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风的诗句

写风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8:2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风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写风的诗句

第1篇

⑴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敢髙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空山不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吹草低见牛羊。

⑹孤舟蓑笠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⑿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阴照水爱晴柔。

⒁春种一粒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 ,忙趁东风放纸鸢。

⒃牧童骑黄牛, 。

⒄知有儿童挑促织, 。

⒅窗含西岭千秋雪, 。

⒆在课内课外,你一定学了不少古诗词,请你用积累的古诗句来表达下面的各种感情。

①写春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夏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冬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属于汉乐府的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下列词人,属于豪放派的是( )

A.辛弃疾 B.柳永 C.秦观 D.晏殊

4.《天净沙o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5.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下句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6.下面哪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 )

A.春潮带雨晚来急 B.春江水暖鸭先知

C.春来江水绿如蓝 D.春风不度玉门关

7."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髙。"这里的"三父子"指的( )

A.苏洵、苏轼、苏辙 B.曹操、曹丕、曹植 C.班彪、班固、挺超

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中,"红"是( )

A.红色 B.花 C.树叶 D.树枝

9.下列写月的诗词中,写中秋"月"的一句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0.下面诗句属于劝人珍惜时间的一项是( )

A.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下面对诗句描写的季节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夏)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

12.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是"比"的意思,唐代诗人杜牧 《 》中"__________"(诗句)中"于"字,也是"比"的意思。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于借对__________的吟咏,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道德追求。

14."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西湖的______________;最后两句则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__"。这首诗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朱熹在《 》一诗中以"活水"为喻,告诉我们要想使知识愈来愈渊博,就需要不断吸取新知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16."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的意思是_____,"润物"的意思是______。这两句诗写出了春雨______的特点。

17.当人们说起一个人年纪轻轻就才华出众、引人注目的时候,往往引用杨万里《小池》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开发大西北,我们实现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战略,可以料想,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用《敕勒川》中的诗句填写)

19.《望岳》中最能表现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有人浪费粮食,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劝导他。

21.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古诗。

22.当我们即将远行,念及母亲的深恩,又觉得难以报答时,常会很自然地吟诵起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____的《 》。

23.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____________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4.现在人们常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 , "来表达对离别好友的祝愿。

25.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说他: 。

26.写出下列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及诗歌题目。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季节 诗歌题目《 》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季节 诗歌题目《 》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季节 诗歌题目《 》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季节 诗歌题目《 》

(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季节 诗歌题目《 》

27.结合注释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

唐o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②青未了。

造化③钟④神秀,阴阳⑤割⑥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⑦入归鸟。

会当⑧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齐鲁: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④钟:聚集。⑤阴阳:阴指山北,阳指 山南。⑥割:分割。⑦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眦,眼角。⑧会当:一定要。

第2篇

王文婧: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吟咏马的诗句。如:《齐风・载驱》中有“四骊济济”的诗句,写四匹黑马很强壮;《小雅・四牡》有“四牡”的诗句,写四匹马“马不停蹄”;而《小雅・白驹》共四段,每段以“皎皎白驹”(洁白的马)起兴。此后,有关马的诗文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张晗瑾:战国后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名篇《离骚》中就有表示诗人愿乘骏马奔驰来为楚王充当开路先锋的诗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左甜:汉武帝刘彻的《天马歌》是一首专门咏马的诗篇:

太一贡兮天马下,

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此诗咏天马,形神兼备,堪称中国诗歌史上较早的一首通篇咏马的佳作。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马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中咏马的诗句和诗篇数量多,质量也高。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就有一首《紫骝马》: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苏志丛:唐诗中咏马的作品质量高,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可窥见一斑。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马抒怀之作。前四句是实写,写马的来历;后四句由实写转为虚写,写马的气概、马的品格,并以马比喻房兵曹这一人物,希望房兵曹能为国建功立业,将咏马与咏人有机结合起来,也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这首咏马诗篇,堪称中国马文化的代表作。

