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时代的变迁,使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现代汉语的普及,更拉大了与古汉语的距离。古代诗歌因其自身的特点,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在用字遣词方面,古代诗歌受到诸如篇幅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极为凝练,字字珠玑,非经细细咀嚼品味,难解个中滋味;又如,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典,虽经注释,但短短几句平白的注解,岂能尽解其中妙意?同时,古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多数意不在表而在里,其意境深远,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想用当前“快餐”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学生,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对古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笔者在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在基础上,结合大量搜集整理的优秀教案,经过教学实验,归纳出一些既便于实施,也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
一、故事引路,渐入佳境
我们看到过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拿到新课本时,往往最先看的便是课本中的小说。小说的故事性强、趣味性浓,学生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很多古代诗歌或者其作者背后也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古代诗歌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既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帮助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例如,一位教师为《虞美人》教学准备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阴云低垂、细雨蒙蒙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位面容苍白、泪眼蒙■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脱去穿了15年之久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恶运还是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降临了。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遥望南方“三千里地山河”,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诵了一曲千古绝唱,喝下了宋太宗赐予的毒酒。
实践证明,在课前呈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助于学生在把握这首词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体会和感悟词人亡国后的愁苦之情,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切悲哀。
二、吟咏吟唱,悦耳悦意
古诗的原生命就是吟唱。而吟咏吟唱又不同与一般的诵读,它需要一定的节奏和韵律。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种诵读是读者完全将情感投入文本之中,完全的忘我,可以说是一种“无我之境”。如果古代诗歌的诵读能够达到这一点,那么学生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
三、咬文嚼字,体会诗味
古代诗歌语言简洁洗练,要求诗人在选词用字上下工夫。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咬文嚼字,就是分析在用字上的胜人之处,尤其分析成为诗眼字词的丰富表现力,领悟诗人在炼字上的技巧。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诗歌鉴赏的关键。
另外有一种情况:由于传抄或印刷等原因,古代诗词中常出现某字因版本而异的现象。虽然异文中一定只有一种是正解,但错传的字存在了这么久,必有其合理之处,往往体现了传承者炼字的功夫或不同的审美情趣,耐人寻味。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这些变化,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置于知情义结合的语境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遣词造句、修改文章的能力。这种方式比较开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不受书本的约束。
四、联想想象,再现情境
国画中的泼墨写意,十分注重“留白”,这与古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寥寥几笔,却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无羁无绊,岂不快哉!
意味隽永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力量与作家拥抱,古典诗歌的这种魅力尤其浓厚。这种魅力的获得,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为艺术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之处,需要鉴赏者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出发,通过想象、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赋予作品现实的生命力,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例如,在教杜甫的《登高》时,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杜甫的遭遇与情感,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的悲悯、同情、仰慕等情感才会被激活,他们才能走进诗歌中感受到那动人心魄的生命的哀伤。
五、比较异同,透视风格
比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背景相同的诗可比较,题材相同的诗可比较,风格相同的诗可比较,手法相同的诗可比较,同一作者的诗也可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可以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程度。当然,诗歌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应当严谨,不可滥用。一是要有可比之处;二是每首诗歌比较的方面不要太多,以防不深不透,流于形式。
如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时,可以紧扣两首词所写的“愁”进行比较阅读。《一剪梅》描写了诗人早期生活的闲愁,抒写了相思之情;《声声慢》则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宋室南渡,国亡家破,丈夫去世,此时的词人年老体衰,孤苦无依,全词所写虽然也是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此时的愁已经变得厚重和苦涩了。
六、引入诗论,鉴赏理趣
我国有很多睿智精辟的诗论词话,如欧阳修的《六一词话》、李清照的《易安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有的诗作蕴涵哲理,有的诗论充满情趣。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撷取的诗论应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咀嚼、品味、感悟,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苏教版必修四《蜀道难》课后的文本研习:“明代诗学家高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列举诗句,对以上三句话加以说明。”三句话概括了《蜀道难》结构上的特色,表现手法的多样以及语言上的特点,可以说,把握好这三句话,就基本能够进行《蜀道难》的教学与鉴赏了。
七、改写再创,抒发心灵
改写前人的诗歌是古代文人常玩的一种文字游戏,诗歌经过改写常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吟诵起来也饶有趣味。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和剧本(时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人物:行人、牧童。情节:行人询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不仅对开放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好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改写可以很灵活,不必局限于文体,也不必像古人那样字字落实。当然,改写诗歌在教学中的运用应当注意方法,并不是每首诗都可以像杜牧的《清明》这样任意改变的,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受所学内容及所教对象的制约。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根据诗歌内容说说诗人是如何紧扣“恣行”构思的。(4分)
(2)宋人的诗歌常含有理趣,请简要分析颈联所蕴含的道理。(4分)
答案:
(1)首先写“恣行”的环境,及时人“恣行”时的心情。接着以“兴逐”“困临”两个典型的细节具体写诗人“恣行”的情状。最后两联写诗人“恣行”的感受和体悟。
(能够理清诗歌层次,逐层写出每层主要意思,则可以得全分;没有表明行文顺序的词语,扣1分。)
(2)“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中暗含了要很珍惜美好的时光,不要辜负了自然界的青春,更不要辜负了人生的青春。一旦等到风吹花落,为时就迟了。其中也暗含有遭遇大好机会时,就得积极抓取的意思。
注释
①恣行:尽情游赏。
② 遥山:远山。
③ 兴:乘兴,随兴。
④ 乱红:指落花。
⑤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围的意思。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赏析
