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各地过年的风俗

各地过年的风俗

时间:2023-05-29 18:2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各地过年的风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各地过年的风俗

第1篇

很多时候人们离开家乡生活也并不是迫不得已,只是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吸引了自己的目光,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2年的春节放假时间是什么时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最新春节放假时间须知大全,欢迎参阅。

2022年最新春节放假时间须知1月31日至2月6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9日(星期六)、1月30日(星期日)上班。

中国传统新年简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春节都是我们生命中非常具有记忆点的节日。所谓春节,其实就是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也有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各种别名,人们口头上也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的历史非常悠久,其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的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起源就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国各地在春节期间都会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各个地域的特色都非常浓厚,而各地也都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这些活动的内容主要是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等,但在表现的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

春节是如何演变而来的1、传说中来源于叫“年”的怪兽。

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 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春节的风俗

2、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

另外,春节从起源上来看,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谷物多少意味着年景的好坏,因而,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过年”或“过大年”的意思就是庆祝五谷丰登。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 有年

过年期间有什么风俗

春节期间的风俗是非常繁多的,其中很多风俗又都会以禁忌、忌讳的方式存在。

第2篇

香港与广东同属粤文化体系,因此香港人过大年,与广东基本相同。从年二十八开始“洗邋遢”,年三十团年饭、贴春联、父母给子女压岁钱、做煎堆和年糕。

烟火.年宵.赛马

和内地尤其偏北地区相比,香港过新年少有鞭炮齐鸣或张灯结綵,而是以烟火汇演这类集体庆祝行为所取代。人们或举家出动,或三五成群,在阵阵热闹欢呼和熙熙攘攘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上周举行的烟火音乐汇演“新年.新世界.香港除夕倒数”,耗资一千三百万元。汇演引入比烟火更具震撼效果的烟花,加入心形及笑脸烟花图案,六层烟花及烟火从尖沙咀对出海面向湾仔伸延,发放范围达二百五十米高、逾一千米宽,引来三十五万人聚集维港两岸一同倒数迎新年。这样的景象,近几年渐成为香港节庆的标誌性活动。

此外,逛维多利亚公园及各社区的年宵市场,买年花,浸水仙球,也是节日的喜庆活动。看灯饰也是港人集体的贺年节目。一幢幢高楼大厦的业主一起集资,把整栋大楼用各种灯饰装饰起来,彻夜长明。

贺岁赛马是一项不可错过的香港新年喜庆事。大年初三,团聚拜年数日的人们,这一天会出动,一睹马上风采,加上马年来临,相信马场届时定又是一场风风火火的热闹景象。

在香港过年,有一个“可爱”的禁忌。见到“股民”,千万别用“新年快乐”来祝福新年,因为“乐”与“落”的粤语发音是一样的,那不是在暗示股票快“落”、对方倒楣吗?所以记得说“恭喜发财”,更是好意头。

其实,香港人最为流行、时尚的过节方式,还包括外出旅行或者选择好天气去附近岛屿远足、野餐等等。

亚洲各地风俗迥异

同在亚洲地区的许多其他国家,过的也是农历新年,而每一个国家过年的习俗,也有各自的特色。香港作为彙聚世界各地人口之地,文化多元,自然多少影响?香港新年的氛围。我们不妨看看在香港的异乡人,有哪些新年习俗和特色。

韩国的年糕汤寓意?新年成长,是当地传统美食。据说年初一当天,韩国人一定要喝上一碗年糕汤,因为他们认为不吃年糕汤就不能长大一岁。而且韩国家庭按照传统风俗,年初一要进行重大的祭祀祖先活动,并且只在家里的嫡长子家中进行,其他亲属在这一天会从各地赶到嫡长子家中,一起参加祭祖仪式,年糕汤是此时最重要的祭祀食品。韩国人还要用年糕汤招待前来串门的亲朋好友。

第3篇

2022过年祭祖摆碗筷的筷子头朝里还是筷尾朝里

看地方的讲究,在小编老家那边根据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祭祀祖先的时候,在祖先牌位前摆放祭品,而且还要放上碗筷,筷子的头都是朝外放的,为什么这样放呢,因为祖先的牌位摆放时都是字朝外,寓意着祖先坐在那里,我们拜的时候也都是面对祖先,而筷头朝外,也是让祖先使用的,使用方式和活人是一样的。