韦韬:还有著名诗人李贺,他以《马诗》为题的就有23首。如: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显然,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其他著名诗人如王维、王昌龄、岑参、杜牧、李商隐等,也都有咏马的诗篇或诗句。

袁朝霞:有关马的文章也相当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唐宋家”之首韩愈的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发人深省,读之,令人赞赏不已。

李家兴:有关马的笔记小说也有不少,内容也很丰富。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之《女化蚕》篇,记载了一则与马有关的传说。

远古时,有一个女子,父亲远征,家中仅有她一人,养了一匹马。有一天,她因思念父亲,就对这匹马戏言道:“你能为我迎得父亲归来,我就嫁给你。”马听此言后,就脱缰而去,一直跑到这女子的父亲处。其父看到马很惊喜,便骑马回到家中,从此,对马“厚加刍养”。但马不肯食,见其女出入,动辄“喜怒奋击”。这女子就将其中的缘故告诉了父亲,父亲则“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一日,这女子拿着马皮跟邻女玩,对马皮说:“你是畜生,怎么想娶人为妻呢?招来屠杀剥皮,又何苦呢?”话未说完,马皮就将此女卷走。过了数天,在大树枝间,人们发现,该女与马皮皆化为蚕,“而绩于树上”。邻女“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而将其树命名为“桑”。桑,即丧。后来,人们祭拜“蚕神”,希冀养蚕丰收。

此马对女子的爱是那么执著,以至死后马皮卷走女子双双化为蚕神,这是多么神奇的传说呀!

李广:近现代也有许多写马的诗文,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

凤霞:还有周涛的《巩乃斯的马》,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多么形象生动啊!

…………

第3篇

诗词是古典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阅读古诗词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诗词中的名句更是朗朗上口,给人启迪,“欲穷子里目,更上一层楼”激励人们不断地前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了人们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相信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印象深刻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诗句,注意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写出来。

写作指导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古诗一直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我们在学习中还有很多古诗没学过,不少诗句也很难理解,那该怎么办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个小小研究员,写一份古诗研究报告。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如果我们能把研究过程和结果写下来,就成了研究报告。

本次习作在写作之前,同学们要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不明白的诗句,确定研究的内容,然后仿照例文进行研究。例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弄清诗句的情况

研究诗句,先要弄清这句诗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内容。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研究报告》中是这样交作背景的:“当年,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他是个性格很豪放的人。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思念着自己的家人,直到天亮,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小作者习作前一定认真查找了资料,所以才把词的背景写得如此全面。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

如果能结合作者的一些生平故事和历史背景进行研究更好。古诗语言简练,一些词语的用法和现在有所不同,所以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理解诗句意思又是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所以要想读懂一首诗,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你可以根据注释来理解,也可以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研究诗句的意思。请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是说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的,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

三、体会诗歌的感情

这是古诗研究中最难的一步,若能结合生活谈自己的理解,那就标志着你已经真正地弄懂了这首诗的含义。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句,就可以联系生活中那些面对困难不屈服、性格坚强的人来谈自己的感受。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书籍(如《唐诗三百首》《唐诗故事》《古诗文诵读》等)、网络等渠道来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及时作好相关记录。最后把你的研究成果按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晰地写下来,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当然,你也可以创新。相信你通过研究,定会有许多新的感受,也一定会增长不少知识。同学们,赶快开始我们的古诗研究报告吧!

