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白居易元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又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八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凄凄秋风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他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在驿站的墙柱上终于发现了元稹路过此处时写的一手《西归》绝句。
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白居易由汉水乘舟而行。在船上诗人反复吟诵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籍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痛为止。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就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所深深感动,他说“‘垂死病中’这句诗,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的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我每次看到它,心里就凄恻难忍。”
元稹收到信,知道就是白居易的,还未拆开就泪眼模糊。
中学教材古体诗词中出现的“君”大多是确指,他们有的蹲踞在题目上,有的躲在注释里,有的藏在教师讲解的背景中。对此弄明白后对理解作品大有帮助,而且有利于备考。下面句子中的“君”所指何人?知道多少?
1.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7?郾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迁龙标遥有此寄》)
8?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9.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
10.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11.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1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14.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滴九江。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15?郾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为君。
(元稹《离思》)
16.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7.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白居易《琵琶行》)
18.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蝶恋花・答李淑一》)
参考答案:
1、白居易被称为“诗魔”和“诗王”。
2、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3、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4、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来源:文章屋网 )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2、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3、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唐]元 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诏还京途中。其中的“书”指“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问题】
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2.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答案】
1.反衬或衬托。
2.(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意盎然,让人生出喜悦之情。
【鉴赏】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诏还京途中。诗题下原注:“得复言、乐天书。”诗中抒发的便是归途捧读友人书信的兴奋喜悦之情。
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诗人本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由于得罪权贵,元和五年被贬为职位卑微的江陵府士曹参军。人世间的屈辱沉沦,长江边上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
次句“春风”露出喜悦之情。诗人奉诏还京,沿唐河,浮汉水,越武关,溯丹河,水陆兼程,时序又正是春天,更觉喜出望外,心情舒畅。“今日春风到武关”,正是于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一、二两句,直叙其事,遣词造境平而无奇。然而,三句“两纸”一转,顿起诗情;四句“小桃”一结,更富画意。原来,诗人欲以巧胜人,故意先出常语,而把力量用在结尾两句上,终使诗的后半部分胜境迭出。
【内容提要】
姚贾与元白尽管年龄上相差不多,但在诗歌发展史上,姚贾与元白却并不属于同一个阶段的诗人,从贞元末到元和末是元白诗歌创作的成熟期,而姚贾二人诗歌创作的成熟则起始于长庆年间。故而历代学者都将元白与韩孟一同视为中唐诗坛两种主要潮流的代表,而姚贾通常被视为变革中唐诗风的后劲和晚唐诗风的开启者。其中,贾岛曾投诗元稹请求援引,其他往来并不多,而姚合虽然在仕宦经历、审美情趣、吏隐作风和语言风格上均与乐天有近似之处,但二人在家世、性情、品味、修为、才学上的差异依然是主要的,在诗歌风格上更多地表现为貌合而神异。
