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杏花的诗句

关于杏花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8:2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杏花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杏花的诗句

第1篇

途中见杏花

[唐]吴 融

一枝红艳①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

澹烟③笼日④暗神州。

[注]①红艳:这里指杏花。②帝乡:指长安。③澹烟:淡淡的暮色。④日:这里指的是夕阳的余晖。

【鉴赏品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杏花作为十二花神之二月花,足显其地位之高。在明媚的春光中,盛开的杏花有着一种不同于其他花木的娇艳姿态,如同点点胭脂晕染在淡蓝色的天幕之上,惹人喜爱。虽然在诗歌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杏花被文人们作为春天的物候象征,但其被赋予的意象却大多是爱情的惆怅与失意,或是感到前途暗淡无光的悲伤。

《途中见杏花》写诗人漂泊在外,在途中偶见一枝红艳的杏花,这不由得触动了诗人的满腔愁绪,并引发其浮想联翩,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虽然离开朝廷却依旧怀念长安生活的惆怅情绪。

对于诗人来说,当他正奔波于漫漫的旅途中时,眼前再美的景色也只会变得黯然无趣。纵使杏花再惹人喜爱,可当各种忧思盘旋在心头时,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在诗人心中留下的却是异常的苦涩滋味。在诗中,虽然还没有到百花吐艳的时令,空气中的花香也还夹杂着几丝淡淡的寒意,那些娇嫩的花儿身边没有蝴蝶盘旋飞舞,只有归巢的黄莺相依为伴。而在这种情况下盛开的杏花便更显得有了几分孤独和寂寞,这也正是诗人反观自身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跟随着诗人的想象进一步驰骋下去,当他在看见眼前的美景后,进而想到了此时京城长安必然也是遍野红杏,而那一片蒙蒙的烟霞,映着余晖,笼罩在神州大地上,景象必定也是绚丽夺目的。而诗人脑海中的一切,实际上就是他对长安生活的美好回忆。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系朝中。末尾的这些跳跃式的联想,恰恰泄露了诗人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全诗借杏花美景展开了多方面的联想与想象,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和对长安的怀念之情,其笔法细腻,动人传神。

【达标空间】

第2篇

在高中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审美性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享受的学习情景中学习,还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们对于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为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并科学合理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诗歌审美性教学方法,大力推进高中生的素质教育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为此,笔者对于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设计与实践尝试进行以下简单的分析。

一、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诗歌审美的教学情境

高中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通过不断为学生创设诗歌审美教学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全面激发高中生的审美欲望,进而自主地参与到课堂诗歌审美的教学活动中。在进行教学活动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导入语言的设计,通过导入语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尤其是对教材中的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教师需要让班级中的学生尽可能的带着古诗词的文人情绪鉴赏教材中的诗词。语文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导语,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欲望。例如,教师在设计《临安春雨初霁》一课的导语时,可以这样设计: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泡沫,阵阵茶香飘来。身着白衣,不要感叹会被风尘之色所玷污。我回家仍会身着它赶上清明。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陆游笔下别样的杭州。教师在创设诗歌审美的教学情境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思维能力、文学素养、价值取向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语文教师在创设诗歌审美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必须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作用,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文学鉴赏信心,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体验语文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美主要是指意与象的有机结合,以客观的人、物、景、事的角度来展示情景交融的审美情境。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深入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眼是学生解读诗歌的关键性因素,通过诗眼学生可以初步地领悟诗歌的整体主旨内涵和诗人暗含的情感,通过精准地把握诗眼学生可以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美。例如,教师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文时,诗歌中上阕的诗眼便是“望”,此词起到了引导写景的作用。而诗歌下阕的诗眼则是“惜”,在诗人领略了历朝历代英雄的人生缺憾后,最后还是以“看今朝”进行诗歌的收尾和总结。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培养学生发掘诗眼的能力。学生通过了解并分析诗眼,从意象的角度全面了解了《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精准地把握了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到“浪遏飞舟”的含意。进一步地理解了诗中风流人物所暗含的丰富感情。