精彩推荐

《一句印象深刻的诗句》《思乡之佳句》《最美好的祝愿》

第4篇

写元宵节的诗句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写元宵节的诗句精选《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写元宵节的诗句推荐《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第5篇

月上枝头。

我看见你斜倚窗前,月光似水般淌过你疲惫、忧郁的脸庞。没有上灯,幽暗的空气里徘徊着含混的诗句。

檀香幽幽,风声悠悠。你指尖轻落,拨动丝弦,锦瑟清朗悠远的声音里暗含悲凉。你眉头一皱,此刻已泪落心头,她,却不知道。长身而起,点灯,研墨,写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猜不透,永远也猜不透。我永远不会知道躲在这娟丽字句背后的是怎样一个灵魂,永远不会知道被千年吟诵却不能写出姓名的女子究竟是谁。她竟拥有这样千年不灭,今日翻阅依旧满书飘香的幸福。

她一定是不经意将你遗忘了,或是在某一个融融春日中飘走了。要不然,这字字句句里为何总是充满这么多的思念和忧伤,全部如春水涨潮般漫到你的窗前,打湿你的素笺和绵绵不尽的,渴望飘去她身边的思绪。

你永远是风中优美凄然的一笔,所有精美秀蔚的景色都被你的才气轻轻拢到一处,添上你的悲伤,为自己,也为我们作了一幅幅清丽的画,一支支悠然的曲,让人揣摩你那颗真挚痴情的心。

坐在雨后读你,是飒飒东风带来的轻盈凉意,是湿漉漉的单纯的哀婉;站在风里读你,是“倚立自移时”的沧桑孤寂,是你对友人的一片深情;伫倚楼上读你,是“寒云路几层”的空灵静谧,是绵延于千里之外的深远禅意;更多的时候,我躲在黑暗中读你,在缀满星星的夜空下,“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么简单。我以为我可以读懂你,读懂每一句诗里的哀伤,和来自唐朝那风光绮丽细腻繁华却又轻携忧伤的风景。纵然时空相隔千年,依旧从你笔尖如缤纷落英般伸展而来。那带着轻盈的伤和泪的韵律,是你透过纸背渴望记下的一点伤痛记忆,一种异常哀婉的美丽人生。

有时我想进入你的诗句,做盛唐的一段雕栏,一句戏文,一缕清风,或哪怕只是风里一支摇曳的烛,看见你未干的墨迹,在宣纸上晕开,然后我平静地落下泪来。因为我看见你在写我,也在写自己;看见你写你四周的诗意,也在不经意间,为千年后的人们,写下感动的泪,“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时候,我觉得我离你很远,毕竟我们错开了1134年,其间,已有多少人在历史的烟云中来来去去;有时候,我又觉得离你很近,我仿佛就在你自然娟雅的诗句里律动,呼吸。于是,我透过诗,看见了你的人生一片凄美绚丽,同时也发现了我寻觅多时的自我。原来,都是这样文字纤丽,却从不放弃,依然执着地描绘心中多愁善感的诗意。

我晚上做梦,没有梦见庄子的蝴蝶(这是你的奇异梦境),而是梦见你,一身青衫,巾袂飘逸,孤独落寞地立在暮春的园子里。在你手心,有无数别人难以给予的美丽幻想,花瓣般纷飞飘舞,花影般炫丽散乱。“小园花乱飞”,遗落诗一句,却意外发现你的人生,飞花般美丽。■

发稿/邹抒阳

第6篇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修辞手法,二是表现手法,三是抒情手法。

2013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方式主要有5种:

1.(2013年高考语文安徽卷)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2.(201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2013年高考语文湖北卷)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4.(2013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5.(2013年高考语文重庆卷)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以上5种题可分为提示问和非提示问两类,提示问是指题干中有限定具体分析角度的提示语的问法。第1~4四个题都是提示问类题,第5题为非提示类问题,即只在题干中以“手法”一词标示是分析手法题,不再有其他任何限定具体分析角度的提示语。

【解题技巧】

一、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

1.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情、怀古伤今),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

2.描法。主要是指景物描写。包括衬托――正衬、反衬(如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对比描写,白描,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侧面虚写或曲写(如以对方写自己、以自己写对方),写景手法(衬托渲染、层次安排、运用修辞、想象联想、色彩描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远景近景、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双关(谐音双关)、设问、反问、用典、叠字、互文、反语等。

4.篇章结构。包括开门见山、小中见大(以小见大)、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画龙点睛、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情景分写或合写等。

