一所由中国人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复旦大学,原名复旦公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秋节正式开学,“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复旦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培养着优秀的当代大学生。

诊断与建议

有句俗话说,春雨贵似油。春雨,不仅有着审美意义,还对人们生活、生产有着巨大的价值。古往今来以其为描写和歌颂对象的诗文可谓多矣。

这篇写春雨的思路是对的,――在写春雨形态、声响的同时还写了它的精神品格,但全文存在两处明显的败笔。

第一处是对春雨的形态未能把握准确。我们先看一段有关春雨的经典描写,它出自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者,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本文却说,春雨“打在大地上噼里啪啦的,像大地炸响的迎春的鞭炮”,“滴落到地面上,汇成小河向远方流淌”,还用了“打”“砸”“浇”“灌”等动词,这些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雨相差何其大也,也许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夏日暴雨更贴切些。也许有人会说,春天也会下大雨,甚至是暴雨呀,为什么不能这样写呢?是的,春天有时也会降大雨暴雨,而夏天也会有牛毛般的细雨,但不能因此而认为一年四季的雨怎么写都行。因为“春雨”这个词,已不是指某一天的具体的雨,而是对春雨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抽象的一个意象,而且经常被描写,已成为一个文学意象,在文化的传承中,它已有了某种规定的特征,是不可随意改变的,否则就很难被人所接受,比如提到“朝阳”这个词,我们脑中就会闪过“鲜红”“冉冉升起”“活力无穷”这样的印象,如果把它写成是暗红色的,因云遮雾绕而变得面目不清的,就会难以让人认同,尽管早晨的太阳并不乏这样的情景。

第二处是春雨的那段讲述以及“我”的顿悟:“我本是蓝天白云上的最小天仙,因为不爱学习,因为我不太努力,被老天爷罚下人间。但我是高兴的,因为我让世界焕然一新。哦,雨滴也要好好学习呀,于是,我赶忙拿起伞,快步回到家,坐在书桌前,写下这段爱雨的宣言。”

春雨,本是一个美好的意象,而到了作者笔下却成了因学习不好而“被老天爷罚下人间”的所谓“最小天仙”,显得十分生硬;后面春雨又说“但我是高兴的,因为我让世界焕然一新。”――一会儿又从不好好学习而变得很有思想境界、很有本领,写作岂能如此随心所欲!此段的最后又说,因为“雨滴也要好好学习”,所以“我”结束了雨中散步,回家写这篇作文。春雨对人居然能有这样的教育作用,真是匪夷所思。想象其实很难,它不是天马行空,不是生硬编造,而是要以严密的逻辑思维为基础,要合乎情理。照现在这样的写法,写起来倒是不费劲,但给人的感觉是不真实,不靠谱。

为什么这位同学会想到与春雨并无内在联系的学习呢?――说什么春雨是由于学习不努力而被老天爷罚下人间的;明明是在春雨中散步,却突然会萌发要好好学习的想法,回家倒写起作文来了。――也许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习的好坏、分数的高低已像梦魇一样纠缠于学生幼小的心灵,使他们无法摆脱。从这一侧面似可看出,他们的心智情感并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大有被训练成学习考试机器之势,连想象也不能放飞,只是局限于考试和成绩而已。

最后谈谈那个排比句,――“我爱春雨,它让万物复苏,让大地充满生机;我爱春雨,它让树木发芽,让人间更加美丽;我爱春雨,它让我更加珍惜时光,好好学习。”这段话的问题在于:①第二句的“让树木发芽”已包含在第一句的“它让万物复苏”之中,犯了重复的毛病;②“让大地充满生机“和”让人间更加美丽”意义上也是重复的;③“它让我更加珍惜时光,好好学习”这句话不能成立,不合情理;④三个句子之间未能构成逻辑关系,缺少内在联系。

微格素材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出处]

唐・白居易《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早秋的虫儿叫了又停歇,残更的灯火灭了又点亮。隔着窗扉知道窗外下着雨,因为芭蕉先已发出声响。)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蕴。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Jesperson就曾说过“学习他国文化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了解与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纳为教学目标,学生不了解英美文化习俗。文化意识缺失,宛如折了翅膀,他们就不可能掌握运用英语能力进行成功的交际,也就无法展翅飞翔。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融人文化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交际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从视觉信息设计入手,展示文化层面

视觉信息不仅生动形象.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长时记忆。而且视觉信息本身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外研社出版的英语新教材中穿插大量图片,包括动植物和人物图片、标志性建筑物、自然风光图、电影剧照、故事插图、民俗舞蹈图等,赏心悦目,扣人心弦,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传递了大量的非文字文化信息。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英语国家的文化世界里。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和丰富的影视资源,让学生通过“视”“听”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例如,在教外研社出版的新教材英语第一册Unit9AroundtheWodd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新西兰的电视教学片。了解新西兰的历史地理、自然风光、国土疆域、气候条件、著名城市、风土人情等。激起学生对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视觉信息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力以及热爱世界的情感态度.使文化渗透更为形象直观。

二、以丰富的语体和语料为载体。感悟文化内涵

在语体和语料的选择上,新教材涵盖了英语国家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接触了大量不同的语体,如:情境对话、书信、邮件、人物传记、通知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PronunciationExercise的版块,收集了大量的谚语、名人名言、幽默笑话等,短小精悍,是英美人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精华,也是课文素材的营养品和调味剂。如:“I ltreescatchmuchwind.”“East.west,homeisthebest.”。语体的多样化和丰富的内容一方面促成了大容量、全方位的文化信息的输入。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欣赏各种不同语体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提高其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定型,创造更多的情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异国文化。