三、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扩宽高中生诗歌的审美视野

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扩宽学生诗歌的审美视野,进一步地培养学生欣赏美、挖掘美、感悟美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涉江采芙蓉》一课时,教师需要教给学生,诗歌中的“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乍看诗句比较平凡,但是,经过教师的情感指导,学生再次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诗歌美妙的意境。为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体会诗中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对诗歌内容进行挖掘,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文人涵养,不断扩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综上所述,在高中教育阶段的诗歌审美性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知并掌握诗歌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可以全面体验到高中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诗歌美的鉴赏,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高中阶段语文诗歌教学的根本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陈阿雅

第3篇

好词:

鲜花 落花 落英 奇花 家花 野花 花草

花木 花朵 花瓣 花苞 花蕾 花蕊 花心

含苞 吐蕊 盛开 绽开 绽放 怒放 娇贵 娇艳 鲜艳 别致 婀娜

娇媚 娇美 淡雅 清淡 恬静 秀丽 芳香 芬芳 多姿 凋零 凋谢

飘零 飘落 枯萎 浓郁 幽香 清香 醇香 暗香 蓓蕾 清淡 雅致

火红 朱红 缨红 殷红 嫣红 粉红 浅红 淡红 绯红 暗红 绛红

雪白 乳白 洁白 金黄 米黄 橘黄 杏黄 橙黄 嫩黄 土黄 焦黄

枯黄 深紫 浅紫 淡紫 粉紫

一朵朵 一团团 一串串 一簇簇 一层层 一丛丛 鲜灵灵 红彤彤

红艳艳 金灿灿 金闪闪 白花花 水汪汪 水灵灵 羞答答 蓝晶晶

绿茵茵 青幽幽 软绵绵

雍容华贵 洁白无暇 娇媚艳丽 小巧纤细 挨挨挤挤 互相偎依

含苞欲放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繁花似锦 奇香满园 落英缤纷

香飘万里 花香四溢 花香馥郁 朴实无华 姹紫嫣红 端庄素雅

芳香四溢 蓓蕾初绽 竞相开放 绽蕾吐艳 百花齐放 百花争春

百花争艳 百花斗妍 春花烂漫 红花似火 奇花异草 群芳斗艳

亭亭玉立 桂子飘香 梨花似雪 菊傲严霜 红梅映雪 层层叠叠

笑立枝头 招蜂引蝶 搔首弄姿 脱俗超群 沁人心脾 清新优美

晶莹剔透 绽开笑脸 冰清玉洁 芬芳幽雅 婆婆起舞 瓣润如绢

颜色各异 形态万千 飘然而下 花团锦簇 花红柳绿 千姿百态

五颜六色 密密麻麻 五彩缤纷 色彩鲜艳 凌风傲雪 花香醉人

芳香扑鼻 晶莹淡雅 色彩斑斓 春暖花开 生机盎然 桃红李白

灿烂多姿 淡雅清秀

好句

花开固然美丽,花落更具有意义,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片一片地洒落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月季花的颜色有的淡如白雪,有的艳如桃李,更有罕见的变色、混色、串色、复色及蓝色、咖啡色,令人赞赏不已。

红团锦簇,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花盘微敞低垂,还有的像一个害羞的姑娘,低垂着的脑袋,泛红了的小脸默默不语。

昙花是绚丽的,但它只愿在夜深入静时悄悄开放,没有在人前炫耀之意,更不会与花的姐妹们争奇斗艳。

阳春三月,杏树开花了。粉红、雪白,花香四溢,招来一群勤劳的小蜜蜂,亲亲热热地落在杏花上。

渐渐地,花儿凋谢,长出了嫩嫩的新叶,结上毛茸茸的小杏,各随着叶子慢慢长大,绿莹莹的。

桃树上挂满了花骨朵,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仿佛是一群胆怯羞涩的小姑娘,谁也不肯第一个绽开笑脸。