二、按照程序、模式答题

步骤一:用术语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阐述这种手法是怎么运用的。(阐运用)

步骤三:此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效果)

如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第8题:“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这是要求对“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一句的妙处进行分析。竹梢随风摆动在茶碗中有倒影,风吹竹叶的声音与袅袅升起的烟缕相伴而来。可以看出这一联的画面感与动感比较强烈。考生要着重对“细从”“轻逐”这两个动词进行分析描述。通过具体分析,即可分析出这一联的妙处在于其营造的动态感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答题时可以按步骤答题:这一联运用了全联视听结合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一)。“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步骤二)这一联生动地描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作者生活的闲适。(步骤三)

三、准确答题二原则

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

1.分问则分答,合问则分点回答。如2013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第14题第(2)小题:“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这是一道分问题,命题者把出处和用意这两个要点分解为两个小题。对于这类题,考生要依照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作答。而201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14题的第(3)小题“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是一个合问题,是将分析虚实相生手法涉及的三个小问题“哪些句子是虚写之景?哪些句子是实写之景?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有怎样的关系?”合成一个大问题。对于这类试题,考生则要坚持分步分点作答。

2.分析表达技巧一定要到位,语言力求优美有诗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时,考生既可简洁解释诗句意思,也可在自己的分析中使用原诗关键词语。如2013年高考语文四川卷第13题第(2)小题要求分析诗中“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的妙处。此题出题角度具体,考生可作答如下:“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作者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和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参考答案中,对前两组对比运用了简释句意法分析,而对第三组时间上的对比则运用了原诗关键词,由此可见,综合运用简释句意法和选词穿插法来分析,可收到全面而又简洁的表达效果。

【答题误区】

一、泛泛而谈,虚多实少

诗歌鉴赏是不能够脱离诗句本身的,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切不可不加分析地空对空作答,而应该结合诗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必要的诠释,让结论有据可依。如谈到形象生动,就得结合诗句讲清楚形象在哪里,生动在哪里。

二、单纯地以翻译代替鉴赏

诗歌鉴赏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命题者不可能仅仅让考生去翻译诗句,虽然翻译诗句也是常见的答题的一个环节。所以考生如果本末倒置,只译不赏,是无法得到高分的。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赠花卿

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后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注],以此奉寄

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栾][囗]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

同黄香石诸子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

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尾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龙吟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 轼[注]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当时,坡被贬谪黄州。

1.章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杨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章词和苏词都提到了一个“泪”字,试比较其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欲与元八卜邻①,

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卜邻:选择作邻居。②墙东:《后汉书・逸民传》有“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语。后因以“墙东”指隐居之地。

1.白居易很想和元八结邻而居,乃作这首七律相赠。他讲了哪些理由呢?试简要列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篇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学习古诗词对夯实学生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必须改变教法,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上下功夫,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意的世界,最终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下面,我仅以意象"酒"为例,谈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的。

1.从课本中积累

让学生回想原来学过的有关"酒"的诗句,并谈谈这些诗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热情很高,查找课本并将诗句写到笔记本上,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整理出的诗句及其意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诗人暂时超脱现实沉浸在饮酒中的豪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一种离别的伤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是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欣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一腔苦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一种思考;"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一种悲戚;"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是一种孤独……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教师和学生都把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到的诗句写道黑板上,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共同提高: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是苦闷;李清照的"浓睡不消残酒"是悠闲和风雅;欧阳修的"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眉"是欣慰;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是友情;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真情.....

