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税务风险评估

税务风险评估

时间:2023-05-29 18:2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税务风险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税务风险评估

第1篇

关键词:“营改增”;税务风险评估;风险点;应对方法

一、背景介绍

2013年8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由于铁路运输行业的特殊性,财务核算复杂、分支机构多且分布广,无法在某个或某几个地区单独试点,只能在全国同步推行,推迟了铁路“营改增”的步伐。2014年1月1日起,我国才将铁路运输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铁路实行“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经营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对采购管理、财务管理、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铁路运输企业的税务管理存在难度,税收风险加大。

二、税务风险及产生原因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未纳税、少纳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等风险;二是因没有用足税收优惠政策,多缴税而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产生税务风险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信息不对称,对同一涉税业务的理解不同。二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从而追求税务成本最小化。三是由于经营业务在前,做账在后,业务部门及人员缺乏对税收政策的掌握,导致税务风险先于税务责任履行行为。

中国铁路总公司作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企业,在涉税业务的处理中更易产生税务风险,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铁路运输企业具有“设备联网、生产联动、部门联劳”的行业特点,完成任何一个运输产品都需要多个企业、多个部门的联劳协作,收支两条线的清算模式和复杂的清算体系加大了铁路增值税的税收风险。

二是铁路运输企业分支机构众多,基层单位财务人员税务知识欠缺,对税收政策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税务管理难度大,增大了税务风险。

三是“营改增”还未全面推行,部分铁路运输企业存在混合或兼营非增值税应税经营活动,分账核算,准确区分各类经营的应税金额存在难度。

四是按照国税总局公告2014第6号规定,铁路运输服务及与铁路运输相关的物流辅助服务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在中国铁路总公司汇总缴纳,除此以外企业的其他增值税应税行为就地申报纳税。而铁路运输企业其他业务较多,往往会存在业务边界不清晰的现象,因此各企业准确区分纳入汇总与不纳入汇总范围的销项税额、准确区分在汇总申报抵扣和属地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的难度大,这种区分也将可能作为地方税务机构的稽点,加大了税务风险。

五是铁路运输企业运输服务及物流辅助服务相关收入采用汇总缴纳的方式,各运输企业分支机构对取得进项税抵扣发票的积极性不高,易造成进项税款的流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增加总体税收负担。

三、铁路运输企业增值税涉税风险评估

铁路运输企业“营改增”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供应链、资金及价格体系带来了重大影响,本文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特点,梳理业务流程,总结以下增值税涉税风险点。

(一)购进环节的风险点

1. 增值税抵扣凭证不规范,比对出现异常的抵扣凭证,不得抵扣进项税。

2. 进项税抵扣不合规,易出现不应纳入抵扣范围的购进货物和服务进行抵扣,以及发生应进项税额转出的情形时未进行进项税额转出处理等不合规情况。

3. 发票逾期未抵扣,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认证或报送清单的,不得计算按进项税抵扣。

4. 发票清单不合规,取得的汇总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应取得使用防伪税控系统开具《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不能以其他格式清单替代。

5. 其他应取得而未取得抵扣凭证的情况。

(二)存货储备及生产环节的风险点

1. 非正常损失的存货未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2. 存货改变用途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未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3. 增值税应税项目与非应税项目共同负担有进项税额,未对进项税额进行合理划分。

(三)销售环节的风险点

1. 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认不准确。税法所规定的销售额确认的时间与会计制度的规定存在差异。

2. 对按税法规定的视同销售的行为,未按货物的计税价格计提销项税额。

3. 未分账核算,不能准确区分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4. 销项税额的确认不完整。例如,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无论其会计制度如何核算,均应做为应纳税额计算销项税。

(四)其他风险点

1. 混淆汇总缴纳、属地缴纳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

2. 销售收入已确定,但成本未同步匹配,即进项税额未同步跟进,缴纳增值税造成现金流出,占用资金。

3. 铁路系统开票点分散,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难度大。

4. 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抵扣试点前的增值税期未留抵税额。

四、税务风险的应对方法

(一)提高企业整体纳税意识,做好纳税筹划

从营造企业文化的角度培养整体纳税意识,从观念上转变被动纳税为主动纳税,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把纳税筹划放在开展业务之前,把节税理念嵌入到业务流程各环节中,充分发挥纳税筹划的作用,选择纳税成本最低的经营模式,提高纳税质量,降低纳税风险。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现增值税特色

铁路运输企业应尽快修改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建立体现增值税特色的税收内部控制制度。例如,建立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用存管理制度,规范流程,确认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安全;修订采购业务内控流程,将具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质可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一个条件,确保物资采购可取得增值税抵扣凭证;修订销售业务内控流程,了解客户的税务身份,准确提供增值税发票种类;梳理和调整会计核算流程和会计核算科目,确保准确计算应交增值税额。

(三)抵扣进项税额坚持谨慎性原则,降低税务风险

企业对进项税额的抵扣坚持谨慎性原则,财务处理坚持分账核算,分别核算汇总缴纳和属地缴纳的收入,分别核算增值税应税项目的销售额和营业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对购进货物或劳务取得的进项税额严格按照用途进行区分,对于混合经营收取的发票,如日常办公用品类进项税额发票,其部分用于增值税项目生产,部分用于营业税生产,可按应税收入的比重分配,对不应抵扣的部分做进项税款转出,以保证抵税合规,降低税务风险。

(四)通盘筹划纳税期间,充分获取资金时间价值

企业应及时取得进项发票,合理安排好进项税额的抵扣时间点,谨慎确认本期的销售额并开据发票,力求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和内容上的配比性,延迟或减小税金现金流的支出,增强存量资金的流动性。

(五)建立定期税务风险评估制度,防范于未然

铁路运输企业可参照《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要求,设立税务管理部门或岗位,加强税务岗位责任制建设,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跟踪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步骤,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形成闭合环路,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吴惠婷.营改增试点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2(23).

[2]罗晓华.铁路运输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可行性分析[J].税务研究,2004(01).

[3]张苑利.“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现代经济信息[J].2013(22).

[4]王小平.实施营改增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证券期货[J].2013(07).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税制改革;内控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部分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存在偷税漏税的情况,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当偷税漏税事件传到社会中,会引起强大的舆论场,企业形象瞬间崩塌,企业存在严重的税务危机。而企业实行内控体系建设,可有效对税务风险进行评估,正确处理企业经济与税务管制之间的关系,从而促使企业安全、稳定的发展。

1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因企业面临税务风险而影响企业发展的事件时有发生,促使各企业加大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开始实行内部控制体系,以避免税务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但现阶段,我国企业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认为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反而会增加企业运营的成本,不利于企业经济的发展,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建成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其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不到位,仍然使企业面临税务风险,影响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大部分企业在税务风险内部体系的建设上,将全部的风险控制工作放在了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无关。自认为做好财务核算,按规纳税就算是控制税务风险,并未做好风险评估以及风险预案,企业仍然面临税务风险。[1]第二,很多企业都有错误的纳税思想,认为与税收人员搞好关系就可以,既可以减少税收的费用,又有人脉帮衬。这种做法不但使企业面临税务风险,还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处罚,加剧了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第三,缺乏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和人才,企业内部的人才一般都是从事生产运营以及管理方面的工作,缺乏税务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通常需要花费巨额资金引进人才,大多数企业为了节省这部分的开支,由企业内部人员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机构,由于这些人员缺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使企业面临较大的税务风险。

2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原则

2.1依法制约原则

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时,需要贯穿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各项环节,包括人员、设备、资金等各个方面,都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部分,都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因此,需要受到体系的制约,但其制约性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而不是随意地制约,所制定的措施不得违背法律的标准,避免加大企业的损失程度。

2.2内部牵制原则

税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比较严重的风险之一,需要内部体系的建设,但过度地将权力交给一个部门,会导致决策失衡,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对此,需要企业在此基础上建立监督管理部门或行政管理部门,对其工作情况进行牵制,使其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3主次控制原则

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时,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分析风险的主次性,对风险大的项目着重进行控制,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将风险程度降到最低,而对于风险性小一些的,可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通过主次控制,合理分配企业的资源,达到避免或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目的。[2]