桃树上的小骨朵一天天鼓起来,露着嘴儿,像抿嘴含笑的小姑娘。从远处看,一株株桃树活像一个个张开的大花伞。

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风姿。

那盛开的桃花像是一片片胭脂,染着富饶的春之山河,又像是一团团云霞,映着充满生机的大地。

桃花凋谢了,枝头残留着几片花瓣,仍像点点跳动的火苗。

春天,那些树枝纷披的梨树上缀满花朵,仿佛是飘着大片的雪花。

如果一株一株看,梨树就像地下冒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喷泉,那花朵,就像是雪白的浪花儿,就像明灿灿的项链。

一朵朵鲜红的石榴花挂在树上,把石榴树打扮得像含羞的少女。

六月的树林里,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野花,灿烂得像撒满了宝石,铺上了锦缎。

花园又像一个盛装颜料的调色盆,将各种绚丽色彩一下子端到游人面前:大红、深红、淡红、橘黄、中黄、紫色……简直是应有尽有,使人目不暇接。

像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漫天里飞舞着柳絮杨花。

我第一次看见开花的木棉树,那样高大挺拔的躯干,没有绿叶,枝头上却缀着大朵大朵的红花,唯有这耸入天际的红花,敢与白云、蓝天争艳。

含笑花含着笑,迎来了一天又一天的曙光;又含着笑,企盼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属于她的这永恒的微笑。

一阵微风吹来,蝴蝶花花瓣轻轻摇摆,就像只蝴蝶在抖动自己艳丽的翅膀,快乐地飞舞。

六月里,鲜艳的凤仙花开了,像小姑娘头上的蝴蝶结。

到了晚上,窗前几株夜来香,吊满枝头繁星似的小花,又舒展开了十字花瓣,闪闪烁烁,把阵阵花香悄悄地送进屋来。

马蹄莲整个花只有一片厚厚的大白色的瓣,边儿翻卷着,拥着黄色的花蕊,左看右看,近看远看,都形似马蹄。

那漫山遍岭的山茶花红得这样鲜艳,火热,阳光一照,仿佛千万颗红星在眼前灼灼闪耀,微风一吹,又好像千万面旗帜在飘扬。

你看,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紫荆花,花朵儿一串接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紫丁香的骨朵儿是紫色的,一串串好像红透的高粱穗;那盛开的白丁香花,如雪、如玉、如绢、如飞溅的浪花。我素来喜欢丁香花,淡淡的紫色,朴实中透着华美,自然中不失雅致。

大门前有个拱形的藤萝架,春天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紫葡萄似的藤萝花。那花瓣一簇簇地凑在一起,又一列列地按顺序排开,真像一群不时变换舞蹈队列的小姑娘。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玉兰花迎着春风开了,一树洁白的花朵,像雪,像玉,像云,像飞进的浪花。大大的花朵,片片精巧的瓣,似在莹雪中浸过,似用玉石雕刻,美得高雅,美得朴素,溢满了人间的纯洁。

蔷薇攀在路边竹篱上,在暗绿的叶片后,探出点点胭脂红,像女孩子半娇半嗔地嘟起来的小嘴儿。

那迎风飘舞的是名菊“嫦娥牡丹”,她凌空舒袖,宛如万里长空翩翩起舞的嫦娥一般飘洒俊逸。那种叫“黑牡丹”的黑菊极为珍贵,粗壮的枝条配着浓绿的叶,中间托着黑而透紫的大花朵,真像一条乌龙卧在一座墨池之中。

好一片如霞如雾的樱花啊!它开得像阳光下的火团,洁白、绯红,生机勃发,真好比九天的仙女把撕碎的锦缎撒向人间,瑰丽万状,灿烂无比,给人一种明快开阔的感觉。

枣花虽不像桃花那样具有鲜艳的颜色,小小的、淡绿色的枣花,藏在叶儿的腋间,但它用芳香吸引着成群的蜜蜂,把自己的花粉无偿地献给人们,制成高级补品——枣花蜜。

海棠的花骨朵就像刚睡醒的娃娃,噘着红红的小嘴巴。

梅花有5片花瓣,有单瓣,也有双瓣,它的花蕊是一丝一丝的,上面有一个比芝麻还小的小点,像一顶小帽子似的。

远望满山红梅,一团团、一簇簇,像燃烧的火苗,十分热烈,十分耀眼,把残冬留下的痕迹都驱尽了。

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真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