3.梳理整合

学生积累了好多知识,有了量的储备,但如果不及时的梳理,就会杂乱无章,无法运用。在积累"酒"的意象时,我引导学生将整理好的诗句进行分类,学生们通过讨论与合作,将这些意象分为了四类:㈠借酒浇愁的,㈡借酒言愤的;㈢表达欢乐欣喜之情的;㈣表达对生活的哲学思考的。学生理清楚了意象的类别,便于在阅读鉴赏诗歌和写作时灵活运用。

4.引导运用

积累要沉淀成一个人的心理认识结构,需要反复的运用,转化为外在的语言行为,才能完成。若不反复历练,原来积累的东西就失去了意义,并很快忘记。 在积累梳理了"酒"的意象后,我让学生运用有"酒"的诗句写片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告诉学生立意要高,要能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诗句。学生的创作热情很高,形成了很多优美的篇章。

5.升华提高

在积累梳理整合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变化过程。"酒"是一种文化,"酒"含有丰富的意蕴,它是欢乐者的良友,也是悲伤者的知己,让失意者超脱,也让得意者放达;给苦难的人生慰藉,给多彩的生活增辉;给凡夫俗子以现实的欢快,更给文人墨客以惬意的诗情。学生在"酒香四溢"的课堂上走进诗意的世界,在积累与运用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领略中华灿烂的文化。

同时,古诗词自身的魅力无穷:内容上,它有壮丽的河山,精彩的故事,丰富的人生,多彩的生活;形式上,它有如精灵般跃动的文字,如音乐般袅袅的韵律,如梦幻般优美的意境。精妙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迪心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对老师而言,读着古诗词,仿佛就是在和历史对话,和大师倾谈,那一幅幅如画的美景,那些深入浅出的道理,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享受。让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诗意的世界,浸染墨韵书香;让师生共同走进诗意的世界,让心灵沉浮于古诗词的字里行间,扬起那最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之帆,去古诗词的世界远航!

雨天伞,莫遮眼,路上水,小心滑。 夜间行,耳加眼,走或停,要分明。

过道口,要直走,招的士,站路边。 人乘车,有规章,上下车,按序来。

车起步,莫走动,下车时,要注意。 车内坐,要端庄,头与手,莫外探。

自行车,常查验,闸与铃,要完好。 过十二,才上路,不逆行,不抢道。

双车行,莫扶肩,前后车,留空间。 搭摩托,戴头盔,向前看,正骑坐。

乘车时,不乱动,不催速,莫闲谈。 过横线,减速行,遇行人,停一停。

第8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6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件引导生看图,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诗意,学习领悟草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赏图理解诗意,感受意境,学习领悟草顽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实物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由课前学生背诵古诗引出《草》这首诗,读诗认字。

引言: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好几首古诗,背的很流利也很有感情,赵老师告诉同学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的诗人,他们写了许多许多的诗,这些诗写的都可美了,流传千古,传诵不衰。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

1.师领读课题,范读诗文。

2.生模仿读,学习识记5个生字。

3.生再读诗,想: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看不懂?生质疑问难。

二、品词赏图释诗意。

(一)第一行:离离原上草

1.抓关键词“原”解意。

2.配图理解“离离”。

3.理解诗句意思。

(二)第二行:一岁一枯荣

1.用“岁”说一句话,理解“一岁”。

2.出示“草”四季图,理解“枯荣”。

3.理解诗句意思。

(三)第三行:野火烧不尽

1.播放“火烧草原图”的动画录象,理解诗意。思考:为什么烧不尽?师板画草根。

(四)第四行:春风吹又生

生解译,看图感受意境。

三、指导有感情诵读古诗。

四、思想熏陶:感悟草的顽强精神。

五、背诵古诗。

六、总结:师背诵《草》的后4行(第二部分)诗,激发学生期待的欲望。

七、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尽:上下结构。

吹:左右结构,口部。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八、作业

“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借助课件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 思。

第9篇

1.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二、理解型默写。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浣溪沙》中以轻快的语调抒写安逸闲适的生活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

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

仗工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

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清照《如梦令》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

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辛弃疾《西江月》一词中,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

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江西古称“文章节义之邦”,数千年来,人才辈出,留下无数传世佳作。在他们的诗词里,我们既可以品味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精

深哲理,也能感受晏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惆怅情怀。

9.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就有许多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篇

