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泊船瓜洲的诗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古诗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古诗词体裁短小而魅力无穷,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应有效地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从小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古诗词的熏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笔者结合自己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泊船瓜洲》的教学,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研究。
一、激趣导入,自主了解诗人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古诗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古诗词时,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学习,根本没有兴趣可言。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可以采用“以图说诗句”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图片,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表达,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古诗,所以他们都能够准确地表达。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配乐,让学生融入浓郁的教学氛围中,然后出示本诗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从图片中看见了什么。当然,最好让学生把图片上的内容说完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引入本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幅图可以用哪句诗表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这样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步骤导入新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英国小说家本杰明・迪斯累利说过,“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想要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心灵的,就必须了解诗人。在结束导入后,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对于我们的诗人王安石,你有哪些了解呢?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王安石的了解,让学生走进诗人,了解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出这首诗的。这样就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教师只能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二、吟诵诗文,合作赏析诗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吟诵是非常重要的。
1.反复咏吟,体会节奏、韵律
诗歌相较于其他体裁而言的一大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想让学生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朗诵的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配乐的诗朗诵,让学生根据录音划分本诗的节奏。
比如,《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节奏是“二二三”。明确节奏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吟诵,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感情、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最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配着音乐和图片再进行情境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读出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合作探究,感受诗意、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并结合多媒体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感受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千古名句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千锤百炼为一“绿”》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绿”字的来源,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增长知识。以此让学生了解“绿”字作为本首诗的“诗眼”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 “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还”字体会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 盼望回家的感情。教学中虽有教师引导,但还是得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与“生成”。
三、展开想象,探究意象意境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增强小学古诗词教学效果,应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探析了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四步六读”法,与诸位同行人共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四步六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习古诗词,对于提升人文修养,增强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品质,还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情景,激兴趣
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小学古诗词课的第一步,只有在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喜欢上古诗词,才会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多媒体设备具有强大的形、色、光、画功能,形象直观,一目了然,非常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古诗词知识。
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我先在课件上出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回乡偶书》这三首古诗,然后配上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将学生带入思乡之境。这样就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作者思乡的情绪。
二、读诗词,明诗意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初步了解古诗
课前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古诗内容,整理作者信息,掌握诗歌创作背景,从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预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产生独特感悟,这有助于他们接受情感熏陶。
(二)听读感悟古诗
正式上课之前,利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时间,为学生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视频,让学生从形象生动、感情饱满的诗歌朗诵视频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加强对古诗词朦胧美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个性化阅读体验。
(三)朗读交流古诗
听完别人的诗词朗诵之后,学生还要自己尝试朗读,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鉴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是只言片语,较多表现为一些零碎片段。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同桌、小组间进行交流。通过“头脑风暴”,各种新奇想法不断碰撞,每个人都能自由发表个性化看法,不仅大大加深了理解,同时有助于触发新体验。
(四)细读体会古诗
古诗词具有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的特征,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应当坚持诵读为本,让学生多读、细读、反复读,从而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诵读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朗朗出声,也可以低唱慢吟。但无论是哪一种诵读方式,都要读得清晰、读得准确、读得有节奏、读得有感情。
(五)品读理解古诗
古诗词不是无情物,学生吟诵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设情境,让他们在特定情境中加深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增强对诗词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吟诵《村居》等立意明快的古诗词,可以配上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泊船瓜洲》等反映离愁别绪的古诗词,可以配上哀怨低沉的音乐;吟诵《山行》等描述风光无限的古诗词,可以配上景色图片。
(六)综合记忆古诗