古人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句子,而且根据生活的经验,清明这一天常下雨,程颢所写的清明节是一个晴朗的清明,应该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所以诗里感叹“只恐风花一片飞”吧。全诗将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致刻画了出来,落花流水虽说不是春天里独有的现象,可是毕竟是会在春日里最先出现的事物,因此诗人将追逐落花这样的游戏也写进了诗里,平添了几许稚趣,或许诗里人是想随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头,累了,于是坐在岸边石头上休憩,临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遂起了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的念头,“莫辞盏酒十分劝”的句子许是如此而来。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个短句为一部分,后面的为一部分。前面写郊外踏春,后面写春游所得的感想。清明的原野那样美丽,乡间的景色清新如洗,飘着落花的流水明洌,对疲惫的人来说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来注视那好像会说话的流水。面对渐飘渐远的落花,诗里人想到了时间的珍贵,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认为人生中会有的事物感情,也终究有一天会烟消云散,好高骛远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关键词:主位理论;诗歌翻译;《清明》
1.引言
著名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七言绝句。此诗有多种英译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理解,从而产生不同的英译本。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主述位理论对杜牧的《清明》一诗的译文进行功能分析,看译者怎样通过语言结构的组合来更清晰明确地传递源语语篇的含义。
2. 主位结构
主述位概念由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Malhesius(1928)提出,他发现句子不同的成分在语言交际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位于句首的成分则充当论述的起点。这类起点成分称为主位,只含有已知信息,是信息的起点,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其他成分被称为述位,是新信息,是交际重点所在。主位有标记主位和无标记主位之分,由主语充当主位是无标记主位,由其他成分(如状语,补语)充当主位为标记主位(黄国文 2003)。
Halliday(1994)区分了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他认为,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没有内部结构,不可以进一步分析,而后者则有内部结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而句项主位不能和单项主位及复项主位并列。
因此通过研究主述位结构可以更好地研究英译诗歌的信息分布、句子的照应和过渡,从而更好地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其含义。
3.《清明》的解读及英译文本
唐代杜牧的《清明》是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绵绵不绝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哀伤情绪。在清明这个应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的节气,却有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中凄切,偏又逢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便更加凄迷纷乱。对于这首充满诗意的唐诗,不同的译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试以孙译(孙大雨1997)译文为语料,运用主述位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 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
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 In gloom are pinning away.
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 Is hereabouts to be found”,
The shepherd boy the Apricot Bloom Vill Doth point to afar and say.
4.《清明》及英译文的主位分析
4.1 《清明》源语语篇的主位分析
《清明》源语语篇的四个小句可以划分为主位和述位,表1是对此诗的主述位分析。
《清明》的每个小句都有各自的主位,即信息起点。其中,第一,二,四小句都是由名词短语充当主位,第三句是由动词短语充当主位。第一小句的主位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清明时节”,与题目相呼应,充当小句的时间状语,为标记主位,同时“雨纷纷”也点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第二句“街上行人”点明事件发生的人物,充当小句的主语,为无标记主位,同时也是整首诗的主题。“欲断魂”则点明此诗思乡悲楚的基调。第三句的仍是围绕“行人”或作者的行为进行描述,欲饮酒消愁或心存希冀,欲饮酒作乐,体现事件发展的过程。第四句的“牧童”既是小句的主位,也是主语,为典型的无标记主位,此句为前一句的引申,仅以一句答语为全诗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4.2《清明》英译文的主位分析
下文将运用主述位理论对《清明》英译文进行逐句分析。
第一句:孙译文本采用表示环境意义的的时间短语“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充当主位。这与源语文本的“清明时节”作主位是一致的。源语文本将清明时节作主位是为了点明并突出诗文的背景主题,奠定整首诗的凄切基调,在这里,孙译文本在形式与意义上都做到了与原文本的对等。
第二句:位“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体现出源文本“街上行人”的寓意。为突出此诗的主题,此处“行人”不仅只来往路人,更是指独在异乡漂泊的游子。
第三句:在原诗中第三句是以动词短语“借问”充当主位,将问话者与被问话人寓意其中,并未指明问话者是“街上行人”还是作者本人,所以在此句的翻译中译者避免了问话人的身份,而是直接以问话形式出现。同时译者又考虑到了信息中心的问题,原诗中“借问酒家何处有”,信息中心是“有”,译者以“found”一词结尾,尽量做到形式和意义上与原诗对等。
第四句:译者用名词短语充当小句主位,在小句中做主语,属于无标记主位,也是单项主位。诗歌于其他问题的翻译不同,小句成分的安置有时要考虑关键词的放置及要考虑“音美”(如尾韵),在此句翻译中,译者考虑到将“遥指”一词突出,将“the Apricot Bloom Vill Doth”位置提前,将“point to afar”放置在一起,并在句尾考虑到“音美”,将“say”置于句尾,与尾韵/ei/押韵,虽未破坏诗中意境,但是稍显累赘。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看出:源语语篇是一首描写清明时节,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楚的诗篇,这就少不了地点、时间、场景等因素。孙译文本采用表示环境成分的时间短语充当标记主位,为小句提供背景和取得对照效果,从而抓住了送别场景的描写,更好地传达了源语语篇的离愁。同时译者在表达源语意境的同时注重“音美”,采用押韵的方式,能够更好表达文章意境。从忠实于源语语篇角度看,通过主位结构比较分析,孙译也很接近原文主位结构,因此很好地传递了原文信息。(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Mathesius, V. 1928. On Linguistic Characterology with illustrations from modern English [A]. In J. Vachek (ed.). 1964. A Prague School Reader in Linguistics[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①瘗②花铭③。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①愁草:没有心情写。草为“起草,拟写”之意。②瘗(yì):埋葬。③铭:文体的一种。南朝梁庾信有《瘗花铭》。
这首词的上阕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声声慢 秋声
蒋 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①,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②,何年致此身③?
[注]①灞(bà)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③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注],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①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②外,远烟碧。
[注]①采石峨眉亭:《安徽通志》载“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当涂县志》称它的形势“据牛渚绝壁,大江西来,天门两山(即东、西梁山)对立,望之若峨眉然”。②青山:在当涂东南,山北麓有李白墓(据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公墓志》)。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卖花声 雨花台[注]
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注]雨花台: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大长干、小长干均在南京。
这首词的上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①
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②,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此诗一作张继诗,题为《山家》。②嗔:嫌怨。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氛围?
答: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查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我是主持人xx.