3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3.1税务风险分析法

企业在进行日常生产活动时,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税务风险,但具体的风险原因有很多,能正确地分析风险原因,可有效进行内部体系建设。第一,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时,企业要根据实际运营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先假定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的类型,并根据这个风险类型应用到全部的生产经营环节中,对每一个环节出现风险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一般情况会出现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两种情况,对可控因素进行严格控制,对不可控因素进行预防,通过防治结合的办法,防止企业发生税务风险。这种方法虽然操作比较简单,但在分析上会存在疏漏的情况,其方法还不够完善。第二,对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分析,企业在发展中常常需要领导层制定一些重大决策,其决策的导向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对此,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分析。首先,对领导层的决策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包括领导层的风险意识、风险预防方案等;其次,对管理层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其管理方法、理念等;再次,对生产运营部门的绩效情况进行分析,包括产品生产的质量以及营销的成绩等;最后,对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包括税务的登记、申报流程是否顺利,与当地税务机关的关系等。通过在企业内部逐级分析,可有效发现税务风险存在的原因,从而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

3.2建立税务风险评估体系

在企业内部建立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全面评估,有利于判断风险情况,从而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一是,企业在缴纳税务时主要是缴纳所得税和增值税,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要对企业的财务信息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税务报表、财务报表等,根据数据信息反馈情况,确定财务风险情况;二是,对企业缴纳税费的流程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缴税流程存在的风险情况,并进行有效的控制;三是,纳税本是一种相互的行为,体现的是税收机关与企业之间的友好关系,企业能明确自身的纳税指标,体现的是企业的纳税态度,因此,可根据企业纳税指标的明确性来进行风险评估。

3.3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首先,企业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使其贯穿于生产运营中的各个环节,对此,应以企业高层领导为主导建立税务风险监督控制管理小组,高层领导为组长,对下面的工作进行整体管理,并将财务部、人事部、生产部、营销部、税务部、行政部等各部门进行责任划分,定期上交各部门的工作情况,涉及税务活动的部门要重点进行汇报,并将公司的税务情况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再由企业领导与税务中介机构进行联系,以备不时之需。[3]其次,涉及税收活动的各部门要将各项财务报表、税务报表等进行入档和备份,定期对一段时间内的税收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不断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保证纳税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企业在纳税活动中,主要的纳税类型为所得税和增值税,因此,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纳税类型,制定不同的纳税规范,可通过制定纳税手册等,将纳税类型、纳税指标、纳税流程进行明确规范,使税务人员可以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最后,再完美的税务风险防范体系也有疏漏的情况,从而引发税务危机,企业在面对危机时,要沉着冷静,分析危机存在的原因,并采取应急补救措施,一是,企业可利用税收中介结构,企业处理相关事宜,同时,企业要表明自身的态度,并不是故意而为,以取得税务机关谅解;二是,走法律途径,当中介机构没有处理好问题时,通过寻找律师,为企业的税务情况做有利指引,降低企业损失;三是,当税务危机发展到社会舆论时,企业可选择公关的方式,通过媒体向社会澄清事实的原因,避免影响企业形象而扩大企业经济损失。

4结论

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已经得到了各企业的高度的重视,要求企业建立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加快税务风险评估的建设,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税务情况,避免或降低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保障企业安全、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港.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学习,2016(8):11-13.

[2]王江扬.企业集团基于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探讨[J].会计师,2016(2):48-49.

第3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交易行为与模式的复杂性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涉税行为风险性的提高。由于税务风险的长期性、复杂性、严重性,如不及时规避或防范,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损失与持久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针对涉税行为进行客观分析,强化内部控制,规范运营流程,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减小企业税务风险。

关键词 内部控制税务风险防范

一、 引言:企业风险与税务风险

(一)企业风险与税务风险的基本涵义

传统意义上的风险主要侧重于对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但现代风险却更加侧重于不确定性,而非不确定性带来的后果。对于企业涉税行为而言,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统称为税务风险。由于税收征纳行为的单向性与涉税主体的不对等性,税务风险却更加侧重于传统的含义,所谓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行为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企业经济业务导致纳税行为不准确,会导致企业多缴税或少缴税,对企业的经济结果反映不利。其二,由于税务机关对于企业的税务行为具有永久的追缴权,因此,税务风险时间上具有不可撤销性,这也是税务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更加特殊的地方。

(二)企业税务风险需要引起重视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交易行为和模式越来越细化,国家的税收法规政策体系也越来越复杂,税务机关的征管也越来越严格,使得各种涉税事项深深地嵌入企业行为的各个环节,企业税务问题越来越多变,并已成为企业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税制规则的完善与企业纳税意识的增强,企业税务风险已经受到了税务主管部门的重视。200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了首批占我国企业税收20%左右的企业(集团)为总局定点联系企业。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占三分之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三分之一。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是我国首次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方面正式下发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这反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普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因此,企业严格执行税法的相关规定,对涉税事项进行合理判断,以尽量减小税务风险是当务之急。

二、 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企业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是税务风险产生的基本原因

企业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经营,实现生产和再生产。因此,涉税行为是经营行为的后果之一。由于企业对于税法及相关政策缺乏深入理解,有可能导致企业承担了不应承担的税负,或者由于不了解新的政策变化,对于应纳税的事项却没有纳税,造成了漏税的风险。如税法规定,折扣或者折让必须开具在一张发票上,才可以减少应税收入,而部分企业却在制度上可能作出了相反的规定,但又按扣减后的金额计算税金,这样就形成了税务风险。又如业务部门、员工签合同、办业务时也不考虑纳税因素;而较为典型的房地产企业中,在拿地时只考虑了土地出让金,却没有考虑到土地“招拍挂”后过户时的契税、印花税,开发过程中每年都要缴纳的土地使用税等等,预期没有考虑到这些税负成本,使得预算中的开发成本超支,造成资金吃紧,部分企业只好推迟申报相关税款,客观上形成了滞纳。

(二) 企业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是税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税务事项在企业中往往由财务部门办理,经营行为转换为纳税行为往往通过财务行为来衔接。如果企业财务人员对于经营行为误判,或者财务行为本身就存在着不规范之处,则会直接导致税务风险的产生。如:某企业将津贴、交通补贴等让员工以报销的名义找票冲抵,逃避个税;现行税法规定业务招待费应按实际发生额的60%及销售收入的5‰孰低在税前抵扣,超过者需要进行纳税调整。但往往某些涉税经办人掌握不清,以为满足收入比例条件就可全额扣除,这就给企业带来了纳税风险。或者企业实现收入不按规定入账,人为调节纳税时间;对于视同销售有意无意不按规定处理,偷逃所得税及增值税。此外,代扣代缴行为不规范也是财务行为导致税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 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其他原因分析

企业是复杂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对于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而言,涉及到的经济事项复杂性与差别性都非常大,可能涉及到的税收法规也较多。在日常业务中,对于一些小税种,如合同印花税,不少企业都疏于管理,但往往被税务检查所发现,这就是由于不重视所导致的税务风险。此外,不恰当的纳税筹划行为也可能导致税务风险。税务筹划可以给企业带来节税利益, 但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风险。特别是某些企业管理者过于偏好“筹划”,甚至相信通过人脉关系解决纳税问题,企业就只能无视这些风险的存在而盲目进行“税务筹划”, 其结果可能往往事与愿违。

三、 强化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举措

根据美国内部控制委员会COSO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信息沟通、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五个大的方面。笔者认为,通过这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改进,税务风险是能够得到防范与减小的。

(一)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与控制活动的前提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与价值流转的空间界定。如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建设、人员配置、组织结构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要做好企业纳税工作及税务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在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上下功夫,通过董事会在企业战略与经营计划中,关注种种可能的风险包括税务风险,并通过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来保证涉税行为规范、高效,以从根本上解决税收风险问题。其次,要通过税务部门、税务顾问的共同工作,按照《指引》的要求,对企业的重大税务问题、税务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确认。具体来说,企业要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配置机构与人员,对于纳税事项进行明细指引。一方面,企业应在管理层、事业部等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或将纳税事项进行外包;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考虑引入纳税风险防范的相关内容,参照“指引”,结合自身业务与管理架构,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二) 良好的信息沟通是防范税务风险的必要手段

企业经营管理除价值流转外,还存在着信息流转。税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之一,在流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体制中,要考虑纳税信息的流动性与途径,引起相关关键岗位的重视,以便采取措施。首先,要建立企业的基础税务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收集相关的税收法规并定期更新,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处理流程符合最新的税法规定。其次,要注意企业与税务机关的沟通,经常就可能存在税务风险的业务或事项进行交流。