过年在家祭祖如何放碗筷

看地方的讲究吧,毕竟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

过年祭祀祖先一般就是做丰盛的年夜饭,然后先把这些好吃的,还有酒碗筷子,准备好了点香敬祖。 还有特别讲究的方式是请祖先回家过年。这就需要在大年三十早上先去坟地点香,恭请祖先回家过年。大年初三以后再加点香!恭送祖先。但是如果家里小孩很小的话,建议不要采用这种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也比较迷信一点。

春节为什么要祭祖

过年祭祖,这是千年古传民俗,有道是对老人"年老养之一礼,去世葬之一礼,故后祭之一礼",祭祖则是尊礼而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是文化活动,也是教育活动,还伴随着文艺活动。细想分折原因,则有以下几点:

1、叙发平素对亡人的思念之情。

2、报答先祖、父辈生、养之恩。

3、与先輩亡人团聚,共享佳节快乐。

4、不忘祖训,继承先人之志、之托。

第4篇

过年喽!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是大家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买年货、置新装、放鞭炮……尽管过年该做的事我们都在做,但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年味儿一年比一年淡。想过一个有气氛的年,我们不妨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感受不一样的欢乐年俗,体验和了解各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准备好了吗?一起看热闹去喽……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欢庆丰收,并祈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年时,人们最喜欢的活动是斗牛,往往有几千人前来观看。斗牛结束以后接着进行“打年鼓”,人们事先把从各户募得的糯米酒放置在场地中央,然后众人一边喝酒,一边踏着鼓点,和着芦笙的旋律翩翩起舞,同时还欢快地传着花棒。鼓声停时,花棒落在谁的手里,谁就被罚喝酒唱歌。

大年初一,瑶族人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这种戏由三个演出者分别扮作耕牛、耕田的人及扛锄头的农夫,又歌又舞,表示欢庆丰收。演戏时,扮演耕牛的人会做出各种各样逗人发笑的动作,引起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欢笑。按当地风俗,谁能摸到牛的眉心,谁就最幸福。

云南白族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一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整棵大竹子可以“蹦”上天空百十丈高。你看,这壮观的场面像不像发射火箭呀?

新年伊始,满族人会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一家之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做“日子起来了”,然后,大人们会让小孩爬到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的小伙子们就忙着上山砍竹子做秋千。做好的秋千足有十几米高!在春节期间,哈尼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这秋千看似简单、危险,其实牢固着呢,哈尼人民将这项活动延续了许多代。

彝族人过年时有“跳虎节”这一特殊的风俗活动。正月初八,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于村后的土地庙遗址,祭土主,请虎神,然后由八位村民装扮成老虎跳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王”字,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全村上下的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欢乐气氛中。

年节期间,朝鲜族有到田间点火的娱乐活动,人们将这种有趣的活动称为“民火戏”或“野火戏”。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奏出的乐曲翩翩起舞。

藏历新年跟汉族春节日期大致相同,这时到,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新年气氛。因为藏族信仰佛教,所以藏历新年的活动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氛,是一个娱神和娱人、庆祝和祈祷兼具的民族节日。年初一,民间艺人四处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观众,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劳。富裕的人家会提前与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中演唱,与客人共同欣赏。没有得到邀请的艺人也可主动串门演唱。

第5篇

春节贴年画是我国古老的习俗,其历史已逾千年,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庆丰收、过新年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还表达了人们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早在汉代,就有贴门画习俗,人们把传说中的门神贴在门上,以示驱邪避灾,这是年画的前身。明清时期,年画盛行,这时,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作坊,其中又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县杨家埠和四川绵竹的年画最为有名。

经历几千年,民间年画题材和手法越来越丰富,大多是用木版水印制作,木版年画是以木版画形式制作的年画,用木版雕刻印刷画的轮廓,再由人工或套版上色,画的内容大多为喜庆吉祥、风俗、门神、灶王或戏剧,过年时普通人家会买年画装饰房屋。顾名思义,木版年画就是过年时张贴的年画。

旧时候,一进腊月,每天就数着日子等着过年了。真正意义上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的。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视善恶的神,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司饮食之神,是家家必供的一家之主,被尊为“灶君”“灶王”或“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他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为此,到了晚上,家家为他设祭饯行,谓之“辞灶”或“祭灶”。人们将去年过年贴上的灶王图揭下来烧掉,意为将在家呆了一年的灶王爷送走“上天言好事”。这一天人们多将糖瓜等甜食供上,好让灶王爷吃了糖瓜后嘴甜,上天后多多讲好话,这样可以给家中带来更多的吉祥。