【关键词】 姚贾;元白;吏隐;中晚唐
言及元白与姚贾的关系问题,首先应对他们各自的生存环境略作交代。从生年上讲,贾岛与元稹(779—831)同龄,姚合则少白居易(772—846)近十岁,浪仙短命,竟比乐天早过世三年,姚合则没于乐天十年之后,故而从所处时代讲他们相去未远。但从文学创作上讲,元白二人无论出道还是成名均较姚贾为早,元白二人均为早慧诗人。白居易集中《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为其十五岁时作品,而为其赢得声誉的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也作于少年之时。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而元稹则于贞元九年(792)十五岁之时就明经及第,二人于贞元十九年(803)春又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声名早显。元白二人最具特色的“乐府诗”和二人次韵相酬的被称为“元和体”的千字律诗,多创作于元和年间,其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也是在这期间提出的,从贞元末到元和末是元白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元和末年以后,元白韩柳等贞元元和时期的大家虽仍未断绝诗歌创作,但时过境迁,他们已不是潮流所在,诗坛上新的力量已经崛起。正如任何人都无法挽留属于青春年华才拥有的激情与冲动一样,在时间的舞台上,精彩永远都是属于年轻人的。较之元白,姚贾二人虽在元和五六年起已有少量的诗歌创作,但从总体上讲却仍处于模拟与学习阶段,姚贾二人诗歌创作的成熟期起始于穆宗长庆年间。长庆年间,姚合创作了《武功县中作》三十首、《闲居遣怀》十首、《游春》十二首等组诗和其他众多闲适抒怀作品,贾岛则于元和末长庆初由追随韩孟创作五言古诗为主转向专攻五律,并在五律创作上有所突破。所以尽管年龄上相去不远,但从诗歌创作领域上讲,姚贾与元白却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人,他们至少相差十年,也就是一个时代。但也正是这十余年,不仅唐代的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诗歌思潮更是产生了根本性的变迁。“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年龄有时并不是影响创作成绩大小和风格取向的决定因素,所以我们说元白与韩孟一同被认为是中唐诗歌两种主流风格的代表人物,而姚贾却通常被视为变革中唐诗风的后劲,是晚唐诗风的开启者。
正如姚合“似未登昌黎之门”(《瀛奎律髓》卷十)一样,贾岛与白居易并无交往的记载。贾岛有《投元郎中=》一诗,但仅为献纳之作,从中看不出与元的交往,原诗为:“心在潇湘归未期,卷中多是得名诗。高台聊望清秋色,片水堪留白鹭鸶。省宿有时闻急雨,朝回尽日伴禅师。旧文去岁曾将献,蒙与人来说始知。”由于贾岛与元白诗风的明显差异,自唐以来诗论家普遍认为贾岛是以矫元白轻浅诗风的面目出现的。《唐摭言·无官受黜》:“贾阆仙名岛,元和中,元、白尚轻浅,岛独变格入僻,以矫浮艳。”卢文招《题贾长江诗集后》:“长江诗虽不合雅奏,然尚有古意,读之可以矫熟媚绮靡之习。”贾岛早年师法韩孟,一生与韩愈往来甚密,所以,贾岛亲近韩孟而疏远元白当在情理之中。
姚合与元稹没有交游唱和的记载。而与白居易却有些诗酒因缘。敬宗宝历二年,已对仕途产生厌倦的白居易罢苏州刺史,文宗大和元年回到洛阳,准备退隐。尽管在以后的三年中,白居易时来运转,先后被任为秘书监、刑部侍郎,备受尊崇,但白退意已决,不再以朝廷政事为念,是以在刑部侍郎任上不满一年就乞百日长假并决意离职。大和三年,白最终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闲居洛阳颐养天年,得以遂其心。大和二年姚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时,曾拜访白居易,白有诗相赠:“晚起春寒慵裹头,客来池上偶同游。东台御史多提举,莫按金章系布裘。”(《姚侍御见过,戏赠》)次年姚合回京任侍御史时曾寄诗乐天,对其亦官亦隐的生活表示了企羡之情:“阙下高眠过十旬,南宫印绶乞离身。诗中得意应千首,海内嫌官只一人。宾客分司真是隐,山泉绕宅岂辞贫。竹斋晚起多无事,唯到龙门寺里频。”(《寄东都分司白宾客》)
姚合宝历二年以祖恩授监察御史以来,仕途日渐顺达,不足六年中连迁五职,历任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户部员外郎、金州刺史,其后八年间又历任刑部郎中、户部郎中、杭州刺史、谏议大夫、给事中、陕虢观察史检校御史中丞、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期间从未有过贬斥和降级的经历,可以说一帆风顺。姚的仕历可以说是较为理想的文官从政历程,从姚合的经历可以看出与白居易的一些近似之处,即均通过进士及第,有过任县尉僚佐的经历,担当过地方刺史,以及执掌图书的秘书监。姚与白的不同之处在于姚出道较晚,进士及第时已三十六岁,此后十年均在幕府僚佐之任上,这十年的艰辛成就了姚合的诗文,消磨了姚的济世热情,使其萌生了强烈的闲适情趣。白居易虽才华早显,但由于过于激进,早年屡遭风摧,自进士及第(800)至元和十四年(819)由江州司马量移为忠州刺史近二十年间,仕途并不顺达,此后白居易终于走出阴影,但对于政治的观点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诗歌创作上放弃了重功利的主张,在政治上也放弃了其早年兼善天下的理想,唯求独善其身、追求闲适享乐。姚与白虽家世不同,经历各异,但在历经一番磨砺后在精神追求上却殊途同归,表现出官僚士大夫的闲雅情趣和亦官亦隐的“吏隐”作风。相对于姚合而言,乐天的香山之隐更似摩诘的辋川之隐,只拿俸禄不管事,刻意地疏远政治。其实白居易在宝历二年(826)罢苏州刺史时态度就已经十分坚决了,表现出一幅看破红尘的样子:“五年两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日属官家。鳟前免被催迎使,枕上休闻报坐衙。睡到午时欢到夜,回看官职是泥沙。”(《喜罢郡》)