(三) 在内部监督中引入税收风险防范机制是其重要保障

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又一重要方面,对于纳税风险而言,重点要通过内部审计与涉税自查等进行预警。一方面,在内部审计时,对于纳税事项进行格外关注,通过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定期对涉税业务开展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纠正。在具体操作上,企业既可在内部审计对纳税事项进行同时检查与评价,也可以聘请专业税务中介机构进行纳税审计,消除风险隐患。涉及到特别重大事项如并购重组等,企业应进行专项纳税评估与检查工作,将税务风险的判断融入到决策之中。

(四) 加强涉税风险评估,强化企业风险控制是防范税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相关指引对于企业的风险管控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就税务风险防范而言,其侧重点应在于过程控制全过程、风险评估与企业信息沟通、监督体制等。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将税务风险纳入风险评估的全过程。税务风险评估可以准确识别与税收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底线,包括整体税务风险承受能力和可接受风险水平。具体内容上,主要是对特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范围,应用相关原理和技术方法,对系统中固有或潜在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制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与规避。根据澳大利亚国税局(简称ATO)对风险管理运用于税收管理的尝试可以证明,企业进行税收风险评估是完全可行的。

四、 结论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税收价值,从而推动企业价值流转的良性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科尔斯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表明,税务风险管理做得较好的企业,平均每年为企业多创造高达38%的利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的基础性管理手段,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来防范与化解税务风险不仅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推动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直接的作用是为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琳.浅谈大型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交通财会.2009.10.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理论;体系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税务风险管理工作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而相关企业想要保证这一工作的较好展开,就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了解市场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有效性运营的较好实现,而这些都需要得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估理论与体系支持。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论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是指涉税过程中企业经营活动出现的一种不确定性,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这就使得尽可能降低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税务费用,是企业日常经营的最根本追求,而这一追求出现主要是由于企业利润与成本是相对的,在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税收越少,盈利数额就越多。对于企业的税收风险来说,管理者的决策直接关系着这一税收风险的高低,企业的经济也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结合我国当下企业税务风险实际与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就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的内涵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一些企业对税务的缴纳日期不是很明确,或出现了因资金周转问题而发生的拖欠情况,影响了税款的纳入;我国相关税务政策有着一定的变动性,一些企业没有及时了解这种情况,从而出现多缴纳税金现象,没有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活动,这些对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都能够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1]。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

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潜在性。由于税务风险存在着一定的延伸期,如果企业出现了税法的违反情况,但没有及时的发现,则会使得风险扩大;第二,多变性。我国的相关税务条款会随着形势的不同而变化、依照不同类型的企业划分出相应界限,为此相关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第三,损害性。企业的经济收益越高,税收也会越大,相对产生的风险也会增加,而这种税务风险的增加很可能造成相关企业生产经营链条断裂,最终影响企业的稳定经营;第四,可测性。虽然税务风险是不确定的,但企业可以从原有的经验或者其他公司的矛盾中吸取经验,在整体情况真实判断的基础上体现灵活变通性,并以此对税务风险进行防控。第五,可控性。企业可以根据风险的成因进行预防和控制,并根据情况的发展做出风险数据的严格估算[2]。

二、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原则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应该遵守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经济效益评估原则。简单来讲就是在绩效评估的初期,管理人员应该将成本与效益进行对比,确保风险的预估范围小于效益成本;第二,综合性与全面性原则。税务风险的整体目标要在企业发展战略调控的基础上,它不仅能够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现状,还应该为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做铺垫。第三,始终性原则,税辗缦展芾砑ㄐё魑企业评估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其本身能够体现成本的花费与收益的获取,所以建立的评价系统也要贯穿到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第四,动态性原则。绩效评估系统之所以有效,体现在它能够根据当前的形势而变化、促进效益的增收的功能,这就使得其本身用于处于动态之中[3]。

三、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建立综合性的纳税评估体系

综合性纳税评估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所得税进行整体把控与基本评价。企业应该明确应缴纳的所得税费变动率为同期所累积的税费总额除以本期所制定的税费数额乘以百分之百,如果企业的税费出现了变动名情况,则可以将其看做是所得税负担变动率,企业将同期的税务负担基数与所得税负担率进行对比,就能够建立成本预算、收入以及费用的联系报表,并根据报表展开具体的过程管理;第二,绩效的全方面评价。对于综合性的纳税评估体系来说,其本身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税收,为此相关企业应该对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增值税费统计表以及原始纳税数据进行核对,按照企业中的库存量与能够得到的实际收益进行查询,在销售量预估指标的基础上进行进项税额的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够为综合性的纳税评估体系顺利建立提供支持;第三,建立特殊的纳税评价指标。由于企业的类型不同,税务的申报以及核算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管理者应该在库存与产出数量对比的情况下,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根据税额的配比方法进行税率的科学估算,这样才能较好避免申报数量与总体销售指标不符的现象发生,综合性的纳税评估体系才能够真正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4]。

(二)完善税务风险控制的基础环境

对于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来说,税务风险基础环境的完善有着较强的必要性,而想要真正实现这一税务风险基础环境的完善,我们就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要建立相关的税务风险控制部门,以此完善自身税务相关的基础组织结构。从整体的运营情况来讲,企业必须与管理部门实现较好的对接,才能够实现税务风险分辨的较好展开,而在财务部中划分出税务部门就是这一税务风险控制部门建立的必然举措,而这一部门的建立就能够较好实现税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较好协作,风险控制预案的制定、涉税管理过程的流通等工作都将实现更好的展开;第二,财务部部长为税务部的核心成员,这样企业的事务部就能够较好实现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对接,涉税管理过程的流通、涉税管理过程的流通准备等功能都将实现更好的展开;第三,基层工作人员要按照一定的期限缴纳税金,并获取相关的税务凭证,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综合化,真正实现税务风险控制基础环境的完善[5]。

(三)加强税务风险防控

加强税务风险防控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为此我们需要对其予以高度重视,笔者建议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税务风险防控的加强。第一,企业应较好掌握国家税务相关政策,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税务风险的较好防控,而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将实现较好的提升。例如,在新的税收法律中,我国政府规定企业如果能够达到节能节水等要求,税收方面就可以“三免三减半”,而结合这一规定,相关企业就可以鼓励员工开展节能活动,并可以规定哪一部门节约效果明显便o予其适当的经济奖励,这样相关企业就能较好迎合我国当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其自身的税务风险防控水平自然能够实现较好的提升;第二,聘请专业的税务机关转移风险。除了建立相关的税务风险防控部门外,企业还可以聘请中介进行实体调研,根据实际情况签订税务责任承担合同。如果出现了税务风险等状况,则由中介来替代企业承担,这同样属于较为有效的税务风险防控加强措施[6]。

(四)构建税务风险评估模型

税务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税务信息系统的建立。在税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中,相关企业需要将税务风险评估的宣传贯彻到企业内部操作当中,这样就能够保证企业的每个部门都能够实现较好的税务风险评估;第二,采用集成化的数据基础进行库存资源的规划,通过统一性考核标准的建立、以税务的监督数据为目标,就能够制定相对科学的管理报告与数据模型,税务信息的流动与沟通工作也将实现更好的展开;第三,建立重大风险事项的备案机制。在这一机制的建立中,各企业要根据所得税的汇算比例进行资产损失的预估,并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这样才能够保证税务相关重大风险的较好消除。

四、结论

在本文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估理论与体系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论、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原则、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措施,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相关企业税务风险降低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邓茜. 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张昊. 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李红玲. 啤酒制造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黄雅丽. 海外并购整合绩效评估体系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

[5]马啸. 基于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纳税遵从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第5篇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的交易行为与模式越来越复杂,国家税收制度的逐步完善、税收征收管理技术的提高与征收管理力度的加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税务问题也日益增多,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导致企业税务风险加大,给企业各方面造成很大损失。因此,企业管理与防范税务风险成为当务之急。(1)树立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观念,有利于企业规避和降低税务风险。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及时发现企业税收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和解决,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合理合法地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2)企业管理与防范税务风险能有效减少或避免企业受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时常控制企业税务风险以及进行税务审计工作,能促使企业依法纳税,减少企业因为税务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3)企业管理与控制税务风险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自身信用度,避免受到信用损失。如果企业由于某些原因而无法及时缴纳税款,可能会被税务部门认定为偷漏税和逃税,就会给企业信用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并给企业带来纳税信用的不良记录。通过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企业纳税风险,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和形象。(4)防范税务风险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协调税务机关和企业之间的征纳税关系。在企业发生税务风险时,企业如果能及时与税务机关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协调,就可以避免给企业带来各种损失。