“背诵难,难于上青天”,背诵古诗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古诗,就是因为厌恶机械单调的背诵。为了增强背诵的趣味性,教师应当采取灵活富于变化的记忆形式,例如,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限时赛、接龙赛、问答赛、听记赛等,抑或是根据古诗内容,分时令组、离愁组、写景组、写山组、写水组等进行背诵。这种综合记忆方式,一则使学生储备了大量的古诗词素材,实现了量的积累;二则提升了背诵效果,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p意境,强记忆
意境美是古诗词鉴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每回忆起一首诗,学生脑海中都能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那么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就顺利达成了。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四、重拓展,增知识
量的积累方能引起质的飞跃,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古诗仍然比较少,难以实现质的飞跃。结束课堂教学并不意味这首古诗教学就此打住,教师应当以点带面,以诗带诗,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古诗上,拓展古诗词课外知识,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诗。
例如《泊船瓜洲》教学结束,拓展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忘,不知秋思落谁家。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大语文教师应当持续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尽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入新知,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体会
一 、 引言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1]
二 、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在“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三 、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2]
四、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一、创设意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音乐感受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千古流传的绝唱,诗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诗人与老友的离别情绪完全寓于水天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意境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的将学生带到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告别后,伫立江边,直到船帆的影子消失在天水之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学生在欣赏中遐想江南山明水秀,春意盎然,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很轻松的进入了诗歌描绘的境界,更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画面展示意境法
诗是抒感的,而情感又一定要通过形象,建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也就是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诗歌就需借助形象来理解诗人的情感。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诗句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将诗歌文字转化为图片甚至视频,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色彩、形象、动作,如果直接讲解,部分同学对鹅不了解很难体会诗的意境美,而利用课件将白鹅浮于水上,不时引吭高歌的情景直观展示,教学时诗与画面对照,相映成趣。那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的游动,不时伸长脖子歌唱…学生很轻松的进入意境,充分感受诗歌,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二、品词析句,感受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的强化记忆,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变成直观形象的画面或视频,有利于学生在创设的意境中抓住诗中的诗眼或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时,对于“生”仅靠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在运用电教媒体教学时,恰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首先提出问题:“生”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草木葱茏,危峰兀立,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的精妙,通过媒体展现江南春日美景,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场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很快领悟了“绿”的神韵。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他独特的优势,学生在学习中由眼、耳、脑、口多感官协同,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感受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可采用形象直观的视频,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时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配乐吟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文,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将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颂,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体会,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满路的鲜花,飞舞的彩蝶,婉转的黄莺鸣叫声,配上民族乐曲中轻快的小调,让学生合眼吟颂、欣赏,就能让学生与诗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的无限美感。
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通过雄浑的音乐带给学生一种气势磅礴的美。通过配乐先声夺人,让学生感受到美,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涵的美,从而逐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敲词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很有必要反复推敲。
如《游园不值》中的“值”字,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只看见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这次游园很不值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进不得花园,确实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想像到了满园的春色,想像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得到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这样一番推敲,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三、借助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赏画、绘画能力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搞清如此美丽的春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依次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船。再通过细读,搞清作者画此图时的观察点是及各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赏析后明白作者的观察点在草堂,首句写屋外近景,平视黄鹂绿柳。次句写远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写天上的景物,仰望鹭上青天。第三句远眺西岭千年积雪。末句又由远及近,写到家门外的千帆待发的船。然后深钻,明确各景物的特点,并体会图画的色彩美。接着让学生动笔画一画诗所表达的内容,将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选其中画得较好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从而将教学推入一个。学生不仅能说出诗意,而且通过析画、绘画、赏画,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
四、扩展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言微旨远的古诗历来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为佳。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应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咀嚼精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教学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为了培养学生体味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通过诱导学生寻求句外句,悟出诗人“不说出”的哲理,设计问题。如果把上句“不识”换成“要识”,即要识庐山真面目,想想下句该怎么说?学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庐山”或“要身在庐山外”,然后问这两个句外句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想像,使他们获得诗人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