今晚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纪念一个特殊的日子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种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今晚,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古色古香的端午节。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今晚到场的嘉宾。教育学院学生科科长xxx老师,XX都市报的XX记者,以及我们的辅导员xxx老师。大家热烈欢迎。
端午习俗的介绍:
端午节呢,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旧习俗。在我们XX,比较流行吃粽子,划龙舟,吃鸭蛋。那么,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什么风俗呢?
下面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下具体的风俗。
赛龙舟;
粽子情节;
悬艾叶菖蒲;
雄黄酒;
游百病;
佩香囊;
讲述屈原的故事:
人自清高水自浑,谗言无力回乾坤。纵身汨罗应有恨,何须舟楫捞诗魂?(引出屈原) 关于屈原的故事,大家可能跟我一样,有所了解,但是,却不甚解。下面有请为仙为我们讲述一个详细的关于屈原的故事。掌声有请。
诗歌诵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离骚》让人叹为观止。实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屈原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在端午节常常举办赛诗会。今晚,让我们这群温大学子也来一场现代版的赛诗会。此环节分为三部分。
1、诗歌诵读
2、我爱记诗词
3、库存诗词大比拼
1、《怀沙》是屈原的绝笔作。当他在汨罗江边抱起石头,面对滚滚江水,他到底在想什么呢?下面请欣赏由xx、xx、xx、xx为我们带来诗歌诵读《怀沙》。掌声有请。
2 、我爱记诗词:作为中文专业的我们,对于古诗自然是要多多读、多多背的。下面呢,进入我们的第二个环节:我爱记诗词。抽纸条,答题,答对5题,奖励一个粽子。
3 、库存诗歌大比拼:下面是第三个环节。抽话题,分组。对诗歌。那组卡住了就是输了。
一首离骚,是你轻拨的琴弦上滑落的历史绝唱,唱响充彻你嘶哑的喉腔,惋惜你的力量有如蝉翼一般的单薄,惊叹你的才智纵横文人政客的裕博,屈原我们向您致敬,请欣赏诗歌朗诵《》
伴着优美的旋律,今天的节目就到此结束了,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我们家园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最后,祝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端午佳节!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2】
(一)活动序幕
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这可难不倒我!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边说边扳手指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举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立夏节吃鸡蛋,清明节全家踏青扫墓,元宵节闹花灯
1:看来你知道的还不少嘛。
2:先别夸我。我也来考考你:你知道哪个传统节日要吃粽子吗? 1: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大家说什么节吃粽子?
(全班同学齐回答:端午节)
2: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在端午节里还有些什么习俗和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齐说):话说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1: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 龙日、 夏节、 五月节、 诗人节女儿节、小儿节等等。
2: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多相同的。
(一)端午故事
(二)端午习俗
(三)端午诗会
在高中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审美性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享受的学习情景中学习,还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们对于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为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并科学合理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诗歌审美性教学方法,大力推进高中生的素质教育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为此,笔者对于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性教学设计与实践尝试进行以下简单的分析。
一、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诗歌审美的教学情境
高中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必须通过不断为学生创设诗歌审美教学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全面激发高中生的审美欲望,进而自主地参与到课堂诗歌审美的教学活动中。在进行教学活动前,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导入语言的设计,通过导入语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尤其是对教材中的古诗词的审美教学。教师需要让班级中的学生尽可能的带着古诗词的文人情绪鉴赏教材中的诗词。语文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导语,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欲望。例如,教师在设计《临安春雨初霁》一课的导语时,可以这样设计: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泡沫,阵阵茶香飘来。身着白衣,不要感叹会被风尘之色所玷污。我回家仍会身着它赶上清明。今天我们共同来欣赏陆游笔下别样的杭州。教师在创设诗歌审美的教学情境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思维能力、文学素养、价值取向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语文教师在创设诗歌审美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必须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作用,进一步树立学生的文学鉴赏信心,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体验语文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美主要是指意与象的有机结合,以客观的人、物、景、事的角度来展示情景交融的审美情境。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深入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诗眼是学生解读诗歌的关键性因素,通过诗眼学生可以初步地领悟诗歌的整体主旨内涵和诗人暗含的情感,通过精准地把握诗眼学生可以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美。例如,教师在教学的《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文时,诗歌中上阕的诗眼便是“望”,此词起到了引导写景的作用。而诗歌下阕的诗眼则是“惜”,在诗人领略了历朝历代英雄的人生缺憾后,最后还是以“看今朝”进行诗歌的收尾和总结。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培养学生发掘诗眼的能力。学生通过了解并分析诗眼,从意象的角度全面了解了《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精准地把握了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到“浪遏飞舟”的含意。进一步地理解了诗中风流人物所暗含的丰富感情。
三、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扩宽高中生诗歌的审美视野
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扩宽学生诗歌的审美视野,进一步地培养学生欣赏美、挖掘美、感悟美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涉江采芙蓉》一课时,教师需要教给学生,诗歌中的“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乍看诗句比较平凡,但是,经过教师的情感指导,学生再次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诗歌美妙的意境。为此,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体会诗中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对诗歌内容进行挖掘,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文人涵养,不断扩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综上所述,在高中教育阶段的诗歌审美性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知并掌握诗歌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可以全面体验到高中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诗歌美的鉴赏,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高中阶段语文诗歌教学的根本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陈阿雅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人们都说:“天气好心情也会好。”可我的心情却很沉重,因为今天是清明节,因为我们四年级段要去扫墓。
我们上了车,那些平时爱说说笑笑同学今天都特别安静,车厢里的气氛让人感觉有点沉重。我想,诗人杜牧说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指的就是我们这个时候的心情吧。一路上,我们谁都没说话,就这样到了目的地。
我们下了车,缓缓来到了烈士陵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远处,矗立着一座白色的丰碑,走近一看,“瑞安革命烈士纪念碑”这几个金色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给纪念碑平添了几分庄严与肃穆。
纪念活动开始了,我们排好了整齐的队伍,站在纪念碑前。两个大队长代表全体同学恭恭敬敬向烈士献了花圈,主持人让我们默哀一分钟。我低着头,在心里对烈士说:“安息吧,先烈们。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你。我们一定会好好读书,为祖国多作贡献,努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还想告诉你们,再过几个月,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就要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了!让我们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吧!”