街心公园里的腊梅,像是枝条上落满了小黄蝶,发出沁人肺腑的清香。

桂花是那么素雅,那么的大方,那么充满生机,叫你不能不刮目相看,特别是它那浓郁的幽香,熏得人都要醉了。

远远看去,一品红那一个个小花蕾就像一颗颗珍珠撤在雕刻着花边的红盘中,又像一只只小蜜蜂飞落在花蕊中采蜜。

兰花开放了,有的似一只凤蝶展翅飞来,有的像一排铃铛摇动,更有的像雄壮的军号在吹奏着。这些兰花,有的清幽高雅,有的雍容大方,有的叶片刚劲,有的潇洒自如。

蟹爪兰的花有的盛开着,花瓣有三四层,好像一座小巧玲珑的花塔;有的含苞欲放,好像小鸡快要钻出蛋壳似的;有的含苞未放,好像小姑娘害羞的脸蛋儿通红通红的。

一簇簇、一片片地野玫瑰长满了草地和山冈,五色的花朵,像婴儿的唇,像惺忪的眼,像极乐鸟的羽毛,像没有融化的雪,像早晨飞动的彩霞……鲜艳极了。

好段

满山遍坡的野花,像是精工巧匠编织的万紫千红的花冠。紫樱花迎着阳光,撑开紫心白瓣的小伞;野丁香刚从中醒来,便吐出幽雅的清香;迎春花一团一簇,宛如无数姑娘红润的笑脸……

残荷不再美丽,不再青春勃发娇姿妩媚,也不再以那一晕又一晕粉红的花,润出一片风采。

有人把杜鹃花叫“映山红”,相对来说,我更喜爱这个“映山红”名字,它使人想得更深更远。不是吗?一片红艳艳的杜鹃花可把山谷映照得红光焕发,就是一小簇一小丛的杜鹃花,也会如黑夜的火光,使人想到星火燎原!

牡丹的确是美的,用百媚千娇来形容她,的确不算过分,白居易曾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诗句,来形容当年洛阳人在花开时节倾城观花的盛况。这诗句,诞生在一千一百年前,那是浪漫主义,而用在一千一百年后的今天,则是现实主义的写照了。看吧,青丝红颜,漫步在花径之上,白发黄髫,赞叹于花簇之前,洛阳人醉了。

雨白天下,夜晚也下,梨花只有在有雨的夜晚开。仿佛有约在先,又仿佛一切出于自然。雨下得畅快、淋漓,梨花开得真实、生动。夜雨梨花不虚饰白昼,更不媚俗世人。它们选择在细雨轻风的背景下,悄悄地开放,纯洁、坦诚而又执著。它们不学昙花,花开即落。一晚的辉煌后,再也无声无息。梨花却固守着自己的花期,一天也好,两天也好,十天半月也好,总是那么善于等待,等待这有雨的夜晚绽出一树高洁,一树美丽。

今年花市上的名花,多得叫人看也看不尽,好得使人难以形容。她们就像一群群天姿国色的少女,竞向人们报告春来的消息。岭南独有的名花吊钟,是花市的盟主,她那串串垂吊摇铃,最是殷勤传达春讯。今年的吊钟,也长得特别妖冶,猩红的钟盖,表现出她的娇姿,雪白的钟口,又显示出她的洁质。那一望无尽的花枝,排列成林,抢去了人们多少春色。

被赞为“凌波仙子”的福建水仙,有的亭亭玉立,有的蟹爪勾栏,她们都沐浴春风,竞吐幽芳。而最雍容华贵的,还是“百花之王”的牡丹,千姿百态,艳色撩人,真不愧为“独占人间第一春”。还有那象征爱情的玫瑰,寓意友谊的石竹,预示吉兆的鸡冠,充满生机的彩雀……这似锦的繁花,这万千的仪态,哪能笔笔细描!