五、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小学古诗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体会古诗高度精练的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外,还有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了解诗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地理位置或风土人情等。学生所处的时代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差很远,他们不可能理解古时的许多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当时的环境,介绍当时的地理位置。这样,学生易于明白诗中的方位,诗意自然易被学生理解。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古诗教学有几大难点:一是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景、情同此理;二是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三是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那么,如何走出研讨教学的困境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疏通语言,了解大意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由于阅读古诗词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疏言就更显必要。
1. 字词生疏处疏通:有些字词,学生在日常阅读中一般不会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如:“千门万户??尤铡敝械摹?印保?“歌声振林樾”中的“樾”。
2. 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疏通:有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讲解。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其意为因为),“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其音为xiàn,意为显露,等同“现”),“返景入深林”中的“景”(其音为yǐng,意为日光)。
以上列举的“?印薄伴小薄白?”“见”和“景”都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把它们的意思讲清楚了,学生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这些地方,当“说”则“说”,不能因为怕扣上“注入式”的帽子而放弃。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词在语言应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拘泥于后者,既难以做到,又耗费时间,严重者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这势必要求教师采用粗讲熟读的方式组织教学。
二、挖掘空白,感受诗情
中国古诗词以含蓄见长,与中国书画一样,讲究布白,留给欣赏者以足够的空间想象。
诗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空白的艺术:故事情节的空白、人物描写的空白、心理活动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克服这些障碍,启发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空白”,接通跳跃的起讫点,从而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形象、鲜明的抒情画面、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如古诗《春望》首联和颌联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在安史之乱中见到国破家散的惨象,内心创伤不可言状,然而杜甫这首五言律,感情蕴饱,寓情于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破”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样子?花香鸟语本是怡悦神心,赏心娱乐之物,为什么“花溅泪”“鸟惊心”呢?作者是采用拟人之笔,反衬出内心痛苦之至。结联的“搔更短”“不胜簪”是什么形象?是诗人老态龙钟的自画像。他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倍受战乱离散之怨,致使头发疏而皤然,透过形象,探究其内心是什么感情?诗人忧伤绵绵,愁肠郁结,有力地控诉了安史之乱的罪恶。其中多处的“空白”就得用想象去填补,师生共同把作者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描绘出来。
三、熟读成诵,化为已用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法则。许多名特优教师的课堂都非常重视诵读。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在课堂上能营造出教师、学生、诗人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另外,古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奏、音律,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以及合适的音调,使学生沉浸于诗歌独特音韵之中,进入诗词曼妙的意境中。
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诗中,教师说:桃花又开了,小草又绿了,燕子又回来了,然而诗人却离开了,有道是故土难离,诗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是不得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回忆了家乡,回忆了亲人之后,教师又对比问: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和朋友一块饮酒,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也许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种乡思啊,惟有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关键词:古诗教学;品词;想象;朗读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可它却也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大难题,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何能读诗入境等等。再加上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分别说:“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特别大的太阳”。“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的……”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期间,教师创建教学情境并进行一定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体会到创建者的思想感情与感情倾向,同时促使学生产生主观能动性,重视指导学生自行去体验情感,能够树立良好的人格并陶冶情操,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情操与想象能力的目的。情境教学法体现出了学生与教师互动开展教学的思想,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导地位,指导其自觉进行学习,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情境教学法不光能够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并有助于其想象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一、确定教学目标,发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古诗中大都描写了许多美好的意境。而其中意境即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而得到的独具特色、生动、意义深刻的生活场景或者是人物形象。古诗的意境是通过其中的词句来表现出来的,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类型的词句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感悟出古中的言外之意以及古诗的中心思想。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要找准诗句描绘出来的意境,加上具体的语言表述,创建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被感染以及熏陶。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整首诗使用了生动逼真的词语,描绘出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表面上像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抒感。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浪漫生动,体会出诗人看到壮观景象后的无比欢快,读来让人感到意味深长。教师如果可以在教学时找准这些特点,结合诗句来创建情境,自然而然就能带领学生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更好地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反复诵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对仗工整,读起来很动听,且整齐划一,这就让古诗拥有了音乐美的特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古诗的这个特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韵律及节奏中再次呈现出意境,让读者与听者都能更好地融入到诗的情境中,进而被艺术所熏陶与感染,提升教学效率。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整首诗押的是an韵,音调抑扬顿挫,平仄有致,读时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诗人通过诗中的描写将自然景物的美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沉醉在这样的美景中。再比如,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整体的格调是较为哀婉悲伤的。在诵读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读出诗中悲伤、低沉的格调来,尤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可以以一定的节拍来配合诵读,以凸显出低沉的韵律与缓慢的节奏,创建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会取得很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切情感,就会被牢牢地记在小学生的脑海中。
