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给清洁工人的一封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清洁工人:
您好!
虽然我还叫不上您的大名,也许我们萍水相逢也说不上,我们只是匆匆地一面,匆匆而过,但您的身影却无处不在,您的身影时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茫茫人海中,身着橘色马甲的你,在道路边,在大街上,在小巷口……忙碌的背影里蕴含着默默奉献的精神,平凡的身躯里藏着一颗炽热的心!
每当秋风肆意地吹着,枯黄的落叶被风托吹起,到处飞舞,到处飘落。马路边的大树下,你手握扫把,扫着厚厚的落叶。风又起时,干净的地面又铺上了落叶,您像一位随时守候的战士,又不厌其烦地扫着,汗水在额头淌下,渗透了您的衣衫。时光匆匆,在您紧张地劳动中,一天又过去了。夕阳下,您拖着疲惫的身子扫完了整条街!多么惊人啊,在您一刻都未停的努力下,一条大街被你美化,一个城市被您美化,当行人、车辆在整洁的道路上通过的时候,浸透在辛勤的汗水里的您,笑了,默默地笑了。
秋不知不觉地走了,冬的寒风到处奔跑着。当人们还畏惧严寒,瑟瑟不敢出门时,而您,却在朦朦胧胧的天色中出发了。风呼啸着,大街两旁的梧桐树落下了它最后的一片叶子。扫把扫地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一个既熟悉又非熟悉的身影在公园的小道上扫着地,是您!寒风吹乱了您的头发,汗水弄湿了您的衣服,但您还是只顾扫地,丝毫没有觉察到,就这样的凛冽的季节里,无怨无悔地扫着、扫着……太阳从云雾中探出脑袋,一束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您的身上,您的汗水在阳光下闪着光亮,阳光里的您,是那样高大,那样的美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日的朝阳下,每日的夕阳里都有你的身影。疲惫、艰辛、酸痛……一切都发生在您的身上,一切又被您顽强克服。感谢您,清洁工人,您是城市的美容师,您是城市爱的使者,您是伟大的劳动者。因为您,市区和城镇的大街小巷才变得美丽整洁。
当我一次次想起您,敬意油然而生,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感谢你的万一。在今天平常的日子里,我写一封信给您,表达我爱您的心,表达我谢您的情。
祝愿
身体健康!
一个感谢您的学生:兆铭
2008年3月14日
情景一:学年级下册的《美好的家园》一课时,快下课了,老师对大家说:“孩子们,建设美好的家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可以给市长写一封信,说说你的点子。老师会帮你们把信寄给市长。”下课后,老师就把这个承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甚至当孩子把写好的信交上来时也信手一塞了事……
情景二:学习一年级下册的《春天的歌》时,老师让孩子们在双休日去田野里摘桃花、油菜花、刚发芽的柳枝等等,把春天带进课堂。于是,上课时,教室里成了花花草草的海洋,孩子们互相炫耀自己摘来的花是多么美丽……
情景三:学习四年级上册的《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有个同学突然站起来说:“王××不用感谢父母,因为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把他丢下不管了。”老师没料到这一着,慌乱中这样“顺势”引导:“哦,是吗?父母离婚了,但是他们也是爱我们的。我们班级里还有哪些同学也是父母离婚的?”话音刚落,有几个孩子低下了头……
【剖析反思】
应该说,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上,以上现象绝不鲜见,特别是在公开课以及各种级别的观摩课上更是如此。许多老师本着品德学科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学科特征,为了达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挖空心思地进行这样那样的设计,殊不知失去了很多很多,也许是失去了孩子们对老师的信任,也许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许是缺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因为品德课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有些学校的常态品德课简直形同虚设,这一切,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课堂生活本身存在诸多的道德问题。
那么,品德课堂中的道德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教材本身的问题
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来编写的,它是对《课程标准》制订的目标的一次再创造,那么,体现课程设计意图的教材所选编的内容都科学合理吗?它可以兼顾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儿童吗?生活在城市的儿童和生活在农村的儿童,他们的生活体验有着天壤之别,教材中有他们各自熟悉的生活场景吗?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家庭情况更是多种多样的,教材中的“孝敬父母”“父母是我特别的朋友”等内容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留守儿童”来说会造成心灵伤害吗?种种诸如此类的问题,势必在课堂生活中产生一定的道德问题。
二、课程实施者的问题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有意或无意引发课堂道德问题的主要来源。综观教师引发的道德问题,大致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所谓显性的道德问题,显而易见,就是指教师不遵守教学纪律,如迟到或擅离课堂、上课接听手机、体罚学生等等。这类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学校领导的关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改进。目前存在更多的则是隐性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设计上的问题
首先,有些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煞费苦心地创设情境,用心良苦却伤害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像“情景一”中所讲的那样,教师亮出不想兑现或者无法兑现(借班上课)的课堂延伸,导致孩子们失去对老师的信任,失去对整个课堂的信任,那么,我们对孩子提出的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又如何去实现呢?