昙花那一丝丝弯曲的雄蕊上顶着黄黄的花粉,像一位美丽的公主头戴金色的皇冠。由于昙花淡素洁白而清秀,又在晚上开放,故有“月下美人”的雅号。多么美丽的昙花呀!虽然“昙花一现”,但它却把美留给了人间,也永远留在了我心里!

花,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为之纵情吟咏,高声赞美。它那芬芳艳丽的色香,令人陶醉;它那朝气蓬勃的风姿,令人振奋。

阳历六月份,一棵棵挺立着的沙枣树上开满了银白色的小花,犹如一个个白色的小喇叭,在微风中一颠一荡,奏出了生命之歌。白色的小花在热烘烘的阳光下散发出一阵阵扑鼻的清香,使人感到很舒畅。

在这个娇而媚的月季花中,我最喜欢的是“十全十美”和“奇光异彩”了。“十全十美”的花瓣纯白如雪,边沿有玫瑰红晕,花蕊翘角儿,它开花时,像螺旋那样徐徐张开,盛开后花蕊却不外露,轮廓呈五角星状。它的叶片墨绿有光,香味浓郁,花姿优美,如同少年郎。

娇柔的花瓣,优美的花型,纯洁的白色,构成一朵朵圣洁美丽的玉兰花。她确实是天工神匠用洁白无瑕的美玉雕琢成的,她和国色天香的牡丹一样奔放,又如凌波仙子一样飘逸,她比荷花更秀丽细腻,比更朴实亲切。

水仙花白嫩的鳞茎里抽出好几条嫩绿的树叶,在纵横交错的绿叶间,错落有致地开着几朵洁白无瑕的小花,花中嵌着一束黄金般的花蕊,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芳香。一阵风吹过,小花连连点头,似乎穿着水晶衣裙翩翩起舞,使人见了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一天早晨忽然发现月季茎上绽出四个小小的花蕾,花蕾穿着一件绿色的外衣。又过了几天,花蕾顶破了外衣,露出粉红的花瓣。一开始,由最外层的花瓣向外伸展,而里边的几层花瓣还紧紧地合拢在一起,渐渐地,

层层舒展,整朵月季花终于绽开了。花是粉红色的,像一个穿着粉红色衣裙的少女。绿叶红花被晨光一照,又像一只粉蝴蝶在微风中扑打着翅膀,翩翩起舞。我鼻子靠近花朵,扑鼻的清香迎面而来,再仔细一嗅,花香里还透着一股蜜一样的甜味。

在这一片片翠滴的小叶陪衬下,一朵朵桃花争奇斗艳,花枝招展,充分显示着它那妩媚多娇的姿态。怒放的桃花,一层层椭圆花瓣向外张着,愈往里颜色愈深。那一层层的花瓣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谁也不愿离开谁,都围在一起,紧紧地靠着,看起来是那样团结,那样友好。中间露出了米黄色的花蕊,花蕊中的花丝像孔雀的翎毛一样,桃花有的独立枝头,有的三一群,俩一伙,背靠着背,仿佛正在做游戏,盛开的桃花,就像是姑娘们那一张张欢乐的笑脸,笑得那样美丽、动人。小的桃花也盛开了,那通红的花瓣多像小孩子那红扑扑的小脸,显得是那么可爱。初绽的桃花刚刚张开一点嘴,花瓣还没完全展开,露出一点米黄色的花蕊,它仿佛是一位怕羞的小姑娘,脸涨得通红,嘴角微微露出了一丝笑容,又像还未完全从蛋壳里出来的小鸡,才探出半个小脑袋,是那么有趣。桃花的花蕾也十分漂亮,一个个圆形的红色花蕾,就像一个个柔软的小绒球,又像是一盏盏小红灯笼挂在枝头,把桃树装扮得异常美丽。

夏秋之交,湖面上大片大片的荷花开出白色、粉红色的花朵。有的躲在荷叶背后,不肯露头,像个羞怯的小姑娘;有的从荷叶中探出头来,含笑怒放,散发出阵阵清香;有的还是花蕾,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裂开似的。