二、产生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分析

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通常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对纳税筹划和税务风险的认识、企业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经营理念与发展策略、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实行、企业信息管理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效等;外部因素包括市场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税收法规或地方法规的适用性与完整性、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和管理力度、市场竞争环境等。

(一)企业自身因素导致的税务风险

(1)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的多元化使很多企业业务种类越来越多,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涉及的税种也相应增加,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极大地增加了税务风险。同时,企业往往将主要精力用于生产经营和产品营销方面,而忽视了税务风险的防范。(2)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缺失。目前,很多企业都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缺乏对税务风险的长效控制,忽略了对税务风险的全面识别、评估和管理,没有认真挖掘企业税收业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税务风险,也没有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计划和管理方案,更没有根据税务风险来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对策和措施,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不到位。(3)税收政策的执行不到位。新的税收政策颁布后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的动态进行调整,作为纳税人也应该相应地及时对纳税业务进行调整,如果没有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化将必然形成税务风险。

(二)企业外部因素导致的税务风险

(1)税收体系的复杂性形成税务风险。我国税收体系涉及的税种较多、内容庞杂而且税收政策的调整也比较频繁,税收政策以及规范性文件的一些规定比较笼统、模糊而不明确,使企业在依法纳税过程中形成理解性的偏差,影响了企业的纳税行为,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2)税收征收管理技术的提高和管理力度的加强。“金税三期”管理系统的全面上线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税务管理更加严格和规范,以前容易忽视的税务风险,就可能被系统自动识别而导致税收处罚并影响纳税人的信用评级;“金税三期”管理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智能化税务监督管理能力,有助于税务机关高效地识别和查处纳税人的违法行为;“金税三期”通过整合从数字渠道获得的所有纳税人数据,提升了税务机关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水平,使得税务机关能够利用税收大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以达到对高风险点进行预警和征税监管,使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税收征管环境。

三、管理与防范企业税务风险的对策

风险和收益相伴相存,企业在追求收益的同时应该对相应产生的风险防范到位,如果为了一味追求收益而置各种风险于不顾,就会给企业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管理与防范税务风险。

(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风险意识是防范风险的基础。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员工进行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培训和宣传,鼓励各个部门及其人员增强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税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将企业税负降到最低。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纳税筹划考核机制,对有关部门和人员根据在税务风险防范工作中的表现给予奖惩,强调权责分明。

(二)建立健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是防范税务风险的制度保证。(1)构建企业税收业务自查体系。建立企业税收业务自查体系是企业开展税收工作和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充分考虑企业对税收风险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发展、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规模和经营方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涉税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涉税业务的处理能力等,从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各个方面构建税收业务自查体系,将税务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2)完善企业税务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税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涉及税务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等方面。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合理设置税务审计机构,以满足实际生产经营中税收业务的处理需要;税务风险评估主要是找出形成企业税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和风险特点,通过风险识别来确定风险控制的关键点以采取相应的对策;风险评估后应该建立相关的资料信息数据库,为后续进行税务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信息沟通是树立“培育税基、培养税源”的理念,保持与税务机关的沟通联系,建立融洽的税企关系。(3)建立税务信息化管理系统。“金税三期”使税务机关能够全方位全过程地对企业纳税行为进行税收征收管理和监督,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以保证及时发现税务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为税务风险管理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持。

第6篇

关键词:国际经验;税源管理;分类管理

税源管理是以现行税法为基础,实现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的税收收入最大化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税源管理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国际经验对中国的税源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国外税源管理的经验

1.科学配置机构,降低税收成本。国际上,税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完全按照行政区划进行,通常根据经济区域范围、税源集中和分散程度、纳税大户的分布情况、纳税人的分类情况,设置区域性税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及若干税收征收(服务)中心。新加坡设立常规的税源评估部门,有对个人评估的纳税人服务部、对公司法人评估的公司服务部、对重大税案调查的税务调查部等,是按照纳税人对象来设置机构。阿根廷国家税务局下辖24个分局,其中在税源集中、经济发达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设9个,依据税源分布跨省设15个,其设置税务机构的根据就是税源分布和经济区域来划分。 对纳税人分类管理、提高税收效率。很多国家为提高税收管理效率,通常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澳大利亚税务局按照规模将公司分为三类(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小企业)进行监控。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型企业进行管理,一方面为这些大公司提供优质的纳税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增强对其监控的力度。荷兰把纳税人分为个人、中小公司、大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等四种类型,并分别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强化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阿根廷是将纳税人按大、中、小户归类,侧重抓好年纳税额占全国税收总额过半的大户,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强调纳税风险评估和分析。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新加坡税务局的税源管理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源管理和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了,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 多渠道交换信息,重视税源管理信息化。澳大利亚不但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处理公文流转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实现了全国联网,而且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海关、保险、金融及大企业实现了互联,为其有效实施税源管理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加强宣传、实现纳税服务经常化与多元化。为纳税人提供广泛、周到、多元化的税法宣传和优质纳税服务,为税源管理创造条件,提高纳税遵从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常用的做法。除德国成立了纳税人协会,办有《纳税人》月刊,并建立了专业数据库,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会员提供税务信息服务。

二、对中国税源管理的启示

1.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合理配置机构和资源。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高风险税源点的区域、行业、企业。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确认为税源管理风险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建立起适应风险管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在合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以是否有助

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降低纳税风险、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资源整合配置、流程改造是否成功的标准。 加强税源信息交换,实现信息来源多元化。与纳税人税源相关的信息多种多样,由许多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以及相关部门掌握的,涉及到工商、海关、财政、统计、土管等行政部门以及银行、电力、审计、评估等机构和企业的数据。因此,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保证相关部门所掌握信息的有效交换传递。目前,中国税务部门已着手于税源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金税工程、评估系统、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等。但是,由于中国税源管理信息化工程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现有税源管理采集数据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税源管理信息分析应用水平较低、对数据的挖掘利用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对税源管理进行强化,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网络社会化进程。网络社会化,就是使计算机网络从税务部门向社会各部门延伸,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使税务机关充分了解纳税人的各项纳税资料。(2)建立税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税源信息采集、加工、利用(包括税收风险评估分析)为主线的税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增强税务部门的信息采集、利用、管理能力,加强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估。(3)建立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建立起功能齐备、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充分利用采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向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专业化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的税源规模、税收风险、纳税遵从的不同进行税源分类,进行分类管理,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将税源管理指向由管理所有纳税人转为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由用于管好所有纳税人转为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可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进行不同的税收监控和审计措施。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采取宽松措施,由纳税人进行自我管理、自行评估,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对税收风险高、纳税遵从度低的纳税人采取严厉措施,实行全程监控、全面跟踪、全面审计。针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设计不同的税源监控、管理方案。将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到国家税务总局进行管理,对他们实行税务审计为主的管理措施。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以纳税风险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办法,对这些企业仍然采用属地管理办法。 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涉税宣传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不断改进,涉税宣传的方式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运用免费电话服务、免费提供纳税手册、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开设税务课程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和详尽周到的纳税服务,真正建立起“为纳税人服务”的现代税收征管基础。税源管理的最终对象是纳税人,要高度重视纳税人纳税主体地位,没有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保障,没有广大纳税人的积极配合,就不可能搞好税源管理。因此要建立以纳税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将现有的重征管、轻服务的征管模式,转变为重服务、重稽查的模式,加快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为纳税人提供经常化和多元化的全程涉税服务。传统宣传方式以外,税法宣传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多媒体、flash、dvd软件、网络等,还注重个性化的宣传。在澳大利亚,税务机关每年都会派出高级官员与前三十名的集团公司进行沟通,讨论公司重大经营活动及税收遵从问题。税务机关还定期邀请行业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参与税源管理工作,使税务官员们更好地了解大公司在经营中所处的经济和行业环境,以增强税务官员的管理能力。

在税务局与纳税人所打交道中,应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充分了解纳税人的愿望与要求,对纳税人进行细分,使纳税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1]郭弛.澳大利亚税务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涉外税务,2004,(8):50-53.