活动结束以后,我们穿过林荫道,来到了陈列馆,陈列馆里存放着许多烈士的遗物,有模型、字迹、图片、烈士们的诗文等。看着烈士们奋勇杀敌的图片,读着烈士们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歌,我不由得心潮澎湃:先烈们,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我们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
诗圣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又是唐代诗歌的革新者。他曾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之情。他的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环境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在诗歌创作中,他运用精炼的文字、浪漫的想象,或夸张、或写实的手法,恰当的用典,精妙的表现技巧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来表现或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借此表达诗人的观念、感情和态度。因此,杜甫对唐诗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诗歌不仅限于沉郁顿挫一个特点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本文就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的意境美谈谈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和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杜甫善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使意与境浑,心与物共,将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创作出一幅幅悲凉凄清、热情崇高、明丽鲜艳、和平静穆的优美画卷。
杜甫的一生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他的盛年正值唐王朝江河日下之际,安史之乱打碎了唐帝国的黄粱美梦,惊破了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国家的倾覆,民族的多难注定了诗人悲凉凄清、沉郁苍凉的诗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也就是移情入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春望》中,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镜,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外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浓郁的诗意。杜甫在这里即是表现的正是有我之境,在诗中作者看到的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道出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感慨。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
杜甫虽然有悲观的时候,但他却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坚强乐观是构成杜甫性格的重要方面。诗人在创作中主要营造昂扬激烈、热情崇高的诗歌境界,来展示自己苍茫雄浑的诗风。杜甫虽身逢乱世,但毕竟是从盛唐走过来的,盛唐的雄风时时吹拂诗人激荡澎湃的心胸。杜甫生于唐睿宗天元年间,开元元年他才两岁,可以说他是和开元盛世一同生长起来的。诗人从小就才情四溢,“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壮游》)。杜甫二十多岁游吴越,过了的豪爽生活,盛唐时代赋予了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首《望岳》,诗人借景抒情,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展现了一个境界开阔、雄浑的意境,塑造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高大形象。《房兵曹胡马》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风超迈道劲、凛凛有生气。诗人以马喻人,用蓬勃向上的精神体现志士的壮志雄心,诗歌的意境开阔_深远,反映了诗人青年锐意进取的建功立业精神。
即使是在战乱之中,诗人那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也一点没有改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此诗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抒发了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心情,如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腾直泻,其诗歌充满了欢快热烈的意境。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同时又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诗人,他十分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这一人格特点使杜甫创作出了许多明丽鲜艳、清新爽快的诗歌,这些诗主要集中在他的一些写景诗、田园诗及交往诗中。他以诗人的热情和敏感去感受生活,用蘸满热情的诗笔去描绘它们,在他的笔下,春雨:秋花、细麦、娇莺都和他建立了亲切的朋友关系,充满了蓬勃的生趣。如: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舟前小鹅儿》
把鹅儿写的天真烂漫,好像一群正在游戏的儿童,多么逗人、多么可爱。
二月六夜眷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鸶满端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
――《春水生》
诗人使用纯口语,写春水漫生、水禽嬉戏,诗人也如欣喜的水鸟一样,也感到了春光的召唤。杜甫就是这样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表现大自然中健康的、富于生活情趣的东西。在一首《春夜喜雨》中,诗人更加描绘了春雨的可贵及诗人的喜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人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灵活刻画,巧妙地运用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赞美春雨的体贴人意,适时而来,不声不响地给人们送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通篇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诗作在诗人的作品中也不少,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鱼鸟自得其乐,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生一份闲适愉悦情思。“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漫成二首》其一)。“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遣意二首》其二)。“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徐步》)。“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独酌》)。这些都是萧散心境、闲适情趣的产物。