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叶障目”,一心想着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其他原本应遵守的社会公德,造成了道德的缺失。如“情景二”中,教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春天的美丽,居然让孩子去摘桃花、油菜花,而“不可随意采摘花草”的社会公德已然抛到了脑后。
2.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首先表现为有些教师误以为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放任自流,由其所为。其实小学生年龄小,生活体验少,决定了课堂上必须有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也有教师忽视了“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的根本,或一味肯定或一味否定,放弃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选择的责任。
其次,有些教师缺乏教学机智,死板地对待生成资源,无意中伤害了孩子。“情景三”中,在老师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有孩子抛出“离婚”的话题,教师原本应该淡化此话题,因为它牵涉到有些孩子的隐私或又可能伤害到他们的心灵,但教师却为了“安慰”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调查“我们班级里还有哪些同学也是父母离婚的”,这就好像给那些孩子原本就脆弱的心灵上撒了一把盐,而可怕的是教师却还浑然不觉。
【应对策略】
课堂生活是孩子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道德性,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更具有直接、持久和经常性的作用。鲁洁认为,所谓“有道德的课堂生活”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从课堂生活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因此,营造有道德的品德课堂,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教材的使用要体现创造性
教材只是例子,特别是品德学科,它只是引发活动的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各具特色的班级和各具特点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材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教学内容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社会上新的信息、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儿童生活中的问题等内容吸收进来,对教材进行整合,选取补充真正有指导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同时善于捕捉生活的原生态,使原本“纯而又纯”的文本鲜活起来。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本着“走出教材”“走向学生”“回归生活”的理念用“增、删、替”等方法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它变得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如《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一课,教材中有题为“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的“小调查”活动,教材中举的例子是“访问爷爷在中国申奥成功时的感受,爷爷激动地哭了”。申奥成功时的激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次失败,才觉得成功来得如此不易。可是,这都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事了。因此,可以把这项内容删了,而是把那个时间段中我们国家发生的几件大事引入课堂。这样做,才能达到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境界,使我们的德育走向高效。
二、目标的制订要体现现实性
品德课首先追求的是“真”,在“真”的基础上才可以继续探寻“善”与“美”。可是我们的德育常常把道德从人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将它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表现为更倾向于对社会价值的追求,更强调个人作为公民的义务,用道德教育的方式督促学生去履行各项义务,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权利。似乎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只是一味地讲奉献,而不应该对他人、对社会有所求似的。这样的德育,会使学生对我们提出的目标产生怀疑,其教育效果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只有根植于生活的现实化的德育目标,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三年级上册的《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要求让学生感受各种职业的辛苦和从业者对社会的贡献,知道职业只有分工不同,并没有贵贱之分,从而激发对劳动者的热爱,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于是,上课时,老师花了很多精力让孩子们明白“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么一个道理。接下来老师又问:“谁长大了想当环卫工人?”没有一个孩子举手。老师很沮丧,只好强调:如果我们谁都不愿意当清洁工,那我们的城市没人打扫该怎么办呢?终于有个孩子举手了,老师赶紧让他站起来,对大家说:“看,大家应该向他学习,表扬他!”掌声响起来了,但稀稀拉拉的。
回过头来看这节课,很显然,教师认定的将“学生们也能以当环卫工人为荣”作为自己教学成功的标志的美好目标并没有达成,其引导固然美好,但恰恰是因为过于追求美好,忽视了社会现实,才导致德育走向一个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学生们或许会从此认为品德课只是善和美的空壳,是不可以表现真实自我的课堂。从此他们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温柔顺从以取得老师的欣赏,会随声附和以获得老师的赞扬,也许他们逐渐学会察言观色、阳奉阴违、圆滑世故……我们的德育不但没有成为塑造美好心灵的过程,反倒成了双重人格的催生器,罪莫大焉!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本课的教学目标绝不是让学生树立做环卫工人的人生理想,而是让他们深刻、全面地认识社会,认识各行各业的人们,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职业。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社会中没有清洁工那会怎样?通过讨论,学生会明白每个职业都是社会机器中不能缺少的齿轮,每一种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因此,道德的课堂应该突出真实性、生活性,注重现实性,过于理想化的教育内容很难被学生接纳,即便是接纳了,也很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活动的设计要体现合理性
部分教师为了体现课程的“活动性”,在课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课堂气氛是热闹了,但对活动的目的性、必要性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等问题缺乏思考和研究。其实,我们在关注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开心的同时,更要有儿童意识,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琢磨,不断探究,精心设计活动,灵活组织活动,积极反思,真正发挥活动教学的神奇功效,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快乐地学习,让品德课成为学生成长的幸福经历。
首先,活动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符合学生的认知,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认识,让他们乐于活动,在活动中有所收获,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活动的教育价值。其次,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过程,而不是让部分学生做看客。第三,要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同步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第四,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不能“置之度外”,而应该融入其中或者做到“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