春夏秋冬四季诗句春的诗句

1、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钱起《春郊》

2、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3、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4、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王庭筠《谒金门》

5、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6、春到人间万物鲜。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诗歌 诗意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功能是一致的。文饭诗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

一、诗意地积累——为学生奠定诗意人生。

早在春秋时期,诗歌是正统文学的代表,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的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厚积薄发”,积累是创作的基础。不背诵则谈不上积累,背诵的方法有很多。

1.分类背诵法:教会学生进行古诗词分类整理的方法。例如按季节分类,整理出写春、夏、秋、冬的诗句;按情感分类,整理出写表达思乡、爱国、欢喜、悲伤之情等的诗句;按自然景物分类,整理出写花鸟鱼虫等的诗句,等等。接着,可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积累。不断拓宽学生积累的途径,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或化用古诗词,既复习了古诗词,又使文章增色不少。

2.拓展背诵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了《黄山奇松》后背诵描写黄山的诗句,描写其他山的诗句;学了《夕阳真美》背诵描写日出、日落的诗句;学了《台湾的蝴蝶谷》,背诵描写昆虫、动物的诗句……这样的拓展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而且是丰富学生古诗积累的良好途径。

3.每周一诗:教师每周推荐一首名诗,让学生背诵。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赛诗会”、“古诗知识积累大赛”、“古诗名句接龙”、“演绎诗歌,再现经典”等,使学生积累古诗的热情持续升温。

二、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于漪曾说:“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的确,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无尽的遐想,更重要的是,独具魅力、富有诗意的语言在使学生获得美感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营造了浓浓的文学氛围。

三、诗意地拓展——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的确,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在感受“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从北方飞来”后我们吟诵“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感受丹顶鹤的洁白的羽毛及众鹤各种姿态后我们吟诵“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惊身蓬集,矫翅雪飞”,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学习《英英学古诗》那段描写李白思乡之情的文字时,我们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学到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常常在这样诗意的课堂中徜徉激发了更大的创造欲望,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基础。

四、诗意的创生——让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堂应是情趣的梦幻栖息地,是学习的快乐大本营。但我们的课堂过于严肃、过于模式化,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忽视了孩子喜欢新奇多变的心理特点。我们是否可以卸下“应试”的枷锁,大胆地“玩语文”、“玩教学”,追求那一份我心飞翔、乐趣无限的境界?

富有情趣的教学设计,让学习活动成了富有诱惑力的行为,灵动着语文课堂的气息,成为智慧的生命符号。情趣盎然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语文素养。情趣来自灵活多样、独具匠心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老师不拘一格,大胆创新,重组文本。

五、诗意地创作——让学生感受智慧之美。

对文本的重组只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有了这一基础,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作。教师可利用平时练笔的机会,让学生也尝试着创作一些简单的诗歌,至于押韵、平仄等技巧可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地提高,对于学生的创作应以鼓励为主,只要创作的诗歌有自己的想法就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求放低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自然被激发,如学生在学了诗歌《乡下孩子》后学着写道:

捉几条小虫,乐坏了馋嘴的小鸡;

割一篮青草,撑圆了小羊的肚皮;

采一束野花,装扮了妈妈的房间;

折几枝柳条,编织了美丽的柳帽。

写诗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他们敢于创作,让他们知道,古诗词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并不是阳春白雪,遥不可及,它们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了这样平和、放松的心态,才会写出创造性的作品。

诗以简练、含蓄著称。短短的三五行,开始到结束,处处给读者留下空白,让读者用联想、经验填补,但它在逻辑上是极为严密的。通过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积累、运用和创作,学生对眼前的、心中的事物有了更为细致的探察。稍有心弦的触动,如诗般的文字便“顺理成章”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语文课堂的诗意带来的是学生富有诗意的情感,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其中诗意丰富多彩且韵味独特。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2008,9.11.1.