姚合之“吏隐”与白乐天稍有不同,从隐与吏的结合程度上讲,姚合则较摩诘和乐天更为紧密。摩诘与乐天在某种程度基本上是离职而隐的“退隐”,而姚合之隐则为较典型的亦官亦隐的“仕隐”。“退隐”相对于“仕隐”则更为自由与肆意,隐得也更为彻底,姚合对白居易的隐逸生活充满神往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宝历二年以后,姚合仕旅日渐显达,使早在武功县任主簿时便滋生出来的闲适情怀得以尽情地抒发,加之其“性嗜酒,爱花,颓然自放,人事生理,略不介意,有达人之大观”(《唐才子传·姚合》)的性格,使其诗歌中原有的一些牢骚不平之气也随之消散。时位之移入,此后姚贾二人虽依然保持着密友的关系,但在精神深处却发生了根本的游离,从诗歌创作上,姚尚闲雅,追求平淡冲和,贾尚奇僻,追求奇警峭拔。姚与贾在精神的追求上已然分道扬镳,姚合此时精神趣味则更向白乐天靠拢,姚诗《和李裴二舍人酬白少傅见寄》曰:“罢草王言星岁久,嵩高山色日相亲。萧条雨夜吟连晓,撩乱花时看尽春。此世逍遥应独得,古来闲散有谁邻。林中长老呼居士,天下书生仰达人。酒挈数瓶杯亦阔,诗成千首语皆新。纶闱并命诚宜贺,不念衰年寄上频。”对乐天的闲散生活的向往之情表露无遗,诗中称乐天为“居士”、“达人”,对其形象的概括恰如其分,可以称得上心有灵犀。大和以后,白与姚均仕途顺畅,此后姚与自在精神趣味上则更为接近。当然,白居易也视姚合为同道,当姚合出任杭州刺史时就勾起了乐天当年闲雅舒畅的太守生涯的回忆,其间充满了官僚士大夫的闲雅情趣。白居易《送姚杭州赴任,因思旧游二首》曰:“与君细话杭州事,为我留心莫等闲。闯里固宜勤抚恤,楼台亦要数跻攀。笙歌缥缈虚空里,风月依稀梦想间。且喜诗人重管领,遥飞一醆贺江山。”(其一)“渺渺钱塘路几千,想君到后事依然。静逢竺寺猿偷橘,闲看苏家女采莲。故妓数人凭问讯,新诗两首倩留传。舍人虽健无多兴,老校当时八九年。”(其二)做杭州刺史的姚合在此方面确实与白居易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钱塘刺史谩题诗,贫褊无恩懦少威。春尽酒杯花影在,潮回画槛水声微。闲吟山际邀僧上,暮入林中看鹤归。无术理人人自理,朝朝渐觉簿书稀。”(《杭州官舍偶书》)“临江府署清,闲卧复闲行。苔藓疏尘色,梧桐出雨声。渐知身外事,暗作道家名。更喜仙山近,庭前药自生。”(《杭州官舍即事》)多么闲雅恣意的士大夫生活,只不过与姚武功不同的是白乐天更留意于“笙歌缥缈”、“风月依稀”、“闲看莲女”、“问讯故妓”,而姚合的情趣多在于“林中看鹤”、“诗酒恣意”、“与僧闲吟”、“古石灵草”、“长松异禽”、“梧桐苔藓”,二人所乐各不相同,但又能自得其乐。与姚合相比,隐于香山赏着樱桃杨柳终日面对奉先寺大卢舍那佛的白老居士似乎更为率真洒脱、狂放不羁,难怪千载以下,尚有那么多的追随者和仰慕者。
姚合在金州刺史和杭州刺史任上的许多作品均写得质朴浅切,词不迫切,有一种从容闲雅的氛围,是诗人平和内心的外在表现。如姚合写于金州刺史任上的《题金州西园九首》和《杏溪十首》两组写景咏物组诗,别有新意,全部用五言六句,这是诗人继《武功县中作》三十首、《闲居遣怀》十首、《游春》十二首之后的又一次批量创作的尝试,在语言浅切、节奏舒缓方面近于乐天,在作意上则有明显的追慕王摩诘的味道,试举数首。“桃花四散飞,桃子压枝垂。寂寂青阴里,幽人举步迟。殷勤念此径,我去复来谁。”(《杏溪十首》之《杏溪》)“布石满山庭,磷磷洁还清。幽人常履此,月下屐齿鸣。药草枝叶动,似向山中生。”(《杏溪十首》之《石庭》)“茅堂阶岂高,数寸是苔藓。只恐秋雨中,窗户亦不溅。眼前无此物,我情何由遣。”(《杏溪十首》之《苔阶》)“晓向潭上行,夕就潭边宿。清冷无波澜,澈澈鱼相逐。钓翁坐不起,见我往来熟。”(《题金州西园九首》之《石潭》)“亭亭白云榭,下有清江流。见江不得亲,不如波上鸥。有榭江可见,无榭无双眸。”(《题金州西园九首》之《江榭》)
与官僚士大夫情趣和吏隐的心理相一致,姚合在语言风格上也显示出对白居易晚年诗歌的靠近。白居易诗歌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晚年退隐之后,内容多转向反映闲适情趣,好写身边琐事,东坡云:“元轻白俗”,可谓具眼,但白居易的诗歌与思想可以说均“俗”到了火候,这一点却是后学所无法企及的。姚诗语言较通俗,后人常以“浅易”、“浅切”、“浅率”等评姚合诗歌,“姚少监诗浅近而清新”(《瀛奎律髓》卷二三)表现出与白居易语言风格的靠近;又好写身边琐事细景,用语也不避浅俗,也与白相类,“予谓诗家有大判断,有小结裹,姚之诗专在小结裹,故四灵学之。五言八句,皆得其趣,七言律及古体则衰落不振。又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几物,一步不可离,而气象小矣”(《瀛奎律髓》卷十姚合《游春》方回评)。姚诗虽然语言通俗,但却有沉潜的意味蕴涵其中,显得较为内敛;白诗则显得较为浮露,显得放逸外向。姚合诗歌却有清新峭拔的气质,使总体风格上显得浅切而不靡弱,同时姚诗意境较为深幽,故又显得淡而有味。姚合在仕宦经历、审美情趣、吏隐作风和语言风格上均与乐天有近似之处,除却时代风尚的影响之外,其中尚有出于主观钦仰和受其熏染而形成的成分,但是并不多,即便是被人们认为是外表近似的地方,更多地也是表现为貌合而神异。总的来讲,姚白的距离尚不及姚韩更为亲近,他们在家世、性情、品位、修为、才学以及诗歌风格上的差异依然是主要的。
二、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三、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李商隐《风雨》
四、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六、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七、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八、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
九、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十、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
十一、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答施》
十二、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王维《西施咏》
十三、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十四、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十五、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十六、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十七、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十八、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朱庆馀《宫词》
十九、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春景》