高春发,王静梅.从阿根廷税务状况看中国税收征管[j].黑龙江财会,2001,(11):50-51.

吴洁蕙.澳大利亚税源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j].涉外税务,2007,(3):48-51.

李中华.发展中国家税源控管的经验借鉴[j].当代财经,2004,(4):54-56.

严明,越祥兰.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税源管理[j].税收征纳,2003,(1):9-10.

吴洁蕙,葛敬书.美国税源管理经验[j].经济纵横,2007,(6):66-67.

顾长虹.借鉴国外经验 强化中国税源管理[j].涉外税务,2009,(2):22-25.

commissioner of taxation annual repor

第7篇

一、国外税源管理的经验

1.科学配置机构,降低税收成本。

国际上,税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完全按照行政区划进行,通常根据经济区域范围、税源集中和分散程度、纳税大户的分布情况、纳税人的分类情况,设置区域性税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及若干税收征收(服务)中心。新加坡设立常规的税源评估部门,有对个人评估的纳税人服务部、对公司法人评估的公司服务部、对重大税案调查的税务调查部等,是按照纳税人对象来设置机构。阿根廷国家税务局下辖24个分局,其中在税源集中、经济发达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设9个,依据税源分布跨省设15个,其设置税务机构的根据就是税源分布和经济区域来划分。

2.对纳税人分类管理、提高税收效率。很多国家为提高税收管理效率,通常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澳大利亚税务局按照规模将公司分为三类(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小企业)进行监控。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型企业进行管理,一方面为这些大公司提供优质的纳税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增强对其监控的力度。荷兰把纳税人分为个人、中小公司、大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等四种类型,并分别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强化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阿根廷是将纳税人按大、中、小户归类,侧重抓好年纳税额占全国税收总额过半的大户,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3.强调纳税风险评估和分析。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新加坡税务局的税源管理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源管理和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了,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

4.多渠道交换信息,重视税源管理信息化。澳大利亚不但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处理公文流转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实现了全国联网,而且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海关、保险、金融及大企业实现了互联,为其有效实施税源管理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5.加强宣传、实现纳税服务经常化与多元化。为纳税人提供广泛、周到、多元化的税法宣传和优质纳税服务,为税源管理创造条件,提高纳税遵从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常用的做法。除传统宣传方式以外,税法宣传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多媒体、FLASH、DVD软件、网络等,还注重个性化的宣传。在澳大利亚,税务机关每年都会派出高级官员与前三十名的集团公司进行沟通,讨论公司重大经营活动及税收遵从问题。税务机关还定期邀请行业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参与税源管理工作,使税务官员们更好地了解大公司在经营中所处的经济和行业环境,以增强税务官员的管理能力。

德国成立了纳税人协会,办有《纳税人》月刊,并建立了专业数据库,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会员提供税务信息服务。

二、对中国税源管理的启示

1.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合理配置机构和资源。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高风险税源点的区域、行业、企业。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确认为税源管理风险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建立起适应风险管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在合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降低纳税风险、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资源整合配置、流程改造是否成功的标准。

2.加强税源信息交换,实现信息来源多元化。与纳税人税源相关的信息多种多样,由许多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以及相关部门掌握的,涉及到工商、海关、财政、统计、土管等行政部门以及银行、电力、审计、评估等机构和企业的数据。因此,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保证相关部门所掌握信息的有效交换传递。目前,中国税务部门已着手于税源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金税工程、评估系统、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等。但是,由于中国税源管理信息化工程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现有税源管理采集数据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税源管理信息分析应用水平较低、对数据的挖掘利用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对税源管理进行强化,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网络社会化进程。网络社会化,就是使计算机网络从税务部门向社会各部门延伸,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使税务机关充分了解纳税人的各项纳税资料。(2)建立税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税源信息采集、加工、利用(包括税收风险评估分析)为主线的税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增强税务部门的信息采集、利用、管理能力,加强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估。(3)建立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建立起功能齐备、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充分利用采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向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3.专业化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的税源规模、税收风险、纳税遵从的不同进行税源分类,进行分类管理,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将税源管理指向由管理所有纳税人转为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由用于管好所有纳税人转为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可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进行不同的税收监控和审计措施。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采取宽松措施,由纳税人进行自我管理、自行评估,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对税收风险高、纳税遵从度低的纳税人采取严厉措施,实行全程监控、全面跟踪、全面审计。针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设计不同的税源监控、管理方案。将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到国家税务总局进行管理,对他们实行税务审计为主的管理措施。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以纳税风险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办法,对这些企业仍然采用属地管理办法。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税务风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长时期,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时刻。以“营改增”为代表的税种改革强化了税收在促进分配正义、鼓励投资、扩大消费与就业以及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调控作用(陈晴,2015)。2014年6月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于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由此确定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建立科学、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方面改革目标(贾康,2015)。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为辅的多元化经费格局。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在公益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对部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依法取得科研项目经费,技能培训、房屋场馆租赁等方面的收入,能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随着高校涉税收入的增加,其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也在不断上升。高校应该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认识,评估税务风险关键控制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案,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降低税务风险。

二、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高校税务风险的内涵

税务风险是指高校在日常运转过程中,因涉税行为未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未来利益的潜在损失(王雄英,2011)。税务风险的产生受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变化以及纳税人主观行为的影响。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经典的“五因素理论”将税务风险管理要素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控制环境:风险管理与高校其他管理活动一样,都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控制环境是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2)风险评估:将己经被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出风险的级别和影响程度。风险评估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点。(3)控制活动: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研究应对措施,完成预先设定的控制目标。控制活动是税务风险管理的核心。(4)信息与沟通:在税务部门、高校内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间搭建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保证信息获得的及时性。信息与沟通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5)自评与监督: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检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接受监督,发现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自评与监督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税务风险类型

1.按照风险来源不同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指由于高校管理层未对税务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内部控制建设不到位、税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外部风险指由于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断更新完善,外部的市场环境变化等产生的风险。2.按照风险类型不同划分为资金支出风险、信誉损失风险、税务违法风险。资金支出风险指由于未按税法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产生的风险。除补齐税款外,还要缴纳滞纳金和罚款,会对高校的现金流产生影响,造成额外资金支出。信誉损失风险(陈天灯,2013)指高校因纳税行为不规范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严重后果,使高校信誉遭受损害。税务违法风险指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导致高校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重大偏差,在涉税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3.按照影响程度不同划分为一般风险和重大风险。税务风险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一般风险影响较小,通过及时纠正,所产生的后果是可控的。重大风险影响程度大且后果难以控制。

(三)高校税务风险管理

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指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的过程。税务风险管理包括制订风险管理策略、落实风险管理权责,不同程度的风险采取对应的措施,将控制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对潜在的风险建立预警机制,提前识别风险发出的信号,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管理效率,在涉税行为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开展税收筹划,降低税收成本,实现降低税务风险的管理目标。

(四)高校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高校对税务风险管理认识不够,而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尚处于建设初期,存在税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信息化建设不到位的现象,导致税务风险管理还不规范。1.税务风险管理认识不够。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制度和体系建设处于不断完善中。税务风险管理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约束机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税务风险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但高校长期以来对税务风险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税务风险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责权落实不明确。2.税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外部税收政策和税收环境的变化增加了税务风险。大多数高校还是采取财务人员兼任税务会计的方式,缺乏税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导致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高,对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和税收法规信息缺少研究,不能全面准确把握最新的税收政策。3.税务信息化建设不到位。高校的税务信息化建设始终处于薄弱环节,高校的财务系统、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组合,使得税务信息无法进行合理利用和数据对比分析,对高校纳税情况不能进行合理的评估。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无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只能采取被动和应急方式应对税务风险。

(五)内部控制与税务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也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税务风险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内部控制这一重要手段,可以规范高校经济业务活动,明确权责分配,合理控制税负水平,保证涉税事项合法合规。高校税务风险管理首先要完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准确、有效决定着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率。税务风险管理的效果也反映出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对高校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COSO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理论给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风险管理概念应贯穿于高校所有的经济业务中。将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点,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深入研究符合高校税务工作特色的管理方法,通过税务风险识别评估,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税务风险。做好税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

(一)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高校税务风险管理要求以风险为导向,对高校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强化高校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税务风险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间的融合,构建出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税务风险的系统,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高校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对涉税业务采取事前预防、事中管理和事后反馈的管理方式。积极做好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与配合,防范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税务风险。