第12篇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痛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著名诗人。其诗学杜甫、韩愈,追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诗的态度,继承韩愈险怪奇崛的艺术风格。他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写诗求新求硬求奇,善于运用典故,提倡“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他把古代典籍中的词语略加转化、铸造,吸收、融合在自己的诗作中,从而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致更加含蓄。这首诗就集中体现了黄诗的这一艺术风格。

此诗是他寄赠好友黄几复的,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黄庭坚身在山东德州德平任上,而黄几复任广东四会县的知县。黄庭坚与黄几复同为江西人,早年交游,又为同科进士(1085年)。二人交情很深,黄庭坚为其写过不少诗作,如《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寄黄几复》是一首浓情厚意的诗作,作者从自己和友人身处两地入手,回顾了两人的交往,叙述了两人当下的处境,赞许了黄几复廉正、干练和好学的品质,并对其凄凉的境况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切和思念。

诗的首联用典,山东德州、广东四会,皆地处海滨。所以诗人首句言“我居北海君南海”,霍松林先生评说此句“起句突兀,用‘海’指居处,见海天茫茫,突显二人相隔之远”,已露两人相隔千里,相望而不能相见之意。此句语出《左传・嬉公四年》中的“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作者化用此句,却把他与黄几复任职的地点巧妙的结合,毫无斧凿之痕,以示天各一方,音信渺茫,自然引起下句“寄雁传书谢不能”,鸿雁传书为常用典故,表示传递书信(见《汉书・苏武传》)。然而诗人引用它,却用“谢不能”使其传出新意,丰富了诗的张力。我托雁儿为我捎去书信,雁儿却谢绝了。衡阳有回雁峰,传说鸿雁只能飞到衡阳就掉头了,而广东四会在衡阳之南,所以托鸿雁捎书去也被谢绝,此句将鸿雁拟人,感情涌现。这两句以遥远的距离,音信难通为感情的触动点,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黄几复的深情厚意和相思之苦。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全诗的最精彩的诗句,两句诗在当时就很受人赏识。张耒赞其为“奇语”。两句全用名词,为我们创造出两幅清新而动人的画卷。前者写诗人与黄几复昔日在京城畅叙的豪情,回忆了当年相聚时借酒助兴的良辰美景;后者写两人一别十年,天各一方的另一番情景:江湖飘泊,又有萧萧夜雨,而且掐指算来,独对孤灯已有十年了。“一杯酒”,语出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虽是平常字眼,却关连当日朋友京城相聚的轻松快意,与“桃李春风”组合,写尽了阳春烟霞之景,少年得意之态;”十年灯”写两人分离之久,漂泊之苦,再现险恶江湖、夜雨孤灯、深宵不寐的情景。这不禁令人联想起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中的诗句“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来,同时也表达出朋友相互间阻绝不断的浓浓思念与牵挂。颔联两句奇就奇在以寻常语表现了不寻常的人事经历和感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动。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上句说其廉洁,心思用在治病和读书上,无暇理家居,作者化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家居徒四壁立”,以其清贫写其为政廉洁,盛赞友人操行品格;下句说其善治病济民,友人的才干出众。古代以治病喻治国,《国语・晋书》曰:“上医医国,其次救人。”典故“三折肱”语出《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有久病成医之意。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此诗中喻朋友处理政事干练,具有治国济世的出色才干,用不着折断三次,就已经是良医了。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这样的人才为什么还不被重用?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深的同情。

尾联“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想象友人目前的情景。“想见”回应首句的”我居北海君南海”,写出他垂老之时,唯有读书排遣心中的孤寂。这里是以“读书”暗写友人理政才干,政令清简,无力而治。最后一句“隔溪猿哭瘴溪藤”则写友人的生活环境恶劣,用“猿猴的哀啼声”反衬环境的寂寥,用“瘴气的弥漫”反衬环境的恶劣,给整个图景带来凄凉的氛围,诗歌以景语作结,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涵其中了。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难以再和友人相聚的无奈。当时南方为瘴疠之地,故“瘴溪藤”是用典型的事物代其居地,从而照应了开头的“君南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