二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二十一、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二十二、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二十三、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班婕妤《怨歌行》
二十四、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二十五、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二十六、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二十七、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二十八、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二十九、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三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
三十一、四月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
三十二、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苏轼《贺新郎·夏景》
三十三、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三十四、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三十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
三十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三十七、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三十八、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三十九、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四十、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十一、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四十二、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四十三、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四十四、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四十五、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四十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四十七、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四十八、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四十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五十、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五十一、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
五十二、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五十三、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五十四、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五十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五十六、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五十七、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
五十八、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五十九、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六十、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六十一、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六十二、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六十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六十四、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李白《杨叛儿》
六十五、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徐再思《阳春曲·闺怨》
六十六、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
六十七、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元稹《遣悲怀三首·其
六十八、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张籍《征妇怨》
六十九、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
七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七十一、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严蕊《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七十二、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七十三、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苏轼《贺新郎·夏景》
文/佚名
在色彩的认知上,古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古人眼里,绿色是一个“卑贱”的颜色。举几个例子:
前些年有一电视剧《狄仁杰断案传奇》,身为县令的狄仁杰绿袍加身,一改过去的朱红袍,有的人以为这是色彩美的需要。还有就是帽子的颜色。任何颜色的帽子都没有问题,唯独绿帽子万万不可。为什么?“穿红挂绿”对于今人是服装鲜艳的意思,穿绿对于古人来说,是表示身份的卑贱,戴绿更是一句十分难听的骂人话,由此引出来东方文化的“绿帽子”话题。
先设问一下,绿色何以遭此厄运呢?
《广韵》中解释绿为“青黄色”,孔颖达注疏“绿,苍黄之间色”。现代色彩学将色分为原色、间色,原色有红黄蓝三种,即“三原色”,古代我国将原色称作“正色”,正色有红黄蓝白黑五色,正色的地位是很高的。如秦朝以“水德”王,“水色黑”,因而秦代的旌旗都是黑色的;古人认为地是黄色,位置在中央,所以皇帝服黄色。到清代有正黄白红蓝和镶黄白红蓝“八旗”,都是正色。而绿旗兵排在八旗之外,皆是汉人军队。绿之地位不高,就因为它是间色,是蓝色和黄色调和而成的。
绿色喻为“贱”自《诗经》始,《邶风·绿衣》中“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是说古人以黄色为上,绿色为下,而绿作了上衣,而黄作了下裳,上下易位,比喻夫人失位贱妾上僭,所以“心中忧矣”。绿色在三千年前已被视为卑微卑贱。至于绿帽子更是有源流可查的。
“戴绿帽子”是指妻子与别人私通的丈夫,这种说法一开始不是这样的。春秋时,有卖自己的妻女求食者,都要裹绿头巾,以别贵贱。从这里看已经有了羞辱的意味。到了汉代仍然如此,《汉书·东方朔传》中记,馆陶公主是汉武帝的姑母,中年后寡居。后来和很年轻的情夫董偃出双入对,一日汉武帝来看姑母,她让董偃出来觐见,董戴“绿绩”谒见汉武帝。这种打扮是奴才身分。李白有诗云:“绿绩谁家子,采珠轻薄儿。”唐代贞元年间,《封氏见闻录》记载,延陵令李封对凡是犯罪错的官吏不加杖罚,只是让他裹绿头巾以羞辱,错误严重的戴的时间长,轻微的则短,可见“戴绿头巾”已经作为了一种惩戒。
古人这样“发表”作品
文/史玉
近读文史文章《皇甫湜,3000字进账360万》,了解到古酬的来龙去脉。从古书记载中发现,古人“发表”文章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通过驿站传递文章, 即以书信发表,称为“简”。据《诗话》载:“元微之(元稹)守会稽,白乐天(白居易)牧苏台,置驿递诗,往来谓之诗简。”
其二,题写于公众场合墙壁上,即以墙上书写方式发表。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说:“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多以诗章赠答。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为了保护壁中之题诗,有些寺庙还特地给诗壁网上碧纱。唐代诗人王播在未出名前曾在扬州木兰院寄住,和尚不喜欢他,叫他吃剩饭、敲钟。后来他出名了,题写在壁中的诗,都被特殊保护下来。《古今诗词》详细记述王播、寇准等人旧题诗处,“已碧纱笼之”情况。
自隋代实行科举制选拔公务员以来,各地官吏大都是读书之人。读他们留下的诗文,发现他们当中不少人都时常想着百姓的疾苦,惭愧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令人肃然起敬。
白居易29岁高中进士,37岁任左拾遗,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又相继出任忠州等三处刺史,因而能广泛接触现实生活,了解民间疾苦,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观刈麦》诗中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能忘记人民供养的功德,才会想到以服务报答人民。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历任监察御史、工部侍郎最终官至宰相。当时农民在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下,年年上交军粮,而战争却没完没了,因此负担沉重。元稹在《田家词》中说:“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斫。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诗里虽有“为了胜利甘愿牺牲”的意味,但民穷财尽之情也跃然纸上。
“悯农诗人”李绅27岁就考中进士,迈入仕途,他从国子助教做起,平步青云,晚年官至宰相,敕封赵国公,位极人臣。他的《悯农》诗恐怕也无人不晓,一年夏天,他回乡探亲,当看到田野里的农民在炙热的日光下辛勤耕地时,不禁大发感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接着又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诗寥寥数语就形象地描绘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感叹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韦应物也感到惭愧,他在《寄李儋元锡》诗中有两句话:“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韦应物在苏州为官,虽然当时天下大乱,时局远非一名地方官所能左右,但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感的官员,只要辖区内有流亡在外的人,他就觉得愧对俸禄。
“诗圣”杜甫对战乱之悲苦,官吏之暴虐,以及人民生活之凄惨,更是刻骨铭心。这位只当过参军和工部员外郎之类小官的人,因为真正关怀和同情百姓,才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深沉隽永的诗。特别是那首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在那个屋漏偏逢连阴雨的秋夜,他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还想到了“天下寒士”,他发出了无房者的强烈呐喊,这种炽热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心灵。当下的房价之高,简直高于上青天!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诗歌历久弥新,经历了多少历史更迭,现今读来依旧有现实意义。