(一)结合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与理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学生对篇章的理解和阅读的速度。教师可利用英语教科书与教师用书中的文化注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的人物和事件,充实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此外,教师还可运用综合讲解法和系统介绍法,结合课文教学,讲解、介绍英语国家的常用成语、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等。例如。在形容雨下得很大时,英语中有Itwasrainingcatsanddogs.学生对此不理解,我就讲解其文化知识。帮助他们理解。raincatsanddogs源自古代北欧日尔曼民族的神话传说。传说中猫和狗都是风雨神的侍从,它们一出洞,常引起狂风暴雨.这样猫和狗就成了狂风暴雨的象征。所以,raincatsanddogs相当于rainveryheavily。

(二)注重跨文化对比,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不同,其文化特征也不一样。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文化教学可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

1.体态语对比。体态语是文化的一个窗口,对比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民喜怒哀乐的手势与表情、交谈时的体距差异以及体态的表意异同,以便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尊重他国文化。入乡随俗。

2.中外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在中国可以用“老师”“局长”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大姐”“大妈”之类。而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称呼与我国的习惯差别极大,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士等外,一般都直呼其名,甚至对家中的长辈如婆婆也直呼其名,表示亲切,这在中国人看来是有悖于情理、不礼貌。在中国,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常用“你上哪里啊?”“你吃过了么?”或明明看到别人在做什么就问什么。如“去上班吗?”等。而英美人打招呼一般用“Goodmonring/aftemoorr/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oyu.或Hello/Hi”问候。见到外国人问“你去哪里?”会令他不快,“干吗干涉我的私生活?”,问“吃了吗?”会以为你要请他吃饭,引起误解。

3.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恭维与称赞的不同反应。恭维与赞美要使用得当。例如,Smiht教授演讲结束后你称赞说“DrSmith,you’vegivenawondefrullecture.”这句恭维话就使用不恰当。西方人一般认为,学术报告是求实的,不会“wonderful”。因此,这句恭维话容易使听者以为说话人是在吹捧,甚至觉得说话人虚伪。正确的说法应是“Ireallyappreciateyourlecture,Dr Smith.”西方人直率,对于称赞、祝贺等一般用“Thankyou”欣然接受。而中国人往往比较内敛谦虚,“哪里。哪里,您过奖了。”

4.英、汉语表示相同概念的词语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lnad.1ord一词,在大多数中国教材中,多被译为“地主”,总让人联想到剥削阶级。而在西方,lnadlord一词多表示“房东”之意。又如bat“蝙蝠”,中国的传统年画中常出现,有“五福临门”之意。而在西方,蝙蝠往往是“ugly,evil”丑陋,邪恶的象征。类似的还有draDn等词。

5.中外思维以价值观的对比。文化的差异也会造成价值观的不同。比如,不同名族在非自由题(如禁忌语)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询问别人的年龄、收人情况、婚姻等在西方国家都是禁忌。如尊老爱幼是中华名族的美德,而西方老人并不认同这种尊老方式,在公交车上你看到一位外国老太太给她让座,若说:P1ease itdown,Granny.You’reold.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冒犯。若看到某女士的衣服很好看说:Youlookbeautifulon it,很好。但若追问Wheredidyoubuyit?Howmuchdiditcost?则被认为是无礼干预他人的私事。

6.英美人士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人的异同。如:英美人士对于不合适的礼物就会礼貌地拒绝。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正常的,而被拒绝的中国人往往觉得没面子

7.英美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差异如英美人士吃饭时一般不吐骨头、剌类的。所以他们对食材的处理和我们不同。

8.中西方节日的不同。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结合外研社英语第一册Uuitl0Aroundtheworld的教授时,我对中西方传统的节日进行了概括、介绍和对比。除NewYear’SDay是大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DragonBoartFestival,MidAutumnFestival,LanternFestival,QingmingFestival,英语国家有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Mother’sDay(母亲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irstmas(圣诞节)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如:中国人在元宵节吃汤圆、挂灯笼:在中秋节合家团圆边吃月饼边赏月,其乐融融:在春节吃年夜饭,全家一起守岁祈福,等候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去给先辈亲友拜年,小孩还可以得到压岁红包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英语文化素养,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以创新的任务设计实践活动,加深文化底蕴

文化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加强实践,才能扩大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一)听与动听与动的活动是基于全身反应法的理论。在该活动中,文化信息转换为一套指令,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听教师的指令做各种动作。比如,待人接物;给长辈鞠躬行礼;在餐馆里的用餐.包括坐下、点菜、吃、付帐、离开等一连串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要求理解准确、动作得体,符合外国人的礼节。

(二)说与演创设情境进行对话是学习英语会话重要途径.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教学之中。要使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出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教师可以以课本对话为依托,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积极开展课堂交际活动。如外研社英语第二册Unit9对话中以求职失败一幕为例,通过表演,学生自觉地揣摩剧情中应采用的表情、动作、语调等,从而强化了本单元主题——技能证书的重要性

(三)讨论与辩论讨论、辩论、对比与分析等一系列有意识的活动,可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结合学习谚语Barkingdogsdon’tbite(吠犬不咬人),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于dog的谚语并对比讨论dog在中西两种文化的异同:PleasewirtedownfourEnglishproverbsrelating todogs.Discusswithyourpannerabouttheculturalvaluespresentedintheseproverbs.ArethesevaluesthesameinChineseculture9.对比之下,学生很容易得出在中国文化中.狗常与贬义的、负面的内涵相联系,如痛打落水狗、走狗、狼心狗肺等。而在英美文化中的狗则可爱得多,常把它看作家庭成员,称为“myboy”,赋予其褒义正面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