过了小年“辞灶”后,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人们开始为迎接新年做准备。蒸馍、做花糕、炸丸子、杀猪、买鱼、购新衣、买鞭炮,人们开始置办年货,一直忙到除夕。除夕夜,人们都会在家里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对联和过门笺,同时再请来新灶王,把灶王图贴在原来的锅灶之上的墙上。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随着19世纪末现代印刷技术的普及,加上战乱不断,传统木版年画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不过,我国的传统木版年画在国外却受到了追捧,传统木版年画集木板雕刻、手绘等艺术于一身,题材丰富,色彩鲜明,反映了我国各地关于春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具有祈福禳灾、纳祥驱邪之传统喻意的年画,表达了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希望这一文化传统得到尊重和弘扬。

(据《国文周刊》)

第6篇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第7篇

传统除夕俗习俗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5、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6、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7、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各地除夕习俗山东:团圆饺子

鲁北一带,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须坐在一起吃饭,这叫过团圆饭,必须吃。傍晚开始放鞭炮,家家门口点一堆火,街坊邻居在一块放烟花,特有气氛。三十晚上不许睡觉,守岁过12点,12点后放鞭炮吃饺子。此是要看谁家鞭炮响的早(于是好多人家是卡着表等时间),等待时钟一敲过12下,鞭炮立刻响起来,过年的鞭炮一直持续到初一早上5点多。然后吃饺子,这是团圆饺子,必须吃,无论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说初一的饺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饺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也有称“团拜”的。早上吃饺子或蒸饺,这是年后第一顿饭也是必须吃的,初一一天不许做家务。

湖南:“朝财进宝”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

海南:“吃新节”

海南至今仍保持着他们民族古老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吃新节”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获的劳动成果。饭,是用刚从田中收割来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酿的;菜、鱼、肉等均是当年种养的。

开封:大年一个月

开封民间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上海:“开门红”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

东北:粘豆包

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年前三件事送灶神 大扫尘 备年货

农历12月23日,旧俗叫送灶神日,这天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人们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民间传说灶君是个大老粗,怕他讲错话,故祭品有用糯米做成的糕点,意在把灶君的牙粘住,不许他乱说,灶君升天后到大年初一清晨才回来。相传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祸,故湛江的农村至今仍很重视送灶神。

第8篇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上。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气。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年画的三个重要产地是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病瘟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喜事庆典或婚嫁、建房、开业时,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各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辈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的,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信片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卡”。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钱分给孩子。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祭祖

祭祖是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在民间,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应该受到顶礼膜拜。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子孙们,尘世的人们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除夕晚饭前后,摆好香炉、烛台或者木香碟和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然后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后挂在墙上。全家人依次磕头行礼,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族谱)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过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

送灶君: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灶君爷一年四季都在厨房,伺候一家老小吃喝,观看男女老少的行为,二十三那天要上天禀报玉帝。所以民间有一种说法:要往他嘴巴上抹糖,有的地方还给他抹上酒糟,意在让他醉了不要乱说话。

门神:旧俗中,除夕家家户户要换门神,中国人信仰门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后来门神还有了具体的名字,如神荼、郁垒、秦叔宝、钟馗。除了武将,还有文官。

第9篇

各国习俗印度: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4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一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这真可谓天下奇事,但他们的人生哲理,使人听起来也颇有感触。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日本: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停歇就意味着新年的来到。 日本人称元旦初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日本人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3天则吃素食,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

泰国: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 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地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

德国: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英国: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我国习俗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3、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4、祭祖

除夕祭祖是头等大事,一年到头的时候可不能忘祖、在中国人的传统中祭奠祖先可是大事。所以在除夕的下午要带上祭品(肉、酒、烟、米饭、米汤)和香蜡纸去先人祖坟祭祀。把祭品放在坟前、米汤散向四周。先上香、点蜡烛、然后烧纸钱。还要放鞭炮、当然这需要准守当地能不能放烟花爆竹。

5、守岁

除夕的晚上叫着除夕夜,也称为“守岁”、都要放烟花炮竹,这点需要在安全或指定的地方才行。人们一般都是通宵不睡或0点以后才睡觉。除夕夜家里的每个房间都要留有灯、不宜在黑暗中迎接新年,这是象征着灯火辉煌。