看,那菊中佳品“绿牡丹”,花瓣丰腴,色如翡翠,鲜艳欲滴,惹人喜爱;出人头地的“帅旗”,蕊黄叶阔,外金内朱,如初升的朝阳,可称得上菊“晕”之帅。与“帅旗”相映生辉的是娇柔妩媚的“静女”,它花瓣如丝,垂发低首,不像”帅旗”风风火火,却娴静优雅,妩媚多情,给人另一种美的享受。

一串红花枝上都长有一串铜铃似的花朵,而每一朵花都是由三片花瓣组成的,那样子像三个伸长的舌头,中间还褒着三根花须,其中有一根花须特别长,前半段是红色的,后半段是白色的,顶端像小鸟张开的嘴巴,另外两根顶端的两点,好像冒号。这两点是乳白色的,真可爱。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颜色了。那颜色红得真艳丽,像一把燃烧的火炬,鲜红鲜红的,一阵风吹来,花儿微微起伏,掀起一轮轮花浪。

第4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

(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周邦彦(风流子))。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

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

写。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

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竟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2)怀古、亡国之作中的“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但常常是物是人非,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如今的人事情怀却已大异于当时了。面对依旧高悬于天的明月,此刻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那难以预料的世迁,只有明月才能作证,正如张若虚在其《春江花月夜》中所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

长江送流水。”故尔,欧阳炯在《江城子》中咏道:“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这首以凭吊六代繁华的消逝来寄寓现实感慨的怀古之词,一方面展现了日暮时分金陵古城的全景,一方面又在这些景物的描写中暗寓了历史沧桑之感,词人面对那象征着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无情太”陷人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如今,那轮曾照姑苏台上歌舞的明月,依然象“西子当年的妆镜一样,照临着这座历尽沧桑的江城,但吴宫歌舞,江左繁华均逐逝波去尽,眼前的金陵古城,是否再要重演相似的一幕呢?”全词意境就是借着这姑苏台上的一轮明月而显现出来的。试想,如果全词中不用“月”这一关键的意象来扮演历史见证人的角色,那么又怎能反衬出繁华易逝呢?

再如,南唐后主李煌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同样也是以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李煌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血泪文字。他的词作之所以千古传诵,就在于他对于“月”这一意象的深刻体会与艺术把握。在他的亡国词中总是少不了月的,除了上例外,还有如:“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笛在月明楼。”“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拢。”等等。这些“月”都带有历史的痕迹,笼罩着无限哀婉凄凉的色彩。

(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唐宋词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读来让人有一种纯朴温馨之感,余味无穷。在这类表达爱情的词作中,“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这类词中,“月”的意象变得美丽而朦胧,色调也较明朗,不再给人以忧伤的感觉,而且往往与“花”相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贺铸(西江月》),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男女欢会时在花光月影环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绵绵的情态,给人以温馨旖旎的印象。而“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晏几道(六么令))又为读者点明了情人幽会的地点环境。云中之月,月下之花,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呈现出一种迷离徜恍、令人心醉的独特的月夜意境。由此可见,月与花的意象组合是男女爱情的象征。再如张先的《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全词用花、月的意象贯串而成,借“花前月下”象征昔日相恋,借“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受阻,借“花不尽,月无穷”象征对爱情的美好期愿与执着追求,词人就是这样通过花月意象所显示的不同象征意义而表现出其情感精神所经历的发展变化的。

(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以月写相思,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胭,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后,代不乏人。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无论是身处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戍边的征人来说,泪却是常流的,有谁能抵御那久别家乡亲人的孤独之苦呢?正如曹组的《青玉案》所咏:“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漫凝娣。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人对着一盏孤灯,凝望天空中那轮唯一与自己相伴的明月,凄清寂寞,百无聊赖,独自在漫漫长夜中咀嚼着分离的痛苦,这种情景是何等的凄婉欲绝。