杜甫是一位多才的诗人,虽然他不像王维那样“万事不关心,晚年惟好静”,但在他的作品中毕竟也有一些描写雪月残云,展示和平静穆意境的诗作。
江月去人只数尺,疏灯照水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泼刺鸣。
――《漫成一首》
诗人描写了一个静谧的月夜之境,写出了江水的清明,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表达了诗人寂静幽独时的孤独寂寞。诗人采用一动一静的对比写法,抓住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的空旷寂寥,耐人寻味。其他此类作品散见于零星的章句之间,如“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开元镜,风帘自上钩”(《月》),描写月夜的绮丽景色;“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夜》),描写诗人独处秋夜凄凉之空山,表达诗人恬静的心情。
月儿挂上了树梢发出一丝丝冷冽的光,正如人们悲伤地心境。古人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今昔却是思亲之日,杜牧所写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诗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同而也表现了人们的情深义重,难舍难分之情。
夜随着时间迎来了新日。
火红的太阳散发出强烈的光芒直射大地,田地里的人们还在辛勤的劳作着,手中的锄头不停的挥舞着,汗珠似水般倾泻下来。这一景象不禁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清风一拂,望我国大好山河。
一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它们就是我们的骄傲—长江、黄河。桂林山水之所以甲天下是因为‘行舟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如此境域怎堪不绝?‘水管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女子般的西湖。
……
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寻觅着无形无影的诗韵。
初二:鄙老人
如果有陶渊明的八九间草屋
草屋旁的十余亩土地
隐居就有了可能
或者像愚公
门前有两座可以让我任意挖掘的山
我挖掘了一辈子
还把挖山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
遗留给满屋的儿孙
这样
我的隐居就有了雄厚的资本
今天,面对高楼林立的都市
找不到一本书籍
安放我写了一辈子的诗歌
住在已经回不去的故乡
没有土地种植隐居的梦想
也许,可以找到原始的森林
选择可以仰望阳光的空间
把自己深深地埋进土里
看枯瘦的脚趾蔓生成无穷无尽的根系
看斑白的头发发育成四季长青的枝叶
不需要朱门酒肉
不需要寒门炊烟
我苍老的皮肤上刻满了隐居的欢愉
有歌唱的鸟儿
在我的头顶筑巢
庄子,我有话对你说
我是那只隐居在陆地上的鱼
我与我的女人相濡以沫
你路过我
游说我的女人在江湖里忘记我
我因此忘不了你
我是那只在濮水恋爱的鱼
你手持鱼竿钓我
你用虫子引诱我
那时,楚王用国家钓你
楚王用两个大夫引诱你
我是那只在濠水嘲笑你的鱼
你和你的朋友站在濠水的桥上
想象我
你夸耀你知道我的快乐
你以为你知道我
我是那只在车撤里向你呼救的鱼
你没有救我
你许诺立即去游说吴越的国王
为我引来西边的江水
因此,我一直在等你
遗 忘
我以为
这辈子永远也离不开你
就像鱼在水里游
就像树根植于泥土
我以为
这辈子永远也不会失去你
如果你变成了风
我能随风追逐你的足迹
即使你化作了灰烬
我也能在灰烬中读懂你的美丽
你以鱼的形象周游四海
我仰望鸟的双翼滑翔蓝天
你举起树的枝柯在风中摇曳
我醉卧牡丹为落红流泪
鱼简化你前世的符号
树规划你今生的陌路
你大声呼喊我的名字
我遗忘了所有关于名字的记忆
唐婉
清明时节的沈园
你的明眸
装满了
那个承诺
终身为你写诗
最后却写给你一纸休书的男人
那个男人
把他的错写在冰冷的墙上
昭示天下
那个男人
在儿孙绕膝的垂垂暮年
写诗怀念你春波明媚的容颜
我不敢评说
那个只把你当作一缕阳光
点缀他苍白人生的男人
唐婉啊唐婉
诗歌就是清明时节烧化的纸钱
载不起多情女子始终如一的爱恋
分别之后
我走过许多狰狞的荆棘
回头的时候
艳红的玫瑰开得轰轰烈烈
我目睹恐怖的毛毛虫
化作至亲至爱的蝴蝶
在自由自在的阳光下翩翩起舞
面对玫瑰和蝴蝶迷茫的我
满头青丝纷纷飘落
如花的容颜铺满密集的皱纹
红月亮
我希望
这束无暇的诗稿
把心中的红月亮
送回我童年的故乡
故乡的古庵堂
老尼陪伴森严的佛像
就因为我拿了佛前的供果
就因为我要把供果送给慈爱的祖母
就因为我要慈爱的祖母
也如永恒的佛像
老尼为我点燃一柱又一柱祈祷的香
老尼说
袅袅的香烟里
有一轮鲜红鲜红的红月亮
今后,无论我是欢乐还是忧伤
红月亮都永驻我身旁
无论我遭遇什么灾难
红月亮都能化灾难为吉祥
慈爱的祖母, 睡在荒凉的松岗
孤寂的老尼,还在森严的佛像前
点燃一柱又一柱祈祷的香
袅袅的香烟里
是否?有一轮鲜红鲜红的红月亮
被古庙的钟声
敲打成长不出庄稼的山梁
我的目光流向远方
我希望,这束无暇的诗稿
把心中的红月亮
送回童年的故乡
男人的四季
那是冬季
你说,洁白的雪花开放的都是秘密
春天到了
你将为我奉献一片绿色的天地
那么,我能奉献什么呢?
为你?
夏季,火红的雨云书写的都是情意
你说,我将作为你的第一尊偶像
步入你为我播洒的太阳雨
那么,我能书写什么呢?
为你?
天高云淡
满山枫叶
你摘一串熟透的葡萄
邀我分享你的甜蜜
如梦的枫叶,飘满了男人的四季
为了证明我自己
为了证明我自己
我举行了永恒的告别
独自去品尝海水的咸味
于是我被抬到这里
过早地背起沉重的墓碑
送葬的时候你答应过
只要我放飞手中的鸽子
你就跨过那座残缺的小石桥
走进这片坟地
敲响我的墓碑
小草苏醒的那天
我以我的名字作为请柬
把我的灵魂打印成封面
坟前筑巢的小鸟
热情地飞到你的窗前
满天的星星都盼望
你不会辜负我的期待
寒冷的风滚过石桥
打碎坟头守望的灯笼
打碎了墓碑下守望的梦
我手中的鸽子是不再放飞的了
所有的生命都证明
你永不会来
而我
已习惯于等待
诗人与舞台
诗人走进舞台
走进季节繁衍的浪漫
青春和爱情
在舞台永恒的布景里
化为尘埃
诗人走进舞台
背负编剧的想象组装的十字架
人生的悲欢离合都是假设
灵感如风筝
消失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森林
诗人走出舞台
走出导演设置的剧情
诗人饱蘸喷涌的热血
在历史的天空书写真诚的的诗句
成为历史的主旋律
城市风景
站在城市之外
看城市向四面八方扩张
飞翔的鸽群
省略城市最繁华的风景
航船搁浅在公园
垂钓的人们手握孤独的鱼竿
风啊高高举起飞扬的旗帜
温暖城市流浪的身影
就让人类选择每一种方式
艳丽所有的石头与图腾
坠落苹果的池塘成为幻境
星星隐约的暗示栖息在彼岸
钢刀飞舞
纷纷扬扬的稻谷在屏幕上失落
酒桌上的鸟类微风一样轻盈
海鸥成群结对地逃往山岗
丰腴的玫瑰在任何一个季节出卖
红色泛滥城市抒情的色彩
有谁
寻找长满神话的洞壁
熠熠生辉的白雪覆盖春天的废墟
野兽的传说带来远古的浪漫
站在城市之外
握一把声音缓慢的琴弦
时空坍塌
唯有记忆涨满你撑着的阳伞
水浒英雄武松
英雄最辉煌的历史是救美女
你最辉煌的历史是打死老虎
打死老虎之后
你杀死了两个美女
一个是你的嫂嫂
一个叫你哥哥
美女不是老虎
不是你挥舞拳头
任意斩尽杀绝的娇弱的花朵
都说英雄需要美女配
你是英雄
你配不上美女
如果我变成了植物
如果我变成了植物
请不要把我安葬在医院里
任白色的大褂和白色的面孔
用透明的液体
洗去我最后的自尊
如果我变成了植物
请把我像植物一样种植在土里
也许我尚存的体温
能够把漂泊的灵魂