除夕的禁忌1、灯长开不关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2、忌吃药

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3、吃饺子不能说话

到晚上11点左右,开始下饺子。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

第10篇

重庆

每年除夕夜,重庆华岩寺都会迎接上万名来寺敬香礼佛的市民。震耳欲聋的礼炮声、五彩缤纷的烟火,寺内人头攒动,大家采用烧香、敲钟、灯供、拜金佛等传统形式为家人和朋友祈福。

汕头

每逢过年,汕头市南砂乡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游灯盛会,当地男女老少提着写有自家姓氏的灯笼,穿梭在村中巷陌,到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汕头游灯风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旨在祈求新年五谷丰登、百姓康泰。

三水

三水史书有话“正月初一花朝节,女子红妆祀花神”。古人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百花的生日,故称这天为花朝节。2010年春节,三水恢复了中断百年的花朝节旧俗,大年初一有祭拜荷花仙子的活动,还有民间艺术表演、街头杂耍、美食品尝等民俗活动。

北京

只要在北京这地界儿上过大年的,不去庙会逛上一逛,就如同在年三十夜里头熬稀粥――不像个年样儿。大家伙穿着新衣裳呼朋唤友、携家带口,在人群中边走边逛,边吃喝边玩乐。庙会上冰糖葫芦、兔儿爷,大红灯笼、吹糖人、玩杂耍、敲大鼓,应有尽有……

潍坊

年年过春节,岁岁贴春联,重儒家教化的潍坊尤其如此。明清时代,老潍县城书香门第多,文化氛围甚是浓重。过年贴门对,犹如全县办了一个高规格的书法展览。如今,贴春联仍然是潍坊地区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即墨

古老的祭祀仪式、盛大的祭海典礼、原始的三牲祭品展……已有500余年历史的田横祭海节祭海典礼是春节后即墨人最重要的活动。而田横祭海节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渔文化特色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

霍州

霍州古城历史悠久,千年传承,各个村镇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手表演绝活,来自三教乡库拔村的霍州秧歌就是这其中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山西省霍州一带,载歌载舞,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

第11篇

饺子最早被称为馄饨,汉代杨雄的《方言》和三国时期张揖的《广雅》中都说到过馄饨这种食物。北齐时的颜之推对古代馄饨作了具体的描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里说的偃月{即半月)形的食物,正是现在饺子的形状。

饺子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饺子不仅味美可口,同时它与百姓的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新年为更岁之交,由于“饺”与“交”谐音,因此我国民间(特别是北方) 自古即将饺子视为一种吉祥食品。明代沈榜著《碗署杂记》中谈到民间新年有吃扁食的风俗。清初成书的河北《直隶肃宁县志》记载:“正月初一盛馔同享,各种扁食又名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清代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谈到:“每届正月初一,无分贫富贵贱皆以面包肉食之,俗谓‘煮饽饽’。”

中国人过年吃饺子的传统习俗,从古流传至今,而且不分贫富贵贱,均要食之。民间对饺子的偏爱,不光看重它的味道,更看重它的象征意义。更岁之交,全家人团聚一起,吃上一顿象征团圆吉祥的饺子,能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和气氛。如今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保留着吃饺子的饮食习惯。新年之时,吃上一碗饺子,既表示吉祥如意,又寄托对祖国的思念之情。饺子,不仅中国人视为佳品,而且还吸引了众多外国朋友慕名前来品尝。如今外国人到中国来,把登长城、看京戏、吃饺子看作是三大乐事。

饺子是我国一大发明,做饺子主要功夫在饺子馅,馅中除了肉以外,还有各种蔬菜佐料,有荤有素。从营养角度来讲,荤素搭配,有利于各种营养的均衡吸收;多种佐料的组合,满足了食者的味觉享受;加之馅料切剁细碎,食之有利于消化。就饺子的营养价值,以及它的传统文化和特殊象征意义而言,将它视为“国食”,一点也不过分。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10月士4日晚上,当时正在北京的杨利伟父母得知第二天驾驶“神舟”五号飞向太空的人最后选定自己儿子的消息后,两位老人又高兴又激动。当晚他们打电话给航天员训练中心后勤部门,建议按照他们东北老家的风俗习惯,做一顿象征吉祥的饺子,为即将远行的儿子壮行。他们说,吃了家乡的“吉祥饭”,儿子会感到十分亲切,能减轻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此建议得到了航天员训练中心后勤部门负责人和航天员营养师的认可,15日飞天之前的早餐,训练中心的厨师按杨利伟父母提供的方法,制作了一盘具有东北特色的美味饺子。当杨利伟吃到这盘有着特殊意义的饺子时,感到特别亲切。此时小小一盘饺子,饱含着父母的嘱托,也代表着家乡父老的期盼,更象征着祖国人民的祝愿。杨利伟吃完饺子,在奔赴发射场之前,他深情地说,吃了这顿吉祥的壮行饭,我感到特别温暖,感谢父母,感谢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这正是:美味饺子祝吉祥,父老亲情永难忘,万里太空显身子,谱写航天新篇章。