三、启发开展联想,感受古诗的艺术美
古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具有形象美。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教师要带领学生合理地开展想象,将语言描述中产生出来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进而让学生在形象美中能够受到更多感染、启发与教育。例如朱熹的诗《春日》,诗人找准了春天的特点,借助春天的各种景物,表现出了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画面,同时也体现出了自己在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特别是使用“春风面”来描写出来的春天,让全诗更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再比如郑燮的诗《竹石》,其中的诗句描绘出了竹子坚强的品质,不论经历再大的磨难,都不会放弃,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品格。通过赞美竹子的品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价值观。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指导学生合理进行想象与思考,使其增强对学习的热情,积极融入课堂,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感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创建教学情境,回味古诗的融合美
古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是最为主要的一种描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古诗本身所具有的意境美、音乐美与形象美的特征,教师可以合理创建教学情境,根据景物描写来引发出情感体现,将景物描写转化为体现诗人思想感情并紧贴读者心灵的情感体现,带领学生进入到优美的古诗意境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形象及画面,感受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能够使小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对其的思想教育相结合,以达成丰富其情感并提升其思维能力的目标。
将情境教学引用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并开展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并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运用不同的方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创建教学情境,并利用古诗中丰富的思想感情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可以极大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魅力,使小学生喜爱古诗,更乐于学习古诗。
魏学艳,山东高青县花沟镇榆林完全小学教师。
一、积累拓展、古诗活学活用
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可联系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使学生明确“诗史”美名的由来。可适当举《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欢快激扬,《春望》对国仇家恨的“感时”、“伤别”,《石壕吏》对时局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久经挫折、仍不消沉的积极等等。在理解了作者这些诗的诗风后,再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由此可看出作者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这时再联系历史课当中学过的有关唐朝安史之乱的内容,了解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经历:由诗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劳苦、时局的动荡、国家的兴亡。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对学生进行了历史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
二、以诗作画、培养学生想象力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可说是字字珠玑。可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很难将学生带进诗词意境,不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所以我把一定的时间花在指导学生改写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改写后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且选出优秀范文在全班朗读,让学生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容易掌握知识,同时也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常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文并茂,更有利于学生揣摩诗中蕴涵的意境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幅多么生机勃勃、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边吟诗,边作画,以画促解。如在教学《天净沙·秋》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浅唱低吟完诗句,一副色彩斑斓的秋景图便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先是鸦雀无声,接着便是欢呼雀跃,相信图画和诗句一起铭刻在了他们的心上。而教学《泊船瓜洲》时,我让学生画画,明确“瓜州”、“京口”、“钟山”的具体方位,王安石临岸眺望家乡的方向,家乡近在咫尺却因公务在身不能回家,多少思念尽在一望中!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投入。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诵速度,真是一举两得。
三、情景意境、深刻领会古诗
古诗的意境往往是极为抽象的,年幼的学生因为阅历不丰富,更不易于体会古诗那抽象的意境。而情景的再现,则可化抽象为直观,从而使学生更易于体会诗里面的所蕴涵的含义。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妨通过情景的再现,来帮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意境。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当课件巧妙地连接成了一幅完整的村居图后,就问学生:“面对这样的画面,你都想到了什么?”案例中的窦老师就先为学生创设出了情境,再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体会意境。
四、思想开放、营造学社展示空间
古代诗文的作者由于受到自身认识和历史条件等的影响,其诗作中往往有复杂的感情。因此教学中应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科学地学习古诗。如学习完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我营造了一个假设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想象、思考、辩论,即:“李白对汪伦充满了感激之情,请问,如果你是李白,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学生想到了很多,有的说因为他在桃花潭做客期间受到了李白的盛情款待,有的说他为汪伦能唱着歌来送他感到很激动,有的同学甚至联系到了当时李白遭贬,却受到汪伦如此礼遇,非常感动,从而引出了对世间权势、金钱、地位等皆为过眼云烟,只有友情弥足珍贵的感慨,对人生的认识已经突破了教材本身。再如教学古诗《示儿》,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继而从“九州同”一词引申开去,围绕“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这一话题写一文章。这种思想开放性的提问,不仅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意识,更能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几点做法
(一)读中品味,掌握诗词大意
在“读诗句,晓诗意”中,我采用“释、换、猜、调、补”五种方法指导学生。
1 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资源直译诗句。
2 换——古今词对换。如《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可先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草长得茂盛,原野辽阔的意境。
3 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清平乐·村居》,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时,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双方争持不下。这时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4 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如《牧童》一诗,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应调换为“晚风笛弄三四声”,翻译为“晚风中牧童吹笛嬉戏,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5 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泊船瓜洲》一诗,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对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其含义——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却不能“还”。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二)研读深究。品味意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将“境界”(即意境)分为“有境界”与“无境界”,“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与小等。有无意境,意境经营得好坏,是判断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了解常见意象的寓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鉴赏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如“柳”在诗词中表惜别。因为“柳”和“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桥边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诗词中的意象常常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2 运用联想捕捉意境。意境,与另一个美学范畴的意象,二者同中有异。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二者都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统一;相异之处主要在于意境往往就整首作品而言,而意象则是营造一首作品意境的具体构件。