涵蕴成雍容的牡丹
为断魂的清明
绽放美丽和浪漫
如果我变成了植物
请一定把我像植物一样种植在土里
也许我可以长成一株果树
春天开一树繁花
夏天撑一片绿荫
秋天枝头挂满果实
冬天到了
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
诗歌是中国文化殿堂里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学会赏析诗歌是当代中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艺术境界。
一、重视想象,真正领悟诗歌意蕴
创作优秀的诗歌作品,离不开想象,同样,要想更好地欣赏中国古典诗歌,也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沟通我们和古人思想的重要桥梁。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学会借助语言材料,选取典型意象,再造一幅合乎作者情感的画面或生活场景,进入诗人诗歌艺术境界,感受诗歌意蕴。
例如,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有晏殊的一首词《破阵子》。词的上片选取燕子、梨花、碧苔、水池、黄鹂、柳絮这些清明前后的景物,我们通过想象,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就会在脑海中展现一幅明媚秀丽、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从而品赏到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下片,作者选取“巧笑”“逢迎”“疑怪”几个动作,再用“女伴”“昨宵”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我们通过想象就能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感受一种生活情趣之美。
二、注重联想,真切体悟诗歌情理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道出了联想这一思想活动的重要性。文化共融,情感相通,通过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体会,展开联想,去体味古典诗歌的情感和哲理,是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切体悟诗歌情理。
例如,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有范仲淹的一首词《渔家傲》。作者在这首词里,描写塞外寒风袭人,满目萧瑟荒凉的艰苦条件,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要想更好地理解这首词,除了要在头脑中再现塞外自然环境和战争生活场景外,还要借助联想,结合学生的生活现状,即大多是父母在外务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很深很浓,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生活感受。
三、深谙术语,准确把握诗歌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既在表达人类共通的情理,也在展现精妙的表现艺术。学生如果熟悉各种艺术术语,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从适用的角度就可以做好各种中考诗歌鉴赏试题,从发展的角度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欣赏水平。要准确把握诗歌艺术,首先应通晓专业术语。例如,表达上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修辞如比喻、夸张、对偶、对比、拟人等;表现手法如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等。这些术语要记住并理解透,并学会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例如,在古诗词背诵中有王观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中把水说成眼波横流、山是眉峰聚,比喻新奇;同时“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的诗句以设问的形式并妙语双关,点出朋友的去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更富有想象,化抽象为具体,表达美好祝愿。该词多种艺术手法并用,很好地表情达意,且耐人寻味。
四、强化规范,彰显诗歌有效教学
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做题考试上,高效做题,考试有效得分,是检验古诗歌鉴赏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为此,我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答题,有层次、有条理,在考试中凸显学生的鉴赏水平。我把它总结为三步答题法:第一步,概述内容或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文本分析;第三步,说出作用或意义。在教学中,我反复强调,回答问题要有这三步意识,看答案要找出这三步。
例如,下面这道中考试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问:请结合诗歌分析本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使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听到曲子“折杨柳”,很容易就想起故乡的春色和亲人,可是眼前春色全无,亲人不见,但将士仍然积极参战,英勇杀敌。(第二步)有力地衬托出了边关将士忠勇爱国的精神(第三步)。
读懂诗歌是前提,上述三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学会读懂悟透内容,会做题是检验学生诗歌鉴赏水平的手段,也是学生体现能力的主要途径。
通过上述四方面的重点努力,就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古诗歌鉴赏教学成效,当然也就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考试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娅娟.浅谈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春茶时节,最是那一山的茶绿!那么,去茶山,去制作绿茶的作坊,去呼吸那一地的茶香……此时,在茶山,到处可以深深深呼吸那些混合着茶香的负离子……
深藏于城市深处的茶艺居,虽也氤氲着茶香,但与春天的茶山相比,终究是静止的,终究是流于商业的气息。如果,在这个春茶时节,上山,看着那原是山野之物的茶嫩芽,是怎么样的变成满室飘香的扁针、十里香、早逢春等明前茶,一定是一件有些意思的事。
从古到今,春天的茶,尤其是绿茶,总是与文人雅士息息相关,在那些文人的笔下,那些诗书,那些佳句,至今读来,仍有茶香溢出,那么,在这个季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与漫山遍野的绿茶谈一场恋爱呢……
入诗词闻茶香
在与茶有关的文化中,中国古典诗词中弥漫出来的茶香无疑是最打动人心的。如今,我们在品茶时,尤其在春天时光,品着那些绿意盎然的绿茶时,眼前常出现当年文人墨客的品茶作诗的动人场面--事实上,在历代,从汉唐以来,文人学士留下的许多异彩纷呈的茶诗,成为茶文化园中最具特色的华章。据文学专家们统计,从西晋到清末,茶诗作者至少有千人,涉及到茶的诗篇达万首。 而我们更愿意相信,那些写茶诗的诗人,吟咏的诗句季节,大都离不开这样的春茶时节--面对这样的绿芽,呼吸那样的茶香,不会作诗也会吟呢!