宋太宗整顿吏治时曾对官员们说:“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只有时刻惦记着百姓的人,才有成为优秀公务员的可能。这些古代官吏的诗文,也许可以作为当代官员们职业道德的经典教材吧。
摘自《宿迁日报》
2、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崔颢《江畔老人愁》
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4、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不狂痴。——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7、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地。——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
8、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韩偓《三月》
9、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刘商《胡笳十八拍》
10、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郑谷《燕》
11、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1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13、懊恼人人薄幸。负云期雨信。(云期雨信) 宋·欧阳修《品令》
14、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五代·王定保
15、八珍玉食邀郎餐,千言万语对生意。 金·董解元
16、把雪裘霜帽,绝交楚徼,雨蓑风笠,投老吴矶。 宋·李曾伯
17、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 唐·权德舆
18、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倾盆大雨) 唐·杜甫《白帝》
19、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大雨倾盆)唐·杜甫《白帝》
20、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 宋·洪迈
21、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一寸丹心) 唐·杜甫
2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唐·李白(白发千丈)
23、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宋·辛弃疾《水龙吟》
24、白饭青刍。赤脚长须。客来时、酒尽重沽。 宋·辛弃疾
25、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白骨露野)
2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纵酒)唐·杜甫
27、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 唐·韩偓
28、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望眼欲穿) 唐·白居易《寄微之》
29、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白居易《长恨歌》
30、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31、青云直上无多地,却要斜飞取势回。——刘禹锡《寄毗陵杨给事》
32、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李白《永王东巡歌》
33、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34、尽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白居易《老病》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唐代文学家。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元稹的创作,以诗的成就最大。他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
东晋诗人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元稹的《》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十分喜爱。开得正旺的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至陶渊明家之感。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这里将植菊的地方自比“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诗人完全被眼前的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其爱菊之情,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呢?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然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能凌风霜而不凋,独自开放,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一旦谢尽,便无花景可赏。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使他忘情,爱不能舍。诗人从在四季中凋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刻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情,即对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欣赏与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