(二)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原则

1.独立性原则。高校要按照税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对涉税事项进行纳税申报,及时缴纳税款,对税务资料进行存档。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针对不同的业务性质和岗位要求,明确职责权限。对于机构设置、治理结构、业务流程和权责分配应符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权责分配,履责尽责,保持良好的独立性,以确保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公平和公正。2.协作性原则。随着高校涉税事项的增多,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需要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间的配合,及时沟通,信息共享,以提高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率。要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避免因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3.重要性原则。在税务风险管理中,把握重点事项,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对涉税业务进行分析,识别关键风险点,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税务风险采取控制措施,进行重点监控。对影响程度一般的风险,保持适度关注。高校要结合具体情况和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有重点地开展税务风险管理活动。

(三)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指标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是实施高校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的首要步骤,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满足科学完整、具体实用的要求。设计指标时要考虑到评价的目标,符合评价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本文以COSO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为理论依据,结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的要求,参照税务风险测评和内部控制要素,选取控制环境、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信息沟通、监督改进5个层面共20个指标构建出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四、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

税务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沈峰,2015),有德菲尔技术法、层次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等等。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由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专家对税务风险管理指标运行情况进行打分,评分标准见下页表2。对于完成情况优秀的指标得5分,完成情况良好的指标得4分,完成情况中等的指标得三分,以此类推。专家对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中所有的指标进行打分,统计汇总后得出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表,见表3。根据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总得分情况,按照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标准,可以对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得分在80—100分的,说明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暂不存在风险。在60—80之间的,说明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基本有效,不存在重大风险,但还是有风险因素存在,继续给予关注。得分在40—60分之间的,说明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效果较差,要结合具体指标发现问题,找出关键影响要素,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的产生。得分40分以下的,说明内控基本是无效的,存在重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善内部环境,分析风险点,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五、加强高校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内控机制,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在高校内部树立全面风险意识,确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管理层要从高校发展战略的角度优化内控环境,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内控方案,并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内控体系建设中要明确对象,厘清职责,落实职责范围,加强税务风险防范责任。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负责外部涉税工作,对涉税事项可能带来的税务风险进行分析。对各项政策法规和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找到适合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规范纳税行为。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有效识别税务风险

高校应推进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信息化为依托,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准确提供各类税务信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大数据”,有效识别税务风险。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整合现有资源,搭建共享信息数据库,设置预警线,逐步实现税务风险管理的系统化。通过内控机制的强化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对掌握的高校税务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监控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税务风险。

(三)加强控制活动,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税务风险管理中涉及的内外部机构、部门之间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将从外部获取的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及时传达到各业务部门,提高高校涉税行为能力,以利于风险控制活动的开展。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消除隐藏的税务风险。对涉税业务进行事前风险检测与评估,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重要性排序和定量评估,确定出税务风险级别和影响程度,制定必要的应对策略,全面提升高校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运转的效率与效果。高校应借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政策出台的契机,把握国家财税改革总目标和要求,推进税务风险管理,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教研等各项经济业务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晴.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理念变迁与制度回应———以税收正义为视角[J].法商研究,2015,(3).

[2]贾康,刘薇.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5,(1).

[3]王雄英.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之我见[J].财会月刊,2011,(10中).

[4]陈天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3,(6).

[5]沈峰.略论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的构建与测评[J].税务研究,2015,(7).

[6]陕西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索[J].税务研究,2014,(10).

第9篇

关键词:大企业 税务风险管理 难点 关注环节

中图分类号:F810.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19-02

一、引言

从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到在上市公司中推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企业的风险防控要求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企业尤其是国资央企都在积极制定或者完善自身的内部风险防控制度。作为内部风险防控制度的重要一环“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被越来越多企业了解和推行,企业的税务管理不再仅仅是“照章纳税”,“防范风险”成为了税务管理的新要求。正如国税局的《指引》中提出的,“大企业应根据需要设置与企业财务部平行的税务部门和配备专业税务人员。企业内部税务人员应深度参与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与重组、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等,使经营决策从一开始,就能保持正确运作,有效控制税务风险,从而达到企业税负最优化目标。”对于大企业集团来说,多层次的管理结构,复杂的内部公司构成,对于实行有效的税务风险内控而言是极大的阻碍。本文将从实例出发,阐述大企业集团建设税控面临的难点,并提出在税务风险管理中应注重“评估为先、全程控制、多方沟通、长期跟踪”的观点。

二、股权交易案例回顾

不久前,笔者经历了一桩大企业集团内部的股权转让交易,在该项交易中,由土地权属问题而引发了一起税务风险。首先为读者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

集团公司(简称A集团)欲将下属的一家全资子公司(简称B公司)的100%股权转让给另外一家关联方集团公司(简称C集团),就在双方即将签订合同的时候,却发生了其他的情况:在B公司账面上存在着近100万元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而该土地使用权证书上标注的权属公司却不是B公司,而是A集团。原来B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由A集团的前身(集团上级总公司的直属分公司简称A分公司)下属的几家子公司共同投资的。1996年国家推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政策,作为国资央企的A分公司统一出资,并为统一管理的需要,以A分公司的名义与土地管理部门签订了土地出让合同,为所属分公司、子公司的土地统一办理了“权属A分公司的土地证”。此时该项土地的价值开始分属于两家公司,A分公司的账面上记载着该土地的出让金,B公司的账面上记载着该土地的占用费。

其后的十年中,B公司的股权在A分公司内部几经转让,直至2007年A分公司经国资委批准改制为A集团。2006年B公司的土地使用性质发生变更,按当地政府的土地管理机关要求,重新补缴了地价差额,该笔价款补记在B公司的账面价值上。2007年在A集团的改制评估工作中,A集团将所有土地整体评估后,将该土地评估增值记载于B公司账面,并于2009年将100%的股权投资自下属子公司全部上收于集团。至此,该项土地的价值仅记载在B公司的账面上,因此出现了该资产“会计记载与法律权属分属于两个法人”的情况。由于土地的法律权属不对应,土地管理部门明确表示不允许依据股权转让将B公司的土地过户到C集团,因此该项股权交易被迫暂停。

为了能够将该项交易进行下去,必须首先理顺A集团与B公司的土地关系,为此我方研究了两个解决方案:

A方案:依据2007年的改制方案,由A集团把土地作为增资投入,变更土地权属为B公司;再履行股权转让,将B公司转让给C集团

涉及税种:

土地增值税:可免。财税[1995]48号文《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对于以房地产进行投资、联营的,投资、联营的一方以土地(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作为联营条件,将房地产转让到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中时,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营业税及附加税:不征。根据财税[2002]191号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契税:不征。国税函[2008]514号(2008年之前执行财税[2003]184号)“企业在重组过程中,以名下土地、房屋权属对其全资子公司进行增资,属同一投资主体内部资产划转,对全资子公司承受母公司土地、房屋权属的行为,不征收契税。”

依照本方案,企业税负最低,但是由于改制已于2007年结束,B公司土地评估增值当年入账,已经摊销了3年,对所得税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对2007年进行调整,还是在2010年重新做增资股权变动手续,都要对税务部门做相当多的解释、说明工作。

B方案:由A集团单独将土地转让给C集团,直接变更土地权属为C集团

该方案需涉及土地增值税、营业税及附加税、契税、企业所得税,经测算总税负高达交易金额的45%左右;对企业而言税负相当之重。

无论执行哪种方案,对交易双方而言都需要相当繁琐的审批手续,因此该项交易只能继续向后推迟。而且潜在的税务风险,可能发生的高额税负都是企业所不愿承担的。

从1996年到2012年长达十多年的时间中,无论是国家的税收法律、会计制度、国资管理制度,还是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管理人员都发生了多次大大小小的变动;可以说纷繁复杂的历史原因是造成本次交易税务风险的主因,是主要的客观因素。同时,在事件回顾中,我们发现相关的涉税文件最晚于2003年,也就是说2003年以后企业就有条件“以最低的税负理顺土地权属关系”,而且从2006年的土地性质变更、2007年的国资改制、到2009年的股权上缴至少出现过三次机会,可使企业完成权属变更来解决这个潜在的税务风险。但企业都未能把握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风险还会愈加难以解决。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的三个难点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在这次税务风险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此了解多数大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建设中面临的难点:

1.企业现有的税务风险内控制度建设中,一般都缺乏“对重大涉税事项尤其是重要涉税资产”的税务跟踪。对于大型的国企集团来说,内部构成复杂,经营时间长,历史问题众多是共性的特点。为了支持国家政策或者自身的产业调整,而对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包括分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集团之间甚至跨集团、跨地区、跨国的资源流动都时有发生,屡见不鲜。在这些资源流动的同时,诸如税收优惠不再适用、资产转移视同销售、纳税地点变动等等一系列税务风险也就随之产生,再加上年深日久、几经辗转之后,有些涉税事项几乎成了“无头案”,更重要的是一些涉税资产本身就成了税务风险的藏身之所。这些风险一旦爆发,不仅要耗费大量资源来查清来龙去脉,而且由于时间关系,风险更是被成倍放大。

2.税务风险控制滞后,重大事项发生时往往是企业的税务部门最后得知。众所周知,企业税务风险产生于决策和日常经营过程中,在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中就有“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企业内部信息和沟通情况”这一重要因素。2009年上市公司中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也提出“企业税务风险控管的重点应侧重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过程和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体制”。而对于多数企业来说“业务先行”是不成文的惯例,重大的方案、决策往往是在已经形成共识或者成熟后,才提交税务部门审批,此时税务部门往往已经没有时间对复杂事项作充分的评估,而且即使发现了潜在风险提出修正意见,也会使业务部门因为要耗费大量精力和资源去返工而带来极大的抗拒情绪。“事前缺乏沟通,事中评估不足,事后难于补救”形成了一个促使企业税务风险加剧,税务风险内控流于形式的“恶劣循环”。

3.涉税沟通不足,信息更新不及时。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内部信息沟通的层级多,环节多,上传难,反馈难是一个通病。对于一个最小的涉税单位来说,发生的涉税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往往需要母公司、集团公司乃至总公司来做全盘考虑来解决。而一个漫长的沟通过程往往会使人失去耐心,因此不可避免会使一些问题被掩盖起来。除了内部沟通外,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沟通,是保证税务人员及时了解税务政策,解决企业外部税务风险问题的最重要的渠道。一旦失去这个渠道,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便形同虚设。

四、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的四个注重方面

根据以上的情况,作者认为大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应注重“评估为先、全程控制、多方沟通、长期跟踪”这四个方面:

1.“评估为先”就是要求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应在第一时间介入涉税业务,在涉税事项产生的最初即开始税务风险评估工作,并及时为业务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只有税务工作出现在第一环节,才有可能达到“税务管理事前控制、税务风险最小化”的目标。

2.“全程控制”是指不仅“税务风险评估作为事前控制而存在”,而且要求将税务控制延伸至具体的业务流程中去,包括合同控制、采购立项、付款控制、存货管理、资产管理、费用发生、人工薪酬等企业全部的流程环节,都要有税务风险管理“环环相扣、层层跟进”。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涉税环节的疏漏。

3.“多方沟通”是要企业在内部各部门之间、集团各层级之间、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企业与其他外部相关机构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渠道,保证信息传递通畅。可采用的手段包括建立内部税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借助第三方机构搭建税务咨询交流渠道等等。

4.“长期跟踪”是指企业对重大涉税事项尤其是重要涉税资产要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对重要资产的涉税流动建立跟踪机制,使资产在购建、转移、增值、减值、损毁、变卖、报废各个环节都有涉税记录可查,有法规依据可循。无论资产的权属在集团内部如何变化,自身的涉税点依然明晰,就能最大程度防范税务风险。

大企业集团是国家税收的重点来源,自身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越强,就越能保证企业健康有序的经营,也就越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建设,将有力地保障企业能够走上一条“利国利民利自身”的长盛之路。

参考文献:

1.盛立中.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与管控.上海国资,2009(6)

2.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2009

3.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

第10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税收征管;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表现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纳税人户数急剧增长,基层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尖锐;税收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税收信息化建设未能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的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等等。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的真正落实,制约着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理论为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效路径。

一、风险管理理论与税收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概念及内涵。风险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风险管理就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行为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工作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目前,国际风险管理领域存在诸多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标准,但都与美国COSC委员会(由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发起的组织)正式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紧密相关,ERM框架已成为当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标准。由于风险管理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性,ERM框架及其方法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企业以外的其他组织的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要素及特点。综合ERM风险管理框架的主要内容,风险管理要素包括八个方面:(1)内外环境。环境分析是认识和应对风险的基础。同其他任何管理活动一样,风险管理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也要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2)目标设定。即设定一个组织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该目标可以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合规目标。(3)事件识别。指识别可能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包括区分代表风险的事项和代表机会的事项。这是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的基础。(4)评估风险。指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的依据。(5)应对风险。即针对识别出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风险的应对策略可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接受风险和共担风险四类。(6)控制活动。是指设计的程序和政策,操作的目的是管理和控制风险以取得组织的目标。(7)信息与沟通。要求组织的信息和沟通体系支持其他组成成分以确保组织中的人理解、获取、交换和记录在组织中管理和控制风险所必需的信息。(8)监控。整个流程尤其是风险控制和程序必须被监控,以评估它们的有效性,确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要采取哪些补救行为。通过这样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一个组织可以对自身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所以,ERM风险管理框架可以运用于管理税收风险。

3.税收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预测、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根据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并通过合理的服务和管理措施规避或防范税收风险,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健全科学、严密、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对当前和潜在的税收风险进行确认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事中的预警控制,科学地监测和有效地防范、化解税收风险,可以实现税收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今后税收管理工作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落实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实现“信息管税”的基本前提。

二、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外环境方面。(1)系统上下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工作的主动精神、整体观念和系统意识。(2)现行税制体系结构不完善、科学性不足,法律级次低、变动频,征管体系自身的风险防御能力不足。(3)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不高,税务部门同相关部门在信息共享、沟通反馈机制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2.目标设定方面。(1)税务总局2002年5月在《2002~2006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税收风险,并对防范税收征管风险进行了专门阐述,但尚未作为税收改革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局性工作目标。(2)目前尚未对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形势、任务、战略规划、实施方案等进行系统地研究。

3.风险识别方面。(1)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主要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2)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不强,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揭示问题信息少;提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

4.风险评估方面。(1)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2)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基本停留在经验判断和简单比对阶段,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模型作为评估依据。

5.风险应对方面。(1)风险应对措施单一,未能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细分应对策略。(2)对税收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不够。

6.风险控制方面。(1)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和税收任务快速增长的影响,税收机关内部征、管、查、审等环节的职责分离存在设计的科学性不足和执行难以到位问题。(2)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或者不够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协调配合不够,降低了管理风险的防控能力。

7.信息与沟通方面。(1)税务机关掌握的纳税人的基础信息有限,应从立法上支持税务机关采集足够的信息以满足风险分析的需要。(2)税务机关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需要加强。

8.风险监控方面。(1)税务系统内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建立。(2)社会监督的力度需要加大,方式方法需要继续完善。

三、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创新税收管理体制机制

1.科学设计风险目标规划,健全风险识别分析运作机制。通过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对税收征管面临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类别进行总体考量,对各类风险群体和风险程度进行集中分析,对跨部门和跨税种的风险管理进行统一安排;在科学设计风险目标规划的基础上,以风险识别排序和应对处理为重点,以减负增效为原则,创新税源税基管理方式方法,建立风险监控管理机制。发挥征管资源和数据信息集中优势,重点开展综合风险分析和分税种风险分析,组织分地区、分行业、分企业类型风险特征的筛选、分类、归纳和描述,健全税收风险特征库。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归集排序,将风险等级应对与税源监控管理职责相匹配,选择有效的方式实施应对处理,以较小的管理成本获得较大的管理效能。

2.持续改进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风险管理监控评估机制。着眼于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和水平,科学设定风险管理监控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起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后续影响等多层次的风险管理监控评价圈,从风险识别准确性、风险控制有效性、税法遵从提高度和征管成本效益等方面对税收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做出评判。要及时总结税源变化的一般性规律,掌握并积累资料,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形成依托信息化手段的新型纳税评估工作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漏洞。

第11篇

关键词 税收 风险管理 税收征管 税源管理

中D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定义

税收风险管理,在百度上的解释是一系列用最小的税收成本来降低税收流失的程序。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积极进行风险管理,将其程度降低到最小,保障人民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税收风险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是税务部门新兴的业务,是运用风险管理理论,采取不同策略应对不同纳税人的纳税风险度,使纳税工作得以高效进行。但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互相配合,分部协调,立足于实际税收状况。