当代许多学者认为可追溯到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荼”字为“茶”字之祖,《诗经》中有“荼”字的诗共有7首。 据唐代陆羽所著的中国首部茶书《茶经》所载,中国古代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茶诗,是西晋左思所作的《娇女诗》,其中“心为茶F剧,吹嘘对鼎砺”等诗句,不仅描绘了北方官宦人家饮茶的情景,还记载了茶器、煮茶习俗等内容。
而唐代,作为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同时又是茶文化兴起的重要时期,因而,写茶的诗人也俯拾皆是。仅据《全唐诗》不完全统计,涉及茶事的诗作就有600余首,诗人达150余人。其中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一首咏名茶诗,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钱起的《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到了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更加盛行,这时,词人没有写过咏茶的诗词,估计要被打上不时尚、甚至于落伍的标志。看看,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黄庭坚、陆游、杨万里、朱熹等大家乃至徽宗赵佶等,都曾留下关于茶的诗歌。翻阅宋代诗人陆游的“采茶歌里春光烂,煮茗香中夏夜长”茶诗,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的乡村采茶的田园风光,如今,该诗句频繁地被人们用作茶联。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草木之中的茶叶该是最有灵性的植物,对于历代的文人而言,他们不喝咖啡可以,不喝茶却万万不行,没有好茶水滋润身心,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枯涩如沙。当代文人余光中写道: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这时候鼓琴、咏诗、下棋、品茗,是一种安慰。周作人也说过类似的话:春雨天,在一瓦纸窗下,写诗、饮酒、品绿茶,可抵十年尘梦。
因而,在春天,在春茶时节,哪怕身边的生活是潦倒的,但只要有茶,一位文人的内心就悠悠富足,如良田千亩的员外……
去茶园深呼吸
四月的茶园,在南方,该是最具风情的地方。村女们像彩蝶一样扑闪在茶园,采摘春天的心尖儿,乡野歌谣不绝于耳……此时,上山,呼吸茶坊里弥漫出来的清茶香,品着最鲜美的明前茶,怎一个“香”字了得?
满堂香茶山
我们去茶园的第一站是福州市的北郊宦溪镇。那里的满堂香茶山名气很大,当地政府已把该地定位成茶文化村,属于开放式的休闲茶山。当天是周六,在沿途就遇上几拨目的地相同的“驴友”。有一队还是特地去茶场买茶的,说是每年这时候,都要相约上去,狠狠品半天的茶,然后再扛一大袋的明前茶下山;而有一队这次特地去品茶,再踢一场足球--据说山上有福州海拨最高的足球场。
从宦溪镇政府附近,拐到位于创新村的满堂香茶场,还有十几公里。但路况不错。峰回路转,茶山在前一天的雨后,显得格外的葱绿。路上不时有茶农把采下来的茶青,用摩托车往茶场收购处送。路的两旁茶园叠层,而采茶人则点缀于茶山间,如五线谱上的音符,空气的确清新,让人止不住张大嘴巴狠吸。茶园绿海、空明澄碧,似乎真可以把人的五脏六腑清洗一遍。我们去的时候,恰好是阴天,如果寻个蓝天配绿野,那又是什么样的光景呢?
宦溪满堂香茶山目前基础设施也建得相当不错,有高山足球场,甚至还有气派的篮球场、排球场及羽毛球场,甚至,在这么高的茶山上,还有个可供人钓鱼的高山池塘。
满堂香的茶叶加工厂就在茶场边上,大门口就闻到浓郁的茶香,这是一种让人心生暖意的香,那种从机械化制茶车间弥漫出来的、混合着揉、压、焙、烘等工序的茶香,把你包裹着,浓得化不开……在满堂香茶山购茶,当然是一件很吸引人的事。这个时节,在茶场购买满堂香每斤50元左右,甚至,你可以不急着下山,在那儿消磨一个下午,在茶香中,醉意朦胧地下山……
七境茶山
罗源县的“七境堂”茶园,是我们要去的第二个茶山。“七境堂”绿茶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那种--它在福建当地普通百姓眼中的知名度并不高,而在北京等地,它是一款响亮的名号。
历史上,“七境堂”绿茶被列入《中国名茶录》,《福建之茶》记载:“罗源所产纯为绿茶,其品质为各县之冠。茶叶嫩长而紧卷,色泽绿润蜜黄,水色杏绿,历数小时不变……”古时被赋予神奇的“七境堂”绿茶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的茶山有何妙处?
从福州到罗源县的高速公路,在一个“罗源(南)”的出口拐出来,约十几公里,即到罗源县的西兰乡政府。“七境堂”就在西兰乡的境内。据当地人介绍,“七境”是西兰乡内程洋境、长湾境、施灞境、廷洋境、洪洋境、寿桥境等七个境的合称,而“七境堂”则是群众募资合建的一座泰山庙,因茶山就在庙的边上,故产出的茶称为“七境堂”绿茶,简称“七境绿”。
往七境茶场的路并不太好走。我们的车从西兰乡边上的一条石条路拐入,车颠簸着前行,约七八分钟后,一幢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在拐弯处闪现出来。这就是七境场部所在地。建筑很有时代特点,乍一看,宽大的石阶,花岗岩的墙体,会让人联想到当年的一些电影院。“电影院”被层层叠叠的茶园包围着,很有隐居的味道。
在明朝就享有盛名的“七境绿”,其历史辉煌,如今还被场部制成境框,高悬于会客厅。按照《福建之茶》等资料记载,“七境绿”曾以“福建罗源元明绿”销售京津,名噪一时,其在光绪年间发展进入颠峰状态。但后来渐渐衰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该茶在当地重新被开发。目前七境茶场被承包,其茶叶加工厂的厂长姓江,一位三十出头的精干汉子。“去年清明,杭州市茶界还组团到这里采风。”江厂长颇以此而自得。“七境绿”传统上采摘以一芽一叶为标准,与杭州优质龙井的“一枪一旗”如出一辙,也因此,“汤色绿润明亮,嫩香持久”的七境茶引起了龙井茶界人士的极大兴趣。
我们去的那天,连绵的七境茶山已呈现出相当的热闹,采茶人分散于茶园间,而加工厂的茶青收购也一直忙个不停。“清明前后,是我们一年中收入最高的季节。”一位三十多岁的采茶女说。在茶场,品一杯原汁原味的七境绿当然不容错过。轻轻呷一口,茶香渗到体内的每一根神经,仿佛洗了一次灵魂的桑拿。清泉绿茶,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是文人的感叹,看来,我们在茶山已能与此同感。
皇家山茶园
作为福建省主要产茶区,福建省福安的绿茶相当出名。我们选择的是福安甘棠镇的皇家山茶园,这也是该市海拔最高的茶山。在一片蒙蒙细雨中,我们踏足在甘棠镇的大街小巷。清明时节雨纷纷,家家户户拣茶忙!正是一年之中最好的采茶、制茶季节,沿街闲逛过去,几乎是家家门口都摆着箩筐,绿油油的还带着雨水的茶青摊在上面,年轻的或者年长的妇女们,安稳地坐着,但手却是灵巧地动个不停,她们是在拣茶针。从山上采下来的茶青,还需要进一步的挑拣,才能送去精加工,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说:粗茶青一斤只能卖两块左右,但是把茶针给拣出来,一斤可以卖到10块左右。而这些茶针,正是福安优质绿茶的原料!