第12篇

藏历新年是根据藏历推算而来。据记载,早在公元前100年,藏族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当时是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到了元代,藏族已形成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历法,并吸收蒙历的做法把每年的藏历元月一日定为新年,是藏族人民在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有意义的节日。

但是,各地藏历年的过法有所不同,于是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年节文化。对于木雅地区而言,新年是从藏历二十九开始的。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团聚吃“古突”(面团肉粥)。各家打扫房舍、做好个人卫生,象征除旧立新、消灾免祸。在正中的墙上用干面粉绘“八吉祥徽”,以示辞旧迎新。

到了除夕晚上,就开始正式过年。每户的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符号,在打扫干净的室内铺上新“卡垫”。在正房的佛龛前叠放各式油炸果子和各种水果以及涂有各种颜色的绵羊头或面捏羊头、酥油茶、青稞酒、茶砖、干果等供物。家人都到齐后,一家老小团团围坐,到室外抛出烧红的树叶火炬,以示鸣放鞭炮,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祛除旧年的邪气。随后,便吃团年饭,还要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试穿新衣,家庭主妇将煮好的“观颠”(放有红糖、碎奶渣的青稞酒)于午夜时分送给睡在被窝里的家人喝。

初一,与当年属相相符的人第一个起床说一些吉祥的祝词,生起新年的头火。当启明星升至东方山顶时,说明这时地球刚好转了一圈,新年的头水刚好流至,属相相符的人就去抢头水。凌晨,家庭主妇要到水井或泉边撒“切玛”,背回第一桶洁净水,让全家起床洗漱并饮饱牲畜。待老小依序坐定后母亲便端起吉祥双斗,向全家祝福“扎西德勒彭松措”(祝吉祥如意又圆满)。于是全家每人抓一点斗中的糌粑对空抛撒,品尝少许并回祝“阿妈巴珠贡康桑”(愿慈母安乐又康健)。相互祝愿以后,大家就喝“卓突”(放有碎肉骨头和碎奶渣的麦粒粥),吃绵羊头,喝头水做的茶,吃麦子稀饭。当太阳升至东方山顶时,属相相符的男人在房顶挂经幡,以求新年平安。这一天,一般人们都是不出门的,以示新年第一天团聚及齐心协力之意。

藏历新年真正热闹的活动是从初二开始的,这天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走街串巷,拜亲访友,城乡各地变得歌声阵阵、各种服饰异彩纷呈。

在木雅地区,初三这一天小伙子们会早早起床,祭祀神山。祭拜神山后,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举行比赛。 有条件的地方都要举行赛马、射箭、赛牦牛、比长跑、打古朵、唱山歌、弹琴、跳舞、看藏戏等娱乐活动。

藏区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各有不同,但其中迎新年的习俗是大同小异的。在拉萨,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滑稽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而后藏日喀则地区是粮食主产区,为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事安排,人们在藏历十二月一日过新年。与拉萨地区不同的是,人们在初一吃羊头、灌肠,喝麦片粥、饭后酒。东部的林芝工布地区,新年是在藏历十月一日过的。工布地区森林密布,狗是当地人最好的伙伴,因而工布新年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请狗赴宴。除夕晚上,主人把过年的食物摆好,请狗来品尝。据说有经验的狗这时显得非常庄重,把糌粑、肉、奶渣等食物都嗅嗅,然后决定吃什么。据说,狗吃什么预示着来年农牧业丰收的情况。阿里、昌都地区以及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藏区的藏历新年的时间虽然一样,但是风俗、习惯却具有浓郁的牧区特色,其藏历新年也各有特色,反映出藏民族传统年节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