如南宋翁卷的诗《野望》:“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问。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此诗中的意象有: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此诗的意境。
展开联想,演绎画面时,可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补充: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我们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联想想象的方法: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接近联想、由此及彼联想等。
二、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在鉴赏中要把握意与象的连缀
诗歌的语言很凝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看见诗歌的一词一句、一鳞半爪,缺乏整体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意象进行补充和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从而真正体会诗人的思路和情感。这样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走进诗歌的意境中,真正体味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二)引导学生留意古诗文中意与象的联系技巧
这是诗歌表达手段和艺术技巧,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兴、修辞等。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描写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要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
(三)学生尝试创作时的意象把握
关键词:小学古诗 教学 媒体
一、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趣感知
古诗,由于它反映的作者及时代背景久远,学生比较难懂,特别是小学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对古诗更加没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呢?我校一位教师在进行《鹅》这首古诗教学时是这样尝试的,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目之能见,耳之能闻”的电教媒体,让学生欣赏古诗配画的录像: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勃子,并伴有鹅叫的声音效果,只见大白鹅悠闲地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听到流水的“哗哗”声。学生看到投影屏幕上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听到古典音乐的演奏,以及名家的朗颂,顿觉赏心悦目,兴趣徒增。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出乎意料的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竟能说出观察到的景物。由此看来,借助媒体辅助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画面的美,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古典音乐的韵律美。这种运用音乐、美术媒体辅助古诗教学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对诗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巧用电教媒体,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大都是“粉笔加嘴巴”的模式。以老师的讲解,板书为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虽想方设法解释说明,但往往收效甚微,学生似懂非懂,效果难以尽善尽美。而电教手段的形声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泊船瓜洲》诗的前三行点明了瓜洲的地理位置,这里出现了几个地名:瓜洲、京口、钟山,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解地理知识,学生印象模糊,难以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巧妙地化难为易,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下图,学生观察。诗中提及的三处地名一目了然,从示意图上知道,瓜洲与钟山路途遥远。图文对照,并通过朗读,查阅多媒体提供的作者“背景”,从诗人一连使用的两个表示数量的词“一水间”、“数重山”和一个“只”字,便不难明白:浪迹江湖的游子,思乡心切,此时,作者身处瓜洲,浩浩长江,钟山重重,但诗人却不放在眼里,认为自己离故乡很近,表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感情。简单的示意图,把抽象的地理位置具体化了,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的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把作者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勾了出来。
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草》这首古诗时,要他们理解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的“离离”这个词,的确是一个难点。这时教师适时播放辽阔的草原上野草繁茂的景象,学生对“离离”的理解便迎刃而解了。再映出野草随着季节渐渐枯萎,到了来年春天又再度繁荣的过程,学生对“一岁一枯荣”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表层了。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学生提出不理解诗中的“挂”、“飞”、“直”等词语,教师先借助电脑课件演示“瀑布飞流直下”的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意思。多媒体的“能探风雅无穷意”的效果,能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解决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三、巧用媒体,扩展延伸,培养课外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不仅深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有潜移默化的多种功能,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审美情趣与能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等。可入选教材的古诗毕竟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也只不过是20多首古诗。因此,我们在学生学完教材中古诗的基础上适当给予一些补充、延伸,一方面巩固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多读古诗词,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课后作业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渠道。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这样的作业:如学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二首诗,借助浏览功能,引导扩展阅读《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理解: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真正使学生体会古诗借景抒情的特点,完成能力的迁移。
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种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学生有的选择画一画,结合古诗配上了“初闻涕泪满衣裳”的精美图画;有的几个人根据诗的大意,扮演杜甫一家人,把当时的“喜欲狂”的情景再现出来;有的找来合适的钢琴曲或古筝曲,进行古诗配乐吟诵;有的搜集到杜甫的诗,自学理解并背诵下来,自主性作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古诗的积累,丰富了知识,培养了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新思路
1 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首古诗教学时,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2 巧用媒体,情景结合,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3 淡化诗意,晶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4 启发想象,升华主题,感悟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进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5 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