从甘棠镇到皇家山茶园,还有15公里的路,其中有近4公里的山间小道,只能勉强通过一辆小车。山道蜿蜒而上,周边满是茶园,一条条、一片片,浓密得几乎无立足之地,修理得也很齐整,像是厚厚的地毯铺满了山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果然在这高山上,还点缀着许多绽放得非常热烈的桃花,绿的茶树,粉红的桃花,零星几座小房子,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
到了海拔600多米的山顶,在一处平地上,坐落着几座小楼房,这正是当地北门茶厂的厂区,在山上已经呆了35年的薛厂长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拿出了刚刚制好的明前茶,他说,在这山上,泡茶的水都是天然的山泉水。这水,就是滋养着这些茶叶的啊,两者完美结合,可以想象得出味道有多么的纯正。
站在皇家山的尖峰顶上,极目望去,远近都是茶山,清风徐来,带着缕缕茶香,情景交融,有那么一刻,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品茶独享春光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的雅兴,在茶人中引发的共鸣是很强劲的。但绿茶的冲泡,看似简单,极考工夫。绿茶用水温度,应视茶叶质量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以80°C左右为宜。茶叶愈嫩绿,水温愈低。水温过高,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玻璃杯比较适合于冲泡名优绿茶,可观察到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动、变幻。特别是一些银针类,冲泡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直立,然后徐徐下沉,如春笋出土,似金枪林立。上好的君山银针,可三起三落,极是美妙。当然,用盖碗来泡,相比于玻璃杯,盖碗保温性好一些。同时,好的白瓷盖碗,可充分衬托出绿茶汤的嫩绿明亮。
第一泡的绿茶汤,尚余三分之一,则可续水。此乃二泡。如若茶叶肥壮的茶,二泡茶汤正浓,饮后舌根回甘,齿颊生香,余味无穷。饮至三泡,则茶味已淡。
相关链接:
何为明前茶
顾名思义,是指清明节前采摘炒制的茶叶。因气候和地理环境不同,其产期基本上在清明节前1天至30天内。通常情况下,清明节前产的茶,属于绿茶中的佳品。由于质量都比较好,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汤色嫩绿清澈。但刚刚从茶坊购回的明前绿茶,却至少存放半月,这是为避免刺激胃黏膜。这是因为最新鲜的茶叶营养成分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采摘下来制成不足一个月的茶叶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某些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的物质,如多酚类物质、醇类物质、醛类物质,还没有被完全氧化,如果长时间喝新茶,有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太新鲜的茶叶对病人来说更不好,像一些患有胃酸缺乏,或者有慢性胃溃疡的老年患者,更不适合喝新茶。新茶会刺激他们的胃黏膜,产生肠胃不适,甚至会加重病情。专家认为,一般消费者买回家的新茶最起码要存放半个月才能喝。
绿茶制作
刚从茶园采下的茶青,要倒在地面摊晾,接着用滚筒杀青,经过杀青后要再次摊晾,这次摊晾的作用是调节茶叶中的水分,使它不会出现粉末和破碎,然后是揉捻工序。揉捻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茶形的好坏全看这一关了。揉捻后茶叶成片成块的,要放到解块机里去散茶,也就是说把茶叶分离开,最后把分散后的茶叶放到烘干机里烘干,这个过程的火候也是要掌握好的。经过这几个程序,清香的绿茶就制作出来了,当然由于原料和加工过程中的精细区别,制作出的绿茶也是有等级之分的。
各地绿茶上市时
浙江 2月底春茶上市,主要有龙井、乌牛早、开发龙顶等品种,虽然产量很少,可是价格在3000―5000元之间,比去年同期高20%左右;到了3月下旬,春茶普遍上市,价格也比去年要高10―20%。主要是因为3月中旬一场冷空气,浙江大部分产区下雪、结冰,造成春茶产量下降,所以价格上涨了。
云南 最早的春茶上市是在4月初清明节前两三天,主要是春尖茶,价格在80―100之间,比去年增长20―30%。
福建 元宵绿在2月中旬就开始上市了,价格在1000―2000元/斤之间,与去年基本一样,产区在闽东霞浦;2月底,绿雪芽、福鼎大毫相继上市,价格在300―500元/斤,现在降到100元/斤;3月底4月初清明前后,福安毛峰、毛尖、工夫红茶,武夷山正山小种,安溪黄金桂(属乌龙茶)也开始上市,价格几十元到一两百元/斤,与去年基本相同。
安徽 黄山毛峰3月底开始上市,茶农手上收购价是600―700/斤,市场上大约1000元/斤,4月中旬此茶大量上市,不同价位的茶叶都有了,40-50元/斤在市场上还是比较普遍的了,业内人士说,到了4月底,20-30元/斤也有了。由于受3月中旬寒冷的影响,茶叶的品质略比去年逊色,但产量还是不错的,价格也和去年相差无几。
湖北 名优绿茶毛尖和珍眉3月12日上市,价格与去年基本一样,500―600元/斤,到了3月底4月初,价格就降到200―300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