男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子了。“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月下花前,本应是情侣们倾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对于因为情人或丈夫的远征行役而不得不独守空房的女子来说却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相思的痛苦,离别的愁绪,独居的孤凄。因此,在唐诗宋词中明月似乎与离人,尤其是思妇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借明月来烘托她们的离愁别恨以及深深的怨情的思妇词俯拾皆是: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韦庄的《更漏子》:“钟鼓寒,楼阁嗅,月照古桐金井。”牛娇的《更漏子》:“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欧阳炯的(三字令》:“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些词句中的月都不再是朦胧的,而是明亮的,并且往往与“楼阁”、“朱阑”相映,塑造了一位登楼倚阑望月的思妇形象。在明亮如霜雪般的月光中,楼阁会显得更加的高大孤立,此时登楼远眺,可见思妇是何等急切地盼望丈夫归来,真是“皓月泻寒光,断人肠!”,“伤高怀远几时穷”?(张先(一丛花令))这样,以月明表现夜静,又以高楼静夜反衬出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从而进一步突现了人的孤独。

另外,再如:阮逸女的《花心动》:“梦回处,梅梢半笼残月。”温庭箔的《菩萨蛮》:“花落月明残,锦袅知晓寒。”温庭绮的《更漏子》:“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韦庄的《清平乐》:“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这里所举的例子中的月大多是“残月”、“斜月”的意象,这主要是想表现思妇们由于丝丝哀愁,缕缕离恨而整夜难眠,展转反侧,直到天明。真是独处深闺,幽梦难寻,灯尽梦回,更觉寂寞难堪。这种以象表意,以景结情的“残月”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四)“我寄愁心与明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那个时代,在森严的等级制和严格的家长制束缚中,连男子都要遵守许多封建礼法,就更不必说青春年少的女子,她们被绑缚在严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规范之中,几乎被剥夺了最起码的人生自由,她们无权随意走出闺阁抛头露面,无权自主爱情婚姻,从肉体到精神上都遭受着严重的摧残。然而,她们毕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少女,对自由美好幸福的爱情婚姻的追求正是她们这个年龄的特征。可是她们隐密的“闺情”又能向谁倾诉?只有那轮天边的明月才是知音,才是她们痴痴倾吐情慷的对象。正如韦庄在《女冠子》中写道:“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把明月引为知己,这倒更显出了人间的孤独,“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其实,明月的“知”本属子虚乌有,而“没人知”就更凸现了少女无限的寂寞与无尽的悲哀。

在这一类表达少女“闺情”的词中,“月”是作为一个虚实结合的意象出现的,此时常常和“梦”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觉来知是梦,无胜悲”的情感,说明少女们把月作为她们倾诉对象的空虚缥缈,迷茫惆怅。这样便能达到虚实相间,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五)“庐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唐诗宋词中写女子伤春惜别之情时,常常用“月”来比喻象征这些纯结、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如晏殊的(烷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让人可以想象出这位姑娘的美艳。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中描写一位少女午睡醒后的闲愁时是这样写的:“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作者跳出了依托明月遥寄相思的传统作法,自出新意.以“绿云”暗喻少女乌发,以“新月”暗喻少女整于乌发之下的愁眉,这样,通过景物的暗示性与象征性,使少女容态与自然景致相映,不仅让读者获得联想生发的广阔天地,而且造成了浓重的情绪气氛,读后倍觉生意跃于纸上,情思溢于纸外。此时的这种比喻比《诗经》中的比兴可以说具有了更加细腻的情感,更形象,更生动。

(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以上的五大类中,显而易见“月”都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的,有喜有悲,有着丰富的情感内蕴。但有时,月亮似乎又不那么多情,欧阳修在他的《玉楼春》中不是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吗?细细体味一下,其实不然,应该说此处的“月”的意象内涵更加深刻丰富。如果从情感上说,此处的否定正是对前面所分析的五大意象内涵的肯定,因为正是那些“有情之月”才使得欧阳修有了独创新境的“无情之月”。他认为李后主之《虞美人》词中的天边明月与楼外东风,固原属无情,何干人事?只不过就是有情之人观之,则明月东风遂皆成为引人伤心断肠之媒介了。事实上,他是从情感上转人了一种理念上的反省与思考,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是对离别无常之悲慨陷人极深之后发出的对人生乃至整个世事沧桑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叹与。黄庭坚《西

江月》中“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同样也是看似打破了传统词中以“月斜”比“人散”的意蕴,其实是从另一角度去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