因为我国每个地区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解不同、执行力不同,导致风险评估不准确、管理质量参差不齐、措施成效不显著等问题。为此,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税收风险,将其分门别类,建立高效及时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存在于税收征管、税源管理、税务执法等不同体系中,也存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纳税人中。

二、发挥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

在现代化社会,税收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税收征管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最突出的变化。

首先,要建立税收征管风险管理体系。成立具有一定能力的税收风险管理小组,对日常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指挥统筹,制定税收风险管理计划和发展战略,对管理工作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估,建立相应的运行保障机制,特别是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等高风险纳税人的税收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划入日常工作安排中,而不是只是为了应对年中和年终的评估检查。并且定期对风险管理进行质量评估和反馈,及时修改和完善风险指标。

建立税收征管风险管理运作机制。在税收管理实现过程中,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逐渐融合,形成模式化的管理流程。主要有战略规划、风险评估、风险分析与传递、解决措施与反馈、风险应对复审、效果评估与反思等六个步骤。

建立信息管税,促进信息化发展。信息管税是现代化税务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方式。将人力与科技结合,实现税务信息的高效收集和全面共享,也能使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积极高效进行。将涉税信息在电子平台上公布,使民众能及时知晓涉税重大新闻、事项,提醒市民要诚信依法纳税,对周边纳税人进行监督。同时也可监督税务人员的工作作风,提高税务部门的公信力,降低税收风险,使税收管理实现透明化和社会化,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征税纳税环境。

三、发挥风险管理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

要根据税源管理的业务特点和流程,将风险管理理论运用到里面去,发挥其功能从税源管理上降低风险。税源管理应贯穿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作为连接各有关部门、有关业务的信息沟通渠道,奠定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

首先,应完善专业的税源管理体系,将税源分级分类,在考核时将纳税评估税款入库和纳税评估户数占比列为重要内容。按纳税人的不同行业和规模分门别类,实行专业化管理模式,设立相对应的部门和岗位,使税务管理专门化、高效化。

确定相关部门有关涉税信息的相关权利,强化有关部门的涉税信息处理能力,努力创造信息管税的氛围。在国税、地税、银行、政府等有关部门组织间实现方便快捷的涉税信息共享与交换,使各个部门能及时掌握相关有效信息,加强税源管控,全力协助公安进行税收执法工作、坚决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双向”税源管理控制体系。将原本单一地由税务部门管理变为税务部门管理与纳税人自控的税源控制方式,以内部为重点,内外结合。可以由税务管理部门制定有关标准,纳税人参照标准主动修改自身问题,税务部门定期进行检查和纠正。这样不仅能从根源上防范风险,还能使纳税人更主动地接受管控,优化纳税服务,构建良好的征纳关系。

四、结语

税收征管和税源管理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风险管理是一项自下而上的管理工作,需要弥补上级部门与纳税人实地接触少的问题。所以要从基层入手,从具体业务方面进行管理,自下而上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以科技和数据作支撑。并且对风险进行评估,建立激励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使风险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魏正武.风险管理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突出特征和核心内容[J].税收经济研究,2013,4(80):40-44.

[2] 朱广俊,张林海.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14,1(83):26-32.

[3] 刘成华,桑林.税收风险管理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关于税收风险管理“徐州模式”的调查[J].中国税务报,2012,12(06).

第12篇

(一)企业税务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尽管大部分企业都能够意识到申报纳税是企业的应尽义务,但现阶段很多企业往往缺乏主动纳税和防范税务风险的意识。这就使得企业难以自发的从整体上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适用的税收法律法规,导致企业申报纳税不准确,费用归集不准确等,从而既未依法纳税,又未能享受合法节税的权利。由于税收意识的缺乏,因此企业往往未设立专门税收风险管理机构,也未将税务风险与企业业务决策结合考虑,企业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缺乏统筹的税收风险控制。实际工作中,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缺乏税务配合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往往形成税务风险。部分企业不清楚自身权益,缺乏享受优惠和税收维权意识,一味迎合税收征管部门要求,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损失,从而产生税务风险。

(二)国家税收政策和征管因素影响

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期,税收政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不断变化,因此时效性相对较短,容易发生变化。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税收政策也各不相同。税收政策的多变性和地区、行业差异性,使企业把握税收政策带来了难度,导致税务风险。另外,我国税收法律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层次较多,内容复杂,企业难以对不同层级税收政策充分理解和把握,导致税收政策利用不当形成税务风险。同时,我国税务征收机关又分为国税和地税,税种还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多税种,每个税种都有不同的征收方式、征收率和优惠政策,为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企业经办涉税事宜的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税务人员素质对企业税务风险有着直接影响。一般而言,企业税务人员专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现有条件下,我国企业为降低税务成本,往往未设立专门的税务业务部门,甚至未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由财务部门人员兼任税务经办人员,这客观上导致企业税务相关人员专业性缺乏,对于税收政策和税法的理解和掌握不深刻,为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另外,部分企业虽然设立了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但是由于企业重视程度不足,税务管理岗位人员层级较低,对于税务、财务和会计等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掌握情况不佳,由于业务不够精通导致税务风险。同样的,由于税务人员专业能力问题,更无从结合企业具体实际制订有效的税务风险防范方案与措施,引起税务风险。

(四)外部环境和复杂交易均可导致税务风险

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可能导致企业税务风险,例如与税务机关之间信息不对称,部分企业可以适用或者参考的税收政策未对纳税人公开、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人政策法规宣传不够,新出台的税收政策未及时传达,甚至由于政策本身的不明确,企业难以准确执行,导致税务风险。税收秩序混乱也可能导致税收风险,如在交易环节中其他企业的代开虚开发票等现象,可能为企业带来意外的税收风险。另外,当企业进行重组、并购等复杂交易时,由于对于交易事项未充分认识税收复杂性等情况,均可能导致税务风险。

二、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措施和建议

(一)树立税务风险意识

根据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企业管理者应充分重视税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在日常企业管理中主动规避税务风险。在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检查和风险评估时积极配合和应对,在税务机关进行检查和评估后,针对企业税收疑点,将税务风险意识贯穿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全过程。除企业管理者外,应强化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财务和税务人员税务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税务风险和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在日常工作中注意预防和控制税收风险。

(二)建立完善有效的税收内部控制体系

税务内部控制体系和通常意义上的内部控制不同,它主要是从税务的角度出发,强化税务机构岗位设置,明确岗位权责,强化税务风险评估和企业业务流程税务控制,是企业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的补充,也是防范税收风险的重要举措。较长时间以来,企业对于税收内部控制的建立相对不够重视,未建立专门的涉税管理机构,更未设立相应的税收内部控制制度。在建立税收内部控制体系时,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将税务风险作为税务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查找企业业务过程中重要税收风险关键点,优化业务税务管理流程,合理设计税务风险控制方法,采取自动化或者人工监督的方式

(三)提升企业税务人员素质

企业应加强税务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一方面强化税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的培训,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和知识竞赛等形式,提升企业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企业税务人员应加强自我学习,除对于基本的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加以掌握外,还应积极主动了解国家最新出台的相关税收政策,特别是深刻了解和掌握与企业行业息息相关的税收政策,以便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按照税法要求进行申报纳税,防止由于专业素质不够而导致的企业利益损失。

(四)实施税务风险动态管理

企业应广泛收集各方面的税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信息,建立畅通的税收政策沟通渠道,及时汇编与本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并定期更新。应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和法律法规要求相一致,按照税法要求进行申报纳税。在风险识别方面,应强化风险的动态识别,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税务风险。特别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如重要战略规划、资产重组、企业并购、重大投资、经营模式改变等重要事项,应充分识别其中的税务风险,对于重要事项进行过程中的税务风险预警,应实时监控,加强税务风险的跟踪监控。

(五)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力量

社会中介组织如税务师事务所不受企业和税务机关的影响,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其专业性强,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从业准则和资格水平,因此,企业在进行重大交易事项时,可以聘请专业能力强、信誉较好的中介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识别和消除税务风险。另外,也可聘请中介机构协助企业就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建立税务风险预警机制,提前规避日常经营中各个环节的税务风险。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